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分析十篇

2024-09-11

对外贸易分析 篇1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一)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 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5097.7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6418.6亿美元, 增长了6倍。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贸易统计, 美国2012年的商品贸易总额比上年增加了3.5%, 达到38629亿美元。而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 中国2012年的贸易总额为38671.2亿美元, 已经小幅超越美国 (见表1) 。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二)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的贸易方式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在出口商品中, 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近年来,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放缓, 大宗产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加快。中国初级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由2001年的9.8%下降到2012年的4.9%, 工业制成品由2001年的90.2%上升到2012年的95.1%。

(三) 出口市场稳定

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是流向美国、日本、欧盟、东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欧盟、日本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 出口市场较为集中。由表2可知2012年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 出口增速最快, 达到20.1%, 与美国、俄罗斯、韩国的贸易增速略有上升, 与欧盟的贸易增速略有下降。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3年秋季)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贸易商品结构仍不够合理

近年来,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但总体仍然表现为贸易结构不合理, 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以对美国出口为例, 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纺织品、服装等附加值较低的商品, 且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比例不均衡, 服务贸易发展落后, 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出口较少, 传统的货物贸易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这一现状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 顺差过大

21世纪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在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的同时产生的巨额贸易顺差也开始引起关注。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为321亿美元, 到2012年增加到2311亿美元, 是2004年的约7.1倍。贸易顺差的增长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内外失衡, 国内消费水平不足, 产能相对过剩, 过剩产品通过出口流向国外, 而外汇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储备规模急剧扩大进而影响中国货币市场的平衡。

(三) 贸易摩擦不断

截至2012年, 中国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严重。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中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占全球的35%以上。除了数量上的增加, 遭受到贸易摩擦商品的种类也不断扩大, 从纺织品、农产品、化工产品到半导体、机电产品在内的高新技术产品, 产品多达4000多种。贸易摩擦的手段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性贸易壁垒。

(四) 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失衡

现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东部、南部整体比西部、北部发达的现状。由于地理、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早且交通便利, 故吸引外资较多, 对外贸易发展相对较快,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承担主要的角色, 而西部对外贸易与之差距较大 (见表3) 。

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3)

三、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的建议

(一) 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虽然已经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但总体来说, 我国现阶段的出口商品结构仍不够合理, 表现为出口的产品大多附加值较低。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进程中来, 我国的人力资源等相对优势不断降低。提高我国传统优势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 实现发展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实现主要出口粗加工、低附加值商品出口向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 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口方面, 不仅要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还要大量引进专利和专有技术, 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但不能过于依赖引进技术, 否则我国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容易受制于人。

(二) 完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完善对外贸易促进政策, 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降低出口企业的相关风险。促进贸易与产业结合, 建立出口增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进口产品结构的调整, 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加工制造设备的进口,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扩大海外市场, 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 从而有效避免因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及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三)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鉴于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 企业应高度重视员工培训体系的建设, 加强员工对先进技术的学习, 与高校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 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贞贞.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对策[J].科技故事博览, 2009 (10) .

[2]胡乃文, 殷献民.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2) .

[3]胡晓颖.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9) .

[4]裴长洪, 盛逖.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及其调整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 2007 (4) .

[5]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对外贸易分析 篇2

对外开放以来, 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呈上升趋势, 从1978年的不足1, 000万美元, 发展到2014年进出口总额650.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7.5%, 依然再创历史新高, 增速跑赢了全国平均水平, 进出口、出口总值均居中部首位, 其中出口总额2, 418.81亿元, 增长8.4%;进口总额1, 575.55亿元, 增长6.1%。从对外贸易发展的增幅来看, 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增长幅度都很大, 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

同时, 河南省对外贸易也面临着发展机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立使河南的外贸发展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的结构转变, 与航空港有关的对外贸易渐趋繁荣, 新的贸易业务发展迅猛, 品牌效应非常明显,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在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战略中, 郑州作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物流通道, 将给河南的进出口贸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海关通关一体化的形成, 将会在郑州形成海陆空联运的通关模式, 使河南省及沿路企业的通关成本和费用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使得企业更加省时省力省钱, 对河南省的对外贸易和跨境物流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富士康入驻河南

富士康是台湾鸿海精密集团在大陆投资的专业生产3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1974年在台湾成立, 1988年投资中国大陆, 建立了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 是全球最大的电子科技制造服务商、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富士康对劳动力有着庞大的需求量, 也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是有着极大的拉动作用, 因此成为地方政府争相邀请“入驻”的对象。资料显示, 富士康在河南省给其提供土地供应、税收、用工服务等多方面优惠的基础上成功入驻河南。对于河南而言, 富士康的入驻, 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贸数据的刷新, 同时也带动了周边配套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跟进布局、有效地解决了河南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河南, 推动着河南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

数据显示, 河南省进出口总值于2012年成功突破500亿美元, 总额为517.5亿美元, 增速位于全国第三位, 而这距离富士康入驻河南仅仅只有4年的时间, 富士康为河南省的外贸总额贡献了293.9亿美元, 占一半以上, 发展之快令人惊叹。近年来, 随着富士康成为苹果手机在中国地区的主要加工产商, 手机项目也落户河南, 以手机为代表的加工贸易成为河南省进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海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4月14日, 今年一季度, 河南省进出口总值1, 008.4亿元人民币,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其中, 富士康对进出口总额的贡献率为92.3%,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3.5%。而在中部六省之中, 河南进出口总值、进口值和出口值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富士康的投产以来, 还吸引了诸如酷派、天语等十来家智能手机生产基地落户河南, 这不仅带动了河南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还加快了河南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郑州富士康因其庞大的用工数量, 吸纳了30多万的河南籍农民工和一些周边省市的农民工, 有效解决了农民工远离家乡去打工的困扰, 提高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另外, 郑州也在富士康的影响下获批中国第一个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 目前已有26条全货运国际航线, 是内陆地区第一, 2014年货邮量跃升为第七位。

三、河南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富士康为河南省对外贸易立下汗马功劳, 对河南对外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关于河南引进富士康的争议却也一直都在, 热度不减。不少学者表示, 河南患上了“富士康依赖症”, 河南对富士康的高度捆绑, 不仅有利更有弊。

(一) 河南省对外贸易呈现明显季节性走势。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河南省进出口总值为3, 994.4亿元人民币, 其中富士康的贡献率为75.6%, 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0.3%。因为富士康手机项目落户河南, 导致河南省的进出口总额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走势, 每年9月份至次年的1月份, 外贸进出口额走势明显偏高, 处于旺季, 而2月份至8月份, 外贸进出口额走势相对平缓, 处于淡季。

(二) 放大苹果产业链波动风险。

富士康依赖于几大电子产品产商的发展, 例如苹果, 而富士康将苹果手机整机生产基地放在河南, 因此富士康的订单起伏会使河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受到影响, 苹果手机订单的减少会直接影响河南的出口贸易, 冲击河南的外贸产值。再加上电子信息产业的特性, 产品更新换代快, 兴衰周期短, 若日后出现替代性通信技术, 就会对富士康以及河南的电子信息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如果河南过分依赖富士康, 无疑会加大经济发展的波动性。

(三) 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富士康入驻河南使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在河南的外贸经济增长中占有很大比重, 形成“富士康打个喷嚏, 河南省出口贸易感冒”的局面, 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2015年一季度, 河南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的总额为679.1亿元, 是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7.3%, 特别是2014年, 河南省累计出口手机7, 343万部, 手机单项商品出口总值占河南省外贸出口的53.1%, 由此可见, 河南省经济发展对富士康的依赖程度。

(四) 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趋紧。

河南省外贸企业主要是小而多、总体不大、势力不强, 大多是对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 没有核心技术, 没有品牌和自主产权, 产品的附属价值非常低。同时, 出口企业还面临着劳动力、资源能源、资金等要素成本的上升, 对企业出口利润影响较大。劳动力需求明显增加, 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短缺, 工人的薪酬待遇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升值使出口企业遭受汇兑损失, 新增贷款量不足, 企业融资成本明显增加, 企业资金紧张;另外, 资源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强化。随着河南重化工业用能增速加快, 全省工业电力、能源消费增速将会持续回升, 能耗反弹趋势较为明显。国家对各地能耗总量实行分级控制, 资源环境的约束力也会进一步强化。

四、河南省对外贸易建议

(一) 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 努力培育自主品牌商品出口,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牌, 这样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赚取足够的利润, 有足够的利润, 就能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人民币升值、资金紧张等问题。因此, 企业应该要有品牌意识, 提高对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 制定品牌发展战略, 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品牌建设, 为企业注入活力。政府应积极扶持企业引进高科技产品, 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 在税收政策、研发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减少企业的压力, 保护企业的利益, 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二) 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促进贸易方式多元化。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模式, 如阿里巴巴, 特征鲜明、时效性强、交易次数高、在互联网上透明度高;金额小、重量轻;种类多、交易主体多元, 在当今的互联网经济中很受欢迎, 与传统贸易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跨境电商的生存能力和外贸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传统外贸企业, 政府应培育服务企业, 带动跨境电商发展。目前河南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传统企业, 对跨境电子商务不太了解, 就算有意愿也不知道如何开展, 政府应该对这些传统企业进行培训, 帮助企业及其产品制定相应的跨境销售策略, 引导与扶持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 逐步实现向集报关、退税、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汇兑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转型。

