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十篇

2024-06-20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1

发展幼儿教育目标决定了幼儿教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从性质上看,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使幼儿成为完整的人,成为有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应该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幼儿教育各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日本1998年的《幼儿教育要领》将幼儿教育内容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个领域并强调这些领域的融合和渗透。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教育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并明确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尽管各国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差异,但幼儿教育内容基本上反映发展幼儿教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进而体现发展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和教育目标。

一、发展幼儿教育应处理好教师和班集体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建议,第一,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班级的期望。第二,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第三,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和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第四,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第五,利用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第六,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尽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重视整合幼儿教育方法和途径

在现代,全人教育倡导各种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的整合。首先全人教育哲学基础中的“连接”和“整体性”都强调整合。在幼儿教育中学会“连接”人为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整体性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实际生活中教育强调“整合的教育”,即主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种方法都有独特的价值,每一种途径都有独特的作用,都是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幼儿教育应该整合各种方法和途径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许多幼儿教育方案主张教学和游戏相结合,教师将间接指导和直接指导相结合,并强调利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银行街”课程模式把游戏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注重为幼儿创建安全的有教育意义的有变化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更有效地调节和表现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1. 家庭氛围

所谓家庭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氛围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开朗、活泼、大方、好学、诚实、谦虚、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学生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在现代大多数核心家庭中,由父母间形成家庭人际关系和由父母与孩子构成的家庭教育关系(育人态度和方式方法等)所支配的家庭气氛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往往父母眼神、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行为和对孩子的态度都无形地给孩子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的心理和人格特征。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实际观察中也明确体现出来,一些家庭由于资金积累阶段的艰辛而在对待子女教育上一味地施压或者禁忌导致学生抑郁、自卑和厌学等人格特征,而另一些家庭由于宽松的经济状况,不仅在管教子女的方式上放任自流,并且错误地引导子女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坚持树立实际的奋斗精神,则造成子女人生价值观的错误,松散,不良嗜好,律己性差等心理特征,因此,家庭生活质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

2. 教育方式与态度

从发展的观点看,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持续不断的努力发展的一种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子女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注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

教育方式态度不能千篇一律,而要根据子女不同的发展说明不同的性格特征都有所差别。如果父母双方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学生就会很容易拥有独立能力、表现出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反之如果对子女采取溺爱、娇纵顺应的态度,学生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任性执拗。目前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失误主要表现,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宠,以至爱而失教,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子女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自制力等;还有的家长主要一味地采取高压手段,不顾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合理要求,主要采取惩罚实行管教,信奉“棒打出孝子”,“娇养出逆郎”的古训。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方式显然都是错误的,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显然不利。

摘要: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贯穿教育发展的始终,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幼儿教育在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合作“一体化”趋势,并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探讨教育问题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来谈。本文就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内容、家庭氛围、教育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对子女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华正宏,钟锐锋.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0).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2

隐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者向其实施任何目的明确的具体举措, 而是在直接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经验的过程。教师在幼儿园中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常规培养活动固然重要, 但隐性教育在幼儿日常生活常规形成中的地位也不能轻视。教师的言语、动作、穿着打扮、情绪、态度、精神面貌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生活常规的形成。小班的幼儿又喜欢模仿, 所以在培养幼儿生活常规中, 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身教胜于言传。如果教师只是和尚念经一样地对幼儿每天念叨要怎么做, 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将教师所做的内化为行动。在幼儿园, 我们经常看到自己无意的动作不知何时被幼儿悄悄地学去了。隐性教育无处不在, 那么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何利用隐性教育影响幼儿?

一、教师对常规教育的认识

1. 教师如何正确看待常规与活动中幼儿安全之间的联系

教师的观念影响着其行为表现。现代社会崇尚自然教育, 提倡幼儿自然的状态。但是自然不代表无常规, 不代表幼儿的随性, 而是引导幼儿走向自然。教育中没有了常规, 幼儿的安全难以保障, 活动也很难开展。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其体育活动中, 带领幼儿观察树的叶子颜色变化、花和果实的出现和凋落来感受树的四季变化的特征后, 要求幼儿拿着制作好的叶子、花、果实完成“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爬过险滩—跃过三座山—跨过小溪”的旅途, 然后到达大树跟前。这位教师为了“保障”幼儿自主发展, 并没有明确活动中的规则, 只是任由幼儿自由发挥。这名教师只强调幼儿的“自由”, 忽视了活动中必需的常规, 导致活动场面非常混乱。这种放任不仅存在着安全隐患, 而且暗示着幼儿可以“自由”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利于常规的培养。而且在这种混乱、吵闹的环境中, 幼儿的体验并不愉快。

培养幼儿的常规对保证幼儿的安全、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在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中, 教师要有耐心, 也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正确认识常规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关系, 正确认识常规教育面向的不只是幼儿还有教师自身。教师本身正确的观念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幼儿, 这种隐形的教育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种隐性教育, 将隐性教育转化为显性教育。

2. 教师如何看待常规教育的目的及其与发展幼儿个性的关系

首先, 对于常规的教育, 教师不能单纯地看做是配合管理。常规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幼儿的服从不是盲目的、奴役性的服从, 而是一种有控制的服从、良知的服从。幼儿的服从是由于感受到纪律中的道德权威而产生的内在尊重感的外在表现。其次, 教师本身带有权威感, 这种权威是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展示规范, 从而传递给幼儿的威望。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 使幼儿认识到规范不仅面向幼儿, 也面向成人, 教师不能随意更改规范, 要与幼儿一样适应规范, 规范支配着他, 并且帮了他的忙, 就像它也帮了幼儿的忙一样。教师由此唤起幼儿的情感———对非个人法律的尊重, 即公共良知的基础。教师自身要感受到这种使命感, 不是单纯为了常规, 拥有这种炽热信念的人, 存在于规范之中并能使幼儿也进入规范之中。只有在这些必需的常规中, 幼儿才能成为纪律中的自由人, 成为更加自立、自主的个性的人。

