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F的城市启示录十篇

2024-08-18

ITF的城市启示录 篇1

如果用《圣经》中的神话原型观照当代社会的城市生活, 其结果却是令人惊心动魄的相似。似乎亘古以来, 人们从没改变人本性中恶的因素:过度膨胀的物欲和肉欲以及咀嚼他人痛苦和灾难以自娱的劣根性。难道当代人还要重走巴比伦衰落的老路, 重演文明衰落的悲剧吗?也许人们身处在病态的社会之中而不自知, 无意识地追逐着金钱和美色而丧失了更高意义的精神追求;也许人们早已忘却了古代文明衰败的教训, 在自我欲望满足的同时加速了社会腐朽没落的进程。

《城市白皮书》的出版显然已向当代人提供了一部启示录。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深入社会世相、社会文化心理的各个层面, 对人物的现状和历史进行全景式的透视与展现。在这种新奇的透视与展现中, 城市人病态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令人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而这与作品语言的光色声味的可感性有直接的联系。

从作品的表层叙事层面来看, 作品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 每部分又按时间次序分成若干小节, 而从深层叙事层面来看作品是由病女孩明明对复杂社会的感知来统领的, 其感知方式主要是视觉。其次是听觉。

小说的主人公明明从十二岁生日那天发高烧到44℃, 烧坏了一只体温表之后, 她就不会说话了。她只能自己对自己说, 也很愿意自己对自己说。她病了, 却一下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由于有病, 她成了一颗被抛来抛去, 没人要又不得不要的“豆子”, 由离异双方组成的两个家庭共同抚养。她必须一星期住西城区旧妈妈家里, 一星期住东城区新妈妈家里。旧妈妈把她当成累赘, 新妈妈曾下毒药企图害死她并经常用针在她身上刺梅花。她不仅能洞悉别人当下的情感隐私, 而且还能看到他们过去的背景, 由此为作品提供了一个全知的叙述视角。

是新妈妈发现了她有“特异功能”。她轻而易举地捉住了折磨新妈妈的“老虎”影子并把它装入火柴盒, 她无意间治好了新妈妈的头疼。由此新妈妈和爸爸还发现她能猜字和把嚼烂的树叶复原。这样, 明明成了两个家庭激烈争夺的“摇钱树”, 她也成了两家“特异功能诊所”的医生。新妈妈从明明身上赚取了大笔的“人头纸”以后, 一方面, 她逼爸爸离婚, 然后去南方, 一方面, 出于对明明眼睛神奇功能的畏惧, 她杀害了明明并碎尸灭迹, 只是在匆忙中遗忘了包在树叶里明明的一只眼睛。明明的灵魂就附着在这只眼睛上, 漫游在城市中。新妈妈与爸爸离异后, 在机场等候情人冯记者时落入法网, 而旧妈妈与科长离婚后马上投入了她的小学同学、现今的法院庭长的怀抱。

病女孩明明对人与社会的感知能力远远超出常人混沌的知觉, 她具有透过事物表象体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她的透视技能超越了时空。在她的眼里, 人腹中的食物是分层的, 每层都能反映人在各个时期的生活水平, 折射出人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在明明给人看病时, 她洞悉病人的潜意识和感情隐秘, 从病人身体内心的“桃毛”、“?”、“!”上找出病因。尤其在她破译“心如红豆”的老人魏明哲的片言只语上, 她将老人从青年到老年的重要经历曲折地呈现出来, 从中折射出荒谬时代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新妈妈、爸爸、旧妈妈、科长的历史都在明明的眼里得到了重现, 就连新妈妈多次与人偷情、陈冬阿姨的私生活隐秘也瞒不过她。在明明的眼里, 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具象化了, 如人的心脏脱离开身体到人物想去的地方观察动静, 人的脑子里不自觉地跑出小鬼, 甚至在审判中, 人物的所说与所想由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以幽灵的形式一同道出, 出现双重对话巧妙交融的艺术效果, 人物的心理已无任何秘密可言。

不难发现, 明明所感知的社会是一个病态的、丑恶的社会。这种病态不仅表现在人身上, 就连树也被传染上社会的病, 变得很丑, 以至于“天空里到处都是病”。在高度“物化”的社会里, 人们盲目地追随时尚潮流, 竭力满足自身的物欲。物欲这一抽象的占有欲在明明的眼里被形象化为“醋”。“从百货大楼到商业大厦, 再从商业大厦到绿叶广场, 我看见街面上滚滚而来的醋流。人群里有很多醋, 到处都是醋。醋在人脸上、人心里流淌, 流得五光十色, 淌得满街都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学校也无法成为一方净土, “学校被醋流冲垮了, 醋流把校园四角切成一份一份的, 一份给了银行, 一份给了商场, 一份给了鱼市, 一份给了宾馆。学校周围尘土飞扬……刺耳的锯声夯声覆盖了整个校园……”明明过去的老师Y竟然站在课堂上向学生推销着创可贴、明目器和《语文学习报》, 而没有一丝愧疚感, “老师的心上上了很多的麻药, 老师不怕疼, 老师笑着, 老师很喜欢在自己的心上钉钉子。”

报纸、广告也极力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然而这种过度膨胀的欲望却使人逐渐退化到动物的本性上去, “我看见人们的颜色正在向蛾色转化, 有的腿变成了蛾色, 有的腰变成了蛾色, 有的身子变成了蛾色。”报上又说现在流行低度酒, 然而“低度酒也能醉人, 低度酒能把人还原, 把人还原成动物。人脸上充满了动物的表情, 人们在街上表演动物的形态, 我看见了人们的尾巴, 人们的尾巴一个个的都露出来了, 人们的尾巴在人们的脸上甩动着, 人们只是把尾巴移到了脸上, 这是高级的位移。

除了物欲, 人们还疯狂、变态地追求肉欲, 在明明的眼里也以醋流的形式呈现出来。“我看见了, 我看见滚动的醋流正在分吃女孩们的屁股。”城市中到处流行的“红蚊子音乐”实际上是色情肉感艺术在明明特异感觉中的形象化呈现, “红蚊子音乐”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染, 日益纵欲、堕落。“红蚊子”潜藏在阴沟里, 其本身就是邪恶的象征物, 也是人性恶的一种外化表现, 凡“红蚊子”经过的地方就会出现夫妻失和、家庭破裂和婚外情的泛滥。

如果说明明神奇的视觉感受形象化地反映出病态社会的本真, 那么她从魏征叔叔那里所听来的就完全是常人眼中的社会图景。虽然他是在花钱请人听他在生意场上的沉浮经历, 但却辐射出社会各阶层的处世之道和生存哲学。他生动地展现了“人场”这一社会运行机制, 尽管他所描摹的这种机制是丑恶的, 但这一病态的社会正是由这种丑恶的机制维系着。任何个人身处在这种病态的社会中都是孤独、弱小的, 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 他必须变得狡诈, 学会钻营。

明明感知的城市就是这种物欲横流、肉欲泛滥、腐朽没落、危机四伏的社会。虽然她被新妈妈杀害, 仅有灵魂附着在树叶里的眼睛上, 但正如作品的引言所说, “我无处可去, 我无处不在……” (摘自《未来书》) , 她仍在城中俯视着芸芸众生。面对这一渐趋没落的城市, 她充满着基督的拯世情怀。“我知道我该做什么了。我知道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拯救这些孩子, 我能拯救的只是这些刚刚出生的、没有历史的孩子。我的眼泪是从树叶上掉下来的, 他们需要树叶的眼泪。

作品最终就是用基督教的终极关怀方式表达了作家对城市人精神状况的忧虑与关切之情。作家不仅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把病态社会的真实图景展示给我们, 而且也没有丢弃人文的关怀, 把希望寄托在新生儿的身上, 这一点不仅让人回想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这既表现了作家对城市人生存状态和精神危机的深刻体察与深深的忧虑, 又表明作家寻求对城市人的精神救赎之路, 以基督教展现了人文的关怀。

摘要:《城市白皮书》向当代人提供了一部启示录。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深入社会世相、社会文化心理的各个层面, 对人物的现状和历史进行全景式的透视与展现。在这种新奇的透视与展现中, 城市人病态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令人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而这与作品语言的光色声味的可感性有直接的联系。作品用基督教的终极关怀方式表达了作家对城市人精神状况的忧虑与关切之情。

关键词:病态社会,神话,启示

参考文献

[1]路庆平:《病的隐喻与城市批判——李佩甫<城市白皮书>的“病相”解读》,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5年1月。

ITF的城市启示录 篇2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护和发展古城, 实现西安城市复兴, 激发城市活力, 一直是西安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西安经过长期的城市实践探索, 近年来, 随着规划设计部门对西安城市研究的深入, 城市规划建设在文物保护、历史传承、改善环境、吸引旅游以及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 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城市复兴规划建设思路。本文对西安城市复兴规划建设的特点及经验作进一步归纳分析, 总结出西安城市复兴方面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1 “与古为新”的复兴内涵

