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十篇

2024-09-12

读书与做人 篇1

季先生为何有如此高的成就?当然是离不开他的一个爱好———读书。当时的教育条件如此艰辛, 更是这份执着与爱好成就了他。在他的《读书与做人》一书中分为两个大部分教育我们当代年轻人, 一写读书, 二写做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首先审视自我的文化修养, 以季先生为楷模。改善学生对我们教育者的看法。为人师表者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只有提高我们自己, 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教育上我们作为学习的先驱者, 就应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好头。

首先我们来谈读书, 季老先生曾写道他的读书经历:“六岁以前, 我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 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 我现在全部忘掉了, 大概只不过是几个字罢了。六岁离家, 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逃到济南去谋生的, 经过不知道多少艰难险阻终于立定了脚跟。从那时起, 我才算开始上学。”现在的时代不同于往日, 我们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形成良好的自我修养成为当今教育学生的主要的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又多了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让学生自觉的去读书?让学生自觉去读书, 则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去正确引导, 大学主要以自立、自觉、自信、自强为前提, 教育大学生因有相应得当的方法。四个‘自’则是我们教育者去引导的重要入手点, 从四个‘自’上着手改变一个学生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季先生在书中还写道:“在清华北大期间, 我曾读遍了图书馆中大量的书籍, 去充实自己。”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书是他自愿读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时间时就可以去引导他们多看点书, 让他们自愿去看书是我们引导的首要工作。想要改变他们, 首先我们自己能否用闲余时间多看两本书, 能否在学生面前出口成章, 在大局面前稳如泰山, 这便是考验我们的读书量。当我们做到时, 自然可以影响学生去自愿读书, 我们也可和他们一起阅读, 既提高了自己也改变了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自觉起来提高自我修养。就在上周参加一个班的读书分享会的时候, 我了解到学生的读书趋势, 曾经在我眼里, 这个学生好像从来都不会涉足到某方面的知识, 可是在分享会上, 他让我感受到了另一面的他, 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

作为新生代的老师, 走过学生的路, 也成为一名教育者, 应该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前段时间结束的节目《我是歌手》, 当一位具有影响力的选手在直播时提出退赛的请求, 著名主持人汪涵急中生智, 化解危机, 并且解决的如此漂亮, 这对于当年还只是在湖南卫视当一个小小杂役的他来说, 能做到著名主持人的位置上, 定是建立在博览群书, 每天抱着《菜根谭》和《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过日子。只有脑子里有货, 才能急中生智。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审时踱世, 更有力的去改变学生对于读书的看法, 我在工作岗位上, 时常也遇到各种问题, 结合这些问题, 得到一个答案就是充实自己。

作为教育者读书确实重要, 但却不能落下做人的道理, 我从读大学到现在在大学里工作, 我深刻的理解到大学的定义,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有素质有品德的大学生的地方, 现如今的大学不仅注重专业培养, 也在教授大学生做人的道理。有人说人分三品, 有才无德者, 下品。有德无才者, 中品。德才兼备者, 上品。为什么说有才无德者为下品, 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可能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在大学里, 需要培养德才兼备者, 季老先生书中也提到尊重, 孝道与礼貌。做人最重要的往往需要尊重他人, 能尊重他人的人也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走进社会以后才有更好的发展。学会孝道, 父母之恩大于天, 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礼貌则是尊重的一种。抛开其他的做人准则不看, 单单看这三点则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品德。

古往今来, 中国人讲“读书”, 就是为了“做人”。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上来谈,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在这个尤为重要的时期, 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 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和实践观来教导和引导好我们的大学生们。我们的教育本质本应是追求精神高尚。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躯体, 何言“成功”?由此可见, 教导学生的成功, 不在于权势, 不在于财富, 而是取决于交给学生的常识, 学识, 和胆识,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我们有句俗话说:“世上难事千千万, 最难还是做人难”。做人确实难, 但是如果我们能明悉做人的本质, 一心向学, 难又如何?这也是我们要给学生传达的。如何培养有品德的学生群体, 这并不是学校一个机构的事, 而是社会全体人员该关注的事, 作为我们与学生走的最近的人的大事!做人两个字说起来很简单, 但做起来很难。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上反而应该反思一下教育两个字是否在我们心里已经产生深刻影响。下一代人应该如何去做人, 我们应该如何以身作则, 是不是我们当下非常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读书与做人 篇2

