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概念十篇

2024-09-12

课堂的概念 篇1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太忠于体育教材, 而缺乏创新性、灵活性;课堂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对体育知识技能的认知, 忽视了人的多种需求与整体人格的成长;教学形式因太讲究规范而约束了个体生命表达的多样性。这种以体育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 缺乏情感、意志、创造性等其他方面生命活力的开发。因此, 学生的激情、意志、合作、竞争、责任等品质得不到有效体验与发展。新时期生命化体育课堂在我国悄然兴起, 然而要真正实施好生命化体育课堂,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在看到当前体育教学生命化缺失现象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到生命化体育课堂的概念和特点, 并逐步创设条件, 将生命化体育课堂付诸实践。

2、体育教学中生命化缺失的表现

2.1、忽视学生精神生命的存在

人的生命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然生命是后两者的物质基础。只有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才能实现精神上的 追求, 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在体育教学中, 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体育教育强调锻炼身体, 增强学生体质, 这是关注学生自然生命的体现;体育教育要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这是关注学生社会生命的体现。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强化显示了教育的功利性, 体育教育不过是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强健身体的社会发展的工具。对精神生命的忽视, 正是漠视学生精神生命的存在, 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 却不关心学生是否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是否在体育课堂上得到快乐。

在教学项目安排上忽视学生生命个体的需求,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2.2、对生命化课堂的错误理解

在世纪之交我国展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提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围绕主体性教育思想,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从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情趣特点出发, 进行了新一轮体育课程的编制, 并围绕“五个领域”目标,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开发课程源, 开展校本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顾及了学生生命的完整性, 在保证学生拥有健康体质的基础上, 将学生的动机、兴趣、个性、态度、情绪、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融入课程标, 关注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但是, 由于新课标对课程内容做了开放性规定, 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具体操作的指导, 体育课程因此充满生活化、劳动化, 非技术化等成分, 体育课又变成了“放羊课”, 不再强调基本的运动负荷, 也不要求运动技术规范。可见新课改, 虽然意识到学生生命的存在, 却因对生命化课堂的错误理解, 并没能真正实施好生命化课堂。

3、生命化体育课堂的概念

生命化教学就是要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 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 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命化课堂”就是以充分释放师生生命的活力为手段, 以师生生命成长为目的, 提升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课堂。“生命化体育课堂”就是能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 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 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并能促进体育教师生命发展, 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生命价值的体育课堂。在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体育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 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学生, 发现学生的优点,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生命因此被激活, 课堂因多样化生命的存在而丰富多彩;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学生学习的环境是轻松自在的, 学习的方式是自主的, 学生因此个性得到张扬, 生命价值得到提升;在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师生与生生的交往互动, 能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 学生因此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课堂成为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在生命化体育课堂中, 体育教师不断获得自我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化体育课堂的构建”就是如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高中生命化体育课堂。通过对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整合, 建立充满生命活力的体育课堂。

4、生命化体育课堂的特点

4.1、适应多元化目标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这几个目标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体育教学不再仅仅为了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目的, 而且要能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能锻炼身体、学习一定的体育技能, 而且情感能得到宣泄, 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团体凝聚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多元化的目标要求多元化的模式与之相适应。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能满足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要求, 亟待改革。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偏重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和理论知识, 而未能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4.2、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对于技术动作不要过分要求学生整齐划一, 由于每个学生的素质、能力、习惯不同, 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 教师要有一个包容心, 容忍学生差异的存在, 要知道学生所做的可能正是适合他们的动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学习体育心理学理论和体育教学实践,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体育教育背景和喜好, 并能接受学生的建议。另外多开设选修课, 让学生选择项目学习,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把体育课堂比作一台戏, 那么这台戏的主角要从传统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不需要整节课不停的讲解示范, 而是引导学生自学, 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毕竟靠教师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 学生若拥有了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在走出校门后仍能自学新知识;在遇到问题时, 也会通过学习得到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发现者, 教师与学生是交往互动的关系。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观察, 了解学生, 发现学生的潜力, 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实现。例如让体育技术好的学生指导其它学生、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 正直诚实的学生担任游戏的裁判、健美操课上让学生分组编排动作并展示等。

4.4、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生命化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而是师生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师生关系上应该是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师与学生作为各具特点的生命个体, 其认知、情感、行为在交往中相互影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问, 教师给予帮助, 通过语言上的交流, 学生获得了知识, 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哪些知识普遍有疑问, 可以集体讲解。师生在交往活动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对师生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肯定,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学生学习动机会更强。这种良性循环最终使得师生的生命都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蔚华.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郭上达.生命化教育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课堂的概念 篇2

