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想象的翅膀十篇

2024-07-05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1

所谓“再造想象”, 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 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想象活动。如果学生较好地具备了这种想象能力, 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 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

一.积累丰富表象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 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 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 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 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为:

第一、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 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 充实表象, 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有关描写流水的诗句:“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 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和反复诵读, 领会诗人借助流水等景物表达出的不同感情, 使学生能够从水的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产生表象, 对水有整体的、充分的认识。通过精读优秀诗文, 比较阅读和反复诵读, 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各种事物的表象, 为以后通过想象塑造文学形象奠定基础。

第二、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 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的认识。如教《小桔灯》, 要求学生尝试着做盏小桔灯, 体会其朦胧的、桔红的灯光, 从而理解小桔灯的象征意义;教《看云识天气》, 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 借助幻灯投影图像,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第三、布置课外活动,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如写小作文《梅》, 先告诉学生梅的性格, 如高洁、凌霜、傲雪等;再让学生比较陆游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所表现出的梅的不同意象和个性,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借梅抒情, 何以如此不同?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思想感情不同, 因而对梅的塑造也就不同, 作品中梅的表象也就不同。然后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观梅活动, 让学生去仔细观察, 写出有自独特个性的梅。在这个课外活动中学生对实物进行了观察感知, 鲜活的生命最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表象。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教材, 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 以储备丰富的表象, 表象积累到一定程度, 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语言训练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 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 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综合、加工、改造, 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 就像“茶壶里煮饺子”, 倒不出来, 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 我切实抓好以下三点:

第一、语言熏陶。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如辅导赏析《荷塘月色》, 讲到“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时, 引导学生对这“泻”一字, 细加咀嚼、推敲, 又以“流”和“淌”字与之比较, 学生意识到用动词“流”与文中“流水”有重复之病, 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 而月光是无声的, 这里的意境是极宁静的, 所以, 用“流”和“淌”都显得意味不足, 唯有“泻”字生动而传神地将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现在读者面前。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提高对语言的悟性, 丰富自己的语言, 这将十分有利于已有表象的表达。

第二、用语准确、生动。即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口语及写作中尽量做到多用词语, 用好词语, 把词语的运用作为建构表象进行文字表达的重要途径。在基本做到准确用词的基础上力求语句生动。其实, 生动的词语表达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表象, 训练用词就是很好地练习表象。

第三、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内容的描述, 要求条理清楚, 语言生动、流畅。如教《沁园春·雪》时, 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 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 到处是寒冰封地, 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 登高望远, 雪中的群山, 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 从高处望去, 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 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 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 阳光冰雪相互辉映, 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再造想象, 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 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还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写作训练

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 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 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 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 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 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 进而分析, 再进入想象。如作文教学中, 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 内容是一位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蚊和一只瓢虫, 发挥想象, 写一篇童话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 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 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飘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 瓢虫成了蚂蚊的盘中餐, 还可以想出许多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想象丰富, 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又如诗歌教学中, 由于诗歌囿于篇幅, 往往是点到为止, 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 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体会这“意无穷”, 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加以补充。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写到“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就结束了, 诗人并没有写出卖炭翁在炭被抢走后会如何反应。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 进行续写。还可对这首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 写尽卖炭翁的辛酸、悲苦。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 甚至可以创设情境, 提供联想线索, 用写作训练来刺激其表象的重组, 促进学生的想象。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2

一、创设情境, 触发想象力

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笔者认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拿到作文却无从下手的问题, 还可以间接地为他们提供写作的材料, 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那么, 怎样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呢?

首先, 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 他们的活动环境, 无非是从校门到家门, 即使有网络, 也只是虚拟的世界。作文教学越是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他们就越是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想象的思维也更容易被激发。

其次, 创设作文教学情境是要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 而语言描述和图画展示则显得呆板、机械。譬如, 写《我们的校园》, 教师最好带领学生游览一下整个校园, 边走边说, 让学生亲自去领略一下, 若是这样, 学生怎么可能写不好这篇说明文呢?

