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资产经营十篇

2024-08-26

全资产经营 篇1

关键词: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探讨

“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是在系统总结山西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生态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 加快国有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有林区生态建设提质增效而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正确认识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形成的背景、内涵, 对于指导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理念提出的背景

1.1 实施“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是推进国有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014年年初,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创新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的讲话中提出, 要“推进国家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行“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可以使任务安排机制由“下任务找地块”变为“按需要下任务”, 由搞平均主义、撒胡椒面变为集中整治、重点突破, 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费用、提高了生产效能, 符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

1.2 实施“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是落实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 山西国有林区积极探索场外合作造林模式, 走出了一条扩规模、增效益、树形象、育人才的外延式发展路径。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一些地方产生了新的林权纠纷, 不利于林区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在国有林区266.67万hm2的经营面积中仍有106.67万hm2的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急待改造。特别是2014年初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意见》指出全省林业发展要“以提升质量、增强效益为重点”, 这就要求全省国有林场注重提质增效, 把工作重点从单纯重视大规模场外、合作造林调整到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相结合, 以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单位蓄积上来。“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正是对这一思路的具体落实。

1.3 实施“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是解决国有林场经营方案难以执行的主要途径

森林经营方案是国有林经营单位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制定年度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实施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 是国有林场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 通过全省近30年的实践, 发现编制好、审批过的森林经营方案在实际经营活动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规划脱离实际。每个林场在做经营方案时只考虑需求不考虑可能, 动辄上亿的规划预算根本无法保障;二是重点不够突出。一个经理期想把林场范围内所有的地块都作业一次, 工程安排过于分散;三是编案同计划下达脱节。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用“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的理念来指导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修订工作, 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集中连片、亟需经营、能够快速见效的地块上来, 以此来保障林业建设的成效。

1.4 实施“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是实现国有林区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

回顾山西国有林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林业政策的调整, 全省国有林场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大造林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 是国有林场初创阶段, 也是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阶段) 、大生产阶段 (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后期, 是国有林场发展与改革的探索阶段, 也是国有林场森林经营与利用阶段) 、大保护阶段 (20世纪末以来, 是历史性转折阶段, 也是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新阶段) 。近年来, 随着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构想的不断深入, 全省林业发展已进入一个以“敬天为民”为总理念, 以求真、求实、求科学为总要求, 以“增面积、增覆盖、增蓄积、增效益、增景观”为总目标, 造管用并重、科学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全新的经营理念, 采取造、抚、改、封、管相结合的方式, 坚持全流域规划、全林分经营、全机械作业、全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的“五全”经营模式, 在林场范围内一条沟一条沟的治理、一个流域一个流域的推进, 凸显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和基础作用。

2“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理念的基本内涵

2.1 概念

流域, 狭义上是指河流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区域;而广义上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林分, 是指内部结构特征相同, 并与四周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块。林分是区划森林的最小地域单位, 也是森林经营的基本单位和森林测定的基本对象。

“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是指在国有林区经营范围内, 以流域 (沟系、水系、山坡、梁峁等) 为治理单元, 通过整合各类生产要素、优化工程空间布局, 对治理单元内的所有林分进行必要的、适度的经营活动, 以提高森林整体质量, 从而实现林区生态建设的提质增效、提档扩量。其核心是“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近自然培育、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全流域规划、全林分经营、全机械作业、全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根本方法是“流域综合治理”, 最终目标是“增面积、增覆盖、增蓄积、增效益、增景观”。

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近自然培育、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在作业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按照实际情况, 合理确定经营措施, 使林分的建立、抚育以及采伐的方式同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相接近, 采用适度人工促进的办法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 确保持续利用和科学发展。

全流域规划———对选定的治理单元进行全面系统的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治理专项方案;

全林分经营——将治理单元内的所有林分, 按照需要选择不同的经营措施全部进行经营;

全机械作业———在经营活动中,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尽可能地使用机械进行作业;

全资源利用———在保护为先的基础上, 要充分利用治理流域的林地林木资源, 发展种苗培育、大苗定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采伐物利用等项目, 增加林地产出;

全过程管理———优化生产机制、提高生产效能, 确保流域治理质量。

流域综合治理———在治理流域内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补则补、宜种则种、宜养则养, 全面推进、不留死角。

增面积、增覆盖、增蓄积、增效益、增景观———通过各种经营活动, 实现森林面积、林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增加, 并兼顾景观保护和景观培育, 注重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2 主要原则

因地制宜, 分区施策。以近自然林业和可持续经营理论为指导, 结合立地条件, 选择科学、合理、适宜的经营措施, 避免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求真求实, 统筹规划。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 通过补充调查更新数据, 结合交通状况和资源可及度, 山水林圃路统一规划, 造抚改建管合理布局。

规模推进, 科学经营。以林局为单位, 变采伐限额场控为局控, 集中建设地点, 提高装备水平, 规模化推进、集约化经营, 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

造管用并重, 长中短结合。流域范围内, 围绕保护发展和利用森林资源, 在布局实施好造林、抚育、管护等常规工作的前提下, 突出珍稀树种大径材培育、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林建设、食用药用经济林培育、林木种苗培育、林特产品加工, 在林业综合效益上作文章, 为林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3 基本目标

通过落实“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理念, 在国有林区实现管护效果好、荒山绿化好、森林质量好、基础设施好、林下经济好, 将规划流域建成为资源保护示范区、森林经营集约区、产业发展潜力区、森林文化展示区、旅游观光休闲区、科学技术试验区。

3 落实“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理念的主要环节

落实“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要树立系统性工程、规模化推进的意识, 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3.1 做好一个规划

具体地讲就是要选好流域、摸清底数, 科学编制流域治理专项方案。治理流域的选择, 要尽量考虑规模效应、兼顾经营方便, 且权属要清晰, 每个流域内国有林地面积不低于2000hm2。对于流域内的国有林地面积应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为准, 对拟进行作业的地块, 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26424-2010) 进行补充调查。流域内每年的任务安排指标, 要按照经营需要由各林区参照近3年的年均任务量予以调整安排, 并将规划任务落实到小班, 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全流域治理方案。

3.2 建好一个机制

要创新任务安排机制、资金引进机制、资金使用机制和考核验收机制。各林区实施单位必须集中建设地点, 以保证流域治理的进度和规模。在国有投资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引进社会资本, 激发民营资本投身生态建设的兴趣和激情。在流域治理过程中, 要允许适当突破和改进现有的规程、制度等, 以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推进“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

3.3 培养一支队伍

要集合规划、营林、抚育、基建、产业发展、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组建一支一专多能高素质复合型流域治理专业队伍, 特别是在产业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 要力求有所突破。同时可以适当集中各林场的施工队伍,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以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

2014年, 省直九大林区以“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理念为指导, 规划了36个治理流域, 治理面积达15.13万hm2, 并编制了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计划在2014~2020年间完成。为检验2014年省直林区流域综合治理成果, 8月省林业厅召开了省直林区流域综合治理现场观摩会, 组织省直林局和省林业厅有关处 (室) 、单位主要负责人集中观摩了各林局流域综合治理的初步成果, 大家一致认为国有林区通过“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理念的贯彻实施, 走出了一条富有林区特色的提质增效、提档扩量新路径。

全资产经营 篇2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资产管理一直沿用传统的基于职能部门分工的“条块化”、“分段式”管理模式:重设备管理、轻价值管理,重局部优化、轻系统优化,重职能管理、轻流程管理。从而导致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管理目标不明确、不统一,评估与考核体系不科学,不健全,资产管理组织不协调,管理链条和信息割裂等现象,形成了资产管理的职能和信息条块壁垒,突出表现在资产管理粗放、使用效率不高、寿命较短、资产实物与价值管理脱节等。

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现代资产管理手段,通过建设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起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LCC),是LCC管理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实质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基于经济生命基础,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生产运营、退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

三、构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及设计原理

(一)总体思路

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以全系统、全过程、全成本为原则,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方法,以分层分级管理为模式,以管理要素为体系,以指标体系为核心,以工作流程为载体,以实现闭环管理为目标,形成由管理策略与方法、业务流程、组织保障、评价考核、信息系统支持所组成的界面清晰、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现代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最终达到资产使用的可靠性、使用效益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

(二)设计原理

1.全系统、全过程、全成本原则

全系统原则就是要打破部门职能界限,将资产管理各个阶段的工作统筹考虑,以资产总体效益为出发点,寻求资产生命周期的最佳方案;全过程原则就是考虑从规划、物流、建设、退役的资产整个生命周期,避免决策局限于某个时间段或某个节点,从机制上实现贯穿各个阶段的整体优化,全成本原则是考虑整个寿命期间所有可能发生的成本支出,不仅考虑采购成本和建设成本,更要将运行维护成本,检修成本、技术改造成本以及故障成本、报废清理成本等统一纳入进行考虑。

2.系统工程管理方法

系统工程既是一个技术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过程,是为达到所有系统要素的优化平衡,控制整个系统工作的管理职能,把工作需求转化为一组系统参数描述,并综合这些参数以优化整个系统效能,实现系统化、精益化的有序管理。

3.分层分级的管理模式

分级分层管理是结合公司当前管理模式和未来管理需要,按照战略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工作目标和职责要求,将总体目标、管理策略、实施措施逐层进行分解和落实,实现战略层的决策能够落实到执行层的每一项任务,执行层的信息和需求及时反馈到战略层。

