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标准十篇

2024-05-19

生物课程标准 篇1

1.1 课程的性质

《生物化学》是畜牧兽医、园林园艺、质检、动检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如生理学、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饲料、食品加工等有一定的交叉, 是涉农涉牧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培养的先导课程, 《生物化学》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总学时为50学时。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1.2 设计思路

对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展开调研, 根据专业课程对生物化学相关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需求, 总结课程中各知识点的侧重面, 编写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取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两大模块:一、静态生化。主要讲解生物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还包括酶、维生素、生物氧化。二、动态生化。主要讲解生物物质的代谢。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专业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 如蛋白质空间结构、等电点等;强调基本概念、生理意义等, 而不是代谢具体步骤。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的、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引入教学内容。以与专业相关案例或生活实例作为锲入点, 提出问题, 引起兴趣, 完成目标任务。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模型展示、案例分析、查阅资料、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2 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2.1.1 掌握主要生物物质蛋白质、核酸、糖、油脂的化学组成和一级结构;

理解酶、维生素、生物氧化的概念。掌握生物氧化过程、呼吸链及ATP的生成方式。2.1.2掌握糖分解代谢各途径的总方程及化学过程的阶段划分;掌握油脂代谢的主过程;掌握遗传学中心法则所揭示的信息流向;掌握RNA、D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了解物质代谢与机体功能相互关系。2.1.3了解生物化学作为前沿学科的最新发展。

2.2 能力目标

2.2.1 运用能力目标。

a.能识别 (书写) 食品、饲料等成分说明上的化学式 (名称) 。b.能从物质代谢、转换关系的角度理解农牧业生产中的一些实际操作。2.2.2技能目标:a.熟练掌握离心、分光分析、电泳、滴定等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及技能。b.学会正确、科学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 掌握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方法。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a.具备一定现代科学素养。如:动物营养的全面性;生物的遗传物质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尊重一切生命等等。b.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 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c.具备继续深造所需的基本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d.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 内容标准 (见表1)

4 实施建议

4.1 教学建议

4.1.1 重视生化与专业学科间的联系, 增加跨学科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 应加强生化与生理、生物、饲料、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学科的联系。使学生认识生化课的重要性, 增强学习主动性。4.1.2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 联系社会实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他们感到生化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增强学习的兴趣, 加深他们对生化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与生化有关的素材, 如剧烈运动后, 肌肉会酸痛;家里做醪糟时要一定的温度;不法商贩为什么要在牛奶中参三聚氰胺等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4.1.3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 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小故事 (维生素的发现) 、科学史实、新闻报道 (假奶粉事件) 、实物、图片、模型等等, 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4.1.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 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扩大信息时空, 提高学习效率。不能由此教师变讲课为读显示屏, 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要从实际出发, 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 以提高教学效率。

4.2 评价建议

4.2.1 学生成绩由两部分构成, 理论+实验。

生物课程标准 篇2

生物科学是一种以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高中生物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之一,它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1]。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科学课程之一,自1978年教学改革开始,我国就不断的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最后一次改革后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技术和科学的新进展有了更多地体现;现如今,当今生物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2]”。这就需要我们探寻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

2.传统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本位,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是开展实验课,由于一般学校的教学课堂条件都比较局限,学生也很难融入到课堂试验中去,对概念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虽然生物知识非常有趣,但是,学生的兴趣很难被吸引到课堂中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严重脱节的一种教学过程。

2.2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学习生物时比较死板,只是盲目的记老师的板书,然后记笔记,做实验,对知识点的领悟都是被动的,对生物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有的只是背个概念,并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等情况。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学完了,关上书本,对生物完全没有概念,只是盲目的应付考试,创新思维根本得不到发挥,和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大相径庭,更不要谈什么实践能力。

2.3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很多学生甚至使用学习文科的方法来学习生物,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得把生物课程和其他数、理、化课程割裂开来,生物的知识点多而又繁杂,学生在学习时,找不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考试中,也很难运用生物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

3.新的生物教学理念

因此,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引入一些新的生物教学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3.1引入演示实验

高中生物课堂实际上就是一堂生动的生物实验课堂,通过演示实验的应用,学生通过一起参与动手和操作,会更加容易的理解概念。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师里摆放的绿色植物,现身说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情境,以情境为课堂背景,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高效新型教学法[3]。在情景教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学形式不再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富有情趣、形象、具体的情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被引发,用这种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科学、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激发,促进他们和老师的教学过程产生互动,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也因此得到培养。情景教学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被教学工作者们争先效仿和创新,并且运用在各大学科的授课课堂中。

3.3建模法

建模法在很多课堂都被争先使用,模型这个概念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教科书教材中是这样被引出的:“模型是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它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标而设定的,这种描述分为定性和定量;有的模型构建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来完成,相反,有的必须通过一种抽象的表达形式[4]”。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所有高中生物教学课程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恰当运用模型建构,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直观印象,学生可以在一种自己研究生物知识,和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合作交流的互动的环境中,进行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知识面,对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认知以及形成新的价值观,对高中生物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知识网络构建法

高中生物课程的显著特点是概念繁多、关系复杂,而且概念又非常抽象,然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也有限,学习时间也很宝贵。高中生物有很多知识点,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可以形成知识链条,各种知识链条又都有交叉点,从而形成知识网络,高中生物网络的构建,简单说来就是将高中生物的各个知识点,概念,通过点、线、面的有序结合,形成一张整体的生物知识网。通过这张知识网,学生在学习时可以举一反三,对高中生物进行有序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236-2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2).