二、打破传统, 开拓想象力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 培养想象力, 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创设作文教学情境, 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而彻底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 才可以真正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应试模式下的传统作文教学过多地注重程式化, 学生的思维必须跟着教师走, 教师要设计好思路让学生往里面钻。推荐范文也美其名曰“欣赏名家名作”, 实质上是在给学生的想象思维套上枷锁, 在这样的作文教学训练下, 学生哪能发扬个性, 又何从谈放飞想象的翅膀?中考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当然, 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 也不是无目的、不切实际地乱来。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抓住时机适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的想象力, 哪怕只有一点, 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切不可操之过急。其次, 对每一次作文训练, 教者都要精心组织, 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三、抒发真情, 放飞想象力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古往今来许多写作实践也都证明:能否写出好文章, 首先取决于是否有真情实感。学生若没有真情实感, 再放飞想象有什么用呢?那么, 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

首先, 要关注生活, 参与生活。这个话题讲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因为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没有时间走出校园参与生活。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 学生永远也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美文佳作。生活毕竟是丰富多彩的, 要写出真情实感, 必须要关注生活, 观察、参与生活, 要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 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这样, 学生的想象翅膀才能真正有感情地展开。

其次, 要写出自己。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指导学生阅读时强调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 就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而不是别人的生活体验。学生自己的话往往清新、活泼, 虽幼稚却透出一股灵气, 切不可抄现成的套话、假话、空话。张开想象的翅膀是学生自己的翅膀, 而不是别人的翅膀。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3

一、坐下来,和儿童一起看世界

儿童作文所反映的是儿童用童真的眼睛所看到的,用稚嫩的手笔所写下的,用独特的思维所想到的。尤其是想象作文,体现了儿童自己对生活的真发现和真体验,这与成人世界的想法往往大相径庭。这时,我们不应仅仅是师长,更应是朋友。坐下来和儿童一起看世界,用儿童的思维体会儿童的想象,用儿童的语言理解儿童的作品。

二、巧引导,让想象之花怒放

《课标》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想象作文有两个显著特点:(1)源于生活,为生活添彩。五彩缤纷的生活为儿童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材料。(2)敢于想象,勇于表达。萧伯纳说:“想象是创造的开始”。人类已昂首阔步迈入21世纪,有人说,未来的世界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想象作文的教学就更应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发挥创造性。针对这两个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从学生入手,广开思路

成人化的语言,成人化的思维,成人化的表达都是束缚儿童的枷锁。而孩子们独特新奇的想象则是打开这一枷锁的钥匙。我们应从学生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灵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广开思路,给学生最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2.从观察入手,感受生活

源于生活,为生活添彩,是想象作文的特征之一。我们读过的童话、寓言、神话、科学幻想小说,里面的人物、事物有许多虽然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但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人物的形象、语言、动作、思想;故事的发生、发展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创作源泉的。

3.从想象入手,开拓创新

写想象作文就更要大胆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力,写想象中的事物,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拓展想象法。教材中有一些作品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依据,也给学生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我启发学生也作为幻想家,以《未来的……》为题,为未来的世界描绘一幅远景图。

(2)创设情境法。有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打通,想象的匣门就会被开启,习作就会丰富多彩。

(3)故事新编法。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学生从小喜闻乐见,长大以后,印象仍然很深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重新编写他们感兴趣的故事。

(4)情节发散法。我经常选择一些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推测故事可能产生的种种结局。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4

【活动年级】

五年级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想象的魅力。

2、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活动重点】

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一起来看,它像什么?(出示桂林景点“象鼻山”图片)这就是桂林的著名景点“象鼻山”。在很多风景点,人们根据山脉、岩石的形状通过想象给他们起了有趣的名字,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现在,有家旅游公司要请同学们帮忙,他们发现了一处自然景点,那里也有很多的奇山怪石,只是还没有好好地开发。(出示一幅景点照片)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景点,你能为它起个有趣的名字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3、师:同学们的想象都很有意思,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有趣的事物都是通过人们的观察、想象发现出来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学会运用奇妙的想象力。(出示课题)

二、发散思维,拓展想象。

1、看图想象(出示人物图片)

(1)师:想象无处不在,你们看,这里有几个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动作、表情,请你仔细地观察,想一想:他们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2、听声音想象(出示录有三段声音的三个小喇叭)

(1)师:刚才,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那么,假如你什么景象也没有看到,只是听到声音,会有想象吗?

