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网络教研十篇

2024-08-30

校本网络教研 篇1

●畅通渠道, 保障研修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简称迁安三中) 虽是新建校, 但在建校之初就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 并搭建了校园网, 保证网络的畅通。

在管理体制上,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校本教研的全面工作, 制定本年度的网络教研计划。学校还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为首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 定时参加网管员组织的培训。

迁安三中有丰富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 如学科资源网、图片资源网、主题性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新课标教学资源库等, 并与唐山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相链接。学校还有比较先进的远程教育接收设备, 为网络教研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障。

●网络研修, 一课三备

迁安三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开展多元的网络教研方式。

1. 互动研课, 同课异构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 每周举行一次互动式、参与式的专题研讨活动。这一活动形式的一般程序是:网络备课——主备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教参, 领会课标要求后独立完成备课稿, 通过校园网上传至相关备课室;提出改进意见、定稿——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 提出见解, 发布在主备帖后面, 以供主备教师参考, 修改自己的备课稿, 最后定稿;试讲——主备教师上课, 其余教师集体听课;集体评议——围绕课例, 听课教师各抒己见, 互动交流, 提出本节课的优缺点, 最后由主备教师整理, 形成二次备课稿;示范课全校展示——校主管领导和同组教师集体听课;反思、交流、研讨——由校主管领导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主备教师以反思的形式将教学心得发布在备课论坛中, 同组教师发布自己的问题、困惑及相关的感悟, 实现全校的互动备课。在这种教研方式下, 年轻教师成长速度非常迅速。

2. 学术沙龙, 促思促研

学术沙龙是本教研组成员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专题讨论会。各教研组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展开专题研讨, 研讨的问题由组内成员提供, 如“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面对新课改, 我们要怎么改, 改什么”等, 每两周每个教研组就一个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通过思考研究、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日常经验积累, 每个成员都要在沙龙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第二个周末由教研组长或负责本专题的教师做总结。通过讨论交流, 教师对该专题的认识深入了, 教育理念更新了,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高了。

3. 远程引领, 促进成长

远教资源不仅适用于教学, 同样适用于校本教研。远教资源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学习新课改的教育动态,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的教育资源, 其中也不乏顶尖级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智慧, 激励了教师自主研修的主动性。学校开展了三步教研模式。

(1) 学习观摩, 应用实践。如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专题展开教研。教研组先选出一名教师来设计, 该教师通过查阅远教资源的“课程辅导”、“媒体资源”、“拓展资料”和“专题教育”, 观看“教学实录”, 设计一节应用远教资源的阅读课, 同组教师集体听课。

(2) 聆听讲座, 理论升华。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观看远教资源的专家讲座, 专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帮助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理论的升华。

(3) 集思广益, 互助提高。组织教师再次观看阅读课的教学实录, 集体评议, 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共同提高。

三步教研模式把教学实践与专家指导相结合, 现实了资源与远程资源相结合。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 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 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4. 课题牵动, 观念变革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是将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或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制订分步骤研究计划, 在一段较长时间内, 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 探寻教学对策, 逐步解决问题。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 它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 提出学科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分别确定本教研组的课题。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比较适用于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具有超前性的理念。如学校的综合教研组制定的课题是《巧用信息技术, 上活综合实践课》, 该课题标新立异, 已被列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立项之初, 教师很困惑, 不知从何下手。教研组长牵头, 参加研究的教师潜心钻研, 深入开展“上活综合实践课”的理论探讨, 多次举行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践课观摩活动, 观摩之后教研组组织评议, 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积累经验, 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之下, 我不想寻找那些“以身试法”的先行者, 也不想寻找那些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而是寻找潜心教学教研的践行者;寻找普通教者身边发生的“教学寓言”;寻找有益于教师教学及专业发展的资源或者工具;寻找教育博客世界里, 执着于教学感悟、反思, 默默探索、找寻教学真谛的“苦行僧”;寻找这个时代中, 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坚强的小人物和那些以黎明前夜作为狂欢夜, 在狂欢夜中认真舞动的“舞者”!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 你在其间, 独一无二, 不可或缺, 让我们同行!

校本网络教研 篇2

一、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 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可并付诸行动。

我认为, 我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立足本校, 制订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计划。计划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促使其有效实施, 以促成新课程实验的有效推进。我校校本培训应做如下的改进。

1. 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要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 切实转变管理者教育教学观念和学校管理观念。主要进行新课程下的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规范等专题的培训。

2. 建立“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群体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 使年轻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共同提高

3. 始终抓住备课、上课两个基本点

以新教材和新课程课堂教学校本研修为重点, 培养教师对新教材的分析、处理能力, 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校本教研

教学, 是学校的第一职能, 而教育研究, 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支撑。教学是立校之本, 教育研究是强校之路。对于教师而言, 教学是天职,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唯教学而教学。有效教学的实施, 教学艺术的提高, 必须有自觉的教育研究来引领和提升。

强化校本教研, 促进本校发展应该做到:

1. 培养一支能研究、善反思、会交流、懂合作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

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展示骨干风采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 积累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资源

积累教育教学资源, 形成教师教学的学科模式, 辅助、优化课堂教学。

3. 关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解决学科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形成可循环、可发展使用的教学指南。

4. 汇编相关的案例、反思、论文等教学成果

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经验进行推广, 真正提高教研实效, 构建教研模式。

三、构建校本模式

当前农村英语教育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尤其是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还存在一些问题, 它已严重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条件有所限制, 缺乏语言环境;课堂设施落后, 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生源差、基础差, 教学班额大;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多;考试成绩不好等。不管问题有多少, 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归根到底我们要不断反思教师、学生的情况,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英语教学落后的现状。

当前, 许多学校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学形式, 应在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实质性的东西, 洋思中学的生源不再是以前的所谓“后进生”, 他们的方法肯定在变化, 而推广的还是以前的, 我们就应该思考, 立足本校实际,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习惯, 我们如何想方设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需要耐心, 但是更需要创新。

我们应当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 提高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 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科学研究者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适时调整, 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2. 了解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晚, 基础不好,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英语学科的衔接与过渡教学, 了解学生学过什么, 现在要学什么, 怎么学习等问题。衔接过渡的工作做好了, 才能顺利地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为学习是学生个体内化的一个过程, 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 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或者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 这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教法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我行我素,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最后在不懂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 就会发生厌学、弃学现象。所以, 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开展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体验, 让学生学有动力, 学有方法, 学有创造, 学有个性。

3. 积极改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和人生的领路者, 而不是学习的替代人或知识的讲解员。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 充分信任和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调人人参与, 改变困难生作为陪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同时也要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 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求实效,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1) 要有新理念, 新教法。

(2) 执教者在课堂上要有亲和力。

(3) 要对教材进行整合。

(4) 分层次进行目标教学。

(5) 分课型培养自主能力。

(6) 精挑细选做练习。

基于我校实际, 我认为可以构建两种宏观的教学模式:实验班“15+25”, 即讲授15分钟, 学生练习25分钟;普通班“25+15”, 即讲授25分钟, 学生练习15分钟。

总之, 大多数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形势是严峻的, 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但只要我们抓好课堂教学, 善于思考研究, 大胆实践探索, 就会找到适合的方法, 使教师授之轻松, 学生获之愉快, 师生同乐, 到那时相信我校英语教学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

摘要:新课程倡导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成长在农村中学处于较低层次。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校本教研、构建校本模式是农村中学提高教学质量, 从根本上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海双.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创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7 (10) .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05.

