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前提十篇

2024-09-13

构建前提 篇1

根据三段论, 在法律推理中法律规定和已认定的案件事实分别为大小前提。小前提应该是在大前提之下的, 即案件事实应该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事实。由案件事实上升到法律事实的这个过程是在建立小前提。在此我们要对案件事实和法律事实有所了解。案件事实是指引起当事人发生争议的所有客观事实。因为是有争议的事实所以才会需要证据去证明。被证明的案件事实就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所规定的, 被法律职业群体证明, 由法官依据法律程序最后认定的“客观”事实。因为由于时间的维度, 事实是永远不可能被还原的, 能被还原的也只能是某种客观意义上的事实。

2.建构法律推理小前提的过程

法律规范是相对固定的, 而办案人员所面临的案件是很复杂的, “确认法律事实, 构建小前提”是司法人员进行法律推理的起点。而法律事实又存在于案件事实中。怎样从繁杂的案件事实中找到符合法律意义的案件事实, 将案件事实转化为法律事实。这是我们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牵扯到相关的证据规则、法官的价值判断等方面。证据要达到确凿充分的标准, 否则很有可能法官的判决就失去了基础。同时, 要对案件事实中相关证据的真实性做出判断。对于不符合真判断的证据要予以排除。虽然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不一定能够完全的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 但证据所呈现出来的一部分事实一定要是清楚的。也就是说证据要能确凿的呈现案件事实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并不是所有的案件事实都能转化为法律事实。只能是将符合条件的一部分案件事实纳入到法律范畴中去解决。因为此时案件已经进入到诉讼程序, 相应的法官要对这一部分事实做出评判。法官通过办案多年积累的经验, 决定对案件事实的相关证据的采纳或排除。法官通过一系列的创设性思维活动将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相对应, 也就是法官要确认具体的案件事实中适用的法律。法官对相关因素的考量以及认定的案件事实最后做出具有说服力的判决。

3.影响因素

3.1 证据。

3.1.1 言词证据。

言词证据有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等。它是以语言陈述方式的来表达对证据的体现。语言表达具有主观性, 是表述人将以前发生的事表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表述人对于一些细节的描述是有选择的。因为他对于信息的接受和记忆是有选择的。在此过程中证人的证言、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等是不能排除偏见、记忆模糊、表达错误等缺陷的。例如在指证犯罪嫌疑人时会因为在案发现场仅仅看到嫌疑人穿的衣服片面的认为某人就是罪犯。对于证人证言的可采信程度一般由法官来把握。对于鉴定结论的盲目相信, 也会造成冤假错案。法医在鉴定时也许会因为忽略案件的特殊情况而判断失误。如尸体的腐烂程度受到水的影响而使法医对死亡时间判断失误。此外, 鉴定人可能会缺少必需的专门性知识而使结论错误。

3.1.2 实物证据。

实物证据一般有书证、物证、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实物证据一般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与较高的可靠性。相对的可采性也较高。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完美无缺的。书证可能会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毁灭、腐烂、灭失。勘验现场也可能因为自然或人为因素遭到破坏。相对的勘验笔录的内容就会不完整。这些证据方面的瑕疵势必会影响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 所以对于相关证据的采用要慎重。

3.1.3 证据的合法性和充分性。

间接证据的证明力相对于直接证据的证明力要差一些。对于间接证据要更注意它的合法性和充分性。对于证据的合法性, 我国的《刑事诉讼》和相关解释都有相关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以非法的方式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等证据被排除在证据适用范围内。证据的充分性并不是说证据越多越好, 是证据的堆砌。它是指可靠真实的证据必然能够推出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应该说证据的充分性是运用逻辑推理说明证据与案件事实的明了程度。证据是要反映案件事实的。单一的间接证据的证明力肯定没有多个单一的间接证据的证明力强。证据之间要相互佐证以形成证据链这样才会更具说服力。

3.2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处理案件时酌情作出决定的权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体现个案正义的。通过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将案件事实上升到具有法律意义的法律事实。他将被动的案件事与法律事实对接。法官在考虑了道德、法律、大众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因素, 实现了具体案件事实的具体解决途径。使判决更具人文关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发挥不是无边无际的。它也会受到舆论监督、法律文本等因素的限制。这些制约因素都促使着裁量权的合理应用。虽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对于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并不能排除一些滥用现象的存在。它受到法官职业水平和司法环境的影响。法官职业水平的高低会使案件事实与法律事实对接时出现偏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审判的公正。司法环境中的一些恶习, 也会使法官受到影响, 使得其在处理案件时有失偏颇。此外, 法官在对案件事实进行判断时也会受到其自身的影响。法官的性格、脾气、宗教信仰、情绪等因素都会使案件事实受影响。法官对于一类行为的厌恶或是喜好时, 在判决时, 相应的会加重或减轻处罚。比如, 法官对于集邮比较痴迷, 在一个案件中, 法官对于同样也喜爱集邮的犯罪嫌疑人是具有天生的好感的。一定程度上, 法官从接手案件到作出判决的这个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主观的色彩。

摘要:法律推理中已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小前提。以论证的形式给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一个说服力比较强的判决理由。这是法律推理的最终目标。本文从相关概念出发, 说明了小前提的构建过程是将案件事实上升到法律事实。这个过程中凝聚着法官的心血。小前提的建构受到证据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法律推理,小前提,法律事实,案件事实

参考文献

[1]张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桂林.法律推理的实践理性原则[J].法学评论, 2005 (4) 。