(2)播放声音1(玻璃破碎的声音),学生说说自己的想象。

(3)播放声音2、3(《春江花月夜》、《英雄交响乐》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两段乐曲,请你静静地听,细细地体会,听着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让我们闭上眼睛……

(4)学生交流。

3、情境想象

(1)师:大家的想象可真精彩!下面,就让奇妙的想象力把我们带到神秘的南极吧。

(2)课件出示情境,提出问题:为我国设计一个新的南极考察站。

(3)小组自由讨论后,进行交流。

4、七巧板竞赛,进一步想象。

(1)师:看来,我们都已经拥有了这种奇妙的想象力,说不定,有一天,你们的想象真的会变成现实。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想象力的竞赛。(出示七巧板)这是什么,你知道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个正方形分成七块以后我们重新进行组合,可以让它们变成很多有意思的图形。

(2)讲解竞赛规则。(课件出示)

(3)评议优胜组,并请5名队员到黑板上展示七巧板图形。

师:你觉得哪一幅图形的想象最奇妙?并说说理由。

5、生活中的小发明

(1)小小的创新会让咱们的生活,充满新鲜,充满快乐。不信,你们看!在发明家俱乐部里我发现了这样几个有意思的东西。

(投影)

(2)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用来干什么的?

(滴眼药水器;新型雨伞;新型方便筷)

(3)那大家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或电视、书上等等),有没有注意到其它新型小发明呢?

(4)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举出由组合创造发明的物品,越多越好,通过举例使学生加深对组合创造法的认识,并从中受到启发。)

例如:带日历的手表,带温度计的台历架,带有圆珠笔的钢笔等。

6、我的小发明

(1)导语:怎么样,创造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对吧?现在,让我们也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联系我们的生活,你又有哪些富有创意的好点子呢?(先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一分钟,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

(2)学生自愿分组活动:可以一个人一组,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在申请表上合作设计你们的新发明,画出草图,可作文字表述,并试着为它取个名字。申请加入“发明家俱乐部”吧!(音乐伴奏)看看谁的发明最有创意?

(3)全班交流展示。

(教师可鼓励平时较胆小的学生也上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创造的快乐。)

(4)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分钟你们能想到这么多好点子,真棒!看来,创造并不是发明家的专利,只要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我们也是在进行创造,都能成为“小小发明家”!

三、总结延伸。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5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讲述能力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是为幼儿的表达做好铺垫。绘本作为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它的生动趣味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天性,为幼儿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同时也是幼儿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幼儿寄托情感的精神之所。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喜欢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绘本是通过图画来讲述故事的,它为尚无书面语言阅读能力的幼儿扫除了通往阅读世界的最大障碍。一边看书一边沉静在幻想中,使幼小的孩子和图画世界成为一体,孩子才会有兴趣阅读。如此看来,用一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培养孩子的能力要比枯燥的学习容易得多。

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可从这几方面入手:培养幼儿对图书和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在看图过程中,培养其仔细观察,并感受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二、创设阅读情境和条件,为幼儿讲述奠定基础

1. 提供能够激发幼儿讲述愿望的绘本

首先,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绘本,能够激发幼儿自主讲述的兴趣。其次,选择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绘本,能够调动幼儿强烈讲述的愿望。再次,选择与幼儿心灵成长契合的绘本,能够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最后,选择有游戏情节的绘本,能让阅读讲述活动生动盎然。

2. 点燃阅读热情,积蓄讲述的原动力

“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绘本中精妙的语言,高频的词语,有趣的对话都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在欣赏了大量绘本的基础上,幼儿熟悉了大量的词汇、句子,为讲述积累了充足的表达经验。

3. 帮助幼儿将故事与已有经验建立关系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故事本身来源于生活,与孩子的心理解息息相关。如:《小凯的夜晚》生动地展现了孩子怕黑的心理特点。看图中小凯的表情便了解小凯的心理活动,孩子的回答也就丰富而生动,为讲述做铺垫。

4. 以多种形式对阅读加以回应,增加幼儿讲述的自信

当阅读引起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时,角色扮演或身体动作就成了幼儿对图书加以回应的表现方式。这种感官参与的方式为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或故事中的角色提供了帮助。增加幼儿讲述的自信,运用多种肯定性语言给予激励和表扬;为了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打开幼儿思路,可采用递进式追问,使幼儿更仔细、深入地观察,从而理解故事的内涵;使用规范、精炼优美的语言示范,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三、在良好的阅读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幼儿讲述的能力