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1. 仪容体态

一位教师的仪容体态在幼儿园中很重要, 幼儿每天最直接看到的是教师的仪容体态。小班幼儿的学习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所以教师穿衣打扮、姿态、动作直接影响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衣着形象。教师穿着整洁得体, 仪表端庄大方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赢得幼儿的好感和尊重。教师的仪容体态能够影响幼儿初步的审美观, 这是间接进行美的教育。小班的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学习基本的自理能力, 学习自己动手穿衣, 自己动手吃饭, 教师的表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 言行一致

常规教育中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也是对自己提出了要求。首先, 在语言方面, 教师要做到时刻文明用语。小班幼儿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日常生活中只要听到教师说的“谢谢你”“对不起”“没关系”“早上好”等, 幼儿就会渐渐学会并形成习惯。有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 觉得幼儿吵闹, 拍着桌子大喊“闭嘴”, 不让幼儿发出声音, 自己却和其他教师聊得热火朝天。渐渐地, 班上一些幼儿也学会了拍桌子让吵闹的小朋友闭嘴, 那神情、姿态像极了教师。强制性地阻止幼儿发出声音, 并不会起到良好的常规管理效果。其次, 小班的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互动时的表情、语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在我与幼儿共处的时间里, 我发现, 他们身上也有我的影子———什么样的教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小班幼儿的辨别能力是很弱的, 所以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言行在每一个细节中臻于完美, 在一举一动中滋润他们、感染他们。

单纯的幼儿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是教师的隐性教育资源,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幼儿的表现从侧面反映着一位教师可能忽视的行为。教师在培养小班幼儿常规时, 应使幼儿明白这些常规是面向每一个人的, 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教师可以设立监督小组, 监督教师及幼儿的行为, 将这些隐性资源利用起来。

3. 健康的情绪

不要将幼儿看做是无知的, 幼儿其实是最敏感的精灵。幼儿的情绪外露, 喜怒哀乐全在脸上。同样, 他们也能敏感地体察到教师的情绪变化。一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积极阳光的态度, 那么这种良好的情绪也会传染给幼儿。

阳光的幼儿教师能将阳光的种子撒进幼儿的心里。在一日生活中, 幼儿之间的冲突是很常见的。例如, 教师组织幼儿搬小椅子, 并有序坐到自己的位子时, 幼儿因互相冲撞而发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若教师积极、乐观地处理, 便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秩序;若教师也情绪激动起来, 那必将造成混乱, 不利于常规的形成。教师不能将私人的情绪过多带到工作中。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教师太兴奋也会带起幼儿的过分兴奋, 从而导致活动的混乱。如果教师不从自身找问题却批判幼儿不守纪律, 只会让幼儿摸不着头脑。

在幼儿园小班, 幼儿常规的培养是长期坚持而慢慢形成习惯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耐心、稳定的情绪, 不能急于求成。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迈入幼儿园, 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 做好家园联动教育。在常规的培养过程中, 要多鼓励少批评, 不能为快速达成一定的常规目标而迁怒于幼儿。你相信幼儿, 心怀乐观积极的态度, 幼儿才能接受你, 才能认可这些常规;反之, 则会让幼儿产生抵抗心理, 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

家庭教育对幼儿爱护公物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爱护;公物;影响;我见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74-01

在教育孩子爱护公物的行为上,父母要怎样做才能承担重任呢?本文认为,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父母要让孩子具有爱护公物的观念。

首先要让孩子具有爱护公物的观念,让孩子明确公共财物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也不能随意损坏。具体来说,幼儿园的玩具不能乱扔乱摔,更不能私自拿回家。玩的时候要爱惜,玩过之后要收好。同样道理,爱护公物就像爱护自己喜爱的玩具一樣,这是一种可以慢慢培养的好习惯。

孩子形成了爱护公物的观念后,还要注意对其进行不间断的随机教育。孩子因为年龄的缘故,常常有行为上的反复,如果发生了不爱惜公物的行为,家长别忽视、放任,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一次也不放过。让孩子明白那些行为是正确的,那些行为要改掉。对孩子爱护公物的教育很可能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的,尤其是对于意志力不强、贪玩的孩子来讲,持续、耐心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家长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对孩子爱惜公物的行为要及时表扬,使其感到爱护公物的责任感、成就感。比如看到孩子主动把幼儿园里的玩具摆放好,家长可以说一两句夸奖的话。但如果看到孩子乱扔、摔打玩具, 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与孩子一起把玩具重新放好,而不要过分责骂孩子。

二、父母要重在以身作则,抓好孩子的行为规范。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使孩子具备爱护公物的美德,家长就要做好爱护公物的表率,用正确的言行,给孩子良好的导向。试想一下,如果家长随意摘采了公园里的鲜花,对公共不去爱惜,那么,他又怎么能说服、教育孩子爱护公物呢?而孩子又会从家长身体上学到些什么呢?身教重于言教,道理就在这里。

三、父母要积极配合学校方面。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积极配合社会、集体对孩子进行教育。为人父母的切不可借口工作忙、时间紧而放弃与学校接触交流,提升对自己孩子全面认识的一些良机。

四、父母要从身边小事抓起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孩子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

如父母爱护公物,孩子也会向父母学习爱护公物。 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少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有些孩子在道德认识上完全混淆,误认为金钱就是一切。)父母应从家庭实际出发,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循循善诱,以情导行,以事明理,对孩子进行生动的渗透性的道德启蒙教育。

五、需要一定的法规作后盾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德育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净化,如果整个社会大环境风气良好,行为习惯文明,品格高尚,那么孩子的养成教育情况就会好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相应的法规跟上,重罚处置,那么,大人们的那些坏行为习惯肯定会收敛许多。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4

