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物

2024-09-13

止痛药物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癌症患者在我院住院, 住院患者均符合癌痛, 其中男42例, 女48例, 平均年龄44岁, 分别乳癌15例, 直肠癌20例, 肺癌30例, 宫颈癌15例, 前列腺癌10例。服用奥施康定26例, 美施康定29例, 曲马多35例。

1.2 方法

1.2.1 药物止痛是治疗癌症疼痛的主要手段, 正确使用止痛药物临床应用有五项基本原则-按阶梯、按时、个体化给药、尽可能口服给药和注意具体细节.根据疼痛程度按照由弱到强的顺序, 按阶梯选择不同治疗药物, 三阶梯的标准止痛药是阿司匹林、可待因及吗啡, 阿片类药物对癌痛具有强大的镇痛效果。基本原则:按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注意具体细节。

1.2.2 非药物:心理护理, 选择舒适体位, 分散注意力, 物理疗法。

1.3 护理干预

1.3.1 采用多样化健康教育形式对癌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个别指导、集体健康教育讲座、各类宣传板报、健康教育手册等。

1.3.2 编写疼痛相关健康教育资料, 每月举办癌痛患者健康教育讲座1次, 对患者开展癌痛治疗相关知识宣教;

1.3.3 制作癌痛患者宣教手册, 给每位疼痛患者发放手册;

1.3.4 在病房走道挂有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公式及疼通治疗知识宣传板报栏, 每季度更新宣传内容;

1.3.5 在每位患者床头粘贴疼痛评分表, 指导患者进行疼痛自我评估, 并在患者床头卡内标明疼痛评分。

2 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2.1胃肠道反应:阿片类药物引起恶心呕吐一般发生于用药初期1周内, 症状大多在4~7 d内缓解, 预防性使用胃复安等止吐药, 大多数患者的恶心症状会在此后消失, 可停用止吐药。对于重度恶心呕吐应按时给予止吐药, 必要时用托烷司琼。呕吐后帮助患者漱口, 注意口腔清洁。便秘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不仅出现于用阿片类药物初期, 而且还会持续存在于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的全过程, 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进富含纤维素饮食, 以促进肠蠕动, 适量用润肠等缓泻剂。应告诉患者根据个体情况调节饮食、调整缓泻剂用药剂量, 并且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如果患者3 d未排大便就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开塞露通便。

2.2精神神经系统:少数患者在最初几天内可能出现嗜睡及过度镇静, 也可发生于明显增加用药剂量后, 常在3~5 d内消失。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剂量不宜过高, 剂量调整以25%~35%幅度逐渐增加。

3 讨论

癌痛患者一旦使用阿片类药物, 就可能终身需要用药, 癌症疼痛病因控制及疼痛消失后, 可以逐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1];吗啡日用药剂量在30~60 mg时, 突然停药不会发生意外;长期大剂量用药者, 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戒断综合征, 应逐渐减量停药, 最初两天减量25%~50%, 继后每2 d减量25%, 直至日用量减至30~60 mg时停药, 同时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 疼痛得到缓解即可, 没有必要达到无痛。缓解疼痛是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 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无痛睡眠, 真正意义上提高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要求, 应包括: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

患者疼的时候给药, 不疼的时候不用给药, 即:按需给药, 不符合WHO三阶梯治疗止痛原则, 不利于疼痛的完全缓解, 增加患者的痛苦, 降低对医师、药物的信心, 影响病情的进展, 应该科学的按时给药:即规律地按时服药, 省钱的心态往往适得其反, 不仅患者更痛苦, 病情也会持续加重。用阿片类药物, 出现呕吐、镇静等反应, 恶心、呕吐是阿片类药物的正常不良反应, 可以通过正确的措施得到缓解, 阿片类药物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治疗重度疼痛的金标准 (WHO) , 不能因噎废食, 疗效多余不良反应即为好药[2]。口服控缓释制剂的优点:12 h持续镇痛, 有提高患者的夜间睡眠质量;每Q12h服药一次, 减少服药次数, 便于长期服用;口服片剂, 吸收影响因素少, 便于剂量滴定;控缓释技术, 血药浓度平稳, 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积极主动配合好医护人员进行疼痛强度的评分, 控缓释制剂整片吞服, 不得嚼碎。如果疼痛评分在4分以上, 或疼痛缓解的时间缩短, 应考虑增加剂量, 首次使用阿片类药物应从低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按时给药 (缓控释制剂) , 如出现爆发痛给即释制剂。

癌痛患者止痛治疗前行疼痛管理, 针对需止痛治疗患者, 开展护理干预, 注重止痛治疗教育宣传、心理支持, 可有效提高疼痛管理效用, 缓解患者疼痛状况, 改善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孟丽.癌症疼痛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 2005, 2 (10) :15-17.

