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教育十篇

2024-07-14

高职软件教育 篇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提高人才质量, 使得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和发展。提高人才质量应该是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来说明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除此之外,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它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类型、教学内容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要想真正发挥其对人、社会的促进作用, 同样也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 因为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是创新创业教育在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教育对象, 而且创业的同时也离不开创业者所拥有的高等教育背景与知识。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 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发达国家深受重视, 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其中美国最早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 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认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必须关注创业教育, 使得受教育者懂得更多的自我谋职的技能。国外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引导学生把“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适应挑战社会”;二是开发系列课程;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化, 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创业;四是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验;五是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职称;六是创新创业教育直接诱发了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 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很大的推动发展, 目前形成了以课程教育、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以构建孵化创业基地为中心的三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 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试点的阶段,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的相关讲座、选修课等, 但这些仅是孤立的课程, 呈现出零散破碎的特征, 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欠缺, 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等问题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2 高职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

本文以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课程体系分为职业基本能力学习领域课程 (通识课程) 、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职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 。学时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大部分, 理论课时占55.2%, 实践环节课时占44.8%。其中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包括:《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与创业》。实训环节包括:《计算机应用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以及专业课程设计、综合案例实训、毕业设计等。高职软件专业具有技术性强、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高等特点, 这些特点要求进行专业教育强调注重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特色, 同时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强调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

3 在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设置是关键,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 关系到怎样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偏重理论性, 其作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实用性低, 对学生创业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价值。因此, 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转化为学生的创业能力。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软件专业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 主要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校外课堂的融合等几方面考虑:

3.1 教育理念的融合

树立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 在软件专业教育过程中, 始终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3.2 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精选设置能够重点突出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指导、创业心理与技能、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必修课, 内容强调精炼务实, 学时不必太多;重点突出决策知识与能力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常识、创业之路等, 则以选修方式开设, 课程结构以分层次模块化来构建, 让学生灵活按需选学。

3.3 教学中融合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中, 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开拓精神、奉献精神、悟性和洞察力、意志与毅力, 兴趣与爱好、自信等。

3.4 校外课堂的融合

充分发挥课堂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教育;成立软件模拟公司;创新与创业比赛;学生科技社团等。

4 高职软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

软件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教育, 依托教学工作, 融入素质教育, 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课程教学, 而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培养创新创业的工程, 所以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非常必要。本文以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说明高职软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过程。

4.1 课程教学

课堂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 软件专业设立5-6门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内容要精炼务实,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校的特点添加一些组合课程。精选设置能够重点突出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指导、创业心理与技能、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必修课, 内容强调精炼务实, 学时不必太多;重点突出决策知识与能力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常识、创业之路等, 则以选修方式开设, 课程结构以分层次模块化来构建, 让学生灵活按需选学。

在软件技术的Web方向中开设了《Web UI》、《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Java Web应用开发》、《Java EE企业案例开发》等核心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讲解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突出动手能力培养,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创新创业的习惯。

4.2 学生大赛

通过开展“挑战杯”、“软件杯”、“蓝桥杯”等软件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来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 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锻炼, 分析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4.3 学生职场素质训练平台

学院建成核心价值观锤炼、人文素质修炼、身心素质拓展、职业发展、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团队训练等六个模块的基本素质和职场素质训练平台, 建成专业技能拓展、项目孵化、创新论坛、创业探索、创业实践等五个模块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成18个大学生特长生工作室, 15家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先后完成了近一万人次学生的训练, 有26个大学生科技项目和23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入驻大学生科技项目园、大学生专业创业园。

4.4 校企合作成立工程研发中心

我院与科大讯飞公司成立“信飞软件工程研发中心”项目开发, 围绕软件工程的项目开发全过程, 提供相应专业方向的项目综合实训。信飞工程中心按照公司化模式经营管理, 主要由企业工程师、专业老师、学生共同组成。工程中心承接学校及校外软件开发项目, 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场所。工程中心选拔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研发, 使得学生不仅锻炼了技术研发能力, 而且熟悉了企业的管理与工作规范, 各方面能力得到一个飞跃的提升, 为今后的自我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演变成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 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建设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推动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心, 也是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 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彭文博, 尹新明, 李冠峰, 张留湛, 宛新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4) .

[2]孙晓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探讨[J].中国市场, 2014 (1) .

[3]闫艳红, 潘雷, 余伟.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电子商务, 2014 (1) .

[4]吴婷.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3) .

