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外的影响力论文十篇

2024-08-20

权力之外的影响力论文 篇1

一、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 它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和权力等形成的, 带有法定性、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这种影响力的获得与职位和权力的获得是同步的。

非权力性影响力又称自然影响力, 与权力影响力不同, 它既没有正式的规定, 也没有组织授予的形式, 它是以个人的品德、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为基础形成的。

品德, 百行以德为首, 优秀的品德会给领导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卓越的领导者会使人们产生敬佩感, 从而增加领导者的影响力;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对于领导者来说, 决定其影响力的首先是专业知识, 其次是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各种知识;感情, 领导者与下属建立亲切的感情关系, 同样会极大地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与行为造就的, 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二、领导者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分析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任职者主体产生的效应。领导者的品德、能力、知识、感情等要素, 能使人产生敬佩、信赖和亲切感, 从而增加人们对领导者的信任程度, 进而增强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

1. 领导者要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 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领导者良好的自身人格力量比千百次说教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大得多。

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首先, 要增强自律意识, 古人说:“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群众中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因此, 领导者务必保持清醒头脑,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 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主要是做到勤奋、公道、守信。最后, 领导者要时刻反省自己, 对于以前处理过的事件进行总结, 得出经验教训, 以便以后遇到此类事情时处理起来更加正确、娴熟。

2. 领导者要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卓越的领导者会使人们产生敬佩感, 从而增加领导者的影响力。

提升领导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因为企业的发展靠的最主要是人才, 所以作为领导者这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二是科学正确的决策能力。领导者要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不仅需要掌握科学决策的原则, 了解科学化的决策程序, 更重要的是培养远见卓识的本领, 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性, 提升科学预测能力。三是恰当得体的表达能力。言谈要深入浅出, 注意语言的通俗性, 使大家听得懂, 易于为人接受。四是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领导者不仅自己要有开阔的眼界, 创新的思维, 更要善于创造每一个组织成员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 激励组织成员积极进取、勇于开拓。

3. 领导者要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 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不断学习, 使自己的知识随组织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 而且要带动下属进行学习, 创造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环境。

4. 领导者要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 要善于使用感情因素。

感情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总和, 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现, 作为领导者在全面管理工作时, 不但不能忽视员工对感情的需要, 而且还要加以体验和引导, 使之成为工作动力。

作为领导者要尊重员工的自尊心、自信心, 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特别是有“个性”的员工意见, 善于采纳大家的正确建议, 并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领导者的关怀, 双方的感情交融, 必然会产生极大的能量, 促使员工加倍努力工作, 使领导者做出的决策、制订的计划、采取的措施, 迅速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这就是情感投资所产生的效应, 它具有无言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反之, 如果领导者冷若冰霜, 对工作麻木不仁, 对同志漠不关心, 这样的领导者在人们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 这样的领导也就不可能具有影响力。

从以上对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分析中可以看出: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本文主要强调了领导者的品德、能力、感情、知识等要素, 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 这几方面是相互协调的, 如果其中某一方面做的不足, 就会存在“短木”效应, 不利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提高。

摘要:企业的领导者在带领员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 权力性影响力是必须的。但是, 为了进一步树立自己的权威, 搞好与下属的关系, 他们也越来越注重其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使用。本文就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领导者,权威,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 (美) :领导力[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权力之外的影响力论文 篇2

一、构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

1. 品格因素。

品格因素是由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是领导者取得成就、建立权威的基础, 是本质性因素。领导者应具备的品格是思想解放, 政治立场坚定, 政治敏锐性强;品德高尚, 大公无私;实事求是, 作风严谨;正直公道, 作风正派;艰苦奋斗, 廉洁奉公,等等。领导者优良的品德对被领导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它可以通过领导者组织实施领导工作, 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影响群众, 能在被领导者心里产生对领导的信任、依赖、钦佩、崇敬等心理行为的反映, 增强领导者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它能转化为被领导者的自觉行动和力量, 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2. 才能因素。

才能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工作能力。才能因素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包括领导者的组织、指挥、决策、应变、开拓创新、人际关系、现代化管理、感知、思维、激励、凝聚等能力。被领导者对有才能的领导者, 往往首先在心理上对他的命令、指示、决定给予肯定;对才能欠缺的领导者则始终保持怀疑心理。有才能的领导者能给事业带来成功, 会使被领导者产生敬佩感, 吸引着他们自觉接受其影响。

3. 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是领导者由丰富的知识、技术专长所形成的影响力。具有知识技术专长的领导者能够使被领导者产生信赖感, 进而增强其影响力, 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领导者的工作越重要、层次越高, 所需的知识也就越广博,层次也就越高。因此, 领导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相关方面知识, 这是领导者实施正确领导实践的前提条件。

4. 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关系密切、心理相通、情感融洽而产生的影响力。它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是以感情联系为基础的。注重感情因素的领导者会使被领导者产生亲切感, 这种亲切感不仅可以使被领导者容易接受领导者的影响和指导, 而且是一种上进的动力。领导者应给予被领导者以关怀、体贴和尊重, 使被领导者在感情上倾向于自己的领导和指挥, 从而产生集体的凝聚力。

5. 心理因素。

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包括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意志, 不屈的性格、无畏的胆略。领导者在风险和困难面前, 用良好的健康心理去感染被领导者, 能使被领导者临危不惧, 处变不惊, 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去战胜困难和挫折。

6. 形象因素。

领导者良好的形象既对社会产生导向和示范作用, 又对被领导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二、如何提升领导非权力性影响力

领导者良好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对于实现有效领导,提高领导绩效具有巨大的作用,社会又强烈呼唤良好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现代领导者大力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势在必行。如何提升领导者良好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呢?

1. 以“德”为首,树立“官德”。

“德”为人之操守之首,为“官”要有“德”。各级领导者承担着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重任,只有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相当的道德水准,才能担当好领导。因此,领导者应该强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与领会,加强职业道德和传统修养的培养。我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培养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领导者应克己奉公,克勤克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处事事首先想着党和人民的利益,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二是坚持真理和正义。任何时候领导者都要坚持原则维护真理,带头坚决抵制歪风邪气,保持一身正气,正义凛然,铁面无私。三是要弘扬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工作中要不计荣辱,任劳任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浮夸,不搞假大空,积极稳妥地推动工作,踏踏实实地为群众谋福利。四是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宰相肚里能撑船”,领导者要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言,谦虚容人,宽宏气度,尊敬同志,团结群众。

2. 博学多识,优化“T”型知识结构。

知识就是力量。领导者要不断加强学习,用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为。只有广博的横向知识与精深的纵向业务知识相结合,拥有“T”型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成功领导者。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年代,知识的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三个代表”思想、WTO法则、金融法律知识、网络信息技术、MBA课程和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都应是领导者涉猎的范围。广博的知识能拓宽视野、启迪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博的知识有利于丰富领导的语言,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与群众沟通,为被领导者所敬佩。因此,领导者应该博学多识,高于普通的群众,从而体现出领导者的水平和先进性,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导作用。

3. 以“能”为本,全面提升领导者综合能力。

领导能力指完成领导活动的本领,它是达到领导目标的心理特征、活动方式和智能的综合反映,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得领导才能。领导者应该具备和提升通观全局的战略思考能力、团结大众的指挥能力、权衡利弊的果断决策能力、兼听多谋的研究探讨能力、通权达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决策的艺术、用人的艺术、指挥指导的艺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尤其是在当代风云突变、竞争激烈的社会,要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必须不断强化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与时俱进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其愿意追随,接受领导的影响。领导干部才干超群,易于形成个人威信,被下属视为楷模,对下属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讲,领导者综合能力越强,其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就越大。

4. 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有情”管理。

“以人为本”是我党的传家宝。成功的领导不仅是各级组织的“严管家”,而且是下属的“知心人”。领导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由传统的家长制方式变为用科学的手段和措施引导、激励职工工作热情的方式,由独裁专制作风变为联系群众的民主作风,要重视对被领导者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能够使领导者与下属保持亲切融洽的关系,增强对下属的影响力。否则,两者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三、正确认识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的辩证关系