(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由资产管理策略、业务流程、组织架构、评估考核和信息系统这五大关键要素组成,涵盖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生产运营、退役报废等全过程。

1.理顺资产管理关系,切实把握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五大要素:明确管理策略,从公司战略角度确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目标、实施原则和策略等纲领性要点;优化业务流程,通过将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各业务环节有机衔接的资产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理顺组织架构,通过建立以“流程管理”为导向、流程与职能结合驱动的跨部门协作管理模式,促进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交互,为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加强评估考核,通过建立全面、可行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估考核体系,衡量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并根据评估考核的结果,促进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和相关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完善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固化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支持评估考核和分析决策。

浅谈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篇3

关键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供电企业

一、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趋势

全寿命周期管理对供电企业的重要性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 LCM)强调对产品全寿命发展过程实施持续不断、协调统一的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很多步骤的综合结果,主要的过程包括:对于风险的分析,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以及内部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最后还包括对上述各种活动的监督以及管理。因此这些步骤共同构成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主要过程。例如,企业在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自身的资源有个详细的了解,供电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同行业不同供電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则是在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阶段所涉及的,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不同部门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因此需要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最后保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有效实施。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员工的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等方面。员工方面,由于供电企业成立时间较长,供电企业有很多老员工,一方面来讲,形成较好的供电企业凝聚力,反之,由于没有引入新鲜血液,即新员工。因此供电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阻力。技术优势是产品优势的先决条件,只有有了先进的技术,供电企业才能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近些年来,电力行业的技术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供电企业不能够投入资金引入新的设备,就不能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标准需求。由于供电企业公司设备老化,管理制度滞后使得供电企业运营成本较高。供电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不能够很好的适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供电企业的利润成本高。所以越来越高的标准和未来新能源的发展趋势要求供电企业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以降低运营成本,以实现供电企业利润的增长。因此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短板及措施建议

供电企业本身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强技防。对于规划设计阶段,全寿命周期管理既是强调实施持续不断、协调统一的管理,综合考虑各个阶段的问题,保证各个阶段的活动前后衔接,所以在规划设计阶段不仅要考虑供电企业设备的合理使用,也要考虑后期的易于管理等方面,这样才会更好的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以保证企业的合理发展,在工程建设阶段,企业应使用可循环高质量的建筑设备以及器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电企业有序的运营。在后期处置阶段进行调研汇报制度。

三、完善各阶段管理方法

首先,合理的经济效益评价对于供电企业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优秀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必不可少,为了合理的实施经济效益评价,可以通过在各个层次实施经济效益评价以合理的进行寿命管理。那么对供电企业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供电企业的竞争优势,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供电企业学习氛围。良好的企业规范制度是一个供电企业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企业如此,对于任何社会单位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企业有健全的管理制度,那么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必然会收到良好的结果。现代企业的四个基本特点是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些特点都是良好企业规范制度的基本表现。供电企业的规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首先对于软的方面,要求供电企业在进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要考虑员工的利益诉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够使得员工有着良好的心态进行工作,因此为后期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先行条件。硬的管理因素要求柔性的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和管理规范条例作为指引,作为坚实的后盾,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顺利实施。

其次,供电企业为了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加注意的一点是,供电企业可以不仅仅选择在人才市场进行招聘,可以进入大学,招聘优秀的大学生为供电企业工作,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招收到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因此供电企业通过积极的在各大高校进行宣讲工作,招聘了大量的大学生,提高了管理团队的素质,为后期的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做好了准备条件。

结束语

供电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供电企业的内部环境也是如此,任何长久存在的企业必须时刻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于供电企业尤为如此。因此供电企业要及时跟进国家的政策和国际发展的为了走向,及时细化销售的各个环节,最终保证公司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通过上文对供电企业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供电企业为了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确定一系列措施以提升供电企业为了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水平,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供电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作者单位:象山县供电局)

参考文献

[1] 陈浪男, 屈文洲.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4):26— 34.

[2] 陈小悦, 孙爱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有效性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4):28— 35.

[3] 周学广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M].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2003.

[4] 丁梅.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安全体系设计[J].电力研究,2002, (12).

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全) 篇4

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我单位就促进日常食品经营活动的安全、科学管理,制定本制度,本单位全体员工必须遵守本制度。

一、食品进货查验制度

1、购进的任何食品一律应当进行实地查验。

2、在购进食品时,应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3、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主要查验内容包括:

①查验食品包装是否有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家厂名、厂址;是否在包装上显著位置清晰标明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料定量、净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特殊膳食用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能量营养素、食用方法和适宜人群的。

②是否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

③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损害及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是否标警示标记或中文警示语。

④经感官鉴别是否存在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⑤食品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质量情况。

⑥是否存在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⑦进口食品是否用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名称和地址的。

⑧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的。

4、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或市场设立的检测点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5、应加强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不得进入库,并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6、审查食品是否与其广告宣传相一致,是否存在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7、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食品,应拒绝进货。发现有假冒伪劣食品时,应及时报告当地食品药品监管理部门。

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建立《进货台帐》主要内容有: ①进货时间; ②商品名称; ③商品规格; ④商品数量;

⑤商品来源(供货单位、联系电话);

⑥索证种类(营业执照、检疫检验报告、商品合格证、税票或进货单等)。

2、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采购食品时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质量合格的证明文件,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真实,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在条件成熟时尽量使用电子方式记录台帐。

3、设立存放供货商或厂家相关资质和台帐的资料柜,按照供货商、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将供货凭证、证照、食品质量合格证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或建立文件夹(袋)归档,落实台帐管理。

4、进货查验记录及票据应当真实,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三、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本经营单位本着“公平、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文明经商、诚信经营,遵守有关市场管理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不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本经营单位积极参与食品准入工作,遵守各项食品准入制度,接受工商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和管理。

3、本经营单位按照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各项内部食品质量管理制度;并完善内部管理,建立食品质量档案和管理机构,明确责任,专人负责。

4、本经营单位加强食品质量的日常管理:做好进货食品索票索证和查验登记工作,保证食品来源合法真实;经常查验上柜食品的内外质量,严格执行食品准入各项标准,保证不销售任何不合格食品。第六条 本经营单位对消费者作出如下食品质量承诺:所经营的食品符合相应的标准,在保质期限内,无腐烂变质,包装标识符合要求,标识内容属实,票证合法齐全,并在出售食品时向消费者提供购货凭证或商品质量信誉卡。

5、本经营单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销售的食品采取质量先行负责、“三包”等方式,落实质量承诺责任。

6、本经营单位认真配合有关部门的日常巡查和市场检查,自觉学习食品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建议和顾客咨询投诉,完善售后服务措施,努力为所有消费者服务。

四、食品协议准入制度

1、本制度所称食品协议准入,是指本经营单位以协议方式与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质量合格的生产加工单位和管理规范的批发市场、大型批发商建立购销挂钩关系,明确供货主体和供货产品质量责任,建立优质食品进入本经营单位的快速通道,保障上市食品的安全。

2、食品购销挂钩形式包括:场厂(场)挂钩、场地挂钩、户厂挂钩、户地挂钩等各种购销挂钩制度。重点对以下食品大力推行购销挂钩制度:粮食、蔬菜、肉、禽畜类及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熟食。

3、本经营单位应当与供货方建立购销挂钩关系,签订购销合同,并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在合同中订立产品质量保证及对不合格商品的召回、退货、赔偿和解除合同的条款。

4、本经营单位工作人员应做好供货方的主体资格和产品质量的考察工作,审验供货方的经营资格,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识,索取相关票证。应当检验检疫的,还应当向供货方按照产品生产批次索要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者由供货方签字或者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

5、与本经营单位建立购销挂钩关系的食品,可简化准入手续,根据协议约定,凭证明供货方产品的票据进入本经营单位。

6、本经营单位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挂钩食品的质量查验,发现不合格产品,应立即停止销售。

五、市场开办者食品安全责任制度

1、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以下简称市场开办者),应当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履行管理责任。

2、市场开办者应当认真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等相关资料。对材料不完备、不具备食品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经营。

3、市场开办者应当与入场食品经营者签订协议,明确和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入场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适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应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

4、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食品经营者健康档案,定期组织经营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应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

5、市场开办者应当建档记载入场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进货渠道、经营品种等信息,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监督经营者严把进货关。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协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清查和处理退出市场的不合格食品;对发现进场交易有重大问题的食品,及时报告和协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

6、督促入场食品经营者主动为消费者出具信誉卡,作出公开质量承诺;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进货查验记录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其建立并切实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公司负责人为食品安全管理员。

2.制定本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卫生责任制管理措施。3.制定本单位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4.按有关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无食品流通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5.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流通经营。

6.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7.对本单位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

8.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9.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七、食品退市和销毁制度

1、对不合格食品实施退市销毁制度,是指对销售质量不符合国家、地方或者行业标准或有关要求,或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食品,采取停止销售,退出本市场、销毁处理等措施的管理制度。

2、下列食品为不合格食品,应停止销售,退出本市场: ①腐烂变质、污秽不洁的;

②索证种类包装破损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③超过安全使用期或者保质日期的;

④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⑤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 ⑥使用非食用色素或其它非食用物质加工的;

⑦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国际标准采用标志、防伪标志等质量标志等,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或使用绝对宣传用语的;

