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教学十篇

2024-08-12

篆刻教学 篇1

一、篆刻教学中“实例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 教师要在平时精心选择并收集好各种典型的篆刻的实例, 也就是篆刻教学中的印文。教师所选用的印文实例必须典型、简洁、具体, 并且印文的内容既要有传统特征, 又要具有时代的气息。另外, 印文实例必须有优有劣, 以便学生加以对照比较, 从中发现缺点和不足, 在实践环节中 (即镌刻时) 加以避免。

第二,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生所要完成的最终效果。可以通过展示学生成功的作品,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同样内容的失败的篆刻作品, 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在这个重要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 积极地思考, 认真地分析。通过此类师生双方互动式的讨论, 弄清楚两类印文实例作品的成功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同时加以具体的指导。

第三, 教师可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如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及时地向学生展示篆刻实例作品创作的全过程。包括实例篆刻作品的印稿及设计─拓印─镌刻─钤盖等, 用动态的手法加以展示。当然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重点展示关键的几个环节, 如印稿设计时应注意的细节及几种典型的刀法的应用等, 从而使篆刻课的理论部分教学用实践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具体而形象的认识和把握。

二、实例教学在篆刻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1.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篆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把握。

在篆刻的理论教学中, 特别是镌刻过程中, 教师适度地将实例引入教学, 呈现给学生黑白分明的印文实例或动态镌刻的操作过程, 并适时地运用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去点评学生的篆刻作品, 使学生对篆刻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有更加牢固、深刻而清晰的认识。

2. 有利于实施开放式教学, 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乃至解决方案和技巧并不一定认同, 甚至会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对此, 教师不应一味地加以评说, 若条件许可, 应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媒体教学中的叠加技术, 在实例印文上做出相应的技术处理, 并用最快的速度将最终的实际效果图在展示平台上呈现给全体学生, 以便进一步对比和检验师生双方结论的正误。另外, 对于此类现象, 教师应适当加以肯定。因为, 这恰恰是学生在对实例印文做细致的观察、分析和探究。

3. 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在篆刻教学中, 将学生的篆刻作品作为典型的实例引入课堂教学, 可以拉近篆刻艺术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场景, 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 下载网上有关篆刻方面的相关材料和实例,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 却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而且在镌刻的实践环节中, 教师可采用个别实例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纠正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的失误, 从而真正缩短篆刻的理论和镌刻实践的距离。

4.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挥其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教育。

篆刻教学 篇2

古代的印章注重的是结构匀称、协调、实用, 而现代的篆刻, 着力表现的是艺术的自我, 张扬个性, 创造不同的环境, 调动不同的情绪, 篆刻家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 讲究的是视觉的动态美。因此在章法上, 现代篆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 在刀法、篆法、章法、审美趣味上有很大的突破。传统篆刻艺术, 不饰张扬, 素面朝天, 注重内在之美, 现代艺术则以心灵的体会和自觉的个性张扬为基础, 注重外在之趣。在一方印中, 它应该既有豪壮飘逸的书体, 又有美观悦目的构图, 更要有刀法生动的刻韵。同样的, 刀法能够表现出印章的笔墨效果。前人对刀法的理解非常慎重, 以刀法分派别。而现代的篆刻家在刀法上却推陈出新, 创作写意淋漓尽致。所谓说, 有什么样的章法设计, 就要用什么样的刀法来表现。稳、准、狠地大胆落刀, 是当代的篆刻中最常见的技法特征。例如, 铁线篆, 它的刚劲流畅的曲线, 需要细腻的刀法表现;而大气磅礴的线条, 则需要用腕力雄厚的冲刀去篆刻。现代的篆刻则通常善长于通过应用冲刀、切刀、涩刀、纯刀等刀法, 来表现篆法、章法的笔意墨趣和布局韵味。现代篆刻在入印文字的选择上, 篆刻家的目光随着古代文字遗留下来的不断出土发现, 已从传统的大篆、小篆等转向了许多民间性的、地域性的书体或文字书法, 大大充实了入印的文字形式。所以, 对入印的文字我们应该充满个性色彩地改造或者将行、草书法的意味融入其中。入印字体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丰富印章的章法和刀法, 它影响或改变着印章作品的视觉效果。

篆刻与书法艺术是紧密结合的。篆刻讲究的是章法篆法, 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因此, 学习篆刻的同时, 还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的碑帖临摹, 同时也不能忽略写印的章法。在一方印中, 光有熟练的刀法是不够的, 也要思考复杂变化多端的章法, 才能突出自己在章法上的功底。这一点, 篆刻大师吴昌硕的创作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是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设计出相宜的形式的。

二、近现代篆刻风格

当印章艺术发展到流派篆刻阶段以后, 对个性风格的追求已超过了对共性规律的遵守, 特别是在篆刻技巧上, 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这是篆刻迅速繁盛的主要动力。清代以来篆刻艺术长盛不衰, 异彩纷呈, 有成就的篆刻家们都对古代的玺印和前人的风格认真体会、学习, 同时又在具体技巧上反复练习, 追求个性化的艺术效果。对于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 应该着重从传统的延续和演变的脉络上加以把握;而对于有代表性的篆刻家及其作品, 应通过比较来加深印象与理解, 认真地观察和体会它技巧的独特之处。

篆刻大师吴昌硕, 冲刀、切刀结合并用, 制作效果上大胆尝试, 不拘法则。继承了汉印端庄浑厚的气象, 他的印风面貌古朴, 技巧内涵丰富。由于他在篆书书法和绘画上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书、画、印三方面体现出统一的审美特征, 因而具有极大的影响。

篆刻大师齐白石, 他的篆刻和他的画一样, 追求完全自我的风格效果, 大胆创新。他的印章创作打破了许多前人所遵守的法则, 在刀法上充分发挥单刀技巧, 在样式上大胆运用残破或合并笔画、借用边框等手法, 因而在风格上显得独来独往。他的篆刻虽然具有很高的成就, 对后人来说, 应该注意借鉴和学习他的艺术精神魅力。

“现代篆刻”艺术可以看做是明清流派印的发展与延续, 它在以传统的“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印章演化为“以艺术为目的”的篆刻形式以后, 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前沿篆刻家对个性化的刻意追求为先导, 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世界。从近些年出版的各种当代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坛有写意印风的发展趋势。据调查, 其中具有大写意形式的作者和作品约占20%;直接承袭传统形式, 且印风趋于工整的约占30%;而半数作品都属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强化新的篆刻形式, 都或强或弱地表现出一种写意的趋势。其实刻印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通过印面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 抒发自己的情感, 并体验和享受创作过程中带来的愉悦。它已经基本上脱离了种种实用的功能, 一方好的作品从酝酿到制作, 再到完成, 可以说是审美的实践过程, 而对欣赏的人来说, 也是一种美的享受。通过对印面的欣赏、研究, 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作者的修养、艺术追求, 并与之产生共鸣, 完成一次审美的历程。现代篆刻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只限于印信之用, 也不只是附属于书画作品上的点缀了, 它与书画并驾齐驱, 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