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 区别。

(1)权力性影响力是外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内在的。权力指的是领导对其职权的运用能力,权力性影响力指的是领导得有效在影响被领导者的能力。一个人获得了职权才会产生权力性影响力,而职权并非内部生成而是外界给予的,所以权力性影响力是外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思想性和本质的影响力,是通过领导者内在的道德、人格、才能等因素来达到影响目的的,因此非权力性影响力属于内在的。

(2)权力性影响力是强制性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渗透性的。权力性影响力是法定的,不可抗拒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接受者是自愿的。

(3)权力性影响力受多种条件的制约,非权力性影响力可以自我调控。权力有一个正确使用和充分使用的问题,随便使用权力处理人和事叫做滥用职权;超过了职权范围叫做越权;有权不用,有职不尽,叫做失职。只有正确、及时、充分地运用职权才能达到目职权的作用范围。非权力性影响力不是这样,领导者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状况进行自我调整。还有,权力性影响力的变化受组织规定和体制的影响,同样一个人,在其位便具有权力性影响力,若离开职位,其权力性影响力也随之消失。权力性影响力还受到领导幅度和职位的限制,不同地域、不同系统、不同单位领导者即便级别一样、工作性质一样,若无组织安排,到他人的岗位上实施权力的影响要小得多。一个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可以对自己下属从政治、思想、品质、才能、知识诸方面产生影响,同时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不受职位高低、领导幅度大小等限制,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像焦裕录、孔繁森这样的领导者,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对党和人民炽热的感情,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廉洁自律、公道正派、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等等,都超出了他们的权力性影响力的范围,也超出了干部系统的界限,甚至超出了生命的界限,在他们生后,仍然有千百万人效仿。

2. 渗透和联系。

(1)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通常情况下,权力性影响力是决定性的,属思想的范畴。领导者手中有了权力就产生了权力性影响力,但这种强制性的影响力只能使下属被动地接受,如果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想使被领导者心服,就必须依靠非权力性影响力。在非权力性影响力能动的作用下,被领导者都会由被动地接受权力性影响力变成领导者心理上的归属。

(2)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二者本身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的从师并不完全一样,有时权力性影响力的比重占得大一些,有时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比重占得大一些。我们还要认识到非权力性影响力制约着领导者的权力,它可以使领导者的权力加强,也可以使其减弱。如果权力性影响力占有了全部的份量,没有了非权力性影响力,那么,这种权力的影响力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从另一方面说,权力性影响力对非权力性影响力也会产生影响,一个无职无权的人如果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才能卓越,固然会具有较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但总不如其有职权后发挥得作用大。对非权力性影响力比较大的领导者来说,权力性影响力能起到增加其影响力的作用。

权力之外的影响力 篇3

原因主要出在“跨”上。跨了部门就意味着,项目组的负责人只能横向组合资源,却不可以垂直领导人员。中国组织机构的特色之一,就是垂直领导具有人事任免权限和奖惩权限。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直接管辖的人有生杀大权和奖惩的一票否决权。

然而,横向组合资源,听起来像是请兄弟部门的人来“帮忙”。美其名曰是整合资源,然而在战场上,将军一旦没有对士兵的生杀大权,基本也就没有让他们冲锋陷阵的利器。稍有不慎,整个队伍就会变成一群乌合之众,喧闹一阵之后,作鸟兽散。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跨部门组成的专题项目小组,大多来势汹汹,最终却溃不成军,不了了之。

但是那些心思细密的老板或者上司,就偏偏喜欢拿这些明显是你软肋的事情来考验你。他们喜欢在你没有绝对领导力的时候,丢给你一个跨部门的项目,比如产品开发问题、成本问题、销售问题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做上司的都知道,绝对权力不是能力。任何人在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都能做成事情。往往在没有权力,或者授予极小权力,抑或是非权力影响的情况下,能影响、组织别人做事,并且能做好的,才是真正的能力。

怎样才能在微小权力和非权力影响的情况下做好、做出色呢?最近,我读到一本名为《横向领导力》的书,其实就是在谈微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它的副标题简单而又直接——不是主管,如何带人成事。在这本书中,作者明确提出,在跨部门或者在没有绝对权力的条件和情况下,想做好一个项目,你必须学会“巧妙地影响他人”。

首先,要想成为一个领导者,在做事之前,就要先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景,并想办法获得大家的认同。清晰的愿景,可以统一组织者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的期望和心愿。这不仅反映领导者行为追求的方向,也凝聚了团队的行动纲领,同时反映了团队在一定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一个有效率的团队,必须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关系。除了价值观一致以外,重要的还有领导者对团队的认可,以及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有共同的追求,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组织通过愿景的一致性可以达到团队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团队目标的最大化。

其次,要想成为一个领导者,自己本身就得具备较好、较出色的工作能力。系统思考意味着领导者对全局要有非常强的把控能力,业务上要有过人之处。单纯地想成为领导者是不够的,还得在成为领导者之前,对自己进行扎实的积累和充实,由此才能锻炼出自己全局规划的能力,以及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科学地做出决策的能力。

最后强调的是智商和情商。在工作中,情绪和感情其实是员工的一项需求。作为领导者,不仅仅只是感知,还要懂得用心去体验,并善加引导,使之成为工作动力。当然,领导也要学会尊重员工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领导的关心,不能仅仅体现在言辞中,更要发自内心。这样,双方的感情才会发生交融。而领导者与团队成员的感情一旦交融,必然会产生极大的能量,促使员工加倍努力工作,使领导者做出的决策、制订的计划、采取的措施,迅速变成所有团队成员的实际行动。

教师的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篇4

第一,从德、勤内容上来提高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崇高的品德和务实的作风是教师提高非权力影响力的根本。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教师要像北斗星一般把诸多学生像众星一样聚集在自己的周围,就必须以德为本,加强道德修养。要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德观念,牢记党的宗旨,敬业爱业不动摇。要进行自律培养,耐得寂寞,守得清贫,乐于奉献,甘于平凡,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审慎选择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道德解剖,防微杜渐,构筑道德防线,不懈地追求道德理想,鞭策自己的真善完美。要勤奋务实。在新的形势下,教师承担的任务非常艰巨,邓小平同志提出:教师要自觉承担起造就“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一名学校、社会都欢迎和尊重的教师。

第二,从识、才内容上来提高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学习是教书的生命,是不断提高教书业务水平的根本途径。夸美纽斯讲过:“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因而广大教师一定要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更替不断加快的时代,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广大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其体系,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懂得这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要广泛涉猎各门知识,掌握好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要牢固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觉性,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终身结构;要掌握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提高,适应新形势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优化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

第三,从情、绩内容上来提高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首先,要敬业爱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深厚的爱生之心,挚热的爱生之情,真正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尽心尽责,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其次,要关心爱护学生。古人说:“感人者,莫先于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和师生观,把学生真正作为平等的教育对象,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交朋友,善解人意,了解学生的意愿,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在关心人、体贴人中使感情贴近学生,缩短感情上的距离,发展良好的支持关系,从而引起感情共鸣,形成信赖感。再次,要以突出的实绩取得学生的拥护,以绩增威。实绩最有说服力,要通过自己在教育教学业务上的努力,不断取得佳绩,赢得学生拥护,从而真正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权力之外的影响力论文 篇5

一、领导干部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障碍

1. 成本障碍。

领导干部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一般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包括:培养高尚的品德,掌握渊博的知识,锻造过人的本领,开阔博大的胸怀,培育适宜的情感。这几点,是切实增强领导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与方法。但是,领导干部这样做,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成本障碍。首先,时间与精力的成本。领导干部既有普通人的家庭琐事,也担负着搞好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工作的重大责任;既要忙于做好本职工作,又有许多额外的应酬和活动。有时难免精力不济、顾此失彼,难以兼顾和平衡。其次,不良情绪的成本。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需要领导干部胸怀博大、气量过人,意味着领导干部需要更多地承受不良情绪的袭扰。再次,工作效率的成本。少数人患上了“权力崇拜症”,只需要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性影响力,单凭权力,就能够简便地解决一切问题,顺利推动工作。如果知道领导干部正在努力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这些人就有可能讨价还价,甚至推诿扯皮,降低工作效率。

