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十篇

2024-05-02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1

关键词:导入,插图视频,复习对比,创设情境,设疑

一、利用插图或视频导入

初中物理教材配有不少插图,教参上还有视频光盘,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视频,利用它们进行教学的导入.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意境,产生与课堂教学相同的思想感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它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当然,我们还可以自己从课外精心选取,或者自己专们创作的画图或相关的视频来进行课堂导入.比如,在《运动的描述》一节中,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镜头如何拍的?是孙悟空自己在动吗?还是什么别的在动呢?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以极大的探究热情进入学习.

二、复习对比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与新课有关的过去学过的知识,不仅能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我们学习《光的折射》这一节,我们可以复习《光的反射》的定义、定律、作图来引入.这样我们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还可以在对比上进入新知识学习.老师可以提问:“什么物质光可以照射进去?进去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这样可以将定义进行对比,增加概念的准确性,也可以在对比中加强记忆.

三、创设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利用情感共鸣的心理机制,通过语言描绘或者借助于小实验,创设出一个与教材相近的情境,使学生移情于所创设的情境的一种导入方式.

比如,在学习《生活用电常识》一节中我自己利用一块板上面装上电能表、保险装置、漏电保护器,然后接上电灯、开关、插头,模拟家庭电路的连接方式,将学生带入这种情境,让他们眼见为实,在情境中学习,加强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气氛就十分活跃,效率很好.

四、用实验导入新课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启动思维的闸门.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最高昂,精神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如果老师在这时通过实验提出问题,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必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在讨论“惯性”这节课时,可这样引入:用一块大石头(约20千克)压住左手(最好用毛巾垫着),用右手举起一个铁锤(约2千克),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现在,我这只手压了一块大石头,已经不堪重负了,如果我再用这个重铁锤往下砸,我这可怜的左手会怎么样呢?”老师演示后,再提及社会上的“硬气功表演”,造成悬念,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讲完了惯性知识后,再来解释所做的实验.这样必会大大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五、讲故事或新闻报道导入

爱听轶闻故事是学生的天性,精心选讲一些逸闻故事来导入教学,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对新课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教学中我以一则新闻报道的小故事引入的:本报讯5月29日晚6时,从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旅客列车经过上海铁路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 km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工作人员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倒.看完后,学生先是哈哈大笑,接着就问我:“老师,这是真的吗?”当我肯定是真的时候,他们陷入了思考:“小小馒头为什么能击倒彪形大汉?”这个新闻报道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就起到了好的效果.

六、设疑导入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思之始,学之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疑、解疑的连续过程.所以,物理教师要注意利用导语设置疑念.有一次,外校老师到我们学校讲《密度》,开始时,他从兜里掏出一串黄色项链对学生说:“你们璜塘的东西真便宜,我今天20元钱买了一个黄金项链.”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一边笑一边说:“老师,你被骗了,那不是真的.”那位老师故意问道:“你们怎么知道,今天我们想个办法帮我检验一下,好吗?”带着这个疑问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加入探究中.

七、游戏导入

所谓游戏导入,是指教师利用与学生做游戏的方法引入新课,在游戏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情景,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学习《运动的描述》这一节课中,我们的老师在讲解运动与静止以及参照物时,将下面这样的一道物理题设计成一个游戏,由同学们亲自参与演示.由此顺理成章的引入运动、静止、参照物的讲解.

图1中(a)和(b)是从同一位置、同一角度先后拍摄下的两张照片.从在石块上的小女孩看到编号为______和______的小孩运动了,这位小女孩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2

现行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引入的现象。

教师方面: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及班级之间互相比较分数来评估教学, 更由于升学的压力, 迫使许多教师继续用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即“穿新鞋, 走老路”, 不重视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认为引入太浪费时间, 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也很关注引入, 可形式单一且呆板, 譬如: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有的开门见山直接告之新课的课题;有的教师包办代替, 简化了引入过程, 等等。当然, 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引入,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课堂引入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 引入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 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方面: (1) 学习负担过重加上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2) 学生每天需上七节课, 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疲惫感。 (3)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因此, 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 需要教师用引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引入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数学课题引入的有效性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引入, 感受数学存在的现实性与普遍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然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引入相对抽象的数学课题, 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成学生主动思考, 为课堂的后续实施作好心智准备。

例如, 数轴概念教学的引入:

教师: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用过温度计、尺子, 见过秤杆 (或弹簧秤) 。那么, 温度计、尺子、杆秤 (或弹簧秤) 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

教师:大家可以讨论。 (教师巡回辅导, 适时参与讨论。)