校本网络教研 篇3

关键词:网络化校本教研;常规型;开放型;无障碍沟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09-03

一、利用校园网,延续和丰富常规型校本教研活动

1.学习交流式

立足现状,打牢基础,大力开展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我们结合制订学科教学计划重点组织新教师进行读好“三本书”(即: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的全面培训,教师在专设的学习笔记上做好摘记,写好学习心得,教师将学习心得发布于校园网上,供其他教师借鉴、讨论。以教导处定期抽查、教研组每月互查等形式加强管理,并列入考核。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和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能力,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2.微格点击式

微格点击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利用声、像手段对具体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进行选择性模拟,事后反复点击、回放相关镜头,使教师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仔细琢磨、研究的过程。利用声、像设备把讲课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的录像课放在校园网上,组织教师认真观摩、研讨、交流、共享,这样的教研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矫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及多余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家在真实的情境中捕捉住共性的问题深入分析,切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如何有效地警惕教师口头评价的思维定势现象”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录像资源库中截取各类思维定势现象(包括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优等生为中心、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为中心等)放映,使大家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这对促进教师主动建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作用非凡。

3.案例分析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例引领是一种方便、快捷、收效高的教研方式。在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每月围绕一个专题、同看一节全国优秀教学课例(光盘)、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研究对象,重现情境具体状态、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展开讨论,促进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感悟,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智,并依此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对象,借助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总结教学策略,形成一个课堂实录与点评案例,发布于校园网上,供教师借鉴、讨论。如2008年3月,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从一个主题教育实验兄弟单位引进了一节课堂实录,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在讨论、研究中,教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几年来,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策略。我们曾经对案例有过这样的描述:案例是教育思想的形象描述,案例是教育过程的生动显现,案例是操作经验的有机渗透,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联姻结晶。以课例为载体,在问题中引发教学认知的内在冲突,在思辨中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建构。

4.听课说课式

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方式。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教研组及校际性公开课的研究实效。为了避免活动时授课人唱独角戏、听课人三心二意、评课人蜻蜓点水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人人须实际评课”的要求,即我们在校园网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评课模版,授课人须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后反思等课堂实录内容发布在模版上,主持人根据课例探讨的要点对课堂实录进行评析。比如,语文组教师把《搭石》和《晏子使楚》的教学实录发送到网上,主持人就“教师指导学生品悟语言用了哪些方法和策略,是否达到目标”、“教师在语言积累和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办法”、“教师的语言是否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心灵的感悟”等通过课例共同研讨。最后由主持人在网络中对教师的评论进行梳理,将评课观点整理成书面文字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即使是未参加听课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人的设计,参与讨论。

二、借助校园网,实现开放型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讨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以及个人可以自我封闭。我们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加强学校与外界、个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表达渴求专业引领的意愿并付诸实践。

1.教研沙龙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倡导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开展主动参与式教研。我们成立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将科研热情较高、有志于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宽泛方式,定期举办活动。每次“沙龙”前,组织备课组长集会,每位组长先将收集的本组教师上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然后将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为本周课堂教学要解决或尝试的主题,大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比如在书香班级建设大讨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班级读书计划和操作要点发布到网络中,就如何实施班级读书会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学校整体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沙龙”后,由组织者将活动主题和形成的主要观点发布于校园网,全体教师可以在网上继续进行更广泛的深入研讨。

2.名师工程式

充分发掘校内和校外优秀教师的人力资源,合力打造“名师工程”。 一是坚持开展“导师制”工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筑路搭桥。开展“导师制”工作,首先为骨干教师分解任务,每位骨干教师带4位青年教师,签定奖惩明确的《师徒结对协议》,定课题、定任务,限期出师。由他们负责传、帮、带,效果极为明显。每一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都会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步成长为学校骨干教育教学力量。二是学校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对青年教师给予任务,鼓励他们做科研型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把上好“三门课”作为青年教师步入名师的“三步曲”。即“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入教室听课;“开门听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出门课”——对涌现出的教学能手,推荐参加乡、县级课改优质课评选。通过赛课等环节产生“名师”,并对他们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促使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人人成为教学能手。通过签定协议,每年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过程与结果在校园网公布,供大家督促。

3.专题论坛式

在课改实验中,根据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教学方式的革新等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题研究、先进教学方法的推广,确定骨干教师进行理论专题讲座,根据理论指导,结合年级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说课设计”说课,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推选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然后组织集体评议,总结部署下段工作。形成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说课设计——示范观摩——集体评议——定模推广”的新教研模式。激发了教师人人参与、互帮互学的工作热情。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也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论坛模版,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须将演讲稿发布在校园网上,有关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与论坛主题的关系,将听后感整理成书面文字在一周内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其他教师可有选择地参与观点发布。

4.优课评选式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因此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评价产生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内在潜能。为此,我们推出了“月末相约新课堂”的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所有专任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均参加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评等定级以上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进行。 学校根据教师上课、说课、评课水平,并结合师德表现、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核,评比出学校的“优质课”。“ 优质课”获得者每年将按照学校制定的《华强小学教育科研奖励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在参加县级优质课评选推荐、职称评聘、先进评选、骨干教师确认等方面予以优先。另外,我们还举行组内评比“首席教师”、“创新教师”、“新秀教师”等等,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使教师产生自我完善、积极向上的动力。校内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需将教案、设计意图、教学反思等发布于校园网,供大家学习、讨论。每次活动通过“人人做”、“人人说”、“人人评”、“人人写”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5.专家引领式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教研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因此,我们在举行规模性教研活动时,主动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以及一些市、县级骨干教师来校指导,进行“教学会诊”,并将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教学的达成,在课堂中尝试的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或者在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等指导意见整理后发布于校园网,供教师们学习思考。

