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到底十篇

2024-06-15

进行到底 篇1

贾老师在文中写道:“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域里, 有着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实践, 去探索, 去研究。”我想, 这太多的东西里面, 最需要我们去实践, 去探索, 去研究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贾老师还写道:“小学阅读教学, 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那么在小学阶段, 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这三个方面中, 哪个方面尤为重要呢?

纵观一部分国学大师和文学巨匠的经历, 大都有一点较为相似, 那就是广博地阅读经典著作, 甚至对好多作品熟读成诵。如, 钱穆先生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周建人先生曾提到哥哥小时候背过《纲鉴》, 从鲁迅先生的古典文学功底可推测他肯定背过不少的经典;茅盾先生能背诵《红楼梦》;文史学者曹聚仁先生读《儒林外史》100多遍, 《红楼梦》70多遍, 《聊斋》40多遍, 《水浒传》20多遍;张恨水先生能够背诵:《三字经》《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庸》《诗经》《礼记》《易学》《千家诗》《古文观止》……我常常思考, 如果他们生活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环境下, 还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吗?

我以为, 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对语言的理解, 有的教师甚至在低年级就开始引导着学生咬文嚼字。当前的教学指导思想, 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钻研不仅要到位还要做到深刻、独到、全面。对教材钻研透了, 还需在教学设计上匠心独运, 所谓“三维目标”样样不能缺失。其实, 我们过于强调了一个课例的重要性, 过于高估了精心剖析一篇文章所能给予学生的东西, 尤其是在孩子们年龄小的时候。试想, 再巧妙地教学一篇文章, 究竟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多少呢?更何况, 有些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唯恐遗漏什么, 对教材的解析面面俱到。两个课时, 80分钟, 悉心分析一篇文章或精心讲解一首20几个字的古诗, 这比让学生熟读成诵一篇文章或阅读10篇文章, 不知哪种方法学生得到的东西更多?一个学期下来, 学习30多篇文章, 学生的语文能力到底能有多少增长?有的老师可能会说, 我们不是一直在鼓励学生多读书吗?我们是在鼓励学生多读书, 不否认确实也有部分学生比较爱读书。但我们这样的低效阅读教学毕竟耗费了不少学生的宝贵时间, 毕竟导致了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 毕竟导致了部分学生忙于完成教师的作业并且满足于只完成这些作业。漫长的小学六年, 人生的黄金年华, 可能有些学生从未完整地读过一本书。有很多专家提到, 我们中国的孩子阅读量少, 当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方式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我们的小语队伍里, 有一大批专家、名师, 数以几千计的教研员。说真心话, 我很敬佩他们。他们对小语教学的挚爱, 很让人感动。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 不用说国家级的公开课, 就算区、县级的公开教学那也是精彩纷呈。不管是对教材的挖掘, 还是对执教方法的精巧设计以及课件制作, 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不过, 让学生在鸡蛋上跳舞, 舞姿再精彩也掩盖不了舞台的狭小。更何况,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 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 有些东西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接受, 但不能否认肯定有部分学生只是跟着热热闹闹地“潇洒走一回”。其实, 在40分钟的时间里, 倒不如引导学生针对一篇文章或一个精彩片段多诵读几遍, 多诵读几篇。我们不是经常讲“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吗?我想, “子自知”需要时间的推移, 不同的年龄领悟的深度定然不同, 有些东西还是让孩子们自己悟为好。这总比我们现在苦心拉扯, 非让学生明白、接受、运用, 到后来学生再否定我们要好。对语言的理解离不了咬文嚼字, 但小学阶段是否为时太早。我们领着学生嚼得太早, 难免会累坏学生的“牙齿”, 嚼不出味就难免导致越嚼越枯燥。我们应该把这项任务交给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及大学教师。从学语文的角度讲, 我们给这些同行送的弟子如能平均每人读50多本名著, 准够他们乐好一阵子的。

其实, 语言之本在于积累。应该让学生通过小时候大规模的量的积累, 达到将来质的变化, 让学生在默读、诵读中潜移默化地汲取营养。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这样做能否达到施教无痕的境界?笔者认为, 在小语教学领域里, 最需要我们去实践, 去探索, 去研究的东西, 最需要我们注重的东西, 应该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小语教学应将积累放在首位, 坚定地将积累进行到底,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丰厚的文化积淀。

进行到底 篇2

一.阅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根本性质是母语教学, 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熟练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我以为, 听说 (即口语) 能力的培养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读写 (书面语) 能力才是。要学好口语, 必须大量听别人说语;要学好书面语, 必须大量阅读书面作品。我想, 这是个常识。由此可见, 阅读是多么重要。学生没有大量有效的阅读, 要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

