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2024-09-12

班级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育人必先育其心, 这在国内外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 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学生成长的基石, 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以班级为单位, 以班主任为主导, 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一、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增加学生的受益面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一项紧迫任务。但在现实工作中, 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对教师提供关心的渴望, 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历史上班级制是适应扩大教育规模、普及教育的产物,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既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提高教育效率, 扩大教育规模, 又能够降低教育费用,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增加学生的受益面。

2. 有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和助人自助

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 它是指由年龄相当者对需要帮助的同伴提供倾诉、支持、安慰或咨询服务。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 他们年龄相仿、文化背景相同、体验相似, 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大体处于同一层面, 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基本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 彼此容易沟通和理解, 容易接纳。通过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殊优势, 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目标。

3. 有利于班级管理目标的完整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二者并不矛盾, 它们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严格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班级管理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的对象都是学生, 基本职能都是“育人”, 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形成健全的人格;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 互有交叉;在具体实施方法上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相互补充。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丰富班级管理方法, 拓宽班级管理渠道, 增强班级管理效果, 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完整实现。

4. 有利于提升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就其性质而言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是保护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以适应社会, 使其正常地成长。另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挖掘其潜能, 促进其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实现从矫治性教育向预防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的转变, 提升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

二、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 搞好班集体建设, 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置身于校园中的学生, 在班级这样一个教育的基本载体中,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必然和班级心理氛围发生交互的影响。心理氛围也叫心理气氛, 是指班级中能够为绝大多数班级成员所感知的占优势的一种态度和感受, 并对其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群体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 这是一个实现班级成员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环境。班级心理气氛作为学生生活的最直接的环境, 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 团结了集体, 加强了集体, 以后, 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创建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气氛, 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心理素质的不断优化。因此,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以集体生活不断地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学生, 成为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2. 上好班级主题班会, 积极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主题班会是指在一定阶段围绕某个主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班会。可以配合形势教育拟定主题, 结合理想教育拟定主题, 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拟定主题, 针对心理倾向拟定主题。要想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就要充分利用“主题班课”这一重要载体, 选择心理倾向为主题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进行“心育式”的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主要是发展方面的心理辅导。辅导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发展。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不同阶段的适应问题, 班级团体的发展情况等,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还可以插入一些心理游戏、心理小品等, 创设贴切学生生活和心理世界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倾诉、体验和感悟, 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应注意优化课堂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使学生在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主题班会中, 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3. 组织课外活动, 以活动增强集体示范性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班主任应该研究学生心理, 不断地发展、充实和改进课外活动的内涵、特点、任务、内容和形式, 利用活动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 要在集体中, 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健康人格。因为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群、自制、利他、合作、助人、顽强、勇敢等健康人格, 扭转消除自私、怕苦、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人格特征。因此, 在活动中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平台和充裕的活动时间, 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举行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 特别是进行系统的心理活动训练, 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 活动领域得到扩大, 以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 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积淀丰厚的心理健康底蕴, 增加心理营养, 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4. 构建班级社会支持系统, 形成班级教育合力

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包括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 班主任是联结这些教育力量的桥梁和纽带。班级管理应走出校园, 伸向家庭和社会, 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加以组织、协调和优化, 使这些影响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成为一种连贯而一致的教育合力。从积极的角度讲, 发挥教育合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施加连贯和一致的影响。这种合力不是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方向上统一要求、空间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相协调、能发挥整体教育效应的班级教育力量。班主任可以同各科任课教师交流信息;可以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协调、相配合;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一系列形式, 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社会性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方方面面, 渗透到学生心理成长的所有环境之中。

5. 抓好班级管理, 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要求, 从班级实际出发, 遵循教育原则, 运用管理方法, 对班级组织、成员及各项工作进行规划、指挥、调控、督察的综合性与教育性活动。班主任对班集体实施组织管理, 是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首先应该采用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民主型管理风格。其次要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要通过科学的培养选拔机制, 将品德优良、有恒心、有责任心、有热情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同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 让他们在班级建设中起到管理、教育、示范等多重作用。

6.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设好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主体标识, 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作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 正是以生活为媒介, 通过个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班主任首先要打造强有力的班级制度文化制度, 规范的规章制度是班级建设朝良性和谐发展的有效保障。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 以良好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学生。其次要建设良好的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 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中度过的, 教室环境要起到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心理成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林元, 钟庆文.试论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科纵横, 2007 (6) .

班级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积极创设优良和谐的班级环境

第一, 保证班级内桌椅的平整及干净。可在教室内悬挂一些名人名言、绘画, 以此在班级中创设一个“新颖、整洁、明亮”的风貌。第二, 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作为初中班主任需做到完善自身, 需做到热爱学生, 给予其充分关怀。第三, 积极营造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 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教学水平, 加强与家长的交流

1.班主任需提升心理健康及教学水平

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是其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力量。班主任需做到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学生心理感化教育, 助其塑造好健康心理。班主任需在日常工作及学习中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 全面了解其心理健康特点及存在问题, 予以针对性的改善处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可采用运用实际案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同龄人所遇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及所采取的解决办法, 为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妥善解决问题提供借鉴帮助。

2.加强与家长沟通,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实效

班主任不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限制于学校中, 而是要紧密联系家庭与社会。众多家长均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身体成长及学习成绩之上;还有部分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较为严苛, 致使学生在成长发展中出现心理阴影, 对于生活、学习均缺乏信心, 且较为排斥。针对于此, 班主任需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 对其实行必要的心理知识辅导, 为其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

三、开展多种活动, 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心理学中, 对于动机的价值极为注重, 认为心理动机是帮助推动人们行为的内源力量, 是引起、维持个体行为, 并将其导向至某一目标的意念。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中的每一种行为均出于一定的动机, 当学生在需求基础上产生心理动机后, 一旦出现某种诱因, 动机便会付诸于行动, 推动着个体向目标前进, 达到最终的目标, 满足需求, 学生心理上存在着的紧张情绪便会消除。因此, 在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增强整个班级的心理凝聚力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四、用心观察学生, 实现其自我教育

