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学生十篇

2024-09-13

中高职学生 篇1

1. 音乐教育的普适性和业余性

学校音乐教育是包括大、中、小、幼各级以及中高职学校在内的普通音乐教育体系, 它有别于培养职业音乐工作者和音乐家的音乐院校和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

中高职音乐教育的对象从音乐专业角度看, 都是非专业的、业余的。因此, 教学内容应注重普适性和广泛性。教学要求也不能一概而论, 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 说到底是为发展人的个性, 提高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素质服务, 是为实现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总目标而服务。这个总目标要求贯彻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热爱祖国并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身的人才[1]。

2. 学生的可塑性和广泛兴趣

中高职院校学生年龄通常在十六至二十岁左右, 从心理学角度看,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接受能力, 是对社会认知和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但是, 生活中大部分人未能较系统地接受音乐理论和音乐教育, 因此具有较大的培养空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已形成很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 具有极大的审美需求, 对音乐具有广泛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审美取向进行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而防止假恶丑的不良音乐作品的侵蚀。

二、声乐教学技巧与教学实践

1. 实施主体教学, 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核心

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是不够成熟的, 这一阶段正是奠定文化基础, 提高文学素养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即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又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有创新才能有突破, 而创新能力其实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教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教育对声乐教育而言, 就是重视因材施教, 也就是说声乐教学不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重视因材施教, 就是突破自身和传统的束缚。

2. 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地获得知识

声乐教学大课的模式是: 上课老师先领学生发声练习, 然后对歌曲进行分析, 讲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带领学生视谱唱旋律、填歌词, 最后把歌曲唱下来。一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教学该怎么做、怎么学, 都是以老师为主体, 学生处在被动状态, 没有兴趣学, 老师也觉得乏味。这就说明了一点, 教学中缺少了主动性也就没有了创新。要想把一节声乐课上得成功, 就需要把学生的被动转变为主动, 让他们去思考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该怎么去表达, 例如, 在2014 年12 月份, 我上了一节省级的声乐公开课, 在这节课中, 首先我是选用情境教学, 用律动引入课的主题, 让学生在愉快活跃的音乐中来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加入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以及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 来引导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和歌唱的乐感, 这样把原来被动学习声乐的歌唱方法, 变为学生主动去探究怎么样才能唱好。

3. 情感体验, 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如何把情感融进教学中呢? 例如, 歌曲 《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作深刻的描述, 然后通过视频文件为学生创设情感意境, 让学生抓住歌曲的灵魂, 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那么演唱效果会更佳。

三、结语

从主体性教学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 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修养, 掌握文化、美学知识, 达到如此水平, 才能胜任普通音乐教育, 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姚思源.论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中高职学生 篇2

高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爱好的运动项目已基本形成。有些学生对一些体育活动表现出一定的能力,经常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另一些学生由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或运动能力较差,还没有养成运动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健康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致使沉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离运动场所越来越远。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80后和90后的学生在中学时代苦于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基本上放弃了运动技能、生活技能和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生活后,学习压力减轻了,余暇的时间也多了,但在运动场上“拼搏与厮杀的欲望却在减少”,许多学生整天无所事事。笔者曾对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有48%的学生课余时间不知道干什么,35%的学生喜欢上网,只有17%的学生每周有2~3次的运动,但每次运动的时间不足40分钟。因此,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利用体育课堂的时间,教育和引导学生转变健康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促进高职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体育意识和态度形成的主渠道,是人一生健康发展链条中最关键的环节。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和操作者,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能按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体育教育观,积极进行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科学的统一,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自我健康的责任感。

策略一:尊重和信任你的学生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育理念,首先你要尊重和信任你的学生,并且要无私地接纳你的学生。尊重与接纳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能力的体现。教师只有真正用心去爱学生,才能打动学生,进而唤起学生对你的尊重。当学生从心里接纳你的时候,就会在你的课堂上,尽情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当然,教师的爱,不是溺爱、宠爱,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严寓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凶。尊重和信任他人,等于尊重和相信自己。

策略二: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也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接触外,还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运动和交流,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受,提高和改进自己教学方法。

策略三:多采用鼓励的行为方式

天底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这一点所有的教师都知道,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运动技能、技术、基础和运动天赋不尽相同,在运动中表现出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甚至很不“听话”。是冷眼、讥讽,还是表扬、鼓励,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选择。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批评,善用批评的艺术,寓贬于褒,多使用幽默这一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让生涩的批评变得顺畅自然,而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疾言厉色,用愤怒的语气、威严的表情、严厉的语言来树立教师的威信。其实,这种语言神态,首先使学生筑起了心垒,以拒绝的心态审视指责,往往不会接受规劝。要想纠正学生的缺点,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前提是学生必须乐于接受你的批评,乐于听取忠言。教师要慎用批评,要善于用“好”、“太好了”、“太棒了”、“你真行”、“你进步真快”等词句鼓励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策略四:让学生知道体育课的常规和要求

由于体育课自身的特点,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常规和要求,这些必须让学生清楚,并且努力做到。比如上课时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有事有病及时请假,上课时既要快乐、活泼,又要严肃、认真,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互相保护等。教师应通过常规管理,使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权威,形成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制度化。

策略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

当今大学生的成人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他们表现出有理想、有抱负,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自信自强,自尊自重,勇于创新,乐于交往。但与此同时,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大,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落感、自卑感,无奈心理加重。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和身体状况,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有利于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积极态度和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善用快乐体育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锻炼中享受愉悦、祥和的课堂气氛。在考核学生时,要注重过程,享受过程,态度决定一切。体育课的过程比结果还要重要,有了科学锻炼的过程,增进健康的结果才会随之而来。没有过程,就不可能获得愉悦的感受。

策略六:公平合理、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实质上就是测量学生学习目标达到程度的过程;了解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意识和态度,以及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产生放弃退缩的消极因素。以使学生感受进步、体验成功、获得激情、坚定态度。综合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的速度和幅度、上课的出勤率等。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在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时也有多种选择,如百分制、及格或不及格、通过或不通过、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评价的形式也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学生与教师共评等。不管你采用哪种评价方法,必须公平合理、准确科学;必须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和身体状况;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有利于形成对身体锻炼的积极态度和意识;必须有利于反馈信息的获得,以此来判断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是否有效。

总之,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你才能更有效、合理地寻找学生身上的优势和积极品质,让学生知道你对他的期望,运用清楚、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进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

[2]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林英.给教授的健康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中高职学生 篇3

【关键词】学生活动 中高职学生 德育 作用

一、各类学生活动的范畴和组织特点

中高职院校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除了专业技能的教学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具体地说,包括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团队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性格等。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惯于说教,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广泛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逐渐形成施教者的共识。在中高职院校中,常见的活动类型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各类竞赛等。各类学生活动,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做”“互动”,他们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格的教育目的,这一目的主要通过道德情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来体现。各类学生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同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突出了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其活动组织特点包括:

1. 广泛的参与性

通常,在各类中高职院校,每学年初,学生处、团委都会开展各种表彰活动。一方面表彰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广播站、海报、板报、电视台宣传等手段面对大一、大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广泛的活动宣传。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各类形式的活动。从这个方面说,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在参与方面,体现出广泛性和自愿性。

2. 兴趣所在,学生活动体现出创造性

由于中高职院校在学生活动方面坚持自愿性的原则,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跨班级自行结成小组,或由班级团支部组织学生组成大组,再在本班范围内分成小组进行活动的方式报名,报名时各个活动小组要确定活动内容、组长、活动名称、设计活动方案、联系活动地点等。在这个筹划、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为例,即使是“心理健康”同一个主题,各班、各系、各社团开展活动的形式就会各不相同。具体每个小组、班级、系部的活动内容不同,而每一种形式的活动都是学生创造性发挥自身才能的体现。

3. 教育性和思想载体性

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奋斗是产生凝聚力的内在条件,各类学生活动将众多兴趣爱好、志向相同的同学汇集在一个团队之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每一个活动都带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观念指导,这就使各类学生活动富有教育性的特点。

各类学生活动汇聚众多学生,它所倡导的思想就更容易让同学接受,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的主流。多样化的学生活动融入与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选择的自主性、参加的广泛性是学生活动的突出特点,使学生活动是在学校的主导与控制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学生活动能够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引导工具加以使用,具有广泛的活动舞台和思想载体的意义。各类学生活动既克服了活动时间的短期性、活动空间的局限性、活动内容的单一性,又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不再是简单的搞活动,学生被动参加,而是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设计活动。各类学生活动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内容,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且特殊的作用。

二、各类学生活动对德育的作用和意义

各类学生活动是中高职院校课外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加强学生活动开展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学生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

1. 加大学生活动开展的力度,是服务学生素质教育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寻找各自的舞台和地位,以求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生的这种内在的需求和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功能是基本吻合的。学生社团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平台和舞台,调动了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各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加大学生活动开展的力度,是改进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长期以来,中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第一课堂教育,以两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阵地,以灌输为主要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伴随着形势的发展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在新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思政教育环境。

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而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敏感的青年群体,受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在其社会化进程中,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这就势必要求有一个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问题,有一个转变教育观念,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构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问题。

3. 加大学生活动的力度,是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endprint

校园文化是中高职院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繁荣,要落实到不同的层面和项目。

而各类学生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学生活动有利于把学生吸引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避免部分学生无所事事而从事一些对自身发展不利的活动,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展示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对美的认识,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三、开展各类学生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1. 调查研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座谈等形式,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开展活动。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德育作用。

2. 教师指导

为了保证学生活动能顺利完成,学校必须加强管理,并加强对各类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指导能够保证学生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以科学的方法运行,也有利于总结和提高。

3. 骨干作用

学生干部是各类学生活动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同学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一个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的表现。如果这支队伍能够发挥积极的示范、表率作用,就一定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其他同学。

4. 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时,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至少要让学生明白活动所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必要时,要有安全预案和安全责任负责人,并保持安全事件突发后各种救助渠道的畅通。

5. 切记走过场

在教育上,尤其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形式感”“走过场”或者“老一套”对学生敏感心灵的打击是不容忽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破坏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失去教育的主动权。所以,活动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有意义。否则,宁可不开展学生活动。

中高职学生素质的培育 篇4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计算机系学管主任

赵玉国

关键词

中高职学生 素质 培育

摘 要近几年,计算机系学生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学生违纪事件较多,教育效果较差,班主任工作顾此失彼、焦头烂额;痛苦中反思,计算机系班主任改变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在中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注入培育的因素,班主任营造适宜的条件,引导培育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过两年时间的摸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愿与大家共享,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计算机系的学生,入校前多数沉迷于网络,虚拟的网络世界在幼稚的心里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入校后,他们将虚拟的网络游戏规则、情感、行为移植于校园生活,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对劲,学生间产生磨擦时没几句话就会动起手脚来。对老师劝告、教育权当耳旁风,个别学生还有抵触情绪。违纪后,认识不到自己已经犯了错误,还找理由推脱责任,听不进规劝,不接受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或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果。

2009年,计算机系共有20个班707名学生,月月发生学生违纪事件,一件未平又起一件;校外喝酒回校打架、教室内口角打群架、上学不交学费、开学后学生离家不返校滞留校外或是跳墙逃学上网数日不归校等;发生较大违纪事件9起,留察、劝退或勒令退学25人。9名班主任,年龄最大58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6名班主任是首次带班,共带15个班510名学生。班主任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发脾气、高嗓门,焦急、抱怨,面对蛮横不讲理的学生家长欲哭无泪,在每周的学管工作例会上,班主任自责、检讨、祈祷与保证。

2009年底,学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育人职能,关注班主任成长”的理念,在寒冷中感到丝丝暖风吹来,疲惫的身心渐渐复苏。2010年初,学校进一步推出“班主任五个一工程”,即读一本专著、写一篇读书心得、组织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设计一个治班方略、撰写一篇德育论文。在忧郁中清醒了许多,自信心得到修复,感到工作有了方向。计算机系中高职学生素质差、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低的现状要改变,必须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入手;面对我们的学生,班主会必须学会要象科学家培育新的品种一样,去思考去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培育”的理念。

一、培育的理念

培育,就是像科学家培育新的品种一样,班主任必须营造出适宜的条件,引导培育学生的行为与情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规范高尚,健康成长。

培育与教育有较大的区别。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施加影响的效果与学生接受教育的愿望与需求相关。学生本身需要并愿意接受教育时,教育的效果才明显;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较低或不愿意接受教育或有对立情绪时,班主任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效果甚微,较难实施教育,此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培育。

培育是营造出适宜学生成长的外面条件后,引导培育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引导培育的效果与营造的外部条件是否适宜相关。开展培育工作时,班主任要坚信:既然是种子,肯定有生命;只要善于精耕细作,营造出好的生长环境,干瘪的种子也能发芽、成长。

不同的学生需要的外部条件是不同的,班主任要以奉献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热忱的态度、执着的追求去思考这个问题,营造出适宜不同学生生长的环境。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培育中懂得了珍惜与关爱,茁长成长;素质差的学生在培育中惭惭接爱了教育,健康成长。

素质培育,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学会用新的思维、新的工作方式去工作,去处理遇到的问题,这是一种尝试,是一种挑战。

二、培育方法----大力宣传“我的一天”

“我的一天”,是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用富于情感、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张贴在班务栏处,要求班主任宣传讲解,融入到学生心里、化为行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该如何做呢?按时起床,不贪睡,文明叫醒舍友,这是对宿舍成员的基本要求;穿好校服,迅速进入操场指定位置,体验广播体操青春的活力与美感,这是集体活动,个人应踊跃参加,成为集体的一员;整理内务,被褥叠放整齐,地面干净,告诉了大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注重营养,吃好早餐,三餐搭配合理,不浪费粮食,体现了健康的身体是自己管理出来的,不是由远在他乡的父母督促到的……学生走进教室时,驻足看了几眼,时间长了,会融入到心里。