甄别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提问、访谈、问卷调查、制作概念图、试题分析、答题分析、教材分析等。合理使用这些方法, 确实能够有效了解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状况, 但是作为科学教师, 我们的主阵地是课堂,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 师生间的互动来甄别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营造民主氛围, 展示科学前概念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是学生展示科学前概念的最佳舞台。在这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下, 师生双方精神焕发, 思维活跃, 灵感迸发。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愿意把脑海中已有的概念说出来。如在教学《水和水蒸气》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把对“水蒸气”的已有认识说出来, 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回答, 不管对错, 都给予积极恰当的评价, 鼓励学生自由有序地发言、讨论, 并对同学的回答勇于质疑。在这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里, 学生展示了“蒸发”“水蒸气”的科学前概念:对于“蒸发”“水蒸气”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 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来解释。但是也有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 最典型的便是绝大多学生认为“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二、精心设计问题, 呈现科学前概念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双边教学形式。好的课堂提问, 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 能全面呈现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如在教学《水和水蒸气》这一课时, 我精心设计了这么一组问题。

(这是一节课的导入部分,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一组问题, 步步深入, 让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初步呈现出来, 为下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 我们来看一看刚才黑板上写的字 (课前, 老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水”字) , 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字已经干了。

师:水到哪里去了呢?有同学能说说吗?

生1: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真的跑到空气中了吗?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那为什么看不见了呢?

生1:因为刚才老师写的字变成了水蒸气, 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生活中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能举例子吗?

生1:我们洗的衣服, 放在阳光下晒, 过一段时间水就干了。

生2:我们吃完饭用湿抹布擦桌子, 过一段时间桌子的水就变干了。

生3:拖地的时候, 过一会儿水就干了。

……

三、充分猜想假设, 收集科学前概念

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往往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差异性等,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会出现怎样的前概念, 很难想出来。但是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时, 做个有心人,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出尽量多的猜想与假设, 并对这些猜想与假设进行梳理归类, 就能推测出学生可能具有的科学前概念。因为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进行的演绎、归纳、类比及推理为一体而得出结论的一种发散思维, 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推论。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 在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 我准备了7种有结构的材料, 有些是学生极易作出判断的材料, 如小石块、泡沫塑料块等, 有些是学生较难判断的材料, 如回形针、蜡烛等。实验前, 我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先进行充分的猜想与假设, 这些物体在水中, 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说说理由。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 有的说小石块等会沉, 泡沫塑料块等会浮, 因为小石块重, 泡沫塑料块轻;有的说萝卜等会沉, 带盖的空瓶等会浮, 因为萝卜是实心的, 带盖的空瓶是空心的……最后老师归纳梳理, 发现学生认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其实学生的这些猜想与假设, 展示的就是他们对“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前概念。老师收集了学生的科学前概论, 为接下去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沉浮科学概念。

四、仔细分析报告, 把握科学前概念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 科学记录既是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的内容之一, 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所以实验报告单是小学生科学探究中各种信息的综合体现。对小学生的实验报告单, 我们要认真阅读, 仔细分析, 这样不但可以知道学生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数据, 实验后学生归纳整理的结果等, 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情况等。

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 我对同一组学生前后两份实验报告单进行了仔细分析, 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

从“预测”和“理由”, 我们可以看出, 在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中,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有许多实验结果跟学生的前概念是冲突的。应该说实验一的教学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沉浮的思考, 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实验二: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我们来看这组学生对萝卜沉浮预测的理由:重的时候是浮的, 变轻了当然还是浮的。通过这一句话, 我们不难发现, 这一组同学在实验一的时候虽然发现了萝卜在水中是浮的这一实验现象 (和他的预测是矛盾的) , 但他还是坚持认为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是“物体的轻重”。这不由让我想起一段话:“短期教学很难实现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发生转变这一教学目标。事实上,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 准备建立一个长期的目标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因为在一节课甚至一系列课程结束的时间内, 儿童不会立即接受新概念或陡然改变他们的已有概念。”

论初中数学课堂的概念教学 篇3

【关键词】概念 初中数学 运用

一、概念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明确的理解。碰到多数数学题时出现错误,更多的原因是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理解掌握好。数学概念的正确、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见只有学生对概念清楚了,才能进行合理地分析推理,从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不断获得提高。大量的教学研究都证实,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解,正确和灵活地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数学概念教 学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數学的基础,概念教学不能简单地处理为“看懂----背诵――理解――运用”模式。

二、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抓住概念的本质,重视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概念的教学,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的知识。教师要多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

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是抽象的、概括的。由具体到抽象是人类认识的规律,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或模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比如;我们在讲圆柱、圆锥、球的概念时,由于圆柱、圆锥、球属于三维图形,用平面直观图难免会造成视觉上的失真,我们可以借助教具、利用几何画板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椭圆的概念时,我们可以从天体中的一些行星和卫星的运行轨道、管道的斜截口、自行车的轮子在地面上的影子等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概念生成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以达到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素养与最佳发展的目的.

