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古琴七篇

2024-08-19

穿越时空的古琴 篇1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白马井中学教书。这里是我的母校, 从台下到台上, 心里真有点激动。那时学校的条件还比较简陋, 没有围墙, 几间瓦房和一栋做工粗糙的三层楼房散布在一片开阔的坡地上。楼下的几间工作室, 便是我和两位从同一所大学分配来这里的老师的宿舍。用现在的眼光从外表上看, 充其量只是一间乡村小学。那时候用电也不正常, 老师和晚修的同学们, 每人都有一盏备用的煤油灯。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间学校的喜欢, 一它是我的家乡, 日夜有蔚蓝的涛声伴随书声和歌声, 二是校园内有大片大片的木麻黄林, 虽不优雅, 也算宁静。我的一篇散文《触及我心灵的一分》, 就是几个午间在这树林下写成的, 随后刊发于1986年的《中国教育报》上, 成为该次征文广东省的唯一获奖者。更为可贵的是这间学校淳朴踏实的学风、师生间的和谐相融以及一种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那时候镇上还没有很多酒家, 老师们偶尔加菜, 就是到乡下买回一只狗, 炖了大家围着吃;学生们的穿着很朴素, 不会染指甲或者穿裤脚带洞洞的牛仔裤, 初高中的年级办毕业酒, 就是从市场牵回一头猪, 还有苹果饼干等, 就地砍一根枯树当柴, 三个石头的火灶架上铁锅, 做成一场浪漫的篝火晚会。每逢元旦或教师节, 学生给老师送的礼物大多是一张卡片、一本挂历、一只小的洋娃娃之类, 礼虽轻, 纯真之情油然可见。最使我难忘的是平整学校运动场的那段时间, 那时学校的运动场只是一片南高北低的杂草坡地, 几百师生组成阵容强大的粪萁队、铲队、锄头队, 将一两百米外的泥土一筐一筐地挑到低处, 累了, 擦把汗, 抹把鼻涕喝口水, 又回到自己的位置, 就是抱着所有的事都靠自己、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几个月下来, 让这块坡地变成了不算运动场但可以活动的地方。 (真正的运动场是我调离多年后, 学校借着举办全市中小学运动会之机, 由上面雇用推土机修整的) 。这些事虽然已经过去多年, 但我一直认为, 自立自强的书声意气, 在街上流行“QQ、花生”和“肯德基”的今天, 仍然是一种应该秉承的传统。

调离马井中学至今已经20多年, 正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写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又从凝然的双眼里过去……”。即便是匆匆, 但多年来, 每年逢中考过后常听到有人谈论白马井中学今年又有多少多少人考上海南中学、华侨中学, 这时, 我这个曾经的白马井中学老师多少就有点阿Q式的沾沾自喜。每次回家坐车路过, 总习惯把那多年不变但仍风采依然的校门看上几眼。前些日子, 和学校的吴副校长在校园内转了一圈, 觉得真是今非昔比, 当年的旧建筑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别具一格的文化长廊……深吸了几口带咸味的海风后, 又记起当年风华正茂的我带着所教班级的学生于日落时分散坐在陡立的泥崖上观察霞彩满天的大海, 落日归帆、鸥翅船歌, 纷纷走进学生们的作文。看着这间学校散发出来的颇具点现代的气派, 我又深深地怀念起当年校园里那片片摇曳葱郁和清凉的木麻黄林……

穿越时空的古琴 篇2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所当然应把学生当做主体对象。在学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笔者设计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赏析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并深化主题。如果说在第一课时对于字词句的疏通, 还可以用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对于思想内容的学习, 由于文言文时代比较久远, 往往是学生厌烦的。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 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在这节课上, 笔者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请两生分别扮演武陵人和陶渊明, 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 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例展示】

师:假设你是武陵人, 从桃花源出来后, 许多人都知道了你的这次奇遇, 记者们更是蜂拥而来。你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

教师明确活动任务:请语言表达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一个学生扮武陵人上台, 下面的同学则扮演来自各个媒体的记者, 老师是主持人。

1. 初次幼稚的提问。

生:你是怎么出来的?

