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生命十篇

2024-05-31

黑暗中的生命 篇1

一经询问,我才得知,我们将在漆黑的迷宫中,在一名盲人向导的带领下穿越迷宫,并与他们展开交谈,这不禁让我有几分吃惊!盲人真能安全地带领我们吗?他们可自己都看不见呀!

当真正地进入到迷宫后,我开始害怕了,因为我什么都看不见。我失去了视觉,就仿佛失去了一切,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伙伴们的手与肩,听到他们同样略带恐惧的颤抖的说话声。这时,7 个平常健步如飞的大男孩如今都成了小心翼翼试探步伐的盲人。突然,一个充满磁性的声音顿时吸引住我们,他就是我们此行的盲人向导——子阳。他先礼貌性地询问了我们名字,然后让我们扶住左边的墙壁跟着他走。

然而一路上让我吃惊的是:子阳竟然像能看见迷宫中所有的一切一样,他步履稳健,谈吐轻快,灵巧地避开每一个障碍。他无须看见便知道每一个地方有什么,该怎样走。他在迷宫中带我们走进盲人生活的每一个场景,我第一次发现盲人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脆弱,他们亦能正常生活。他们的耳朵、鼻子和每一寸皮肤都是他们的“眼睛”,它们就是带给盲人光明与希望的使者。无须我们同情,他们本就是同我们一样的人,本就拥有属于他们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黑暗中的生命 篇2

里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这颗星球非常黑暗,看不到任何东西,只能看到一团不祥的黑圈遮挡着星空。你进入大气层,穿过一层只能靠飞船传感器检测到的厚厚的云层。你的飞船外没有一丝亮光,没有阳光,没有星光。你非常困惑地向你的指挥官喊道:“等一下!这个星球上根本没有阳光!我们到底来这里干吗?”

太阳总是受人赞扬的。几乎所有人都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和色彩斑斓的彩虹;太阳能电池板是人类的好帮手;太阳光驱动光合作用,产生我们赖以呼吸的氧气;我们的身体受到阳光照射后才能产生维生素D,使我们不至于情绪低落;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贯穿人类的整部历史。

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们真的需要太阳吗?是的,我们确实需要太阳。如果太阳突然熄灭了,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冰球。没有了太阳,我们的地质温控器——碳酸盐硅酸盐循环——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几十年之后地球上的海洋就会冻结。地球内部的热量会继续从火山和大洋中脊释放出来。但是,地球最终会和电影《帝国反击战》中的霍斯星球一样被冰雪覆盖。到那时,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将会消失。

地球与太阳休戚与共。但是否有例外呢?让我们假设一种不同类型的行星,假设存在

一个从未有过太阳的地球,一个“流浪的”或者“自由漂流的”地球。这个星球不按照轨道运行,只是游荡在其他星球周围。这听上去像是科幻小说,但是近年来确实发现了一些自由漂流的气态巨行星。太阳系中的气态巨行星,木星和土星,都受到太阳的约束,乖乖地在轨道上运行,但这可能并不是银河系里的常态。一项2 0 1 1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银河系的每一个恒星系中,大约会有两个不受约束的行星。天文学家对这项研究仍存争议,但大多数天文学家都同意流浪星球在银河系周边并不罕见。每一颗流浪的气态巨行星周围都可能有几个地球大小的岩石组成的星球。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有数十亿甚至数千亿这样的行星。

在流浪行星上无法享受到季节、日落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围着太阳转,连生日的概念都没有。但是,流浪行星上会有生命吗?会有像地球上一样生机勃勃的生物圈吗?

我们认为,流浪行星需要有液态的水才有可能存在生命,至少像我们这样的生命离不开液态水。要有液态水,这个星球就要保持温暖。但是太空中的温度实在太低了,只有零

上几摄氏度而已。流浪行星没有太阳怎么保暖?所有的行星内部都会产生热量。比如,地球内部的热量大部分来自塑造了它的巨大碰撞,并且这些热量大部分都被封存在地壳内。

自地球形成之日起,这种热量就慢慢地传递到地表。这种内部热量会持续存在数十亿年,

但是与每天照耀在地球上的太阳光相比,它就太微不足道了,比太阳光能量的1/ 3 0 0 0还要少。流浪行星得不到太阳光的照射,就更不能损失哪怕一点点内部的热量。流浪行星像一个罹患低体温症的病人一样,需要一个非常温暖的被窝。

星球表面的冰层可被作为一个强大的隔热层,封锁星球内部的热量。如果冰层够厚的

话,在行星的冰层下就可能有液态水海洋。但是冰层至少要有1 0千米厚,才能防止海洋冻

结几十亿年。木星的两个大卫星——木卫二和木卫三——厚达几千米的冰层下面就潜伏着

海洋,这可能与结冰的流浪行星类似。地球被冰冻之后,生命还能继续生存在海洋深处吗?恐怕不行。我们地球上的水太少了,覆盖全球的冰层只能有几千米厚,无法形成一个足够厚的隔热层。地球充其量只能维持局部的液态水,例如在火山这种强大的热源附近,但是无法形成覆盖全球的海洋。