初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每日朝夕相处, 其对学生的了解更为全面充分。无论是言行举止及行为, 还是学习状况及心理发展, 只有有心的班主任才会对此实行全面化的观察及了解, 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极为有利, 可充分突显出针对性及科学性。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心里, 初中班主任需做到灵活机动, 找准切入点, 以耐心细心的态度观察学生, 在观察学生眼神、表情、言行举止的基础之上, 耐心揣摩探究学生心理。只有做到充分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才可做到对学生心理发展予以科学指导帮助, 更好地解决其所面对问题。

五、润物无声, 适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更加需要重视艺术性。首先, 班主任需做到的是, 在班级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进来, 且留得住, 可得以健康成长。其次, 初中班主任还需学会将所学到的心理教育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 积极运用一个科学合理的方式适时妥善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润物无声地做好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工作。

班级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3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1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经过长期观察,我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1.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1.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1.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2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我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到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候,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此外,这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问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浅谈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4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深入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下,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中小学并取得实效,就必须结合班主任工作来开展。这是因为,与其他教师相比,班主任与学生交往时间最长、频率最高,对学生的了解也最为深刻。同时,班主任还是连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纽带,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施加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说,心理健康教育也能为传统的班主任工作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班级活动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舞台。因此,只有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才可能真正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就班主任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一些探讨。

一、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施加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有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使班会课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班会课可以采用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三种: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和主题讨论。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助人活动。游戏是儿童、少年的天性,在游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流露出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在游戏中,他们人格上的优点能得到表现和张扬,人格上的缺点也会暴露出来。此时班主任应加以引导:或现场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不正确的态度、形成良好的习性;或在游戏结束后提出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所反省,不断改进,最终克服人格上的弱点和缺陷,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在游戏中,学生也能增强合群性,改善人际交往状

况,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另外,游戏中的规则也可以使儿童对规则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态度,进而认同并接纳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养成遵纪守则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心理剧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对各种不同角色的模仿、想像、创造、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察觉和体验,对周围的人与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角色扮演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对不同角色的表演和体验中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而且还能对个体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改变和塑造作用。由于受气质、性格等多因素的影响,个体行为系统中必然含有不同水平和层次的行为方式。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能在对不同角色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比如,班主任可以为那些平时不擅长交往、有社会退缩倾向的学生设计一些主动交往者的角色,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改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通过多次扮演同一类角色,学生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人格会得到优化,心理品质也会获得提升。

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如怎样适应社会、看待人生、面对挫折等)的讨论,使不同的理想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从而达到融合。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幻想性,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通过倾听来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即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体悟,从而使自已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心灵变得更加澄明。

在主题讨论中,讨论的内容应该努力关注那些与人生和生命的价值、意义有关的问题,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层面上。这种讨论注重过程甚于注得结果,也就是说,在讨论中促进思考比给出答案更重要。事实上,对于那些千百年来一直萦绕在无数哲学家心中的宇宙人生的本原和意义等问题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在这种讨论中唯一可以期待的,就是使学

生通过对前人和他人思考的理解与体验,从自我生命存在的角度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一种新的形式和内涵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心理重新建构的过程,这种重新建构由于是建立在前人和他人多种观点和视角的基础上,就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提高经受各种困难和挫折考验的能力。

二、仪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传统的班会课而言,我们似乎对各种仪式性教育活动(如开学典礼、入团入队、成人宣誓、生日纪念等)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但这些恰恰是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和发掘的教育资源。因为“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面对活生生的人,人又是有差异性、偶然性的人,那么,教育就不仅有连续性的一面(如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等),而且有非连续性的一面(如顿悟、唤醒、豁然开朗等)。教育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获得的情景,可以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唤醒、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跃迁。这些仪式性活动从教育功能上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促使学生从家庭、对父母的依恋中转移出来,形成对班级、对同学乃至对社会的一种新的依恋。艾里克森(E·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已不再是他们与父母等抚养者的关系,而分别是他们与邻居、学校和同伴团体的关系,个体若能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能形成比较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和完善和谐的人格,反之,个体就会出现自我同一感混淆,不利于其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必需步骤,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发展诸如同情心、自主性、责任感、忠实、信任等各种积极的个性品格。

仪式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包孕着丰富精神内涵的教育活动。教育史的研究表明,仪式是原始社会的一种主要教育形式。在原始社会的“成人仪式”中,儿童的整个身心都沐浴在近乎神秘的庄重氛围之中,他们的心灵被涤荡、精神被唤醒,从纯粹个体的存在走向集体的存在。从这时起,他们开始被部落中的其他成员认可和接受,从而获得了独立的人格,也领略了自己部落的历史与文化,知道了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完成了他们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科学主义的盛行,仪式教育中丰富的精神意义被逐渐剥离,只剩下了仪式的空壳。学校教育中的各种仪式往往被简化为一套固定、僵化的操作流程,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利用各种仪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在仪式中的理智反思、情感体验和精神唤醒,使这些仪式性活动真正起到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灵魂觉醒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三、闲暇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性质的教育活动,校园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闲暇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讲,闲暇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凸显其意义:一方面,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闲暇活动的正确认识,养成健康文明的闲暇方式;另一方面,从人的心理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可以使学生多种心理机能获得全方位的、综合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所遮蔽了的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样,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为此,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艺活动,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还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的性情。再如郊游、远足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呼吸清新的空气,领略秀丽的景色,从而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关于自然环境对人心理的陶冶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一段话颇耐人寻味。他说:“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对青年心灵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教育家的影响是很难和它匹敌的。”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一、要充分了解、理解学生

