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产业现状六篇

2024-09-09

安徽文化产业现状 篇1

一、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 顾名思义, 是指对传统文化或现代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加以恰当和巧妙的重新构思或创造, 使其能够承担传播文化意识形态, 满足不同群体对精神财富需求的产业集合。2009-2013年, 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法人单位年均增长30%, 比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速高8.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法人单位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比重由2008年的24.6%提高到2013年的35.1%。投资额为195.1亿元, 比上年增长3.9%。

(一) 与省内其他产业相比

2013年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9038.87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为2348.09亿元 (12.33%) , 第二产业为10403.96亿元 (54.65%) , 第三产业为6286.82亿元 (33.02%) , 而该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为, 第一产业10%, 第二产业43.9%, 第三产业46.1%。虽然每个省份都有适合自己的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类群, 但我们应该承认, 安徽的产业结构亟需优化, 偏重第二产业而弱化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是不合理的。

由数据可以看出, 安徽省的支柱性产业为农业和工业, 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产业增加值却仅占安徽第三产业的0.7%。农业作为一个传统型产业, 其本身所带来的经济附加值就低于工业服务业, 这也是安徽省省GDP一直位于全国中游稳步不前的原因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及现代农业技术的限制, 农业本身发展弹性小, 后推力不足。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性服务产业, 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附加利益, 会促进安徽的产业结构得到相当程度的优化, 增强产业发展的多样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在2012年所做出的增加值为92.43亿元, 占全部第三产业增加值 (5628.48亿元) 的1.64%, 较2010年的1.53%有了长足的进步。省属出版、发行、演艺、广电等集团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88.53亿元、利润总额14.34亿元。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双双突破百亿大关, 再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二) 细分下的各行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可根据行业的不同特质划分为媒体出版业, 文化艺术业, 旅游业以及艺术品制造与交易业四类。本文只分析前三类行业。

(1) 媒体出版业的发展现状。

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下, 发展前景广阔。近些年来, 安徽省新闻出版及印刷业的发展始终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下, 发展势头很足。但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及蓬勃发展, 微博、微信等开放式信息传播网站迅速抢占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市场份额。2010年广电总局下达了“新闻出版业数字化改革”文件, 此后, 安徽省媒体出版业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果。截止2013年, 安徽省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8.57%, 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34%, 无线广播节目多达105套, 电视播映节目多达112套, 在全国34个省市直辖市中排名第七, 在中部排名第一, 仅次于湖南。新出版图书5469种, 印制25800册。这些铁一样的数据无不昭示着媒体出版业的繁荣。《芜湖日报》《大江晚报》全年总印数3165.24万份, 其中《芜湖日报》970.14万份, 《大江晚报》2195.10万份。

(2) 文化艺术业的发展现状。

自2003年起, 安徽先后建立了安徽安美置业投资发展集团、安庆市五千年工艺美术有限公司、黄山市屯溪老街、桐城市佛光铜质工艺品有限公司、蚌埠光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六个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南部、北部、中部均有分布。现阶段, 安徽的文化艺术业发展主要集中于动漫产业。芜湖合肥作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 近些年来培养了一些活力很高的文化类企业, 成功带动了皖南的经济发展, 促进了省际产业结构的优化。2012年安徽制作发行了39部动画, 其中原创动画产量位列全国第五, 优秀片量位列全国第七。2011年以来, 安徽省己有24家动漫企业通过文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认定, 获认定企业数连续三年位列中部第一。

(3)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近27个省市将旅游业视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支柱力量, 安徽也在其中。作为跨越南北的中部大省, 安徽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条件。皖北多历史古迹, 蚌埠垓下遗址, 怀远禹文化, 亳州华佗故乡, 淮南淝水之战, 宿州黄河故道;皖南多旖旎风景, 拥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美名的黄山, 古村落徽派建筑群宏村, 歙县的棠樾牌坊群, 亦有诗赞曰:众流汇合名为歙, 千载山城景色幽。古迹琳琅人辈出, 平生有幸到徽州。安徽的旅游业以皖南黄山为领头军, 芜湖安庆紧随其后, 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来看, 安徽的旅游业应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 2013年安徽省的旅游外汇收入1660.42百万美元, 接待入境游客量271.95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排名全国第12。与其他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潜力仍旧待发掘。

二、所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环境

安徽省经济在中部十三省中排名第四, 次于河南, 湖南, 湖北, 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0。就2014年看, 消费增速领先, 投资增速偏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偏低, 城镇居民收入居中, 农民收入增速领先 (占位符1) 。总体来说, 安徽经济发展在全国排名居中, 经济水平和投资环境远不如周边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且安徽毗邻江苏山东等沿海较发达省份, 在吸引投资方面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 没有强的竞争力。同时, 由于工作条件、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程度与浙鲁苏相比尚有差距, 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导致专业型技术人才和文化产业各环节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都很匮乏。这种现状一是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现阶段发展缺少资金支持, 同时来自周围产业园的竞争压力颇大;二是后备力量不足, 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 融资渠道

2010年, 政府发布文件《关于金融支持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 其中指出要加强对相关产业的信贷支持, 推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直接融资, 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 降低企业发展风险。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提出,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融资活跃性, 但从本质上来看, 可视为政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出的建议和方向, 而究竟能不能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出发, 活跃文化产业的资金渠道,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一切都需微观企业者自己大胆尝试, 摸索。

这就需要我们再次重视起人才的作用。经济型人才可活跃资本市场, 创意型人才可推动文化产业进步, 销售型人才可扩大安徽文化产业的知名度……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力的支撑, 吸引高素质人才着实是现阶段应重视的问题。而可以吸引人才的因素无外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只要我们在一方面实现了有竞争力的发展, 人才自会如鸾翔凤集, 纷至沓来。

(三) 产业自身的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第三产业范畴, 具有强融合性特征。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也就是说,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盛不是独立的, 它需要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同时完备。这导致了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困难性,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会极有力的推动经济的进步, 国民素质的上升,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安徽作为中国一个经济实力仅占中游但文化后备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 其发展不仅需要构造自身产业的独特性、差异化,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区, 也需要与周围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园建立合作共赢的搭档关系, 不断壮大实力, 繁荣经济。