一、《易经》关于“做事”的伦理观念

在《易经》的时代, 从八经卦到六十四重卦, 再到卦爻辞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过程较为充分地显现出了文化理性化发展的路径。“人事”在先民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则是其明显的表现特征。而在“人事”活动中, 关于“做事”的生活智慧与伦理规范的思考和总结越来越丰富, 体现在《易经》里, 主要有着以下几方面:

(一) 尊重规律

《易经》虽然是以颇具神秘色彩的卜筮为主, 但其中也体现出较多的哲学的萌芽, 对于自然规律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它往往通过象征类比的思维模式, 以人事比附于天道, 借助于自然规律来告谕人们“做事”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著者就说:“故易之为书, 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如, 在《乾》卦爻辞中,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 “九四, 或跃在渊, 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上九, 亢龙有悔”, 就借助于“龙”这一自然物象从“潜”、“或跃在渊”到“飞”、“亢”的事物发生、发展到衰落的运行轨迹, 来喻示人们做事所应当遵循的规律, 并告诫人们要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清楚的认识, 从而谨慎从事, 并早做防备。又如《小过》卦辞说:“亨, 利贞, 可小事, 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 不宜上, 宜下, 大吉。”卦辞通过“飞鸟哀鸣, 向下而不向上飞”这一自然规律的经验性认识, 来说明在“小有过越”时不宜勉强施行宏大事业, 应当守持正固, 从小事做起的“做事”规则。如此等等, 都充分说明:《易经》分外强调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 人们“做事”必须清楚认识、掌握和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 按照规律“做事”。

(二) 与时偕行

《易经》之“易”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变易”, 有学者指出:“‘变易’为《周易》一书丰富哲理意蕴之核心内容, 而‘变易’的根本及必要之条件, 就是‘时’。”“时”字在《易经》中虽只有一处即《归妹》九四爻辞:“归妹愆期, 迟归有时”, 且不具备太多哲学蕴涵, 然而“时”却是《周易》哲学与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易经》每一卦中的六个爻辞, 实际上也就体现了事物在不同时段的发展状态, 每卦的卦象及卦爻辞就共同营建了一个完整的时空结构单元。而六十四卦通过一定的逻辑安排, 又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时空场。在这样的时空体系当中, 人们“做事”必然要而因时而动、顺时而作, 这也就是贯穿整个《易经》哲学与伦理体系的“与时偕行”思想。”而这一概念, 指的正是“审时度势, 积极而恰当地进取”的“做事”原则。

(三) 持中守正

“中”在《易经》文本里共十三见。《中孚》卦名含“中”, 其他十二处都出现在《屯》、《家人》、《丰》、《泰》、《益》等卦的卦爻辞中, 分别有“林中”、“在中馈”、“日中”、“中吉”、“中行”等用法, 除了少数表示地理方位和时间之“中”, 其余都是指在各种具体事务的进行过程中“持中不偏”、循守中道的意思, 具备较为充分的哲学与伦理学意义。而“正”在《易经》文本里仅有一处, 见《无妄》卦辞:“元亨, 利贞。其匪正有眚, 不利有攸往。”“匪”通“非”, “其匪正有眚”表示“不循正道必有祸患”, “正”即“正道”的意思。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卦爻辞里的“正”都是用“贞”字表示的。“贞”、“正”在《易经》里语义基本相通, 如《彖传》说:“贞, 正也。”“贞”在《易经》卦爻辞中十分常见, 有“正道”之义, 同时通常也被用作动词形式, 作“守持正固”、“坚守正道”解。除《睽》卦等少数几卦之外, 其余诸卦的卦爻辞中均有“贞”字出现, 如“利贞”、“贞吉”、“贞凶”、“贞厉”、“永贞”, 等等。《易经》六十四卦, 每一卦基本上都是着重围绕某一件事情来进行阐发, 其中几乎都有“做事”“中”、“正”的伦理要求。充分说明:“持中守正”是几乎整个《易经》贯彻始终的关于“做事”的生活智慧和伦理要求。