⑧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或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

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属于不合格食品的; ⑩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或者存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

3、本市场内的经营主体发现所销售的食品属本制度所列的不合格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该食品,并采取下列措施:

①立即清点不合格食品,登记造册;

②将不合格食品撤出市场,并通知生产企业或供货方,配合召回已售出食品,并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③对有毒有害、腐烂变质的食品应交由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④可能造成安全危害的,立即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部门报告。

4、对已经出售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的不合格食品,本市场选择能够覆盖销售范围的新闻媒体予以公告,或者在市场公示栏予以公示,通知购货人退货,将不合格食品追回和销毁。

5、本市场管理人员应对本市场内经营主体的食品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不合格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退出市场;情节严重的,责令经营主体退出市场,解除租赁合同,并报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查处。

6、本市场内经营主体应对消费者作出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并在出售食品时向消费者提供购货凭证

八、食品运输、储存及销售安全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仓储、运输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①食品仓库必须专用,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②食品库房实行专人负责管理。对入库的各种食品必须进行验收和登记,设立食品出、入库台账,及时掌握食品的进出状态,做到先进先出,尽量缩短储存时间。

③食品库房周围不能有毒、有害污染源及蚁蝇滋生地,库房内通风良好,地面平整,货架避免阳光直接入射,保持所需温度和湿度。定期清洁、消毒、换气,保持环境整洁。

④库房内有良好的防蝇、防尘、防鼠及防潮设施,所有食品分库或分类、分架贮存,按照先进先出、生熟分开的原则设专区存放,并有明显标识。根据食品贮存条件要求,配置必要的低温贮存设备,包括冷藏库(柜)和冷冻库(柜),货架、地面及各种食品包装箱和容器应保持清洁,不留异味,没有异常的积水和结冰。有专人定时检查贮存设备温库。食品存放设隔离地面的平台和层架,离墙30厘米,最底层隔离地面40厘米以上,防止食品发霉、变质、生虫。

⑤库房中设有不安全食品暂存区域及专柜,定期对库房内食品进行检查,发现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⑥库房内非食品存放区域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要及时清理,定期做好清洁和消毒,对废料废品进行破碎处理,严禁将过期或变质食品再次包装销售。

2、食品经营者用于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3、运输、贮存、销售需低温保存的食品,相关设施、设备的运行和冷冻、冷藏温度应当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和食品标签明示的温度。食品冷藏运输应当按冷藏运输要求作业,确保制冷系统正常运转,不得故意关停制冷系统,易交叉污染的食品不得混装拼箱装运。冷库贮存食品,应当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转,仓储作业工具应当根据食品种类区分使用,易交叉污染的食品应当专库储存。

4、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5、对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过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对问题食品要及时下架退市,做好相关记录。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销售生鲜、熟食制品等食品,应当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6、食品经营者在经营场所外租用库房,贮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及成品的,应当在贮存前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九、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岗位责任制度

①负责人岗位职责 :对食品的经营负全面责任;负责对业务经营人员的质量教育,保证质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施。定期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全员身体检查。

②经营人员岗位职责 :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按时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食品的经营条件和存放设施安全、无害、无污染;每年参加健康检查;负责对店内食品保质期的不定期自查,确保经营食品的质量;发现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应立即解决,或向负责人报告。

负责进货台账的记录和索证、索票,严禁采购法律法规禁止上市销售的食品;严禁从证照不全的企业采购食品;进货时认真查验供货单位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检验合格证》等;确保所售出的食品在保质期内,并应定期检查在售食品的外观性状和保质期,发现问题立即下架,同时向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

2、卫生管理制度

①全体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食品卫生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培训。

②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在店内工作

③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做到个人仪表整洁。服装要应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嚼口香糖、进食、吸烟,私人物品不可放置在店内。

3、销售管理制度

①店内每天要打扫一次卫生,及时清除垃圾,搞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确保环境整洁。

②《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应悬挂于经营场所内醒目位置。配有经专业培训的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

③食品陈列设施布局合理,划定食品经营区域,食品与非食品分开存放;不出售有毒有害、“三无”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保证食品外观清洁,如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破损、鼠咬、受潮、生霉、生锈等现象要及时处理。

④散装食品销售必须按“生熟分离”原则,分类设置散装食品销售区。按销售品种配备足量的容器,并符合卫生条件。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有防尘材料遮盖。应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设置“散装食品标识牌”,标识出食品的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做到“一货一牌、货牌对应”。销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必须由专人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和包装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操作时应使用专用工具取货。

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1、成立应急组织

①应急组织是应急处置的执行机构,是应急处置的组织基础。食品安全管理小组行使应急组织的职责。

②总经理负责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协调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并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③各组织成员负责协调相关方具体实施应急响应措施,跟踪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向总指挥报告。所有组织成员应保证通讯畅通,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及时沟通信息,迅速组织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2、监测、预警及报告

①公司应加强对食品质 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强对原辅材料的检测分析,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加强对员工的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②公司应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③当突发事件已经危害或潜在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时,公司应当立即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公司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④在后续的事故处置过程中应及时将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必要时,对消费者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3、充分识别紧急情况

在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有: ①因设备故障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②突发的停电、停汽、停水等情况导致生产资源供应不上;

③原辅料检测结果显示受到严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伤害; ④政府部门监督检查显示公司产品安全指标不合格;

⑤国家产品标准或者进口国产品标准中安全指标发生变化,导致公司产品检测不合格;

⑥由权威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预警表明公司产品可能存在严重安全危害;

⑦公司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流失;

⑧有人为的恶意行为导致公司产品不安全,或者对公司产品、声誉恶意造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⑨其他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紧急情况。

4、全面落实应急处置措施

①当有信息显示公司突然发生导致或者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紧急情况时,应立即报告总经理。总经理应立即召开应急小组会议,会议首先应组织调查突发事件的真实性、严重性。

②当确定突发事件导致或者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时,公司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应对不同的紧急情况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置:

③突发的设备故障或突然停电,停水使生产无法正常生产时,如果停产时间超过工艺规定时间,应对生产的产品进行隔离,并确定数量,做好标识然后,出处理.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则按照《符号品管理制度》执行.④原料检测结果显示受到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照成伤害时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估受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并确定处置方式.若已经出厂的销售的产品则按照《食品管理召回制度》执行

⑤政府部门监督检查显示公司产品安全指标不合格,或国家产品标准中安全指标发生变化,公司产品检测不合格时,应正确不合格的产品范围,采取销毁,召回等措施防止危害发生.若已经出厂销售的产品则按《食品召回管理制度》执行

⑥有人为的恶意行为导致公司产品不安全,或者对公司产品,声誉恶意造谣,照成恶劣社会影响.应急组织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相关人员对外进行澄清,尽量减少对公司的声誉的损害。

5、建立食品安全事故管理档案

公司应整理保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记录,并建立安全事故管理档案。

河北卓湖商贸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探究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1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

国内学者罗万兴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定义为:资产从构思、决策、设计、建造、使用,经过有形磨损,直至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需要进行更新所经历的时间,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就是加强资产管理,降低资产维护检修成本,延长资产使用时间,提高资产利用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结合了资产管理与寿命周期费用管理的一种新型综合管理模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主要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对资产的产生至消失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在其生命周期内的价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 建筑工程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

2.1 建筑工程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1 工作细化不足,工作目标不明确

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细化不足,工作目标不明确,造成项目工程阶段性目标与总工程项目目标不完全统一。工作细化不足也造成项目各个环节的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甚至缺位,导致资产管理混乱。即使引入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也难以有效进行。

2.1.2 管理与资产价值分离

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规划、建设过程和后期的运行与维护过程均与资产价值管理有不同程度的分离,导致业务流程不连贯,业务流程脱节,以至于资产确认困难,在财务上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资产变化状况,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2.1.3 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建筑工程项目规模大、运行周期长、覆盖范围广,容易造成项目过程的资产运行及维护费用难以确认,非会计成本难以准确核算,导致各个环节成本费用的准确归集存在困难,阻碍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和阶段的时序安排以及资金的优化配置。

2.1.4 资产管理成本费用快速提升

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管理成本费用快速提升,通过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资产投资的消耗费用,使得建筑工程的资产寿命周期成本消耗费用快速上升。

2.2 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建筑工程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由于本身特点及管理方面的不完善导致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使得资产管理难以实际完全把控,无法完全了解企业资产变化,也难以及时发现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利于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国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显现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的优势,有必要学习并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引用到建筑工程项目中,压缩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建筑工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

在国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已趋向成熟,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建筑工程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有必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建筑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筑工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3.1 制定工作细化标准,有效进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全寿命周期长、项目阶段性环节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细化标准,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目标,有效联系项目的阶段性目标,使项目的规划管理、设备使用维护、技术改造环节、工程实施过程及运行维护阶段有效整合联系,协调统一阶项目的段性目标和整体目标,实现企业实际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紧密结合。通过细化工作内容,科学划分建筑工程项目环节,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引入项目各个环节及各个阶段的资产管理中,实现项目阶段性的有效资产管理,提高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细化工作内容,明确工作目标,实现阶段性目标和整体目标的统一,才能有效进行建筑工程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3.2 优化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内容,优化固定资产管理过程是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方法。优化固定资产管理过程要建立健全的资产运行全过程检查监督机制,制定相应的的核算标准,定期核对项目财务状况,掌握资产价值变化,确保资产效益达最大化。优化项目阶段性工作的资产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过程,有助于进行全寿命资产管理。