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适当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有关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得出新旧知识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相似)的结构而引进概念。

1、准确理解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数学概念一般是用准确、科学、精炼的教学语言概括而成的。同时,概念中的语言科学性强,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既不能随意增减,更不能任意换掉。因此,教师在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概念时,要准确、合理、恰当地使用每一个“字”和“词”。对概念中的关键字、词,重点强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引导学生着重正面理解概念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反例以及容易引起对概念发生误解的问题,通过设问和讨论来正确地把握概念。对于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可以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有些概念从表面看好像差不多,但本质却不一样。对于学生形成的新概念,及时进行质疑变式,可使学生认识概念的合理化、必要性。

2、灵活运用

由于概念是抽象的,所以学生对它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分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在课内要适当反复,在课外也要适当反复,反复不完全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复述、答问、举例、解题、综合运用等方式,使这些概念再现——在更高层次上的再现,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课本习题学生一定要认真去做,才能对学过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等起着巩固和消化的作用。为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及其数学思想,必须要经过训练,而课本上的习题,是训练的最好的内容。通过训练学生对知识才会进行感知、理解、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促进学生的认识结构的内化,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数学学科系统的精髓和灵魂,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数学教师要在教师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赵振威,章士藻(1994)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效课堂的概念和特征 篇4

我仍然要批评那些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我们的人,有人甚至撰文批评高效课堂,我可以说他们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让我们大声喊出来——“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是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

“超市”的教学概念是通过“黑板”来实现的。“黑板”类似于超市里的“货架”,它是用来展示和陈列商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选择需求。

我们说“黑板”有三个意义。第一,是“货架”,用来陈列展览不同的学习内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我选择;第二,是“竞技台”,比较思维过程和创新成果;第三,是“冶炼炉”,思想碰撞、方法汇集,熊熊炉火,炼铁成钢。

因此我可以下一个绝对性的结论,高效课堂离不开“黑板超市”,没有黑板不能成其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因为你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仍然是“大锅饭式”的教学,好比是给脚丫子配鞋子,一旦鞋子不合脚,要么是削足适履,要么是小脚大鞋,“合脚”的才是最好的或者换句话说,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为了表述清楚这个教学主张,我还可以举例医生和教师的区别来加以说明。

对于医生看病,他能否要求所有的“病人”去照方服药?当然不可以,因为病情不同,需要“对症下药”。即便是为了图省事,医生简单把病人分类,让每类病人按照一个方子去服药,恐怕这样做也不行。可我们的课堂竟然连简单的“按病分类”都没能做到,这样的教学能有什么专业化?真正的专业化是医生看病那样的“望闻问切”。遗憾的是,在我们旧式传统的课堂上找不到这样的专业化。我们让头痛和脚痛甚至没病的“病人”都必须服从于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进度要求,都必须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上遇到“障碍”,都必须按照教师课前猜测出来的“难点”去变着法子的强化训练。

“狂欢”是指向于“生命”的“内在状态”的,是指心动和神动,但提前是外在的“动”,即身动。也许很多人至今还没明白,课堂上让学生不开小差、不打瞌睡的,除了兴趣这个词外,还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谁见过走着路睡觉的?

课堂要快乐起来,要坚决消灭“苦学”和如坐牢监、度日如年的感觉。我是实在无法容忍旧式传统课堂的不快活的,学生们学得太过于苦不堪言。因此,课堂必须正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我们有义务让他们学得快乐,我甚至在想,什么时候课堂能像开晚会那样,孩子们还会度日如年地盼着下课吗?我们没有理由以学习的借口剥夺孩子们的快乐!

“生命的狂欢”,每当我说道这个词的时候,我就觉出了责任。因此,高效课堂一直无比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我们的评课里,即便是课堂知识达标率是100%,如果课堂气氛是沉闷压抑的,这样的课堂依然打“零分”,而这样的评价我们称之为“一票否决”。

那么如何实现狂欢?

简单说,就是遵照儿童的方式。好比让喜欢饮酒的饮酒,让喜欢逛街的逛街,而喜欢表现的去尽情表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欲,只是我们缺乏激发而已。马斯洛的五大需求,我们的旧式课堂满足了哪个?“遵照儿童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就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为了兴趣而学的课堂一定是不会枯燥的。我又要评价一下减负了,我不知道咱们的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变成“负担”的,如果饮酒对酒鬼意味是负担,那只能说明你并不了解酒鬼的嗜好,因而与其忙着给学生减负,不如把精力放在尽可能多得让课堂充满情趣上,可咱们现在的传统课堂缺的恰恰是情趣。如果课堂上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变“被动”为“主动”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样说吧,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在“认识”上无限接近儿童习惯、水平、兴趣、需要,体现出儿童自身的特点。

可以“破题”了。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总结说“让教皈依于学”,我深有同感;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也就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惟”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最后,我要这样声明:高效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它的背后有三大支撑。

高效课堂的“原理”

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概述,我们说高效课堂具备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三性”缺一不可。主动性,高效课堂要培植“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唯有主动学才是真正的学;生动性,我们说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它是相对于传统旧式课堂的“压抑”来讲的,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内在快乐;生成性,这个生成和传统课堂讲的生成是一个词,却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说的生成是指在课堂自然生态下,经由自身或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对撞、交换、合成等之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结合体。

从教育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的,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感,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严格说来,靠的正是智慧,假如课堂只能给予学生知识却最终形不成智慧,那课堂即便能够满足“三维目标”,仍然是有缺陷的,而高效课堂恰能够较好补正这个漏洞。 高效课堂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真言”加以行动阐述并加以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落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其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仅有知识本位而离开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是低层次的甚至是应试的。我们固然可以承认知识能够通过灌输获取,那能力呢,智慧呢,可以靠灌输得来吗?离开了“在经历中体验”这一过程,死记硬背和知识灌输则显示出必然的劣势。

