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高等教育十篇

2024-09-12

特殊高等教育 篇1

一、学校概况介绍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前身是1982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由教育部创办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招收四年制的中等师范生;于2002年升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三年制大专生;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为本科院校。如今学校主校区在南京燕子矶,占地面积约为500亩,图书馆馆藏60余万册,主要拥有师范人文、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类书籍,其中盲文书藏量居国内高校之首;并建有国内第一所教育类专题性的历史博物馆。在55个校内实训(验)室中,听力学实验室在全国也属领先水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设有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康复科学学院、美术/阳光学院和管理学院(残疾人事业管理学院)等11个院(部)。

其中的阳光学院设立于2008年6月,是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共同建立的二级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听障(聋人)大学生和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以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开展三年制专科教育,设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电脑艺术设计方向)、装潢艺术设计、美术教育和园林等专业,并建有校内实训室、基地18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12个。学院目前拥有听障大学生551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量的10%。现有教职工38人,从学历和专业结构来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老师约占34%,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6%以上。尤其近几年来,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发展趋势。

二、艺术教育专业课程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听障学生的专业设置相对来说是其中数量和范围最广的,包括有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在设置聋人大学生的专业时主要是以服装设计和电脑艺术设计等方向为主。

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阳光学院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构成设计、服装美术等艺术基础课程为主,强调技巧和技能的基本功训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造型和色彩规律,为学习后面的专业课程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专业必修课则根据不同的专业进一步细分和深入,服装设计专业主要涉及服装的材料、结构、剪裁等工艺制作技法的知识内容;电脑艺术设计则包括编排设计、商业插图、印刷工艺,以及各种电脑设计软件的学习;除了这些实践课以外,也包含了设计史和艺术概论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至于选修课,则以人文和审美教育为主,具体有中外美术作品鉴赏、服装流行赏析、服装文化与审美等课程。

艺术教育一直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西方的美学学者甚至曾将“美育一般当作艺术教育的同义语,因为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进行的”。由于听障学生主要依靠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所以“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由于听觉障碍使特殊需要教育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主要有感觉范围狭隘、语言形成困难、发展缓慢等特点,而且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普遍都比较薄弱。因此,美育教学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育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的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审美实践活动考察

审美教育向来是注重人文的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掘学生感知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赋和潜能,实践性和参与性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审美教育更注重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外在技巧的训练。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的审美实践活动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能力,是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一个良好的校园审美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张大学名片,一本“教科书”,是最直接弘扬大学文化精神的载体。它不仅是莘莘学子们生活、学习和休息的场所,一个理想的校园环境能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充分感受和领略高尚健康的精神氛围,蕴含着自然和艺术美的楼台亭阁、花草树木、人文景观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位于南京东北区域,靠着江边傍水而建,校园内短岗静池,红墙白璧,回廊构连,四季繁花似锦,终年芳草碧树。走在校园中,会发现各种细节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自身特色和优良传统:手语和盲文印刻在教学楼和图书馆的外墙上,无障碍道路设施随处可见,花园中竖立着贝多芬、梵高等自强不息的历史人物塑像。尤其在沥青路面的小路上,时常可以看到健听生和听障生在用手语交流,生动展现出学院大力提倡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理念。

大学生社团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琳琅满目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不仅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更积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认识更多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丰富了大学的文化生活,同时又悄然无息地渗透了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窗口单位”,组织、参加国家、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的各项比赛,开展各种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组织志愿者学生参加省、市的多项助残活动等等都是阳光学院最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和谐建设,学院基本上每年都会精心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系列活动,包括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征文征画比赛、户外心理健康宣传、心灵影片赏析、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就业创业、学生素质教育、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开展。

四、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调查和了解学校师生对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认识,搜集更多调研的客观数据,笔者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调查1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并对问卷中的18个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经过调查发现,总体而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对艺术教育相对较为重视,教师的个人素养很高,听障学生也比较喜欢艺术课;但是,笔者同时也发现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交流问题

国内大学对新进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职称、学历、科研能力等都是如今考量人才的重要依据。但对于讲授听障大学生课程的教师而言,除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学习,首当其冲的就是交流问题。阳光学院现有的38个教职工中(包括一位聋人教师),大部分都能使用简单的中国手语和学生进行交流,但能熟练掌握手语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教师并不多。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之前几乎从未接触过聋人,对手语教学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过程;而且学院的听障学生来自国内各个省市和地区,地方手语的多样性也进一步增加了交流的困难。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85%以上的人认为教师的手语交流水平有待提高。

(二)师资问题

尽管高校的审美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自身在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独立地位,处于大学教育体系的边缘化位置。原本就作为普通高校的薄弱环节,高等特殊教育中的美育实施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师资匮乏就是其中凸显的一个问题。阳光学院没有专设独立的美育教研室,也没有专门的美育老师,只能依靠艺术专业教师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上引导学生的美育教学工作。但由于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的工作压力大,所有承担聋生课程的教师几乎都存在满课时,甚至远超出学校规定课时的情况。美育教师结构缺编,美育课时量过少,课外审美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等都是制约高等特殊审美教育发展的因素。

(三)配套设置问题

美育一直都是一项系统工程,讲究结合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但据调查发现,学院的美育基础条件还是相对比较薄弱。首先是缺乏适应聋生特点的美育理论教材。由于听觉障碍和大学前教育不足,听障学生要比健听生多花三、四倍时间才能消化同样的知识内容。而目前聋人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材,大多教材内容艰深,表述枯燥,影响了听障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审美教育的相关设施和器材也未实现高水平的充实,导致学生艺术活动参与率不足,成为审美实践活动的缺憾。例如,经常代表学校和学院参加文艺演出的阳光学院聋人模特队没有专门的练习室,只能课余借舞蹈房或展厅进行培训。