高职软件教育 篇2

关键词:高职,软件测试,软件企业

在当前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软件测试方向的学生如何与软件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从而实现按市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促使高职院校软件测试人才供给与软件企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学生与软件企业对接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企业是人才的需求单位,是新兴技术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企业的加入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办学方式。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学生与软件企业的对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某些高职院校联系本省内的软件企业作为其实习实训基地,安排部分学生在本省内的软件企业实习。(2)某些高职院校与软件企业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本软件企业就业或者推荐到其他软件企业就业。(3)某些高职院校聘请软件企业项目经验丰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到学校来进行专业课的实训指导,引进公司真实的、适当规模的软件项目来进行教学。(4)少数高职院校软件开发和测试方向的专任教师自己成立公司,承接市场订单,带领学生一起完成项目,以真实项目实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二、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学生与软件企业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软件企业缺少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识

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很多软件企业都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他们都希望新招的员工能够上岗即用,适应能力强,所以软件企业大多愿意从人才市场中挑选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但这样企业承受了过高的人力成本。各省市的软件企业一般难以从城市经济与企业互动发展层面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问题,没有从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没有与职业教育搭建合作平台意识,缺乏服务区域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态度。

(二)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软件企业不相适应

目前,软件测试技术的现状是业务测试(功能测试)占据测试的80%以上,性能测试不可或缺,所占比例不足10%;易用性测试可有可无;安全测试是发现了问题才意识到安全测试的重要性;APP测试,从无到有;单元测试,小众技术;静态分析,刚刚起步。随着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测试技术的趋势是“自动化测试是王道”,将更加重视自动化用例设计与辅助用例设计,云端测试与众包测试服务,从简单到专业的移动APP、H5测试以及更丰富的测试工具。然而,由于中小型软件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重开发轻测试,对软件质量控制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使很多高等院校只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等少量课程,就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软件测试方向。还有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软件测试方向的课程设置没有侧重点,教学内容也没有细化到企业目前最紧需的测试技术,通常就是泛泛地讲授软件工程知识、主流自动化测试软件(如Quick Test Professional、Load Runner、Test Director等),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软件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软件企业不相适应,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测试人才质量与软件企业的对接要求不相适应。

(三)政府对高职院校与软件企业对接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管理体制下,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区域政府行政部门担任着本区域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能。职业教育中的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经费、教师队伍建设、办学规模、学校布局、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准入制度等诸多问题,也涉及了政府的诸多部门,这不是仅靠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力量就能做好的。有些省市虽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对如何培养服务于本土区域经济的技能型人才的关注较少,未在职业教育与本地企业之间牵线搭桥。软件测试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其与软件企业的对接,也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更加完善的对接制度的保障。

三、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学生与软件企业对接的对策

(一)积极参加全国各种竞赛获奖吸引软件企业的注意力

软件企业的参与是促进高职院校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软件公司作为软件测试人才需求的主体企业,对测试技术的职业教育影响较大。软件企业对应聘者的最终需求是“干得了、留得住、要得低”。软件企业不招聘高职应届生的原因是因为企业认为他们“干不了”。如何转变软件企业的这种观点是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学生与软件企业对接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可组织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方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大小规模的软件赛事,安排专任教师及企业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进行赛前指导与培训,提高参赛学生的开发与测试实力,必争在各种赛事中获奖,从而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品牌知名度,以此吸引软件企业的注意力,最终形成软件企业愿意到高职院校来举办招聘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办校外实训基地等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对接与合作。

(二)把握高职软件测试方向教学与软件企业对接的内容

1.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合作企业的需求进行对接。

2. 专任教师到软件企业挂职锻炼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收集企业的技术要求,然后把握每门专业课开课所需的课时及教学内容的取舍。

3.专任教师及专业负责人要经常参加各种软件测试人才的招聘会,借此机会对软件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要经常参加全国各地举行的关于软件测试的培训学习及经验交流大会,及时把握测试技术动态及发展趋势。

(三)高职院校完善健全对接制度

高职院校应根据软件测试方向学生的就业行业状况,完善健全与软件企业订单合作、工学交替、教学见习、顶岗实习、产学研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经营实训基地、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校企联谊会及聘请企业家报告会的具体细则制度。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合作制度,但是对于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事先未考虑到的异常情况,制定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

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学生与软件企业的对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学生与软件企业对接的相应对策:搭建对接平台、开辟对接渠道以及完善对接制度,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制定政策、决定提供了依据;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及开拓校企合作提供建议;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参照。

参考文献

[1]谢朝辉.县域职业教育与县域企业对接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江奇.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56.

