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转换动机四篇

2024-08-28

O2O转换动机 篇1

语码转换 (Code Switching) 是指一个多语码的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 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 或者同一语言中不同变体间有意识的转用。这是一种极具意义的语言接触现象, 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Gumperz将会话中的语码转换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对待, 并根据其发生的社会和语境的原因将语码转换分为三种:情景语码转换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会话语码转换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和隐喻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Poplack (1980) 也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句内语码转换 (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和附加语码转换 (tag switching) 。语码转换作为熟悉的概念, 进入共享知识系统里, 以客观的概念保存在常识层面上, 由社会成员共同理解和使用, 转变为多元文化的社会表征, 即“社会表征型语码转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语码转换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研究者们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句法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翻译学等等多种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 揭示语码转换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用语码转换来指称语言场所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使用, 确定其为国际交流中实现有效沟通的有效语用策略。人们在日常语言活动中, 尤其是在双语或多语的情况下, 语码转换及语际翻译现象非常普遍。现代学者更是采取社会语言学及社会学的社会身份、社会表征理论, 研究语码转换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外交往来和对外经贸活动中的普遍性成因, 探讨语码转换从一种社会身份指标转变到社会表征的演变过程。

语码转换作为谈话策略之一, 同一交际者在同一次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 可以用来促成直接的谈话动机与交流效果、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体验融洽的外交亲和、成功实现沟通意图、显示说话人身份与交谈灵性、关照听话人情绪与处境、表现语言优越感、重组谈话的参与者、表明中立的立场等。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际往来不断增加, 日常交流中外语的应用重新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关注, 外语的水平提高也促进社会成员进行母语和外语的交替。具有社会表征特色的语码转换在多元文化的社会共享意识中, 最能促进社会成员的沟通, 帮助人们形成统一的客观性解释, 具有客体信息维度、有关主要信息的结构或组织维度和评价维度等多维度的含义, 及明显的社会性和当下性功能, 能非常机巧地消弥群体差异性、共享社会根源性和优化行为说明性, 已成为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社会、时尚、民情的不可忽视的语言应用现象。

二、南博会中语码转换的动机

“相似性吸引”是社会心理学对语码转换动机取向的最终、最有效原则。任何场合的交谈倘能增加身份、主题、兴趣、领域等方面的相似点, 减少个中的不同点, 无疑会有助于人们得到别人的好评和社会的接受。所以, 人们在交谈的时候会寻找彼此之间的共聚量, 相互之间表示亲和。

自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 (简称南博会) 是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 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 内容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它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国际经贸交流盛会, 已成功举办了9届, 成效显著, 成为友好交流、经贸促进和多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是经贸与外交、文化等融于一体的盛会。中国政府极为重视, 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去年即2012年南博会开幕式。东盟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缩写为ASEAN) 成立于1967年。成员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10个国家。东盟各国总面积444万平方公里, 人口5.84亿, 在这广袤的东南亚地区, 汉语在政府和民间的普及率达到惊人的地步, 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网页上汉字的应用率高仅次于英语, 会讲流利的中文已经成为一种优势与时尚。在万众瞩目、炙手可热的南博会及各分会场、经贸场合等, 来自东南亚国家的人们能够以做为南博会强势语言的汉语进行交流、沟通、洽谈、交友、聊天等, 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人能够在某些场合偶然或必然地进行汉语、英语或东南亚语言间的灵性转换, 必定会缩短距离感, 拉近亲和度, 增强无穷的交流优势和外交效度, 会议的融洽程度和成功预期就必定会应运而生了。