这是阅读之意义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如何, 孰轻孰重?对这个问题, 专家学者们也有分歧, 有的重阅读, 有的重写作。我以为, 他们的分歧不是根本性的。重阅读的强调阅读的作用, 重写作的强调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体现。综合之, 就是:作文是旨归, 阅读是途径。写好作文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感、文体感、灵活深刻的写作思维能力。而这三者, 都有赖于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积淀和领悟, 空讲道理是没用的。讲几天怎样写小说的理论, 学生还是写不出像模像样的小说, 让他好好地读几十篇小说, 他就可以写出像样一点的小说了。

总之, 没有大量有效的阅读, 学生要学好语文 (尤其是书面语) 是不可能的, 必须重视阅读的价值。

二.培养阅读兴趣、方法、习惯

这是一个功利性太强的时代, 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 我们常常因此犯下欲速则不达的毛病。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从小学起, 应试、海题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主导, 因此, 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就成了常态, 学生们普遍不具有读书的兴趣, 没有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 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变这一状况, 是迫切的, 也是困难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良知、智慧、勇气和耐心。

首先要唤起学生阅读兴趣。关于这一点, 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热爱阅读, 做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2.要体贴学生, 根据学生的水平与兴趣推荐适合他读的书。3.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让其在阅读中爱上阅读。4.要提倡个性化读书, 不要用过多要求束缚学生, 太多的绳索会扼杀其阅读兴趣。

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读书方法。以下几点应该注意:1.要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重要性, 书里的一切内容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作为一种语文学习, 读书时不可以“得意忘言”。如果读了一本好小说, 结果只是得到一些故事情节, 那还不如去看电影电视。必须体味语言, 揣摩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美妙的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2.针对不同文体运用不同的解读方法, 比如诗歌, 应该抓住“言———象———意 (情) ”的关系;小说应该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戏剧应该抓住“语言———舞台感”两个关键;文艺散文应该抓住“景、物、人、事与情、思”的关系;哲理散文应该弄清思维的运作过程;等等。只有按文体规范去读, 才能养成良好的文体感。3.掌握一些阅读策略, 比如速读、精读与泛读、回读、勾划、评点、摘录、写读后感等。

三.搞好阅读监督、评价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们的时间更有限, 而书是无穷的。必须让学生把时间花到阅读值得阅读的书上, 而不能放任学生读一些消遣性甚至有害的书。因些, 监督是必须的。要登记好学生阅读的书, 发现所读与登记不符, 就要警告, 甚至处罚。

同时, 要做好阅读的评价反馈工作, 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作读书报告等方式做出反馈, 通过教师的有效评价促进阅读的良性进行。

四.图书馆应该为学生的读书提供书籍支持

将管理进行到底 篇3

毫无疑问,在今天的中国企业界,一些规律性的危机,一些来自企业内部的致命因素,正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影响。

那些获得成功并快速增长的公司,如何找出深植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规律?那些一夜辉煌即活力尽丧的企业,如何认识和学习面对企业危机的管理方法?那些渐渐被细节与琐事牵着鼻子走的公司管理者,如何转变角色,重新牵着公司的鼻子轻装行走?

企业家的焦虑,正是我们的焦虑;企业家的探索,也是我们的探索。

红红火火的中国经济,踉踉跄跄的中国企业。九月之秋,我们特邀香港科学研究院院长林健安先生来渝座谈,我们尝试触摸的是,那些关于企业管理表象背后的规律,那些隐含在企业经营危机之下的转机。

从管理学的角度,一个公司的成长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创新阶段、规范阶段、授权阶段和愿景阶段,与之相应出现的危机为:领导危机、自主权危机、控制危机等等。

通过对企业管理危机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条对企业家极为重要的教训:

一、管理中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那些获得成功并开始快速增长的公司,由于没有时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必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在快速增长阶段,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司有许多其它事物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

二、由于管理者和其他的人往往不愿承认公司的成功受到了威胁,对于管理危机,他们经常采取忽略的态度或存有侥幸的心理。一些人将会认为:只要公司按过去被证实有效的方式经营下去,这些问题就会在某一天自动消失。但这种认识就像管理学理论讲过的一样,将会使公司成为“奥斯邦综合症”的受害者。

三、必要的变革对一些员工来说也许是很难接受的,人们习惯于遵循明确而传统的经营方式。一些人认为,职位、责任、计划和控制的形式意味着公司创业阶段的温暖气氛不再存在,取而代之,将是公事公办的面孔。不论抵制是否出现,管理者都必须保持对组织转变的始终如一的努力。

四、转变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实上,它可以持续很多年。实际上,缓慢的转变可以帮助员工缓解抵触情绪和紧张心态,也有助于员工了解为什么进行转变,让他们不再感到威胁,并知道对将来可以期待些什么。

本文试图展示,企业如何认识到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并如何着手建立和开发这一系统。