三、今天的篆刻艺术

现代篆刻与传统篆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首先它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它独立成为一门艺术表达作者的情感世界;其次, 由于现代篆刻的这种新的功能, 允许篆刻家有更大的自由和发挥表现的空间, 从而出现了现代篆刻形式上趋向写意之风, 因为写意最能表达我们自由奔放的情感世界, 从而又能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相和谐。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上, 借鉴民族的优良艺术传统, 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 勇于创新, 不断地探索, 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崭新的一页。

“爱美之心”在篆刻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爱美之心”;“创美之心”;“品美之心”;审美教育

当代审美教育应当从人人皆有的“爱美之心”出发,因为只有从这里出发,审美教育才不致成为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审美教育应当成为提升“爱美之心”境界的教育。既然人人皆有的“爱美之心”是一种比较狭窄的、低层次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就有必要拓展所爱之美的范围和层次,用多种形态的美来丰富它,用深刻的美的内涵来完善它。而且,由于这种“爱美之心”与生活密切关联,因此,审美教育应当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把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人皆有的爱美的本性。审美教育不能成为纯粹的艺术教育,也不能成为抽象的哲学思辨,它应当是在关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在关注日常生活这一点上是合理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审美教育方面也应当提倡多元化的审美向度,让审美的趣味、方式、形态多样化。在篆刻劳技课教学中通过动手制作全过程的劳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引导学生富有“创美之心”,升华到“品美之心”领域。

一、“爱美之心”在教学中的立足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事实往往成为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立足点,但我们怎样利用这个人人皆有的“爱美之心”来实施审美教育呢?我在篆刻教学里融入了这一点,使课堂教学中处处流露审美教育的观念。就一般情况而言,这个“爱美之心”中的“美”是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人们最能直观到(主要是视觉、听觉所能感知到)的东西,它在具体事物上体现出来,是一种形象的、形式的优美。正如我的篆刻课程第一个内容“姓名章的制作”就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姓名的艺术字体的美感所在。感慨自己名字之美时,也从而获得自豪感。无论是字体美感上或是字体意义上都强烈地激起了学生对印章制作的兴趣。下面谈谈我在八年级劳技课篆刻教学中的美法渗透。

1.出示图片和实物,提高学生的“爱美之心”

在上手工《篆刻》一课时,我先用自然形态的美作为课程引导,这样会更自然地让学生步入到新课程的领域来。我放映了一张集合众多动物和人类的手印和脚印图。在图片下方有一行字:“同学们是否见过上面这些印迹?你还能举出其他印迹的例子吗?”下面的学生纷纷讨论问题,有些学生在分析图片上的印迹是什么动物的,有些学生歪着脑袋在想还有什么样的印迹。在一轮头脑风暴后,学生回答问题都表现得很主动、很积极。说到其他印迹时,有些学生便说:“墙根水流的痕迹、马路车轮划过的痕迹、老人脸上留下的皱纹等等。”其中有个别学生还联系就近的教学,说出我们即将要做的印章也是印迹的一种。紧跟着老师在电脑上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我国多幅皇室玉玺图片和历代国内外杰出篆刻大师的印章和签字,进一步从艺术美的角度吸引学生的视觉。学生边看边惊叹,情绪高涨。学生们又开始纷纷讨论,这次更是激情洋溢地举手抢言表意,有的说这个玉玺形态太美了,有的说那个玉玺霸气十足,还有的说如果自己的印章能做成那么美就好了,等等。当学生说出他们的感想后,老师借此又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老师的姓名章),这时是最佳导入篆刻印章制作的学习时刻。此时的学生,全神贯注盯着老师,眼神已经告诉我们,他们渴望能尽快制作出自己的漂亮印章。待老师讲完制作印章的过程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手工制作中。

2.动手制作,在“爱美之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创美之心”

手工制作课的特征在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了体现这一特征,我在课堂上安排了创造美的竞赛活动,在班里比一比看谁制作的作品美,再最后评出优秀作品并拍照留念。这一安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他们不但认真听讲还积极开动脑筋做出了各自富有代表性的特色印章。同时老师对学生自己评选出的作品进行了展示,让获奖的学生说说他们的制作思路,制作时遇到的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不少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所表现的创造性思维方法,给全体学生以良好的启迪。

3.展示成果,在学生有了“爱美之心”和“创美之心”后,进一步升华到“品美之心”的领域

人们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所制作的印章,有着简与粗、精与美的差别,为了使每个学生能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品味出美,我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即先选出制作水平高的学生的作品,并将其编上号,让学生按号评选。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3号印章作品章法(文字安排和布局)美,借虚见实、虚实相生、意境深邃,让人一看就觉得很和谐。”有的说:“5号印章作品刀法到位、很美,刀法如笔运,冲刀线条挺健,流畅自然,风格奔放,形态唯美。”同学们从作品的篆法、章法、刀法和款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评说,品味出这些作品蕴藏的美。然后,我又有意识地让作品较粗糙的学生起来发言,让他们从中找出所蕴藏的美。这样一来,无论是动手能力强或弱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品尝到美。

二、“爱美之心”的德育渗透

1.“爱美之心”在德育中深入教师是基础

“爱美之心”在德育中深入教师的意义世界是基础。就是要从教师意义世界的构建中提炼一种德育美的精神,让预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从中受到感染、教育、启发,明了他们所选择的职业的浪漫、神圣、崇高,昭示未来教师在意义世界的创造中提升境界,充满诗意。整合德育课程,整合学校人力资源,构建一个人性化大德育格局。其次,为确保德育过程中意义关怀的实施,需要构建一支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转型期师德建设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教师重塑师德,教师德性之真、德性之善、德性之美使之具备意义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在学校大力推动师德建设下,教师在精神关怀的给予和接受中开始创造诗性教育人生,感化学生。重拾德育关怀关键是要在德育过程中实施互动式意义关怀。

2.用“爱美之心”构建德育课堂情境是目标

用“爱美之心”构建德育课堂情境是目标。比如德行之美。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他看来,道德看起来应当是美的。但孔子却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如果把“德”与“色”都看成是“美”的,那么人们在二者的态度上为什么有区别呢?其实也好理解:“色”之美乃是一种直观的美,能马上产生审美效应;“德”之美是一种间接的美,需要一定的抽象把握能力才能感受到;如果不具备这种抽象把握能力,即使德行再高尚,也很难感受到它的美。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较好地把握抽象能力的“德”之美就必须从课堂气氛入手。篆刻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因此,在授课时,把音乐艺术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操作中领略篆刻艺术的工艺魅力之余还能深深感悟艺术高雅的情操之意。

在劳技课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将课堂教学的所有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过程,使生硬僵化、呆板沉闷的课堂教学情境转化为自然生动、积极活跃的审美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的学习在习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而“爱美之心”在审美教育里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关键部分。

篆刻教学教案 篇4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

肖形印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素材,从远古人的崖壁雕刻到今人的形形色色的篆刻艺术,肖形印独具艺术魅力和实践价值。从肖形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与章法等方面介绍了这门传统艺术,使学生肖形印篆刻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在鉴赏和动手实践中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特殊魅力。【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肖形印的篆刻艺术,了解掌握肖形印的篆刻方法、步骤和刻制要点。

2、感受篆刻传统艺术的魅力,体验篆刻乐趣,增强对中国篆刻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