厚厚的大气层也能够保留星球内部的热量,没有冰层的星球就靠它在表面保留液态

水。最理想的大气层气体是氢。氢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隔热层,即使在非常低的温度下也能保持气态,不会凝结。厚厚的氢大气层可以使一颗流浪行星的表面温度高于水的冰点,因此星球的表面就可能有湖泊和海洋,甚至生命。但是这个大气层必须比地球的大气层厚1 0倍至1 0 0倍。

》流浪行星是漏网之鱼

人类的眼睛看不到这些被厚厚的大气层包裹起来的流浪行星,只有遥远的星光照耀着

它们。它们像天王星和海王星一样,很可能有许多不同的云层,没有星光能照射到其表面。这里的大气层是令人窒息的,如果你站在这个星球上仰望天空,你看到的只有黑暗。

流浪行星可能是在恒星的轨道上形成的。它们最初只是一些尘埃颗粒,通过一系列的

碰撞逐渐变大。其中一些行星捕获了气体,变成了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其他一些行星像地球一样,体积较小,由较多的岩石构成,要经过几百万年才能成形,最终融入有序的行星系统中。但是这些系统往往不稳定。气态巨行星非常巨大,它们的重力作用能够将行星弹出星际空间,因此这类流浪行星就像爆米花一样从锅里蹦出来,成了漏网之鱼。在这些流浪行星中,有些会有厚厚的冰层,有些会有氢气层包裹,有些还会有自己的卫星。与地球相似的流浪行星通过与它们的卫星或者气态巨行星间的相互作用获得潮汐加热,从而得到一些内部热能。

再进一步假设,如果没有液态水,生命能够存活在没有太阳的星球上吗?地球表面的

生物都依赖太阳,但是方式各异。植物和简单的微生物是初级生产者,它们直接依赖太阳

的能量,把阳光直接转化成化学能。动物这样较高等的生物,主要靠吃初级生产者生存,间接地依赖太阳。但是,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有一些生物不需要太阳,他们称其为化能自养生物。这些生物生活在海底,依靠地球内部释放出的能量制造自己的有机碳。这些微生物为深海热液喷口周围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光合生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化能自养生物依靠预先存在的条件——比如热液喷

口周围剧烈的温度变化——驱动化学反应。不过光合作用的效率要高得多,它将太阳能转

化成生物质能的效率比化能自养生物转换内部热量的效率高1 0 0 0多倍。但是这只是地球上的情况。在流浪行星上,没有阳光作为能量来源,生命体就会有更强烈的动机,更有效地获取星球内部的热量。

流浪行星上的生物圈必须建立在化能自养生物的基础上,只有化能自养生物才能为其他更复杂的生物体提供所需的有机碳。但是它们的生物效率太低了,所以建立在化能自养生物基础上的生物圈需要生产大量的生物质能。打个比方,靠光合作用一颗苹果树能结1 0 0 0个苹果,而在流浪行星上一棵苹果树只能结一个苹果,所以需要1 0 0 0棵苹果树。

流浪行星上会自发出现生命吗?还是需要从其他地方接种?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我

们甚至还没搞明白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不过,生物新陈代谢的起源目前有几种说

法,其中包括深海发泄假说。这个理论认为热液喷口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提供了摇篮,而流浪行星上很可能也散布着热液喷口。因此,流浪行星上的生命很可能是从本星球上起源的,而不是从其他地方接种的。

黑暗生物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地球上类似的生物群落。地球内部热量

的释放在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均的,某些地区的温度更高。在海底的热液喷口附近分布着生

机勃勃的海底生态系统,其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植物和奇异独特的生物, 比如2米长的管

虫、鳞脚蜗牛和没有眼睛的虾,等等。化能自养生物制造了这个生态系统,它们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细菌,为复杂的生物链提供了最基本的食物。这种生物圈可能零星分布在流浪行星上,聚集在这些星球表面的热源附近。那里甚至可能有较大的生物,比如管虫。所有的生命绿洲在最初都是孤立的,物种也是独特的。但在某些流浪星球上面,这些生态系统可能会合并成一个遍布全球的生物圈。

》我们可以把流浪星球当成向

银河系扩展的跳板和驿站我们并不想向其他星球殖民,尤其不会想去这些冰冷的流浪星球。要渗透到几千米深的冰层下并非易事,而要在这些冰层下生存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被大气层包裹的流浪行星可能很诱人,这些星球表面的湖泊和海洋相对比较容易进入。但是,由于氧气和氢气无法和平共处,所以这些行星的大气层对人类来说是无法呼吸的。在我们踏上这个星球之前,必须弄清楚这个星球上的生物质能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还是被禁锢在海底深处。但是,即使在最理想的状态下,由于缺乏太阳能,食品生产恐怕很困难,而且我们也无法知道这个星球上土生土长的植物和动物是否可以食用。我们也无法看到彩虹。因此,如果人类要向银河系殖民的话,流浪行星恐怕不是我们的首选。

