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十篇

2024-09-12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 篇1

园林建筑构造即是风景园林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建筑类选修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建筑空间结构及构造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对建筑空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为后续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一、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和定位的问题

由于我院的园林建筑构造课程依托于原建筑学背景院校开设, 原教学计划为36学时, 一周2次, 一次2节, 无课程设计周, 以理论讲述为主。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构造原理, 其中以构造原理为主, 设计原理为辅。包括:建筑基本知识、建筑构造设计 (构件、节点) 、建筑空间设计 (单体、组合、总体) 、建筑造型处理等。

课时的限制及知识内容广度太大导致教学深度不足, 需要及时改变定位, 确定风景园林专业需要重点了解掌握的建筑构造知识, 精简授课内容。同时, 由于缺乏构造模型设计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对建筑构造的了解依然处于片面和书本程度, 对于一个在就业中注重实践的学科构造模型设计的缺乏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二) 教材过时陈旧

在版本不多的建筑学相关专业建筑构造教材中, 以四校 (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 合编的房屋建筑学教材最为权威, 国内各个高校也普遍采用。该教材虽经几次修订, 但都未做大的变动。一些当前业内已成熟的结构构造做法、新材料及新技术在该书中均体现不多, 该书的内容过于陈旧, 不能及时适应现代园林建筑发展需求。目前, 本书教材仍以砖混结构和混凝土建筑为主, 木结构有所提及, 对钢结构和其他组合结构鲜有涉及。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 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要求, 房屋建筑学课程学时无法延长仍为36节, 学分为2个, 但可调整为1周1次, 1次4节连堂, 将理论讲述与设计绘图或者小型构造模型制作相结合, 简单介绍设计原理部分, 并增加对中国园林中古建及木结构建筑的理论知识课时, 不再严格按照原教材设置的章节授课, 将学分确定为理论1分和实践1分, 共2分两个部分。同时, 为适应选择设计方向同学的要求, 可再另外开设建筑设计原理选修课, 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各类建筑设计原理, 拓展视野。

(二) 教学内容的优化

1.优化教学内容, 合理补充新知识。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在长期工程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建筑功能和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涌现。在目前教材陈旧的情况下, 要求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学习研究当代建筑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能够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 同时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 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合理, 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原教材的授课章节的顺序。

2.结合工程实际讲授课堂内容。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学科特点, 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 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 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 不仅要将专业名词和意义逐一用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 还要从学生经常接触或熟悉的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讲起, 如果周围有合适的工程正在施工, 就要让学生课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去工地四周查看实际案例。

3.抓住重点和难点, 倾向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多, 但内容之间往往缺乏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建筑做法、建筑构造要求等, 往往是一些规定性、规范性的东西, 且带有地域性的差异, 不同地区做法不同。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分类, 划清重点。如:对楼梯和墙体的构造做法在园林建筑设计概念中最为关键, 要重点讲述并且能自行设计, 而对门窗及雨篷建筑的细部详细构造做法等可适当简略或者取消。再比如:在对建筑结构形式部分的讲解内容中, 有针对性地增加传统园林建筑木结构的做法及运用的知识内容。

(三) 教学模式的改变

1.强化实践环节, 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延长了每次上课的课时, 因此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小型构造模型的制作和施工图的绘制, 如楼梯模型、墙体大样标准施工图抄绘等, 还可以加入1~2次与建筑设计原理相关的房间设计等。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动手实践操作, 加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增加空间想象能力,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

2.教学方法手段多样。房屋建筑学这种工科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因此实际展示的图片内容特别多。在教学过程中, 不可能继续采用过去的“粉笔+讲台”的讲课方式, 这一点与理科和文科专业完全不同, 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 包括观看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纪录片, 对学生的感官提供多种刺激, 重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灵活, 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 特别是讲解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复杂空间, 都可以发挥电子课件的优势, 易懂易学。

3.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对园林建筑构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和学习后, 对教材中有关建筑设计原理的部分通过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进一步巩固和运用, 使学生今后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建筑结构的概念, 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加全面。

综合上述教学改革计划, 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及进度设置如下, 共9周, 36个学时。

(四) 考核制度的创新

本课程最终的考核模式定为:“理论课程考试+平时实践环节成果”平均分来确定, 摒弃了单独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查结果的方式, 避免出现只会机械记忆、高分低能的现象, 理论与实践并重, 各占一半。

理论考试方式也实行创新。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理论闭卷考试, 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书面规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 该部分开卷, 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绘图准确及规范程度。

三、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笔者在2013~2014学年上学期的教学中对园林建筑构造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 完善了教学内容, 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最后的理论考试成绩统计中发现, 超过80%的学生对所讲的建筑构造知识的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反映良好, 加深了其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解, 更好地适应了未来的就业要求和环境。

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 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 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 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 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本导向[2]。要想真正做到还需要各位教师同行和学校一起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春兰.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在以工科为背景的院校中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林, 2011, (06) :29-32.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 篇2

一、在新经济背景下, 风景园林专业机会与压力并存

据2008年的相关数据报道, 近20年来,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从15.3万平方米增长到121.2万平方米, 增长近8倍。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不足3平方米, 增长到了7平方米。目前, 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约500多万人, 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3.5%, 高级风景园林人才以达到极缺的程度。

另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查, 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正在逐渐趋向饱和, 而最走俏的是风景园林中高级技能人才, 其需求每年增加50%以上。面对着就业与教育、饱和与奇缺的压力不难看出:我国高等风景园林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经济环境中, 由学科型向工学结合型、由理论研究型向技能应用型转变的关键期, 转型的成败取决于专业能否适应新经济的需求。

二、在新经济背景下, 风景园林教育与发展

当面对单位组织形式的更新、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加, 以及资源整合能理念和就业与创业冲击, 国家也相应出台了如《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 (教高函[2007]23号) 等文件, 旨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的改革, 促进新经济下新一代的快速成长。