教师:现在, 请代表发言。

生1:都是用上面的刻度表示数, 秤杆上的刻度表示物体的重量, 温度计上的刻度表示温度。

生2:它们都有度量的起点、度量的单位, 有增减的方向。

教师:非常好!你们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水位标尺……

教师:很好!如果我们把刻度看成“点”, 把温度计、秤杆、尺子、水位标尺看成“直线” (假设它们的长度很长很长) , 这实质上就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 从而引出课题———数轴。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 数学教学也不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 而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我们直接给出“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叫数轴”, 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 通过学生所熟知的温度计、秤杆、尺子、水位标尺的“共同特性”, 引出“数轴”的概念, 这不仅易于让学生理解, 同时让学生明白“数轴”这一概念完全是客观模型的总结, 使“数轴”这个概念在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其本质意义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熟悉的生活现实实例中引入课题, 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使数学与自己“零距离”, 学起来才亲切、不乏味。

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入, 提升“经验数学”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是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与一开始的意义环境相分离, 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 使它对学生有意义。”“真实问题背景”主要是指实际生活或模拟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 引导学生去探索经验数学, 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 使经验中的数学得以提炼, 上升为科学数学。

例如, 学习“分式乘除法”时, 先把“做一做”作为课题引入:夏天快到了, 你一定想买一个又大又甜又合算的大西瓜, 你能谈一谈你是怎样挑选西瓜的吗?

有学生说:我喜欢吃“山东莱西西瓜”, 也就是说要看产地。

有学生说:我喜欢吃“花皮西瓜”, 也就是说要看品种。

老师对他们说:“产地、品种不是我们数学课研究的问题, 我们主要研究西瓜在产地、品种相同的情况下你选大西瓜呢?还是选择小西瓜?

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题目: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 西瓜的质量越大, 花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 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 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 西瓜的皮厚都是d, 已知球的体积公式为 (其中R为球的半径) , 那么:

(1) 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各是多少?

(2) 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多少?

(3) 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

赶快思考上面的问题, 相信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生:我们不妨设西瓜的半径为R, 根据题意, 可得:

(1) 整个西瓜的体积为;西瓜瓤的体积为

(2) 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为:

到底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我们就要看的值是大于1还是小于1!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分式的乘除法 (板书课题) ……, 这样就自然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这样设计整合了教材, 改变了教材中“小步子”按部就班的教材编写特点, 解放了学生的空间。

三、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引入,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 老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又是教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 有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问题情境,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 体验数学是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例如, 学习“分式的加减法”时, 笔者考虑到班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到学校来上学的, 便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每天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选择?是上坡的速度快、平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坡的速度快?当然, 有上坡必然有下坡, 上坡多必然下坡也多。你每天选择有坡的路呢?还是尽可能选择没有坡的平路?小丽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 每条路都是3km, 其中第一条是平路, 第二条有1km的上坡路、2km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v km/h, 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2v km/h, 在下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3v km/h, 那么:

(1) 当小丽走第二条路时, 她从家到学校需多长时间?

(2) 她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

生:根据题意可得下列线段图:第二条路:

(1) 当走第二条路时, 她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为

(2) 走第一条路, 小丽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为, 但要求出小丽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 就需要比较的大小, 少用多少时间, 就需要用它们中的较大者减去较小者, 便可求出。

生:如果要比较的大小, 就比较难了, 因为它们的分母中都含有字母。

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我们可以用作差法。

师:这位同学想得方法很好, 显然中含有字母, 但它们也是用来表示数的, 所以我认为可以用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来做。

生:如果用作差的方法, 例如, 如何判断它大于零, 等于零, 小于零呢?

师:我们不妨观察中的每一项都是分式, 这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生:分式的加减法。

师:很好!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式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 解决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 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就地取材,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从其它学科学习经历引入, 跨越学科界限, 树立“大学科”的教学观

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出发, 设置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将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引入课堂, 引起学生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不同结果”这一问题的关注, 是一种充满灵动的教育。比如, 学习“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时, 以苏轼《题西林壁》为课堂引入, 请同学们观察几幅照片:

同时播放磁带———语文诗词欣赏:宋代苏轼著名诗词《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有表情地朗读诗词, 讨论诗词的大意。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 初步领会诗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 看到了不同的景观, 说明从不同方向看山或钟楼的印象是不一样的。我们这节课也学着去用诗人的眼光去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我们也会有惊人的发现。

跨越学科界限, 让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 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这样, 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必须树立“大学科”的教学观, 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融合;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入手, 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 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 让他们在调查、搜集、操作、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教无定法, 教无定则”, 课堂引入亦是如此。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 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 是为了让学生“收心”, 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有效的课堂引入需灵活多变、简单巧妙、新颖自然, 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风格, 设计出适宜的、有效的课堂引入, 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 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 从而去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龙敏信.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方法[J].数学教学学报, 1994, (2) .