《易经》关于“做事”伦理规则的总结中可以发现, 在这些规则之间彼此均有着内在逻辑和意义上的关联性。不过, 《易经》关于“做事”的伦理思考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 以上三点并不足以将之概括完全。而且, 其中也不乏大量关于“做人”的伦理价值观念。

二、《易经》关于“做人”的伦理观念

《易经》的卜筮之术是通过卜筮出来的吉凶祸福的预示, 以上天垂训的方式来告诫世人做事做人都应当遵循“正道”, 而“正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伦理规则;同时《易经》当中所涉及到的神话、宗教和祭祀内容, 也是“道”的重要内涵。“教”的内容则主要有生活智慧和伦理意识与规范两个方面, 其方式不仅有正面的引导, 也有反面的设诫。综观整个《易经》, 关于“做人”的伦理教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强不息

《易经》开章名义的第一卦即为《乾》, 由六个阳爻组成。《说卦传》说:“乾, 天也”, 又说“乾, 健也”, 指出《乾》取象于天, 寓健强有为、自强不息之意。故《象传》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言从此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做人”之德的表征。再如《豫》卦, 《经典释文》训“豫”为“乐”, 有娱乐、喜悦之意。其初六爻辞说:“鸣豫, 凶”, 上六:“冥豫成, 有渝无咎”, 这几个爻辞中, “鸣豫”、“冥豫”均有耽于享乐、不思进取的意思, 结果要么直接为“凶”, 要么是必须及早醒悟, 否则即有悔恨。《豫》卦从负面结果设诫, 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必须不断进取才可免于祸患。

(二) 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是《易经》贯彻始终的重要设诫内容, 强调的正是“居安思危”这一“做人”准则。《系辞下》说:“《易》之兴也, 其于中古乎?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周易正义》中指出:“此之所论, 谓《周易》也。‘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者, 若无忧患, 何思何虑, 不须营作。今既作《易》, 故知有忧患也。身既患忧, 须垂法以示于后, 以防忧患之事, 故系之以文辞, 明其失得与吉凶也。”这段话就提到, 《易经》始作之时, 作者把忧患意识作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教化内容。如《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 无咎。”强调君子在努力进取的同时, 应当常怀忧患之心, 时刻保持警惕, 并常作反省, 这样即使遇到灾害祸患, 也会无所妨害。

(三) 诚信

“诚信”也是《易经》关于“做人”之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主要体现于卦爻辞里的“孚”字中。《易经》卦爻辞有四十多处提到“孚”, 其中《中孚》全卦即主讲“诚信”。《周易正义》解释其卦名说:“信发于中, 谓之中孚”, 其“信”与“孚”应是相通的。朱熹则将“信”与“孚”略作了一些区分, 朱熹说:“伊川云:‘存于中为孚, 见于事为信。’说的极好。”依照此说, 则“孚”为诚心, “信”乃“以诚心处事”的实际表现。但通常以为, “孚”本身就应当包含了“诚”与“信”两方面的涵义, 将其理解为“诚信”并无问题。《既济卦》九五爻辞曰:“东邻杀牛, 不如西邻之祭, 实受其福。”牛在农耕时代当是十分贵重的祭物, 但古人祭祀显然更重视祭祀者是否心怀诚信之盛德, 而不在于祭品之厚薄。