三、培育方法---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班主任分析班内动态、找出急需解决的或重要的问题后,确定主题班会题目;班主任收集筛选资料,组织内容、合理安排,制作出课件初稿;计算机系全体班主任观看课件初稿,提出修改建议,进一步完善。周二下午业务学习时间,班主任在本班教室召开主题班会,全体班主任参加。主题班会结束后,班主任再次集中,对本次主题班会作出评价。

主题班会观摩活动效果明显,表现在(1)班主任高度重视,有利于班主任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修养;(2)有利于班主任深入班级发现问题,找出对策解决问题,保持班级健康发展;(3)计算机系全体班主任参加主题班会观摩活动,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实现共同进步;(4)计算机系全体班主任参加的主题班会形成了强大的态势,对学生心里产生有力的冲击。

四、培育方法---赞美高素质的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的工作过程是锻炼自己、积累经验的机会。这个机会难得,学生干部是少数,需要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还是个好机会,有班主任扶持、学生支持、责任又轻,即使做错了,也有班主任作后盾;是个富有的岗位,从学生时代开始存储人生财富。学生干部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应该认识到拥有学生干部的身份是人生迈向成功重要的一步。

学生干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应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是学生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者,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动态与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计算机系学生素质培育工作中,学生干部的素质与修养具有决定性作用。

计算机系对学生干部培养目标是:树立为全体同学服务的意识,具有奉献精神、领导能力,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五、培育方法---成立女生工作部,培育魅力女生

漂亮女生值得羡慕,但心灵美的女生才更具魅力。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爱、乐于助人,即使外貌上有点小小的“瑕疵”,也挡不住成为受欢迎的魅力女生。

服饰打扮要以本色为主,不追求服饰上的张扬,校服能使个性与魅力融入这个年龄段独有的青春与朝气中。

举止大方、做事洒脱,困难面前不退缩,有野草般的韧劲和明确的追求,形成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美丽与青春是女生短暂的资本,不能改变命运,知识与智慧才是女生的终生财富。

六、培育方法---重点学生专题座谈

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召开重点学生专题座谈。

重点学生人数不多,但是影响计算机系整体的平稳与安全,做好重点学生帮、扶工作尤为重要,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重点学生的进步能极大带动刺激其它学生的健康成长,赶羊打尾羊就是这个道理。

七、培育方法---活动融入素质培育

活动是一个机会,不论活动大小、级别高低、样式繁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又是有限的资源,让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充分享用这些资源,尤其校级资源,对计算机系学生进行素质。明白了这个道理,活动就不是负担,是素质培育的最好方式。

劳动,就是一种最好的活动。如校长或那个部门要搬办公室时,珍惜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帮忙清扫屋子、抬柜子沙发,劳动过程中有校长亲自指挥,学生眼活手快,学会了大件物品该如何出门,易碎的该如何搬,时不时得到赞许,学生享用了校长的教育资源,体验了劳动的快乐。清洁校园的学生爱护环境卫生意识强,学校园工教了学生种植花草树木等。

对于学校大型的才艺性活动,学生担心成绩不理想面子会不好看,往往表现为退却;这时,鼓励学生走向竞技场,只要参加就行、就是好样的,名次不重要。

校级活动时,采用个人报名与系推荐选送的方式。在教室时常大声喧哗、爱出风头的学生参加校辩论赛,文静、腼腆的学生参加校诗歌朗诵赛,洒脱爱动的帅哥加入校国旗护卫队,有纪律处分的学生多做现场观众等;根据学生的个性与表现,推选参加不同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西柏坡义务讲解员的学生返校后,原先小女生的模样不见了,朴素大方、笑容亲切、双目环视;在督导处值周的学生归来后,文明礼貌、纪律性增强;校合唱才为计算机系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

以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为本,计算机系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金秋合唱节、迎新送老晚会、男女混合拔河赛、冬季长跑赛、篮球赛、诗歌朗诵赛、美术历程90后一代、印刷11-1班实习分享、大地红行为艺术、中秋赏月、玩儿泥巴、高计11-3集中学习团史、野外生存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素质。

八、培育方法---文明和谐的宿舍生活源自于操劳敬佩的宿舍长 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至少有10个小时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就是我的家,“吃喝拉撒睡”在一起,宿舍的每个角落都有大家生活的痕迹,需要每个人真诚地付出,需要彼此的尊重与理解,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想,多一份关爱,多一点体谅,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创建文明和谐的宿舍生活,是学生素质培育的重要内容,而操劳敬佩的宿舍长是关键。

宿舍长的身份是特殊的,是老大哥、是领导、是表率、是敬佩的人、是操劳的人;宿舍成员要推选出宿舍长,班主任任命,树立宿舍长形象。

九、培育方法---以学生操行考核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学生操行考核包括纪律、卫生、早操、活动。

学生操行考核排名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活动积极分子等的基本条件,是选拨学生干部的依据;学生操行考核排名送报学校就业办、通报学生家长、载入学生档案。

学生操行考核结果张贴在班务栏处。

同时,实行“一元惩戒金”。“一元惩戒金”意在鞭策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素质与修养,是素质培育工作的辅助手段。

十、培育效果

2009年12月,策划计算机系中高职学生素质的培育,2010年3月开始实施,历时两年。素质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现在:

在学生违纪方面:2009年计算机系在校学生707人,学生较大违纪事件9起,留察、劝退或勒令退学25人;2010年在校学生546人,学生较大违纪事件6起,留察、劝退或勒令退学6人;2011年在校学生631人,没有发生学生较大违纪事件,留察、劝退或勒令退学0人。

在班级量化月考核方面,2009年计算机系月平均量化分值为65.42,计算机系8次倒数第一名;2010年月平均量化分值为75.63,计算机系6次倒数第一名、2次倒数第二名;2011年月平均量化分值为90.71,计算机系2次倒数第一名、4次倒数第二名、2次倒数第三名正数也是第三名,终天脱离倒数第一名的困境。

计算机系学生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互助友爱、积极进取的氛围,以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为核心带动系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同时,素质培育还起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作用,厚德行远、强能立身的理念逐渐根植于学生行为与意识之中。

在计算机系中高职学生素质培育过程中,任课教师认真负责,课堂教学中注入素质教育,主动与班主任交流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学习情况。

班主任走进课堂、深入宿舍关注学生的动态,努力为每一个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与生活条件,及时把握与处理遇到的问题,给予学生“爱心”;班主任自身文化修养与个人素质明显改观,班主任的专业情感、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在素质培育工作中,班主任共提交论文或治班方略17篇、教育案例11篇、教育随笔12篇,主题班会课件14个,素质培育制度建设7项。素质培育,推动计算机系学生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中职生心理健康》 主编 王晓彤 张树科

中高职学生 篇5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的相关概念

情感和情感教育是两个复杂的概念。尤其是情感教育, 笔者经研究发现各位专家、学者众说纷纭, 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

