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十篇

2024-09-09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1

1 邗江区农机化发展现状和水平

“十五”期间, 全区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较快, 取得的成效显著,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1 农机装备水平增加迅速,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至2005年底, 全区农机总动力达30.7万千瓦, 比2000年底增加2.2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达7620台, 新增1200台, 变型拖拉机增长平缓;联合收割机达770台, 高性能插秧机达10台, 植保机械5200台, 机引犁4202台, 旋耕机6195台, 各种配套农机具14766部, 农机具配套比达1:2;农副产品加工、冷藏保鲜、粮食烘干、蔬菜田园管理机械都有相应的增加。

1.2 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为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

“十五”期间, 全区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 到2005年底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2%, 比2000年增长19个百分点, 年机收面积达27千公顷, 机脱粮食总量19万吨, 机械加工农副产品数量39万吨, 机电灌排、农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 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为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1.3 农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减轻了劳动强度,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推进了城镇化, 而且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 全区农机化服务和经营总收入1.13亿元, 纯收入0.85亿元, 其中农机户所得为0.7亿元。这充分说明农机化的发展不仅社会效益显著, 农机户自身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 农机化作业和经营服务业已成为农机户致富的有效手段。农机从营销、作业服务到维修服务, 形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1.4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成效显著, 提高了农机的普及率

“十五”期间, 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不断提高农机的使用率。全区重点推广了机械收获、机械插秧为主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 机开沟免耕机条播、机械收获等油菜增产机械技术, 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 粮食烘干和冷藏保鲜机械化技术,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水利兴修机械化技术等多项新技术, 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机械作为先进性技术的载体, 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大面积推广应用, 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5 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服务功能

“十五”期间, 全区已形成了以区水利农机局为中心, 以区农机推广站、区农机安全监理所、区农机学校和镇 (街道) 水利农机站为骨干, 以区镇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为基础的管理服务网络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已发展到135个, 农机作业服务协会3个, 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40个, 农机维修点36个, 农机经营网点42个, 全区农机从业人员1.2万人, 农机化教育为农机化事业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合格人才。“十五”期间共培训机手5000人;农机市场管理力度加大, 保护了农机使用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取得了突破, 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分站, 对700多名农机修理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插秧机操作手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农机安全监理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对拖拉机及驾驶员的年检率均在90%以上;农机维修、供应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和优质服务,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广泛应用,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繁荣农村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显著作用。

2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 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农业装备的广泛应用, 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 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同时, 也使现代农业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对于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土地产出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仅对继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提出了要求, 而且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机部门面临的任务更加紧迫。

2.2 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 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面临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 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解决这些矛盾, 调整生产关系, 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装备,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 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农机化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

2.3 增加农民收入

要充分利用农机, 把尽可能多的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转移农民,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 开拓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市场, 拓宽致富门路, 延长产业链条, 增加农民就业渠道, 富裕农民。要不断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增加农民收入, 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农机部门的责任光荣而艰巨。

2.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依靠产业作支撑。用现代化装备武装农业优势产业,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做大做强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起强大的产业支撑, 农机部门的任务重大而紧迫。

3 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总结全区农机化的发展历程和先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新时期发展农机化必须坚持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3.1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农机化发展的主体也是农民。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 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中, 要给予农民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使农民既能从国家补贴政策中得实惠, 又能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添实惠, 享受更低的机具价格, 更高的售后服务效率。

3.2 坚持走非均衡发展的路子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量力而为”的方针, 根据不同乡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以及自然经济、产业特点、种植模式的实际, 确定优先发展农机化的重点区域、重点村镇、优势产业和关键环节, 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重点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以及种粮大户、农机大户, 发展符合各自特点的农机化。

3.3 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组织农机、农艺、企业等各个方面技术力量, 实施联合攻关, 积极探索既有利于增产增收, 又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和耕作方式, 着力解决好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问题, 推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作业、机械化生产, 推动农机化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3.4 坚持可持续发展

适应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农业的要求, 加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和综合利用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力度, 促进循环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

3.5 坚持典型引路

加强调查研究, 认真听取农民的意见, 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首创精神, 发现典型, 树立样板, 充分发挥典型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 解放思想, 善于创新, 积极探索发展农机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