1.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理解图画,帮助讲述

看图讲述,顾名思义首先要看懂图。看图中的人物、主要情节,还有不可缺少的便是看懂人物的表情和色彩变化带来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画,并有意识地要求幼儿进入不同的人物角色理解和讲述相关内容。如:《难过的小鸭子》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忧郁的小鸭子,她想让自己高兴起来,但黑压压的乌云飘来让她觉得难过。在这里,画面的整个色调以黑色为主,在幼儿讲述时看懂了色彩所表现的思想才能更深切地讲出故事的情感。

2. 引导幼儿学会应用词汇、句式,提高讲述能力

在绘本活动中,我们总期待着幼儿将看懂的说出来;能在学习看的技能的同时学习说的技能。因此,教师常常通过“递词”,支持幼儿学习直接地使用词语进行连贯讲述;通过讨论词语的使用,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恰当词汇,提高表达讲述的精准度;通过“迁移”法,让幼儿对相近词能举一反三,自如地运用词语,提高表达讲述的精彩。

3. 设计各种拓展活动,为幼儿提供迁移和讲述的机会

戏剧表演、故事续编、仿编和创编等都有助于幼儿在讲述过程中语言更加生动、想象更加丰富。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在表演过程中把自己所看到书中图画所表现的情节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再进行故事仿编、续编和创编,使幼儿变换情境,以帮助幼儿在不同情境中变通运用语言讲述。既可拓展幼儿想象又可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有话可说。

快乐阅读,给学生一双放飞的翅膀 篇6

一、快乐阅读———激发兴趣,动力“助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学生。目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大多是“填鸭式”,把文章解说的支离破碎,没有潜移默化的情感浸染,教师是主讲,学生是听众。教师没有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很难做到将苦学变为乐学。

首先,多读多思,心领神会。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与作家的一种深度对话,是对灵魂的一次情感洗礼。当我们闲暇时,手捧一本书,让诵读带你领略文字的优美婉转,当我们困惑时,让诵读带你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有感情、放声地诵读,把无声的文字赋予有声的力量。学会诵读,可以使你深情投入,受到美的熏陶。清晨,拜读《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读本,步入高雅的文学殿堂,与古哲圣贤相约,放声诵读,沉浸诗境,释放情怀。

其次,善于引导,激发兴趣。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在书香四溢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意见。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究和发现。如《林黛玉进贾府》,全景式再现大家族风范。教师让学生换位思考,细读课文,带着一双“林黛玉”的慧眼,怀揣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一探究竟。映入眼帘的贾府,既威严又气派,可谓地位显赫。拜会贾府众亲戚,长幼有序,礼节繁多。安排重要人物出场时,作者选择特写“镜头”,展现独特的人物个性。面对如此庞大的家族,学生不禁为林妹妹的命运而担忧。阅读经典,感受小说中的纷繁大千社会,走近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

再次,因材施教,指出亮点。阅读文学作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千篇一律。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一定差异性,阅读效果也不尽相同,如在解读林冲人物形象时,会有不同的答案,可能是隐忍抑或是反抗,正是这种矛盾的充斥性,才会演绎出有血有肉、真实饱满的典型人物。在阅读中,给予学生自由和空间,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面对阅读中存在的体验差异,教师应正确对待,既要支持和鼓励在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又要对不十分妥当之处稍作处理,给予合理的指导和建议。

带着一份快乐诵读经典,形成丰富细腻的感情:兴趣阅读,捕捉人性的光辉;个性解读,畅谈创新的见解。在快乐阅读的明净世界里,追逐精神的纯粹。

二、快乐阅读———教学理念,导航“起飞”

在快乐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寓读于乐的作用,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对话,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首先,建构多重对话关系,重塑良性阅读环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引进了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些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对话中心是学生个人。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提前为课堂做准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展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快乐阅读的起点和归宿。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听到激烈的讨论,但冷静想一下,教师有时没能做出判断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模糊的认知,不禁使人思考,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师应当尊重文本的原意,建立良性而有序的对话关系,鼓励学生带着情感态度去发现文中的新义。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应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其次,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言行都会感染学生,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保持充沛的热情、抑扬的语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思维跳动的火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阅读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各抒己见,感受快乐阅读的活力;教师集思广益,焕发语文课堂的潜力。阅读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如果在一个沉闷无趣的课堂氛围中,富有创造力的对话会难以实现。只有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师生共同追求的最佳境界。