(三) 以出口基地建设和引进出口型项目为重点, 努力夯实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

要提高配套服务的水平与层次, 合理规划和大力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 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 对转移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 创造更加有利于外贸发展的环境, 缩小河南省作为内陆省份与沿海省份在对企业服务水平、层次、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让更多投资人、企业愿意来河南投资办企业。同时也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提升引进产业的层次, 争取引进更多类型的大型企业落户河南, 形成合理的行业竞争, 增强抗击系统风险的能力, 改变富士康外贸进出口一家独大的局面, 减少对富士康的依赖程度, 避免苹果产业链波动的影响。

(四) 努力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综合服务型外贸企业。

首先, 要逐步实现国内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鼓励企业经营多样化, 让更多的国企、民营、私企加入到外贸行业中, 以此来改变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其次, 应建立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 推动进出口贸易由低附加值的产品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 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鼓励企业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 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努力创新, 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另外, 河南省应该抓住“中部崛起”政策的契机, 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吸引更多的高端加工企业入驻, 充分发挥引进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加速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摘要:对外开放以来, 河南省对外贸易取得飞速发展, 尤其在引进富士康后, 河南省对外贸易增速连续几年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河南与富士康的高度捆绑, 不仅有利更有弊。本文介绍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 通过分析富士康的入驻对河南外贸的影响, 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河南省,对外贸易,富士康

参考文献

[1]金晖.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 2012.2.

[2]樊尊.河南对外经济现状及原因分析[J].北方经济, 2009.8.

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篇3

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总体表现良好,据海关统计,前5个月进出口总额达到8013.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其中出口额4435.33亿美元,进口3578.07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8%和19.1%;贸易顺差857.26亿美元。前5个月一般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同比增长29.1%,而加工贸易增长只达18.0%。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3.3%,而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只达22.2%;一般贸易进口增长24.4%,而加工贸易进口只增长11.9%。一般贸易顺差达到360.3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达到906.6亿美元,一方面说明国内产业对外需的依赖依然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国际化生产布局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再从进出口企业性质来看,无论增长速度还是贸易顺差,外商投资企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以及非公有经济企业的出口增长速度最快,贸易顺差的贡献也最大,而国有企业仍然保持贸易逆差形势,说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分工安排对我国贸易平衡的影响很大,我国单方面很难改变贸易顺差的基本形势。

从双边贸易格局来看,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特区、东盟和韩国依然是我国前六位最大贸易伙伴,前5个月,对美贸易顺差达到598.5亿美元,对欧盟顺差也达465.3亿美元,对香港特区贸易顺差214.9亿美元,对日贸易逆差108.8亿美元。贸易不平衡的区域结构也基本没有改变。对欧美贸易顺差将继续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话题。

二、 减顺差等宏观调控措施开始见效,但不平衡

通过关税杠杆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并增加其进口初见成效。前5个月,能源矿物类产品的出口下降了1.7%, 而进口增长了50.1%。特别是煤炭进出口格局发生重大转折。2006年11月,在取消煤炭出口退税的基础上,我国将煤炭进口税率由3—6%下调为0或1%的暂定税率,同时对炼焦煤加征5%的出口关税,从而对煤炭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这些调控措施见到成效。2007年前5个月,我国净进口煤炭367万吨,去年同期为净出口1068万吨。我国长期保持的煤炭净出口局面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煤炭净进口形势也没有替代国内煤炭生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4月份,国内煤炭总产量达到6.86亿吨,同比增长13.8%,我国煤炭净进口量只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很小部分,煤炭净进口不会对国内国际市场产生太大影响。但净进口能否持续,以及占总消费比重多大合适,则是需要继续研究的新问题。而且,煤炭净进口量的增加,其主要贸易伙伴是越南和印尼,这也有利于我国加强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并由此带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

但一些资源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仍不合理。如,成品油出口达到647万吨,同比增长22.2%,相反成品油进口只达到1479万吨, 只增长了4.5%。纸及纸板的出口达到143万吨,增长了48.3%;相反,同类产品进口177万吨,同比下降3.2%,纸浆进口只达到354万吨,同比略有增长。钢材的进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也很突出。前5个月,钢材出口达到2744万吨,同比增长116.7%,相反,钢材进口只达到728万吨,同比下降5.9%,铁矿砂进口增长21.4%。这种进出口结构对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能源消耗都是不利的。

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对142种资源性商品加征出口关税,特别是对80多种钢铁产品加征5—10%的出口关税,对国内部分稀有有色金属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这些措施能否收到应有效果,还有待继续观察。

三、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出现可喜现象

前5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达到2540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占出口总额比重为5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125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占出口总额为28.4%。令人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出口商品实现了量增价升的形势。如印刷电路出口额达到35.9亿美元,商品数量同比增长22.8%,但出口金额增长了31.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额达到449亿美元,商品数量下降0.1%,出口金额增长了36.2%;电话机出口额达到141亿美元,出口商品数量下降2.1%,但出口金额反而上升了13.5%。其他出口1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出现量增价升现象的还有:空调器、手用或机用工具、集成电路、电线和电缆、汽车和汽车底盘、集装箱、半导体器件、塑料制品、鞋类、橡胶轮胎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前5个月对外贸易运行形势总体表现是良好的,保守估计全年外贸总量增长速度仍将超过20%,总额将达到或接近2.1万亿美元。外贸顺差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仍将超过1800亿美元。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出现是国内国外两个原因的结果。从国内看,是近几年国内储蓄增长快于国内投资增长的必然结果,这是促使贸易顺差持续出现的基本因素。持续的贸易顺差,从国民经济运行机理上分析,是在国内投资不能吸纳国内储蓄情况下的一种资源(商品资本)流出,但这种资源流出主要是劳动要素,因此对我国是有利的。从国外因素看,贸易顺差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后,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转移,实行生产国际化和价值链控制的结果,它们把贸易顺差留给中国,但把利润的主要部分拿走,目前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还无力改变这种基本格局。我们的减顺差任务是在上述约束条件下进行,因此要在微观和细节层面上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应把减顺差与调整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我国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特别是如何参与全球采购,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减少贸易顺差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开发全球采购市场并把它与我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商品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密切结合起来,落实到每个商品目录中。我国究竟需要多少个“净进口”商品项目,需要逐个研究并确定下来。通过这些不断增加的“净进口”商品目录来改善我国进出口贸易平衡态势,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从而达到减少贸易顺差与实现国内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运用关税手段调整进出口结构要有配套措施

这个措施在一些商品中已经见到成效,如煤炭。但是否在其他商品中也见效,这还要取决于别的因素,如国际市场的需求因素以及国内产能的消化程度。现在国际市场对我国低附加值普通钢材的需求很大,价格也很可观,加上国内产能又很大,这在客观上会抵消关税调控的作用,因此要研究采用别的配套措施,如对此类出口企业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其采用技术进步措施,提高产业水平。我国目前处在进口原料,加工初级制成品的分工阶段,钢铁贸易是最鲜明的例子,它对我们的挑战是环境和耗能的制约,但我们又不可能超越这个分工阶段,因此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是运用经济杠杆应对和解决环境和耗能的挑战,而不是单纯限制出口,也不是利用关税增加财政收入。

(三)使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措施和激励政策惠及非公有企业

从不同企业性质的进出口平衡情况看,国有企业的进口积极性高于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这说明不同性质的企业在享受进口贸易便利化和激励方面还存在差距,进口贸易需求和增长还存在回旋空间。除了继续降低有关商品的进口关税,让所有企业都能享受进口激励之外,还要针对集体企业,特别是非公有企业在进口便利化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信息服务,出台有关政策,如增加信贷服务、减免进口环节税等措施,使非国有企业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境外采购,扩大我国参与全球采购的社会经济基础。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篇4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进入2010年,从一季度进出口形势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继续好转。同时也要看到,一季度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去年基数较低,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首先,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更加明显。美国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受政府刺激经济措施影响,私人投资正在恢复,居民消费温和增长,进出口持续扩大。欧盟和日本经济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新兴市场经济有望出现较强劲的回升。IMF最新预测将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从3.9%上调为4.2%。但是,世界经济持续全面回升还面临不少困难,复苏进程仍存在很多变数。一是无就业复苏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2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升至10%,创1998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美国2月份开工率为72.7%,比近30年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失业劳动力和闲置资本重新跨部门配置需要较长时间,必然制约消费和投资需求。二是全球主权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主要经济体财政赤字率继续攀升,其他一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地区可能受到波及。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日趋明显。主要发达国家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如金融体系制度性风险和监管不力问题还没有解决,不良资产短期内难以根本消化掉。各国宏观政策在时机选择和力度把握上面临不少掣肘,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加剧。