转眼樊曦孺就要幼儿园毕业了,非常感谢老师让我们写这篇文章,让我们又一次重新审视了一下家庭教育这个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的话题。从2008年第一次走进黄河幼儿园到现在我们从对幼儿教育的一无所知,到开始在子女教育方面不断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看着健康可爱的樊曦孺,想到她从不会吃饭到现在帮我们做饭;从不会穿衣到帮我们叠被子;从只知道数123到会计算进借位的加法;从只会说简单的普通话到能听说简单英语、认识汉字拼音;从走路老摔跤到能独立的骑车、游泳……孩子之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无疑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以及我们的家庭教育配合分不开的。

四年前,当我和爱人将老人看着的宝宝接回西安,正准备严加管教,纠正她的一堆“坏毛病”的时候,我有幸听了幼儿园的第三期家长培训课程,“爱和自由、美和理想”,蒙氏教育的理论让我们耳目一新,也让我们认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几年来,每次当有人夸我们小孩性格开朗,或是看见其他小孩有性格问题时,我总是庆幸自己接触了蒙氏教育,上了黄河幼儿园的家长培训课程,如果可以我还希望我写的题目不是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我希望是蒙氏教育对家长的影响,让我把几年来我们和孩子一起的成长和进步全部写进去。

比起其他幼儿园黄河幼儿园的入托时间算最长的,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小孩除了睡觉以外的时间大概有3/4的时间是在幼儿园集体度过的,但是参加幼儿园班上的活动的时候我还是发现孩子中间有的性格差别挺大的,这无疑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我们觉得做的最基础的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对于敏感期理论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玩水、玩沙、上高、钻桌子等等这些用敏感期理论就能解释的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没有成为我们管教教育孩子的理由,反倒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比如有一段时间她很执拗,其他人都觉得我们小孩不好好管教就翻天了,我联想到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就没有太多的和她叫真,过不了多久,当她能接受我们的意见变得越来越“听话”时,我们开心地笑了。所以我觉得对家长来说,发现孩子的敏感期,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加速和积累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她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们也就难免有些着急了,就拿她学旱冰来说吧,她开始不会穿鞋,整整一个下午感觉一点长进都没有,我们也不会,不知道怎么指导她,一个劲要人扶,把人扶的腰都痛了,正在我失去耐心把旱冰鞋放到角落里以后的某一天,她自己居然拉出来穿上在家里滑了,后来很快就滑的很溜了。所以做家长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只有耐心的等待孩子才能看见她取得进步,只有耐心的倾听孩子,才能避免粗暴的管教对敌孩子对孩子身心的伤害。

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不同,学校是一个老师带多个孩子,孩子很少有机会和老师一对一的交流,然而孩子在学习和交往中往往有矛盾和不开心,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不开心会首先找你交流,孩子开心会首先和你分享。回想起来有好多次她回家来不开心,进了门鞋也不换水也不喝,谁和她说话她都烦。耐心和她交流了,或者等她告诉你今天幼儿园谁惹她了,今天谁在幼儿园最烦了,几分钟后她又会变成快乐了小天使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长的烦恼会越来越多,亲密的亲子关系才能帮助她快乐成长。正如她们在幼儿园唱得歌里说的,爱我你就陪陪我,陪孩子,和她关系亲密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5

一、幼儿音乐教育有利于儿童情感的培养

作为情感艺术的一种, 音乐能够有效地传达人类感情, 而情感的培养也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核心内容。情感上的体验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 通过这种体验, 儿童能够得到宁静、松弛、紧张和愉悦等种种不同的感受, 这些情绪都会带给儿童不同的心理反应。通过音乐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更加深刻地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 让儿童在音乐中成长, 能够为其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能够培植其学习动力。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 能够受到旋律和音乐的刺激而产生各种情感, 从而使其消除紧张状态, 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平静状态, 更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平衡。儿童通过想象各种情绪或载体的音乐, 能够逐步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据此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儿童的情感和情绪进行适当地控制和调节。情感的培养是对儿童精神世界和情感的一种创造, 音乐恰恰能够通过其不同的形式和情绪对儿童的情感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且, 音乐所具有的社会性也能够提高儿童的交流、表现和创造能力, 儿童可以在音乐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与外界进行交流。幼儿音乐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就表现在通过儿童品味和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逐渐养成儿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陶冶其性情。

二、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音乐教育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综合能力, 实现全面发展, 培养各方面技能, 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儿童进行音乐学习并不仅是要着眼于音乐技能本身, 而是要通过音乐学习来提高艺术素养和智力开发。通过音乐学习, 儿童可以协调各方面能力, 实现想象力、观察力和注意力等的全方位发展, 为儿童今后走入社会和长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和文化基础。儿童智力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 而在音乐学习过程中, 这种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有针对性的提高, 同时还有利于儿童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的提高。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 并形成自己个性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儿童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行鼓励和赞许, 从而给儿童充分表达的机会。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用形象丰富的语言来启发儿童, 使其形成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与情绪感觉的分析, 从而充分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启迪儿童树立音乐形象, 最终达到培养乐观情绪、启迪智慧和开发智力的目的。创造能力强、有开拓精神正是新世纪所需人才的基本特征, 因此在儿童培养和成长的过程中, 应该通过音乐教育充分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其可塑性和创造力, 从而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三、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欣赏和学习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儿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常会随着音乐的旋律来进行自发地舞蹈, 充分体验到肢体语言的表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同时在这一过程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儿童的心灵成长, 帮助儿童有效地驾驭和调节自身情绪, 还能通过重唱、合唱与欣赏等方式促进人格的健全, 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心理。在合作的过程中儿童能够学会分享快乐、珍惜友情、互谅互让和团结友爱。另一方面这种合作方式还能够增进儿童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提高集体的凝聚力, 让儿童在团体协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通过学习和欣赏音乐, 儿童能够实现心灵上的净化与感染, 无形地建立起对于所有美好事物的感情, 从而养成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与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以及奋斗精神。同时幼儿音乐教育者要根据儿童认知的独特规律, 重点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让儿童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 具有独特的现实和社会意义。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之下健康自由地发展。音乐作为一种创造性较强的活动, 对于儿童创造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也是我国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因此, 我国应该加强音乐教育, 让儿童在艺术的感染之下对人生和社会报以积极的态度, 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霞.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6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作为一种人类表现情感的形式, 能代表人们的各种情绪。优美的音乐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一) 审美性