生:你为什么找不到原来去的路了?

生:你为什么要向太守禀报这件事?

生:请问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样?有多少可供开发的土地?

初次提问, 这些“记者”问的都是比较幼稚、浅显的问题, 更有一些不着边际的提问。作为主持人, 笔者及时提醒记者注意:首先所问的内容应是大家都想知道的, 应是这个事件——武陵人遇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整个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或是敏感的问题, 应问得有价值、有意义, 这样才能让自家的新闻上头版头条, 成为重头戏。第二, 要明确当时的古代社会, 不会用到“开发土地”这样的词语, 人们也想不到这个话题, 但是换成“能住下我们这些人吗”这样的问题也可以。

经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明确了大家最想知道的不是他出来之后的事情, 而是他在桃花源里的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情。这样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就层出不穷了。

2. 有深度、有价值的提问。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感受到的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里都看到了些什么情景?能详细地给我们说说吗?

生:请问, 你都跟桃花源里的人说了些什么?他们对我们外面的世界了解吗?

生:请问, 你对桃花源里的人印象如何?你觉得他们和我们这里的人一样吗?

这样的问题显然就很有深度了, 不仅抓住了大家最想了解的内容, 而且也紧扣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作为武陵人扮演者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想象, 不费力就回答出了这些问题, 补充了许多课文中所没有的情节和情景。

如下面武陵人精彩的回答: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感受到的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师:那里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那里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 男耕女织, 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我感觉那里人们生活都很快乐, 也很富裕, 人和人之间也很平等, 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 幸福无比。

生:请问, 你都跟桃花源里的人说了些什么?他们对我们外面的世界了解吗?

师:他们问我是什么朝代了, 我告诉他们早都过了秦朝了, 又讲了汉末的战乱, 魏晋两朝时的社会情况。他们听了都很感叹, 觉得外面的世界太黑暗了, 太可怕了, 没有他们现在的生活幸福安乐。他们都表示不想和外面的人打交道。

3. 提问引发的争议。

在提问中, 有一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争议。

有记者问:请问,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你“不足为外人道也”, 你为什么出来后还要禀报太守呢?

这个话题不但让武陵人有些为难, 而且还引起了下面记者的议论纷纷。

记者中间首先就有人开始争辩:“桃花源里的人说是不值得给外面人说, 并没有说是不能对外人说啊, 所以这个秘密也不必要非得严守。”

有人说:“不应该在字眼上去较真。我觉得这个武陵人发现了这么美的一个地方, 他想让大家都去那里生活, 所以告诉了大家。”

这时就有人反驳了:“在当时的古代社会, 人们是特别讲信用的。既然桃花源里的人不让他对外面说, 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说的。”

就在众说纷纭之时, 扮演者武陵人发话了, 他说:“我原先是想守约不说的, 但是我想这个地方太美了, 就想禀报太守。太守知道有这么美的地方他一定想去, 也因此一定会赏赐我的, 为了钱财, 我违背了我们的约定。”

这是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答案, 想想也很有道理, 下面记者的掌声雷动就说明了一切。

4. 延伸到课外的思考。话到这里, 这场答记者问本应就结束了, 但是却引起了学生的另一番感慨。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就像现在的一些未开发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因为偶然有人发现了这里的美丽, 于是就向外界宣布了他的发现, 接着开发商、旅游商源源不断地涌来, 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 在给这个地方带来无限商机、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带来了垃圾、带来了破坏。于是, 最后的结果就是, 你再也看不见最初的那般美丽了, 你再也感受不到这里的古朴了。

还有学生感慨, 在利益面前、金钱面前, 有的人会很轻易地就抛弃了承诺、背信弃义。

接下来我们又开了一场作者的记者招待会, 由于前面的引导, 这次记者的提问显然有水平了。提问如下:

生:你好!请问陶渊明先生, 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 你写这样一篇文章有什么意图吗?

