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学之父论文十篇

2024-09-12

代数学之父论文 篇1

你知道第一个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的人是谁吗?他是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韦达.

韦达1540年生于法国的普瓦图,今旺代省的丰特奈-勒孔特.1603年12月13日逝世于巴黎.年轻时学习法律并当过律师.后从事政治活动,当过议会的议员.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曾为政府破译敌军的密码.韦达还致力于数学研究,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而且用字母表示系数.他通常以辅音字母表示已知量,以元音字母表示未知量,这种用字母代替数的做法无疑是代数的精髓.韦达还揭示了代数和算术的本质区别,他说代数是施行于事物的“类的运算”,而算术则是用来确定数目的“数的运算”,这样,代数就成为研究一般类型的学问,从而奠定了代数学的基础.在这种学科中,用字母表示数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笛卡儿又对韦达使用的字母作了改进,他用字母表中前面的字母(如a,b,c)表示已知量,字母表中后面的字母(如x,y,z)表示未知量,成为现在的习惯用法.韦达带来了代数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

代数学之父论文 篇2

记者在位于广州IT创意文化园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里, 见到了传说中的“微信之父”张小龙。

“微信开机页面上的地球和人, 究竟想表现什么?”记者问。

“你觉得呢?”张小龙果然如传闻中那样, 喜欢把问题抛回给提问者。

关于那个庞大蓝色星球和渺小身影的画面, 通常的答案是“表达了人类孤独的内心”, 而微信走红的原因, 也被解读为满足了人们交流与沟通的心灵渴求。但张小龙喜欢的却是一条用户提供的答案——“为什么这个人会站在地球之外?”

或许, 这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他的形象:总是默默站在热闹喧杂的人群之外, 静静观察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 用近乎偏执的专注抽丝剥茧, 找出事物的本质, 再用看似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事实上, 身为“腾讯高级副总裁”的张小龙, 给下属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事, 是刚开始做微信时, 他每天要花费6到8小时, 亲自上网逐条浏览用户关于产品使用的帖子。有人建议他可以请下属代劳, 再翻看汇报。但他拒绝使用“二手货”, 因为从被别人提炼过的内容中, 无法体悟出用户细腻的使用感受, 无法看到每个用户生活场景背后蕴含着的广泛需求, 更无法洞见内中隐喻的时代潮流。

这种观察与思考, 已成为张小龙和他的微信团队持之以恒的习惯, 对用户的感觉在日复一日中逐渐形成。“都说乔布斯‘有感觉’, ‘感觉’并非凭空而来。”他的同事说。

张小龙的“感觉”, 常常被人总结为“化繁为简”, 这也几乎成为了低调的他在互联网上的标签式话语。而他也确实常常提醒团队, “虽然要满足用户复杂的需求, 但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掉的。”事实上, 没有哪一个用户会热衷使用一个界面和操作都无比繁杂的产品。

“极简才能不被超越。”张小龙在很多公开场合都会拿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做例子——用户同时晃动手机, “咔嚓”一响, 就可彼此添加为好友, 再不必输入长长的微信号。

更让张小龙得意的是, 微信的“朋友圈”用简单的产品形态和功能, 满足并覆盖了庞大人群的复杂社交需求。

如今, 每天有上亿条信息在这里传递, 上亿张图片在这里曝光;很多久未联系的朋友在这里通过“点赞”, 宣布着重逢;更数不清有多少用户, 每天睁眼后摸到手机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点开微信朋友圈, 看着彩色小圆转动后带来朋友们新鲜的动态。这无疑是对传统社交活动的颠覆。

“复杂的社交, 要抽象为基础的脉络, 做不到这一点, 整个产品或功能就会异常复杂。”这是张小龙在朋友圈的设计中总结出的方法论。但也正如他所说, 这种对“化繁为简”的执着,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至今也没有哪本书能做出系统的总结, 往往只能依靠长久的积累与丰富的经验。”

在“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的互联网界, 张小龙带领的微信团队却在某些方面出奇的“慢”。

——“朋友圈”从提出想法到开始实施, 耗时数月;

——从开始动工到最终上线, 耗时半年。

“开工时我们选择用英文字母A、B、C来标注版本, 可26个字母用完了, 都还没有改出一版自己满意的, 于是只能用阿拉伯数字接着标。”同事们对这一段“光辉岁月”记忆犹新。

和版本字母一并“名留微信史”的, 还有后来被业界传为“小黑屋”的会议室。刚开始做微信时, 张小龙和团队十几个成员就在一间几十平米的房间, 同十几台计算机为伴, 白天靠零食度日, 夜晚叫外卖果腹……虽然下午时会议室常常阳光明媚, 虽然大家心里都觉前途光明, 但那种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生活状态, 大概也只有“小黑屋”三个字可以道尽艰辛。

如今, 在微信团队新搬入的T I T创意园里, 一块用黑色铁板铸成的Milestone (里程碑) 立在张小龙所在的办公楼下, 上面用寥寥数行清晰地记录着, 微信从上线到用户数突破一亿, 仅仅用了433天。在不缺乏奇迹的互联网界, 这样的“战绩”还是被人看成“奇迹”, 并引发了质疑。