文化本身具有融万家之所长的包容性, 所以, 构建跨区域产业园合作对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初期来说,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省际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 安徽省作为古时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积淀, 因而提升对安徽省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重视和影响因素研究, 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本文从产业发展现状出发, 探讨了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徽文化,安徽省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居全国第八、中部第二[Z].2014-12-08

[2]吴玉红.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12:75-78

安徽文化产业现状 篇2

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可行性

1. 两者存在和高度相关性

旅游业是一个为人们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行业, 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则是为人们提供文化、娱乐等服务的行业, 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交叉内容, 再加上文化独特的渗透力, 两者的耦合已然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文化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和条件, 旅游产业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为其发展提供动力, 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旅游业可以利用文化资源发展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参观项目, 这样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旅游项目有了特色文化的增色, 大大增加了该项目对游客的吸引, 增加附加值, 扩大利润。两者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双赢。

2. 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

随着教育的发展, 人们的知识水平也在同步得到提升, 自然消费水平也不会落伍。消费需求由传统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不仅仅只是停留于表面的需求, 而要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对旅游的认知和要求也会提高。单纯的自然山水对人们的吸引力已经不断降低, 而那些附有特色文化和文化资源的项目将备受关注, 得到人民的认可。对于旅游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休闲娱乐, 更加渴望能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增长知识。在快乐中学习。旅游业要想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必须迎合社会大众的需求实行转变。所以说,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期待。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两者耦合发展提供外部条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等科技的迅速发展, 各个产业的发展都开始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又健康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各个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大大加大了产业耦合发展的范围。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现代科技的催化下, 耦合的范围迅速扩大, 耦合程度也大大加深, 甚至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现代科技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中充当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为两者的耦合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也开始重视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发展, 出台了各种文书、意见指导等等来促进两者更好的耦合发展, 以带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些无疑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安徽省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两者的耦合发展成为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共识。

二、安徽省当前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安徽省近年来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发展旅游业, 并且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就, 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并且一直宣扬将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 将旅游业融入文化, 将文化业融入旅游, 发展旅游文化的新常态, 为市场注入新的动力和资源, 促进两者规模的扩大和体系的完善。如黄山市以“徽文化”为契机, 发展乡村旅游, 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也把当地的特色徽文化传播出去, 让游客领略到徽文化的魅力, 在快乐中学习, 提升自己。芜湖市的各种具有特色的主题公园也层出不穷, 迅速发展。铜陵市则结合当地特色的青铜文化, 融合江南各种文化大力发展江南文化园, 引领了安徽省旅游的新一代潮流。蚌埠的花鼓灯嘉年华也利用具有“东方芭蕾”美称的花鼓灯特色文化, 发展为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皖江地区则引领了工业文化旅游的新潮流。

安徽省通过几十年的努力, 以及各个市的积极配合和响应,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得到迅速发展, 并取得较好的成就。2011年安徽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迅速上升, 比2010年增长了三分之一;国内游客人数达到了22万, 增长了46%;旅游所带来的收入达到了1892亿元。国内游客接待量位于全国第10位, 旅游总收入位于全国第11位, 这些数据都明显的表明安徽省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安徽省在两者耦合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之处都严重制约着两者的发展。1.文化产业和旅游的耦合程度和范围都不够, 导致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稀缺, 不够丰富。但是从整体上看, 传统的旅游项目还是占绝对优势, 特色产品比较贫乏。2.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耦合规划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旅游业缺乏特色商品, 娱乐项目不够丰富, 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3.安徽省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皖南地区旅游业处于持续升温状态, 而皖北和皖中地区一直处于低温状态。4.当地产业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协助。安徽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配合两者耦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来辅助它们, 这也大大影响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于安徽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安徽省要首先要全方位了解本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做出详细的规划。结合本省的文化资源, 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 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 实现共赢为目标, 以因地制宜, 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制定详细的策略和规划, 从而促进两个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 加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的范围和程度

加大文化元素和旅游元素之间的相互融合, 因地制宜的开发特色产品, 加大两者的融合。充分发掘各个区域的特色文化, 将文化渗透进旅游业中, 如主题公园等;也可以在文化产业中加入一些旅游项目, 如影视基地等, 以此实现双赢。

2. 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加大政府的扶持和协助

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更好的耦合发展, 必须有政府的协助和正确引导, 才能突破性的发展。首先, 政府必须科学的制定符合安徽省省情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科学详细的规划;其次, 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促进规划的实施;而且政府要大力发展成服务型政府, 为两个产业耦合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并且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

3. 先重点发展后分散发展, 做好示范

类似于“先富带后富”, 这两个产业的耦合发展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先集中在我省划分的四大旅游板块大力发展, 构建皖南、皖江、皖中、皖北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做好示范作用, 结合每个板块的文化特色, 突显各自的独特之处, 为其他地区发展做好示范作用, 为其他的发展提供经验, 奠定基础。

4. 打造特色产品, 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发挥品牌作用

特色是一个品牌的生命, 安徽省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 区域文化, 开发新型产品, 打造特色商品, 塑造品牌优势。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和项目的扶持, 加大宣传, 提高知名度, 产生品牌效应。

5. 有规划的培养专业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 提高整个产业的人才素质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大力培养旅游管理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 才能确保两者耦合发展的高质量。

6.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使我们的世界不断缩小, 为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两个产业的耦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扩大其影响力, 提高质量和成效。

四、结语

只有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发展, 才能保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长期经济发展增长点的常青树,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 2011 (1) :118-119.

[2]张海燕, 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 (4) :322-326.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3

摘 要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安徽省文化产业总值呈现逐年增长的现象。但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在发展自身文化产业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受到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调控、各种政策及制度的制约。本文从安徽省文化发展现状为出发点,较为客观的分析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安徽省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在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方面难以实现最优化的状态。本文进一步指出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巩固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业。从观念和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改进对策。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资源配置 优势产业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国内的文化产业已经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已经凸显其重要性。“十二五”计划中指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建设中要充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的扶持,包括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以及政策的完善。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其发展程度已经初具规模。本文根据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作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产业发展的弊端和局限性。并进一步根据自身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改进和发展对策。