学习能力首先从学科基本的学习能力出发,然后积淀为一种“素质”,最后上升到终身学习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

遗憾的是我不懂得“教育学”,更对时下的教育学缺少热情。如果非要“逼迫”我说出高效课堂的教育学原理或者原则,那么我学着鹦鹉学舌,说高效课堂的实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分层教学原则,即从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出发,实施课堂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2、选择性原则,即通过“知识超市”,满足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3、整体教学原则:,即通过整合教材、知识迁移,实现知识、情感、能力之间的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4、展示教学原则:即通过“展示”手段,解决学习内驱力;5、反馈调节原则,即注重问题暴露,强调从学情出发,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当堂决策”。

课堂的概念 篇5

笔者发现概念图策略的应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了采用概念图策略的行动研究, 并将目标锁定为:利用建构概念图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 促进对话与合作, 加强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行动研究沿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观察、教学反思……螺旋上升的步骤进行研究, 以探明概念图策略是否适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多样, 课堂教学活动亦不完全相同。下面以几个案例进行阐述。

案例1:《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这是一节新授课, 内容以概念为主。通过全体学生建构并完善概念图, 掌握核心概念、相关概念及联系, 形成知识体系, 运用讨论激励学生强化学习活动, 培养自主与合作、创新与反思, 批判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1. 教学设计及实施

学生行为包括:预习, 建构核酸的概念图——展示概念图, 并阐明建构思路——小组讨论, 评价展示的概念图——加深对核心概念、相关概念及联系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

学生从教师精心组织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 而不是从教师的灌输中获得知识, 改变“教就是讲、学就是听、能通过测试就是理解”的错误教学认识。

2.教学反思

图1是学生预习过程中建构的关于核酸的概念图。基本达到认知水平的要求, 但还存在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其他学生指出图1中概念层次错误。作者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并完善概念图。笔者肯定了作者的共享及合作态度。

图2是学生借鉴教材中的概念图建构而成的。师生交流的过程中, 作者表示很开心, 因为通过模仿, 由不会建构到建构成功, 还悟到了一点建构概念图的技巧。他说还会尝试独立建构概念图。笔者给予作者鼓励, 表扬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建构一幅概念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下来时, 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 头脑中也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 从而成为学习新的源泉。建构概念图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理解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再造能力的一次综合锻炼。学生展示自己的概念图, 与教师、同学的概念图进行比较时, 很容易碰撞出火花, 从而形成新的想法, 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如果制作出一个缜密、直观的概念图, 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案例2:《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 (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这是一节实验设计课。在授课过程中,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但实验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会存在许多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 利用概念图能有效地将这两部分联系起来, 建构思维活动的“桥梁”。

1.教学设计及实施

实验教学相对概念教学困难, 笔者进行适当引导, 确保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避免盲目猜测和无效活动。

自主学习——了解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和仪器, 参考其他的一些实验方案。

师生交流——实验设计的过程中, 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 该如何控制?

小组合作——建构概念图, 如下图:

总结提升——小组讨论, 结合教材信息, 进一步充实概念图。

当堂检测——针对具体的自变量, 小组合作写出详细的实验设计。

课后作业——开展实验, 实证检验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可行。

2. 教学反思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 教师千万不可因种种原因而越俎代庖, 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适合扮演的角色是“高明的学习者”, 和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 一起尝试解决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实施及分析, 笔者总结了几点教学反思。

(1) 善于建构概念图的同学积极性高涨, 努力表现自己, 不善于建构的同学, 变得异常沉默, 不建构或直接抄袭他人的概念图。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应该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善于建构的学生, 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不擅长的学生, 指出其建构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注意因人而异, 方法多样, 如合理运用奖惩、增加趣味性等。调整分组策略, 小组内包含不同类型的成员。采用合作型目标结构, 规定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 个体才算获得成功。这样每个成员都积极承担集体义务, 尽全力合作, 为小组的成功而努力。

(2) 学生“画”出的概念图比较随性。建构的概念图出现概念分层和关系混乱、概念缺失等错误。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主题的概念图, 受制作者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理解程度和先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 建构的概念图有差异性。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概念图起到示范作用, 引导学生先“吃透”, 再进行知识迁移, “依葫芦画瓢”建构其他主题的概念图。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阐明。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绘图能力的个体差异有层次、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自建构概念图。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给予学生清楚的反馈。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概念图策略可以作为生物教学的一股活水。因为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 有助于将传统的教学中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实践证明, 教学中运用概念图策略,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主体性增强, 学习效果明显。但是笔者也发现不同的课型采用概念图策略效果并不一样, 比如偏重概念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偏重实验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复习课教学效果比新课的效果好, 这些都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因此教师要选择性地活用概念图策略, 利用合适的方式组织教学, 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要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问题生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生物课堂教学该如何“教”和“学”?针对高中学生普遍感到生物难学的现象, 作者开展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采用概念图策略的行动研究。结果显示,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策略,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主体性增强, 学习效果明显。

关键词:概念图策略,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刘恩山, 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学科教育, 2003.

