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十篇

2024-06-30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 篇1

1 发病机制

哮喘的病因复杂, 诱发哮喘的过敏原种类较多, 发作机制复杂, 尚未完全明了, 除过敏方向和机体本身状态外, 最新研究表明, 肥大细胞在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在接触过敏原15 min左右哮喘发作称为速发性反应, 而4 h~24 h发病则称为迟发性反应。此外, 机体的特应性可导致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增多, 以致较轻微的刺激即可使气道发生明显的收缩, 从而引起气道阻力显著增高。

2 传统治疗哮喘的药物

2.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 已被认为是针对反复发作的哮喘的“治本”方法之一, 其给药方式有两种: (1) 全身给药:可分为口服和静脉注射, 因为全身给药易引起较多严重不良反应, 所以这种给药方式是有限制的。 (2) 吸入给药:吸入给药由于剂量小, 经吸入后在气道内形成有效浓度, 能充分发挥局部抗炎作用, 且可减少或避免全身性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常见的抗炎平喘药。新一代糖皮质激素经不断改进, 不良反应少, 如环素奈德在治疗哮喘上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已得到公认。

2.2 黄嘌呤类药物

茶碱是一类甲基黄嘌呤衍生物, 为常用的支气管扩张药, 除经典治疗理论外, 茶碱在较低的血浆浓度10~15 mg/L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与抗炎作用, 即可抑制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核因子-κB (NF-κB) 活性, 可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作用。

2.3 β2受体激动剂

β2受体激动剂能松弛气道平滑肌, 增加黏膜纤毛清除功能, 降低血管通透性, 并能调节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释放, 长效制剂可维持12 h, 短效制剂常于数分钟内起效。

2.4 抗胆碱能药物

胆碱的神经机制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 胆碱受体有4种, 其中保护M2受体功能的措施能抑制或逆转气道发生反应, 新的抗胆碱药物泰乌托品较异丙托溴铵有更强的持久效果。

3 其他方面的传统药物

如色甘酸钠主要作用是对速发性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其抗炎作用不再作为成年人轻度哮喘的治疗药物选择。酮替芬具有很强的H1受体拮抗作用, 与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均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现在使用和正在研发中的药物: (1) 抗IgE治疗:哮喘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和递质释放依赖于IgE抗体,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人源化小鼠单克隆IgE抗体皮下注射能降低血清游离IgE, 以阻断抗体介导的哮喘发作。抗IgE单克隆抗体适用于血清IgE水平增高的哮喘者。 (2) 酯酶 (PDE) 抑制剂:近年来人们对研究和开发选择性PDE同工酶抑制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特别是PDE4在调节哮喘炎症细胞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3) TNF-α封闭疗法:已有大量的药物实验证据和临床试验表明, 抗TNF-α单克隆抗体 (TNF-αMCAb) 能够预防和治疗因TNF-α过量产生而导致的炎症损伤等疾病状态[2]。

其余的药物治疗: (1) 抗病毒治疗, 病毒感染能加重气道炎症, 所以给予抗病毒治疗; (2)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降脂作用, 还有抗炎特性和免疫调节功能。

综上所述, 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目标主要集中在疾病的最终阶段———气道慢性炎症上, 相信今后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 治疗前景将会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张久山.支气管哮喘防治进展[J].天津医药, 2000, 28 (2) :191-192.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 篇2