一、安徽省文化产业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总值呈现逐年增长的现象。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迅速,并且产量也逐年增加,无论是影视服务业、出版发行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还是由文化产业所带动的文化用品、设施方面的产品具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安徽省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从完善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方面着手,进而加大文化产业建设力度。目前,全省影视服务行业和新闻文化行业发展突出,加强巩固影视和新闻文化人才的培养,在原有人员基础上注入具有专业水平的新鲜活力人才。安徽省广播电视产业也具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下属省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和企业为省内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播电视业也带动了旅游业、广告业等产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在注重事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安徽省在文化出版方面也异军突起,在出版行业中形成较大的飞跃,存在着以老子和庄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文化资源。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理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文化旅游正迅猛发展。而民俗文化满足了游客的猎奇求知心理需求,因而它能带动整个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兴盛和发展。此外,有着国际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黄山,这为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好安徽省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不明显

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不明显,无疑阻挠了其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其对附属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在出版业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发展上相对较为落后,还不具备区域性影响力。相比较湖南卫视和香港凤凰卫视而言,安徽省文化产品的题材选择明显趋于单一化,没有体现出安徽特色,并且文化品种过于单一和分散。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和安徽省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相协调发展。这都不利于安徽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2.安徽省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着产量小,资源分散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安徽省的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资源配置较为分散,难以充分挖掘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度,使之停留于表面层次。许多文化企、事业单位还处于自负盈亏阶段,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组织方式相对落后。另外,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文化产业的城乡差异显著,大部分文化产业都集中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地区,而乡镇等地的居民文化生活发展相对滞后,并较为单一。此不平衡发展现像主要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产业的统筹规划不完善所导致。

3.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制约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总体上来讲,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娱乐和消遣,而是逐渐向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市场进军,由此衍生出大量的音乐厅、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展馆。但是民众的文化消费水平所占比例并不占优势,在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文化市场建设相对滞后。这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素,无疑是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4.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我省的文化资源丰富,但难以做到推陈出新,使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长期以来,我省的文化产品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以影视题材和动漫题材为例,难以结合我省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来进行创作,作品所展现的创造力不足,并且缺乏原创作品。另外,安徽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省文化旅游业虽然属于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在旅游文化业方面也存在不能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的局面。因此,把我省令人羡慕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由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来看,安徽省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从文化产业的长远利益来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加强文化产业重要性的宣传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今我国社会物质水平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逐渐重视文化生活的发展。安徽省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进一步提高大众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可以将出版业、新闻业和电视产业结合起来做普及和宣传,加深公众对文化产业理解和重视程度。进而根据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文化市场。让文化产业深入民心,使民众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紧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更好的对公众进行服务。

2.政府应大力推行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要想改变安徽文化产业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首先应引起政府的重视程度。适时加大政府对产业文化发展的决策及监管力度。另外,发展文化产业应从提升公众文化产业建设意识着手。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对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文化产业的巨大文化与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开发。

政府政策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根本所在,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应根据本省文化产业的结构,出台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应放宽对文化类企业的相关政策。采取税收鼓励政策,吸收各类资本的投入,迅速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如音乐厅、民间戏曲艺术馆、艺术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逐步建立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文化产业形式。与此同时,政府应根据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整文化布局结构,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以及合理化。

3.深化文化产业内部的人事改革

人力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对任何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来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事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从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建设。首先,在我省较为薄弱的出版业和新闻影视业方面尤其应引起重视,加强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并对原有的员工实行培训制度,进一步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来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中的管理更为重要,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优质高效的管理队伍来协调其内部发展。使文化产业的专业建设和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4.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体作用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已经初显规模,由于本省的地域和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局限性,但文化旅游业尚存较大的发展空间。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扬长避短,在巩固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更应致力于开发文化旅游业。

安徽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不乏自身特色。其中徽州文化在内涵和内容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且对中原一带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通过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文化旅游正迅猛发展。而民俗文化满足了游客的猎奇求知心理需求,因而它能带动整个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兴盛和发展。通过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演、展览以及传承人现场展示活动,展示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舞蹈、民族节庆风情、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等。在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能够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加大对独特景点的开发力度,发挥地理优势,使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进行结合,进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进行旅游观光。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充分发展,进一步成为安徽省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安徽省的文化旅游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对于地域的经济发展能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成武,杨洁,杨晨,汪莉,华兴顺.安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思考.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5(28):7-9.

[2]束俞俊,汪传雷,汤楠.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皖西学院学报.2008.6(24):47-51.

[3]沈跃春,刘永弘,何平.安徽民营演艺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7):14-18.

[4]王永明.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构成简析.现代经济信息.2007.4:12-15.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 篇4

-----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今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化产业在经济上非常重要,文化上的强国将成为经济强国。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内容而使本国的内容资源不足的话,将遭遇严重的文化独立性危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以制造业为中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经济以服务业和知识为基础;二十一世纪则是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内容产业经济。文化产业是投入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文化产业范围内的各产业相互联结,其“波及效果”会带动其他类别的产业。

我们国家和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正确认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是非常独特而又极其复杂的新兴产业,是文化发展到现代历史阶段的产物,但并非所有文化都可以发展为产业。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说,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和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这是今年9月文化部对文化产业的最新界定。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而实际上文化产业的范围远远不止以上门类,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最起码还应该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4年至2009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30%,高于安徽省GDP增幅,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安徽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提供了强力支撑。

2008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0亿元,首次超过同期汽车工业增加值,成为安徽新的“领跑”产业。抢占制高点集中体现在动漫产业和新兴业态上。合肥、芜湖、马鞍山动漫基地正加紧建设,入驻企业已达100多家。2009年,安徽省广电局共审查发行电视动画片9部320集,超过前三年的总和;备案电视动画片27部,居全国第五。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成为我国第四代动漫主题公园新标志,2009年门票收入达1.47亿元,仅次于黄山;游客总数达200万人,仅次于九华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深度开发电子报、数字报、手机报等新媒体业态,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安徽出版集团推出手机移动漫画、学习型漫画、在线教育等新媒体市场,抢滩3G时代的市场空间。

在跨越式发展征途中,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安徽,把文化产业作为崛起的“软实力”着力培育。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列入“861”行动计划,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文化

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法规政策,将全省改革试

在新一轮文化改革发展大潮中,文化皖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努力将改革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主业优势、品牌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

这条资讯发生在从“五朵金花”到“百花齐放”--“徽”字号文化航母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齐头并进

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朵金花”带来富有徽派特色的文化产品,科大讯飞、影星银幕等民营文化企业精彩演绎文化科技融合的魅力„„走进第九届深圳文博会安徽展区,国有与民营文化企业同台竞秀,吸引了海内外宾客的目光。