这种因主体意识影响下的具有立竿见影的语码转换动机, 使用东南亚语言及使用汉语的南博会与会成员国的人们都是代表着某一种语言的社会集团, 因而对自己的母语都有着强烈的感情。在这一社会集团外部, 母语经常会是他们联系感情、表达相互亲和力的纽带与推手。如, 多次出席南博会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夹英语夹汉语的说话风格让中国领导人如温家宝等倍感亲和, 仿佛一家人在交谈沟通。因他祖籍广东, 华人后裔, 很熟悉中国话。在使用其国语马来话时间或进行英汉语的语码转换, 那是顺手拈来如鱼得水, 让中国人觉得特别亲切, 因此也特别容易赢得中国人们的欢迎。其实出席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老挝总理通辛、越南总理阮晋勇和泰国副总理吉滴叻都能时不时地说出一两句汉语进行交谈间的语码转换, 提升亲和意识。同时考量于从众心理 (conformity) , 出席或参加南博会的人们在相互进行外事往来、经贸交往时都有获取成就或者显示自我成就的趋同。而对语言的操纵与转换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 说话者可能会主动且有意识地转换语码, 希望得到别人的接受、认可, 追求成就感和能力的认可而达成个人目的与动机, 从而提升参会或出席南博会的成就意识。

三、南博会中语码转换的顺应

“顺应性理论”的倡导者Verschueren, 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 且在不同的意识下进行语言选择、转换或翻译的内化外显过程, 遵循着自然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三个特征, 制约着人类能够灵性机动地使用语言, 构筑交谈者对国际会务语言现实的顺应、对会展听话者现实的顺应、对与会心理现实的顺应, 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促成语境关系顺应、结构课题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突变性的有机整体, 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选择的实施是由进行顺应这个巨大推动力驱使的, 而且进行顺应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 交际顺应则是语码转换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时, 语言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顺应的关系:语言选择塑造着语境, 同时也被语境所塑造。因此, 我们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顺应语境因素的具体表现, 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自己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沟通动机, 从而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南博会上使用汉语、英语东南亚语言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 正是为了实现某些语境顺应的结果, 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成功地完成出席意旨和参会动机, 实现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或外交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南博会这个多元文化、多语言共存共享的特殊背景下, 为了接近和实现特定的沟通与交际目的, 交谈者普遍有意或无意地采用语码转换策略以表达思想, 促成友谊、凸显亲和、联结合作、寻找商机、拓宽成功之路。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活动中有效的语言互换策略, 能有效地满足说话者与听话者心理需求, 及时填补交际中某些跨语言、跨文化上的空白, 表达内在的情感, 抒发某种潜在的意图与动机, 达到语言间转换与翻译的顺应与开拓。

四、结语

立足于汉语、英语及东南亚语言间语言接触所表现出来的区别性解释和协同性关系,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语码转换与互译的动机与顺应能够高屋建瓴地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语料库建设, 探讨汉语尤其是中国闽粤桂方言、英语与东南亚语言三合一式的语码对应、转换、演变和发展等是真正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自社会繁荣、经济发展、地区和谐、人们安康的国际性战略之一, 对轰轰烈烈的南博会长此以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功建设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语码转换是特定多元语境下的一种语言选择, 具有跨语言的行为动机和跨文化的交际顺应。南博会上汉语、英语及东南亚语言间的语码转换机制当以会议语言现实、经贸交际情境、国际合作规约和主宾心理动机, 促成一种成功的社会表征、身份认可和外交亲和的交际动机。

关键词:南博会,语码转换,动机,顺应

参考文献

[1]Gumperz, 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 1982.59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Arnold, 1999

[3]范晓迪.语言顺应论与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J].教学与管理, 2007 (3)

[4]蒋金运.语码转换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 2002 (9)

[5]李刚.自然语码转换研究的若干方面[J].外语教学, 2001 (4)

O2O转换动机 篇2

众所周知,足量的目的语输入是学生二语习得的重要保证。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普及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英语课堂中避免母语,采用全英文授课,以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然而,受目前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的语言习得水平、交际目的等因素的制约,无母语参与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显然与中国的中学课堂教学现状不符。语码转换是顺应学生不同语言水平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师生互动。另外,语码转换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不少研究涉及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研究,然而很少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维度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对教师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探究。本文将弥补前人研究的空缺,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意识,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