[3]梁庆寅.法律逻辑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构建前提 篇2

关键词:交易,稀缺性,差异性,制度,私有制

一、交易, 经济研究的细胞样本

经济学上的交易, 是人为了价值增值, 而与他人之间发生的资源或权益的所有权的自愿变更。

交易是市场经济的最普遍的现象, 是构成市场经济最基础的元素, 它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市场就是交易, 市场经济就是交易经济。交易 (现象) , 涉及稀缺性与差异性、商品、价值 (价格) 、契约、所有权、竞争与资源配置、循环与周转等几乎所有市场经济概念, 市场经济的一切奥秘隐藏在交易现象之内。交易是研究市场经济最佳的样本。

二、交易的事实前提:稀缺性与差异性

之所以发生交易现象, 是因为存在两个公认的事实前提: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及此基础上的差异性。

(一) 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经济资源的量小于人类需求的状态。自然资源及生产资源永远无法等于或超过人类需求, 稀缺性将永久伴随人类。面对人类无限的欲望和巨大需求, 人类不得不以占有的方式作为自我生存、发展的基础。

稀缺性除了表现为人之外的物质资源的稀缺, 也表现在人之内的劳动力的稀缺———人的寿命、劳动力有限。

稀缺性, 引起占有, 带来获取的成本, 从而产生交易现象及其价值评估。也有些经济资源不是稀缺的, 如空气、阳光乃至雨水等。没有稀缺性, 供给无限, 占有权没有意义, 人类可各取所需, 没有获取成本, 就不存在交易现象及价值评估问题。惟有存在稀缺性, 占有、价值评估、交易现象也才有意义。

稀缺性本身, 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学研究课题。

有人认为从理论上说, 稀缺性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自然资源丰富到足可以养活所有人类, 自然本身一点也不欠缺, 不稀缺, 它不欠人类任何东西, 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稀缺的是人类理性, 人类太笨, 才存在“稀缺性”。随着人的理性成长、科技的发展, 稀缺性问题会随之变化, 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故此, 建立在人类理性有限性之上的“稀缺性”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量”。

有人也认为稀缺性是一个伪命题, 原因是它乃是占有方式引起的 (所谓私有制的恶果) , 占有导致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公, 占有的闲置, 需要的阙如, 才有所谓的“稀缺性”。只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资源配置制度, 如废弃私有制, 建立公有制, 并配之以人性的改造———改变人的贪婪、自私本性, 树立利他的新道德, 稀缺性问题就会消失。后来人们果真做了这种制度实验, 很不幸地, 那种制度实验 (公有制计划经济) 不仅没有消灭稀缺性问题, 相反, 它造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短缺经济”, 成倍地放大了稀缺性。

稀缺性, 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毋庸置疑、不证自明的事实。它不是占有结的“恶”果, 而是占有 (与交易) 的事实前提 (原因) , 占有没有造成, 也没有加剧、强化稀缺性, 相反它是帮助人类有效消除稀缺性、促进人类共存与发展的自然法则。稀缺性、占有、交易, 三者并存不可分割, 共同构成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要素。

(二) 差异性

相同的东西之间进行交易是没有意义的。差异性, 也可以表述为多样性, 可分为外在于人的物质差异性, 以及内在于人的非物质性的差异性。差异性本是这个世界固有属性:宇宙万物, 物类繁多, 色彩缤纷;人类个性万千, 情态各异, 智慧才能也各具千秋。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 (不仅是外表, 更是意志、情感、理性、知识、能力等内在要素) 。差异性必须在稀缺性基础上才成为交易的前提。太阳的光分七色, 空气含有氧、氮、二氧化碳、氢及其他气体, 这些无限供应物品内部也呈现多样性与差异性, 但这种不具稀缺性的物品之差异性不会导致占有与交易。

稀缺性与差异性引发交易, 交易促进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进一步激发差异性, 带来更多交易机会, 促成市场繁荣。在这过程中, 资源稀缺性在整体上会得到逐步缓解。

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差异性 (多样性) 的不断增强, 分工的细致化, 交易形式、经济循环模式、产业结构的丰富与复杂化。

三、制度基础:财产分立制

(一) 财产分立制:自生秩序

交易必发生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只有当分立的财产权被认定是正当、合理、合法的, 即交易所涉及的物品各归其主, 物品所有人对该物品拥有完全的权利时, 交易才能进行。交易的结果是经济品的所有权的变更。假如分立的财产权不被事先确立为合理、合法, 物品之间的交易将无法成立, 因为谁也不可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去跟他人交易, 甚至连赠送也不成立。在实际的交易中, 如果某一方在物品所有权上有问题, 其转手就不是交易, 而可能是欺诈、销赃或洗钱。这种伪交易应该受到法律的禁止与惩罚。

如果不存在合法的财产分立制度, 也就是一切物品、资源都任由取用, 那么为了规避稀缺性之害, 资源、物品将被尽可能快地消费掉或者藏起来、积存起来, 从而必然出现一个抢夺的社会、囤积居奇的社会、以邻为壑的社会。这种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产权分立制其实是在稀缺性条件下对资源的保护、善用的有效保护机制。

稀缺性产生占有, 再形成财产的分立制。如果说,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的自然状态, 那么占有、产权分立制, 就是生长在“自然土壤”之上的自然秩序, 也即哈耶克所谓的“自生秩序”, 它不是某些人刻意设计、建立并维护的人为的理性建构的制度。占有制、产权分立制不是稀缺性的起因, 也不是加剧稀缺性的“祸首”, 相反, 它是稀缺性的产物, 也是克服稀缺性,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保障市场供需平衡的有效机制, 因为它促使人们珍惜、节约、善用自己拥有的资源。