[3]翟玉香.浅谈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注意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篇3

一、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

1、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做为一名班主任,就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因为我深知爱心对于班主任来说的重要性。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2、作为一名班主任,爱好学生并不难,难得的是爱后进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厌恶他,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应当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用发展的眼光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学生。在学校里,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班主任认为他一切都好,而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就认为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班主任尤其要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用来点燃后进生求知和上进的欲望。

2、尊重信任学生都具有渴望得到班主任的重视、理解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才能使自己融入班集体。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态度消极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班主任要有敏捷的判断、随机应变能力,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

1、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如果总是等着事件发生了,再去解决、做工作,伤害和损失往往已经是不可避免了。所以尽量做到预防为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常见冲突行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正确引导,化干戈为玉帛。

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品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弱,同类的问题会反复出现,思想教育很难有长效,需要反复做大量工作;中年级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但也不够长久,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科任教师共同配合;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能够正确引导,令其心服口服,思想教育便会有长久效果,不但影响到他的小学阶段,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成长。

3、沉默促自省,无声胜有声

对于突发事件,有时进行冷处理,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沉默,也是一种教育。其实,现在孩子什么都懂,只是自制力差或一时冲动,拧劲上来,情绪不稳才犯错误。严厉的批评,能使他们认错。不口头批评,他们自己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在反省自己,多数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班干部的小助手作用,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因此我对学生的各方面采取扬其长,避其短的方式。例如:我让调皮的孩子当纪律委员,管理别的孩子,我让其担任班干部后,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班干部,要以班干部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劳动委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一有作业总是想事先完成,学习成绩良好,但是不管班级有什么劳动都不愿意参加,让他当干部以后体会到不愿意参加劳动是不对的。在班级中挑选的学习委员,组长,以及小组长这类的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出色,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他们的长处,让每个学生都不断进步,带到整个班级积极向上。

四、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篇4

A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B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A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2细胞的结构

C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B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A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B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A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

1.3细胞的代谢

B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B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B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B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C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B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1.4细胞的增殖

A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A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B概述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B说明细胞的分化。

B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A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A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2.1遗传的细胞基础

B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B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B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2.2遗传的分子基础

C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B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B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B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B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3遗传的基本规律

C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B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B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B概述伴性遗传。

2.4生物的变异

A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B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A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B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5人类遗传病

A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

A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B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2.6生物的进化

B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A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3.1植物的激素调节

B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A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B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B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A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

A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B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B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A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B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3.4种群和群落

A列举种群的特征。

B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A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B阐明群落的演替。

3.5生态系统

A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C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A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6生态环境的保护

A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业水平,会考测试

生物学科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取全面的生物科学概念, 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还可以养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以2014年南通市初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为例, 探讨如何将生物教学与生物会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认识概念, 形成概念, 利用概念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所说的源头好比生物学科中的概念, 概念理解得透彻的话, 可以使学生能快速有效地解答生物会考中的大部分试题。这一点值得一线教学岗位上的生物教师深思, 并且必须在教学中加以重视。美国学者杜威说过:“生物学中的概念好比一把万能钥匙, 可以为你打开生物学领域中的每一扇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以概念为中心, 细致分析, 让学生理解并加以应用, 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积累有关的概念, 获取一系列知识,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网络的建立和应用。

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新标准》中提出了50多项生物学重要概念, 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向各位任课教师提出了学习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意义。学习生物学概念的方法很多,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入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如向学生讲解“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通过这句话生动、有效地引入食物链的概念。再如通过俗语“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 十个全不同”来引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教学的途径有千万个,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围绕教材中提出的生物学概念开展复习, 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面对生物学业水平测试。

例如, 2014年南通市初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中有几道涉及生物学概念的试题。

例1:在影响黄瓜生存的环境因素中, 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

A.阳光B.害虫C.水分D.温度

评析:众所周知,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他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动。依据此概念此题正解为B。

例2:下列不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

A.如皋水绘园B.启东吕四海港

C.长江刀鱼D.南通濠河

评析:生态系统简称ECD, 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 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部分。按照此概念, 此题正解为C。

例3:“早穿皮袄, 午穿纱”说的是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 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与之有关, 这是因为 ( )

A.白天光合作用旺盛, 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B.白天光合作用旺盛, 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C.白天光合作用微弱, 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D.白天光合作用微弱, 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评析:要想回答此题, 必须了解两个概念———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要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对瓜果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新疆地区白天光照强烈, 且光照时间长, 温度高, 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条件, 从而积累产生了更多有机物。相反, 由于新疆地区晚上温度低, 与白天温差特别大, 能够相差十几摄氏度, 导致新疆瓜果晚间的呼吸作用极其微弱, 只能消耗掉极少一部分有机物。在这种条件下, 相对其他地区, 新疆地区瓜果每一天所积累的有机物往往是其他地区的1.36倍左右, 导致新疆瓜果特别甜, 此题正解为B。