“与古为新”的建设思想是冯纪忠先生提出来的, 并指出“为”是“成为”, 而不是“为了”, 它前面还有个主语是“今”, 整个意思是, 今天的东西可以和古的东西在一起成为新的[1]。笔者认为, 这里的“新”不仅仅是指当下简单的事物更新, 更多的包涵了未来所希望的复兴景象。西安是个历史信息富集的城市, 城市本身就是个历史博物馆。西安城市的复兴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资源。复兴建设第一个面对的就是当“今”要用“古”来激发城市再发展, 以成就明日之“新”。西安最早的“与古为新”复兴案例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钟鼓楼地区的改造, 规划建设充分尊重钟楼、鼓楼这两大历史古建筑, 改造周边环境与之协调, 并通过广场、街道及地下空间将新建建筑与古建筑联系成一个古今合辉的新整体, 现代与历史的双重信息在这里和谐交融, 绽放出新的古城韵味, 现在钟鼓楼广场成为了西安市繁华的城市地段之一。之后回民街、东西大街、小雁塔和大雁塔等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 将地方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今天的社会生活方式进行有机整合, 在激活西安市核心区社会活力的同时, 更突显了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

如果说以上的规划建设是通过历史物质遗存作为城市复兴的激活点的话, 那么近年来规划建设的曲江大唐芙蓉园、大唐西市、大明宫复兴规划以及唐皇城复兴计划就是在挖掘历史遗存空间作为城市复兴的激活点, 并以此所含有的优秀历史文化精神来满足当代人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因此, 可以看出西安复兴建设有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向:1) 从单纯的静态保护转变为结合文化产业的综合性发展。2) 从物质遗存空间的整治改造转变为历史文化环境的挖掘打造。3) 从物质实体空间建设转变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诉求。随着时代变化, 人们对城市复兴的概念出现新的认识, 但不难看出“与古为新”的文化引导思想一直是西安城市复兴的核心内涵。

2 触媒发展的复兴效应

西安的复兴建设之所以进行的很成功, 很大一部分程度在于复兴建设是先从局部重点地段旗舰项目建设, 来带动和促进城市地段周边地区发展, 因为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关联的, 如果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 就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 会影响到其他元素发生改变。因此, 一个政策、建设项目、环境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城市某一特定片区内建设活动起到激发或制约作用, 或影响建设速度的快慢。

如钟鼓楼广场及周边街区的形成并非是在一个时期内, 规划建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触媒”发展时期:1) 1953年钟楼、鼓楼分别建设广场, 以钟楼为核心的向心空间基本形成;2) 1983年广场合二为一形成整体;3) 1995年广场地下及北部商业街的建设开发[2]以及1997年西安回民街保护建设;4) 近年来东西大街改造及骡马市商业区建设。通过以上四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钟鼓楼及周边街区逐渐形成了西安市最具文化魅力的核心区域。大雁塔北广场改造带动了周边地区, 以至向南延伸形成大唐不夜城, 并与大唐芙蓉园等联系成整体, 极具城市历史特色。西安城市触媒的建设发展时序控制与重点优先发展的思路, 为西安市积累了丰富的建城经验, 通过局部地段开发项目的触媒效应带动地段周边整体发展。

城市触媒能够带动和激发城市的建设与复兴, 能够促使城市结构进行持续、渐进的改革。在城市开发中触媒并非单一的最终产品, 而是一个可以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的元素。其焦点是新元素与旧元素及新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各元素对城市形式的影响。在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中, 城市触媒主要起到激发与引导、控制与指导两方面的作用。激发与引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城市的局部改造引发邻近地区的发展, 产生连锁反应, 从而带动本地区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3 多样而持续的复兴观念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孟子·尽心下》) 城市环境的美还在于它的内容充实多样、丰富多彩。众所周知, 自然界之所以如此美丽, 其中最主要在于经过长时间的演变, 自然界中存在多样的环境和生命物种, 这些环境和物种按照一定的规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城市也一样如此, 多样并存才是活力的根本所在。西安城市复兴无论是在复兴内容上还是在复兴中运用的方法上都具有多样性。复兴内容上从物质空间复兴到非物质文化, 复兴中运用旅游带动、地产策划、文化影视作品等对复兴建设进行积极宣传和文化传播, 大唐芙蓉园地区建设就是最突出的复兴案例。

城市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 正如P·克莱芒所说:“城市是历经长期的发展才达到现在的状态, 我们不能只是为城市设计一个固定的形象, 而应创造出动态的过程, 以形成一种统一、和谐并具有意义的城市形态[3]。”城市的形式总是城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形式;然而城市的形成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时间, 一个城市的面貌在一定时间里, 短短几十年甚至几年, 就会发生改变, 初始的形象慢慢退减直至消失, 我们对城市的记忆随着这种变化抹去了。换句话说, 城市的风貌在特定的时空维度中才能显示出来。“时”强调的是时间的延续, 这种泛指关系和特定历史时代的特指关系;“空”则表达了空间的特定位置和地点周边的空间环境, 这正是城市风貌的意义所在。因此在城市复兴中, 需要一个有可持续的复兴发展计划, 而不是一届政府一张蓝图, 新政府新蓝图。复兴规划一旦确立, 就要有长期坚持的态度, 持之以恒的精神, 需要一代、两代甚至几代人方可完成。一个成熟的规划在时序上必须有科学的、合理的安排, 同时为这种持续性提供灵活的调整空间也是重要的。

4 结语

在历经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 西安在城市复兴中尤其是在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古城发展方面探索了宝贵的规划建设思路。本文对西安城市复兴成功之处作个大概的勾勒, 得出“与古为新”、触媒发展、多样而持续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以此抛砖引玉。古人云:“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希望可以引起国内城市规划学者对城市特色建设方面的广泛关注。

摘要:指出西安经过长期的建设实践探索, 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复兴建设思路。对西安城市复兴特点作进一步归纳分析, 总结出西安城市复兴方面的“与古为新”、触媒发展、多样而持续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城市复兴,规划建设,启示

参考文献

[1]冯纪忠.冯纪忠语录[J].世界建筑导报, 2008 (3) :22.

[2]张锦秋.晨钟暮鼓声闻于天——西安鼓楼广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 1996 (6) :36-39.

ITF的城市启示录 篇3

打开2011年中国网球协会ITF的赛程安排,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有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公认的“网球都市”在举办ITF比赛,还有许多县级城市参与其中,如湖北京山县、云南蒙自县、广西平果县等等。这些在一般人看来和网球不沾边的城市,却为中国网球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ITF全球第一站”之称的50K泉州站主办方对上述结论深有体会。位于泉州的南益集团自2009年开始承办ITF25K的比赛,2010年升级为ITF50K。作为一座仅有数十片网球场的城市,承办ITF比赛的意义在哪里?对城市网球发展及中国网球发展是怎么推动的?从泉州市網球协会会长、南益集团董事长吴长谋先生的口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首先,从大的方面说,泉州作为一个汇集了众多民营企业的城市,却没有一项重量级的国际比赛,这与它的经济发展程度是不符的。在举办ITF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在外籍选手所在国的媒体上可以看到对泉州这座城市的介绍。

其次,ITF是中国年轻选手赢取积分的最佳机会。以泉州站来说,大逆转赢下单打冠军的鲁晶晶能够得到70个积分,使她的世界排名从247提高到210多位。中国选手在国内比赛不仅大大降低了参赛费用,在主场球迷的加油声中也增加了赢球的机会。给中国小花小草们提升排名的机会,就是为中国网球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ITF虽然相对于中网和大师赛来说是低级别赛事,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大赛现场感受大牌球星的魅力。对于许多二、三线城市的球迷来说,有这些小花小草们参加的比赛也是一场网球盛典。而对于那些从未接触网球的人——尤其是小朋友们来说,这是一个在家门口了解这项运动的机会。在泉州ITF现场,我们就看到许多家长抱着孩子来看比赛。这些小家伙们可能无法理解比赛竞技性之所在,但也许其中就有人开始爱上了这颗弹跳的小球,爱上了网球运动。

第四,举办国际赛事对硬件条件有国际标准的要求。6片室外,2片室内,是泉州宝珊花园别墅小区能举办ITF比赛的前提条件。而为了继续提升比赛级别,宝珊花园还在计划增加更多的观众席以达到更高标准。这些比赛场地在比赛之余成为了球友们打球、组织活动的最佳去处,将更多的人带进网球的世界。

最后,除了硬件条件外,举办ITF比赛对城市网球软件的提升作用同样很大。一周的比赛下来,少不了当地边裁、球童的参与。这些人大多来自当地体育类院校和普通网球爱好者。能够参与到国际比赛中,对他们继续选择网球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而之前的培训也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素质,为将来举办更高级别赛事做储备。

国外森林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篇4

森林城市的建设目标是遵循生态学原理, 在城市建成区和整个市域范围, 通过营造以乔木为骨架、树木为主体绿地, 构建生态良好、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早在20世纪60年代, 发达国家已经提出“森林型生态城”的口号, 开始关注城市建设中森林绿地的绿化率。20世纪70年代末, 城市森林的概念被引入, 森林城市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 1998年中国林科院主持了“中国城市森林网络建设研究”, 2002年, 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国家林业局“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划”, 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2004年11月, 第1次召开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贵阳市率先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截至2015年底, 我国已有96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 国外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障森林城市建设