幼儿音乐教育往往会借助音乐教育活动来实现审美感染, 以实现幼儿整体的、全面的发展, 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教育手段, 它能通过实际的审美感染来帮助幼儿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 游戏性

一般而言, 6岁以下的幼儿不清楚自己的行为目的, 也无法做到对自己的行为的主动支配和有效调整。而音乐具有游戏性质, 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其中, 并乐此不疲, 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游戏快乐。

(三) 综合性

音乐教育能很好的将各种说唱逗跳结合在一起, 综合性比较强。具体来说, 就是幼儿音乐教育涵盖了形式的综合性:融合了唱歌、跳舞、奏乐、表演和玩耍;过程的综合性:融合了创作、表演和欣赏。并且音乐教育能实现寓教于乐, 帮助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 整体性

人类的审美活动能实现从整体上感性地和形象地把握对象, 而幼儿刚好符合了审美活动的特点:即从整体上感知和认识外部世界与个人世界的关联。幼儿只有等学前晚期才能逐步发展理智的和抽象的思维方式。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

(一) 消除心理恐惧

美国的心理学家盖赛尔表示, 幼儿会对见到的陌生事物产生恐惧感, 并且一定时期内这种情绪会与年龄成正比。而音乐教育会通过优美的歌曲, 结合幼儿年龄的动作, 以幼儿便于接受的模仿动作, 带给幼儿快乐。我们知道, 刚入园的幼儿一半都会哭闹不止, 但是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音乐能有效的稳定幼儿的情绪, 可以分散他们的焦虑感, 消除其恐惧心理。所以, 充分利用音乐来辅助教学是相当有效的。在给幼儿讲故事和朗诵时, 配上合适的音乐, 就会让幼儿觉得新鲜, 消除胆怯心理, 音乐活动对于消除幼儿的恐惧感作用是相当明显的。

(二) 产生愉快情绪

幼儿会随着年岁的增长, 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与之相对应的交往情感也就增多了, 而合适的音乐教育能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研究表明, 幼儿在交往时会经常微笑, 只要幼儿觉得愉快, 就会以微笑示人。音乐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 实现情感交流。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会有不同的体会, 会以积极的情绪表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幼儿在音乐活动中, 其情感逐渐由初级发展到高级。音乐活动会增进幼儿之间的童真友谊, 并让其学会相互谦让。通过老师的鼓励, 幼儿会积极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音乐教育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 产生愉快的情绪。

(三) 减轻情绪波动、增强控制能力

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控制力不强, 会因小事在短时间内又哭又笑。而轻松的音乐会平抚幼儿的情绪, 让其在活动中放松心情, 合理交流, 不争不抢, 有效稳定和调整幼儿的情绪。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 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如果幼儿生活的环境比较嘈杂, 就会变得个性不稳定、缺乏自信。所以, 通过音乐为幼儿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 对幼儿的成长非常有利。

(四) 获得快乐情感

幼儿的快乐比较单纯比较简单, 往往会在游戏活动中获得, 尤其当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表扬时, 就会产生快乐心理。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很多有规律的声响, 如钟表声和火车声这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声响, 都会促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 在音乐活动找寻自然界中的种种声音, 整个过程就是幼儿体验快乐的直接方式。幼儿往往会在这其中找到快乐, 并将自己的发现与伙伴们分享, 如果教师在这其中穿插音乐知识, 幼儿就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获取知识。其实音乐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们会让幼儿得到满足, 而幼儿的这些快乐体验建立在通过音乐活动获取了这方面的知识, 并满足了需求, 才是真正的音乐教育快乐。

(五) 发展良好的情绪

优美多样的音乐教育能让幼儿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音乐教育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唱歌和跳舞, 就是一种进行幼儿音乐基础知识教育的方法, 能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欢快的环境氛围。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教育手段来强化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 让教学事半功倍。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 快乐的活动氛围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因为环境本身就具有潜在的教育性, 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愉快的情绪会让幼儿乐于学习, 且能有效提高效率。在音乐教育中, 幼儿对于音乐水平的感知有所不同, 日常生活中悟出不存在音乐的节奏和节拍, 这就成了幼儿获取相应知识的载体, 在平时可以借助墙饰中小动物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再让他们去模仿他们所喜爱的墙饰中小动物的叫声, 如此一来, 他们通过自身体验, 就能学到东西, 也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继而教师借助音乐教育活动就实现了高效率的教学, 幼儿也实现了在轻松快乐中学有所成, 在培养情绪和初始音乐知识的学习方面收到的成效是相当显著的。

(六) 培养良好的交往沟通能力

幼儿都希望自己能被集体所接收, 也希望自己能更好的融入集体中从同伴和师长处得到赞许。而这些期许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音乐教育活动让幼儿团队合作精神更强, 沟通交往能力更好, 也更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幼儿能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发展自身的交往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合唱和合奏需要高度协作, 只有参与其中的幼儿们齐心协力, 才能将音乐和歌唱演绎最佳, 反之, 一旦其中的某一个孩子出现错误, 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辛勤劳作成果, 让团队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幼儿通过参与集体音乐活动, 才能强化集体合作意识, 培养其与伙伴们之间的协作沟通能力, 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艳, 汪艳霞, 石淑华.影响儿童情绪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 26 (3) :172-173.