二、以探究为动力, 倡导自主性学习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新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论, 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切忌教材上写什么便讲什么, 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 在探究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典型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模式应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教师应根据生物每一节课的特点, 因材施教, 确保每名学生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能获取更多生物学知识, 解决生物学领域中更多的问题。也许有一天你的学生正是在探究性的生物科学试验中, 获取了能攻克癌症的基因密码, 为人类造福。

下面来评析这道探究性会考试题。

例4:为了探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 老师和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 每隔48小时, 分别从两处接水 (热水和冷水) , 接等量的饮用水, 测定两杯水中的细菌数量, 结果如下:

根据上述数据, 从探究的角度看,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评析:此题首先是让学生从探究的角度拓展思维。其次是从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角度,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多样的思维模式, 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这一点应用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

具体来说, 此题可以从如下角度分析: (1) 题目中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及时间对饮水机中的细菌数量的影响。 (2) 从数据上分析, 随着时间增加, 冷水中的细菌数量增多得较快。 (3)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 探究结果给我的启发有: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 假如喝冷水的话, 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

三、生物教学应与时俱进, 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 不应该是只教教材的教学, 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让学生获取新鲜知识, 吸取更多的营养充实自己的大脑。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中国社会中, 对于环境质量、人体健康这些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诸如PM2.5、转基因食品、无公害食品、禽流感等生物名词应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这样做既丰富了课堂内容, 提高了课堂的涵盖面,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例5: 某生物活动小组对人民广场周边不同时间段的空气进行了采样、测定, 结果如下:

分析上述统计结果, 你认为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什么有关系? 对此, 你有哪些改善空气质量的合理建议?

评析:此题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死知识, 是一道与环保有关的开放性题目,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地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具体来讲,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通过分析, 引导学生明确空气中PM2.5浓度与车流量有关, 所以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 我们应做到的是:提倡绿色出行 (步行、乘公交车、骑自行车) ,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汽车, 阻止秸秆焚烧等 (合理即可) , 从而实现从学习生物到学会生活。

生物制品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初探 篇6

就目前来看,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为生物制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生物制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尤其是在成本管理方面,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物制品企业的快速发展, 严重影响了生物制品企业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应当根据生物制品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提高生物制品企业成本管理的总体质量水平。标准成本管理在生物制品企业中的应用, 能够有效的提升生物制品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的管理水平, 促进生物制品企业绩效管理。

二、生物制品企业的概述

1、生物制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的特点

生物制品, 实质上就是以人体组织或者动物、细胞以及微生物作为原料,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或者传统生物技术对原料进行制备, 生产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疾病的一种免疫学制剂。免疫学是生物制品在应用过程中的理论基础,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不仅为生物制品的生产拓展了多条途径, 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深化了生物制品的理论基础。流行病学的合理分析方法, 有效的评价了生物制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效果, 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有效的创新, 为生物制品的质量监控提供了相应的标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生物制品的生产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 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技术含量, 主要包括菌种、活病毒的灭活、培养、纯化、开启等相关工艺步骤, 必须采用免疫学、病毒学以及细菌学等一系列技术方法, 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生产周期长, 容易产生污染, 对于生产设备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同时, 对于生物制品生产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很高。

2、生物制品企业的成本核算

我国生物制品行业在成本核算方面, 长期采用的是传统独立成本核算方式;虽然大多数生物制品企业在新的会计制度建立之后, 对其他行业中在成本管理中的先进方法进行了借鉴与引进,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从整体层面上来看, 我国生物制品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使用的方法比较老套, 这种老套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生物制品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求, 不利于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这一实际状况, 生物制品企业在激烈的生产竞争中, 想要占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改革成本核算方法。生物制品企业应当有机的结合生产指标与成本指标, 采用标准成本管理方法, 使生产过程中生物制品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能够通过生产成本的变动状况反映出来, 还要让生物制品生产人员了解生物制品数量与质量发生的变化以及生产成本变动之间的关系。

三、标准成本管理方法在生物制品企业中的应用

1、标准成本管理方法的概述

标准成本, 实质上就是企业根据现有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等一系列因素, 经过对这些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调查以及技术检测, 在正常生产经营下制定的一种应有成本。标准成本主要包括三类, 即正常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管理方法, 实质上就是将企业的成本计算、成本控制、成本计划进行综合分析, 有机结合成本控制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 根据生物制品企业制定的生产目标, 对成本预算进行预先编制, 对各种生物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标准成本进行制定, 并且将标准成本作为企业实际生产成本超支或者节约的评判依据。同时, 生物制品的标准成本, 是生物制品企业在对成本进行全面控制的依据。

生物制品企业的产品成本, 主要由制造费用、人工成本以及材料成本组成, 生物制品企业产品成本的标准成本, 基本的表现形式为“质量”标准与“数量”标准的乘积。“质量标准”实质上就是成本定性方面具有的相应标准, 它反映了成本质量特征, 例如:制造费用分配率、工人薪酬率以及材料价格等;“数量标准”实质上就是成本定量方面具有的相应标准, 它反映了工作总量与成本规模, 例如:生产人员的工作时间、材料的使用量等。

标准成本管理方法, 主要是通过生物制品企业中成本差异进行分析, 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 然后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与明确, 这样有利于企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2、生物制品企业标准成本管理方法应用分析