20世纪70年代, 美国将城市森林隶属于农业部水务局管理, 并完善法律内容, 解决植树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另外, 建立了林业基金专户, 成立全国性的城市和社区森林改进委员会, 专款专用保障城市森林计划的实施。前苏联也制定了完善的政策, 保障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步伐一致。

2.2 形成城市内外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

城市森林是面向整个市域范围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如俄罗斯的莫斯科、法国的巴黎、加拿大的温哥华、美国的华盛顿和挪威的奥斯陆等城市, 从郊区到市区, 整个城市掩映在森林中, 既有大面积的森林公园, 也有宽阔的绿化廊道把公园连接起来, 形成了城市坐落于森林中的生态发展格局。

2.3 近自然林模式成为城市森林建设的主导

城市森林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需求, 近自然林模式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要经营对象, 在人工辅助下, 使林分能够在近自然的环境中, 保持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城市森林建设都体现了近自然林理念, 一方面加强对原生森林植被的保护, 另一方面多采用乡土树种营造森林, 形成近自然的森林群落。

2.4 森林城市建设符合自然地理气候特征

美国国土面积较大, 自然地理气候类型较为复杂, 城市森林建设不可能用一种固定模式, 如滨海城市多采用以海岸线生态防护林为主体的模式。滨水城市注重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周围森林植被的保护, 形成林水结合的自然景观带, 成为保护河流、连接内外森林的生态廊道。干旱地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多以防风防沙固水为中心, 逐步形成耐旱蓄水生态体系等。

2.5 注重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欧美许多国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保留重要的森林、湿地资源, 建设足够宽度的自然生物廊道, 甚至通过人为架桥构建自然林带, 把被道路分割的森林连接起来, 为动物迁移提供通道。

3 对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启示

3.1 科学规划, 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科学编制城市森林建设规划, 能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效能, 节约建设的成本, 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城市森林建设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 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之中, 成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同步规划, 协调发展。

3.2 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化管理城市森林

城市森林是人为活动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环境, 与其它森林相比, 城市森林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 强化城市森林法律意识, 规范管理城市森林。同时,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协调好林业和城建园林的关系, 把原本分属于林业部门和园林部门管理的郊区森林和城区绿化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真正做到依法治绿。

3.3 因地制宜, 运用近自然森林理念指导森林城市建设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城市地理位置、地域特色、气候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 综合分析, 制定切实可行, 适合本地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设模式。同时, 强调近自然森林的建设理念, 模拟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构建以乡土乔、灌木为主体, 花草点缀、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增强城市森林的高效、稳定、健康和经济性。

摘要:阐述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 总结了国外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得出对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森林城市,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刘德良.中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对比分析及其启示[J].嘉应学院学报, 2007 (6)

ITF的城市启示录 篇5

1.1 物质决定论下的形体更新 (政府主导型)

在20世纪初可以说是凯恩斯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时期,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的30年代, 凯恩斯的主张得到了欧美国家的广泛关注。1929-1933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 这给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久的英国雪上加霜, 城市经济衰退严重, 大量工厂倒闭, 大量人员失业, 大量无家可归人群聚集在城市贫民窟。这样, 振兴经济、改善住房、解决城市贫民窟议题逐渐被政府重视。虽然, 英国政府在1930年颁布了《格林伍德住宅法》, 该住宅法第一次提出对清理的贫民窟进行财政补助, 并对贫民窟的拆迁安置人员提供出租公寓, 以便解决住房问题。但是由于政府补贴资金的有限性, 公租房建设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居民的安置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英国政府开始着重通过推倒贫民窟, 在新的土地上新建商业和办公楼以及高层住宅, 来振兴经济, 并通过有计划地大规模疏散人口的方式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为了使城市更新得以顺利进行, 英国政府在20世纪40-5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 如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综合发展地区开发规划法》, 1952年的《城市再发展法》以及1953年的《历史建筑和古老纪念物保护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以规范和引导城市更新行为。在这一时期, 由于受到CIAM (现代建筑师协会) 规划师的影响, 大量城市的旧有建筑被拆除重建, 也就是所谓的激烈式的城市更新运动。由于受到开发周期以及租金过高的影响, 房源紧缺, 很多人不得不进行外迁, 对于低收入者的住房安置没能有效解决。这样, 在大量贫民窟被推倒重建之后, 原居住者的生活反而变得更糟。Jacobs在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认为“城市更新把贫民窟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并在更糟的程度上摧毁了邻里和社区关系。”

1.2 社区渐进更新与城市规模更新相结合 (政府主导下的公私合作)

凯恩斯主义在60年代得到了长足发展, 人们更加关注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以及给公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上的义务。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大规模拆除贫民窟重建计划, 转而进行旧有住宅的修复和社区改善计划。并且, 为了体现社会意愿, 英国政府法律颁布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如1974年的《住房法》和1978的《内城地区法》, 不再一味地追求以往的城市物质更新, 反而更加重视公民的教育、交通、就业等问题。此外, 经过战后重振复兴, 社会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政府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能力实现社会的福利化, 人们希望“富足社会重新发现以及消除贫困”。

可以说, 英国这一时期的城市更新总体上是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的, 如针对移民的“综合教育”, 针对破旧社区的而设立的“综合改善地区”等都是针对社会边缘群体的一种福利政策。随着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涨阶段, 英国的经济也有待复兴, 这种小规模的修缮虽然满足了一部分居民的需求, 但是却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 于是工党在1977年发布了“为了内城的政策” (Policy for Inner City) 白皮书, 明确政府的城市更新的目标是为了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伙伴”的关系来解决内城问题。虽然在这一时期, 政府重视私人企业的作用, 并逐渐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内城问题, 公私合作的方式受到推崇, 但在1979年撒切尔执政之前, 英国政府始终在城市更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地区开发式的旧城再开发 (市场主导下的公私合作)

在20世纪70年代, 福利国家的政策形式逐渐走向灭亡, 代之兴起的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古典自由主义日益兴起, 新古典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自我调节的作用, 反对政府的干预, 认为自由是选择政治以及经济的基本原则。7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石油危机, 使得政府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处于滞涨阶段, 政府财政困难, 大量人口失业, 社会不满情绪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 80年代英国的许多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 这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种族主义问题, 并更加重视市中心的平民区的改善建设。同时随着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 经济全球化在迅速发展, 资本等要素不断地外流, 英国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优势地位, 必须要增强自身的城市吸引力, 从而对城市更新的关注度得到了大大提升。在这样艰难的政治经济背景下, 英国首相撒切尔在1979年执政, 她抛开了以往政府主导城市更新的政策, 把政府的主导权转归市场, 以希望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解决内城问题。

在1980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规划和土地法》, 允许设立企业区。企业区是一种基于税收手段的城市更新政策尝试, 实质是以地产为主的地方经济开发政策措施,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 如减免地方税, 实行一定的资本补贴、放宽土地使用规划控制等方式, 来带动私人地产开发, 实现经济的复兴。此外, 《规划和土地法》鼓励公私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 英国政府在1980年成立了股份性质的城市开发公司, 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 (1981-1986年) , 英国共建立了6个城市开发公司。从性质上看, 城市开发公司直接隶属于政府环境部, 政府环境部给城市开发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它是中央政府自己设定的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机构, 地方政府无权干涉其日常经营活动, 虽然地方政府有日常规划的权力, 但是城市开发公司有审批权, 这就相应地削弱了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权力,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腐败的作用。在功能定位上, 城市开发公司在指定区域内实行市场导向战略, 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鼓励私人资本的进入, 虽然它具有一定的公司性质, 但是不以利润为最大目标。总体上可以说, 城市开发公司为私人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起到了作为连接政府和私人资本纽带的应有作用。

3 可持续发展下的人文更新 (公—私—社区多元参与下的城市更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 在第36章, 明文提出了要“促进教育、公民意识和培训”。《21世纪议程》虽然是没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一份文件, 但是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份蓝图, 即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这次会议的影响是深远的, 受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 各国的城市更新更加重视人类环境的改善, 更加重视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更加重视对人的尊重。此外, 1996年联合国“人居二”会议在伊斯坦布尔召开, 该会议提出了21世纪的两个主题:“人人有合适的住房”以及“城市化世界中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发展”, 这两个奋斗目标可以说给各国政府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英国政府的城市更新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政府在1991年设立的“城市挑战”计划, 可以说是英国政府政策转换的一个标志。在“城市挑战”计划中政府设立了专门资金用于城市更新, 但是地方政府必须要通过招标的方式, 且政府招标必须要满足与私人企业合作以及重视社区公民参与等条件才能获得资金的支持。这就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对私人合作以及公众参与的热情, 大量的私人资本进入到城市更新中, 增加了城市更新的活力。此外, 政治一体化也为英国的城市更新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 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欧盟在一体化的过程中, 为了解决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 设立了欧盟结构基金。结构基金额援助地区为可分为4类:一是落后贫困地区;二是严重受工业衰退影响的地区;三是面临困难的农村地区;四是人烟稀少地区。结构基金在3个领域给予优先援助:一是生产性项目;二是基础设施项目;三是地区内在潜力的开发。从1994-1999年, 欧盟承诺100万英镑来配合英国地方更新项目。当然, 欧盟的结构基金的提供并不是无条件的, 他要求必须有公—私—社区之间的共识, 这是获得支持的一个必备条件。