1. 专业改革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实现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就是为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担当着满足市场需求与专业教育、职业能力紧密衔接的大任。因此, 风景园林专业设置之初, 就是通过对京津塘及环渤海经济圈内, 对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真实职业需求进行专家访谈, 在对其进行由新手到专家职业成长历程的梳理后, 开发出具有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做—讲—做的接近真实的学习性工作项目中, 让学生体会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员真实的工作过程, 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前提下, 同步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因此, 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 根据专业不同地域制定扩招规模;严格控制专业的长线发展规模并学会跟着新经济的发展, 不断的调整、配置、开设新的专业。

2. 观念转变要与时俱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从培养目标来讲, 就有着本质的区别, 且在培养过程中也有着从理念到行动, 从形式到内涵等深层次的思考与建设。自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遴选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的第一批28所院校, 到今天先后三批次列入计划100所, 另有8所重点培育、1所重点扶持院校, 共计109所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 自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 国家、省级主管部门、院校主办单位、学院等多方面资金的大量投入, 不仅显著的改善的教学条件, 培养搭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因此, 当今年美国次贷经济危机在席卷全球的前提下, 笔者学院新生报到率在9 5%的基础上连续两年实现1个百分点的增长, 就业率稳定在98%的基础上, 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深度研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们必须改变对人才的观念, 第一, 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就是人才, 人才只有在岗位、工作性质不同并无高低之分;第二, 并不是社会中的人才绝对过胜, 而是相对地区、岗位来讲部分、局部的过胜, 只有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中达到持续的积累,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 是一定会有人来为能力买单的, 是可以实现社会、学院、企业、家庭、学生五位一体最终的共赢。

3. 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加快校企联姻步伐, 走工学结合之路, 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每年就读于国内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园艺等专业的大学生约3万人以上, 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其中35%以上就读于专科阶段。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应用性、融合性, 且最终成果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等特性, 以及社会对具有高技能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多数本科专业在借鉴、扬弃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教学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 与高等职业院校一起走上了工学结合的改革之路, 实现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调整也是重要工作。

其一, 高职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 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 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 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 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 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 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 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 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其二, 自主创业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 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 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趋势。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 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 Open Space) 为中心, 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 m2上升到9.71 m2 [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 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 :7-13.

[5]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 :10-12.

[6]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审稿编辑:林广思 潘建非

作者简介:

姜 磊(1980-),男,浙江人

硕士,讲师,从事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教育工作。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 篇4

风景园林是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组成的跨学科领域,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风景园林的目标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质量,建立和协调风景与建筑、基础设施的关联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等,还包括遗址的保护和复兴、自然平衡的维持和可供利用资源中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等。

简言之,风景园林主要从事于户外环境的营建、使用和管理,是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幸福安康的基础。园林绿地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了解人的行为和审美需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要求一年级期间通过寒暑假等节假日和日常体验、实测和观察分析,了解基本的人的行为特点和活动需求,培养空间和尺度感,提高对环境的敏锐反应程度,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

1.道路交通

1)步行空间与环境Pedestrian Experience

实测不同类型的步行道、台阶、坡道、座椅、座凳(Seatwalls/Benches)、扶手(Handrailings)、标识牌(Signage)及其环境,并从功能和美学等方面分析影响步行舒适度的主要因素。

2)停车场

实测不同类型的停车场及其环境,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影响停车场设计的主要因素,停车场设计应如何做到从生态、美学和功能等方面与园林环境相协调?

3)城市道路

实测3个不同断面类型的城市道路,从交通和绿化功能、美化街景以及街景的特质以及绿化与街景的协调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2.运动与游憩

1)实测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场地,了解场地要求

2)实测不同类型的游泳池(比赛/游憩,规则与自由式形式)了解泳池的基本组分,分析其环境要求。

3)实测3个儿童活动场地,观察使用状况与儿童行为特点,分析园林环境设计,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4)实测3个晨练场地,了解不同晨练活动方式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观察行为特征,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5)实测1个野营或野餐场地,分析场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观察分析使用状况,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3.植物

1)实测能反映植物的生物学、美学、空间和文化特征的地带性植物(常绿针叶乔木3种、常绿阔叶乔木5种、落叶针叶乔木3种、落叶阔叶乔木10种),记录其规格(胸径、分枝点、树冠、树高、树龄等)及生长环境(立地条件)和生长势,配以平、立面和素描写生。

2)实测5个由多种植物组成的群落,从功能、空间、美学和文化、生态等方面予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4.典型园林环境

实测一个含有山(地形)、水、树、石、路和建筑等风景园林要素的园林环境,观察并记录其利用情况以及游人行为,从立意、功能、空间(布局)、美学、生态和文化等方面予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实测成图要求总体1:200,建筑或其他局部可1:100,1:50)

5.实测工作应独立完成,均应包含平立剖面图和环境平面图、效果图或鸟瞰图,要求注明具体实测地点和时间。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 篇5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是推行“自主式”学习和培养其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组织方式和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完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而对于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参与到科研工作中的程度亦完全不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元化的,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范畴和领域也应该是宽泛的[1]。

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但发展至今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四到五年本科培养中贯彻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建设又如何体现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两者谁更为重要,等等,尤其是关于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孰轻孰重的争论,在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中时常出现,也是教师难以拿捏的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无论是在大学毕业后从事风景园林方面实践工作的学生,还是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学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为基本的科研能力是学生在日后实践中自学理论知识、在理论中探求实践的真谛之基础,是学生不断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必备素质。而对于教师而言,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科研实践的途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科研的概念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科学研究的问题[2]。

2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本科教学中对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因学校差异和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包括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同,也包括培养方案的不同,还包括了资金投入的不同,等等,但总的说来较之以前,全国的高校本科生科研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1 缺乏自主研究的意识