影星银幕公司董事长高松柏深有感触地说:“前几年,我们感到文化产业的春天来了。现在,我要说,民营文化企业的春天来了。”今年5月,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大会在合肥召开,《关于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随之出台。在项目立项、资金申报及扶持、政府采购等方面,享有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由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建设的文化园区(基地)等,被认定为省级和国家级的,给予100万元至200万元奖励„„颇具含金量的扶持举措让民营文化企业家们备感振奋。

“提升文化整体竞争力,离不开文化市场主体的壮大。‘顶天立地’的‘徽’字号文化航母与‘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齐头并进,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省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

国内首个跨地区出版资质花落时代出版,皖新传媒与华特迪士尼等境外知名企业成功签约„„“五朵金花”积极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努力做强主业、做大产业,打造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

从芜湖华强动漫基地走出的“熊出没”屡创收视纪录,影星银幕公司打破了国外品牌对中国巨幕电影市场的垄断„„我省民营文化企业抢抓黄金机遇期,在动漫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领域腾挪闪跃,大展身手。

从“文化产品”到“文化品牌”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

仰头、张嘴、一脸惊愕,随后长舒一口气、使劲鼓掌。这是德国教师尤里观看安徽杂技剧《梦》时的表情。自7月10日首演以来,《梦》已经在汉堡和柏林两地演出了60多场,接下来,剧组还将前往汉诺威、斯图加特等10多个城市演出。

“和国内很多杂技团一样,我们虽然常年赴海外演出,但大都停留在‘简单劳务输出’层面,挣的是辛苦钱。这部剧我们拥有独立版权,目的就是要探索精品输出、品牌输出的新模式。”安徽杂技团总经理朱建平说。

文化品牌,是一个区域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主任周玉分析说,安徽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徽文化、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等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然而,文化名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化品牌。深厚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深度挖掘、创意策划、精心打磨,成为特色鲜明、市场认可、经久不衰的文化产品,才能称之为文化品牌。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重点培育十大演艺品牌、十大影视品牌、十大文化园区品牌、十大节庆品牌,同时积极引导文化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从而形成“徽”字号文化品牌集群。从“做大蛋糕”到“抢滩未来”

--传统主业升级与新兴业态培育“两手抓”

点上一杯清茶,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读书,倦了闻闻花香,看看工艺瓷器;周末到文化沙龙,听听知名作家的人生感悟;爱好写作的朋友还可以体验即时印刷的神奇,只需十几分钟,属于自己的作品集便可问世„„这个文化味十足的地方就是全新改造的三孝口新华书店。三孝口书店的重新开业是破解实体书店生存困境的创新之举。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说,今年以来,集团一手抓转型升级、做大传统主业“蛋糕”,一手抓数字教育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培育、开辟全新的产业“蓝海”.图书主业“立体化”,新兴业态“科研化”,这是出版集团上下形成的共识。健康类图书,既可以作为服务信息,提供给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也可以拍摄成健康知识讲座,供数字电视播出;少儿类图书,既可以“变身”为玩具,也可以进入移动终端,供孩子们点播观看。从平面出版到立体出版,传统图书的价值在延伸、在拓展。

“数字阅读的时代已经到来,如果文化企业的科研力量不加强、新媒体产品拿不出,就会在竞争中失去话语权。”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王亚非介绍说,集团依托全国首家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大平台,加快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加速新兴成果应用创新。

点范围扩大至7个省辖市和6个省级文化单位、14个市级文化单位,明确九大措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007年11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发布《安徽省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这是安徽省首次发布有关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对鼓励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推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引导文化产业对外开放,促进安徽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呈现融资需求迅猛增长、开创融资新模式等特点。推出的项目、投资总额、贷款需求等各项指标大幅增长。

安徽省力争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安徽在“十二五”时期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其基本目标是: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3%—25%。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十二五”期末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全省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明晰“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与具体路径。

一、发展重点:做强文化产业四大主导产业 基于安徽文化产业的现有基础、文化产业宏观发展走向和安徽在全国文化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差异化策略,安徽文化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需“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并增强比较优势,集中力量主攻四大主导产业。

现代传媒产业。用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传媒产业,逐步实现编辑制作流程数字化、印制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发展适度的多元化经营,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突破单一业态格局,形成多业互补与协同效应,逐步向以综合业态为特征的现代大型传媒产业模式发展。加快建设大型综合传媒网站,提升安徽传媒产业结构的层次。

广播影视演艺产业。积极运用股份制形式,推进文艺院团市场化运作,探索影视企业和演艺企业互相参股的投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文化经纪、会展策划、咨询评估等文化中介组织,大力开拓省外市场和农村市场。加强原创性产品的创作和制作,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有特色的健康文娱演艺项目,推进产品生产的精品化、品牌化。

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和动漫产业,拓展网络文化发展空间。编制和实施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开发长江黄金水道文化旅游线、淮河风情文化旅游线、古城古村文化旅游线,力争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区域、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加大高科技旅游、地方文化特色旅游开发力度,加快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和旅游标准化建设。

二、空间布局: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基于文化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各地的基础条件,应重点建设三个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基地,形成在国内有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极。三个文

化产业中心城市是:将合肥建设成以现代传媒产业、影视演艺产业、创意动漫产业等为主要特色的现代传媒产业中心城市;将芜湖建设成以创意动漫产业、生产性服务文化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创意动漫产业中心城市;将黄山建设成以徽州历史文化开发利用、融合黄山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国际化文化旅游产业中心城市。

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的设想,除上述合肥、芜湖、黄山3个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布局的基地,再先期建设8个文化产业重点基地:马鞍山创意动漫产业园区和集群(基地);安庆黄梅戏文化、桐城派文化开发产业园区和集群(基地);淮北—宿州书画艺术品创作会展产业园区和集群(基地);阜阳皖北文化产业园区和集群(基地);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区;蚌埠—凤阳淮河文化、明文化产业园区和集群(基地);亳州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和集群(基地);淮南—六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产业园区和集群(基地)。