2.1制定表标准成本指标

生物制品企业中的标准成本, 主要是依据企业现有经营管理水平与生产技术水平等一系列因素, 与标准成本的方法有机的结合, 经过认真分析、调查、测定之后, 在正常生产经营状况下形成的一种正常标准成本。根据生物制品企业中的具有的生产特点, 生物制品企业能够对标准成本进行自主的设定, 例如:疫苗生产工艺比较成熟,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通过对疫苗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生产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疫苗的生产废弃率、生产污染率以及生产收获率呈现一定的稳定性, 生产人员也比较稳定, 为生物制品企业制定正常标准成本指标提供了相应的条件。

2.2确定生物制品生产原材料的批定额

在生产生物制品开始之前, 生产人员应当利用成本模拟功能, 结合技术因素, 对每一批生物制品的投料量进行合理的计算, 确定生物制品生产原材料的消耗定额, 并且还要计算出生物制品在制造过程中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 分析生物制品的经济性, 在这一基础上对生产产品的标准成本进行制定, 以此来实现标准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经过生物制品企业领导层的审批批准之后, 材料部门就应当按照定额指标对原材料的供应进行组织。

2.3生产技术指标的确定

生物制品生产人员应当按照不同阶段中的生产工艺流程, 在原液制备阶段对生产技术指标进行确定, 每批生物制品应当达到制品收获率, 还要确定每批生物制品的生物材料需求量, 确定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相应的废弃率、污染率等。这些生产技术指标, 应当作为生物制品企业考核指标下达, 在对标准成本进行确定的时候, 应当结合生产指标, 对原液单位标准成本指标进行合理的调整, 生物制品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与生产情况, 应当在成本管理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中同步进行反映, 成本变化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出生物制品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变动情况。

四、结语

生物制品, 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它是一种特殊的药品, 与一般的治疗制品、保健制品存在显著的差异, 它是一种具有针对疾病诊断、治疗而生产的制品, 对于传染病的预防、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以及避免生物恐怖袭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制品企业标准成本管理,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物制品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质量, 确保生物制品的总体质量, 促进生物制品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胜彩, 耿建安.生物制品企业标准成本管理[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3) .

[2]沙志昂.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制度探索[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9 (06) .

[3]陆来安.关于标准成本制度及其应用研究[J].金融经济, 2012 (22) .

[4]肖自茹.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2) .

生物课程标准 篇7

1 检验检疫生物安全标准样品的主要类别和种类

检验检疫生物安全主要涉及动物检疫、植物检疫、卫生检疫、食品微生物检验、转基因产品检测等专业领域。

在动物检疫领域,主要包括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炭疽、蓝舌病、副结核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等动物疫病病原,以及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对虾白斑病毒等水生动物疫病病原。

在植物检疫领域,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包括了436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其中,昆虫147种,杂草41种,软体动物6种,线虫20种,真菌125种,原核生物58种,病毒及类病毒39种。

在卫生检疫领域,针对蚊、蝇、鼠、蚤、蜚蠊检测对象,进行分类鉴定和病原检测。如:对蚊类、蝇类、鼠类、蚤类、蜚蠊等进行分类鉴定;病原检测则包括:登革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疟原虫、丝虫、汉坦病毒、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莱姆病螺旋体、寄生虫虫卵、细菌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指标菌和致病性病原菌。如:指标菌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性病原菌包括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空肠弯曲菌等。

在转基因产品检测领域,主要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转基因大米、转基因棉花、转基因马铃薯等各种转基因产品。

2 我国生物安全管理要求与工作需求

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第424号令公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使用、运输、储存、检测、诊断等活动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实行四级分类管理。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乙型脑炎病毒等。对于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一定条件和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2006年,卫生部配套颁布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与检验检疫密切相关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包括: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布鲁氏菌属、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炭疽芽孢杆菌、霍乱弧菌等。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动物防疫机构基层的绝大多数实验室都属于一级、二级实验室。而开展病原筛查检测、诊断工作都需要使用这些病原微生物,如:质控、培训、快速筛查技术研究、仪器设备校准核查等工作。这是一种检测需求与危害现实的矛盾。安全生物分子标准样品是一类无活性危害的、具备危害因子检测遗传特性的人工合成物质。安全生物分子标准样品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种矛盾关系,为不安全生物因子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3 安全生物分子标准样品关键制备技术

开展生物安全分子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应关注和掌握几点关键技术。

首先,应确保该不安全生物因子具有或者可以建立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如:霍乱弧菌具有ctxA,B、omp W、hlyA、rfb等多个毒力基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特异性鉴定霍乱弧菌,研制这类不安全生物因子的分子标准样品就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而对于无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可以鉴定的不安全生物因子,则开展分子标准样品的研制就毫无价值和意义。如:小麦叶疫病菌(Alternaria triticina)在NCBI上共有14个核酸序列,其中:ITS序列8个,gpd序列3个,tefla序列1个,18S rRNA序列1个,small subunit rRNA序列1个。但是,ITS序列虽然共8个菌株,但每个菌株之间都有几点不同的地方,这8个菌株的保守区域上网Blast发现与Altemaria和Lewia属(这两个属属于同一个科)下的多个菌种或菌株相近甚至相同(同源性99%以上)。而且,如果是小麦叶疫病菌新的菌株,即使是扩增ITS区域测序,用测序结果上网Blast出的结果也未必是小麦叶疫病菌同源性最高。因此,无法在ITS区域上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gpd基因3个序列中有一个与其他两株有一些不同点,而且小麦叶疫病菌的这个基因与其他植物(如:拟南芥等)的这个基因同源性也很高,所以也不能用于设计PCR检测引物。而tefla基因、18S rRNA基因、small subunit rRNA基因,由于参考序列太少,所以不能用于设计PCR检测引物。综上所述,就目前网上所能查到的核酸序列来说,无法设计用于小麦叶疫病菌PCR检测的引物,即暂时无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鉴定小麦叶疫病菌。