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教学难点】

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篆刻工具材料、篆刻示范作品、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准备:篆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展示肖形印图片,并播放中国古典音乐,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感受中国篆刻的艺术魅力。

二、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用一段《老鼠嫁女》剪纸动画视频,感受动物形象的可爱,体会动物形象的特点。并展示课题:《篆刻体验——肖形印》

三、具体授课:

1、肖形印的概念与分类。

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又名蜡封或画像印。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用途和今天打在火漆上的印章类似。肖形印有铜、玉、石和陶质。铜肖形印多用失蜡法铸造,上面带有象形的图案,凸出印背,印面则作凹入的相同图案。只有用泥和蜡打在上面,才能看出其全貌,故称之为肖形印或蜡封。

据肖形印的不同花纹图案,可分为 5类:

①人物类。有狩猎、生产、畜牧、车骑、舞蹈、杂技、音乐、戏剧、官吏、神话等。

②飞禽类。有鸽、鸡、鸭、鸠、雁、孔雀、鹤、鹦鹉、鸾、凤、鹳、鹭鹚、鹈鹕、鸳鸯、啄木鸟、鹅等。

③走兽类。有马、牛、羊、骆驼、驴、骡、狗、猫、兔、鼠、猿、鹿、麋、驯鹿、狮、虎、熊、象、犀等。

④虫鱼类。有鱼、龟、蛇、蜥蜴、蛙、蟾蜍、蝎、蜘蛛、甲虫等。

⑤其他类。有瓶、壶、香炉、琵琶等生活器皿,以及树木、亭台、宫阙等。

2、肖形印的技法特点。

肖形印的图案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异常简练,寥寥数笔,足传神会意。制作可分为铸、凿 2种,早期的多为铸制,东汉时有凿刻者,多属线刻。

【导语】同学们想不想刻出属于自己的一枚印章啊?好!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刻制印章需要哪一写工具材料?(教师展示实物介绍:篆刻刀、石料、砂纸、印泥等)

3、教学重点——动物肖形印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示范作品——各种动物肖形印章,阳刻、阴刻都有。【导语】同学们请看一下,这几方印方印章有什么不一样?(白色字的印章叫阴刻;红色字的印章叫阳刻。这是篆刻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

4、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肖形印章,充分感受其中特色。

【导语】大家现在请拿起篆刻刀。这把刀拿在手上要怎么用呢?同学们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我们要学会刻印,怎样用刀是关键。用刀的方法就叫做刀法,篆刻的刀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冲刀法,一种是切刀法。

5、展示多媒体课件(视频)——刀法:冲刀法、切刀法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种刀法。(播放专家有关刀法的讲课录像)

6、让学生运用篆刻刀尝试切刀及冲刀的篆刻技法。

7、学生讨论两种刀法的不同之处。后教师归纳总结。【总结】大家现在对于刀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了,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用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特别是使用冲刀法的时候,用力不能太猛,不要石头没有被冲破,你的手却被冲破了。所以我们在初次尝试刻印时请尽量使用切刀法,切刀法比较容易掌握,而且更具有安全性。

【导语】好了,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刻印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尝试刻制一方肖形印章,也就是刻制图形章。那么刻制一方肖形章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8、肖形印章的刻制方法步骤:[教师用实物投影仪示范] ①打磨石料。②印稿上石。③镌刻。④修改。⑤钤印。

(教师讲解钤印的注意点,并通过示范将自己刻制的肖形章盖在事先制作的书签上。告诉同学们,这是老师自己制作的书签,今天谁作业完成的好,谁表现得好,就把书签送给他做纪念。)

四、学习活动:(并轻声播放古乐)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根据教师事先准备的复印材料或者请同学们临刻课本上和其他资料上的肖形章作品,刻完后把印章盖在纸张上交。(鼓励创作)辅导要点:(1)、章法、刀法(2)、刻印步骤(3)、提示安全问题

五、作业评价:

1、学生展示作业,并进行自我评价。

2、教师归纳肯定后当场奖励书签。

六、教学反思:

浅谈篆刻学习的第一步——临摹 篇5

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 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是石料。

大多数人在刚学习篆刻时, 都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临摹古人优秀的篆刻印章作品上。可见临摹是篆刻学习的第一步, 非常重要。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 主要体现在一方印章的章法美、篆法美 (也称书法美) 、和刀法美。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 通过对每一方优秀印章的认真观察、分析, 对比其文字的大小、肥瘦、粗细、曲直、方圆、虚实等, 透析掌握其中的规律, 可以提升对印章的认知和审美, 领悟其中精妙, 提升篆刻创作的水平。

一、“临摹”的基本内涵

临摹是书法、以及篆刻学习的基本途径。“临摹”严格来说是两个词汇。宋代黄伯思说过:“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 观其形势而学之, 若渊之临, 故为之‘临’;‘摹’谓以纸覆古帖上, 随其细大而拓之, 若摹画之‘摹’, 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 就明牗影而摹之, 又谓之向拓焉。‘临’之以‘摹’, 二者迥殊, 不可乱也。”

在篆刻学习中的临摹, 主要是以“临”、“摹”相结合, 各扬其长, 各避其短。而在进行篆刻初学的时候更是注重从印谱中选取优秀的印章进行“临”, 即是对印章进行描画。

二、文字的准确性是临摹的前提

在进行临摹之前, 对临摹印章的文字深刻认识以及掌握其书写的方法是重要的前提。

一般所选取的临摹作品都会以秦汉印和明清以来的著名篆刻家的作品为主。临摹之前首先识别字体, 即印章文字的书法。古代印章, 多用大篆、缪篆和鸟虫书, 宋元以来多用小篆, 还有一种将篆书笔画折叠均匀, 填满印面, 称为九叠篆。近代也有用隶书、草书、楷书入印的。在充分了解印章上字体的源流、文字的结构规律及书写方法后, 才能将文字正确地组合在印面, 不致在文字上造成错误。往往某一个字会有多种的书写方法, 需要特别注意不同的写法在不同的印章中以及在相同的印章中的不同变化。例如:清代赵之谦的印章“铁面铁头铁如意”中的三个铁字, 以及叶丰的印章“日日新又日新”中的三个日字, 都是用了不同的异体字法以显示其中的变化, 避免在同一方印章中出现单调重复的问题。我们只有在弄清楚了印章中字的每一种笔画写法, 才能在临摹的时候正确, 准确的临摹印章, 了解其中的巧妙之处。

当代社会使用的是简化汉字, 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大量普及导致人们手写的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少, 许多人对于常用的汉字书写都会出现错误, 更不用说是篆书等传统的书法。所以对于篆刻的学习者们, 必须要多查字典多看书多请教, 把所临摹的每个字的来龙去脉, 横竖走向都准确掌握了。只有知道临摹的是什么字, 有几种书写的方法, 如何书写才正确, 才能做到临摹准确。