进行到底 篇4

7月17日和18日,连续收看了两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让我对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专题片开篇细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又直面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尚未脱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如此种种发展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拷问着我们的党能否在新的历史时期破解当下难题,着眼长远?能否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能否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努力实现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就像当初在延安窑洞毛泽东回答黄炎培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准备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了对历史规律的尊重。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历史女神只会将机遇给予那些敢于变革的人。回顾中华民族发展史,也是一部革故鼎新的改革史。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商鞅变法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每一次变革都如凤凰磐涅,浴火重生。从“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到“天下变法之事,未有全利而无弊者”的康有为,每一次变革都是千难万险,步履维艰。从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用鲜红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到“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神州大地荡起滚滚改革春潮,奋斗途中扬起浩浩前进风帆。审视近代史,变革让旧中国在被黑暗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看到点点亮光;回顾近些年,改革是让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只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是对历史规律最好的遵循。

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苦苦追寻。古往今来,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与抱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雄心与壮志。五千年文明养育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为了共同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30多年以前,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此走出封闭与偏见,步入世界经济社会大舞台。3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从一个贫困落后和封闭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日益发挥起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保持中国经济的活力,必须加快改革,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将“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出来。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要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 篇5

一、改革中存在的矛盾

将改革进行到底,最主要的理由是我们的改革尚未达成自己的最终目标,经济社会的运行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交织碰撞,即“双轨驱动”的状况之下。这是渐进式改革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碰撞和矛盾在所难免。不仅如此,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之下,我国不得不出“重拳”实行政府干预,以挽救险恶的形势。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和“国进民退”在很大程度上使经济社会系统中潜伏的矛盾更显尖锐,不通过改革来化解这些矛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都有中途夭折的可能。

其一,收入分配日益悬殊的矛盾。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讲,只要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实惠,都需要有共同富裕的结果来印证和支撑。当前,我们的国家是强大了、富裕了,但广大低收入群体并不富裕。仅以2009年居民储蓄存款为例,这个数额已达22万亿元,但其中85%即18万亿元以上仅为全国300万个家庭所有(不足2000万人),13亿人分享甚微。同时,企业存款还超过居民存款,占国民收入比重的23%。它同样为政府控制的少数垄断企业所有。一个收入分配差别如此悬殊的国家很难说是现代化的国家,它将导致何等尖锐的社会矛盾更是不言自明的。

这种悬殊的分配差距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当然不是市场公平竞争的产物,因而将其归罪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显然是错误的。恰恰相反,它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即行政权力配置资源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至今,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大量的行政垄断还存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垄断行业及其获得的垄断性资源、垄断利润在给国家增添一定财富的同时,大量的利益流入了特殊利益群体的腰包。大型国企的高管层年薪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并非来自其经营才能的“创新利润”,而是行政岗位的变动带来的特权。与此同时,由于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并未切实进入公共财政分配和运作的轨道,不同程度地被行政部门甚至个人所控制,这又衍生出更大的钱权交易和不合理收入的流出。不管怎么说,现今严重失衡的收入分配主要是从这两大口径而来的。

其二,资源配置的矛盾。政府配置资源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过度竞争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环境资源的压力空前强大。不能说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和资源短缺,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有微观的效率机制和商业周期的修正机制来加以矫正。问题在于,我国的市场机制受到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强力干扰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行政配置资源必然伴随缺乏效率的数量扩张和技术上的“复制古董”,而更严重的是在“保财政、保吃饭、创政绩”的压力下,各地方政府之间展开旷日持久的过度竞争,这种竞争在缺乏市场效率机制约束的情形下,当然只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结果便形成比比皆是的结构雷同和产能过剩,使得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事实上,上述两大矛盾会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内需乏力和不合理的刚性结构,更是与此直接相关。在不能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要“促增长、保民生、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流于空谈。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出路只能是继续改革,倒退回去或者维持剧烈碰撞的现行混合体制,都只会加重矛盾,断送中国伟大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改革是我们别无选择的理顺矛盾的唯一通道。

二、改革之路倍显艰难

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已出现了“锁定效应”,即由于现行“双轨制”的利益分配以不争的事实培植了一批既得利益者,他们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力图固化现行体制,从而可能使改革半途而废。