(四)认知问题

表面上来看,学校对聋人艺术教育课程比较重视,教学考核体系也比较完善,但是大部分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够。尤其聋人高职教育主要是以职业需要为基础,着重培养的是实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办学理念,无形中难免具有“功利化”的倾向。而对教育主体的听障生来说,他们也和普通高校的健听生一样,拥有比较现实简单的价值观,考虑今后的职业和工作,更加重视专业课程,但对学习美术鉴赏等美育教学抱着无所谓,甚至抵触情绪。参与问卷的聋生中有4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美术欣赏,60%以上的人觉得学习有困难,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美育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五、小结

综上所述,教育各方主体对美育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不统一,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目前也引起了学校重视,并积极提出针对方案。比如,为了解决交流问题,除了江苏省高校教师必要的师资培训进修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还规定承担聋生课程的老师必须参加手语培训课程,并拿到合格证书。学校还鼓励其他非聋生教学的老师自愿申请参加。阳光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理论教研室,相关教师正在积极编写适应聋生特点的美育理论教材,“聋人高等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课题还获得2015年度江苏省哲社科一般研究项目课题立项资格。

特殊高等教育 篇2

随着世界各国对残疾人人权保障的重视, 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得以提升。我国对残疾人义务教育的范围和力度在逐步加大, 残疾人接受普通高中、中职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截至2011年底, 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有18所, 自2002年开始, 教育部成人高考、中央电大残疾人学院、全国各电大分校也开始面向成人残疾人员招生, 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成了高等特殊教育的重要任务, 而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是残疾学生的迫切需求。

2 实行高等特殊教育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2.1 激励是提高高等特殊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师资严重缺乏的情况下,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而促进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手段是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个体以维持动机, 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勇前进的心理过程[1], 所以, 激励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

2.2 激励是特殊学生群体的迫切需求

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从小处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学习环境, 加之知识的拓展性不够导致其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总体不如正常学生, 知识的积累较慢, 记得慢、忘得快是一个突出特点。所以, 多数学生往往表现得自卑、没有自信心, 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 不容易发现自己的潜力。如何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成为高等特殊教育的迫切需求。

3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激励方式单一, 无法满足师生需求

目前, 开展高等特殊教育的学校多沿用普通高校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激励机制, 方式单一 (教师激励用奖金, 学生激励为奖学金) , 没有从高等特殊教育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无法满足残疾学生及教师的真正需要。从激励的效果来看, 奖学金只能从经济方面满足学生需要, 但残疾学生更需要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对于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来说, 物质奖励只能满足其基本需求, 并不能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所以, 这种单一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 不能对教师的工作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有效激励。

3.2 重中间、轻两头, 无法体现激励的过程性

目前开展高等特殊教育的学校多采用重中间、轻两头的激励机制, 对学生的激励往往只注重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激励, 忽视对学生入学及毕业环节的激励, 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特殊教育激励机制, 使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不能深刻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 “轻两头”的激励机制会使新教师降低工作热情, 失去积极性, 导致其适应期或转型期过长, 影响工作效率。

3.3 重视学生激励, 忽视教师激励

开展高等特殊教育的院校多采用重学生、轻教师的激励机制, 但是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是一些普通高校或成人院校的教师, 存在由非特殊教育教师向特殊教育教师转型的过程, 这些教师往往缺乏对特殊教育的正确认识。并且社会上存在的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导致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感觉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较大, 这使得很多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激励机制探索

任何形式的激励机制都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上, 只有给予激励对象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以他们为中心, 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和动机, 才能找到激励的契合点, 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4.1 针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

4.1.1 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有效结合

目标对行为具有指向和驱动作用, 激励目标除了具有目标的一般作用外, 还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的行为产生规范和修正作用。确立科学的激励目标, 不仅决定激励工作的方向, 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管理者的期望和要求。根据目标设置理论, 如果人的能力与目标的可接受性是一致的, 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会产生更强激励[2]。高等特殊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社会用得上的人才, 学习者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高素质的人才, 在激励过程中只有将二者的目标有效结合, 才能使激励目标更为有效。所以, 高等特殊教育的激励机制不仅要树立激励目标, 更要找到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契合点, 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

4.1.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紧密结合

激励的目的是满足需要, 当一个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 所以, 激励是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 而不是阶段性的活动。物质激励不能使激励的效果一直存在, 而且在高等特殊教育中, 精神激励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激发动力。比如残疾学生更需要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关爱, 语言与非语言、情感方面的激励更能发挥作用;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正确评价和引导可以转化为残疾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其发挥潜能;小组合作学习时的高度依存关系、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加强残疾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4.1.3 个性化激励与常规激励深度融合