王楚安(2005)指出,语码转换受交谈话题、交际对象、交际场所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和学生是外语课堂交际的主要对象。不同的语码选择代表不同的身份与地位,教师通过语码转换可以不断协商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建立与学生的聚合关系或权势关系。例如:教师选择在外语课堂中与学生语码趋同,以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在学生母语语码过度使用时通过语码趋异的方式,使用英语语码暗示学生及时变换语码,树立自己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

1. 语码转换与社会规约:顺应社会文化规约

社会规约指的是某一社团中被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行为与思维模式,它制约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违背某一特定社会规约将产生交际的巨大障碍。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角色,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其言谈举止必定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和表率。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规约,得到学生的认同与肯定。违背社会规约、造成交际障碍或尴尬的话语不利于课堂交际的顺利进行。为了顺应社会规约,教师往往通过语码转换传达信息、避免尴尬。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为含蓄、委婉,“不育”及“性”被视为社会禁忌,公众场所通常避免谈及。在外语课堂这一正式场合,教师通过转换语码的方式,顺应社会规约,避免使用此类不够文雅、易引发尴尬的禁忌词汇。例1所示:

教师:Nowadays,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 is undergoingtremendouschanges.Divorce,cohabitation and DINK are gaining popularity。You know what divorce means?

学生:离婚。

教师:What about“cohabitation”and“DINK”?

学生:(茫然)

教师发现学生的理解障碍时,马上转为汉语语码进行解释:“目前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变。离婚,cohabitation and DINK变得越来越流行。By the way,do you know what DINK means?”学生再次摇头表示否定。教师紧接着用英语语码进行解释:“DINK means 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丁克家庭。那么‘cohabitation’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学生欲顺应教师的语码使用汉语翻译“cohabitation”,但是欲言又止,脸上流露出尴尬的神情。教师意识到在课堂这样的正式场合不宜使用母语谈及“同居”这类的禁忌话题,马上转为英语语码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cohabitation’means two person live together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y are unmarried.So the sentence can be translated as follows:目前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变。离婚、cohabitation、丁克家庭正在与日俱增”。

在上例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及时转换为汉语语码进行解释说明,但为了避免某些禁忌语给人带来的不快和尴尬,通过句内语码转换保全了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维护了教师优雅、受人尊重的身份。

2. 语码转换与聚合关系:标记师生社会距离

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传达信息,也可以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Brown(2001)提出了权势关系和聚合关系,以反映说话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和社会距离。聚合关系是指说话人在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一致关系,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可以通过语码转换的形式得以体现,请看下例:

教师:Tell me,what is your hometown famous for?

学生:Well,I am from Laiyang,which is called“梨乡”because it is famous for Laiyang pears.

教师:You are from Laiyang?

学生:Yes,I was born in Laiyang.

教师:咱们俩可是实实在在的老乡啊!I believe we will find many topics in common.Now try to tell me more about Laiyang,including people,food,sceneries,traditions,etc.

教师开始使用英语进行提问,与教师期望值吻合,学生使用英语语码作答。双方是正式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有权利让学生顺从自己的语码作答。在教师得知学生与其是老乡之后,教师转换到汉语语码将双方的社会关系由正式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更为亲密的老乡关系,缩短了彼此的社会距离。然而简单寒暄之后,教师马上意识到课堂活动的正式性,立即又转为英语语码继续发问,重新构建了双方正式的师生关系。在这段对话中,教师根据话语内容通过语码转换这一手段有意识地调控了双方的社会距离,进而推动交际更为顺畅地进行。

3. 语码转换与社会权势:标记师生权势关系

权势是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越高,权势越大(Roger Brown,1962)。社会权势影响语码的选择,语码的选择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于国栋(2000)指出,语码转换是教师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顺应教师角色而做出的选择。传统的外语课堂中,教师拥有更高的权势,通过转换语码的方式调控与学生的关系,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如下例:

教师:这个作业下周一之前能做完吧?

学生(异口同声):不能!

教师:时间这么长还做不完啊?大家都忙着干什么啊?

学生:(大笑)下周末过圣诞节!