但是流浪行星有距离的优势,它们离我们很近。目前,我们对太阳附近的暗弱星体的研究还很不完善,可能在我们附近的星系里就有类似地球的流浪行星。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流浪星球当成向银河系扩展的跳板和驿站。

想象一下吧,你是第一个踏上流浪星球的人。你驾驶着飞船来到这里,探照灯射出的

光量子将打破这颗星球上几十亿年的黑暗。你的殖民地和这颗星球上的元素是分离的,完

全不接触有毒的空气。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看不到任何星星,也不能到外面玩耍,至少不能不穿宇航服到外面玩耍。但是你要安慰自己,为了人类能够进一步踏上其他星球,你做出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黑暗中的生命作文 篇3

我驻足,为黑暗中的蘑菇停下脚步。

匆匆行走在道路上的我,已经无暇顾及周围的是是非非,然而,树根旁静静生长的蘑菇却无意中抓住我的眼球。

记得儿时天真的歌谣:“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箩筐……”欢乐的曲调似乎还隐约浮现,却难以阻止童年的渐行渐远。我俯下身,看一棵苍劲的老树根旁倚着的蘑菇。

这是一个神奇的生命,它无需人工的`照料,不要细心的呵护,只要一棵树,一片泥土,就足以让它享受到生命的恩赐。轻抚着露水吻着的脸颊,指间是它传来的温润触感,一直舒服到心坎里,嘴巴里不自觉地就回味起它的香味。

它有着纯粹的白,透着奶香,几颗小小的“雀斑”则给它增添了可爱的气息。它长着大大的脑袋,像农民的草帽,和它的柄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让人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黄金比例。

雨后,潮湿的空气,或许是它的最爱。它和它依附的树根,吮吸着天然的养料,树根又给它补充着丰富的营养,它们就像鲨鱼旁跟随的小鱼,有着彼此微妙的平衡,这是生命间的相惜,是智者的奉献。

静坐在巍巍的老树旁,透过指缝向上望,总有一些遗忘的星点刺疼眼睛。我们无法阻止记忆的逝去,有些人,有些事,美好的记忆,终将会飘散。低头,我看见树底刚冒出的蘑菇,它们一簇簇的,只有距离很近时才能将它们看清。然而它们就是这样暗暗地长着,在黑暗的潮湿的地方。

我是否有这样脱俗的毅力,默默隐在人群后,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努力,即使只有自己,也依然有来自于自己的鼓励?

我不知道。但我想,我比不上这棵蘑菇。至少,在未见黎明前,我选择了退却。然而,指间的温暖似乎还残留着余温,是不是连它也懂得生命的珍贵、人生的短暂?而我们,只能向前,以最向上、最美的姿态。

我承认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无法与最纯净的自然对话,但我却尝试着倾听它们的声音。

黑暗中的“福气” 篇4

【关键词】蝙蝠 符号 六书 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了文化与艺术的不断交融。在西方热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艺术很难在当今艺术文化中凸显出来。因此国内一些学者也在呼唤关注民间艺术与民族艺术。为中国传统元素的再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并且可以通过对蝙蝠符号中形与意的归纳都能为当代艺术设计中国化提供更多的启示。

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蝙蝠艺术符号的研究,分析蝙蝠艺术符号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及由此符号衍生出的造型形态的文化审美意义,从而发掘出蝙蝠符号的具体“所指”乃福、寿、德、善、美、仁等。常有的设计方法主要是在原有的传统元素与产品造型的契合上采用了具象、仿生等设计方法。并没有真正的把传统元素所隐含的寓意表达出来。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中有“蝙蝠,服翼也”。其形象奇特、怪异,在西方常被视作邪恶的化身,但在中国蝙蝠却被视为一种祥瑞,因为“蝠”与“福”谐音,以“蝠”表示福气,口彩吉祥,所以在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蝙蝠纹样多以表达祥瑞之意,运用之广泛,从古至今一直被沿用。由此,东西方文化差异,可见一斑。西方重形,东方取意,意在行外,形意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蝙蝠纹的造型语言上我们可以感受中国古人的意象情感和审美取向。

通过分析图蝙蝠形象可以得出;蝙蝠身体头部、躯干、翅膀及尾部均以简洁的曲线勾勒出来;蝙蝠头部被如意纹、云纹等所置换;翅膀被塑造成犹如扇面的形状;躯干呈现圆柱形;尾部有时被处理成如意纹的形状。

1.蝙蝠艺术形象的塑造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纹样宝库当中,蝙蝠纹与其它纹样比较起来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纹样。蝙蝠原形丑陋无比,生得一张鬼异的头形,全身布满乌黑的毛发,给人一种阴森恐怖之感,作为如此丑陋外形的蝙蝠原形却在艺术者妙笔生花的创作下“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个个美观的蝙蝠纹样。