三、“悟”形神兼备的章法美、书法美、刀法美是临摹的关键

在临摹前人优秀篆刻作品时要善于领悟其中的章法美、书法美、刀法美。“悟”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读帖时, 认真观察分析研究, 善悟其中之美;我们在准确认识和掌握了印章的文字和书写方法之后, 就要开始临摹。在下笔之前必须先要读帖。读帖时要认真仔细的研究分析印章的章法、书法、刀法, 善悟其中形神兼备的美。首先是章法, 印章文字的安排布局, 所谓的分朱布白。印章在很小的范围内, 以不多的文字, 表现其艺术魅力, 因此要求文字要富有变化, 布局丰富多采且有艺术性。印章布局大致分虚实疏密、对称均衡等艺术规律, 常以增减、挪让、屈伸、呼应等方法来处理。其次是篆法 (即书法) , 镌刻印章, 必须有书法艺术的修养, 很多著名的篆刻家, 都是书法家, 讲求以书入印, 要求刀中见笔, 笔中有刀, 刀笔相生, 因而书法融入篆刻, 增添出无穷的意境。最后是刀法, 篆刻家下刀的方法不同产生刀痕的面貌也不相同, 刀法有很多, 而且因人而异因时制宜, 由于派别的不同, 在用刀上也有差异, 刀法增加了篆刻艺术的趣味。

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研究, 对印章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印象后, 方可下笔。

第二阶段, 就是要把观察到的进行临摹, 把笔下、脑子中、印章帖上的作品在纸上临摹下来。临摹的时候要用心, 心手同行, 边临摹边感受其中的精妙之处:每一个字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及提、点、按、顿等, 笔画之间的长短搭配呼应等;每一个字在印章中所占的位置比例;每一个字以及每一笔画之间的间隔距离大小等等方面。都要用脑子用心的去学习去临摹去感悟。

第三阶段, 即是最后临摹完作品后, 与原作品进行仔细的对照, 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进行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对照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字中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章精神的细节, 尽量临摹和接近原作, 对照的同时细心体会, 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再次领悟作品的章法、书法、刀法。这对于以后的创作是大大有益的。

四、结束语

篆刻艺术的特殊性和美的规律主要都是沉积在优秀篆刻作品里, 对这些印章作品进行临摹、学习, 是一个篆刻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掌握其基本的艺术技巧并进而从思想精神上理解篆刻艺术的最有效的途径。

沈尹默先生说:“临帖可以从帖中吸取前人的经验, 容易得到他们用笔和结构的绳墨规矩, 便于入门踏稳脚步。”对前人优秀篆刻印章作品进行大量的临摹, 掌握其中的技法规律, 感悟其中的艺术美, 是学习篆刻艺术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赵宏.篆刻教程[M].华文出版社, 2006:20-25.

[2]吴硕人.篆刻法.学刻方法.上篇[M].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9:87-125.

篆刻教学 篇6

我校通过调查研究,于2009年9月创立了“初中篆刻”这一校本课程,以篆刻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篆刻艺术中的育人资源,传承和创新篆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方法,探索实施民族文化和精神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通过几年来的辛勤努力,我校探索出了一条在初中学校创建篆刻特色校本课程的可行之路。以下即是我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在实践和摸索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之谈。

一、开发篆刻新材料,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篆刻”教学之难,难在材料。数百年来,传统印石一直是篆刻艺术的基本载体,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石印材料还是太坚硬了,往往会出现所刻线条软弱、容易滑刀等现象,最后导致创作失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发现了陶瓷印这种古老而又新颖的材料,并尝试把它引入到篆刻教学中。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我们发现陶瓷印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表现力,是在初中阶段实施篆刻教学的较适宜的材料。陶瓷和印章都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代表,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两者结合更是独具特色、意韵深厚。将陶瓷印穿上绶带,赠人以礼,具有持信守诚、品位高雅的内涵。

目前,我校已经开发了单色釉、花釉、青花、紫砂、青釉、裂纹釉等系列。这些作品造型各异、釉色丰富、所刻文字古拙可爱。2013年11月,西泠印社老社员、著名篆刻家袁道厚参观了我校学生制作的陶瓷印作品后,欣然题词“篆刻新花”,充分肯定了我校篆刻课程在陶瓷印领域开发所取得的成果。

二、挖掘育人内涵,创新主题活动模式,以篆育人

说到篆刻艺术,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雕虫小技,甚至认为都已经有了电脑刻字,何必再去手工刻字。然而,篆刻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精神,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修身养性之道。因此,我校开发“初中篆刻”校本课程之初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理念—一“以篆育人”,即在篆刻艺术中挖掘具有育人价值的资源,创造性地研究学科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创新一切形式和手段为育人服务。

我校在篆刻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论语》《三字经》、成语、吉语、经典诗词等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刻制,还开发了篆刻衍生品——画像砖系列,把传统汉画像砖形式和现代金山农民画题材相结合,在感悟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渗透乡土文化和情感教育。

我校还定期开展多种主题创作活动,如“我刻校训”“马年刻马”“我刻座右铭”“我刻奥运冠军像”等。在一次“方寸陶瓷印,亲情铭刻心”主题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陶瓷印,并刻上祝福的话语,最后作为礼物赠送给父母亲,表达感恩之情,很多家长纷纷表达了欣喜和感动之情。通过这些主题创作活动,我校将育人功能和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篆刻创作中感悟经典,培养传统美德,修养身心。

三、拓宽创作形式和内容,适应学生特点,彰显时代精神

传统的经典诗词是篆刻中常见的题材,但我们也应看到仅仅向传统借鉴还是不够的。面对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与大数据信息过剩的境遇下,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表现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才能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在民族精神教育中要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

所以,我校在传承经典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篆刻的表现内容,让学生撷取自己喜好的语言,甚至流行语入印,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满天星甘做配角”“给力”“我就是我”“我型我秀”等。我们发现这种创作观念和现代篆刻艺术的创作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其实学生的语言是鲜活的,学生的语言是真挚的,学生的语言是富有时代感的。从他们身上,我们教师深受启发,这也印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再如,我们大胆地借鉴“元押印”的形式来创作。“元押印”是元代的一种融楷书文字和花押符号为一体的印章形式,由于花押符号似字非字,带有很强的原创性、私密性,学生感觉很有个性,因此深受欢迎。

四、借助优质资源,项目驱动,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专业教师的支撑。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即课程与教师共发展的模式。一般而言,有特色课程必有特色教师,且先有特色教师,然后才可能有特色课程。然而,在我校“初中篆刻”校本课程创建之前,关于篆刻方面的任课教师几乎毫无篆刻基础。于是,我校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与之不同的道路,即借助于社区优质教育资源,依靠项目推动,制度保障,自我实现。我校通过调研,发现我校附近有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如金山区博物馆、金山区农民画院、当地著名的篆刻家等。于是,我校通过结对共建、项目推动、专业扶持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课程的创建。

篆刻教学 篇7

目前, 在人物纪录片创作和理论上存在这样的误区:为了提高收视率, 传说、野史、假说甚至戏说这些能刺激想象力的题材大举进入纪录片领地。但记录毕竟是纪录片的基本手段, 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现实中取材, 才能在生活尚未失去最鲜活状态的时候, 以影像方式留住部分真实。因此, 要向现实取材、向生活取材, 从我们身边接触的人和事入手。要做好人物纪录片创作的故事性, 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选择的人物本身具有故事化