教师:Anyway,your assignment must be finished before next Money,are you clear?

学生:Okay,clear.

上例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之所以使用汉语语码,是为了解释和澄清的同时将师生关系从权势转变到平等协商上。当教师发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衅时,重新转为英语语码表明自己的绝对权威,英语语码的使用重新建立了师生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使课堂氛围更为严肃,学生最后顺应教师的语码暗示了他们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与尊重。在上例中,教师通过语码转换不断调节与学生的社会关系,最终达到了教学和人际协调的双重目的。

二、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

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码转换这一特定行为背后自发的、无意识的动机或目的。动机或目的影响甚至决定教师如何建构自身的话语进而实现特定的目的。语码转换可以表达说话人内在的心理情感距离,发挥潜在的诸如强调、避免尴尬、保全对方面子、制造幽默效果进而活跃课堂氛围的功能。

1. 语码转换与言语趋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师生之间在职业、社会角色、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双方在课堂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在外语课堂上,较低外语水平的学习者倾向于回答教师问题时使用汉语弥补已有知识和目标知识的空缺,建立心理抵御机制,进而缓解情感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味使用英语进行追问和反馈会拉大师生的心理距离。适当进行语码转换,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情感距离,与学生创建更为和谐和愉悦的师生关系,进而推动课堂师生交际的顺畅进行(吕璀璀,2013)。请看下例:

教师:Where did you go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学生:Well,I travelled to长城during the holiday.

教师:Do you like长城,the Great Wall?

学生:Yeah,as people often say:“不到长城非好汉”.

教师:嗯,说得非常好。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到长城非好汉”。A man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上例中,学生受语言水平的制约,在回答教师提问的关键词表述中夹杂了汉语语码。教师在追问阶段首先使用汉语语码向学生语码靠拢,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表达对学生回答的认同,与学生建立平等协商的关系,之后迅速使用英语语码进行提示,使学生及时完善自己的词汇缺陷。汉语语码的适度使用表达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认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之后教师从汉语语码及时向英语语码的转换又巧妙弥补了学生的词汇空缺,达到了促沟通、长知识的双重目的。

2. 语码转换与言语趋异:拉大与对方的心理情感距离

在外语课堂上,教师有时会偏离学生的语码,以拉大与对方的心理情感距离,建立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提出了学生是否支持“blind date”(传统相亲)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一位男生调皮地问老师:“老师,你有没有过相亲的经历?”老师对于学生询问个人隐私的问题感到异常尴尬,顺应交际情境需要和个人的心理情感需求,随即进行了以下的答复:“That’s so private!Why do you ask me such kind of question?”学生随即意识到了自己此番问题的无趣,放弃继续追问,加入到了小组讨论中去。在上例中,教师故意通过言语趋异拉开与学生的心理情感距离,保全彼此面子,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

3. 语码转换与面子需求:保全学生面子,降低学生情感焦虑

面子是人的基本需求,在外语课堂上,学生由于语言理解障碍而遭遇面子威胁,容易导致厌学情绪,进而挫伤学习热情和积极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尤其是消极反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顺应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需求,注意避免师生冲突。而语码转换也是教师维系和谐师生关系、保全学生面子的有效交际策略。例如,在一堂鼓励学生进行英语输出的课堂上,教师提出了开放性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negative sides of what fame brings about to people?某学生因未专注于课堂导致教师提问的时候不知所措,最后使用了:“不好意思,我还没有想好”的回复。老师进行了如下反馈:“哦,这个问题有点难,还得再考虑一下,是吧。Well,I suggest you share your ideas with your partners since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教师并不认同学生使用汉语语码产出与问题毫不相关的内容,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首先通过语码趋同的方式对学生给予情感慰藉,表达对学生的同情,防止学生产生挫败和尴尬情绪,努力挽回学生的面子。之后又及时将语码从汉语转换到英语,防止继续使用过多汉语进行劝导带来的赤裸裸的面子威胁,保全了学生面子的同时通过语码趋异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了委婉的暗示:“英语课上回答问题还是建议多使用英语语码,只有多输出才能产出流利的英语”。

