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十篇

2024-07-28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1

(2011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下面题目。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 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 (今安徽省境内) 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 槎 (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及溪源之远, 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出琅琊溪及其周边春景的美丽,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此题考查的是虚写与实写之间的关系。这种题型可以称之为A与B的关系类题型, 从历年来的高考题来看, 经常考查到的这类关系主要包括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等之间的关系。下面结合实例介绍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二.答题技巧

(一) 提问方式

1、从A与B的角度赏析某句或全诗。

2、这首诗在A与B的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与B来表情达意的?试作分析。

(二) 理清关系

1、景与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 触景生情。指诗人心中虽有某种情感, 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 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 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中前两联描绘了一派苍凉的秋景, 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

(2) 借景抒情。指诗人通过借助对特定的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情感, 表达自身的思想。如李商隐的《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3) 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汇在特定的景物之中, 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情感,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晚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 营造了孤寂、闲适的意境,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4) 以景衬情。指诗歌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或者思想, 使情感表达更鲜明更强烈, 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四种形式。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中“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两句用艳丽的春色反衬诗人吊古之情的伤痛, 以乐景衬哀情。

2、实与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 虚实结合。指诗歌中把眼前现实的与回忆想象的人、景、事、物结合起来表情达意的手法。如王昌龄的《送魏二》中前两句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 难以入眠, 虚实结合, 表达了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2) 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 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 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 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 由虚而实, 虚实相生, 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3) 虚实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眼前现实的人、景、事、物与想象联想中的人、景、事、物相互映衬, 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或以虚衬实, 或以实衬虚。如崔颢的《黄鹤楼》中前四句写仙人跨鹤, 是虚写, 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样以虚衬实, 文势起伏跌宕。

3、动与静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 动静结合。指诗歌中同时描写动态的事物与静态的事物, 使动景与静景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映成趣, 构成一种和谐而又生动的意境。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中前两句写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 后两句写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动静结合, 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2) 动静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动态与静态相互渲染、衬托。或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或以动衬动, 或以静衬静。如王籍的《入若邪溪》中颈联“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两句写蝉噪鸟鸣, 很是热闹, 越是热闹越是能反衬出林子的寂静, 以动衬静, 表达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3) 以动写静。指诗歌中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 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一个“排”字, 采用拟人的手法, 以动写静, 化静为动, 化无情为有情, 赋予山以灵性, 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 以静写动。指诗歌中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 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写, 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一个“挂”字化动为静, 以静写动,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三) 分析思路

在结合相关信息读懂原诗的基础上, 首先要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是写景, 写了什么景, 哪些是抒情, 抒了什么情;或哪些内容是实写, 哪些内容是虚写;或哪些内容是写动, 哪些内容是写静。然后体会这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 答题步骤

1、概括内容。结合诗歌指出哪些内容是写景、实写、写动, 哪些内容是抒情、虚写、写静。

2、点明关系。指明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的关系, 注意恰当运用术语。

3、分析效果。分析时可以围绕突出的意象特点、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的情感思想等方面考虑。

说明:在实际答题过程中, 步骤一与步骤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表述顺序, 即可以先点明关系再概括内容。

(五)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 (今安徽阜阳) 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提问】请从“静”与“动”关系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步骤一) 一、二句写风平浪静, 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 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 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 水鸟拂过堤岸飞去, 写出了“动”。 (步骤二) 诗人既写出了静态, 又写出了动态, 动静结合。 (步骤三) 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 (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提问】这首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2

一.景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 一般是问“有哪些意象”、“描写了哪些景”、“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或“这些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不管以什么样的题型考察, 答题时均可以遵循四大步骤:找———描———点———析。首先找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然后描绘这些形象所组成的画面, 再点出诗人写景所用的手法, 最后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示例一: (2007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新晴”下的“南亩”, “倾家”而出的农人;第二步, 描绘画面: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在农田里正辛勤地耕作;第三步, 点出手法: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参考答案]尾联写了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正在农田里辛勤耕作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 给前面所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 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 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示例二: (2009年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1)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2)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1)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2) 青旗: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柔桑”、“嫩芽”、初生的“蚕”、“平岗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第二步, 描绘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第三步, 点出手法:借景抒情;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诗人借景抒情, 表达了自己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二.事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诗歌一般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人格追求。事物形象类的设题一般是“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回答此类题可以遵循三大步:归纳事物特点———点明方法技巧 (拟人或托物言志) ——分析思想情感。这样答题可以不遗漏要点。