有人说, 微信的成功要归功于腾讯庞大的用户基础。这种颇具垄断色彩的批量导入, 让腾讯在各种产品上几乎“战无不胜”。

但质疑者忽略的是, 当年在腾讯内部发力移动互联网通讯产品的团队, 不止微信一个, 微信与手机QQ的竞争也显而易见。而当微信成功后, 它所带来的也并非“寸草不生”的垄断式竞争, 反而是公共账号构建的互联网生态, 促进了传统产业新一轮的创新热潮。

成功后的张小龙更是“极端”地表达过:避免“打通”, 需要打通, 说明不是需求;避免“整合”, 需要整合, 说明都不行了;避免“导入”, 需要导入, 说明没生命力……因为“用户已经互联, 让他们在足够简单的规则下自然反映出复杂的系统, 效果就很好;只有没有利用好人际互联这个基础因素的产品, 才需要去做运营”。

还有人质疑说, 微信再成功也是一个抄袭的产品, 内有米聊, 外有Talkbox, 连《华尔街日报》在授予张小龙2012年创新人物时, 也没有回避中国互联网的“山寨”问题。

这次, 张小龙正面“接招”:“我不认为找一个国外的‘老祖宗’就是抄袭, 同类的产品都有类似的主线, 这正是人类知识传递的方式, 难道我们要说所有的通讯工具都是贝尔发明的吗?”

他恰恰认为, 能否用以前的知识做出满足当前需要的产品, 能否在表面的类似中抓住本质的不同, 这才是创新的能力。

事实上, 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 更像张小龙的本色演出。

他不喜欢别人喊他“张总”, “小龙”是上下内外一致的称呼。他也几乎从不给同事下什么“指示”, 大家觉得他做事就像“喊了一声冲啊, 然后自己扛着旗子一路冲在了最前面。”

记者给微信团队拍照时, 张小龙略显局促地兀自站立, 并且真诚地问摄影师“我的手放哪里”;而一群人则不待他安排, 呼啦啦围过来, 自发把他围在中央, 轻松摆出各种Pose。

他说话总在一个声调上。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 他的眼睛会放光, 他的语速会加快, 只是, 声调、用语还是那么平实普通;而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 即便对方口若悬河, 张小龙也往往只说一个“嗯”。

好像很少有人当面问他成功的秘诀。但翻翻他的过往就有了答案: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产品还在坐冷板凳时, 张小龙沉浸在用业余时间做Foxmail的快乐中;加盟腾讯、接手QQ邮箱后, 他坚持把产品做得简单、精细……有人感叹他“做了三次, 就成功了三次”, 但他其实始终在做一件事——坚持做喜欢做的, 并从中获得快乐。

“业界的成功和内心的快乐, 哪个对您更重要?”记者问。

代数学之父 篇3

你知道第一个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的人是谁吗?他是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韦达.

韦达1540年生于法国的普瓦图,今旺代省的丰特奈 - 勒孔特.1603年12月13日逝世于巴黎.年轻时学习法律并当过律师.后从事政治活动,当过议会的议员.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曾为政府破译敌军的密码.韦达还致力于数学研究,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而且用字母表示系数.他通常以辅音字母表示已知量,以元音字母表示未知量,这种用字母代替数的做法无疑是代数的精髓.韦达还揭示了代数和算术的本质区别,他说代数是施行于事物的“类的运算”,而算术则是用来确定数目的“数的运算”,这样,代数就成为研究一般类型的学问,从而奠定了代数学的基础.在这种学科中,用字母表示数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笛卡儿又对韦达使用的字母作了改进,他用字母表中前面的字母(如a,b,c)表示已知量,字母表中后面的字母(如x,y,z)表示未知量,成为现在的习惯用法.韦达带来了代数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

韦达从事数学研究只是出于爱好,然而他却完成了代数和三角学方面的巨著.《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1579年)是韦达最早的数学专著之一,可能是西欧第一部论述6种三角形函数解平面和球面三角形方法的系统著作,他在1591年所写的《分析术引论》是最早的符号代数著作,是他确定了符号代数的原理与方法,使当时的代数学系统化并且把代数学作为解析的方法使用.因此,他获得了“代数学之父”的称号.他还写下了《数学典则》等不少数学论著.韦达的著作,以独特的形式包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全部数学内容.只可惜韦达著作的文字比较晦涩难懂,在当时不能得到广泛传播.在他逝世后,才由别人汇集整理并编成《韦达文集》于1646年出版.

杰克·特劳特:全球“定位之父” 篇4

“如今是3C时代——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危机(Crisis)。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竞争加剧,是时候重新定位了。”2010年9月26日,北京饭店贵宾楼,全球“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在企业营销战略中,“定位”这个词被频繁提及。作为一个营销规划方法,定位概念最早由杰克·特劳特提出,并持续影响着商业世界。

在杰克·特劳特眼中,当今的商业世界是一个“定位”的世界。“处在一个混沌复杂的世界,你所需要的策略就是差异化,进而从差异化中找出企业的定位。”

杰克·特劳特目前担任美国特劳特咨询公司总裁。作为全球“定位之父”,他被摩根士丹利推崇为高于迈克尔·波特的营销战略家。他于1969年以《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论文首次提出了商业中的定位(Positioning)概念,1972年以《定位时代》论文开创了定位理论,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并借此扬名商界。1996年,他推出了定位论落定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如今,杰克·特劳特带领特劳特咨询公司为全世界最富盛誉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IBM、惠普、通用电气、宝洁都是他的服务对象。