其次,要确定分子基体是全基因组DNA或RNA,还是靶基因片断DNA或RNA。

例如:霍乱弧菌具有ctxA,B、ompW、hlyA、rfb等多个毒力基因,而不同的基因均可以分别建立相应的分子检测方法,为便于该分子标准样品能被广泛适用于多个毒力基因的检测,则可以全基因组DNA作为基体。而有的不安全生物因子的鉴定基因具有专一性或唯一性,如:转基因玉米MON 89034品系是一种我国尚未批准进境的转基因玉米品系,在无法大量、持续获得其粉状基体的情况下,就可以该品系鉴定的靶基因片断DNA为基体,研制其质粒分子标准样品,则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第三,所研制的分子标准样品的纯度和浓度应满足分子检测的要求,一般应使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或紫外分光光度计测260nm和280nm处的光密度值。

OD230/OD260值小于0.7,OD260/OD280比值在1.7~1.9之间,表明所制备的分子标准样品的质量很好。此外,分子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也是非常关键的技术环节,经比较发现,冻干粉状的分子标准样品可以低温稳定保存2~3年,而液态分子标准样品则仅能稳定保存1年左右。

4 我国目前已研发的生物安全分子标准样品

近几年,随着我国各部门对检验检疫生物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分子标准样品研发重要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率先在全国研发了一系列的生物安全检验检疫分子标准样品,如:6种转基因产品分子标准样品(转基因玉米BT11品系、NK603品系、MON810品系、T25品系等),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种食源微生物的分子标准样品,10种动物检疫性病毒分子标准样品等,均获得了国家标准样品证书,并在日常检验检疫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卫生检疫性媒介生物核酸标准样品,植物检疫性病原体核酸标准样品等正在研制过程中。

5 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生物安全分子标准样品在日常检测、科研制标、新方法新项目验证、实验室质量控制、仪器设备期间核查和校准、人员培训、试剂验证等方面,均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生物安全日常检测工作中,往往对不安全因子的检测缺乏和忽视了其标准样品的对照质控。人们很少使用标准样品做对照检测,这使得对生物项目的检测结果准确性缺乏一定的科学评价保障。使用分子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以相同条件同时接受测试,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

在生物安全分子检测领域的科研制标工作中,协同性验证试验是考核课题和标准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真实性等指标的重要依据。为3~5家实验室提供相应的分子标准样品作为盲样进行协同验证试验,将会使科研制标工作更加趋于符合实际和科学化。在开展生物安全检测新项目时,必须先使用分子标准样品对新方法新项目进行验证,在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指标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实验室才可以采用该新方法开展该项目的检测。

在开展生物安全实验室质量控制活动中,可以每年定期地使用分子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室内的比对试验等等。采用分子标准样品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控制活动,将会更有效地保证生物安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生物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生物课程标准;探究能力;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出现在人们面前感到不了解和一时无法解决的那种境况。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产生的问题,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锻炼。在课堂教學中,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1.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和“矿质离子的吸收过程”这些较复杂、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看上去无法解决的内容,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的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阶梯式问题情境,建立一定的难度梯度,让思维沿着设计的情境拾级而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解答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问题深处,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2.创设“归纳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巩固新知

“归纳式”问题情境多用于新课结束后,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封形成一定体系。可联系现实生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迁移能力。

3.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无论是教师直接讲述结果,还是标准化的问题,观点唯一,思路唯一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思路去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它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当被这类问题刺激后,学生会在脑海里迅速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分析综合后得出创造性结论。这些开放性问题会鼓励学生人胆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4.创设“对比式”问题情境,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是认知过程中特定的心理倾向,已有的心理准备、习惯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同类问题有利,但当问题情况发生变化后就会形成强烈干扰。因此,在做学生已有思维定势的题日时,设计好对比式问题情境,诱导思维定势,改变思维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高中生物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我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常用四个步骤:①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②与学生交流、讨论相关的生活经验;③验证生活经验;④小结生活经验并指导生活。例如,第三章的第八节是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在讲完厌氧型中的乳酸菌后,告诉学生,酸奶的生产就是利用了乳酸菌的新陈代谢,并进一步提出了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求:①请吃过酸奶的同学谈感受;②请注意“酸奶”不是“优酸乳”饮料;③请同学们回去后,“品尝”一下保质期内的酸奶;④正常酸奶的包装盒是不会“鼓”起来的,为什么?