对于高等特殊教育来说, 做好残疾学生的分类工作是深入了解学生及其需求的基础, 也是关爱学生的起点。只有深入了解激励对象的需求, 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案, 使激励更加有效。但是, 由于激励对象的差异性, 如不同的残疾原因、成长经历、家庭、社会生活环境等使其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也不同, 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案, 选择能够满足学生身心特点、情感、生活等各方面需求的个性化激励模式, 使常规激励与个性化激励深度融合, 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 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4.2 针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 当某种需要被满足时, 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3]。特殊教育的教师需要耐心、爱心和细心, 只有利用教师心理动机, 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其潜能, 满足其自我价值需要才能产生内驱力, 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4.2.1 创新薪酬制度,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薪酬包括薪水、津贴和福利待遇, 是保障教师生存的必要条件, 但目前多数高校的薪酬主要采用以技术职称、行政级别设定的薪酬体系。高等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多为非特殊教育教师转型而来, 其在转型过程中会感觉工作强度大, 若教育对象在素质发展方面的进步不明显, 就会使教师的工作热情下降, 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如果创新薪酬激励机制, 实行绩效工资制, 薪酬设定向一线教师倾斜, 则会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在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让教师感受到社会地位的提高, 从而使其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专注。

4.2.2 加大培训力度,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教师专业化是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最为薄弱的方面, 因为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和学历标准, 也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但是由于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多由普通高校教师转型而来, 其特殊教育能力和职业认同有较大差异。因此, 要加大培训力度, 实行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 比如对刚入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入职培训等,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4.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师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个体对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 是从业者对职业的认可程度及物质和心理的满足程度。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自己从事职业的认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是教师从心底接受这个职业, 并能对此做出积极的感知和良性的评价;教师职业认同不是天生存在的, 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教师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更能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所以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创建和谐校园, 才能真正缓解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压力, 帮其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培养教师对高等特殊教育工作的奉献精神, 从而促进高等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出真正有用的高等特殊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蕴, 孙静.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甘华鸣, 贾萌.人力资源管理操作规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

特殊高等教育 篇3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体育;教育理念

一、前言

融合教育是美国于1990年提出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仍是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的思想是平等、保障权利和回归主流。融合教育旨在创设最小限制环境,让大部分有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共同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倡整合普通教育学校的资源,设计适合特殊需要学生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以适应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05所,在校的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三类残疾学生达到30万人。可见,我国的特殊教育仍然是以隔离式教育为主,并没有实行完全的融合。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大的趋势下,作为特殊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体育教育,其教育理念也需相应的转变,以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特殊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

1.由过于强调缺陷补偿为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共同发展

传统的特殊体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缺陷补偿及康复训练上,认为特殊体育应以补偿缺陷和康复训练为主,强调缺什么补什么。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是以补偿缺陷为中心,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收效微弱缺陷补偿。在过于强调补偿缺陷传统理念下,必然会导致体育教学演变成机械的、重复的身体补救式运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而有些生理上的缺陷是无法补偿的,比如全聋的学生,是无法去补偿听力。而且这种强调缺陷补偿过于关注了学生的身体缺陷,而忽视了学生积极的一面。只关注到学生不会什么,并没有注意到他们潜在的能力,造成学生身体残疾的二次伤害,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学生在补救式的体育教学中,获得不了成功的喜悦,也感受不到成就感,从而慢慢的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上体育课也就只是为了应付老师。

2.转变传统的朴素的人文关怀理念为适应体育教育

体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为了减少长期不运动而造成的危害,残障儿童和青少年应逐渐增加体育活动量,并且应参与各种锻炼、运动和休闲活动。目前我国残障学生的体育教育仍出于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关怀,认为残障学生可以受到特殊的“优待”—免修体育课或单独开设保健课。比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生因病、残免修体育课或者免除体育课考试的,必须持医院证明,经学校体育教研室(组)审核同意,并报学校教务部门备案,记入学生健康档案。这种规定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其实质则是剥夺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也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了障碍。

融合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进入到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坐在同一教室学习,并不表示他们就能接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还需要在教育环境、课程设置等方面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他们的需要。适应性体育教育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而诞生的一门学科。适应体育是针对身体或兴趣受到限制的个体开展的身体运动和体育活动,这些群体包括残疾人健康受损者和老年人。顾名思义,适应体育就是针对身体受到限制的特殊人群,强调最少环境限制。适应体育教育是考虑学生的需耍与个别差异的原则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具器材的应用上,加以适当的修正与运用,并指山适应体育是为所有身心障碎或病弱的适龄就学学生所设计的体育课程。融合背景下的适应体育教育理念要求学校给予特殊需要学生最少的环境限制,在体育课程方面,设置符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或者把学生排除在体育课程之外。

3.由单一的体课程转变为整合性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的整合就是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权体育知识技能、锻炼学生体质为目标的单一课程为融合语文、数学、音乐、社会适应等诸多课程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课程。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有内在关系结构的整体系统,并与语数知识、劳动生活、音乐舞蹈、游戏活动等相结合,用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对于课程本身有益的课程资源注入体育教学中,形成教学的理想整合。传统的体育课程是以学科为单位,以体育达标为唯一目的的封闭式的课程。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这种“铁路警察”式的课程已经不适合融合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的发展。现代的体育课程要求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有意识的穿插其它课程教育。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课程内容的弹性和可选择性

个体差异大是特殊需要学生的最大特点。特殊需要学生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特殊需要学生群体与普通学生的差异。生理上缺陷是他们的根本性差异,而由生理的缺陷而派生的心理状态差异,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另一个是特殊学生群体内部差异。虽然他们都是有着特殊需求的群体,由于生理缺陷不同(如有肥胖、智障、听障、肢体残疾等),同样会存在着差异。在制定课程内容时同样也需要关注到他们的内部差异,并给予关怀,在课程中体现出来。我们的教育主体是有着各种不同需求的残疾学生,体育课程应该适应这些有着各种差异的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体育课程。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我们的体育课程应增加内容的弹性和可选择性,而不能像普通学校那样一刀切,所有人都用同一标准,同一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 谭朝春 于敬广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措施研究 [J].基础教育,2010(10):164.