止痛药物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19-01

对于一个晚期癌症患者来说,评价其生活质量,就必须考虑在如何尽力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尽可能改善其机体功能、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使患者真正的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活得有质量、有尊严。当然,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很多,而疼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有效的控制疼痛,从多方面照顾他们,减少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痛苦,增加他们的舒适感,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甚至比延长生存时间可能更有价值。

癌症疼痛已被认为是一种疼痛性疾病。疼痛是造成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的痛苦原因之一。相当多的患者不是直接死于癌症,而是死于严重疼痛。大约80%癌症患者有剧烈疼痛,每天全世界至少有上千万人经受着疼痛的煎熬。癌痛的治疗应遵循以下规范:按三阶梯止痛法选择治疗药物,第一阶梯用药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阿片类、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酸、阿司匹林、双氢芬酸纳等;第二阶梯用药是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物,临床主要应用可待因和右旋饼氯酚;第三阶梯是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临床主要应用吗啡、芬太尼。

有效的止痛治疗,即止痛药物的选择、给药方法、剂量等是止痛治疗中一个关键的问题。目前晚期癌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肌肉注射。原因是传统观念认为:注射比口服给药起效快;另外盐酸哌替啶的副作用及精神依赖性较吗啡轻等;但是在临床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盐酸哌替啶注射液肌肉注射给药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盐酸哌替啶是合成的吗啡代用品,止痛作用弱,仅持续2.5~3.5h,止痛作用是吗啡的1/10,而口服作用仅为注射的1/3左右,有的患者要每日多次给药,否则不能达到有限持续的止痛作用。此外肌肉注射给药,易形成血药浓度注射后突然升高,血药浓度波动大。皮下或肌肉注射均可能引起局部发炎和组织硬结,较长时间反复肌注可引起肌肉组织重度纤维化。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因有阿托品样作用,使用可致心律增快。在体内哌替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止痛效果是哌替啶的一半,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是哌替啶的2倍,去甲哌替啶的半衰期为哌替啶的10倍,因而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枢刺激症状,导致烦躁,焦虑不安等,最主要的是其注射给药较口服更易产生成瘾性。有观察显示急诊医生在处理夜间疼痛剧烈的病例,如结石病人,往往以肌注剂量不等的哌替啶处理。较多病人注射后会出现大汗淋漓、头晕、呕吐、行走困难等不良反应症状。老年人大剂量使用哌替啶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昏迷。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部已将盐酸哌替啶列为癌痛治疗不推荐药物,而力推吗啡,尤其是晚期癌痛的治疗。

临床经验表明,在晚期癌痛治疗中,治疗的首选为吗啡口服剂。吗啡日用量在30~60mg是安全的,作为经典的强阿片类止痛剂,止痛作用较盐酸哌替啶强8~10倍。从正确使用维持时间来看,吗啡口服片能维持止痛4~6小时,而硫酸吗啡缓释片能维持止痛12小时,止痛维持时间较盐酸哌替啶长。在治疗中减少每日的给药次数,并可随时间调整有效剂量。口服吗啡剂既经济又可达到止痛的目的,同时较少产生依赖性。癌症患者使用吗啡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吗啡产生身体依赖性,如果其癌痛缓冲后需要停药时(突然停止使用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就会出现一些戒断症状。但出现戒断症状并不意味着该患者对吗啡“成瘾”。为防止出现因停药所产生的戒断反应,可采用原药递减的方法逐渐撤药,以避免出严重的急性戒断反应。因此,疼痛病人,特别是患晚期癌症慢性疼痛患者,不必为使用镇痛药“成瘾”而担忧。

上一篇:双语课堂模式下一篇:工业锻造文化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