三、语码转换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码转换并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活动,而是外语课堂中教师为了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而采取的有效教学策略。因此,教师需适时、适度进行语码转换,提高语码转换意识。通过语码转换可以更好地讲授语言知识、降低学生情感焦虑、调整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适时进行语码转换,以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效率。

另外,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课堂话语,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难易度有标记性地进行语码转换。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目标语语言输入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语码转换顺应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保证学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激发学生尝试使用目标语进行语言表达的动机,进而增进学生的信心,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协调师生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过多的母语语码不利于目的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通过暗示、委婉提示、言语趋异等方式适时转换学生的语码,情感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英语语码环境。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并不是随意的、无意识的活动,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动机。教师不断调整语码以顺应社会文化规约、调控与学生的社会距离和心理情感距离。适时、适量的语码转换作为有效的交际策略,可以弥补学生语言知识不足引起的理解障碍,缓解学生的情感焦虑,同时对于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新思考自身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监控自身的话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语码转换,进而为外语学习者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最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吕璀璀,2012)。

摘要:语码转换是英语课堂中的普遍现象,是教师为了促进师生互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有效教学和交际策略。教师进行语码转换具有顺应社会文化规约、标记师生的社会距离和权势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社会动机。此外,语码转换也具有调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保全学生面子、降低学生情感焦虑的心理动机。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码转换,交际策略,社会动机,心理动机

参考文献

[1]刘家荣,蒋宇红.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差与分析-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2]吕璀璀.基于性别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

[3]吕璀璀.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功能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9).

[4]吕璀璀.大学生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3).

[5]王楚安,徐美彦.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理动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4).

[6]于国栋.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7]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研究生汉英语码转换动机研究 篇3

【关键词】汉英语码转换;研究生;动机差异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03-02

Study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Motivation Difference amo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Xiang Lin Ma Wenting Liu Zhiping Wang Shaodan

【Abstract】Code-switching refers to change from one language or language variety to another during one talk.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in 2010 and through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the present study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al difference in daily code-switching.

【Key words】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graduate students motivational difference

1 引言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语码转换指人们在一次性的对话或交谈中,交替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及其变体(Gumperz, 1971),或者从一种语码转向另一种语码(Wardhaugh R., 2000)。Gumperz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语码转换:情景型语码转换和隐喻型语码转换(Blom & Gumperz, 1972)。前者指由于参与者等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后者指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鉴于话题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阳志清(1992)总结了三类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这三类因素分别为:与交际参与者有关,如角色、地位等;与交际场景有关,包括时间、地点、场合等;与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话题或内容有关。杨辉和钟庆伦(2008)指出语码转换还受说话人的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文化因素以及他们的安全、崇外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继而得出语码转换的五个心理动机:安全、崇外、避讳、幽默和尊重。

本调查借鉴了国内外学者针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和心理动因的讨论,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高校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如在与同学闲谈、购物、上网聊天等情境下,进行汉英语码转换的动机差异。

2 调查描述

2008年12月份,笔者对某大学研究生日常用语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调查,观察到了该群体在汉英语码转换方面的特征及差异。2010年1月份-2月份,笔者设计并发放问卷,计100份。问卷回收后,统计发现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有20名来自英语专业,56名来自非英语文科专业和24名理工科专业;其中女生74人,男生26人。所发放的100份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无效问卷5份,且全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填写,其中男生填写的无效问卷3份,女生填写的无效问卷2份。

问卷回收后我们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参加过问卷调查的10名学生各进行了15分钟左右的访谈。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汉英语码转换使用分布情况: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研究生都会经常(23%)或有时(46%)进行汉英语码转换。只有很少部分学生(2%)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从不使用汉英夹杂的表达方式。经常进行语码转换(23%)的同学,其中18%为英语专业学生;有时进行语码转换的同学,其中30%为英语专业学生,12%为非英语文科专业,只有4%的理工科学生会有时会汉英混用。