用生活实际创设的高中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中生物现象,还包括与高中生物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三、创设互动教学情境

互动式生物教学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在互动式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构建。要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生物学习的促进者、由生物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互动式生物教学应以“思维互动”作为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例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我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的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了一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教学时,同学们对达尔文的实验推测也能提出这些问题:①“影响”是什么?②“影响”能向下传递吗?③为什么弯曲生长?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加入音乐,颜色,图片等多种因素,结合以上五种情境的创设,共同构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高中生物情境,抑或是说,多媒体是以上五种情境创设的最佳技术支持。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教学拓展了教学空间,给单调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注入了活力,演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生物问题情景,优化生物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 篇9

一、把握课标理念, 明确导向, 避免“用教材教”走“回头路”

“课堂标准”作为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要反映国家的政策与价值取向。新的课程标准对旧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作了革命性的颠覆, 反映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导向。我们要“用教材教”, 要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 就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 把握其体现的课改理念与方向。《普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其第二部分就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教师在“用教材教”中, 就要重视研究其理念, 准确把握其要求, 以正确引领教学。如根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一理念, 教师在“用教材教”中就不能只是在教材范围内对知识进行增删重组, 还要注意把握社会的变化, 要力求使教材内容符合时代要求。如“艰苦奋斗”这一内容, 在当前扩大内需的形势下就不能只强调勤俭节约, 而更要强调奋发有为, 积极进取, 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资源, 教师加工教材就要在这方面多做文章。

又如, 根据“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这一理念, 教师在“用教材教”中就不仅仅是对教材进行知识性的加工重组, 还要注意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情感因素;就不仅仅是要思考采取什么方式来引导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 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发资源, 设计活动, 而不能随意裁剪、盲目“加工”。如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师在设计与实施预案时, 就不仅要创设情境, 设置问题, 把教材中的陈述性语言转化为引领学生思考探究的思辨性问题;不仅要引导学生抓住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 求异心理与求实心理的相似点与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它们的异同, 并明白从众心理与求异心理在什么条件下才起积极作用, 在什么条件下会起消极作用, 能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还要结合学生中存在的“饮食向广告看齐、服装向名牌看齐、娱乐向流行看齐、人情向成人看齐”的错误观念,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 使学生充分认识攀比心理的危害, 树立求实的消费观念;要根据当前中学生的消费状况和中学生从众心理特别突出的实际, 选择学生中存在的“根据自身条件与个人和社会需要进行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的案例 (如大部分学生在食堂就餐时自带碗筷, 不购买一次性碗筷) 和部分学生盲目从众, 不切实际地追求个性化的案例 (如有的学生家庭困难, 还缠着父母要买手机、名牌服装;有的结伴剃光头;有的在裤子上剪个洞等) , 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在消费中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爱好与需要, 家庭条件与承受能力, 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带来的效应与影响, 以引导学生仿效好的消费方式, 拒绝不良的消费方式, 而不是盲目跟风, 一味追随。这样的教学才紧扣学生实际, 才有利于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能提高思想认识, 掌握消费中应遵循的原则与要求, 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由于这种认识不是教师强加的, 而是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案例分析、观点争辩自觉认同的结果, 也就容易落实于行动, 养成行为习惯。反之, 若教师忽视用新课标的理念来引导教学, 只注重对文本知识进行增删重组, 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 那就只是打着改革和“用教材教”的“旗号”, 走的仍是过去的老路,

二、分解课标目标, 予以转化, 使课程目标在“用教材教”中能得到有效落实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主体与核心, 是国家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结果。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引导主要是通过课程目标体现的。因而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 就要重点研究和把握课程目标。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有1996年和2004年两个版本, 二者阐述的课程目标有很大不同, 在研究课程目标时, 要注意通过对新旧两个版本的比较来把握新课程目标体现的理念与要求。如旧课标是以"基本要求"来表达教学目标, 它先在左栏表述教学内容, 然后在右栏就知识与能力应达到的程度作出限定, 提出要求。这种方式是将教学内容作为课程标准的核心, 对教师的教学重在规范, 而不是指导, 仍带有明显的教学大纲的痕迹。而新课标是通过“教学目标”来导出教学内容。如《经济生活》中的“对外开放”这一内容, 在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评价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 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 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这种表述强调、限定与规范的就是课程目标, 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师在“用教材教”中, 就要明确和把握这种变化, 要把研究重点放在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学内容上, 要用课程目标来引领教学, 要围绕目标去选择内容, 开发资源,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如“对外开放”这一内容, 要精心选择我国与世贸组织规则有关的典型案例去引导学生评析, 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去感受, 使学生在评析、争论与感受中, 真正明白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若教师忽视课程目标的引导, 只关注教材知识, 只在教材范围内打圈子, 其增删重组就无法纳入最新的材料与案例, 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也就难以透彻理解对外开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理解为什么它要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又如, 旧课标阐述的目标单一, 只有总目标没有分类目标, 只阐述结果性目标, 没有过程性目标。而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糸, 它既有宏观的总目标和中观的分类目标, 还有微观的内容目标;既有认知与能力目标, 又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既有结果性目标, 如“解析”、“解释”、“理解”等就是对知识与能力所要达到的结果的刻划, 又有体验性、过程性目标, 如“评价”、“感受”就体现了过程、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要求, 教师在“用教材教”中, 应注意全面把握新课标中的目标体系, 若只注意总目标, 就会因其过于笼统抽象而难以准确把握和具体落实;若只注意微观的内容目标, 又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让教学迷失方向;若只注意知识性目标, 就容易走回头路;若只注意思想与情感目标, 又可能因脱离知识载体而悬空作业, 收不到实效。当前我们许多教师在“用教材教”中, 正存在只注重微观的内容目标, 忽视宏观的总目标与中观的分类目标;只注重知识目标, 而忽视过程与方法, 思想与情感目标的倾向。这种片面性使我们的“用教材教”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也难以收到良好效果, 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

