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尝试十篇

2024-06-10

一次成功的尝试 篇1

在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这节课中, 第二个子目: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材原文如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激起了全国各界同胞的抗日怒潮。北平、上海等地纷纷建立抗日救国会, 开展抗日募捐, 举行反日游行。工商界提出对日经济绝交, 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南京等地学生举行抗日大示威, 声讨日军罪行, 要求国民政府收复失地。未撤走的东北军和东北民众组织了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抗日的烽火燃遍了东北大地。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这一段内容出现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西安事变之前, 是学生在情感上理解“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这个道理的关键部分, 如若情感认识不到位, 对于后面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理解便不会到位。但是教材上就是寥寥数语, 要从这段内容中解读出全国抗日运动高涨的情绪, 还必须做一些巧妙的设计, 因此, 我想到了学生表演。

在上课之前, 针对这一段教材教师做了如下安排和布置:

1、将选出参与表演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2、给每一个小组布置一段解读教材并最终表演的任务。具体任务如下:第一组:表演北平、上海的抗日活动情况;第二组:表演工商界开展的活动;第三组:表演南京的学生们做了哪些活动;第四组:表演东北的状况。

3、要求四个小组的表演要有连贯性, 一气呵成。

4、表演时间限定在5分钟左右。

5、在准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帮助, 可以求助老师和其他同学。

在这里, 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初步分析, 将教材内容分成四个可表演的内容, 变成四个组的任务, 把表演难度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 学生在准备表演的时候便有的放矢, 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畏怯, 也不会因为没有难度而兴趣索然。经过一天时间的准备, 最后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表演成果:

生一: (旁白)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在我国东北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占我国土、辱我同胞, 祖国在哭泣。人们在流血, 三千万的东北人啊, 变成了亡国奴, 他们流浪、呼喊!但是蒋介石政府对日实行坚决不抵抗政策, 任由日本人在东北恣意妄为!政府不抵抗, 但是人民不答应, 看!在北平、在上海:

第一小组表演:

生二: (手捧抗日募捐箱) 同胞们, 日本人侵我国土, 辱我同胞, 作为中国人, 我们理当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今天我们走上街头, 为抗日斗争募集资金, 希望大家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第一小组其他成员:从各个方向来到募捐箱旁向箱内投放金钱。

生一: (旁白) 与此同时, 工商界也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

第二小组表演:第二小组成员: (右手举拳头) 我们工商总会宣布, 从此不卖日本货!现有的日本货, 我们决定当众销毁 (在黑板上将代表日本货的图片用粉笔进行叉画) 。

生一: (旁白) 在南京总统府前, 有一群爱国的学生在呼喊。

第三组表演:

第三组成员: (手拿书写着“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抵制不抵抗”、“联共抗日”等标语的纸板, 从讲台位置向教室后面做游行状)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山东、坚决不做亡国奴、联共抗日……

生一: (旁白) 在东北, 战火在燃烧。

第四组表演:

第三组全体走上讲台, 排成一队。

生三:我是共产党员杨靖宇, 我们来自东北抗日游击队。同胞们, 日本人欺人太甚, 我们必须还以颜色, 用手中的武器他他们赶出去。同胞们, 你们是有血性的中国人吗?

全班:是!

生三:你们愿意加入我们, 一起打日本鬼子吗?

全班:愿意!

生三:那就拿起你们的武器, 跟我走!

掌声!

一次成功的尝试 篇2

师:还有喜欢剑龙的吗?文中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剑龙的?

生:打比方。

师:同学们请看图,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中的剑龙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像一名武将。

师:怎么像武将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生1:威武!

生2:勇猛!

生3:威猛!

师:大家都是使用的两个字的词语, 能再用一个四字的词语或成语来表达吗?

生4:威风凛凛!

师:威风凛凛!这个词用得好!不过, 这个词我们在课上还没学过, 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板书:威风凛凛)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 由于特定的语言情境和对话情境, 会引发学生调集他们不经意间储存在记忆浅层的一些词语, 个别学生可能会对这些词语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 (像上例中提出“威风凛凛”的同学) , 有些学生虽然以前也接触过这些词语, 但只是一知半解或如过眼云烟只有淡淡的印象, 还有些同学可能从未见到过这些新词语。这种差异, 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呢?从课堂效果来看, 还真不可小视。经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肯定、确认、板书、强化, 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发生“熏染”效果———对这个新词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基于这样的想法, 我就在黑板上专门辟出一个小区域, 用来记录在教学时学生提出的“新词语”。或许是我的频繁激励, 或许是那个特定区域的暗示作用,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交流、对话中, 渐渐地有了使用好词语、新词语的意识。每逢出现新词语, 我都及时在黑板上板写下来。

比如, 在教学《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时, 描述桃花含苞欲放的姿态, 一学生说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精彩诗句, 我迅速进行了板书, 并予以表扬。

