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机构十篇

2024-09-12

基层卫生机构 篇1

本文所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相对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的, 具有特定的含义。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等;二是乡镇卫生院。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状况

河北省有11个市, 136个县, 1962个乡镇。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99所。其中, 县级综合医院202所, 中医院135所;乡镇卫生院1962所 (含中心卫生院、所) 。据2010年账面统计资料显示, 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负债金额为64.88亿元, 平均资产负债率28.97%。其中, 县级综合医院负债42.99亿元, 占66.26%, 资产负债率28.91%;中医院负债11.43亿元, 占17.62%, 资产负债率36.06%;乡镇卫生院负债10.46亿元, 占16.12%, 资产负债率24.01%。县级综合医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52%、146%;乡镇卫生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41.68%、138.29%。县级综合医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41.06%;乡镇卫生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32.92%。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原因分析

现以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负债为例进行分析。负债总额共计53.45亿元, 如果按类别和用途进一步细分主要分布在四个方面: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15.36亿元;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31.71亿元;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5.34亿元;其他1.04亿元。分别占负债额度的29%、59%、10%、2%。其中, 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其他债务的比例, 县级医院为32%、56%、10%、2%;乡镇卫生院为14%、72%、10%、4%。

据初步调查, 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 国家投入政策不到位。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主因。目前, 河北省县级医院在职人员工资, 基本由医院自身收入解决。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地区, 职工“三险一金”财政负担或负担一部分, 贫困地区要靠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 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实行中央、省、市、县分级负担的政策, 但大部分地区, 因财政困难或其他原因, 当地政府不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 只好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解决, 从而形成了医院债务。

第二, 盲目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在国家《大型乙类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出台前和出台之后短期内, 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其原因一是医疗机构自筹款买设备, 不用上级审批;二是国家定价大型医疗设备收费偏高等。

第三, 新型合作医疗需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 河北省农民参合率达到94.46%。农民基本医疗费用的解决, 使医疗需要需求呈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且, 农民得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已成为常态, 加之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报销比例较多, 许多医院人满为患, 特别是住院病人骤增。初步统计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平均每年增加20%-30%。为适应病人医疗需求, 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贷款或采取其他融资的方式, 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改扩建或购置急需的设备等。

第四, 医院正常发展。突出表现在国家拉动内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大规模投资之前。在国家“卫生三项建设”期间, 主要是后期, 因为当时项目投入较少, 国家的投资额度与建设项目差距太大, 而地方政府又没有能力投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方设法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2005年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投资建设, 但政策规定, 凡是达到建设标准的医疗机构不再投资, 以前欠款由当地负责解决, 基本上形成了“鞭打快牛”的做法。据河北某县统计资料显示, 该县乡镇卫生院建设欠款达538万元, 至今没有能力还款。此外, 由于缺少周转金制度, 普遍存在医院药品、医疗耗材等欠款, 据调查一般从购买之日起, 拖欠3至6个月的居多, 导致了短期大量拖欠, 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新的债务模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化解对策

负债运行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沉重负担, 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 如何走出过度负债、过度医疗、过度收费形成的恶性循环怪圈,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资产变现解决, 迁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可由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其原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评估, 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拍卖, 拍卖所得用于偿还欠款;财政还本付息解决, 国家已经界定政府举办的医院属于公益性质, 在经营上实行保本或略低于、略高于成本的收费政策, 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资或贷款建设的房屋、设备等, 均为国有资产, 考虑到本身偿还难度, 地方财政理应负责还本付息;贫困地区由中央和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贫困地区财政困难,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本身或地方政府均无财力解决, 建议这部分债务由中央或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省市县财政分级负担解决, 采取省市县乡债务分摊的办法解决, 在具体操作上, 不搞一刀切, 地方财政状况好的可以多负担一些;改制解决,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在非营利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 打破融资瓶颈,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变部分负债为资本, 以解决债务负担, 从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同时强化药品和医用耗材周转金制度, 为解决医院短期欠款, 建议由同级财政、卫生主管部门, 重新核定医院专用周转金, 用于药品、耗材采购的周转使用。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思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主流是好的, 其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负债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了卫生事业发展,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 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 负债率与医疗机构发展相适应。鉴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职能、收入、服务范围和专业要求等各不相同, 是否进行负债经营?负债额度如何确定?不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决策管理。简而言之, 就是要使得衡量偿债能力指标之一的负债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及其发展相适应。县级综合医院等业务收入好、积累多的单位, 具备偿还能力的, 适度负债是正常的, 有利于医院建设与发展, 但要注意贷款发展需量力而行;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大量的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卫生保健、基层卫生管理等任务, 应少负债, 或直接按公共卫生机构等同对待。

第二, 负债与还款预期相适应。负债必须以融资机构的业务收入和业务发展能力为标准核定, 以不损害机构稳定发展为基础条件, 以单位预期收益为尺度, 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保证债务效益和及时按期限偿还为主要目标。

第三, 负债率与资源配置标准相适应。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贷款或社会融资发展医疗卫生项目, 要在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框架之内, 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 与社会发展与群众需要需求相吻合, 坚决防止盲目发展和扩张等。