作为营销大师,杰克·特劳特像“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一样勤于笔耕,除了《定位》这本经典著作外,他还撰写了《人生犹如赛马》,《22条商规》等书籍,影响无数商界人士。

新游戏法则

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充满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传奇色彩。

杰克·特劳特后来的合作者艾尔·里斯在1963年成立了自己的Al Ries Advertising广告公司,里斯和他的伙伴们一直致力于“用一种最简单清晰的方式表达复杂的产品”,这期间“发现新市场并巩固旧有市场或从新的区隔市场寻求突破”的“区隔”概念逐渐形成了。

但是,如何把自己的营销哲学也用一种最简单、最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呢?里斯和他的伙伴们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到了“rock”这个词,但大家仍觉得不太满意。1968年底,曾就职于GE广告部门的杰克·特劳特加入了里斯的广告公司,出任客户经理。1969年1月3日晚上,杰克·特劳特发了一封备忘录给里斯和其他伙伴——“诸位,我想到了用“positioning”这个词来概括你们的想法。”里斯看到备忘录后非常兴奋,并立即回应,确定使用这个词作为RCC公司的营销哲学代名词。至此,定位理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理论宣告诞生。

1969年6月,定位理论的第一篇文章《定位:今天“ME-TOO”市场中的竞赛》在《工业营销》杂志上正式发表,文章从品牌定位的角度预言了GE和RCC无法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成功,指出在产品时代和形象时代之后,“定位”是今天市场竞争的新的游戏法则。从这一年起,定位理论开始逐渐被商界认知并展现出其强大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定位”这个词之所以被杰克·特劳特选用,是因为“战略”一词在词典中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确立最有利的位置(Position)”。仅此就能说明“定位”为什么如此重要了。”

定位“四原则”

商业中的“战略”概念源自军事领域,本义是“驱动军队抵达决战地点”。杰克·特劳特根据军事中“选择决战地点”的概念提出定位理论,用以界定企业经营要创造的外部成果,企业内部运营规划相应成为“如何驱动军队抵达”所创建的位置。具体而言,是指企业必须在外部市场竞争中界定能被顾客心智接受的定位,回过头来引领内部运营,才能使企业产生的成果(产品和服务)被顾客接受而最终转化为业绩。

这样的定位有其深刻内涵——随着商业竞争日益兴起,先在外部竞争中确立价值独特的定位,再引入企业内部作为战略核心,形成独具的运营活动系统,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定位选择不仅决定企业将开展哪些运营活动、如何配置各项活动,而且还决定各项活动之间如何关联,形成战略配称。

同时,杰克·特劳特认为企业或产品的名称,特别是是否采用全称和缩写将会对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产生影响,并且以轮胎生产企业——百路驰和固异特的对比,香烟品牌“金边臣”和金盒珀尔·摩尔的对比来强调把“利益”放入名称中的产品能够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胜出。最后,杰克·特劳特提出定位理论的四个基本原则,即:在自己的企业中发现能够理解“定位”的员工;对自己产品、企业及其声誉要有极其清醒的认识;基于市场与消费者,以变应变,获得一切有利因素;明确自己在消费者头脑中的位置。

伴随商业界运营效益的普遍提升和最佳实践的日趋通用,战略定位日益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要求,有别于传统的管理咨询,杰克·特劳特创建了特劳特咨询公司,开创了“战略定位咨询”。

杰克·特劳特在咨询工作中帮助许多公司度过了经营困境。无论是IT业,航空业还是食品业,定位理论都留下了成功的足迹。在航空领域,西南航空是当今世界行业的经营标杆企业。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航空独领风骚,杰克·特劳特协助西南航空重新定位为“单一舱级”的航空品牌,用以针对美国航空的多级舱位和多重定价。很快,西南航空脱颖而出,1997年起连续五年被《财富》评为“美国最值得尊敬的公司”。

在杰克·特劳特的咨询案例中,他都试图使自己的咨询客户和竞争对手能够有所区隔。当今时代信息过剩,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杰克·特劳特认为,简单往往能够更好的打动客户——能够通过简明扼要的定位来占领客户心目中的空白点是更有效的营销方式。

“企业家的首要责任”

在关于定位理论的第一篇文章中,杰克·特劳特曾举了一些例子,说明GE这样成功的品牌为什么不能在计算机行业中取得成功,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由于消费者已经有了对企业原有品牌的固有印象,如果想一味的通过品牌延伸来使得品牌价值最大化,反而会造成品牌价值的流失。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也屡见不鲜。比如在2005年和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爆炸式发展。奥克斯、波导、美的等企业纷纷涉足汽车行业,试图分一杯羹,但最终在消耗了大量资金的情况下都黯然退出。在企业品牌已经占据了消费者心目中极其重要地位的情况下,试图改变消费者的心智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这时需要企业经营者有着对企业清晰的定位。