2. 制度障碍。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首长负责制。这种体制强调上下级之间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其优点在于责任明确,事权集中,能够保证行动果断迅速,进而提高行政工作效率。这种体制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下级像军人一样无条件地服从上级,但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仍然是其基本要求。在这一体制下,下级必须接受上级的领导,通过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命令去作为,并且下级对上级的命令有服从的义务。因此,在这种层级管理制度中,领导干部处理问题有时不需要过多依靠非权力性影响力,凭借权力性影响力,就能轻易将问题解决。

3. 界限障碍。

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之间存在着合理边界。如果领导干部过度注重权力性影响力,就会“一朝权在手,只把令来行”,不但无法使下级自觉服从、自觉敬仰,而且其“影响力”是短命的。而如果过度注重非权力性影响力,有些事情就会失之以宽,本来想给下级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感染,使其绵长而持久,结果却适得其反,被下级理解成“猫爱上老鼠”式的软弱与无能。

4. 观念障碍。

长期以来少数领导干部形成的“官本位”观念,强调下级对上级意志的体现和贯彻,上级行政行为“唯上”不“唯下”,对下级重管理轻服务。这是领导干部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面临的观念障碍。

二、领导干部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对策

1. 勇于自我否定、敢于突破传统、及时更新观念。

据现代管理学的研究,下级的积极性,至少40%要靠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来调动。有的西方领导科学专家甚至认为,领导的成功定律,是由99%的魅力与1%的法定权力构成的。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观念支配的,领导干部具有怎样的观念,就会有怎样的作风和作为。观念之变,对于领导干部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远飞者当换新羽,善筑者先清旧基”,领导干部要以自我否定的勇气,敢于突破传统,使自己的思想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及时更新,注重在领导活动中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

2. 明确权力边界,合理把握程度,取得最佳效果。

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学者亨利·艾伯特认为,经理的权力可能远远超过经理所具备的个人的职业上的才能,会使下属乐意接受组织上的职责。这就是说,领导干部拥有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可以强化他的权力性影响力。同时,权力性影响力对非权力性影响力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来说,下级对领导总有一种服从感、敬畏感。如果领导干部有一定的职权和资历,就会对非权力性影响力起到增力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要明确非权力性与权力性影响力的边界,找准二者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既不失之以宽,又不偏之以软,取得最佳的效果。

3. 结合自身实际,区分性格类型,注重树立威信。

不同性格类型的领导干部具有完全不一样的作风与行为,并非所有的领导干部都需要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如放任型领导,喜欢把权力下放给每一个团体成员,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实行无政府管理,既不监督执行情况,也不检查评估工作成果。如果其还一味强调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队伍将变成一盘散沙,组织将变成一团乱麻。但是,专制型领导就很不一样。专制型领导喜欢把权力完全集中在自己手中,实行独裁式领导,一切由个人决定,对下级实行命令主义,不重视下级的意见,下级只能执行他的决定,和下级之间心理距离很大。下级对其往往唯唯诺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一旦离开,组织往往会陷入混乱。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专制型领导反而需要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依靠自己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影响下级,使下级自觉自愿听从他们的指挥。所以,领导干部在决定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之前,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类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应该努力的方向重点,树立自身威信,而不需要刻意追求“和蔼可亲”的面目,导致舍本求末、本末倒置。

权力之外的影响力论文 篇6

1. 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因素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辅导员对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具有重要影响, 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1.1政治因素。

辅导员工作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辅导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准确把握党的教育方针, 自觉把自己所从事的平凡的学生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1.2品格因素。

辅导员的品格反映在辅导员的一切言行之中, 优秀的品格能吸引学生去模仿。我认为辅导员的品格应具有奉献精神, 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和关心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善于团结与合作, 等等。

1.3才能因素。

辅导员的才干和能力是影响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一个有才能的辅导员使学生对他产生敬佩感, 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其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具备记忆力、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高校辅导员责任重大。高校应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通过优化辅导员队伍, 使高校辅导员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 建设和谐校园, 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映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高校辅导员队社交能力等。

1.4知识因素。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精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而且要掌握相关学科及现代教育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越深, 视野越宽广, 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 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 而且是一位教育者。”

1.5情感因素。

人与人有良好的感情关系, 便能产生亲切感, 相互的吸引力就大, 彼此的影响力就大。辅导员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尊重和爱护学生, 和学生交朋友, 善解人意, 了解学生的意愿, 倾听学生的心声, 从而缩短与学生感情上的距离,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 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

2.1加强学习, 提高修养引领学生。

学生工作的复杂性要求辅导员必须刻苦钻研学习, 努力掌握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广泛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 深入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 能够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引导学生。辅导员只有通过学习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才能保持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

2.2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引导学生。

“教书者必先强己, 育人者必先律己。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者要注重言教, 更要注重身教”。这就要求辅导员“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 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大学生”。[3]因此, 辅导员平时要时时注意, 处处留心, 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3为人师表, 提升魅力吸引学生。

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坚定信仰, 旗帜鲜明。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宣传和弘扬主流文化。第二, 热爱工作, 热爱学生。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有一股把工作做好的热情, 要对学生和工作有一种念念不忘的牵挂。第三, 公道正派, 与人为善。做到坚持原则, 言行一致, 张扬有度。第四, 心理伍建设.继续教育研究, 2004.4:91-93.

[2]白永生.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新西部, 2007.9:187-188.

[3]卢望平.以人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党史文苑, 2007, 18:75-77.

[4]林丽娅, 蒋慎之.运用人本管理原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0:100-10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省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乔学斌张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 江苏南京

摘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辅导员专业化作用

当前, 我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 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才能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健康, 人际和谐。辅导员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善于调适和控制不良情绪, 在学生管理中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谐顺畅、愉悦轻松、心灵相通、情感互融的人际氛围。

3. 加强工作实践, 提升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学生工作。

“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 (1) 尊重学生。在平时工作中, 尽量避免严厉批评学生, 应多表扬, 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尊重。 (2) 关心学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应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的疾苦, 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3) 重视学生的潜能发挥。工作中注重信任学生, 为他们提供思考、工作的空间。 (4) 善于激励。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激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3.2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辅导员所需的信息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获得。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进行交流是辅导员与学生建立情感关系的第一步。要与学生有效沟通, 这要求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注意说什么, 什么时候说, 对谁说, 怎么说, 以达到与学生的真正交流。

3.3经常总结完善管理。

辅导员只有不断地找出自己的不足, 完善自己的行为, 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如: (1) 每天对完成的工作进行反思, 找出工作中的不当之处进行改进、思考; (2) 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了解自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3) 与有关领导接触, 了解领导对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3.4倾注真挚情感, 真心关爱感动学生。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认为, 情感在道德认识

一、我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30余年来, 我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伴随着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2006年江苏省委21号文件的颁布, 全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态势, 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不断增多, 呈现出覆盖广、影响大、发展快的特点和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许多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加以建设。目前, 我省有12所院校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有22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 (含两所部队院校) ,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7所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博士专业。我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转化为内心信念的过程中起到了“放大”内驱力 (道德发展需要) 的作用。[4]辅导员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内心世界,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被爱的满足感, 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首先, 辅导员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其次, 情感要摒弃功利性。师生关系应该是无私的、远离功利的, 辅导员对学生的情感不能有亲疏远近之分。

3.5重视语言艺术, 以高超的语言技巧说服学生。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语言差异、语音歧义或语言不得体会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5]在学生工作中, 首先辅导员要学会倾听。倾听反映出对学生的尊重。其次要有良好的口才。 (1) 应该言之有理, 不是胡说八道, 歪理邪说; (2) 应该言之有物, 不是杂乱无章, 空洞无物; (3) 应该言之有序, 那就是有条有理; (4) 言之有情, 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流动, 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5) 应该言之有文, 那就是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学生愿意听。

参考文献

[1]邱友平.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5) .

[2]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3]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2-09-09, (1) .

[4]王卫东, 冉杰, 胡潇.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236.