第四, 负债率与卫生投入相适应。负债在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收入的同时, 还要把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考虑在内, 把国家投入政策作为重要依托, 以此确定负债投资项目, 防止负债过多导致长期无法偿还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违规行为。

第五,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管理与监督。一是建立政府融资平台, 严格项目审批, 规范负债规模, 确保项目效益, 防止出现资不抵债等行为;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贷款或社会融资, 要严格禁止将房产或重大设备等国有资产作为抵押;三是尽快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负债经营保障评价系统, 加强财务监管, 规避融资风险;四是尽快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融资办法, 规范融资行为, 规避融资风险, 提高融资效率, 更好地利用社会资金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基层卫生机构 篇2

但是从近年来本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的实际情况看, 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现况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提出几点建议。

1现况问题

1.1基本药物制度提供的药品品规少, 看病可供选择的药品少,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还需再到城里购药, 改变了老百姓的就医用药习惯, 很不方便。

1.2一些急诊或专科药品没有或不全, 医务人员无法选择治疗措施或进一步诊治, 只能将病人往上级医院转诊。

1.3有些药品目录中有, 网上也选择了, 但公司却迟迟没有药品供应或供应不及时, 甚至供应一次以后再也不供应了, 因此常常遭到老百姓对基本药物的质疑, 甚至不信任。

1.4实施绩效工资医务人员收入差距不大, 影响了多数业绩突出、承担风险较大的骨干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医生不愿诊治一些病情复杂、并承担较大风险的病例, 加之基本药物的目录品种不多, 甚至常规药品缺少, 能转二级以上医院治疗的尽量上转, 变相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不便[1]。

1.5绩效工资制度也限制了单位的调控能力, 其工作效率、效益都不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减慢。

2 建议

2.1 充分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性, 加大规划建设力度, 注重政府投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枢纽, 承担着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的重要职能, 按照新医改的要求, 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应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先得到救治, 给病人带来就医方便, 价格适宜的优势。因此, 我们必须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 反复论证, 认真规划, 尤其要规划建设好能承担部分二级医院职能的中心卫生院, 做到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利于发展, 能发挥中心辐射作用。同时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医疗仪器设备的投入, 门诊病房要设施齐全、功能合理、清洁舒适, 要能吸引病人留住病人;仪器设备要精良准确、适用可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包括医院管理、病历处方、辅助检查、远程会诊等多系统的现代化信息软硬件设施[2]。

2.2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 培养实用型人才, 注重考核奖惩

一是选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院长, 配齐班子。院长不仅要有技术特长懂业务, 更重要的是作风过硬会管理。一个卫生院院长是一个单位的核心。院长要充分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 带领全体职工团结一致, 奋发进取。二是加强科室和人才队伍建设。科主任是科室的领头羊, 是职工的榜样, 其医德医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科室职工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发挥以及科室发展, 要充分调动科主任的积极性, 对科主任实施绩效考评制, 提高科室的业绩和效率[3]。要不断加强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 不断招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制定人才培训长期和短期计划, 不断选送医务人员到二、三级医院参加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进修培训[4]。三是发展特色专科, 培养名牌医生[5]。一所卫生院争取建1~2个特色专科, 培养3~4名名牌医生。通过特色名牌把卫生院做精做实,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发展自身的综合实力。四是加强考核奖惩力度, 制定奖励措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卫生院收支结余的资金中提取奖励基金, 奖励一线岗位、关键岗位、贡献突出的业务骨干[6]。

2.3 加强二、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帮扶力度, 确实做好卫生支农工作

一是管理上的支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非常重要, 二级以上医院要按照管理规范要求, 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章立制, 遵守操作诊疗常规、落实核心制度。狠抓院内感染、手术室、抢救室、供应室等的管理, 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 抓好医疗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防盗安全等工作, 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二是设备的支农。二级以上医院可将更新下来的设备赠送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并培训他们学会操作、使用、保养。同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合理购置医疗仪器设备, 让其所购设备无论是性能价格, 还是创造的经济价值等方面都很实在靠谱。三是技术的支农。二级以上医院要将适宜技术直接推广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尤其要加强大病住院进入康复期诊治技术的培训, 同时派专家到基层直接帮助培养学科带头人。让基层的医务人员真正多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明确帮扶目标, 确保帮扶效果, 这样才能做到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发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2.4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职能

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两大基本职能, 两者同等重要, 缺一不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 认真完成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组织居民开展体格检查, 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服务团队, 走村入户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及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 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和传染病的管理, 完成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卫生监督协管等工作[7]。

通过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一可让人民群众享受政府免费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产品[8], 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关怀, 也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不断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机会;二可帮助人民群众预防疾病, 发现健康问题和促进康复, 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提供先机。因此我们要按要求、按标准、按进度完成各项基本公共卫生任务。

2.5 重视村卫生室的建设, 筑牢基层卫生机构网底

村卫生室承担40%的基本公共卫生任务和部分常见并多发病的诊治工作, 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 有卫生工作的前哨之称。在缺医少药的上世纪70年代, 乡村医生为消灭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传染病起了重要作用, 作出过巨大贡献。同样当今乡村医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和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监测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要合理科学设置村卫生室, 保证卫生室业务用房达标、科室设置合理、设施齐全, 人员依法执业, 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卫生院事业编制管理[9]。保证乡村医生的合法收入, 帮助其解决办公经费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问题。实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做到六统一, 即统一机构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 不断加强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 提高诊疗水平, 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6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适时增加基本药物的品种目录, 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人民群众就近就医取药提供方便