生:请问, 你把武陵人寻找桃花源写得那么真实, 桃花源里的景色那么美, 在那里发生的事也那么真实, 那你为什么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遂迷, 不复得路”的结局呢?

生:请问陶渊明先生, 你为什么要在最后设计一个“高尚士”刘子骥的事情呢?没他桃花源也是找不到, 你为什么非要多写一人, 而且最后还“病终”了。是否有些多此一举呢?

学生如此精彩的提问是笔者没有想到的, 他们真正进到了记者的角色中, 提问了一些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巧的问题, 问得好, 答得也好。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收获来看, 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有了主动探究、思考的意识,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 通过想象补充了课文中所没有的情节和情景, 丰富了作品内涵。同时,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 学生将电视中常见到的记者招待会运用到课堂中, 也学到了一些记者提问的技巧。另外, 学生还延伸到了课文外的内容:例如对文明的破坏;人性等话题。

通过这节课两个环节的设置, 笔者有以下感受: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文章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向来是比较难以操作的, 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 一般都是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提问来思考, 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这节课上, 笔者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方式,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记者要提问, 必然要了解作品的内容, 还要提问他想要了解的内容;发言人要回答, 必然要体验角色, 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 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这样, 无须老师多说, 同学们都要对作品再次好好研读, 这样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2.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有时没有精神劲头, 可能是老师的问题设置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采用记者招待会这种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好表现、好发言、好提问、好想象, 这些欲望都可以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电视中常见到的记者招待会运用到自己身上, 无论是“记者”还是“发言人”都兴奋异常, 自然,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

穿越时空的古琴 篇3

实际上,正乙祠古戏楼也刚刚引入古琴,又聘请著名大师吴文光先生弟子黄文懿、樊娜等名家躬身操琴,由资深媒体人杨浪亲任琴会主持,上演一出《怡心琴韵》。整场演出的形式都是古老的。作为一个突然闯入的现代人,竟然有些微的穿越之感。

演出开始前,随着三声空灵淡远的磬音,一阵暗香悄然浮动在空气之中,只见一白衣童女手捧莲花香炉从观众席间恭敬穿过,手臂上玉镯银环偶然碰撞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衬托出 “走香”仪式的静谧安详,使演出增添了许多古典韵致。

“古琴演奏是非常讲求仪式感的”,对此,《怡心琴韵》编导暨主奏黄文懿解释道,古人弹琴之前要沐浴焚香,非常讲究,而诸多的礼制正是为了增加敬虔感,“琴声之妙在于‘怡心’,要怀着一颗敬虔的心细细体味方可寻得,像品茶一样品味弹奏出来的每一个乐音,这也是此次演出得名《怡心琴韵》的主要原因。”

正乙祠古戏楼则重修于康熙五十一年,是中国戏楼建筑史上第一座纯木质古戏楼,300年的历史使得在这里听古琴别有一番风味。而这次《怡心琴韵》系列驻场演出中包括了《流水》 《渔樵问答》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等八首古曲,历史渊源从两汉魏晋一直延伸到唐宋晚清,坐在台下,你能体验到《流水》的风骨,《广陵散》战争场面。除此之外,古琴大师吴景略打谱、其子吴文光修谱的古曲《梧叶舞秋风》也首度亮相。

当然,作为现代演出,编导还充分利用了正乙祠的三层舞台空间,设置多层表演区。在琴师演奏《梅花三弄》时,一层舞台上的琴音与二楼檐廊下的箫声相互交融,在视觉和听觉上便有了交错之感。演奏《潇湘水云》时,琴师在古画《潇湘图卷》幕布投影前抚琴,也是意境十足。