高职软件教育 篇3

关键词 工程 软件 高职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如今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工程造价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理论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其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软件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设计为阶段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开始的初识,逐步的產生兴趣,到最后的自主的职业训练。让学生在最终就业过程中,达到零适应。

1工程造价的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瓶颈”

(1)不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工程造价软件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授结果的差异

目前好多实践课程内容还是采用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专业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尚未建立,学生对工程软件和课程的认识也比较肤浅,计价软件工具才开始接触,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计价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熟练,具有了一定的造价基础,如果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者流于形式,学生会感觉到过于简单与实际脱离,看起来都学了,遇见实际的操作问题依然解决不了,培养不了职业岗位技能。

(2)建筑理论和全过程计价模式的实践环节脱钩

学生在上课时都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讲述的内容和操作在上课时都能够听懂,但得不到及时的训练。实践的安排和讲述内容的时间安排间隔过长导致知识的脱钩。

(3)实践教学中忽略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软件高职教育的关键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好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忽略了素质教育,或者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导致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2高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突破”

针对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院组织教师对工程软件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作如下改革突破:

(1)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制定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合不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对专业和职业了解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差异这个特点,采取阶段式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逐步培养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低年级学生,实验内容应以兴趣性、相对简单的内容为主,吸引学生,教学方法以较详尽的引导式教学为主。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案例教学为主,让学生有设计实现案例的成就感,通过职业岗位技能增加其学习兴趣,而教学方式以指导式教学为主。

(2)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专业课程在实验室上课,老师讲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后,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做到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保证理论和实践的连续性,让学生及时得到实验内容的训练。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够用为原则,将建筑力学、 土力学地基与基针对力学和数学知识较弱的特点,注重适用性,强调基本构件的计算应用,少讲理论推导。

(3)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并举,提高实践效果

在工程软件高职实践教学的教法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划分为随堂小竞赛、实验教学、阶段模拟实践、课程设计、课外实践和实际项目模拟训练几种形式。所有这些方法,都必须进行检查、评比、计分,否则很难落到实处。这样就必须充分发挥实验教师和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制定有效的检查、评比、计分措施,并坚决进行执行。同时,指导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实践环境施教、因生产单位的发展需要施教,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个性意识。

(4)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全面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中必须注意加强素质教育,通过素质体系中的显性实践环节和隐性实践环节来完成对学生灵活多样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在成就感驱动下,激发其认知和技能水平, 从而在教师的心中形成一条导向线,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向着既定方向进行引导,及时对症下药,将具体问题与现实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构建工作过程知识。

由于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化和建筑工业化大结合的形势下,加强软件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目前工程软件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的思路,该实践教学方法中学生在实践成就感驱动下, 激发其认知和技能水平,获得进行分析指导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大展,王黎征,郭东恩.浅谈软件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9(3):59-61.

[2] 佘学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整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1):570-572.

高职软件教育 篇4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2]对课程标准作出了相对宏观的的定义: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网站[3]参照基础教育中的课程标准概念以及现代各国对课程标准的不同界定,将课程标准定义为: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对于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关系,国内有着不同的认识。一种是以马树超[4]为代表的等同说,他认为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课程大纲“严格来说没有实质区别,只是课程标准更细一些”。一种是李建平[5]等提出的差别说。这些学者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而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关于课程标准的建立主体,也有几种不同意见。马树超[6]等认为,“课程标准学校难以建立,应该由国家统一制定才有权威性,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但我们国家研究力量不足,只能靠大家先尝试”。黄进[7]则认为,高职院校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主体,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不可能像基础教育那样由国家统一制定、由学校负责实施,绝大多数课程标准是需要由高职院校自行制定并负责实施。因此,高职院校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尽快启动课程标准工程。课程标准既是高职院校内部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石,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各高职院校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论据之一。课程标准的有无以及质量的高低将成为高职院校未来激烈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都非常熟悉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的变化,内容的增加或删减;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应当说,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明显的差异,课程标准不等同于教学大纲[8]。课程标准体现的是标准制定单位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法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分析,课程标准是从学的角度规定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而教学大纲则是从教的角度规定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教学大纲是最高要求,所以教学和考试都不应超越大纲。

3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标准的制定

3.1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概况

“软件项目开发指导”是我院信息工程系中英国际合作软件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英文名称为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已有三届学生学习了本课程。学生所选择开发的项目可以是基于工作实际的,也可以是基于学生兴趣的。但无论怎样选择,项目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框架体系和要求,以利于培养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开发出符合特定需求的实用软件的能力。

选择本课程开发课程标准的主要考虑为,该课程为国内同类院校率先开设,课程对于学生能力提高作用显著。课程教学团队中有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留学回国人员,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英国合作院校教师。此外,团队成员还参加了近期在英国召开的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9],带来的一些有关职业教育标准的最新信息也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3.2课程标准制定原则与主要流程

对于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教师,我们有较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需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相关知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内涵,明确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和内容,掌握课程标准制订技巧。在实施过程中更要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课程教学的模式和途径,不断完善课程标准的内涵建设。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

(1)主要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2)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和可评估的;

(4)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的积极设计者;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

我们对课程标准进行开发的主要流程为:

(1)讨论软件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2)参照中国职业大典和[10]英国职业课程标准[11];

(3)分析软件项目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4)征求意见,反复研讨,修改制定课程标准。

通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单位共同开发,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现了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4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标准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4.1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标准的特点