很多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中感到无所适从, 甚至出现有学生“对抗”等情况, 这与班主任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有关。班主任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 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变化, 而不要禁锢在眼前, 使学生的潜能受到束缚。例如, 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理解他们有的是学习基础不好、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对, 并非都是主观上的问题, 还应理解他们需要承受“后进生”的压力, 理解他们不被教师同学认可的感受。对他们应以表扬和理解为主, 努力发现闪光点, 让学生在心理上肯定自己的优点, 肯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这样学生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班级生活中, 因此, 班主任一定要本着“理解、尊重、信任、同感”的原则来做好班主任工作。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班级, 班主任与同学间的关系肯定很融洽, 班主任没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也没有威风凛凛的尊严感。他们深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 是学生们愿意交心的朋友。学生信任这些班主任, 往往能听从班主任的教导, 会处处模仿班主任的举止风格, 也能随时与班主任聊天、谈自己的想法与困惑。这样班主任就能较早的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及时的加以制止与解决。反之师生关系如果出现了隔膜, 学生会在心理上受到各种伤害与打击, 丧失对班级和学校的亲和感及归属感。为协调师生关系, 班主任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态度、作风和行为;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要乐于“心理移位”, 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惑。

三、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重视舆论的作用

一个好的班集体, 应该具备统一的集体信念、集体情感。有了统一的集体信念, 就容易把班级的要求化成绝大多数人的行动指南。有了热爱班级的集体情感, 就会使学生在班级中主动学习和工作, 产生班级凝聚力。同样, 正确的舆论也会使个体学生趋向于班级统一的发展目标。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之形成良好的班风; 通过各种集体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个别学习态度不端正, 违纪违规, 对班级荣誉淡漠的学生在整个充满爱心、充满责任、充满激情的班级氛围中得到熏陶。

四、要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在班级中开展不同的活动, 使学生生活愉快, 这种心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特别有益的, 因为活泼愉快的生活经验中包含着快乐的情绪, 可使人产生轻松的感觉, 从而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和降低心理冲突强度, 促进身心健康。为增强学生的愉快体验, 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方式来进行。让有不同擅长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发挥, 并可以经常看到自己的成果和进步, 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情绪稳定, 而且能培养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 并在各种活动中释放自己身上的“多余能量”, 以缓解紧张心理, 陶冶情操。

五、要多给问题学生一点“爱心、帮助、尊重”

班级工作的管理, 班主任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对问题学生的管理上, 但很多班主任感慨“我花了那么多的精力与时间, 他怎么还是老样子”。其实, 问题不是学生不肯转变, 而在于我们没有摸清问题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其实, “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 并非智商问题, 而是教育的失误。若不及时地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白, 端正学习态度, 指点学习方法等, 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实行特殊的策略, 是很难让他们转变的。根据问题学生特别的心理特征, 班主任应该积极地、建设性地思考, 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拓展学生成才的空间。

六、要有合适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和进步的希望, 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反之, 如果评价体系不切合实际, 就会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和失败的体验, 产生消极情绪。

七、要善于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因果律不仅适用于现象界, 也同样适用于精神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 自我意识迅猛发展, 对其错误观点和有悖社会规范的行为, 不能总是通过简单地训导加以解决。班主任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本身, 更要挖掘出形成这些问题的诱因, 针对这些诱因进行剖析, 方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在心理辅导工作中, 班主任若能挖掘出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 就能帮助对方顺利地获得合乎社会规范的正确成长, 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学生了。

八、与学生作讨论式的沟通

学生永远是自己成长的主人,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 而讨论式的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强有力方式, 它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惑, 更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班主任在谈话中应多作开放性、启发性提问, 经常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式的沟通, 会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它也是与常规教育工作方式的区别之一。

总之, 作为班主任, 注重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疏导, 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有利于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

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那么, 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疏导, 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的心理策略 篇6

看看我们的古人们是怎么说的吧!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告诉我们:“墙高基下, 虽得必失。”高耸的大墙, 其基础却十分低矮, 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 但一定会倒塌。办什么事情, 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没有坚实的基础, 其后患无穷。犹如参天的大树, 如果根扎得不深, 一遇风雨, 便会被连棍拔起;高峻的大墙, 其基础不牢, 稍有震动, 便会倒塌;人的发展也是如此, 若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有风吹草动, 便会出现动荡, 轻则事业受损失, 重则整个事业垮台;战国哲学家庄子在《逍摇游》中说“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积蓄得不深厚, 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可借以说明无论搞什么事业, 都需要先做好基础工作, 练好基本功, 奠定牢固深厚的根基, 创造最充分的条件, 否则就难以成就大的事业。治学也必须打下深厚的根基, 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成绩。老子说在《道德经》说:“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粗木, 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 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 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说明万事起于忽微, 量变引起质变!这些古语其实倒不如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训, 其中包含着先人对我们这些后代的担忧和期望, 他们把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总结自然规律写下来留传后人, 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后代少走弯路吧。

老百姓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三岁左右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 属于学前教育的范畴, 这里不做细说。我们就详细说说“七岁看老”吧。六七岁的孩子正是对应的小学阶段的一二年级。在这个阶段里儿童在认知上的发展表现为:自发运用复诵策略进行记忆, 容易接受记忆训练;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概括占主导, 推理能力迅速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归属感从家庭向同伴社会转移, 从同伴中得到友谊、支持和尊重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如果在同龄集体中被孤立, 那将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创伤。所以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小学低年级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个阶段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健康发展, 对他们的人生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低年级的班级管理是我们更应该重视的, 因此针对小学生这个阶段的特点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一些心理策略。

一、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施教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主动积极地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 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多年的经验告诉我, 6~7岁的小学生刚刚入学, 一时难以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难以克服与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的分离焦虑, 容易胆怯或闯祸, 情绪不稳定。因此在入学的前半学期我都是着力于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过渡过程, 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要接受, 极大地宽容他们, 对每一位学生要有极大的耐心, 让他们迅速地适应新环境喜欢新环境。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 师生之间迅速建立起友好、理解、亲近、依恋的心理关系, 形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心理环境。我所教的班级历来都是从一入学就在我的极大的耐心下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前还出现过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我的学生都认为我是最漂亮的老师, 其实我相貌平平。他们不允许家长批评老师, 我的话对他们来说就是权威, 他们不允许家长有异议, 家长有异议时我可爱的学生们会维护我, 跟家长斗争到底。“老师放个屁也是香的”这句话虽然有点粗, 但是却包含着家长对老师的羡慕嫉妒恨。当学生开始喜欢他的学校、他的班级、他的老师, 一切好的愿望都有了实现的可能。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后, 在以后的班级生活中, 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几乎不会出现, 他们认为上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不上学就会有孤独感。