教学《螳螂捕蝉》时, 在讲到吴王非常生气时, 一位同学使用到了“拍案而起”一词。

在教学《墨梅》时, 让学生联想还有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时, 一位同学使用到了“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

……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在教学中, 我也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不少好词佳句, 同时, 我也会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向同学们介绍几个他们在课本上没有学过的好词语, 随意性地板书在“新词语”区域内。

一次成功的尝试 篇3

听了妈妈的话,我感觉好了很多,我也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到了学校,我首先看到了我们的指导老师——厉老师。厉老师出乎我意料地和蔼可亲,他的嘴角始终挂着热情的微笑,让我的心里暖暖的。

测试开始,我的心里有了谱。我拿起笔,思索片刻,准备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我的眼睛瞪得像铜铃,脑袋在急速地运转。我调动了身体的全部神经和气力,开始调色,描画轮廓,着色。渐渐地,我那开始时还有点颤抖的手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此时我的心里有一首山水田园的歌在流淌,它们顺着我的笔流淌到纸上,凝固在画里:天是湛蓝,树是碧绿,人能感受到花的芬芳,春风轻抚你的脸颊,还能听到鸟的鸣唱!我也陶醉在自己描绘的田园风光里,时间在飞逝竟然也浑然不觉。终于大功告成了,我放下手中的笔,才感到自己胳臂有点酸疼。

我一抬头就看见厉老师春天般的微笑,老师就每个参赛选手的优点和缺点都进行了点评。我的画获得了最高等第,我如愿以偿地分在了高级班。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美!

这次尝试让我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人要获得成功的喜悦,就要努力尝试。妈妈说得对:尝试就能进步!

点评:小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参加画画测验从紧张到全身心投入,再到获得成功的心理变化过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只要勇敢地尝试,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点评、指导老师 陈会中)

一次成功的尝试 篇4

我的脑海就像一台回放机,我需要那天的纪录它都可以帮我找到。记得那是在四年级我录制一个少儿节目初赛的场景。那次考验的可是我最大的弱点——尝试不和陌生人说话。当我听到这个主题后我皱起了眉头并和我的心脏悄悄说道:“自来熟,你的最大弱点就是和谁都聊得很愉快,这次如果尝试失败了,电视上将缺少一个小帅哥呀!我迷茫了。”

但在这时我的指导老师似乎看穿了我内心的对话,从我迷茫的思绪中拨开了一条小路。他走到我的身边,悄悄对我风趣的说了一句话:“自信是成功的老公,当自信和失败结合后就会生成你最终的成功”正是这句话后我的心头顿时飘过一股“轻风”吹散了锁在我心头的迷雾,让我那眉头紧锁的神情又一次拨云见日。很快,我挑战我最大弱点的尝试尝试来临了。说实话,当真正开始后我还是很紧张的。

我是第一个参加录制的,我的场景是在公园的的文化广场。当我在广场专注的玩耍时,一名男考验官悄悄的走了过来向我发起第一招:套近乎:“小朋友你好,怎么没见到你的大人,就你自己在广场上玩呀?”当考官问完话我抬起头对视他的眼睛的一刹那,他似乎看到我是可以被诱惑的便继续说道:“一个人玩多么无聊呀,我陪你玩会儿吧。”我的内心开始上下打鼓,说还是不说,我在选择。可我最终还是做出了选择,低下头继续一个人玩耍。

当考官发现这招对我不好用时又出了新的招数。他又用了第二招:主动接近:“你在玩什么游戏呢?我看着挺好玩的,可我不会,你可不可以教教我?教会我后我们可以一起玩,这多有意思呀!”这次我的神情很淡定,根本不去理会他刚说的什么,连头都没抬,可心里却在暗想:甭想诱惑我,我不会上当的。

当考官见我又一次没有理会他时,他又开始向我投出杀手锏:接近我“小朋友,我看明白你玩的游戏了,不用你教我了,我玩一次你看看对不对”。随后考官自己动手玩了起来,不知是他故意玩错还是根本就不会玩,当我看到他玩错的一刹那,险些上了他的圈套,给她纠正错误。我也想出了一个应付这个难缠考官的一个招数,我拿起玩具换个地方继续自己独乐乐。心想:这回你不会还追过来吧。果然,他没有追过来,并在远方向我竖起了大拇哥。当我看到哪位考官竖起的大拇哥似乎明白了,我胜利了,我挑战成功了!

一次成功的尝试 篇5

现行的高中英语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出现了剧本这一体裁, 但关于英语剧本教学方面的介绍极为有限, 如果按照常规的阅读课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把重点放在掌握细节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上, 学生难以实践和体验剧本中的语言;如果按照常规口语课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剧本中的文学语言无疑有别于日常口语交际, 所以这两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难以揭示英语剧本的特点, 因而也就难以发挥其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为此, 笔者提出英语剧本教学的一种途径, 即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进一步品味剧本语言, 分析人物性格, 再创作和表演 (周丽敏, 2001) (包括时间、地点的设置、舞台说明、语言组织、人物心理变化、剧情发展) 等一系列的活动, 由学生自编自演短剧,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让学生充分享受参与的乐趣、表演的乐趣以及成就感, 从而对学生的自主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学活动设计示例

现以SEFC Book1 Unit 15中的The Necklace为例, 探讨高中英语剧本的教学方法。

Step 1 Lead-in

Suppose you borrowed a bike, a CD player, an electronic dictionary or sth.else from your friend and then you lost it.