其次,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但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加剧。

在融资条件改善、投资和消费回升以及补库存需要刺激下,今年以来国际贸易迅速恢复。趋于活跃的贸易商品已经从初级产品、非耐用消费品延伸至耐用消费品和投资类产品。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将会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的增长。WTO预计,2010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9.5%。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存在着整体或局部不确定性,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产能过剩仍较普遍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全面持续大幅回升的动力不足,企业库存正常化对需求拉动的效应也会逐步减弱。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一季度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19起,涉案金额11.9亿美元,同比增长93.5%。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技术贸易壁垒趋于增多。

第三,企业经营环境总体改善,但成本上涨等压力增加。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国内保持扩内需、调结构和稳外需各项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效应将继续显现,进出口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也在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国内资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上沿海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等问题,企业面临国际竞争加剧和国内成本上升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波动频繁,增加了企业汇兑风险。

第四,扩大内需可以带动进口,但增加进口仍面临许多制约。

2010年,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保持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较快增长,稳定进口促进政策,将进一步拉动能源资源、技术装备、中间产品和消费品进口。但是,在流动性严重过剩、世界经济回暖、通胀预期上升的带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呈上行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进口。同时,美欧等发达国家仍然实行不合理的出口管制

措施,直接制约中国企业进口,并影响到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改善。

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篇5

就业是由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 既有经济方面因素, 也有人口、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而且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在短期内不容易改变, 因此本文讨论的就业主要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分析。

劳动力需求并非一种直接需求, 而是属于派生需求, 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是对某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因此对外贸易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并非是直接的影响, 而是通过对该劳动力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影响劳动力需求, 从而影响到国内就业的。

2 对外贸易对就业影响的理论模型

在建立对外贸易对就业影响的模型之前, 我们做如下假定: (1) 仅存在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而不存在就业对对外贸易的反作用。 (2) 国内的工资不变。 (3) 总需求可以分成两部分: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 假定国内需求不变。 (4) 仅存在商品、资源等的流动, 而不存在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国内的劳动力供给不变。 (5) 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出口对就业的影响和进口对就业的影响。

由于就业是由劳动力的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决定的, 在劳动力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国内就业就由劳动力需求决定, 而劳动力需求属于派生需求, 是由“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

2.1 出口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出口表现为国外对国内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同时也是国内对国外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在不存在出口的情况下, 国内的均衡点E1是由需求曲线D1和供给曲线S1决定的, 此时E1点所对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是P1和Q1, 该国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是OQ1。在经济开放的情况下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 出口国出口量的变动不会影响到世界市场的价格。此时世界市场的需求曲线是D2, 是一条水平线, 说明世界市场的价格是不变的。这时的国内均衡点是由国内供给曲线S1和国际需求曲线D2决定的, 均衡点由E1向上移动至E2, 新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增长到P2, 该国的供给量增加至OQ2, 国内的需求量则减少到OQ3, Q2Q3为出口量也即国外需求。当产品的价格从P1提高到P2时, 假设工资W0不变, 则边际收入增加, 边际收入曲线从B1向右移至B2点, 对劳动力的需求从L1增加至L2。第二种, 出口国出口量的变动会影响到世界市场的价格。此时世界市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D3, 斜率位于D1和D2之间, 说明随着出口量的增加, 世界市场的价格会下降。这时的国内均衡点是由国内供给曲线S1和国际需求曲线D3决定的, 均衡点由E1向上移动至E3, 新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增长到P2, 该国的供给量增加至OQ4, 国内的需求量则减少到OQ5, Q4Q5为出口量也即国外需求。当产品的价格从P1提高到P3时, 假设工资W0不变, 则边际收入增加, 边际收入曲线从B1向右移至B3点, 对劳动力的需求从L1增加至L3 (因篇幅关系, 省略图) 。

由此可见, 当出口国是一个小国, 或者出口规模较小时, 出口对国内就业是有明显促进作用的, 当出口国的出口规模较大时, 出口虽然对国内的就业有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出口量会影响到世界市场的价格, 因此出口对国内就业的促进作用就会大大减弱。

2.2 进口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进口则表现为国内对国外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同时也是国外对国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在经济开放的情况下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 进口国进口量的变动不会影响到世界市场的价格。第二种, 进口国进口量的变动会影响到世界市场的价格。鉴于篇幅关系省略分析及图示。通过分析表明, 当进口国是一个小国, 或者进口规模较小时, 进口对国内就业是有明显替代作用的, 当进口国的进口规模较大时, 进口量会影响到世界市场的价格, 随着价格的提高, 产品的进口量会有所减少, 对国内就业的替代作用也会相应地减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对资源需求量较大的国家, 如果我们打算进口资源类产品, 这一局面就相当不利,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代价去进口相当数量的资源。

2.3 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综合影响

如果进出口同时存在, 那么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是怎样的?鉴于我国的情况更接近于大国的情况, 因此本文按照大国的假设分析总体的对外贸易状况对就业的影响。

因为贸易国是一个大国, 其进出口量的变化会对世界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 因此国际供给曲线和国际需求曲线都不是一条水平线, 而分别是一条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的曲线, 斜率均小于国内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不存在进出口的情况下, 国内的均衡点E1是由需求曲线D1和供给曲线S1决定的, 此时E1点所对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是P1和Q1, 该国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是OQ1。在只存在出口的情况下, 均衡价格是P2, 由国际需求曲线D2和国内供给曲线S1决定的, 在只存在进口的情况下, 均衡价格是P3, 是由国内需求曲线D1和国际需求曲线S2决定的。如果既存在进口又存在出口, 则此时的均衡点E4是由国际需求曲线D2和国际需求曲线S2决定的, 均衡价格是P4, 均衡数量是Q4, 国内的需求量Q2, 国内的供给量是Q3。Q2Q3部分就是净贸易 (进口—出口) 。

显然当国际均衡价格高于国内均衡价格时, 国内存在净出口, 反之, 则存在净进口。下图表示的是存在净出口的情况, 还有存在净进口的情况相似, 故省略。当存在净出口的时候, 均衡价格升高, 边际收入增加, 边际收入曲线从B1外移至B2, 对劳动的需求量从L1增加至L2;当存在净进口的时候, 均衡价格降低, 边际收入减少, 边际收入曲线从B1内移至B2, 对劳动的需求从L1减少至L2。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首先, 出口对国内的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增加出口有利于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但是出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的大小却“因人而异”, 进出口规模或经济规模比较小的国家出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较大, 而进出口规模或经济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出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就大大减弱。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占世界的比重较大, 我国 (某些) 产品出口会对国际市场产品供给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国际市场产品价格, 因此对我国而言靠出口,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促进国内的就业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我国想达到原本应该达到的就业效果、继续扩大出口, 则不得不通过继续压低国内产品价格、降低产品成本来实现, 这对我国国内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其次, 进口对国内的就业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从理论上讲增加进口就意味着挤占了国内的部分就业, 与出口相对应, 进口对国内就业的替代作用大小也是“因人而异”的, 进出口规模或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进口对就业的替代作用较大, 而进出口规模或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进口对就业的替代作用较小, 同样的这个替代作用的大小是通过价格杠杆起作用的。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经济规模较大, 因此为了维持如此大规模经济的良性持续运行, 我国不得不大量进口某些如能源、矿产类产品或高科技类产品, 由于我国进口规模较大, 会对国际产品的需求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国际市场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的价格会减少一定量的进口并相应的减少一定的就业替代, 当我国的进口结构主要为劳动密集性产品时, 这样的情况显然对减少国内的就业替代、促进国内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当我国的进口结构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时, 这一情况就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

最后, 当一国既存在出口又存在进口时, 对外贸易是否能对国内的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则要取决于国际均衡价格和国内均衡价格的对比, 当国际均衡价格高于国内均衡价格时, 出口大于进口, 对外贸易对国内的就业是促进作用, 反之当国际均衡价格低于国内均衡价格时, 出口小于进口, 对外贸易对国内的就业是替代作用。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结果, 是针对单一产品贸易进行的理论分析, 而实际情况则复杂的多, 因为具体到某一国家, 其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差别很大, 同样是出口大于进口, 进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和进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以技术性产品为主, 对就业的影响显然是不一样的。因此现实情况下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作用不仅取决于进出口的对比, 还取决于贸易的结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由于我国的贸易进出口规模较大, 我国的进口和出口会对国际市场上的产品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国际均衡价格。为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 我国需要大量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如果我国仍然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向, 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我国出口产品价格被不断压低、进口产品价格被不断抬高的不利局面, 而当今的贸易局势也正是如此。长此以往, 我国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这不利于我国贸易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对我国就业的促进。从这点来看, 我国的出口结构必须调整, 以符合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对外贸易分析 篇6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能反映出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 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祖国的大地, 对外贸易的展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具体表现为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比当时世界平均增长率3.4%高出很多。