姜嘉锵和李元华两位老艺术家的登台献唱也成为演出亮点。77岁的姜嘉锵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他演唱的《阳关三叠》在琴箫合奏下,将古人含蓄的送别之情传递给现场观众。李元华则演唱了《胡笳十八拍》中的“第一拍”和“第十二拍”。“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唱到这两句时,李元华格外动情,让人仿佛置身于蔡文姬选择回到汉朝,就要面临与孩子分别的两难境地。

“我现在也很少演唱诗词了,今天看到这么多观众还喜欢古琴、古诗词,我很激动,”李元华说道。她认为,古琴和古诗词与现代社会并不脱节,“它们传达出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大的,一首古词背后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听着古琴伴奏的诗词,这能让人沉下来。”

复刻威士忌经典味觉

撰文 | 兔耳草

不同年份的威士忌就像不同时期的男人,有的清新和稚嫩,有的浓重而深邃,有的老而弥新,有的沉稳而淡雅。而苏格兰作为老牌的威士忌之乡,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的味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格兰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威士忌。

作为尊尼获加的调配大师,苏格兰人吉姆·贝弗里齐(Jim Beveridge)深知这其中的奥妙。刚刚制作完成为庆祝女王登基60年所调配的Diamond Jubilee的他,拥有化学博士头衔,并能够分辨出上万种味道。“实际上,我觉得很多人都拥有这种能力,然而系统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调配师,你必须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搭配方式,灵感往往都是在试验中产生。“而为了保持这份“天生的能力”,自律也是必需的,为此贝弗里奇更要做到每天清淡的饮食。

而对于饮酒者来说,威士忌的选择源自不同的场合或是不同的味觉体验,不同时段选择的也并不相同。“实际上,在调配的过程中,谷物、麦芽以及存储威士忌的木桶材质是决定一款酒最终味道的关键因素。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板凳的三条腿,缺一不可,”贝弗里奇说道。比如复刻尊尼获加1910以及1938两个特殊年份的味道,从基酒到木桶都经过了多次搭配尝试后才得以确定。

不过,在限量款之外,你也有足够的选择余地,价格也并非是评判威士忌的唯一标准,只是稀缺性决定了某些酒款高昂的价值,大多数人来说更应该结合品牌以及自己的饮用规律进行选择。“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刚开始饮用威士忌,那么最好只喝一种品牌的酒,通过它的不同产品,你会对威士忌有一个更系统的了解。从此再广泛涉猎也不迟,”贝弗里奇说。

当然,经典味道之所以成为经典,便来自于时代的痕迹,或许,复刻版的诞生,能让更多人关注威士忌的怀旧风,也可以再次品到当年经典的味道。

你还能选择

麦卡伦 18年单一麦芽威士忌

这款单一麦芽陈酿饱含丰富的干果、丁香、香橙与熏木味道。而雪梨橡木桶也进一步保证了这款酒的果香味。你更要知道,18年陈酿更是麦卡伦优秀的基准点。

尊尼获加 荣耀时代纪年系列 1910

1910年,尊尼获加从苏格兰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而这款酒极具深度、口感丰富。而相对于现代威士忌,它的口味更重一些,除了清淡的果香、芳香,柑橘与香草味,烟熏味在这里被放大。这种最经典的威士忌味道配以寒冷的冰块会变得更加醇厚。

泰斯卡 10年单一麦芽威士忌

如果限量复刻版过于昂贵,那么这款酒平易近人的价格一样可以带来经典的风味。要知道,尊尼获加调配所用的基酒之一就来自泰斯卡。这个泥煤味浓重的品牌一贯特立独行,口感醇厚之外,第一口的辛辣往往让人一惊,紧接着层层递进的环绕余味便开始展开,在一段蜜糖风味之后,麝香和胡椒的香味作为了结尾,让人念念不忘。