4 对“广东”三旧改造的启示

4.1 以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为核心指导思想

从英国的城市更新分析可以看出, 任何阶段的城市更新都是在一定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做出的一系列政策选择, 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更新内容、更新对象、更新手段、更新范围以及更新的配套措施, 进而更新的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也就是说更新的理念不同, 更新的行为结果也就不同。广东省“三旧”改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由更新的主导思想决定, 因此, 政府在“三旧”改造中要尊重社会发展潮流, 以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指导思想, 使“三旧”改造符合国家和社会的主导价值理念, 在主导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行为选择。

4.2 加深对“三旧”改造本质内涵的理解

广东省政府提出“三旧”改造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空间资源的紧缺、节约集约用地、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可以从中看出, “三旧”改造的目标是多元的, 但是也不难看出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城市经济的发展, 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 在这样主导思想的左右下, 政府在“三旧改造”中可能会更加偏向于对经济因素的考量, 而忽视除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目标。因此广东省政府在“三旧”改造中要注意到“三旧”改造, 不仅仅是纯物质的更新方式, 它必然涉及人文以及社会情感等因素, 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 要重视城市的多样性、重视对历史脉络的保护、重视人本关怀, 使“三旧”改造的一切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3 建立系统化的配套支持系统

“三旧”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利益主体广泛而复杂, 因此在改造的过程当中, 政府要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政策支持系统, 以保证“三旧”改造的顺利完成。这一系列的配套支持系统, 应该包含财政支持体系、税收支持体系、借贷支持体系、拆迁补偿安置体系、法律法规支持体系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来支持和规范改造主体的改造行为, 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 从而减少“三旧”改造的阻力。

4.4 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渠道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 (粤府[2009]78号) 中明确规定改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从中可以看出, 政府并没有将改造地区的公民作为参与改造的主体之一, 虽然在文件中, 规定要保障合法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没有公民参与的政策制定至少是缺乏一定合法性基础的。虽然我国目前公民广泛的参与意识还不是很高, 但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公民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逐渐提升, 在“三旧”改造中政府应当尽量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 认真地倾听利益主体的心声, 使公众也成为参与改造的主体之一, 实现多方制约下的利益平衡。

摘要:城市更新的模式涉及到城市更新的主体、客体 (对象) 、更新改造的方式或手段等, 是一套系统化的更新体系。英国的城市更新历史背景, 更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更新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对于他们的城市更新模式进行研究, 能够对广东省的“三旧”改造提供借鉴和启发, 减少决策的失误, 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 从而实现“三旧”改造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城市更新阶段,城市更新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吕俊华.英美的城市更新[J].世界建筑, 1995 (2) .

[2]Martin Anderson.The Federal Bulldozer[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64.

[3]Jacobs J.The Death and Life Great American Cities[M].New York, NY:Random House, 1962.

[4]Harrington.The Other Amerrican Cities[M].Indianapolis:Bobbs-Merrill, 1962.

[5]M G Lloyd, J McCarthy, S McGreal, et al.美国城市更新中的财政奖励措施[J].易海贝, 译.国外城市规划, 2002 (3) .

[6]戴学来.城市开发公司与城市更新[J].城市开发, 1997 (7) .

[7]廖信林.欧盟结构基金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1) .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篇6

(一) 成功做法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新路, 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年来, 武汉城市圈按照“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 形成了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 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 关键领域改革有新突破, “两型”社会建设有新成效, 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业绩。

1.“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

从“武汉在哪里”, 到“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再到“武汉城市圈申请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的形成, 其中贯穿了一定的逻辑性,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目标定位、解决方法等过程,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 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这里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 也是湖北省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撑。2007年12月14日, 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由此拉开圈域“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幕。

科学编制了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编制了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 研究制订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等6个配套支持政策, 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快速通道、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5个重点工作, 研究出台了三年 (2008-2010年) 行动计划, 编制了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启动项目。

2.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创新

按照一体化发展要求, 武汉城市圈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

在产业一体化方面, 武汉、孝感、黄冈、潜江等市在汽车、化工、纺织、临空经济等多个产业上进行有序流动与双向转移。孝感市与武汉市达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工、农副产品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交通设施等十个方面的合作事项, 产业融合加速推进。

在交通一体化方面, 武汉城市圈“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基本形成。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武汉新港“以港兴城、港城互动”成效显现, 武汉城市圈“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航运体系加快形成。武汉至孝感、武汉经鄂州至黄石、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冈四条城际铁路等项目顺利推进。武汉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武汉机场新建国际楼工程稳步推进,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速推进。

在市场一体化方面, 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等工作, 完善圈域农村市场网络, 构建连锁经营市场体系。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方面, 加强政策资金扶持, 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 重点是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体育、旅游、信息、宣传等9项社会事业联合体建设。

此外,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 武汉城市圈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土地改革试点、仙 (桃) 洪 (湖) 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取得突破创新。

特别是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梁子湖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补偿和梁子湖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等相继启动, 水环境治理正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特色。武汉青山区、东西湖区、阳逻开发区等国家、省级示范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显雏形。

3.国内外合作平台初步搭建

围绕搭建部省合作平台, 湖北省政府出台相关指导意见, 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截止目前, 与湖北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的国家部委和单位达到75家。通过部省合作, 争取到了一批国家支持政策和项目。国家先后批准在武汉城市圈设立综合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并启动实施。黄石、潜江获批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铁道部与湖北省合作共建的城市圈四条城际铁路已经开工。中央主要金融单位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和备忘录, 有力促进了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合作平台方面, 搭建了鄂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平台。2010年4月份, 双方在上海签署了鄂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意向书, 拟在技术合作、政府贷款、企业投资、文化交流等方面与法国开展深入合作, 争取每年在引资、引智方面开展几个扎扎实实的项目合作。法国专家参与编制了《大梁子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 与法国合作启动了《孝感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和《咸宁新港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4.“两型”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 “两型”社会建设宣传不断加大, 引导武汉城市圈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两型”社会建设真正落实到了产业、园区、企业、社区、学校、机关单位和家庭, 用“两型”理念来改善民生、惠及民生。

特别是武汉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 基本建成了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系统, 共投放自行车2万辆, 设立便民服务站点814个, 日均租车6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启动“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工程, 新增350台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65%的建筑节能标准, 启动王家墩绿色CBD建设, 成为中英两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计划在中国推进“绿色建筑”的第一个城市;加强“两型”社区、“两型”机关等示范创建, 启动了“两型”集中展示区建设, 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了两型宣传标志等等, 这些举措使得“两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武汉城市圈废电池回收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在城市圈布设废电池回收点约10000个, 建立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15家, 开创了电子废物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此外, 在一些具体项目大改革试验、“两型”社会主要指标构建等方面, 也取得丰硕成果。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启动三年多来, 经济增长速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也为湖北省努力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面临挑战

1.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资源环境对湖北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湖北是耗能大省, 却是资源小省。据测算, 全省累计探明储量的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达两万亿以上, 居全国前10位, 但人均拥有量仅为全国的1/4, 居第22位。湖北探明煤炭储量仅50亿吨,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1184万吨, 均不足全国的1%, 且基本呈逐步下降之势。环境污染状况非常严重, 水污染日益加深, 大气环境不容乐观, 固体废物污染也相当突出。全省有70%以上的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生活垃圾多数是简易填埋和堆放, 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的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等, 都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制约。因此, 我们应把生态文明理念与发展方略摆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 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

2.体制机制创新和配套改革任务重。“十二五”时期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深入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 将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生态环保“五个一体化”进展;三是发挥武汉龙头作用, 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 发挥集成效应, 提升核心竞争力, 努力使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三) 几点启示

对于政府而言, 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制度。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通过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 比如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活动, 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最终外化为社会行为, 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加强生态文化教育, 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文化意识, 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 落实生态保护法治。制订与修改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 并且强化监督与检查, 确保其贯彻落实。通过法治建设明确社会各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自觉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维护生态环境。同时, 要通过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第三, 建立生态经济激励制度。采取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 激励政府、企业、民众保护生态环境, 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制度环境。各级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 建立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财税体制和行政体制,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和行政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特别应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我们应当选择一种超越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在生态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革命,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于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而言, 也应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

一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通过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增长、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不同,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和资源的不断循环使用, 来带动经济的效益型增长, 以消除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危害, 力求达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最终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按照国家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的政策导向, 提出了重点发展包括新能源在内的15个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改造两大国家级开发区、13个省级开发园区。

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倡导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社会理念的实践基础, 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捷径。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小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到最终产品产出的全过程中, 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能源。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 清洁生产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 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

武钢、清江化工等9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关闭2家企业, 对6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整改。开展环境经济政策试点。武石化、名幸电子等8家大型企业与人保财险武汉分公司签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规模居全国前列。全面推行了“飞行监测”制度。