基本药物制度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应不断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10]。由于目前基本药物的目录品种少, 有些甚至缺如, 客观上限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一些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如儿科、五官科、皮肤性病科、肿瘤化疗等, 尤其对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老年患者带来购药不便。笔者认为应适时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品种, 以满足患者就近方便的就医购药需求[11]。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面临着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机,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就医习惯, 让更多的多发病、常见病留在基层得到合理的诊治;让二级以上医院的门诊病人得到合理分流的预期;让确实需要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患者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级转诊, 真正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就医模式。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新医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如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在新医改中的作用, 作者总结了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加大规划建设力度, 注重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 注重考核奖惩;加强上级医院帮扶, 做好卫生支农;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视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基药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祝荣华, 周寿祺, 李汉冲, 等.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7) :728-730.

[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2]11号) [Z].

[3]邸宁, 张明, 唐春燕, 等.实施科主任绩效考评的几点做法及成效[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8 (4) :47-48.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2]11号) [S].

[5]方敏, 郭启勇, 刘天峰, 等.转型期基层医院生存与发展研究 (四) ——基层医院专科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8 (4) :1-3.

[6]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发展意见的通知 (泰政发[2013]60号) [S].

[7]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版) 的通知 (卫妇社发[2011]38号) [S].

[8]卫生部, 财政部,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 (卫妇社发[2009]70号) [S].

[9]江苏省卫生厅, 发改委, 财政厅, 人社厅, 物价局.关于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 (苏卫农[2013]6号) [S].

[10]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2]11号) [S].

提高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 篇3

1 前言

血站财务管理在基层卫生机构内有着其特殊意义,首先它起到财务计划的作用,血站必须通过制定财务计划,才能对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对财务效果进行评估,对管理策略进行判断,财务计划是一个增加收入节约开支的方式。计划的内容包括销售预测、资金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在整个运营周期中,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各项资金预算、控制成本支出,提高收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财务预测是一种用货币的形式进行经营活动标准化,让整个活动有指标和指引。其次,财务管理有着控制作用,其针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控制,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平衡收支,调度和组织资金确保生产活动的合理进行。针对财务计划进行组织落实,对各项基础工作进行控制,譬如有记录数据、计量验收、财产物质盘点等在财务管理的控制范围内。最后财务管理需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对于资金的筹集、支出、消耗、回收和分配等活动进行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改善管理漏洞,提高成本消耗、利润指标等数据分析。

既然财务管理对于基层卫生机构来说有着如此重要作用,应该采用何种的措施去提高其水平呢?以下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2 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在现阶段血站财务会计人员是财务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是财务管理是否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的一个关键。为了确保财务管理的作用,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1)提高精神觉悟。血站的领导者和财会工作负责人应该明白到血站的公益性和严肃性,他们每一言行都有着社会效应,所以应该培养他们坚持岗位原则,廉洁奉公,一切为民,遵守法律法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素质,才能够带动整个血站人员有着这种精神原则进行工作。

另外,加强卫生机构人员的法律意识观念,用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机制中的每一个人员,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2)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基层卫生机构为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让会计人员进行课程研讨会,业务专业进修教育,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观摩,并给予多种途径的自学进修机会,让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工作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是没有办法做好财务管理这个工作的。

(3)加强创新和自主意识。大多财务会计人员认为自身职务只是做财务归纳总结的工作,没有履行控制监督管理的职责,其实财务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以财务为手段,重点为管理。所以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走出会计的框架进行对政策组织活动决策的参与。同时他们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对于新形势下的状况,应该用新的财务管理思路去解决,财务管理应该落实到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末,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3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基层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活动需要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所以需加强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其中包括《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出差报销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确保机构内部能够正常运行,并且用这些制度规范工作行为,把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机构内部人员都收到这些制度的约束,每个人都在这些制度中相互监督和督促。若造成损失之后,根据规章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行惩罚。

4 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着其必要性。只有做出财务的预算,才能够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财务预算中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决策性的预算在对血站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专门决策进行的预算。第二,日常业务的预算。第三,财务预算这部分是全方位性的,也就是针对整个血站在一定的经营期间的决策预算和业务预算的结果总结,是一个成效或者成绩的目标表。

标志财务预算中需要遵从以下几点的原则:(1)与政策一致。编制财务预算的时候应该以国家政策方针作为指导,不能够与之违背,应该是与其相一致。(2)确保真实性。预算收支项目应该有充足的资料作为依据,并且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不能虚报多报。(3)确保完整性。一个考虑不周的预算编制是没有效力的,所以一定要确保没有遗漏,避免有硬缺口的出现。(4)确保合理性。各项的支出项目应该具有合理性,合理地安排资金和工作活动。(5)确保统一性。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确保预算科目和收支标准的统一。