我国教育历来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普遍缺乏自主研究和独立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这一现状自然与学生有关,但也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不可分离。本科生科研意识薄弱确是事实。以笔者所教授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为例:笔者所在学校是以建筑学为背景下的风景园林教育单位,整个专业的实践性都非常强,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专业课即为设计课程,每个学期由教师选择两个类型的题目作为设计课程的任务,教师尽量以真题为主,基地环境也尽量选择真实的并且易于学生勘察和调研的处所,最终的成绩评定也是以学生的设计图纸为主要依据之一。五年级上学期是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过程,由学生自主选择或者学院推荐至相关设计单位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即为毕业设计。每个学期安排的设计课程根据学生的特性和学习的过程特点,难度逐渐增加,类型各不相同,每个设计环环相扣。学生毕业后或就读研究生或去设计单位从事具体的工程实践。对于设计水平的追求是学生和教师普遍的目标,而设计水平的提升,从课程的安排上来看,与具体的实践操作是分不开的,实践能力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因此,学生普遍重视实践而忽略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对于风景园林理论方面的研究确是本科教学中薄弱之处。这种能力上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的不重视和科研能力的欠缺。

2.2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有限的科研经费导致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缺乏系统性,科研活动缺乏指导和方向性,从而失去了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最好时机。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全了,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实则,除了学生习惯于“被灌输”,老师也习惯于“灌输”,对于启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通过引导、教育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欲望,从而培养其研究、探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恰恰是教师和学校应该重视的环节。笔者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及理论课程多年,做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高校教师,深切地体会到创造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于教师的教学热情起到的重大作用。没有热情,教师的教学如一潭死水;没有热情,学生的学习生活如同嚼蜡。而热情的培养,就需要对知识充满渴望,对于所学之物能有钻研和探究的精神,当然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笔者主讲的课程为大学四年级下学期的设计课程(综合性的景观规划比如小城镇景观规划)和一门相关的理论课程(大尺度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在教学安排中尽量把两者相结合,在8周的设计课程同时开设理论课,结合设计课实践讲授理论知识和综合性景观规划的思路与方法。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在设计过程中能运用到理论课的知识。实际上,针对某一门课的教学安排,对于亟待提高的本科生科研能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无法系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学生普遍重视设计课而忽略理论课。一方面由于设计课形式多样,上课时也是针对学生所做的设计进行讲解与分析,因此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而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学生们意识不到这是为设计能力的提升在积蓄力量,热情不足,课后亦不会拓展理论课的知识并对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对于风景园林相关理论与历史以及设计思想和思潮也关注不足,没有理论深度的学习则设计水平亦会停滞不前,也没有深度。因此,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如何在课程安排上,尽量能够让科研能力的训练和设计水平的训练挂钩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科研能力对设计能力的重要程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科研以及设计能力的目的。

3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本科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是本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该法还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笔者认为,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指的是既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也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才能称为高级人才。而专门人才应该是涵盖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层次的人才[3]。

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达到上述要求的基本保证。创新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科研方法,能够针对本专业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并对本专业领域内的热点、冷点、疑点、难点等等问题具备一定的学术敏感性,通过正确的手段分析、整理信息,获取需要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我的创造能力。

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学生继续深造或更好地从事实践工作的基础。本科阶段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是研究生阶段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了解本学科理论思潮、掌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本科阶段的学习为研究生阶段打下了必备的基础,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才能在研究生阶段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才能更充分地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而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践工作提供了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从而实现在实践中创新的目的[4]。

4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本科生接受科研训练并从事科研活动,是本科生所应享受的基本学习权利。这种权利广泛体现在学生有权使用学校图书馆各种学习工具、学校的电子书籍和网络搜索、各种期刊杂志,等等;更重要的是,学生还享有学校和教师应为其提供各种科研活动的机会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机会,等等[5]。

4.1 完善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框架

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型,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并主动去了解知识,教师转变成配角,仅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传统的风景园林教学更多地采用由老师来带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甚至是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占到绝对重要的位置。这种教育理念往往抹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缺乏热情,更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被动的学习必然带来学习效率的低下,很难达到知识建构所应有的密集度的要求,因为完全靠老师讲授,毕竟授课时间有限,所涉及的知识深度亦有限。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退而成为服务者的角色,学生成为学习工作的主人,必然能够大大改进上述弊端[6]。

在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能够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一种模式。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未知的领域;而学生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这样的互动在教学中往返交替进行,学生和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完善欠缺、教学相长,从而逐步达到“高峰体验”(Capstone Experience)的境界。这是一种终极的目标,是对自我最大程度的认同[7]。

学生在逐渐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参与实践,从实践中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实践检验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风景园林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实践结合紧密。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只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地接触实际工程,才能最好地检验自我驾驭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通过把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课程设计的作业,让学生体会实际工程的操作过程,即所谓的“真题假做”。通过一个真实的基地,设定一些设计任务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即所谓“假题真做”;或学生通过科研课题参与到解决某一现实问题中,经历了解、分析、协调、决策的一个过程,比如某些综合性景观研究课题如小城镇综合景观或者交通要道的综合景观设计;等等[7]。

4.2 注重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设置模式

避免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现象,是风景园林教学中时常遇到的问题。理论课的设置忽视了课程设计的存在,不能与学生正在进行的设计课程的项目和任务结合,导致学生上理论课时无精打采,甚至觉得无关紧要,而在做设计时却又脑子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理论课应与设计课相辅相成。理论课为设计课提供基本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助于设计实践获得理论飞跃;而设计课为理论课的付诸实施提供了机会与实践,也为理解深奥的理论提供深入浅出的案例。事实上,应该把这样一种课程模式变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即理论课与设计课的关系如果处理恰当,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专业问题思考空间,以及深入研究专业知识的机会。