三、依托校园网,实现网络型校本教研的无障碍沟通

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校本教研,这是“网络化教研”的最大优势。

1.网上论坛式,即模拟的网络论坛(BBS)

利用网络的优势,成立备课组,实行电子备课,建立备课包、课件包、资源包,并将资源放于校园网上,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还模拟互联网中常见的“论坛”模式,在校园内部网上设立了一个“网上教学论坛”,为教师们提供对学科教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的平台。“网上论坛”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教研中心,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及要讨论的问题随时发布到论坛上(发帖);有想法要说的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跟帖)。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间不受时间、人员、空间限制,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开辟的“网上论坛”类型主要有教学论坛、德育论坛、科研论坛三种。初期阶段,主要由部门主管、骨干教师在相应的“论坛”上“发帖”,提出相关论题,供教师们“跟帖”,既学习讨论、发表观点,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值得集中讨论的话题。我们规定,与“发帖”人同组别、同学科的教师必须“跟帖”,其他教师选择“跟帖”。为了便于检查与浏览,学校设置了统一的论坛模版。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2.电子邮件式

这是利用互联网与外界实行双向交流的一种便捷方式,适合任何有条件上网的教师。对时空无限制,成本低,速度快。利用群发邮件、邮件列表等技术可以在特定人群范围内进行广泛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信件和传真。目前,我们为每一名中青年教师申请了一个免费的163电子信箱,统一进行了有规律的编号。根据教师的任教情况和实际需要,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组电子邮件列表,主要是市、县教研室的相关教研员。我们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虚心地通过发电子邮件方式与教研员联系,寻求专家的指导。当然,我们也鼓励教师通过E-mail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教研交流。

3.参与网站式

学科网站是由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人士建立的。以“亲近母语网”为例,它包括了活动公告、新闻中心、研究中心、课题实验、历届论坛、童书评选、读写大赛、培训中心、亲近母语论坛等内容,并且随时都在更新内容,登录“亲近母语网”,可以及时了解儿童阅读最新动态,把握儿童阅读信息,下载教学资料,发布反馈意见,实时地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鼓励具备技术的教师利用搜索或链接访问其他教育教学专业网站,通过网络,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更广泛的同伴互助,寻求更多层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以上所谈,仅是对校本教研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基本框架的几点粗浅认识。我们期待着广大教师都能从“教”和“研”上去认识网络化校本教研,把网络化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与丰富,作为教师个性化教研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使研教各方随心所欲地实现无障碍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校本网络教研 篇4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在教研网络各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按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工作计划,立足学校实际,紧密结合初三复习教学工作,以全面实施新课改为契机,积极认真地开展了以中考备考研讨为重点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各个学校积极参与,各位教师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使校本教研活动呈现出活动形式新、研讨方式多、活动效果佳的新局面,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常规、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推动了片区各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教研能力的提升。现将2007——2008学年:县教研室的领导和指导下,在辖区内各乡镇中心学校的密切配合下,一、领导重视,活动组织落实。

为使校本教研活动取得实效,各校本教研网络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前,组织网络校各校校长、教务主任召开了校本教研工作联席会,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认真的商讨,广泛听取各位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活动方案。活动中,各校均按照“校本教研活动组织规程”进行操作,目的、要求明确,参加教师听得认真,记得详细,研得深入,互动效果好。

二、坚持中考考纲导向,制定务实的校本教研计划。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网络校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初三中考考纲,坚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以研讨初三中考备考教学为方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

学研究。结合校际间优势差异、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在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的可行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前提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联合教研计划。

三、资料整理规范,活动促进了教学、教研。

资料的收集整理,不仅仅作为工作开展效果的凭证,更重要的是它是研究成果的积累。本学年我片区各承办学校所提交的校本教研活动资料,在收集、整理、装订上,都做到了平整、规范、美观。

校本教研活动的宗旨是为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通过开展以初三中考备考探讨为重点的研讨活动,促进了网络校各学校初三中考成绩的大幅提升。

五、存在的不足

1、研讨交流不够深入;

2、片区交流不够充分;

3、资料上交不够及时。

六、工作打算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树立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意识,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组在学校教研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大幅度提升我片区的教学质量。

1、突出研究重点。根据教研室的安排,下学年校本教研工作将以“新课程课堂展示”为重点开展活动,选拔上展示教师,推进新课改。

2、进步完善网络教研平台,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3、注重校本教研活动与教育科研的结合,进步促进校本教研。

4、进步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加强全程管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益。

县区教研室如何抓好校本教研 篇5

一、大课题带动策略

大课题指县及其以上各级课题。新课改以来, 我县教研室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和全县教育科研实际, 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为历史使命, 站在改革的前沿, 思考如何促进学校发展和如何为学校发展注入“含金量”的问题, 最终确定了以“大”课题研究带动、促进全县教育科研工作大小课题、各层教研整体发展、并驾齐驱的校本教研新思路。

1. 建章立制。

我们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和其他区县经验, 结合我县大部分学校是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巫山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巫山县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巫山县教育科研评价意见》、《巫山县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及个人评选奖励办法》、《巫山县课题申报操作要求》等规章制度, 力争以最短的时间走上规范的教育科研之路。

2. 申报立项。

我们抓紧筹备、组织县级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深入学校广泛调研,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归纳分析, 理出了切合我县实际的50个导向课题供学校参考、选择、申报, 这些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学校发展、学法研究、教育管理等几类。在经过精心准备、广泛宣传并待时机基本成熟之后, 学校开始申报课题立项。在全县完全中小学不足一百所的贫困农村县, 首次收到申报课题136项, 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种来之不易的可喜局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也使我们认识到须认真保护学校的课题意识和申报积极性。我们及时对全部申报课题逐项进行细致评审, 包括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 是否基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情况, 课题的大小及其与该校课题研究实力是否匹配等, 就此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 并指导学校根据评审意见修改或调整课题内容, 修改成熟即予以立项。

3. 课题管理。

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对课题研究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一是培训与观摩相结合原则:由县教研室骨干教研员或者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 每学期对课题主持人进行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 并在课题研究已具一定专业水准的学校开现场会, 进行现场观摩;二是检查与指导相结合原则:我们对全县立项的课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指导和检查, 防止立项而不研究, 并促进学校逐步懂方法、会研究;三是反馈与咨询相结合原则:我们要求学校每月报送一次研究过程资料, 了解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有必须到学校临床诊断的问题, 我们则尽量满足学校要求, 协助解决。