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such an embarrassed situation?

What would you do?How would you explain it to your friend?And how would your friend react?

Can you show us just as what you and your friend said and did at that time once again?

【设计说明】朗读前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 为学生施展表演才华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合作与参与的意识。同时, 活动内容与形式紧扣阅读主题, 为学生顺利阅读戏剧The Necklace做好了铺垫。

Step 2 Understanding the plot (梳理情节)

Now let’s see what the unlucky woman, Mathilde, did when she met such a situation.

1.Skimming.

(1) Find out how many scenes there are in the play.

(2) Find out how many charact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play and who they are.

2.Scan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chart.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课文录音, 让学生了解剧中人物及整个剧情发展, 快速获取主要信息。在此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预测剧情的发展, 如在播放第三个场景中,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will the couples do after they found the necklace was lost?

What would they do?

How would Mathilde explain it to her friend?

Would Mathilde tell her friend the truth?

Did her friend learn the truth?etc.以引导学生融入剧情, 为后面的编演短剧奠定基础。

Step 3 Tasting and discussing (品味细节, 探究语言特色)

Scene 1

J:Mathilde!Oh yes.Sorry, I didn’t recognize you.

Q:Why didn’t Jeanne recognize Mathilde at first?How did Jeanne feel then?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语言, 以准确地把握好语气、语调等, 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

Scene 2

M:It can’t be true, Pierre!

M:Oh Pierre, how wonderful!But I don’t think we can go.I haven’t got an evening dress for the ball!

P:Does that matter?Can’t you just wear aflower instead?

M:No, I couldn’t do that.Everybody else will be wearing jewellery.I can’t be the only woman who isn’t wearing jewellery.

M:…I’ll go and see her on Friday after Iget the new dress.

让学生通过赏析剧中人物Mathilde的话, 使学生知道怎样从赏析的角度去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看出她虚荣、爱美的本性。从学生的总结中, I can see a vain but honest Mathilde.说明学生不仅能从字面上理解, 而且能把握其深层含义, 深刻地领悟作者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通过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去分析、理解、概括, 形成“读—思—悟”的基本过程, 探究语言特色。

Scene 3鼓励学生想象、预测故事情节, 并复述故事, 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设计说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注意发音、语调、音韵、语气、停顿、表情、动作) (石儒居博士) , 分角色朗读、扮演及肢体动作来表达人物心理,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在讨论中加深感悟。

Step 4 Creating and acting (创作及表演)

1.Find a character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d play the role just as you are were the person.

Requirements:

(1) First collect supporting facts from the text by yourselves.

(2) Then share your ideas with your classmates.

【设计说明】通过讨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 以便更深刻、准确地把握人物特征, 并对学生提出“言必有据”的要求, 这也是阅读理解中必需的。

2.Continue the story and try to act it out!

Scene 1:Mathilde who looked very old, met her old friend Jeanne in the park.

Scene 2:In their home, Pierre Loisel, told his wife, Mathilde that they were invited to an important ball.

Scene 3:In the park, Mathilde continues to tell Jeanne her story.

Scene 4:In their home, the couple found the necklace was lost.

Scene 5:Mathilde comes back home to tell her husband about the truth.

...

Requirements:

Can you add some stage directions?Setting time, place, narrator, etc?

(1) What is another person doing?

(2) How did she/he look like?

(3) What about her/his feeling later?

【设计说明】通过小组分配任务和分配角色, 如导演组、演员组 (角色安排宜多, 分组轮流演出) 、旁白 (较难, 可由教师或程度较好的学生担任) 、道具服装、场地、灯光音效、演出时间和地点、彩排、正式表演安排, (石儒居博士) 再创作和表演, 鼓励学生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 根据玛蒂尔德和皮埃尔的人物形象, 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 改编或拓展延伸故事, 创作并表演英语短剧, 这是剧本学习的精华所在。

3.Evaluation/Assessing

【设计说明】通过评价和自我评价,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心理、社会及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有所提高, 促进个人的成长。

Step 5 Homework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d the original novel The Necklace in their spare time.