示例一: (2009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 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 (t uò) , 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 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 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 即严武, 受封郑公。箨 (tuò) , 笋壳。帙, 包书的布套。

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请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第一步, 归纳事物特点:嫩、新、阴凉、净、香;第二步, 点明方法技巧:托物言志;第三步, 分析思想情感:寄寓了诗人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的理想。

[参考答案]竹的形象:嫩竹新出, 竹影阴凉, 雨洗竹净, 风送竹香。诗人托物言志, 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 不要摧残人才 (答案符合诗意, 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二: (2010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本诗设题很清晰, 恰好反应了上面所说的三步。只是顺序不同而已。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 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人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一般是考察人物形象的特征和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类设题一般是“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怎样的性格特征”或“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回答此类题目也可以遵循与事物形象鉴赏相似的三大步: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

示例一: (2008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联系其写作背景, 回答问题。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 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 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官至宰相。

问: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根据诗文和注释, 可分析出词中人物幽默、乐观;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借事抒情;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诗人受人讥讽后的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和其志向的高远。

[参考答案]诗人借事抒情, 表现了人生态度: (1) 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 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 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 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3) 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示例二: (2010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访隐者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 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 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第一步, 概括形象特点:“山翁”足不出户, 无人造访, 隐居世外;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采用了侧面烘托;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参考答案]本诗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的隐居生活, 通过描写隐士居处幽僻的景色, 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环境侧面烘托, 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法无定法, 同学们应根据情况灵活应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 上面所谈的步骤还是应了熟于胸。只有熟练掌握了上面的技巧,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才能手到擒来, 迎刃而解。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3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1.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2)忧国忧民型。(3)归隐田园型。(4)寄情山水型。(5)儿女情长型。(6)保家卫国型。(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2)烘托。(3)对比衬托。(4)比兴手法。(5)抒情方式。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2)情感语言。(3)象征语言。(4)特定称谓语言。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1.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菊”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梅”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四、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1.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4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具体的方法请特别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答题前做到“三看”,强化答案准确度(1)看题目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也常常是作答的切入点。它往往直接揭示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李益《春行即兴》中“春行”表时间、事件,“即兴”揭示了诗人触景生情,写所见所闻所感。

(2)看作者

①通过作者来确定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时代背景,“知人知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艺术。“初唐”王勃、骆宾王、陈子昂以刚健壮大的审美追求,促进了唐诗的革新运动,一洗纤弱之风,使人读起来仿佛有一种浩然之气激荡在胸中。“盛唐”诗坛上名家辈出,杰作如林。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李白及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诗歌与时事政治的关联强化了,盛唐诗歌中的热情受到理性的抑制,因此杜甫的诗变得“沉郁”,在其他诗人那里,激情或转化为怪诞,或转化为哀苦。“晚唐”少有自由奔放的朝气,没了满怀激烈的勇气;多了失望,多了无奈,哀婉衰飒的气氛笼罩着这个时代的诗歌。诗人或借对历史的追怀而喟叹现实,或借对自然的眷念而厌倦人世,或借对爱情的描写求取个人的心灵的慰藉。而宋诗比之唐诗,正如钱仲书先生所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想见胜。”这一方面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比起唐代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人,都要简单得多,比较重理智轻感情;另一方面宋代强化了文人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性,文人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因而宋人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多选在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执著,对前途的追求;在艺术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表达方式的显露、遣词造句的精工和对理趣的追求。

②看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是豪放派词作,还是婉约派的词篇。次看个体风格:一个作家的整体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趣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陆游等都有固定风格外的创作。

③注意走近作者。这就是说鉴赏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内容。如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步入文坛、步入仕途后,几度遭贬,被斥归乡,与农民相伴,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他诗歌创作的主线就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明此乎,回答2005年北京卷比较鉴赏陆游《夜游宫·记梦寄题伯浑》与《书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就容易多了。