中国因此成为公认的世界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对外贸易已成为了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的发动机。2001年我国的出口总额已逾6000亿美元, 已经跨进世界前五, 持续增长, 到2014年进出口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4.3万亿美元, 在全球范围内位列第二, 出口则是第一。

目前我国的进出口额及GDP都保持着迅速增长的趋势。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仅9.8%, 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前, 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只有为10%。但自从改革开放开始实行, 我国的贸易开始了剧烈的变化。1985年的外贸依存度上升为23%, 1995年达到45%, 特别在2000年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特别快, 5年内增长了2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出口和进口增长率都保持在20%以上。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神州大地, 给中国的贸易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话虽如此,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并没有都享受到改革的好处, 这也就是中国各个地区甚至每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变化。从地区的角度而言, 每个地区的人均收入, 也就是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的差值大概从1988年的855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25705元。由此能够明显的看出来, 收入差距的变化很大, 每个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增加, 而且呈现着一种会一直增加的差距。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着一种良好的上升趋势, 但是在总体发展的趋势中, 各个地区都在不断的发展, 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都不一样。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进出口额数10倍的增长, 从地区看, 东部地区的增长明显比其他地区快, 且对外贸易的经济总额在经济发展中占到90%以上。

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的收入不均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全国范围内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3已经增长到了2000年的0.412, 短短20年的时间已经突破了0.4成为世界上基尼指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与此同时, 世界银行也指出中国会面临更加大的挑战, 也就是收入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如果按照现在这个趋势发展, 中国将会在2020年基尼指数突破0.46,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城乡职工水平的差距将会达到3倍以上, 而国际上的比例大概维持在2左右。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也会越来也大, 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也会拉大, 个体之间同理。

1. 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1985年开始, 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但在1995年到1997年的时候出现过短暂性的缩小, 除此之外连年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总体上来说, 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收入还是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因此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旧慢慢增加。从2011年开始, 每年的农村居民增长率都以7.4%、9.5%和8.0%的速度在增加, 同时, 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别以10.4%, 12.2%和8.4%的速度在增长。在同时间段, 可以明显的看出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是快于乡村居民。

2. 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 中国的东西中部都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 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达于西部, 为了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了转移财政支付的制度来平衡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 但是这个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 市场经济使得各个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窗口, 最先得到改革春风的照拂, 经济增长速度迅猛, 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中国的东部与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三、对外贸易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机理

1. 就业机制

贸易的自由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会和机遇, 它能够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 能够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能够对进出口行业的就业和产出进行一定的调整, 对于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相应的匹配和调整, 从而影响收入水平的要素, 最终影响收入。

2. 价格机制

因为全球商品的定价是一定的, 所以销售国家的价格也一样, 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并不同, 会影响该群体的收入。

3. 要素流动

贸易如果转向出口生产, 会使得生产要素的巨大变化, 从而使得生产要素的报酬大大提高, 从而导致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不均等。

4. 贸易结构

进出口贸易通过商品结构的变化来影响本国的贸易结构, 从而能面对该变化而调整产业的结构, 最终达到优化产业的目的。面对外部商品的竞争, 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熟练的劳动力而不是非熟练的劳动力, 也会通过压低员工的工资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获得利润, 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生产不均衡。

5. 贸易政策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政府在经济当中的干预和调控作用不断的降低, 通过干预产业达到调整收入水平的结果是不太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只能够通过宏观调控来达到调整收入水平的目的, 仍旧不能解决社会各群体收入不均的问题。

通常来说, 对外贸易企业的相关员工才能够直接享受到对外贸易带来的直接好处, 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和单位的人才基本属于高级人才或者熟练的劳动力, 一般人很难进入, 这也会导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大。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部地区由于对外贸易的产业相对集中, 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 具体来说就是技术外溢, 就业增加等方面有一系列的正面影响, 对于地区的GDP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加工贸易能够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产业价值对地区GDP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就是东部和中西部为何有着如此大的差距原因。由于地区的自然等先天条件, 使得产业的贸易结构不同, 使得区域的要素不同, 从而让利益变得不同。东部通过对外贸易增加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回报, 但是中西部则更加依赖于贸易结构。

四、各地区收入不均的原因

为什么我国的收入差距如此大, 很多学者都对此作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但是收入差距大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分配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分配不平等及不公正的问题。从收入分配角度来思考, 在我国建国初期, 中国实行的主要是完全平均主义, 也就是所谓的吃大锅饭, 所有的人都处于贫穷的时代, 共同富裕只是一个梦。在上世纪70年代, 改革开放的实施, 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急速的提高,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地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收入差距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原因, 每一个人都处于一个变化的世界中, 分配不公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人们能接受的范围, 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问题。但是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元化和复杂化的, 本文从各方面将对这个现象进行分析。

1. 历史因素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到现在, 收入分配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是由很复杂的原因, 每个地区的地然环境不同, 劳动者素质不同, 都影响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导致了资源的分配不均, 从而使得收入水平发生了差异, 最终导致了目前的状况, 而这种状况实际上也是一种循环。

2.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意味着交通成本和市场流通、信息交流等各方面的成本, 这对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也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2) 自然禀赋。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先天的优势, 他们接近沿海, 方便和世界产生联系, 海运比较方便, 很容易与周边国家比如韩国、日本产生贸易关系。另外内有中原腹地作为依托, 是非常好的支持力量。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土地肥沃物产富饶, 农村和城市经济圈能够良好的合作。中西部的自然条件相对脆弱, 处于较封闭的状态, 城市的数量较少, 城镇之间联系较少, 尤其是西部农村, 气候高寒交通不便, 甚至水源都缺少, 恶劣的环境比如山区、荒漠区随处可见,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自然灾害也经常发生。

3. 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

文化程度、劳动技能、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劳动收入与教育条件、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差距, 而之所以有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因为历史形成的西部地区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不同, 以及良好教育接受的程度不同等造成。相比较而言, 东部地区居民比西部地区居民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更加超前创新, 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更强一些。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明显而直接地体现在收入水平上, 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密不可分。

4. 非均衡的发展政策

优先开放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央政府采取的重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以达到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目的, 具体措施为国内外向东部集中投资, 以及给予东部在开放城市、在设立特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方面更多优惠政策, 例如在金融、外贸、信贷等方面。东部地区经济优先发展起来, 同时经济发展的累积性会导致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 具体表现在A股市场上, 上市企业在2008年东部与中西的融资额相差巨大, 东部融资额高达2210.43亿元, 而中西部只是其的1/5不到。

5.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不仅可推动经济增长, 而且对一国内部的收入有分配效应的产生, 同时对外贸易既因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 又直接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 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不稳定最根本造成了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由于上面所得, 各类要素所有者收入的不同由对外贸易影响, 就会在地区、城乡、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的变化上得到最后的表现, 这可由S—S定理证明。现在, 作为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的对外贸易,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不再是受限于S—S定理产生的价格变动, 更加会引起宏观经济内部一系列因素的变动, 产生收入分配效应, 而导致对外贸易引起的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的逐步加剧的结果, 是由于国际分工格局和方式的变化使得全球范围内新的贸易方式不断出现、贸易规模不断膨胀。

五、改善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格局的建议

1. 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是国家部委尝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 根据存量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新增用于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投资的国家财政项目;另一方面, 增加中长期贷款的金融支持项目, 同时, 政策性金融机构例如国家开发银行等发行专项金融债劵, 对西部基础设施, 比如, 机场、通信、公路、地铁、城市基础设施等的建设给予支持。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都依赖国家投资, 是因为中西部自身条件差、实力较弱, 以及过多的历史欠债。

2. 推进中西部加工贸易的发展

在当今国际分工由产业、产品间向产品内分工过度并成为国际分工主导发展趋势的背景下, 加工贸易成为参与国际竞争, 开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因多方面原因, 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 而我国中西部劳动力, 土地成本相对较低, 具备了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 因此, 要采取适当措施把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而不是向其他国家转移, 中西部借助于这个机会开展加工贸易, 扩大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实现对外贸易的扩张。

3. 加大教育投入

对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实施倾斜政策, 之所以实行这样的政策, 是由于西部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极度匮乏, 基本没有较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而具体措施就是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号召并鼓励对西部地区招生和培训, 以此达到物质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向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转变。加大对各类职高学校、技工学校吸收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学生就读的扶持力度, 同时拓展国内外劳务输出渠道。

4. 调整政策

我们需要规划出一套大众受益的外贸政策, 以达到受益或受损部门之间彼此支持发展的目的, 而这些需求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对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均等的选择性影响, 甚至是对我国各部门劳动者, 以及地区的收入不同程度的影响。

5.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由于我国改革的逐步加深, 为了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劳动资源和拥有更平等的待遇, 同时还可降低收入差距, 要加速完善中、西部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需要以上发展, 是因为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以及对外开放的双重阶段, 使得对外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加大, 而具体体现在与对外贸易相适应的教育、要素报酬市场化、资源配置等机制和相对应的环境、法律、社会保障等经济制度体系仍未建立完成。

参考文献

[1]吴仕山.对外贸易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4, (13) :17~19.