5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其固定资产就是运营的物质基础,必须加强血站的固定资产和设备的管理,规范固定资产设备的合理使用是管理固定资产的一个途径。建立固定资产的使用细则,也就是通过三级共管的模式进行相互监督管理,对于血站固定资产和设备应该归单位、部门、个人三个级别层面去管理,在设备的使用,应该收到从上而下的授权。具体规范如下:(1)购置资产和设备的时候,应该进行严密地审批,对于其效果和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不应有重复购置的行为出现,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设备资产的作用,提高其产生的效益。(2)对设备和资产进行严格的核算、验收、保管和报废,整个过程都需要有管理和监控,需要受到财务管理程序监管。(3)推广资产信息责任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拥有固定资产的具体信息,购置的日期,使用的年限,使用的状况以及权责人的名称。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把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做到责任落实到部门、科室、个人,对固定资产设备保管和使用不恰当的,追究其责任并给予处罚。

6 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在血站中其成本的管理有着不同于其事业单位的特点,因为血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是血液,其中存在着对血液采集的生产加工程序,这些程序都需要资金的支出,如果没有内部的成本核算,那么就会形成基层卫生机构的财务混乱,无法达到收支平衡,所以血站需要无时无刻地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管,首先需要的建立成本费用的标准,在血液采集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需要有一个费用体系进行标准化,各项费用开支、资源消耗的数量上限都是在成本控制的依据。其次,成本责任清晰。每一个部门都有其成本控制的责任体系,为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成本的核算与他们的年终奖金挂钩。最后对于采供血环节的消耗品应该实施公开招标,实现节约成本支出。

7 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的运作出现在血液的采集、加工、库存、销售和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产生的效益和确保其效果,除了以上说到的降低各项的成本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压缩库存,这样才能够加速资金的周转。(2)盘活呆账坏账,压缩应收款项。(3)加速结算、减少结算占用的时间和资金。(4)严格控制资金的用途方向,对资金使用的途径和效果进行监管,避免资金的转移、挪用和私设小钱柜。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浅析了部分能够提高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并且以血站作为例子,而更多方案和策略需要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探索。

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篇4

一、是在改革人事制度方面,按照《柘城县乡镇卫生院改革机构编制标准办法(试行)》全县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原则上按照农业户籍人中的0.35‰实行总量控制。乡镇卫生院实行定编定岗,确保以改革更符合客观实行需要。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的70%。

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实施绩效考核。

建立激励性分配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

三、是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建立竞争性用人机制。

(一)实行院长聘任制,各乡镇卫生院院长由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公开选拔,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任期一般为3年。

(二)实行全员聘用制,各乡镇卫生院按照人社局核准的设岗方案,在卫生局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聘用工作人员,对所有人员实行竞聘上岗,按岗管理,合同管理。

(三)切实做好人员分流工作,保持队伍稳定认真落实落聘人员的待遇,并视情况推荐聘用,稳定职工思想,保持大局稳定。存在的问题

要进一步加大,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及培养和建设,以培养实用人才为重点,通过公开选拔大专院校毕业生下基层、三支一扶、“11111”工程,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技术骨干,通过学历提高、对口扶持、进修学习等有效手段提高现有基层卫技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为基层招聘执业医师,鼓励大学生下基层等优惠政策为基层医疗机构充实技术人员。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畅通基层医疗机构进人渠道。

基层卫生机构 篇5

为推进依法行政,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 卫生监督网络逐步建成

目前, 福建省已建立省级、9个设区市和84个县 (市、区) 卫生监督机构, 在300多个乡镇、街道启动了农村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

2. 卫生监督队伍初步建立

福建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核编2000名, 现有在岗人员1848名, 通过实行统一着装与标识、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塑造了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形象。同时, 严格准入标准和培训教育, 目前全省卫生监督队伍中76%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为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3. 监督执法范围不断扩大

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范围由单一的公共卫生监督逐步扩大。具体包括依法监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公共场所、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传染病防治、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运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对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各级别的卫生监督机构至上而下共同承担着全省30多万家监管对象的经常性或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 较好地维护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

二、福建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卫生立法不完善

目前, 福建省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早期制定的, 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时期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 行政处罚的手段和效果也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不能有效的起到预防的目的。卫生立法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 只有卫生立法不断完善, 才能保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

2. 业务用房短缺

据统计, 福建省84个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中, 有73个县没有业务用房 (占86.90%) , 均为通过临时借用或租用场所办公, 监督机构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与标准相比缺口近80%。业务用房不足, 造成功能分区缺失和混乱, 给案件受理、证据保存、行政许可受理等业务带来了不便, 制约了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

3. 基本设备、装备配置不足

福建省目前大部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车辆、取证工具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等严重缺乏和落后。目前,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快速检测设备配备率约为5%-15%, 执法取证工具和办公设备的配备率约在35%-50%之间, 执法车辆配备率约35%。基层监督机构的基本设备、装备低于国家的装备标准, 制约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 卫生监督力量不足

福建省县级机构现有卫生监督员1475名, 每万人卫生监督员编制数仅0.41名, 与国家的标准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随着农村基层地区卫生监督工作监管范围和内容的逐步扩大, 每名监督员平均要监管270多家单位, 加之部分生产单位流动性大, 卫生监督任务十分繁重。