ITF的城市启示录 篇7

一、 西雅图成功转型与发展的历程

1.由渔港小城镇到军工都市的成功转型。西雅图的早期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饶的森林矿产资源,以及宜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渔业,采煤业,木材加工业以及轮船运输业曾一度成为当地的支柱行业并在西雅图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在他人眼中的西雅图仍旧是一座名不经传的偏僻小镇,仅仅依靠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来发展当地经济完全不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西雅图经济的发展陷入一度停滞。1879年,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兴起,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西雅图,同时也为西雅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外资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1916年,波音公司在西雅图成立,对西雅图发展军工产业并迅速崛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容置疑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就了波音公司,也因此成就了西雅图经济的腾飞和城市的成功转型。

2.军工都市再到高科技新城的完美蜕变。波音公司的到来对西雅图城市发展所发挥的强大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其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对整个西雅图的政治,文化,社会,公益等方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但伴随着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其中对于军工产业而言,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经济结构单一,从而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于是便有了当地十分流行的一句话“波音感冒了,西雅图也的打喷嚏”。发展初期,波音公司冗杂的人事体系使得波音公司几乎破产,为了挽救波音,西雅图这一最大雇主不得不大量裁员,高的惊人的失业率让原来富足的工人几近崩溃,社会一度混乱。然而,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使得西雅图又一次在世界上大放异彩。世界上最著名的软件制造商,微软公司于1978年夏,搬到西雅图,微软引领的高科技潮流促使西雅图步入世界科技新城的行列,也使得西雅图由结构单一的军工都市实现了到高科技新城的完美蜕变。

二、对天津建设的启示和影响

天津市作为中国的直辖市以及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地处太平洋西海岸环渤海经济社会圈,位于华北平原海河等五大支流交汇处,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另外,天津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海盐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都是天津经济的发展强有力的后备军。早期的天津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二大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与西雅图不同的是,早期天津经济发展曾一度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可面对日益严峻国际环境和国内市场,天津的传统优势已然不复存在,城市转型已迫在眉睫。

1.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绿色型城市。作为多年的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一直是天津三大产业发展的重心。传统上来讲,天津工业中大型、重工业比重约为66%,其中冶金、石油、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将近44%。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打造都市型沿海现代化农业,主要依靠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把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农业,并充分发挥天津沿海地区的优势,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和国内市场,让农产品也“活动起来”。其次,调整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加强技术创新改善重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境况,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将工业快速发展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最后,积极发展服务业,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携起手来共同促进服务业发展。鼓励金融,旅游,计算机及软件开发等高回报低消耗现代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建设天津科技新城。天津滨海新区曾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是继上海浦东新区我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拥有国家改革试点的政策优势。为更好的落实国家政策,发挥滨海新区在整个天津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必须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着力发展高端产业,主要以智能化,低碳化,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和数据产业为主;着力培育和引进高技术人才,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所联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另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研发提供服务;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成果转换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新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并吸引高科技企业在滨海新区落户,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西雅图由最初的渔港小城镇到军工都市再到科技新城的完美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无疑对天津加快城市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对于天津由传统的工业城市转化为绿色型城市以及建立科技新城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对于提升天津国际地位和促进天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ITF的城市启示录 篇8

高铁效应, 即高铁对沿线城市或地区带来的影响。高铁通过对于城市发展而言, 传统的时空概念被改变, 特别是拉近了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 社会分工重新调整, 城市要素随着发生相应改变, 对城市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1.1 有利于高铁城市之间要素快速交换流动

高铁作为大密度、高流量、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方式, 首先是带动客流在城市之间规模化、快速化往来, 随后相应地带动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在沿线城市之间交换。间接地, 由于人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的快速运动, 会驱动高铁沿线城市各类经济活动的发生, 从而催生通过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带来的物流的增长。

1.2 扩大高铁城市的商旅活动辐射范围

高铁具备时效性、便捷性, 其运输的客流群体呈现以高知识、高休闲、高商务等特点为主, 也即高铁乘客活动内容主要以商务办公活动、休闲旅游活动、信息交流活动为主。为此, 高铁通过有利于扩大城市商旅活动的范围;从消费经济角度看, 也将促进高铁城市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及相关配套的零售、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经济的发展。

1.3 改变高铁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

一般地, 高速铁路建设会使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快速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 高铁客运站区往往既是城市的交通枢纽中心, 也是生活消费活动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 这一地区大多成为一个城市中功能最为多样化、经济活动频繁、人口高度集聚、土地开发密度较高的地区。显然, 高速铁路会带动站点区块加快发展甚至催生城市新经济中心的形成, 而利用高速铁路站点区域开发, 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形成新的产业引擎和综合功能区, 从而引发城市空间形态和发展格局的相应变化和调整。

1.4 引起区域发展格局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高铁带来区域要素发生巨大改变:一是交通的便捷化和低成本化, 城市功能、产业分工和资源整合将在更大的区域中进行细化;二是要素跨行政区流动加速, 行政区划对经济贸易的壁垒作用将减弱。高铁城市进入接轨融入、差异化、专业化发展新格局, 最为明显的就是产生同城效应, 沿线城市功能将重组;同时, 高铁沿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将以强大的平台功能吸引中小城市及沿线城市的要素集聚, 形成虹吸现象。由于高铁沿线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竞争与合作, 从而引起区域格局发展新变化。

1.5 部分城市存在高铁过道离心效应

对于功能性不强、比较优势不突出的中小城市而言, 高铁效应是把“双刃剑”。由于这类中小城市在高铁沿线区域中替代性强、互补性弱;同时, 经济要素具有向更高回报率地区流动的先天性。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为了获得更有利、更高端的资源, 在高铁快速通勤下往往更愿意向环境更优越、经济效能更高的大城市流动, 随之带动中小城市的资金、人才、信息等更多地外流, 导致中小城市面临要素流失与空心化的风险。

2 高铁沿线城市应对通道经济的发展策略

由于高铁沿线城市的功能、规模、特色以及发展阶段等差异很大, 国内外高铁沿线城市应对高铁效应的发展策略也各不相同。

2.1 日本新干线沿线城市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

新干线沿线城市立足自身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 因地制宜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子。例如, 名古屋实施与东京产业错位发展战略。日本新干线开通之初, 名古屋还是一个小城, 进入东京1小时都市圈后, 积极与东京联动实现错位发展, 东京打造金融中心、研发中心, 名古屋则着力发展汽车制造、电子、商贸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最终借助高铁以及与东京实现优势互补, 实现了快速崛起。再如, 大阪实施站点地区与城市中心连片发展策略。政府在规划建设新干线车站时将车站与城市中心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考虑, 将大阪北站和南站之间通过环行地铁联系, 把该区域打造成城市的CBD, 着力发展服务经济, 打造成城市的经济发展核心。又如, 横滨依托高铁站强化交通枢纽连线建设, 特别注重保持新建车站地区与城市之间良好的可达性, 新干线与其他交通方式共同构成立体交通使横滨快速融入“新干线经济带”, 成为新干线上典型的因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建设而兴起的地区。

2.2 法国里尔借助高铁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里尔长期以来是法国北部最大的传统工业城市, 主导产业为纺织和污染排放较为严重的重工业, 19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 城市转型升级压力大。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巴黎至里尔高速铁路建成, 里尔抓住机遇, 加快促进里尔高铁站点区域发展高科技、高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吸引的城市功能包括商业、酒店、商务办公、会展、娱乐业、文化、居住、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开放空间等, 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一向复合型转变、有低容量向高密度提升, 通过城市新空间的建造和带动, 促进里尔由传统的交通枢纽转换为经济活动中心, 加快城市实现转型升级。

2.3 德国卡塞尔借势高铁站区发展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

卡赛尔利用高铁通过条件, 一方面加快交通枢纽通道建设, 确保高铁车站与市内交通实现无缝连接, 实现高铁站点区域与市区之间实现高效、快捷地人流交换;另一方面, 不断改善高铁站区的发展环境, 吸引更多建设资金以及企业入驻, 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 包括零售、服务、居住、商务、商业、公共服务、休闲旅游等, 极大提升高铁站点区域的城市服务功能, 与市中心和老火车站区的服务业发展形成互动, 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综合服务功能, 繁荣了城市经济, 增加了城市活力。

2.4 苏州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引领助推新型城镇化

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高铁新城作为全面拉开城市空间格局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按照2012年概念规划, 将以“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总体要求为导向, 以“高铁枢纽、创智枢纽”为产业引擎, 以“苏州新门户、城市新家园、产业新高地”为发展定位, 以“区域服务总部基地、高端非银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枢纽型商业旅游服务中心、数据科技研发培训基地、商务外包服务基地、创智文化交流中心”为功能驱动, 全力打造“苏州风格现代都市城区、枢纽型高端服务业态区、低碳生态可持续示范区”, 把高铁新城建设成为“新枢纽、新功能、新城市”。