充分利用设计课的授课特点,开展研究型教学。风景园林专业课授课形式历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旨在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灵感。在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背景下,如果能适时地开展研究型的教学,将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风景园林专业授课形式自由,可以老师讲亦可以学生讲,每个阶段的草图往往都采取学生汇报、老师提问然后答辩的方式,跟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非常具有专业特点,教师应该更加充分地发挥这一特点进而把它变成特色,即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引入不同的主题,进行师生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这个主题可以是设计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无法理解或无法掌握的设计思潮,还可以是其他优秀案例或者大师作品的探讨与剖析,等等。如此,学生逐渐具备研究探索的基本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6]。

成立课后学术兴趣小组。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每年学校都会设置专门针对本科生的SRTP科研训练项目,该项目有专用的科研经费,由本科学生自主自由申请。前几年,对此项目申请的学生甚少;近年来,随着科研经费的不断充裕和学生科研意识的逐步提高,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有参加一项SRTP的科研训练项目。该项目的自由度非常大,申请的课题亦无限制,堪称最自由、普及率最高的一项科研活动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立项、确定研究内容,再自主寻找一位指导老师,也可以是老师组织一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从事某项课题的研究,等等,形式多样,组织自由,由学校提供经费。笔者每年都会带一期SRTP的项目,如2012年成都市最大的民生工程莫过于“北改”,学生抓住了这一热点问题,在“北改”的范围内选定了“曹家巷”这一典型的“城中村”进行深入研究旧城改造的相关理论和经典案例,根据前期的理论研究,并对曹家巷某一地段进行详细的景观改造和设计,把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完美地结合起来。由于学校提供科研经费,这样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够更细致地对实地进行调研,也减轻了教师在经费方面的负担。

4.3 凸显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注重新生的培养。笔者所在单位的风景园林专业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均要加试美术,作为测试学生基本的美术功底并实行淘汰制,加试成绩作为淘汰小部分美术不合格的学生的依据。实际上,笔者认为,除了美术加试外,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新生的科研能力。一年级是基础,既是专业课的基础学习,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建立科研意识和习惯的重要时期,应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与高中的差别、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并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础。学校的SRTP项目主要是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并没有明文限制一年级新生不能参加,但由于一年级新生往往对专业了解的程度和专业学习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学生在自由组合时不会选择一年级的同学,而老师在组织科研小组时也不会过多地去考虑一年级新生。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组织存在很大的空白,而一年级是建立科研思想、确定科研意识的关键时期,应该在一年级阶段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从事科研活动应做好哪些思想准备与知识准备。

结合设计课实现多专业学科配合。风景园林专业应涉及建筑、城市规划、生态学、管理、旅游、美学、植物、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大学阶段应有的放矢地涉猎这些领域,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跨专业地学习相关知识。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在专业课即设计课中结合某一设计专题实现多学科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其他学科,提高科研水平,同时也学会综合运用、多专业配合的能力。例如,高年级的综合景观规划可以与其他专业联合开课,比如管理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完全跨越建筑学的领域来设置。联合开课可以是开放式地选课机制,如允许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选课,也可以是开放式地教学,如其他专业的老师作为辅讲老师,共同为这个设计服务,提供新鲜的血液。如此以来,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风景园林学的博大精深,也能让学生领会风景园林的研究应需要涉及广博才能做到深入,同时也能学到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为其日后自主学习和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设计课与专项研究结合。可以在五年的专业学习中建立专项研究机制,主要是结合设计课进行。专项研究由系列的课题组成,课题由浅入深、由简而难,根据每个设计任务来安排。专项研究可以是深入研究某一理论思潮、当前关注热点,也可以是社会调研。在做专项研究时,应与设计课程相结合,作为设计课的理论补充。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并利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完成专项研究的任务,尤其是英文阅读和检索应该成为主要的训练工具,通过英文的阅读可以了解世界同领域的先进水平和经验。

风景园林是一个涉及专业非常广博的学科,除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外,多学科融合也是其显著的特点,是一门需要用毕生的努力才能领略其风姿的学问。以一位职业风景园林师从业的角度来看,工程实践固然是很重要,但是如果缺乏研究的精神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品质,其职业生涯是无法走得更远的。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机会,让他们在未来从事风景园林相关的各类工作时能够走得更远、站得更高,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是老师应该给予他们的。事实上,这些素质就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才是“授之以渔”之道。

参考文献

[1]陆伟.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5:33-38

[2]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2):95-101

[3]王根顺,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44-48

[4]张倩.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10-17

[5]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52

[6]刘拥春,许先升.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园林,2010(2):74-77

风景园林建筑与建筑之比较 篇6

建筑按功能用途不同, 一般分为三大类型:1) 工业建筑;2) 农业建筑;3) 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不同, 风景园林建筑一般可分为五大类型[2]:1) 环境小品类;2) 游憩类建筑;3) 服务类建筑;4) 文化娱乐类建筑;5) 管理生产类建筑。

1) 系统关系。从系统分类角度, 风景园林建筑既属于建筑系统, 同时也属于风景园林系统。2) 本质关系。风景园林建筑和建筑从本质上去审核, 两者则是一般与具体,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 内容关系。风景园林建筑和建筑从所包含的内容上, 两者又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含关系, 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2 建筑功能比较

景观作用主要有[3]:1) 点景:即点缀风景, 形成景观构图中心或主题, 创造最佳风景画面。2) 赏景:即观赏风景, 为观赏者提供最佳观赏点和观赏视域以及观赏环境。3) 引景:即引导景观视线, 组织游览路线, 创造最美动态序列景观。4) 丰景:即丰富景观层次, 组织划分空间, 提升艺术效果。