4 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4.1 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机化发展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大力推进农机装备能力建设。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性能优良的农机装备, 推进农业生产关键生产环节的装备能力建设。二是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 继续培育农机维修、供应、作业服务“三大市场”, 引导发展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中介组织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三是建立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指导意义的农机化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培训服务, 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集农机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的基地。

4.2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资金扶持保障体系

一是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机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 要保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二是要加大对农机推广、培训机构等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 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要加大对农机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并纳入财政预算。四是对农机合作组织给予优惠信贷支持。五是要增加对农村机耕道路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为农业机械化创造基础条件。

4.3 建立依法行政、完善政策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保障体系

制定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 制定各项管理规范, 通过建立健全农机化政策体系, 使农业机械化步入法制化轨道, 以达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使农业机械化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 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4.4 大力实施农机富民工程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2

一、生产发展, 农机是主导因素

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 生产的发展靠什么, 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当前我国的生产关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多种所有制并存, 实行多劳多得, 资本参加分配的分配方式, 是与当前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在此前提下, 生产力必然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 抓住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着力点, 也就抓住了生产发展的关键和根本。那么如何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呢?我们从生产力构成的两大要素就能找到答案:具有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及同一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生产关系的两大构成要素, 简单地讲就是人和工具。人运用工具的程度, 促进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最丰富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完全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因此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 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关键是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而农业机械就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 是农村、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大力发展农机化, 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生产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二、生活宽裕, 农机是保障

农业机械在生产发展中是主力, 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突出特点是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农业生产。如一台12马力的小型拖拉机可替代20~30人, 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能替代200多人, 一台大型挖掘机可替代500~600人, 一架农用飞机喷洒农药可替代几千人。农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仅代替人力, 直接创造财富, 而且它的载体功能、改造功能、开发功能都能直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小麦等小籽粒作物精播, 可以大量节省种子、化肥、农药及水。节支就是增收, 收入提高, 农民生活就宽裕。据资料统计显示, 农机在国际工程技术界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名列第7位。我国统计的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机贡献率为25%, 排第4位, 可见农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除此之外, 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替代能力不断增强,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建设新农村, 农民生活宽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因素。

三、农村整洁, 农机是载体

农业机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近几年农机功能的不断拓展, 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我们农机重头戏之一, 通过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打捆回收、秸秆揉丝青贮、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的应用, 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 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 为农村整洁立了头功。另外, 农业机械在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提供支撑和保障的同时, 为农户庭院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农村整洁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推动农业机械化 服务新农村建设 篇3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农村 农业现代化 持续发展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的前提

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和保护,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它包含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和资源环境现代化等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的物质装备应该是以农业机械为主体的,所以农业机械化必将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立现代农业,要用先进的机械装备农业。目前吉林省农机作业结构不平衡,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玉米机械化水平低,这种状况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大力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和配置农机资源。农机作业要由目前的作物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扩展,由种植业向农林牧渔各业推进。

2.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现代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可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传统耕作制度的变革,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从我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际情况看,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保护性耕作对减少土壤流失、减少大风扬沙、培肥地力、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作业工序和促进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农机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探索,在大量试验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多种典型的技术模式,初步建立了适应不同地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3.农业机械化是城镇化的助推器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推进城镇化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基础建设高峰,如城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等将促进大量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些目标和任务,对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1农业机械为广大城乡大规模基础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目前城镇化进程已经起步,基础建设、公用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正是农业机械发展的大好时机,农用建筑机械设备、农用交通运输设备等都可以大展身手。

3.2农业机械积极地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大批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提供物质技术支撑 要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的手工操作已不可能,就必须向农业机械要生产力、要效率,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3.3开展转岗就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技能 发挥县农机培训学校的作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获得一技之长,或成为熟练的农机修理工,或成为技术熟练的农用车司机、联合收割机手、车工、电工等其他多种多样技术工,为农民离土、进城、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4.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4.1农机销售、农机修配、农机作业服务三大市场的发展既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4.2农机服务领域的拓宽,服务范围的扩大,从多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随着农业机械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拓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拓展,由种植业向运输业、深加工等领域拓展,由粮食作物农机化向经济作物以及林牧副渔机械化方向拓展,拓宽了农民收入增长的领域,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经营各类农业机械走上致富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4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变革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全区的农机化事业比较落后,耕种收运脱管灌加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处于人工和畜力状态。牵引靠人畜,提水靠辘轳,运输靠独轮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资料显示:1978年,全区农机总动力为5.31万千瓦,拖拉机仅为802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为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超常轨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9.03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13倍,农机总值达到3.4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36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626台,是1978年的12倍。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 116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达到222台(套),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27台(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机308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小麦联合机收率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50%以上,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8%以上,全区实现保护性耕作3万多亩,玉米秸秆还田25万亩。农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从岱岳区的机械化发展情况看,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日益增加。

