别样的成功三篇

2024-06-08

别样的成功 篇1

一、寓“庄”于“谐”, 突出趣味性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快乐和情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诗意殿堂。课堂理答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对话, 那些僵硬、呆板、严肃的理答只能让学生心灵压抑、情感枯竭、思维闭塞。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因兹·雷曼麦曾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易让人接受。”教学实践表明, 如果教师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学生对话, 寓庄于谐, 融学于乐,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打破课堂枯燥沉闷的压抑局面, 使人精神放松, 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 更能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为学生喜闻乐见, 突出理答的趣味性。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 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 声音非常响亮。于老师笑了笑, 朝学生做出喷洒的动作:“要么你的抗药性强, 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 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都笑了, 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 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 这次读出了课文的情境。

人人都喜欢幽默, 幽默的理答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润滑剂。高尔基一贯强调“向孩子说话必须惹人发笑”。他认为, “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向儿童讲话, 就会在他们心中引起烦闷和对于说教的主题本身产生内心的厌恶”, “我们需要发展那种充满儿童幽默感的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惹人发笑的”语文课堂。

二、化“直”为“曲”, 彰显启发性

课堂理答不是对学生回答的简单肯定或否定, 也不是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师生情感融合、智慧对接的过程。我们都知道, “文似看山不喜平”, 课堂理答也是如此。直来直去的理答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理答要做到化“直”为“曲”, 曲径通幽, 巧妙迂回, 循循善诱, 层层递进, 让学生经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考和体验过程, 彰显理答的启发性。

如有位教师在上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 对“用身子蹭你的腿, 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一句中“蹭”字理解, 给了学生广阔的品味空间。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

生:我觉得用“摩擦”的话, 句子中的猫就没有可爱的那种感觉了。

生:我也有这种感觉, 就是猫好像不再温柔可爱了。

师:看来, “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 但决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联系上下文, 看看对这个“蹭”字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

生:我觉得“蹭”是轻轻的摩擦。

生:我觉得“蹭”是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 猫高兴的时候比谁都温柔可亲。猫蹭主人的腿, 那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呢!

生:我觉得“蹭”还有一种撒娇的味道。猫在老舍爷爷面前撒个娇, 要求给抓痒痒。说明猫和老舍爷爷关系特别好。

师:体会得真好!大家看, 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撒娇似的蹭着老舍爷爷的腿, 蹭出了什么?

生: (依次发言) 蹭出了可爱, 蹭出了友谊, 蹭出了顽皮, 蹭出了乖巧……蹭出了感情。

师:说得多精彩啊!同学们, 一个“蹭”字,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 还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

在学生对词语意思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定性的评价, 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比较、揣摩和品味, 走进词语的深处, 感悟词语的内涵, 逐渐进入学习的佳境。这样的理答没有了生硬评价的痕迹, 成为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视界的融合, 成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

三、生活对话, 凸显艺术性

在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怀揣“答案”的法宝, 手持评价的“大棒”, 是课堂理答的权威和主宰者。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教师好像是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百科全书”, 是学生眼中的“神”, 学生只能噤若寒蝉地仰视着教师, 小心翼翼地配合着教师的教学过程, 师生之间永远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其实, 在理答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创设浓郁的生活情境, 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交流, 不露痕迹地和学生进行生活对话, 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愿望, 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效果, 凸显理答的艺术性。

大家都喜欢于永正老师在《草》教学中检查背诵的教学片断, 于老师大智若愚的理答艺术让我们无不折服。

师:回家谁愿意背给奶奶听? (指一生到前面) 现在, 我当你奶奶, 你奶奶没有文化, 耳朵有点聋, 请你注意。

生:奶奶, 我背首古诗给您听, 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 (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 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 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 可是第二年春天, 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 我明白了。你背吧。 (生背) “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 就是叶子黄了, 干枯了;荣, 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哪有钱上学呀? (众笑)