三、具体路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以大项目为支撑,以投资拉动和品牌带动,是安徽“十二五”时期应继续实施的发展策略。重点项目支撑。明晰属于政府投资主体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并与一般文化产业项目区别开来。引导项目集群化、园区化布局,逐步打造一个有规模基础和特色支撑的产业品牌。围绕核心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注重引导和引进关联项目集聚,特别应注重产业链项目招商引资,或者以主导产业项目吸引配套项目,或者以完善的配套产业项目吸引主导性大企业,为发展规模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奠定基础。建立定期公布文化产业项目目录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强化投资拉动。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政府投资体制改革,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领域的限制,采取特许经营、股份制和政府采购制等制度安排,激励民间资本投资,以提高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

实施品牌带动。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学艺术原创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品牌建设除了开发具体产品品牌之外,还应当更加注重企业品牌、园区(基地)品牌建设。

中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这也为中国文化的全球性辐射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应加快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化的步伐,把中国建设成多姿多彩的文化出口大国,形势紧迫,不进则退。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才能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文化产业近几年的业绩,已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更使国内外投资者普遍看好北京文化产业。我们需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产品,与时俱进的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姓名:范立杨

学号:20114013048

安徽文化产业现状 篇5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011年10月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思路。

为此, 如何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与当地绿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 探索一条在红色旅游中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绿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的新途径,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和凝聚社会大众共识的新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红色旅游, 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 红色旅游不仅在精神方面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 在物质方面也能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

金寨县作为拥有大量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老区, 在红色旅游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在金寨县江店镇、梅山镇、斑竹园镇、南溪镇、独山镇等地实地考察基础上, 发放246份调查问卷, 收回226份, 问卷回收率达92%, 通过分析该县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对策,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绿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

1 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红色旅游项目吸引力欠佳

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 形式单一。首先, 在资源开发上, 一些红色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如除梅山镇旅游有初步发展之外, 斑竹园、南溪镇基本旅游处于未开发状态, 还有很大旅游市场。其次, 由于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红色旅游开发类型以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静态景观为主, 属于第一代观光型旅游产品。在展示形式上, 只是简单的陈列、图片解说等静态形式。历史资料征集不足使得导游的解说显得苍白枯燥、不生动, 没有感染力, 难以调动游客兴致。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形式单一的游览观光形式不能突出金寨县的地域特点, 再加上其他省市相同类型红色游的强力竞争, 使金寨红色旅游难以树立自身特色形象, 很难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调查显示, 22.7%的人认为这种传统的的展示形式不错, 感到满意, 23.2%的人表示过于单调, 46.0%的人表示较为一般, 8.1%认为很不好需要改进, 如图1所示。

“红”“红”分散、“红”“绿”难聚。2010年金寨县县委、县政府推出“红色金寨、绿色山水”旅游新模式, 政策虽好, 但进展不理想。一方面, 红色景点分布不集中, 单红色景点相互间就有一定的路途, 且有的景点仅是一个纪念碑、一棵树、几间民房, 可观性较低。另一方面, “红”“绿”景区路途远, 从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前往天堂寨、燕子河等绿色景点需要两个多小时路程, 而当地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功能不强, 游客逗留时间短, 在景点游玩上所需时间的不长, 太多的时间花费在车程上, 显然很难吸引游客。此外, 在开发建设中偏重天堂寨等绿色景点的基础建设, 使得“红”“绿”发展不平衡, 吸引游客的合力不强。

1.2 资源环境保护不到位、群众意识不强

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的灵魂, 是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游客参观红色景点, 瞻仰革命遗迹, 希望看到遗迹的原有风貌, 重回革命岁月, 感受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当红色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 我们应注重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将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近些年, 金寨县的确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保护及修建工作, 但除了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点) 外, 其他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佳。有的红色资源由于资金短缺, 保护不足。如金寨县沙河乡下楼房村的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目前只重新维修了围墙, 而内部却残破未修;有的红色资源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做衬托, 进行遗址重修。如将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内部建设搬迁到天堂寨风景区, 显然这样对红色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红色资源在修缮时, 由于技术问题, 保护不当, 资源受损;有的景区片面追求红色旅游产业化, 进行盲目开发, 给红色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等等。金寨县作为革命老区, 生态环境较好, 但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游客的涌入, 尽管当地对环境做了一定的保护, 但旅游的发展仍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上升, 30.6%的被调查表示有所上升, 28.5%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持不变, 这说明当地已经意识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此外, 19.4%的被调查者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也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明显下降, 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需改进加强。如图2所示。

当地群众对红色旅游发展意识不强。经调查发现, 当地群众对金寨县红色旅游及其发展规划了解程度不深。几乎完全不了解红色旅游的群众达到21.0%, 48.8%的群众处于略有了解状态, 而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群众分别只有20.0%和10.2%。很多群众知道自己所居红色革命老区, 但他们对红色旅游了解程度不深, 未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到红色旅游家园的建设中;他们不了解红色旅游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进度, 未很好的理解红色旅游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这样显然不利于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红色旅游发展。如图3所示。

当地群众不仅在言行举止方面体现着当地的精神面貌, 而且很多发展政策、方案的实施也需要他们积极配合、参与, 因此他们对红色旅游的了解、认同、配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旅游发展成效。

1.3 资金投入有限、经济收益不明显

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 因此我国大多数红色景区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区位条件欠佳, 交通不便。金寨县也是如此,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发展地方经济。尽管政府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和支持,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其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需求。如为保护整合红色旅游资源, 在居民拆迁方面, 政府拨款500万元, 但只拆迁安置了80户, 就已经用去1000多万元。有限的资金投入制约了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开发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金寨县红色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未能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效应, 产生良好的经济的效益。一方面, 红色景区无门票收入。免收门票是正确的, 这样有利于提高游客的参观热情, 红色景区 (点) 有力地向游客们展示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事迹和牺牲奉献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因门票费用将受教育者拒之门外。因此, 尽管红色景区 (点) 成为一些单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尽管游客人数也较早期明显增长, 但经济收益少。另一方面, 红色旅游欠缺“自食其力”发展经济的能力。虽然红色旅游缺少门票部分的收入支撑, 但可以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 发展综合经济。金寨红色旅游区交通、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餐饮、环卫等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给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使丰富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此外, 景区相关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措施发展不完善, 有偿项目开发不力, 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造成发展只能依靠政府拨款的局面, 最终制约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