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是人类三种较高级的情感。理智感主要表现为人们在探索真理的时候产生的求知欲, 了解和认识事物的兴趣、好奇心, 认识事物或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喜悦感等。人的理智感愈深, 其学习兴趣愈浓, 求知欲愈强烈。道德感, 仅仅面向人 (主要指人的言行思想意图) 产生, 这是与理智感、美感所不同的, 它具有广泛的内容, 如自豪感、荣誉感、羞耻感、尊严感、责任感、感激感、诚实感等, 倾向于正确的社会道德观的情感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美感是一种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体验, 它包括简单的对事物的形式美感和深刻的对事物的内在美感。本文所指情感就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这三种情感。深厚的理智感、高尚的道德情感、丰富而深刻的美感, 鼓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 是积极的、优良的社会性情感, 是构筑健康、高尚人格系统的核心。[1,2]人类的各种情感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

关于情感教育, 笔者通过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4], 从徐州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苏虹老师提出的“心理体认”[5]得到启发, 再参照道德教育定义, 悟出情感教育的定义。笔者认为, 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他育和自育的过程。概括地说, 情感教育是以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感、深厚的理智感、丰富而深刻的美感为目标, 以提高认识为前提, 以情感体验为核心, 以积极行动为最终目的, 需要教育者的正面引导和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共同努力的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

二、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

鉴于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他育和自育的过程, 对大学生当然也包括高职大学生开展情感教育毫无疑问, 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也责无旁贷。而由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对高职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学生情感缺失较为严重, 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情感教育更为紧迫

首先, 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差, 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兴趣, 也就是缺乏理智感;其次, 高职院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没能进入理想的本科大学, 心理可能还有自卑感;最后, 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不少的负面情感或情感缺失的现象, 表现为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懒散、浪费、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学习浮躁、考试舞弊、诚信缺失等。[6]

2. 高职院校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所占比重很大, 而注重情感熏陶的人文类课程偏少, 在专业课程中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是对高职学生加强情感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为了突出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不得不向专业课程倾斜。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 其人文类课程不到总课时数的1/6。教师若在专业课程中积极开展情感教育则可以缓解这一课程设计产生的矛盾。

3.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 体现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提高了学习效果

一方面, 专业课程知识为情感体验提供了目标, 使情感教育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 心理学告诉我们, 积极的情感具有动机作用, 能激励人的行为, 改善行为效率, 还具有组织作用, 能改善记忆和思维能力, 维持有意的注意。[7]根据这个原理, 教师以专业课程知识 (点) 或相关内容为客体, 激起和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

4.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 满足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需要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只有在专业课程中积极开展情感教育, 教师才能在完成认知教育的同时, 培养好学生情感, 完善学生人格, 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法

根据情感及情感教育的含义, 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和审美观已基本形成, 结合在专业课程中的特点, 笔者得出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法应为:教师有计划地利用专业课程知识点及其相关内容作为情感体验的客体, 运用启发诱导等各种教学方法, 激起和丰富学生深厚的理智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深刻的美感体验 (他育) ;学生在丰富的、高尚的、深刻的与其理智的、道德的、美的等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下, 进一步加强学习和自我教育, 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 (自育) , 进而使自己的社会道德观、世界观、审美观得以端正和巩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以加强, 专业课程知识得以有效地掌握, 认识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结果) 。对于教师来说, 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拟用什么样的专业课程知识点或相关内容作为情感体验的客体, 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哪一类情感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三大情感培养目标加以说明。

1. 主要以专业课程知识 (点) 为客体,

通过设置悬念、展示实物、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实验等多种方法教学, 激起和加深学生的理智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展示专业课程知识的结晶———科技产品实物,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和指导学生分析问题, 找到问题的答案, 引起学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相联系, 或让学生动手实验,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等等。诸如此类激发学生理智感的方法有很多, 但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精心设置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组织, 以达到激起并加深学生理智感的目的。

此外, 教师作为本专业课程的讲授者, 对本专业课程及学生的态度也十分重要。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感染作用, 教师如果热爱本专业课程, 热爱学生, 自然地会把这种爱表现在教学的一举一动中, 倾注在字里行间, 这样可能令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 燃起对本课程的爱, 对老师的爱, 进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也就培养了理智感。[7]

2. 以专业课程相关内容 (包括人) 为客体, 通过榜样、类比、讨论等方法激发和丰富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体验

一般说来, 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是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 不能成为道德体验的客体, 也就是说, 专业课程知识一般不能直接激起学生与其社会道德观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 利用从事专业课程知识研究、开发、生产、运用的人或者公司的言行、思想、事迹等作为榜样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师自己也是好的榜样, 教师自身丰富、健康、高尚的情感和完整的人格就是一面旗帜。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一致、乐于奉献、敬业爱岗、服务学生等高尚的道德风范, 会时时刻刻激起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体验, 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 通过将专业课程知识与现实社会进行类比、拟人化,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笔者在这里以自己从教的《计算机网络》这一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举例。如笔者在教授“网络层次体系结构”时, 对“透明服务”这一专业课程知识点进行了类比处理:首先将“透明服务”这个概念展开, “透明”即不可见, 也不必要见, 接受该服务的某层次网络实体在与其对等的网络实体对话时, 感觉不到其以下层次服务的存在, 像直接对话一样, 这就是“透明服务”。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将透明服务与社会实际相类比, 大家纷纷想到了打电话、取款、坐飞机等, 原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处处是透明服务。笔者适时对透明服务加以了积极评价:透明服务的背后是许许多多的人在坚守岗位, 恪守职责, 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服务, 其实为别人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想到了这些, 我们在工作上还有什么不能尽职尽责、团结协作, 存一颗感恩的心呢?由此, 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就不言而喻了。

(3) 专业课程知识一般要应用于社会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因此带来的社会意义或引发的道德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例如, 笔者讲授“因特网”时, 就谈到了因特网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意义, 以及其引发的网络道德问题。笔者就此与学生积极展开讨论, 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讨论过程中, 激发起丰富的网络道德情感体验, 教师也就可以趁机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秩序与规则,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职业道德。

3. 以专业课程知识中蕴涵的科学美

为客体, 通过剖析、探究、挖掘等方法, 激起学生深刻的科学美感;以科技产品实物为客体, 通过展示、鉴赏等方法, 激起学生科学的、工艺的、实用的美的体验

高职学生专业课程大多是科学、技术、工程、应用类课程, 这些课程知识中的公式、定理、法则、工程、开发、应用等饱含着人类无穷的智慧, 揭示了许多看似无序, 实则充满和谐、统一的自然规律, 展示了人类高超的技巧, 给人带来了贴切的实用价值, 同时能给人以科学美。教师可以通过剖析科学原理, 探究科学奥妙, 通过挖掘工程应用中的技巧等途径, 给学生以深刻的科学美的体验。