论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 篇7

一、社会权力与高等学校课程的基本关系

(一) 高等学校课程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社会权力的控制和影响下

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控制和影响不是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 高等学校课程自诞生之日起, 就受到了社会权力的关注和影响。从奴隶社会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的诞生起, 统治阶级便开始规定高等学校课程的目的、内容, 对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资格进行限定, 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高等学校课程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 虽然社会权力机构不断更迭, 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控制方式不断变化, 但社会权力始终没有放弃对高等学校课程的控制, 始终将高等学校课程置于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

(二) 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方式是逐渐发展的

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高等学校建立初期, 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和暴力手段来完成, 如我国秦代的焚书坑儒和中世纪时宗教对大学和学者的迫害等等。但在中世纪后期, 随着世俗力量的发展和社会权力的多元化, 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由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暴力手段转向利用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时代发展到今天, 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概括来讲, 统治者已经摒弃了先前的暴力手段, 而更加倚重财力支持、政策偏向、价值观引导和社会舆论来影响高等学校课程朝向权力阶层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三) 社会权力的多元化有利于高等学校课程的民主化、多元化

高等学校课程作为体系化了的学术知识, 其繁荣发展是以高等学校学术的繁荣发展为前提的。学术的繁荣和多元所需要的条件很多, 其中, 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不受社会权力的影响, 这就要求社会权力的多元化。在这里, 社会权力的多元化主要可分为两种, 首先, 是指高等学校外部的权力, 主要包括国家政治权力和其它利益集团的权力, 高等学校外部权力的多元化和民主化使得高等学校处在一个相对的权力的平衡状态中, 这有利于高等学校在学术价值追求上的多样化;其二, 则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权力, 即学校学术管理的民主化, 这能够保证各种学术在高等学校内部实现地位上的平等, 以便各种学术的平等交流, 进而推动学术的完善和高等学校课程的民主化和多元化。纵观高等学校课程的发展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 每一次高等学校课程的繁荣和发展都与社会权力的民主化、多元化密不可分, 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与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学术的兴起,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学术的空前发展等, 这些高等学校学术的繁荣和课程的发展无不处在社会权力的多元化进程之中。

二、社会权力的变迁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形成的影响

社会的进步和权力的巩固其最终的决定力量是人, 只有拥有大量的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人才, 才能维护和发展本阶层的利益。高等学校作为社会高级人才的汇聚和培养基地, 其对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 高等学校课程的内容不同会造就不同方向的人才, 高等学校课程质量的不同会造就不同层次的人才, 高等学校课程的产生、发展、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造成深远的影响, 进而直接影响到统治阶级的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讲, 社会权力阶层必须关注高等学校的课程, 以便更好地维护和发展本阶级的利益。

(一) 古代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影响

1.奴隶社会的军事——道德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 高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在社会权力特征上, 绝对权力——即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控制和占有是这个时代社会权力的最显著特点。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间的固有矛盾和频繁的战争使得奴隶主阶级急需大量忠于自己的军事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在这种条件下,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中心, 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机构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设置上, 虽然有一部分文化和社会实用课程, 但更重视对射、驭类的军事课程和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道德课程的学习, 因此, 课程的军事——道德特征是这一时代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

2.中世纪大学神学——世俗并存的高等学校课程体系。

随着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统治的确立, 社会权力也从奴隶主阶级手中转向了封建贵族阶级和宗教, 社会权力的转变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也带来了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上的变化。概括来讲, 在社会权力的构成上, 东方国家以世俗权力即王权为中心, 这就导致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虽然包括了文化、艺术、医学、建筑、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但主要还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和经世安邦内容为主。与东方国家不同, 西方国家在社会权力上, 并不是以单一的世俗王权为中心, 而是世俗王权和宗教神权并存, 两种权力的并存和斗争也造就了西方中世纪大学在课程内容上的鲜明特点。其中, 受宗教神权控制的大学, 在课程设置上, 突出了对拉丁语的学习和宗教神学知识的传授, 排斥现代科学知识和对宗教有威胁的知识;而世俗王权控制下的大学则强调对科学和实用技能的传授,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求。宗教和世俗权力斗争所导致的神学——世俗并存的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这个时代大学课程最显著的特点。

(二) 近代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影响

1.文艺复兴时代理性课程的回归。

文艺复兴时期, 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和宗教势力的衰败, 宗教对大学的控制力日益降低, 大学课程逐步走向理性的回归。大学课程理性的回归在课程内容上, 首先表现在对古希腊雅典文化的重新学习上, 其次, 是对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日益重视, 最后, 则是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对人性的重视, 承认并鼓励人追求自身的价值。课程价值的理性回归, 不仅为资产阶级走向政治舞台营造了良好的思想和文化氛围, 培养了大量的资产阶级代言人, 同时, 也为资本主义时代大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资产阶级掌权与高等学校课程的科学化和实用化。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工业革命的完成, 资产阶级不仅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掌控, 同时, 也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和巩固。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来看, 依托现代科技和管理而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所创造出的先进生产力是其权力稳定的基础。因此, 资产阶级只有全力稳定并发展这种生产, 创造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才能保证其政治和经济权力的稳定, 这就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科技和管理技能的人才。为培养社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在国家的推动下, 高等学校也对课程进行了深入彻底的改革。在这一改革中, 大学课程逐步走向科学化和实用化, 通过工业生产式的教育培训在短时期内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多元化与高等学校课程的人性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政治的多元化, 在社会权力的分配上, 国家权力也由某一阶级或政党单独执政走向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参与。政治的多元化和阶级利益的多样性造成了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机构, 大学显然无法做到对这种变化无动于衷,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对科学化、实用化课程的批评, 大学课程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 主要体现在对课程价值多样性的提倡上, 从注重社会的需求走向注重人的需求。这种需求上的转变, 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选择的多元化上, 也表现为课程组织和实施的多元化。

三、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

(一) 社会权力上层的价值观影响并决定着高等学校课程的价值取向

无论高等学校课程的概念在历史的变迁中怎样地变小或扩大, “应当教什么”的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课程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这个问题却远不止是一种“知识”或“教育内容”的客观性问题, 更突出地是一个主观性的“政治”问题, 一个“价值负载”的问题。这实质上体现的是当权政治力量对教育发展的控制权力。就高等学校课程政策而言, “当权政治力量”便是现实的高等学校课程政策主体 (由执政派及其领导者、教育官僚、有关专业人士等集合而成的一个管理课程发展的整体) 及其所持有的政治思想, 包括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等, 它们构成了对课程的“政治文化控制”, 进而在高等学校课程政策的制定中反映出一种价值取向, 从而演变为支配高等学校课程发展的“课程权力”。在这种课程权力的支配下, 高等学校课程的发展在价值观念上最终取决于社会权力上层的价值取向, 反映社会权力上层的需要[1] 。

(二) 社会权力影响高等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讲授

高等学校的课程从诞生之日起, 在内容上就受到了国家权力的影响。从课程内容的属性来看, 课程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作为一套法定的知识而存在;从课程内容的本质来看, 其本身就是社会权力相互斗争在学校的体现。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禁止某些不合自身利益的课程内容或者推行某些课程内容, 如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焚书坑儒, 中世纪宗教控制下的大学对神学课程的推崇和对有违宗教利益的课程的禁止和资本主义早期对共产主义学说的限制等;其次, 则是由国家掌握教材的编写和审查, 通过对教材编写和审查权的控制来控制高等学校课程内容, 通过对课程知识的分类和解释, 人为地推崇或贬低某些内容来引导教师和学生的研习, 以达到对课程内容的控制。

(三) 社会权力影响高等学校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社会权力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对高等学校课程组织和实施, 其一, 是对课程修业年限的限制, 通过对课程修业年限的限制来控制课程的实施, 如我国封建社会中对高等学校课程阶段的划分和近代世界各国对不同专业在课程修业年限上的规定等等;其次, 是对教师资格的规定, 如我国秦朝的以吏为师, 中世纪大学的神职教师等等, 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和控制来间接影响和控制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最后, 则是对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和规定, 通过这些规定来限制受教育者, 以便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四) 社会权力影响高等学校课程的评价

