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五篇

2024-08-21

信阳农林学院 篇1

图书馆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 高校图书馆文化现状及产生原因

1.1 图书馆资金短缺, 影响图书馆文化发展。由于本校属省地两管, 经费来源相对短缺, 除用于购买图书、日常支出外, 用于图书馆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资金不足。

1.2 图书馆高学历专业人才短缺, 图书馆文化建设主体主动性不够。本校图书馆自建馆以来, 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少, 本、专科学历居多;人员年龄偏大, 上进心进取心不足。长期的高学历专业人才短缺加之人员老龄化, 致使大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 深入钻研开发科研课题及项目和发表论文数量偏少, 学术氛围不浓厚, 造成图书馆文化氛围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1.3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纸质文献已被电子文献、网络电子资源、光盘等替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电子资源的购入量与使用效率逐步加大, 大数据时代, 要求现有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及效能, 图书馆文化建设为增添图书馆自身魅力与学校的外在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

2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征

2.1 图书馆文化具有集体性。图书馆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文化形态, 是一种群体文化, 是图书馆在搜集、整理、加工、开发、传递书刊信息资源活动中创造和培养出来的具有图书馆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图书馆文化在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大数据形势下, 随着自身体系不断完善和信息媒介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文化集合了所有图书馆及图书馆人的集体智慧和精神, 是群体的公共行为, 而非某个个体或少数个体所能集结和汇集的, 因而具有集体性[2]。

2.2 图书馆文化具有实践性。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日积月累的工作实践完成的, 在完成图书馆工作的过程中, 通过修订、纠正、完善、规范一些错误的不合乎读者需求的行为准则及规范章程, 保证正确高效地实施图书馆工作行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正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探索、发展起来的, 因而具有实践性。

2.3 图书馆文化具有激励性。丰富而庞大的信息资源, 对图书馆文化具有激励引导作用。图书馆文化激励图书馆员规范自己言行, 树立自身形象;树立团队意识, 集体观念;整合全体馆员的思想观念, 提升图书馆整体形象与内在文化素养。

3 图书馆文化建设策略与措施

3.1 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 大力投入图书馆文化建设。本校通过争取省拨资金、对德贷款、自筹资金等方式, 经过10 年努力, 在2013 年4 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争取再辟蹊径, 改革体制, 争取资金渠道通畅, 确保学校快速高效发展及图书馆文化建设。学校建设了别具风格的图书馆大楼, 并具体规划布局了咨询服务、公共查询、自助借还系统、电子读报器、触屏检索机等服务大厅;图书馆综合书库、样本书库及特色书库、工具书库等的书库区;电子阅览室、读者休闲服务区、多媒体视听室、多功能报告厅, 并布局了校史馆、文化展馆、标本馆, 大大开阔了广大师生的文化视野与活动空间, 提升了学校师生艺术与视觉想象力, 拓展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及氛围, 赋予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品位。

3.2 图书馆文化创新, 思想观念先行。图书馆文化创新,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创新价值观。对图书馆而言, 价值观是图书馆文化的精髓, 是从意识形态深层次体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在图书馆文化内容上起核心主导作用。图书馆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具有创新价值观的馆员, 具体参与图书馆文化的组织, 其文化层次和思想价值观的高低, 直接影响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创新是图书馆的灵魂, 在图书馆发展中应居于主导地位。

3.3 图书馆文化创新, 环境是基础。图书馆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一般环境指追求创新图书馆与其一致的环境要素, 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 这些因素是图书馆文化的基石, 是构成图书馆文化的基本因素。特殊环境是指不同类型图书馆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殊环境。不同的环境因素构成图书馆创新各具特色的图书馆文化, 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图书馆的环境因素决定了图书馆的外在形象与公众影响力。