4. 结题工作。

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改进实践、发展教师、提升学校。经过酝酿, 我们认为结题工作既不能挫伤学校的积极性, 又必须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于是我们采取了按时结题与延期结题并重的结题方式。经过会议评审和通讯评审, 如期实现研究目标按时结题的大约百分之五十;对未能按时结题的, 则由评审组提出具体的再研究意见, 但是, 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延期三个月或六个月才能结题。

我们的“大”课题带动策略,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营造了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之中, 许多老师常常为解决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中的一些具体办法而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甚至发生激烈的观念碰撞。这种氛围就是我们所期盼的“优质”成果。二是使老师们树立了研究意识。通过课题研究, 不少老师树立了研究意识, 这是质的飞跃, 是最大的成果。比如对教材中某一个具体的内容, 不少老师有了“编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内容”、“这个内容能够发挥哪些育人功能”、“为什么要把这个内容设置在这个地方而不设置在别的地方”、“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而不以别的方式呈现”等思考, 而这些思考正是教师专业研究思想的体现。三是推动了校本教研。通过几年的大课题推动, 多内容、多形式、多层级、多角度、多主体的校本研究逐渐蓬勃开展起来。

二、小课题深做策略

小课题即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真实而又有一定价值的小问题, 如果在校内立项, 则称校级课题 (实践中也有少量小课题是来源于大课题的层层分解) 。小课题的研究主体是提问者自己, 它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改进实践, 而不是发现规律。

1. 为什么要做小课题研究。

“大”课题涉及的学校虽然不少, 但涉及到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不可能很大。因为大课题要求高, 形式规范, 程序较多, 文字丰富, 这些都不太适合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的实际。而且在大课题实施当中, 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学校华而不实、过程空虚、贪大求全、甚至弄虚作假等问题。作为县级教研机构, 有责任以科学和智慧的态度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教师都能够来做课题研究, 同时有效解决大课题研究中滋生的问题, 经过深入思考和慎重论证, 我们提出了小课题深做策略。

2. 怎样做小课题研究。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即首先是发现并提出实践中的问题, 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 再将方案用行动去进行实践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程序比较简洁, 老师们容易理解和操作。在初学小课题研究时, 前两个步骤可以是隐性的, 即存在于问题主体者的心中, 第三个步骤也可以“默默”地独立进行, 只是第四个步骤即“结论” (比研究报告短小朴素的论文) 应该用文字呈现出来, 这样既可促使自己的思维与研究水平不断增强, 也可成果共享。但是, 随着“研龄”的增长和研究的深化, 主研人应该逐步学会把整个研究过程用文字描述出来, 即把“问题”和“假设”写成研究方案, 把“验证”和“结论”写成研究报告, 但文字必须体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 说自己的、简单的、有依据的、真实的话, 空话、假话、套话不说。

3. 对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1) 立项管理。多数学校认为只有大课题才用得着立项, 小课题没必要立项, 而实践告诉我们, 忽视这个环节“规范”的小课题研究就迈不开步, 很难走上“正”道, 研究也难以落到实处。所以不管是一个人研究的课题或几个人合作研究的课题, 学校都必须郑重其事、像模像样地按程序履行立项手续。 (2) 准确选题。我们要求学校所审查立项的教师申报的小课题必须源于真实问题。即一定是生成于教师自己实践中的问题;一定要适合教师的专业个性、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问题大小必须适合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研究才可能深入有效;问题必须有研究的价值。总之, 通过该问题的研究能够改进工作。 (3) 强化研究过程。我们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过程管理, 制定了《巫山县学校小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巫山县学校小课题研究资料搜集与整理要求》, 并利用一切下校的机会指导学校进行过程管理。 (4) 注重对成果的实践性鉴定。对成果的鉴定, 我们要求学校将论文与实践进行对照, 即认真考察、研究课题研究者通过小课题研究是否真的转变了教学行为, 是否优化了教学实践。

在教研室的宣传、发动、组织、引领、指导、管理下, 我县的小课题研究呈欣欣向荣之势。

三、常规研究夯实策略

如果说大课题研究是少数老师可以做的, 小课题研究是多数老师可以做的, 那么常规研究就是每一个老师都可以而且应该做的。所谓常规研究, 简单地说就是没必要上升到课题“高度”的研究, 它的主要研究形式是思考, 价值取向依然是改进实践和提升专业素养。其静态的成果形式是多样化的, 比如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日记、课例分析、说课材料、讲座稿件、评课文字等。其实教师就生活在常规研究之中, 如果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其专业成长的速度将会更快。我们除了经常深入学校对常规教研进行督导以外, 还在县级这个层面重点, 用以下一些活动夯实常规校本教研。

1. 每学期一次教研活动月。

我们规定每年的三月和十月是全县教研活动月, 以此推动、深化全县常规教研的开展。每次教研月我们都先制定切合我县实际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活动方案, 学校再根据我们的方案, 结合实际制定本校的操作细则。随着教研月长效机制的形成, 全县常规教研水平也随之逐步提升。

2. 教材、教法、研究培训。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全县骨干教师代表参加的教材、教法、研究培训, 县级培训以后, 再由参培教师返校进行全员培训。培训主题是怎样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法、怎样搞教学研究。培训注重对案例的剖析, 讲求实在, 追求实效。这种培训对县教研员自身专业要求较高, 所以我们要求教研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研究能力, 不断收获研究成果, 否则, 这样的培训就不能实现专业引领, 也不能令教师信服。

3. 集中命题辅导。

县教研室逐步下放命题权, 以此促使学校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我们认为, 任何情况下, 钻研教材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期末的调研测试之前, 我们都分学科对命题教师进行培训, 结合教材对命题要求、方法、技巧作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调研考试结束后, 再由教研室组织命题交流会, 命题人员和学校教导主任全部参加。结合考试情况, 对每一套试卷都进行评价, 以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为基准, 剖析其优缺点, 进行命题再辅导, 促进全县钻研教材之风的形成。

4. 赛课送课。

一切教学研究和改革, 最后都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印证和落实。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每个学科每年组织一次县级赛课。县级选手由学校、学区逐层选拔推荐出来, 这使每年的赛课就达到了教师人人参与、全面推动校本教研的效果。所产生的优秀选手和优质课我们都视为珍贵的资源, 每次县级赛课结束后, 都

教学实践札记

由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员负责, 带领优秀选手将获奖优质课送到有特别需求的或者相对薄弱的片区和学校, 并进行说课、评课交流。