二、先慈后严, 制定严格的班级制度

好的班风的建立历来是我的一个诀窍。当我的学生开始爱我的班级的时候, 也就是在入学的第二个月, 我的慈祥温和中严厉的成分渐渐增多。各种制度渐渐出台, 学生对班级的爱就转化为我对他们严格管理的资本。在制度的执行中在一开始从不手软, 遇到违反纪律的绝不手软,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班级制度很快内化到学生心中, 成为他们行为习惯的一部分。比如在班级制度中有一条“不随便跟家长要钱, 不许带钱到学校”, 有一位学生有一次买了一把尺子剩下了五角钱, 她不知怎样是好, 居然把这五角钱扔在了大门口。别的同学报告了这件事, 我急忙让她去捡回来。当时我是多么心疼这个学生啊, 她小小的心灵经历了多么激烈的心理冲突啊, 可是我还是忍住心疼表扬了他, 只是又加上了一些心理疏导告诉她买文具剩下的钱可以采取放学后带回家的方法, 做了一些变通。

三、少讲多做练习, 不随意拖堂

小学低年级学生天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讲课开始时, 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 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状态, 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 所以在从事低年级教学活动中我充分注意到学生的注意的这个特点, 在课堂上抓住最佳的注意时间用来讲授, 在学生注意力下降时变成活动的形式或练习, 这样学生在听和写相互交替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疲惫情绪, 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基于小学生注意的这个特点我从来不拖堂, 我的学生从来就是踏着铃声快乐地飞出教室。其实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早已经不在听你的课了, 再讲也是白讲, 还不如立刻停下来。当学生在操场疯够了再回到教室时, 你的下一个讲授最佳期又来到了, 又何必打疲劳战呢?

四、作业布置化整为零法

让学生爱写作业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化整为零法。给低年级学生留作业时我从来不会留整个练习, 而是把整个练习分成若干部分, 分若干次布置。这样留的作业成功率很高, 学生也从不不做作业。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 做起来就会轻松许多。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割麦子时把一长垅麦子分解成若干段, 每段之间画道线作为小目标, 割起来特别带劲, 速度明显比不分小段的整垅麦子割法要快, 而且觉得轻松, 因为他心中有个很快能实现的小目标, 使他不断看到希望。所以化整为零留作业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养成专心学习的学习习惯, 防治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五、及时、亲自批改作业

在小学低年级我建议老师要亲自检查作业, 而且每次作业都要查。这样虽然累一些但是却为以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有时我们过于低估学生, 其实他们的心眼一点也不比我们成人少, 他们自有一些对付我们成人的方法。比如当学生问“这个作业你看不看时”其实他在打小算盘, 至少他会是这样想:“老师如果不看, 我可以写得潦草些。”由此可见, 如果你是一个留了作业不及时看或从来不看的老师, 你想你的学生会怎样想?他们中的一部分一定会想“今天不写也没事, 反正老师也不看”, 久而久之他们不写作业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其中一部分勤奋的同学会这样想:“我写得这样好, 老师也不看, 不如随便写写。”久而久之, 这部分勤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及时被肯定, 即使还在坚持写作业质量也会越来越差。突然有一天, 当你这个不看作业的老师突然要看作业时, 发现学生不是没写, 就是写得很乱, 请千万不要生学生的气, 因为这都是你不及时看作业直接造就的结果。所以我想请低年级的老师一定谨记:从学生入学的那一天起, 你想让你的学生成为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 那你就一定要做一个及时看作业的老师。坚持一定的时间, 学生爱写作业的习惯就会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到那时你就再也不会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费神了, 你们就可师生同心共同研究重要知识了。

六、及时与家长沟通

孩子的问题反映的都是家庭的问题, 有的家庭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 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 对子女过高要求, 过度期望, 过分保护, 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使子女易形成消极心理品质, 诱发心理问题。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 我们最先应该疏导的是家长的情绪。家长会成了我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渠道, 在家长会上我会及时讲一些6、7岁儿童心理常识, 让他们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及时纠正错误的教育方法。同时讲一些家庭氛围对孩子影响巨大的实例, 使他们重视家庭氛围的营造,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班级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在我国台湾, 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得较早, 它的功效已得到普遍认可, 许多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 拟订适宜的团体辅导计划, 以满足学生学业进步、环境适应、习惯养成、人格成长、交友等需求。有专家预言,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将朝着以团体辅导训练为主, 个别心理辅导为辅的趋势发展。目前, 我国的团体辅导发展较晚, 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还有待系统研究与实践, 其中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效率问题及具有指导性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结合在中学的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实践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l. 提高效率, 省时省力

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 如异性交往问题、学习问题、厌学问题、早恋问题、逆反心理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 这比较符合我国班级授课的特点:中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在有限的时间内, 班级团体辅导可以同时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 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如“自信心培养”, 可以对自信心不高的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同时进行辅导、“寻找正确的归因”可以对全班同学同时进行辅导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2. 促进成长, 完善素质

发展性的班级辅导定位于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 着眼于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活动能学会许多社会生活经验:如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发展良好的自我形象、喜欢并投入学习、提高心理机能、增强心理承受力、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等。有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的心得中写道:“老师谢谢您, 您教给了我们很多, 包括如何交朋友、如何面对考试、如何面对我们自己, 在辅导中, 我发现了自己的缺陷, 我明白了自己的‘沉香’, 也知道了如何去寻找‘沉香’”;“快乐、你把它给了我, 信心, 你把它给了我, 难忘, 你把它给了我。老师, 谢谢”;“小组活动让我抹掉了心理阴影, 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老师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接纳自己和接纳别人, 如何勇敢地面对挫折, 如何面对考试焦虑的心情, 如何在学习中寻找快乐……我们真的很感谢您, 我们都比以前开心快乐多了。”