2.5 韶关高铁时代借助区位条件改善积极融入武广经济带

随着武广高铁开通, 韶关南下广州和北上武汉都只要一两个小时, 区位条件大大改善。客观上, 韶关成为了粤港澳拓展内陆市场、内陆城市南下珠三角的“桥头堡”, 在区域经济融合中“左右逢源”。韶关作为“武广经济带”上重要城市之一, 近年来积极谋划融入武广经济带, 抢抓发展机遇:一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 促进韶关与珠三角、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区域产业之间的调整组合, 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二是发挥生态环境优势, 吸引珠三角及港澳的商务人士北上购房休闲, 推动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 同时加快吸引华中地区人才向韶关流动。应该说, 借助高铁通道“南通北达”的快速通勤效应作用, 目前韶关正在加快谋划全面融入武广经济带, 全面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

3 高铁沿线城市发展的经验启示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 借助高铁通道作用, 沿线城市大多以发展高铁新区为契机, 重新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价值, 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其中, 一些共性的有效做法值得吸收借鉴。

3.1 把高铁站点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高速铁路由于其速度快, 建设要求标准高, 环境影响大, 其站点选址多位于城市外围的城乡结合部, 靠近城市未充分开发的区域, 高速铁路开通将为这些地区开发带来发展新契机。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拓展, 高铁站点与城市的关系不断调整完善。客货分流的高速铁路运输方式, 使得高铁客运站周边区域产生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聚, 商务办公、城市商业、休闲娱乐、城市居住成为高铁站点区域的主要功能, 使其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城市建设新的增长点。因此, 围绕着高速铁路及其客运枢纽的建设, 配套建设居住、购物、娱乐、商务办公等设施, 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功能, 高铁站点区域可建设成为城市重要的对外窗口和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3.2 促进节点交通价值和城市功能价值融合

一方面, 完善配套交通, 积极发挥高铁节点交通价值。高铁车站建设必须确保各类换乘交通运输工具与高铁站点的高效互联互通, 使得高铁站点与城市其他区域之间实现快捷联系,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高铁的节点交通价值, 更有力地吸引客流。另一方面, 要促进高铁站区实现从单一枢纽功能向综合城市功能转变, 积极发展高铁站点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经济等, 逐步提升高铁站点区域的城市功能价值, 进一步促进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大规模快速集散。通过节点交通价值和城市功能价值的有效融合, 促进高铁站点区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兴经济增长极和空间开发载体。

3.3 明确城市在通道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及其定位

高铁沿线城市如果没有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主动做好通道经济文章, 势必在高铁通道经济中丧失发展的主动权, 加剧要素外流风险。由于高铁快速通道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对于沿线每个城市是等同的, 因此, 高铁沿线城市发展抉择显得更为重要, 是“被动”接受高铁通道经济辐射还是“主动”迎接, 是“常规”发展还是“智慧”谋划, 往往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在高铁通道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 沿线城市面临着要素结构性重组和社会分工重新分配, 由于沿线城市的比较优势、发展基础、规模大小等各异, 为此, 每个城市需要立足自身优势, 明确功能定位, 通过互补、错位和联动发展, 促进实现高铁通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3.4 借助高铁通道经济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 借助高铁快速通道带来的大规模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效应以及对投资环境的提升, 可积极助推城市发展商贸、旅游、文化、娱乐、房地产等服务业经济。另一方面, 高铁通道经济发展态势下, 沿线城市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例如, 企业为降低成本, 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核心城市, 逐渐形成总部基地集群, 生产部门或环节可以转移至高铁沿线其他城市, 将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因此, 高铁沿线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和特色条件,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借助沿线城市之间的新一轮产业分工与资源配置, 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并推动转型升级。

3.5 政府科学引导以强化高铁正效应发挥

高铁对一个城市发展的正效应发挥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引导调控。当前, 在我国高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 应该说, 沿线城市政府主动对接高铁经济的热情普遍高涨, 特别是竞相发展高铁新区, 大规模地推进投资兴业。但是,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沿线城市政府当客观正视高铁通道作用, 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条件, 置身更大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格局中, 在站场选址、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改善、产业导向等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 助推高铁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郑德高, 杜宝东.“寻求节点交通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的平衡——探讨国内外高铁车站与机场等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 2007, 22 (01) .

[2]乔洁等.“高速铁路经济效应研究进展与前瞻”[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08) .

[3]吴康, 方创琳等.“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下的跨城流动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 2013, 68 (02) .

[4]李廷智等.“高速铁路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 (02) .

[5]骆玲, 曹洪.“高速铁路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09) .

欧洲智慧城市发展及其启示 篇9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性经济的趋势会同世界城市化、信息化浪潮推动了城市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如今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硬件基础设施水平,还包括人生活水平、知识流动水平,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众多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挑战和威胁,交通、水、能源和通讯等核心基础设施系统需要更智慧的管理。另一方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大大降低了技术在城市中应用的成本,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战略被提出,将更多新技术用于构成城市的核心系统中,实现对其的感知和互联互通,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促进更广泛的参与,努力推进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尝试构建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近年来欧洲许多城市都确立了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被视为重振经济的重要领域,亦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及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再造城市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了解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北京市赴欧洲智慧城市交流团一行赴欧洲就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拜访了米兰、里昂、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相关机构并与三个城市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对欧洲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城市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制度创新,通过改变劳动力、资本的空间分布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类创造财富的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进而演化出结构高度交错繁复的城市系统。现代城市则更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信息中心,是劳动力、资本、各类经 济、生活基础设施高度聚集,人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 流、信息流高度交汇。根据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理论的角度,城市是一类子 系统繁多、结 构繁复、其间 关联关系高度繁杂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全球城市正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并展示着各种复杂动态的状态。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科技等各个 复杂系统的 质量 ,决定着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

智慧城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作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的热点,人们对智慧城市关注的主要焦点常常集中在“智慧”,甚至只是其中的“智能”方面,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或者是智能基础设施的作用上。正如邬贺铨院士所强调,智慧城市首先是城市,应注重其城市功能的提升,包括面向人的生活、教育、经济、环境等城市能力增长的推动力。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智慧城市的唯一标签,智慧城市应以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现代城市更为繁荣作为其标签。这正是创新2.0时代所强调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在欧洲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信息技术服务人们生活的信息惠民举措,随处可见的是便民信息与知识基础设施,包括城市里的免WIFI接入点带给市民的随时在线信息服务以及机场电子阅读休息厅带来的别样书香城市体验。

维也纳科技大学区域科学中心一项研究就欧洲70个中等规模的欧洲城市进行了调研和排名,确定了六个主题:智慧经济(SmartE conomy)、智慧公众(Smart People)、智慧治理(SmartG overnance)、智慧移动性(Smart Mobility)、智慧环境(SmartE nvironment)、智慧生活(Smart Living)。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更为关注人,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我们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实现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三、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2002~2005年欧洲实 施了“电 子欧洲” 行动计划 ,2006~2010年间完成了第三阶段的信息社会发展战略。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各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实践。2000年英国南安普顿市启动了智能卡项目。2005年英国政府启动了推进移动泛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游牧项目。2006年瑞典斯德哥尔 摩市开展了 颇具代表性 的智能交通 建设实践。而一些先行城市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计划,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生态,并以LivingLab为载体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芬兰的赫尔辛基、丹麦哥本哈根、荷兰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也相继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欧洲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交通及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多项成功实践并在打造开放创新、可持续智慧城市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实践非常具有特点。

1 、 荷 兰 :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智 慧 城 市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和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通过Living Lab的构建推动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用户参与协作的用户体验、设计创新与示范推广,并推行了可持续能源、节能建筑、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计划。如通过运用智慧电表和能源反馈等技术,让耗能状况“可视化”,进行对能源使用进行评估和改善的实验与示范应用。阿姆斯特丹也是荷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港口的73个靠岸电站配备了154个电源接入口,方便游船与货船充电,用清洁能源发电设施取代燃油发动机,减少环境污染。2009年荷兰利安得 (Liander) 和阿姆斯特丹创新动力(Amsterdam Innovation Motor) 两家公司提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通过技术创新等措施保障生活、工作、交通以及公共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阿姆斯特丹的LivingLab也是欧洲Living Lab组织(ENo LL)的重要成员,通过Living Lab鼓励市民、企业、政府积极合作,让居民和到访的游客都成为新技术应用实验区内参与设计、共同创新的主体,强调5R原则,即Reduce垃圾减量、Reuse废物复用、Recycle循环利用、Recovery资源再生和Repay有偿原则,推动智能电网、区域供热、城市设计、智慧家居、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创新与示范应用,让所有自然资源都逐步实行计量使用和有偿消耗,并通过碳当量对废弃物实行交换,共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也推动阿姆斯特丹可持续创新城市的建设。

此外,阿姆斯特丹还非常注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开放数据策略。2012年阿姆斯特丹在西班牙巴塞罗纳举办的第二届智慧城市世界大会上获得智慧城市奖。这得益于阿姆斯特丹市政当局、北部荷兰省和中央政府三个道路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将政府开放数据与市民互动产生的社会媒体数源据提供给数据开发者,利用开放数据开发智慧化应用,实现了对交通流动量和交通的优化。阿姆斯特丹政府与数据应用开发商合作为出行问题共同提供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多种方式为出行者提供到达其目的地的实时出行信息,提高了出行效率。同时阿姆斯特丹市设施和交通部将交通和出行数据向公众开放,鼓励企业创新,提供新产品和移动服务,提高出行者出行效率。