[2] 曹烃等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法律的基本精神与启示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2:54.

[3] 聞月清 特殊体育专业师资培育与在职进修[J]. 国民体育季刊,1996,26(3):38-42.

[4] 邵志春 徐佩佩 培智学校体育课程整合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 200(6):38.

作者简介:马龙刚,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特殊教育学校,学士学位 小教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体育教育。

特殊高等教育 篇4

在一体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新的教育方式、教学策略尝试和应用,例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又如资源教室的使用等来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试论如何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学前特殊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一)应用行为分析模式,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改善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按他们的学习与训练的目标,设计情景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某种症状导致的不良行为。

(二)认知行为矫正模式。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婴幼儿的不良认知,强调纠正有幼儿的认知曲解,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2~6名同伴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四)差异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模式强调立足于特殊婴幼儿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差异,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要,促进其获得最佳发展。< 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

试论如何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学前特殊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一)应用行为分析模式,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改善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按他们的学习与训练的目标,设计情景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某种症状导致的不良行为。

(二)认知行为矫正模式。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婴幼儿的不良认知,强调纠正有幼儿的认知曲解,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2~6名同伴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论特殊教育班级管理 篇5

关键词:特殊群体,特殊教育,班级管理

虽然目前国家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但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还是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特殊教育的发展情况,已经成为约束国家教育发展的瓶颈。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普及力度不够,很多地方的县级市都没有特殊学校,导致很多特殊群体无处可去。此处我们要讨论其特殊班级的管理,特殊群体本来身心就受过伤害,我们不能让学校成为其受到二次伤害的地方,我们要将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建设成特殊人群健康成长的港湾,让我们的爱心和时间抚慰他们内心的创伤。让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为特殊人群谋取属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该有的福利。

一、特殊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性老师

由于特殊学校比较少,而且和特殊学生打交道有些人也会产生抵触,所以很多师范专业的学生都不愿意学习特殊教育这一模块的专业知识,以至于合格师资的缺口相对较大。普通学校缺乏专业的老师和专业的上课器材来教育特殊孩子。对待特殊学生,老师们都可以给予自己的爱心,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而且也会给予他们足够耐心、爱心与宽容,但因为专业技术不够,所以经常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的发生。教师在特殊教育中,面对的专业问题非常多。如“教师要如何识别出孩子的问题?”“怎么帮助这些学生才能有效?”等,不够专业的教师往往对此感到有心无力,他们提供不了知识、智力、康复等方面的帮助,也无法给予其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更不能给予他们走向社会的基本能力。

2.没有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

对于特殊学生,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别人的嘲讽,导致这类学生表现出极度的人群不适应,攻击性强。所以对于有特殊学生就读的特殊班级,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那不利于班级的和谐和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老师对于特殊学生采取不管不顾的管理方法,班级也没有设定保护特殊学生身心健康的相关条例,导致特殊学生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过激的行为,破坏班级和谐氛围,不利于所有人的学习成长。

二、对应特殊班级管理中问题的相关措施

1.引进更多的专业性教师

要引进更多的专业性教师,首先要有很多的专业性教师。我国特殊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其根本原因是特殊学校比较少,而且和特殊学生打交道有些人也会产生抵触,所以很多师范专业的学生都不愿意学习特殊教育这一模块的专业知识。国家应对于这一现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从事这一行业的利益,改变他们对特殊群体的认识,让他们加入到关爱特殊群体的团队当中,培养更多的专业性老师。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特殊班级由来自四面八方的残疾儿童组成,共同的残疾把他们聚集到了一起,孩子与孩子、家长与教师、老师与孩子相互之间都不甚了解,不知道互相的性格特点和特征,就如一盘散沙一般。这时,就需要老师来担任中间的黏合剂,通过精心谋划,细心运作,通过全体成员的精诚合作,努力拼搏,使得班集体由松散而紧密,最终形成一个意气风发、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特殊群体本身自尊心就强,老师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束缚学生的言行举止,不要让其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不能嘲笑他人的身体缺陷,不能有损害别人利益的行为和言行,和睦相处等。只有在这样的温馨环境下,特殊学生才能感受到家的感觉,放开身心地学习,与大家共同进步

关爱特殊群体,营造和谐社会。不论你健康与否,只要能敞开心扉,就能体会到社会各界人士对你的关爱,只要你怀有梦想,大家一定会帮你实现。学校的班集体,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立足点,是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教导处、财务处、体育部,就是大树上的枝丫,而每一个班集体就是一片树叶。正是这样的一片片树叶,为学校这棵大树输送养分,挡雨遮阳,推动着学校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民.论特殊教育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科学,2005(6).

[2]李拉.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0).