由于中国的改革是“自点而面”的实验,再“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在这个改革的行动路径中,党和政府是创新制度并使之具有法律地位的唯一的制度供给人。因此,掌握了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如果缺乏改革动力,甚至因改革而使自身利益受损,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使创新的制度资源在供给渠道上出现部分堵塞。从这个角度判断,改革确有夭折的可能。这些年来,各地真正力主改革的人士颇具争议,甚至落马,似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改革倍感艰难的深层原因在于:随着改革在农户、企业层面和市场体系方面的完成,其锋芒将逐步且必然要指向资源配置的源头,特别是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掌管部门。一句话,后续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如果不是现行体制给部门(实际上是掌握权力资源的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权力租金”,改革的阻力将会小很多。但在权力租金太大的背景下,继续推进改革,从部门和个人角度讲,将会形成“前三十年改革边际收益递增”与“后三十年改革边际收益递减”的巨大反差,改革不受利益阻挠反而是不合逻辑的。问题不在于原有的制度供给人反过来阻挠改革,而在于这种阻挠并非以公开反对改革的名号出现。谁都在高喊改革,都在分享改革的实惠,但对真正改革的人士和举措却不予接受甚至打击。这就使得大众视改革为畏途,切中体制机制要害的改革不可能不出现锁定效应。

不仅如此,因为改革是一个时代的响亮口号,诸多不改革,甚至走回头路的“土政策”反而以改革的名义出现,并理直气壮大行其道。举凡与民争利、与市场争权、与企业争权的行为便属此例。更有甚者,不少行政部门以改革名义将部门利益法律化(通过人大修法),更会使改革的推进遭遇空前的困难。

中国的改革不会停止,这源于两方面的动力:其一,新生的市场化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轨迹已按新体制的要求铺就。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的经济活动都只能与此接轨,而与此相抵触的旧的计划经济方式会受到天然的排斥,否则,碰撞会以国家和人民利益受损的形式表现出来。故此,新体制已产生巨大的运行惯性,这种动力是任何力量都难以扼杀的。其二,更重要的是,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是坚定不移地力主改革的。因为中央政府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的最高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以建成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宏愿已写进了党和政府的重要决议,改革的一系列举措还在强有力的推进。由于中央政府追求的是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宗旨决定了其改革的边际收益不是递减而是递增的,它会使改革的制度资源获得“总供给人”的有力保障。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某一局部或某些环带上出现的改革的锁定效应,尽管值得担忧,但改革的总体趋势不可逆转,改革的进程仍将铿锵向前。

三、将改革进行到底,“底”在哪里?

当诸多逆改革而动的“土政策”纷纷以改革面目出现的时候,说明人们对改革的目标和判断标准不甚清晰,制度变革在中途因利益的交汇和碰撞模糊了自己的方向,因而需要有对目标和方向的进一步辨识。不论怎样争论,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最终目标仍可概括为“三公体制”。

一是“公共价值尺度体制”。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经济制度创新的基本定位。价格调节商品市场、利率调节资本市场、工资调节劳动市场、地租调节土地市场,且都在一个透明的平台上公平竞争,这就是市场配置资源。其市场信号成为游戏各方价值评估和利益分配的公共尺度。没有这个公共价值尺度体制,就没有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这一点,已得到广泛的共识,但问题是,目前我们诸多的关键资源和利益分配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个公共尺度,而是“既找市场,又找市长,”即通过行政审批和政府特许来获得行政垄断收益。结果只要有某一资源配置不走市场轨道,其全部价值标准都会发生畸变,这对市场是不啻于致命的冲击,这正是“双轨制”的要害所在。现实中,大量的不公平竞争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都是因此而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暂时保留某些政府配置竞争性资源的现象,但不能把这种“暂时态”永久化,最终目标是竞争性资源的市场一轨制。一旦在这一点上发生了动摇,整个改革必将走偏方向;更需要强调的是,确立公共价值尺度体制,不等于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和地位,更不能与“新自由主义”混为一谈。这两种观念既远远偏离了实践的矛盾分析,又混淆了理论的逻辑。

二是“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权力为全民所有,公共资源为全民造福,政府财政只满足公共需要,不参与和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这是公共财政的要旨所在。有人认为财政体制只是一个局部的体制问题,对改革全局不发生重大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事实上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的“公共”程度不完全、财政分配不透明、财政对竞争市场的干扰、财权不同程度的部门垄断、甚至个人操办恰恰成为改革出现锁定效应的重要源头。地方政府转换职能的滞后和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财政”,即保现行与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有关的“准公共财政”收益。不对这种体制作进一步深入的改革,并在以满足公共需求为目标的前提下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其他的改革都将寸步难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财政体制成为改革完成的重大最终目标之一。

三是“公共政府体制”。在公共价值尺度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完成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完成政府体制的改革,即由统制型的“万能政府”向有限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个转变的核心在于政府的逐步退市,而政府退市的核心又在于抽掉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竞争性市场活动及其强烈数量扩张的经济动因。这将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在这个进程中,诸多行政部门的职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并将公权力的市场寻租彻底逐出历史舞台,因而对当事人是一种痛苦的自我革命。