二、优化环境,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农民迫切要求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努力加快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畜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整齐度,推动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应遵循的原则

总体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原则,发展适合农民使用、农民欢迎的农机装备,满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农机作业需求;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原则,注重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推进农机产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三是坚持突出应用、注重效率原则,逐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切实提高农机装备的通用性和动力配套比,提高农机资源利用率;四是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原则,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二)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1、创新推广机制。由农机推广站与生产(销售)的厂家、农机经营大户和种粮大户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经营场所作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共同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通过演示现场会、建设示范基地、培育示范大户等有效形式,大力引进推广农业生产需要、农民急需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形成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补贴引导、农民购机”的推广新机制,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步伐。

2、完善投入机制。近年来,“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劲的动力,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作为购买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的农民还难以承受大中型农机的价位,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解决农机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其次,争取把农机化发展项目列入各级财政投资计划,出台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再次,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将农民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上来,使其产生最佳效益,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为抓手,逐步建立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和推广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和农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档次。

三、岱岳区农机化发展目标与思路

当前,就我们岱岳区而言,全区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突出抓好农机结构调整,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保护性工作。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大蒜、薯类、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2、突出抓好保护性耕作,改变耕作模式。针对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和土壤裸露耕作法,根据本地土壤及其种植特点,全力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机、免耕施肥播种机、深松机、少耕作业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步实现保护性耕作,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力争到2014年,全区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同时,通过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以及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秸秆打捆机、秸秆青贮机、秸秆还田机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以及工程技术应用,使秸秆变废为宝,清除污染源,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3、突出抓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化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区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等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4、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按照“自主创办、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这一思路,健全和完善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使合作服务组织在扶持引导中崛起,在机制完善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壮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真正起到骨干带动作用。

二是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帮助协调有关部门,为其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同时积极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组织指导参加跨区作业,提高其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三是完善利益机制。引导农机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完善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广“农机经营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经营户与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5

1 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机械化代替手工工具, 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是一个经济技术的发展过程,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五大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之中, 有4个方面的要求就与农业机械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环境文明的全面和谐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推广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生产发展中最活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在生产力的“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中, 劳动对象基本固定, 劳动者也往往局限于古老的稻作文化, 习惯于古老的耕作方式, 无法使山地农耕出现质的飞跃与质的变化。而农业机械的适时引入, 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以其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力畜力的客观限制, 能够比较标准地实施土壤深耕、深松, 化肥深施, 免耕播种, 秸秆破碎还田等技术, 改善了土壤结构, 有效地实现了增收。同时, 农业机械化的普遍应用, 极大地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水平, 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动力) 基础。从这个层面上讲,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 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劳动力向非农生产转移

要使农民“生活宽裕”, 就必须让他们增加收入。众所周知, 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 节省劳动时间, 促进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和城镇转移, 广开财路, 促进农民切实增收。据保守测算, 1台小拖拉机可代替20~30人, 1台联合收割机可替代200多人, 1台大型拖拉机可替代500~600人。振太乡19个村2009年拥有田间耕作机械169辆, 载重汽车34辆, 农用运输车36辆, 变型拖拉机432辆, 小型拖拉机22辆,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 800台, 年加工粮食1.61万t, 青饲料粉碎机5 100台, 年加工青饲料500 kg, 农用排灌机械40台, 榨油机10台, 年加工油料400 t, 推土机1台, 装载机2台, 挖掘机16台, 全乡农业机械共实现农机总收入510万元。这些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 在农村经济的振兴中不仅代替人力, 直接创造财富, 而且其载体功能、改造功能和开发功能都可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新农村建设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保障[4]。