在课程标准开发中,我们能紧密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开发的课程的标准明确具体,并积极开展了与专业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教材建设,有关教材将于2009年初出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还特别重视校内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协调性,建设了软件仿真工厂,积极推行和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为:

(1)课程标准格式规范,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学习指导等部分;

(2)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为基本的要求;

(3)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4)将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标准中。

4.2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对象、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学习指导等八个部分。

各主要部分的内容有:课程概述明确了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用直观的语言提出了学习成果;课程内容详细地列出了课程五个方面的分项要求,包括制订项目开发计划、设计项目解决方案、实现项目解决方案、对项目进行演示、分析和评估;课程考核则使用表格的形式,将考核目标与通过的考核标准逐项列出;学习指导中对于上课、各门课程的相关性以及教学实训资源的利用、开发和考核都提出具体的建议。

浅析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 篇5

2007年, 我国软件收入5834.3亿。2008年增长22%。2008年的前五年, 平均的增速近40%, 08年的收入比五年前增加了五倍多, 2009年, 我国软件产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 同比增长25.6%, 企业数增长了3倍。从业人员现在到了170万。平均增速是21%。与此同时, 我国软件出口142亿美元, 同比增长39%。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不利影响, 国家提出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列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六大工程。巨大的增长拉动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各大权威人才中介机构竞相发布的数据报告称, IT行业在职场上异常活跃, 软件工程师的需求继续猛涨, 全年一直位于所有行业之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每年至少在3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30%左右的速度增长。

因此, 培养软件技术人才, 将不仅促进学生就业, 也将为软件行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就业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处于低谷时期, 但是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得人才的需求仍然比较大。这种矛盾也就反映了学校才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型。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能很快得融入社会, 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就业为主要培养目标的。

明确了这个目标以后, 根据社会的需求, 本专业应定位于企业应用软件开发和软件应用人才培养。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丰富的实例教学和扎实的实践实训, 培养“T”型软件人才, 学生德才兼备, 既有够用的知识基础, 又有较强的职业技能, 既能实现小组织协作开发, 又能适应大规模软件团队开发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全面发展, 具有较强的软件分析、设计能力, 具有较强的编码能力和软件技术应用能力, 具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

在学生毕业后, 他们能从事的职业可以有以下岗位。

(1) 在软件企业从事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销售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工作;

(2) 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部门从事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网站建设、系统维护、软件技术支持等方面工作。

2 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目前,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存在得最大问题是不能够直接上岗。学生就业时感觉学校所学知识没用或者自己专业水平不能达到要求, 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得需求。因此, 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可采取以下方式。

2.1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实战”的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 也没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所以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 有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学习完成以后, 都不知道该门课程有什么用?针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实战”的方式, 也就是在课程中通过一个实际项目贯穿整个课程, 而在每个知识点又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所采取得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

2.2 在毕业综合实训过程中, 采取“专业+公司”的培养方式

实现“专业+公司”的培养方式, 也就是将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队带入到软件企业、软件实训基地中去。这种方式使软件技术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为教师项目开发锻炼和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

在该模式下, 教师与软件技术人员角色的转换, 学生与员工角色得转换, 使得教师实际开发能力提高,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这无疑是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加强课程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选择课程方面一定要很强得针对性和实用性, 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使用。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科学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 要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中心, 把理论知识融合进来, 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 又能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必须的技能, 而且要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尽可能地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果在课程选择上过于追求面面俱到, 到最后也只能是万精油, 每样都知道, 但样样都不精, 反而不利于就业。在教材得选取方面, 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 一定要舍弃。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应侧重于选择操作性强的教材, 避免选择太注重理论的教材。

4 结语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中软件技术专业要想取得成功, 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跟上发展的步伐, 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摘要: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应该如何建设才能适应市场得需求, 满足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者应该思考得问题。本文从软件行业现状,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方面对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6.

高职软件教育 篇6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采用“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过程和课程开发项目的方法已成为职业课程开发主要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些典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实践任务, 提高他们的整体专业能力、质量和基本的工作经验。“工学结合”是通过改变课程发展“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理论, 结合研究、工程实践, 培养学生“企业项目”为中心的课程, 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 完成职业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获得知识、形成经验, 通过具体的实践任务塑造社会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并逐步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

进行模式的建立应先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软件技术专家、教育教学专家和专业带头人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然后, 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实施以软件为主, 职业成长模式和高等职业教育法相结合, 实践项目为载体, 课程内容开发与软件技术开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通过研究, 建立典型的任务组。通过对国内软件市场、软件行业、软件公司、资讯科技相关业务以及企业IT部门的研究、数据调查分析, 以及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深入采访, 对国内需求的软件人才方向和趋势予以充分的掌握, 确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方向。

(2) 采用典型任务完成法, 形成行动领域。在实践的工作场所, 利用典型的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之上, 确定培训目标。