韩国现代化之父——朴正熙 篇5

一、朴正熙传奇的一生

朴正熙, 1919年11月出生于庆尚北道善山郡的龟尾 (大邱广域市附近) 。他从小爱看传记小说, 崇拜拿破仑、希特勒等人物。1937年, 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大邱师范学校后即在小学任教;1940年改名“高木正雄”, 后入伪满陆军士官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军队中服役;两年后被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44年, 参加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46年, 回南朝鲜后入汉城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留校任教。1948年, 美国政府把行政管理权移交给新成立的韩国政府, 但是李承晚总统贪图权力, 操纵选举, 成为阻碍民主进程的专制者, 韩国人对新政府的专制和无能日益不满, 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日益激化。为此, 朴正熙在1948年参加第十四团爱国官兵的“丽水起义”, 起义失败后, 其活跃在南朝鲜军界。

1961年5月16日, 朴正熙少将率领韩国军人发动政变。并在1963年当选为韩国第三共和国的总统并连任三届, 长达十五年时间 (1963年2月-1979年10月) 。在朴正熙统治期间, 韩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经济开始每年以9.2%的增长率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仅87美元猛升到1980年的1503美元, 出口每年上升32.8%, 从1962年的5670万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75亿美元, 韩国建设的成就逐渐引起世人瞩目, 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朴正熙现代化思想及现代化道路

就任总统后, 朴正熙发表六条誓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对腐败;二是发展经济, 走专家治国的道路。据统计, 李承晚时期, 三分之二的中下层官员文化程度不及中学水平, 高级官员中绝大多数是一无专长的政客。朴正熙政变十年后的1971年统计表明, 当时韩国副部以上官员共203人, 对其中176人进行摸底调查发现,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172人, 100%会讲日语, 76%会讲英语。朴正熙明确表示“我要强调再强调, ‘五·一六’军事革命的关键因素是要实现韩国的工业革命。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 因此革命也设想进行政治、社会和文化改革。而我主要关心的是经济革命。”[2]29

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 朴正熙采取了如下具体做法:首先, 建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发展指挥中心, 使全国经济学家、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企业家等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人才, 都有了用武之地, 并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其次, 制定一系列发展经济的具体计划, 大胆地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注入计划经济的因素。1962年1月1日, 朴正熙向韩国人民发布了“1962-1966年, 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 正式吹响了全力发展韩国经济的号角。为了编制第二个国家建设五年计划, 朴正熙动员了200多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参与其事, 由一位美国教授和一位韩国经济专家主管, 这个五年计划成为韩国经济腾飞的起点, 朴正熙政府总共出台并完成了四个五年计划;再次, 在政府中大量增加经济职能部门, 起用专家掌管经济, 包括副总理和经济企划院长在内的一切与经济有联系的部门官员的任命, 标准只有一个, 即必须是懂经济的行家里手;最后, 为了给韩国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朴正熙政府冲破阻力与日邦交。随着时间的推移, 韩国人日益认识到朴正熙当时的决断是非常英明的, 无论从地区安全和拉近与美关系等军事战略方面的利益, 还是从与日邦交给韩国带来的经济利益, 都卓有成效, 日本不仅取代美国成为韩国获取外国贷款最主要的来源, 而且也是韩国引进新技术和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3]63。

朴正熙的现代化改革思想导致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1966年至1970年, 在59个发展中国家中, 韩国经济增长率居世界第一位, 出口增长率居第一位, 制造业雇佣增加率居第二位, 因此被视为模范增长国[4]307。在这一进程中, 国家的整个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1年, 朴正熙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序言中, 还讲国家的大多数人民仍然是从事农业劳动, 但到1980年, 韩国从事农、林、渔业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4.9%[3]63。制造业和新兴的服务业成为韩国经济的主体, 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在20世纪世界经济史上也属罕见, 因此被称为“汉江奇迹”。

在韩国历任总统中恐怕没有哪一个人更使人非议, 褒贬不一。赞扬朴正熙的人都高度颂扬他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极大地提高了韩国的国际地位。谴责朴正熙的人大多都指责他的独裁, 但是从本质上而言他的“独裁”具有强烈的发展取向, 独裁专制是他们实现发展的手段, 历史事实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 不能否认的是在领导韩国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中, 朴正熙过分重视发展经济, 而忽视了社会福利的发展以及不重视民主和人权问题, 最终导致人民的不满并酿成他个人惨死的悲剧, 这恰恰是朴正熙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洪永林.面对总统大选韩国又掀起“朴正熙热”[EB/OL].来自朝鲜日报中文网chn.chosun.com, 2006-12-6.

[2]任晓.韩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3]John·Kie-Chiang.Korean Politics:The Quest for Democrat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Com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黎锦晖 篇6

一、弹拉打是莲城白竹少年

湘江滔滔北去, 留下一路的曲曲折折, 也留下了湘潭这个历史悠久的地名。人们因湘江和这里养育的著名历史政治人物而记住了湘潭, 但很少人因此而记住一个普通的乡村的名字。这个乡村是白竹村。人们因为音乐和一个音乐人而记住了这个乡村。这就是黎锦晖和他的音乐。

1891年, 康有为设立万木草堂, 扬州教案、芜湖教案、丹阳教案等教案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演。此前,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给了英国, 在中法战争中败给了法国,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已经进行了20多年。那年, 黎锦晖出生了。这些在表面上看起来都与他和他所住的乡村无关的事件, 在日后却对他所生活的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然, 包括他的一生, 也被深深影响着。