3 农业机械化是开拓和谐农村新局面的重要前提

只有农业机械化才可以促进现代农业文明, 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改善。农业机械化以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为特征, 以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为目标, 归根结底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立足于促使农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进而促进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开拓和谐农村新局面的重要前提。农业机械化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同时, 有利于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 促进城乡互动、沟通城乡文明,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一定层面上讲,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 也就是提高农业劳动者文化素养的过程, 因为进行机械化的农耕作业, 首先要求农民朋友必须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素养, 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只有坚持不断地推进农业机械化, 才能把农民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 从事科学、文化和其他方面的活动, 开拓更多的从业渠道, 比如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真正做到以工补农、以商补农, 以服务创收, 增加农民的综合收入, 获取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让广大农民得以分享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让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 农业机械化为村容整洁提供保障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外壳, 它所凸显的无疑是一个村落的物质发达程度和精神文明水平, 是衡量该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 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 时时对村容整洁起着坚实的保障作用, 它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更是巨大。实施机械化的保护性耕作, 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水蚀, 抑制地表扬尘, 防止水土流失, 使农村中最根本、最宝贵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如目前广泛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能有效地控制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可以把秸秆粉碎还田, 也可以作食用菌原料、沼气池原料, 还可以进行饲料加工, 这样不仅使大量的秸秆变废为宝, 循环利用, 还可以减少农用肥料支出, 增加农民收入, 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 保障了“村容整洁”, 提升了文明程度。

5 结语

目前, 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和国家对购买农机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 必将激发农民的购买积极性, 使农业机械化出现勃勃生机。

生产要发展, 农机要先行, 必然要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拓宽大领域, 实施大推广, 服务新农村, 切实做到贴近农民, 贴近农机工作中心, 贴近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和要求, 把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推进, 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复苏和腾飞。

摘要:从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劳动力向非农生产转移;农业机械化是开拓和谐农村新局面的重要前提;农业机械化为村容整洁提供保障等方面总结了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志刚, 高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 2006 (12) :28.

[2]朱启臻, 刘璐, 韩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分析——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6.

[3]李国祥.解读“十一五”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报道, 2006 (1) :11.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 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其在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 也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这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还能够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长足的动力, 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机械化是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农业机械化能够帮助农民实现自动化农业生产, 其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 将绝大部分农民从繁重的人力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够在有效实现规范生产的基础上, 实现对种子、肥料等生产成本的节约, 这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除此之外, 农业机械化在有效把控农业生产需求、对抗自然灾害天气、实现抢种抢收、灌溉排水等方面, 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学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科学化的农业生产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唯一途径。传统的人力农业生产虽然耗费了巨大的资源, 但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与付出成正比的回报, 而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实现生产付出与实际收益的正比, 更可以实现生产收益的成倍增长, 所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学生产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发展能够在实现增收、增产的同时, 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这对于实现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3 农业机械化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土地及生态环境是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想要保障有效的农业生产, 就必须做好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机械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农业机械化能够在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 实现科学化农业发展。保护性耕种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节水型灌溉对干旱年份的收获保障以及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 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 更实现了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这对于依赖土地和生态环境生活的农村来说意义非凡。

2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策略

2.1 开展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

近年来, 我国政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 逐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这对提升农民农机化作业的信心, 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 由于我国农村现行的经营模式将土地分割成小块给农民进行耕作, 这使得很多大、中型农机具无法有效展开耕作, 农业机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尽早实现新农村建设, 开展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 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是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经营, 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农业机械作业, 还能够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 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所以说, 开展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 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2.2 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水平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对于百姓的生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 而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必施之法。新农村建设是为了让农民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实现农业增收、增产, 还必须要拓宽农业发展类型, 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农业机械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机械化农业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还能有效把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标准, 比如, 实现种坑深浅一致, 苗秧间距一致, 施肥用量一致等, 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还可以将更多的人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工作当中解放出来,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2.3 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

农机化人才队伍是帮助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的重要团队, 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与农村机械化队伍建设与培养落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想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就必须要加强农业机械化队伍建设, 因为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队伍才能够帮助农机具更好的发挥作用,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在这一方面, 各级政府应重视对农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将农机“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的3支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首要大事来做, 尽快组建起高水平农业机械化队伍, 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新农村的有效建设提供保障。

3 总结

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来说意义重大。为了能够将农业机械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除了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外, 还必须要提升农民的机械化操作水平, 让农民能够在提升自身生产效益的同时, 成为建设新农村最有效的动力,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够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毕克利, 张立春.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9) :224, 230.