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由掌权的统治阶层制定, 用统治阶层的思想价值观作为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其次, 则是社会权力阶层制定高等学校课程评价标准, 社会权力阶层通过行政或法律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来评价引导高等学校的课程, 以便控制引导高等学校的课程朝向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方向发展;最后, 权力阶层通过控制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人事组成来控制高等学校课程的评价, 如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建立的督学制度, 其实质上就是通过安插代理人来实现对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控制。

摘要:社会权力与高等学校课程的关系是多方位的, 在与高等学校课程的关系上, 社会权力总是通过各种权力的角力来决定什么样的知识能进入课程。本文从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形成、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影响入手, 阐述了社会权力在高等学校课程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社会权力

参考文献

一把手应注重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篇8

中共湖南省桃江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黄梦其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的影响力有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之分。一个人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便有了一定的权力,如决策权、用人权、奖惩权,等等,由此而产生的对他人带有法定性、强制性、不可抗拒性的影响力便是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则是领导者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德修养、学识水平、工作作风、管理才能以及处世原则和情感魅力等在部属心目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一种无形无声的精神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特别是处于领导班子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的“一把手”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行为能否真正有效及其领导集体号召力和向心力的强弱。本文拟就各级党政“一把手”如何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作个浅显探讨,与大家共勉。

“一把手”应注重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一把手”能否真正获得非权力性影响力,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至少应当努力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以坚定的信念引领人。作为“一把手”,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敏锐的政治目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即江泽民总书记一再强调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决定着领导形象影响力的方向。具体的讲,作为党政“一把手”,就是平时办事说话,不见风使舵、不一叶障目,不模棱两可、不含糊其辞,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之下,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支持什么、抛弃什么的问题上,都能牢记党的宗旨、保持清醒头脑,都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一思一虑、一言一行始终体现党的形象、组织权威。只有这样,才能扶正祛邪,从根本上保证领导集体乃至整个单位风清气正,进而战无不胜地带领班子成员和广大员工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向前。

二要以出众的才能折服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都有“一把手”,“一把手”岗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要真正当好“一把手”,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一把手”,除了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令人信服的渊博学识和出类拔萃的领导才能。首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一把手”要善于用辩证的思维、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认识世界、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必须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涵养。自古至今,凡有作为的“将帅”,无一不是博学广闻、知识渊博之士。特别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主要领导者,更应充分发挥自己各类知识丰富的优势,科学有效地领导部属、指导工作。再次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可以说,“一把手”工作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团队合力、工作绩效。作为“一把手”,尤其应具有明辨是非的政治能力、能谋善断的决策能力、总揽全局的组织能力、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和合作共事的团结能力,以及科学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自律能力。另外还要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一把手”,是无法在部属心目中产生威望、形成群体凝聚力的,更谈不上工作上有建树、事业上有贡献。

三要以求实的作风取信人。实与不实是衡量“一把手”工作作风的重要尺度,也是群众评价“一把手”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实”,就是不尚空谈、不图虚名、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坚持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对于“一把手”来说,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履职尽责。作为“一把手”,一定要牢记肩上的重任和使命,时刻注意以寝食不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权一事,始终坚持以夙夜在公的精神抓好份内的一职一责。自觉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切实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要雷厉风行。“一把手”千万不能只说不干,也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拖拖拉拉,搞“马拉松”。凡是已经定下的事,一定要抢时间、争速度。自觉从求稳怕乱走向勇于开拓,从安于现状走向矢志赶超,切实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方法,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再次要诚实守信。诚信对“一把手”特别重要,说了就算,说了就干;该兑现的一定兑现,该落实的一定落实。切不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一把手”能诚实守信,下属就会对其有信任感。这是“一把手”赢得下属、获得号召力的重要基础。

四要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 高尚的品德,是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树立威信的内在要求。与“才”相比,“德”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俗话说得好,“为官之道,贵在明德”。“一把手”要扩大影响力,提高领导力,首先要正直坦诚。正直坦诚,就是对人以诚相待,不分上下、不论亲疏,都是一个样,这样就会赢得下属的尊重、取得同事的信任、获得大家的好评,也自然会树立起威信、提高影响力。其次要公道正派。公道正派,就是用人处事讲究党性原则,始终做到用人公正、处事公道,从不搞团团伙伙、亲亲疏疏,这是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必须特有的道德风范,也是提高威信、赢得人心的关键。再次要清正廉洁。清正廉洁,就是用权为公、廉洁守正,不徇私舞弊、不贪赃枉法,珍惜手中权力、正确行使职权。这样,就能赢得部属的信赖和爱戴,进而收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效果。

五要以真诚的情感感染人。“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凡属高明的“一把手”无一不把真挚、深厚的情和爱倾注在同事和下属身上,诚心诚意听取意见,尽职尽责排忧解难,时刻注意把部属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使之形成共鸣,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具体来讲,首先人格上要尊重下属。以诚挚豁达的胸怀和下属相处,宽容待人、坦荡处事,特别是对于权力、荣誉、生活、经济等方面利益应慎之又慎、妥善考虑,防止处置不当,带来下属不悦。其次工作上要支持下属。善于充分放权给责、妥善安排下属工作。当下属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能够及时鼓励,并适时提出新的目标;当下属在工作中犯有过失时,能够耐心帮助,并给力排除困难挫折,使之真切地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再次生活上要关心下属。特别是对那些自身要求严、工作表现好,又不愿麻烦组织、麻烦领导,而工作、生活又确有困难的下属,更要及时主动向他们伸出关怀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一把手”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如何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笔者认为,应注重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应注重在锤炼党性中提高。加强党性锻炼,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的信念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 “一把手”一定要重视理论修养,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不断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坚定政治信仰、端正价值取向、校正行为准则。二是要增强党性观念。作为一名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以党的领导为领导,以党的目标为目标,以党的任务为任务,大胆带领职工群众完成好改革发展的重任。三是要严守政治纪律。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应带头遵守并自觉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特别注意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约束言行,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命令,自觉做到讲政治、守规矩,令行禁止、言行一致,始终听从党的指挥。

二应注重在勤奋学习中提高。“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长才。”学习,是各级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一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空袋子立不住。”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树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终身学习理念,立足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始终注意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觉追求,摆在首要位置、长期坚持下来,努力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际,以及单位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坚持学政策理论法规、学专业技术技能、学市场经济知识、学行政管理艺术,通过学习,研究工作、探讨问题,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三是要注重运用学习成果。领导干部不仅应当养成勤于学习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且更应注意把从书本里、从媒体上,以及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知识、信息和营养,适时运用到自己的领导工作之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思路,指导发展实践。

三应注重在高效执行中提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办就办、立说立干,狠抓落实、注重实效,是优秀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应具备的素质和特征。“一把手”如何提高高效执行力、扩大行政影响力,一是要突出重点。主要领导在抓工作的方法上,不但要会“弹钢琴”,尤其要会抓重点,包括抓重点问题、抓重点对象、抓重点环节,通过抓重点带动一般。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先后主次、不分轻重缓急,此乃“一把手”之大忌。二是要敢抓敢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既然处在“一把手”的位置上,就负有“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净一方风气、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对职责范围内的人和事负责,必须敢抓敢管。一句话,不敢碰硬的领导不能当“一把手”。三是要赏罚分明。高效执行力是管理出来的、鼓励出来的,而不是希望出来的,更不是指责出来的。因此,作为“一把手”必须从全局上把握和分析问题,要严格管理、善于管理,始终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四应注重在开拓创新中提高。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逼,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一个地方单位就难以实现大的发展,就不能很好地维护稳定;没有创新,一个领导干部就不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获得大的提高,就不能更好地领导发展。所以,领导干部应率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有所作为。一是要具有超前思考的意识。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思维一定要具有超前性、前瞻性,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善于超前思考。二是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墨守陈规成不了大器、因循守旧干不了大事。大凡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不受本本条条框框制约,敢于标新立异,走前人不敢踏的路、干前人不敢做的事的。三是要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应当把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作为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努力在刻苦学习和创新干事的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开阔新视野、经受新历练、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才干。