(3)看注释和诗前小序

一些古诗词的前面有一个不长的的“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赏时不能忽视;如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阅读,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还有的暗示题目的答案。2005年16套高考试题,就有9套附上注释;其中天津卷鉴赏汪元量《湖州歌》,山东卷鉴赏戴复古《江阴浮远堂》,考生如果忽视了“注释”所说“此诗是元灭南宋,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和“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的有关提示,答案的准确度势必受到影响。

2、分析试题的类型,力求答题到位

本来历年选入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浅易,切入角度较小,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答题的结果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近年采取“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设计题目,较有层次,历此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如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造成整体“意会”、“言传”不到位。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会丢分。

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一些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供大家选用。

(1)“诗眼”型题 设问方式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① 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 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 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 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问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 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2004年高考天津卷要求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 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意境含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分出三种类型:

① 物境:景重,情浓,意淡,如韦应物《滁州西涧》。② 情境:情重,景散,意明,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③ 意境:意重,情浓,景淡,如王之涣《登鹳鹊楼》。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答题要点:

① 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 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①2004年广东卷问杜甫《江汉》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 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③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 什么样的形象。② 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 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2005年高考浙江卷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

(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 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 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 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 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 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 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① 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 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

①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 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1、树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活力 坚强

生命力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松柏:坚挺 竹: 气节 梧桐:凄苦 柳: 送别

2、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花落:凋零 失意 菊:隐逸 梅:傲雪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高洁 坚强 留恋 傲岸

积极向上

伤感 春天的美好

人生的灿烂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脱俗 不屈不挠

逆境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微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孤)雁:孤独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瘦)马:奔腾 追求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漂泊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 希望 暴雨:残酷 热情 春风:旷达 欢愉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生机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政治斗争 希望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生命的易逝 露:人生的短促

云:游子 漂泊

石灰:节操 纯洁 天阴:压抑 愁苦 天晴:欢愉 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 脱俗 寂寞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瑕 丧事

喜事 名望

红:热情奔放 青春 绿:希望 蓝:高雅 黄:温暖 紫:高贵 黑:黑暗

7、其他类 活力 忧郁平和 神秘 绝望 和平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命途多舛

古人: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

安逸宁静 乡村:思归 厌俗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好洁净

忘尘厌俗

思乡

思亲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朝阳:希望 朝气 夕阳:失落 消沉 活力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篇5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有:要抓住重点字词, 把握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写出了意象的某些特点, 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句中蕴涵什么哲理,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抓住重点字词鉴赏诗歌

这类题是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 考察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把握。学生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对该字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作出准确理解和品析。如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用得很传神, 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 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 而是一个女子的“独倚”, 无语凭栏远眺的画面。这个“独”字反映了人物的孤单寂寞, 也隐含了“斯人独憔悴”之意。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中, 莺是春的歌手, 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使者, 已开始衔泥筑巢, “几处”“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二、抓住修辞手法鉴赏诗歌

在古诗词中, 作者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使要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像“愁”与“恨”之类, 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 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为增其可感性, 词人采用夸张性的比喻“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诗化虚为实, “愁”不仅可以用舟载船装, 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 具有不同的重量, 以致一叶轻舟难载浓重的愁绪。舟轻愁重之喻, 语意新奇, 想象惊人, 实堪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词。而《过零丁洋》中, 文天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用双关的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 并且巧借谐音, 表达了诗人惶恐、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 是绝妙的对偶句。

三、抓住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在鉴赏古诗词时, 也可以从诗句的表现手法上去着手做题。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诗人就运用了映衬手法让人心胸开阔。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一缕青烟孤摇直上, 一轮落日映衬滚滚黄沙, 更显得浑圆壮观。这正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而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移情于物, 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涵在形象的描写中, 情景交融, 感人肺腑。

四、抓住哲理句鉴赏诗歌

古诗词中常有一些哲理诗句, 通过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 有一种哲理美。它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还有陆游的《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 不单单只是欣赏句中描绘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 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到它蕴涵的寓意深远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 不畏惧, 勇于开拓, 发奋前进,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

五、抓住思想感情鉴赏诗歌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 常寓情于形象之中, 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 也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更是体现诗人情感的途径。如杜甫的《春望》写的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杂草遍地, 林木苍苍, 使人触景伤情, 满目凄然。诗句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岑参的《逢入京使》不假雕琢, 信口而成, 而又感情真挚, 诗意盎然, 引起后代无数天涯游子的共鸣。诗人告别亲人, 跃马踏上漫漫征程, 愈来愈思念亲人, 途中遇友却苦于没有纸笔, 只能托朋友带个口信。这首诗真切而自然地书写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强烈的感情和开阔豪迈的胸襟。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梳理 篇6