[2]庞华.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J].中学数学教学, 1997, (5) .

[3]朱新春等.教学工作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3

关键词:自信;成功;语文教学

为什么同样年龄的孩子自信表现有如此大的差异?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学科中的有利因素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从培养、保护、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帮学生

找回自信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是孩子,这一点表现尤为明显。在创新教育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地学习才能持久。

(1)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尊重学生的意愿,才能使学生充满信心。

二、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可行的目标,让学生感受自信

三、让学生学会自我监督,从自己身上找到自信

1.建立自信的条件

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帮助他们从小樹立自信心,让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要想建立自信心,就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相信自己能行。

(2)自己的能力被别人欣赏、承认,生活在被欣赏的环境中。

2.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唤起自信心。

(2)设立适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自信心。

利用语文学科特点,我还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名言警句,用以自励。当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便用这些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有了这些名言警句,等于让学生找到参照物一样,可以用来衡量日常行为,作为自己努力的动力,让学生越来越自信。

四、教师要多鼓励,常说“你能行”,在习作中体验自信

在习作的过程中,最容易体验自信,学生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的习作是最好反映学生是否充满自信的见证。于是,我时常在习作前,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生活,并让他们边体验边记录。生活在于享受,让他们用享受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体验生活,令他们感到生活处处充满自信,不用找,就在身边。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那分自信就找回来了。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比任何一门学科都大。作为语文教师,不能让学生有“欲求受挫”的感觉,应有豁达的心胸,让学生热爱语文,不怕困难,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在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信的殿堂,教师还要致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这是赋予语文教学的使命。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4

首先谈一谈自信的重要性。首先回答什么是自信心?自信心就是一种由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

自信它是在社会上立足最不可或缺的品质。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平平安安、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只有拥有,才会看到希望。奥里森·马登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品质,就会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开始做事前,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自信可以从困境中把人解救出来,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到成功的光芒,可以赋予人奋斗的动力。或许可以这么说:“拥有自信,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同样两个努力工作的人,自信的人在工作时总会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度过,当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时,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有实力,当遇到实在无法完成的任务时,则认为也许任务本身实在太难。而缺少自信的人则会把成功归功于好的运气。只是由于这小小的心理差异,虽然二人花的时间,精力都差不多,但往往较为自信的那一方的收获要大得多。国内外多少科学家,尤其是发明家,哪一位不是对自己所攻克的项目充满信心呢?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只会一次又一次地激发起他们的斗志——他们认为:失败越多,距离成功也就越近了。

第二点,怎样获得自信?我们首先看看自信的人的表现。

1、他们往往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能接纳不足,扬长避短;

2、自信的人言语不多,喜欢在内心积蓄力量,收拢五指攥紧拳头用力出击;

3、自信的人胸怀大志,不畏强手,勇于探索,敢于攀登。

4、自信的人立足现实,迈着坚实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一路一程收获。

同学们,你看,自信多好!那么怎样会越来越有自信呢?对,我们要学会不断的培养自信!

1、听一听自信的歌。“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六年级动员会上唱得这首歌好极了,它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当我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都会想想自己走过的不长的经历,自信它使我懂得了:“一旦失败,应当毫不犹豫站起来,从头再来。”这就是信心。

2、经常看一些自信方面的书,如励志书籍,卡耐基的成功学就很不错;读一些人物方面的传记,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的传奇故事;阅读一些培养自信的好杂志,如《读者》、《文摘》等等。其实从潜意识的规律上讲,遇到困难与问题,如果都从积极地方面去想,尽量说一些积极的话语,多和一些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努力工作学习的人接触,你会越来越自信,感到自己越来越成功满足。

第三点,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呢?因为自信是建立在真才实学的基础上的。空有满腹自信,那只说得上是自以为是罢了。这种所谓的“自信”,不但不能推动人前进,反而害人不浅。同样,在我们的学习中,仅有自信也是不够的,自信应该与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时常见到有部分同学在考试之际,没有一丝紧张,满怀自信地步入考场。但考试过后,这部分同学中有的分数挺高,有的分数却是羞于见人的。这看似不可理喻的事情,其实很简单:这部分同学中一种是既自信,又刻苦认真学习的;另一种是单有自信,却未付出努力的。这两类同学看