5. 优秀论文评选。

论文撰写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也是常规教研的推动力量和提升手段。“真实”、“有用”是我们评选论文的第一标准, 所以时常有教学反思、课例剖析等文章获得好的等级。优秀论文评出来以后, 我们再遴选其精华编辑成册发放到各校。老师们对这些源自于身边的“土”成果倍感亲切, 而这“亲切”本身就是成果发挥作用的必然保证。

无论是大课题、小课题还是常规研究, 其意义与价值是等同的。现在, 我们的三级助推策略已产生了显著效果, 使我县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教育内涵不断深化, 实践效果不断优化, 教师素养不断提升。

未曾考虑到, 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 等等。这些

摘要:校本教研不仅是学校的工作, 也是县教研室的职责。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实践, 总结出大课题带动、小课题深做、常规教研夯实的三级助推策略, 并继续实践着, 不断发展着。

教研组创新课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篇6

关键词:创新课,教研模式,校本教研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 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

作为一名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 我充分认识到学校、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为此, 校本教研成为我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各个学科中, 成立了十六个教研组, 实行教研活动申报制, 构建了一种“前瞻性学课—集智式备课—多向式说课—个性化上课—沙龙式议课”的教研模式, 并把这种模式应用到了主题单元备课活动中,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授课水平, 但团队成长的效果不明显, 于是从2010年开始, 我们把每学期的创新课活动与该教研模式相结合, 进行了校本教研的革新尝试。

一、以教研组创新课为载体实践教研模式

我们从2010年下学期开始, 实施教研组“以课为媒, 同课异构”的创新课赛课活动。我们的想法是, 把每一个教研组的所有成员采取捆绑式, 参与活动, 把原来每位教师必讲的汇报课, 改成教研组内同课异构, 推荐一名教师代表整个教研组讲课展示, 每个学期推选不同的教师, 一人在前, 集体打造。

该教研活动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分三个阶段进行。

1. 活动准备阶段 (1周)

一是学校成立创新课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由教导处负责活动具体安排。二是制定完善研究活动方案, 通过教研组长会议, 学习、传达到每一位教师。三是下发各类活动表格, 做好档案材料的积累。

2. 活动实施阶段 (3———4周)

教研活动按教研模式进行, 固化每一个研究环节, 扎实推进, 稳步展示。

(1) “前瞻性学课”

一是教研组根据教学进度和研究的内容, 选择好讲课内容;二是通过对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的再学习,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正确地把握教材, 解读教材, 明确重点难点, 绘制知识结构图, 制定小组研究计划。

(2) “集智式备课”

教研组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确立教学目标和突破重点、难点的方式方法, 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孩子的特点, 进行同课异构, 设计教学流程, 撰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形成第一个教案。

(3) “多向式说课”)

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研讨, 组内在交流完各自的教学设计后, 再次研讨, 交流。我们的重点放在“如果我来教, 我会如何教”上, 各种教法一一亮相, 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艺的运用,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组内集思广益, 形成第二个教案。

(4) “对比式上课”

每位教师都可以在本班内尝试优化的教学设计。同时组内选择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展示教师同课异讲, 或者选择两位授课风格不同的教师进行组内上课, 使用相应的评价量化表格。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得更好”上, 展开激烈的课后评议, 运用测量表格, 以数据说话。横向、纵向对比, 发现同课异构中学生更喜欢哪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

(5) “个性化展课”

推选展示的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自己的课堂, 取长补短, 进一步反思修正, 形成第三个教案。代表本组成员按学校的统一安排, 进行个性化展课。学校组织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参加评议打分, 其他组的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6) “沙龙式议课”

课后, 由本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性的评课、议课, 包括讲课教师的课后反思, 同组其他教师评课议课, 谈自己的收获等, 组长最后总结, 时间不少于20分钟。然后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教研组的成员参与评课, 提出修改意见。

整个的教研活动, 要逐个环节进行, 教研组长做好记录, 学校教导处按教研组设计的活动时间安排, 对活动情况检查、督促。

3. 总结表彰阶段 (1周)

最后, 各教研组活动结束后, 写出活动总结。学校根据活动全过程, 进行量化打分, 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和创新课赛课一等奖。进一步鼓励优秀, 树立榜样, 并把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思等材料进一步整理形成案例, 并结集成书, 推广研究成果, 便于其他教师学习。

二、教研组创新课校本教研取得的效果

经过四年多的研究, 我们的该项校本教研活动有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效。

1. 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在每个环节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组的成员们按时集中到固定的教室里, 展开研讨。有时为了一个难点的突破, 大家各抒己见, 想尽一切办法, 利用图书、网络, 寻找着最佳方案。为了讲课教师能代表本教研组超长发挥, 它们各尽所能, 制课件, 找学具, 组织学生试讲, 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参与, 都在研究, 都在为教研组这个小集体而努力。

特别是当本组教师要在全校展示前, 组员们发出热情地邀请短信, 请其他组的成员前来听课、议课。老师们的短信, 感动了前来检查工作的教育局领导们, 领导们充分肯定了我们该校本教研活动的真实性、实效性。摘录几条, 大家一读。

1.各位领导、老师们早上好!今天是我校创新展示课的第一天, 上午第一节是体育组的展示课, 真诚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到操场指导, 一同感受春天的气息, 享受运动的快乐。秦梅2014-4-217:42:54

2.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匆忙的一天即将结束, 请您能在百忙之中, 于4点40分, 光临一年级三班, 对我们的绘本课《亲爱的小鱼》提出你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不见不散啊!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老师谨邀!2014-4-2616:20:40

2.教师的反思能力在不断提高

参与的同时, 每一位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反思、总结, 讲课的教师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成功与失误, 组内的成员反思如果自己担任主讲会是怎样的精彩, 听课、评课的教师都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 明年我们再讲时会有哪些创新……

教师的成长在不断的反思中, 积极思考, 大胆预设,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这是教研组写的反思总结。

此次创新课教研活动的举行, 加大了教师教研教材、探究教法的力度。在这次听评课活动中, 我们一年级组的全体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了每一个环节, 备课组的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组内每一位教师都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加大了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体现了备课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 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其次教研活动的举行, 是学校为教师搭建的一个平台———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在这次听评课活动中我们组开展了多项教研活动, 真可谓是时时有教研, 处处有教研, 事事有教研。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一年级数学组)

3.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教研组创新课校本教研活动, 充分调动了各个教研组的积极性, 通过实践教研模式的每一个环节, 充分发挥了教研组每个成员的潜能, 群策群力, 畅所欲言, 起到了头脑风暴的效果。充分发扬教研组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动性, 创设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 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2011年, 2012、201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教研先进单位。