(3) 通过工作过程分析, 来确定学习领域。要深入分析工作学习的整个过程, 对区域行动进行详细的解析。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 利用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高中教育的规律, 对“职业教育法”综合运用过程, 建立一个操作系统的课程。

(4) 使用课程项目的方法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以实践为载体的学习, 必须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并对学习分解的项目进行认真设计, 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学习, 对能力和专业素质的研究, 打破固有的研究方式,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学习等领域的研究。

(5) 以行动为导向的方法, 可以使得教学实践取得发展。利用行动导向对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行动中对知识的主要特点进行掌握;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 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境的信息, 进行规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工学结合”课程实施

在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中, 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企业培训相结合, 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前三个学期主要是在学校机房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 完成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 并让每个学生完成一些小的技术项目, 使学生具备从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四个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 以学校和企业软件项目为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完成专业核心课程。

第五学期组织学生成立项目团队, 并分配学生一些中小软件外包项目让学生完成,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初步形成, 并在知识的运用与实践中实现“准软件人才”的转变。

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建设, 投入到工作中, 完成“专业技术人才”的过渡。

四、“工学结合”新课程体系相配套的专业课程建设

高职软件教育 篇7

随着IT产业的迅速发展,软件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一大产业。目前,我国软件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首先,现阶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软件外包的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其次,中国政府的巨大投资会使一些重点行业未来几年的信息化需求成为亮点,例如交通、能源、环保等行业,这些新的可见的市场机会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会使得软件企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国内市场。庞大的内需市场将继续推动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现阶段,中国软件行业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大量的高级人才从事着基层软件相关工作,例如编写代码、功能测试、技术支持、客服代表、咨询服务、文档编写等。

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其培养的学生的“专业职业性”,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成为行业有用之才,这是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这些现实背景下,高职软件技术教师必须首先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规范教育教学中的行为,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并促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

2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由于IT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需求量猛增,而供应上的不足,导致我国长期存在软件人才的供应缺口。虽然目前以高校计算机专业和IT职业培训为主体的供应渠道向市场输送了众多的软件人才,但与真实需求相比,供需矛盾仍很突出。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软件开发工程师缺口每年在20万左右,并且这一数字还在增长。

国内各大招聘网站统计,根据企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数量,从高到低依次是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主管,软件开发经理,技术支持工程师,销售类部门经理,软件测试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架构师,ERP咨询/实施顾问,产品经理/主管,质量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研发经理,技术支持经理,技术总监/经理。从需求职位中不难发现,从量上来讲必然是基层岗位人才需求数量最大,其次是中层岗位人才,再次是高层岗位人才。

目前实用型软件人才的缺口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这从各大招聘网站公布的热门招聘职位中能得到印证。但其实不少软件人才从事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仅仅从开发的角度看,在招聘企业眼中,应聘者的专业并不是选择的关键指标,经验才是顺利求职的敲门砖,对于软件专业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创造机会进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要努力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语言能力等等。

3 软件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软件技术是指支持软件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技术。一直以来软件技术都是版本发展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开发方法学多样化而著称的.目前该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技术被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新方法,新功能,新概念大大简化了研究、分析、开发与应用的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微软公司的.NET Framework技术在短短的近10年中发展中就经历了1.0、1.1、2.0、3.0、3.5、4.0六个主要版本,平均1年半就要经历一次技术上变更。而新版本的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从微软公布的数据显示同一需求的项目使用新版本将比使用原先版本平均节省约15%左右的代码编写量。

4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角色定位内容

根据以上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和软件技术发展现状分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应将角色定位于如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定位,做学生树立良好职业操守的奠基人。

软件技术行业是一种智力劳动型行业。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懂得技术,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要求教师必须向学生灌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例如学到技术要用到正途上,不能借此进行黑客性质的破坏等。以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教育,使学生做坚持爱岗敬业、诚实信用、服务行业、奉献社会的软件技术人才。

2)从学生学习上定位,做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到主动需要性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存在被动,老师交什么,就学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偏弱,不利于在今后工作中独立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当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学习过程的工作情景化,引领学生沉浸在问题情景中,改变以往的被动式学习。即把握重点难点,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即不仅会操作得到结果,更要弄清楚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操作目的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什么,还可以有哪些扩展等。教师要做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服务提供商”,也要做培养现代职业化人才的“生产商”。贵在引导,逐步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主动获得新知识、新经验。

3)从教授的课程上定位,做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的创造者。

计算机软件技术行业在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思想与技术层出不穷。教师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知识所得,必须不断的关注课程在整个行业中的发展,对新发现的技术资源,要及时收集、根据类别整理,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最后能够将新内容应用到课程中,使自身及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创造出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课程资源。

4)从软件技术行业上定位,做善于借鉴优秀的项目,交流沟通取长补短的合作者。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能够走出校园,在社会上进行学习和实践,与行业精英进行交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把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对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业的思考并加以研究,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

因此,作为决定着软件技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因素的高职教师,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断学习与创新,从知识的一般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运输管道,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软件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软件技术发展现状,指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不可避免的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必须转变思想,准确把握的自身定位,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取得提高,最终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及行业发展中应对新变化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角色定位,高职教师,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澜,高伟,刘旭东,等.计算机软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EB/OL].(2010).http://www.bjkw.gov.cn/n1143/n1240/n1465/n2216/n3710709/3714458.html.