上去都是充满着信心去应试,但由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不一样,后果就截然不同。所以说,我们做人,就应当先做一个满腹经纶,然后才充满自信的人。因为自信只是一种虚无的力量,想要成功,就得让自信附着于“实干”这一燃烧自信的机械上,才能使自信发挥出它应有的力量。

那么,“成功的另一半又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觉得是自强。人首先要志存高远。“立志是事业的大门”,一个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又自信自己的志向能成为现实,那么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即使屡战屡败,他仍会屡败屡战,最终取得成功,成为生活的强者。所以我们每位学生,都应该树雄心、立壮志。其次,要严于律己。一个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审查并纠正自己的缺点,才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细节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要自强就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完美自己的人格。再次,要超越自我。一个人要发愤图强,就要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战胜困难不容易,战胜自己更不困难。当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当写作业态度马虎的时候、当想图一时快乐放弃工作、学习的时候„„要战胜自己,确实是最大的痛苦。但是,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迷途知返;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有所进步;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超越自我;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实现自强。从这个角度讲,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幸福。当一个人有了自信,又有了自强,就爆发出无穷的威力,就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5

一、美好的开始, 让幼儿感受“首次”成功

第一年带小班, 在小班生活中, 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老师和孩子一起玩新积木或者玩新的游戏的时候, 大部分孩子都能积极和老师与同伴一起玩耍, 但是一些小朋友第一次不敢尝试, 不敢玩, 缩手缩脚的, 在老师的询问下才胆怯地说:“老师, 我不会! ”“老师, 我不知道。 ”碰到这样的情况, 对于我一个刚接任小班的老师来说应该怎么处理呢? “万事开头难”, 孩子也是这样的。 他们怕自己做不好, 产生紧张情绪, 看到别人做得又对又好, 内心就会很焦急, 因此就会不自信。 渐渐的, 如果老师一直没有发现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孩子们的自信便会越来越低, 就会越来越封闭。 老师在一日活动中要仔细观察孩子们, 带领孩子感受首次成功。

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 我常常鼓励孩子们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给他们提供机会体验成功。 我班有一个小朋友叫航航, 比较内秀, 不敢与别人主动打招呼, 每天早上总是我先和他打招呼, 他才胆怯地说“老师早”, 对于这样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 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 我鼓励他先到娃娃家里扮演小客人的角色, 一到娃娃家, 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很主动地和航航打招呼, 航航见了自然高兴地和娃娃家的爸妈一起玩, 第二天航航又选择了积木区当管理员, 渐渐开始融入游戏区。 通过游戏我发现航航的胆子变大了, 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而且非常喜欢这些游戏。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经常玩音乐游戏《找朋友》, 总有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主动邀请胆子小的孩子, 他们一起玩耍, 一起拥抱, 孩子感受到幼儿园集体中伙伴带来的快乐和关心, 获得了主动学习的经验, 体验了成功, 获得了自信心。

二、有趣的过程, 让幼儿感受“别样”成功

在幼儿园中, 有一些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很快, 接受新的事物比较快, 但是有一个缺点便是孩子们做事比较马虎, 有始无终。 在幼儿园中, 他们每次回答问题时总是答不到点上, 有的孩子举手但是请他回答却说没想好, 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没回答正确被同伴嘲笑, 自信心一次次被打击。 其实, 一些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的孩子, 体验到成功后, 他们肯定会比其他孩子更加高兴, 也能更好地转化成为动力, 变得有自信心。 如小朋友开始学习排队时, 我就结合“开火车”、“过山洞”、“学做解放军”等游戏, 发展幼儿的走、跑、平衡等能力, 培养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 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是“娃娃家”角色游戏, 他们可以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他们通过玩游戏, 学会与人交往, 体验到做妈妈带宝宝的辛苦, 奶奶做饭的了趣……学会了正确的礼貌用语;在生活区中, 教师经常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小衣服、鞋样、穿线板、塑料瓶、吸管等, 练习生活能力, 给他们练习扣扣子、拉拉链, 系鞋带、穿线、宁瓶盖、插吸管等的机会, 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慢慢的孩子们的生活能力提高了, 对家人对老师的依赖少了, 对幼儿园生活充满了热爱, 自信心慢慢增强了。

三、美妙的结局, 让孩子体会“坚持”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缺少自信的原因也不一样, 有的孩子看上去很开朗活泼但是做事特别慢, 很难接受新鲜事物, 其他孩子做完了, 他才开始做, 但是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不能因为他做不完而让其他孩子都等着, 所以老师经常会说等以后有时间再做, 让这些孩子先把作业收起来, 往往只是嘴上说说过后就不做了。 所以, 这些孩子做东西或是作业都是半途而废, 根本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