[关键词]古诗词文学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定性概念。首先是概念的名称:写作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艺术手法,不一而足;其次是概念内涵,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结构特点,含糊混乱。在此。我们不妨借用“考试说明”上“表达技巧”这一名称,用以界定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概念的外延,以此为总纲去梳理表达技巧的类别及其相互关系。

表达技巧的第一层面是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就古代诗歌而言,描写与抒情是其最常用的表达方式;通常人们不会用描写、抒情来描述表达技巧,因为描写、抒情本身大而无当。那么所谓技巧,当在于如何描写、如何抒情。这也是我们要着力研究并深入体会的。

如何抒情。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表白和抒发,常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诗人在其诗作中,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也称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即借助于景、事、物,含蓄地抒发诗人感情。可分为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王维)。一般情况下,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事(典故)抒情:如“生当作入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乌江》),感时咏史,借项羽不肯过江之事。讽刺南宋统治集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苟鹤《小松》),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如何描写。我们将描写的技巧梳理为时间、空间、逻辑三种关系:

时间关系,即古今关系。古,指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今,指诗人或诗人所处的时代。此关系中常见借古讽今和怀古伤己两类。刘禹锡《台城》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陈后主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帝王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无限感慨,是为借古讽今。杜甫《咏怀古迹(三)》借王昭君貌美而漂泊朔漠、老死而魂不夜归的际遇,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沦落江湖间的感喟,是为怀古伤己。

空间关系,即空间顺序。如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左右、点面等多角度描写。“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前两句写秋山远景,后两句描山林近景。再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前面两句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逻辑关系,包括虚实、主次等关系。

虚实关系,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虚,是指无法感知,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幻景象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梦幻之境。如“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是“昨夜梦魂中”的所历。已逝之境,如“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苏轼《赤壁怀古》)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而非眼前的实事。未来之境,如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人尚在江楼雨舟里,就设想魏二别后的清苦,而非今天的实境。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象、实事、实境。如“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虚实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形。一是虚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即“虚实相生”。如李煜《望江南》,梦中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就越是凄切悲凉:今日处境越是苦恨交加,梦中越发留连忘返。二是虚实之间互相对比,突出中心,即“虚实相衬”。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扬州路”,是昔日的繁华,“尽荠麦青青”是今日的荒芜,两相对比,突出了金兵南侵给扬州人民带来的苦难。

主次关系,诗歌描述的事物有主次之分。诗人为了使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拿另一个次要事物和它放在一起,从侧面描写,进行衬托,以次托主。衬托又可分动静衬托、色彩衬托等。如“风定花犹落”,静中见动,“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动中见静,是动静衬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是色彩衬托。

当然,描写技巧还有对比、渲染、联想、想象、起兴等等,此不熬述。

明确了如何抒情和如何描写后,我们再来讲讲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的第三层面,是属于如何借景抒情、如何借古讽今、如何虚实相生、如何动静相衬的问题,其作用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格大体相同。比喻是为更形象生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为增添动态美,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反问是为强调突出,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渲染突现,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反复可以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等。除了这三个层面。我们还要去注意一下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如渲染、烘托、抑扬、铺垫、象征、以小见大、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等。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 篇7

景物描写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注意:意象也是景物形象。

例1 读李白的《金陵望汉江》,回答: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考生答案 前四句意象宏大,写的是长江在整个中原分布极广,浩浩荡荡,横渡中原,飞湍激流。借汉江之景来衬托中原大地的朝气蓬勃,表现诗人对国家强盛的信心和内心昂扬的志气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 答第一问用词不准确,“分布极广,浩浩荡荡”有误;句式也不完整,“写的是……飞湍激流”搭配不当,得1分;第二问对题干中的“用意”理解不够,没有考虑到蓄势和突出主旨的作用,得1分。

点拨 考查景物形象往往联系写作意图,亦即题目的第二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回答第二问应结合语境和注释,联系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