特殊人群子女教育问题伦理研究 篇6

一、残疾人子女教育问题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甚至其子女也会遭到歧视。残疾人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普遍偏低, 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他们往往很难提供给子女更多的经济支持。由于家庭贫困, 许多残疾人子女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就不得不放弃学业辍学打工。

我国实行的高校扩招在改变许多人命运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其中高收费政策最为人诟病。这对低收入的残疾人, 是一个不易承受的巨大经济负担。虽然贫困大学生能够得到来自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种资助, 但是低收入水平的残疾人即使知道国家针对贫困学生有贷款或者救助, 也可能由于担心今后无法偿还而望而却步。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 而读书期间的高昂学费, 就会造成教育收益低、投入高, 回报率低的现象。因此, 教育高投入与低回报率可能导致低收入水平的残疾人对子女教育不重视。

二、吸毒者或艾滋病人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吸毒者和艾滋病感染者人数的上升, 毒品和艾滋成了严重影响和危害人民的社会问题。毒品及其由此感染和传播的艾滋病不仅使家庭经济损耗, 破坏家庭成员之间感情, 甚至对子女教育有很大影响。调查发现, 吸毒者及艾滋病人子女的辍学率较高, 而且是年级越高辍学率越高, 因为年级越高上学所需要的费用也越高, 使这种家庭无力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

虽然我国民政部门有针对艾滋病人及其遗孤、吸毒者家庭的照顾政策, 教育部也要求做好艾滋孤儿、吸毒者子女的生活补助工作, 并要求所有学校不得歧视或拒收艾滋孤儿、吸毒者子女。但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其子女怕受人歧视往往很忌讳提起, 询问时也大都予以否认。这就影响了政策的落实。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迫在眉睫。由于大多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窘迫, 家长的文化程度低, 因此农民工子女所受的家庭教育欠缺, 也存在和家长沟通不良等问题。根据调查发现, 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 农民工子女普遍缺乏早期教育, 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子女没有上过幼儿园, 家庭教育的投入也较少;家长的工作时间长也较劳累, 不具备辅导孩子学习的精力和能力, 教育观念也很落后;有很多农民工子女只能选择条件较差的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因为公办学校需要缴纳昂贵的赞助费、借读费等, 而农民工子弟学校又存在办学条件差, 学校没有办学审批的问题, 也缺乏稳定的教室宿舍, 很多办学入学手续都基本处于不合法的境况;农民工子弟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很低, 未达到师资标准, 对课程的设置也不够合理;这些孩子通常也会由于不是当地的口音、穿着俭朴或者生活习惯不同而受到来自城市孩子和家长排斥、歧视。

四、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 近年来, 学生中单亲子女的数量大增。单亲家庭的子女在一定程度上都和健全家庭的子女有差异, 比如性格孤僻、叛逆, 学习较差, 甚至健康方面也有所影响。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环境比较差, 一般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溺爱型”。单亲家长会认为离异对不起孩子, 为了补偿, 会对子女过分地宠溺娇惯, 而不正常管教。第二种是“反感型”。一部分单身家长, 视子女为累赘, 放任自流, 甚至有虐待行为。第三种是“忽略型”。这一类型在单亲家庭中存在比较普遍。单亲家长一人抚育子女, 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 又事业繁忙, 常常力不从心, 对其子女的关心、教育无暇顾及。离异家庭孩子在社交能力、活动能力、学习表现等方面一定程度地低于健全家庭孩子;相反在抑郁、叛逆等行为问题上又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

五、解决特殊人群子女教育伦理问题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对特殊人群子女的教育权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由于各种因素, 特殊人群子女在得到公平的教育权利上, 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 我国政府应该继续健全法律法规, 保障和维护特殊人群子女受到平等的教育。

1. 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很有必要, 应加快完善。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应该彻底全面的得到解决。建构不歧视、无差别、平等的教育环境。使特殊人群子女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健康学习成长。应该把我国的公立学校发展为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主要场所, 积极创造条件, 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于社会其他力量创办学校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办学的场地、教师的聘用、教科书的来源、学校的考核等方面都有大力支持, 促进社会力量办学规范化发展。创办慈善机构捐款办学。也要共同努力, 用爱化解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的自卑心理。加强对于教育的救助力度, 保证农民工子女不会因为贫困而辍学。政府建立稳定的助学金、奖学金, 创办专项教育贷款, 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确保所有特殊人群子女不因家庭贫穷无法入学或中途辍学。

2. 由于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行的是非义务教育, 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也剥夺了许多特殊人群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对此, 可以创办专项的奖学金、助学金, 特殊人群子女可以按照家庭困难的程度不同, 缴纳相应的学费,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以设立一定数量的专款, 用来资助特殊人群子女, 使他们能够受到高等教育, 在社会中参与公平竞争。对于高等教育阶段, 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有关教育储蓄或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也可在各高校继续实施公正的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俭学基金、困难补助和特殊人群子女学费减免等具体措施, 为特殊人群子女提供更多帮助。

3. 全社会都要重视吸毒者及艾滋病人子女的教育问题, 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艾滋病患者子女的照顾政策。

学校要关注爱护吸毒者及艾滋病人子女这个群体, 重视对他们的养成教育。对吸毒者、艾滋病人加强家庭教育的培训, 提高其责任意识, 改善其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

4. 必须提高单亲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 为了使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单亲家长要学会关心孩子所想, 正确教育孩子。

家长要在完全尊重孩子的情况下, 更多注重对孩子的性格培养, 智力投资, 品行的教育, 并做到言传身教, 以自身行为引导子女, 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创造一个有良好氛围的家庭环境。提高婚姻质量, 减少先天性家庭缺陷。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教育, 让家长都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自觉地接受再教育。单亲家长决定离婚之前, 应该先商量好孩子教育的对策, 使孩子免受失去父亲或母亲的痛苦, 尽量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双方的关心和正确方式的教育。教育孩子的责任不应该只是判决给一方的责任, 离异的父母都应该履行承担, 教育孩子是责任也是义务。学校也可以通过调查, 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更多关爱, 为单亲家长和子女提供更多沟通的机会和平台。

特殊人群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是国家、民族的未来, 是每个家庭的希望。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应该去关注、爱护、帮助他们, 使特殊人群子女公平公正的受到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地责任。只有社会、政府、学校、家庭, 共同努力, 才能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

摘要:调查发现, 特殊人群家庭存在着子女素质不高的问题, 他们所受的教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教育是人们改变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对于特殊人群子女而言更为重要。本文通过讨论关于健全法律法规, 建构平等的教育环境, 切实加大教育救助力度等措施来解决特殊人群子女教育问题。

关键词:特殊人群,子女教育,伦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彭薇.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C].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01期.