1 糖皮质激素

研究表明, 激素可作为治疗慢性或急性哮喘的首选。其中, 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治疗反复发作哮喘的治本药物。如长期持续吸入皮质激素能有效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以及炎性细胞的活化和转移, 减少微血管的渗漏, 干扰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 同时, 还能增强气道平滑肌对β2激动剂的反应性[2,3]。目前,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哮喘主要有两种途径:吸入及全身使用。其中, 吸入激素的方法由于吸入激素的剂量较小, 并易在气道中形成一定的有效浓度, 从而对气道产生直接作用。同时, 激素吸入进行血液后会被肝脏灭活, 即使在肺泡中也会遭受酶破坏, 因而很少有全身不良反应。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也因此成为治疗哮喘 (尤其是预防季节性发作哮喘和慢性哮喘) 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有布地奈德和丙酸倍氯米松, 其中, 布地奈德的局部活性更大, 吸后的代谢速度也更快。全身使用的途径又主要有静脉注射和口服方式。全身使用常用琥珀酸可的松和泼尼松。其中, 琥珀酸可的松常使用静脉注射的方式, 每次100~200mg, 4次/d, 临床建议治疗3~5d后减量使用或停药, 以免引起全身不良反应。泼尼松是口服常用药, 一般用于严重哮喘或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 口服的剂量一般较大, 但疗程较短[4]。

2 茶碱

茶碱用于治疗哮喘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虽随着吸入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 茶碱药物的使用范围有所减小, 并一度被一些国家视为三线支气管舒张药物。但茶碱类药物在很多国家,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应用范围依然较广。分析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同功酶, 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 扩张冠状动脉等达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目的[5]。一般使用低浓度茶碱就能有效实现免疫调节和抗炎的作用。其中, 长期使用缓释茶碱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进而控制哮喘症状。缓释茶碱可口服也可静脉滴注。口服多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的治疗, 一般剂量在7~10mg/ (kg·d) 。平喘作用可维持12h以上, 并能保持血药浓度昼夜平稳, 因而在控制夜间哮喘症状方面发挥很大作用[6]。选择静脉滴注时则通常用于急性发作哮喘患者, 对于2h内未使用过茶碱的重症病例首次剂量可为5mg/kg, 静脉点滴速度保持0.5~0.8mg/ (kg·d) 。但若长期使用缓释茶碱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 并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为减少使用的风险性, 临床会与抗炎药联合使用, 但前提是在吸入皮质激素、β2激动剂后仍未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情况下才能使用[7,8]。另外, 使用短效茶碱治疗时易出现血药浓度波动, 在控制持续性哮喘症状方面效果不太理想, 尤其是对于患有肝、肾、心等功能障碍的甲亢患者而言, 使用的风险性更大。这就是茶碱在临床上使用范围有限的主要原因。

3 β受体激动剂

β受体激动剂属于扩张支气管和改善症状的药物。β受体激动剂主要是通过激活呼吸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 并有效活化蛋白激酶A, 提高环腺苷酸水平, 来达到抑制肌浆球蛋白的磷酸化, 促使气管平滑肌达到舒张和松弛的功效[8]。经过长期的临床使用实践, 发现无论是控释型还是缓释型的β受体激动剂, 其疗效的维持时间均较长, 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性哮喘患者或常在夜间发作的哮喘患者。由于哮喘在发作时可能会导致气道阻塞, 从而影响吸入用药的效果, 为此, 可采用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方式进行给药, 提高治疗效果。此外, 临床用药发现β受体激动剂若长期使用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会抑制β受体的反应性, 使肺功能下降, 锐减致药效, 导致支气管出现反常性痉挛等[9]。因此, 临床上多采取间断用药的方式, 以此规避长期用药导致的不良后果。

4 抗胆碱能药物

医学研究者发现胆碱能神经机制对哮喘的发生有很大作用。而抗胆碱能药物能有效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 使迷走神经张力下降, 达到舒张支气管的效果。抗胆碱能药物属于非选择性MR拮抗剂, 能阻断各种亚型MR[10]。比较常见的药物是溴化异丙托品, 使用该药物时常使用雾化吸入的方式, 一般在吸入后3min后起效, 药效高峰多为90~120min时, 药效能有效持续3~8h。为使支气管舒张作用更为持久, 常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 这对于夜间哮喘发作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11]。此外, 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 安全性较好。如溴化异丙托品雾化吸入后不会通过血脑屏障, 黏膜吸收也比较少, 因而不易引起全身不良反应现象。另外, 药物浓度集中于支气管内局部, 因而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 即使是老年患者, 其临床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适用于长期反复哮喘发作而引发肺气肿的患者, 长期用药也不易出现耐药性[12], 可见该药物使用的安全性较高。