(二) 流变与特性

产权分立制 (下称“产权制”) 的形态有一个流变的过程。以往的产权制是一种残缺的、基础脆弱的制度, 因为产权受制于君王的政治强权。君王的私权、产权, 相比臣民、普罗大众的私权、产权, 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权利。产权还不是普遍、平等的、至高的人权。当制约王权、实现财产权人人平等的资本主义革命获得成功, 平等的个人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才成为社会的秩序根基。产权制度才演进为更文明的近现代模式。

这种现代产权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至高性, 它属于天赋人权的一部分, 没有任何其他权利、权力高于、优于此项权利。

二是平等性, 不论财产本身情况如何, 每一份财产权都是平等的, 一切财产的所有者对自己财产的权利平等。

三是它是一种个人 (个体) 权利。一切财产, 最终权利归属, 必落实在个人或个体。唯有所有者个人的意志才是财产的最终决策的合法依据。

四是财产权可以分割, 但在所有人这里, 各项权责利归于完整。构成产权的各权利可细分为:占有、使用、处置、受益等次级权利, 这些次级权利可以分割、让渡, 但最终统一于所有者个人 (个体) 的意志。

五是产权边界清晰。惟其如此, 每一项财产才能进行确切的价值评估。

(三) 明晰产权, 促进交易

市场经济繁荣的标志就是交易活跃。而要交易活跃, 就必须让稀缺的资源尽可能分散、分立, 而且边界清晰地界定于个人手中, 形成尽可能多的市场 (交易) 主体。左手不跟右手交易。所有者内部没有交易, 只存在经济品的不同使用方式, 或者转手, 交换, 变更的是物品的使用人 (使用权) 而已, 而非所有权的变更, 从而不是交易行为。全民公有制之下, 财产分立制便从社会消失, 社会就没有交易, 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公有制下, 作为一个单一公有所有者 (一般为代表国家、人民的政府) 只有与公有制之外 (国家之外) 的其他所有者之间, 才会发生交易关系。公有制与产权、交易、市场经济是对立的, 公有范围越广, 交易 (市场) 范围便越窄小。作为传统公有制的流变形式———国有制, 因为最终所有人依然是单一的 (即国家或政府) , 故此, 它在促进交易上缺乏制度上的动力。

我国要实行制度转轨, 发展市场经济, 一个核心且关键的问题是正确处理产权问题、所有制问题。即必须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公有制所有制, 建立以个体为权利主体、分散性的产权制度。但至今中国大陆在所有制改革方面, 目标摇摆不定, 措施缺乏方向, 甚至有所倒退, 如国进民退, 大国企战略等政策。这都使得国内市场经济规模、交易规模大受挤压, 活力缺乏。其中中国农村的改革陷于停滞、僵化, 农村经济发展遭遇重大瓶颈。根子就在于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未能迈出切实步伐, 窒息了农民的积极性。前不久推出的农村集体财产确权登记试点, 也无疾而终, 不了了之。当前的所谓土地国有制、集体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本质上还是国有制) 是妨害土地交易的制度根源, 它阻碍资源优化配置, 遏制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这一切都表明, 在所有制问题上, 当局陷入了认知困境。中国制度转型, 似乎进入了一个所有制改革 (在农村就是土地制度改革) 的死胡同。唯有改革现存的所有制, 建立近现代的市场产权制度, 我国市场经济才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鲍兹.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本.同心出版社, 2009 (1) .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 译, 三联书店, 1997 (12) .

[3]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0 (9) .

构建企业文化的前提认知 篇3

摘 要 : 企业文化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热门词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中国的企业文化却迟迟还未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或者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东西的错误认识。面对这种问题的出现,提出当下企业应当了解的构建文化的前提认知,希望帮助企业走出谜团和困惑,正确把握构建企业文化的方向。

关键词 : 企业 文化 发展 领导者

20世纪八十年代,美、日企业竞争模式的兴起,使得企业文化理论也因此应运而生。直到现在,企业文化仍然是中国企业着力研究、为此拼搏的对象。谈到企业文化,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起许多外国成功的企业案例。比如美国的微软、可口可乐,日本也有松下、索尼。这些产品能让我们想到美国一直崇尚变化和创新、日本一直崇尚服从。虽然在中国,也有许多成功的企业,但是成功的企业并不代表它就有企业文化。相反,在企业文化这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问题的提出

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于企业文化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东西,是抓不到、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所以一部分的企业领导者对于构建企业文化根本不放在心上。还有一些的企业领导者虽然知道企业需要文化的支撑,但是对于如何构建企业文化束手无策。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能够意识到很多的企业对于企业文化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我认为,不管作为一名领导者、还是管理者,甚至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掌握,才能帮助这些人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并能够在企业文化构建中把握好方向。

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时代发展对应下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之所以那么重要,在于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就会决定它的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当我们谈到美国,就想起苹果;谈到日本,就想起丰田;谈到韩国,就想起三星。而现在,当外国人们谈到中国时,应该很大一部分人,会想到中国四大发明、丝绸等。确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这种文化让我们的国家在古代成为世界上的佼佼者,令人向而往之。可是到了现代,当美国、欧洲、日本、甚至韩国都有了自己的现代文化,有了自己的现代文化产品,我们却没有相应的现代文化产物。这一事实告知我们,中国人在相当大一定程度上沉浸在传统文化中,传统的思维下,而这种传统思维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还是以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思维方式进行,毫无创