尊尼获加 荣耀时代纪年系列 1938

穿越时空品古琴生活随笔 篇4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音乐的“乐”字,在繁体字当中丝下面有一个木,当中有一个“白”字,意思是有丝覆于木上。古代像这种有丝覆于木上的乐器还有瑟,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淡出了,但是古琴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它的演奏法,音乐美学,乐谱,与文人相融的生活方式,以及它在中国历代跟儒释道、琴棋书画等等传统的关系,使得它被传承下来。

在《红楼梦》中有一个场景,林黛玉在看书,贾宝玉蹑手蹑脚地进来了,说“妹妹又在看天书了”。林黛玉看的“天书”就是古琴琴谱。现存世上最古老的乐谱是《幽兰》的.文字谱,现在这个乐谱被存于日本的博物馆。现在古琴的谱子,连小朋友都会认识上面的一些字,这个叫减字谱。这个乐谱的历史已经有近千年了,从唐代沿用到现在。因为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发明,所以古琴的乐曲才得以完整地保留传承下来。

在古琴艺术当中,除了演奏这种形式之外,还有一种形式叫做琴歌,琴歌就是边弹边唱。我们会觉得很多古琴曲很哀怨,因为古代深闺女子,夫君去了远方,长长久久见不到面,所以她只能通过弹琴来表达她的思念之情。《长相思》这首曲子是一首很简短的琴歌,它主要来自于清代东皋禅师整理的乐谱。它的原词是:“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闲庭花影移。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

穿越时空的古琴 篇5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初,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 德奥艺术歌曲的音乐形态传入中国。如果从青主 (原名廖尚果) 1920年留学德国时创作的第一首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算起, 艺术歌曲创作在我国已走过了近90年的历程。从“拿来主义”到“模仿创作”、从“洋腔洋调”到“中国风格”、从“洋为中用”到“专业创作”, 涌现了青主、萧友梅、赵元任、黄自、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陆华柏等一批探索者, 创作了《大江东去》《问》《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嘉陵江上》《红豆词》《山中》《故乡》等一大批不朽的篇章, 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高度和坐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 也从此开始了郭祖荣持续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

《音乐的徘徊》的后记中写到:“他 (郭祖荣) 初恋时才十九岁。郭兄的爱情不乏‘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的场面, 爱情上的挫折似乎与事业上的磨难同步。每次失恋, 都在于音乐女神的对话中得到解脱, 爱情上的感受, 也不能不化入他的作品之中。”创作于1946年11月的艺术歌曲《红酥手》, 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中, 籍古诗词抒发了郭祖荣内心深切的眷恋与相思之情。

二、音乐分析

艺术歌曲《红酥手》有一个节奏规范、方整的二大乐句加一个补充终止构成的复乐段结构, 在其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旋律进行中, 变宫音的使用很是巧妙。如果说主题头soi、lai、do为该曲的核心音调的话, 其上二度的逆行rei、si、lai则为本曲的特性音调。

前奏由第一乐句的头与第二乐句的尾自然衔接而成。助奏大提琴醇厚、深情的旋律从宫调式的属音进入, 并级进至宫调式的主音, 似为宫调式。钢琴声部的模仿复调, 一唱一和, 互诉相思, 情感挚婉。特性音调rei、si、lai在高、低音区的多次出现, 倾诉许多的愁苦与寂寞, 更是令人感慨不已。这种由宫调式导入的羽调式, 并在羽调式里渗入宫调式色彩的作法, 甚是奇特。

复乐段的第一乐句可分为二个拱形结构的乐节, 由于是宫调式色彩的进入, 二大乐句均结束均在羽音上, 即为强调主调阴柔、婉约的色彩。好景不常, 欢情难再。第二乐句的开头借鉴古筝等民族弹拨乐器的手法与音型, 高起低落, 颇为新颖, 有其独到的创意, 还具有“转”句和对比的功能。由于二大乐句在节奏上构成呼应, 且后半句音调还是第一乐句后半句旋律的变化摸进, 可视为同尾。钢琴伴奏声部与大提琴助奏对主句的分割式的穿插与对答, 在节奏上时而扩大、时而压缩的变奏, 特性音调的引伸与贯穿, 凝聚最后结以“错、错、错”补充结束, 却是一字一泪。