3. 增强感染力, 效果长久

心理学认为, 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班级辅导强调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 每一期辅导基本上需要几次或十几次的团体活动, 就共同关心的成长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鼓励。经过团体的分享和互动, 成员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 学习别人的良好行为;成员的角色扮演有利于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成员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 有助于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学生通过对各种活动的主动参与发展而来的经验及形成的认识会使人刻骨铭心, 并能更自觉地运用于生活情境之中。同时班级心理辅导也具有预防功能, 防患于未然, 避免问题的发生, 因此效果保持长久。

4. 师生参与, 促进班级管理

班主任参与班级心理辅导, 有助于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促进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的融洽;有助于加强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有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学生观, 改变以说教、训导、惩罚等方法来处理学生问题的简单行为;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人际协调、自主独立、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

二、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的开展

1.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的确定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以发展中的青少年面临的普遍问题为主题。从大的方面看活动内容可分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具体安排内容时, 结合学生与班级的实际情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如何调整“逆反心理”, 如何学会接纳他人、如何培养自信、如何培养团体意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如何不厌学、怎样进行学习规划、如何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如何利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怎样掌握学习方法与策略、如何排除考试焦虑、如何进行正确归因;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对待早恋、网恋、如何预防网络成瘾、如何看待“追星”、吸烟行为、如何合理消费、如何管理时间等。在确定了主题之后, 最好能取一个团体名称, 如明日之星、同舟共济、心灵驿站、同在屋檐下、牵手你和我、轻轻松松进考场、生活中的蜘蛛网等, 名称力求新颖、独特、有意境。总之、活动内容是发展性的, 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学生的成长情况而变化主题。

2. 围绕主题, 组织开展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

首先, 要设计准备活动。因是同班同学, 相互间已较熟悉, 此活动不需太长时间。准备活动可以是做韵律体操、唱唱儿时的歌、找朋友等, 目的是营造轻松温馨的气氛, 增进学生彼此互动, 为主要活动做准备;同时避免有的学生出现尴尬、抗拒和冷漠的反应。准备活动也可以是一些针对主题而进行的活动化教学, 通俗地讲解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知识, 让学生获得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心理知识及技能, 如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成因、动机与考试的关系、对异性渴慕的身心渊源, 自我认识对自信的影响, 学习策略的功效, 网络为何吸引人等。

其次, 设计并开展正式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班级心理辅导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活动的开展。活动的开展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如“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可以动手画也可以感悟音乐, 如“自画像”、“动人旋律”;可以自省也可以分享, 如“生命线”、“苦乐分享”;可以是实情也可是模拟, 如“我真实的困惑”、“角色扮演”;可以讲故事也可是游戏等。

活动之一:自信心训练。该主题是帮助自信心低的同学提高自信。针对主题, 对事先筛选出的自信心偏低的同学组成目标小组, 其他同学组成帮助小组, 进行“我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我”、“优点缺点大曝光”等活动, 再针对学生自信心低的不同表现 (如有的交友不自信、有的学业不自信、有的相貌不自信等) 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辅之以讨论和家庭作业, 如“我是特别的”、“我也不错”, 在共同讨论及家庭作业中挖掘自卑、困惑的原因、表现及后果, 该如何面对和改正;还可创设情境, 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到野外生存锻炼、“优点大轰炸”等活动, 在实践中加强自信, 以增强合作、自主、责任心、耐挫力。总之, 通过老师、同伴、个人三方面力量, 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 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悦纳, 支撑起他们的精神世界!

活动之二:不和谐的青春音符——调整逆反心理。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 对其合理引导。经过准备活动中对青春期逆反知识的介绍, 进行“我的青春之旅”、“我好想说”、案例分析等活动, 分析自己逆反的表现及原因,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通过心理剧“家有儿女初长成”、“不听话的音符”或AB剧的角色扮演, 体察父母和老师的心理, 反思自己该怎样做;再通过“学会约束”、“换位思考”等方法训练, 使成员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 让青春在灿烂的阳光下飞扬!

活动之三:叫我如何不爱它——学会学习。该活动目的是通过一定学习方法、策略的掌握, 激发起学习兴趣, 保持学习动力,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可进行“我能做什么”、“学习的艰难困苦”等讨论或辩论活动, 认识到学习对自身的意义、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习的真正内涵;运用“连环策略介绍”、“学习策略之我见”演讲或“方法轰炸”等活动收集同学们的学习方法;结合自身及学科的特点, 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安排一个延伸活动——学以致用, 使成员将辅导中掌握的技能、方法迁移到学科学习中, 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习适应性, 从而提高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活动之四:牵手你、我、他——重塑人际关系。目的是帮助成员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 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独自流浪”、“群体中的孤雁”等心理剧的扮演, 体验孤独的心境、认识到朋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心有千千结”、“知心话”体验与人交流的畅快与惬意;“你说我听”、“盲人走路”等活动掌握与别人交往所必需的倾听、信任、分享技巧;“风雨同舟”、“信任跌倒”等游戏让成员明白朋友是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通过跳竹杆舞、袋鼠跳、双簧、拔河、排球等竞赛活动让成员明白如何合作与竞争;拓展活动——用了解的方法结识一些新朋友, 并在活动中介绍你的新朋友。

总之,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需根据主题的不同, 可进行演讲、阅读、讨论、辩论、唱歌、绘画、自省、澄清、游戏、制作、调查访问、媒体应用、角色扮演、心理训练、创意思考、联想活动、参观访问、分组竞赛等不同的活动方式, 创造出一系列适合主题、适合学生特点、适合学校条件、方便学生参与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3. 围绕目标, 进行小组辅导的评估