《易经》从各种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与伦理规范时至今日, 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事务中也仍然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有着较为充分的借鉴和指导价值。在当前的日常社会生活里,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做事”与“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要加大力度对“做事”的重要性及其相关伦理规则的宣传教育, 与此同时, 也应努力强化对于“做人”之德性内涵进行正确地舆论导向和教育。所以, 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读《易经》, 从中国哲学与伦理思想的源头入手, 借鉴和吸收《易经》关于日常“做事”与“做人”的生活智慧和伦理思想的精髓。

摘要:《易经》的伦理思想源于生活智慧的积累、总结、提炼并加以抽象化, 反过来又对人们日常的“做事”与“做人”给以伦理指导。《易经》中关于“做事”的生活智慧与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尊重规律、与时偕行与持中守正等“;做人”的伦理教化方面则体现为:自强不息、居安思危与诚信。《易经》对“做事”的伦理关注居主导地位, 相比“做人”显得更强烈, 与后世“做人”优于“做事”的价值观念结构不同。

关键词:《易经》,伦理,做事,做人

参考文献

[1]邹卫.《易经》道德观浅探[J].河北大学学报, 1989, (2)

[2][唐]孔颖达, 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黄黎星.与时偕行、趣时变通——《周易》“时”之观念辨析[J].周易研究, 2004

谈读书、做人与写作 篇3

不过,书籍毕竟是别人的,所有的感受和体验都很间接,一个作家真正的老师是生活,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是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业余作者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身边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因此,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很重要。作家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培养自己的爱心。只有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才有可能写出感动读者的好作品。如果自己都没有被感动,那么最好就不要提笔做文章。对人对事的敏感程度,衡量着一个作家水平的高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家的看家本领就是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出美来……

关于做人与做文章什么重要,我想这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做好文章,就得先学会做人,人品永远高于文品。事实上,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人品都是首要的,通俗一点讲,就叫职业道德高于职业技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家成名也罢,挣钱也罢,都得讲作家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都不讲了,作品还能承载起什么样的道义呢?

如今的作家,门槛很低,在许许多多的“家”里面,似乎“作家”的准入门槛低得连小孩子都可以随便进出,因此,我不认为作家需要多大的天赋。但是,要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悟性却又的确是少不了的,从这个角度,好像作家又需要天赋。不过,天才大多出自勤奋,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工夫不负苦心人,努力了,总会有收获。现在一些媒体很浮躁和庸俗,作家一旦写出了好作品,不是去看作家为作品付出的艰辛劳动,而是一味地去挖掘作家的“天赋”,仿佛是“天赋”决定了作家的成功,只要有“天赋”,什么努力都不重要了。说到底,这样的媒体是在推崇不劳而获。读得多、看得多、想得多、写得多,没有“天赋”也有“天赋”,反之,即便是“天赋”十足、聪明过人,也写不出像样的好作品来。静得下心,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默默地耕耘,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自然是下笔如有神了!

读书与做人的读书名言 篇4

2)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3) 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4)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

5) 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

6)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7) 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8)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9)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10)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11) 学习靠积累,记忆靠理解,经验靠反思,熟练靠练习。

12)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僮巢慌?老大徒伤悲。

1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4)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15)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16)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7) 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勤劳一日。可得幸福长眠。

18) 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19)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20)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21)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22) 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23)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24) 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25)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为学与做人 篇5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智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听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想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人格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所以仁字从二人。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工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会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伸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刚强极难。一个人有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须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坐,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居”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的:“但昔日之芳草兮,今真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现在你所爱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见诸君的良师呀!

读书与做人作文 篇6

读书与做人都需要“静”。教育局需要安静的环境,这样才能有所获。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到集市上读书,以磨炼自己。刚开始,我是不太看好这种方法的,但后来也就变了。因为,当你真正读一本书时,就会忘掉周围的世界,忘掉自己的存在,与作者共鸣,这也就是心灵上的静。做人就要“静”。诸葛亮就说过:“静,以修身。”静,才能修身养性,提高自我。

读书与做人都还要“净”。读书要心无杂念,心中没有杂念了,自然也就净了。这与做人是一样的。洗濯污浊的心灵,让心中永驻一股清泉,让“净”字常伴身边,就会猛然间发现:呵!这世界竟是如此美好!