婴幼儿早期教育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篇7

1早期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关于早期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国内相关文献存在不同的观点。在国内, 一些关于早期教育对儿童体格发育的影响研究中, 认为早期教育对体格发育没有远期影响[1]。许多研究认为[4,9], 身长、体质量、头围、胸围是婴幼儿体格发育的主要指标, 体格发育主要受遗传、营养、疾病等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方面的影响[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饮食营养, 关注儿童的体格发育及疾病的防治, 使儿童体格发育状况保持较好的水平。宋晶[5]等的研究表明, 0~3岁婴幼儿在胎龄、性别、年龄、家长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无差异的条件下, 进行科学的育儿指导, 体格生长方面, 身高、体质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陈社菊[4]等对胚胎期至生后一周岁婴幼儿进行孕期开始系统接受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宣教, 结果显示两组小儿体质量和身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早期教育干预组与未进行早期教育的对照组之间在体格发育方面没有差异, 研究者认为其原因可能为婴幼儿的体格发育主要与喂养、饮食和营养吸收有关之外, 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遗传、种族、性别、地域、经济水平、生活方式等, 因此笔者认为关于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远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0]。许多研究也显示早期丰富的环境干预对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及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有促进作用[11,12,13]。国内部分研究者把母乳喂养、膳食指导等纳入早期教育的范畴, 早期在冉域辰[14]的研究中显示, 0~2岁早期教育组婴幼儿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在6个月龄、1岁和2岁时均显著高于未进行早期教育组, 且0~24个月身长、体质量和头围增长值都显著高于对方, 说明婴幼儿期进行丰富的早期教育与服务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部分研究者认为体格发育不仅与遗传、性别、环境等因素有关, 而且与后天的养育状况密切相关, 通过实施早期综合教育与儿童保健服务, 可强化家长对婴幼儿各年龄段膳食营养添加指导的知识, 掌握正确的喂养技巧, 及时纠正喂养习惯的错误观点, 有利于婴幼儿合理均衡营养的供给。同时通过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体格锻炼而发挥的一内啡呔的释放等生理性反应机制, 促进消化功能增强。在基层婴幼儿保健研究[15]中发现, 早期健康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发育有重要影响, 主要是因为婴儿的早期抚触, 被动体操及各阶段运动训练能促进血液循环及呼吸功能, 增加食欲和机体抵抗力, 改善睡眠, 调节生长激素, 促进体格发育。同样, 高丽娟[16]认为早期干预对促进婴儿长骨、肌肉发育的效果更为突出, 这可能与其在实施早期教育过程中采取游泳、抚触及功能操训练, 更注重和强调训练小儿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感觉器官刺激有关。早期文献显示[17], 出生后42d、3个月、12个月时早期教育组的身高、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李彩红[18]认为, 进行科学育儿健康教育的时间越长, 体质量和身长的优势效果越明显。婴儿早期教育家庭跟进服务模式中[19], 将新生儿护理、营养与喂养、早期教育训练方法和技巧等亲子课程作为早期教育内容之一, 对促进婴儿的体格发育效果显着。综上所述, 早期教育对于体格发育影响的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选取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不同, 调查对象的年龄划段不一致等, 样本量的大小也是产生研究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 由于早期教育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 怎样制定适合的早教应根据地域、文化、婴幼儿生长特点等进行;不同研究的测量仪器、工具、测评工具与测量人员的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2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尤其是婴儿期, 语言能力有限, 心理发展水平更多的通过动作反映[20]。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 关于国内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的影响已经有了深入研究。在情绪情感方面, 研究者认为科学的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情绪及个性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1], 因为家庭是0~3岁婴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 父母与婴幼儿接触的机会最多, 如果能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 促进情感交流。社会化方面, 定期进行早教指导、亲子交流活动, 给孩子一个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空间, 对其感知觉、语言、运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从而能够促进其社会化过程[22]。国外, 一些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显示, 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早期的经验有关[23,24]。国内关于早教与智能发育的研究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总的来说,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者认为母孕期的营养及胎儿的教育能够促进胚胎期的脑发育;生后游泳被动操及营养指导等在婴儿关键发育期能够促进脑发育及功能的完善, 早期教育对智力发育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积极训练, 增进了亲子依恋, 促进了感知觉、语言以及运动发育;精细动作的发展, 促进了婴幼儿智力发育商的提高。社区早期教育方面研究表明[6], 实施早教的婴幼儿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适应性方面均优于未实施组, 研究者认为3岁以下儿童社区教育的模式应以社区为主, 由家庭多方参与支持, 通过结合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 实施儿童早期教育的服务模式, 这将对提高婴幼儿发育水平, 促进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 由于婴幼儿个体性格的差异, 因此, 实施个性化的早期教育方式能促进婴幼儿的动作发育, 尤其是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发育和适应能力发育[10]。科学育儿讲座对于促进婴幼儿的智能发育确实有效, 且健康促进时间越长, 效果越明显[5]。相关文献显示[25], 自胎儿期至出生后一周岁实施早期教育的小儿在适应性、精细动作、语言和个人与社交方面发育年龄 (DA) 较未进行早期教育的小儿超前, 发育商 (DQ) 较高, 笔者认为脑的发育受外界环境、教育的影响, 适宜的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的智能发展。国内文献还把早期教育分为系统早期教育和传统早期教育[7], 结果显示系统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适应性、精细动作、语言、个人交往功能区DQ值均高于传统教育的婴幼儿, 但是在大运动方面, 系统早教与传统早教没有差异, 可能更多地受到自然发育规律限制。胡幼芳[1]等通过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0~3岁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训练, 训练组小儿1、2、3岁时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及个人社交5个方面的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 训练的时间越长, 效果越明显。除此之外, 早期教育不仅对婴幼儿感知觉、动作、情绪和社会化过程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还能促进婴幼儿气质良好的发展, 针对于一些难养型的婴幼儿, 从小坚持特定的早期教育方案, 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潜能, 引导儿童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 能减少其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9]。有的研究还采取系列早教家庭跟进服务模式[19], 运用家庭早期教育与护理指导的方法, 增加了家长与小儿的接触机会, 促进母子之间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这些训练都是对小儿神经系统的良好刺激, 从而促进小儿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方面的发展。相关文献[5, 18]还对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反复感染和佝偻病等常见疾病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 认为亲子园游戏在智力开发的同时也起到了体格锻炼的作用, 对循环、呼吸、神经系统产生复杂影响, 增加了机体抵抗力。