5 免疫抑制药

免疫抑制药一般适用于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 在改善患者哮喘症状方面有一定效果。该类药物比较常见的有环孢菌素、甲氨蝶呤等。其中, 环孢菌素能对IL-2受体表达起到阻断作用, 进而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干扰素以及IL-2产生抑制作用[13]。环孢菌素的初始计量一般为5mg/kg, 并需要分次口服 (通常分2次) 。甲氨蝶呤则能对炎性介质释放和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 其中部分抗炎作用的发挥是细胞增殖抑制的结果。使用甲氨蝶呤一般是从小剂量开始 (通常10~15mg/次, 胃肠外、口服给药均可) , 在症状得到控制后可逐渐减少用量或停用。虽然免疫抑制药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发挥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如会增加肿瘤的发生几率、诱发多种感染、使机体抗感染免疫力下降、导致畸胎和肝肾毒性等[14]。为此, 临床常配合叶酸使用。

6 其他药物

除以上介绍的治疗哮喘的常见药物之外, 还有很多其他的药物, 如酮替芬, 能作用于支气管黏膜下肥大细胞, 对炎性介质释放有抑制作用。又如抗lg E单克隆抗体, 能有效阻断效应细胞表面lg E与游离lg E受体相结合, 治疗效果良好。并有学者研究认为抗lg E单克隆抗体对于不同程度的哮喘急性发作均有效[15]。白三烯调节剂中的白三烯和扎鲁司特合成抑制剂能使支气管内的炎症反应下降, 在改善呼吸不畅症状方面效果显著。该药治疗轻度哮喘患者时一般采取单独用药的治疗方式, 而对于重度哮喘患者则多采取联合用药治疗的方式等。

7 小结

近年来, 医学研究者对哮喘的药物研究不断深入, 并对哮喘不同炎性表现以及病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以往将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作为治疗重点转为以综合性防治作为治疗重点, 新添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会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控制环境、自我控制病情等的方法。另外, 各种治疗哮喘的新疗法和新药不断出现, 但目前仍未有能彻底治愈哮喘的有效药物。研究目的还处于尽量提高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阶段, 因此, 仍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目前, 对于一些新型的炎性介质拮抗剂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相应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有效且安全的新产品用于临床, 哮喘有望得到长时间的控制。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 当前全世界支气管哮喘患者有3亿左右, 且患病数量呈上升趋势, 每年因患哮喘死亡的人数也达18万之多。支气管哮喘也因此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通过对支气管哮喘的深入研究, 意识到应以防治气道炎症为治疗重点。而当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法很多, 其中, 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即对近年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现状及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以期能给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研究, 提高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有所帮助。

论儿科哮喘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儿科哮喘 研究进展

儿童的过敏性疾病包括有很多方面, 而且过去一段时间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所占的比率也有所上升。这个疾病的形成原因一般是由一部分具有遗传倾向的儿童因为受到环境因素而引发的, 但是目前来讲对于这些环境因素的研究仍然没有什么进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异位三合症作为儿科哮喘的综合称谓,通常包含的是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以及哮喘的三种形式,而在实际生活中患者通常会三种症状同时出现,并且一般而言是要经历由最初的异位性皮炎以及食物过敏过渡到过敏性鼻炎、环境过敏症以及哮喘等等的过程,故我们称之为“遗传性过敏症进行曲” 。