孩子对国家和历史的认知总是很少, 他们眼里只有童年的快乐, 他们有父母长辈安排给他们的各种事情, 即使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孩子也是如此。黎锦晖在3岁时就进了私塾, 8岁时已经能写作诗文了。

或许, 黎锦晖的童年是枯燥的, 并试图努力消解这种私塾生活带来的枯燥。事实上, 良好的家庭条件让他有了这样的机会。10岁之前, 古琴和吹弹拉打等乐器伴随着他成长, 他甚至哼过昆曲和湘剧, 练过汉剧和花鼓戏。当成长到10岁, 他每年参加祀孔两次, 参加习乐习舞, 参加花鼓戏演出[2]91。晚清废除科举, 兴办新学堂, 黎锦晖进入中学时代, 没有了作八股的束缚, 没有了参加科举的人生使命, 他对音乐有了更多的热爱。当他父亲如他一般年龄还在练习八股文的时候, 他已经在乐歌课上学了浅近的音乐知识, 自学了弹奏“老八度”式风琴, 甚至还会用真假混声唱歌。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个少年将会对日后的中国音乐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今, 已经很难用文字去描述童年的黎锦晖如何在这些乐器和古老的音乐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但他对音乐的兴趣却是显而易见的。那时的日子, 在黎锦晖的眼里, 一定是闪亮的。

1910年, 中国已经告别科举制五年了, 新式学校已如春花开在大江南北。新思想, 新观念, 新文化汇成温暖的风, 吹拂在人们脸上, 行走在大街小巷和城乡村镇。时代新风的影, 跳跃在人们的眼里心间, 时代新风的响, 回荡在人们的脑海胸腔。那年, 已经19岁的黎锦晖由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转入长沙高师学习绘画音乐, 而在科举时代从未出现过的乐歌课也已在学堂设立。新的教育, 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师资力量。20岁的时候, 科班毕业的黎锦晖被湖南省教育会聘为单级师范教练所乐歌教员。他以私塾老先生为学生, 以自身所学所悟为核心, 立足私塾教学, 把一批私塾老先生培养成为适合私塾教学的乐歌教师。同时, 他还兼任广育师范女校的乐歌课教员, 为时代教育培养音乐教员。

后来, 黎锦晖由湘上京。出任国民党机关报《大中华民国日报》 编辑。由于该报拥护孙中山的民主共和, 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而被查封, 黎锦晖继而转职出任众议院秘书, 没有离开民主共和这一时代氛围。1914年, 袁世凯加快建立帝制的步伐阻止了黎锦晖继续在众议院发挥才能。从此, 中国近代史少了一个政客, 而多了一个音乐家。黎锦晖在离开众议院秘书一职自京返湘后, 针对当时新式学校, 尤其是中小学缺乏教材的现状, 在兄长黎锦熙和徐特立等人创办的宏文图书编译社协助编写小学教科书, 并利用所学为教科书绘制插图, 借助新的教科书形式传播新思想, 新文化, 新知识。后来, 他出任明德、修业、周南、广育等学校的乐歌教员。期间, 他采用分类法, 以修身、爱国、益智和畅怀为核心支撑, 自编音乐教材推进教材的个性化, 并根据学生年级的差异分别传授[3]52。当时的中国, 军阀林立, 割据一方, 社会难见善治。黎锦晖发挥自身的音乐才华, 以“甚么”、“圣谟”、“胜魔”和“肾膜”等同音笔名撰写了不少唱词[3]52, 或深入探讨问题, 或颂扬, 或讥讽, 或表达正义之声, 表达民主、共和、平等、爱国等思想, 以讥讽军阀和抨击社会时政。

二、那些儿童歌舞剧的爱与美

以《麻雀与小孩》的完善为标志, 儿童歌舞剧这一新的音乐体裁开始进入中国乐坛和中国人的视野。那年, 黎锦晖31岁, 刚过而立之年。在过去的两三年中, 他编写了《平民音乐新编》和《民间采风录》两本曲集, 写了一些关于西方音乐和中国古典音乐方面的文章, 谱写了《老虎叫门》和《三个小宝贝》等歌舞表演曲, 并编创了《麻雀与小孩》。一开始, 这只是一种适合儿童的表情唱歌, 但已经略具儿童歌舞剧雏形。

事实上, 《麻雀与小孩》的完善直接得益于国语专修学校的成立。正是这个学校的成立, 使黎锦晖获得了教务主任和教员的职位, 并为购置乐器、吸引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方便, 更为关键的是, 借助学校这一平台, 黎锦晖梦寐以求的“明月音乐会”得以正式开展活动, 而早就有了雏形的《麻雀与小孩》也因此而得以在学校恳亲会和同乐会中演出, 并得到不断修改。

在《麻雀与小孩》之后, 黎锦晖还创作了《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神仙妹妹》、《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春天的快乐》、《七姐妹游花园》、《小利达之死》、《小羊救母》和《长恨歌》等12部儿童歌舞剧。这些歌舞剧或以剧为主、歌舞为辅, 或以歌舞为主、 剧为辅, 或歌舞并重, 在民族传统中选择曲调并填词, 把地方民歌、 昆曲和京剧元素融入其中, 立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上, 依托剧本, 把音乐、舞蹈、语言、动作和布景等舞台元素组合在一起, 把爱与美的主题贯穿其中。