1新,显然我们是吃亏的。所以,当企业有了自己的当时代下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是一个企业内部统一的行为习惯,那么管理者和员工才能齐心一致,这个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二)企业发展对应下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除了要针对时代的背景下产生,还要注意本企业的发展状况。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构建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我们不能说,构建企业文化的计划做好了,我们只要照着这个计划做事就行了,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在2010年之前,日本的丰田汽车做的风生水起。但是,在2010年发生的丰田“召回门”事件,给丰田以及其他企业一个深刻的教训。丰田人忘记创始人的初衷,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原本的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价值理念相违背,也让丰田初形成的企业文化砰然倒塌。所以,只有当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才能保持企业文化持久,才能使企业长久经营下去。

三、企业文化绝对不是虚的东西

我曾在《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企业文化管理》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源于沙因的三层次理论构建出企业的文化模型,总结来为:企业文化源于企业的思维和理念,由企业的价值观和领导者去诠释,并最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员工的行为习惯。

(一)企业文化源于企业的理念

IBM创始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组织想要生存、成功,首先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信念,作为一切政策和行为的高度准则。”一个企业的思维与理念是独一无二的,更是不可复制的,它体现了企业的独特性。海底捞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海底捞横空出世时,许多的企业管理者带着自己的员工去学习它的经验和成功之道,可还是无功而返。我们知道海底捞的理念是服务至上、以人为本,但这种理念并不是随便就能复制在其他企业上的。思维与理念是企业的根本,企业的思维与理念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成败。

(二)企业文化由领导者诠释

企业文化的诠释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关键,毕竟一个企业包括中层管理者和员工有许多人,一个团队需要一个领导和指引才能让每一个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做。为了让员工行为保持一致,领导者是最好的示范者。这也就是为什么领导者是企业文化诠释最好的执行者。俗话说,什么样的将军带什么样的兵,要想了解一个企业最先要了解的就是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当领导者通过追求成功实现人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推而广之,就形成了一种士气、风貌、氛围,也就形成了企业共有的文化理念。

(三)企业文化通过产品和员工体现

企业的产品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就像当我们看到苹果产

品,就感受到美国的创新,看到瑞士手表,就能感受到欧洲人的细致一样,企业的产品体现出企业的理念,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另外,企业的员工也是企业文化的另一个载体。员工是与顾客亲密接触的人,员工的行为代表着这个公司的处事风格,是外界了解企业的直接媒介。就像青岛的海景花园酒店,一位顾客只是不经意的一声咳嗽,身旁的员工听见后不久就送来了“金嗓子喉宝”,让顾客大受感动。所以,看似员工的一种小行为,就能给顾客留下深深的印象。

综合以上说法,企业文化绝对不是虚的东西,它有许多可操控的地方,比如领导者、员工和产品。企业在构建文化时,应该了解到这些,才知道如何下手。

四、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期待

有学者称,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创建企业、企业建立之初建立规则的企业家文化、达成绩效的团队文化、员工发挥作用的企业文化、企业形成凝聚力的竞争性文化(企业文化真正形成阶段)。而且,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只停留在第二阶段,企业建立之初建立规则的企业家文化,还未到真正建设企业文化的阶段。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其他的管理工作要做好,否则过早的谈企业文化也只是空谈,企业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随着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中国的许多企业快速崛起,让世界为之震惊。我相信中国企业的底子是好的,是坚韧的。而且,中国人对于“文化”这个词是相当熟悉与热衷的。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让世界赞叹,羡慕不已,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企业文化会在全世界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文化建设:认识、现状和问题——2005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89-100

[2]吴照云,王宇露.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一个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分析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2期:79-84

[3]曲庆.中美优秀企业文化陈述的对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80-87

[4]赵曙明,裴宇晶.企业文化研究脉络梳理与趋势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10期:1-8

[5]袁胜洲.以人为本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4期:22-27

学好英语应具备三个前提 篇4

关键词:英语,坚信,方法,坚持

英语是各学科中的重中之重, 学生能否进入重点大学、能否缩短与其它优生总分的差距, 直接与英语学科学得好不好和英语学科分数的高低休戚相关。然而, 纵览古今、横观中国, 除了少数学生英语学得稍好、挤入重点中学和名牌私校甚而进入重点大学外, 其他众多学生则因多种原因尤其是苦于无适用有力、简便易行的方法武器而倒在了英语穷凶极恶的“机关枪”脚下。所以, 多数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英语理应成为黔西南、贵州乃至全国有志英语教师讨论的热门语题。那么, 大多学生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呢? 本人认为, 就学好英语应具备的前提而言, 应当有三: 一是应坚信自己; 二是当掌握简便易行、威力强大的方法武器; 三是须坚持不懈和永不放弃。