用故事来构建整个纪录片。我们在读小学时, 老师常常会告诉我们, 要用事来表现人物, 并让人物在事件中立起来。这条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纪录片的拍摄, 《从流浪汉到篆刻家》的主人翁郝大石正是在故事中建立起来的。大石是一位身高只有1.18米的残疾人, 初中文化程度, 后来却能够成为全国篆刻界小有名气的篆刻家。历尽磨难后不懈地努力取得成功。再后来他又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尽力孝敬父母、做义工回报社会。虽然这些故事都是以主人公口述的方式说出来, 而非真实拍出来的, 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其生动性, 反而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 使其更加形象化。只要是故事, 都有其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在里面, 而创作者对故事无须作过多的评判, 观众自有判断力。

我们都知道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在于记录性, 而有故事的记录才是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记录。因此选择郝大石这个“有故事的人”以及他“有故事的事”来拍摄, 是保证“有故事的记录”的先决条件。

悬念切入点要故事化

真正的悬念是一种心理期待, 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故事本身所设置的悬念才是节目表达的核心所在。悬念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因此, 在《从流浪汉到篆刻家》创作中, 我们只是把悬念当做一种创作诉求。在这样一种创作诉求的支撑下, 我们的节目始终在挖掘真正的悬念点。其实, 我们在用摄像机展示事物发展时, 影像和故事的发展过程已经构成了悬念要素, 那就是在不断地为观众提供新的信息载体。《从流浪汉到篆刻家》我们是从聘请郝大石去讲课并聘任他为客座教授开始的, 片子首先出现的就是一组大石进入校园到会议室去讲课的镜头, 此时观众第一印象就是大石他那只有1.18米的身高, 以及大石开始讲课前简短的几句自我介绍。他说:家里也没有退路, 种地又种不了, 有活也干不了, 找工作又找不到。这样的开头已经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的悬念:他是残疾人为何能够走上大学的讲台, 他的家庭怎么样, 为什么没有退路, 为什么有活他干不了, 为什么找工作找不到, 他又何以能够走到今天等。因此, 从这个角度出发, 强化悬念点, 或者从具备悬念的点进入, 是吸引观众收视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大全景、俯拍式的进入方法已经不能吸引观众。而一个小小的角度, 打开之后却有深度, 这才是观众喜爱的方式。也就是说, 今天的观众已经不再喜欢宽泛, 而是关注深度。

用细节强化故事化

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离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 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细节描写, 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服饰、表情变化、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细微环节进行的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总是凝聚了人物的某种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 是人物性格逻辑必然发展的体现, 一刹那的细节能勾勒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大石在他老家的院子里谈到, 因为家庭困难, 生计难以维持, 所以自己就立志努力要出去闯一下, 哪怕是要饭也不要在这个山沟沟里面, 一定要出去闯一番事业。这段话给笔者的感触就是尽管大石是一个残疾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面前他有足够的勇气去与困难拼搏。从1999年春节过后, 大石是三下广州, 每一次都留给他太多的磨难。第一次连最普通的工作例如洗碗、扫地都没有找到。第二次被别人拉去当乞丐骗钱, 他为了尊严没有干。第三次他对找工作已不再抱任何幻想, 一到广州干脆当乞丐, 万念俱灰的他开始了混一天算一天的生活, 此时的他已经到了生活的最低谷。在表现第三次大石的广州经历时, 有一段采访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过年的时候, 有一个老太太过来跟大石讲“今天过年你知道不”, 大石说“我能不知道是过年吗”。大石被问起后哭得很厉害, 接着趴在地上哭了好长时间。大石告诉我们, 老太太不这样讲, 他心里还好受一点。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 我们有意识地把大石的这段采访全盘编上, 并就大石的内心再次发问, 将“他能不知道今天是过年吗”这一细节用上。同时, 再配上当年在广州流行的歌曲《流浪歌》, 这样的处理再次体现出了大石当时如一叶浮萍, 在生活的激流里颠簸, 映射出了他的无助无奈。

这些细节的处理使人们立即对这位残疾人萌生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之情。细节刻画不在多, 只要一些极富感染力的话语和几组极富张力的画面, 就完全能够打动观众, 并使人物深入他们的内心。

陈国成的篆刻 篇8

陈国成学习篆刻从汉铸印入手,先后临摹近千方。初始追求形似,关注转折、端点、字形,得出的结论是汉铸印易于上手、简单。随着临习数量的增多,关注点开始转移,开始重视线条的线质、线性,得出的结论是汉铸印并不是那么简单,并非早期认识的横平竖直、缺少变化,而是异常丰富、变化多端,突出工艺线质,强调变化,充分表现方劲挺拔的线条质感。临摹的后期,兴趣点又发生了转移,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形态,而更加注重汉印整体的神采意味,对西汉不同时期和东汉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了不同的感悟。汉印通过整齐的质感,引申出理性、敬仰、质朴的联想,显示了宽舒、和平、庄重的意味,其平整中显示的流动之气,蕴含了线条的统一、包容和含蓄,正是汉文化博大兼容特点的深刻反映。

对汉铸印“平正观”的深刻认识,为其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风格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五年光阴。

2000年,在经过了几次系统学习训练之后,陈国成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学习的目标转移到明清流派篆刻风格。书晋诗唐,词宋曲元,古往今来,一峰高耸,后世难以伦比。而篆刻领域流派篆刻艺术在明清的奇峰突起,形成了与秦汉印艺术双峰对峙的局面,这在中国文化的其他品类中是罕见的。陈国成深知其理,他从理论出发,寻求突破点,先后阅读了《明代流派印章初考》等大量相关文章和著作,理顺流派之间的传承和相互影响,探讨其成因和历史背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他的头脑中渐渐变得清晰。尤其是晚清的吴昌硕、齐白石、黄牧甫诸家对他的印风影响最大,他似乎找到了自身性格的突破口,创作的第一批印作如“关公大刀”“陈大刀”等即带有浓厚的吴昌硕浑厚古拙风格,大刀阔斧,艳丽至极,连续两次入选全国展。

对明清篆刻流派印风的浸淫,不仅开拓了他的篆刻思路,也大大增强了他的创作欲望和自信心。他一发不可收,连续创作了数百方作品,沉浸在刀与石碰撞的神奇感觉中,在“险绝”的道路上忘情地跋涉着。这一时期的朱文印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平淡”“桥上行”“佛之印”“粟末书士”等印多次入选全国展,受到业界的好评,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篆刻面貌。

陈国成并没有停止其探索的脚步。2003年,他开始尝试大印的创作。他先后研究了历代官印的线条技巧,撰写了相关论文,研究了当代大印创作的优秀作品,确立了书法因素在当代大印创作中的主导价值,在邓石如“印从书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适合当今时代风尚的大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书法前提,避免出现小印简单放大的粗浅思维。他的印作“曹大将军”“无限风光在险峰”“纳须弥于芥子”等受到同行的肯定。应该说,这一时期也是其“险绝”阶段的延续。