1.4 管理体制不完善, 专业人员匮乏

红色旅游景区 (点) 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没有将红色旅游置于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协调, 统筹布局欠佳, 造成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不适应。例如, 有些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职责属于建设部门, 保护与管理职责属于文化部门, 管理职责属于民政部门, 而旅游部门仅负责管理旅行社和导游。这种“多头管理”、归属不一, 容易造成类似文化部门资源在手却无力开发, 旅游部门想开发却无经营权的尴尬处境, 导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矛盾冲突, 也会出现工作责任相互推脱、扯皮的现象, 与发展红色旅游的初衷相悖。此外, 公共部门在旅游管理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22.4%的被调查者建议公共部门在旅游管理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34.1%的被调查者希望相关部门能改进工作方法, 40.4%的被调查者希望工作人员能改善工作态度, 3.1%的被调查者还在其他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如图4所示。

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人员匮乏, 直接影响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和发展。比如, 在导游方面, 不仅缺少导游, 而且在现有的导游中, 有的导游普通话欠佳, 有的导游不了解历史, 不能很好的把握红色旅游丰富深厚的背景和内涵。红色旅游景区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否则不仅会降低服务质量、影响景区形象, 更会导致红色旅游文化含量降低, 减弱其教育功能。

2 加快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举措

现代性既推进了红色旅游的兴起, 又给其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金寨县红色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发展, 转变观念, 从现代视角出发, 多方面整体推进, 重视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整体和谐, 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综合可持续发展。

2.1 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游客对红色旅游有着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游客对红色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游客感受到的红色景点吸引力不同。后现代主义尊重事物的多元性, 反对用单一不变的方式解释世界、统治世界。所以, 红色旅游资源应该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拓展形式多样化, 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需要, 富有吸引力, 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一是整理研究红色历史, 挖掘红色新“元素”。组织专业人员对革命历史进行细致调查, 以党史为主线挖掘有价值的新红色文化、革命精神, 丰富红色资源整合开发;二是采用丰富的展示手段。结合市场需求, 改变单一的传统展示手段。展示方式上不能仅仅采用图片展示、文物陈列等静态方式, 应注意多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烘托, 如多媒体、影视、情景剧等立体、生动的方式予以呈现, 增加互动体验式项目, 调动游客参与兴趣。体验式项目注重游客的情感需求, 其独特性和创意性十分重要。金寨县可以通过重走红军路、再尝红军饭、团队模拟战斗、军歌比赛、认养树木等体验方式, 吸引游客加入参与, 游客可以在活动中着红军服、唱红歌, 体验革命生活;三是进行品牌包装, 树立品牌形象, 进行品牌营销。旅游地品牌是旅游者对旅游区域认知的总和, 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因此, 品牌形象的树立能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吸引游客游览, 吸引企业投资。将革命遗迹、革命名人、历史事件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包装, 提升文化内涵, 完善环境建设, 打造品牌形象, 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将其推向市场。

优化资源整合, “红”“绿”协调发展。首先, 红色景点应做好自身统筹规划工作, 加强区域合作。经过调研考察, 立足于资源基础和就近原则, 统一规划, 对小规模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保护, 暂缓全面开发, 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开发大景区树立品牌、梯度开发小景区拓展游线, 加强区域合作, 达成共享, 实现双赢;其次, 做好“红”“绿”结合工作。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 要了解“绿色”旅游, 也称生态旅游。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 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 与此同时, 必须获得经济收益, 尤其是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再次, 将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和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建设对接。在“红”“绿”对接发展中, 不能只重视目前能带来相对多收益的绿色旅游, 而忽视红色旅游发展。应结合现代游客需求, 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作用, 塑造与红色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的旅游环境, 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 并以生态理念体现红色文化。在开发上, 注意路线和文化氛围协调, 拓展红色文化空间, 丰富游览内容, 如传统民俗表演等, 增强景区可观性,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通过合理组合开发, 将不同的资源巧妙组合, 满足游客多元化审美需求, 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使其综合性强、市场覆盖面大。

2.2 保护资源环境、强化群众意识, 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和非人类的各种正当利益在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而不是对立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注重保护资源环境, 培养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任务艰巨、刻不容缓。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凸显了红色旅游文化的思想教育性, 所以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同时, 也应注意限制其商业化程度, 保护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其中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以及行为文化资源, 从而推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要加强对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静态的、有形的、与革命历史相关的资源, 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博物馆、领袖故居等, 它们是真实的革命场所或资料, 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时, 若资金有限, 在优先开发高质量资源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其他未能开发的资源;资源修缮时, 应做到保护性的整修,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采用最适合的技术;资源开放后, 要注意日常维护, 规划整治周边环境;另一方面, 要加强精神文化资源的保护。较之物质文化资源, 精神文化资源是抽象的、无形的、以革命历史、精神为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 如历史故事、歌曲、回忆录等, 深刻体现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 是红色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 我们应探寻、挖掘、传诵革命历史, 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呈现, 如编写回忆录、唱颂经典红歌、表演情景剧、举办文化节等。值得注意的是, 导游在向游客介绍景点时, 不能为求听众效果杜撰传述所谓的“野史”。此外, 还应注意保护行为文化资源。行为文化主要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自发行为, 是指如习俗规范、民风民俗、服务方式等在红色旅游文化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保持良好淳朴的民风民俗, 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必须之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应加强管理和治理工作, 并进行科学规划, 注重红色旅游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正确测定旅游环境容量, 避免旺季接待人数饱和, 甚至超载, 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影响旅游长期发展。

提高群众觉悟, 增强其主人公意识。老区群众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的红色旅游发展中也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 其潜力不可估量。首先, 要让群众意识到参与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政府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和规划, 传诵当地革命历史故事, 使当地群众在深刻认识红色旅游的同时产生自豪感, 并能及时了解到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其次, 要为群众参与红色旅游发展决策提供机会。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应广纳民意, 提高群众话语权, 调动群众积极性, 增强群众主人公意识;再次, 要让群众享受红色旅游带来的实惠。目前金寨县红色旅游的发展, 已使一些群众收入得到提高, 但收入提高幅度和受益群众范围并不大。7.8%的群众承认收入大幅增加, 46.3%的群众表示40.5%的群众认为收入保持不变, 4.9%和0.5%的人分别认为收入有所减少、甚至大幅减少, 没有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如图5所示。