坚信自己是学好英语最最前提的条件。所谓坚信自己, 就是坚决地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学好英语。坚信自己能成功, 你就战略上藐视了敌人、为自己打足了前进的勇气; 坚信自己能成功, 你就首先战胜了学英语漫漫征途中你最最强大的敌人———那就是你自己。假使我们自己均不坚信自己, 看到弯弯拐拐的英语字母就心生畏惧, 遇到密密麻麻、接踵而至的英语单词就身想退缩, 那么, 当颠去倒来的句型凶猛而至, 排山倒海的长篇大文狂卷而来之时, 我们就是不想跪下认输也得举手投降了。名言说得好, “自信是成功的开端,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这都说出了拥有理想和坚信自己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 法国将军拿破伦·波拿巴更确实是一语中的, 他坚决地告诫世人说: “一个下定决心去获取胜利的人是永远不会说‘不可能’的”。比起拿破伦来说, 海明威笔下饱经风霜的老渔夫更显得理直气壮、勇气十足。他高昂着溅满血污的头、坚毅地高举与群群鲨鱼搏斗后鲜血淋沥的手说: “人, 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你尽可以毁灭他, 可就是永远打不败他。”漫漫中外历史长河中, 类似之人数不胜数, 像身陷牢狱而成《史记》的司马迁、身残志坚而享有盛誉的张海迪、把水泥地面踏成坑坑的马克思、双耳失聪但最后闻名世界的贝多芬, 等等。他们为何能成功? 就是坚信自己。所以坚信自己就是成功的首要前提, 坚信自己是成功的重要先导。我们要学好英语, 首先必坚信自己。

掌握简便易行、威力强大的方法武器是学好英语的另一重要前提。这里所指的方法武器, 是指正确的、简便易行的、适用学生的、威力强大的学英语的武器。掌握威力强大的方法武器是尤为重要的, 我们学生学英语必须得掌握能应用自如的、威力强大的方法武器, 而决不能身无寸铁、两手空空。因为拥有优良适用的武器, 我们就有了打败敌人的资本, 而手无寸铁, 我们就只能是拿鸡蛋碰石头、就只能眼睁睁地、一大片一大片地倒在英语凶神恶煞的“机关枪”脚下。毛泽东同志说得好: “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红军就能战胜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国军, 有了枪杆子, 中国人民就撵走了武装到牙齿的小日本, 有了正确战争策略, 中国援朝军彻底撕毁美帝那个横行霸道的“纸老虎”的美梦。所以,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简便易行的、能应用自如的、威力强大的方法武器, 才能真正具有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才能在买不起录音机磁带、复读机有声课本和影碟等前提下和老师不再无计可施。所以英语教师要为我们的学生制造有用的和威力强大的方法武器, 以便让他们立即拿起这些有用的武器去开创学英语的崭新的康庄大道, 去实现我们心中中华腾飞的真实梦想。

与前两者相比,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也毫不逊色。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指是的凭着坚强的毅力朝着目标永不停息地迈进, 胜不骄、败不馁, 信念坚定, 永住直前, 直至最后成功。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对想成事的人特别重要,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也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无论大事小事, 伟业还是鸡毛蒜皮,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 只有坚韧不拔地进取, 只有拥有永不罢休的拼命精神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才能拨云见光明。马克思把水泥地面踩成坑坑, 终于写成了《资本论》, 奥运健儿坚持不懈,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地战胜严寒酷暑, 最后才满眼热泪地夺了金光闪闪的荣誉金牌, 爱迪生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地试用三千多种材料才终于找到钨丝做灯丝, 使灯炮经久耐用, 使黑夜现光明。试想, 不坚持不懈、不永不言弃, 红军怎能把长征路走完二万五千里? 所以,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对我们学生来说特别特别重要, 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一个音标一个音标地拼、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学、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 才能把知识从少聚多, 直到丰富。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一个坎坷一个坎坷地战胜, 我们才能最终柳暗花明。所以我们切记应学习、学习、再学习, 记忆、记忆、再记忆, 操练、操练、再操练, 总结、总结、再总结, 反思、反思再反思, 直至思路开阔, 运用轻松自如, 考试得心应手, 最后摘取学习冠军。我们应有视逆境为灰尘、一拍即去的气概, 我们应跌倒了爬起来, 再跌倒再爬起来, n次跌倒就n次勇敢地就地爬起来, 总结得失, 继续冲锋。这样总有一天阳光会普照着大地, 总有一天我们会紧紧拥抱光明。

学好数学的前提、保障和手段 篇5

一、激发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知识的接受, 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 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 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 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 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 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勤于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讲, 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 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 一时难以解出, 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 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 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 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保障

战术上的过度勤奋就是战略上的懒惰。我们应该分出比现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学习方法。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琢磨学习方法, 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上课记笔记, 下课写作业, 机械应付, 效果平平;有的同学今天试这种方法、明天试那种方法, “病急乱投医”, 从不认真领会学习方法的实质, 更不会将多种学习方法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环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同学对学习方法存在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理解。由此可见,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这两大基石的形成又离不开平时的数学学习实践。

按家庭征税的前提是收入透明 篇6

点评:从法理上说, 征收个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贫富差距, 但贫富差距并非来自个人收入, 而是来自家庭收入。比如, 一个四口之家只有一人工作, 月薪3000元人民币, 另一四口之家四人都工作, 每人月薪3000元人民币, 两家人收入不同, 却按照相同标准缴纳个税, 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因此, 让家庭负担重的人少交税, 让家庭负担轻的人多交税, 以确保低收入家庭生活必需品开支, 这才是让穷人活得体面有尊严的制度安排, 也更符合税收的公正透明原则。相比按个人纳税, 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更人性化, 可以充分考虑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情况, 公平地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有助于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近年来, 关于中国按家庭征个税的呼声日渐高涨。如今, 地税系统启动个人信息联网工作, 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不过, 必须看到, 按家庭征税的前提和关键, 在于建立一个透明的个人收入分配体系, 让政府部门以较低的代价知晓每个人的真实收入和家庭负担。然而, 目前中国许多劳动者的收入是采取现金交易, 包括大量的“灰色收入”也都是如此, 税务部门因此很难捕获这些收入信息;加之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善的收入申报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体系还不透明。