读书与做人都讲究“专”。“专心致志”一词就可看出“专”的作用。只有“心”“专”了,才能“致志”。做人与读书都是如此。读书若不专,便什么都读不进去;做人做事若不专,便一事无成。蟹为什么“非蛇鳝之灾无可寄托者”?蚓为什么“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一躁一专,不必多讲。

读书与做人都要切记“思”。读书要思,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思又学什么呢?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这个道理。做人更需要思,而且要“常思、多思、善思”。有人问,思什么呢?就让曾子来告诉你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楼下不就有“三省厅”吗?今天你思了吗?

读书与做人更需要“悟”。读书需要“悟”。读书如果只读表面,那就没意思了,要细细品味,才能有所“悟”,“悟”后才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读书竟是有趣!当然,要真正有所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细品。做人更需要“悟”,我们要“常思”才能有所“悟”,悟出人生。我们虽不能像释迦牟尼那样有如此之“大悟”,但我们亦能从自己的“小悟”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投资如做人 品德与技术并重 篇7

看看李大霄先生的履历,人们会误以为他只是个出色的预言家——2000年中期提出“摘荔枝”,2005年中期提出“播种”,2006年提出“不拔青苗”,2007年提出“摘熟苹果”,2008年提出“保护胜利果实”,2009年融冰之旅已经启程,2010年融冰之旅需要坚持,2011年融冰之旅渐入佳境。

任何事情回頭分析容易,做出预言难。事后分析体现的是后见之明,事前分析并且准确预言体现的是对于市场规律、对于现实状况的把握,更容易被臭鸡蛋与烂番茄袭击。

每个投资者都会背诵“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但什么时候到了该贪婪的时候,是在沪综指4000点贪婪,还是跌到3000点时贪婪,各花入各眼。因此,尽管李大霄先生在证券市场有着良好的声誉,人们依然将信将疑,因为人性在任何时候都是贪婪与恐惧并存。

2009年的融冰之旅寒气逼人,2010年提出融冰之旅需要坚持,投资者狐疑不定,因为此时证券市场在融资、再融资的逼迫下,中国证券市场的表现在全球垫底,与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为伍。

笔者坚信,从长周期来看,李大霄先生是正确的,作为体量庞大的经济体,蓝筹股处于历史估值底部,这与中国的经济体量与发展成果不匹配,也与中国活跃的民间资金不匹配。中国证券市场未来将有一轮大飞跃行情,股市必然跑赢楼市。正如日本与中国香港在经济起飞之后都伴随着证券市场的腾跃。

从短周期来看,市场底部的信奉者将付出坚韧的代价,甚至需做偶尔亏钱的准备。理由很简单,在2010年开始的紧缩周期中,证券市场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从为银行等大型企业补充资本金、到为创新型企业解决融资难,甚至挤除资产价格泡沫、抑制通货膨胀,都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任务。所以,到了市场底部,什么时候能腾飞,实在难料。

来看看美国市场的先例。

美国证券市场完整地诠释了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含义。道琼斯指数围绕1000点争夺了17年。1966年1月18日,道指盘中最高触及1000.50点,直到1982年12月,才成功翻越1000点,并一直保持。其中1972年和1976年,道指突破千点全部回落。

另一场惨烈的道指万点争夺战从1999年延续至今——自1999年3月16日首次盘中触及10000点以来,道指先后63次突破然后跌破这一关口;2010年6月29日,道指报收于10138.52点,仍在万点之间打转,道琼斯指数的万点争夺战远未结束。