这些歌舞剧表达了人对动物的爱 (《麻雀与小孩》) , 褒扬了人间之爱 (《月明之夜》) , 表达了对劳动之爱 (《春天的快乐》) 、亲人之爱 (《七姐妹游花园》、《小利达之死》) , 表达了动物之间的爱 (《小羊救母》) 和男女之爱 (《长恨歌》) 。对爱的主题的集中表达, 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 黎锦晖深受维新派“新民, 爱国, 民主”思想的影响, 和新文化运动“平民文学”和“唯美主义”等思想的影响, 经过五四时期 “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洗礼, 爱大自然、爱生活、爱人生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他的观念世界。另一方面, 黎锦晖生活的时代, 国家危难, 社会动荡不安, 人心惶惶, 人心冷漠, 急需一盏爱的明灯, 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对人生的信心, 对未来的憧憬。可以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没有什么比表达爱更为真切, 没有什么比爱更美, 没有什么比善更美, 没有什么比完整地表达儿童的天真更美。

正是在儿童歌舞剧的舞台表演中, 通过“音乐、舞蹈、诗歌及简单的服装、道具等综合艺术手段”[4]99, 黎锦晖把“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就使得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更具爱的真切、深情, 以及艺术之美、人性之美。黎锦晖注定是不会被遗忘的。

三、不会被遗忘的儿童歌舞剧之父

黎锦晖注定是不会被遗忘的, 因为他为新中国音乐事业奉献过。黎锦晖在音乐舞台的光和影中走过晚清、北洋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时代, 在59岁时迎来了新生的共和国。在此后将近二十年里, 他主要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和美术片厂工作, 参加过华东音乐家协会, 出席过全国第二次文代会, 曾被选为上海第二届政协委员, 他曾写下《沁园春》:祖国前程, 一马当先, 万马共超。纪十年大捷, 史无前例;百花齐放, 根茁新苗。白雪阳春, 巴人下里, 脱却褴衫换彩袍。和平好, 借东风播送众乐陶陶。知音新创齐韶, 笑肉味难于诱老饕。更光扬紫艺, 路成康道;浪追星海, 河变清涛。巨鼓狂敲, 乘胜前进, 举国弦歌响九霄。同欢庆, 听人民音乐, 云淡天高[5]54。他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黎锦晖注定是不会被遗忘的, 因为他的流行音乐实践。实际上, 他在20世纪30年代, 还创作了《桃花江》、《毛毛雨》、《特别快车》和 《花生米》等一大批中国最早的通俗歌舞曲歌曲, 和中国最早的爵士乐作品。

黎锦晖注定是不会被遗忘的, 因为他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 就写下了《总理纪念歌》、《同志革命歌》、《欢迎革命军》、《当兵保民》等革命歌曲[3]52。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他又写下了《追悼被难同胞》和《向前进攻》等抗日救亡歌曲[6]53。后来, 他还写下《中华民族战歌》、《抗日三字经》和《十里送夫》等抗战歌曲和唱词。

黎锦晖注定是不会被遗忘的, 因为在新世纪, 包括《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神仙妹妹》、《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春天的快乐》、《七姐妹游花园》、《小利达之死》和 《小羊救母》在内的、创作于几十年前的11部歌舞剧得到了重新排演, 以推进新时代的青少年素质教育。

摘要: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拓者。他创作了一系列儿童歌舞剧, 从理论和行动推进了儿童音乐教育, 刷新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乐坛。

关键词:儿童歌舞剧,黎锦晖

参考文献

[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 [M].北京:三联书店, 1984.

[2]黎锦晖.我和明月社 (上) [Z].中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化史料[C].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3) .

[3]孙继南.黎锦辉年谱[J].齐鲁艺苑, 1988 (1) .

[4]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

[5]孙继南.黎锦晖年谱续[J].齐鲁艺苑, 1988 (4) .

“喜羊羊之父” 篇7

黄伟明十岁时的一次班会课上,班主任让大家畅谈自己的梦想,他第一个站起来发言:“我要做中国动画第一人。”老师和同学们一下子都惊呆了,良久,老师才说:“孩子,你知道吗,梦想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你有为之奋斗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毅力吗?”黄伟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因为我爱它,就如同热爱生命一样。”

1988年,黄伟明在《中学生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漫画,那一年,他才16岁。伴随着身体的成长,他愉悦地向自己儿时的梦想发起了冲击。后来,他向父亲提出想到国外学习动漫,父亲虽然支持儿子画画,但不希望儿子背井离乡到外国闯荡,因此直到l996年,才勉强答应了他出国的请求。

就这样,黄伟明来到了加拿大,边打工边学习。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为了儿时的梦想,他一直咬牙坚持着。有一次,他申请到了一个在超市拖地的工作,上班的时候,被几个同学看见了,同学们惊讶地说:“黄伟明,你拖地也用不着跑到加拿大吧?”黄伟明笑了,说:“我今天的磨炼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坚持。”

黄伟明知道,动画和漫画是他要一辈子耕耘的事业,学习结束后,他马上回国发展,恰逢国家扶持原创动画政策出台,让他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不久,黄伟明的第一部家庭幽默情景式动画片《宝贝女儿好妈妈》问世,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接下来,黄伟明又成功创作出《喜羊羊与灰太狼》。2008年初,《喜羊羊与灰太狼》已制作出版约500集,他所在的原创动力公司准备制作到l000期。与此同时,其衍生产品也火遍了大江南北,黄伟明也因此赢得了“喜羊羊之父”的美誉。