[2]李红英.德宏州吸毒者及艾滋病病人子女教育问题探析——以畹町开发区为例[C].云南师范大学, 2006.

[3]邓群英.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C].华中师范大学, 2012.

特殊学生个案扫描及教育对策初探 篇7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确实发现有极少数的青少年学生受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最终沦为“问题少年”, 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失败个案.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现实.在为此痛惜的同时, 我们分析特殊学生的个案及成因, 反思相关的教育环节, 发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方面.

一、特殊学生个案扫描及成因分析

1. 少年杨某, 男, 17岁, 系父母超计划生育.

其父母曾数次人流但均未成功.自其懂事开始, 就认为自己是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多余人, 并以此抱怨父母对他的狠心.父母自感愧疚, 在教育上采取了迁就、溺爱、护短, 逐渐使他形成了仇视社会、仇视父母和家庭的叛逆性格, 在行为上处处与人作对, 自私冷漠, 缺乏纪律观念, 逃学旷课, 打架斗殴, 经常以不吃饭、撕课本等形式自虐.学校教育几乎没有作用, 父母又极端不配合.初中毕业后仅半个月, 他就因参与抢劫而被判有期徒刑十年.

该少年走上犯罪歧途的原因有三:一是自身心理疾病没能得到有效治疗, 二是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三是初中毕业后的教育管理出现真空现象.

2. 少年杨某某, 男, 16岁.

其父母离异五年, 离异时商定孩子随父亲生活.后其父亲再婚并到女方家生活, 但其继母不愿接收孩子.于是, 父亲让杨某某在家单独生活, 一切生活均需自理, 父亲仅按时提供生活费用.缺少监护的杨某某在课余常上街闲逛, 很快与不良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其家中也成为社会闲散人员的聚会场所, 曾在暑假的一个月间吃光了180斤米, 打掉了700多元的电话费.学校多次动员其父亲落实监护责任, 并请其父亲所在单位领导、村委会领导动员, 但均无任何效果.缺少亲情的小杨对父亲怒目相视, 而对于老师的关爱他则一直信守在学校不犯任何错误的诺言.离开学校不久, 他在一次打群架过程中将别人打成骨折, 共赔偿损失两万余元.面对父亲的怒吼, 他将父亲打伤住院, 并扬言和父亲断绝关系.目前, 缺乏监护的杨某某整日与不良青年为伍, 参与寻衅滋事, 成为一名真正的问题少年.

杨某某成为问题少年的原因有二:一是缺少家长的有效监护;二是缺少亲情关爱, 使他性格变得孤僻, 并对父亲产生逆反心理.

3. 少年黄某, 女, 15岁.

因系父母领养, 所以自小骄生惯养, 爱吃零食, 爱买时髦玩具.后父母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习惯, 再加自己家境也较普通, 就限制其花钱.但她却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先是偷同学身边的零花钱, 接着两次偷窃教师办公室的现金三千余元.小学毕业的暑假期间, 她又撬开家中的抽屉, 将父母的金项链等偷出卖掉.升入初中以后, 学校未能掌握她以前的表现, 监管教育不够及时到位.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中, 她先后四次偷窃班中同学的饭费等四百余元, 两次进入教师办公室偷窍三人现金两千余元.目前, 她作为特殊学生由学校和家庭联合帮教.

黄某成为问题少年的原因有三:一是自小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 二是父母在限制其吃零食、用零花钱的做法上过于急躁, 缺少必需的思想教育, 也未及时和教师共同关注其细微变化;三是小学、初中教育缺少必要的衔接, 错过了升入初中时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

4. 少年陆某某, 女, 17岁.

其父病故以后, 其母与一外地男人非婚同居.陆某某对此极为不满, 与母亲产生了抵触情绪.深感孤独的她在初二年级曾逃学三天, 北上盐城寻找笔友.后其母亲请其他亲戚共同教育开导她, 因方式不当, 变成了“声讨会”, 使其逆反心理更强.于是她常夜不归宿, 与不良社会青年勾搭在一起.在教师了解其节假日、放晚学后的表现时, 其母亲又多次欺骗老师, 错过了许多教育机会.升入某职业中学后仅四个月, 因其和一男生在宿舍发生性关系而被开除.目前, 她整日在外游荡, 缺乏监管, 抽烟喝酒无所不为, 并因敲诈在校学生而受到治安处罚.

陆某某成为问题少年的原因有三:一是其母亲的再婚方式不当, 使她产生孤立感和抵触心理;二是其母亲的教育方式不当, 加速了其逆反心理的形成;三是某学校的一纸开除令将其推向了社会, 使她完全脱离了教育和监管.

二、问题少年教育对策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 学校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但面对少数问题少年, 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很难产生效果.在问题少年的教育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环节.