[设计说明]由于课文是以故事梗概或缩写的形式呈现, 如果教师能简单介绍名著的背景及其作者, 则容易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阅读原著的欲望, 使他们在阅读中领悟语言的魅力和了解西方的文化。

三、教学反思

笔者在剧本教学实践中, 有如下反思:

(1) 英语学习应强调内容、思想、情感的分享与沟通, 并且由角色扮演及肢体动作来表达语意, 进而让学习活动更具自然、生动与趣味化 (石儒居博士) 。剧本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2) 教师在关注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时, 应强调感悟的过程, 不过分计较感悟的结果 (黄钊莲)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发表意见和看法。这样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

(3) 在分组时, 教师应尽量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 如学生的个性、学习风格和与同学的关系等, 如教师可以安排性格内向又不善于主动发言的学生与性格直爽又能扮演提问者的学生同组。这是对生性害羞或是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给予莫大的帮助。

(4) 除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外, 剧本教学还可类推于其他故事类阅读教学。

(5) 剧本教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如耗时长、使用道具繁多, 还有适用程度不同等等。在运用方面, 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摘要:本文是英语剧本教学的一次尝试, 文章以The Necklace的教学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感悟人物语言, 分析剧情发展, 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 鼓励学生结合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通过合理的想象, 创造性地运用文学语言, 来探讨英语剧本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感悟,融合,体验,英语剧本

参考文献

[1]周丽敏.通过表演学习英语.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1) .

[2]黄钊莲.探讨任务型职中英语短剧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研网.

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尝试成功 篇6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逐渐形成一种敢于尝试的品质,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力所能及的工作时,就不会退缩,都会用“让我试一试”的思想去解决。下面是笔者让学生在尝试中成功方面的粗浅体会。

一、设计不同实验方案进行尝试

探究性学习可以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通过探究活动,由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分别设计为用足量的磷、不足量的磷、足量的硫,按实验要求装置后进行燃烧测定。通过观察、记录,从而得出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用足量的磷燃烧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用不足量的磷燃烧冷却后,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远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而用足量的硫燃烧熄灭冷却后,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通过这些现象,学生分析、讨论原因,磷在集气瓶中燃烧后生成了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溶于水。用足量的磷燃烧时,集气瓶里空气中的氧气已完全反应,故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即是集气瓶是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而用不足量的磷燃烧后,集气瓶里空气中的氧气还有部分过剩,故倒流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远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而用足量的硫燃烧后,生了无色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集气瓶部分体积,故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通过以上实验由学生归纳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反应物反应后不能有气体生成,同时用来测定的反应物应足量,还要考虑生成物对环境的影响。学生正是在具体的实验中,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对比尝试思考。

二、选取身边的物品作为实验用品进行尝试

选择学生身边的物品作为实验药品,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并不神秘,了解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明白生活处处皆化学。绿色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在化学实验设计中要遵循绿色化、生活化。

在设计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教师提醒学生可用其它的催化剂代替二氧化锰,可选取我们身边的物质代替二氧化锰用作催化剂,但我们在选择催化剂时要考虑适用、高效、价廉、容易控制,生成的氧气含杂质少,催化剂的绿色化,无毒无害,要考虑实验的绿色化等因素。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可设计为用氧化铁、氧化铜、复合催化剂(高锰(下转56页)(上接53页)酸钾、氢氧化钙、氧化铝按1:3:0.8的质量比混合),红砖粉末等进行实验。

通过以上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用复合催化剂,实验时产生的氧气速度均匀,容易控制,生成的氧气含杂质少,产气量大。用红砖粉末做催化剂,实验安全可靠,不损坏试管,反应产物易洗涤,对环境无污染,既方便又经济。通过选取身边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快乐,科学的魅力,人与自然架通化学实验与生活的绿色桥梁。

三、在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中进行尝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活动与探究中,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学会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自我创造活动中激发出强烈的求知兴趣和创造热情。

有些实验装置过于繁杂,操作不太简单,可见度较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改进方案,重新设计。

在水的电解实验中,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合作,用塑料注射筒,注射针,干电池等自制简易电解装置。在实际操作中可用水电解器进行实验,同时做氢气的燃烧实验比较方便,并在水中添加一定的红色颜料,这样水电解后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的观察很明显。

一次成功的尝试 篇7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小教会是一个以小学界优秀校长为主体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的最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尝试、破解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世所公认的巨大成就, 但也存在着一些重大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学生负担过重, 素质教育步履维艰;二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 从而导致近30年来未能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温家宝总理关于“提倡教育家办学”和“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的呼唤, 就是解决上述课题的国家之策。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培训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必须要“教育家办学”;要实现教育家办学, 必须“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如何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从而实现教育家办学, 社会各界都在思索、行动, 我们小教会对此不能无动于衷, 无所作为。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讨论、思考, 姚文俊理事长提出了“成长中的教育家培训计划构想”。他认为, 教育家并不是培训出来的, 但通过培训, 优秀的校长可以加快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他的这一想法得到柳斌主任、顾明远会长、王伟博士的一致认同和支持。经过一番运作, “成长中的教育家培养计划”应运而生。经过艰难的操作, “首期成长中的教育家培训班”成功举办。该班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 针对性