为了提高效果, 总结经验, 每次辅导要进行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过程评估是在小组活动进行过程中, 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我评估等方式, 了解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 以方便教师随时调整活动进程, 选择有效的方法照顾每一个成员的发展。结果评估是在辅导结束后进行的效果评估, 可以从认知改变、情感协调及新行为的建立与强化三方面来进行。认知层面是用来考察学生是否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是否明白自身的心理需求、是否认识到某些不良行为的危害;情感层面是看学生的情绪是否得到宣泄、是否能进行情感的迁移、是否有积极的体验、是否增强了归属感及认同感;行为层面是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了调控情绪的方法、是否掌握了反省、监控、表露的技能技巧, 是否重建了合理性认知, 是否发展了适应性行为等。总之, 评估不是看组织了多少场活动, 而是看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有多深刻, 成员是否有自身经验的变化及素质的提高, 是否实现了辅导的既定目标, 班级是否形成了积极的气氛及意向;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对活动进行整体及全面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共存, 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兼顾。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长, 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 班主任最好能担任辅导活动的组织者

班主任是每一个班级的专任教师, 对学生非常了解, 在开展辅导活动时容易营造较好的氛围, 但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理论修养或与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联合开展工作, 以增强辅导的专业性与知识性。

2. 班级心理辅导要防止学科化倾向

由于辅导是在自然班级中进行, 在操作上教师要避免把辅导当成了课堂教学的学科化倾向。在活动中无需过多解释心理学的概念术语、避免用德育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不要总是向学生提问设问, 要注重学生的感悟、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3. 班级辅导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班级辅导有它固有的弊端, 如难以照顾个别差异, 自我暴露不深刻, 隐私容易泄露等, 这就需要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班级辅导要与其他育人方法有机结合, 以促进学生、班级的成长。

4. 教师要扮演好多种角色

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活动方法的设计, 还要熟悉心理辅导技术, 扮演好领导者、教育者、朋友、咨询师等多种角色, 使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5. 教师在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要对班级学生有充分了解, 通过观察、问卷调查、作业分析等方法, 分析学生目前关注的问题、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惑, 获得他们普遍性的发展问题;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 阅读书籍与杂志, 看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需要避免的问题;要根据成员需求设计辅导计划, 包括班级辅导的性质、主题、目标、方法、次数、时间、地点、环境布置等。

6. 教师要参与活动并注意对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教师要以组长身份参与整个活动过程, 以便于观察和调控。调控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 控制主题与时间:当成员的活动与主题有偏差时, 能引导回来, 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任务; (2) 调控成员的情绪:成员在活动中的宣泄和表达不要成了对某人或某事的攻击, 分享活动确实要实现“分享”, 而不是几个人的闲聊; (3) 避免在团体中对个人的忽略。有的成员天性内向、融入团体的主动性不强, 注意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 只有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才有可能改变他们的意识与情绪状态, 教师要常关注成员的异常表现, 做出灵活处理及活动后的个别辅导。

7. 注意活动及辅导后的反馈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不是为了活动场面的热闹。关注反馈, 让成员写活动心得、自我成长报告、反思参与程度及行为改变的历程等, 还可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 要求成员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与思考, 而且回答务必具体真实, 尽量不用概括化的语言。如不说“不舒服”, 取而代之的是“委屈”、“激动”、“舒畅”等具体的描绘;不说“受益匪浅”, 而说“我学会了……“我明白了……”“我会做……”等。

班级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运用分析;功能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73-01

教育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工作,狭义地说,它指的是通过学校类教育机构展开知识的传输、问题的解答、技能的应用等工作。而广义的教育则是指教化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不仅是实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包括品德、精神、价值观等非物质层面内容。育人先育心,这其中的“心”所指的就是心理,即精神层面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在实践中,主要通过班级管理的方式展开。而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更应该开展符合教育心理学特点的教育模式。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教师具有崇拜、畏惧、尊敬等复杂的心理情感,因此要实现全面教育的需求,就不仅仅要从知识掌握和考试层面来强调学生的优劣,还要从自主能力、性格方面等加强培养,班级管理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

(一)有助于完善班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谐进步和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展开中,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相应的层面进行累加、完善和改变。由于年纪较小,尤其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的帮助和关心往往是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优势的重要方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实施,学生更加信赖教师和集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协调性,实现相互帮助、团结友爱,有助于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满足新课标关于“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有利于促进心理辅导、积极助人自助。小学阶段中,同一个班级大多是同龄人,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手段运用也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同龄人更需要周边人的支持、帮助和理解,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手段,可以促使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共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在看待问题的同时具有同样的心理认知,也面临着同样的疑惑;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效性要比与教师、家长的沟通更强。

(三)有助于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必然会在青少年学校学习阶段普及开来。通过班级管理的方式开展,主要划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其目的是实现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促进其正常发展。二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很好的心理素质,在自然发展中不断提高承受打击的能力。从小学生阶段做起,有助于提高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

小学阶段是完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独立性明显增强的优势,激发他们开展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他们具有"自学、自理、自强、自律"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自我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实施教育者。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是进行心理教育健康的第一步,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作用,如果班级乱糟糟、无组织、无纪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静下心来。通过班级的有效管理,来达到学生和整体班级的共同目标,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如一的整体。在班级氛围的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树立整体积极的学习观念。要注意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培养,形成和谐的师生之间关系,形成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坚决要杜绝掉班级中的小团体、小组织行为;班级中的学生要学会包容和接纳,和谐共处。

(二)设置班级管理辅导员。辅导员是教师管理班级过程中的重要帮手,可以选择班级中有能力的学生,但并非一定是班干部。要根据其领导能力进行跳线,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渗透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困惑和需求,针对一些不和谐的事情进行协调,因此,被挑选当“辅导员”的学生必须有较强的心理稳定情绪,同时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沟通和解决问题技巧。

(三)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小学生的依赖性较强,因此需要多方面的全方位照顾和帮助。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经常性地和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活泼和良好的环境下学习,消除他们厌学、淘气的毛病。同时,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接触学校教育的初级时期,班级管理具有什么样的风气,未来就可能影响其对待社会的态度。因此,良好的班风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对班级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朱蕾.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0:79-84.