[2]王弟海.劳动力市场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 2014, (11) :4~12+155.

[3]于跃.对外贸易对天津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 2013, (40) :14~17.

[4]李仁宇, 杨文兵.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 2013, (06) :69~77.

对外贸易分析 篇7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大量的资本、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随之发生转移。对外贸易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因此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热点。本文首先从已有的理论入手,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包括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收集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实证分析来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经济发展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发现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今后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健康、持续、协调、稳定增长。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一)现状分析

1.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GDP值稳步上升。从我国GDP发展的趋势图中可以看出,GDP的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80年到1991年为第一阶段,GDP值由4551.6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1895.50亿元人民币,上升幅度达到381.60%。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各项政策相对宽松,加上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人口众多,需求量大,同时劳动力成本低,政策扶持,外国企业的大量投资,我国的经济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2)1992年到2000年为第二阶段,GDP由27068.3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99776.30亿元人民币,GDP值翻了两倍,但相比第一阶段,GDP的增幅明显有所下降。在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周边各国经济萧条,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3)2001年到2013年为第三阶段,GDP由2001年的110270.4亿元人民币上升至588018.8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到433.80%。这一阶段是GDP上升幅度最快的时期,从图1中的趋势线的斜率可以直观地看出。这是由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相应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消费、投资、净出口都稳步发展,GDP值大幅增加。

2.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我国的进出口呈现基本稳定上升的趋势,对外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图中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13年这34年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80年到1993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外贸易额的变化十分显著。根据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是570.0亿元人民币、271.2亿元人民币和298.8亿元人民币,而到1993年分别增长到了11271.0亿元人民币、5284.8亿元人民币和5986.2亿元人民币,各项指标的数值都翻了20多倍。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加工制成品大量出口,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我国出口商品有明显的优势,出口量大幅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一步建设,需要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尤其是一些高附加值价格昂贵的工业品,出口进口维持同步增加的趋势,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是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是由于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价值相差较大造成的。我国出口的是价值较低的劳动制成品,而进口的是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2)1994年到2002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从1994年的20381.90亿元人民币、10421.80亿元人民币和9960.1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2年的51378.20亿元人民币、26947.90亿元人民币和24430.30亿元人民币。根据计算可以得出进出口差额均为正数,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处于持续顺差状态,同时出口与进口仍维持相对增长的状态。与第一阶段相比我国的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加快。(3)2003年到2013年为第三阶段。2003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是70483.50亿元人民币、36287.90亿元人民币和34195.60亿元人民币,而在2013年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是258168.89亿元人民币、137131.43亿元人民币和121037.46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9年对外贸易发生较大波动。在这一阶段,出口的增长超过进口,从图2可以看出,进口和出口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趋势线的斜率变大。我国的经济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加快,同时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逐渐改善,工业发展加快,出口产品的价值也在上升(1)。

(二)进出口总额与GDP关系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GDP统计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指标,运用我国1980年到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2.理论模型的建立

通过在Eviews软件中做散点图(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散点的分布近似于一条直线,可以初步估计进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线性关系。所以,建立的理论模型如下:

其中Y为1980年到2013年间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X为期间各年的进出口总额(2),u是随机干扰项,它包括模型中没有考虑到的要素、模型设定误差、样本数据观测误差及随机干扰误差等内容。

3.回归分析:

由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回归结果显示:进出口总额与GDP的判定系数为0.97,接近于数值1,相关性很强。表明GDP变化的97%可由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来解释。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32.137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32的临界值2.04,说明解释变量X对于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是显著的。F值为1032.81,F值较大,通过了5%置信区间上的F检验,即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说明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显著。

4.序列相关性检验

由于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

(1)根据图示法检验(图4),可得知随机项呈现正序列相关性。

(2)进行D.W.检验:

取a=5%,由于n=34,k=2(包含常数项),查表得:dl=1.39,du=1.51由于回归表中DW=0.501<dl,故:存在一阶正自相关。

3)检验高阶序列相关:

由于LM统计量的计算公式是:(n-p)*R2n=34,p=2(包含常数项)

于是LM=32×0.564=18.048取a=5%,χ2分布的临界值是5.99,LM的值大于卡方分布的临界值,说明原模型仍存在序列相关性。

但是e(-2)的参数的t值的绝对值为0.823,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32的t检验临界值2.04,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性。

(4)运用广义差分法进行自相关处理,最后得出GDP关于进出口总额的OLS估计结果:

5.回归结果及分析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情况下,我国进出口总额每增加一个单位,相应的GDP将增加0.387个单位。进出口总额的增加促进GDP总量的增加,彼此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出口额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说明

采用1980年到2013年的GDP统计值和出口额来分析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官网。

2.理论模型的建立

通过在Eviews软件中做散点图(图5),可以看出散点的分布近似于一条直线,可以初步估计出口额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线性关系。所以,建立的理论模型如下:

其中M为我国1980年到2013年各年的GDP值,Y为各年的出口额,u是随机干扰项。

3.回归分析

由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回归结果显示:出口额与GDP的判定系数为0.964,接近于数值1,表明GDP值发生变化的96.4%可由出口额的变化来解释。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29.10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32的临界值2.04,说明解释变量Y对于被解释变量M的影响是显著的。F值为846.88,F值较大,通过了5%置信区间上的F检验,即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说明出口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显著。

4.序列相关性检验

由于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

(1)从残差项的序列相关性图中(图6),可得知随机项呈现正序列相关性。

(2)进行D.W.检验:

取a=5%,由于n=34,k=2(包含常数项),查表得:dl=1.39,du=1.51由于回归表中DW=0.454<dl,故:存在一阶正自相关。

(3)检验高阶序列相关得:

由于LM统计量的计算公式是:(n-p)*R2n=34,p=2(包含常数项)

于是LM=32×0.964=30.85取a=5%,χ2分布的临界值是5.991,LM的值大于卡方分布的临界值,仍说明原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但是二阶滞后残差项的参数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并不存在2阶序列相关性。结合1阶滞后残差项的辅助回归情况,可判断存在显著的1阶序列相关性。

(4)运用广义差分法进行自相关处理,最后得出GDP关于出口额的OLS估计结果:

(四)进口额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说明

采用1980年到2013年我国GDP统计值和进口额来分析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官网。

2.理论模型的建立

通过在Eviews软件中做散点图(图7),可以看出散点的分布近似于一条直线,可以初步估计进口额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线性关系。所以,建立的理论模型如下:

其中N为我国1980年到2013年各年的GDP值,K为各年的进口额,u是随机干扰项。

3.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进口额与GDP的判定系数为0.975,接近于数值1,表明GDP值发生变化的97.5%可由进口额的变化来解释。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35.20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32的临界值2.04,说明解释变量K对于被解释变量N的影响是显著的。F值为1239.035,F值较大,通过了5%置信区间上的F检验,即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说明进口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显著。

5.序列相关性检验

由于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

(1)根据图示法检验(图8),可得知随机项呈现正序列相关性。

(2)进行D.W.检验:

取a=5%,由于n=34,k=2(包含常数项),查表得:dl=1.39,du=1.51由于回归表中DW=0.587<dl,故:存在一阶正自相关。

(3)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检验高阶序列相关得:

由于LM统计量的计算公式是:(n-p)*R2n=34,p=2(包含常数项)

于是LM=32×0.975=31.2取a=5%,χ2分布的临界值是5.991,LM的值大于卡方分布的临界值,仍说明原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但是二阶滞后残差项的参数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并不存在2阶序列相关性。

(4)运用广义差分法进行自相关处理,最后得出GDP关于出口额的OLS估计结果: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和进口都对国内生产总值有积极作用,存在相关性。出口对GDP的作用直接体现在可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而进口则是通过“溢出效应”来促进经济的增长,通过生产设备及资本品的引进,进行一系列的模仿学习,结合自己已有的技术知识,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出口,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总而言之,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外贸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面所进行的分析,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状况,发现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而非技术和资本的优势

从我国外汇统计局统计的出口产品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且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如纺织产品、化纤产品及橡胶产品等,这些都是初级产品,而那些技术含量高,利益大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所占的比例则十分小,而且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多是组装产品的出口,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的出口。而且这些年发达国家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限制也越来越严格。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被称为“世界加工厂”,由于人口的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效率。但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不再廉价,高额的劳动成本使得产品价格上升,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加之国外投资的撤离,我国外贸规模发生萎缩,经济受到影响。

(二)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较多,且都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有些产品由于企业的内部检验不认真,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自有品牌缺乏竞争力。外国对此现象采取了一系列的进口限制措施。同时这几年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反倾销反垄断及反补贴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这使得出口下降,经济受到影响。