[2]单国旗.新形式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管理探悉[J].管理观察,2009(3):112-113.

[3]文良彬.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转换[J].企业家天地,2009(1):112-113.

高职软件教育 篇8

关键词 高职 软件 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是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而大批IT企事业单位却难以招收到适用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并能够直接使用的实用型软件人才,调整与革新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首要问题。下面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特色,提出对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看法。

1 软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1.1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流程,了解现今软件企业的最新开发方向,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关键在于软件技术专业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发挥校内外实训平台的作用。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共同开发课程项目为原则,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聘请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现场讲授开发经验,让学生尽快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技能,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

1.2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建立课程体系

通过对各类型软件企业的调研,了解软件行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软件专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软件设计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软件界面设计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NET后台开发工程师,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实施与维护工,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师。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在理论上要求掌握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相关设计软件,熟悉DIV、CSS、javascript语言,熟练掌握数据库原理,熟练掌握SQL SERVER,熟悉MySQL,熟练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熟悉.NET架构和J2EE架构等。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来建立课程体系思路。

2 软件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2.1 跟踪主流技术,按照技术方向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的对象是三年制的专科学生,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5+1的教学模式,即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又将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设置成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在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Java和.NET两门编程语言,应用这两门主流语言开发基于Windows、Linux等平台的应用程序。在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中,根据学生四个学期的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将软件设计专业化分为JAVA和C#两个方向,模拟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选择实际应用项目分组进行软件开发。在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参与实际工作,巩固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

2.2 按照能力递进规律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职业能力逐步递进培养的原则,将主要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递进式阶段。第一阶段开设Java、C#主流编程语言的课程为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编程技能,使学生熟悉软件的开发流程及工作环境,能满足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简单要求。第二阶段开设JSP、ASP基于B/S、C/S架构开发程序的课程,此阶段为能力发展阶段,该阶段把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融入到新的技能中,实现了能力的整合,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岗位能力要求。第三阶段开设基于企业级开发技术的SSH、N层架构等程序开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发实际项目,实现广泛的能力整合和迁移,形成关键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保障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课程体系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欠缺企业实践能力,因此在师资队伍与提高方面,要制订一系列的目标和规划,具体涉及到: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水平提升,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外出进修学习获取相应资格证书;推荐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加强企业实践经验。