代数学之父论文 篇8

1 8 1 7年格林卡到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政府机关工作, 并热心于音乐活动, 结识了普希金等俄罗斯文学艺术大师。

1 8 3 0年格林卡旅居意大利, 其间研究了意大利歌唱艺术, 并专注于俄罗斯题材的音乐创作。回国后, 即着手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创作。

1 8 4 4年格林卡旅居巴黎和百班牙。1 8 4 7年回国。此后, 他屡次迁居, 过着流浪生活。在他逝世前一年, 仍到柏林研究音乐先辈的成果。

格林卡毕生致力于俄罗斯民族的歌剧创作, 以及音乐创作民族化方面的探索。他的作品与俄罗斯历史、人民、大自然, 以及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血缘关系。他的歌剧《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阿拉贡霍塔》和《马德里之夜》;以及大量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 成为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的“沃土”。人们称格林卡为“俄罗斯音乐之父”。诚如格林卡所说:“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 我要和人民同甘苦, 共欢乐。”

格林卡的《云雀》

1 8 4 0年, 格林卡写成了一部由十二首抒情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Parting With Petersburg》。在这部由格林卡的挚友、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库科尔尼亚作词的声乐套曲中, 格林卡不但灵活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声乐体裁 (船歌、西班牙民间舞曲、摇篮曲、日常生活歌曲等) , 而且还精心地创造出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因而这一套曲曾被称为“格林卡时代俄国抒情歌曲的百科全书”。俄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也认为:这一套曲是格林卡走向创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最后一阶”。

《云雀》是这一套曲中的第九首, 它并不是套曲中最重要的曲子, 但流传程度却不亚于其他重要篇章。这大概是由于它惹人喜爱的简单、纯朴和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俄罗斯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吧。钢琴的引子模仿云雀清脆的啼啭, 在歌手流畅、从容而生动的歌吟中, 富有俄罗斯民歌风味的4/4节拍的E小调降二级音的出现, 丰富了音乐的色彩, 使旋律更显得深情、动人。第二节歌词由第一节赞美云雀的歌声后, 最后云雀找不着知心伴侣, 转而落到在大自然怀抱里的歌手本人身上:“我的歌声, 你飞去吧, 带着甜蜜的希望, 有个人会想起我, 她将轻轻叹息。”这样, 两节歌词的结句, 便有了有机的联系——前者成为后者的反衬。乐曲终止在钢琴上云雀清亮的歌声中。

格林卡的《夜莺》

是格林卡在1 8 3 3年根据俄罗斯歌曲作家阿拉比耶夫 (A l i a b i e v) 的歌曲《夜莺》创作的。主题旋律根据俄罗斯民间音调写成, 朴素生动。四个变奏中, 主题旋律以不同面目在不同声部出现。

引子宽广响亮, 从强到弱, 结束在三级和弦上。主题为二段体, A:行板, 优美纯朴;B:稍快, 较活泼。同样结束于三级和弦。

第一变奏, A 1开始主题在低声部, 高声部犹如夜莺啼鸣。继而主题移到高声部。B 1也结束于三级和弦;

第二变奏, A 2过段, 头两句上方声部的六连音模仿夜莺啼鸣, 后两句如歌的主题移至低声部。上方声部的三连音音型为B 2作了准备。B 2为1 2/1 6拍, 速度稍快, 主题在上方声部;

第三变奏, 转入同名大调, 回到2/4拍, A 3如歌的旋律好比对唱。B 3主题在上方声部模仿夜莺啼鸣;

第四变奏, 又转回原调, 6/8拍。A 4过段, 主题在高低声部交替出现, 坚定有力。

尾声, 采用了主题的素材, 由小调转至同名大调后, 又回到原调。逐渐增速至极为活泼地, 最后以丰满响亮的和弦结束。

浅论印象派之父之名的归属问题 篇9

首先,需要认识莫奈以及毕沙罗对于印象派发展的贡献。

一、莫奈对印象派的贡献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画家中的一员干将。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印象派绘画作出了巨大贡献。

理论方面的贡献表现在印象画派的得名。由于官方学院派的压制,印象派的年轻画家们的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1874年,他们在巴黎再次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在这次画展中,莫奈展出了一幅题名为《印象·日出》的风景画。评论家路易·勒鲁瓦借此画的标题讽喻莫奈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艺术家是“印象派”,印象派由此得名。1876年,他们又一次举办展览,这次展览干脆打出了“印象主义画展”的旗号,从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2】

实践方面,莫奈作画的风格是印象画派的里程碑。不论是造型生动准确,色彩艳丽的《草地上的午餐》,还是笔触生动的《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或者色彩丰富,光影灵动的《青蛙塘》,都是莫奈独特风格的体现。当时的人们对莫奈的作品作出如是评价:“莫奈在视觉观察方面是一个富有的创造性的天才。他善于从光和色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

总之,莫奈在印象派的发展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里程碑式人物。当初“印象派之父莫奈”这个称呼是由法国史论界提出来的,其他各国的学者限于当时的条件,也跟着默认了。