(三)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增长缓慢

从宏观政策方面来看,由于各种贸易壁垒的存在,以及关税政策的不合理,造成一些企业无法大量进口,内需不足,唯恐积压;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就业难,人民可支配收入减少,物价水平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消费需求的疲软,进而进口需求减少,从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五、相应的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出口贸易产品中电子产品虽有所增加,但所占比重较小。因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

近几年,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不再廉价,大量的外资企业撤出,这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一现状,我国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注重科技创新,同时对一些中小企业给予扶持,鼓励他们进行发明创造。对于电子产品类的科技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国家应颁布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在财政、生产流通、税收上给予重点扶持。还有注重文化产业的出口,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同时符合绿色经济的要求,促进文化产业的出口。

(二)加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管

质量是信誉的保证。我国近年来的出口产品有相当大的部分存在质量问题,引发了进口国的控诉,并对我国的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诉抵制措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受到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应加强监管,颁布一系列的法规,从法律的层面上加强监管,限制企业的不合规生产,不能走“不合格—罚款—继续生产”的老路,而应该从根源上杜绝这类产品进入市场。同时企业自身也应该意识到,不合格产品将会毁掉企业自身的长期利益。

(三)立足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现状很明显地反映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一事实。无论从资本、劳动还是环境资源方面来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均相差较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西部地区没有发展空间。比如说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该处地处平原,农畜土特产品和以此为原料的轻纺产品其中包含绒毛、羊绒制品、裘皮、地毯等品种,十分具有竞争力,而其他产品则普遍缺乏竞争力。对于这样的状况,就应该加大力度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专一化发展,促进产品的出口。因此,面对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发展,一方面应根据资源优势和地区产业特点,建立出口商品发展基地,另一方面要延长产业链,多次增值原料性的生产,进行综合利用,做到农畜产品的稳定增长和加速出口,同时引导农畜产品向深加工和精加工转化,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而东部地区则可以利用人才优势、资本优势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四)进行外贸体制的改革,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贸领域的法制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对于现阶段存在的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及进出口关税政策,应进行一系列的修改与完善。从而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同时对于战略产业的进出口,国家应给于一定程度的扶持。同时要加快自贸区的建设,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我们不仅要结合国内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改革,同时还要结合全球经济的发展,强化外贸的法制建设,为对外贸易提供制度上的支持。

(五)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包括两个层面:企业和政府。

首先从企业的层面来看,首当其冲的是考虑技术引进的可行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先进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的引进,更应该做好可行性论证,避免重复引进或所引进的在国外早已属于落后技术的设备。其次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的培养,健全技术培训机制,提升培训质量,全面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最后要注重研究开发能力的培养,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现在国内流行“重引进,轻消化”,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避免这种风气,从有目的的技术引进开始,逐步消化吸收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开发能力才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拥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勇于发现,勇于创新,才是企业的生存之路。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强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要明确技术引进的目的和方式,对于必要的关键设备的进口,政府要给予扶持,同时对于战略性产业要制定长期的技术发展计划。政府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科研的投入,注重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GDP高速增长。文章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收集了从1980年到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净出口与GDP的关系为依据,采用Eviews计量软件,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到现在,这30多年来,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的增长,有相当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外贸易的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国应根据现实状况,认识自身潜力,采取相应措施,颁布促进外贸发展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加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力度,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对外贸易分析 篇8

一、贸易和谐发展的内涵

国内外不少人认为“贸易和谐发展”就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问题就是“国际贸易平衡”和“贸易与环境”两方面。实际上“贸易和谐发展”的内涵远比“贸易可持续发展”大,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贸易和谐发展应该是“贸易国之间、国内外同行业之间、企业主与员工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

贸易国之间的和谐指各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共同建立贸易自由化的平台;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和谐指企业贸易行为要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拆台、扰乱贸易秩序,国内外竞争对手之间应树立“双赢”或“多赢”的观念;企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指要考虑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不能不顾员工身体状况,随意加班加点、克扣员工工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指要考虑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不能只顾企业利润,不顾消费者的安全和感受。

2.贸易和谐发展应该是“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和谐

贸易道德规范和谐是指不同国家的贸易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不要只追求贸易顺差,不“以邻为壑”相互设置贸易障碍,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优化配置。贸易行为规范和谐指贸易从业者应该遵守贸易的道德规范和国际贸易规则,竞争行为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不能只求最大最快地占领国外市场而恨不得一刀将对手斩于马下,一家企业占领整个国际市场;外贸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在注重自身发展、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对生态环境等的责任。

3.贸易和谐发展应该是“贸易过程和贸易结果”的和谐

国际贸易过程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循环和运转。国际贸易过程和谐是在合理的利润下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转。国际贸易结果和谐是指经济、社会、生态、贸易主体、企业与员工等和谐共处,不要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对外贸易发展节奏要与行业、产业规律、资源禀赋状况相匹配;贸易目标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应该是社会总财富最大化,贸易主体的整体角色定位要从“经济人”向“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三位一体过渡。

4.贸易和谐发展应该是“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国际贸易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自给自足的闭关锁国的局面,有贸易比没有贸易好并不等于贸易越多越好。如果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无限度地开展对外贸易,长久下去将超过自然环境与资源的承受能力,贸易可持续性受到挑战。贸易与生态和谐还要求自然资源要合理、有节制地利用,而不是掠夺式开发;生产过程要节约、环保,注重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而不是肆无忌惮地将污染排放;环境成本内在化,推行绿色贸易,避免环境恶化和污染国际转移等。

二、贸易和谐发展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种社会形态是否和谐关键在于它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和稳定的发展环境。以人为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人人平等”的关系,要求在利益主体上人与自然之间、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二是“人地平等”的关系,着眼于人类与地球的关系,资源利用不要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恢复能力;三是“天人合一”的关系,着眼于人类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实际上,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自给自足的局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福利水平、满足人的多样化需要,这些都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观。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适应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的要求,也是我国对外经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新起点。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不仅仅只是考虑了静态利益,更重要的是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限制性或不可再生性,片面追求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忽视国际贸易的生态效应。如果一味追求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果很可能付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些代价经常是经济利益远远不能弥补的,最终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和人与自然不“和谐”。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国际贸易,要求在区域内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利益内容上要反映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平衡协调的利益关系;在利益来源上追求用最小的稀缺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福利总量。

3.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发展模式强调物资和能源在贸易循环中的作用,千方百计使其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利用。树立循环发展的贸易理念,有利于缓解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与资源过度消耗的状况,突破资源禀赋限制;有利于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重塑比较优势,实现以质取胜;有利于突破贸易绿色壁垒,发展绿色贸易和生态贸易;有利于防止国外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保证贸易与生态环节协调发展。树立贸易循环发展理念必须符合“五R五E”原则,即:Reduce(减少)、Reuse (再用)、Recycle(循环)、Reserve(环保)、Research(研发)、Economic(实惠)、Ecological(生态)、Equitable(平等)、Efficiency(高效)、Equilibrium(平衡)。

4.生态经济的原则

研究经济活动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循环、能量循环和价值增值的规律,使人类的经济活动既能取得近期与直接的经济效益,也要取得远期与间接的最佳效果。国际贸易的根本目的是产品的跨国流动,既涉及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又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联系起来。经济效益属于短期和局部的利益,生态效益更加注重宏观和长远的利益。以生态经济理论指导国际贸易要求贸易主体以谋求在生态环境平衡、经济发展合理、科技不断进步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及协调发展。

三、我国贸易和谐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产生了诸多不和谐,主要表现如下:

1.进出口贸易不平衡问题

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进入21世纪后贸易顺差增长更快,2007年达到2622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到2008年7月底外汇储备超过1.8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外贸顺差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等国,所以被解读为“中国是欧美制造业工人失业的罪魁祸首”。欧美国家一方面利用各种贸易壁垒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其市场,另一方面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服务及农产品市场,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受欧美等国家的影响,其他国家也频频对中国施压,设置贸易障碍,以保证其自身原有的市场份额。可以说,贸易不平衡问题是我国实现贸易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2.地区经贸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地区倾斜”的发展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较大的优惠政策,东部地区以劳动力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加工产业,一时间低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占我国货物出口半壁江山。但是“地区倾斜”政策造成我国经贸发展很不均质,中西部地区贸易增长缓慢,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距,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3.贸易发展与环境冲突问题

目前,我国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冲突越来越大,“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还屡禁不止,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还时有发生,但是我们的出口价格有降有升。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资源环境约束的同时,低价值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还在快速增长,结果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加剧。目前我国的能源、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全面趋紧的阶段。事实表明,中国在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是在替发达国家承担着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这种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既是透支现在,也在透支未来,与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不相符。