综上所述, 早期教育对于婴幼儿智能发育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适应性等方面。但是, 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对于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何进行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的早期教育指导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摘要: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开端, 是人类大脑发育较快、可塑性最强、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体格发育方面,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早期教育的影响作用很大, 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认为早期教育对体格发育没有促进作用。然而对于智能发育的影响方面, 绝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早期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只是在大运动、适应性、精细动作、语言、个人交往等方面存在差异。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业道德 幼儿教育 教育质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83-01

一、热爱幼儿,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地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发展,与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更是一种专业态度。幼儿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热的时期,处于脆弱特别需要保护的特殊时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细心呵护。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有宽容博爱的心,心中要有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细心呵护,耐心教导。这一时期的孩子情绪会变幻无常,会出现调皮捣蛋的现象,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呵护。

有爱心的教师,会把孩子时刻挂在心上,不容易受个别情绪或困难的干扰。在工作中,她们不仅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让自己保持心情愉快、以精神饱满的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还会不断调节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耐心、细心,会运用鼓励表扬、关心支持,激起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对幼儿的评价也是积极的倾向,使其在教师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个性品质,身心在教师爱的呵护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

“爱事业”是一种专业态度,热爱自己的职业,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也能让幼儿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个人如果是因为爱这行业才选择它,才会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孩子爱护有加,在这份职业上会走得长远。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爱事业爱孩子的情感,会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依赖爱戴、真情相报,师幼在这种令人心怡融合的和谐土壤里互爱共享、健康成长。为了把孩子教育的更好,要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课前准备好各种教具玩具,以最佳的状态走向讲台,向幼儿传授知识。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敬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三、重视师表,是教师展示给幼儿的道德水准

教师保持适当的仪表、健康的身心、适宜的谈吐举止,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信任、言行一致的楷模。

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很多学生都曾有这样的感想:“我特喜欢某科目,因为我喜欢听这科目老师讲的课。”或:“我某科目特差,因为我讨厌这科目的老师,不喜欢上他的课。”因此,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身体力行、善心爱心和责任心,甚至其兴趣、个性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教师楷模可能会在某个孩子幼小心灵里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

四、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教知识和经验,我们责无旁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作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让家长多了解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联合起来。

为了让家长能更多地掌握幼儿情况,我们借助利用发校信通这一平台,每天发信息,让每位家长都能收到今天所教的教学内容,以便及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复习。另外,我还对每位孩子的在园表现进行跟踪记录,和家长进行个别交流,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我让家长也把幼儿在家的各种表现告诉我,让我真实全面地了解孩子,为我对孩子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我长期进行这种信息交换,与家长达成共识,最大化的利用了家长这一教育资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人格魅力,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升华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是睿智崇高的,充满爱心、富有幽默感的,是为多数幼儿所喜爱的;在能力上,是以其优秀的教学技能让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在品质上,则是以光明磊落的做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品德,并使其受用终身。在教师的自然、幽默里,孩子感到亲切温和;在教师的亲切温和里,孩子们感到亲和力;在教师的亲和力里,师幼都体验到和睦幸福。幸福的幼儿教育一定是能够激起幼儿的幸福感的。所以教师要加强人格修养,提升生命境界,为实现教育幸福创设条件。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部分,它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幼儿教师以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去履行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起来,以敬业为起点,以乐业为归宿。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自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责任,都会对幼儿尽心尽责,对教育一丝不苟,使自己的职业更加有价值,使幼儿教育更加有意义,每位教师都应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蔡迎旗.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素质[J].幼儿教育,1993年09期

[2]张青允.幼儿教师倾听行为探析[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年07期

家庭指导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影响 篇9

罗玲

05-13班 2005421088

摘要

研究早期阅读以及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家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存在的问题。家长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幼儿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早期阅读

兴趣

能力发展

早期阅读“(early reading)儿童一岁半以后开始的阅读,主要由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儿童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阅读。早期阅读是当代一些教育家主张提早对幼儿进行教育而提倡的。他们认为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永远丧失。接受刺激的最佳期是儿童早期,早到出生18个月时。他们还认为早期阅读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会持续下去,而且还会随着他们学历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这是《教育大辞典》对早期阅读的解释。我认为更确切的来说,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婴幼儿在最初阶段便出现了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等,早期阅读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是通向视野开阔、心灵丰富、头脑发达、聪明灵透的最佳途径。

早期阅读是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所以,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早期阅读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我认为早期阅读有以下三个方面作用:

1、促进幼儿良好的听、说、读习惯的养成。幼儿阅读不仅仅是能否认识几个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的问题,而好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对幼儿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幼儿文学中,像《小兔乖乖》、《聪明的乌龟》、《三只羊》等,都非常形象生动,能很好的吸引小朋友,牵动着他们的心。因此,他们不管在看,还是在听,都全神贯注,养成一个听、说、阅读的良好习惯。此外,在阅读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逐渐了解到阅读的基本程序,逐步形成观察、想像、思考、听读一整套方法。如: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逐渐无意识地将听到的语句、词、与书上的印刷符号对上号,并在此过程,学会了正确的翻阅书本的方法等,锻炼了幼儿初步的独立阅读技能,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幼儿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及主动探索的能力,使之形成对阅读的积极态度,而且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适的阅读技巧,也为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较高的阅读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2、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幼儿阅读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刺激物,借助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促进幼儿学习形象化语言。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语句“春风吹绿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等等。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地表达人对各种事物、人物情境的思想、观点和印象。对于处在早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这种形象化的语言符合他们的认知思维特点,对他们有极大的魅力。很多幼儿在倾听故事时,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并逐步了解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们的谈话,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经常会很形象地描述那些故事、童话中的人物和语言,这说明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学到了许多东西。通过阅读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过渡,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阅读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不仅丰富和扩展婴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也能够让婴幼儿在书中再认出他已经熟悉的事物,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的东西。同时可以丰富幼儿掌握的词汇,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现实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还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想像力。比如,在指导阅读时,通过让小朋友续编故事,或开展“小舞台”交流活动,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表演道具,幼儿将阅读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哑剧、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培养幼儿在集体中大胆表现,勇于创新,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这些活动可以密切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性格、理想、世界观都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幼儿在形成自觉的阅读倾向和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使幼儿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幼儿的早期阅读,是当前国内外关于早期教育的热点课题之一。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早期阅读已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早期阅读在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开启其智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个性、提高其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价值,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基本上达成共识。因此,幼儿园和家庭要重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但实践证明,在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家庭环境、家长的自身素质、教养态度、观念、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和左右着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家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在认识方面以及方式、方法上出现了不同的差异,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1998年开始的关于《早期阅读与幼儿家庭指导》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人曾对上海地区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指导现状进行过一定范围内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在家庭指导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幼儿早期阅读观:在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家庭已经意识到幼儿早期阅读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真正价值和涵义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或工具。不少家长认为“幼儿阅读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是有好处的”,但很少意识到早期阅读对孩子情感的发展、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甚至有些家长将幼儿阅读简单的等同与早期识字,从而造成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家长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机械的识字上,功利性的追求识字率,片面地进行知识性、学习性的“工具式”阅读,而忽视了对孩子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的阅读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害的。

2、缺少科学的早期阅读指导策略: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幼儿阅读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也开始尝试进行这方面的实践,然而从家长以及老师的反馈来看,除了少数家庭以外,大部分家长的阅读指导在孩子身上的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缺少正确的幼儿阅读观所导致的,过多地追求阅读指导的“结果”,使幼儿阅读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幼儿阅读阅读成了呆板的家庭教育行为,减弱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于家长缺少对阅读过程的科学指导。在对家长阅读指导行为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的指导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个人情绪化现象严重,“兴致高时、情绪好时陪孩子看看书,不高兴、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认识不够,没有考虑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无法有效的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的质量,比如有些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图书时,仅仅只是照着书上的文字往下念,根本不去关注那些与文字相匹配的画面,也不去理会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和困惑,厚厚的一本书也许几分钟就给孩子读完了,对于图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却熟视无睹,那么孩子在这样一种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只是一些单一的信息,而没有真正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和价值。另外,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阅读特点和需求,在分析、评价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往往不能恰当地给予解析,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分析其行为,容易主观地作出评判,在某些情况下就会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发展,从而使本应该和谐交流的亲子阅读变成负担式的机械阅读。

3、缺乏和谐的幼儿阅读环境: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阅读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也愿意花钱到书店为孩子购买各种各样的图书,在家庭中也会为孩子创设一定的阅读环境。但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在究竟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图书进行阅读,为孩子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宜孩子阅读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

(1)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调查发现75%以上的家长只是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孩子选择图书,较少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而且在为孩子选择图书的依据或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孩子的购书欲望;只有1%左右的家长在为幼儿购买图书时能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以及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等。

(2)缺少足够的幼儿阅读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在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家庭教育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收入得30%左右,但在时间上的投入却越来越少,在调查中发现,每天能保持2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家庭不足15%。

(3)家庭环境的布置不利于阅读活动的开展。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还很差,行为和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维持孩子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在调查中发现,能够真正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阅读空间或单独置放孩子阅读材料场所的家庭微乎其微。另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家庭中能够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橱、书桌的比例不足3%。

根据调查的现状和幼儿早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家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概念及指导意义的认识。让家长认识到幼儿阅读是一种准备性阅读,而不是成人的那种独立的看书、读报普通意义上的阅读,它是一种对图书、画报、色彩、音像、标志等多种读物的阅读习惯、兴趣和逐步阅读的过程,是为孩子的正常社会化做准备,更是为幼儿接触由文字符号组成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准备。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提高,受家长和教师指导方法和技能的影响,在家庭中首先要建立一种家庭共同参与式的阅读环境,早期阅读主体不但包括幼儿,还包括父母,家庭中的早期阅读实际上是在父母的出声阅读、把抽象文字符号所包含的内涵转化成幼儿可以理解的口语氛围中,让幼儿在可以感悟的声音、图象中慢慢形成对书面语言文字的兴趣过程,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第二,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的阅读环境。

一、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期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一特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

1、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1)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2)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3)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通过半年的实践,我认为“帮我早读书”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早期阅读材料。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语音规范、语义浅显、知识面广,幼儿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游戏和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

2、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选择图书。如有的孩子做事三心二意,就可以选择《小猫钓鱼》的故事;有的孩子爱撒谎,可有意识地为他选一些有关诚实方面的书,如《木偶奇遇记》等。

3、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图书。如有的孩子喜欢动物或兵器,有的孩子则喜欢《孙悟空》、《白雪公主》,家长在选择图书时,要尽量满足孩子。选书时还要顾及孩子的特长,如有的孩子爱绘画,可为其多买一些精美的绘画书。只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书,他才会主动去看,去学。因此,购书时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些他感兴趣的书。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三、父母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成人的榜样是使幼儿形成自我强化的源泉,幼儿的早期阅读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父母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对图书产生兴趣的,如果父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却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阅读”,是没有用的。所以,要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好习惯,父母首先要做到自己喜欢阅读,在家庭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在帮助孩子阅读的时候引导他们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始时可以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懂;同孩子一起看书,并讲解其中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因此说明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合理运用阅读指导方法。