该计划以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军人物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校长为宗旨, 传递国内外教育的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方法, 培养专家型的教育管理人才能, 提升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培训、研讨, 帮助学员博古通今, 博采众长, 解放思想, 开阔眼界, 促进专业化发展, 更好地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具体来说, 该班的招生对象定位于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 取得了较突出的办学业绩, 在地区或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校长。他们正处于向教育家型校长的转化之中, 需进一步得到较大的综合提升, 需解决思想理念上的种种困惑。该培训班的全部设计, 恰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员们的现实需求, 故而得到大家的积极报名、反复争取和认真参与。

(二) 高端性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针对培养宗旨、学员的现实情况和需要, 该班突出了一个“高”字。如国内的高端培训, 所请专家无论在教育界还是文化界、金融界的, 无一例外, 均是其领域的顶级权威。如教育界的大家顾明远先生, 文化界的钱逊先生, 金融界的郭庆旺院长, 小教界的李烈校长、刘永胜校长等。他们讲课高屋建瓴, 底蕴深厚, 视野宽广, 理念前沿, 给学员以极大的思想启迪。“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站在大家们的肩膀上, 学员们不仅看到了教育界浮躁、喧嚣的痼疾, 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 更找到了成长的阶梯和成功的钥匙。

国外培训和影子培训也是如此。

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顶级大学之一 (2010年《美国与世界新闻报道》评选哥大名列全美第三) , 该校不仅培养出了90多名诺奖得主, 培养出奥巴马总统这样的杰出人才, 而且培养出一大批中国现代教育家和思想家, 如众所周知的陶行知、陈鹤琴、胡适、马寅初等。承担该班培训的哥大中国教育研究中心, 更是凭其对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权威的比较研究, 成为对中国学员进行最佳培训的翘楚。

影子培训所选择的学校和指导校长, 均是我国小学界所公认的名校和教育家型校长。学校及校长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骄人的办学业绩让学员们获益匪浅。

(三) 多元性

多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培训板块的多元性, 四个板块实际上浓缩了教育家型校长所需具备的多元素养、多种经历、多种能力;其二是每一板块的培训也都考虑了多元性, 比如国内高端培训, 既有教育的培训, 又有文化的培训, 也有金融的、思想的培训, 还特地安排了高雅艺术的活动。

国外培训, 则是在重视美国基础教育培训的同时特意安排了美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的多方位培训和考察, 意在使学员们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美国教育的精神实质。

影子培训也同样重视了培训的多元性, 如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培训, 则让学员多方面参与学校活动, 与多方面负责人进行交流。一师附小的张忠萍校长还安排了工会主席与学员们的交流, 以从工会角度贯彻愉快教育的经验做法看学校文化的多维构建, 给了学员们以新的启发。

(四) 研究性

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必备素质。教育家型校长必是研究型校长, 他管理的学校理应是研究型的学校。基于这种认识, 在报名之时, 我们就让学员申报了一个科研课题, 并为每名学员安排了导师。如此, 课题研究就贯穿了培训班的全过程, 目前, 全体学员均完成了课题研究, 论文总的来说有较高学术水平。

(五) 实践性

学习的根本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用于实践推进工作。培训班自始至终遵循了这一原则。板块的设计, 既有理论学习, 又突出了参观、考察、研究等实践性活动。各阶段培训我们均强调学员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学校, 自己的问题。为强化这一点, 每一阶段都结合思想、工作组织大家讨论。每一天、每一阶段的学习, 都要求学员通过日记、笔记、博文、总结等形式, 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小结。

许多学员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边改进学校工作, 如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李艳丽校长, 回国后借鉴美国课堂的布置构建了生态教室;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金柳林外国语学校张英强校长, 回国后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引入了美国的一些理念。

(六) 自主性

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亦是该培训班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在管理上, 我们的班委、小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学会对学员的各项要求、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都是在班委、组长的组织下落实、开展的。

在学习上, 学员的主动性、自觉性、刻苦性十分突出, 这是培训班成功、学员收获颇丰的根本原因。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实验小学牛惠芬校长, 光环众多, 年近花甲, 学习起来却不让青年, 她的座右铭“要干就干一流, 要做就做最好”充分体现在了这次学习中, 白天听完报告, 晚上与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小学校王素萍校长对笔记、写心得。

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徐锦生校长也是功成名就, 依然学习不辍, 飞机上捧书而读, 深夜敲键声声。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体局副局长、中国小屯教育集团总校长、本次培训班的班长原绿色, 在学习、工作之余写下了12万字的体会文章, 有30多篇文章在各种报刊发表。

作为安徽省五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 小王羽国外学习每天晚上除整理笔记外, 还写下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 回国后第一个写出美国之行的专著。河北省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张立新校长, 学习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2012年出版了专著《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主读书、思考、实践、写作, 这大约也是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基本收获和经验

(一) 基本收获

1. 思想收获。

通过培训, 学员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明确了教育家型校长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成长途径, 明确了教育的宗旨、本质和方向, 明确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也厘清了中外教育的异同和我们的优势, 坚定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信念, 也坚定了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的信心和决心。原绿色班长动情地说:“我明显地感到, 这两年我人生的年轮、教育的年轮, 生长得那么瓷实、那么厚重、那么坚挺, 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的突破, 是我人生和教育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王羽也深有感慨:“我最大的收获是激情再度被点燃。这两年的加油, 给我的教育梦想注入了更大的活力!”