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篇6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具体表现在: (1) 学生在认识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 (2) 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1)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 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 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因此,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 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 关注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 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 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但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然而, 在当前教改实施过程中, 认知有效教学论, 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首先前提是必须划清新旧教学观的界线。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所谓“课堂教学”无非是精通知识的教师向未成熟的学生传递知识的作业,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新的教学观主张,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机械地向学生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 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讲包括了探究、理解教材的含义的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 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现多元见解、感受、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 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上述两种教学观, 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分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基于新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主张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 绝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 所谓的“知识”是学习者自身构建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就是这种教学认识论的典型代表, 强调:每一个学习者所内化了的知识和策略, 是在他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活动表征出来, 通过亲自汲取他人的视点才得以获得的;学习活动是在社会的文化的语脉中产生的, 所谓“知识”总是处在必须运用该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的。可以说, 它是一种超越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以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认识论。

因此, 基于新的教学认识论, 在中学新课程教改实践中, 要充分把握新课程特点, 注重以有效教学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 冲破传统教育观念, 使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 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 从强调“塑造”教育转型为“成长”教育, 催生崭新的课堂教学创造, 让课堂真正成为有助于中学生成长的教学场所。在减轻学生负担, 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一、与时俱进, 更新教学观念

1.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书育人、教学为主”, 这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实现的目标。教学工作离开学生, 无从谈起教育、无从谈起质量、无从谈起发展、无从谈起培养人才, 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成长, 有规律、有步骤、有效地进行。面向全体学生,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方向, 用有效性教学方式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发展, 方能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有力地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地培养下一代。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去看待课堂的师生关系, 让每位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在每个班, 总有好几个后进生成为包袱, 但从他们的角度考虑, 他们并不是天生不爱学习, 只由于一些原因使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想听吧, 听不懂, 想做题吧, 根本无从下手。所以, 在课堂内教师要设计简单的习题让他们也能参与学习, 逐步体会学习乐趣, 并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号召同学间互帮互助, 让他们不要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破罐破摔, 不要因学习成绩不好而没有了自信。因为就他们以后的发展而言, “行行出状元”“条条大道通罗马”, 要让他们成长为“状元”。

2. 发扬教学民主, 欢迎学生评教

我们从教多年, 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但一些教学定势有时会起到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下教师的架子, 正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 发扬教学民主, 欢迎学生提出意见。而发扬教学民主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思维, 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 又能让教师体会到“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的欣慰, 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实际上, 发扬教学民主更体现了教师的睿智和随机应变的驾驭能力, 最关键的是通过对学生在解题中所提出的先进解法的及时肯定和表扬, 激励出他们学习的本领, 实现“我要学”。

二、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1. 在课上要控制“讲”, 让学生充分地“议”

“精讲多练”是老一辈教师给我们的经验之谈, 现应对这四字箴言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扬。所谓“精讲”有两层含义:

(1) 经过整合教材, 编写学案后, 教师对全班讲课的内容要惜字如金。主要是讲清主干内容;重视分析思路的引导;语言精练准确, 累计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要总是包办代替, 为了防止学生出错而“强调”不停。就好像小孩子不摔跤学不会走路一样, 教师要让学生尽量出错, 这样才能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在课内批改中就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

(2) 为实现“有效教学”, 加强“课内研讨”。因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而思维方式的训练单靠教师讲学生练, 效率还不够高。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开展“课内研讨”是有效措施。而开展“课内研讨”时教师必须严格控制教师的“讲”, 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尝试、交流。为了让学生在课内不保持缄默, 教师对课内研讨的驾驭要经历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在“有为”时期, 学生的讨论基本上是按教师预设的流程进行, 教师总忍不住要提示、点评一下。虽然效果优于教师的“唠叨”, 但后来我们自嘲其为“假讨论”。因为对学生来说最关键的不是题目“怎么做”, 而是要“怎么想”。教师的提示点评实际上是干扰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过程, 其效果就好像大家熟知的故事“对于黑板上的圆, 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很多想象, 而大学生则统一回答是圆”。

2. 课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有效教学”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 有进步, 而且要抓住“课堂内”这个大好时机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当同学上讲台展示成功, 获得教师、同学发自内心的叹服时, 他在心灵上获得的满足感, 对后进学生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当同学上台展示出现失误时, 也要引导同学们对他的表现进行一分为二的评论, 肯定思路上的可取之处、赞扬他的勇敢精神、给出改进建议、鼓励继续努力……从而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同学们放下顾虑, 怎么想就怎么说, 想多少就说多少, 充分体现出“怎么想”的全过程。这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相鼓励, 互相支持, 互相取长补短,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三、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后, 与之相对应的是更新学生学习方式及课堂组织形式, 改变学生“上课听, 下课练”, 而是将学生训练重点由课外转移到课内, 使全体同学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在课堂内“大运动量”练习, 完成主要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形成课堂内“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 全班共议”的学习模式。