1.1概括原形

对于蝙蝠纹视觉形象的概括主要有,对于蝙蝠形态的次要部位进行省略,如创作者描绘蝙蝠形态时一般都会省去蝙蝠身体的肢与趾细节部位的描绘等。

1.2曲线元素

蝙蝠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大多也采用了纤细委婉的曲线来描绘,蝙蝠的头部、身体、翅膀、尾部及各种装饰要素均是回旋的曲线来塑造。

1.3夸张翅膀

在蝙蝠艺术形象的塑造中,主要抓住了蝙蝠主要部位特征翅膀进行夸张设计蝙蝠的翅膀占据了整个蝙蝠形体的三分之二左右。

1.4形态塑造

人们在塑造蝙蝠的姿态时会注意强调蝙蝠翅膀及头部在大小、位置上的呼应关系。

1.5增添装饰

在创作中常常以美化与装饰手法运用于蝙蝠形象的塑造。蝙蝠纹的翅膀处的装饰大部分有花草纹样或者装饰性的线条,有事甚至在蝙蝠纹的躯体部位会装饰有吉祥文字。如蝙蝠头部与尾部的如意纹运用在视觉上和谐统一,相互呼应的效果。对于蝙蝠纹样中各个部位的装饰手法的运用一方面丰富了纹样的层次感,另一方面强化蝙蝠形态的美从而降低其阴深恐怖的心理感受。

2.蝙蝠艺术符号的构成形式

2.1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的构成是蝙蝠纹构成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散落于各种蝙蝠纹样当中。

2.2呼应式

“平安五福自天来”纹、“翘盼福音”纹在构成上有着相似之处,两图均呈现对角呼应的构成。

2.3发射式

蝙蝠纹样的骨架形式不乏发射式的构成。“福寿如意”纹由蝙蝠纹、万字纹与寿字纹组成。

3.蝙蝠艺术符号演变分析

4.设计案例

4.1“祈蝠”系列香薰设计

“祈蝠”系列香薰的设计主要是以“形声”的手法而做的联想,在汉字造字法“形声”是指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形声字。在草图思考阶段主要是通过大脑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联想,从而提取出了三种元素,即蝙蝠(蝠与福谐音)、祈年殿、双手合十等,在这三种元素中皆有祈福的含义。在产品功能的定位上选择香薰是为了呼应其“形声”(祈福)这一主题词而定的,造型为三种元素造型的整合。在色彩的处理上主要采用了漆器中的黑色,其能给人一种博大、宽厚及稳健视觉效果。

4.2“蝠从天降”灯具设计

“蝠从天降”系列灯具设计主要是以“象形”的手法而造型,在汉字造字法中“象形”的造字法是汉字创造最常用的方法。所谓象形就是指对于事物的直接描绘。通过视觉的直接感受把事物的形态表达出来,这也是最常用的设计方法——仿生设计。

整个设计主要以抽象的蝙蝠形态为设计的基本元素,运用平面设计设计思维方法,以蝙蝠的基本形态为设计的原点进行点的构成排列,主要是为了寻求一种秩序的美。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雅”的设计层面,把正负空间的理念也运用到这套设计中,通过竹子围成的圆形与蝙蝠元素形成的空间形成对比来体现其雅致的一面。在功能上主要把其定义为气氛灯,适合中式风格装修的场所,主要是这套设计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正负形等手法,更符合中式设计思想。

4.3“五蝠捧寿”餐具设计

“五蝠捧寿”系列餐具设计主要是以“指事”的手法而表意,每个文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视觉艺术品。对于具象的事物形态,如大山与河流,可以用象形的手法去表现,然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则可以“指事”方法去表现。 “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之上,用符号表示抽象概念的一种造字方法。这套设计作品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中心部位的餐盘(指代寿字),四周的五个餐碟(指代蝙蝠)。在造型上主要是从概括的蝙蝠艺术符号的头部(如意纹)进行提取的。对如意纹的餐盘指代寿字主要是通过盘子底部圈足的围合形成的。在颜色的处理上则采用的是漆器中的红、黑两色,这也是我在这五套作品中所追求的一种主色调,力求达到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视觉效果。

4.4“蝠与葫”点心盘设计

“蝠与葫”系列点心盘设计以“假借”的手法而释义,“假借”的造字法是指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意的字。以造字法——假借的手法来思考这套作品的时候,主要是想以“福”为基本含义来用表示福的其他元素来定义。这样可能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设计思路,这套作品则选取了葫芦这种元素为设计对象。在功能的定位上则定位点心器皿及调料器皿。定义为这种功能可能是缘于北方农村中对于瓢的理解。在造型上一方面保留了原有葫芦的形状,另一方面则对其形进行概括处理——通过大小不一的圆来进行组合排列。色彩的考究上和其他几套作品一致。

这套设计在成型工艺上也是采用的模具成型。这套设计在最后的烧成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烧成的颜色就是坯体的颜色,没有对其就行施釉。原因就是这样可以避免底部粘板,方法就是在泥浆中加入了大量的釉这其中也包括色剂。