慧慧是一个做事十分认真的孩子, 每次她的美术作品都是最认真的, 但是由于她的动作比较慢, 因此她的作品都没有在班上展示过, 我想这个应该是打击她自信心的原因之一。 我为此伤透了脑筋, 曾经让她先画, 可她的速度就是提高不上来。 之后每一次画画我都会观察她, 原来慧慧每次画画总是喜欢先把蜡笔打开, 再帮助同伴打开, 这样等她画画的时候别人都差不多画一半了。 看来, 让她成功的关键是教会她分清主次, 集中注意力。 为了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我精心选择了一次涂色排序的作业练习, 引导她完成。 慧慧喜欢画画, 一看到涂色题, 可开心了, 三下两下便做好了。 我走到她面前说:“你是怎么排的? 教教我吧。 ”她告诉我排法以后, 我就和她一起做了, 我故意放慢了速度, 让慧慧先做完。 她完成以后, 我在班上突出表扬了她, 她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在以后的活动中, 我发现原本慢吞吞的慧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不断提醒她, 她做事的速度渐渐快了起来, 体会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多, 自信心慢慢增强。

幼儿有了自信心, 做事才会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孩子才会喜欢学习, 慢慢地对未来也充满了憧憬。 从文章中的事例来看, 在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不太自信的孩子, 他们的自信心的养成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 因此, 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 引导幼儿不断地开启智慧宝库, 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侍丽林.让幼儿在自信中成长[J].科学大众, 2006 (08) .

[2]司蔚娴.自信的孩子最快乐[J].科学大众, 2009 (05)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篇6

亲爱的同学们,首先欢迎你们进入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如果说在初中阶段,我们只是泛舟荡漾在化学的河川之上,为沿途的旖旎风景所倾倒,那么我们进入高中以后,一定会发现眼前的河面越加开阔,景色更加优美,让我们扬起风帆一起遨游于神奇的化学海洋之中吧。

情景一:溶洞景观的图片(千奇百怪的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情景二:节日焰火的图片(五彩缤纷的礼花是怎样产生的?)

情景三:生动有趣的化学小实验(如滴水生烟、燃糖成蛇等实验可任选。)

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或许你会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你对化学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化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

化学是什么?著名科学家R·布里斯罗在就任美国化学会会长期间撰写了一部经典的著作,名为《化学的今天和明天》。在该书的副标题中,化学被神圣地定义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

互动一:如何理解化学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心科学”?

互动二: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哪些化学物质?知道它们是怎样获得的吗?你能从生活中或亲身体验来谈谈化学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哪里吗?

互动三:化学家能够设计出具有特殊性质或功能的新分子,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举例说明化学科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并有巨大的探索空间,已成为现代科学中的“中心学科”。化学和其他科学一样,也是属于大众的科学。神奇而又平凡,就是化学科学最为引人入胜之处!

三、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情景四:远古的地球、先民们生火取食、古代炼金场面、我国出土的青铜器;化学史上有名的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等几个时期:一、古代主要是化学实用技术阶段。二、十七世纪中叶,化学在实用技术方面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三、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揭示了自然物质世界的一项根本规律,使人们对物质的研究深入到了微观领域。四、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在化学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古代在实用技术方面,如造纸、火药、陶瓷、金属冶炼、中医药等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1965年,我国的化学工作者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1981年,我国科学家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类揭示生命奥秘做出了贡献,同时带动了世界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和应用。

互动四:现代化学研究是否已经到了极点?现代化学的地位及化学研究有那些领域?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认识,你认为应如何比较恰当来定义化学科学的内涵。

四、化学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现代化学正在向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材料、环境、能源、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渗透,使化学科学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与材料。材料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化学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能体现强大的经济优势和技术潜力,这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化学与环境。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化学将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气候变化;汽车等尾气排放导致酸雨侵害生命和建筑;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增多,使人类的生存空间日益恶化,而防治这些环境污染离不开化学。

化学与能源。化学科学将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应用方面大显身手。地球的能源和资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化学工作者努力开发廉价、可再生和无污染的能源,同时又能处理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化学与生命。探索生命的奥妙和了解疾病的病理都离不开化学,化学可以使人类生活更加健康、安全和幸福。

五、高中化学有什么特点

互动五:高中阶段,我们将学习哪些化学科学的知识呢?我们将走过怎样的化学学习历程呢(展示高中新教材体系架构)?