1. 学生自学

因为“有效教学”的课堂以教师的“传道”和“解惑”两方面为重点, 一些非重点内容或一看就会的内容以及只有少数人看懂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为将来自学提升打好基础。

2. 小组合作

虽然教师在课内批改时会尽量照顾到每位同学, 但靠教师一人的力量毕竟时间精力有限。这就必须发动学生, 形成一张学习网:全班分为十几个学习小组, 且组员各负其责, 在某些环节, 采取“师教兵, 兵教师, 兵教兵”的方式学习, 其效果大大优于教师教学生。

3. 全班共议

在课堂内, 对一些随机问题、易混淆问题、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问题, 教师组织、号召同学们集思广益, 在研讨中体会运用知识来解决的乐趣, 感受所学知识的丰富联系,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今后我会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 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 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 结合自身吃透教材, 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 灵活地处理学习材料, 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同时在纠错、自查、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总之, “有效教学”不是昙花一现, 而是要将“有效教学”思想落实在每节课, 进行到底!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中, 学到更多的知识, 提升文化素养。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等多种角色。换言之, 作为教师的角色, 不存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 也不存在所谓的知识权威, 教师应是一个“解构者”。在解构的过程中, 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知识文化的建构。

四、营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具备的基本素质。传统的学习方式, 强调接受学习, 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忽视学生间的作用与交流。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要求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要学、能学、会学、主动地学, 学会倾听、尊重、接纳他人的意见, 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修正自己的错误;学会配合协调, 知道宽容和让步;学会综合各种意见, 全面地考虑问题。

然而, 在现实教学中, 我们发现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缺乏学习经验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问答表现不积极, 很多时候一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在课堂上更不爱发言。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对课堂发言价值的认识不够;二是就课堂发言来说, 有些能力很强的学生会感到很不自信, 害怕出错丢脸, 被同学取笑;三是许多学生对于课堂的活动没有太大的兴趣。基于以上原因, 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应该营造合作、融洽的课堂氛围, 以便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 这是实施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 要注意以下三点:

1. 要及时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发言的价值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 从书面文字和教师的讲解中获取并整合信息, 形成假设, 然后将头脑中的想法经过加工, 组成连贯的语句, 这一系列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 它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果学生未参与以上过程, 那么他就容易走神, 从而不会记住所涉及的信息 (概念) , 因而也就不可能把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此, 可以设计一个示意图, 让学生明确课堂发言的理论意义和重要性, 并不断进行强化, 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2. 要强化一个观念:“回答错误不是错”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 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 只抱有期望, 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 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在教学中, 一方面, 要向学生讲透, 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 每个错误的回答对其他同学的进一步思考都是一个刺激, 都会有所帮助。如果没有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 那么就会只有少数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另一方面, 要注意因材施教, 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给学优生一些具有一定难度、挑战性的问题去解决, 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对学困生更多地鼓励和关注, 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竖起大拇指或给予“Very good!”“你很聪明!”“继续努力!”等语言激励, 让他们解答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 及时对他们辅导不致掉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3. 要丰富课堂文化, 让课堂活跃、轻松

(1) 对学生坦诚相待, 以朋友相处。这种安全的、宽松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饱满的激情、风趣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言感染调动学生,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教学与学习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策略, 来说服、诱导, 甚至强制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比如, 可以运用随机提问的方式, 准备两副相同的卡片, 一副供教师使用, 另一副发给学生, 每人一张, 将剩余的卡片放在一旁。提问题时, 教师随机抽取一张, 然后让拿着相同卡片的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做法很有趣, 但会为问答这一教学环节增加一定的紧张气氛, 并使学生时刻准备着回答问题,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做到上述三点, 我们就能有效控制、调动学生合作激情,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最大限度减少教师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今天正遨游于人类文明的海洋中, 虽然任重道远, 但我们坚信在市县校三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在专家及教研员的积极引领下, 我们基地校物理组全体老师, 一定会借着主题教研这一轮旭日, 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在有效教学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中学新课标资源库 (物理卷)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 (美) Cruckshank, D.Bainer, D.Metcalf, K, 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

[3]顾明远, 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2001年.

将“变式教学”进行到底 篇7

关键词:变式教学,高中数学,效率

当前形势下, “五严规定”的贯彻落实, 直接导致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大量缩水, 但高考对数学的要求没有降低, 这就需要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数学.众所周知, 变式教学, 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为了更好地提升效率, 就需要将“变式教学”进行到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际, 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将“变式教学”进行到底首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变式

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 提升学生的素质, 所以将“变式教学”进行到底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任何偏离学生需求的教学都是低效的, 不应该的, 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1. 如果教学的目的是为加深学生对

概念的理解, 从而掌握定义、定理、公理, 那么在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从概念出发, 设计一些辨析概念的变式题,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关键词语、语句的理解, 从而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2. 如果教学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对某

个问题的深入研究的需求, 那么教师可以研究习题的题设, 变换情境, 组成题组, 集中训练, 巩固教学知识, 掌握通式通法.