4.5竹蝠”系列茶具设计

“竹蝠”系列茶具设计以“会意”的手法而进行组合,所谓汉字造字法中的“会意”是指两种以上的图画,组成合体图 形,表示一种意义的造字方法。如汉字“从”字及“相” 字。“从”字以两个人组合在一起,一人在前一人在后, 表示跟从的意义。这种在作品中是通过对两种材质的结合来体现的,分别为竹子、蝙蝠元素。这两种元素的组合谐音为“祝福”,由于在生活中有“敬茶”这一现象,所以这套作品在功能上为一套茶具。壶身则采用了竹子笔直的造型,配以蝙蝠形的壶嘴,力求形成一种繁与简的对比效果,这样更能体现出中国特有的审美。这套设计在设计之初想表达一种观念,确切的说是一种概念性质的设计,在其中失去了一些功能上的追求。

这套设计在成型上采用的是拉坯与模具成型相结合的手法,拉坯主要体现在对壶身及杯子的塑造上,模具成型主要体现在壶嘴的成型上。在最后的成型上配以竹子进行装饰,主要有壶盖、壶把手、杯垫及杯子的把手都是利用竹质的材质进行展现的。

通过以上五套产品的设计实践,为传统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从蝙蝠纹样的资料中可以窥见出图案对色彩、图形、构成的视觉表现形式。蝙蝠艺术符号中所指反映出对主题意味的表现,蝙蝠艺术符号形与意之间的建构与转换隐藏着艺术符号化的规律,蝙蝠符号中形与意的归纳都能为当代艺术设计中国化提供更多的启示。

通过对蝙蝠艺术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对已有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的表现手法的归纳总结,把汉字造字法——“六书”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

其次是本文着重体现传统元素(蝙蝠艺术符号)中的隐喻之美。

最后就是丰富和拓展理论产品设计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田自秉, 吴淑生.中国纹样史[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沈利华, 钱玉莲. 中国吉祥文化[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3]段建华. 中国吉祥装饰设计[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005.

[4]李砚祖.设计之维[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6]刘新纲.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的运用[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7]张智艳.传统“五福捧寿”纹样符号阐释[J].艺术百家,2008(8):157.

[8]张智艳.蝙蝠纹艺术符号创作思维中的“造字法”运用[J].艺术与设计,2009(5).

作者简介:

黑暗中的一盏灯 篇5

活动开始前,代号“狼牙”的教官先带领我们做了一个考验专注本事的小活动,然后给我们讲了游戏的具体规则。在同学们的期待中,游戏就正式开始了。

第一轮是女生帮忙男生穿过障碍,男生带上眼罩扮演盲人,女生是安全员。男生首先穿过的障碍物是一个仿木桩的长椅,需要从上头跨过去,这可有点儿难度!真是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之后又是第二个树桩,到了一个路面不平、有好多台阶的地方,男生上去的时候只能全靠自我摸索,在无数危险的沟壑里我们女生是你们无比安全的气垫,随时准备着保护你们。最终男生们忧心忡忡的度过了这个难关,回到了原地。

第二轮开始啦,这次我们变换了主角,男生成了女生的保护伞,队伍开始慢慢地往前走,好景不长,我们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戴着眼罩穿越网一般的隧道,眼前一片黑暗。我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转,听到他们的嬉笑声时,我明白危险处来了。安全员拍我三下,引导我把身体转到了正确的方向,但我又感觉像是钻到了一个狭窄细小的空间里,安全员一步步紧跟着我。虽然有他们的保护,我还是感到怕怕的,生怕一不细心踩空了掉下去,有点儿事事不离的感觉。之后紧跟着前面的同学颤颤巍巍的最终逃脱了这个魔爪。

黑暗中的灯塔 篇6

合恩角之所以不被外界广为知晓,是因为这个岛屿很少有人见到过,更别说登陆上去过。合恩角附近的水域是已知海洋上最凶险的区域之一。同时,由于这里没有任何灯塔的指引,过往船只在恶劣天气环境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这段水域也因此成了著名的“船的坟墓”。自从有船只从这儿通航以来,已经有800多艘船只在此遭遇致命的厄运,船上的无数生命也因此永远地被吞噬在海底,其中就包括近百名智利海员和一些来此作业的捕鱼者。

即便如此,每月还是有数艘船只,特别是一些打鱼的渔船冒险经过此地。然而,令他们兴奋不已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合恩角上居然耸立起一座高高的灯塔,每到夜幕降临之时,灯塔就会发出亮光,塔上还有一个人为他们打方向灯,发布风暴信息,这使得在此航行的船只迷路的机会大大减少,海上事故也少了很多。

后来,人们才知道,负责照料灯塔的这个人叫约瑟,一个雅玛纳印第安人的后裔。之前,约瑟随同父亲生活在由智利政府和一个海军基地共同出资修建的乌奇卡聚居点上,聚居点生活着许多海军家属和来往的渔民。但由于是印第安人,約瑟和父亲常常遭到乌奇卡上的其他种族,特别是一部分白人的歧视。