对课程目标, 不仅要加强研究, 还要注意分解转化。因为课程目标的指导作用是宏观的, 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 它对教学内容就不作硬性规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理解和严格遵循课程目标;还要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 才有利于根据目标、本校学情与教学需要来选择内容, 开发资源, 使课程目标能更好地引领教学。如“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 在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 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对这一目标我们就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可以分解三个二级教学目标: (1) 认识任何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对任何事物都要注意把握其内在规律; (2) 准确理解规律的内涵与客观性, 反对主观臆造规律的唯心主义; (3) 认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并明确主观能动性的内涵、表现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 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和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思想。这种具体目标就使教学的知识内容更明确、层次脉络更清晰, 它既有利于教师操作实施,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 就更利于提高“用教材教”的效果。

在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时, 一方面, 既要明确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要求, 我们不能脱离、违背其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 课程目标对教师教学只是提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是国家从一般角度对教师教学所要达到的底线作出的限定。而各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也有不同。作为教师, 既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又要注意分析、把握本校学生实际, 并依据学情和社会发展需要, 使转化后的教学目标更切合实际。在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条件下, 教师也可在达到课程目标规定的底线的前提下, 对目标作适当的微调与修正, 而不是机械套用, 使教学偏离学情, 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如《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 新课标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 只提出了“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内容目标, 教材也只阐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而没有阐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这虽减少了教学内容, 却不利于学生完整理解和掌握这一原理。虽然说新课程不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但在当前国家一再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背景下, 就需要学生明确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的道理, 否则, 不仅容易让学生认识片面, 人为增加学生理解现实热点的难度, 也不利于发挥知识的应用价值, 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党与国家提出的要求。同时, 学生已学习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因而增加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不会增加学生多大负担, 因而这种微调就有其必要。当然, 这种微调必须保证达到课程目标所提出的底线要求, 且确有必要, 而不能随意增加、盲目扩充, 否则就会损害课程目标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导致教学的混乱与无序, 产生相反的作用与效果。

三、明确课标要求, 领会实质, 使“用教材教”能真正收到实效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并没有专门的章节阐述, 而是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需要教师在解读这些内容时予以把握。如在课程性质中,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在课程理念中, 要求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在课程目标中, 则结合具体的内容目标向教师提出要求, 如“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 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 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既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后要达到的目标, 其中也包含了教学要求, 如“归纳”、“评述”就是对教师在方法上提出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 有的是建议, 有的也是要求, 如“评价建议”这一板块, 第一部分就是“评价要求”。有的虽属建议, 但结合前面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的要求, 也可看作是一种隐性要求。如“教学建议”中的第一个建议是“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若我们将其与课程性质中的“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和课程理念中“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等要求结合起来, 就可以看出这种建议实际上是一种要求, 教师在“用教材教”中就要准确把握新课标中这些显性与隐性要求, 领会其精神实质, 而不能改变了形式, 却丢了内核。

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一要求, 新课标中提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对此, 教师在“用教材教”中, 就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发展状况与生活背景, 更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积极开发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 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情境, 把理论观点寓于生活化主题之中, 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预案。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开发的资源要切实, 创设的情境要有效, 提出的问题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启迪作用, 使用的手段要既经济又能获得最大的效果, 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 为“生活化”而“生活化”。如2005年在绍兴举行的浙江省青年教师思想政治优质课教学比赛, 有位教师讲“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为吸引评委与学生的眼球, 他引入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形式让学生闯关:“第一关, 绍兴黄酒知多少?第二关, 生产黄酒的生产要素有哪些?第三关, 黄酒的销售渠道有哪些?第四关, 市场经济和市场是否是同时产生?”授课者本想为课堂制造活跃气氛, 但由于盲目套用娱乐节目, 追求形式花哨, 致使情境没有很好地反映学习内容, 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搞笑”或“闹剧”, 其活动开展了近20分钟, 学生与听课教师都不知其闯关的目的为何?这样的情境就是“作秀”, 其价值就被热闹的“闯关”所遮敝, 被浮躁与泡沫所淹灭。它告诉我们, 创设生活情境不仅要形式活泼, 材料要来源于生活, 更要注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要根据内容来选择形式, 而不能形式先行, 依形式来对内容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取舍改造, 使二者本末倒置。毕竟我们创设情境不是要让学生看热闹, 而是要通过情境让学生领悟知识、启迪思维, 否则, 其热闹背后遮掩的就只能是内涵的匮乏和价值的失落。又如两个上公开课的教师都教“分类”这一内容, A从商场租来各种玩具、食品与水果, 将课堂布置成超市, 让学生将混杂的商品按“玩具”、“食品”、“水果”进行分类。应该说其情境很有创意, 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活动的积极性。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它不仅成本高, 过于铺张奢华, 难以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还容易让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那些感兴趣的玩具、食品和水果上, 只在意视觉与嗅觉的感官刺激, 而忽视对“分类”内涵的体验与理解,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虽高, 但收获却未必成正比。而B则由学生常在书包里找不到所要找的东西入手, 让学生对书包中乱七八糟地混放在一起的书籍文具进行分类,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次“看谁找得快”的找物品比赛, 培养学生在书包里按类分放物品的良好习惯。其情境不仅便捷易行, 经济实用, 还能通过感悟与体验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作法就把形式与内容, 方式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 这样的“生活化”就有利于凸显情境的价值与作用。它表明, 在开发生活资源, 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贪“大”求“洋”, 追“新”好“奇”, 否则, 就可能让情境中充溢“泡沫”, 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S].