在这种情况下, 个税征收出现了劫贫济富的“逆向调节”。工薪阶层收入来源单一、实行代扣代缴制度, 几乎透明的收入, 税率当然最高;政府官员、国企高管、私营老板等特殊人群收入来源广泛, 工资外收入和灰色收入往往要比工资高许多, 这些收入被屏蔽了起来而没有征税, 他们所承受的税赋在相对程度上反而比中低收入者低。据相关部门统计, 近年来, 工薪阶层一直是个税缴纳的主力军, 占全国个税总收入的比重高达50%左右。而另一方面, 高收入逃税的现象却十分严重。

显然, 全国地税个人信息联网, 只是把分散的已知信息整合起来, 并不能解决收入透明问题。而在收入不透明的背景下, 这样联网建立的信息库也注定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不能真实反映每个家庭的收入情况。因此, 要想尽快推动按家庭征税, 必须先让社会收入透明起来。

成功的前提 篇7

注定的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未知的是不可想、不可妄下断语的。

今天下午爸爸睡觉起来我正在看电视剧(在网上),爸爸便过来看我在看什么,一看我是在玩,而没有学习。所以有些生气,于是便说我考上高中,当时没觉得什么,但事后想一想也没有后悔只是更下定了好好学习的精神。我要证实我不是白白学了9年,等冲刺的那一刻我会高兴对爸爸说,等着瞧吧,我一定不会考出那种不是我的成绩。我一定会考好的。

其实光说嘴是没有用的,要落实在实际行动。这也就是我想说的主题吧,成功的前提必须先有信心,但也要有成功的把握。

我读过一篇文章是说一个人:一直到16岁都是懵懵懂懂地在学校混日子,打架斗殴抽烟逃学,是一个十足的坏学生,连教室都有些怕他,他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16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那年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女同学,他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她鄙视的看了他一眼,竟然把他的情书贴到了学校的宣传栏里。虽然他的检讨书在宣传栏贴过了不下20次,但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他感到一种刺心的疼。第二年,他就转学了。再后来那两年的时间里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拼命的学习,竟然考上了湖南大学。

22岁,他大学毕业,顺顺利利地进入了政府机关。每天一杯茶一张报纸の在机关混日子,他觉得这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回,他到乡下去访亲。亲友尽然吧一头狼像狗一样の养在家里看家护院,他惊问其故,亲友告知,这狼自幼就与狗一同驯养,久而久之连,这狼连长相都有些像狗,更别提狼性了。他当时看着那狼,想想自己,顿时有些心惊。没多久,他就在别人的惋惜声中辞职了,去了深圳。

他专找那些有名的外资公司去求职,而且他总能想方设法直接得向外方经理送自荐信。搞得那些外方经理一个个莫名其妙:“我们现在没有招聘需要啊!”他微笑着告诉对方:“总有一天你们会需要的,真到那时,那么我就是第一个应聘的人。”还别说,他真的被其中一家公司录用了。那一年他24岁。

这是一个真实经历,他叫王齐善,现在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全球第四大公司的艺术总监。

16岁的启示,一个人要想被人接受,并且被其他人尊重,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22岁的启示,狼之所以失去狼性,是因为它没有学会自立;24岁的启示,要向求职成功,首先要自信。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篇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首先是对教育对象要有情感——爱学生。爱是教育的营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谁赢得了学生, 谁就赢得了教育。但要想赢得学生, 心中就得装着学生, 想学生之所想, 乐学生之所乐, 急学生之所急, 教学生之所需。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次, 要对教材注入情感。中小学的语文教材, 就是通过字句反映情趣。对课文的讲解与分析, 教师应该首先想到作者。好的议论文后面站着高屋建瓴、鸟瞰世事的哲人;好的说明文后面站着一位慈祥的智慧老人;好的应用文后面站着一位严格而耐心的长者;文学作品的后面站着一位爱憎分明、忧国忧民、具有丰富情感和纯真人格的人。了解了这些, 学生才会由衷地对其作品产生情感, 才能理解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深刻含义。这些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知识源泉。语文教学就是这样通过它独特的机变、灵活的方式方法,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形成求真、从善、爱美的思想品质。例如《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伟大的爱, 也要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但对朋友、家人要关爱, 还要对动物以及弱小有爱心, 这才叫博大的爱。

其三,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渗透着情感教育。备课阶段是情感教育的准备阶段, 也是孕育感情的阶段。备课时应注意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当中所包含的或深刻、或激荡、或宁静的情感因素。诸如搜集创作背景材料, 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时的情感体验,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把握其情感特征。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背景——“安史之乱”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 那么就很难理解他“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激动、兴奋的心情。

授课阶段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 抓住机会, 及时而自然地实施情感教育。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讲解时, 学生对当时的场面比较陌生, 老师可以借助电教手段, 通过画面介绍总理生平事迹及当时长安街头的情景, 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伟大, 营造课堂氛围, 进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独特氛围中能很快地进入情感的体验。《一夜的工作》一文讲解时, 通过资料袋中的内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的辛苦、繁忙, 生活的简朴。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文, 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 利用传统《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 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 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这篇韵文节奏感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朗读积极性很高, 正确流利地朗读比较容易。文章所蕴涵的爱的教育不容我们所忽视。尤其是现在的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关爱他人。我们老师首先就应该要让学生懂得如何爱父母、敬长辈。因此, 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 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他们感悟爱长辈、爱家庭上。新课标强调,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 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自读自悟, 放手让学生去说, 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从而达到自我情感教育的目的。