后来,父亲带着约瑟离开了由政府发放给他们抚恤金的乌奇卡,来到了荒凉孤寂的合恩角上,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约瑟的父亲本来是想借机逃避种族歧视,然而到了合恩角后,却发现如果能在上面建立一个灯塔,那么就一定能减少来往船只的事故率。然而,这却是一项自愿的活动,因为政府根本不愿意花钱建灯塔,约瑟和父亲只能自筹资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最终将高高的灯塔建成。随着灯塔的建成,约瑟和父亲也变成了两个彻头彻尾的穷光蛋。平日里,他们靠着过往的渔船给他们抛来的一些海鱼之类的食物为生,生活相当艰苦。虽然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是却没有阻挡住约瑟的脚步。父亲死后,约瑟成了岛上唯一的男人,他继续承担父亲的工作,约瑟不仅是合恩角上的灯塔员,还是天气观察员、预告员和导航员。无论刮风下雨, 每天晚上,约瑟都会准时爬上高高的灯塔,为来往的船只指引航向。

现在,每年都有近百名游客能够幸运地碰到合恩角的风和日丽,然后乘机登上这个小岛,他们每个人在合恩角上逗留的最多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除了欣赏到“天尽头”的奇妙梦幻般的景象外,他们还会拜访已经在岛上独自呆了20年的灯塔管理员约瑟,听听他的岛上故事。不久前,曾有一名登陆到合恩角的游客困惑地问约瑟为什么不离开合恩角,结束孤苦寂寞的岛上生活?约瑟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离开了,来往的船只将重新任由海洋摆布,假如船上的人因此而丢了性命,那将使我余生无法入眠!”现在要交代的是,过往船只上的许多人都是曾经歧视和嘲笑过约瑟及父亲的乌奇卡聚居点上的人。

不但不计较、不记恨曾给自己带来过伤害的人,反而义无反顾地为他们照亮黑夜中航行的方向,这个叫约瑟的印第安男人,让孤寂冷漠的合恩角变得温情脉脉,而这也许正是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想上岛看看他的原因之一吧。

黑暗中的温暖作文 篇7

窗外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可是我的眼前却一片光明。这点微弱的灯光照亮了我,更温暖了我的心……

终于熬到了放学时间,同学们一个个像刚出笼的小鸟,一蹦一跳地飞跑,我也不例外。路上,我仰望天空,太阳缓缓落下,余晖渲染了天边的彩霞,红彤彤的一片衬着灰蓝的底子,真是惆怅得很。不久,黑夜便落下了帷幕。

回到家,已是6点了。我匆匆吃完晚饭,便摊开书本埋头苦干起来。不知不觉,钟已敲了8下,小区里的人早已各自躲进了自己的安乐窝,家人们也上楼去了,周围一片寂静。

突然,“啪”,停电了!周围顿时漆黑一片。我从题海中醒来,周围一扫刚刚的.安静。左邻右舍早已怨声四起。大家像收到通知一样,都聚集在楼下。几位正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的,被冷不丁断了,气得大喊大叫,歇斯底里的叫喊声把最后一层空气都撕破了。我无法也不想听他们在嚷些什么,只觉得心头烦闷,脑袋嗡嗡地乱响。就在这时,微弱的灯光缓缓朝这边移动,直至眼前,我才发现是妈妈。她手举手机,用手机上微弱的灯光为我照亮了眼前的一切。我的心终于平静下来,全神贯注地做起了作业。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不知不觉,9:00悄然而至,而我恰好也写完了最后一个字。放下笔,我悄悄地注视着母亲。她那稍卷的长发中不知何时添了几根银丝,岁月无情,在母亲原本嫩滑的皮肤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这些都是为了我而操心过度啊!我不禁泪湿眼眶。再看看那双手,粗糙不堪,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右手因长时间举着手机而轻微地抖动着。我不禁轻轻啜泣起来,妈妈很快察觉到了我的异常,轻声地说道:“怎么了。”“我……我……”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妈妈一下子看懂了我的心思,把我楼到他怀里。我感觉得到一滴滴晶莹的泪水滴到我头发上,又缓缓滑落。周围一片黑暗,我的心却温暖无比。

善待黑暗中的自己 篇8

因为身材瘦小又留着极短的发型,她看上去只有20出头的样子。而事实上,她已经28岁了,剩女一枚,所以,每逢周末都很无聊。

起初,我以为她与许多泡咖啡馆的单身女孩一样抱着邂逅某位适龄男子的幻想,后来我慢慢发现,她对此毫无兴趣。无论谁与她搭讪,聊不了两句,她便将目光收回,投在书页上,完全不管这样做是否礼貌。久而久之,与她搭讪的男孩越来越少,他们说她是一个古怪的女人。

她似乎特别享受被孤立。当咖啡馆里坐满了人,她的孤立便尤其显眼。她并不排斥旁人与她拼桌,却又总能成功地在自己周围竖起一道无形的墙。每隔五六分钟,她从容地翻过一页书,书页轻微地响动,像凌驾于喧嚣之上的一道神奇的符咒。