[2]徐洪林, 刘恩山.画概念图对高中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3]王文丽.运用概念图策略组织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初探.课程.教材.教法, 2007.

新概念英语课堂导入法 篇6

一、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因人因时而异,灵活多变。新概念英语教材作为优秀的综合英语教材之一,包含各种原汁原味的语篇材料,本文尝试根据笔者平时教学实践探讨一些方法。

(一)头脑风暴导入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挖掘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它还提倡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71Afamous clock,学生对这种说明文性质的课文不太感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兴奋点:What do you thinkofwhen London is mentione d?学生用头脑风暴法讨论问题后,关于这个话题的百科知识和相关词汇储备被激活,像English, Tony Blair, foggy city, David Be ckham等,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了一览为快的欲望。又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12Life onadesertisland时,教师让学生对荒岛生活的利弊进行头脑风暴,要求说出尽可能多的相关英语名词、形容词等加以描述,如lonely, toothache, natural, leasurely, coconut等。在头脑风暴讨论活动中,学生把以前学习和掌握的词汇说出来,这些词汇往往是同话题的,所以学生记忆起来比较方便,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另外学生对该话题的认识在众多的想法中深化,形成自己的观点,扩大了知识面。

(二)调查导入法

新概念英语有些课文讲述生活化的故事,与学生身边人与事联系紧密,如果以传统的师生问答引入这种故事,未尝不可,但有时用小组调查法 (survey) 导入,则可另辟蹊径,达到出奇制胜的开场效果。譬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78 The last one,该课讲的是戒烟的幽默故事,教师设计如下小组调查表:1.Do you thinksmoking is bad orgood for your he alth?(Ye s/No) 2.Doe s your fathe r s m oke?(Ye s/No) 3.Has he e ve r trie d to give up s m oking?(Ye s/No) 4.Has he e ve r s ucce e d in giving up s m oking?(Ye s/No)每个小组调查调查完毕由代表做调查汇报如下:Inourgroup, ____ofus thinksmokingis badforone's he alth.The re are/is____group m e m be r (s) w hos e fathe r (s) s m oke (s) .Am ong thos e w ho s m oke, ____have trie d to give up s m oking.____of the m have s ucce e de d.Unluckily, allthe othe rs have faile d.教师在所有小组汇报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Sofrom the surveywe learnthatgiving up s m oking is ve rydifficult.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导入到课文内容学习中,调查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该课的成功讲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游戏导入法

在课堂学习伊始使用游戏导入新课,常可帮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摆脱疲劳,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5The facts,文章讲述杂志社盲目追求新闻数据而引发的趣事,于是教师以一个猜人游戏开始课堂,让学生看几个描述某明星的句子,猜测其身份:1.He is married to a famous singer.2.His wife has two daughters.3.He be at s om e journalis ts w ho tookpicture s ofhis daughte r. (答案是李亚鹏) 由于游戏内容涉及他们喜闻乐见的明星新闻,且新闻性质与课文内容颇为相似,他们的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饶有兴致地进入课文学习的正轨中。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指的是通过谈论与课文话题、内容性质相仿的内容来导入的方法,它的适用面很广,使用得当,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上例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5The facts,在猜人游戏之后,引导学生谈论与课文话题类似的社会新闻现象,其中包括李亚鹏怒打记者,英国戴安娜王妃因狗仔队尾随而命丧高速路上等事件,提问Whydidsomanyjournalis ts like inte rfe ring in the s upe rs tars'private life?得出时下媒体为了私利不惜一切手段窥探明星隐私的结论,这与原文内容形成比较,使很多学生产生迫不及待了解课文内容的心理。

(五)假想情景导入法

假想情景导入,是指设置跟课文话题相关的假想性、虚拟性或想象性情景或问题让学生做移情入景式的问题思考和讨论,这些场景学生往往从时空上或在当前现实条件下无法亲临其境地感知,需要由自身生活经历出发借助移位思考或适当想象才能理解和体会。因此,这种导入是一种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思维方式,能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各抒己见的机会。如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11Not guilty一文有关海关出入境常识和海关官员服务态度问题,教师设计情景如下:Suppose thatyou had a chance to go to J apan fora trip, w hat could you bring w ith you to pas s the Cus tom s?A) clothe s you w e ar;b) all kinds of m e dicine you ne e d;c) s om e ins tant m e at;d) a dv, dc, laptop;e) tw o boxe s ofw ine;f) s om e antique Chine s e vas e s.Suppos e you w e re carrying a bag w ith the follow ing things in it (s om e ins tant be e f, pork;s om e m e dicine m ade in China) to pas s the Aus tralian Cus tom s, w hich w ay s hould you w alk?The Re d Channe lorthe Gre e n Channe l?这些场景学生平时很少机会碰到,于是通过情景假设再现了海关出入境的一些常见细节,学生在选择答案的过程中就对海关出入境相关常识产生了好奇心,教师顺水推舟,进入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一篇看似很职业化的文章便变得面目可亲起来。