2003年,他有机会成为吉林大学的访问学者,孜孜以求一年有余,“学然后知不足”。2004年,他考取了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师于著名书法家丛文俊博士。2007年,他顺利毕业,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书法文献学硕士。2008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方向计划内统招博士研究生,成为黑龙江历史上第一位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在吉林大学的七年脱产学习期间,陈国成由大学教授转换到学生的角色,每天背着学生书包,在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四点之间奔波求学。每次听课他最早到达教室,晚上在图书馆翻阅资料最晚离开。他深知做学问要专,更要博。七年里,他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角色,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辉煌,埋头于学业,如饥似渴,尽情地吮吸着吉林大学丰富而深厚的学养,努力奠定自己渊博扎实的学术功底。他的硕士论文以印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吾衍《三十五举》为研究对象,他在该文的提要中说道:“本选题以中国古代印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吾衍《三十五举》为研究对象。试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实物作为主体材料,以考古材料为依托,以历史文献、文字学、文化史为理论支撑,并借鉴其他门类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三十五举》的相关问题和《三十五举》分举等两编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进一步廓清吾氏相关印学思想,丰富近现代印学史料。2.通过对《三十五举》地分举疏评,力求全面掌握《三十五举》的学术价值,正确评价其成就得失。3.进一步校勘整理《三十五举》。4.对涉及到的印学史上的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加以阐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博士论文选题针对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和框架结构,从宏观角度全面理清中国古代印论的源流及其结构,可谓前所未有。其研究思维的扩大反映了多年勤奋苦读所带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作用于篆刻艺术而产生的学术观照及其对“平正”的新的追求。学术论文作为展现学术成果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表达学者的学术见解时,必须要有缜密严谨的立论求证。尤其是驳论文体,更是对作者论证功夫的一种考量。出入千数百年,纵横百十数家,使他眼界开阔,见解犀利。与大师们的频繁接触,陈国成有机会得以认真地梳理自己的学术思想,忘情地品尝着前辈的硕果。他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学术研究如鱼得水,书法篆刻水平飞速提高。许多迷惘的思路都找到了源头,许多困顿的想法进一步廓清。

近来,他创作了《百家姓》朱白印两套共计1008方,均为小印,我不禁想到《书谱》所言:“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陈国成正当壮年,有十几年的技法训练的基础,有近十年的学术理论的滋养,其篆刻之路必将在平正、险绝、平正的往复中不断进步。如今,他依然固执地坚持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信念独步前行。庄子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我们期待着。

篆刻教学 篇9

面向普通高中的“书法·篆刻”教学策略研究

杨广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开设《书法》课程的意义 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传承优秀文化,提升个人素养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 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拓宽发展空间,提高人生规划能力

一、课程内容

(一)概述

书法,本是指汉字的书写方法。现在,我们一般把用毛笔写出的秀美的汉字称为书法。从古至今那些显现在甲骨、青铜器、简牍、缣帛、石头、纸张等各种材料上的非印刷体的汉字字迹,我们也往往以书法称之。

文字作为语言的记录,具有传播信息、记录知识、交流思想和感情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由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民族传统,在创造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创造智慧和审美情趣,因此汉字的点画、结体和章法都极具个性和美感。用特有的工具和材料(毛笔、墨等)显示出来的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与通常写字有一定的区别。书法常常具备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艺术表现手段。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互相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全篇贯气等。

“书法”、“法书”与“书法艺术”

通过对书法作品的鉴赏,可以从中体会、品味书法艺术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加深对作品中流露出的作者的审美追求的理解与认识。在体验书法艺术活动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字体与书体

所谓字体 , 即是指文字的形状 , 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至它所属的大类型、总体风格,例如说某字是象什么形 , 指什么事,某字是什么形什么声,或看它是属于篆隶草真行的哪一种;其二是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例如说欧体 , 颜体等。

字体是从文字学的角度说的 , 考虑的基点是文字的结构。凡构造上符合共同原则,形体具有共同特点的同一系统的文字可称一种字体。书体是从书写角度说的,考虑的基点是书写的风格。凡文字书写上具有共同特征或具有某一成熟的艺术风格者 , 可称为一种书体。

(三)关于字体的演进 正体

指合乎字书规范的汉字字体。汉字从篆书变为隶书 , 隶书发展为楷书 , 自魏晋开始,字体的偏旁结构 , 已趋于一致。书写时要求符合字书的写法 , 凡合乎一般规范的就称为正体。但民间写字 , 往往有一些别体字 , 与正体的笔画有不同 , 因而有俗体的名称。正体有时与俗体对称。

1.单线式

东汉许慎 古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唐 < 书断 > 李斯小篆 程邈隶书 史游章草 张芝今草 钟繇真楷 二王(行书)裘锡圭 金开诚 篆 隶

草 — 行 — 真(楷)2.双线式

刘熙载 书凡两种 篆分正(详而静)行草(简而动)郭绍虞 篆隶楷(正体)草篆 草隶 章草 行(草体)启 功 篆隶楷(主线)章草 今草(副线)(动态示意图)(正体 主线)篆类(小篆)隶类(汉隶)楷书(草体 副线)草篆)章草

行书 今草

刘熙载 书凡两种 篆分正(详而静)行草(简而动)郭绍虞 篆隶楷(正体)草篆 草隶 章草 行(草体)启 功 篆隶楷(主线)章草 今草(副线)(动态示意图)(正体 主线)篆类(小篆)隶类(汉隶)楷书(草体 副线)(草篆)章草 行书 今草(四)篆书

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东汉许慎《说文》以小篆为正字,又收两类异体,一类称古文,指古文经中与小篆不同的字;一类称籀文,指《史籀篇》中与小篆不同的字.公元前 220 年,秦始皇按李斯的主张统一文字。后世学者把省改前的文字称为大篆,省改后的文字称为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等。

大篆书法以金文(钟鼎文)最具典型性。其优秀的传世作品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铭》《石鼓文》《墙盘》等。

《大盂鼎》大致代表了西周早期金文书风,其风格与甲骨文相近,以雄浑、矜重、谲奇著称。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的遗物,铭文气势宏大,笔法纯熟精湛,线条逑劲饱满,结体平正而又不乏俯仰、参差之变化。

《石鼓文》乃战国时期秦国刻石,是秦系典型书风,行笔沉着稳健,线条圆润饱满,结体方正宽博,为历代习篆书者所宗。

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秦处周之旧地,使用周的籀文,逐渐发展而具有秦的特色.秦始皇削平六国,统一文字,采纳李斯建议,“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时秦使用已久的籀文也在省改,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勿敬作《博学篇》,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不尽相同,后世称为秦篆,又称小篆.