[2]马宝云. 试论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7:8.

[3]靳丽华.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6,20:50-51.

[4]张林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实践模式的研究——瓯海区实验小学班级心理辅导模式探索[J]. 中国特殊教育,2006,12:94-96.

[5]孙鸿明.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09,13:52-53.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9

一、在雷锋月展开公益活动。

我们计划子啊3月份利用周末组织会干和会员从中山二路金三角到中山一路擦公交车站牌,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会员们学习雷锋精神同时也体现我们当代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二、清明节向烈士致敬。

我们将组织协会里的人员到纪念牌向烈士们鲜花致敬,表示我们对烈士的尊敬并让会员们学习烈士们的精神。

三、四月份参加社团评优活动。

我们协会将整理好我们协会的资料参加社团的评优活动。

四、在心理健康知识活动月开展活动。

首先,我们将在5月份配合院心理老师开展现场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丰富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增强我院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在学院内形成“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第二,我们还会举办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比赛,在全院内征稿,让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参加。第三,我们将在5。25与院学生会心育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举办“心理情景剧晚会”这个活动和往常一样学院里的每一个系都出一个话剧,同时我们还会邀请外校的兄弟协会来参加晚会并献上他们的一个节目如右医的心理学协会和百职的心理健康协会,同样的我们心协也会出一个节目;第四,我们计划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协助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向全院各班的心育委员及心协会干、会员举办第六期学生心育干部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希望在长达一个月的培训里,让广大同学知道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方法,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操作技巧等知识同时也为建设文明安全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增添一份雄厚的力量。

五、6月份进行换届选举

6月份我们心协将进行新一轮的部长和会长干事竞选。

六、开展心理沙龙讲座

我们计划每个月开展一次心理沙龙讲座由心协的会员们找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再由老师来为我们会员上课。

七、编辑心理健康报

我们计划与与院学生会心育部合作编辑心理健康报,我们将向全院同学征稿,投稿截止日期为每月的20日止。心理健康报会发放到各系,再由各系心育部发放到各班,对呗选上的稿件我们会为作者提供相应的奖项。

以上为本学期心协的工作计划,相信在全体会干的努力下心协一定能越走越远,我们会努力尽职尽责做好本学期工作。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

心理健康会是我门班新开设的一个组织,它主要是负责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织。为下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心理健康部做出了以下几点工作计划。

1、定期在新生之间做心理调查,对出现严重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同学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并将调查结果汇报给学工组老师,建议初期先定为每周一定调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随时更改调查频率次数。

2、成立一个由心理委员参加的第二小组,可随时配合并负责调查心理健康部,每次的心理普查。另外第二小组还可以分担一些部门任务,在本部门干事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下。最主要的是心理健康部和心理有关的,这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而心理委员就能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优势,来调动班里同学的积极性,所以成立第二小组是至关重要的。

3、专门开设一个信箱,这个信箱的主要用处是来解决一些同学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反馈一下学生对学校各个方面的反映和意见,所以可以号召同学们踊跃投稿,把对学校的意见或遇到的问题写下来,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在本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个信箱是学院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工具,同时也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到我们所做的不足,还可以拉近和同学们的距离,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大学环境。

4、建议可申请1~2个农学院橱窗,在橱窗里可贴放一些与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或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的方法的资料,这样可以使心理健康部的宣传更加全面化,另外橱窗,因为它的位置和每天学生路过的必然必然性,它的宣传也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将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贴上或和农学院有关的一些消息或介绍也可以放上,这样还可以起到宣传农学院的作用。

5、组织心理讲座,最好是给大一新生特别是在新生正式进入大学生话不久之后。因为新生刚来到学校,肯定会有一些疑问和不适应,特别是环境改变之后随之而来的心理的变化,这个时候就非常有必要组织开设一次心理讲座。针对新生的心理变化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以后新生的大学生活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

6、和其它部门合作,可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较等要求全院同学参加的活动,而且这类活动可以与心理健康这一主题有关,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让同学们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增长了知识,总之,组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团结沟通,还可以使大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

7、积极配合学校里组织的有关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活动,和校学生会校社联保持一定的联系,使农学院在心理健康这一方面尽量做的最出色。

8、建议成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定期由心理老师做指导,以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老师我们可以联系专门授一些与心理课程有关的老师,心理咨询室的成立标志着我院在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完善性,它将更好的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

以上就是心理健康部大致的工作计划,计划的不完善,还要请学工组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我们一定要尽力踏踏实实的做事,不辜负各位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只要有大家的支持,相信我们会做的最好!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工作,为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教学工作方面

1、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好本学期以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第一课 一切从“新”开始;第二课 结识新伙伴;第三课 走近新老师

第二章 学并快乐着

第一课 记忆攻略;第二课 专心必胜技;第三课 学习永动机

第三章 与自我对话

第一课 这就是我;第二课 做个最好的自己;第三课 学会整治自己的草地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3、继续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编辑心理小报,不定期向师生发放,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提供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初步拟定将心理小报分为教师专刊、学生专刊及家长专刊三部分。学生专刊主要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体会、心理信箱中有共性问题的解答等。教师专刊主要针对教师自身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在处理学生问题中常出现的情况提供一些简单的测试、应对办法,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自我。家长专刊主要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4、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利用月末或考前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让尽量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资源,对心理健康小课形成补充和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解决学生目前面临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5、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无论对于学校的管理还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平时心理课的测试问卷以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综合报告单等内容。

6、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接待好来访的每一位学生,努力解决其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其他方面