3 结束语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各项建设的重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高职院校必须紧跟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使其更贴近企业对软件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使教师的教改和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高职软件教育 篇9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但通过研究和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少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从供给侧入手推进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与经济改革相似,高职教育也存在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任务。高职院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智力支持,同时也是社会供给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与增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一、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代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比超过一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用人单位、师生与劳动者、理论与实践的三个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在发展与探索阶段,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教育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1)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职院校都是一些表现欠佳的学生,高考失利后无奈之下才选择高职院校,通常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高职教育,感觉入读高职院校好像就低人一头,这些情况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高职院校的地位比较尴尬。(2)由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有关部门开始加大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少高职院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激增,入读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学校师资和硬件建设则没跟上相应的发展步伐,给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3)部分高职院校的设立只是随大流,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基本照搬本科院校模式,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更多的是生搬硬套;设置的部分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脱节,人才输出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不能较好地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新需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与发展对人才供给的质量要求。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必须经过深入反思和科学论证,才能创新发展,才能使高职教育发展逐步与经济转型相符合,才能进一步发挥和提升高职教育的强大功能。要适应经济新常态,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有效供给和创新驱动发展,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促进学校与社会、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要以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秀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不断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软件业是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一个变化很快的行业,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大力普及,极大地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行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保证课程设置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同步,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强调技能培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应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而高等职业院校开办的软件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修改优化,但不少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过于广泛,追求大而全,众多的课程导致学生所学课程虽多,但所学深度不够,技能有待加强。(2)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高职院校是在中专院校的基础合并成立的,原有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而新引进的专任教师不少则缺乏大中型软件项目的研发经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师生比严重失衡,有些高职院校一位教师每学期要上近三百课时,哪还有时间搞科研、做项目和参加培训进修来提升自我。(3)实践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或设备比较落后,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缺少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讲解,导致实训效果较差,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建议:1.调整软件技术专业设置,进一步贴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版)》等纲领性文件为依据,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大类对应软件产业,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群对应信息技术行业,逐步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研发过程的三个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真正做到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内涵升级和有机重构。2.打造真正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软件技术专业工程性特点突出,建议在引入师资时,不仅要考虑学历职称结构问题,也要注重IT行业经验。同时,因软件行业更新速度快,必须与国内外知名的IT公司或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去上述企业或机构进行培训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真实项目的研发水平,及时知晓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征。3.进一步重视实训教学,加大投入与产出力度。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动手能力、出成果和出特色的关键。应紧密联系企业推进“以真实项目为案例,以实际开发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校企合作,积极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进学校、进课堂,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各种横向、纵向课题,与企业和项目实现无缝对接,切实有效地提升实践能力。借助完善的实训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比赛以赛促学,加大科研力度以研促教,协同合作企业深入开展科研项目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4.针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的特征,建议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所有专业课程全的考核全部采用机试或项目的形式来完成,考核内容分为项目源码、项目演示、项目答辩三个环节,各个环节分别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可以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做到既会说也会做,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5.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特性,建议设立工作室,将综合实训基地打造成为校内的“创新工作室”,依托该平台,将企业的科研项目引入到校内,由指导教师带领优秀学生完成项目的研发工作。以此实现学校在学生培优、教师梯队打造和专业产学研实力提升等方面的诉求。工作室的整体环境设计可以参考企业开发工作室的环境元素,从功能上将工作室划分为两大区域:工作区和会议区。工作区为指导教师带领优秀学生进行日常项目开发的区域,环境的布局完全参考企业的工作环境,给师生营造一种工作的氛围。会议室则模拟企业的项目开发工作环境,用于项目开发的分析、设计和研讨等专题研讨活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工作室可以为一批优秀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对质量、进度和资源都有严格要求的外部商用项目。学生通过这些真实项目的实战锻炼,能够培养自己的实际项目经验,做到毕业就有不少于半年乃至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他们以后应聘软件名企提供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工作室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地,也是学校打造“精品教师”的摇篮,更是校内教师“传帮带”的示范点,有助于学校教师梯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工作室为不仅为相关指导教师提供了一个科研创新的环境,同时还为教师提供科研创新的经费,为教师完成科研创新提供最实际的帮助。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工作室可以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创新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更是学校对外交流的一个较好的窗口,能够帮助学校提升整体的社会影响力。综上所述,一个运行良好的工作室可以让多方受益。6.应大力支持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为广大软件工作者特别是青年软件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软件人才,遴选和培养一批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和孵化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硕.浅析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X):10-11.

[2]王臣昊.通信业高职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供给侧改革”思维的探索[J].轻工科技,(8):144-145.

[3]林亚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4):46-48.

[4]张振宇.以制度供给侧改革引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J].教育探索,2016(10):40-43.

[5]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189(5):103-106.

[6]王晓红,艾冰.中国软件出口的现状、趋势及“十三五”战略思路[J].全球化,2016(5):31-50.

[7]宋磊,刘立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2):201.

[8]许丽花.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一”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7):160.

高职软件教育 篇10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帮助那些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条件的学生进行创业准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2010年教育部举行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新闻通气会》指出,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结合专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集中于学生就业研究,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研究较少,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还是空白。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他们的创业教育,应与国情、地域紧密相关。江苏历来是最重要的软件产业集聚区之一,仅在南京市建设软件名城的过程中,就需要几万软件及服务外包类人才。为了吸引人才创业,教育部规定高校毕业生只要登记后就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江苏省各市也以多项政策鼓励创业,如高校学子在宁创业就是重点扶持对象。这些外在环境为软件专业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站在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平行发展的高度上,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软件开发与调试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还需要培养拥有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1]。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调整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是软件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业实践基地。

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业实践基地的构建模式

1.1 构建原则和要求

1.1.1 构建原则

(1)工学结合。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企业更需要的是拥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能力的人才。软件产品的实现有其特定工作流程和模式,必须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能直接操作的实训模式和环境。(2)校企共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业教育的教育,应成立由职业院校、行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参与的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校企联办、企业扶持等形式,将创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在设备、师资、技术、生产基地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3)可持续发展。由于软件行业变化非常快,技术、应用、需求、业务的开发等都处于高速变化和发展中,如果构建的实践基地跟不上发展速度,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立刻被企业所采用,更不要说具备创业的能力。

1.1.2 软件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对创业实践基地的要求

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在软件技术领域中,无一例外强调人才具备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具有与行业接近的工作经验;此外更强调创业激情、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善于运用大脑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智慧型人才是公司最看重的,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进行卓实有效的创业活动。创业实践基地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创业项目实施的载体,是高职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训练场所。创业实践基地的构建应该基于创新型软件技术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条件。

1.2 构建模式

文献[2]中提到,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构建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融入式模式、综合实训模式以及项目实践模式。作为实训体系的基本载体,软件创业实践基地的构建要从软件技术专业的特定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可以从类似三方面进行划分并构建符合相应能力培养要求的实训基地。