5. 卫生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卫生监督专业有着技术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执行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时, 都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作为支撑。卫生监督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技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新时期, 基层卫生监督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专业不够丰富, 结构不够合理, 整体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分析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基本包括计划免疫, 妇幼保健, 院前急救和采供血, 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在2011年, 卫生部又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将由0-3岁扩大到0-6岁, 增加孕产妇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此外还将为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特殊人群提供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服务, 为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流动人口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围和内容也将不断的完善和扩大。

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涵分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第一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人生健康的权利。这意味着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都是相同的;第二是明确合理、规范、有效的服务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是依据广大公民对健康的需要和政府的财力确定的, 既有面向普遍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 也有面向单独个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如疫苗接种) 。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内容上是依据公民的健康需要提供, 而不是每个个体都将得到完全无差别的公共卫生服务。

3. 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1) 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目前, 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很多一部分就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开展进程缓慢, 实施起来有许多困难。所以要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就必须从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着手, 打好现实基础。

(2) 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 导致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要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首先就必须从条件较为落后、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农村出发。而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正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3) 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是有效率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技术支撑。目前, 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效率低下、重复浪费的情况。而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 保证了卫生监督工作的有效展开, 无疑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从根本上为基层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保障, 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创造更好的条件, 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更快地实现。

四、对策建议

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1) 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关键在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政府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 要把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统筹考虑。

(2) 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上的主要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政府保证了财政投入下, 努力加强机构建设、设施设备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 狠下功夫, 着力提高服务质量, 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取得预期效果。

2. 加快和完善卫生立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只有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新需求, 才能切实做到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卫生立法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的现状, 逐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 使卫生法规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各项卫生工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才能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有效性。

3. 加大基层地区财政投入

城市与基层地区县在基本公共卫生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实践中, 应该根据基层地区的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状况和医疗状况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投入力度, 为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部门协调工作, 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基层卫生监督资源的投入, 解决卫生执法专项经费、人员和工作经费问题, 积极做好基层卫生监督执法办公用房、执法车辆、取证、快速检验监督设备、通讯工具、防护装备、网络建设经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基层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提供物质保障。

(2) 健全基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 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 促使政府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 从而能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根据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发展, 建立稳步的筹资增长机制, 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提供。

4. 建立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

鉴于目前我国卫生人员在培养、配置与流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以及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对我国现阶段卫生人员提出的种种挑战,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卫生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利用开发, 以促进基层卫生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尽快实现。

(1) 调整卫生人员培养结构, 从专业和数量上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为适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的要求, 应该在提高培养层次、实施医学人才的精英教育的同时, 优化专业结构, 适当增加护理、康复、公共卫生、全科医生等卫生人才的培养, 满足目前急需解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需求, 从卫生人员的专业和数量上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6

一 、 以 建 设 标 准 化 “ 壮骨”, 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程度的高低, 直接关系着老百姓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一是定位高。我们在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上, 坚持“眼光远、思路宽、标准高”的原则, 在符合《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 满足辖区服务人口数量需求的基础上, 力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 并符合国家卫生学等标准。目前, 我市10个卫生院基本建设通过争取国家资金和地方财政支持等措施, 全部实行了新一轮的标准化建设。二是配备齐。10个乡镇卫生院均按1.4名/千服务人口和1.2张/千人口配备了医务人员和床位, 并配备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其中, 6个卫生院配备了DR, 3个卫生院配备了碎石机和腹腔镜。三是要求严。全市145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严格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布局、统一外观、统一标识标牌、统一设备配备”的要求, 扎实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房屋建设和基本装备由市财政、村委会筹资和企业家捐资建设, 业务用房面积120-160平方米, 设“四室一房”, 及29种以上常用设备。目前, 我市145个村卫生室除今年正在新建的16个外, 其他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的要求。

二 、 以 业 务 规 范 化 “ 活血”, 提高医疗技术普及性

规范化建设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业务发展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普及和提高。一是强化依法执业。我们强化依法执业的理念,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建立健全并落实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主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 加大院感预防控制管理力度。二是强化医疗质量提升。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安全管理措施, 规范医疗文书书写。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拓展业务范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确保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价廉。4家乡镇卫生院与上级三甲医院建立了长期协作机制, 近3年无医疗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诊疗操作规程和绩效考核办法。督促乡村医生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诊疗规范, 做到诊疗有处方、看病有记录、收费有依据、传染病有报告。三是强化公卫服务。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转变服务模式, 以健康管理为中心, 全市乡镇卫生院组建全科医师团队28个, 实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签约率已达55%。截至目前, 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95.7%, 一类疫苗接种率为100%;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7.3%,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8%;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管理率70.9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0.5%;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84.6%;重型精神病规范管理率97.2%;全市疫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均达100%。通过业务规范化建设, 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的普及性。

三 、 以 运 行 信 息 化 “ 化瘀”, 提高医疗资源共享性

信息化建设是基层医改的强大支撑, 通过运行信息化建设, 有效化解了基层卫生机构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 提高了医疗资源共享性。一是建平台。我市自2011年开始启动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全省率先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了包含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结算及综合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当阳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全面实现市、镇、村三级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为综合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2013年, 当阳市在全国县市级率先发行兼具就医和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二是建网络。我们建立完善了医生工作站, 为全市10个乡镇卫生院、145个村卫生室按4500元/单元的标准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刷卡器等相关设备, 并联网接入信息化管理平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信息系统联网率达100%。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实现了无缝对接, 达到了村村通网络, 时时知信息, 处处能报销的目标。三是建机制。我们建立健全了信息运用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信息互联互通作用, 确保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及时报销, 省内住院四级联网即时结算。并定期开展财务运行状况、双向转诊、医疗费用、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等分析, 充分发挥了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