(五)隶书

隶书分秦隶、汉隶和八分。秦隶指秦始皇时期使用的简体字。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但是形体、笔势不断发展,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体,熹平四年(175)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为国家的标准书体,三国魏以后称之为八分。汉隶有西汉隶书、东汉隶书之别。

汉隶碑刻(简称汉碑)法度谨严,风格多样,学习隶书从汉碑入手最易得法。著名汉碑有:

《礼器碑》瘦劲宽博,笔画刚健,制作精细,属这一路的还有《史晨前后碑》《孔宙碑》等。

《曹全碑》笔画雍容秀雅,端庄而不板滞,此类风格还有《孔彪碑》《乙瑛碑》等;《张迁表颂》方劲沉着,笔力雄厚,这一路还有《 景 君碑》《西狭颂》等。

《衡方碑》字体厚重古朴,与其相似的还有《甫阁颂》《鲁峻碑》;《石门颂》字字挺劲飞动,势如长枪大戟,奇纵恣肆,与此相近的有《杨淮表记》等。

(六)楷书

楷书是指汉末继有波势挑法的隶书之后,广泛使用和流行的又一种汉字正体。楷书的“楷”当楷模讲,“楷书”的原意是指可以作为楷模的字或有法度的字,从南北朝到唐代,楷书有正书、真书等名称。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楷书大致可以分为晋唐楷书和魏碑两大类。

晋楷一系发端于曹魏钟繇,完成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后这一派楷书被南朝僧智永传入初唐诸家,其后相继产生了各具艺术特色的欧颜柳赵等诸多楷书名家。晋楷一系多用于奏章、抄文、书札等,多为小楷、中楷,笔法成熟而具有隶意,用笔朴实而少顿挫。

魏楷一系主要是北魏铭石楷书,也包括从汉末到唐代的保留着隶书笔意、在艺术风格上与钟王楷书风格不同的南北铭石楷书,以及民间书手(包括工匠抄书手等)的楷书。这一系楷书多用于碑刻、摩崖、墓志、佛家经文等。

中唐楷一系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与前述二系风格不同的楷书。这一系楷书取法魏晋,追迹钟王,兼有新的创造,直至走向楷书的颠峰期。

其特征是强化用笔,起止提顿分明,在点钩的顿挫挑剔上都较前明显地丰富。颜真卿、柳公权就是这一系楷书的典型代表,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合称唐楷六大家。

(七)行书

行书,也称“行押书”。是指介于草书和正体字之间的流畅书体。行书本是由正体字在日常应用中笔划连写或小有变异而形成的,既便于书写,又不象草书难于辨认,所以宜于通行。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从汉代至今,行书随着正体字的发展,而在体势、笔意上有所变化,成为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

行书流派大致分为三系:

一是东晋 “二王”行书体系。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它融平正和欹侧于一体,是行书的最佳模式之一。

二是唐代颜真卿流派。颜真卿师承张旭,法宗二王,在传统笔法中融入篆书笔意。其代表作《祭侄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

三是清代的魏碑行书流派。其代表书家有金农、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

(八)草书

草书是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草”有起草、草稿、草率之意,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我们今天所说的草书是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书体。草书形成于汉代,今天则成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草书的发展遵循了章草(古草)—— 今草(小草)—— 狂草(大草)逐步演进的轨迹。

章草的传世代表作有史游的《急就章》、索靖《出师颂》《月仪帖》、卫灌《顿首州民帖》、陆机《平复帖》等。今草始于张芝而成熟于晋代二王。传世佳作有王羲之《十七帖》、智永《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狂草的传世名帖有张旭《肚痛帖》《古诗四帖》、怀素《自序帖》《苦笋帖》、黄庭坚《李白忆旧游师》、祝允明《赤壁赋》王铎《杜甫诗》等。

(九)笔墨纸砚

二、《书法》课程的评价标准 ◆ 积极参与书法活动。

◆ 恰当地使用书法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古今两件以上书法作品。

◆ 识别三种以上的书体,了解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初步掌握一种书体的书写规范,创作两件以上的书法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个性。◆ 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

◆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或几个书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三、各课版面上体现的教学活动 思考与讨论 ◆ 艺术实践 ◆ 知识窗 ◆ 名家论述 ◆ 自我评价 思考与讨论

巩固所学,引发争论,智慧碰撞,引起质疑,建构观点。◆ 设置复习巩固的问题 ◆ 提出不同观点的问题 ◆ 提出反思性的问题 艺术实践 自我评价 学习活动方式 ◆ 调查研究内容

◆ 研究项目、设计制作项目 ◆ 资料搜集与整理 ◆ 作业与作业要求 知识窗

(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知识拓展)

人物介绍、名词解释、知识概念、时代背景、轶闻趣事、网址等。名家论述

四、对教材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注意把控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

(二)注意知识讲授的科学性;

(三)注意教学中演示的准确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演示);

(五)建议在实践中以隶、楷、行为主要练习内容;

(六)选碑帖注意代表性(名碑名帖);

(七)结合本地区的学习环境,重在学以致用。

五、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书法教师的学历要求,基本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如何加强自身修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是摆在我们在职的每一位书法教师的任务。我想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出色的书法教师谈几点想法,供书界的同仁和教师们参考。

(一)书法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扎实的书法专业知识,如:书法美学、书法史学、文字学、碑帖学、金石篆刻学等。还有与书法相关的知识,如:文、史、哲的基本理论,古典诗词、书画题跋以及其他姊妹艺术(包括音乐、美术、戏曲、佛教等对书法的影响)。.具有合格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基础知识是书法教师职业必备的文化修养,合格学历或同等学历的文化知识是从事教育和书法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书法教师进一步自学和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书法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书法专业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写字(书法)教材和高中阶段的书法、篆刻模块教学教材所呈现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书体、以及与书法相关的领域也比较多,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要精通。.熟练的书法专业技能

书法教学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般性的书法常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技能技法训练(用笔的方法、结字的方法)和简单的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巧,能在课堂上进行准确、生动、迅速的演示,教师直观、熟练、准确的演示,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书法教师威信确立的支柱。

(二)书法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搞好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书法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知识结构,还应具有以下的能力,才能胜任好教学工作: .运用教材的能力

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灵活地运用教材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基本素养之一,如小学阶段注重对汉字的基本点画训练和结构训练,初中阶段注重对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赵孟 《胆巴碑》、《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等古代名家作品的临写,高中阶段注重对历代名家名作赏析和创作练习,从小学入学后到高中阶段形成了一整套的(写字)书法教学系列。通过十二年的在校学习,一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对祖国汉字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三是通过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培养学生 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讲授与演示能力

在深入钻研、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如何将所讲授的知识浅显、通俗易懂的传递给学生,这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讲授的知识、概念要准确无误。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演示,建议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所学的技法,通过变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接受能力

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接受能力是(写字)书法教学的中遵循的一个原则,学生随着年龄不断长大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其心理和接受能力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的执行办法,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应侧重书写习惯的养成教育(硬笔的执笔方法,写字的姿势等);中、高年级侧重毛笔字训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美观、整洁,初步对祖国传统文化书法的认识,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学生升入中学阶段后进入某一种书体的临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控制好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教学条件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在每节课的学习中都有一定的收获,作为我们任课教师应认真对待和很好的珍惜。.思想教育能力

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天职,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应自然渗透,写字(书法)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古今典型例子也非常多,讲解起来亦非常生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素材。尤其在当今合格人才的培养中,人文内涵和传统文化缺失的状况下,更要加强人品的教育,教学中应予以正确的引领,这是我们任课教师的责任。.承担起学校书法教育诸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书法教师同美术教师一样,除了完成好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要承担起学校的美化工作,包括美化教室、美化楼道、布置会场、布置学校的宣传橱窗、举办校级的美术和书法作品展,同时,要组织好课外书法小组的活动,制定好辅导计划,定期学习和辅导,参加不同级别的书法比赛和展览等,这些工作可以衡量一个书法教师的水平,也是书法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6 .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与帮助,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直观、形象的讲解汉字的基本点画,分析汉字的结构;通过投影仪的演示,学生可清楚地看到老师范字的书写过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疑会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再有,学生通过网络可搜索大量的书法方面的信息,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长期性学习和对书法持久性兴趣的保持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书法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涵养