3.3 制定整体资产配置策略

建筑工程周期长、范围广、规模大,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产生众多的因素影响了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全局制定整体建筑工程的资产配置策略,逐步压缩整体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项目前期入手,项目前期主要是进行项目的预算和风险的评估,合理配置资产,优化资产管理,确保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成本充足,避免预算紧张。二是从项目后期入手,结合项目前期成本预算,合理配置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资金,优化项目维护环节,最大限度降低项目后期的运行维护的成本。从建筑工程项目的前期和后期入手,运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全局制定整体建筑工程的资产配置策略,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的成本,逐步控制整体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从建筑工程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进行建筑工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为我国建筑业资产管理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并且有效推进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全资产经营 篇6

关键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电网公司

1前言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推进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 目前,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用化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资产在全寿命周期管理各个阶段(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营检修、退役报废)的精益化管理不足,缺少贯穿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本文通过收集当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标准、规范,分析不同阶段管理规范和标准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的差异及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设计、修正资产全过程中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建立各标准间的映射规则,实现资产全过程中价值、信息、实物间的有效融合。

2资产全过程标准及映射关系现状分析

本文共收集物资、设备、资产相关规章制度241 项。 根据资料整理与分析,梳理相关规章制度56 项,包含财务资产、后勤管理、运维检修等相关专业的管理规定,通过规章制度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确保现状分析诊断与标准及映射规则建立有据可依。 另外,为有效分析各阶段数据标准,确定标准颗粒度,建立标准及映射规则, 本文共收集2010 年至2014 年已竣工的500kV电网工程技改项目1 892 个, 其中输变电技改项目768个,二次系统技改项目1 124 个,相关物料数据约6 866 条,并收集整理相关典型工程的可研、初设、采购、建设、验收、转资等全过程文档,为本文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2.1 资产全过程标准识别

技改项目资产全过程覆盖了从规划设计到退役报废之间所有的资产管理阶段。 从数据基础角度来讲, 包括项目码、物料、设备、资产等数据标准;从业务阶段输入/ 产出信息来看,包括设备材料清册、设备清册、资产清册等。 按照技改项目全过程并结合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将各阶段标准相关的要素梳理如表1 所示。

2.2 标准及映射关系现状分析

2.2.1 资产管理各阶段标准及映射现状分析

2.2.1.1 前期阶段

A. 项目规划环节。 此环节严格按照国网公司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管理较为规范。

B. 项目可研环节。 涉及的与标准相关的要素主要有:设备拆除清册、设备材料清册。 目前实际工作中部分项目可研提报时未按照制度要求编制,应严格按照国网通用制度,规范拆除设备清单、主要设备材料清册等资料的提报,加强可研评审的合规性和经济性审查,为初步设计奠定基础。

C. 项目立项环节。 涉及的与标准相关的要素主要有:项目码、WBS元素。从系统实际维护情况来看,目前技改项目存在项目信息维护不完整、项目结构无法体现设备层级等情况。 应在现有项目定义和WBS结构标准上,完善项目定义信息的维护,优化标准WBS结构,对“设备购置”下的WBS结构按照设备类型或资产类型建立,增加物料与设备对应关系识别维度,为映射规则建立提供依据。

2.2.1.2 设计阶段

A. 初步设计环节。 涉及的与标准相关的要素主要是设备材料清册。 由于时间跨度等问题,初设设备材料清册在内容上和可研存在一定差异。 制定设计单位的产出标准和管理办法,规范设计单位的成果。 从设计端就规范设备材料清册,形成的设备材料清册中涉及新增或改造设备,甲供物料必须同物料编码建立关系。 依据设计图纸对设备分项按照物料、设备标准映射规则进行物料的选择,基本原则是以不大于主设备(资产)的颗粒度进行约束和评审。 设备材料清册中,拆除、搬迁及改造的设备应关联设备编码,是资产的还要关联资产编码。 项目竣工验收时,可以参考初设设备材料清册来进行现场核对,提高竣工验收后设备及资产台账信息维护的准确性。

B. 初设评审环节。 涉及的与标准相关的要素主要是设备材料清册评审规范。 初设评审是对初设产出成果的检查。 目前已有详细的初步设计编制与评审管理规定,其中对设备材料清册的内容作了规范和说明。 但由于目前缺乏设备与物料标准映射规则, 在对设备材料清册的具体内容评审上缺乏标准上的管控。 应建立物料、设备间标准映射规则,同时对现有初步设计编制与评审管理规定进行细化补充,明确设备材料清册须严格按照物料、设备间映射规则同物料编码建立关系。

2.2.1.3 采购阶段

涉及的与标准相关的要素主要是物料采购清册。 当前物料采购清册只关联到项目编号,未关联到详细的WBS编码。 检修部门将物料采购清册转发给物资部门, 由物资部上载到ERP中,生成相应采购申请。 物资部根据物料采购清册上载生成的采购申请单、中标供应商信息,将采购申请单转换成采购订单。但在当前的物料采购时,物料应用仍不够规范,会出现采购数据打包、替代和交叉的情况,缺乏后期形成资产的实物、信息和价值来源。 初设的设备材料清册进行标准化后,物料采购清册须严格按照设备材料清册上的物料信息进行编制。 规范物料编码的应用,在项目设备材料清册设计阶段,就要求按照设备分项进行填报。 物资部依据细化的采购需求上报国网集采,投标方依据分项报价,采购订单含分项条目。 这样一来,可最大程度上保证采购订单的条目和采购申请条目信息一致,促进资产形成过程信息的连贯。

2.2.1.4 验收阶段

涉及的与标准相关的要素是设备清册。 技改项目竣工验收时,由运检人员通过现场盘点、手工抄录的方式生成设备清册(设备台账)。 设备信息来源与前期初设成果、 物资采购清册内容无任何关联,缺乏统一管控标准,设备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应改变手工抄录形成设备台账的方式,以规范化的设备材料清册为设备来源,结合供应商提供的设备参数,编制设备台账。 再将形成的设备台账和现场实物进行校对,确保设备台账、实物对应关系完整。

2.2.1.5 转资阶段

涉及的与标准相关的要素是资产清册。 财务部根据决算报告,并参照运检部的设备清册,进行决算转资,形成资产清册。资产分类参照国网统一下发的分类标准进行设置。 设备台账规范化后,资产清册的形成按现有处理方式进行。 即参照决算报告、设备台账清册以及国网统一下发的“设备分类和固定资产目录对应关系”形成资产清册。

2.2.1.6 运行维护阶段

涉及的与标准相关的要素是维修工单。 该阶段主要涉及大修项目及日常运维检修相关设备与物料对应,目前运行维护的维修工单统一在PMS系统创建并同步到SAP系统, PMS系统与SAP系统设备台账只有主设备相互匹配, 子设备只有SAP系统中有,因此工单存在设备和功能位置维护不全、采购的物料无法与设备一一对应、维修成本无法准确分摊到对应设备等问题,无法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要求。 应规范运行维护管理,优化工单维护模式,确保工单维护对象清晰、完整,使维修过程中的人、材、机等相关信息能归集到设备(资产)单体。

2.2.1.7 退役处置阶段

涉及的与标准相关的要素是废料码。 该阶段主要关注一方面是退役设备(资产)转库存物资,另一方面则是报废资产(含部分报废)的单体竞价和回收残值分摊。 当前退役报废设备无法追溯到初始物料信息,退役设备转库存物资时,缺乏将退役设备定位到具体物料编码上的标准,同时也影响了报废物资到资产单体的价值归集。 应建立物料、设备、资产标准映射规则,资产报废时,可按照映射规则溯源到相应的物料信息,对报废物资进行价值评估并归集到资产单体。

2.2.2 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及其颗粒度现状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强化管理和持续整改,电网公司的基础数据(物料、设备、资产)管理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但从资产管理的主线上看,仍存在如下问题:

(1) 各专业设备分类编码规则不统一。 不同专业有自身设备分类划分规则,导致ERP中存在多套设备分类编码。 同个类型的设备对应多个分类编码,容易混淆,在台账维护时,设备类型选择存在出错隐患,可能引起设备联动生成的资产信息不正确。

(2) 设备和物料的颗粒度存在管理上的不一致。 主要表现在:物料与设备的管理颗粒度需进一步细化,存在1∶1(如变电一次设备)、1∶N(如继保、自动化设备)和N∶1(如自动化设备中的安全防护系统、调度数据网络等)等多种复杂的对应关系,部分设备(特别是二次设备)缺乏建立物资和设备台账映射关系的基础。

3标准及映射规则建立

3.1 各阶段标准确定

3.1.1 前期阶段

在项目立项环节, 按照项目类型选择相对应的标准WBS结构,并维护电网一次技改类别或电网一次大修类别,作为物料与设备对应规则建立的一项重要因素。

3.1.2 设计阶段

(1) 初步设计环节。 初设产出的设备材料清册以不大于主设备(资产)颗粒度要求确定,并依据设计图纸对设备分项单独填报。 要求设备名称必须对应物料编码,且对应规则应参照后期制定好的物料、设备、资产标准映射规则。