高中化学课程将以模块的形式呈现,这是为了尊重你们的兴趣和学习的需要。高中化学新教材将由两个必修模块教材和六个选修模块教材组成,所涉及的内容基本覆盖了初等化学的所有领域。必修模块有化学一、化学二,必修模块教材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为学习选修模块和今后继续提高化学知识水平作必要的铺垫。选修模块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选修模块教材各有自己所侧重的方面:或注重于介绍实用的化学知识;或注重于学习系统的化学理论;或着眼于关注化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或着眼于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等等。你们将在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自主地选择并学习它们。你们高中三年的化学学习将具有明显的个性,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你们学习的潜能。高中三年的化学学习将是比较紧张的,但是也充满乐趣。

六、怎么样学好高中化学

学习化学和学习其他课程一样,要从基础开始。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对它们的观察、探究和思索,可以加深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所以,学习化学不要局限于学习课本知识。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自己对自然现象的兴趣,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互动六: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如何观察、思考、假说、验证、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我们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提出假说→收集证据、验证假说→表达交流→完善证据、得出结论。

学好高中化学要做到: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密切联系实际;多渠道获取知识;认真落实四个学习环节(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且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相信大家一定想学好化学,也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化学!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科学,化学将为你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舞台,实现你心中的梦想。

七、课后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受到化学就在你身边了吗?化学能将为你的发展提供一个舞台吗?你打算怎样学好高中化学?对学校、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等。请你任选一个或几个话题写一篇课后感。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优秀初中作文 篇7

如果说微笑是寒冷时的一轮太阳,那么自信就是炎热中的一丝清风。在人生的路途中,要让自信伴随着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用自信打开心扉的大门,享受灿烂的阳光。

那是一次评选班干部的活动,看着一位位同学气宇昂扬地走上讲台演讲时,我恐惧了,台下的我心‘砰砰’直跳,双手不停地颤抖。心想:他们好厉害呀!我能超越他们吗?就在我心神不定的时候,老师叫到了我的`名字,这时的心里敲起了退堂鼓,真的很想放弃,到时没选上那才叫丢人!但是我必须得锻炼一下!我努力地隐藏着自己的恐慌。大步走上讲台,我忐忑不安,张开嘴却吐不出一个字来,嗓子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小的汗珠,老师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和蔼地说:“不要紧,稳定一下情绪,要相信自己,胆大一些,同学们给点掌声!”教室里响起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

顿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驱使着我,是自信!我清了清嗓子,忐忑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你是最棒的,加油!我自己对自己说。

我鼓起勇气,开始演讲了,奇怪的是,当全班43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时,我竟然没有丝毫的恐慌,演讲结束的时候,老师公布了票数,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班干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篇8

【关键词】悬念;歌谣;故事;游戏;直观

课堂导入恰似一台好戏的序幕,一部乐章的序曲,一篇新闻的导语。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课堂的第一锤只有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才能激发起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成功的课堂导入,犹如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能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犹如一块磁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到底采取什么方法“闪亮”登场呢?

一、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索才有所得。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时,教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巧设悬念性疑问,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性思考。譬如,我在执教“三角形内角和”的导入时,先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迅速量出所有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然后,我兴高采烈的告诉学生:“你们只要任意报出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就快速准确无误的猜测出另一角的度数。”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的报出各自量出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分别正确无误的猜出了另外一个角度数,学生目瞪口呆,惊讶万分。如此悬念性导入,在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引出课题,促使学生都迫切探寻其中的奥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歌谣导入,抛砖引玉

小学生比较喜欢歌谣,教师采取歌谣导入新课,能有效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绪处在长时间的兴奋之中,从而在更牢固地记忆重点知识的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譬如:我在执教《1、2、4乘法》的导入时,就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来扮演青蛙,其他学生跟随我一起唱《数青蛙》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嗵’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嗵,扑嗵’两声跳下水。又如教师在执教《乘法分配律》导入时,假如直接告诉小学生字母表达式:A×B+A×C=A×(B+C),那往往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此,我将之改编为如下歌谣:你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你,你爱爸爸,你爱妈妈,你爱爸爸和妈妈。接着结合数学式子(3×4)+(3×5)=3×(4+5),其中“3”代表你,“4”代表爸爸,“5”代表妈妈,“×”号代表爱,这样就融合成了温馨的小家庭快乐。你×爸爸+你×妈妈=你×(爸爸+妈妈)。如此的新课导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改编成相应的趣味性故事,并通过绘声绘色的导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譬如:我在执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的导入时,就讲述了《小数点引起的悲剧》的故事: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宇航员独自驾驶飞船在太空进行实验,当他快要圆满完成任务之时时,由于检查员的粗枝大叶,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导致飞船发生非常危险的故障,在这生死关头,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沉着冷静,继续坚持工作,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与女儿诀别道:“亲爱的宝贝,请转达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决不能再发生小数点的悲剧啊!”飞船从此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许多学生被这个故事所震撼,都积极投入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去。