再次,扎实阅读积累知识,结合生活创意写作。阅读是有声有色的,并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读教学是运用夯实的阅读知识,发展活跃的思维潜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造就完美的人性品格。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写作,展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快乐阅读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试着去仿写、改写、补白等。在学过《荷塘月色》后,你或许联想到自家附近的荷塘,萌生创作的想法,这正是美文滋养下的创作冲动。教师应当为阅读和写作铺设多彩的立交桥,树立积累知识、创意写作的阅读观。

快乐阅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可以在师生讨论中锤炼阅读,还可在轻松课堂中发散思维,学生也应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写作中成长。

三、快乐阅读———五步法则,思维“腾飞”

书籍,可以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著名文学家冰心曾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翻开一本好书,如同绵绵的细雨,荡涤心头的尘埃。不禁让人低头沉思,在浩瀚的书海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快乐阅读,品读方法尤为重要。

在高中语文阅读篇目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现代的深思,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如何细细品味作家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要义呢?可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初读文本,以知人论世为重点,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感受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加强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正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你会被其高亢激昂的豁达胸襟所震撼。第二步是通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理清脉络,概括文意,把握人物性格,归纳写作主题,走近作家作品的情感世界,取得快乐收获,这一步是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引领我们走入作家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遣词造句的精妙。第三步是解读文本,这一步是阅读中的难点攻克阶段,学生不仅要理解优美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融入诗境,体味技巧,快乐领略个性化语言带给我们的深刻感受,当你诵读李清照的《雨霖铃》时,开头叠词的运用,渲染了凄清忧伤的气氛。第四步是赏读文本,好的阅读文章都会运用精彩的写作手法,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对其进行鉴赏,总结对人生及社会的积极意义,通过欣赏文本,产生的快乐体验能与作者心灵产生碰撞。第五步是品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由文章生发的见解和感想,在阅读的基础上,产生快乐体验,萌发创作动力。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我们风雨兼程的挚友,陪伴着我们走过漫漫人生路,让我们明白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杂陈。当你遇到伤心事,可以手捧书本得到释怀,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四、快乐阅读———读书活动,放飞“翅膀”

现在很少有学生能静心读一本书,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来播放一些文学影视作品,试着让学生从看作品走入读作品。如《祥林嫂》《雷雨》《边城》等能震慑灵魂的作品,电视画面的直观感受能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力,学生能真切领略人物的魅力,学生会渐渐喜欢上书本,更加热爱文学。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适时地为学生推荐优秀书目,教会学生快乐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开展一系列提高阅读能力的读书活动,如在班上成立图书角,学生可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同学间相互交流阅读,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为增强学生阅读后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每篇文章逢读必思考,思考必动笔,在阅读中如果与作品产生共鸣,可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摘抄的习惯,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同班级的同学分享,共同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使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快乐阅读,让我们去静心感受每一颗炽热的灵魂;快乐阅读,让我们保留内心的那份纯真和美好;快乐阅读,让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去拓展生命的宽度。做一个爱阅读的人,学生会拥有一双放飞的翅膀,使其在知识的广阔天空中纵情翱翔。

摘要: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比较严重,而教学的主阵地又是在课堂。从快乐阅读的兴趣点入手,浅析当前语文课堂中一些不利于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现象,并简要阐述快乐阅读的教学理念,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参加课外读书活动,丰富自身底蕴,体味阅读快乐。

关键词:高中语文,快乐阅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李少崇.浅议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Z].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中学.

[3]周庆元.语文教学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让音乐为美术教学插上放飞的翅膀 篇7

关键词:音乐与美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直以来, 各种艺术之间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音乐与美术都源于艺术, 一个是有形无声, 一个是有声无形, 但二者是融会贯通的:都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都是感性的、有很强的感染力, 能培养人的审美情趣。音乐是给人听的, 是以听觉来感受美, 是一门无形的艺术, 但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却可以让听众在优美的旋律中看到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唤醒已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回忆, 引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音乐就像一条涓涓的细流常常从你的耳畔滑过, 沁人心脾, 仿佛灵魂也随之摇曳上了天堂;美术作品是给人看的, 是以视觉来感受美, 一幅神形兼备的美术作品使人看了过目不忘。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人们在画家所渲染的意境中, 领略到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调子。这种富有诗意的调子轻轻地扣动人们的心扉, 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的美感, 一辈子伴随。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淌的画卷, 他们是“姊妹艺术”。在美术课堂上, 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引进音乐, 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孩子的心灵, 能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能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 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并促使他们不断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使学生创作出更有个性的美术作品。美术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 适时地穿插合适的音乐, 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 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 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 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 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 激发创作灵感, 增强学习兴趣。