[2]李洵.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03) :268-269.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7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特别是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农机法律、法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农机化发展步伐,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平定县立地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所限,丘陵山区面积占绝大多数,机械化水平与平原地区及全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平定县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就必须在山区机械化上做文章,在丘陵山区寻找突破。

而对平定县来说,制约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机耕路。近年来平定县山区土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机耕路,无法进行机械作业,而人畜作业不仅效率低,劳动强度还大。平定县目前的机耕路现状:一是无人管理和养护,路况很差,许多被雨水冲坏,坑坑洼洼。二是缺少资金,无法兴建和养护。兴建和养护农村机耕路是农村公益事业,平定县山区村庄大部分集体经济薄弱,由村里和村民出资修建机耕路显然无法落实。三是缺乏机耕路建设标准,近几年,平定县有的村庄也进行了机耕路建设,但在兴建时无技术标准,无验收制度、无技术档案,使机耕路的宽度、弯度、路面的平整度,沟桥的设置等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行驶的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农业审计服务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 篇8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全国的份量比较重,粮、棉、油、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位置。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江西农业发展实力较弱,农民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仍有近百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近年来,江西在财力有限的前提下,每年都在中央政策的激励下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江西省审计厅的农业审计部门也及时跟进,对投入“三农”的资金加强了审计监督,切实起到了维护广大农民权益的作用。

2001年至2005年,江西省厅本级累计完成农业审计项目137个,查出违纪违规及管理不规范资金总额284 216万元,已收缴财政13 027万元。向审计署和省政府提交专项审计报告20篇,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13起,已经处理涉案人员39人。

1998年,江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中央财政为此投入资金36.7亿元,分四批对江西省鄱阳湖区实施移民建镇工程。为了确保这项德政工程的顺利实施,维护百万移民的切身利益,江西省审计厅的农业审计部门历时7年,先后5次组织开展专项审计,查出违纪违规资金2亿多元,移送案件343起,查处责任人员近400人。

2003年,江西省审计厅的农业审计部门对全省财政扶贫资金进行专项审计,查出违纪违规资金39 448万元,并分别向审计署和省政府提交了专题报告。江西省政府黄智权省长作出批示并敦促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和省发改委等部门针对各自系统存在的问题按照审计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进行逐个纠正和整改,并要求分别向省政府提交整改报告。

2004年,针对中央出台的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江西省审计厅的农业审计部门对全省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这项审计工作得到了审计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江西广大种粮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同年,为了配合国家对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总体验收,安排了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专项审计。江西省政府黄智权省长对江西省审计厅此项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并责成各单位和部门逐项核查,按整改意见分别作出处理,敦促及时整改。由于审计深入,整改工作到位,江西省顺利通过了国家的检查验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还予以了奖励,彻底消除并挽回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3年曝光某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问题对江西省造成的不良影响。

2005年为了搞好财政支农和退耕还林资金的准备工作,江西省审计厅的农业审计干部利用春节期间回老家走亲访友的机会,开展了以“关注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是农业审计干部的职责”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深入10个县17个乡镇的23个村,走访了近百户农户,发放并收回精心准备的《农户基本情况表》和《专题调研问卷》,提交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2005年的退耕还林资金审计覆盖面广,全省共投入审计力量570人次,共对11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退耕还林资金分配管理部门362个,乡镇、项目实施单位1 095个,5 819户退耕农户种苗费、现金、粮食等补助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实地检查了18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审计资金总额达185 254.49万元,查出了粮食发放不实、差价收入被侵占挪用、荒山代造款过高收取未与退耕农户充分协商、种苗采购供应环节存在漏洞、虚列支出套取甚至贪污私分种苗款、以各种名目套取骗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挤占挪用截留克扣退耕还林资金、巧立名目违规收费以及造林管护不力致使成活率、保存率低等问题,共查出各类违纪违规资金31 644万元。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江西作为农业大省,新农村建设应该说基础相对薄弱,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审计作为监督职能部门,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是否有所作为呢?怎么作为?

实际上过去江西省审计厅的农业审计部门的许多审计工作都是与服务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说,农业审计服务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那么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怎样进一步加强农业审计监督,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呢?