(2)初设评审环节。 物料、设备、资产标准映射到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技改工程设备材料清册评审规范》作为评审阶段对设备材料清册进行评审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3) 采购阶段。 参照初设的设备材料清册及现有数据模板编制物料采购清册。 采购订单上物料信息应严格按照物料采购清册申报的信息进行采购。 对于初设阶段已细化的采购需求,物资部依据细化的采购需求上报国网集采,投标方依据分项报价,采购订单含分项条目。 杜绝出现采购数据打包、替代、交叉的情况,为后端从物料到设备,再到资产对象的形成过程奠定稳固的基础。

(4) 验收阶段。 以规范化的设备材料清册作为数据来源标准,结合供应商提供的设备技术参数,并同现场实物进行校对,形成设备台账。

(5)转资阶段。 参照设备台账清册及国网下发的 “设备分类和固定资产目录对应关系”形成资产清册,再结合工程决算报告、项目物料采购信息、物料、设备、资产标准映射规则等进行价值分摊,形成资产价值。

(6) 运行维护阶段。 以维修工单的功能位置及设备为最小颗粒度,确保实物对应、成本分摊。

(7) 退役报废阶段。 由物料、 设备、 资产标准映射规则进行溯源,从设备(资产)反向定位到物料组信息,再根据参数信息从物料清单中查找物料号形成废料码。

3.2 数据颗粒度确定

3.2.1 基础数据颗粒度确定

物料、设备、资产作为基础数据,其本身数据标准、分类或分组标准较完善,但三者间对应关系的颗粒度需要重新明确如下:

(1) 一次设备按照现有颗粒度, 物料主数据与形成的主设备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如主变压器。

(2) 二次设备, 基本保持现有颗粒度划分, 对于物料主数据颗粒度比主设备颗粒度大的情况,应将物料的颗粒度按照主要设备组成再进行细分,原则上物料颗粒度应该小于等于主设备颗粒度。

3.2.2 物料、设备、资产标准映射规则颗粒度确定

对建立的物料、设备、资产标准映射规则,如果按照单个的物料、设备、资产数据进行映射规则制定,颗粒度过于细致,对应关系复杂,耗时过长,数据量庞大。 建议按如下规则划分:

(1)物料 — 设备间映射规则,物料颗粒度到物料组(小类),设备颗粒度则到设备类型(小类),建立物料组和设备类型间的映射规则。

(2) 设备 — 资产间映射规则, 设备和资产的颗粒度及对应规则遵循国网现有要求,按照设备类型(小类)和资产类型(小类)进行对应。

3.3 标准映射规则的建立

标准映射规则以国网设备资产对应规则、物料组类别与设备类别匹配为基础,辅助专家经验,建立变电一次设备、变电二次设备以及输电设备三类数据映射关系。

3.3.1 变电一次设备

本次研究选择电压等级为500kV技改项目作为本次项目的研究范围,所涉及的变电一次设备范围主要包括:主变压器及子设备、所用变、接地变、断路器及子设备、隔离开关及子设备、母线、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组合互感器、电容器成套装置及子设备、避雷器及子设备、消弧线圈设备、消弧线圈成套装置及子设备、接地电阻、组合电器及子设备、开关柜、避雷针、绝缘子、穿墙套管、电力电缆等。 转换原则如下:

(1) 变电一次设备转换规则主要根据物料组、 物料的特性参数(绝缘方式、容量、额定开断电流、物料的设备类型、避雷器)来确定唯一的设备类型。

(2)按照国网的规范,初步确定主设备类型,对于既可作为主设备又可作为子设备的类型,默认作为主设备处理。

(3) 形成主设备、 子设备的数量除了母线、 电力电缆外, 其他类型都按照物料的数量形成对应数量的设备;母线、电力电缆根据物料数据条数形成对应数量的设备。

以主变压器及子设备为例:

(1)主变压器转换规则。 根据物料组、物料特性(绝缘方式、容量)确定对应的设备类型。

规则说明:

A. 物料组为35kV变压器、66kV变压器、110kV变压器、220kV变压器、 330kV变压器、 500kV变压器、 750kV变压器、1 000kV变压器, 物料的容量大于等于3 000kVA, 物料的绝缘方式为油浸对应设备类型为油浸变压器。

B . 物料组为110kV变压器等, 物料的容量大于等于3 000kVA,物料的绝缘方式为SF6 对应设备类型为SF6 变压器。

(2)主变压器子设备转换规则。 主要根据物料组与设备类型的对应关系作为主变压器子设备的转换规则。

3.3.2 变电二次设备

本次研究涉及二次设备包括继保设备、自动化设备、通信设备及站内其他类型设备。 以继保设备为例,继保设备物料设备转换规则如下:

(1) 继保设备转换规则主要根据物料组、 物料对应的WBS标识来确定唯一的设备类型。

(2) 对于物料无法对应到主设备或子设备类型的, 都对应到继保设备其他附属设备,主要是为能够把价值汇总到相应的主设备。

(3) 对于少量一个物料组对应到多个设备类型的情况, 需进行简化处理,对应到一个设备类型(解列装置)。

3.3.3 输电设备

选择电压等级为500kV及以上技改项目作为本文研究对象,输电设备范围主要包括:架空线路、电缆线路以及混合线路中产生的相关设备。 具体有:杆塔、绝缘子、金具、架空、避雷线、OPGW、电缆、 电缆终端、 电缆中间接头、 接地箱、 电缆终端避雷器、电缆管道。 转换原则如下:

(1)输电物料转换规则主要通过物料组来确定唯一的设备类型。

(2) 对于同种物料组既可能对应到变电的设备类型, 又可能对应到输电的设备类型,可通过项目类别来进行区分。

(3)同种物料组对应多个设备类型,进行单一化处理,并将参数模板进行统一。

以杆塔为例,其转换规则:根据物料组确定对应的设备类型。

规则说明:物料组为钢管杆(桩)、复合材料杆、铁塔、变电站构架对应设备类型为杆塔。

4结语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公司中分为多个阶段,包括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退役处置等几个阶段,涉及公司的发策、基建、物资、运检、财务、调度、科信等各个职能部门。 本文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标出发,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整体上的考量,设计了既能满足各个管理阶段(管理部门)要求又能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全过程管理要求的一体化标准体系,同时建立了各个阶段管理对象间的联动模型,使得各个管理职能(管理阶段)能够有效地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了资产全寿命周期全过程中各个业务阶段信息的衔接和作业的协同。

参考文献

[1]刘彤,李冰洁,等.电网资产管理中业务协同模型构建研究[J].华东电力,2014,42(1):51-53.

全资产经营 篇7

(一) 固定资产数量庞大, 结构分类复杂

石化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产业, 资产投入量庞大。以中石化某公司为例, 其资产卡片近7万条, 数据量庞大, 在日常管理难度较大。且由于石化企业生产装置结构复杂, 因此固定资产种类多样。从大类来说, 目前分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等六大类, 资产小类更是有几百种。

(二) 固定资产生命周期长, 价值高

石化企业固定资产生命周期长, 如一套常减压蒸馏装置的生命周期历经规划、设计, 建设、运行、维护, 直至最终退役报废, 时间跨度大多在十几年甚至数十年以上;同时石化设备一般都要耐高压、耐腐蚀, 对材质的要求苛刻, 造价不菲, 因此石化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论是单项还是总额都比较高。

(三) 固定资产技术水平要求高

石化行业为典型的连续生产模式, 车间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 要求对反应装置、仪表、设备等进行很好的维护保养。并且, 对非标设备和专有技术应用很普遍。同时, 设备技术更新改造比较频繁。

二、目前石化企业资产管理的局限性分析

虽然石化企业在长期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 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也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体系, 但是, 由于石化企业固定资产存在使用周期长、价值高、数量多, 改造频繁等因素, 致使固定资产在整个建设使用处置等环节衔接上以及管理手段上都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 资产实物状态变动与财务台账记录脱节

石化企业业务类型较多, 固定资产的实物状态变动一般包括新增 (购买、项目建设、盘盈) 、减少 (内部调拨、外部调拨、报废、盘亏、对外投资、出租) 等情况。各类变动导致管理工作量大、业务处理审批流程复杂。数据记录从资产使用部门发起, 设备管理部门审核, 最后到财务部门账务的传递;实物状态变动与财务台账记录更新的不及时、不匹配, 都会直接造成资产的账实不符。

(二) 资产生命过程中的各部门缺乏协调

由于石化企业固定资产生命周期长、管理链条长, 传统管理模式下缺乏立足于价值管理高度的统一协调机制, 造成不同职能部门职责脱节, 存在忽视上、下环节沟通的现象。如工程管理部门只考虑按时完工, 结算和交付竣工资料却经常延误, 导致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转固提取折旧等。

(三) 各个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

在实际管理中, 石化企业往往由生产部门掌握本单位的设备运维情况, 设备的编号根据设备的类型、所在的位置等因素编制;机动部门是资产实物的管理部门, 负责审核资产的调拨;财务部门有资产台账, 掌握企业资产的价值情况, 资产编号是财务部门在创建资产主数据时, ERP系统按资产创建顺序自动生成的。生产部门、机动部门以及财务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可以实现三方信息的动态共享, 三方的信息不对称, 势必增加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难度。

(四)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在ERP系统中, 资产实物前期通过项目管理 (PS) 模块进行管理, 而资产采购则通过物料管理 (MM) 模块进行, 中期、后期通过设备维护 (PM) 模块进行管理, 而价值、固定资产卡片则通过资产会计 (AM) 模块进行管理。这四大部分都建立在ERP统一应用平台基础上, 数据模型共享, 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障。