科技产品实物是专业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 是科技原理与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美、工艺美和实用美的结晶,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 带领学生分析鉴赏, 让学生领略科学美、工艺美和实用美相结合的风韵, 产生丰富深刻的、科学的、工艺的、实用的美的体验。

当然, 教师得体的衣着、优美的语言、良好的表情, 更是激发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源泉, 这里包括教师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精心设计。

此外,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为我们在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各种情感体验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例如, 通过展示科技产品实物难以实现激发学生美感时, 使用多媒体技术, 展示其图片或视频剪辑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了。

四、结语

上述情感教育方法是笔者的亲身体验。笔者多年来一直大力倡导在专业课程中积极开展情感教育。笔者推行情感教育后, 师生关系明显改善, 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高,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 笔者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对情感教育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这是在众多情感教育论文中所不曾见过的。而且, 笔者从情感的概念出发, 以情感体验为核心, 将教学知识点作为情感体验的客体, 主张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完成对客体的正确认知和评价,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完成情感教育。这较之卢家楣教授关于领悟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的提法更为精确和科学[8]。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高职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这一观点及其重要意义, 并就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三类较高级情感探讨了开展该情感教育的方法, 从实践上论证了该情感教育的可行性。作者关于情感教育的定义和情感教育的实践方法是对卢家楣教授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补充和提升。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专业课程,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胡启先.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2:247-269.

[2]李晓文, 等.现代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64.

[3]杨清.心理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459-464.

[4]王道俊, 王汉生.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31-134.

[5]苏虹.“心理体认”及道德教育意义[J].教育与科学研究, 2004 (12) .

[6]林蔚.大学生反思人格缺失[N].中国青年报, 2003-9-23.

[7]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43-244, 260-261.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一、实行双向选择是保证学生稳定的有力保障

在安排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实行了双向选择安排模式。首先介绍单位招聘信息、岗位信息、食宿环境、工作性质和发展空间等诸多要素,再由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再由人资主管对学生进行笔试和面试。对落选的,另一个单位,再进行面试,直到达到双选要求为止。双选会保证了学生和企业的相互了解,保证学生实习过程的相对稳定。

二、实习前的经验报告会是实习前必备的思想工作

为了使实习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我们邀请校友介绍其入职过程中心里成熟历程,将他们的工作经验、磨练技巧等必要信息,讲给学生,使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还聘请合作单位的人资部长为学生们介绍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工作精神,以及转变成社会人必需的思想准备。通过学生的感受体会可以看到,学生们对到企业去实习感到憧憬和向往。会后,学生们坐在一起交流认识和体会,谈工作目标和人生职业规划。

三、实习前的学生信息统计工作是保证信息畅通的前提

安排实习前我们没有做信息统计工作,而是在学生进入企业后做了初步的统计,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实习安排的过程中,经常要同学生们联系,如果用其它方式,就不能做到及时沟通和交流信息。从这一点,我们的体会是:同学们在校时,尤其是实习前一个月,就应该将这个工作完成,并进行试运行,从而检查信息的通畅程度。尤其是一部分同学的手机不具有QQ功能,这就要求记录这些同学的其它联系方式,做到全体同学步调一致。

四、联系有实力、有影响、专业相近的企业是稳定实习的重要基础

从学生们的实习单位比较可以得到以下信息,适合学生专业条件的单位,学生在实习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自己克服。如:海尔公司、华利公司、富士康公司、夏普公司、山东国能子金公司。而公司的工作性质与专业相差较大时,劳动强度超过较大时,学生就会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或者退缩或者要求换岗。

五、开展多种途径的疏导教育、感恩教育是稳定实习工作的粘接剂

为了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开展了送给父母一份惊喜活动。要求学生拿出第一份工资,为爸爸、妈妈制作或者购买能使他们感动的礼物,礼物不在大小,不在贵贱,而在于是爸妈急需的,并能感受到他们在自己子女心中的地位就够了。我们一直在跟踪活动中发生的感人场面,并记录感人的故事,并将优良传统传递每一届学生中,使传统美德在同学们心中开花结果,在我院教育活动中发扬广大。

六、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入门实习、提高实习、强化实习。目前,应用电子技术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为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要体现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

七、双向考核,保证实习鉴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合理,调动实习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对实习过程制定了双向考核的标准,一是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这项考核是全面的,做为考核中重要的部分。我们同企业主管领导密切合作,保持经常性的信息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解决一切可能出现的困难。对企业提供的学生考核结果,我们认真分析,并及时通报,鼓励做出点滴成绩的学生,激励全体学生努力工作,争取早出成绩;二是抽查部分学生的工作状况,与家长配合,保证学生实习的坚持和长期性。在结束实习时,鉴定成绩由以上两方面进行汇总,评定出优秀实习生,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生给予特殊的表彰。

中高职学生 篇7

“终身体育”有着它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它所创造的人生价值,是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保尔·朗格朗曾经说过:“必须抛弃那种认为体育只是在一生的一个短暂的时期内进行的观点”。他还说过“应当更好地使体育和整个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从单纯的肌肉作用、从它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交的和公民的生活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为了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应该要拥有终身体育意识,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地培养孩子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努力,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1 终身体育的理论依据

1.1 人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终身体育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可以使中年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使老年人延长寿命。经过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了人类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通过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增强自身体质的理论基础。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有持之以恒的觉悟,有一个成语叫做“用进废退”,这同样的适用于人体的身体健康中。如果坚持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就可以使锻炼者的骨骼发展强壮,韧带坚韧,肺活量明显增加,锻炼者的心脏等器官功能也会随之加强。反之,如果长时间的不锻炼,那么身体器官的各项功能也会逐渐的退化,慢慢减弱。所以,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就应该要有终身体育意识。

1.2 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于如今社会发展产生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健康状况发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又因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大家减少了体育活动,但是日常生活中热量的摄取总是多过于消耗,就造成了多种疾病的产生,例如:冠心病、心脏病、肥胖症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这也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了部分影响。而且曾在1960年时,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了一场关于“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在此次的会议上就提出了有关“终身教育”的问题。在1965年时在巴黎又一次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会议,教育专家朗格朗使“终身教育”成为了成人教育的重要议题。所以,终身体育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

2 如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1 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既然终身体育意识很重要,那么首先我们就要从小开始培养。首当其冲的就是在校的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不论是哪个学校,体育课是必备的一门基本课程。随着越来越多的校园猝死案例的发生,国家领导人及学校各方面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他们不在仅仅只是督促学生们文化课的学习,而是更加注重体育的培养。而要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首先就要提高学生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促进他们产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思想。

2.2 学校体育可以教育学生体育技能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处在学校体育中的学生主要处在7~20多岁的年龄段,从小学就开始体育教学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可以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去教育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在校期间老师可以教导督促学生们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等,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为以后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学校体育可以在教导学生体育基础的时候又能使学生们打好身体基础。从人体本身来看,青少年时期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如果坚持锻炼,打好基础,那么在以后身体锻炼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 使学生的体育活动成为习惯