例1

复乐段之间有一个长大的间奏, 转入上五度的A宫调式, 速度加快、力度加强, 回忆往日温馨时光。其旋律是主题材料、特别是主题后半句节奏、韵味的引伸和展开。调性的变化更显情切切, 恨绵绵, 有情人生作死别, 多少思恋、期盼、绝望、感伤、无奈、悔恨, 千言万语, 无限惆怅。钢琴左手的八度加强和右手的柱式和弦, 上下不同的复调旋律, 是那样的浑厚, 具有戏剧性。抚今追昔, 让人感慨不已, 其所表现的情感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而民族弹拨乐器之音型的再现与调性色彩的灵活应用, 尤为前卫与大胆。最后先现主题头的第一个乐汇, 回归了b羽调式。

例2

间奏, 钢琴是二重对比式的复调旋律的唱和:左手八度旋律显得格外的浑厚而沉痛, 右手旋律是歌调的变体。而助奏大提琴复调式的穿插, 尤其是中间转入下属调性的色彩性变化, 更是加深了情感的厚度。这一间奏不是简单的两个乐段的连缀, 而是补充了歌声表达感情的不足, 具有一些戏剧性的音画刻画, 使第二乐句同一旋律的再现, 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些对比, 并具有新颖感。

复乐段的第二乐段声乐部分的旋律一样, 在钢琴右手以八分分解音符为主的伴奏音型的衬托下, 伴奏部分却突出了大提琴声部的自由模仿对答。令人觉得更加凄楚哀怨, 如闻泣声, 如见泪眼, 人物音容, 宛然在目。凝成结句“莫、莫、莫”三字为一叠句, 低徊幽咽, 肝肠欲断, 这是绝望无奈的叹息, 自怨命薄的决别。然后, 再次拉宽节奏用衬词再次重复了“莫、莫、莫”三字的旋律呼号而出, 并作上扬结束, 可谓椎心泣血之痛, 如同几声闷鼓, 连连敲打在人心上。是悲叹, 更是叩问!衬托出极度孤寂冷清的心境。

例3

无限悲戚, 默然无语, 暗自伤神, 百感交集, 真切的写出了徒唤奈何的相思之情。

三、余论

“古老的歌子成千上万地随风飘扬, 被雪埋葬, 成千上万地葬进了坟墓, 又成千上万地在使用中消亡 (爱沙尼亚古歌, 引自[匈]萨波奇·本采《旋律史》) 。”特别是上个世纪下半叶,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象万花筒一样层出不穷。有的朝生暮死, 转眼即逝;有的干脆就是胎死腹中。作者和文艺作品早已不是各领风骚数十年的时代了。为什么郭祖荣的这首《钗头凤》能久经时间的考验而百听不厌呢?

我想, 原因在于郭祖荣没有因袭三、四十年代轻车熟路的套子, 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探索和挖掘我国民间音乐的精神实质和美学特点。在音乐语言上、曲式结构上努力追求民族的神韵和精髓, 那行云流水般变幻自由的散板风格, 具有传统艺术中看似随意铺成、随意点染而又严谨、古典不乏创新之艺术构思, 那诗意、浪漫如音画般的气质和无处不在、生息共存的简朴而又浓郁的民族风格, 就是到了今天, 依旧清新, 依旧独特, 这, 正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

虽然郭祖荣多是借古诗词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但陆游的这首《钗头凤》, 那世人皆知的爱情悲剧, 却使他动了情。“无一字不天成”。该曲音乐材料简洁、凝练, 音乐形象自然流露毫不矫饰。正因为作曲家也亲身经历了这般辛酸的往事和终生的隐痛, 所以穿越了历史时空、成就了这千古绝唱。