1. 建立成长挡案, 完善教育衔接机制

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 一般要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就业四个环节.目前, 不同的环节间缺少必要的教育衔接机制, 寥寥数字的评语很难看出一位学生的真实表现, 这就给新的老师了解掌握学生真实状况设置了很大障碍.等到真正了解问题少年的思想状况、性格特征时, 也往往是其新问题产生之时.所以, 建立未成年人成长档案, 将其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身体素质等记录在册, 为其新的学校、老师提供真实的信息, 实现不同学校、部门间教育的有效衔接, 这十分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这样, 既能提高教育者的工作效率, 又能抓住最佳教育机会, 便于教育者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教育好少数特殊学生.

未成年人的成长档案一般由学校交接, 若学业结束, 可由街道、村委会接收.同时, 该档案仅仅给各学校、基层单位作为教育的参考依据, 不能作为其他用途.

2. 关注问题少年, 完善心理教育机制

问题少年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自身心理扭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所以, 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问题少年实行心理介入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 应迅速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 让这些专业人员成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 学校多由德育干部、班主任兼任心理工作者, 他们缺乏专业知识, 实际上难以胜任这项工作.其次,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学校心理教育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 督促学校添置必要的硬件投施, 并加强检查考核, 为学校心理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第三, 社区、居委会也应设置心理治疗机构, 为离开学校的问题少年提供心理教育服务, 使问题少年的心理矫治不出现空白地带.

3. 重视家庭教育, 完善家长培训机制

《意见》指出,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少年的形成原因, 都具有失败家庭教育的因素.所以, 重视家庭教育, 完善家长培训机制, 是减少问题少年产生的关键任务.

目前, 家长培训基本依靠学校来实行, 学校也十分愿意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培训, 以提高家长们教育子女的能力.但是, 学校的力量毕竟有限, 面对少数家庭教育观念淡漠的家长, 家长学校显得十分无能为力.因此, 应建立有效的家长培训教育考核机制, 真正让所有的家长正视自身的教育责任.为此, 要如《意见》所说的,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 要关心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基层单位的督促、参与是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成果的有效保证.

4. 发挥调控功能, 完善教育协作机制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意见》指出, “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只有这样, 才能构筑完善的教育网络, 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发挥最佳的教育功能.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必须由地方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调控功能, 不断完善教育协作机制.应当建立健全社会各部门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制度, 加强检查考核, 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予以落实.

特殊教育 造福后代 篇8

学校始创于1984年9月,历经18年风雨的洗礼,发展成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及全国第三次特教工作会议精神,遵循特殊教育的办学规律,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科研为先导,教学为中心,育人为目的,康复为基础”,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力求办出特色。他们以少先队部、教导处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加快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如学生湖斌拾到内有千元现金及信用卡的包,立刻还给失主。学校充分利用康复器材及专用室,加强训练,增强学生体质。每次运动会学生的参与率都达到100%,培养出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今年9月,学生吴益永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三届特奥会,获得2枚金牌,一个第5名的好成绩,为江苏省争了光。为矫正缺陷,发展智能,该校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文体兴趣、劳动技能、电脑、英语口语等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率高。校舞蹈组与合唱队参加“百灵鸟演唱会”,并多次获奖。该校还和普通小学共同开展“同在蓝天下,共享艳阳天”手拉手活动,于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助残日等节假日时,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为民服务。“学校育残成才,献技为民服务”和“扶弱助残,奏响爱的旋律”两次大型献技献艺活动,得到多家媒体关注与报道,获得各级领导的好评。

注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坚定创优争先的信心与决心。抓好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群体形象。1999年、2001年曾两次被评为区“十佳文明示范岗”;2000年、2001年两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并被评为“市文明单位”;2000年校团支部荣获“青年文明号”荣誉;今年学校被评为区“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抓青年教师的培养,措施扎实。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进修、业务培训。实行新老教师、退休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抓好传帮带,骨干教师已占总数的50%以上。教学基本功训练、竞赛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三届省级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市级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区“教学新秀”1名,“优秀班主任”2名,“又红又专青年教师”1名,“市青年岗位能手”1名。

注重教研科研,促进教育改革深化。学校建立科研课题领导小组,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市级课题《弱智学生生活劳动技能培养》研究,此课题已于2000年圆满结题。新一轮省级立项课题《培智学校整合教学活动研究》已通过开题论证。该校还参与全国德育课题子课题《弱智群体生活技能指导研究》。近年来,教师撰写的论文有4篇分别在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有2篇获全国论文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2篇获三等奖;26篇获省级论文奖;20篇获市级论文奖;10篇获区级论文奖;10篇教案获省级优秀教案奖。2001年4月学校承担了“江苏省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所开四节整合教学课获得与会领导与专家的一致好评,活动圆满成功。学校不仅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科研,深化改革,而且克服重重困难,加强延伸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创办培智康复班(学前教育),开辟特教向下延伸的路子,加快了发展步伐。

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该校抓住创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的机遇,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狠抓硬件建设,不断提高装备水平。自1999年10月以来,投入30多万元,改造了校门、学生宿舍、厕所、食堂;调整装修音乐律动室、康复班教室;翻建操场、走廊;添置大型感觉综合训练器材;购置11台电脑、一台扫描仪、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室,形成校园局域网;增设行为矫治室、感觉综合训练室,专用室达到26个,为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特殊教育案例 篇9

【案例简述】:

李嘉乐,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阶段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而且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爱动手摸同学、扯前面同学的头发,东张西望,转身拉别的同学和他讲话,好晃椅子、东摸西摸、玩小东西。经常惹同桌或附近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好搞“恶作剧”,有时故意推别人,又满不在乎。家里表现: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时,便火气冲天,大喊大叫,甚至离家出走。此外精力特别充沛,打电脑游戏,兴趣很浓。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和家长交流及平时的细心观察,得知他的脑子并不笨,学习认真起来比一般同学接受还快。但因为好动分心,在班里成绩排在倒数第五左右,出现不及格现象。