在学校,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虽然会碍着老师在场而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但是一回到家里,就会不想运动,而且由于现阶段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产品,特别是手机、平板这类的。相对于体育活动,他们更倾向于去使用科技产品。这个时候,学校老师就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之前也说过,社会上发生过很多学生在体育课或是体育考试中猝死的情况,这就是老师平时督促力度不够造成的结果。笔者认为学校的老师应该与学生的家长联合起来,督促学生体育锻炼,由于老师的精力有限,并且不可能在学校放学后还去学生家里督促,所以,学生家长也是有义务与老师合作,配合使自己的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要多对学生讲解体育锻炼的好处,培养他们对于自我体育意识的培养,并且一直的坚持下去,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们拥有终身体育意识了。

总而言之要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首先就要培养起自己对于体育的兴趣,在这基础上多多在学校里跟教师学习体育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提高自身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但也不要片面的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甚至造成运动过量的事情的发生。学生们应当对体育运动的目的、意义、发挥的作用、功能等有个全面地了解,再积极地自主的去锻炼。当被动转为主动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其实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还可以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使自己的心胸开阔,可以积极额面对困难。

参考文献

[1]林诗娟.论终身体育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6-9.

中高职学生 篇8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激趣措施[HK][BF]

高职化学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一直受到教师和院校的重视,很多院校把化学课作为必修课,贯穿在大学一年级两个学期的教学中。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生源质量的下降,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面临很多困难,怎样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化学知识的需要倾向呢?下面就如何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影响高职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等职业学院、专科学校以及本科中的二级院校发展和变更过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机构。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高职生源质量逐渐下降,高职教师普遍面临着学生难教的问题,化学本身又是一门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对高职化学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生源质量较差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是普高类毕业生、中专职高类毕业生、初中毕业生等。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每年招生计划增长幅度比本科院校大得多。近年来,全国各省高职院校的录取大都排在最后批次中,考生分数偏低,因此普高录取的这部分生源质量较差。通过对口单招录取的中专和职高类生源,比普高录取的生源相对还要差,虽然他们是中等院校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但这些学生都是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录取的这部分生源更差,大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没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差反映最突出的是生源的素质问题。目前许多高职学生心理品质较差,自卑感较强。和本科生相比,他们大部分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明确的事业追求和人生规划,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克服困难的决心,责任感薄弱,甚至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与交往能力。

对于化学这门课程,学生在初三阶段刚接触时,感觉化学实验有意思。但进入高中以后,一大部分学生感到化学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其视为第“二外语”。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除了学习系统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一些学生对化学学习望而生畏,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高职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滞后

一般来说,高职化学教师大都是普通高等学校化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学生到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知识体系过于理论化,与专业实践背景对接能力不足,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适用性。针对参差不齐的生源,还沿用传统的传道解惑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法,照本宣科,“满堂灌”等现象较为普遍,实践性、探究性等项目式教学方法没有被广泛地推广。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在座位上酣然入睡,问学生“为什么”,他会理直气壮地说“听不懂”。很多高职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不能给自己的专业学习带来即时效应。所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

二、激发高职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高职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受到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应怎样调动教学中各种积极因素,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情趣授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绪论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第一步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上好绪论课,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跟着教师探求新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上得好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如果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绪论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喜欢这门课程。上化学绪论课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史,著名科学家所作出的贡献,化学研究的新领域,一些化学物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对我们健康的危害。如:利用化学方法开发太阳能、氢能、核能等新能源,利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利用化学方法研制治癌新药物,利用化学方法研制人造卫星、太空飞船所需高科技产品;在装修房子时,由于装修材料甲醛超标,导致人们患有癌症和一些疾病;有些色素、香精如果少量食用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但使用过量就会致癌。绪论课要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2)语言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言的运用,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设法用生活化、生动化、形象化、幽默化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师在讲授“化学与环境”章节时,可以设置一个小比赛:“同学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导致环境污染的各种因素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十分惊人的。下面请大家说说20世纪以来震惊世界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分成四个小组,时间为10分钟,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作为后援团,可以补充。”学生听完,情绪高涨,有的学生翻起了参考书,有的学生用手机上网查询,小组讨论热火朝天。一桩桩如伦敦烟雾事件,英国疯牛病事件,比利时毒鸡事件,2003年SARS流行事件,2004年流行的禽流感事件,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6年河北白洋淀死魚事件,2007年太湖、巢湖、滇池暴发蓝藻危机,2011年浙江杭州水源污染事件等重大触目惊心的事件再次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因为是小组比赛,促使学生默契配合,提升了他们愉快的情绪状态。激趣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励他们探索发现新知识。

(3)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善于提出问题,巧妙地设置挑战性的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源于喜爱,亦源于好奇,好奇来源于认知矛盾。当产生的结果和学生的认知相冲突时,学生就会产生疑惑,激发兴趣,激起探索的愿望。如:教学有机化学乙炔制取这节内容,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同学们,不用火柴和打火机,玻璃棒能使冰块熊熊燃烧且经久不息,这是科幻小说还是真有这种奇妙现象?”学生听完情绪高涨,分组做实验验证。先在一个小碟子里,倒上1~2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把它研成粉末,然后滴上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在冰块上事先放上一小块电石,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轻轻往冰块上一触,冰块马上就会燃烧起来,火焰越来越旺。“同学们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翻起了书本,寻找答案,此时枯燥难记的乙炔制取方程式已不感枯燥,巧妙的问题和有趣的实验激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魅力。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因此,高职教师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理论,理论教学坚持必须、管用、够用原则,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实验室装备不断完善,高职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大部分都能进行。教师要不怕麻烦,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因为实验能变抽象为直观,变深奥为浅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兴趣。实验过程产生的现象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课堂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组织引导学生接触自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化学知识生活化,如:在理论讲授水和矿物质后,布置学生调查了解生活周围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现象,有哪些水的污染源,走访医院了解人体缺乏矿物质后常见病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节约水和合理补充矿物质元素的可行性建议;讲完胶体章节后,布置学生课外调查题,豆浆里加些食盐和豆浆里加些糖有何不同的现象,为什么含有泥沙胶体颗粒的河水在入海处与海水相遇,容易沉积而形成沙洲;讲完有机高分子材料这节内容后,让学生调查不同塑料的性能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还可让学生收集不同服装面料的纤维种类,探索怎样鉴别这些不同纤维面料。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校外实习项目,让学生到校外合作企业付诸实践,通过创造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如:讲授有机化学烃的衍生物这章节,设计一个校外实习项目——参观南通江天化学品有限公司,让学生了解甲醇氢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和甲醇氧化法生产甲醛这两个车间的设备、工艺流程和三废处理,了解有机合成的安全防范措施。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较高质量的实习报告。对学生而言,通过实习环节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可以了解到有机合成工业化生产的整个过程,尝试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深刻地理解课堂上枯燥的有机合成工艺路线,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愛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经过长时间的高职化学教学,笔者验证了这一真理,而且发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只要有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就会拥有超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面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定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ZK(]刘丽忠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教学研究,2013(3)[ZK)]