摘要:郭祖荣艺术歌曲《红酥手》没有因袭三、四十年代轻车熟路的套子, 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探索和挖掘我国民间音乐的精神实质和美学特点。在音乐语言上、曲式结构上努力追求民族的神韵和精髓, 那行云流水般变幻自由的散板风格, 具有传统艺术中看似随意铺成、随意点染而又严谨、古典不乏创新之艺术构思, 那诗意、浪漫如音画般的气质和无处不在、生息共存的简朴而又浓郁的民族风格, 穿越了历史时空、成就了这千古绝唱。

关键词:郭祖荣,艺术歌曲,红酥手

参考文献

[1]林道侃, 郑长林.音乐的徘徊[M]黑龙江:黑龙江文化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

[2]赖登明.解析郭祖荣艺术歌曲“形散神聚”的散化结构[J].中国音乐.2010 (1)

穿越时空的古琴 篇6

关键词:《八个女人》,背景,舞台,角色,塑造

一、话剧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大雪封困的法国小镇里,一户大家庭的男主人被“意外杀害”,于是他身边最亲密的八个女人便陷入了紧张调查和互相猜忌之中:是高贵美艳的女主人盖比?还是“老处女”小姨子奥古斯蒂娜?是吝啬贪婪的外婆?或者是衷心不二的黑人管家沙奈尔?……在一阵吵闹、猜忌和互相揭发后,种种不堪的真相被一层层抽丝剥茧公布在了观众面前,原来,女人们所疯狂追求的“爱”与“被爱”最后都是以自私的方式得到的,而她们所向往的关心和温暖最后都伤害了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

本剧作者罗勃·托马斯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编写出这部艺术作品。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法国文学界盛行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思潮,在哲学上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他们从人物本身出发,多层面地分析人物,使得每一个人物既鲜活又形象。有一种说法,就是法国人对待“美学”是非常严肃的,所以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赋予法国女性形象的妩媚婀娜,一代容华。法国剧作家阿达莫夫说:“戏剧绝不是消遣和休闲的工具,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揭露与控诉社会、迫害势力的武器。”所以当一部作品被搬上舞台或者银屏的时候,我们就不应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故事情节,片面的人物塑造和优美或者平乏的文学语言了,正视时代背景下的角色塑造和品味如何把握人物才是每个演员应该做的。

二、话剧中的演员表演观念与角色塑造

说到演员在表演中的表演观念,就不得不提对舞台表演观念探索作出巨大贡献的当代著名戏剧家彼得·布鲁克。他在《空的空间》里提出了“僵化戏剧”的概念。“真实的表演”和“真实的戏剧”是打破僵化戏剧的最佳手段。

在起初拿到《八个女人》剧本的时候,我们通过多次的研读剧本来给剧本定位,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进一步的揣摩和研究。而在初期的“研究”就是认真、真实地体验人物的心理从而能更深刻地刻画出剧中人物的真实人生和性格。“真实”是表演观念中必不可少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不管是在舞台上的表演,还是舞台下的揣摩都应该谨记于心,想剧中人所想的事,体会她的所思所感。演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达到“真实表演”:第一点,续写剧本的前提故事,如《八个女人》中的女主人盖比,她高贵美艳但是却自私冷酷,她向往爱与被爱,却吝啬给予身边人关怀和温暖。每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背景事件所导致,当剧本中没有提及,作为“有心者”的演员就应该树立一个愿与剧中人物“同呼吸”的观念,尝试续写剧本故事并将其合理化。正如剧本中盖比的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后来她准备抛弃亲人和丈夫的合伙人一起私奔,就是因为她早期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经历——自己的第一个恋人出车祸离开了她,而正值娉婷碧玉年华的她却怀着心上人的孩子,在母亲的催促下不得不嫁给现任丈夫;而她对于母亲的冷漠和不屑也是因为她亲眼目睹母亲杀害了最疼爱自己的父亲。如此真实地站在剧中人物的角度续写前提故事会让演员在表演中信念感更强,同时也更容易流露出演员的真情实感。第二点,从她人的台词中进行推测和判断,以呈现出“真实的人物”、“真实的表演”。如话剧中所有人对于未出现的男主人公——马塞尔的描写:奥古斯蒂娜对絮宗说,“他能够看清每个人的优点,既懂得尊重像你外婆一样年老体弱的女士,也懂得尊重像我这样正派诚实的女人”;絮宗描述父亲“具有忍耐美德”;盖比向大家描述自己的丈夫马塞尔,“他是一个地道的商人,一个实干家,他聪明过人却又不失城府”……这些描述都非常全面而深刻,哪怕这个人物到最后并没有出现,我们也几乎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真的就在舞台上,就在这个楼梯上面的房间里,倾听着一切。而舞台上的演员也会通过不同人对于同一个人物的描写和塑造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态度。这样就做到了树立真实的人物,从而达到真实的表演。