(六)求异思维导入法

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性思维,其基本特征是用逆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结果。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冲破陈旧的、千篇一律的思维模式,把求异思维运用到导入里,容易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和惊喜感,让导入凸显睿智,充满活力,变得活泼。譬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77 A s ucce s s fulope ration,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ope ration一词的含义,接着问Who do doctors give operations on?学生回答Those people w ho are s e rious ly s ick.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补充And s om e tim e s on s om e anim als as w e ll.教师再追问Who e ls e?当学生再想不到其他答案时,教师提问Doyouthinkitis possible foradeadpersontoreceive an ope ration?这一反传统的问句会引起学生一阵热议,学生觉得不可思议之余,萌生刨根挖底探个究竟的课文阅读冲动。因而,在课堂导入时若能适时为学习者发散性思维创造发挥的空间,课堂效率也能有所提高。

(七)多媒体导入法

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英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重视,现代多媒体集文字、图形、视音频等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优点,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形象直观的课堂导入对学生就能产生吸引力。语言、图象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视听等各种感觉,能够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快乐学习并获取语言知识。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 s s on10 The los s ofthe Titanic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精彩节选片段,并辅以该事件的背景知识图片展示,让学生对这一经典船难产生深刻印象和情感共鸣,并积极参与到随后的各种教学活动当中。又如上第三册Lesson26Wanted:alarge biscuittin这一广告主题的课文时,教师从网上下载了两个广告短片,即候总卖金表和999牌皮炎平广告,学生兴致勃勃看完两个诙谐搞怪的广告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Are we easily influenced by advertisements nowadays?Wha adve rtis e m e nts attract pe ople's atte ntion?等问题,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正是这些直观教学手段在视听觉上对学生产生积极刺激,使他们产生了交流的欲望。

二、结语

总之,新概念英语课堂导入有法可循但无定法,导入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不断钻研,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迪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都可以大胆加以运用,使英语教与学都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胡淑珍等.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袁玲玲.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技法——大脑风暴法[J].山东教育研究, 1998.

[3]李小小.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师范大学英语周报, 2005.

课堂的概念 篇7

1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 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

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反映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课标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题, 由50个重要概念组成, 这些概念构成了生物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基础, 因此, 加强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生物学概念意识的确立, 是进行概念教学的前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 是思维的产物, 是人类对一个复杂过程和事物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我也曾经认为概念的教学就是概念知识的记忆, 概念教学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记忆固然重要, 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则更能体现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概念意识, 围绕重要概念来展开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义, 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概念, 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决策。

3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3.1 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以前备课只是要求教师写好教案, 怎么教, 教什么, 而现在做教学设计, 更关注学生为什么学, 学什么, 怎么学, 更重视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发展的主体,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程度, 往往取决与课前的设计, 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创造性地把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标准以及规定的课程目标、标准确立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 教师应确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积极参加学科培训, 了解学科的性质, 认识学科的特征, 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 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新教材在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 你将知道”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其次, 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以往, 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注重于这节课自己怎样去教, 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这样就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讲得很精彩, 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 现在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学生, 做好学情分析, 掌握学生的认知障碍, 确定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目标,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再次, 做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一堂课讲得很精彩, 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 那就是因为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师的怎样教来设计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为例来说说我的课前教学设计, 在这节课里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1)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前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3) 在生态系统中,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累积; (4) 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的稳定,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 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学前分析:通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 学生已经认识生物与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 影响环境。但是还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才能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呢?认识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如何维持这个系统整体性?以这样的一条主线来进行展开, 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

3.2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3.2.1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在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时, 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 议一议”的插图, 是什么原因造成用网罩起的草生长不好?同时播放我国北方草原的牧场轮换放牧的前、后对比视屏, 从而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这样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进一步进行有效情景的设计, 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 如:你的家乡在哪里?环境好吗?有哪些名胜古迹?我们的校园美丽吗?而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3.2.2 通过分析具体实例,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我们身边的某一个生态系统, 如学校后山上的树林的森林生态系统, 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 得出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 学生很快找到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 掌握生态系统概念。

3.2.3 设计好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在概念的学习中, 应尽可能地列举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校园呢?一滴小水滴呢?经过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比对, 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分解者者中列举蘑菇、平菇这一特例, 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它们不是植物, 是菌类, 是分解者, 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

3.2.4 在练习题中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应用和迁移

很多老师不注重对练习题的讲评, 课后练习题是集中复习、巩固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 (主要是概念) 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如果练习过不关, 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没吃透, 教师不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 就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的“夹心饭”, 不利于下一个概念的掌握。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练习生物实验室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的植物和动物, 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否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这就是明显对生态系统概念的一次辨析和迁移, 通过它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的掌握程度。

总之, 落实生物概念的教学,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 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 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事实, 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 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 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 建立生物学的概念, 构建合理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课堂的概念 篇8