四 、 以 管 理 科 学 化 “ 健体”提高医疗模式统一性

基层卫生机构 篇7

总后勤部卫生部于2014年5月下发《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试行)》[1],要求全军部队卫生机构和机动卫勤分队结合自身救治任务,组织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努力提高应用卫生装备完成救治任务的能力。在检验装备的训练与考核标准中,共设有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酶标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13种(类)检验装备,现就酶标分析仪的训练与考核标准进行解读。

1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范围为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和机动卫勤分队。训练与考核对象为其所属检验科(室)从事检验工作的专门人员,包括检验医/技师、检验士官。训练时间建议安排在每年3月至7月的分业训练期间,总学时分配为7学时,其中讲解演示2学时、操作练习4学时、考核验收1学时。要求各级卫生机构依据《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试行)》,围绕实际岗位需要、装备配备现状和训练薄弱环节,认真制订专项训练计划,明确训练目标、内容、时间和方法,组织做好检查与考核工作[2,3],并将个人、单位年度考核成绩作为评估卫生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依据。

2 考核要点

标准中设置6个考核课目,包括酶联免疫标记技术的基本知识、结构与工作原理、安装与调试、操作使用、实际应用和维护保养。

2.1 基本知识

该课目设置了酶联免疫标记技术的相关理论,标准要求掌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原理、操作方法,熟悉主要免疫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以便协助医生对某些疾病或伤情作出初步诊断或判断。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可参见与标准配套使用的理论题库。

2.2 结构与工作原理

目前我军配发的酶标分析仪种类较多,型号不同。为适应战时或外出作训要求,多设计为小型便携式,结构较简单。标准要求熟悉目前所配酶标分析仪的基本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另外,由于多数酶标分析仪标配了配套使用的洗板机,标准要求熟悉洗板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

2.3 安装与调试

由于部队经常携装外训执勤,检验人员必须掌握该装备安装的环境要求以及主要的技术参数指标,尽量满足并保障装备正常使用的条件。标准要求熟练完成酶标分析仪和洗板机的安装和调试,灵活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2.4 操作使用

这一课目设置了应用酶标分析仪完成样本免疫项目检测的基本操作流程。考核要点包括ELISA操作、程序编辑、样本检测、结果报告。

2.4.1 ELISA操作

考核要点是ELISA规范化操作[4],包括加样本和试剂、洗板、显色、终止反应4个关键点。(1)加样本和试剂。要求正确使用定量加样器准确加入样本,血清或血浆样本应离心完全,不得溶血或混有红细胞,加酶标记物时可使用加样器也可手工滴加,但要注意滴加的方法,要求试剂足量,不得混有气泡或造成污染,加入样本或试剂后注意充分混匀,以便充分反应。(2)洗板过程。要求均匀加入足量洗液,按试剂说明书要求进行充分洗涤,注意洗液驻留时间和洗涤次数,如有洗板机,要求应用洗板机完成洗涤。(3)显色。要求正确滴加显色液,封板后定时孵育。(4)终止反应。要求加入终止液后充分混匀,以防呈色不均,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上机读板。

2.4.2 程序编辑

考核要点是检验项目的程序编辑即编程,按相关试剂盒说明书要求完成指定免疫项目的程序编辑。如有洗板机,还要求完成洗板机参数设置和洗板程序编辑。

2.4.3 样本检测

即酶标板上机读板,要求正确放置酶标板,设置读板参数,完成定量或定性检测。同时要重视室内质控的操作,大多数酶标仪在进行项目编程时设置了质控孔,可使用室内质控物完成质控,无专门设置要求时,也应单独设置质控孔。

2.4.4 结果报告

标准要求熟练掌握操作面板上菜单功能,按训练和考核要求完成伤员信息录入,提交检验报告单。

2.5 实际应用

这一课目设置了从装备展开到撤收的全部流程,包括装备的安装与调试、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整理撤收。完全从实战化出发,模拟战时条件,完成批量伤员样本检测。其要点是考核人装结合的综合保障能力,即合理应用装备完成样本检测、为伤员救治提供保障。在熟练掌握装备安装调试、操作使用流程的基础上,强调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快速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装备保障的实战化水平[3,4,5]。

该标准参照国家行业标准GB/T 20470—2006[6]对检测指标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定性结果的阴、阳性必须准确,遇有可疑结果,应复查或采用另外方法验证;另外,对检测时间作了适当限定,即要求依据所选用试剂盒的不同,在指定时间内快速报告结果,以满足平、战时伤员救治的需要。

2.6 维护保养

该课目设置了4项内容,包括日常保养、定期保养、封存保养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由于不同类型装备的具体方法不同,以实际使用的装备为准。除维护保养外,还要求能正确分析常见故障出现的原因、识别故障代码并排除故障。