有一次,我忍不住“技痒”,拿出情感专家的语气,委婉地提醒她:不要太冷漠,虽然这样显得优雅,却难免给人冷冰冰的感觉。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两个自己,如果你不喜欢黑暗中的那个自己,光明的那一个自己便是肤浅与无意义的。”她淡然地抛出这样一句。这话令我费解。

我同情地想着:这姑娘书读得太多,只怕是已经走火入魔了。

一天,一位店员小妹兴冲冲地给我看她手机里的照片。照片上是夜店的舞臺,一位浓妆的女子正在唱着什么,紫色的假发蘑菇云般盛开在头顶,豹纹紧身超短裙与黑色过膝皮靴塑造出曼妙的曲线,围绕在她身边的是两个伴舞的肌肉男。

“谁?”我漫不经心地问。

“就是总来看书的那个女孩。”

我吃了一惊,连忙拿过她的手机细看,终究还是无法将这个人与那个女孩联系到一起。

“看不出来吧?不过,她唱得真好,后面才更好,比电视里那些主持人有意思多了,如今红得很呢。”店员小妹笑着说。

那女孩再来的时候,店员小妹便去搭话。她笑眯眯地端详着手机里那个与此时的她相距遥远的自己,用一贯慵懒的语气问:“喜欢吗?”

“喜欢,就是太不像你了。”小妹说。

这个新闻很快在咖啡馆传开。有人出于好奇,询问她在哪儿唱歌,甚至有男士不无轻浮地表示要去包场,为她送大花篮。这些,显然对她造成了困扰。

第3个周日,她没来,此后的每一个周日,她都没有来。

她一定隐没于另一处咖啡馆,读自己的闲书,做自己的女王,虚度应该虚度的光阴,以平衡她的生活。

并非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位酒吧驻唱歌手,尤其当她苦心经营出一个咖啡馆里读书女子的形象时,大约已经爱上了这个静默的自己。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你无法正视黑暗中的那个自己,光明之下的那个自己便是肤浅与无意义的。”

我决定去看她的演出,告诉她:因为有了酒吧中的那个她,咖啡馆里的这个她才显得格外美好。

(摘自《感悟》)

黑暗中的传奇哲理散文 篇9

知晓他们的故事,我竟蓦然的敬佩他们是盲人,深深的感动于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一直坚持着心中的那份美好,创造着属于他们的黑暗中的传奇。

她是星光大道的一名选手,从月赛季赛到年赛,她一直绽露着她的笑容,那么淡定那么从容那么美丽。最后是年赛时,我们从电视中观看了她的演唱,在哪五四三二一的倒计时呐喊声中,看着其他参赛的选手或者紧张或者激动或者兴奋的那种忐忑不安的神态,独有她,一直是从容淡定的微笑,我们一家人打赌猜想:冠军肯定是她。果然,她梦想成了真。

她小时候被诊断为青光眼,虽然经过了尽心的治疗,但却仍然是看不清物体,她成了盲人。她说:我喜欢唱歌,我只有这么一个爱好,没有人能动摇我的奋斗目标。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着学业,参加着各种歌唱比赛,用歌声表达着自己对亲人对生活的感恩,一次次的挑战着自己。

她还说:流动的水只有遇到障碍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她的一曲曲歌声,那泉水般的清澈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一个人的耳朵,那灿烂的微笑彻底滴穿着每一个倾听者的心田。她的歌声和微笑充满了光和热,传递给我们一片片温暖。她就是星光大道年度冠军。

在《开讲啦》节目里,我看到了一个戴着黑眼睛的他讲述着他的故事。他说:别人挣开眼看到的是全世界,我只能看到整片的白,就算睡着了,眼前还是一片白;别人用一分钟学到的东西,他也需要用十分钟的时间摸索。他曾经迷茫的唱: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如果我能看见,就能惊喜的从背后给你一个拥抱,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他一次次到民歌餐厅西门町婚礼中演唱,他始终坚信着:音乐是他唯一道路,为梦前行,你我并无不同。

感动于他演讲的最后,他要求大家和他合一个影,他说:我要保留这些合影,如果将来有一天我能看见了,我要尽情回味这些曾经快乐的时光。激动的主持人给他从左右前后各个方向留下了那一份份美好,他总是希望他所到之处,都能散发着洋溢着一股股爱的`暖流。他就是歌手萧煌奇。

我轻轻地闭上双眼,独自一人在房间里体味那黑暗的世界。我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走着,那曾经熟悉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可怕的空间,我不敢想象,如果我没有了视力,我的生活将会怎么样?而他们,一直挣扎在他们那黑暗的世界里,顽强的活着,为了心中的那份梦想,为了和常人一样的那份自信,活出了我们常人意想不到的美好!