2 、 法 国 : 以 人 为 本 的 智 慧 城 市

近年来,法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法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注重三方面效益,其一的重点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民生效益,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民生效益是法国政府最为看重的,其中法国政府在做的智慧城市民生项目包括实现对潜在气候和地质等风险进行预警,如水灾、火灾、山体滑坡等,并将警报发送到相关人员或紧急服务部门,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其二,智慧城市建设还会推动生态效益。根据法国专家预测,如果智慧城市建设得以完全实现,预计能够降低20%至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据智慧城市建设行业估算,2011年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总体规模已达到5263亿美元。

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推出的“智慧城市概念”,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侧重环境问题和能源节约,鼓励使用过渡能源和清洁能源;二是强调政府、企业和城市居住者之间网络沟通;三是邀请城市居住者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四是充分整合、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等新技术,促进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运行。

其中新技术的整合和使用,是法国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色。2008年法国电信公司在法国卡涅和格勒诺布尔两个城市,尝试利用智能通信技术优化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法国电信公司在卡涅各个区域安装感应器来监控、测量和控制城市的环境,其中包括公共建筑的供水系统、街道照明控制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等,同时以无线网络对海边路灯及海面温度监测器进行全方位覆盖,并且使用污染探测器实时监控二氧化碳、噪声、紫外线、风速、气压、温度等,然后将数据提供给政府有关部门,供其在市政建设时参考。根据法国电信公司的测算,卡涅的路灯照明占整个城市能源消耗的40%,而利用感应器,城市街道照明和维护成本可以减少20%至30%。法国智慧城市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精确收集城市数据,然后协同管理分析数据,并且通过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决策,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或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其次法国智慧城市建设强调通过PPP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等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注重政府、企业、城市居民之间以及企业跨行业协作,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即提高了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电信和水网建设是市政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法国电信公司和威立雅水务公司作为上述两个领域中的“领头羊”,进行合作开展了智能水表项目。在合作过程中,两家公司发挥各自优势,法国电信公司提供数据传输介入技术,利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收集和传输传感器接受的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所采集的数据,再把分析结果提供给终端消费者。而威立雅则主攻水处理工作。他们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不同形式的数据,用短信等方式将服务推送给用户。此外,法国电信为威立雅建立了一个分析平台和一定数量的智能水表,威立雅利用这一平台巡查漏水、偷水等异常情况,监测水质污染信息,从而节省了成本,实现了双赢。

再次法国的智能城市建设非常重视在基础信息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基于对数据主权和安全的考虑,法国政府将自己的云计算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交给法国企业完成。2012年,法国政府通过国家信托局,联合法国电信公司以及泰雷兹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专门从事安全的云计算提供服务。

3 、 意 大 利 : 人 文 关 怀 的 智 慧 城 市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具有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全意大利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拥有众多文化机构和大学,米兰拥有重要的博物院、剧院和地标性建筑。当前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环境问题。米兰的智慧城市在遵循欧洲智慧城市智慧经济、智慧公众、智慧管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主题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智慧世博,为了迎接2015年在米兰召开的世博会,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增加移动性,提升社会化创新,形成环境、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意大利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更为关注通过科学技术,形成合适的解决方案,在保护现有文化基础上应用科技技术,并通过这一模式,实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目标。意大利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不仅关注节能和环保,而且具有人文关怀,从而实现技术与美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意味着不仅仅要把技术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手段,还要通过技术让人类社会发展得更加智慧。意大利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作为达成人类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的工具。意大利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还将市民的参与其中,通过市民的参与,共同制定成立管理的政策,从而在城市中建立起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意大利智慧城市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城市具有自己的历史的文化,因而也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米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在米兰街头,我们仍可见具有古老历史的有轨电车。

绿色交通也是智慧米兰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米兰的绿色交通建设特别重视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米兰街头可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借用点,借用点还提供了无线Wi Fi接入、信息查询与城市导向服务。米兰还出台了鼓励市民通过公关交通出行的一些措施,譬如向不使用私家车的市民奖励公共交通代金券。

米兰的政府公共服务与城市管理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城市里除了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最多的就是城市警察的警车了,城市街道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城市警察和他们的警车。城市警察是政府给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通讯及各类装备精良,随时准备为市民提供各类帮助。涉及街面秩序、城市管理的事项城市警察都管,相当于国内的“城管”加“交管”为主再加上若干的城市管理相关执法单位,市民无需通晓各类繁复的城市运行管理专业分工,“有问题,找警察”,城市警察成为街面公共服务的统一提供窗口并随处可见,而真正涉及治安和刑事的,则由城市的宪兵队负责。感觉城市管理的职责设置与衔接更为科学合理,街面管理高效、服务贴心便民、公共秩序井然。以用户为中心的街面执法服务提供而非是以政府专业分工为出发点的政府管制,也正是智慧城市在城市管理服务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笔者一行还参观了Verona大学,观看了三维建模和打印技术。3D打印作为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常常用于FabLab、创客空间,支撑人们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到创客,都是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环境。这一理念也被用于巴塞罗那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过Fab Lab (微观装配实验室)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探索,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这一创新浪潮也推动了的德国工业产业的发展,也即工业4.0,将创新触角延伸到用户端,覆盖了工业的全部过程,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信息化网络、智慧研究、智能技术全面的与现实世界运行进行有机联接、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工业管理、工业效能提升以及实现更为人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四、欧洲智慧城市框架及特征

1 、 欧 洲 智 慧 城 市 建 设 框 架

通过调研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欧洲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及可的持续发展,将城市信息系统与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紧密结合,优化城市管理决策、创新技术、扩展产业空间、全民提高城市生活品质。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馈机制推动城市建设与社会高度融合,经济社会发展更智能化、更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梳理了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框架图如下:

其中环境是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注重城市发展、居民生活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宜人的自然条件(气候、绿化等)。譬如2011年欧盟推出的“智慧城市和社区计划”(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Initiative) 计划在2012年投入8100万欧元用于支持交通和能源的试点项目,该计划支持城市和社区采取措施,通过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20年减少40%。

在社会方面,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包括政府参与的为公民服务的各方面管理运作,提升公众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包括受教育、文化、卫生、安全、住房、旅行等方面。例如,2012年7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起了“智慧城市和社区的欧洲创新伙伴关系”(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European Innovation Partnership),把能源、交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与城市需求相结合,并在特定的城市开展示范项目,如高效供热和制冷系统、智能仪表、实时能源管理、零排放建筑、智能交通等,来优化城市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设计来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经济方面,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知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就业率,注重市场体系的完善,广泛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并通过Living Lab、Fab Lab等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模式建构和平台搭建,以及开放数据、众包众筹等方式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激发市场、社会活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 、 欧 洲 智 慧 城 市 建 设 特 征

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以各种基础网络为支撑建设感知设施,通过信息的融合分析提供智能服务,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欧洲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社交媒体来加强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欧洲智慧城市建设具有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用户创新,通过Living Lab等模式让用户参与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公共服务产品的设计、生产、提供及决策的全过程,通过用户服务DIY,提升用户体验,不断优化公共产品与服务。譬如阿姆斯特丹的Living Lab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巴塞罗那从Fab Lab到Fab City的实践,都在积极尝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让用户更好参与创新进程,成为服务设计与创新的主体,消弭需求与技术实现的鸿沟。

开放创新,实现公共服务数据内容、数据标准及相关工具的开放,可以提供公众查询、下载、使用政府数据服务,包括数据标准的开放,方便社会对政府数据的使用和共享应用,以及市场、社会资源对数据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产生社会价值。例如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实现了一千多个数据集的开放,并且通过黑客马拉松积极推进与开发者的合作。2012年,还主办了第一届全球开放式知识节(OpenKnowledge Festival),同时赫尔辛基也发起过论坛Virium智能城市计划,为市民随处提供数据,以望提高生活质量。

大众创新,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大众更方便的获取、交流、更新知识,BBS、博客、微博、维基等工具进一步推动知识收集、产生、共享的新模式,也改变了创新的形态,众包成为当今知识工作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例如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Amsterdam Opent.nl平台尝试众包,让市民互动参与地方决策,该平台允许用户通过Facebook提交他们的看法,利用社交媒体鼓励社区参与地方决策,分享意见并与政府互动和合作。

协同创新,实现政府、企业及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协同,实现面向公众服务的公共价值塑造过程,实现协同创新。譬如里斯本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将市民诉求视为积极的意见表达为中心,实现了涉及公共机构、私人企业、大学、研发中心、协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充满活力的合作、创造与决策过程。过程中采取了同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收集用户对城市 发展项目评估的意见和反馈。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来看对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首先要认识智慧城市的内涵,深刻认识“智慧城市”在以人为本,注重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成功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其次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与欧洲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之间差距,在借鉴欧洲智慧城市成功经验的同时弥补差距,推动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1、强 化 用 户 导 向 的 城 市 设 计 与 服 务 提 供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形塑了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模式。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创新服务模式,强化用户导向培育新型的创新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政府本身的转型非常重要,政府应是平台的搭建者和创新生态的服务者,在城市设计与服务提供中要从生产者视角转为服务者视角。让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思维取代以政府专业分治为出发点的管制逻辑。相应的,城市规划也应由传统的城市规划决策者拍板向公众参与面向运行的规划方式转变,实现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的有效衔接。让城市的用户———市民,成为城市服务的中心和参与设计的主角。