第一阶段:对于小儿哮喘的维持治疗

支气管哮喘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哮喘也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美国,18岁以下儿童中有五百万的患者都患有哮喘,更为严重的是仅1999一年就有176例的14岁以下儿童因为患有哮喘而死亡。而目前,我国的儿童在哮喘方面患病率大概为2%,同时针对支气管哮喘等相关疾病的治疗现状的调查也表明:许多的哮喘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疗,导致了患者的症状很难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据资料记载: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顽固性哮喘患儿的首选药物。而布地奈德则是经FDA专门批准的用于治疗6个月以上儿童的药物,在治疗方式上可采用喷雾器进行动力喷雾治疗。而就在不久前FDA已批准将氟替卡松丙酸醋列为可用于治疗1岁小儿的行列,而使用VHC进行吸入氟替卡松丙酸醋治疗方式也正在研究当中。而另外一项针对超过12个月儿童的哮喘用药的随机研究中的研究表明:吸人性氟替卡松丙酸醋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是已经得到了验证。而针对中度或重症的哮喘患儿的治疗方式是需要加入另外一种维持药物,这种维持药物以日本长效的白三烯拮抗剂为代表。白三烯拮抗剂不仅可以改变另外一些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进程,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控制过敏性鼻炎的控制加强对哮喘的控制,从而有利于通过对患者的环境改善控制哮喘患儿的病况。

第二阶段:针对上呼吸道炎症和哮喘的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哮喘问题的治疗还应该包括针对过敏性鼻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处理。过去的很多事实也表明上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在很大程度上与哮喘相关,而针对哮喘的治疗方案既要包括对过敏性鼻炎的进行正确的处理, 也要包括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欧洲的一项研究调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对于哮喘、吸烟和环境、暴露过敏性鼻炎之间关系的调查,发现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引发有密切关系。

而近期也有调查表:“过敏性鼻炎能否治愈会直接影响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者病者的发病率”。

而该项病例在制作上对也充分比照了单独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组、单独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组以及二者并用的效果,最终发现通过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不但会大大降低哮喘的发作几率,而且利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组、单独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组共同使用的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另外,通过对咽鼓管粘膜、腺体组织的细胞因子、中耳分泌物的分析发现:过敏性体质的患儿很可能会伴随着过敏性炎症的出现,所以过敏症患儿一旦出现了持续分泌物排出的中耳炎的症状时,必须要尽量采用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第三个阶段:对于环境暴露和哮喘的关系的研究

针对哮喘的治疗充分突出了在治疗哮喘时应竭力地改善患者生存的环境,由于哮喘患儿导致过敏的根源非常广泛,重点表现为灰尘、老鼠、嶂螂、吸烟和空气污染等因素。但是仅仅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环境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哮喘,还要减少针对这些患儿被动吸烟的状况的改善。同时更注意要提高改善环境计划和成本的效率。

室内的导致过敏的根源和某些气道刺激物在家中可以通过及时的干预措施来实现,但是如果想要解决影响哮喘发生的环境暴露的问题,也就只有通过对地区、国家以至于全球的环境状况来改善。另外,儿童特有的敏感导致了其对空气污染有着特殊的易感性。同时最近美国的儿科学会发布了一项新的“希望所有的儿科医生都来做抗议空气污染的倡导者政策”声明也充分说明了保证环境的干净和整洁对于哮喘患儿的重要性。

第四个阶段:治疗哮喘患儿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哮喘为主要症状的呼吸系统的疾病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临床医疗研究,但是治疗的效果却不是特别的明显,同时在进行治疗的同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哮喘膏作为治疗哮喘患儿较为有效的药物,主要治疗哮喘患儿较为明显的寒症等症状,所以对于那些有实热证、虚热证的哮喘患儿是不宜贴敷的。另外针对那些患有支气管扩张具体的症状表现为反复咳黄脓痰、脓血的病人以及活動性肺结核发热、咳血的病人都不适和贴敷。除此之外,因为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发热儿童患儿以及接触性皮炎的皮肤病病患者也不适合贴敷。

哮喘膏因为应用了内病外治的原理,药效明显、费用低廉,同时安全有效,所以很容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既可以弥补内治方面的不足,同时又避免了使用应用西药会产生的潜在的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所以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总结:对于儿童的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了不断的发展进步,虽然经历了多的波折,但是也总结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针对那些同时患有多种过敏性疾病哮喘患儿,进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那些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症状,并及时地给予正确治疗。

通过对哮喘患儿的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的论述,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对于那些已经出现了先天性过敏症的患者, 能够尽早地发现可能引起过敏发展的环境暴露等其他因素,然后通过找到更加有效、安全的措施逆转潜在的威胁的同时, 更加要积极推进治疗设备的完善发展用以提高疾病的控制疗效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高凤霞. 儿童哮喘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07) .