课后反馈阶段也不容忽视。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活泼、平易、亲切, 课下就会有学生余兴未尽地找老师谈心。教师应珍视这一绝好的机会, 因为此时此刻未曾设防的学生内心世界几乎完全向老师敞开。在交谈中, 一方面老师可以获得情感趋向的大量信息, 为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这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 它较之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更自然, 学生也更乐于、易于接受。如果这种交流开展得好, 它就会长期延续下去, 使之成为情感交流的纽带。一次, 我在课堂上提到了《木偶奇遇记》这本书, 课下学生饶有兴致地围在我身边交流对匹诺曹的看法, 很多学生都认为匹诺曹是因为不听家长的话才有了那么坎坷的经历, 生活中应该听家长的话, 但有一位小男孩却发出了异样的声音:他认为不一定都要听家长的话, 因为家长的话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对的。这就是情感教育, 他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还可以涉及课下, 甚至延伸到了家庭教育中。

广告语言中的语用前提研究 篇9

前提是一个哲学术语, 是由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高特罗伯·弗雷格 (Gottlob Frege) 于1892年在他的On Sense and Reference (《意义和所指》) 中提出来的。前提就是当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预先设定的命题。前提是说话人的背景知识。会话含义是一种语用推理, 前提也是一种语用推理。英汉广告语作为广告商和生产厂家与广告受众或消费者之间的单向会话手段, 具有会话含义和语用前提。广告语体现的是说话人的信念、意图、态度、目的等因素, 强调的是听话人的理解、反映、行动、效果等因素。作为交际双方关系的纽带, 广告语言中自然存在着语用前提, 这些语用前提主要表现在前提语方面。本文拟从前提语方面来探讨英汉广告语中的语用前提。

二、前提的否定恒定性

例如:1.a.Helen’s car is beautiful. (=p)

b.Helen has a car. (=q)

c.p>>q

The sentence in (1a) contains the proposition p and the sentence in (1b) contains the proposition q, then, using the symbol>>to mean“presuppose”.

在 (1a) 中的这个句子包含命题p, 在 (1b) 中的这个句子包含命题q, 那么p>>q, 意指q是p的前提。

2. a.Helen’s car is not beautiful. (=Not p)

b.Helen has a car. (=q)

c.Not p>>q

在 (2a) 中的这个句子包含命题Not p, 为句子 (1a) 的否定结构, 即假命题。在 (2b) 中的这个句子包含命题q, 那么Not p>>q。意指q是Not p的前提。从这两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前提的否定恒定性:即对语句加以否定不会否定前提。即语言学的前提关系说的是不管句子是真还是假, 前提仍然为真。用下面的句子来进一步证实。

3. a.Kepler died in misery.

b.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c.Kepler exists.

不管句子是真 (3a) 还是假 (3b) , 前提 (3c) 仍然为真。

三、前提语的类型

前提关系会受语句中某些词语或结构影响而触发出来。这些结构或词语就被称为前提触发语。按照前提触发语前提可以分为存在前提、词汇前提、结构前提、叙实前提、非叙实前提、非事实前提。

1. 存在前提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存在前提包括名词属格, 限定性或修饰性名词短语。比如:

a.Helen’s car

b.the handsome young man next door

c.the precious belongings of Mary d.the dogs

2. 词汇前提 (lexical presupposition) 。词汇前提与特定的词汇有关, 如:Stop, in spite of, see.

a.John went to work in spite of the rain.尽管天下雨, 约翰依然去上班。该句前提为天在下雨。

b.He stopped beating his child.他不再打孩子了。该句前提为他以前经常打孩子。

c.Bob saw Tom eating the cake.勃博看到汤姆正在吃蛋糕。该句前提为汤姆正在吃蛋糕。

d.He began thinking of the matter.他开始考虑这件事。该句前提为他以前没有想到这件事。

3. 结构前提 (structural presupposition) 。一些句子结构可以作为前提触发语。

a.比较结构。如:My husband is better driver than my son.我的丈夫是一个比我儿子更好的司机。该句通过比较结构可以看出前提为我的儿子是一个司机。

b.强调句型结构。如:It was Peter that stole the car.那就是皮特偷了那辆车。该句前提为肯定有人偷了那辆车。

c.疑问结构。如:

c1.who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谁是北京科技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该句前提为有人是语言学教授。

c2.Where did you buy the car?你在哪里买的车?该句前提为你买了车。

4. 叙实前提 (Factive presupposition) 。叙实前提反映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通过一些动词如知道 (know) 、后悔 (regret) 、意识到 (realize) 和形容词短语be aware, be odd, be glad, be sorry that, be proud that, be indifferent that, be sad等体现。如:

a.She did not know he was from Japan.她不知道他来自日本。该句前提为他来自日本。

b.We have always regretted selling the farm.我们后悔卖了农场。该句前提为我们卖了农场。

c.John didn’t realize he was in debt.约翰没有意识到他负债累累。前提为他负债累累。

d.I was not aware that she was a spinster.我没有意识到她是一位老处女。前提为她是一位老处女。

e.It is not odd that he was late.他迟到这并不奇怪。前提为他迟到了。

5. 非叙实前提 (Non-factive presupposition) 。一些动词像dream, imagine, pretend, 就叫非叙实态度动词, 阻止了嵌入句的断言。有非叙实态度动词的前提就是对嵌入句传递的信息的否定。如:

a.I dreamed that I was a millionaire.我梦想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前提为我不是百万富翁。

b.John imagined that it stopped raining.约翰想象着天不下雨了。前提为天还下雨。

c.He pretends to be ill.他假装病了。前提为他没有病。

6. 反事实前提 (Counter-factual presupposition) 。能够触发反事实前提的非真实条件句即虚拟条件句与事实相反, 成为反事实条件句。如:

a.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to night school.>>I was not you.如果我是你, 我就会上夜校。前提为我不是你。

b.I should have talked to mother if I had thought of it.>>I had not thought of it.如果我当时想到了, 我就应该与妈妈谈谈。前提为我当时没有想到。

c.If you had listened to me, you would not be in such trouble now.>>You did not listen to me.如果你当时听我的话, 你现在就不会有麻烦。前提为你不听我的话。