示例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归纳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步骤一般为:⑴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如上题要抓住“回万里、横溃、迅湍”等关键词。二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4字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如答案中“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三个四字词准确、简洁、生动。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如只答“为颂扬国家蓄势”是不行的,应答出“颂扬”的是“盛唐一家、国运兴盛”。

人物形象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往往用第一人称。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往往用第三人称。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例2 读陈与义的《寻诗两绝句》,回答: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考生答案 ①喜欢饮酒。从“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知。②喜欢寻诗。从“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知。

分析 对形象特点的概括只注意到了行为特点,没有提炼出形象特点,只能得1分。分析部分只引用了诗句,缺少分析,也只能得1分。

点拨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示例 第一个特征是行为洒脱。从“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第二个特征是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归纳 这里,我们列举几种常考的人物形象特点,供大家参考。

英雄。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或借古人事业有成(建功立业)反衬自身岁月蹉跎(碌碌无为),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谪客。文人骚客被贬谪到偏远之处,多有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发贬谪之悲、漂泊之苦、怀才不遇之感、宦海沉浮之叹。

游子。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其内心情感。

隐士。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相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赞美田园美好,吟咏情性。常用意象常有菊花、青松、钓客等。

思妇。思妇独守空房,在夜深人静之际,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

事物形象

[练习]

阅读宋人杨万里的《野菊》,回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示 例]

小论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8

【摘 要】在中学语文的构成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古诗词。然而很多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使古诗词鉴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文章讨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技巧 标题 意象 意境

一、引言

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古诗词始终都闪耀着其耀眼的光芒,以其独特的魅力显现出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成为民族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学生接受知识,陶冶情操的道路上,古诗词鉴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情感真挚,流传千年而不衰,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所以,学习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是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就简单谈谈初中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小技巧。

二、学会通过标题进行类型的辨别

题目作为诗词的眼睛,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古诗词的题目都直接将诗歌的写作重点和类型进行了明确交代。

比如咏物类型的古诗词几乎都会以“物象”或者是“咏(题、赠、赞)+物象”作为标题。此类型的诗词更多的是托物言志,凭借所咏之物来将作者的志向、品质表达出来。

题目中有“塞”“征”“军”等字眼或者是用乐府旧题的类型的诗词,大多都是战争诗或边塞诗。此类诗大多是表达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表达沦丧山河的苦、久居边关的愁,表达艰辛的室外生活、惨烈的连年征战、怨愤的报国无门的情怀和哀痛的归家无望之情。

还有一类就是送别诗,通常会将“送”或“别”等字眼放在题目中,此类诗基本都是表达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情深意长的勉励和坦陈心志的告白。

而怀古类型的诗词,在其标题中都会出现古迹或者是古人名。这个类型的诗词基本都会融合史实和现实,有的表达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有的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抨击。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感慨自己年過半百,而又功业无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的是不满朝廷行为,只能苟且偷生的现实,是对社会现实的抨击。

三、学会领悟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一)感知诗词意象

最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出现了“意象”一词。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这里提出的意象实际上就是意中之象,也就是意念中的形象,不仅是对感情的表达,也与作者实现了心志包容。

意象是对诗歌特有词语的分析和鉴赏,是通过景物来寄予作者的情感。要想真正领会作者的情感意图,就必须对诗歌的形象进行真正的理解。比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共包含九种意象,由此组成了一幅秋郊的夕照图,言简义丰,是对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秋天思念故乡的情感的抒发,体现了凄苦愁楚的离乡之情。所以,教师应该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作为突破口进行诗歌鉴赏,不断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意象,把握诗词内容,深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领会诗词主旨。

(二)领略诗词意境

意境,实际上就是情与景的和谐与统一。所谓情就是思想感情,所谓景就是艺术境界。意境是作者有机地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就像古诗词评论者所说的那样:“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既情景交融,更是情境相应。比如,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就融合了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就是赏心悦目的事情,但由于作者正处于战乱之中,因此就成了“花溅泪”“鸟惊心”。诗句情景交融,相映生辉,成为流传千古的诗句。

(三)把握好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中修辞手法很多,主要的作用与其他文体的修辞作用是一样的。比喻就是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夸张则是为了强调与突出,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拟人就是为了将事物人格化,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音乐美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借代则是为了表达得更加含蓄,像“应是绿肥红瘦”。