风景园林建筑在功能要求方面还具有多元化和多重性的特点。在用途类型方面, 风景园林建筑主要满足风景园林中游人各种活动的使用需求, 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使用范围, 表现出与其他建筑类型共有的单一性特征。但在具体使用需求方面, 不像其他建筑类型那样相对比较单一, 而表现出多向性的需求特征, 既有餐饮、商业方面需求, 也有文化、教育方面需求, 也就要求有多种用途类型的建筑与之相适应, 这正体现出功能多元化的特征。此外, 风景园林建筑的这种多向性需求特征, 往往也要求同一座建筑身兼数职, 在满足主要的某方面使用要求的同时, 兼备其他多重功能, 体现出功能的多重性特点。

风景园林建筑的功能要求更加动态、灵活。在使用过程中, 风景园林建筑的使用环境、使用性质、使用人群, 由于受到多种动态因子的影响, 如季节气候变化, 游人量大小变化, 活动需求变化等, 经常呈现不稳定状态, 表现出功能上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 不像其他建筑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 在功能使用上也就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与这种动态变化相适应。

3 建筑技术比较

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 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和建筑设备等内容, 它是建筑得以实施的技术保障。风景园林建筑表现在技术上的特点是小而精, 全而细, 新而巧。

就结构技术而言, 正因为风景园林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多重性, 基址的灵活性、复杂性, 景观的艺术性、丰富性, 使得几乎所有的结构形式在风景园林中都有用武之地, 从传统的砖、木结构到现代的钢、膜结构, 从梁柱体系到空间网架, 甚至充气结构, 在风景园林中都有应用。

在施工技术方面, 由于风景园林建筑分布比较开散, 规模较为小巧, 艺术要求高, 不便于机械施工, 很多部分都是手工制作, 所以特别强调手工工艺与装饰效果, 有利于增加人的亲和力, 淡化机械生产的冷漠感, 雕梁画栋, 塑竹塑石, 举手投足, 均为艺术境界。再由于结构与装饰同构的特性, 风景园林建筑对工艺水平要求更高、更精、更细, 一般工艺中的粗活, 在风景园林中则变为精细工艺, 如清水混凝土和清水砖墙表面的处理, 以及带有装饰线脚梁柱, 都要求非常精细的施工工艺。

在材料应用方面, 风景园林建筑强调就地取材, 因材施用, 不拘一格, 突出材料的原始美感, 追求特殊质地的艺术效果, 突出地方特色, 彰显个性风格。

4 建筑艺术比较

风景园林建筑由于其环境空间的特殊要求, 相对于其他建筑类型而言, 在艺术上有独到的魅力, 特别突出自然美、意境美、动态美、和谐美、生态美的艺术效果。

5 建筑设计比较

1) 综合性。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很强, 横跨多门学科, 不仅要求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知识, 还要求有很深厚的人文方面知识;不仅要求具备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 还得通晓风景园林方面的知识以及城市规划方面知识。它所涉及的建筑类型极其广泛, 除了常见的建筑类型外, 还有一些特殊的类型, 如动植物园, 因此要求有特别广泛的知识背景。2) 艺术性。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要求有很高的艺术素养, 强调作品的独创性和艺术性, 突出景观功能, 追求诗情画意, 是多种艺术融合的综合体, 设计中要求利用一切可能艺术形式、艺术手段、艺术规律及艺术观念, 进行艺术创作, 增加艺术感染。3) 自然性。风景园林建筑大多立足于自然环境中, 是特定自然环境限定出来的产物, 是人类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窗口, 设计要求有丰富的自然知识, 通晓自然规律, 善于因借一切自然景象, 树木花草, 山石水土, 风雨雷电, 阴晴阳雪, 月光云影, 都是风景园林建筑的构成要素, 尽可能利用自然元素, 展现自然的原生态, 强调与自然的相生共融,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4) 开放性。风景园林建筑的使用具有广泛的公共性, 要求满足所有人的使用要求, 体现社会的公平性、便利性, 因此, 也要求设计的开放性, 通用性, 保持设计方法的开放, 设计过程的开放, 设计观念的开放, 让公众参与设计, 群策群力, 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使用方便。5) 灵活性。风景园林建筑由于功能的多样性, 环境的多变性, 使用的通用性, 因而要求设计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有法无式, 随机应变, 要求功能的灵活, 空间的灵活, 景观的灵活, 以适应所有使用环境的动态变化和随机变化。

6 风景园林建筑的特点

1) 巧于立意。风景园林建筑历来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 巧于因借, 奇思妙想, 或借诗画情意, 或借四季之景, 或借天象时物, 抒发情怀, 赋予建筑恰当的主题思想, 达到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常常通过建筑题名、匾额、楹联, 点染主题, 诠释意境, 言简意赅, 意美境远, 进一步深化建筑主题, 丰富建筑文化内涵。2) 恰于选址。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这是前人总结的造园法则。选址立基是建造风景园林建筑的重要环节, 恰当的选址, 可谓是事半功倍之效。无论是从建筑功能出发, 还是从景观要求角度出发;无论是风景点的营建, 还是景观序列的组织, 都要仔细推敲基址位置, 以求达到最佳造景效果, 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的使用功能, 与环境场地相得益彰, 于自然景观锦上添花。相反, 选址不当, 往往会破坏原有景观价值, 影响建筑营运。3) 妙于布局。风景园林建筑的布局讲究因地制宜, 随形就势, 随曲合方, 不循规蹈矩, 而巧于因借, 善于利用自然地形、地物及天象, 甚至其他一切可用之物, 配合有致, 得景随机, 参差错落, 灵活多变, 曲折幽深, 小中见大。4) 精于体宜。风景园林建筑在景观构图中举足轻重, 其体量大小往往是景观艺术的关键, 决定风景构图的画面效果。空间境域不同, 尺度大小各异, 山颠、水边、树林、花际, 都要因境随机, 整体考虑空间环境的尺度大小, 仔细推敲各自的比例关系, 恰到好处, 画龙点睛。5) 特于造型。风景园林建筑追求很高的艺术境界, 对于艺术来说, 没有个性, 就没有生命力, 就缺乏艺术感染力, 艺术作品讲究的就是作品的独创性。因此, 风景园林建筑的造型, 就相当于特定环境、特定场地、特定时代孕育出的特色作品, 不拘一格, 突出个性, 突出内容、彰显文化、彰显技术, 与环境和谐共生。6) 便于使用。方便使用, 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 是建造建筑的根本目的, 也是衡量建筑优劣的重要指标。风景园林建筑的成败, 最终体现在功能的满足程度, 只有既满足游人活动需求, 又满足景观艺术要求的, 才是最合用、最优化的作品。7) 美于天成。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这是风景园林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是营建风景园林建筑的最高法则。构园无格, 有法无式, 无论采用哪种格局, 哪种形式, 哪种技术, 或怎样独特, 怎样艺术, 怎样方便, 最终只有达到自然天成的效果, 形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才可成为上乘之作。