3 评分办法

3.1 评分表

评分表是训练对象对训练效果自查和各卫生机构组织考核的依据,也是装备考评员实施考核评估的重要标准。酶标分析仪考核评分表[1]设置了5个考核课目,即实验前准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整理撤收,并对每一考核课目进一步细化考评要点、标准分值、考核方法、扣分标准。酶标分析仪考核评分表见表1。

从表1可见,评分表中除装备操作使用外,增加了实验前准备和整理撤收2个课目。实验前准备除了要求实验用具准备充分以外,还应根据现场实际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其考核要点是生物安全意识和个人防护能力;整理撤收的考核要点是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束后对标本、污物以及工作台、环境等的清洁消毒处理,注意提高对操作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标本、器材、耗材等相关污染的处理和应对能力[2]。在评分表中,ELISA操作分值为25%,测定结果分值为20%,强调了检验装备考核的实际意义在于救治能力。即不仅要求能够熟练应用装备,更要保证样本测定结果的准确,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在评分表最后的备注中列出根据熟练程度划分熟练、较熟练、一般3个等级,权重系数依次是1、0.97、0.95,是指操作考核的得分乘以相应权重系数得出最终考核成绩,要求考评员在实际应用中注意把握,也可参照考核对象完成操作时间进行评定。另外,由于配发的装备型号较多,该标准作为各型号的通用标准,未对考核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可酌情确定[7,8]。

3.2 考核形式和评定等级

考核形式分为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理论考核为闭卷,操作考核采用实装操作和口述方式,各为100分。如以单装作为个人或单位的基本考核单元,按理论成绩占30%、操作成绩占70%的计分方式重新合为100分。成绩评定划分为4个等级,95分(含95分)以上优秀;85分(含85分)~95分良好;75分(含75分)~85分为及格;75分以下为不及格。

4 结语

针对《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试行)》检验装备中酶标分析仪训练与考核标准进行解读,在实际训练和考核中应结合不同装备型号特点、人员类别、样本数量、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确定具体课目、内容、时间和方法[3,4,5],准确把握《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内涵,提高训练质量,以考促训,以考兴训,切实提高装备保障的实战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试行)[S].北京:总后勤部卫生部,2014.

[2]崔景辉,薛蓬,李永新.野战医疗队检验装备训练考核标准与方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2014,21(5):470-473.

[3]崔景辉,薛蓬,牛淼.野战医疗队检验装备训练考核[J].解放军医院管理,2014,21(2):155-157.

[4]漆小平,邱广斌,崔景辉.医学检验仪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26-229.

[5]崔景辉,薛蓬,安荣.某集团军卫生机构野战条件下检验装备使用操作竞赛结果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0):305-309.

[6]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T 20470—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7]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队卫生装备使用操作与考核标准[S].北京:总后勤部卫生部,2012.

基层卫生机构 篇8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思考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

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规模的扩大,进而对其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机构不完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与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现状,需要采取规范化的措施,转变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财务集中核算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财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而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深化其综合改革成效,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效发展。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规范、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首先,缺乏对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措施,导致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不科学合理,未有效及时的登记入账固定资产及投入使用情况,没有按照规定建立必要的定期财产盘点制度,同时也没有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与权限,造成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的流失。再者,收支管理存在问题,例如收费时没有医药发票的开出、入账依据只是收入日报表等,造成收支管理效率偏低。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没有详细制定各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很多支出的经费采用的是实报实销的形式,即单位负责人只要在开销上面签字,会计人员就对其报销,难以真正发挥财务监督与控制作用。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条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导致其财务人员的晋升途径有限,主要是职务晋升、职称晋升两种方式。其中,职称晋升需要经过国家的统一考试,由于受到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再加上相关要求较为严格,考试内容难度较大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并没有对职称晋升抱有很大希望。但是比如卫生技术人员等其他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只要达到相应的年限就可以参加非全国性的统考获得晋升,这就容易导致财务人员产生较大的工作情绪,对自身的工作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不端正,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尤其是部分乡镇卫生单位内的此种情况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大多不是专业的财会人员,部分是其他职能部门的兼任人员,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在财务岗位上不能发挥“在其位,谋其政”的作用。再加上新会计制度的推行,导致其无法高效地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另外,在职的财务人员没有接受新时期的财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导致其工作能力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三、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新型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首先,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权限。根据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基层医疗单位的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将各项财务收支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提高财务收支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然是会计法律责任主体,应依法进行各项经费的管理,还包括资产、债权、债务和年度收支盈余、亏损等各项内容的管理。其次,对于重点经费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提高重大经济事项的管理水平。基层医疗单位的基本建设、医用设备及相关设施的配置金额,应在县卫计局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并且由县卫计局监管其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第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详细的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实行票据统管制度,提高收支行为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不断完善,才能实现赏罚分明,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立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与意识,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并注重优化编制体制、拓展人员渠道以及推动人才培养等。在改善编制方面,理应科学配备财务人员。根据眼下财务业务范畴持续加大,财务部人员过少的现实情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适当提升财务人员编制人员数目,合理放松评职称的编制限制,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完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坚持原则、依法理财,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为了进一步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首先,单位领导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并划拨相应的资金,采取措施支持、鼓励财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其次,严格监管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培训效果。同时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参加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或者聘请专业的财务讲师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还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不高,在新医改全面要求下,财务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并招纳或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积极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玲.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229-229.