四、游戏导入,轻松自然

小学生活泼好动,一般酷爱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灵活应用游戏导入新课,可化枯燥为乐趣,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譬如,我在执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导入时,就笑容可掬的说:“请大家任意报出一个多位数,我都能立即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喜笑颜开,争着报数,都想把老师问倒。可是,我一一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从而使不少学生露出惊喜之色。此时,我继续发话:“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如此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并始终保持精神饱满的学习状态。

五、直观导入,开门见山

教具、实物、投影比直白话语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实物、投影等进行直观导入,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利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逐步形成理性感受。譬如,我在执教《三角形的认识》导入时,先拿出一条鲜艳红领巾,初步让学生认识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接着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经常看到的三角形实物,许多学生道出了如下实物:衣架、拐杖、三角旗、自行车三脚架、房架和木工锯下的台角等。在如此的导入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属于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从而为他们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内涵和共同特征奠定了基础。

烟不常形,教无定法。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必须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革新原则,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紧紧围绕“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这一教学目标,灵活选用,精心设计,那一定会激励学生肯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篇9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从上课铃一响,师生进入教室起,就得形成良好的开端。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了重视课前导入教学设计,就能把课上得精彩,学生也喜欢上,能积极参与,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学好知识。相反如果上无准备之课,随意走进课堂,一味地呆板地直接教课,学生会厌倦,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当然会不尽人意。因此怎样导入新课成为我备课时特别注意的一点,尽量在这个环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本次课顺利进行下去,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

一、抓住领题法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颗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柳树吗?

生:见过。

师: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我在我家屋后的小河边见过柳树。

生:在公园的湖边,我也见过柳树。

师: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生:柳树高高的,叶子狭长,枝条也是长长的,往下垂,有的还能一直垂到水边。

师:对。你说的这种柳树叫垂柳。你们读过贺知章的《咏柳》吗?谁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生:学生背。

师:很好。现代作家陈忠实写过一篇关于柳的文章,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了,它的题目是——

生:(齐)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对!如果用一个“柳”字来做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这个题目范围比较大。既可以写所有的柳,也可以写指定的柳;既可以写垂柳,也可以写不垂的柳。

师:枝条不垂的柳叫旱柳。用“一株柳”做题目好吗?

生:用“一株柳”做题目太普通了。

师:那用“青海高原一株柳” 做题目有什么好?

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不是一般地方的、普通的柳树,而是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不一般。

师:它为什么不一般呢?

生:我知道青海高原雨水少,风沙大,气候恶劣,一般树木难以生长。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一定有特别的地方。

师:是啊,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读了这段话,你们想要了解什么呢?

生:这一株柳有什么神奇之处?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

师:好!那就让我们读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吧!

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诱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青海高原一株柳” 有什么神奇之处?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氛围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索未知领域,为学生学习新课作了有益的铺垫。

二、进入角色法

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不光喜欢新异直观的画面。更喜欢参与一切娱乐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录音、挂图或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事,从而被陶醉在这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并深情朗诵:“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同学们,听——《二泉映月》缓缓响起。”稍后,师又描述:“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它自始至终流露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阿炳的思绪情感。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走近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阿炳。”

这样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角色,有的同学课前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边听、边想,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这自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导入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音乐不以文字语言、不以具体的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美的情操,这种力量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优秀的艺术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如果在课的开始就把与本课教材同主题或题材的音乐作品送入学生的感官,这不仅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展现美好的意境,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内涵。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课堂上。比如在教学《草原》,导入新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一曲悠扬的带草原风味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顿时,音乐旋律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轻轻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奇妙视听效果的同时,一幅幅富有草原风光的画面随之展现在学生眼前: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放牧的牛羊„„如诗如画的意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他们一下子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在黑板上板书出醒目的课题——《草原》。在教学中,我正是恰当地借助音乐这一媒介物,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很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直奔主题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土,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有56个和睦有爱的兄弟民族,有勇于开拓创新的杰出人才„„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我们怎能不热爱她呢?”板书课题——我们爱你啊,中国。用这样充满激情的导语揭示课题,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读书兴趣,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课时衔接法