4.贸易行为和竞争手段不规范问题

我国有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之后,并不熟悉和重视国际贸易规则,竞争行为和规范极不规范。在贸易行为规范方面,不尊重知识产权、货物通关不合法、国内外华商内讧、相互拆台、假冒伪劣、相互排斥等现象时有出现。据统计欧盟海关2007年查获1.28亿件冒牌货,其中约80%产自中国,这些现象已经成为长期困扰外贸发展的痼疾。在竞争手段方面,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成为国际竞争的惟一手段。价格竞争是国际竞争策略之一,但不是最佳策略,如果长期奉行薄利多销策略,追求和满足最低利润,必定造成商品倾销,给国内外竞争对手造成严重损害。生存权是第一人权,如果你以摧枯拉朽式的攻势改变国际贸易原有格局,拿走别人既定的利益,自由贸易精神就会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取代,贸易伙伴就可能会变成敌人,成为反倾销的众矢之的。

四、贸易和谐发展的目标体系

对外贸易和谐发展必须从传统单一目标最大化向综合目标最大化转变,我认为贸易和谐发展的目标应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几方面。

1.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利润效益、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竞争效益四个二级指标。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策略之一,但长期依靠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就会落入“比较优势陷阱”;“薄利多销”是国际竞争策略之一,但不是惟一的竞争手段;追求贸易增长是对外贸易的目标,但不能单纯追求出口量和顺差额增长的贸易政策。我们应重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追求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和内外需协调发展;应强调外贸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贸易规模效应、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应注重贸易结构的优化,实现贸易产品结构提高、技术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均衡、地区结构合理。

2.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就业效应、增长效应、带动效应和创新效应四个二级指标。我国就业压力很大,必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培养经济新增长点来解决。贸易社会效益就是使其继续发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利用东西部之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各自的优势,通过贸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贸差距;利用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

3.生态效益指标包括环保效应、资源效应、循环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效应四个二级指标。环保效应就是将环境成本贯穿于贸易过程每个环节;资源效应就是要注重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循环效应就是要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贸易可持续发展效应就是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贸易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不破坏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环境成本没有内在化,增长应减去环境成本后的生态贸易增长。

五、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和谐发展的途径

在宏观战略方面,我国外贸政策应实现“五个”转变:

第一,实施以“出口导向”为主向以“贸易平衡”为主的贸易政策转变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花大力气“千方百计促进出口”,这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政策导向使不少人形成思维定式,把出口量和贸易顺差作为成绩,如果出口增幅减少、贸易顺差减少就认为外贸出了问题,导致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贸易顺差,不能把贸易顺差当成外贸竞争力,更不能理解为是我国在贸易中获得的真实利益,顺差并不等于财富。我们要重新审视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外贸易的总效应由生产效应与消费效应组成,生产效应是由出口贸易来实现的,消费效应是由进口来实现的。为此,我们应致力于贸易平衡,把发挥本国优势和利用外国优势结合起来,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减少高耗低效产品出口,扩大紧缺产品进口,特别是环保技术、清洁替代能源设备、资源能源类产品进口。

第二,实施由“区域倾斜”为主向“产业倾斜”为主转变的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是区域倾斜为主,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区域倾斜造成低水平投资和重复投资,而且建立起来的产业大多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抑制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的发展,造成产业结构提升缓慢,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环节。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加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作用,我们必须紧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把知识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为此,我们要大力开发知识产业和新兴产业,选择适宜的行业作为培养和扶持的重点;鼓励外商投资知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知识”与“智力”资源为基础的国际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的层次。

第三,实施由“科技兴贸”向“创新强贸”转变的贸易发展战略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很快,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必需意识到,我国大多数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部分或高端环节还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们只掌握低端环节。科技兴贸的作用不是为了给出口产品增加一个技术含量,更不是给产量提供一个乘数或给产品增加一点博得消费者垂青的美丽羽毛。当代的国际竞争,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既不是依据其产出口规模、市场占有率,也不是其产品技术含量,主要是根据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掌控产品价值链的环节。为此,我们必须推行“科技兴贸、创新强贸”战略,加快基础技术研究,鼓励和扶持原创技术研究;处理好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从技术引进逐步走向自主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掌控产品核心技术或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第四,实施以“货物贸易”为主向以“服务贸易”为主转变的贸易战略

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对资源依赖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少的特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贸易正在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以“服务贸易为主,货物贸易为辅”的方向发展。我国贸易结构比例不太合理,出口主要是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出口没有与货物出口同步增长,服务出口与货物出口的比例大约为10.2∶1,远远高于世界平均4.2∶1的水平,表明我国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提高我国在外贸产业结构的层次,必须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如金融保险业、生态旅游业、中介咨询服务业、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发展。我国一些新兴服务业如中华武术、中医中药、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等我国具有超绝对优势,政府应给予更大力度和更有效的扶植措施,制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实现贸易结构升级。

第五,实施从单一“对外贸易”向“内外贸易一体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和“引进来”为主的政策,使我国一跃成为贸易大国和加工贸易大国,我国内需不足、贸易结构失衡、贸易依存度过高和加工贸易依存度过高等形势严峻。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一国经济增长不能只靠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也不能只靠“引进来”,应走“内外贸易一体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并举的发展道路。应大力开展国内贸易,拉动内需;注重产业内贸易;有选择地引进那些真正有利于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升级的外资;鼓励外资投向高技术、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区;应鼓励有实力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通过对外投资缓解我国资源能源紧缺的压力,转移贸易顺差。

当然,从微观方面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如何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责任。不同的企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发展途径。包括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新”转变;从“出口经营”向“全球经营”转变;从提高“硬实力”向提高“软实力”转变;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将另外行文作更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汉东:我国外贸和谐发展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J],对外贸易实务,2007(1),P15。

[2](美)E.戴利,诸大健译.超越增长[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10-220。

[3]张春霞.绿色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58-59。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9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1%;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4%;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8%;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2%;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见表 1)。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 2435.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07 亿美元;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低迷使得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2008 年外贸依存度有所下滑,下降到 59.84%,2009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到44.16%,但2010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回升到49.67%。总体来说,中国还是保持着较高的外贸依存度。

(四)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有所变化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中国外贸形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格局影响并不大。2009 年,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中,欧盟仍然占据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总值为 3782.7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5%;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依然是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 3174.6 亿美元,同比下降 10.6%;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达到 2553.7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2%;东盟、中国香港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仍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由于出口结构较为单一以及国内经济下滑等原因被巴西赶超。

在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高消耗、高投入、高依赖、低收益”的现状。面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系列冲击,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与隐患。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内部问题

(一)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

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层次较低,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情况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从贸易总额上体现出的贸易利润,启示并没有数据反映的多,因为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总额虽然比较大,但是我国通过贸易获得的利润却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增加数量来扩大利润,而这也是通常采取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在此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下降又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这样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出现,短期贸易中即使可以获得一定利润,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贸易结构还是危险的。这是因为在长期进程中,如果竞争对手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就会彻底消除我国贸易竞争优势,这会损害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从产业结构理论和贸易机制来看

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目标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参照成熟和发达产业结构,例如在美国产业机构中,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为74.6%,1995年则为71.7%、1990年为69.9.%、1980年为64.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递增趋势,而且明显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而在我国,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为39%、1995年为32.9%、1990年为31.6%、1980年为21.6%,虽然近几年比重有所增加,但是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三、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外部困境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中国对欧洲贸易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这会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而加剧。欧盟各国在应对债务危机时,为了各国利益,实施紧缩性政策时,将会把增加出口抑制进口看作摆脱危机的主要手段。近几年,由于我国国外市场日益庞大、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欧盟最主要的市场竞争者,所以在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影响下,欧盟将会采取措施,来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势,贸易保护措施必不可少。2011年初以来,欧盟贸易保护主要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份对中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9月份欧盟向中国瓷砖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的此种举措,势必会对中国贸易产生影响。

(二)世界性危机的影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不断蔓延,使得欧盟对我国商品需求锐减,我国作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在欧盟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时,自身经济也受到影响。美国金融危机致使许多地区和国家对进口商品需求减少,经济萎靡,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较深刻。同时,世界整体贸易形势也不乐观,在此环境下,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贸易摩擦增多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保护措施调查和反倾销,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日益增多。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针对中国。在就业压力加大和欧美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低给我国国家贸易所带来的产品比较优势,将会遭遇更强大的贸易壁垒保护,中国或将受到更多反倾销调查。

(四)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

人们币升值,尤其是对于传统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甚至使其倒闭。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国贸易的持续顺差,中国现在持的外汇储备较庞大。这在提高人民币信誉度、增强国家清偿能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压力一起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改善我国贸易现状的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隐患与突出问题,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下尤为显著。为确保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我们在面对这些隐患与问题时,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一起积极可行措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扫除障碍。

(一)提高国内消费率,扩大内需

1994年的财税改革使我国的“投资—消费”模式逐渐变成“投资—出口”的模式,这对于本来就偏低的消费率更加是雪上加霜,使我国消费率甚至低于某些新型市场经济体,更低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投资。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在我国内需市场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条件下,这是切实可行的。在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使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使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外来环境的过度干扰。