但是面对石化资产的复杂特性, 以及资产管理的困难程度, 以常规ERP/PS模块为基础的资产管理, 往往存在着诸多不足。

1、在分模块实施的过程中, 不能以资产管理为中心, 进行统筹实施, 往往是PS模块中产生的项目设备, 到最后形成固定资产, 不能直接转化成在具体位置上的运行设备。在固定资产交付转资时, 需要财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根据出库明细、工程决算等资料人为的把出库材料和交付的固定资产进行对应, 将相关费用进行分摊, 工作量大, 数据的精确性也不高。

2、ERP各模块的审批审核等流程的功能相对较弱, 造成资产的增加、减少、移动、报废等在系统中难以实现流转。只能是通过纸面流转审批后再录入系统。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 而且也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3、现有ERP系统中, 没有覆盖所有与资产相关的所有流程, 如:资产盘盈、盘亏、资产出租、固定资产索赔等等。

(五) 石化企业资产管理重安全轻效益

由于石化企业属于高危行业, 资产管理更偏重于设备的技术、安全方面, 管理层对资产的价值属性关注度较低, 成本效益意识相对薄弱, 对石化资产的成本和效益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六) 资产管理权责分工不明、责任难于划分

石化企业纵向管理级次多、横向单位数量多, 资产的内部管理部门权责分工不明, 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未形成全局统一的资产管理体系。如由发展计划部门对某项投资建设项目出具的可行性报告, 缺乏其它部门的深度参与, 成本及收益预测的可信度较低, 同时还缺乏对资产使用效益的后评估, 导致部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三、石化企业应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具体策略

由于目前大部分石化企业采用的信息系统侧重于资产的核算, 无法满足资产实物管理和评价分析的需求, 信息化支撑力度不足, 所以应重点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具体策略如下:

(一) 优化流程, 构建闭环管理

炼化企业要结合本身资产特点, 科学构建协调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 建立标准的工作规则和常态机制, 做到权责明晰。建立从实物管理到财务管理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 将责任明确到岗。按照资产全生命周期理念的要求, 合理设计资产管理流程, 在各重要岗位设置资产管理岗, 确保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二) 完善制度, 以制度管事

新理念的贯彻实施, 需要有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和落实。企业应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规范的制度, 明确规定资产管理各阶段中各个部门的职责, 业务管理流程、评价考评办法以及奖惩措施, 做到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要切实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使各部门主管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 统一资产管理目标, 明确责任, 分清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责权限,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 同时要将管理制度镶嵌到信息系统中。对于新建项目的投入, 可行性报告的出具, 应引入生产部门、工程部门、财务部门的意见, 避免其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达到折旧年限, 并已失去使用价值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毁损的资产, 要严格按照先履行完财务报废手续后才能进行实物处置的原则。

(三) 提升技术手段, 搭建企业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1、与资产有关的信息分散在项目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维护、资产会计各个独立的模块, 直接阻碍了资产管理贯穿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深入贯彻和实施。必须打破信息壁垒, 开发数据接口或引进套装软件, 搭建企业级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ERP的PM模块和AA模块建立各类设备与资产卡片之间的关联关系, 实现各类资产管理信息在统一平台下的贯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施资产可视化管理。

2、根据各部门管理的不同需求, 管理系统必须提供相应的查询、统计、管理功能, 分权限维护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资产信息, 保证资产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资产管理的不同环节要有预警和提醒功能, 强化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无缝衔接。

3、做好资产的编码及信息建档, 引入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由于炼化企业资产种类极其庞杂, 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对企业资产的编号规则不一致, 必须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条码技术进行管理。引入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是保证账实相符, 加强实物管理, 提高盘点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条形码应具有唯一性, 它不但可以记录资产的名称、类别、登记日期等固定信息, 还具有错误修正技术及防伪功能。通过数据采集终端对资产条码的扫描进行数据收集, 可以对扫描得到的数据整理归纳, 对资产实行动态的管理。

(四) 技术和价值属性并重, 提高资产的成本效益意识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基本宗旨是高效利用企业资源, 提高公司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将资产的效益分析贯穿到资产的投资规划、日常管理及退出的整个过程。如在投资规划阶段, 就以全生命周期综合最优为目标, 建立项目投资组合分析模型, 优化工艺路线和设备选型;在采购阶段, 以安全经济为前提, 逐步改变面向项目的采购模式, 逐渐形成统一的面向产品的集中采购模式;在运营、维护阶段, 以资产状态评估结果为基础, 采用合理的运维策略, 优化检修时机和深度;在设备退出阶段, 对退出设备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估, 根据资产的使用寿命, 及时做出资产报废、出让、替换的决定。

(五) 建立评价制度, 落实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石化企业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 从效能、成本、安全三个方面,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值。项目核准后, 重点评价石油资源状况、主要设备选型、设备利用时间、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石油开采投资等指标。项目投产后, 重点评价单位石油造价、设备造价和预期维护成本、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等指标。项目投产一年后, 重点评价设备实际利用时间、设备可靠性和可用率、运行维护成本、技术改造投入等指标。坚持每年对资产运营状况进行动态评估, 不断提高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

(六) 提高人员素质, 培养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 各岗位的管理人员必须深入理解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精髓, 提高管理综合素质。因此, 应通过业务培训、制度考核、竞聘上岗等方式, 不断提高有关人员的分析、判断和操作能力, 造就一支懂理念、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为做好石化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石化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 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于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企业通过提高成本效益意识, 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搭建企业级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既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又可以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但是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面广、内容复杂, 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 因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必须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建立稳定的组织机构, 完善相关制度和奖惩机制, 推行规范的管理手册, 从而形成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山.广东电网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 2011 (4) :4-8

[2]花军岭.构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现代营销, 2010 (9) :16-17

[3]邓小卫、朱晓中.把握过程环节强化精细化水平夯实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J].会计之友, 2007 (12) :9-12

全资产经营 篇8

(*工商市[____]___号)文件精神要求,现就做好全市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实行电子化台账管理全覆盖全运行工作提出以下具体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明确规定销售者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规范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指导意见》对采用电子化台账规范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作出相关指导意见,省、市局对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实行电子化台账管理制定了工作目标即:

(一)_月__日前完成食品批发企业配置电子设备终端和电子台账软件安装全覆盖。

(二)_月__日前完成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实行电子化台账管理全运行。

围绕“全覆盖、全运行”工作目标,要求监管人员明确电子化台账监管相关概念:

_、食品批发企业:是指食品批发销售到终端零售食杂店的经营户,包括从事批发的个体户及批零兼营的经营户。

_、食品范围:包括预包装食品、酒类、茶叶、粮油、冷冻食品、糕点、保健品等。

_、“全覆盖”的标准:一是食品批发企业均已配置电子设备终端,并安装有电子台账软件。二是食品批发企业索证索票制度确已建立,内容完备,符合国家工商总局《指导意见》的要求。三是食品批发企业能向购货方提供电子打印的工商部门统一规范的纸质或磁介质供货凭证。

_、“全运行”的标准:是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部食品批发企业均按要求实行电子台账管理,辖区内预包装食品零售商基本上做到货源于批发企业,票使用电子单据,证齐全合法有效,不存在“三无”及过期食品。

二、相关要求

(一)食品经营户的主体准入有关要求

_、经营范围要求进一步明晰。为了便于区分食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加强食品批发企业实行电子化台账管理的监管,要求各辖区工商所对流通环节新开办的食品经营户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一栏必须注明“批发”或“零售”字样,对已开办未标明“批发”或“零售”字样的食品经营户应及时变更后重新予以标明。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倒查食杂店经营台账,发现营业执照是食杂店却从事食品批发的经营户要及时予以变更,在营业执照上注明“批发”或“批零兼营”字样。

_、告知食品批发企业的准入门槛。对新开办或新变更的食品批发企业,告知企业一律要求配备电脑、针式打印机,并安装符合省工商局要求的电子化台账管理软件。同时要求业主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培训,确保电子化台账管理软件的正常使用,确保电子台帐及索证索票的建立。

_、加强食品经营户开办前的行政指导。一是加强食品经营户的办照指导,并要求食品经营户签订《食品销售安全承诺书》;二是食品批发企业要求使用电子化台账管理,做到销货开出全省统一的电子单据,并及时装订成册作为销货台账;三是食品零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要求索要全省统一的进货电子单据,并及时装订成册作为进货台账。

(二)各类食品经营户实行电子化台账管理有关要求

_、食品批发企业实行电子化台账管理有关要求

(_)食品批发企业应当实行索证索票及进销货电子台帐管理,建立并落实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和进、销货台帐制度。

(_)食品批发企业应当在进货时按规定向生产厂家或上级供货商索取在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并索取各品种食品的商检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仔细查验后要求纸质建档备查。对生产厂家或上级批发企业的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建档资料要及时进行更新,以保证在有效期内。各品种食品的检验报告,应当每半年索验一次。对进口食品(如进口酒等),每批次都要向供货商索取有效商检证明、海关证明及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_)食品批发企业应将每次购入食品的商品条码、商标品名、包装规格、单位、数量、生产单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及时、如实地录入到电子台帐中,并将进货凭证按时间顺序分类装订成册。