诗词的描写方式也很多,常见的有虚实结合的描写,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细节描写,像“何当共剪西窗烛”;还有动静结合的描写,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抒情方式也比较多,有直抒胸臆,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有情景交融,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借景抒情,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有寓情于景,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了解名人的语言特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诗人主要的风格体现。每位诗人在进行创作实践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特点体现出来,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就像朴素自然属陶渊明,沉郁顿挫属杜甫,李白一贯豪迈飘逸,白居易一向通俗易懂,杜牧比较清健俊爽,王维通常都是诗画一体,而陆游主要体现的就是悲壮爱国。另外,词也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体来讲,古诗、词、曲的特征都有各自的风格,在进行古诗词赏析的时候,要抓住主体,分别从局部和整体来进行诗词的把握,也需要注意诗词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真正领会诗词的深层含义。

(五)联系背景紧循本意进行鉴赏

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无论哪一个类型,都要对诗词写作背景进行了解。写作背景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既有对作者本人所处时代的把握,也有对作品创作时的环境等背景的了解。现在的初中语文学习范围比较广,学生需要将李白、杜甫、王维、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陆游、陶渊明、李商隐、李煜、王勃等人常出现的诗词熟练地把握,对其他诗词作者作一般了解。增加课外古诗词阅读量,能够帮助学生对更多的诗词作者进行了解,增强学生对诗词鉴赏的熟悉感。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者,在考查的时候还应该重点掌握他们的生平,这有助于了解诗词的真实意义。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其作品《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年轻的时候怀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创作了《望岳》,在安史之乱之后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是在秦州目睹了百姓的生活之苦,作品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怀。了解杜甫人生经历的人都知道,作者创作这两首诗时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价值观都有比较大的区别。因此,鉴赏古诗词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综合进行分析,这是探寻作品主旨,了解写作目的的重要一步。

(六)利用注释对诗词进行综合整体分析

初中古诗词通常都会对一部分字词、典故、句子进行必要的注释。另外,诗词作品本身也有不少词题以及序文,也会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但是学生在鉴赏这些诗词的时候,容易忽视这些注释,通常都是靠自己的理解来把握诗词中的字词句意,分析没有方向,这是很不合理的。例如,有一道古诗词鉴赏题目是围绕宋人高观国的《菩萨蛮》设置的:“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不少学生都不太了解“高寒滟滟开金饼”,实际上注释中已经对“滟滟”进行了说明,如果考生能对注释和诗词整体的分析进行利用,那么第一个问题“此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就很容易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是“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需要综合进行分析。这个在注释中也有说明,文中的“圆月、月光摇动”体现了作者起初的心情,表达了其欢快、开朗的情绪。这样就能分析出诗词的内涵了。

四、小结

在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究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凭借意象看意境,透过意境感受诗情。中国一直都被誉为诗的国度,尤其是唐诗宋词,是古典文学的代表,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精神财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参考文献】

[1]左巧荷.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252.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9

六看:

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

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解答分析: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㈠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㈡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㈢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六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七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 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 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绕”字,有的书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3分)第八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第十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第十一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十二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十三种模式 情景鉴赏题型:

1.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3.情景鉴赏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

1、对外物的情感;

2、作者本身的心情。

4.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为: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附录: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形象的意义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古诗鉴赏答题十一模式 文档 篇10

(一)设问角度:修辞手法 设问示例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题步骤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考题直击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二)设问角度: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 答题范式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考题直击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答案解析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三)设问角度: 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题步骤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答题范式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考题直击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设问角度: 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答题范式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考题直击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设问角度: 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答题范式(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题直击 子夜吴歌 · 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案解析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六)设问角度: 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 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答题范式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考题直击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答案解析

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 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七)设问角度: 意象赏析 设问示例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答题范式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考题直击 鹧鸪天

[宋]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解析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八)设问角度: 意境品味 设问示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答题范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考题直击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 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

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九)设问角度: 字词推敲 设问示例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答题步骤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

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答题范式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考题直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和“”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答案解析

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 出塞后的孤寂。

(十)设问角度: 诗眼赏析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答题步骤 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

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

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答题范式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考题直击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案解析 ① “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十一)设问角度: 语言风格 设问示例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范式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题直击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解析

上一篇:房建工程造价论文下一篇:集约化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