努力做好各种迎检工作,辅助杨彤完成好各项工作,使我校的健康工作有长足进展。

班级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一、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 应该有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要达成的目标, 所有班级成员都能积极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付出自己的努力。然而, 大部分中职学校班级都存在凝聚力不够的问题, 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 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较弱, 导致中职班级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日益弱化。特别是“90后”的中职生自我主体意识增强, 集体观念淡化, 不愿意或者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要求学生服从自己的管理和安排, 服从学校的制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及学生自我成长的发展需求, 这些导致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凸显不少问题:一是班级凝聚力不够, 常用的活动形式如运动会、体育活动、歌唱比赛、朗诵活动、演讲活动等班级活动已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班主任只关注学生每天是否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是否违反班规班纪, 从而采取措施如何减少这些不良行为, 学生则被动地、形式化地维护各种规章制度, 班干部则负责监督同学不违纪、不违反班规班纪, 班级运作效果差;三是同学之间喜欢小团体交往, 有的仅局限于本寝室同学, 同桌、前后桌之间以及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往较少。

二、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

1.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对个体有很大的支配力, 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 都会有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 个体的行为受他从属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和制约, 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

团体心理辅导也符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此外, 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罗杰斯个体中心理论、行为训练理论等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沦基础。在专业团体中, 领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平等,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建立安全感, 成员能真诚分享、体验, 能促进成员自我觉察、自我成长。

2. 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的可行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 (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 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又面临着共同的心理困惑, 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班级作为一个团体相对稳定。班级成员只有出, 一般很少有中途进入的, 这符合团体辅导活动要求, 有利于成员心理安全感的建立。二是符合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中职生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 自我意识强, 作为班主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 而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应用游戏、体验、分享开展活动, 辅导者与受导者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能较愉快地接受教育。三是指导者了解班级问题, 便于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多, 对学生个性及行为特点和班级共同存在的困惑较了解, 将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四是班级心理辅导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并可结合班级中发生的具体事件进行讨论, 使讨论更贴近当时情景, 学生体验深刻。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 加强班级归属感, 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不够是班级管理者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探讨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法, 笔者做了主题为“班级团队合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设计班级问卷, 了解班级问题;根据问卷反应的问题确立主题为“培养团队精神”辅导活动, 活动主要安排在班会课或自习课时间进行, 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体会、感受和心得。如可以举办下面的活动: (1) 大风吹———吹大风, 大风吹过穿白衣服的人……穿白色衣服的同学主动站出来; (2) 心有千千结———排好队伍, 牵手自己左右边的两个人, 打乱队形后自由活动, 听口令后再按原来的状态牵手。这样会成为一个个结点的混乱队形。试试怎样解开这些结点?活动后讨论:我们是如何解开死结的?失败的有何感想?在学习和生活中, 有哪些“死结”?我们该如何面对?

2. 改善同学关系。

进入中专生活, 很多同学都觉得处理同学关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批阅周记发现很多问题事实上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 缺乏沟通所致, 因此笔者把辅导的关键定为通过团体活动以及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体验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习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活动一般分5~6次进行, 下面是其中一次辅导过程。 (1) 暖身活动: (翻树叶) 让所有成员站在叶子上面, 领导者宣布规则;活动结束所有成员探讨一下问题: (1) 任务完成的关键是什么? (2) 适当的人际距离对人际关系有帮助或影响吗? (3) 如何理解里面的人际沟通问题? (2) 填写人际特质检视表, 填写自己喜欢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学习, 可以是外在 (外貌、形象等) , 也可是内在 (乐观、幽默、温和、宽容等) , 活动结束, 引导讨论。 (3) 学习沟通技巧。情景扮演。 (4) 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与心得。 (5) 折纸游戏。体验双向沟通的重要性, 分享感受与心得。

除了上述活动, 还针对班级问题开展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异性交往等主题活动, 通过将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班级建设中, 本班学生更团结, 同学间的关系较融洽。基本改变以前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活动。从学生的反馈表看, “在活动中可以自由发言, 不受拘束”, 78%的同学认为“在团体中感觉舒服, 有安全感”;76%的同学认为“在团体活动中对同学的信任感增强了, 更愿意和同学交流, 更愿意和同学说心里话了”, 学生在团体分享和体验中产生了认同感、归属感及人际的和谐。

四、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班级学生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

一般团体辅导成员通常是通过海报、宣传单及教师的介绍等经过面试选择合适的成员, 他们在参加团体前基本了解本次团体辅导要达到的目标及活动的具体安排, 根据自己的意愿及需要选择是否参加, 因此团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能积极体验、参与活动并容易接受指导者的辅导。在班级中开展的团体辅导, 团体成员是自然生成的全体学生, 如果学生在参与前对具体活动目标及要求不知情的情况下, 让他们参加团体辅导, 有的学生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另外有些团体活动并不适合所有同学, 学生本身并没有要改变的意愿,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作为班级团体辅导的实施者每次活动前需要思考符合本班级特点的辅导活动。

2. 班级辅导团体大, 对领导者要求高。

一般团体辅导在10~15人之间, 领导者较容易掌控局面, 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 而班级团体人数多, 一般分成多组进行, 领导者往往顾此失彼, 有些辅导主题并不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 辅导后甚至有学生说, “怎么又让我们玩这样的小儿游戏?”“我只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 没什么感受和体验。”活动过程中还有部分同学表现沉默, 觉得自己没什么可说的。因此, 怎么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 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真正受益, 是教师需深入学习和实践的问题。

3. 班级辅导时间不易控制, 分享不够深入。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 各种活动只是辅导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借助活动, 成员进行体验、感受并把这些与团体成员进行分享, 成员才能真正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通过分享, 成员能从其他学生那里获得有益的经验, 这比单纯的讲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但班级团体辅导由于关系的特殊性, 在分享时学生往往易话语过多或偏离主题, 如果干预不及时, 导致时间拖沓。另外, 人数较多, 团体规则和规范遵守方面不够理想, 部分学生认为这不是正式的课堂学习, 导致有少数同学迟到、请假现象, 从而影响其他成员的情绪和整个团体气氛, 导致分享效果也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卢学钦.李毓灵.发挥团体心理效应促进班级管理优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

[3]隋光远.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教学参考材料[Z].2005.

上一篇: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下一篇: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