(_)食品批发企业向零售商供货时应当做到电子开单,并向零售商提供省工商局确定的标注有“××省工商行政管理机

关提示:该供货凭证可作为进货台帐,请注意保存_年”字样的统一格式的供货凭证,并加盖批发企业印章或者经营者签名,留具真实地址和联系方式。供货凭证内容应当如实填写,不得漏填或不填。

(_)食品批发企业应自觉主动向购货商(仅指从事二级批发的购货商)提供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商检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提供。

(_)食品批发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根据电子台账保质期管理的有关提示,定期检查,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下架,同时报告辖区工商所依法处理,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发现不合格食品,要立即通知零售商停止销售并召回未出售的食品,同时报告辖区工商所。

(_)食品批发企业应当将所索取的各种证、照、检验报告、进货凭证及销售凭证等相关档案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_年。

(_)食品批发企业应当主动接受工商部门的检查监管,积极为工商部门食品电子信息采集提供数据。

对前店后厂并从事食品批发经营的企业、从事冷冻食品批发的企业,要求实行电子化台账管理。有条件实行电子化台账管理的单位可逐步延伸到肉品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水果批发市场等批发市场开办单位。

_、商场、超市索证索票和进销货台帐管理有关要求

(_)应当实行食品电子台帐管理,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和进销货台帐制度,并做到食品安全管理“六项制度”上墙。

(_)首次购入某种食品要严格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仔细查看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识,向供货商索取营业执照、质量认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或者卫生许可证、检验检测报告。以后向同一供货商购进同一商品的只须向供货商索取供货凭证。各种食品的检验报告,应当每半年索验一次。各类证、照及检验检测报告等要按时分类整理归档并保存二年,有条件的可将其扫描实行电子管理。

(_)各商场、超市向批发企业进货时,应当索取统一格式的电子打单的供货凭证。

(_)每次购入进口食品时,要及时向供货商索取有效商检证明、海关证明及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_)实行加盟连锁、统一配送的连锁店(或连锁超市),可以由总部统一索验相关证、票。各连锁店(或连锁超市)可以凭总部统一配送单作为进货凭证,自行采购的食品,应当按照总店的标准自行索验相关证、照、票,并整理归档。

(_)各商场、超市应当建立健全内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具体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和责任,定期检查食品的进、销、存情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临期食品”应当在陈列场所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者报告辖区工商所依法处理,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

(_)各商场、超市要积极为工商部门提供商品信息有关数据,并主动接受工商部门的监管检查。

_、食杂店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管理有关要求

(_)首次购入某种食品时要严格查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并向供货商索取在有效期限内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确保供货主体资格合法。

(_)每次进货时应当向供货商索取电子打单的供货凭证,并仔细核对食品的商品条码、商标品名、包装规格、单位、数量、生产单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与食品标识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应要求供应商重新开具供货凭证。

(_)妥善保管好进货凭证,将进货凭证按月或按季装订成册。保管期限自该品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_年。

(_)对未能提供电子打单的供货凭证的食品应加强质量监管,在书式台账中如实记录,同时要求供货商提供该批次商品的检验检疫报告,对不能提供的则不能接受该批次食品,并要将有关情况及时向辖区工商所报告。

(_)主动接受工商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工作职责

(一)督促食品批发企业、零售商、市场、超市(商场)建立索票索证制度和进(销)台账制度。

(二)督促食品批发企业按照规定向供货商或生产厂家索取有关证、照及检验检测报告等。

(三)督促食品批发企业实行电子台账管理,定期检查批发企业是否使用省工商局制定的统一格式的供货凭证,是否电子打单,供货凭证内容是否完整、真实。

(四)定期检查超市、食杂店的进货台账,查看台账是否按规定装订、是否索取全省统一格式的供货凭证、内容是否完整等。发现未按要求建账的,应及时要求整改,同时要立即追查批发企业。属于本辖区内的批发企业,由辖区工商所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教育;若批发企业非本市辖区的,片(段)长应当将有关情况向市局市场合同股报告并汇总后上报××市工商局,由××市局通报该供货商所在地的工商局进行处理。

(五)定期采集食品批发企业的商品经销数据,抽检并导入到“商管系统”和食品安全备案数据库中。

(六)定期对食品批发企业电子台账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食品、过期食品要立即依据有关规定下发停止销售通知书等,并依法进行查处。

(七)检测中发现的及上级通知或报刊、广播等媒体刊播的不合格食品,立即由辖区片(段)长通知该项批发企业、零售商停止销售,并组织人员到该项批发企业、零售商进行检查,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查封、下架、追回不合格食品,并对其依法进行处理。

四、组织机构及任务分工

按照××市工商局领导布置安排,本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任务分解到人到岗”的原则,成立××市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实行电子化台帐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工商所所长、机关各股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场合同股由××副组长兼任主任,成员由××、××、××、××等人组成,同时成立相应的工作组负责落实“全覆盖、全运行”具体工作。

(一)城郊工作组:牵头领导××,组成人员:市场合同股_人、注册股_人、个私协会办公室_人、检查大队_人、××工商所人员。

(二)城区工作组:牵头领导××,组成人员:公平消保股_人、_____投诉台_人、消委会办公室_人、检查大队_人、××工商所人员。

(三)童游工作组:牵头领导××,组成人员:市场合同股_人、法制股_人、商广股_人、××工商所人员。

(四)乡镇工作组:牵头领导××,组成人员:办公室_人、人教股监察室各_人、××、××工商所人员。

(五)督查协调组:牵头领导××,组成人员:××、××,××。主要负责落实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实行电子化台帐管理全覆盖全运行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工作。

(六)软件安装组:牵头领导××,组成人员:××、××,主要负责“三元”软件的安装、使用培训、维护工作。

(七)宣传报道组:牵头领导××,组成人员:××、××、辖区工商所相关人员,主要负责宣传报道工作。

五、时间步骤

(一)第一阶段:_月__日前,对已摸底在册的__户流通环节食品批发户实行电子化台账全覆盖。

(二)第二阶段:_月__日前,彻底完成流通环节从事食品批发摸底及电子化台账全覆盖工作。

(三)第三阶段:_月_日后,全市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实行电子化台账全运行工作。

(四)第四阶段:_月__日前,完成对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电子化台账“全覆盖,全运行”督查、整改、规范工作。

(五)第五阶段:_月__日前,申请××市局对我市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电子化台账“全覆盖,全运行”进行检查验收。

全资产经营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资产规模急剧扩大, 供电负荷需求缺口也日益显现, 如何在资产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 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安全运行能力, 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 是整个电力行业重点考虑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Life CycleAsset Management, 简称LCAM) 最早是美国军方在武器装备采办过程中的一种设计原则和管理思想。LCAM起源于全周期成本 (Life Cycle Cost, 简称LCC) , 是全周期成本管理 (LCC) 、效能管理 (EM) 、安全管理 (SM) 在资产管理 (AM) 方面的有机结合。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 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 综合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基建、运行、轮换、维修、改造、报废的全过程, 在满足效能、安全的同时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效益最高, 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具有全系统、全过程、全成本的“三全”特点, 强调对产品全寿命发展过程实施协调统一、前后连贯的管理, 全面分析各个阶段的问题, 保证每个阶段决策的一致性, 每个环节的活动前后联系, 通过并行设计方法, 使得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内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技术最优、环保最佳、质量最可靠、服务最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四个要素是管理策略、工作流程、保障体制和考核评估, 这四个方面工作应该渗透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每个阶段。

二、电力企业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

与其他行业相比, 电力资产具有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管理复杂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企业的建设、运营、改造、维护任务越来越繁重, 传统管理的不足之处如使用效率低、设备寿命短、维护成本高、技改投入大等逐渐凸显。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来看, 目前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在全寿命周期决策机制、规章制度、信息反馈机制、目标协调和资产退役处理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包括制度标准的体系化建设和管理不够规范;各阶段工作目标没有完全协调一致, 没有很好地策划和细化整体优化目标;有效的信息传送和反馈制度还没建立;资产报废处理环节资源优化利用不足。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正是改善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从项目的整体运作流程出发, 制定出详细的资金运作方案, 有利于优化电力资产的成本效益;分析设备运行的整个流程, 确定关键环节,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实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可以减少很多重复性的建设, 节约资金, 并把节省的资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考虑电力项目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有利于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此可见, 在电力企业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很有必要。

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力企业的应用

1. 转变资产管理理念, 统一管理目标

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管理体制上的一次大的变革, 电力企业要改变资产管理思想, 坚持以系统管理思想为指导, 以安全第一为准则, 全面改革管理体系。在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各环节培养整体意识, 树立全系统、全过程、全成本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 要统筹协调成本、效能和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工作机制、管理措施、考核途径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 要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1) 在全寿命周期内把成本降到最低, 这是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 所以要综合考虑各个阶段的各种因素, 从中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的方案, 使电力企业效益最大化。 (2) 从组织、经济和技术的角度进行综合管理, 各个部门通力合作, 统一管理, 把工作效率最大化。 (3) 全面分析设备质量对成本的影响, 把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作为研究重点, 从而消除设备故障, 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4) 加强即时信息的分析处理, 提高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和反馈速度, 以此提高管理效率, 支撑全寿命周期管理。