3.4 图书馆文化创新, 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提升学校综合形象。图书馆形象是读者和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及其行为和各种活动成果给予的综合评价和一般认定, 是图书馆的综合评价和外在反映。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从知识、技术、人才竞争, 转向图书馆的形象竞争, 换言之, 即图书馆文化的竞争, 图书馆人应主动适应并积极应对, 努力树立创新进取的图书馆形象。首先明确创新目标, 加上完美的创新理念, 付诸坚定的创新行为, 规范的操作章程, 促使员工创新行为的规范化, 常态化, 给读者和社会传递创新的课题项目、知识产品, 加大图书馆形象宣传, 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 大力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 为图书馆人才资源储备提供有生力量。最后, 加强馆员自我学习, 积极参加省内外业务学习进修, 了解图书馆业务前沿思想与动态走向。提升图书馆整体学识水平与综合素质。

3.5 整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加大图书馆信息开发与创新。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服务网络化、馆藏资源多样化、业务管理自动化、信息载体数字化,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图书馆员知识专业化、管理方法科学现代化、服务方式多元深层化。如何开发、利用、整合、创新图书馆文化资源, 是图书馆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5.1 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 创新学科建设。图书馆拥护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 通过对各个学科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深加工, 深入了解每个学科的特点与要求, 建立符合时代特征与学科需求的特色专业数据库, 充分满足广大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与科研需求。另外, 加强馆际合作,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及电子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 使图书馆文献资源与读者个人数字图书馆完美对接, 从而为读者提供高效快捷文献信息服务。

3.5.2 针对不同读者, 提供个性化需求。图书馆是信息主载体, 针对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对本馆文献资源、技术、资金、技术设备等基本条件梳理, 整合符合读者不同需求的文献信息。例如, 按照读者要求提供检索平台, 便于读者查找图书、借还图书和进行网上咨询;为读者设立个性化的文献检索目录索引, 便于读者了解整个馆藏资源;定期搜集、整理读者信息, 通过仔细研究, 制定方案, 满足读者各种服务需求。

综上所述, 加大图书馆文化建设, 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品位, 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赵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文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6) .

信阳农林学院 篇2

锁定一个目标。伴随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效益的日渐提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培养目标定位不恰当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方向, 进而影响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 华锐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出路为导向, 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和就业需求、创业需求、继续深造需求, 采取“依据所需、科学分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用以见效”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调整并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修订“以实践教学为主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培养计划, 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制定系统的实践培训规范、技能培训规定和实践课程标准, 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督导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开眼界、长才干、强能力, 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修正和创新,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

构建两个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关键在于两个口, 即“入口”和“出口”。“入口”就是要严格监控教师的授课质量, 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任务, 合理配置实践教学环节, 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出口”就是引入学生评价体系, 通过网上评教和课堂评教, 让学生对实践教学质量、难易程度、满意程度做一个量化的评价, 以修正实践教学质量指标。为此, 一是构建监管体系。学院设立了实践教学中心和督导督察室两个机构, 对全院各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 编制实践课程标准, 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抓好六个落实 (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 , 强化四个环节 (开学准备环节、期初安排环节、期中检查环节、期末成绩评定及总结环节) , 以确保“入口”质量。二是构建评价体系。学院主要通过日常课堂评价、网上评教、同行评价和期末评教四个环节来考量“出口”质量, 由教学部汇总相关评价信息后反馈相关系 (部) , 好的给予表彰奖励, 差的限期整改提升。