于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把自己置于没有文化、耳朵又聋的“奶奶”的角色位置上, 目的是衬托起学生“高大”的形象, 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教师在理答中巧妙地设置“陷阱”, 制造认知冲突, 训练学生思维严谨、明察秋毫、善于分辨的内省和顿悟能力, 学生在帮助弱势的“奶奶”的过程中逐步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师生表演练背古诗, 让学生去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 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内化学习效果。于老师的理答看似简单随意, 实则匠心独运, 唤醒了学生的灵性和智慧, 让学生在妙趣横生、春风化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这样的理答完全浸润在生活的情境中, 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恰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而我已飞过!”这样的理答真是美不胜收, 妙不可言, 让人回味无穷。

别样的成功 篇2

伊恩的这一惊人之举,令许多人大惑不解。伊恩解释道:在许多人眼里,我是一个成功人士。但对生活而言,其实我是一个失败者。我常常问自己,我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伊恩为自己制订了100个人生目标。这100个人生目标,其实是他从小就梦寐以求和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他要逐步实现它们。

他报名参加少儿口琴培训班,因为年龄大而遭人非议,但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到口琴吹奏的学习中,直到他能吹出一首完整的乐曲。他又来到了一家杂技团,报名学习骑独轮车。由于伊恩已不年轻,学骑独轮车很困难。可他毫不气馁,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练。几个月后,他如愿学会了骑独轮车。后来他去了一家健美训练中心,想练出一身肌肉。许多年轻小伙子看到他一身松弛的皮肤、发福的身材,都在偷偷嘲笑他。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伊恩硬是练出了6块腹肌,让许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与此同时,伊恩开始写作,因为他一直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他写的书名叫《卖掉的人生》。在书中,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实现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的心路历程。不久后,他的故事引起了美国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的关注,并与他签订了合约。等他书稿完成后,将用影片的形式,将他的故事展现给世人。而影片的主角,将由伊恩亲自担任。

点灯

别样的成功 篇3

西绪弗斯认为,只有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家,才算得上是成功的登山家,而他十年间的努力,都是在为攀登珠穆朗玛峰作准备。

终于,经过充分的准备,西绪弗斯决定向梦想的高地发起冲锋。他已经40岁了,再不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也许这一生就没有机会了。

然而,命运最会捉弄人。一直自认为体壮如牛的西绪弗斯,在这一次登山前的例行检查中,被发现患了心脏病。虽然很轻微,在平常环境下一点也不会危及生命,但这是登山者的大忌。在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上,它会轻易地要了他的命。

他想,这么多年的魂牵梦萦,好不容易才来到了珠穆朗玛峰下,如果错过了这次攀登,以后越来越严重的心脏病会使他再也没有机会了。终于,珠穆朗玛峰山顶的诱惑促使他一步步向前迈动了脚步。

当西绪弗斯攀登到海拔六千多米时,再也挪不动脚步了。他知道,如果他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只会把命丢在这片被白雪覆盖的山坡上。他不得不放弃。

下山后,西绪弗斯像变了个人一样。这辈子,他再也登不上珠穆朗玛峰的绝顶了,在登上珠穆朗玛峰绝顶的登山者名单中,也不会有他的名字了,

这一生,他真的与成功无缘了。

就在西绪弗斯满怀痛苦,准备回国的时候,他注意到了珠穆朗玛峰脚下尼泊尔贫穷的乡村。那里连一所学校都没有,无学可上的孩子们睁着大眼睛看着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眼神好奇而空洞。看到这些无学可上的孩子们,西绪弗斯被震撼了,他当即决定把他的登山装备卖给那些登山者,然后,在那里援建一所小学。

小学建起来了,看到孩子们走进明亮的教室,西绪弗斯感到莫大的欣慰。他想,既然自己这辈子已经无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绝顶了,何不为山脚下的孩子们做点有意义的事呢?

从此以后,西绪弗斯不断穿梭于欧美一些富裕国家,进行演讲并且筹集资金,然后返回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偏僻地区,建立学校。十几年间,西绪弗斯筹建的学校让成千上万的孩子受到了基础教育。

如今,西绪弗斯的名字已被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千千万万个孩子和家长铭记在心中。西绪弗斯虽没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名单中,但在千千万万个孩子和家长的心中,他早已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绝顶。

西绪弗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幸亏我当初没有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绝顶,要不,我也不会把目光放到山脚下这些贫穷的孩子身上。把目光放到低处,我才发现,成功原来也可以是另外一种样子。”

上一篇:观察日记三则下一篇:发挥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