对“有意识或无意识使用语码转换”这个问题,在大多数(85%)情况下,英语专业学生话语中的语码转换可以归结为一种无意识行为,即说话人的语言转换属于不自觉行为;而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情况则恰好相反,大多数同学(70%和79%)是有意识地将汉语切换成英语,从而进行语码转换。Milroy和Gordon(2003)曾指出语码转换与说话人对每种语言变体的掌握能力密切相关。语码转换本身是双语行为的一种产物,上表所呈现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们对英语掌握程度的差别。

访谈结果也应证了上面的结论。有6位非英语专业的访谈对象提到,当他们从中文转到英文时,首先需要思考其对应的英文单词;而英语专业的同学则表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选择英语是“一种下意识的、想都没想的行为”。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群体对英语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爱好,喜欢接触西方电视剧、电影、杂志等文化产品,更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此外,对于如“thank you”、 “oh, my god!”、“cool”等日常用语中的语码转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无意识地使用。总体而言,英语专业的学生会在更多的场合下使用语码转换;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汉英语码转换的使用仍未占据交流的主要地位。

3.2 汉英语码转换动机差异分析: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涉及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们把“英文术语的表达”和“避讳”归结为社会动因维度,是因为语码转换者在这两个方面倾向于从交际对方角度考虑,以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把 “幽默”设定为社会动机,是因为“幽默”的直接目的是使对方受益,达到社会交际目的;而从个人角度出发,为使自己受益的动机归结为心理动因维度,包括“强烈情感的表达”、“对比与强调”、“炫耀”、“时尚”以及“隐藏信息”。

在“使用汉英语码转换对比强调”、“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以炫耀英语知识”两个动因上,专业差异性不明显。在“对比强调”这个动因上,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更多地选择“有时”或“很少”使用语码转换。另外,调查对象均“很少”或“从不”使用英语以炫耀自己的英文知识,这可能是由于当今英语的广泛普及使得能说英语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如果以说英语来炫耀自己的语言能力,反而会招致他人的反感和耻笑。访谈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两个原因的合理性,例如某位中文系的女生就说:“汉语里夹杂使用了英语也没觉得怎么样啊”。

在“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以表达强烈感情”上,研究生经常(34%)和有时(53%)使用语码转换来表达愤怒或兴奋的情感。其中,该语码转换动机的专业差异性不明显,但是性别差异较为明显。56%的男研究生都表示会经常转用英文来表达强烈感情,这与问卷中第16、17、18题的调查结果一致,因为80%的男生选择会混用英文来表达他们的惊讶、愤怒或郁闷之情。而只有34%的女研究生表示会经常用英文来表达强烈感情。

针对语码转换的另外两个心理动因-“追求时尚”和“隐藏信息”,不同专业的学生也表现出了差异。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文科生大都会为追求时尚而进行汉英语码转换;而理科生则明显不同,超过一半的理科生(68%)选择不会为了追求时尚而进行语码转换,见下图:

在“是否会使用汉英语码转换来隐藏信息”这个问题上,大部分男生(53%)选择了坚持使用汉语,而多于一半的女生(57%)表示倾向于使用汉英语码转换表达。例如,如果父母或朋友在场,对“我想你”这类暧昧意义,大多数男生会选择汉语表达,如“我想你”,而大部分女生会用类似“我miss你”或“I miss you”这样的汉英语码转换。这一数据的对比反映了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亲昵意义的表达,女性会使用汉英语码转换,这样可以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婉转,显示女性温婉的一面。而男性直接使用汉语表达,与男性直率的性格也有关。

在“是否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以追求时尚”这一问题中,49%的男同学选择了“从不”,50%的女生选择了“很少”。虽然“很少”仅代表比例中较小的一部分,但是相对于男生的“从不”而言,就具有了可比性。因为至少有50%的女生在某些情况下,会倾向于交替使用汉英语,使自己的话语更具时尚气息。这一点与女性对时尚的追求和敏感度正好吻合。而男生更喜欢使用汉语,达到准确传达信息的目的。