教研活动中各教研组老师集体研究学情、精心设计教法, 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 师生互动, 讲练结合, 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的转变, 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进行了有效结合。在讲课的同时听课、评课活动也进行的有声有色, 真正起到了交流、锻炼、展示、提高的作用。同时在活动中教研室的领导亲临指导, 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校本教研“问题诊断” 篇7

一、校本教研活动目标模糊

开展校本教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什么”,但是长时间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组织者往往这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缺乏整体规划,要么零打碎敲,“东扯葫芦西扯瓢”,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要么轻描淡写,浅尝辄止,难以深入,让教师难以辨清活动的真正意图,把握不了其生长点或着力点。以下案例可见一斑。

典型案例:错位

这个学期,从一开始,学校就倡导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充实到课堂中去。虽然学校对这一理念也有过相关的解读,但大家还是懵懵懂懂,即便如此,教师还是能够“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地做出尝试。 一段时间后,“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是风靡学校,走进了每个学科的课堂里。因为按照惯例,每一学期,学校对教师的目标考核,都会涉及课堂教学,通过组织评委,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进行现场评议。在大家的心目中,学校既然倡导“小组合作学习”,那么这一项肯定会是其中最主要的评价指标。谁知,结果却令大家很沮丧,事实并非如此。以下是当年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我们当时不知道制定评价标准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但是实在觉得这份评价表有些叫人大跌眼镜!这份课堂教学评价表中的“评价指标”与本学期主要教学工作“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出入,也就是说这份“课堂评价表”不能评价出教师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的基本情况。

以上案例,只是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应该说,鞭炮齐鸣,什么工作都想做好,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有时候,如果学校管理者工作思路不清,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面面俱到,但往往就会出现工作导向不明的情况,导致教师无所适从或者顾此失彼的局面。案例中,本来学期初确定的课堂授课重点是推行小组合作,但从评价标准来看,却未能将工作重点充分体现出来,结果就会导致教师在具体工作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二、校本教研活动过程混乱

一些学校组织教研活动“轻过程”, 也是造成校本教研无效的主要原因。一项活动开展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活动过程的组织。如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拿捏得准确、到位,必然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忽略过程,则只能是空穴来风,不可能有任何收获,而且,还可能对全局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典型案例:从头再来

今天,我们组织了一次课例研讨, 目的是探讨一下“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事前,学校责成同事张X执讲的课文题目是“心灵上的百合花”。全校除了分管学科的领导之外,还有17名语文教师参与了听课。不曾想到,这节课可能是准备得不够充分,总之,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课堂上教师的使用情况,都让人觉得有些不给力。同事之间,自然不会说三道四,但分管领导却有些恼火。不仅把张老师的课说得一无是处,而且我这个教研组长也难以幸免。一阵暴风骤雨过后,分管领导重新做了决定:课要重新讲,不过在下一次讲课之前,教研组全体教师,要组织集体备课。张老师似乎觉得有些委屈, 低声嘟囔着:“一开始这样不就好了, 免得再费这二遍事。”分管领导也气不打一处来:“如果你弄好了,何必那么啰唆,费那个劲!”

省略应该有的教研活动过程,目的是想不费劲,结果却费了更大的劲,耗时耗力耗心。我们不得不替那位教师叫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得到重用,那位教师肯定是会尽心尽力的,但能力有大小,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无可厚非的。倒是那位分管领导要好好反省一下,且不说这么重大的活动选人恰不恰当,只说整个活动的组织安排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正如,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一样,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案例中,如果分管领导能把问题考虑周密,把组织过程安排妥当,包括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操作程序的建构,再到操作技术的打磨,都仔细斟酌,肯定就不会出现第一次的状况。

我们知道,一项活动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过程,确定一定的操作程序,要干什么,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怎么办,这样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才会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如果忽略操作程序,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 或者肆意妄为,就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不仅难以确保活动实效,更会牵扯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不但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局面, 而且还会磨灭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甚至滋生厌烦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校整体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三、校本教研活动监管失控

“具体怎么干,教师看着办”是当前部分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真实写照。一些学校组织活动,负责组织的领导遥控指挥,只管上传下达,布置任务,从不介入活动过程,所以学校教研活动看似大手笔,却难见真文章。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每每组织活动时,大家围坐在一起, 集体拉呱聊天,或者偶尔出现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场景,也是无关痛痒。一次活动记录,要么寥寥数语,不知所云;要么老生常谈,套话连篇。活动结果往往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要么词不达意,要么异想天开。

典型案例:领导,我代替不了你

根据安排,本周二下午是我们学科组集体备课的时间。按照要求,集体备课时,教研组任何人都必须按时参与, 并且有学科分管领导参加。到了下午, 我早早喊上同事一起来到备课中心。或许是来早了,我们来后10分钟,也不见分管领导的踪影。大家开始按捺不住, 纷纷胡侃起来。又等了一会,我实在忍不住了,便打电话给分管领导,结果领导把这事给忘了,并告诉我说,他就不过来了,让我看着组织就行了。当时我心里就在嘀咕,我组织得了吗?果然不出我所料,当我把领导不来的消息跟大伙一说,大伙就乐了:这下好了,不用受煎熬了。这场面我经历过,但还是硬着头皮说:“不管领导来不来,咱还是一起研究一下这节课,因为我们还要上交材料呢。”“研究什么啊,你不是主备人吗? 你发挥一下就行了,不就是那么回事吗,看把你认真的。”有同事开始有些烦躁,其他人也随声附和着“就是,就是”。 其他人开始转到一边说笑去了,无奈, 我只好自己备课了。好不容易挨到了时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拿给分管领导审阅,并签字。谁知刚一开口,分管领导就说了:“这事以后不要这么复杂,不用送给我看,名字你替我签上就行了。”我愕然了。

“监管失控”,指的是校本教研在组织的过程中学校领导不能适时介入,全程监管,或者制度不够健全,只求数量不管质量。该案例中,假如这位领导能够亲力亲为,对活动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管,那么这次活动即使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但有些问题也会因辩而思,因思而明,教师总会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的。但由于分管领导的不作为,导致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走了过场,毫无意义可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校本教研无效,最主要的是工作缺乏执行力,学校管理问题突出。年复一年的教研活动, 有些存在多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依然“涛声依旧”,实践中不断上演着“昨天的故事”。