开在黑暗土壤中的“恶之花” 篇10

读一读美国司法机构先后关于“淫秽”的定义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早年“企图激起性欲冲动或诱发不洁和淫荡的念头”这种严厉的清教标准,到后来“整个作品的主题必须是淫秽的,冒犯了社会共同的准则且完全没有社会价值”这样相对公允的判断,司法的宽容和退让其实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随便捡起一本菲利普·罗斯或者约翰·厄普代克后来发表的小说,你就能明白《北回归线》在“淫秽”上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话说回来,以今天的眼光观之,《北回归线》与其说散发的是荷尔蒙,毋宁说散发的是无穷的负能量。米勒笔下的性,肮脏、神秘、血腥,但总不脱活塞运动的机械味。在其中的一场性事中,贝西应男友范诺登之邀藏身衣橱,窥视后者与别的女人运动,完事之后,贝西从藏身处钻出来,满不在乎地与男友讨论“技术性”问题,以期改进两人欢爱的质量。没错,“技术性”正是米勒的撒手锏,在他笔下,抽离了情感、情调的性甚至连那种撩得人心醉神迷、面红耳赤、气喘吁吁的意思都没有。在另一场3P大战中,米勒干脆作壁上观,“坐在他(范诺登)身后的一把椅子上,以一种冷静的科学态度矜持地看着他们在那里运动……这正如看着一部疯狂的印刷机把报纸不断抛出来,几百万张,几十亿张,几十兆张,上面的标题全是扯淡”。说实在话,看着这样死样怪气、让人沮丧的性爱就好比盯着一面空空如也的墙壁自渎一样虚空、无聊和可憎。

事实上,《北回归线》对性事的直观描写并不多,频频映入读者眼帘的是巴黎这个欲望都市高度抽象的群像式描摹。在这些描摹中,米勒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那种从黑暗、腐败中挖掘美的意图推上至高的境界,而米勒自身灌注其内的诸多超现实影像又使之别具一种蒙克《呐喊》那样狂野、阴郁的奇幻色彩。在其中的一个咖啡馆场景中,米勒写道:

咖啡馆的幽暗角落里,男人和女人们的手被捆住,两腿间布满很多污点;他们的身边站着侍者,他的围裙里兜满铜子儿,正耐心等待幕间休息,那时他就可以扑到妻子身上。即使世界已分崩离析,属于马蒂斯的巴黎仍会随着美好的、叫人喘息不止的性欲高潮一起颤动,空气中总是充满凝结的精液,树木像头发那样纠缠在一起……

你不觉得这些跳跃、片断、非线性和剪辑式的狂想,其纵情声色的背面是深深的冷漠和无可救药的悲观吗?说来并不可怪,因为彼时米勒正深陷巴黎“天堂-地狱”式的悖谬中无以自拔。巴黎,在他即意味着甜酒、女人、金钱,“意味着做一个坏小子,去度假”,可转眼之间,“帐篷顶被风吹走,清清楚楚地看到天空,才明白这不仅是一个马戏团,也是一个竞技场,像各处一样,而且还是一个极冷酷的竞技场”。可米勒这种自省却是甩脱了甜酒、女人、金钱后的顿悟,为时从来不长,因为对巴黎的幻觉使他和他的艺术家朋友“就像一群眼睛被蒙住的野马,我们狂奔,乱跑,呼地跃下悬崖”。

在另一些清醒的时刻,米勒慨叹在美国“可能每个人都是做总统的材料”,但在法国“除非发生奇迹,你才会成为将军”。他抱怨巴黎限制了他的进身之阶,但请注意,他抱怨的是普天下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都会抱怨的怀才不遇。要他回美国吗?真是开玩笑!因为在美国,那种“使人们如痴如醉的、圆滑的美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科学家们用来遮盖现实世界的糊墙纸”。而在法国,在巴黎:“马蒂斯的世界仍是美好的,没有看到滚珠轴承、锅炉板、活塞和活动扳手”。藉抨击“美”在美国已死,米勒向全世界宣告了他的艺术宣言:“要探究新的现实首先必须打开下水道,割开生疽的排泄管,因为它们构成带来艺术排泄物的泌尿生殖系统。”

这够威够猛的艺术观构成了整本《北回归线》的精神核心,彻底推翻了法朗士、雨果、拜伦等老文人所建立的西欧文学传统。米勒批评欧洲“从未得到的是一种自由、健康的精神,也就是你可以称其为人的精神的东西”,这自然有失公允,彼时乔伊斯、汉姆生等开启时代新纪元的作家都已纷纷登场。他的毒舌尤其不放过以理性著称的歌德,他说歌德“不过是一件填充起来的衬衣,一个学究,一个令人生厌的家伙”,歌德的安详、宁静和“气定神闲”,“不过只是一个德国资产阶级神灵在昏昏迷迷地沉睡”。这自然也是暂时无望出头的年轻作家行为艺术的一种姿态,但米勒确实看到西方文明就如其笔下无味的性那样不过只是“在昏昏迷迷地沉睡”。为了把人从这种“沉睡”中唤醒,他使《北回归线》具备了一种发聋振聩的冲击力和直抵人心的感染力,宛似一朵从黑暗的土壤中开出的“恶之花”。

上一篇:手机解锁下一篇:机械制图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