(二)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在扩展GDP的经济规模的同时,优化一国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改善贸易结构。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仍然呈现以制造业为主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所致,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我国服务业的空间,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

(三)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欧盟作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合作伙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合作伙伴,但二者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的看出。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清晰而缺少的一步。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外贸人才

人才在如今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国家竞争甚至是国内地区竞争中尤为明显。在影响竞争的众多软件因素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自2004年起,我国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已达一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连年递增。在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中,我国应该培养人才,尤其是具备竞争力的外贸人才,充分发挥人口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形成稳定的汇率机制。我国应该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的地位,开展亚洲货币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我国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不仅包括了美元、英镑、欧元,还包括一些亚洲货币。由于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货币,我们可以适当在一篮子货币当中加大欧元的权重,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欧盟的外贸活动所造成的冲击。

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外需将难以大幅度反弹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体超常规政策的干预下,全球经济衰退势头有所减弱,但后危机时代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异常缓慢,这无疑将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发展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元区各国为了应对 GDP大幅萎缩 9.6%,陆续出台上万亿欧元的金融救市计划;2009 年第一季度,日本 GDP 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而环比下降 3.3%。同时,欧元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持续的高失业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过程缓慢而曲折的这一趋势,将直接制约美国、日本、欧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消费水平,从而导致中国外需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反弹。

(二)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刺激国内经济恢复,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救市计划,即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不可否认,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中高端产品较中国更有优势,这意味着中国在出口中高端产品时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国内经济复苏阶段通过采取本币贬值等手段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导致中国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将逐渐丧失。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多壁垒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各国过高的失业率,诱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的加强,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和产业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复苏为由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必然缩减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与 2008 年同期相比,2009 年第二季度新发起的贸易调查案增长 12.1%,而中国是这场贸易保护大战中最大的受害者。其中,2009 年第二季度,中国在 23项新调查中(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被提及 19 次,占 82.6%,而在最终实施的 17 项救济贸易措施中中国提及率为 100%,有 12 项是完全针对中国的。

(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出口收款风险将大大增加

对外贸易分析 篇10

汇率是货币全球运动过程中必然的现象和结果。什么是汇率、汇率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我国现有的汇率机制是怎么样的, 这些都是有助于理解我国人民币升值现象的。汇率, 简单地讲, 就是一国的货币相对于另外一国货币的价格, 把隶属于不同货币使用区的人联系起来。汇率是宏观经济的基本变量, 一国的货币政策往往会牵扯到汇率问题, 进而影响到其进出口业务, 最终对一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由此可知, 一国的各类商品的价格和资本价格不仅受到国内的经济环境状况影响, 在全球化下, 还受到其他贸易国的经济运行的影响, 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便是通过汇率这一关键变量也发挥其作用的。

近年来, 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对外贸易也一直保持着巨大顺差, 这对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很大的内部压力。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就曾一度高涨, 但是随着各国的经济逐步苏醒和发展, 国际上的舆论似乎减弱了, 然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 再次把人民币升值推到了国际舞台的风尖浪口, 美国不断使美元贬值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正遭受着空前的经济和政治压力, 而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这类主要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家的经济将造成深远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原因简析

1. 内部因素

从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上来讲,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直接来源是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我国外汇的供给大于外汇的需求, 这样就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上我国政府对外汇的严格管制及我国采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这些都间接地限制了外汇的需求, 为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增长奇迹, 其中外商投资是重头戏, 然后便是我国的对外贸易, 这也是我国这几十年来一直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之一。然而外商投资需要我们人民币弱势来吸引, 同时对外贸易也需要人民币贬值来增加竞争力, 这促使了我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偏向于保持人民币低位运行。这为未来人民币升值埋下了巨大的内部压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就其自身来说也是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另外,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不断攀升, 我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 外汇储备在有些阶段同比增长近百分之八十, 这直接导致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促使人民币升值压力。

国内舆论造成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 使投资者热衷于人民币投资, 以期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 再者国外资本的进入, 尤其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 这带动了国内投资, 增加了我国内部对人民币的需求, 在人民币供给比需求小的时候, 人民币升值压力便不言而喻了。

最后, 近期为应对金融危机, 尽早实现经济复苏, 国外各大经济体不断降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 我国逆行道而为之, 为了控制国内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 不断提息, 这便在国际上形成利率差, 由于资本的趋利性, 大量热钱不断涌入或打算进入中国市场, 这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对人民币的需求, 进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2. 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之后, 美国发行大量国债, 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 中国不断购入美国国债并成为美国第一大国债持有国, 同时通过美元贬值是人民币被动的升值。在金融危机, 中国的经济经受住了考验, 这令美日欧盟好生羡慕, 他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 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上给他们的重要造成巨大的逆差, 是在向他们输出通货紧缩。为此, 由于进入WTO以来, 关税不再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壁垒, 他们便变相地筑造其他替代壁垒, 比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等等, 然后借助国际舆论, 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一直以来美国都独断地把中国列为所谓的“汇率操纵国”, 并将其作为借口, 鼓动其盟国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 为美国经济不景气埋单。另外, 经过金融危机, 我国经济一枝独秀, 加上美元大幅贬值, 和国际以及国内的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 国际热钱不断流入, 这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1. 积极影响

有利于我国进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 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将会下降, 国内可以以更加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国际商品, 有利于增加我国对国外消费品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 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 提高整体产业的制造水平, 增加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产业竞争力。人民币升值, 还可以增加中国普通居民的收入, 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会加强, 进而可以为国内扩大内需提供支持。

缓解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近年来,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崛起, 我国对高技术设备、能源以及各种大宗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 而且国内的替代品稀缺, 这加剧了对原材料进口的需求。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原材料进口成本, 减缓国内由于此类商品供给紧张而造成的物价上涨, 减少国内企业制造成本, 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当前, 我国的农产品价格, 油价, 以及房地产的价格上涨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现象不断凸显, 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增加房地产的供给, 这就对我国钢材, 建筑材料等提出了高产量高质量的要求。人民币升值, 增加了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的进口, 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的进一步大幅上涨, 缓解农产品的价格上扬。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控制当前的物价上涨, 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减轻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压力, 有利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

从我国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 将会为国内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带来利益,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步伐, 减少国内企业参加国际企业并购或者直接对外投资的成本, 加快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然而, 海外投资需要很高的投资风险管理水平, 我国企业家们普遍缺乏战略意识和全球国际化思维, 对国际资本运作规则了解不深, 倘若在这些条件形成尚不充分的情况下, 人民币的突然升值, 国内企业在缺乏海外投资的情况下受利益驱动, 盲目参与国际收购, 很容易造成国内资金的外流和浪费, 遭受巨额亏损。

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 为我国对外贸易创建有利的金融环境。人民币升值,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加强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可以为对外贸易活动提供有利的货币结算平台和方式, 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和贸易的实效性。此外, 升值还可以减少对外贸易过程中的贸易摩擦。

2. 消极影响

抑制我国的出口贸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出口来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传统的出口产业产生负面影响, 主要包括服装, 机械, 轻工业制造业等。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基本上均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部, 即在整个全球产业里中, 处于创造价值最低的部分, 相关企业的利润基本上来源于低利润基础上巨大的交易量, 竞争力不足, 基本上采取低价措施来获得市场份额, 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 增加其生产成本, 进而提高了产品价格, 抑制了企业的出口, 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家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伤害。

恶化国内市场环境。由于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出口环境恶化, 阻碍出口贸易, 由此, 对外贸易的相关企业有可能将国内市场作为其产品销售目标, 而国内需求向来都不充足, 而且几近饱和状态, 这种情况下, 习惯于利用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出口类企业有可能采取价格手段竞争, 这将引起国内市场混乱, 企业之间恶性竞争, 最终影响到我国国内和国际贸易状况。此外, 人民币升值, 进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将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 对我国相关企业造成伤害。

不利于吸引外资。人民币升值, 外资便相对地贬值, 这就增加了外商在华的投资成本, 以及劳动力成本, 减弱了我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由于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实行了许多年, 很多外商企业在华已经发展到了稳定成熟的阶段, 获取的利润也在逐年增大, 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提高其外汇利益, 在利益驱动下, 有可能加大国内资本外流, 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完整性造成不利影响。

四、结论

当前, 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 人民币升值已成为一种趋势, 但是我们必须逐步推进人民币升值, 给国内经济和企业一定的缓冲阶段, 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积极扩大内需, 使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轮之一, 逐步改变严重依赖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的局面。积极推动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 稳中求进, 根据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来推行汇率制度改革, 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充分发挥出来, 同时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点, 保障我国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罗永昌.浅论人民币升值问题[J].资料通讯, 2005 (10) :2

[2]孔保罗.中国需要新方式应对人民币升值[N].证券时报, 2009-10-25

上一篇:推进体制下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