强化三个载体。学院将实践教学融入“三个课堂”, 实现“三课联动”, 改革第一课堂, 活跃第二课堂, 拓展第三课堂,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实践教育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素养。一是改革第一课堂,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实验、实训外, 还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 (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二是活跃第二课堂,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进一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学院自2007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 历年均取得较好的成绩。2013年学院有2支参赛队获省级二等奖, 7支参赛队获省级三等奖。三是拓展第三课堂, 以强化育人质量。在各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上, 把专业认识实习、专业 (生产) 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环节作为引导学生走向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第一、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紧密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常抓不懈, 先后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小学实习基地、学校与社区合作基地、学校与政府合作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五类实践教学基地, 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又不断推动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为此, 学院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及河南省第二届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实现四个结合。学院除加强日常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外, 还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加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一是开展专业“交朋友”活动,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相结合。为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程度, 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每年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新生进行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引导新生认识自己的专业。二是开展校内“才艺比拼”活动, 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外检验相结合。通过在校内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英文配音大赛、经典话剧演出、艺术作品展等各类校园“才艺比拼”活动, 让学生展现“才艺”, 大秀“绝活”。如艺术系音乐专业举办的班级小舞台活动, 实现了课堂与舞台的对接,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效果很好。三是开展“体验式”教研活动, 实现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相结合。在教学中, 一是将教学的难点与科研中的难点相结合, 由教师提出一些研究课题, 让学生参与并设法解决, 如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等课题。二是当学生基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初步建立后, 给学生寻找科研课题, 或将科研课题分成几个子项让学生参与进来, 并鼓励他们到图书馆、实验室查资料、做实验。三是开展“下基层”活动, 实现校内锻炼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每年, 学院都会开展“走基层、长才干、做贡献”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与中小学教师角色对换活动、工厂车间实习活动等, 这些活动大大优化了学生的理论架构, 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实践基础, 缩短了校内与校外的“距离”, 为学生更好地转换角色、适应环境、胜任工作提供了保障。比如, 学院与上海大众信阳销售服务公司、信阳润和包装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 华锐学院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积极推广参与式、互动式、情景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安排了模拟法庭、英文影视配音等实践教学环节, 广泛开展了社团、科研创新、创业研习与尝试、学科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 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 学院学生考研录取人数继去年的344人之后再创新高, 达到523人, 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逼近20%。理工系所有专业考研率均超过30%, 其中物理学专业为47.37%, 生物技术专业为46.43%, 地理专业为35.71%, 化学专业为32.82%。另外, 考取“985”“211” (“985”院校19人, “211”院校140人) 等重点大学的人数明显增长, 其中不乏被中科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录取的学生。

信阳农林学院 篇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学校以“创新学分”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002年,学校启动了基于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创建了“品德高、基础厚、专业精、口径宽、素质优、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3+1”和“2+2”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了弹性学制、选课制、创新学分制、主辅修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机制。这些教学改革措施,贯穿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在精练专业课程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基础培养和夯实基础后的专业培养。深受学生欢迎的“导学—导研—导航”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学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为主要切入点,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将创新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增加了创新学分,增设了学年论文,从大二开始便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学校制定了《信阳师范学院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了创新学分的获取途径及可替代专业任选课、跨学科任选课的学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实践技能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层次,都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细化创业指导教育,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

为更好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就业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强化领导、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教育指导、完善扶持政策、建设孵化基地等措施,细化实化操作办法,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与服务。

加强创业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首先是坚持精选,按要求逐步配备专职人员,专职人员与在校生比例及毕业生比例适中,人员学历、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其次是注重培养教育。通过安排外出培训、组织校内培训、集体备课、网上备课、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创业指导队伍的政策水平、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近三年来,学校先后组织58人次参加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就业创业工作培训,先后邀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郑州大学等省内外专家担任校内师资培训班讲师,累计校内外培训586人次。最后,积极营造发展空间。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坚持将就业指导教师职称评定计划单列,把就业指导教师与业务教师一视同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要求,逐步建立起一支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依据学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公共必修课统一安排教学活动,统一征订省统编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师备课、教学督导、课程考核以及教学津贴发放,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学实效。目前,在毕业生中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必修课,在低年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创业”选修课,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就业技能。学生掌握就业政策与就业常识,熟悉就业手续办理流程,真正发挥就业指导课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中的主渠道作用。

推进分层分类指导 为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学校组织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普测”,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科学制定大学四年规划和人生规划;对二年级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的素质要求,引导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对三、四年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对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培训,开展模拟训练,提高创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创业技能。培训合格者不仅可以获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而且符合条件的学员在创业时还可以享受政府无息创业小额贷款、工商、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和扶持。

强化创业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学校把强化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从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条件保障等方面为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优先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经营场所和相关创业后续服务。近年来,一大批校友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涌现了数百个成功的创业案例,一百余名校友成为创业型企业家。