权力之外的影响力论文 篇9

渠道权力是渠道行为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渠道权力不是某一个渠道成员的属性,而是渠道关系的一个基本属性,因而渠道关系中总是存在着一定水平的权力(Beier&Stern, 1996)。在以往关于渠道权力结构的研究中,尤其是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权力结构的研究中,消费者要么被视作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主体,要么被完全忽略了(Keh&Park, 1998),但消费者的行为对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权力结构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Krishanan&Soni, 1997;张剑渝,2005)。同时,张剑渝(2005)还提出了一个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权力—依赖结构模型,认为在渠道关系中厂商双方都会通过各自可以控制的渠道变量去影响消费者,而消费者的反应和认同状况则决定了厂商双方在渠道结构中的影响力,由此形成渠道中不同的权利—依赖结构。后来一些学者也逐渐意识到关键的问题不是制造商和零售商谁权力更大,而是谁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大(Farri&Ailawadi, 1992;Messinnger&Narasimhan, 1995)。

随后的几年中,张闯(2008)围绕供应商品牌忠诚和零售商店铺忠诚,分别从链式网络、环式网络两个层次具体分析了消费者对于供应商和零售商渠道权力的影响机制。他指出理性的消费者会按照让渡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决定购买的品牌和地点,从而对其上游的商业渠道网络中的权力结构产生影响。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变化的原因,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品牌, 他们不会只忠于一个品牌或店铺, 而更倾向于购买或考虑购买多个品牌, 进而表现出对多个品牌/店铺忠诚(Bennett&Rundle-Thiele, 2005)。

国内对多品牌忠诚的研究为数不多,大多均由国外学者完成。Brown (1952-1953)是第一个提出多品牌忠诚概念的学者,他提出了分散忠诚“divided loyalty”一词。Cunningham (1956)对“双品牌忠诚”和“三品牌忠诚”进行了描述。随后许多学者也提出类似的看法,“在某个产品品类中,顾客总是对多个品牌忠诚”(Day 1969, Newman 1966, Seggev 1970)。Jacoby (1971)提出一个多品牌忠诚的模型,借助实验的方法将消费者的喜好分别放在接受、中立、拒绝三个区域里,通过判断其距离来确定忠诚度强弱。Oliver (1999)对于多品牌忠诚或多店铺忠诚做出定义:消费者对所喜爱的产品或服务的重购行为在未来有高度承诺,虽然环境的影响和营销的努力有潜在可能引起转换行为,他们仍会对相同品牌集合或店铺集合产生重购行为。如果对多忠诚消费者再次划分,可以细分为惰性多忠诚(inertial multiloyalty),稳定多忠诚(stable multi-loyalty),见异思迁多忠诚(variety seeking multi-loyalty)(曹忠鹏, 周庭锐, 陈淑青, 2008)。

多忠诚消费者和单一忠诚消费者在忠诚的前导和结果变量上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多忠诚消费者的信任、感知价值、承诺低于单一忠诚消费者;感知风险、价格敏感、口碑效应高于单一忠诚消费者;二者的满意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曹忠鹏, 周庭锐, 陈淑青, 2008)。然而目前的研究中,更多的是针对消费者单一品牌忠诚或店铺忠诚对供应商和零售商渠道权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显然违背了“多忠诚消费者已成为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消费群体”这一事实。

因此,本文以“消费者倾向于多品牌忠诚或多店铺忠诚”为前提,将消费者分为惰性多品牌忠诚、稳定多品牌忠诚、见异思迁多品牌忠诚、惰性多店铺忠诚、稳定多店铺忠诚、见异思迁多店铺忠诚六大类,进一步完善了消费者对供应商和零售商渠道权力的影响机理。

二、多忠诚消费者界定

新品牌和新店铺的不断出现改变着现有市场环境和顾客选择方式,基于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消费者更倾向于考虑购买多个品牌或选择多个店铺, 进而表现出对多个品牌/店铺忠诚。[5]本文将多忠诚消费者细分为惰性多品牌忠诚消费者、稳定多品牌忠诚消费者、见异思迁多品牌忠诚消费者、惰性多店铺忠诚消费者、稳定多店铺忠诚消费者、见异思迁多店铺忠诚消费者六大类。

三、多忠诚消费者对供应商和零售商渠道权力的影响分析

多忠诚消费者作为产品信息的需求者,对于供应商和零售商渠道权力的影响是直接的;多忠诚消费者作为产品需求信息的提供者,对于供应商和零售商渠道权力的影响是间接的。多忠诚消费者对供应商和零售商渠道权力的影响路径是闭合的,构成一个无限循环。

(一)链式网络

在“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链式网络中,供应商与消费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他们是通过零售商这个中间商来完成交易的。由于消费者多忠诚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分别分析消费者对供应商和零售商渠道权力的影响机制。1.对应表1中的A,惰性多品牌忠诚,即消费者无意识转换品牌或由于惰性始终对某些品牌保持忠诚。

由于供应商和消费者缺乏直接接触的机会,供应商的品牌广告力度不强等原因,都会使消费者对供应商品牌的了解程度不够,从而滋生或加强消费者惰性,继续忠诚于原来的品牌。其次,在调查问卷中,近70%的人是通过自己的亲身购买经历了解到某品牌服装的,可见零售商作为和消费者的直接接触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之大不容忽视。近35%的人认为店铺服务质量是选择某店铺的首要原因,从这点可以看出服务的重要性。有近33%的人认为店铺的品牌宽度很重要,如果能做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会吸引到更多消费者光顾店铺。所以零售商为了获取比供应商更大的渠道权力,有更多的话语权,应该加大品牌宽度,保证店铺服务质量。如果零售商把握好自己的这种优势,惰性多品牌忠诚消费者很有可能会向惰性店铺忠诚发展,此时零售商的渠道权力将会进一步增大。对于供应商而言,如果其品牌恰好在消费者可接受的品牌范围内,那么供应商的渠道权力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若是消费者转变为惰性店铺忠诚后,随着零售商的渠道权力相对增加,零售商可能会要求供应商给予其独家分销的权利,进而造成供应商对其依赖越来越大,渠道权力越来越小。此时供应商必须从根本原因———消费者“惰性”入手,采取应对措施。

2. 对应表1中的B,稳定多品牌忠诚,即消费者会始终忠诚于自己可接受范围内的2个或2个以上固定的品牌,可以说是实际意义上的忠诚消费者。

由于人的大脑最多遵循“7”的记忆原则,即在消费者的可接受品牌范围内,至多有7个品牌种类可能被消费者记住。当消费者仅仅只有为数不多的品牌忠诚对象时,在可接受品牌范围内的供应商渠道权力相对较大,零售商为了赢得更多利润,会选择将这些品牌的服装摆放在店铺重要的位置或者被迫减少其品牌宽度,只经营消费者忠诚的这几个品牌,此时零售商较之供应商拥有比较低的渠道权力;但当消费者品牌忠诚对象越来越多达到7个时,消费者未来无法对某特定供应商做出更高的承诺,其忠诚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分散,供应商渠道权力随之逐渐减少,此时供应商应该做到款式创新,保证品牌质量,价格合理,才有可能争取到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前几位的排名,获得更大的渠道权力。对于零售商而言,应该增加品牌宽度,保证店铺的服务质量,努力让消费者向稳定店铺忠诚发展。另外在调查问卷中,有近50%的人并没有自己钟爱的店铺,零售商应该抓住这个市场机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及更大的渠道权力。

3. 对应表1中的C,见异思迁多品牌忠诚,即消费者并没有拒绝选择原有忠诚品牌,但是由于外在和内在原因,消费者会不停地寻求多变,选择更多的其他品牌,这些品牌并不一定是在消费者原来的可接受范围内的,也有可能是在其中立或者拒绝的范围内的品牌。

随着消费者不断选择更多的品牌,其购买承诺程度有所降低,尤其是当消费者横跨可接受、中立、拒绝三大区域品牌时,其价格敏感程度会随之增加。对于供应商而言,首先必须找出消费者见异思迁的原因,是本身喜欢改变还是被动改变,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获得更大的渠道权力;在调查问卷中,近50%的人是出于想要尝试更多的风格才选择其他品牌的,所以对零售商而言,应该进一步增加其品牌宽度,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争取更大的渠道权力。