关键词: 物理课堂 建构概念 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课中老师要采取正确的引导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观念,老师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因此老师要发挥好本身在课堂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而老师也要清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建构学习概念。物理课本身就是需要学生构建学习概念以正确的方式理解物理知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就要先使学生有学习物理课的兴趣,并以更创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一、完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老师要改变教育方式,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尤其是在物理方面,物理本身就是一个以理解力为主的科目,以计算题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会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1.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物理课堂本身相对其他科目来说较为枯燥,而且物理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老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课产生学习兴趣。老师可以使学生发现物理课堂有意思的地方,例如教学“加速度”一节,老师可以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将同学与学习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老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更专注地听课,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

2.同样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尽量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解释方式使学生理解所学课程,通过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做一些较困难的物理题,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信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当然在这个教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物理鼓足士气,使学生有不断的精神动力,老师表扬学生,学生会喜欢学习物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

3.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要随之调整,因此老师可以借鉴现在的创新性教育方式,而物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因此老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在课堂中进行物理性的小实验,或是到实验室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学生更容易记住所学物理知识,同样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丰富物理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而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注重理解与实践的课程,老师则是充当物理知识的教授者与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人,从而做到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而新的物理教学方式也会因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作用,而被其他老师借鉴,以至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1.老师要通过物理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概念,就要以老师为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建构学习概念,而建构学习知识的基础就是要熟悉物理知识,这样才能系统而完整地建构物理知识的概念。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一些教学设施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物理实验的视频,同时揭示所学的物理现象。当然有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可以加以解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比较困难的物理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概念。

2.当然,课堂的引导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因此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将学习情况相似的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老师根据不同学习情况为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班级每个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进步。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会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强对物理的学习能力,当然这需要老师与学生的配合。同样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物理知识。

三、物理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重要性

首先物理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意识,从而保证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而要形成这种使学生自主建构的概念,老师与学生要共同配合,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熟练程度,加深对物理相关知识的理解。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老师物理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老师要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提高才能有能力自主建构概念。

最后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物理课本身就具有实践与理解两重性,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配合,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使物理课堂做到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成角.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教《长江三峡》的一点体会[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1).

[2]杨美英.在“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教学中提高盲同学智能的探索[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

[3]黄鹏.“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篇9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 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概念 教学

通过参与这学期的国培培训计划,对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它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况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其实质就是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的如何,对学生学好数学概念有重要的作用。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1.运用具体实物或模型,形象地讲述新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平面几何平行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单线练习本中的一组平行线,分析这组线的位置特点,再利用相交线作对比,然后概括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栓一支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线线垂直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模拟出线线垂直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线线垂直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再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列方程,然后观察这些具体方程的共同点,从具体到抽象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同类项的定义类比地归纳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通过类比分数得到分式的概念,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等概念。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事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和剪刀,课上让学生思考,只剪一刀,将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很乐于参与这种动手操作的活动,根据生活经验也不难完成活动(如图),但当教师提出“说说你的裁剪方法”时,学生只能用生活语言,如“沿三角形的中间剪的”,说不出准确的数学语言。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裁剪线的端点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有实物模型加上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得到 D、E 均为各边的中点。那么,它能叫中线吗?如果不能,我们可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让学生尝试命名,根据它位置的特殊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可以得到中位线的概念。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为后续探究中位线的性质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概念的引入方式没有统一的模式,总的原则是通过教师创设典型、丰富的具体实例(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比较、综合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入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问题导入、游戏导入、史话导入等等。

概念的引入方法很多,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概念自身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生活经验,本着有利于突显概念本质的原则。

二、理解新概念 1.对概念的剖析及辨析

刚刚对新概念的学习之后,要想理解概念,首先应该是对概念的剖析及辨析,概念生成之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之前,往往要进行概念剖析,即用实例(包括正例与反例)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包括对概念特性的考察,可以达到明确概念、再次认识概念本质的目的,在剖析概念时通常要对概念的多种表示语言进行转化,数学语言主要是文字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表示,要会三者的翻译,同时更重要的是强调符号感。还可以从中体会概念中所呈现的转化问题的方法,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2.利用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中的某些字、词的含义,为我们提供了记忆概念本质属性的直观材料,强调概念中具有这种特征的字和词,能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一元”、“二次”、“方程”3个关键词,抓住这3个特征,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又如三角形的内切圆、外接圆中的“内”、“外”分别指出了圆在三角形内部、外部;“切”、“接”分别指出了圆与三角形的3条边相切,圆与三角形的3个顶点相接.教学中着重强调这些字词,使学生一看到这一概念,就会联想到这一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3.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

如果说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其本质特征更清晰.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可要求学生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两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和总结不难得出,两种图形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四边形,都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都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通过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学生很容易抓住它们的本质属性,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组合图形,是由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所以它基本上没什么性质,而是通过图形分解,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其次教师要将这一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如果明确了,那么也就能自觉地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了。如果进一步能够弄清四边形与三角形如何拼成梯形,那么,对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就不是特别困难了。

4.在应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三、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的几点注意事项:

1.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教学中,要把“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2.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螺旋上升,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再概括的过程;