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让部分群众看到了旅游发展前景, 意识到红色旅游的发展能带动一定的经济、优化生态环保等益处。政府应继续带动群众参与红色旅游事业, 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更加支持政府相关政策。最后, 不能忽视群众的思想素质培养。通过教育, 使老区人民在保持淳朴民风的同时, 克服旧思想,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 通过宣传, 使他们具有全局观念, 自觉维护环境, 优化旅游服务, 促进旅游发展。

2.3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要求,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红色旅游能促进当地社会发展, 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进步, 但由于金寨县自身存在的特殊原因, 目前其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作用不明显, 不能利用自身经济收益推动建设, 形成良好经济循环。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吸引资金投入。金寨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可进入性欠佳, 配套基础设施方建设方面不完善,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一方面, 政府方面应给予红色旅游政策支持及适当财政补贴, 帮扶相关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当地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争取并抓住国家和省扶贫资金以及国债项目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 如果红色旅游的发展仅依靠政府拨款来进行, 显然难度性较大, 所以当地政府应尝试在发展红色旅游时, 积极寻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 使景区走上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 运用市场机制吸引资金投入, 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通过开发红色旅游商品, 扩大供销渠道, 满足游客需求, 创造经济收益。比如根据自身特点,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发旅游纪念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 如六安瓜片、板栗、高山蔬菜等;举办商品创意大赛, 集思广益, 将好创意投入生产、推进市场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不仅可以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商, 同时也能促进一系列产业链形成, 实施产业联动, 提升红色旅游地综合经济实力。所以, 应加快改善基础条件, 便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打造“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 推出有偿项目, 创造经济收益, “自食其力”发展建设。为了解人们对发展金寨县红色旅游的建议, 我们设计了一道不定项选择题:“您认为金寨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急需改进的环节是什么?”见表1。

因此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改进。第一, 完善旅游交通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革命老区不利的区位条件, 增强可进入性, 扩大客源市场。金寨县地形复杂, 公路弯道多, 遇到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 交通容易受阻。近年来, 金寨县公路建设进步较大, 基本形成了“四纵三横”为骨架、内外循环相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 但仍需进行改善建设, 促进旅游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与省外主要城市的车次等问题, 为客源市场进入景区提供便利交通;第二, 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设备。景区基本设施设备是保障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良好的设施设备有助于增强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质量, 弥补景区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应注重加强景区旅游设施建设, 其中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电力和通信设施、给排水设施、绿化环卫设施及建筑设施等;完善游览服务设施, 如接待服务设施、导游服务设施等;建设娱乐服务设施, 包括附属于接待服务设施等。比如, 根据市场需求, 指导红色旅游区宾馆饭店建设, 提高档次;再如, 打造特色餐饮, 推出有鲜明特色的地方餐馆, 创建红色特色餐饮品牌。

2.4 理顺景区管理体制、规范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

理顺红色景区管理体制。首先, 金寨县应积极着手解决条块分割、管理不到位、经营不规范等问题, 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精简高效的综合管理机构, 明确责任分工, 赋予各部门相应职责和权力, 调动工作积极性;其次, 各部门在工作中要有长远的、发展的、全局的规划, 联动合作, 以大局为重, 并将红色旅游发展的绩效考核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全力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此外, 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考量红色旅游发展情况, 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注重规范红色旅游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红色旅游发展需要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 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对工作的热情, 还需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一方面, 要引进专业人才。对专业人才进行合理的培育、使用, 让他们在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的规划、管理、营销等领域, 发挥专业技能, 促进红色旅游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 要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如通过先进管理理念的灌输、思想认识的更新, 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加强导游人员个人素质培养, 使其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递革命精神的使命, 钻研业务知识, 尊重历史, 熟悉历史, 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让游客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4—2010年全国红色资源发展规划需要, 2004.

[2]梁明珠, 旅游地品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张广瑞, 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大卫.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5]黄细嘉, 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6]克里.戈弗雷, 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研究 篇6

关键词: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日益显著, 文化创意产业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文化和创意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是产业发展的硬实力, 而与之想对应的软实力应如何匹配?文化创意产业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我国最早是在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这些都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将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市场经济平稳转轨, 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地。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经济发展取得全国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 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战略中也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部署, 但相比于北京、上海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 文化产品制造所创造的贡献占大部分, 而更为核心的文化内容的创作则缺乏特色, 竞争力不强。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广东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 促进广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对广东顺利实现经济转轨将有重大意义。

因此,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 利用相关理论和数据支撑, 构建指标, 并与全国其他省市做对比来研究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1.1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的思想目前公认来源于熊彼特 (1912) , 他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 而是知识和信息的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等形成的创新。从熊彼特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 创意产业中的创意的来源是创新, 或者说创新是创意的根源, 创意是创新的表现形式。从创意和创新的关系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熊彼特的供给推动说到施莫克勒的需求拉动说以及莫厄里和罗森伯格的双因素说, 最新的发展是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罗斯比 (1999) 提出的创意经济学。

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早的概念, 是英国1997年率先提出的。提出的“契机”是为解决国内传统行业萎缩而形成的“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英国一些城市有意识地将文化因素融入到产品生产中, 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促进城市发展与城市的就业率提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我们将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总结为表1。

可以看出,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目前虽然没有得到统一, 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都是比较接近的, 都“强调创造力对经济的贡献能力”, 定义都着眼于整个产业链。因此本文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 就是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为手段, 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 以知识产权实现为特征, 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 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

1.2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 以创意为核心, 以数字技术为手段, 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 具有增加就业和创造财富潜力的产业。与其他产业一致, 创意产业从生产、流转到出售也存在属于自己的价值链, 它是由创意产业的各个增值环节所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的增加, 创意产业所包含的相关行业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发展领域, 产业功能不断延伸, 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整合创造了条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以“创意”为源头产业, 带动文化内容创作、产品制作和营销等价值环节, 以“创意”带动后续产品开发, 形成上下联动, 左右衔接, 一次投入, 多次产出的完整价值链, 即“价值扩散”导向。从横向上看, 影视、出版、动漫游戏、文化传媒、文艺演出、广告会展等产业相互交叉和渗透, 它们共同构成了创意产业增值的组成部分, 使创意产业形成了以创意为核心的网状价值链结构。从纵向上看, 文化创意技术研发和应用、产品和服务的运营和传播以及衍生品制作推广等关键环节环环相扣, 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的线性价值链结构, 推动创意产业的有效整合。