4. 对应表1中的D,惰性多店铺忠诚,即消费者无意识或由于惰性仅选择2个或2个以上固定的店铺进行购物。

在消费者的可接受店铺范围内,有一个相对的排序,消费者会优先在排序靠前的店铺中进行选择。对于零售商来说,如果其店铺在消费者的可接受范围内且排序靠前,那么其渠道权力相对是比较大的。据调查问卷显示,近70%的人是将自己初次购物体验作为是否继续光顾某家店铺的原因的,所以零售商更应该做到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增加其品牌宽度,才能获得更大的渠道权力。对于供应商而言,为了让其品牌在这些消费者忠诚的店铺内,相对于零售商就处于一个较弱势的地位。供应商只有保证自己的品牌符合这些店铺的要求,提供合理的价格,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才能获得一定的渠道权力。

5. 对应表1中的E,稳定多店铺忠诚,即消费者会选择自己可接受范围内的店铺进行购物,至多达到7个,但不会去自己保持中立或者拒绝范围内的店铺购物,这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忠诚消费者。当消费者的可接受范围内店铺不是很多时,价格敏感程度相对没有那么高,此时处于此接受范围内的零售商拥有很大的渠道权力;随着可接受范围逐渐增大达到7个时,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程度相对较高,在调查问卷中,有20%的人在选择店铺时会把价格因素例如促销考虑在内,所有此时零售商可能更需要定时开展一些促销打折或是积分活动,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对于供应商来说,随着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的店铺数量逐渐增加,供应商相对而言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尤其是当消费者光顾某家店铺的原因之一包括此店铺拥有该供应商的品牌时,供应商的渠道权力会进一步增加。

6. 对应表1中的F,见异思迁多店铺忠诚,即消费者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会不停地选择不同的店铺购物,但是对于原来的店铺仍然保持忠诚。消费者的购物范围横跨可接受、中立、拒绝三大区域,给零售商营造了一种近似“虚假”的忠诚。在调查问卷中,近50%的人会选择中档品牌,20%的人会选择中低档品牌,对于零售商而言,可以加大其品牌宽度,迎合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渠道权力。对于供应商而言,其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是很明确的,供应商不应该为了迎合更多的消费者,而盲目地进行品牌延伸,这样做会破坏其品牌的定位,渠道权力会大大降低。

(二)环式网络

在环式网络中,供应商和消费者建立了联系,有些仅限于信息的沟通,有些包括了直接的交易关系

1. 对应表1中的A,即惰性多品牌忠诚。对于供应商而言,环式网络优于链式网络的主要是与消费者之间有了直接的联系,可以有效地宣传推动自身品牌,避免了消费者只听信零售商片面之言。消费者由于惰性或无意识转换品牌,仅选择自己可接受范围内的几个品牌,供应商如果充分利用好自己和消费者的沟通渠道,可能会增强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惰性,获得较大的渠道权力。对于零售商而言,若消费者可接受的几个品牌采取密集分销,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增大,价格敏感程度也随之增大,此时零售商应保证相对其他店铺更高的服务质量。在调查问卷中,近50%的人没有自己偏爱的首选店铺,可见这类消费者对于零售商而言是潜在消费者,零售商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获得较大的渠道权力。

2. 对应表1中的B,即稳定多品牌忠诚。对于已经处在消费者可接受品牌范围内的供应商来说,当消费者可接受品牌数量还不是很多时,供应商拥有相对较大的渠道权力,更倾向于要求零售商独家分销,使得零售商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加大;在调查问卷中,近50%的人认为多品牌可以提供更多风格的选择。因而随着消费者和供应商直接接触机会的不断增大,消费者可接受品牌数量随之逐渐增加,此时消费者的购买承诺会大大减小,从而减弱了供应商的渠道权力,而零售商反而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有机会使消费者向惰性店铺忠诚转变。

3. 对应表1中的C,即见异思迁多品牌忠诚。由于外在或内在原因,消费者不断地尝试不同的品牌。对于原先位于消费者中立或拒绝范围内的品牌供应商而言,如果能够通过和消费者的直接沟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那么消费者的这种见异思迁是有利于其获得一定渠道权力的。超过70%的人是通过自己的亲身购物体验来决定是否再一次光顾某家店铺的,所以对于零售商而言,应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增大其品牌宽度和产品类别,才能获得更多的渠道权力。

4. 对应表1中的D,即惰性多店铺忠诚。对位于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的零售商来说,自身优势很大,但须注意的是对于店铺内品牌的管理。在调查问卷中,超过50%的人在自己喜欢的品牌出现质量问题后会采取宽容态度,并选择协商解决,但是在今后的购买中会对该品牌心存疑虑,从而对该店铺的态度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供应商而言,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供应商应该增加和消费者之间的接触沟通机会,对消费者进行品牌教育,避免消费者仅听信零售商一方之言。供应商还需要通过采取一些营销途径尽力让其品牌店铺中脱颖而出,从而提高自己的渠道权力。

5. 对应表1中的E,即稳定多店铺忠诚。随着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的店铺数量逐渐增加,消费者信任程度减弱,购买承诺降低,价格敏感程度大大提升,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零售商的渠道权力。而对于供应商来说,不需要再被动地接受零售商独家分销的要求;在调查问卷中,65%的人是出于个人偏好才选择某品牌或店铺的,随着供应商和消费者直接沟通机会的增多,供应商品牌如果能够获得消费者的格外青睐,其渠道权力会进一步增加。

6. 对应表1中的F,即见异思迁多店铺忠诚。在调查问卷中,超过50%的人会选择在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和专卖店购物;超过50%的人有自己钟爱的店铺,且不只一家。可见消费者由于外在或内在原因,不断地尝试不同店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对于零售商而言,消费者的见异思迁使得其对店铺的信任程度降低,感知风险随之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零售商的渠道权力。对于供应商来说,自身品牌定位已经很明确,能做的只能是尽力继续让消费者对自身品牌保持忠诚,保持稳定的渠道权力。

四、基于多忠诚消费者的渠道策略选择

(一)供应商的渠道策略

无论对于哪一类供应商,都应当做到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随着消费者对供应商和零售商渠道权力的影响逐渐增大,供应商应该尽可能地建立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保证获取消费者的信息渠道通畅,做好对消费者的品牌教育工作。大多数消费者是通过自己的亲身购买经历了解到某品牌服装的,所以供应商应该确保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是良好的。

1. 对于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的供应商

对于处于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且排名靠前的供应商,应当继续强化自身品牌优势,突出与其他品牌的不同之处;对于处于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但排名靠后的供应商,应当采取跟随战略,着重强调与排名靠前的供应商相同相似之处;

2. 对于消费者保持中立态度范围内的供应商

对于消费者保持中立态度范围内的供应商,首先应当对那些消费者可接受的品牌进行调查,弄清消费者最关注的到底是什么,例如质量、价格或是服务;其次,应该着重强调自身品牌类似于那些品牌,诱导消费者进行尝试。最后,在调查研究后,应该具体在某些方面提升品牌自身竞争力。例如品牌必须确保其质量,这是基础条件。在外观样式方面,要做到推陈出新,别出心裁。消费者对于服装的外观样式格外重视,尤其是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只有品牌的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品牌也需要配合相应的营销策略,例如,个性化定制服务就能够满足消费者渴望独特专属的想法。

3. 对于消费者拒绝范围内的供应商

对于消费者拒绝范围内的供应商,应当发掘品牌新特性,不断推陈出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尤其是对于惰性消费者,“标新立异”的品牌会令其眼前一亮,刺激其冲动购买。同时,媒体对于消费者态度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企业在媒体上做广告时,可以借助媒体本身的品牌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产生一种“狐假虎威”式的“品牌背书”效应。例如,选择在中央电视台,研究表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广告信息更容易被消费者所关注和认知,更容易引起消费者态度的变化。

