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的资本帝国

2024-08-12

万向的资本帝国 篇1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深刻总结了《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主义在半个世纪里的发展变化, 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在理论上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和驳斥。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分三个方面: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是帝国主义的实质。”[1]

人们对当今资本主义发展呈现的各种现象所提出的种种疑惑问题, 正是来自这些论断。因此, 很有必要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一是就资本主义的“垂死性”、“腐朽性”论断本身;二是就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任何一种理论或者论断的提出都不是孤立的, 它有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 且和论述者本人的其他相关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就资本主义的“垂死性”来说, 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就是“行将死亡”、“很快灭亡”的意思。列宁使用“垂死”一词, 不是指生物的生命过程, 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含义。在《帝国主义论》中, “垂死性”包括过渡性和长期性两个要点。从列宁的论述中不难看出, “垂死”与“过渡”具有同义, 垂死的资本主义就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因此, “过渡”也就成为资本主义垂死性的基本含义。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 其最终死亡还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关于帝国主义的“腐朽性”, 列宁认为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垄断价格会使技术进步的动因在相当程度上消失, 另一方面, 垄断带来的腐朽趋势并不排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趋势。在他看来:“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那就错了。不, 在帝国主义时代, 某些工业部门, 某些资产阶级阶层, 某些国家, 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 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 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2]可见, 列宁所说的“腐朽”, 原意并非整个停滞、不发展的静止状态, 而是一种停滞和发展相统一的动态趋向。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是对当时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表现出的危机状况的深刻分析。列宁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并没有全面继承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危机和世界革命的理论, 把对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变成了毫无内容的空洞口号, 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描绘成一个机械的、直线发展过程:矛盾引起危机, 危机引起革命, 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灭亡。所有的战略和策略的制定都把帝国主义行将灭亡当作出发点和基本指导思想。这种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教条式的理解和对革命形势的盲目乐观, 以及对革命发生急于求成的思想, 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辩证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主要表现为既对立又合作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 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 相对于传统形态的资本主义, 现代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对生产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主要表现为: (一) 在占有关系方面, 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 从传统形态的私有制向现代形态的私有制转变。这就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发展。股份制的普遍化, 推动着“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变。当然, 资本的社会化发展是有限度的, 它并没有改变资本家私有制的本质, 但改变了私有制的实现形式, 突破了传统的纯粹私人占有制的狭隘界限。这是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某种适应和顺从,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以及劳资之间的阶级矛盾, 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新发展。 (二) 在交换关系方面, 市场经济的调节和运行体制的更新。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扩张, 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 迫使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既吸取了频繁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教训, 又吸取了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 普遍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作用的功能,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性后果, 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三) 在分配关系方面, 西方资产阶级从获取的高额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用以调节分配, 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如对大公司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 确定最低工资限额, 实行低收入补贴, 失业与残疾者保险, 等等, 以缩小财富分配的差距, 缓和资本和劳动的对立, 在客观上维持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我们还要看到,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具有原生的积累优势, 它们巨大财富的积累是建立在经济掠夺和国际剥削基础上的。

其次,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 加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造成了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 一些矛盾暂时缓和了, 但这并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这是因为资本的本性没有改变,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只能说明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最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顺应生产社会化方向的改革和调节, 如股份制的普遍化和资本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的国有化和合作制,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 等等, 实质上又在为社会主义提供现实的过渡形式和完备的物质基础, 可以视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生长着新社会的因素, 是向社会主义转变这一历史总进程的接近。

当然, 从现代资本主义的实际状况来看, 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其过渡的具体形式也将不会是单一的。现实的社会主义, 由于物质基础的先天薄弱, 加之发展过程出现的巨大波折, 生长和优越性的发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还将在同一个地球上长期并存、竞争。因此,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历史地看待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显示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发展, 而世界社会主义则处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低潮。我们应当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社会, 它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从原始积累阶段的资本主义到以自由竞争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 二战以后, 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形态。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实质上是一种以广大被剥削阶级和被掠夺国家作出牺牲、遭受苦难为代价的一种历史形态。它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过程, 同时都包含着自己历史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第一, 当代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提高了雇佣劳动强度和剥削程度, 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 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仅没有改变, 而且在向世界范围扩展。第二, 资本的集中在推动了生产社会化的同时, 也加剧了垄断, 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证券、股票等金融资本畸形发展, 使金融体系与实物经济严重脱节, 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投机性和寄生性。第三,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加剧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第四, 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建立在多数不发达国家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历史的产物, 必定有其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过程。资本主义在当代之所以仍在继续发展, 是因为它的生产关系还有调节余地, 它的生产力还有发展空间, 有发展, 就不会短期内灭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绝不会出现的。”[8]这就是著名的“两个绝不会”的科学论断。

社会形态发展和更替的内在根据和实质, 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这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表现在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必定是有限度的, 它不会永恒存在下去,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 财产的占有方式必定彻底走向社会化的方向, 而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致命所在。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看, 它无疑将作出进一步的调节和改良, 以缓解存在的矛盾和出现的危机, 但只要这种调节和改良还是在私有制的框架内进行的, 那么其作用必定有限。

参考文献

[1][2][3][6][7]列宁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5:704, 683, 706, 685, 705.