基层卫生 篇9

公平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完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工作方案我院自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认真贯彻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精神和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院开展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目标地推进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堵塞漏洞,规范医药购销行为,还需要长抓不懈,要建立治理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切实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因此现制定如下方案建立完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做到“三个加强”(1)加强熟悉思想教育,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好党风廉政教育,法规法纪教育;职工医德医风教育。使广大职工和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药品医用耗材等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继续完善药品动态监控

基层卫生机构 篇10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不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内控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是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内控制度缺失, 他们甚至用单位内的管理制度将其替代, 导致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依据支持自身的行为, 一些会计人员做事情的标准仅仅是个人经验或者口头不成文的规定, 导致管理情况的不严谨, 工作很随意。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 国家利用财政资金购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设备, 采取集中招标采购的形式, 有效的控制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的购置工作, 但是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方面, 内部控制措施仍然缺乏。配备的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投入使用不及时, 定期财产盘点制度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建立, 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责任人等情况经常出现, 以上种种都是造成资产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的原因[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收入管理以及支出管理上都存在问题, 如其收费时下没有医药发票的开出, 入账的依据仅仅是收入日报表, 因此漏洞百出。与此同时, 关于各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很多单位没有详细制定的, 很多支出的经费都采用实报实销的制度, 即只要开销上面有单位负责人签字, 那么会计人员就会对其进行报销, 这样最终导致了财务监督与控制功能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2) 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缺乏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财务管理条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因此在机构中工作的财务人员的其晋升途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常情况下, 职务晋升和职称晋升是医院的财务人员晋升的两种主要方式。其中, 职称晋升的实现需要经过国家的统一考试, 但是因为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财务工作人员大都不对职称晋升抱有希望, 由于相关的要求比较严格且考题的难度比较大, 很多人通常都过不了规定的标准线。但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其他的工作人员, 如卫生技术人员, 他们在晋升职称时, 如果他们达到了一定的年限, 就可以参加统考 (不是全国性的) 获得晋升。由于此种晋升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导致长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他们对工作失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财务人员较差的业务素质

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 由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 因此其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同时新形势下推行的提升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 特别一些乡镇卫生院里此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现阶段,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工作的财务工作人员存在较低的素质, 代表了这些工作人员具有较低的财务理论水平, 这些人员当中油盒大一部分并非专业的财经类专业毕业基本上都来自于单位中的非医疗人员, 由于这些人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因此在岗位上不能发挥"在其位, 谋其政"的作用。由于他们对系统的专业性知识的缺乏, 因此, 一旦推行了新的会计制度, 他们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 更有甚者有些人连现代化的电脑等辅助工具都不会操作。除此之外, 因为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些人没有接受正式的岗位培训, 因而其不能将最好的状态发挥在工作中。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建议

(1) 新型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

财务管理改革方案制定的初衷是建立相应的财务运行机制, 保证此机制可以实现明确的责权界限、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管、进行适度的管放, 已达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目的[2]。因此, 以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况为依据, 寻求突破财务管理的关键点。第一, 坚持"三权"、"四责"不变的原则, 将管理权限进行明确。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就是所谓的"三权", 保持这三种权力的不变, 各个卫生院仍然拥有资金, 各个卫生院按规定程序审批、合理安排使用事权范围内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责任、债权债务管理责任、财务收支平衡责任、会计主体责任是所谓的"四责", 保持这四种责任的不变, 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仍然是各个卫生院, 依法管理拥有的资产、债权、债务和年度收支盈余、亏损等工作。第二, 严格遵守重点监管与直接支付的制度, 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严格的监管。如果各卫生院的相关设施与区卫生局监管的金额起点保持一致, 经过区卫生局的研究同意后, 才能对其基本建设、医用设备及交通工具配置金额进行组织实施。第三, 实行"票据统管制度"以保证收费行为的规范、透明。

(2) 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 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被激发

只有将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并不断的推进完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才有可能实现赏罚分明, 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忱充分的调动起来。然而, 当相关的激励机制被建立起来并得到完善时, 必须采取措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进行加强, 使其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得到提高[3]。因此, 为了调动财会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需要带头学习并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 将自身的主观随意性减少, 特别是要严格以会计法为依据, 将财会人员配备齐全, 同时将监督机制进行完善, 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依法理财, 以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得到保证, 同时财务监督工作也要严格实施。

(3) 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要加强,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学习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问题的有效手段。首先, 财务人员培训学习需要引起单位领导的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单位领导只对临床业务人员的培训学习非常重视, 而忽略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所以各单位要安排相应的资金, 采取措施支持、鼓励财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其次, 财政部门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进行督促。不管是兼职的财务人员, 还是专职的财务人员, 不管有没有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 各单位中的所有采取人员都要参加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卫生主管部门都要组织不少于一次的专门培训学习, 学习的重点内容很多, 以此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工作中, 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极其重要, 由于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具体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若想在新形势下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必须采取措施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意识提高, 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摘要: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推进了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 现阶段,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是我国进行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要正常运行必须以公共卫生经费为支撑, 所以, 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科学管理、合理的分配有限的公共卫生经费。因此, 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34-35.

[2]梅紫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4) :166-167.

上一篇:电力线路相关问题下一篇: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