虽然短期存在争议,但李大霄先生的长期判断基本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荣辱与共,携手共度,人生最可怕的是有个施冷箭的朋友,在关键时刻出现。就冲着李大霄先生每次关键时刻坚守理念甚至放弃眼前利益在所不惜,这样的人,就值得交。

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李大霄先生具备最关键的素质,一是对市场的热爱,二是勤奋与刻苦,三是一以贯之的逻辑。

一次笔者与李先生共同出席东莞某个论坛,一脸敦厚的他眉飞色舞讲述证券市场规律,令人印象深刻。这位与中国证券市场共同成长的人对于市场的无比热爱,他的表情、他论述的细节无法造假,每天的阅读与分析,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数十年,已经印证了他的刻苦。

很多人相信天才存在,所谓龙居于野而能一鸣惊人,这一套罗曼蒂克的调调在证券金融市场根本行不通,没有一个研究者可以离开市场数年不闻不问还能保持市场的敏感度。职业精神必须体现在坚守中,没有对行业的热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没有对行业的热爱与辛苦,对市场的正确敏锐度很快会消失。

同样重要的是,李大霄先生的分析逻辑与框架从未改变,资金流动性、估值、行业分析等等,并且要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更新变量与数据。说来容易做来难,大道至简。一次分析错误,很多人会全盘推翻分析框架,甚至希望有神仙推荐股票,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分析、检验自己的分析框架,这是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本书是长期分析的结果,用一句话说,浸淫了几十年的市场化,中国特色市场以及作者的品格尽在其中。

希望人人都能坚守。

读者肯定希望具体看到分析框架,看到分析框架中体现什么样的市场理论,体现作者什么样的人品,这不,来了。

读书与做人演讲稿 篇8

对于每个人来说,孔子非常有名。但在我看来,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孔子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在封建帝王时代,孔子被历朝历代的帝王奉为神圣,被捧为“教主”式的人物,他们均把孔子当作维护自己封建王朝统治的政治工具。汉武帝最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后唐玄宗首封孔子为“文宣王”,后宋真宗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朝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皇帝封为“至圣先师”,最后清朝顺治皇帝集历朝之大成,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而我今天所讲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后人尊称为“孔子、孔夫子”,简单归纳起来:孔子首先是个哲人,是个有思想的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次,孔子是个政治家,但却很失败,思想直到死后才为后来的统治者所接受;再者,孔子是个伟大的、完美的、超越任何时代的教育家,中国的教育史首先应该从孔子写起;最后,孔子是个人格高尚的好先生、好老师。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大约距今2500多年,这个时期世界上几个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诞生,他们促成了世界文明最早的起源。比如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及印度的释迦牟尼。

孔子一生做了些什么?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孔子从小就喜欢研究礼节,并且特别感兴趣。

孔子生活的鲁国,首都曲阜地处泰山之南,是当时周文王之子周公的子孙的封地。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的情况是周天子手下虽然拥有众多诸侯国,但本身并无实权;各诸侯国下面封大夫,其下为家臣。当时孔子生活的鲁国,最有势力的不是诸侯,也不是大夫,而是底下的一个家臣,这让孔子感觉到礼节出现了问题。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连鲁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了知识,并且进行了运用,这不是很高兴的吗?你们从各地方来到这里共同学习,这不是很快乐的吗?人们对我们不了解,我们也不要不高兴、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经过几十年的揣摩,我猜测这是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说的话,当时孔子肯定不止说了三句,但鉴于当时没有纸和笔的局限,弟-子们可能只记录下这最重要的三句。

而《论语》就是孔子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们记载下来的孔子的言论。我曾做过一个实验,整本《论语》连正文、加注解还有翻译,如果每天看8小时,一个人两天就可以看完。但是我提倡在弄懂大概意思的前提下再读《论语》,否则只会死记硬背。