校本教研的方式 篇8

提倡“自我反思”,突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追求精神的产物,教师要想获得理想的专业发展,就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积极的追求精神。同时必须认识到,这种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追求精神建立在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教学行为、结果不断进行审视、分析及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应经常地进行教学反思,关注自己在专业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并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在帮助广大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实践中,我们的策略是:

第一,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自我成长设计”活动,引领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设计,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使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第二,举办“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活动,掌握“自我反思”的途径和方法(教后反思、课例反思、案例反思、教学日记、课堂记录、成长自述、对话性日志),并及时予以记载和撰写。

第三,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性文章,开展“教育叙事”评比活动。撰写“教育叙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教育叙事是由教师“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因其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并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因其直接指向学校生活和教师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它很容易成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驾轻就熟的方式或工具;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而成为教师们感兴趣的校本教研方式。因此,我们经常组织“教育叙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故事、专业成长故事等。我们发现教师讲述的教育事件和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有了变化,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变成“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反思中,我们要求教师着重反思成功之处、失误之处,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处理等,并提出如何解决、改进的意见、方法、途径。学校应为教师的反思提供研究的条件、激励的措施和适当的评价。实践证明,通过自我反思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即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完善提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强化“同伴互助”,增进校本教研的合作性

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点、教学模式、方法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无疑是宝贵的。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之间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共享的专业对话,以求形成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团队,达到经验分享、学术互助、专业共生的目的。

1.加强集体备课,走“集团作战”共同提高之路。我校的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以一个单元为教研内容,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人人修改、注重反思”模式,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都记录下来。我们还尝试一人做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在讨论修改后使用。“集体备课”可使教师走出“单兵作战”的小圈子,走向师师合作的大舞台。这样,既能“优势互补”,又能“博采众长”,还可为教师打开多种教学思路。

2.运用结对帮助。结对帮助以前曾广泛采用过,称为师徒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新结对理念。结对帮助的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签订正式协议,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平等坦诚交流研讨等。通过一段时间后,学校在结对双方认可的时间组织验收小组对双方的成长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听课、访谈学生进行评估,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双方,若双方成长明显,学校即予以表彰,重新开展新一轮的结对活动。

3.开展课例研究,提倡“互动交流”,以共享参与之乐。课例研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中最受欢迎,且对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举措之一。我们尝试使用了以课例为载体的两种教研活动方式——一课多轮、一课多人。

(1)一课多轮。就是将一课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执教,多采用一课两轮。其操作流程是:教师展示自己的原教学设计——同学科老师根据课改理念评课与自己反思——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新设计教学——在另一平行班展示新的教学设计——同学科老师再一次进行评析与自己反思。教师以原课堂实录、评价与思考、新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的形式形成典型课例研究成果,这样可以促进教师隐性课改理念的显性化。

(2)一课多人。就是同一课由不同教师执教。其操作流程与一课多轮相似,只是原教学与新教学是不同的教师,新教学执教者在观摩原教学后,在充分整合同学科老师评价和自己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和进行展示,又由同学科老师评析和自己反思。形成同伴的原教学实录、评价与思考、自己执教的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的典型课例研究成果。

4.创新联片教研,促进“合作探讨”,共解专业之疑。针对目前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管理难度较大的现状,我们采用了“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即由地域相对集中的几所平行学校进行校际间的联合(处于同一区域,教研需求基本相同、生源状况基本相同)。其主要方式包括:

(1)确定校本教研近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如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等。

(2)构建校际展示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老师们有机会交流。

(3)建立校际联合教研机构——教研联组。

(4)围绕课题研究,“分工协作”,如:我们把分层次教学这个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由联片学校分头研究、实践,及时交流研究成果。

5.建立学校校本教研学习、研究制度,创“互助合作”平台。由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在活动时,每一个教师都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研组对大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主题讨论和研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如遇短时间不能解决且今后还有可能面临的有价值的问题,则形成小课题开展研究。

6.抓开放教学。为打破封闭式教研的格局,使更多的人为教育出谋划策,我校规定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为开放教学周。让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走进我们的课堂。请他们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品头论足。学校专门召开了家长会,宣传新课程理念,讲开放教学的意义,请他们参与评课、听课等活动,填写反馈表,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给予了正确的评价。这样的活动对我校教师的触动很大,极大地激发了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的热情。

注重“专业引领”,体现校本教研的引导性

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引领,可以使校本教研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避免偏离方向和陷入盲目。我们认为,专业引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专家引领;(2)教师中专业能手引领;(3)理论引领。

第一,我们积极与省市教研室及省内有关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请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微格研讨”“角色互换”“咨询答疑”等方式参与并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仅2003年至2004年不到两年的时间中,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指导就达20余次。专家的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健康、顺利发展。

第二,我们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充分挖掘学校的人才资源,将学校的骨干教师、领导作为专业引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教师的自我引领,“能者为师”。两年多来,我校骨干教师积极为全校教师作教学案例分析、课例设计研究、教材解读,上示范研究课,较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

校本网络教研 篇9

——《语文》省编新教材教研活动综述

2006——2007学,是我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全面更新的一年,教材的更新带来了新一轮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更新。

2007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研主题:立足校本教研,发挥集体智慧,共享集备资源,促进教师成长。在这个教研大主题下,青岛经济职业学校、青岛旅游学校语文教研组主动“招标”,承担全市教研任务。根据学校多年校本教研的经验积累,经济职业学校承担了语文“微格教学”研究课题。所谓微格教学是指“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坚持这种校本培训的方式已经三年了,在这种教研培训中青年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十分明显。在刘炜主任的指导帮助下,语文组确定了“微格教学”的训练课题——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篇目则采用省编教材第二册讲读课文《哈姆莱特》。在整个教研活动中,首先是全组每人编写一份说课教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独自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编写详细的教案。教案中需要说明该教学技能应用的构想,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及可能出现的学生学习行为及对策。其次是微格实践——说课展示,这是微格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教学技能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最后是评价反馈,这应该是微格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步。在教学结束后,全组老师互相评议、集体评议,找出每位教师教学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一步修改教案,完善教学设计。这种校本教研形式,使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相结合,使组内每个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相互碰撞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特别使每个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与提高。5月31日,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学术报告厅里,臧传国老师集众人之长,在全市高一语文教师面前出示了《哈姆莱特》“集优课”,向全市高一语文教师汇报语文组的教研成果。