2 、 培 育 产 业 生 态 , 注 重 协 同 创 新 , 推 动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产业界和各类市场主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产业与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引擎,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要充分借助市场力量,通过PPP等方式,并充分借鉴Living Lab等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市民社会参与与产业生态培育的协同发展。要智慧城市建设抓住高端软件、高端芯片、光纤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高科技、新技术的新机遇,在构建智慧城市的智能基础设施的同时,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产业生态,推动产业更新与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 强 化 数 据 意 识 , 推 动 数 据 资 源 整 合 共 享 和 开 放 数 据

强化数据意识,大力推动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也是实现用户导向城市服务与设计的前提。在政府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开放数据。政府通过城市公共数据内容、数据标准及相关工具的开放,不仅可提供公众查询、下载、使用政府数据服务;还可强化社会监督,推进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方便了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数据的开发和共享应用,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推动创新涌现,促成群体智能和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的塑造。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开放数据战略,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开放数据分析、开发的能力,以及各类商业服务模式创新的能力。

4 、 抓 住 新 一 代 信 息 技 术 机 遇 , 提 升 智 慧 城 市 基 础 设 施建 设 水 平

我们看到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来提升城市的智慧服务,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与欧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我们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实现基础设施的提升,加快宽带泛在网络建设,实现每个人都能随时接受“在线”服务;实现物联城市,城市每个“单元”都能够被传感器、网络连接;通过云计算,实现城市状态和数据深度分析。从而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

5 、 实 现 绿 色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ITF的城市启示录 篇10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狭义上, 是指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获取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广义上, 是能够充分整合优化各类资源,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实质, 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 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核心思想是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 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实现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大约有70%的居民将居住在城市。高度的人口汇集、导致交通、社会、污染、安全等城市病层出不穷, 因此, 应用ICT技术等智慧系统解决城市问题, 成为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新热点。目前,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已有10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 80%以上的中等城市明确提出将建设智慧城市。而国外一些发达地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 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因此, 借鉴其他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 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发达地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及主要措施

(一) 欧盟。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逐渐被欧盟各国所接受, 其推进步伐也不断加快。目前来看, 欧盟智慧城市建设关注于绿色能源、环境保护和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 同时还涉及人力资本、社会管理、信息技术、产业更新换代等多方面, 其中, 在智慧能源与电子政务两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1. 启动智慧能源项目。

从全球城市统计数据来看, 城市消耗了超过75%的世界能源, 产生了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80%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在欧洲, 通过政策定义, “智慧城市”表现为一个地区的平均科技水平提高, 各种科技应用之间是相互联系、资源利用是可持续、居民生活环境舒适、城市本身有吸引力和城市公共安全。

为了发展智慧城市, 欧盟委员会更多的欧洲地区国家、各地区之间建立了的协议。这些协议设计, 主要是为了保证可持续能源行动计划的实施, 促进每个地区在2020年欧洲能源战略总目标的实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欧洲正在执行欧洲智慧能源项目) 。其主要目标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资源合理使用;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鼓励能源利用多样化;促进运输领域的新能源使用。

2. 建设电子政务系统。

电子政务是通过数字手段, 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注重政府服务、公民参与和方式创新。电子政务系统则旨在推广政府数字技术的使用, 促进有效决策, 加强、改善政府各部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联系。自1994年起, 就有欧洲学者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框架式研究。之后, 不断有学者、科技公司等对这一想法进行完善补充。2005年, 为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 同时向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信息基础。通过近十年的努力, 电子政务在欧洲已从最初的单纯信息提供, 发展到当前的政府服务部门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 新加坡。

通过多年来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推进, 新加坡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一颗明星和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从资源小国一跃成为智慧大国。新加坡采取的主要经验与措施:

1. 将规划的战略性与措施的务实性有机结合。

2006年, 新加坡颁布关于发展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 今年7月发布了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 从国家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前瞻性和系统性部署, 并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在具体的实施中, 强调以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重点需求为抓手, 依托行业协会和市场主体, 重点发展更为聚焦、更易培育的行业应用, 力争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物流、金融贸易、教育、电子政府及中小企业扶持等方面取得最大进展。

2. 将技术的信息化与管理的精细化有机结合。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协调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成本及社会群体的差异化利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加坡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交通为例, 新加坡交通主管部门针对私人用车的细分需求, 设置了多种类别的牌照, 按时段、区域和费率实行多样化的限行管理方案。同时, 充分利用电子闸门、车载信息化设备和监控管理系统平台, 为其提供保障, 在充分考虑低成本、可操作性和平衡民众利益诉求基础上, 实现了道路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 韩国。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韩国非常注重现代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 首都首尔则是世界上最为重视科学技术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一直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特别是电子政务方面成效显著, 自2003年以来一直位居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榜前列, 首尔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城市借鉴。

1. 普及智能设备, 实现人人享有。

首尔的综合性网络包括高速宽带有线和无线网络,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支柱是提高对只能设备的介入以及教会新用户如何操作, 从而确保能够听到每个市民发出的声音。2012年起, 首尔开始向低收入和其他需要的人群发放二手只能设备, 市民也被鼓励在购买新设备时捐赠旧设备, 经过厂家检查和修复后免费分给弱势群体。

此外, 首尔市政府一直在试行一项智能工作中心项目, 政府官员可以在距离其家最近的10个办公室 (智能工作中心) 上班, 在中心上班的员工可以享用复杂的工作组软件和视频会议系统, 从而可以确保虽然不在市政大厅上班却丝毫不影响工作效能。

2. 推动智能计量的广泛应用。

为努力降低城市能源消耗水平, 首尔自2012年开始, 着手实施一项智能计量项目, 主要措施之一是测试安装了1000台智能计量表。这些计量表为家庭、办公机构、企业负责人提供有关水电气消耗量的实时报告。报告以货币单位形势给出, 辅以具体的消费模式, 以及如何调整这些模式以便节约能源消费的方法。调查显示, 超过80%的参与者每天检查一次以上能源信息, 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该项目有助于节约其能源使用。

3. 加快安全业务的不断升级。

首尔的安全业务自2008年4月启动, 该服务利用最先进的定位及闭路电视监控技术, 将涉及小孩、残疾人、老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紧急情况通知相关机构和其家庭成员。同时, 还设计了一款智能设备, 当持有人离开制定区域或者波动呼救按钮时, 报警信号将发送给监护人、警察、火警部门及闭路电视监控控制中心。同时, 为支持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 首尔通常免费或者以相当大的折扣提供紧急情况报警业务。

三、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纵观不同地区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是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不断融合的过程, 是与民众深化沟通与互动的过程, 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政府的效率及服务质量, 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服务入口网与业务信息化改造, 旨在方便民众通过电子化政务, 更快捷地获取资讯, 建立更高效的与民众交流的渠道。

在此基础上, 推动优质网络示范城市的建设。通过全区数位化光纤无线宽频网络、智慧型运输、治安监控系统等系统的装备, 整合第四代移动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 建设成为全面整合数字基础设施与支援服务的前瞻性、智慧城市。同时, 不断拓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 逐渐形成覆盖医、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网络系统。

就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而言, 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四点启示:

(一)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 积极推广惠及全民的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推动信息共享与网络融合, 改变城市治理中部门分治信息阻塞资源分散的局面, 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民生应用, 切实解决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孤岛现象。一是要建设智慧政府, 提升政府办公智能水平, 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二是以提高企业运营智能化程度为目标, 开展企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推广企业智能管理应用, 逐步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智能化。三是要建设智能社区体系, 提升智能社区交流水平, 推广智能社区服务, 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会, 消除数字鸿沟。

(二) 注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良性互动。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 应当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 激励技术创新, 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 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应当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三) 注重统筹规划,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电子政务、城市交通、医疗卫生、信息通信产业管理、教育管理、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 因此需要准确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统筹谋划布局, 鼓励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沟通, 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 不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可能由不同部门主导, 但是单一部门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往往存在缺陷, 因此, 需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形成各部门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格局。

(四) 推进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建设。

信息网络技术是智慧城市建立的基本技术支持, 因此, 在建设智慧城市时, 要持续建立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在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共享上, 有庞大的信息集成作为基础。在网络信息平台上, 实现高效率、高智能的数据控制中心;在信息的应用上, 突出信息的综合运营。

此外, 由于我国各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地理、人文、经济、服务等方面也有巨大差异, 因此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应结合自身现有基础和优势, 合理选择切入点, 合理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和方向, 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盛立.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探讨[J].信息化建设, 2014 (8) :16-17.

[2]李慧敏, 柯园园.借鉴欧盟经验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J].世界电信, 2014 (6) :44-46.

上一篇:档案管理社会化问题下一篇:相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