(二)零售商的渠道策略

1. 对于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的零售商

对于处于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的零售商,应当调查清楚消费者选择自己店铺的根本原因,然后继续在这些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同时,对于消费者有不满意的地方,要提出改进措施。培养一个新顾客要比抓住一个老顾客多花费5倍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于老顾客提出的建议及问题,一定要予以很好的解决。有关市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持不满态度,提出抱怨且对经营者处理抱怨的结果感到满意的消费者,其忠诚度要比那些感到不满意但却未采取任何行动的人好得多。因此,企业对消费者抱怨的正确处理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可以保护乃至增加经营者的利益,同时,企业要想减少消费者的抱怨,必须妥善地化解消费者的抱怨。

2. 对于消费者保持中立态度范围内的零售商

对于处于消费者保持中立态度范围内的零售商,应当弄清消费者不选择自身店铺的原因。不能为了吸引消费者,利用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心理,一味地采取打折降价策略。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发现了一种心理现象,即过度理由效应,在一定情境下,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成为人们行为的支持力量,从而使行为由内部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也就是当降价打折变成消费者选择自身店铺的内因时,店铺一旦停止打折策略,销量就会大幅度下降,消费者将不再光顾此店铺。

3. 对于消费者拒绝范围内的零售商

首先保证店铺服务质量,店铺服务质量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店铺的首要原因,店铺应该确保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购物环境,店员服务态度也应该注意。面对消费者提出的质量问题或是服务问题,店铺要尽量解决好。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企业能当场为其解决问题,95%的消费者会成为回头客;如果推迟一段时间解决,处理得好,将有70%的回头客;若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则将有91%的顾客会流失。其次,增大品牌宽度,不同的品牌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风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再次,定期优惠活动,店铺的促销打折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消费,店铺应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优势。近些年团购的兴起刺激了消费者的购物欲,这些店铺也可以采取团购的策略,激起消费者尝试的欲望。

五、结语

权力之外的影响力论文 篇10

一咨询师的权力误区

心理咨询的工作就是倾听、理解和帮助来访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 最有效的资源是咨询师的个人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卡切夫认为:“任何有效的辅导过程的起点, 都是辅导员自己。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何都充分反映在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上。同样的, 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也反映在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上。”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最重要的不是咨询师的理论和技术, 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调动起来他的全部人格因素, 包括他的认识、他的情感、他的经验、他的价值观, 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 他对生命的态度等等。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 咨询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根源, 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心理咨询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 目的是让来访者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处事能力, 达到自我完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时经常产生两种权力误区:一是无所不能。咨询师认为自己应该无所不能, 拥有超人一等的理解能力和救助能力, 希望自己能让所有的人满意, 过多地沉浸在帮助人的权力之中。另一种权力误区是无所能。表现为缺少职业自信, 害怕咨询师应有的权力和控制, 逃避参与责任。咨询师的这两种权力误区极易导致职业枯竭的产生。

二咨询师的权力误区对职业枯竭的影响

咨询师的职业枯竭是指心理咨询师由于工作中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 由于在与来访者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发的挫折感的加剧, 最终导致在认知、情绪和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等精神高度疲劳的状态。一般来说, 那些工作态度过度饱满或者缺少最基本的职业自信的人, 是出现“枯竭”的高发个体。为什么咨询师的权力误区易导致职业枯竭呢?这主要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及咨询师个人有关。

1. 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

首先, 从心理咨询的内容上来看, 无论是发展性咨询还是治疗性咨询, 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来访者活生生的、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 有些甚至是扭曲的心理活动。所以, 有效的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足够的精力投入。同时, 咨询关系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 咨询时所做的大多是给予, 而来访者所做的大多是索取。如果咨询师过度地夸大自己的责任或者害怕参与责任, 即已出现情感耗竭。

其次, 从心理咨询的过程来看, 咨询师往往长期暴露在他人的消极、痛苦等负面情绪之中, 并且承担支持者的角色, 容易出现枯竭现象。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 咨询师会体验到多种情感反应, 要面对来访者的防御、敌视、对抗甚至冲突等阻抗, 不良情绪体验就会应运而生。不良情绪长期积压, 得不到缓解和释放, 也易导致枯竭症状的产生。

再者, 从心理咨询的效果来看, 心理咨询师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一些棘手的心理问题常常会让咨询师体验到挫折和失败, 动摇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咨询师内心怀疑自己的能力, 他就会苛刻地要求治疗的能力, 以体现其价值和得到肯定, 咨询师对自己无能感的恐惧则会导致过分的责任感和认同来访者的需要, 从而使咨询关系变质, 来访者和咨询师都会受损。

2. 咨询师个人方面

心理咨询师和每个普通人一样, 也是平平常常的个体, 存在各种情绪、情感体验。他们日常生活中同样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特别是在咨询的过程中, 难免会受到来访者负面情绪和负性事件的影响。由于心理咨询工作有尊重来访者隐私的工作要求, 对咨询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予以保密等职业要求, 使得咨询师的工作大都“藏匿于神秘环境之中”, 而很少为他人所直接观察和了解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另外, 有关枯竭的研究表明, 某些人格和态度可能增加出现枯竭的危险性。高危人群通常具有积极、能干等人格特征, 他们往往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的过分投入, 除了可能将个人的认识和体验感染来访者之外, 自身也易于出现枯竭状态。

三咨询师因权力误区而产生职业枯竭的应对措施

1. 确立现实可行的目标

咨询师是一个普通的个人,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长环境、接受知识等方面的不同, 各自都有不完美的地方, 都有一定的局限。如果咨询师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忽视自己的需要和局限性, 则会导致在咨询过程中过度付出, 承担过多的责任, 对自己和来访者都会造成伤害。因此, 咨询师必须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自己的责任是有限的, 要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咨询师的工作的确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却不是完美, 咨询师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咨询师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根据自己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及外部环境条件, 建立切实可行的理想与目标, 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在咨询过程中, 还应该积极关注来访者的优势、能力和潜力, 赋予来访者自我成长的责任, 这样也有助于减轻咨询师的压力, 减少职业枯竭的可能性。此外, 当咨询师的个人风格与资源对来访者不合适时, 应考虑转介给其他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2. 自我情绪调控

在咨询过程中, 来访者的消极行为往往会给咨询师带来不少压力, 通过研究这一因素也被证实会直接增加咨询师的情感衰竭, 因此, 如果能够避免持续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会对咨询师的情感耗竭产生有效的预防。放松和休闲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投入一部分时间用于享受生活中的闲适和安逸, 远离消极情绪, 可以防止咨询师长时间处于高度的应激过程中, 使其身心恢复到正常水平。

咨询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 这些角色活动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活内容, 使他赖以生存和发展, 并维持最基本的心理平衡的“个人支撑点”。咨询师应注意不要把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当咨询师遇到情绪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可以寻求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

3.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每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 对咨询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个体, 需要咨询师投入持续而巨大的心理资源。要想缓解和预防职业枯竭, 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中包括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

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知识和技能两大块。心理咨询师具备的专业知识越丰富, 掌握的技能越娴熟, 其咨询的效果就越好, 发生职业枯竭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 咨询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提高咨询技能, 在咨询工作中不断发现和反省自己有待成长的地方, 丰富自己, 为自己储备更多的资源, 减少职业枯竭的产生。同时, 咨询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 还要注意个人修养的提升。

摘要:心理咨询是一种需要咨询师付出大量情感与精力的特殊职业。在咨询工作中, 咨询师经常产生两种权力误区, 在这两种权力误区主导下的咨询师易发生职业枯竭。咨询师需要确立切实可行的咨询理想和目标,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可以有效地预防职业枯竭的产生。

关键词:咨询师,权力误区,职业枯竭,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蔺桂瑞.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2) :57~60

[2]黄锦玲.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成因及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6 (4) :113~116

[3]安芹、贾晓明、李波.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枯竭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4) :334~337

[4]方莉、李小龙、陈立荣.心理治疗师的枯竭 (Ⅰ) , 对心理治疗师的耗竭现象的初步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2) :139~143

上一篇:番茄制品下一篇:加强执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