一、上课铃声后的音乐欣赏———安定情绪

科学家发现, 当人们听到适宜的音乐, 心跳、脑电波、脉搏等会逐渐与音乐的节奏同步, 从而变得缓慢和协调, 血压也会相应下降, 旋律优美的轻音乐能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上课铃声后的音乐欣赏能使人的心情逐渐平静, 使人处于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之中。正因为如此, 笔者在上课铃响后, 改师生相互问好为播放一首舒缓的乐曲, 让学生伏在课桌上闭目静听。经过这一环节的实施, 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美术学习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课时的音乐欣赏———引起注意

一节课刚开始, 所有的教师都想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抓住学生的心, 所以导课是一节课时很重要的环节。笔者在上《熟悉的韵律》一课时, 首先播放了德彪西的管弦乐曲《大海》, 接着播放文字。乐曲描述了三幅交响素描:“黎明到中午”描述的是夜幕渐逝, 微光隐露, 天空由紫转蓝, 红日喷薄而出, 万物苏醒活跃。“波浪的嬉戏”描述的是阳光之下, 波涛翻滚, 时而涌成浪峰, 时而跃成泡沫, 互相追逐嬉戏。“风与海的对话”描述的是在风暴中狂涛奔腾的大海, 气势逼人, 显示了大海的狂暴。然后告诉学生这首管弦乐曲与画家莫奈当初那幅一鸣惊人的作品《日出·印象》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接着展示了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如此安排既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

三、美术教学与音乐相关时的运用———激发联想

把音乐引入美术教学, 让音乐为美术服务, 能恰当地结合对方的相关元素, 在理解和创作时充分利用它们的相通效应, 通过视觉上的“具象”去捕捉听觉里的“抽象”。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 视听结合,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多变的颜色》一课中, 笔者设计了“听音乐辨色彩”的环节:一曲《快乐农夫》 (橙色) , 一曲《日光海岸》 (蓝色) , 一曲《喜洋洋》 (红色) , 一曲《风的色彩》 (紫色) , 一曲《二泉映月》 (灰色) 。这样的学习, 让学生感悟到美术和音乐是如此的亲密, 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橙色的兴奋和快乐, 蓝色的深远沉静, 红色的热情幸福, 紫色的优雅魅力, 灰色的寂寞忧郁, 因为色彩感觉与音乐感觉其本质是一样的, 都能激发出人们的相同感受。

四、美术欣赏时, 选择与之风格相同的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 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 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 认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欣赏过程中, 由于音乐和画面同时出现, 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 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 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时穿插背景音乐, 能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如笔者让学生欣赏中国画的线描作品时, 播放了古琴曲《流水》, 随着古朴的乐曲, 缓缓地播放出水纹描、蚂蝗描、撅头钉描、折芦描、橄榄描、蚯蚓描等作品, 使学生感受到线条描画用笔的工整细致与细腻的笔触。在给学生欣赏山水画时, 笔者又精心选择了一首古筝曲, 在心旷神怡的乐曲声中, 那些意境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让学生如痴如醉, 久久沉醉其中, 使他们很好地感受到中国画的意境美。欣赏京剧脸谱作品时, 播放了《说唱脸谱》, 这是一首具有京剧韵味的歌曲, 它铿锵有力、酣畅淋漓:“蓝脸的窦尔礅盗玉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曲声中, 那美轮美奂的京剧脸谱“你方才唱罢我登场”。音画的完美结合, 一下子拉近了对脸谱还很陌生的学生的心, 孩子们聚精会神紧盯屏幕, 唯恐错过一丝一毫, 惊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正是这首背景音乐, 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美的感受。

五、学生作业时的背景音乐———激发灵感

好的音乐有助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中优美抒情的旋律, 跳动的音符, 轻快的节奏, 都撞击、触动着孩子的心灵, 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在美术课的作业环节适当播放背景音乐, 只要注意音乐的选择适合学生创作, 音量大小把握好, 就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快乐地完成作业, 从而使学生创作出更有个性的作品。《故乡的原风景》、《大地的旋律》、《绿袖子》、《记忆》、《雪之梦》、《春水》、《雨的印记》、《大地的旋律》、《风的呢喃》、《晨光》等乐曲都是笔者经常使用的曲目, 这些曲目非常适合在学生作业时播放。当然, 美术教学中, 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风格、节奏的音乐。节奏过快的音乐则会使人感到紧张、焦虑;节奏过慢的音乐又会使人昏昏欲睡。所以选择合适的音乐也有很大的学问。