7 结语

风景园林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 小巧玲珑, 属于建筑家族中的小儿科, 往往被人忽略, 但在风景园林中, 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是其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由于它在建造环境、功能、技术、艺术上的特殊性, 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点, 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其设计方法与特点及建造营运规律值得业界人士系统研究, 尤其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 跨入信息时代, 很多新的观念、方法、技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以求真正实现风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与其他建筑类型的比较, 对风景园林建筑的内涵与关系, 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做了初步探讨, 并总结了风景园林建筑在构思立意, 选址布局, 体量造型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比较,特点

参考文献

[1]勒玉芳.房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2]卢仁, 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3]杜汝俭.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4][明]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 译.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初探 篇7

1 蛮目跟风, 风格迷失

这些年来, 城市绿化经历了草坪热、大树移植进城热、香樟热、色块热等;有的房地产开发商热衷于建造大广场、大喷泉, 蛮目追求"档次", '档次'应该是对景观质量和品味的追求, 但现在往往被误解为宏大和气派, 或是用材的豪华和昂贵, 于是广场越造越大, 规模甚至超过天安门广场, 如某地一县城, 竟造了一个近五万平方米的集散广场, 由于草坪和硬质铺装较大, 进入广场便感到空荡荡的, 无处着落, 没一点亲切宜人的空间感[2];或者全盘引进、模仿欧洲风格的园林景观;有人把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 植物景观处于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陪衬地位;有的人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 热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球体或几何形体[3];或者用大量的栽培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但人工气息十分浓厚;或者片面强调生态效应, 将大量的成年大树移栽到城市和园林中。这种只强调景观效果的做法, 对环境的改善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些品种单一, 林相结构简单, 没能很好地保持水土[4]。事实上, 由于一些设计过于简单化, 细部做法欠深入推敲, 加上施工的粗糙, 造成一些景观过早的出现破损, 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2 朴归真, 回归自然, 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人类生存的资源越来越溃乏, 因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一种文明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环境, 确保我们一个平衡、健康的生存环境, 也能保证我们子孙后代有一个同样平衡、健康的生存环境。因此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的生存环境成为园林人的首要工作。我国在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究会", 标志着城市建设在效法自然, 同时园林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不可缺乏的主体, 这一转变说明了, 城市的发展在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与受自然界惩罚的矛盾中前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发展, 现代的中国人对城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根据"人离开了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发展规律, 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 并指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对人居环境构筑与发展总结出来的, 它预示21世纪的新城市发展方向。

以某县城绿化工作为例,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园林绿化是清一色的树木, 曾经出现了雪松热、香樟热, 并提出建设"森林县城"的口号, 走进城区的每一个角落, 是清一色的雪松和香樟。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对城市绿化进行规划修编, 建设什么样的居住环境进行探讨, 在绿化的基础上, 提出建设"公园式"县城的构想。到二十一世纪, 对山水城市的建设进行探讨, 分析自然山水的作用, 指出珍贵的自然山水是不可再塑的城市形象, 是得天独厚的生态要素, 并着重阐述自然山水在山水城市建设中的利用, 提出应合理规划, 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范围, 深化设计, 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目标, 完善植被, 发挥山水资源生态作用, 揉和文化, 增加山水资源的意蕴内涵, 提出建设"山水县城"的决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导致了园林景观设计形式与内涵的不同,

3 把握内涵, 树立风格, 以人为本

虽然"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崇尚环境"的设计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但实施起来难以把握尺度, 对于一个园林工作者来说景观设计是最主要的专业课程, 拿到一项设计任务后, 往往无从入手, 找不到设计的思路。

园林景观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空间上的有机结合, 首先应了解所在园林景观立地的历史与现状, 掌握它的发展趋势, 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料, 特别是传统的文化特征、城市风貌、历史遗迹, 并且了解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 根据此把握基本的创作风格及思路, 往往设计灵感及理念的深度就是来自对当地自然、土地、人文、历史的理解与热爱, 并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 结成整体, 能为人们所接受。

其次, 根据目标客户的需要, 追求实质、精心细化, 根据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个性进行园林规划, 不要以点概面, 更不能抓面漏点, 要把园林做到业主心里去。园林是用来供使用者发挥个性、满足个性张扬的, 找到拥有自我的感受, 只能观赏, 不可参与的园林不是真正的园林。园林是人生活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赏与参与互动, 园林设计也得提昌人性化。

最后, 投资成本也是一种资源, 节约成本, 投资合理, 也是评价一幅好的园林作品重要指标, 也是决定客户是否接纳该投资的重要因素。

“以人为本, 回归自然, 崇高环境”的设计思想已经深于人心, 那么自然是园林的主体, 园林源于自然, 通过设计师们的精心设计, 又高于自然[5]。

摘要:风景园林的发展, 要避免"蛮目跟风, 风格迷失", 返朴归真, 回归自然, 才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 同时要树立"把握内涵, 树立风格, 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格,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 2005, (2) .

[2]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 2005. (3) .