省编语文新教材,以话题组元,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单元引言紧扣话

题,描述新颖,富有诗意;选文题材新颖,时代感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富有职教特色。但是大量新教材的引入同时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备课时缺乏资料,几乎没有现成的材料可以借鉴,更谈不上有课例可以参考。第二册第六单元以“触摸时代的脉搏”为主题,选编了5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单元,不仅文章新、视角新,而且涉及领域广泛,信息量大。青岛旅游学校语文教研组高一集备组勇敢接受挑战,选择了这一全新单元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经过全组多次研读文本、讨论确定教法、试讲反复修改,听取了刘炜主任听课后提出的评课意见,根据学生专业和个性特点,于6月6日,在青岛旅游学校Z306演播厅举办了第六单元“触摸时代的脉搏”市级教研活动。此次活动,由江军红老师做单元整体思路发言,李欣老师做《人口》篇说课、刘畅老师开设研究课《现代人的智能》,由金贞爱老师点评,最后由教研室刘炜主任总结发言。整个单元集体备课,以认知知识和培养筛选能力为重点,结合职校特点,设置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升;在方法上注重启发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次活动比较成功地探讨了语文教学如何同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两所学校的新教材校本教研活动,给全市职校语文教学研究开了个好头。今后的语文教学将不再局限于文本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研究,同时要与学校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真正落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学生,使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篇10

近年来, 笔者潜心于校本教研的探索, 组织了一系列基于校本理念的教研活动, 也同不少的教研专家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校本教研的交流和研讨。下面就我们的实践谈谈自己对校本教研模式建构问题的初浅认识, 以作抛砖引玉。

一、校本教研理念的建构

在“校本教研”运作的过程中, 首先要着力解决的是建构起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特别是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教研理念, 只有确立起具有科学合理性的校本教研理念, 才能使广大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本质和特征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才能指明校本教研的方向, 也才能促进校本教研持久而有序地开展。

从校本教研的主体讲, 校本教研就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教研。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人, 教师不再单纯只是一个“教书匠”, 而应该具有研究意识、具备研究能力的“专家”, 时时刻刻都要把自己当作研究人员, 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课堂教学情景之中, 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探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校本教研的对象讲, 校本教研就是研究我们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也是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而不是脱离具体教学实践的理论, 这是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的动力所在, 也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关键所在。校本教研同时强调教学研究是在自己课堂进行的教研, 要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研究, 课堂就是教研的基本阵地。校本教研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教研, 也就是为了每一个教师的成长, 并通过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 进而实现我们的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校本教研实践的探索

树立了科学的校本教研理念, 校本教研实践才有了行动的指南。以上述理念为统领, 我们可以建构以下的校本教研行动。

1.让课例研讨成为校本教研的亮丽风景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空间, 也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课例研讨也是帮助教师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最好途径, 而且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典型课例, 往往给人启迪, 促人反思, 在反思中助人提高, 为教师铺设出一道道成长的阶梯。

课例研讨的基本操作步骤应该是:确定主题 (研讨的问题) ——选择课题——教学设计 (备课/说课) ——教学实施 (上课/观课) ——课后反思 (讨论、评课) ——形成课例。其中有的环节如教学设计、教学的实施和反思等, 有可能反复数次, 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这样形成的课例才能成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教学能力的范例。

课例研讨是校本教研的重中之重, 也是教师发展的“绿色通道”。它强调的是教师之间的互动共进, 它依赖于教师自己自觉地实践和反思, 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理性和批判的精神以及对职业的崇高敬仰, 因而它也一定会成为校本教研的亮丽风景, 推动校本教研走向深入, 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

2.通过主题活动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

教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 以教学问题为起点的。通过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主题式教研活动, 逐步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①专题讲座, 特别是切合教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又带有互动性质的专题讲座。②教研小论坛, 教师以自己亲身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实践作为案例, 反映自己在教育教学和教研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③开展校际交流, 以此开阔教师的思维, 增强教师与外界的沟通, 弥补教师在校内校本教研活动中由于闭塞而造成的各种不足。④问题“会诊”, 也就是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记录下来, 每学期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进行描述, 包括是什么问题或困惑、自己是怎么处理或解决的、还有什么不足或得到了什么启迪等, 实际上是一次问题交流。

主题教研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教师自己研究自己的问题, 教师成了问题的当事人和参与者, 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 再到共同思考、解决问题, 形成了教师探索、研究的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 应该是校本教研的最好定位。

3.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需要研究型的教师, 故有人说, 没有课题的教师或者不会做课题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自己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 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实行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 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的迅速成长, 促进校本教研走向深入。

如何实现教学、教研和科研的结合呢?关键在一个“研”字。

首先, 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 将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问题上升为科研课题, 学习理论, 钻研文献资料, 制定出研究方案, 甚至申报立项, 这就实现了研究问题的结合。

其次, 既然都是研究“问题”, 因此, 教研也好, 科研也好, 其研究方法总有共同之处。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 行动研究法就是一种最好的教研科研方法, 即所谓“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行动”, 这就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统一。

最后, 既然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走向了结合, 因此, 研究的过程也就自然走向了结合。课题研究计划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来实施, 课题研究资料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来积累, 而一次次的课例研究、主题教研进一步升华就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

4.开发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 拓展校本教研的领域

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过于集中的状态,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 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 有利于学校文化重建, 也有利于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为校本教研活动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的, 应着力体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态度,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发展目标, 坚持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兴趣性等原则, 教学的形式应以学生的实践和互动交流为主。

三、提炼经验, 建构教师的思想

有人曾说过, 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一个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就必须在校本教研中对自己已有的经验加以提炼, 并进行深入的反思, 形成思想。主要的方式有:一是撰写教育教学叙事, 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 并形成自我认识, 达到自我建构, 促进自我发展。二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 扬弃旧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 自觉地接受新的教学思想, 重新认识和界定知识培养目标, 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是开展自我反思, 建立自我反思制度, 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审视、反思、分析、探索, 来促进教学创新和教师的自我发展。

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说得好, 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 它是教师对新课程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 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校本教研是一种“成就”, 在研究过程中, 既成就了学生, 也成就了教师!让我们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 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新模式;积极体验校本教研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愉悦;不断成就我们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梦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

[2]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N].中国教育报.2001-7-27 (2) .

[3]李志宏、邱孝玉.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9.

[4]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6]钟启泉.寻求“课程文化”的再造[J].全球教育展望.2003. (8) .

[7]董文起.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J].教学与管理2006. (10) .

[8]孙国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学月刊 (中学版) .2006, (6) .

[9]顾泠沅、王洁.校本教学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更新范式2004年国际教育教学大会主题报告之一.

[10]余文森.校本教学研究新内涵[J].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7.

上一篇:室内空间中的景观运用下一篇:智能手表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