3.人类认识数学概念具有渐进性,因此学习像函数这样的核心概念时,需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 概括层次(如变量说、关系说、对应说等),这也是“教学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的原因所在;

4.为了更利于学生开展概括活动,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一个好例子胜过一千条说教”; 5.“细节决定成败”,必须安排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即要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正例、反例作判断,更准确的把握概念的细节; 6.在概念的系统中学习概念,即要通过概念的应用,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操作步骤”,同时建立相关概念的联系,这是一次新的概括过程。

课堂的概念 篇10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内涵

1 引言

在当前的教学中,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控制作用,学生为了考试而学,教师为了考试而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中学教学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实践中发现,当前中学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是课堂的“演员”,而学生仅仅是课堂的“观众”,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就像看戏一样“旁观”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改变教育现状应当引起教育界的深思。“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创建高效课堂途径之一。

2“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2.1 教学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有很多种,到目前为止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存在多方面的认识。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定义就是乔伊斯和威尔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把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教学范型或计划。国内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也是多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杨开成和张晓英的观点,他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模式化了的教学程序,在解释学上是一个伪概念,在技术学意义上它既不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工具,也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恰当中介”。因此,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者是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1]。

2.2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一种情景教学方式。他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创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自发地学习,构建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的“锚”,指的是为了满足教学情境而创设的真实问题,确定具体问题通过“抛锚”之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也就固定了。抛锚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本质区别与传统教学,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是基于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和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通过自学和师生互动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独裁者”,学生是“观众”,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教学,学生像是观众参与度不高,被动的接受学习,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演”,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来完成知识的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2]。

2.4“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点,二者融合而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首先通过提出一个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在解决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内化。例如,在讲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王老师要在某新建小区买一小高层住房,该小区楼层越低价格越便宜,怎样在能保证采光的前提下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房子?这里就需要学生们在已有的资料帮助下,自主学习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知识,然后利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王老师的问题。以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直观的教学媒体,如图片、声音、视频等构建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进而从更深的层次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会觉得他所学习的高中地理知识不是遥远的空中楼阁,而是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这样构建教学情境也贯彻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符合素质教育和新形势下的教育趋势。

3“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也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期出来的。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儿童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顺应和同化两个阶段,顺应就是学习者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学习者将外部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学习者通过顺应和同化,最终使自己的认知结构达到平衡[3]。众多的认知心理学家,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将建构主义发展成一个复杂的理论系统,但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此理论的核心内容:知识内化不是教师灌输来完成,而是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来完成知识的自助建构,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并且贯彻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传统教学强调的是“教”,贯彻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认为,教师不应该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完成对知识的自助建构。教师教学组织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设置问题情境的抛锚式教学,使学生进入对知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自我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而翻转课堂式教学又为这种问题抛锚式教学程序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环境的交流平台,从而进一步验证和诠释了建构主义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的正确性。

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4]。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应该把人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看待,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又批评精神分析学派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研究正常心理的人的片面的研究方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人本主义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也要了解学生,以人为本,不能片面的“填鸭式”的灌输知识。通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从学习动机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人本主义课程观所提出的教学理念都可以作为“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理论支撑,使笔者所述的这一教学模式被赋予了人性化和潜能开发的意义。

3.3 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之后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实际上情境认知理论是一种在探究人类学习本质的一种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学习的内容与活动安排要与学习者的实践经验相联系,最好是在真实的情景中,以类似人类真实的实践方式组织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习者知识得到构建,同时使学习者能力得到发展。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影响着教学模式的设计,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新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批判传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重视实践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并对学习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可见,情境认知理论为“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情境的创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4.1“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

“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和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模式改革需求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此种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的目的。

第一,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地理学知识来解释网络段子“雾霾基本靠吹”,雾霾是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身边的大气现象,学生可以用冷锋的知识来解释,通过解释这种天气现象,学生们就学习了冷锋暖锋准静止的知识。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改变授课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学加教师的引导自助探究的。

第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学习效率。在“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中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创设问题的过程中来完成对知识的构建,知识的获取由教师灌输给转变为自己探索发现得到,知识获取的方式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都提高了。

第四,改变师生互动的方式,使师生互动更有效。传统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而在“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再是预设的,而是学生自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灵活性提高了,对学生学习帮助也大了。

第五,改变评价方式。在“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难点来设计评价问题;并且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一对一实施教学评价,针对性更强。

4.2“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总结出“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见表1。

通过表1的对比,发现“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在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课堂活动方式、时间分配、教学组织方法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对比两种教学模式不难发现,“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多方面的优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使教学更具有效率。当然通过对比也能发现“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的所存在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5 结语

随着硬件设施的日益完善,未来地理课堂教育信息化会逐步提高,抛锚式翻转地理课堂是适用未来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之一,值得深入探究并广泛应用。未来地理课堂不仅仅在教学模式上发生着改变,教学工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不论何时何地,学习者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在线学习,并且建立起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数据库。没有掌握的知识,理解出错的知识可以通过数学统计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学习者可以在线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18~120.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4~17.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23~26.

上一篇:新闻记者的素质修养下一篇:招投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