写字(书法)教育教学是一种人文性课程,首先是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书法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再有传递书法文化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精神的需要,在此看来,教师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教学中教师是传播书法文化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人文涵养提升了,才能通过日常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人文涵养的提升非常重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学会采集、搜集、整理、处理书法相关信息的能力,注意日常积累,为教学服务。.关注书法发展动态

关注各级、各类型的书法比赛、展览,有的展览可辅导学生参加,有的展览教师可参展,要培养学生和自身的参与意识,要关注书法发展动态和走势,拓宽自身视野;逐步提升自身的人文涵养。.从历代碑帖中汲取营养

加强自身的技能技法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从事书法教学的终身事情,纵观历代碑帖如浩瀚的长河,有取之不尽的营养,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建议书法教师在训练时先主攻某一种书体(楷、隶、行)均可,同时要兼涉其他书体的临习,尝试体验不同形式的创作练习,时间久了,自身的技能技法和笔、墨功夫肯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提升对历代名家名作的鉴赏能力

纵观历代名家名作各具艺术特点,从用笔用墨的技巧、字形的处理到谋篇布局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我们要学会欣赏,学会解读,学会诠释,提高对风格各异书法作品的解析能力。同时还应关注现代书法作品的特征和创作的形式感等。

篆刻艺术发展简析 篇10

摘要:

通过对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时代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物或作品进行分析,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篆刻艺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篆刻;印宗秦汉;印外求印;写意印风;传统工稳印风

“篆刻”是对以艺术为目的的印章形式的称谓,“篆”,篆书,“刻”,雕刻,从表面意思讲,篆刻就是以刀代笔、以篆书为体、以印石为载体而进行的刊刻艺术形式。当篆刻从实用功能的印章演化成独立的艺术形式时,印章和篆刻的含义便分道扬镳。篆刻艺术便开始了它烂漫多姿的历史进程。

一、篆刻的起源

篆刻的起源,应当追溯到印章的起源。从已出土的文物和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已在陶器上刻画印痕,至商周时期陶器上已有不同类型的印陶,因此可以说印陶的出现和使用便是篆刻的一个起源。随后瑰丽繁杂的先秦古玺已经呈现出完整的印章形式,成为篆刻丰富的艺术宝库。

二、雄强灿烂的秦汉印

秦汉印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秦统一六国后,以摹印篆来铸刻印章。摹印篆以平直方正为主,方中寓圆,能够较好地适应规整的印面形式,并为随后汉印的诞生创造了基础。至汉以后,汉人在秦摹印篆的基础上将文字彻底的“印化”,篆刻艺术便迈入了特立独行的汉印时期。

汉印在表象上给人以平正方直的直观感受,然而这种看似平淡的形式却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识。汉印中还出现了鸟虫篆这种极具装饰意趣的印式,以及人物、动物、建筑等图像肖形印,均成为篆刻艺术在汉代发展的绝响之作。正因为汉印的灿烂多姿和朴素艺术本质使之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印宗秦汉”成为初学篆刻的不二法门。(如图1)

三、流派纷呈的明清篆刻

明清篆刻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此时的篆刻已完全摆脱印章的实用目的,印章的制作也不再是职业的印工匠人,而转换为以文人为创作主体,并形成了诸多流派,因而称之为明清流派印或明清文人印。

文彭和何震是明清篆刻艺术的先驱者,被后人尊为“流派印之祖”。清朝中叶的印人已经不再是对汉印的简单模仿,作品中更多的表现出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这一阶段以丁敬和邓石如为代表,他们走在探索者的最前列,成为不同风格的两面旗帜。

丁敬以切刀治印,开创了世称“浙派”的篆刻风格,其弟子和追随者众多,尤以蒋仁、黄易、奚冈三人为最,与丁敬合称“西泠四家”。同时期的邓石如能够打破当时浙派独霸印坛的局面,独树“印从书出”的大旗,将书法和篆刻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他在篆刻艺术探索中取得的最大成就。(如图2)

而崛起于晚清印坛的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三位大家则成为明清篆刻艺术成熟的标志性人物。赵之谦将考古发现和前人未用的碑刻文字、铜镜铭文、诏版货币文字、砖瓦陶文等全部吸收并化用,成为“印外求印”的大家,也奠定了他在明清印坛上的不朽地位。黄牧甫也是一位“印外求印”的大家,众多刻石文字、三代吉金等均能借鉴,最终融会吸收而作用于篆刻。黄氏印面光洁,残破较少,寓巧于拙,寓奇于平,平中求险,体现了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与黄牧甫同时期的吴昌硕,他的创作方法依旧是“印外求印”。吴氏篆刻与其书法有很大的关联,它尤以浑穆沉雄的篆书名噪于世,其篆刻作品有着和书法同样的风格取向。其篆刻作品给人以风樯阵马、苍拙朦胧之美。他是明清篆刻艺术发展成熟最重要、最鲜明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开创了写意印风的辉煌篇章,成为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家。(如图3、4、5 )

四、个性张扬的现代篆刻

现代篆刻以体现个人性情、展现个人风貌为创作特征。齐白石、来楚生、简经纶、陈巨来四位可以说是现代篆刻的代表人物。

齐白石以汉印为基础,以单刀直冲的方法创作了个性鲜明的篆刻作品。齐氏作品给人以痛快淋漓、力可抗鼎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来楚生的篆刻作品同样以秦汉印为根基,但营造出一种朦胧古拙、意通古今的写意美。简经纶独以甲骨文入印,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篆刻新形式。陈巨来一生钟情于圆朱文印,其作品沉静秀美,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如图6、7)

当代篆刻较之前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长足的进步。且以写意印风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形式,作者对个性的强烈表达和情感宣泄不断催促着篆刻艺术的前进。

五、新时代下篆刻艺术发展的趋势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造就。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篆刻艺术的发展必将呈现更加多彩多姿的趋势。

首先,写意印风将会成为篆刻艺术发展的主力军。现代篆刻因与写意画有着共通之处,所以篆刻便借用“写意”一词来定义那些个性张扬、直抒胸臆,与传统工稳印风相对的篆刻形式。写意印最宜于表达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世界,且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又能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相适应,因此被当代创作者广泛接受,继而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

写意印贵在自然而又有新意,寓巧于拙,方寸之间有万千气象,篆法、章法、刀法三者相辅相成,它更强调作品的意趣和格调,更注重作者自身的艺术造诣和综合素养。(如图8、9 )

其次,对传统工稳印风的继承和发展依然是众多印人追求的目标。传统工稳印风的学习依然离不开“印宗秦汉”和“印外求印”,应当取法乎上,追根溯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印外功夫的修炼,只有这样在学习的道路上才能够登堂而入室,继而探索发展的方向。

六、结语

篆刻是门古老的综合性艺术,它将书法、绘画、雕刻、文字学、考古学等众多学术融为一体。篆刻的创作和创新,一方面要求作者在篆刻的范畴里能够深入探索研究;另一方面要求作者在印外的诸多学识修养上有着广泛的宽度和深沉的厚度。在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沧桑变化之后,篆刻艺术更加显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我们也期待古老的篆刻艺术焕发出更加绚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熊.篆刻十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上一篇:水稻旱育栽培技术应用下一篇:口腔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