[3]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岳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 2005, (2)

[4]张国强.新世纪风景园林创作展望[J].中国园林, 2001 (2) .

风景园林要助力中国梦 篇8

尽管年事已高,但孟院士依然十分活跃。4月底他还出席了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大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坛,纵论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底气十足,声洪如钟。

风景园林是“梦境”建设

孟院士说,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首先要适应党和国家政府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强调创造性。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梦”就是最概括的原创。“中国梦”是综合国力,中国风景园林梦是其中之一,其特色是参与“梦境”建设。

在他看来,原创内容最根本的是“生生不息”,尽可能地让地球上的生命持续发展。他认为,当前面对的威胁,一是农村的泥石流,二是城乡的空气污染。泥石流易发地多是光秃的裸山。暴雨后,植物可吸收很大一部分,对此绿化的作用非常显著。要采取措施分流,不让水聚集。在居住区上坡应营造泥石流防护林,防止泥石流直接冲下来。在防治空气污染中,园林植物也大有可为。

他认真学习了2013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城镇化会议精神。他说,党中央明确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把青山绿水的重要性阐述得非常清楚。望见山、看见水、记住乡愁,是习总书记的明确要求,也应该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遵循。

他明确指出,城市的绿地量达到50%才是科学的。目前园林城市的标准绿地率是30%,这还不够。要把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融于城镇建设之中。城、镇、乡都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公园、旅游景点。风景园林事业要为之努力,而且大有可为。

创造宜人环境是中国强项

中国的风景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孟院士说,温故而知新,创新必须温故。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他十分强调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生活,特别是休闲生活的特色和需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进行创新。

他举例说:很多老人喜欢“地书”。但字写得再好,水一干就没有了。设计师应该思考如何为“地书”创造条件。在选择铺装材料时,要考虑吸水率、粗糙度等。要思考怎么才能让水写在地上有像墨写在纸上的效果。或者设置遥控照相机,将好字拍下来;不少老人喜欢养鸟、驯鸟、交流鸟经。如何为此创造条件?可为其设计“空山鸟语”,有树挂笼子,山谷的共鸣放大悦耳的鸟声;打拳的、练功的,都应该为其设计出所需要的环境。习总书记看见洱海就很高兴。人们都喜欢自然山水。风景园林设计要创造的就是这种环境。营造这种环境,是中国的强项,应该发扬光大。

分析起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他看到的是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原因。上海是黄浦江、长江入海口。上海的生态最根本的是导江入海。中国治水的传统是“安流轨”,即安定水流需要运行的轨道,只要在河床的轨道里就不会出事。要“深掏滩,低做堰”。上海黄浦江不是这样而是促淤。所以黄浦江容积越来越小。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堤岸基本上是水平的,现在高起了两米多的台阶。这台阶就是踩踏事故的一个原因。

他进一步指出,我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增高的数字,高于世界平均值。长江入海口的漂浮物聚集不散。崇明岛湿地鸟类的数量和种类近年来持续下降。对此,他引用管子的话:“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犹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跨界合作是大势所趋

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三大行业,如何跨界合作、学科融合?孟院士说,在古代这三个学科统称为“兴造”。《园冶》开篇就叫《兴造论》。解决一切实际的问题,都要综合运用。这三个学科必须有机融合。

他说,风景园林要介入规划。按现行的标准,城市30%的土地是属于绿地的。同样在机场修条公路,从城规和风景园林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对待树的态度是不同的。客观来讲,由于城市土地紧张,呈现出局部地区绿地率为零。如上海虹桥交通的中心地带,就没有绿地率,是屋顶花园。北京东侧的金融中心也是如此。由于用地紧张取消绿地,这样发展下去环境就很不好。

他说,以往的城规绿地系统都指在自然地面上的。自然地面不够了,就产生屋顶花园了。屋顶花园发展很快,每层阳台都可种乔木。自然地面的绿化有系统规划,建筑上的绿化也需要总体规划而非任其自由发展。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该是二元的。一元是自然地面,一元是人工地面;对于做建筑的来讲,要考虑建筑怎么能种乔木,屋顶花园的防漏、承重怎么来解决。风景园林也必须介入、考虑这些新问题。学科是科学的分工,但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分工。这三个学科必须融合、必须密切合作。

跨界融合,要看“界”指的是什么。城市不只是单个的城市,包括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交通规划、公共医疗网都必须跨界,不但跨学界而且跨城市界、跨省界。“界”都是人工划分的,自然环境不按人的这个划分。天津和北京的生态环境没有划那么清楚。

吴良镛院士不叫“人居环境”而叫“人居艺境”。人居环境的最佳点就是“艺境”,也就是风景园林界倡导的诗意栖居。吴老也认为,只有建筑、规划是不够的,还要有风景园林。孟院士曾和吴院士合作过,发挥了各自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风景园林要为人民服务

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师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孟院士说,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充分了解中国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充分了解现代人对休闲生活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出适合人民需要的设计。有一个贫穷的农村,却做了很多昂贵的纪念性雕塑。对这类现象,他给予了严肃的批评。

每一处好风景都是很多代人积累的结果。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先看看地方志,了解这个地方史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认为,做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对这个城市的绿地进行历史和现况的调查。

他强调,归根到底,风景园林是供民众休闲浏览的。民众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民众讨厌什么就不做。风景园林师的使命使其有明确的价值观。这就是要为人民的长远、根本的利益服务。要用风景园林为人民服务。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不是谁要我们设计什么就设计什么。哪怕这个项目不做了,也不能把山削平了变成广场。要敢于提反对意见。不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做,以免给人民造成重大的损失。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 篇9

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设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简称MLA。

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

四、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风景园林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具备独立承担风景园林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五、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一定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

六、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按照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并结合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内容应反映艺术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体现风景园林事业国内外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七、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当是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具有明确的风景园林背景和应用价值,应有先进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学位授予单位与用人部门合作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由学位授予单位相关学科和风景园林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