例1已知函数若f (2-a2) >f (a) ,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变1函数, 若f (a) >f (1) ,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变2函数, 若f (2-a2) >f (a) ,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变3函数, 若f (2-a2) >f (a) ,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上述问题的处理手段, 都是作出图像, 根据图像特征, 将函数值的不等关系, 转化成自变量的关系, 从而求出实数a的取值范围.通过对例1进行变式, 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 既可避免学生的解题“疲劳”, 又可以多次连续刺激学生的神经, 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 从一个问题拓展到一类问题, 从而实现拓展知识的宽度, 掌握这类题的常规解题方法.

3. 如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拓展

学生思维的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变换习题的结论, 一题多问;也可以变换原题中题设和结论的位置, 设计出新的变式.

二、将“变式教学”进行到底要适应学生思维的特征, 切不可搞“一步到位”

变式教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情境, 拓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变式教学的实施有两种错误认识, 务必杜绝。

误解一:将变式教学进行到底就是对问题的变式要一变到底.变式越变越多, 往往占据较多的教学资源, 而效果往往不佳.

如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就遇到这种情况。

例2已知两个函数f (x) =x2+x-k, g (x) =2x2+5x+4 (其中k实数) , 存在x∈[-3, 3]有f (x) ≤g (x) 成立, 求k的取值范围.

变1已知两个函数f (x) =x2+x-k, g (x) =2x2+5x+4 (其中k实数) , ∀x∈[-3, 3]有f (x) ≤g (x) 成立, 求k的取值范围.

变2已知两个函数f (x) =x2+x-k, g (x) =2x2+5x+4 (其中k实数) , ∀x1, x2∈[-3, 3]有f (x1) ≤g (x2) 成立, 求k的取值范围.

变3已知两个函数f (x) =x2+x-k, g (x) =2x2+5x+4 (其中k实数) , ∀x1∈[-3, 3], ∃x2∈[-3, 3]有f (x1) =g (x2) 成立, 求k的取值范围.

设计上述变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恒成立问题、存在性问题这一类问题.但是由于这类问题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而每一个变式的思维难度并没有降低, 缺乏梯度, 而太多的变式, 将学生搞得云山雾罩, 在实际授课中气氛沉闷,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教师只能向学生灌输.长此以往, 这种教学模式必定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必然减少.

误解二:一题多解是变式教学的一种形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 所以将变式进行到底就是将问题一题多解到底.

笔者认为一题多解确实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 有助于思维品质的提升, 但是如果一题多解仅仅是由教师发现的, 那么一题多解就变成了教师的展示.一题多解不能偏离学生接受的水平, 不能忽视常规方法的教学, 教师有义务告诉学生每种方法的优劣, 哪些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是比较容易想到.

“过犹不及”, 过多的变式必然会占据较多的教学资源, 这就有可能致使基本教学任务无法正常完成, 也必然降低教学效率.因此, 变式教学进行到底应该依据学生的原有水平, 在学生可接受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将变式进行到底只需对问题酌情变动, 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有助于培养学生审题的细腻程度, 进行类比研究, 对照思考, 切实提升课堂效率.因此, 笔者建议:对问题小变动, 不做大手术, 避免给教学带来副作用.

将快乐进行到底 篇8

学习的确很紧张,精神也很压抑,但这些并不能阻止我们将快乐进行到底,享受生活是无时无刻的。

经不完全统计,最容易睡着的课是历史课,其次是政治。在这两节课上偶尔犯迷糊,老师是不太在意的。但若是碰巧今天没有这两节课,而昨晚又实在太认真,一不小心干到12点,那么上课实在是一种煎熬,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那种感受的。手里抓着一支笔,托着下巴,脸与讲台稍成一点角度,眼皮由上而下缓缓地运动,听觉系统受到于扰,耳边只剩下“嗡嗡”的声音。有时,你努力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眼,用那种一无所知的眼神看着一切,那一刻你会体会到,能踏踏实实睡一觉,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

上课睡觉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既影响自己,也影响别人,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赶跑所有的瞌睡。头悬梁,锥刺股,如今已经不流行了,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笑几声,即使自己一无所知,被笑醒后总想弄清楚,也就睡不着了。为了全体同学,便会有几个人甘愿牺牲自己,充当笑料,为同学们赶走睡意。如果某一刻,二班突然爆发出一阵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笑,那说明,二班所有的人都醒着。

人说:“好男不跟女斗。”二班的男生们虽自称为“天才”,却缺少——样很重要的东西——绅士风度。在二班,每天爆发的男女世界混合大战不下十次。统计全班,没有跟女生开过火的男生为零,同样没有和男生作过对的女生也为零。

不要以为进了初三,战况就有所好转,世界趋于和平,各地区局部性战争也从未停止过。或许几十年以后,我们忘了曾经是敌人,但一定会因此记住了曾经是朋友。

初三了,各类活动纷纷离我们而去,我们也终于尝到了“聆听喝彩声”的无奈。听窗外,喊得震天响的加油声,让我们心里无限的羡慕,然后化作一句:“你们迟早也会有这一天的,哼!”