2. 经验收获。

通过中外名校的学习考察、学员之间的互访, 大家学到了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策略和方法, 找到了自己学校工作的方向和办法, 从而增强了办好自己学校的信心和决心。

3. 感情收获。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互访, 学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找到了学术知音。原绿色班长说的好:“同学们之间结成的友谊和彼此的影响将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学员也与导师、指导校长之间建立起了友谊交往的平台。这不仅拓展了人生的交往, 丰富了情感, 也成为大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 几点体会

从学会角度来说, 我们的体会是:

1. 方案设计不仅是前提也是关键。

一个项目, 一个时段工作, 方案的策划至关重要。本项目所以得到各方认可, 取得预期效果, 精心设计功不可没。方案的特点前文已述, 概括起来就是创新性, 其中的“教育之上看教育, 教育之外看教育, 教育大家看教育”应是创新亮点, 这一亮点使这一培训与商业的、一般的培训区别开来。石家庄市教育局的局领导听取了石市学员多次汇报后感慨地说, 这样的培训以前没有过, 你们小教会真是干了件好事, 下次若搞, 我们再派一二十人去。

2. 严格管理是基础。

管理出效益, 管理出质量。尽管我们属于民间培训, 其要求之严, 也绝不亚于官方。比如, 国内的高端培训5天11个单元, 每天记录出勤;国外培训, 要求每天书写日记;影子培训, 要求每天记录活动内容;前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要写阶段性总结……有的学员说, 像咱们严格这么要求的, 在别的地方真没有。正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才保证了各阶段任务的落实, 保证了整个培训活动的质量。

用语文教科学的一次尝试 篇8

众所周知,《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它曾经的迷人的风采。无论是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还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给学生提及、补充一些化石的知识都是必要的、必须的。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但是这里必须要处理好一个问题:这是语文课,不要像生物课、科技课那样的介绍、学习化石知识。

如何用语文教科学呢?我反复思考,做了一点尝试,感觉效果还不错。现将这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整理下来,以求得大家的指教。

《化石吟》课堂实录片段:

师:我们的肥城市被誉为鲁中宝地,世上桃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求知成长的乐园。你知道亿万年前的肥城是怎样的吗?

生1:远古森林郁郁葱葱,飞禽走兽和谐共处。

生2:据说亿万年前的肥城是一片汪洋。

师:我也注意到这样的观点,有人竟说亿万年前的肥城是一片海洋,是深深的大海的底部。这位同学还能说说有什么依据吗?

(生2无法回答)

师:老师进行了一番搜索,还真的有些收获。

(展示一则新闻)【山东卫视《早新闻》】肥城市刘台桃花源风景区魏山北面山顶是一片裸露的岩石,有七八十平方米,上面布满了各种海洋生物化石。

在肥城市公交公司工作的“驴友”王先生兴奋地向记者描述着自己目睹的情况。爱好自驾游的王先生每月都要出去游玩。上周日他到刘台桃花源风景区游玩,当他登上魏山北面山顶时,发现上面布满了海洋生物化石,贝类、鱼类、腔肠类动物都有,不过这些化石大多都在大块岩石上,只有少部分在小石块上。

王先生还带回了几块有化石的石头,他告诉记者,“带回来的这块是鱼骨化石,我平时喜欢看地理书籍,和书上的图片一模一样。”

记者电话采访了肥城市桃花源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的侯经理,他告诉记者:“据说远古时代肥城就是海底,也听朋友说过魏山山顶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但没有亲眼见过。如果真有,对旅游开发大有益处。”

师:我观察到很多同学对这则新闻中的某个词语很感兴趣,说说是哪个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3:我对“驴友”一词很感兴趣,这个词语应当就是旅游的意思吧。

生4:这里是谐音的用法吧。

师:化石真的很奇妙,常常给了我们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答案,能给我们描绘出亿万年前的奇丽景象。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化石的知识吗?

(学生交流、讨论。)

师:姜仪和蔡心宇两位同学课前进行了搜集整理,并作成了幻灯片,请他们给大家展示一下。

(姜仪利用幻灯片想直接展示、告知化石的定义。教师急忙打断。)

师:不行,不行,我们不能让同学们这样轻易得到它。老师来帮你引导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化石”这两个字,从“顾名思义”的角度猜想一下“化石”是什么?

生5:“化石”就是化成石头的意思吧。

生6:“化石”就是有些物体埋在地下慢慢地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面对姜仪)怎么样,同学们的表现不错吧!(面对大家)“顾名思义”是什么意思?