[2][ZK(]孙露敏浅谈高职化学实践性教学的强化[J]农产品加工,2010(11)[ZK)]

中高职学生 篇9

一、实习学生与高职院法律关系界定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对学生的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与方式,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本质上仍然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和高校之间法律关系的界定仍然适用于顶岗实习中学生与高职院的关系界定。在我国,对于大学生与高校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历来有不同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民事法律关系说;二是行政法律关系说;三是双重法律关系说;四是特别权力关系说;五是教育管理法律关系说。

可见,关于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究竟是何种法律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每种观点似乎都有充分的依据,以至于又有学者提出了复杂法律关系说,试图综合各种观点,这种做法看似全面,但并无实质性的理论推进。本文无意于从整体上探讨大学生和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是要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具体情境中去界定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果仅仅讨论二者是何种法律关系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法律关系背后所蕴含的权利义务内容。从整体上看,二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教育服务与管理法律关系。具体到顶岗实习中,不同情况下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例如,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学校有义务按照教育服务合同为实习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和条件,尽管这一合同通常并不表现为书面合同的形式,但这种关系事实上是存在的,在日本称之为公法契约关系。高职院应该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全过程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违反学校或实习单位的实习管理规定,将会受到校纪处分,这时就表现为法人内部的行政管理关系。如果学生不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合格,学校不予颁发学历证书,这时则表现为教育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因此,顶岗实习中学生和高职院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内容需要我们在具体情境中及动态意义上予以全面把握。

二、高职院与实习单位法律关系界定

目前,关于顶岗实习中高职院和实习单位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学界一般认为是一种民事合同关系。至于到底为何种合同关系,很少有人论及。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实习是教学活动,实习单位是学校教学场所的延伸,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到实习单位去实习,实际上是学校的委托。”笔者同意这种观点。其原因是,我国《合同法》第396条规定,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高职院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为学生实习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委托协议,委托企事业单位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并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

高职院与实习单位分别成为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形成了委托合同法律关系。这种委托合同法律关系的性质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双方可以是签订了专门的顶岗实习协议;如果是学校集中安排的实习岗位,学校和单位之间往往有合作关系,委托可能在合作协议中约定;如果企事业单位本来是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委托可能在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中约定;委托和受托行为也可能是默示的。例如,在分散实习中,实习单位是学生自己联系的,此时高职院与实习单位之间并无书面的相关协议,但在实习学生表明自己的身份,向实习单位提交了实习报告、实习周志等学校有关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文件,并要求实习单位给予考核评价情况下,实习单位同意接受顶岗实习学生,则意味着在高职院和实习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委托合同关系。

从内容上看,委托的事项应该主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来决定,且应尽可能的详细和具体,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此外,委托协议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实践中如果原来双方有合作关系或受托方是实习基地,往往是无偿的。即使是没有合作关系,实习单位收取报酬的情况也不多。有偿还是无偿将影响双方的权利义务的内容以及发生纠纷时法律责任的归结。根据《合同法》第406条规定,如果是有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过错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如果是无偿的委托合同,只有在受托人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时才承担赔偿责任。据此,如果实习单位没有收取顶岗实习的培训和管理费用,且在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给高职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损害,作为受托人的实习单位是无需承担赔偿责任的。反之,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同时,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实习单位因实习学生的不当工作,或者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因其他不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学校要求赔偿损失。

三、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法律关系界定

由于顶岗实习任务的真实性和较长的工作时间,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劳动关系。那么,双方之间是否形成了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目前学界大多持否定的观点,且主要是从实习目的、报酬性质和档案关系等方面加以论证,认为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目的,提高实践技能;实习学生并未和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档案关系仍然在学校;即使实习单位发给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也非工资,而是生活费补贴,实践中有的单位甚至还向高职院或学生收取一定的实习费用。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虽然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并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双方已经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理论上的分歧在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部分印证,法院一般不将顶岗实习中学生受到的伤害作为工伤处理,但也有个别法院判决支持工伤赔偿请求。

笔者同意否定论观点。除上述原因外,从法律关系的本质看,劳动关系难以成立。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是人身关系属性与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其兼具平等性和隶属性。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隶属于用人单位,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具有一定人身依附性;同时,劳动者将其劳动力和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以劳动力换取劳动报酬,具有财产属性。而顶岗实习中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显然并不具备这种人身和财产关系属性。

二者之间不是劳动关系,那么,应该是何种法律关系?有观点认为是实习合同关系,其主体是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在实习协议签订后,实习活动开始时产生,至约定实习期满,实习活动结束时终止。这种观点看似简单明了,但由于只笼统地说明了合同的主体和履行期限,我们无法确证这个合同关系的存在,也无法知道其性质和内容,以及这个合同与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顶岗实习协议是什么关系,因而这种观点缺乏解释力。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以实习合同为依托的教育管理关系。实习单位是学校教学场所的转移,实习单位作为实习学生的接收者,对自己所接纳的实习学生有管理职责,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如同与学校的关系一样,也是一种教育管理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实习生所在学校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实习合同基础之上的。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解释了实习生和实习单位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基础,其权利义务关系是明确和具体的。

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仅将二者关系界定为教育管理关系难以揭示二者法律关系的全貌,因为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学生仅是作为合同关系人而非独立的合同当事人而存在的,而学生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除了作为教育管理的对象外,实践中也可能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与实习单位发生法律关系。其次,这种培训与管理法律关系的基础还应该包括实习学生和高职院的教育服务与管理法律关系。再次,该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关系是一种公法意义上的法律关系,但依据法理,公法关系的`转移必须有法律明确的规定才能成立,而学校在没有得到教育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是无权将这种公法关系转移给第三方的。因此,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应作更为全面的界定。

笔者认为,实习单位与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通常情况下表现为一种培训与管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高职院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服务与管理关系以及高职院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这两个法律关系基础上的,这两个法律关系相互之间产生的联系成为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产生培训管理关系的前提条件。实习学生是高职院的学生,存在人身隶属性;高职院通过委托合同将对学生的一部分教学任务委托给实习单位来完成,同时,把部分教育管理权授权给用人单位来行使。

最终,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和委托合同的履行者,和实习单位形成了培训与管理关系。从性质上讲,这是一种私法关系而非公法关系,因为它基于高职院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委托合同而产生,不依法律的明确规定而仅依据私法性质的委托合同是无法直接产生公法性质的教育管理关系的。高职院所授之权从本质上看仅是一种法人内部的教育管理权,不是行政法意义上的教育管理权,实习单位并不能依此而获得颁发学历证书或开除学籍等权力,甚至就是法人内部的教育管理权也是部分的,实习单位也无法不依靠学校直接对学生进行正式意义上的警告、记过等行政处分,而只能向学校提出处分建议或解除实习合同关系。