本问卷所涉及到的社会维度下的动因包括“英语术语的表达”、“避讳”以及“幽默效果”。数据统计表明发明,对不同专业与性别的研究生来说,“英语术语的表达”这一动因较为突出,而出于“避讳”和“幽默效果”进行语码转换的情况则相对较少。另外,研究生语码转换动机的差异在专业上表现较为明显,而在性别方面则不突出。因此,下文将主要分析不同专业研究生在语码转换动机上的差异。

在“英文术语的表达”这一动机方面,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中的文科与理科方面,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总是”(29%)或“经常”(64%)使用语码转换,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文科理科,则更多地选择“有时”(36%和34.7%)进行语码转换。这种动机差异主要源于学科差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频繁接触英语,当谈话涉及到这些专业术语时,即使有对应的中文表达,英语专业的同学也会选择英文表达。而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虽然已有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他们是用中文接受和汲取知识,英语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门外语。

表1 英语术语表达中语码转换的专业差异情况

在语码转换的“避讳”动机方面,英语专业的学生会“经常”(31%)或“有时”(47%)使用英文来表达某些难以启齿的或不雅的内容,与此不同,非英语专业的文科生“有时”(60%)使用,而理科生则“很少”(56%)使用。避讳的内容因文化和语言表达而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对不同的社会语言现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避讳动机上也存在差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文理科的不同上,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文科中的女生占绝大多数,而女性的语言相对于男性更加委婉,因此,当需要表达难以启齿或不雅的内容时,她们会倾向于进行语码转换。而理科专业中男生较多,他们的表达会更为直接。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现象不仅受表达内容的限制,同时也与文化、性别因素密切相关。

与“避讳”动机不同,“幽默效果”动机方面的差异性不太明显,英语专业学生“很少”(52%)使用语码转换来达到幽默的效果,而非英语专业的文科生“有时”( 52.5%)使用,理科生“很少”(39.2%)或“从不”(35.8%)为了幽默而在交流中使用英语表达。

4 结语

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策略。通过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汉英语码转换动机的对比分析,本次调查发现:(1)汉英语码转换在研究生这个群体中比较普遍;(2)调查结果显示该群体使用语码转换的动机差异多样化,如在“英语术语的表达”这一动因的专业差异性较为突出。本研究限定在大学校园的某个群体之内,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得到有关语码转换动机更为准确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辉、钟庆伦.2008语码转换和社会心理动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期, 79-83页

[2] 阳志清 1992 论书面语语码转换,《现代汉语》第1期,1-6页

[3] Blom, J. & Gumperz, J. 1972. Social Meaning in Structure. In: Gumperz, J. & Hymes, D. (eds.). 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pp. 409-434.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4] Gumperz, J. J. 1971. Language in Social Groups. Stanford: Stanford UP.

[5] Milroy, L. & Gordon, M.J. 2003. Sociolinguistics: Method and Interpretation. Oxford and Malden, MA: Blackwell.

O2O转换动机 篇4

变循环发动机总体结构和模式转换机构研究

根据1种涡扇发动机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围绕变循环特征的适应性进行了改进设计,给出了变循环发动机的总体结构初步方案,设计了模式转换原理及其结构实现方案;以其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的设计为例,进行了模式转换机构运动仿真及其关键件的有限元分析,从机构运动和强度分析方面确定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作 者:刘洪波 王荣桥 LIU Hong-bo WANG Rong-qiao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航空发动机英文刊名:AEROENGINE年,卷(期):34(3)分类号:V2关键词:变循环发动机 总体结构 模式转换机构 运动仿真 有限元分析

【O2O转换动机】推荐阅读:

转换角色06-11

实体转换05-01

转换观念05-06

语音转换05-19

加工转换05-21

图文转换05-22

自动转换05-23

引导:转换05-23

方法转换06-10

功率转换06-13

上一篇:复合围护结构下一篇:打造协作梦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