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学校专门设立了“有光”大学生创业奖励基金和优秀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30万元,奖励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创业团队。学校建设了高标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因仑电子创新工作室,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战演练。先后有60余个创业团队、780多名学生参与了创业实践锻炼。

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学校早在2006年便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尝试,致力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宣传动员、学院初选赛、校内决赛、分赛区预赛、就业实践、全省总决赛等环节的选拔,参赛选手表现出了强烈的就业自主意识和创业精神,明确了职业目标,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氛围。学校连续四届获得河南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最佳组织奖,并在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其中朱亚翔同学荣获“十佳规划之星”称号。

注重开展指导培训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创业信心 学校联合河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河南省委、省工商业联合会、信阳市人事局等单位,邀请省内外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中小学校长、成功就业创业校友等来校,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就业创业经验,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如今,创业创新教育在校园内已开始掀起高潮,学生自主创业也已渐成风尚。

重视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学校结合创新创业工作发展形势和创新创业工作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理论水平。一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省教育厅就业创业课题,每年的立项数目都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组织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开发培育。2012年成功获批58项,2013年成功获批60项,项目参与学生1000余名,获批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

同时,学校积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及西部地区用人单位、人才市场与中介机构的联系,在广州设立了“信阳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驻广州办事处”和“信阳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创业广开渠道。近期,学校还与信阳市浉河区人民政府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加强与地方联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浉河区产业资源与学校科研资源无缝对接。

信阳农林学院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食品学院的吴高依。在这秋风萧瑟、秋意正浓的十一月,我们迎来了信阳农林学院青马工程学习室揭牌仪式。很荣幸能在仪式上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13级和14级全体学员向为我们构建“青马工程”这个平台呕心沥血而又默默付出的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2016年1月成立以来,领导老师多次组织课程学习和实践考察,丰富同学们学习视野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实践活动能力,贯彻落实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从以前没有固定教室,到如今有了学习室,我们可以更好的举行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自我提供了必要条件。作为一名“青马”成员,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现阶段,关系到“四个全面”的落实;关系到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关系到“十三五”规划的进行。所以在青年群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中开展青马工程具有十分迫切与必要的意义。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学校领导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便利的条件,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又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老师承诺,我们一定会积极进取,把握好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为更多的同学做好榜样。

我们永远不会停滞不前,我们永远在长征的路上。

信阳农林学院 篇5

园艺学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组,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同处杨凌的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陕西省蔬菜花卉研究所三个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学院设有果树、蔬菜、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3个教学系,1个实验室中心;1个“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学会),3个校级研究中心(所);拥有白水苹果、西乡茶叶、眉县猕猴桃、闫良甜瓜、闫良蔬菜、延安洛川苹果、宝鸡苹果、学校樱桃、甘肃庆城苹果9个科教试验示范站;太白蔬菜、杨凌西甜瓜、青海乐都设施3个试验示范基地。

学院拥有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及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设施园艺学4个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果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有果树学、蔬菜学、茶学3个陕西省重点学科;有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58人,其中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48人,中级职称41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4人;双聘院士3人,外聘客座教授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省部级各类人才15人。

学院现有在校生1312人,其中博硕士生468人,本科生844人。学院自组建以来,共为社会培养博士生125人,硕士生1005人,本科生3200余人,培训管理技术干部3400余人。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学院还开设了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高起本,专升本、专科等不同层次的函授教育专业。

合校以来,学院已取得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1个省级名牌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主编、副主编全国规划、统编教材17部,其中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2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部省级规划教材2部。

目前,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198项,年到位经费4000多万元。自“六五”以来,已取得省部以上级科研成果125项,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国家星火计划四等奖1项,育成新品种200多个;先后被SCI、EI收录论文

9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2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出版专(编)著145余部。国内外专家学者200余人次来学院讲学、开展合作研究,专家教授60多人次去美、英、德、日本等20多个国家进行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

上一篇:强化鱼病防治下一篇:生产性服务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