生7:看到一个名称就可以根据这个名称猜想出它的意思。

师:是的,“顾”者“看”也。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真的就可以看到名称,联想到它的意义。看看姜仪同学给我们提供的化石的定义吧。

(姜仪继续展示: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

师:(面对姜仪)下面要展示化石的分类了吧。能不能别那么直白,试一试!

姜仪:请大家仔细体会化石的定义,能不能推断一下化石可以分为哪几类?

生8:应该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和遗迹化石吧。

(姜仪又一次急于展示,教师再次打断。)

师:同学们能否试着区别辨析一下“遗体、遗物、遗迹”这一组词语。

生9:遗体就是死后遗留下的躯体,遗物就是死后遗留下的相关物件,遗迹大概是指生前活动的一些印记吧。

师:非常好!姜仪,继续。

(姜仪展示:由生物的遗体而形成的化石叫遗体化石。它保存着生物体原有的形状和结构,一般保存下来的多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如动物的骨骼、牙齿、介壳等,植物的茎、花、叶、种子等。

由遗物而形成的化石叫遗物化石。如动物的粪便,鱼卵爬行类和鸟类的卵,原始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烧骨、装饰品等。

在沉积岩里大多含有生物的化石。化石是生物记载在地层书页里的文字。动物的足迹,昆虫的爬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一类化石叫遗迹化石。)

师:姜仪,下面要展示什么?是否要考虑一下如何展示,如何引导?

(教师和姜仪进行简要商讨后,进行了如下展示)

姜仪:同学们,我这里有四幅图片,显示了化石的形成,不过排列顺序是打乱了的。谁能进行正确的排列?

(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商讨、交流后进行了正确的排列。)

姜仪:刚才老师提示我,让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请大家给这四幅图片配上解说词。

生10:第一幅是说一只恐龙死去了,被掩埋了起来。

生11:第二幅是说恐龙的肌肉慢慢腐烂,只留下了不易腐烂的骨骼。

生12:第三幅是说经过漫长的时间,恐龙的骨骼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形成了化石。

生13:第四幅是说藏有恐龙化石的岩层因种种原因逐渐移除消失,恐龙化石就露出了地面,和人们见面了。

……

纵观这一部分教学实录,它涉及了化石的定义、分类、形成、作用等知识。其中,化石的作用是在导语部分,以描述性的语言简单提及的;其余三者则都是用明确、规范的语言进行界定的。

且分别涉及和运用了“谐音”、“顾名思义”、“近义词辨析”、“配解说词”等语文知识或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

就这样,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流程时,我努力抓住“科学”、“文学”两大板块,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对科学知识的适当接触与补充是必须的,但重点显然应当是“文学”的。单就这节课而言,“科学”是为“文学”服务的。因此笔者在努力“用语文教科学”时,努力保持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道。

一次成功的尝试 篇9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鼓起勇气去尝试。成功的尝试会带来战胜困难的喜悦,令人难以忘怀。我记忆深刻的一次尝试是学骑自行车,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去年我十岁生日的时候,多多妈妈送给我一辆自行车做生日礼物。当爸爸给我安装好之后,一辆非常漂亮的粉红色自行车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开心得跳了起来!爸爸笑着问我:“想不想学骑自行车啊?”我说:“当然想啦!但是我不会,我怕摔跤!”爸爸说:“昕昕,不要害怕!每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会骑自行车的,都需要勇敢地去尝试,才能学会骑呀!”妈妈也微笑着对我说:“没错,宝贝儿,勇敢一些,爸爸妈妈会在后面保护你的!来吧!尝试一下!”我想了想,终于下定决心,跨坐上自行车,左脚先踩在地上,右脚踩在脚蹬子上用力一蹬,自行车就往前行了。妈妈在旁边指导我,爸爸在后面扶着我的车后凳。开始我觉得车龙头老是不听话,左拐右拐的,很费劲!我一不小心还摔倒了。我的腿都摔疼了,疼得我眼泪都出来了!我真不想受这份罪了!自行车好难学啊!妈妈心疼地把我扶起来,鼓励我再加把劲!爸爸说:“昕昕,没事的,知道吗?学骑自行车都要摔几个跟头的,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不要紧张,放松一点儿,先要学会平衡。不要怕,身子要坐正,眼睛要向前看。来!不要放弃,我们继续!很快就能学会了!再尝试一下!”是啊,我怎么能受一点儿轻伤就放弃呢!一定要坚持下去!我就不信了,我还学不会骑这自行车!我照着爸爸的话去做,车子果然听话多了……爸爸见我骑稳了,就偷偷松开手,我终于学会骑自行车了!我高兴极了,骑了很远的路程,爸爸妈妈跟在我后面,感觉好幸福啊!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竟然学会了骑自行车,真是让我感到无比的喜悦!事实告诉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困难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勇于尝试,并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一次成功的尝试 篇10