此外,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还可能产生直接的合同法律关系。例如,实践中有的实习单位发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而高职院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委托合同并未就此作出约定。对此,只要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应为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再如,实践中有的实习单位认可实习学生的工作能力,与实习学生约定,顶岗实习期等同于员工的实习期,实习学生的待遇适用试用期员工的待遇,顶岗实习期满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双方将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同样,这一合同关系的内容也超出了高职院与实习单位之间委托合同的涵盖范围,从而在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形成了直接的合同关系。

当然,二者之间签订的超出委托合同范围的合同并非都是合法有效的。例如,实践中有实习单位认可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与实习学生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所用的合同文本甚至就是单位与正式员工所签的劳动合同的格式文本。那么,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因为如前所述,此时学生并不具备劳动合同所要求的主体资格,不具备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相应的行为能力。

四、实习学生知情权与参与权的保护:多边法律关系的分析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指引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联系,是社会内容和法的形式的统一。”一般而言,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多为两方,法律关系也就多为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这一点在民事法律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一般的合同关系多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但这并不排除法律关系的多方性,即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可以为三方甚至三方以上,这种多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多边法律关系比两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显得复杂。“多边法律关系虽然在逻辑上可以按照主体分解成若干双边关系,但由于这种法律关系中的客体往往是不能分割或不宜分割的(例如,国家权力、共有的不动产等),所以,在实际操作上不能分解。”[8]对顶岗实习所涉法律关系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三个双边法律关系分割的层次上,由于三个双边法律关系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彼此之间无法完全地相互撇清,因此从多边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事实上,高职院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委托合同本身就是一种涉他合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合同的相对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享有接受教育培训权利的同时,也成为合同的履行者之一。依据合同法原理,这种不仅为他人设定权利而且为他人设定义务的涉他合同必须征得他人的同意才能生效。实践中,学生接受高职院安排顶岗实习岗位,并且到实习单位去从事实习活动,即是对该合同内容的同意。如果学生拒绝接受学校的安排,委托合同关系则不成立,此时则需要由学校重新安排或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只是这种分析仍然是在双边法律关系框架下进行的,学生并未真正成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而实际上,在高职院、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所涉法律关系中,一方面,三方主体之间各自有独立的利益。高职院需要通过顶岗实习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就业率;实习学生需要在有锻炼价值的实习岗位上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利于将来的就业;实习单位可以在顶岗实习学生中找到适合本单位发展需要的有培养潜质的人才,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主体又有可能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例如,在一方权益受到损害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下,其中的任何两方主体都有暂时结成利益同盟的可能性。既然三方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高职院与实习单位之间的顶岗实习协议涉及到实习学生的权利义务,实习学生之所以能够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是基于两个基础法律关系的存在,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还有可能直接发生民事法律关系,那么三方共同签订顶岗实习合同则成为可行的处理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三方可以进行协商,在最大限度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的前提下将三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地载入合同,使三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更为协调和明确。如此,则有利于增强各方的权利意识、义务和责任意识,克服由于各方法律关系的相互牵涉而带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保护实习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主要由高职院与实习单位签订的顶岗实习协议所确定的法律关系中,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由于学生不是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张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自己应该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实际上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对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劳动条件以及劳动保护等信息也知之甚少,学生容易被单纯地当成培训和管理的对象,从而忽略其主体性地位,权利也容易受到侵害。

中高职学生 篇10

由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 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评教”, 增强了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作为高职大学生, 对自己的评价和分析还不能适应客观现实的要求。对他们而言, 成为高职大学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当所感受到成为大学生的些许欣慰的同时, 更多的是对“高职”本身的无奈。因为在社会民众的普遍观念中, 高职意味着“低分”、“低能”, 而“低分”与“低能”在社会上又倍受“歧视”, 这种“歧视”便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抹去的深深自卑。

“学生评教”反映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满足了大学生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的心理需要, 使他们相信高职大学生也是“大学生”, 同样被社会承认、被社会尊重。他们积极参加评教活动, 认真思考教学问题, 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并对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 同时还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 不断加强自己的竞争意识, 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生评教”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学生评教”是对我国沿用了上千年的“师道尊严”的无情冲击。虽说由于主观、客观的原因使“学生评价”工作备受质疑, 但它对教学工作以及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却是无可否认的。

“学生评教”一方面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需要,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知道自己在教育质量、方法上的长处与不足。正确面对以上信息, 可以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计划及目标的实现程度, 更加关注教育方法、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并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比较关心自己的教学效果, 从而加大了对学生的关爱力度, 注意认真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更新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学生而言, 由于自己的意见能够受到教师的重视, 自己的建议能迅速得到教师的反馈, 增强了对教师的信赖与热爱之情,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事实表明, “学生评教”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 促进了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提高了教学教育工作的质量。

三、“学生评教”, 巩固了“第一课堂”作为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阵地的地位

学生以学习为主, 第一课堂是学生提高素质的主要阵地。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既要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 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强调个性发展,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个性独立而抛开全面发展。要依靠学生会、团委、班集体和其他社团组织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并积极寻求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支持, 为高职大学生营造“陶冶情操, 增长才干, 锻炼能力”的理想氛围。

“学生评教”, 进一步突出了“第一课堂”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位置, 促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 使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 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 容易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学生评教”, 加强了高职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力度

高职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之才, 他们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令人担忧, 因而加强高职大学的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学生评教”, 能够加强高职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的力度。一方面, 高职大学生本身就认为自己读高职是一种极大的挫折, 他们当中的弱势群体, 由于自身或家庭的各种缺陷遭受的挫折一般学生又多了许多, 自信心不足, 需要更多的人去关心、开导和帮助他们, 而通过“学生评教”的驱动, 使老师在上好专业课的同时, 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怀他们、帮助他们, 并与他们交朋友, 这对他们尽快摆脱困境, 克服自身障碍和心理阴影, 战胜挫折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另一方面, 就教师而言, 面对学生的评教, 面对自己学生的品头论足, 心理总是感觉到不是滋味, 尤其是经常挨老师批评的不爱学习的学生, 借评教之机给老师难堪和低分, 让老师们的心里也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怎样对待学生的不公正, 怎样克服自身的挫折, 其正确的解决过程也为学生作出了表率, 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

五、“学生评教”, 能够激发高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自我教育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境界,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至高目标。

“学生评教”双方, 不是单纯的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 而更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其评价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心灵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必经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教育关系, 且遵循平等、尊重、理解、关怀、真诚、信任、保密等原则, 并使用关注、倾听、阐释、沟通等技巧, 以达到心灵融汇、教学相长、互通有无的境地。这时, 高职大学生们会自觉地克服逆反心理, 认真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 主动进行自我分析, 自我教育, 并在不断的重复中激发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 “学生评教”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具有突出的积极作用, 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情况, 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规范和引导, 不断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不断加强他们的抗击打能力, 不断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促使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 冯军.学生评教初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2.

[2]陈国海.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1, (3) :30.

[3]蒋光清.浅谈高职学生情感智力的开发[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4]吕新强.高职大学生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上一篇:路线图计划下一篇:启迪诱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