第二, 地域上以产业群落形式, 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 形成地区产业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格局和生产网络, 通过全球价值链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动力作用, 带动创意产业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和区外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形成区域产业价值链, 即以“分工协作”为导向, 要求每一家参与协作的企业, 具有更高的专业性, 更突出核心专长和核心技能, 形成产业区内外竞争和合作联动发展。刘洁 (2010) 探讨了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得出文化创意是旅游资源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层次的提高, 通过产业间的融合可以更好的满足旅游者体验的需求, 能使旅游者达到“畅爽”的效果。王松华 (2009) 将创意产业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 提出一种非传统的金融创新途径, 挖掘创意产业与金融创新的新模式, 在经济危机的现状下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思路。由此可见, 这种产业交叉, 产业渗透的产业融合方式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带动下, 催生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表现形式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

2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为探究广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汇总2000年-2012年相关科技文化主要指标并进行分析研究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科技文化指标在12年期间都在上升, 其中如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就从2000年的107.1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236.15亿元, 涨幅巨大。专利申请批准量的涨幅也有10倍左右。但随着科技, 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冲击, 艺术表演团体从2000年的138个下降到2012年的61个,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分别从106座和67座下降到22座和24座, 但从覆盖率来看, 电台和电视台已经几乎达到了10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数据, 下面将具体的从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加以论述。

2.1 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

广东省的文化创意、平面传媒、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六大文化服务在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核心地位。根据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广东省所具备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如下:

(1) 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广东的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 2010年,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2524亿元, 占全省GDP比重5.6%, 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 已连续8年位居各省、市首位, 文化创意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6]。广东已把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和亚太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中心作为目标。

(2) 产业集群化程度相对较高, 集聚效应明显。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区域中, 一群在地理上靠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机构, 由于彼此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广东文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新闻出版、影视等产业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第二, 印刷复制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第三, 广告业集群发展较快, 集群形成的重点地区是广州和深圳;第四, 初步形成了以广州和深圳为基地的动漫产业集群;第五,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导的数字出版集群化程度高[7]。

(3) 以网游、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迅猛。广东省网络文化及相关数字互动游戏产业年收入占全国1/3, 居全国第一;全省游艺游戏设备产值约占全国的2/3, 而全省动漫产值则占到了全国动漫产业总值的三成以上[8]。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的网络游戏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产品运营、产品展示、产品出口、电子竞技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新兴产业带动相关制造业不断发展。动漫产业发展事态良好、影响力与日俱增。举例来说, 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作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形象, 并使之家喻户晓;2011年, 该公司又与美国迪士尼公司签约, 迪士尼获得《喜羊羊与灰太狼》衍生产品的全球代理, 这使得该动画形象的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

2.2 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具备很大的优势, 但发展的不足也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比较2011年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与我国其他9个文化大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来发现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足 (见表3、表4) 。

根据表3, 广东作为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大省, 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同为第一, 且总值突出, 但占当年GDP的比重为4.8%, 远低于北京上海, 说明在产业结构中比重落后, 产业升级压力较大。沿海地区省市和中部地区虽然增加值总量不高, 但增长速度接近广东, 后发优势明显。根据表四, 在文化产业主要指标方面, 广东省在电影票房收入和新闻出版收入方面领先优势明显。但在广播电视收入方面排名第四。由于广东人口基数大, 网民数总量第一但普及率尚有一定差距, 沿海几个省普及率已接近广东。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2和广东统计年鉴2012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 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88.16万人,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118.02万人, 而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274.64万人, 按每万人计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北京市22.57亿元/万人;上海市16.30亿元/万人;广东省9.21亿元/万人。通过对比分析, 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总量庞大, 从业人员众多, 但人均水平比北京上海差距较大, 创值能力偏低。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2.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2.

综上分析, 我们认为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中存在的不足如下:

1) 文化创意产业路径融合不足。一方面, 广东创意经济总体技术含量不高, 技术力量薄弱,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尚且不足, 缺乏对核心和技术的掌握和控制, 创意设计产品处于相对低端;另一方面广东创意经济主要在文化领域形成产业园区, 而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联度、融合度不高, 也缺少一个互相交易、多方共赢的平台和综合市场环境等[9]。低端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无法有效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增值, 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没有充分融合, 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创意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只有各个行业、各个产业、各个领域都实现了创意生产, 创意产业价值链才会真正融合, 也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2) 文化创意产业各路径创意不足。以广东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地区广州地区为例, 原创环节薄弱的具体原因有:第一, 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性, 部分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由于体制受限, 机制不够灵活, 应变能力较低, 在新技术、新业态上投入研发资金不足, 使其在内容原创和新技术研发上提高较慢;第二, 对于占文化产业企业绝大部分的中小型私营企业, 资产规模小, 资金、信息、业务渠道等要素相对比较匮乏, 难以在研发上投入较多的资源, 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三, 广州文化原创人才缺乏, 不仅总量相对不足, 还突出表现为高层次人才短缺、外流现象严重。

3 发展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

(1) 延伸产业链条, 推动产业的融合, 使创意渗透到各产业,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广东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 要真正认识到文化和创意都是推动价值链融合的重要资本推动力。依托先进制造业基础,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发展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将数字内容与技术创新融合, 促使原本分散的、以创意内容为核心、以不同物质形态为载体的细分行业趋于融合。

(2) 积极推动本土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 提升内容创意环节的质量。广东作为岭南文化起源、改革前沿阵地, 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要积极探索本土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的有效机制。其中政府在前期应作为“领路人”, 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有效利用财税手段扶持中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创意企业应创新投融资机制, 加大对内容创意环节的投入, 积极进行原创研发活动。从而, 广东能真正实现由“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转变, 改变其“世界工厂”的形象。

(3)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创造力、创意和灵感等基础之上的, 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劳动。同时, 这也意味文化创意产业也具有易复制性的特征, 导致“盗版”、“山寨”盛行。这些不仅影响了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态, 还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因此, 广东省要保持在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必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留住及引进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张艳辉.价值链视角下创意产业功能演化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遒英.创意企业的文化与绩效[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1.

[4]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5]厉无畏, 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9.

[6]甘巧林, 陈汉欣.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布局[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

[7]马春辉, 陈振旺, 张坚胜.广东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策略[J].开放导报, 2008 (6) :76-79.

[8]甘新.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12)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梅花情结下一篇:DAM50kW发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