[2] 张林媛,冷曙光,郑玉新. 哮喘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5,(06) .

[3] 曹勇,宫龙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研究的若干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7,(04) .

[4] 陈鹏,丁军利,田金娜,刘小凡. 支气管哮喘外治法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 2005,(11) .

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偏方 篇4

2、组成:鲜向日葵花盘30~60g。用法:水煎服。

3、组成:七层楼15g,赤地利15g,胡颓子叶15g。用法:水煎服。

4、组成:三叶崖爬藤根3g,贝母3g,桔梗3g。用法:水煎服。

5、组成:山胡椒果60g,猪肺1个。用法:加酒炖后分2次服。附注:此方用于气喘。

6、组成:鲜八角莲叶30g,柿饼2块,红糖适量。用法:前2味水煎,调红糖服。

7、组成:毛冬青根15g,白糖适量。用法:毛冬青根水煎,冲白糖,分3次服。附注:此方用于肺热喘咳。

8、组成:福建胡颓子叶15g,白花千日红15g,盐肤木24g用法:水煎服。

9、组成:羽叶丁香叶、细辛适量。用法:共研细末,每次用1~2g,以淡盐水调成糊状,涂于背部两侧肺俞穴上,上盖一块5层厚的纱布,再用一热水袋放在纱布上烫,烫至胸部有温热感为止。附注:此方用于寒喘。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 篇5

1 现代医学对CVA的认识及治疗

1.1 发病因素

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 小儿CVA的发病与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T淋巴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反应有关, 气道炎性反应可引起气道高反应[3,4]。感染、遗传、环境与理化因素是其发病诱因, 遗传因素亦为发病的重要因素, 一般多为后天活动性[5]。有研究表明:在CVA患者的唾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支气管上皮中可检测出增高的嗜酸性粒细胞, 这种嗜酸粒细胞性炎性反应是产生各种症状的基础[6]。

1.2 诊断

在诊断方面, 肺功能检查和气道高反应测定仍是诊断CVA的关键[7]方法。近年来有研究显示, 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 (或) 肥大细胞比例增高是诊断CVA的有力佐证[5], 为CVA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1.3 治疗

在治疗上, 我国200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将CVA按一级哮喘处理。由于CVA本身是由变应原或其他诱因引起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及气道形成的高反应性和顽固性咳嗽, 故药物治疗主要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支气管扩张剂、抗变态反应药物[8]。吸入糖皮质激素具有局部抗炎作用, 据文献报导, 第二代肾上腺皮质激素布地奈德联合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治疗小儿CVA可有效改善患儿肺通气功能和缓解临床症状[9]。近年有研究资料证实, 外贴新一代支气管扩张剂妥洛特罗治疗小儿CVA具有显著治疗效果[6], 这为小儿CVA治疗开辟了新的用药途径。近年研究发现,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 它能诱发哮喘患者气道及其他组织产生炎性反应, 即平滑肌痉挛, 血流改变、血浆渗出、黏液分泌和炎性细胞活化, 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预防和抑制白三烯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支气管痉挛[8]。

2 祖国医学对CVA的认识及治疗

2.1 祖国医学对CVA的认识

在传统中医古典医籍中, 尚无与CVA完全相对应的病名, 但对于咳嗽和哮喘的论述很多,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咽痒等。且本病又有慢性迁延及反复发作特点。众医院从该病的发生、发展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分析, 多将其分属于咳嗽、喘证等不同疾病范畴[1]。