一、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幼儿期的孩子对生活环境中的一事一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常以好奇的心态去发现疑难问题,寻找答案,不断地对成人加以穷究、发问。面对这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家长应耐心地解答孩子的疑问,切不该粗暴地加以制止或敷衍了事,平时,家长也可陪同孩子一起去书中查阅资料,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书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由于幼儿期正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这一阶段,他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的感性经验,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书上的相关知识。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在阅读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给幼儿讲《猴子捞月亮》这一故事前,先引导孩子去认识倒影的话,那他在听故事时就很容易理解其内容了。

二、认真做好“讲、看、听、引”四个方面 “讲”包括家长讲和幼儿讲。每天,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地为幼儿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也可根据幼儿的阅读水平,让幼儿来穿插故事内容或续编故事,这样,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还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看”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色彩鲜艳的低幼读物,而且还应引导幼儿观看一些动画片之类的与视觉刺激有关的多媒体材料;也可教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与符号,或在逛街时带幼儿认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商店名称、马路路名等等,这些都是早期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听”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自编故事的欲望。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对他进步的肯定。有时,家长讲完一个故事后,也可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交流时家长要注意倾听,及时帮助孩子引导话题,使之紧紧围绕主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家长应以游戏方式、玩具性质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书籍,并适当地进行复述故事。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还要根据实际阅读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闲暇时,家长应多带幼儿去图书馆或书店,诱导幼儿喜爱阅读的环境。

三、从多种角度看图书,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幼儿图书并非单一的文学作品园地,有许多幼儿画册是带有智力开发内容的,家长不但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智力题,同时还应注意发掘图书内容隐藏的各种资源,比如画面结构、色彩、线条、形象、物的数量等等。可以提问:“小房子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小鸡的头是什么样子的?图中有几个小动物?这些花都是什么颜色的?”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仔细寻找,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许多教育孩子的素材,可以培养孩子数、形、空间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家长还可同幼儿一起合作,将幼儿自编的故事制成一本图书,幼儿绘画,家长配文字,这样不仅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也使幼儿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

上海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周舜培曾在学前儿童识字教育研讨会上说“我认为阅读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提出尽早阅读就是一切。因为阅读确实是孩子一切学习和发展的基础,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个人80%以上的知识要通过阅读获得,阅读能力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未来社会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阅读能力主要依赖于幼儿时期的早期阅读教育,所以早期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贾国琳 韩仁玲:《为了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洁 :《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上海托幼》2002年1-6月刊第4期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在本院出生的婴幼儿78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9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8例, 患者月龄4~12个月, 平均 (7.5±1.5) 个月。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7例, 患者月龄5~11个月, 平均 (6.9±1.8) 个月。两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资料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进行教育。观察组采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形式, 具体如下: (1) 喂养方式的健康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幼儿成长速度逐渐加快, 对喂养方式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科学的喂养方式得不到落实, 因此需要逐渐增加辅食。部分家庭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 养成偏食和挑食的习惯, 需要及时进行纠正, 医护人员给予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掌握科学、有效的喂养方式[1]。 (2) 创建生活情境:幼儿早期智力对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在幼儿的房间里张贴各种图片、气球等, 及时和婴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 给予有效的鼓励和引导后, 能提升婴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 扩展婴幼儿语言能力:婴幼儿的语言能力教育需要采取同步指导的方式, 尽量让婴幼儿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主动说话。对于幼儿本身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 家长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制止。父母本身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要多和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 适当进行语言沟通和指导, 能让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4) 教育引导:教育引导对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需要适当让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 选择适合年龄段的活动, 经常和其他婴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 他们一起玩, 能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2]。

评价方式:在本次研究中, 以本院自拟的评价系统对婴幼儿的各项行为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以 (±s) 表示, 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甲组和乙组两组之间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的适应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婴幼儿时期对儿童自身有一定的影响, 科学实践证明, 在婴幼儿时期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 能促进孩子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 使其终身受益。婴幼儿的大脑皮层可塑性比较强, 在此期间进行有效的教育, 能帮助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3]。

由于婴幼儿阶段属于特殊阶段, 因此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各种健康手段对婴幼儿进行指导, 让孩子能获得健康知识。健康意识的形成对孩子今后成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的落实必须以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为目标, 保证他们成为健康的新一代[4]。

当前在实践阶段, 部分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落实仅以称体重、测量身高和常规性检查为主, 忽视了健康教育的落实。在实践阶段需要从改善喂养方式、创建生活情境、扩展婴幼儿语言能力等方面入手, 对婴幼儿进行保健健康教育。在教育阶段, 对医护人员自身工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工作人员需要适当扩展覆盖面,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指导[5]。由于婴幼儿是个体存在的, 医护人员在教育阶段需要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了解, 按照具体要求, 将保健教育形式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加强基层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工作, 使家长接受新的保健理念, 增强了家长的保健意识, 使其建立了正确的育儿态度, 改变旧的、不良的养育习惯和方法。必要时必须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1任老师, 其言行举止直接对孩子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从婴幼儿的角度入手, 将各项基础保健健康教育举措落实到实践中, 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在各个领域得到明显的提升[6]。

观察组的适应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婴幼儿采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形式, 其优势显著, 能提升婴幼儿的行为发育水平。

综上所述, 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对婴幼儿的发育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能纠正不良教育习惯和方式, 使婴幼儿身心得到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收治出生的婴幼儿78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教育, 观察组进行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形式, 对两组婴幼儿的各项功能发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适应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婴幼儿采用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形式能促进婴幼儿的成长, 改善幼儿发育情况。

关键词: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婴幼儿行为发育

参考文献

[1]赵秀勉, 白力甲, 刘秀敏, 等.基层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15 (13) :2048-2049.

[2]王红艳.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基层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9 (1) :163-164.

[3]勾蜀平.探讨基层婴幼儿保健中心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需求与干预[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6 (12) :114-115.

[4]王文翠.基层儿童保健中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需求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4, 5 (1) :534-535.

[5]唐晓红, 文宁.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健康教育干预对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11 (13) :1712-1713.

上一篇:军事应用下一篇:结果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