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大农业审计观念,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于审计工作始终,通过扎实有效的审计监督,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把涉农资金作为审计监督重点,进行跟踪监督。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是关键,今年国家将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应会高于往年,财政及其他多渠道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必定高于往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资金能够及时筹措到位?到位的资金能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资金的使用效果是不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农业审计部门必须及时跟进,加强审计监督。为此要重点加强国土资金审计,揭露和查处乱占滥用耕地、违法圈占农村集体土地、征地得不到应有补偿、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促进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农民耕地;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退耕还林资金、水利建设项目等审计,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滞留、拖欠农业专项资金,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促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扶贫资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的审计,以人为本,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资金、重点项目资金等支农资金的审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审计监督,促使涉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是在审计内容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内容全面,进一步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对政府关注的、农民关心的、反应强烈的、涉及面广的问题,抓住不放,查深查透,给农民一个满意的答复,同时及时发现并反映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在分析、评价、考核农业专项资金效益情况时,重点抓住资金的投入决策环节,检查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抓住资金投入程序环节,检查项目是否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项目立项、项目管理、组织实施和验收、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验收、资金运行等环节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抓住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确保农业专项工程能永续利用,良性运行。

三是“审、帮、促”相结合,促进建立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查找原因,结合开展财务管理规范化活动,促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逐步达到严格管理、规范管理。根据涉农资金来源层次多、资金使用链条长、管理较为分散的特点,对各级使用农业专项资金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建立资金管理的预警机制,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9

2月9日下午,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神农行动‛启动仪式在樊城区太平店镇启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信办、省信息产业厅、省农办、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的领导和市委副书记万桃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金玉出席启动仪式。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农村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神农行动‛的主要任务。‚神农行动‛启动仪式选在太平店是对我镇近年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充分肯定。

太平店镇版图面积232.7平方公里,下辖42个行政村,3个街道居委会,3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7.3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宜林山滩5万余亩。我镇是农业大镇,农村人口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三,农民富则全镇富。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镇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镇委、镇政府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和需要,加快农村农业信息化步伐,向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农村市场真正需要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为农民搭建信息致富的桥梁。我镇充分利用和整合电话、电视、电脑等资源,利用 ‚互联网信息+电视节目信息+电话联络信息‛的‚三电合一‛方式实现了农业信息与农民的零距

离传播、零距离服务、零距离培训、零距离受益。通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搭建信息系统平台,把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供求等信息及时发送到网上,解决信息收集难、发布难、交换难的问题,为农产品的供求、农技、农贸等提供最新信息。目前,我镇已建成一个农业信息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和11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2006年,我镇农产品贸易网网上展销促成农产品交易2万多吨,成交金额10万多元。农业信息数字化,使我镇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目前全镇发展山药、土豆等蔬菜5000亩,落实冬春萝卜面积2000亩,草莓面积1000亩。蔬菜大棚180多个,新发展黄豆、芝麻等小杂粮面积达到1万亩。引进日本甜柿350亩,油桃800亩,拐枣460亩,大梨枣、布郎李、桔橙等1000多亩。蛋鸡养殖协会、草莓协会、豆制品加工协会、香菇协会等等,网络了一批乡土人才,在市场经济中同进同出,互惠互利,成为新的经济实体。民间传统手工业产品实现网上营销。王台村的豆制品、龚州麻绳、小龙洲的鞭炮、蔡岗的凉席、小樊粉条、龙巷的竹编等在襄樊、十堰、宜昌、河南郑州等地都找到了订单。全镇实现农业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到3550元,与上年相比人平增收500元。

电脑编织致富网

我镇芦湾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安谈到网上农业信息时,他满脸兴奋地说:‚我们村在网上创建的商务信息栏就像一个‘黄金宝

地’。‛2006年,他们通过电脑网络发布山药丰收信息后,湖南长沙市一家农贸公司很快发来联系邮件,一次就签下订单收购山药50吨,成交金额达10万元。一下子解决了山药零售易损伤、价格低的问题。近年来,我镇有许多村像陈文安这样的搭上了农业信息的‚致富快车‛。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的各类农业企业‚网上卖菜‛、‚网上卖鸡‛、‚网上卖果‛等生意日益兴旺,广大农民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据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随成介绍,我镇目前开办综合性网站点1个,农业农村政策信息网点11个。网站主要面向农村开展三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开辟了实用技术、新品推荐、专家系统等栏目,开展网上农业病虫预报、专家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向农民提供计生、医保、养老保险、土地、道路建设方面的政策信息。三是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企业招工、劳动力需求、农产品供求等方面的市场信息服务,以及科普、气象、交通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领域信息服务。网站自去年7月底开通以来,已累计发布各类信息2000条以上,网站点击率稳步攀升。