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 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利用多媒体;放飞心情

作文本是一种表达,一种倾诉,一种交际,一种享受。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违背了这种原则,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广大教师对“创新教育”的提出颇感兴趣。如何利用作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因为学习是一种内部自主的行为,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探求意识和心理倾向,并逐渐进入乐此不倦的境地。因而我采用以下方式:

1.因势利导,重在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鼓励方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学生作文时教师要善导,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教会学生怎样审清题意,抓住题眼,确定中心,根据中心选取合适的材料。

2.开展活动、积累素材。写作源于生活实践,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感知更形象,记忆更深刻,表达更具体,情感更真切,且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表达。我从两方面获取写作材料,一是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创作写作材料。二是在语文教材中创造材料。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材料,如:可以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得心应手,内容新颖,且趣味无穷。

二、积极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成功与否,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写、记,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阅读、观察、说话等进行周密地指导,就连学生的日记也要记些什么,怎样记,都要讲明白。只要教师善培养、多引导,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多观察,勤记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搞好写作的前提,教师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写作观察活动,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长期积累写作材料,这样就丰富了写作内容,学生在作文时,就能选择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感受最深的事来写,也就能具体生动的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何愁无话可说,无文可写。

2.培养学生多阅读,勤思考。阅读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多读教材安排的课文。还要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尤其是《小学生优秀作文》、《新语文学习》等。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多思考,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多动脑分析问题、鉴别好坏,看别人的好作文好在哪里,有没有不足,这样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

3.培养学生勤练笔、多修改。练笔,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多练,仅仅是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是不够的,我们应增加写作时空,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进行作文训练,做到有感而发,随情而舒,不管章法,不论首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行。不光是练,还要认真修改,认真修改的作文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好些,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勤学多练、反复修改,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有一个提高,而且也练出了新意。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凭直觉把直接认识和领悟道德内容写下来。

1.音响作文。利用音响媒体,唤起学生平时所见所闻的再现,展开丰富的联想,引导完成习作。如:用录音机放出一组音响,有飞机轰鸣声、轮船的汽笛声、火车的奔驰声、鞭炮的噼啪声、队鼓的咚咚声、电话的叮铃声以及各种动物叫声……让学生分辨是什么声音,有什么特点,想象谁在什么,然后学生写成文章。

2.多媒体作文。小学生作文最苦恼的是“无米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主要是由于观察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所以教师可以把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参与的活动及周围的人和事拍摄下来,编辑以后输入多媒体储存,在作文课上就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学生写作时就不会空洞无物。

3.表演作文。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自编自演短小的节目,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如:学生演“客人来我家”“踢球”“快迟到了”等等,着重要求描写动作和心理。此外,学生表演课本剧、舞剧、哑剧等,让学生感知并即刻写下所见所感。

四、放飞心情,培养创新意识

“放”即写“放胆文”,就是不受“章法”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

1.拓展想象空间。作文指导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去大胆地想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鼓励学生主动构思,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冲破思维定势的牢笼,冲破一般常理的牢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带着真情实感,走进作文和生活的广阔天地,才能写出感人肺腑,构思新颖的文章。

2.拓展写作空间。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读课外书,看电视广播等,使学生作文有源头活水,写作时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个性的作文来。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9

——《一棵长着耳朵的树》读后感

当我看完了杨红缨所写的书——《一棵长着耳朵的树》后,觉得书中的想象既新奇又有趣。

这本书由许多小故事组成,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小人精和迷糊豆》。书中小人精觉得迷糊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个“真正的小孩”,所以愿意和他交朋友。小人精的无所不能令我惊讶不已,迷糊豆的天真常常令我开怀一笑。悄悄告诉你们,其实,我就是书中的迷糊豆。

书中迷糊豆非常爱想象。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森林公园春游,迷糊豆看见树上的木耳,想象成树的耳朵,能听得见我们说话。话音还没落,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我也觉得动植物能听懂我们的话。我养了几条小金鱼,我把它们当成我的好朋友。当我学习累了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就会站在金鱼缸旁和小金鱼说说话。每当这时候,它们就会摆摆尾巴,眨眨眼睛。我想它们能听得见我的话。