四、前提语与广告语言

前提语也叫前提触发语, 是指可能导致前提出现的词和结构。英汉广告语具有语用前提。鉴于人们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 一些前提需要推理和解释。下面将举例分析广告语言中的前提语。例如:you deserve a break today.是麦当劳的经典广告语, 判断性动词deserve就揭示了广告语言中的语用前提“You have been working hard” (你工作太辛苦啦) , 也体现了麦当劳对广告受众的关怀之情。正是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才创造出麦当劳的经典广告语。广告受众和消费者推断出这则广告语的语用含义:麦当劳是顾客歇息的好去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用前提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会话含义。广告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 广告宣传是一种言语行为, 具体地说, 是一种说服性言语行为, 更是一种语用行为。所以前提在广告语中被广泛使用, 聪明的广告商通常不会直白地推销自己的商品, 诋毁他人的产品, 而是将要传递的信息隐藏在广告语的前提之中 (Peccei, 1999) 。随着人们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 人们对广告语言的语用研究越来越深入。广告语言中的语用前提就是一个侧面, 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摘要:语用前提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语用前提受语境的影响, 是动态的、具体的, 是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的。文章从前提语来探讨英汉广告语中的语用前提, 认为在解读广告语的过程中, 前提触发语总是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广告语言,前提语,语用前提

参考文献

[1] .杨永和, 周冬华, 鲁娅辉.语用学视角下是广告语言研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2] .白光.经典广告语创作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方薇.现代英语广告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沟通的前提阅读答案 篇10

①记得有人著文,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很少与父母说一说心里话,如今参加了工作,虽与父母同居一城,也常常回家看看,但更多的时候是丢下一些零用钱,而不是语言。作者以己观人,发现身边的人大多也如自己一样,于是呼吁起沟通来了。

②这情形是确实的,中国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读《红楼梦》看一看贾政与宝玉的情形便可知道,宝二爷见到政老爹时差不多就是老鼠见了猫。《红楼梦》成书于二百多年前,可见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倒也是古今不变的。

③呼吁沟通者说,生命的本性是渴望沟通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沟通。但沟通是什么呢?我想,沟通是【 】;沟通可弥补情感的互缺,可以抚平各自的伤痛,又可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沟通能够消除误解,能够平息怒火,能够达成共识,能够互相激励。倘以这样的标准衡量现今世事,缺少沟通的又岂止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呢?官民之间,师生之间,警民之间……总之,上下左右之间都有些缺乏沟通。

④说起来,沟通并不繁难,不就是大家在一起谈谈么?可这谈谈真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却又委实不易,因为这样的谈谈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谈者都要诚实,如果谈虽是谈了,但都戴着假面具,其结果恐怕不是亲近而是更加隔膜。再就是平等,谈者当不分上下,无论尊卑,没有贵贱,大家都有同样说话的权利和资格,惟有如此才能沟通得起来。中国人的“谈谈”也是有的,但谈的却是“要向我交心”,是私下里的教训和詈骂,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谈谈”,更重要的是要宽容,无论是谈话还是对话,所谈不可能全是彼此一致的言语,倘一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议论,立即就金刚怒目式的封杀和堵嘴,是无情的批判和斥责,这样别说交流,恐怕连正常的说话也不敢了。

⑤【从这样的条件看,我们的文化中注定是不会有真的沟通的。】《左传·昭公七年》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臣”是使之臣服,在这样一级压一级的格局里,哪里会有沟通存在的地方呢?后来儒家文化成为统治文化,“三纲五常”成为人们必守的准则,而“纲常”之中是决没有平等与宽容的,有的是“儿子在没有开口之前便已错了”,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于这样的文化中,希望产生出人们渴望的沟通,无异于要在沙漠里种出绿油油的庄稼来。

⑥缺少或没有沟通,结果大家均在相互的沉默中,沉默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越来越少了亲情,极端的是晚辈暗暗里仇恨起长辈,官民之间是民们要推掉压在肩上的重负。所以呼吁沟通是极其必要的,但沟通的到来却需自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的开始。

【问题】

11.第②段中加点词“这”指代【 】。该段引用《红楼梦》一书有关内容主要论述【 】观点。(4分)

12.作者认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一定的条件,请列举三项:(6分)

(1)【 】

(2)【 】

(3)【 】

13.阅读全文,回答:

(1)第⑤段画线句,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3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14.联系文章有关内容,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字,组成一个排比句,谈谈你对“沟通”的看法。(40字以内)(5分)

沟通是【 】。

【参考答案】

11.(4分,每空2分)上述子女与父母缺少沟通的现象

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是古今不变的。

12.(6分,每空2分)要点:诚实;平等;宽容

13.(1)(3分)儒家文化缺乏平等与宽容

(2)(3分)实现人们真正沟通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改造和重建中国的文化(“沟通的到来却需自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的开始”)。

上一篇: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下一篇:铝建材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