电视看出致富路

为了让普通农民朋友看得到农业信息,学得到农业技术,自2004年以来,镇委、镇政府利用镇电视台传播信息的便利条件,开办了《农村科技》、《农业信息》专栏节目,主要是选播中央

七台农业频道与本地情况类似的‚科技迷‛、‚致富经‛,让农民学有榜样,学有动力。同时,结合时节播放农业生产管理中应关注的问题,很受农民欢迎。年前,随着500多头肉猪销往广东。我镇养猪大户凌代全笑了,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农业信息电视频道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凌代全通过电视媒体学到了生猪养殖技术、疾病有效防控等知识。经过四年多的流动发展,已成为一个年出栏2000头生猪养殖大户。不仅自己致了富,还为他人送去了养殖技术,带动了五十多家农民养殖致富,成为生猪养殖龙头。

自农业信息专栏开办以来,为农民解决重大疑难问题800多个,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发送农技、预防灾害等公共信息2000多条,减轻农业灾害损失超过100万元。

小樊村、沈河村农民依靠农业信息电视频道调整种植结构,组织农民大力发展苞菜、辣椒等无公害蔬菜生产。近两年,两村年种植蔬菜2000多亩,外销额130万元,仅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徐堤村农民吴志军结合农业电视频道农业培训节目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三膜覆盖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把草莓上市时间提前到元月份,挂果期延长到5月份。并且具备投资小,效益高的特点。元月份草莓每斤价格在10元左右,按每亩草莓产1000斤,收入在10000左右。

电话连上致富线

春耕生产生产在即,镇种粮大户王堤村的农民王爱民正忙着用电话联系粮食种子。放下话筒的他略显激动:‚这年代信息太重要了,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民不出家门也能通过电话了解急需的农科知识和市场行情。‛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10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不仅仅是减少秸秆焚烧的重要措施,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也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全面推广秸秆全量机械化还田是对秸秆最有效的一种处理利用方式。东海县驼峰乡实施秸秆还田项目两年来取得可喜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搞好调查摸底, 制定技术路线

驼峰乡农作物主要以稻麦两熟为主, 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省确定为江苏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乡镇.为了更好的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在全乡范围内全面推广, 解决农民对秸秆处理的难题, 我们以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乡镇为契机, 对全乡地块的地形地貌给予全面的调查, 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作出秸秆还田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在两季的秸秆还田中, 首先要对机械化收割的留茬高度给予控制, 对留茬的高度控制在15cm左右, 以适合机械对秸秆的还田, 并且在两季收获期间实行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干预收割机手控制留茬高度, 安排人员进行巡查和发放宣传材料给农户来共同监督, 保证留茬的高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根据今年的实施计划, 通过对全乡进行实地的考察, 经政府领导决定, 对全乡所有行政村实行秸秆还田。借鉴、学习相关单位的良好经验, 再通过调研、实验、示范和推广等工作, 我们在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过程中, 确定进行1~2遍埋茬耕整作业需要的机具为大马力的秸秆还田机械, 对多种机型引进进行适应性对比选型实验, 最终选用的拖拉机有常州产的东风700、750, 东方红700, 江苏清江700、750等大马力轮拖系列, 配套秸秆还田机械为1GQN-230型或1GQN-250型旋耕灭茬机;在大拖2次耕整结束后用小拖拖平, 小拖选用的型号为东风-151, 配套的机具型号为1GSH-100B, 经过性能测试和考核, 机收后该机型对平均茬高在15~20cm的粘性土和沙壤土田块作业, 耕作层深、秸秆及其它植被的覆盖率、作业后的平整度以及作业性能的稳定性方面, 基本能满足驼峰乡稻麦高留茬秸秆还田的农艺要求。根据驼峰乡实际的地理形势和种植收割情况, 我们特意制定了适合全乡应用的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工艺路线, 具体路线是:

1) 小麦机械化收获 (收割机带秸秆粉碎装置) →撒施基肥→放水泡地→旋耕机耕整两遍作业后小拖平整地块 (薄水层) →水稻机插秧。

2) 小麦机械化收获 (收割机不带秸秆粉碎装置) →人工将草撒匀→撒施基肥→放水泡地→旋耕机耕整两遍完成秸秆还田作业后小拖平整地块 (薄水层) →水稻机插秧。

3) 水稻机械化收割→机械化还田→小麦机械化播种。

以上三种路线基本上能够适合我们本地田块的应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是采用机械化手段对作物秸秆处理后还回田间的技术, 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整秆还田、根茬还田和水田秸秆还田等。机械化秸秆还田不仅合理、高效地利用了秸秆资源, 防止秸秆焚烧或废弃带来的环境污染, 还能培肥地力, 增加作物产量。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 现有大、中型拖拉机的动力及收割机、秸秆粉碎机、播种机及各种的配套机具, 其技术性能已经能够达到和适应秸秆还田的要求, 为秸秆直接还田提供了装备保证。

2 加强宣传引导, 做好典型示范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散发宣传材料, 宣传秸秆还田好处和重大意义, 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 为提高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实施小麦机收秸秆切碎直接还田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一项涉及农业生产的公益性、简洁性、实用性的技术, 要使农民转变接受这项实用技术, 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领导接受, 取得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2008年以来, 驼峰乡政府和县农机局共同组织数台秸秆还田机械、插秧机在驼峰乡进行多次演示, 扩大影响, 提高农民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认知度。同时在收获季节通过新闻媒体制作主题片进行广泛宣传。2008年6月、2009年7月, 组织各村的相关人员参加在曹浦村、麦坡村召开秸秆机械化还田及机插秧集成技术现场演示会、示范培训会, 使参会人员对秸秆机械化还田这项技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秸秆简便的就地机械化还田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还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促进粮食增产增效, 逐步走向符合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驼峰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会议, 与各村签订了秸秆禁烧目标责任状, 对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每亩给予20元的补贴, 同时发放秸秆禁烧通知书到各户, 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秸秆还田的好处。

3 强化技术指导, 下村入户落实

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机插秧集成技术是农机与农技紧密联系结合的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实用技术。实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地块里秸秆含量大, 不宜使用手工栽插水稻, 使用机插秧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 而且还保证了栽插后秧苗的整齐、透气性、透光性。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是一项多种农机具配套的新生技术, 首先要做好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培训工作, 技术培训是这项目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对有关农机手、种植大户、村农技人员以及村级领导开展培训, 使其加强对农机、农艺紧密配合的认识, 提高协调水平, 掌握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 从而开展示范工作。乡镇成立技术指导小组, 聘请专家对乡镇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与专家保持联系和沟通, 以便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秸秆机械化还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 不仅能改良长年来因焚烧秸秆对土地造成的板结, 而且还能改进土地的其他结构。实践证明, 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特别对缓解我国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 弥补磷、钾化肥不足有十分重要意义。坚持常年秸秆还田, 不但在培肥阶段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而且后效十分明显, 有持续的增产作用。因此, 秸秆还田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加强培训核心示范村的技术骨干, 通过培训推动、典型带动, 培养一批集成技术推广、应用骨干, 利用农机科技入户, 把秸秆还田技术传播到农户的手中, 从而扩大技术的应用辐射范围。

乡镇的技术指导小组对秸秆还田的地块实行技术跟踪服务, 对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及时向相关的业务单位反馈信息, 总结、积累整个过程中的良好经验, 用于以后的秸秆还田工作中。搞好技术指导, 农机部门要搞好调查研究, 拿出技术指导意见。机械作业期间要全力以赴, 搞好跟踪服务, 及时为机手搞好维修、调试, 为提高秸秆还田水平提供技术保障。以点带面, 逐步推进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新技术利用的实施范围。

4 落实领导责任,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秸秆还田能否顺利实施, 关键还是在于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来判定, 各级政府要形成共识, 将秸秆禁烧和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明确责任, 各司其职, 又要相互合作, 通力配合, 确保整体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并且要层层签订责任状, 责任到人, 形成高压态势。一方面要狠抓秸秆禁烧工作, 一方面要搞好秸秆还田机具的推广, 为秸秆综合利用、切碎直接还田提供有力保障。

上一篇:电影钢琴家音乐艺术下一篇:廉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