穿越时空的古琴 篇7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对于人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联想可以打开我们记忆的仓库, 突破话题材料的局限, 让自己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联系多种材料, 以使文章血肉丰满、主题深刻。从宏观的角度统观全文, 联想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拓展行文思路, 从而有利于题旨的弘扬;就文章局部来说, 联想的目的是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

想象的作用是串联我们的生活观察、感受、思考、感悟等, 使写作思路得到拓展, 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构思, 现实生活的限制在想象的作用下获得突破, 并大大地丰富了表现内容和手段。写作过程中, 联想和想象往往结合起来运用。写作时, 不管运用哪种手法, 都必须紧紧围绕中心, 思路清晰, 合乎情理。要注意衔接, 过度自然, 交代清楚, 照应周到。

虚实相生的妙用可以使联想和想象更好的运用。“虚实结合”是指虚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虚实结合可以形成渲染、衬托的气氛。进行强烈的对比, 以达到某种效果。“虚实结合”在文章中的表现是这样的:文章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实况录像, 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内容的产物。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那么如何进行联想和想象呢?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玻璃瓶子, 从思维的角度看:首先从正面思维看, 这个瓶子可以当花瓶使用, 当打击乐器使用等。从逆向思维看, 把瓶子的底部敲开可以做个漏斗;把瓶子打碎, 插在围墙上可以阻挡外人偷着进来;也可以熔化后再利用, 做任何玻璃制的东西。从纵向思维的角度看, 可以联系实际生活, 思考“一瓶不满半瓶晃荡”、“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要接受别的, 必须先倒空自己”等观点。

参考练习:

请任选下面一首唐诗, 以“唐诗写意”为题,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

1.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雨夜寄北》)

3.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全新思维解析:所谓的“唐诗写意”是指利用联想、想象的手法把一首诗改写成现代散文。改写的文章要尽可能的做到语言优美, 具有一定的诗意, 能够营造出相宜的意境, 既生动又形象地展示出诗歌的内涵。

佳作展示:

唐诗《宿建德江》写意 (片段)

夕阳安静地悬在远方的山峦上, 孤帆收拢起张开的心事。摇动的橹, 是一尾流落他乡的鱼吗?江面上, 风用手指拨响了涟漪的琴弦。千里乡音, 缓缓地流过记忆的河床。

一叶小舟, 如一节离愁泊上了洲岸。今后的日子, 它还能载动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和风雨?船舷上, 怀抱酒壶的诗人, 在淡淡的水雾里张着半梦半醒的眼睛。

……

诗人走到船沿, 探出头。水面上, 印着一张憔悴的脸, 犹如一枚飘零的叶;脸旁, 是一轮温暖的月。很亲, 很近, 也很静。晚归的渔歌荡过, 一江的恬逸, 又碎成了千丝万缕的忧伤。

教师点评:文章用诗意盎然的语言表现诗歌体现的内容, 特别是对诗人在夜色中的孤独、悲凉情感的描摹, 感人至深。

上一篇:呼吸机故障下一篇:汉语多音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