其目的是衔接上下课时之间的知识衔接,复习巩固,或知识整合。因此,课时导入可采用“提问导入”或“测试导入”或“抽背导入”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既养成严谨的学风,又学好知识。如在教学《草原》第二课时,课前可以先听写“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重点词语,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这些词的含义,再用词造句,学会积累运用。讲读课文时直接抓住这些重点词再提问:“草原有什么特点?课文中哪些描写草原的自然美?”请找出有关词句品读悟感。同学们马上会从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感悟课文内容,说出出美丽大草原的特点:绿、大。而“襟飘带舞”则反映出蒙古族人民欢迎远客的迫切心情和他们那种豪放的性格。这样的测试、提问导入,既集中同学们学习的注意力,又把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第二课时讲读课紧密衔接,使知识性上下联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总之,新课的导入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种外,还有视频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表演导入、画画导入、谜语导入等,但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求变,有灵活性

再好的导入形式,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地采用,想必它的教育效果会越来越差。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及他们的心理特点,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新奇感,让他们总保持“乐学”的态度。

2、求精,有概括性

导语只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并不能代表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导语的设计还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尽可能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在设计导语时还要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尽量把导语所用的时间控制在二、三分钟左右。

3、求巧,有趣味性

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行文有趣,言之有味,形式多样的导语,效果绝对要比枯燥乏味的好得多。因此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洁简概括,形式多样,既使是简短的几句导语也要尽可能的巧妙有趣。新课的导语设计还要讲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通过导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篇1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的导入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为课堂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此,好的导入是信息技术课堂成功的一半。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也给学生带来各种不良的诱惑,一些学生迷恋于上网、聊天、游戏,无心上课。如果忽视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草草了事,会使课堂教学缺乏过渡,显得突兀,使学生对上课失去期待,上课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劳。”为此,设计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成就更加完美的信息技术课程。

二、成功导入的典型方法

成功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结合笔者平时上课的实践经验,总结八种典型方法。

1.直接法

上课一开始,教师开门见山点明本课的课题及所要学习的内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直接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目标,缺点在于经常使用容易产生呆板的感觉,适用于学完新知识后的练习课,练习之前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配以激励评价方式。

2.游戏法

喜爱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利用游戏功能,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渗透到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如在学习VB编程知识时,把事先准备的抽奖游戏发给大家玩(做到短平快),然后告诉学生:知道这个小软件是怎么编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多媒体法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信息,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可以很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创建形状补间动画》一课,导入动画片《新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迎战二郎神”片段,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導出补间动画的概念和形状补间动画知识,同时为接下来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做好充分准备。再如,学习《构筑安全屏障》时,笔者导入了最新信息诈骗的动画视频,既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又激发

兴趣。

4.温故法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连贯,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有时新旧课时间间隔较远,不利于学习记忆。为此,教师在导入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此时,笔者经常会结合激励的评价方式点评上节课的学生作品,既温故旧知识又树立榜样激励学习。有时也把这种导入称为“评价导入法”。如学习《制作期刊目录》时,笔者衔接上节课《制作期刊封面》,结合学生作品点评,温故导入新课。

5.作品展示法

教师可以直接出示某一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导入新课。在实际操作中,出示的作品可以是一项完整的范例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出示一项不完整,甚至带有明显缺陷的作品,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明确可以采用将要学习的知识来改进它。如学习《修饰Excel单元格》时,笔者首先展示一张漂亮的功课表,提出如何设计一份美观大方的功课表,从而引入新课。

6.故事法

通过故事、新闻、谜语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学习《创建逐帧动画》时,笔者衔接上节课《绘制图形和卡通画》设置故事情境:有个学生酷爱街舞,把街舞分解动作绘制成一张张卡通画。当他在浏览这些漫画时,发现了一个秘密——看到一个街舞动画。(观看连续浏览图片的视频揭开秘密)于是,他进一步探究动画,制成了《街舞》动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制作这样的动画:逐帧动画。

7.设疑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中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如学习《图像的色彩调节》时以一张图片为例,操作演示,提出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亮度/对比度”和“色相/饱和度”等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精确调整图像中的部分像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8.演示法

演示导入,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的技法。此法有利于形成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三、成功的导入应该注意的事项

1.营造良好的课前氛围

一个好的导入方式若没有得到学生的关注,那也等于零。因此,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组织好学生入场,营造良好的课前氛围至关重要。

2.经常变换导入形式

课堂导入方式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让学生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久而久之,学生对其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适时、实时地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

3.紧紧围绕课堂内容

课堂导入方式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契入点,要与教学内容有某种必然联系。如果不考虑到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吸引学生,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4.高效导入把握重心

课堂导入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非为导入而导入。课堂导入应该做到“短平快”,实现高效作用。为此,导入的时间不能拖泥带水占太多时间造成后面教学环节无法完成,使得课堂重心失去平衡,本末倒置。

成功的导入能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只要我们多钻研、多实践、多反思,必定能设计好成功的导入。

上一篇:政府财政补助现状下一篇:七年级英语教学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