二、毕沙罗与印象派的渊源

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是印象派画家中另一颗明星,也是其最坚定的追随者,可以用“德艺双馨”来形容他。他的品德高尚赢得所有人的钦佩,在印象派画家心目中,他是这个松散大家庭的家长,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印象派的摩西(上帝的传喻者,以色列人的领袖)。【3】

对印象派始终的追随

作为印象派画家的主将,毕沙罗是唯一一位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画展的画家。他坚持把不受人欢迎的印象派风格注入到时代意识里去,在美学观念上的创新和艺术语言上的探索对印象派以及艺术史有很大的贡献。

1855年毕沙罗刚到巴黎时,他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柯罗,并受到柯罗的热情接待。柯罗主张:艺术家应当服从于自己直接的印象。这位印象派的先驱所描绘的抒情风景画成为艺术史上表达心灵感受的范例。

出于对古典主义沉闷画风的厌倦,毕沙罗从巴黎美术学校转到瑞士画院,结识了塞尚和莫奈,他们共同探讨和共同创作。但是,作为巴黎画院上一个“离经叛道”者,毕沙罗的生活充满艰辛。

普法战争的战火毁灭了他在法国家乡所作的1200多幅画;他组织的第一次印象主义画展出师不利,遭到社会舆论的攻击,买主也大量流失;19世纪80年代法国经济持续的危机;他的妻子朱丽叶和家中的六个孩子都需要吃饭,种种因素带给毕沙罗巨大的压力。在此期间,当年印象派初期的伙伴莫奈、雷诺阿早就“背信弃义”,脱离了印象派团体,与这位印象派的代言人分道扬镳,投入了官方沙龙的怀抱。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官方沙龙的审美,而是坚持自己的绘画立场。

对其他印象派画家的栽培

毕沙罗始终用心于对新老印象派画家的栽培。

高更本来是一名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和绘画爱好者,在毕沙罗的指导下,成长为一名专业画家,可以说,是毕沙罗为高更打开了印象派的大门。因此,高更曾在日记中这样描述毕沙罗:“过去大家都紧靠在他的身旁,可是现在大家都否认这个事实。我承认,他是我的老师,我十分敬仰他。”塞尚同毕沙罗的关系也很亲密。塞尚曽满怀深情地说:“在我看来,他就像一位父亲,他是为你出主意,给予指点和教诲的长者,他如同慈祥和蔼的上帝。莫奈和毕沙罗是我们时代仅有的两位大师,也许我们大家都出自谦虚伟大的毕沙罗门庭。”

每当新的年轻画家加入到印象派的行列时,毕沙罗总是忙着平息新老画家之间的矛盾摩擦,他是印象派画家的精神支柱和道义权威。在他的发掘和帮助之下,西斯莱、修拉、西涅克、卡萨特等人也成为画坛中不可忽略的画家。

随着时代的变迁,毕沙罗在欧洲美术家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位”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过去习以为常的“法国印象派画家”,上升到前几年出现的“法国印象派重要画家”。1999年,德国斯图加特市国家美术馆同时举办了《毕沙罗大型回顾展》和《毕沙罗同时代的画家作品展》,这两个轰动一时的展览明确地告诉人们,真正的法国印象派之父是曾被打入冷宫的毕沙罗。总之,2000年之后,“印象派之父毕沙罗”的标题显著地刊登在欧洲各大媒体的报导中,书店里毕沙罗的画册重新走俏,法国史论界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

三、小结

评价一个画派的主将,首先不是看他的技艺如何,而是看他在整个流派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查他是否始终如一地坚持了该画派的精神宗旨。衡量一个画家艺术水平的高低,不能以他是否受到观众的欢迎来作为唯一的标准。【4】在莫奈和毕沙罗对于印象派的贡献中,莫奈对印象派的艺术形式起到了模范作用,而毕沙罗对于印象派的贡献不仅仅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更在他对于印象派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印象派的薪火传承。综上所述,在莫奈和毕沙罗之间,毕沙罗更有资格被称为“印象派之父”。

参考文献

[1]宋海永:浅析印象派绘画, 美术教育研究。

[2]孙静:论法国印象派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价值, 第8页。

[3]余海棠, 曹新刚:“光与色的交响曲”——浅论印象派的绘画艺术,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29卷第4期。

细菌学之父 篇10

许多科学家急切地希望找到病原及治疗方法,科赫是颇有建树者之一。他于1843年出生在德国汉诺威的一个城镇里,自幼聪慧好学。中学毕业后,科赫想学习文学,校长根据他的天资,建议他改学医学或数学等自然科学。

1862年科赫考入哥廷根大学,4年后就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志愿上前线做随军医师,治愈了多例伤寒病人,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早在科赫之前,一些学者就把怪病称之为炭疽病,但无法解释这种病的传染原因。科赫在最初当乡村医师的几年中,也多次在死去的动物的血液里,观察到杆状和线状的物体,但无法证实这就是炭疽病的病原。

科赫将患有炭疽病动物的血滴在一只小白鼠的切口上,第二天小白鼠就死去了。

科赫不断探索防治传染病的新课题。他在1880年分离出伤寒杆菌;1881年发明了蒸气杀菌法;1882年分离出结核杆菌;1883年发明了预防炭疽病的接种法;1884年又分离出霍乱杆菌。

上一篇:再生细胞下一篇:自拟中药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