将知识进行到底 篇9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每一个老师的讲座都非常精彩,她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们用她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她们深深的爱着她自己的职业,也为她们热忠的教育事业奉献着,她们在尽心尽力地做着她们的工作,正因为她们的努力她们才得到了属于她们的荣誉。今天我想两点:一是知识的准确性;二是我们必需要及时反思。

一、知识的准确性

我深深的记得在张主任的《常规教学与教学常规》讲座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张主任让两个教师到黑板上写出

,并带有步骤。她们的结果是对的,而在写的过程却处处出现问题,首先,18的写法,她们俩个人都写错了都先写了8,并且大部分同学也都认为先写8,老师问为什么,其中一个女老师说:“我们上学时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或许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个老师一辈子教了那么多的学生,岂不都这样写了嘛!如果把这样写的老师的数字统计出来,再把这些老师教过的学生统计出来,那数字将是多般的吓人?在很多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特别是在板书的时候,我总会看到一些老师的笔顺是错误的,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又那么强,老师怎么写学生也就怎么学,无形中就又误人了弟了。当然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又要特别注意知识的准确性。张主任还提到

“”等号一定要照齐,要教会学生规范的书写。当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这样,而所有的学科都应该规范起来。

二、及时的反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在促进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方面已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听了老师们这么多的讲解,无不渗透着这样几种简单易行的反思方法:

(一)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观看课堂实录进行反思

目前,全国各地举行各种类型的课堂观摩活动,期间邀请了各地的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进行课堂展示活动,我们可以购买这些活动光盘进行观摩。我们在观看这些课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时加以思考:如果让我重新设计这一课(或假如让自己上这节课)将如何设计?他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这样带着问题观看,边看边思考,边看边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

三、参与教学研讨进行反思

将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进行到底 篇10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教师要有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及每一节课的目标。必要时教师还需制定课时目标,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只有实现了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将明确的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学习。

设计教学目标应力求“三维”目标能得到有机整合并立足学情,要做到这些,教师需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必要时要参照《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认真钻研每一节课的内容。当然,教育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总是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角度出发来接受新事物,所以教师要清楚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差异。

二、灵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讲求“适应性”原则,教学模式的选用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相同的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效果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教师只有把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变得乐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1. 运用多媒体,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

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课件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化静为动,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近期使用的中学生物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并创造各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让学生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完成实验操作,认真观察、记录。学生通过亲手触摸、观察、实验,使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会大大提高思维活动能力。

3.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彰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弘扬人的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能突出学习的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探究学习,能强化学习的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批判的思维品质。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另外,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经常进行交流,相互间会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小组成员间各有分工,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内容多联系生活实践

新课改提出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生物学科自身的魅力更说明了这一点。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学习,增长见识,同时将自己的知识有效融入到课堂中。

四、尊重学生差异,适当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里的几十个学生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因而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要求、不同方式的教学,针对各种问题对症下药。

每学期、每堂课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习惯等情况了解分析,了解不同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认真专研教材和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把不同梯度的问题分给不同层次学生来完成,使他们在课堂上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学习的内心体会。为了充分调动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把好备课关,必须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和课堂教学目标、实例、习题、问题的设置有机结合。对于最简单的问题教师可鼓励后进生回答,稍灵活点的题由中等生来回答,学优生最好能讲出他的分析思路,能让其他学生也听明白,这样一堂课上各层次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并使后进生树立上进的信心。

五、讲练结合,及时反馈,调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把知识都讲完后,一起做练习,难免使课堂成为讲练分块的模式。这样做,教师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练习或作业,教师虽然能获得一些反馈的信息,但错过了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不利于及时改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教师将练习融于教学过程当中,有利于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思维的受阻点,在反馈和矫正过程中不断接近目标,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向课堂要效率而不是向课堂要成绩的目标。

总之,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整个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努力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生物科学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只要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凤娥.强化六种意识, 实现有效教学.生物学教学, 2009, (2) :26-27.

[2]马丽瑞.精彩课堂贵在实效.中学生物学, 2009, (3) :17-18.

[3]钱敏艳.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能力.中学生物学, 2009, (3) :20-21.

上一篇:资本测度下一篇:食用芦荟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