我进行研究的课题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 大部分教师都能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 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的质的变化。然而, 大多数教师对作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 再结合我们班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 我拟定了这项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不只我有了变化, 我们班的学生也有了一些变化。

在教一年级上学期时, 个别孩子的一些习惯还没养成, 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务基本不理会。作业就是其中一项。因此, 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课之后, 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 以此, 达到我复习巩固的目的。

当时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 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 老师布置一项任务。”孩子们都安静下来, 等我发令。“每位同学自己给自己出10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题。”再看, 他们的表情是那样的疑惑?我问:“没听清楚?”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 是我出题, 我做吗?”“是。”“可是我没出过题?”“今天你就可以出题了, 不用怀疑自己, 老师相信大家都会完成得很出色的!”听了我的话, 他高兴得坐下了。这下, 教室里可热闹了, “我给自己出简单一点的。”“不, 我要出有难度的, 这些题我都会做”……孩子的话匣子打开了。就在孩子们说的热闹的时候, 我发现教室的一个角落是安静的。有一双眼睛不时地在瞄向我。我走过去说:“怎么了?”“老师, 谁给我出题呀?”“你自己呀!”“我可以吗?”“当然可以!”我说的非常肯定。“我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题!”他马上和他的同桌说, 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这是我们班里最不愿意做作业的一名学生, 成绩也很一般, 急需提高的那种。)

从孩子们的话语和表情中, 我知道我已经成功了一半, 因为他们喜欢我布置的这项作业, 他们找到了自己学习的主人的位置, 我的心里甜甜的。

一大早, 班长兴冲冲的把作业递到了我的手里。“老师, 作业齐了, 一共36份。”听了班长这句话, 我比较兴奋, 因为这句简单的话我已经期待多时了。我拿着这热乎乎的作业, 赶快判了起来。结果大概有三种情况:一、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按照我的要求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得了100分, 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我当然很高兴。二、有小部分同学所出的题目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 这个内容是以前的知识, 他没有达到我巩固新知的目的。三、有个别同学出题时的两位数比较大得数超过100, 结果在计算中出错, 没能得到100分, 孩子显得有些失落。看着这36份作业, 不, 应该是比36份多对多的作业, 工工整整的展现在我的眼前, 因为有几名同学超额完成了任务, 出了15道题, 我的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并且从作业中看到了孩子们的自豪。

课下, 我找到前两种情况的同学, 和他们个别交谈, 主要是指出他们没能得100分的原因, 恢复孩子的自信心。这项活动完成之后, 我静下来回忆整个过程, 发现这次批改作业的时间比往常增加了一倍。因为, 每个孩子的题目都不一样。这样做无形之间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个问题值得我思考。

根据前面的情况, 我对出题的形式作了一定的修改。让每天在课上和课下表现出色的孩子, 向老师一样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出题。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 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 让他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二, 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在课下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 他才能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给大家出题做。

在这段时间里, 我们班的每个学生表现的都非常出色, 可每次只能选出一名同学来, 这让我很为难、让有些孩子很失望, 甚至失去了信心。每个孩子每天的起点都一样, “小老师”总是那几个优等生;如果, 看谁的进步大、表现突出, 对于个别孩子来说仍然有一定困难, 很难轮到他。这样, 时间一长会不会好的更好, 不好的更差呢?这不是我的目的, 我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 也是一次偶然的灵感。我从表现好的同学中选出10名来, 让他们每人出一道题, 作为这次的作业。这样一来, 我每次可以选出10名“小老师”来, 只要三两天就能每人轮一次, 不至于伤害比较慢的同学的自信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行, 不只是被考者还可以是发问者。

从孩子的反馈中, 我知道了孩子是自豪的, 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今天, 我表现的好也可以给大家出题了, 我真高兴。明天我还要继续努力。”还有些孩子这样说“今天, 我出了一道有难度的题, 把好几个同学都难倒了, 我真是太厉害了。”“大家出的题我都会做, 我又得了100分!我高兴极了!我还要好好学习争取得更多的100分。”看得出他是胜利者。从孩子们简单的话语中, 我知道, 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要求进步的, 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与肯定。

适合低年级孩子们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得掌握知识和技能, 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 从而完成教师教育教学的任务, 全面实现数学教育目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无论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教学过后的作业巩固中, 都应让其享有学习的主动权。有了这样的主动权, 他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 学习也更主动了。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孩子们对我们设计的作业产生了兴趣, 那么他们才能主动的、用心去完成, 这种情况下完成的作业才是高效的, 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达到我们复习巩固的目的。因此,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抓住低年级孩子们的兴趣, 以此为先决条件, 从这里着手、下功夫、做文章。通过我和孩子们的这次尝试, 我想说“每个孩子都是渴望学习, 渴望得到认可的。请给每个孩子一次机会, 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翱翔!”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 大部分教师都能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 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的质的变化。然而, 大多数教师对作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

上一篇:冬季护肤指南下一篇:数字IC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