把云吃进肚子里就能飘起来,这是书中很有趣的想象。我学游泳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变成了一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到海洋的深处去看看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色。迷糊豆让树帮他上天,在天上飞翔。如果可以我也想树帮帮

我。因为,我也常常做这样的梦,梦见自己能腾云驾雾,轻轻一跃,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小人精与迷糊豆一起玩,想怎样就怎样,可以尽情干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们都是像迷糊豆这样天真可爱的孩子。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只要你充满期待和想象,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些童年的快乐与纯真。也许故事中的小人精就会出现在你的身边,帮你实现了所有美好的心愿和梦想。

放飞想象的翅膀 篇10

一、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音乐的学习过程, 是长时间的听赏、视唱与实践的过程。从音到和弦, 从单声部到多声部, 从简单的旋律到复杂的乐章, 音的音高、强弱、力度、音色等都会受到多层次的反复, 对听力、分析能力、判断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而且使扩散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训练。那我们究竟在音乐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应怎样激发与训练扩散性思维呢?例如在歌唱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自己所在声部的同时, 要与其他声部相配合, 同时也要兼顾伴奏和音响的总体效果, 更要通过注意指挥的动作, 及时调整自己声音的速度和强弱, 使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摆脱书本知识的限制, 也摆脱传统方式的条条框框, 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不断地创新。正是源于此, 才使得相同的一部音乐作品或者简单说一首歌, 由不同的团体演唱却会产生迥异的表现效果。以此类推, 音乐的听赏教学、器乐的教学等无不与此一样。正是在这种音乐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得到了不断的激发与培养, 长此以往, 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步地形成并内化为一种能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是不断实践、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作曲家创作出一部作品只能是一度创作, 表演艺术家的演唱、演奏只能是二度创作, 欣赏者的欣赏和感知过程则是三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三个审美活动环节中, 审美主体即要借自于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也要强动联想、想象等手段, 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思索, 扩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2)

下面谈论中学音乐教学是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我认为中学生音乐教学实践中有两个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一)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体性是十分重要的, 那如何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呢?其积极性来自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从孩童时期开始都有好奇心和对环境一探究竟的倾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往往来自好奇心。因为有了兴趣, 所以学习热情高涨, 而其主体性也必然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 在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中, 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和简单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倾向, 对理论、术语、概念的讲授不宜过多, 而是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 恰当地选取教学方法, 让那些枯燥无趣的知识生动有趣起来。例如:

声态模拟法:音乐是起源于生活的, 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都是音乐的元素, 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与节奏, 使枯燥的识谱学习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探索表演。

图画展示法:通过学生的欣赏乐曲, 以线条或是图画的方式将其听赏时的感受描绘出来, 从而使得抽象的音乐直观具象, 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力度、情绪等的理解。

体态律动法:将人的动作与练习相结合, 如弹一首乐曲, 让学生跟着哼唱;弹出不同情绪的乐曲, 学生随着旋律或向前几步、或向后退几步、或站、坐、起、卧等等, 让身体充分地动起来。

人体乐器法:通过弹舌、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充分调动人体各部位的“原生态乐器”。让学生动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进一步发掘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

(二) 在探索实践中发挥学生的探索性与创造能力。

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 人的创造能力都是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地培养起来的。音乐教学中可从下几方面入手:

1、听觉, 在听辨音高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分辨者的

长短, 高低, 为走路, 要走出音乐感, 要与音乐情绪吻合, 拍掌要有轻重快慢之分。

2、表演, 让学生自己动手表演由他们自己发现的声音奥秘, 从中发现音乐。

只有自己的理解, 有自己的表演要求, 都会充分肯定和鼓励。

3、指挥, 通过指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指挥是各种素质的综合反映, 应让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4、即兴创作, 要求他们自己设计音乐并即兴创作这种即兴的, 自己发挥的旋律, 给学生提供发想象的空间。

当然, 开始阶段不一定完善, 也不一定满意, 但总比过去完全是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好。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往我们已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了, 即便是提倡教育改革后的音乐教学, 所采取的新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学生的思维还是被限制在了教师所设定的范围之内, 无法发挥其创造力。过去的学生只要会演唱、会演奏就很好了, 而现在学生的要求是不仅会演唱演奏, 还要会创作才行。

总之, 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 我们应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音乐学科的科学层次出发, 积极探索研究, 让音乐教育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胥翠萍, 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艺海》2009-08-15

上一篇:水井的故事下一篇:舞蹈游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