家庭教育方式:爸爸比较粗暴,工作很累,工资却不高,看到孩子好动,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就打。只要老师告知家长上课不听课好动或惹同学,回家肯定挨揍。妈妈也附和着一起打。【案例分析】: 他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如上课不集中注意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好冲动,精力特别旺盛,但他在以下几方面又与多动症有着明显区别:①在课堂上受到教师批评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而患多动动症的儿童是不能做的。他们往往不听成人规劝。②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能够持续观看较长时间,说明他的注意力无障碍,是由于多动的特点而影响了注意效果,而多动症的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不能持续地将一项活动进行到底,注意的有意性和坚持力很差。③他在专心听课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学习上没有其它障碍,多动症儿童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往往伴有其它学习障碍。他属于一般性的多动行为。【案例处理、感悟与思考】:

对于这种孩子是属于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我采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进行教育。

首先与其家长联系,应该更加关心帮助体谅他,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

其次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耐心地矫正他的多动行为。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和所有教他的任课老师商量对他采用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针对他尚能接受教师暗示的特点,课堂中做到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示等手段,及时提醒他遵守课堂纪律,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课的习惯。并还利用业余时间到网上搜集大量的关于这种患者的治疗方法,向有经验的老师询问、让他家长带他到医院咨询治疗。

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努力,他的品质、纪律好了许多,慢慢的他愿意静下来听一会课,有时也能举手参与发言,并且回答得很正确。虽然他还没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虽然他还没有得到所有同学的认可,但他确实是进步了许多,那“只要进步就是优秀,每天进步一点点。”已成为我和他家长的共同期盼,相信他会在鼓励中有更大的进步!

孩子的美好未来是家长们所希望,只有让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才会面对无数的挑战。虽然这种注意力缺陷障碍会一直影响着他,也许到了成人期他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这个学生,尽一个老师职责,为他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因为他是他父母的百分之百!

如何教育与管理特殊家庭的学生 篇10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方法,管理措施

和谐家庭对学生健康心理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育要素。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离婚率、犯罪率、交通事故等大幅增加,致使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罪犯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本文对几类特殊家庭学生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做分析探讨。

一、关于几类特殊家庭学生的分析

(一)贫困家庭学生。当前 ,不论城市或农村 ,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家庭的困窘境况与父母的言行神色等不可能不影响子女的心理状态。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困难、受到部分学生的歧视,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一定创伤。他们有的心理封闭、孤僻、自卑、畏怯,有的任性专横、自私冷漠、处事武断偏激。自制力不够强,遇到不称心的事容易发脾气,有的甚至存在叛逆、怨恨情绪。

(二)婚变家庭学生。父母离异,他们或者与父母中的一方生活,或者暂时与爷爷、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属生活。这种家庭上的破损与情感上的残缺, 使这类学生有一种被遗弃感。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成绩低,学习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倾向。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时,很避讳谈及父母或家庭的情况。

(三)灾变家庭学生。此类家庭受到自然灾害、疾病重症或意外事故等侵袭, 而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或家庭成员身体上的伤害。此类学生心情往往变得低沉消极,心理脆弱,学习精力被转移分散。他们经常神情恍惚,注意力很不集中。这种由于灾变引起的心理问题将影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行为习惯令人担忧。学生行为问题比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花钱大手大脚,有的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比较差,正常家庭教育缺失或无人管教,很容易陷入犯罪或者被坏人利用的境地。

(四)打工家庭学生。此类学生缺少父母关心,往往被委托给其他人照顾,生活上难以得到周密细致的关怀,更重要的是此类学生的直接精神支柱因父母外出而产生动摇。他们遇到小困难就易产生挫折感,易自我放弃,意志上显得不够坚定。由于这些留守学生成为家庭的支柱,有些学生会表现出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

(五)优势家庭学生。优势家庭指具有一定权势、金钱或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家庭。此类学生对很好的学习资源有时不注意珍惜利用,吃苦耐劳意识不强。班级活动中,大多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同学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他们会表现出很强烈的先天优越感,有一种大哥大或大姐大的风范。

二、相应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几类特殊家庭学生的各种心理情况, 班主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一)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如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特殊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社会交往等,在新生开学当天,让学生填写基本信息登记表,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档案,当然有的特殊家庭的情况从信息表中显现不出来,需要后期细致了解。

(二)架起爱的桥梁,使学生感受到温暖。班主任应该“爱”字当头,尤其对特殊家庭的孩子,我认为“情感投资”胜于一切。与他们建立感情基础,才能听得进我们的教诲。

(三)建立沟通机制,适时了解情况。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针对特殊学生的具体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和表扬,对他们的错误及时批评,帮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及危害,促使他们提高认识,并且对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可借助学校心理咨询室。当然除了与学生的沟通,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

(四)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守法但不遵纪,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道德认识不能支配道德行为,自制力差。他们大多对事物有正确评价, 但不能以此要求自己;既自卑又自尊。常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他人的评价而产生自卑感,但很难容忍别人看不起自己,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班主任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五 )建立信任激励机制 ,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角度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对表现出色的应及时表扬和鼓励。愿我们的信任能给他们添上隐形的翅膀, 让他们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

上一篇:兽药安全市场监管下一篇:心理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