孔子在出使齐国时,曾听过一次音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我们今天的“超级女声”也不过如此,孔子说他想不到音乐会迷惑人到这个程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音乐。“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科目中的“六艺”,孔子在上课时,甚至允许学生在下面随便摆弄乐器。由此联系到目前不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轻视音乐,这是十分不好的。

孔子四十而不惑,在孔子的子弟中,有两个人比较重要。一个是季路,此人比孔子小8岁,身强力壮,是个侠客,负责保卫孔夫子;另一个是颜渊,虽然年轻但十分谦虚、好学也十分聪明。

一次,三人谈论起志向的问题。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两个学生的志向,子路愿意把好东西如车马轻裘与朋友共享,即便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自己做了好事,不骄傲,不到处宣扬,自己该做的劳累的事,不会推到别人身上。子路进而反问孔子的志向,孔子希望“年纪大的,平平安安;朋友能够信任我;年轻的人,能够想念我,愿意到我这里来读书。”由此可见,孔子教书时,十分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但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这一点十分难得。

50岁时,孔子开始做官,但从政基本失败,在外流浪了20xx年,有一次孔子与学生走散,人们形容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68岁时,孔子回到自己的祖国,开始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学生也逐渐增加,5年后(72岁)去世。孔子一生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

首先,“仁”是孔子一个重要的思想。《论语》里曾出现过几十次。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是“仁者爱人”———非但爱你自己,还爱别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在家孝敬父母,兄弟之间关系融洽,广泛地爱许多人,这样才算仁。但孔子思想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孔子往往从家庭关系出发,把父子关系扩展到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一次,孔子游学行至泰山,看到一个妇人在哭自己的儿子,妇人说自己公公被老虎咬死了,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妇人为什么不离开此地,妇女说:“这里虽然有老虎,但是这个地方没有苛政。”于是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

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你自己要想站起来,也应该让别人站起来,你自己要想发达,也应该让别人发达起来。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重要、最精华的思想。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痛苦和不平等都是因为“己所不欲,施于人”而造成的,现在这样的人很多,尤其是很多家长,把自己当年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在子女的身上,这很不公平。实际上“己所欲,也不应施于人”,因为别人不一定认同你的观点和想法。

第三,“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最有哲理的思想。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因为不同而产生和-谐。这就像交响乐,小提琴跟大提琴不同,大提琴跟长号不同,虽然每个人的乐器各不相同,但合在一起就十分动听。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元化”。孔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别人和我们不同,但我们仍然能和睦相处。要说孔子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他过分地讲究礼仪,过分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以至卑己而尊人。

《做人与做事》读书笔记个人感慨 篇9

这本书的第一篇名就叫做“好心态能改变你的世界”。有一篇叫:“太好了”。在我们的心里有两个小人,一个小人的名叫“太好了”,而另一个小人的名叫“太糟了”,和“太好了”的小人做朋友,每天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而和“太糟了”的小人做朋友,每天就生活在失望的生活里。所以,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对自己说:“太好了,我今天我有机会打败你了!”

还有一篇名叫“我能行!”在我们的心灵里有两扇大门,一扇叫“我能行”,另一扇叫“我不行”。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里面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生活中要对自己说:“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勇于说“我能行”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能勇敢面对。而总是说“我不行”的.人,总会被困难所打倒。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

读书明理、快乐做人 篇10

《弟子规》里的《入则孝》教育我要孝顺,要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一次,爸爸让我洗碗,我不肯,还和爸爸顶嘴,被爸爸批评了一顿,最后爱洗碗。自从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之后,这样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出则悌》教育我兄弟姐妹之间要友爱、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欢喜喜,孝顺就在其中了。《谨》教育我做事千万不能匆匆忙忙,应该小心谨慎。因为,匆忙时是最容易发生差错的。还有,做事时,千万不要因害怕困难而不敢去做,也不要草率地对待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事情。《亲仁》教会了我: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就会不学无术,事情弄得一败涂地。《余力学文》让我懂得了: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上一篇:工程社会学下一篇:拖出式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