1.2.1 课程嵌入模式

创业课程体系我们主要将之划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业项目实战课程。各种课程的实施需要真实操作环境支持,课程嵌入模式的实训基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网络实训中心、硬件实训中心、软件工程师工作室、数据库实训室。

如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中有一门课程《ASP.net Ajax程序设计》,主要使学生掌握提高网站应用程序运行效率的能力。这门课程就需在软件技术及网络等相关实践基地展开,既强调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又务实创业操作能力的拓展。

1.2.2 技能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实训基地更为突出对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应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积极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的软硬件资源,提供给学生从事创业活动。主要包括:

项目开发与设计室:作为载体曾举办软件开发企业形象设计、产品营销策略、大学生活理财大赛等。

创业者协会:定期开展创业活动,可帮助学生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去,为学生的课余时间的创业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

创业见习基地:高职学生通过校企共建的见习基地,可以深入软件企业,亲身感知典型行业公司创建的全过程,掌握软件企业的业务流程,从而培养创业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创业活动载体[3]。

1.2.3 创业项目模式

创业项目模式下的实践基地是真正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实现创业活动的场所,学生在此经过有效的指导组建企业或在校外企业进行实际业务活动,熟练掌握软件企业业务流程操作的基础上,提高创业实际操作能力。如本专业的网络创业孵化基地,主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特色创业项目推介、创业筹划、网络营销培训等服务,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经营,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以及为学生提供创业手续、创业活动等方面的帮助。

2 创业项目模式实践基地实施方案的设计

在江苏的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行业背景的支持下,总结本院创业项目模式实践基地实施的经验,我们认为,创业项目模式实践基地的实施必须具有明确的实施目标、完善的入驻程序、有效的项目实施方式和全面的评价体系。

2.1 实施目标

创业项目模式实践基地的建设实施综合性较高,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紧紧围绕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为了能够有效指导创业活动,还需要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或经历的专业师资力量,采用培训、挂职、调整、提高等多种形式建设好这支队伍;此外,整合校内外资源,注重基地建设中项目的经济效益,保证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产生的利益不低于基地运转的维持成本。

2.2 入驻程序

在基地建设完成,配套软硬件资源到位后,由学校和系部负责动员学生创业团队进行项目申报。创业团队负责人及其成员必须为本校在校学生,应有指导教师,所申请的创业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良好的市场潜力,鼓励创业项目与专业相结合。在提交《实践基地入驻申报书》、创业计划书等项目申请文件后,由基地管理者对项目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公示,确定入驻团队,并签署协议。

2.3 实施方式

结合相关创业基地的建设经验[4],软件基地的创业活动可有如下几种实施方式:(1)联合软件研发。由基地提供专业的环境和高性能的设备以及完善的服务,由各指导教师按需带项目入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完成教师承担的纵向和横向课题。(2)校企共建项目。以基地为依托,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由企业根据实际需求情况设立项目,可以招标形式,带领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共同完成课题。(3)学生科研活动。以基地为依托,设立专门的学生科研实践中心,提供相应的条件,申请相应资金,支持学生完成各类立项的学生科研项目。(4)培训指导服务。以基地为基本条件保障,由专业教师主要指导,带领学生为各类中小企业以及各级基层组织提供应用软件开发、IT技术的培训、指导。

2.4 评审考核

项目团队入驻后,基地应对项目按期定时实施考核,督促入驻团队按要求开展工作,防止项目开展处于停顿状态或造成事故。团队退出基地时,要求创业团队考核时提交符合企业运营模式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文件、团队成员在创业活动中的材料以及其它要求提供的材料,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按照材料和项目陈述进行评审考核。

3 总结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应积极探索,利用所在区域的政策支持和技术环境,谋求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共建软件创业实践基地,以达到“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目标要求;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可以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本和经营资本,多样性的生产经营技巧以及整合竞争的基础。

通过与企业之间共建创业实践基地、或展开横纵向项目开发,让高职学生承担软件企业的某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个环节,从而切实提高高职软件技术学生对软件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操作的熟悉程度,最终达到提升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能力的目的。

我院目前已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在基地引进企业项目,在企业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带领下,由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项目开发,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渗透到项目设计中,使学生在项目开发与企业运营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创业实践基地“霆泰软件工作室”,与企业人员一道共同开发的人事干部管理信息系统,成果鉴定优秀,已经在江苏省教育厅正式使用。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创业实践基地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软件创业实践基地作用的基础上,讨论了软件技术专业创业实践基地的构建模式及建设途径,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中重要的创业项目模式实践基地的实施方案。通过探讨这些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活动的基础和实践平台。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高职软件专业

参考文献

[1]张淑梅,宋维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严圣阳.高职学生创业实训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0年12月(上).

[3]邹华玲.浅议高职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J].法制与经济,2009年4月,总第201期.

上一篇:英语专业和非专业下一篇:学校图书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