[2]朱景高.课堂需要真诚与真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6, (9) .

生物课程标准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的形式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比如, 我在上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时, 开始让学生听的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歌, 接下来由学生演奏了一首《牧民新歌》,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情绪一下就调动起来, 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题。又如, 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 我介绍作品说道:《梁祝》在国内被誉为“民族交响乐”, 作品被看作是欧洲音乐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成功范例。这样让学生首先认识到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即作品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再如, 欣赏声乐组曲《黄河大合唱》、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 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黄河的咆哮、江南的美景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就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及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可见, 通过创设情境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目的是非常有成效的。

二、了解作品

每一首音乐作品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教师应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作品的相关的知识, 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为欣赏教学做好充分地准备。例如, 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 仅仅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给学生讲授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使学生明白这首曲子的含义, 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三、聆听作品

这是欣赏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实际教学经验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介绍作品时, 往往对作品的作用、艺术价值、地位给予高度的评价, 但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 却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 甚至很难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气氛很沉闷。因此, 教师要想改变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应做到教师精讲, 学生多听

聆听者要想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 首要前提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有灵敏的感知能力, 而获得灵敏的感知能力就必须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积累才能完成。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听的训练, 但同时还要注意进行“听”后的信息反馈, 即学生聆听后的感性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 然后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做到精炼总结与分析。教师要切记说得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会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尽量富有启发性。

2. 运用合作教学, 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合作教学中, 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教学氛围, 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比如, 在欣赏少数民族音乐时, 教师要想让学生了解与藏族、蒙古、新疆等民族相关的风土人情、音乐的风格特点等, 不能仅仅依靠教师本身的直接讲授, 还可以通过聆听音乐、教师的提问、学生间的讨论、师生间的探究和合作、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 使学生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 如节奏、旋律、音色等分析、总结出这些知识。所以, 要想让学生有情感的体验, 一定要教授准确的知识, 要联系实际,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 在聆听欣赏《梁祝》时, 体验音乐情感要紧紧围绕音乐要素来展开,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视唱来体验音乐的内涵。又如, 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 作品音乐结构特点是采用了换头合尾的变奏手法, 可学生不知道换头合尾的意思, 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聆听每段结尾、学生练唱一两次, 这样不需要教师更多的提示, 学生就熟悉了这种手法的特点。曾经有位教师在音乐优质课比赛中讲的是少数民族音乐, 他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演奏一段音乐、跳舞、学摔跤、练习献哈达等活动, 使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的音乐风格, 虽然他所在的学校当时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 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更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 效果很好。上述几点就是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体现。

四、听赏中的“辨”

这是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说, “辨析”的方法贯穿在作品的各部分当中, 是高中教学区别初中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具体来说, 就是学生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 (音乐的要素) 来进行情感的体验, 作品的分析紧紧围绕音乐的表现形式。在具体教学中, 就是指教师将不同的模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分析其不同作品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 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例如, 景金立老师将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 分析异同。再如, 在教学歌曲《保卫黄河》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齐唱、二部轮唱、三部轮唱三种演唱形式, 齐唱可以展现游击队员高昂的战斗精神;二部轮唱展现游击队员神出鬼没, 奇袭敌人;三部轮唱可以塑造千军万马驰骋在抗日战场的形象。再如, 教学《梁祝》时, 优美抒情的爱情主题与欢快活泼的副部主题的对比, 楼台相会中小提琴的如泣如诉与展开部中小提琴坚强的反抗及撕心裂肺呐喊的对比, 优美朦胧的弦乐音色与残暴的管弦乐音色的对比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 可以使学生在听赏、辨析、比较中掌握知识。这种探究式学习贯穿在听赏教学中, 这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五、加深理解, 在“练”中提高音乐鉴赏力

例如, 在对《梁祝》的爱情主题、《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进行反复聆听和背唱中, 既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 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使学生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 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 让他们体会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意义, 这是新课标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体现。比如,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艺术特点表现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让学生通过欣赏进行分析、总结, 如作品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 (大小提琴对话形式、京剧的摇板、越剧中紧拉慢唱等) , 小提琴的演奏吸取了二胡的某些技法, 奏鸣曲式突出了情节的戏剧性等。此外, 教师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社会价值, 即作品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 还表现了人民的意志。它不仅写了悲剧, 还写了理想, 这个理想推动中国这个民族生存下去。教师还可以用其他艺术形式丰富学生视野, 了解作品, 如让学生观看芭蕾舞《化蝶》。

上一篇:阑尾炎手术临床分析下一篇:危化品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