[4]列宁全集 (第26卷) .人民出版社, 1988:36.

[5]列宁全集 (第34卷) .人民出版社, 1985:44.

万向的资本帝国 篇2

然而,明清两代却以此为资本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一系列对发展不利的政策相继出台。使得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受压迫的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国家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差强人意。此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悄悄地崛起。既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他们不顾市场的吸纳力,利用机械生产的优势一次性的生产了过多的产品。生产力与消费能力的巨大差距逐步显出来。此时一个闻名世界的著作诞生了。《马可波罗行纪》中作者把中国这个西方人眼中的神秘国度描绘成一个满地黄金与珠宝的世界。中国这个四万万人民的国家无疑的成为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最佳地点。再加上马可波罗的变相宣传,帝国主义列强便先后来到了这东方的神秘土地上。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资本帝国主义用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肆无忌殆地进行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危害性及其严重的。我认为他们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面体现出来的。

外国帝国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渠道过窄,长时间的产品积压成为当时西方的资本帝国主义的最主要的矛盾之一,为了缓解国内的矛盾保持国家内部的稳定他们将危机转嫁到国外。

经济方面,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前,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就已经也中国有贸易上的往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茶叶等都有很大的需求量,对华贸易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利用走私毒品的方式改变贸易逆差。鸦片战争的40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有40万箱。掠走了3~4亿银元。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使当时的中国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而这只是经济上的消极影响,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的统治阶级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力量。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支持禁烟的一方和以从中获利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方。而鸦片使得中国的军事实力大大的降低。书中曾描述吸食鸦片后的模样,”面如枯槁,脸色蜡黄,骨瘦如柴且手无缚鸡之力。“试想,一个军人如此模样怎能开赴前线去与敌人对抗。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之外,这也是中国后来与侵略者对战失败如此之快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只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一个开端,对于后来的中国更是有着毁灭性的作用。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接着西方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分裂瓜分。其中最主要的是

一.割占土地,这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 二.外国船只可在中国各个港口和河内航道自由航行,这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三.外国人在华不受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这方面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四.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自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由“机会均等”地争夺沿海港口改变为以武力来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官僚和清政府的腐败致使帝国主义在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在清政府的默认下开始了对中国的疯狂瓜分。他们竞相鲸吞在华更大利权,欲把中国推向殖民地的深渊。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和俄国最先伸出魔爪。1897年11月,德国藉口巨野教案而启衅,悍然派兵强占胶澳,继而又攫取山东利益。强占胶州湾事件发生以后,产生了连锁反应,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效尤。相继发生俄国攘夺旅顺、大连、北满以及内外蒙之路矿权和行政统治权;英国占据威 海、九龙,划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日本侵占台湾,划福建为势力范围;法国窃取广州湾,划桂、滇、粤为势力范围;意大利调集兵舰,图谋浙江三门湾和登州庙岛等地的事件。从此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的内陆和边陲地区,所谓的“势力范围”,实际已成为帝国主 义列强所控制的领地。在中国掀起反瓜分民族运动前夕,帝国主义要求正式瓜分中国的野心膨胀,肆意宰割中国的形势继续恶化。至此,中国的领土被瓜分的所剩无几。可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不只中国遭受到侵略,印度也遭受了严重的侵略。而在英国侵略印度一事马克思认为,“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那么同理,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也有一点积极的意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主要是打破自然经济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在被迫的情况下发展起了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他主要是在原有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促进我们也不要忽视。

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成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过程中,不少爱国志士已预感到亡国的危险,他们愤慨地说:“假令各国之兵皆如此横行于我之内地,而莫敢谁何,我将何以立国耶!”中国人民反对瓜分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是遍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甚至在清政府的部分文武官员中,也不乏主张抵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爱国人士。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追求在华的利益,始则采用坚船利炮,继则采用血腥屠杀,镇压中国民众。这些凶残狡诈的行径,不仅没有威慑住中国民众,反而促使反侵略的斗争更加高涨起来。凡八国联军所到之处,均遭到各地民众的抗击。

上一篇:几何量测量下一篇:聚氯乙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