2. 规范资产管理制度, 梳理工作流程

首先, 针对各个流程的会计成本和财务信息建立健全成本预算和核算机制, 从而把会计成本转化到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 同时在资产价值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平衡现全流和财务成本控制等工作。在电力业务的各个层次都要动员全员工全过程参与, 构建起业务数据和成本开支有机融合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 并以标准成本方法为依据, 实施预算编制、汇总、审核以及控制日常费用, 把成本效益的分析和评价作为管理的重点。在管理工程项目的投资时, 要全面推行“月度资金计划预算”制度, 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管理, 同时严格审核项目工程的各项支出, 以此降低工程造价。其次, 要优化和完善资产管理的工作流程, 努力实现实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的有机统一, 要不断推进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 把工作从职能管理转变为流程管理, 从而实现对电力企业资产的实时监控和集中管理。针对新增、转移、退役和报废资产建立统一的流程, 对于新增资产, 既要保证资产的质量, 又要保存好全部的信息资料;对于现有资产, 要做好运转资产、零件备品和到期退役资产的管理工作, 保证设备实物和资产价值的对应统一, 从而对资产实行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3. 应用先进管理方略, 实施精益化管理

电力资源具有技术和价值的双重属性, 电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了策划、技术、建设、财务、物流等多个专业领域, 贯穿资产形成、运营、维护、退役的全过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践表明, 必须紧跟前沿科技, 随时更新管理方略, 在电力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实施精益化管理, 才能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造价。 (1) 不断完善电力规划方案。以电力系统整体优化作为决策依据, 全面考察电力建设中涉及到的众多因素对电力整体规划的影响, 并依据实际状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电力规划途径, 实行动态化管理。 (2) 协调和规范各个环节的决策措施。基于LCAM评价指标, 明确电力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大修、技术改造等环节的决策依据和方法。 (3) 探索和实现电力设施的状态检修。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对特定设施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渡, 同时不断积累经验, 改进现有的状态检修规程, 以充分发挥状态检修的成本优化作用。 (4) 有效使用退役资产。在电力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退役资产评估诊断流程, 确定其可用性以及适用场所, 通过退役资产的集团化运作, 实现电力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

4.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实现数据共享

LCAM信息平台包含采购招标、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维检修、退役报废、资产策略及绩效评估六个阶段的资产管理信息和技术信息, 支持整个流程的贯通和闭环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共享与反馈把主要业务流程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 实现信息与业务的协同, 为整体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力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的关键是以项目资产管理为核心, 集成系统间的关键资产信息, 综合梳理信息需求、数据来源、接口规范、录入要求和指标频度等, 全面覆盖以资产编码、设备编号、工程帐号为纽带的业务功能, 实现全寿命周期信息流的整合、匹配和监控。要健全资产全寿命各个阶段信息的收集、处理、筛选以及上报机制, 确保现场数据自动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度集成和紧密藕合各类资产管理信息, 达成各方面数据信息的全面共享, 使各个部门人员及时监控和了解到资产结构、规模的状态信息, 资产规划、建设、运行的动态进展, 为决策分析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从而把资产全寿命周期各个层面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流程融入到信息系统中, 对电力资产实行精益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

四、结语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 我国正处于电力建设的高峰期, 电力企业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既是应对目前市场挑战的需要, 也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由之路。电力企业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 是电力企业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 也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对于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振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J].山西建筑.2012, 4 (25) :275-276.

[2]帅军庆.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3]曹孟德.关于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 2010, 5.

全资产经营 篇10

1)电网规划设计标准没有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受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设备制造能力限制,我国的电网规划设计工作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整套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划设计标准,即注重规划设计的初投资在方案比选中的权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设备的经济寿命周期已由传统的20-25年增加到40年,在新的电网发展方式下,仍然固守以初投资和运行费用为比选方案依据,难以满足新形势对现代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

2)土地和环境资源成本没有予以量化考虑。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密切。加之工业新型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和环境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不断下降,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日益稀缺,民众的依法维权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电网建设征地难度加大,土地征用成本快速增长,如何合理评估电网投资决策中土地和环境资源价值,并将其作为电网投资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加以量化考虑是电网规划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风险评估考虑不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电网发展规模和网架结构日趋庞大和复杂,尤其是近几年陆续发生的美加停电、欧洲停电和印度停电等多次大停电事故的警示,促使国际电力行业加快了对大电网安全风险概率和应对措施的研究,我国也于2011年7月颁布实施了《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对电网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及时引入风险评估规避电网大停电风险是完善电网规划设计标准的必然要求。

因此,从国民经济评价角度对电网规划设计方案征地和可靠性等外部影响进行评估,综合考虑电网规划中涉及的新建线路、站址确定、设备选取、可靠性指标、环境指标、负荷预测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系统整体影响,保证电网规划方案的整体效益最优。

1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1](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简称“LCAM”)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益、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基于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目标出发对资产各环节管理进行优化,以全过程统筹管理为核心,以流程优化为关注重点,以信息化为手段,应用LCC评价方法等一系列先进决策和运行管理方法,在满足资产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高效率、低成本。

随着电网快速发展,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存在的很多问题,如设备寿命短、使用效率低、技改投入大、维护成本高等逐渐显现。必须加快转变电网规划管理理念,运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式,统筹处理好安全、效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实现资产的全过程、精益化管理。

2 电网规划综合成本的内涵及要素构成

电网规划综合成本[2]是以传统规划方法和可靠性标准为基础,借鉴资产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在电网方案比较的目标函数中,引入土地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作为一种“惩罚性成本”,纳入电网规划综合成本予以量化评估。它是一种根据电网风险指标、土地价值指标,确定方案比选计算期内的总支出,并将资源消耗最小和停电损失最小内化为目标函数的一部分,作为方案比较依据的动态规划方法。

规划综合成本包括一次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土地机会成本、风险费用四部分构成。其中:

一次投资成本:电网项目在建设、改造和调试期间内,在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前所要支付的一次性成本,包括输变电设备的购买、安装、调试的支出成本,一次征地成本。

运行成本:电网运行期间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设备的运行、维护支出以及输变电设备的损耗费用。

土地机会成本:不同的方案占地除了导致一次征地成本不同外,占地差异部分还存在机会成本。

风险费用:设备故障引起的停电导致损失。

其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PV表示求取现值,AV表示求取年费用,T表示由设备运行寿命确定的计算期;Ci表示方案i的初始投资,Oi,t表示方案i第t年的运行费用,Ri,t表示方案i第t年的风险费用,Fi,t表示方案i第t年的后续投资。

3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规划方案比选流程的应用

运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将电网规划综合成本予以扩展,并应用到规划方案比选流程中,有效解决了以下问题:

1)将方案比较计算期从原来的经济寿命期延长至设备寿命期,针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提出和经济性比较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2)不仅将可靠性约束作为校核标准,还通过风险方法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出量化指标,评估不同方案的风险差异。

3)综合计算期、土地机会成本、风险费用等因素,进行规划综合成本计算,作为方案经济比较的依据。

4)针对国家越来越重视土地问题的趋势和当前规划阶段针对土地因素考虑不足进行改进,将土地价值计入规划目标函数。

形成改进后的流程图见图1所示。

4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实例

电网规划就是在满足一定可靠性的基础上,规划电网的未来走向。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规划中应用广泛。上海泰和220kV变电站GIS设备更改工程,应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对GIS设备大修、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三种备选方案进行现值计算(结果如表1),从规划变化、设备涨价因素、利率变化、汇率变化四个方面进行灵敏度分析。

根据LCC的计算结果,第3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最大;第一方案LCC略低于第二方案,但其开断容量风险比较大。根据LCC评价结果,结合技术专家的评审,最终决策采用了第二方案(技术改造扩容)。泰和站GIS改造工程结束后进行项目后评估,投入费用及改造效果与预期基本一致。证明LCC评价及其决策是正确的。

此外,文献[3]把全寿命周期成本应用在数字化变电站规划设计中,在设计阶段考虑综合自动化方案和数字化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得出的结论是从长远看,数字化变电站具有巨大的优势;文献[4]对±500KV蔡白线绝缘设计方案作出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决策,取得了费用-效益的最优方案。以上文献再次证明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具有综合经济效益。

5 结语

电网规划设计作为电网发展的前期决策阶段,是控制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关键环节,

决定了电网规划方案整个寿命周期的大部分费用。基于资产策略和状态评估结果,从全寿命周期管理角度对电网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敏感性等综合评估,最终选取可靠性、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综合评价最优的电网规划方案。为保证电网规划方案在整个全寿命周期中成本最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电网规划中引入资产管理理念要建立基建规划与技改规划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对基建规划和技改规划进行综合考虑和统筹协调。

2)以科学合理的电网资产评估体系为依据,在准确评价现有电网资产状态的基础上制定电网规划。建立电网规划流程和资产退役处置流程之间的紧密衔接关系,在编制电网规划时全面考虑资产退役之后的相关信息对整个电网资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3)完善电网规划管理办法,明确公司各部门深度参与电网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规划工作的管理水平,增强电网规划指导性和针对性。

4)加强电网建设、运行管理部门与规划调整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解决公司电网发展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勇,魏玢.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2008(8):62-65.

[2]张运洲,韩丰,王乐,等.输电网的规划综合成本法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2009,42(12):1-5.

[3]李苏辉,路晓明.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在数字化变电站规划设计的应用[J].电力建设,2010,31(2):8-9.

上一篇:体育理论下一篇:胜任力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