九、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来自风景园林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十、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一、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由学位授予单位颁发。

报考条件

全日制攻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非全日制攻读

2011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且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做好风景园林的“减量设计”分析 篇10

1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目前现状

随着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风景园林中自然景观的构造也越来越强调。风景园林建设不仅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当今社会目前正存在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即“过度设计”, 这种现象的出现, 造成资源和人力、物力、财力很大程度地浪费, 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亦面临着此种情况。过度设计的危害比较隐蔽, 很多设计师由于怕受到人们设计不足的批评, 宁愿顶着“设计过度”的指责。

我国风景园林过度设计, 首先表现在将简单的设计复杂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朴素与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 但目前园林设计中往往喜欢将简单的设计复杂化, 很多设计者为了追求亮点, 不惜做各种表面文章, 以行道绿化来说, 明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油松、杨林大道就能在简单中收到大气、恢弘的效果, 偏偏有些设计者要种植各种名贵杉木且将其复杂排列, 乍一看很特别, 实际上却处处透着浮躁。其次表现在设计偏向八股化, 以广场设计来说, 大部分设计千篇一律, 各种喷泉、雕像、旗杆, 普遍草多树少, 大而不当, 对广场本该具有的休闲和交际等社会功能却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再次,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过分山水化, 绿地架空化严重。为了凸显设计的人文或风景性, 很多风景园林建设山水层叠过多, 且深浅高差过繁, 虽然曲径通幽但却难以给人放松之感。土地资源的稀缺, 导致很多设施开始向地下延伸, 许多风景园林的绿地较为集中但地下却往往是架空的, 使得园林成为不接地气的大盆景, 无法保证生态的长远和健康。此外, 我国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和景区划分过分程式化。所有园林几乎都是四季花开, 树木长青, 水景、小品无论需不需要都一定会设置, 缺乏创意和实用性。

2 做好风景园林“减量设计”的建议

2.1 立意要鲜明、准确, 要确定规划设计框架

结合风景园林设计的实际情况, 立足“减量设计”的概念对要建设的风景园林的性质、功能和形式加以定位,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综合创作。首先, 应明确风景园林的受众主体是人, 在设计中应根据时代变化发展实时变通, 通过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新思维关怀人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加入精良的施工和一定的文化品位。虽然当代人们对绿化比较追求, 但一定要注意绿化的适度,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 由于风景园林中建筑构筑物、雕塑等硬件是其必须元素, 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框架必须善待和慎待园林建筑, 根据园林建设的需要构建园林建筑构筑物的形象、体量和尺度, 避免好大喜功。在整体的绿化设计和规划中, 应对园林中的大树景观加以突出, 重视对植物和过繁建筑物的删减, 以通过绿地的减法设计对植被景观和植株的形态美、个体美进行突出, 这样不仅能保证风景园林绿地的绿化质量, 同时能够做到植物群落科学合理, 突出其艺术性, 整体给人一种简约、有序之美。

2.2 减少文化类型和文化小品的数量

风景园林与自然和文化都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综合人们对这两方面的双重需求。风景园林是通过对土地、水体、植物、天空等自然基本元素的利用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 与自然密不可分。另一方面, 风景园林艺术又是一种为满足人们游憩境域而出现的艺术, 古代风景园林师要满足古代人们的要求, 现代风景园林师则需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风景园林, 都脱不开与文化的关系。在我国古代, 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天人合一”, 这种自然观映射在风景园林艺术中, 就需要将自然环境营造成人们对情感进行抒发时的载体, 因此, 一直以来我国风景园林文化的核心都为“人化的自然”。这种观念导致我国园林景观往往更重视文化而对自然则关注较少, 到了现代这种现象越发严重, 风景园林成为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小品的堆砌地。所以,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必须减少文化类型和文化小品的数量, 将对自然的认识与表现重新捡拾起来, 多增加一些自然观理念, 在突出人们对自然态度及认识的同时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

2.3 减少风景园林设计的装饰美

当代风景园林为了追求视觉之美, 逐渐成为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艺术, 通过平面构成和装饰小品, 对视觉冲击力一味地追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都成为风景园林设计中与各种文化主题相结合的装饰材料, 从这点来说, 风景园林设计逐渐趋向于装饰艺术设计。风景园林建设对装饰效果的过度强调, 不仅忽视了自然的要求, 同时也无视了风景园林自身的文化内涵, 除了浪费了自然资源外, 还破坏了自然环境。形式和内涵在风景园林艺术中本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因此为了改善这一关系, 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应减少风景园林设计的装饰美, 突出其文化内涵,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向外象与本质、装饰与功能完美结合的方向转变。

2.4 减少人工景观, 展现国土本质风貌

针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过分山水化和程式化, 追求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应减少建筑、假山、铺地等人工气息浓厚的硬质景观, 重视水土、植被、动物、天空等软质景观的地位。水土、植物等软质景观是能够营造自然气息的主要元素, 另一方面还能保证风景园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尤其在城市化不断扩展和人工化越来越普遍的当前, 自然景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外, 从风景园林的空间尺度来说, 人工景观根本无法满足其空间需要, 且造价比较高, 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并无实质意义。所以, 风景园林设计应着重软质景观质量的提高, 充分发挥植物景观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更好地展现我国国土本质风貌。此外, 风景原理设计还应该在水土、植物景观的营造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 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多样性的植物材料, 提高风景园林观赏性。

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没有跟上时代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步伐, 仍然需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改造, 对风景园林实施“减量设计”是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国风景园林必须做好“减量设计”。

参考文献

[1]梁立湘, 李军.浅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4 (04) :29-90.

[2]康红涛, 丁绍刚.浅析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J].北京园林, 2011, 2 (02) :116-118.

[3]李祖涛, 孙得东.现代景观设计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2 (12) :50-52.

上一篇:和谐成长下一篇:政府采购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