2.2 病因病机

伍利芬等[10]认为, 小儿CVA以长期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 具有阵发、突发的特性, 常伴有咽干、咽痒, 咽痒即咳, 难以克制的特点, 符合风证善行数变、风盛挛急的特征, 因此辩肺风咳证, 其病因病机为外感风邪, 内犯于肺, 风盛生痰。风痰黏阻气道, 闭阻于肺, 导致肺失宣肃, 形成肺风咳嗽, 则咳嗽不已。张珍[11]认为CVA的形成与肺脾气虚, 聚湿生痰, 寒邪侵袭肺卫, 迁延不愈, 触动伏痰, 痰阻气逆, 肺气郁闭, 宣降失司, 肺气上逆有关。李校等[12]认为CVA痰浊是标, 肺脾气虚, 适应调节能力低下是本, 采用扶脾理肺汤收效良好。金继超等[13]认为小儿CVA的发病机制与久咳耗气, 肺气虚损, 虚寒内生, 寒血凝带。钱滨[14]从瘀论治小儿CVA发病机制特点为:久咳耗气, 伤阴或损阳, 阴虚火旺或虚寒内生, 血滞成瘀、寒凝血瘀等。综上所述, CVA应属正虚邪实, 虚实夹杂的慢性病症。

2.3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目前, 关于CVA的辩证分型及治疗仍缺乏统一标准。江霞等[15]提出遵循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的原则。急性期分为风寒束肺, 风热袭表, 风痰阻络3型, 分别以祛风散寒, 温肺化饮, 方取小青龙汤加减;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方取麻杏石甘汤加减;痰湿内阻, 瘀血内停而损伤气血者, 宜伍以桃仁、当归、丹参等通脉药。张长花[16]认为小儿CVA符合风证善行数变、风盛挛急的特征, 治疗上应疏风宣肺, 理气止咳, 方取加味止咳散治疗效果良好。

2.4 中西药结合治疗

王丽娟[17]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联合柴朴汤加味治疗小儿CVA140例效果显著。方法:将140例CVA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 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 (孟鲁司特钠口服, 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柴朴汤加味, <2岁每次10ml, >2岁每次15ml, 疗程2周。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咳嗽症状在早期即可好转, 肺功能得以提高, 并发症较少。王雅丽[18]认为中药治疗小儿CVA, 重在宣肺化痰止咳, 取止咳散加减方为基础 (药方组成:桔梗4~8g, 杏仁2~4g, 紫菀6~8g, 百部4~8g, 白前3~6g, 陈皮3~8g, 炒莱菔子5~10g, 丹参3~8g, 僵蚕3~5g。) , 联合酮替芬、孟鲁司特钠口服, 疗程2周, 结果总有效率为93.3%, 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 展 望

目前, 国内外对CAV的研究成为医学界的热点之一。中西药在本病的防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特别是中药治疗, 有着广阔的前景,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如各家医院对其病因病机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观点, 特别是缺乏统一的中医诊断标准、症候判定标准, 为辨证论治带来一定难度, 难以正确评定其疗效, 也就无法对现有治疗经验进行科学评估, 从而不能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 进一步规范CVA的中医症候分型, 应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炎症因子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表现为患者咳嗽、咳喘等症状。数据统计[1], 目前全球支气管哮喘患者可高达3 亿人, 我国则有3000万人之多, 每年死于支气管哮喘的达20万人。支气管哮喘如未得到有效治疗, 可进展为重症哮喘,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更会对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目前,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但普遍认为与气道阻塞、气道高反应易收缩, 过敏、遗传易感、气道炎症等因素有关[3]。本组研究中, 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旨在为治疗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分析

1.1变态反应实验表明, 当患者接触过敏源后,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粒细胞形成抗原呈递作用, 激活T淋巴细胞并使之发展为T淋巴辅助细胞, 产生白细胞介素 (IL) , 这些细胞通过对B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 分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IgE) , 并黏附于肥大细胞或嗜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之后, 引起慢性炎性病理反应[4]。患者再次接触过敏源后, 激发炎性介质的释放, 导致支气管黏膜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是一个反复、长期的过程[5]。

1.2气道炎症现代医学指出, 哮喘病发病的基础是慢性气道炎症, 即气道黏膜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聚焦。炎症细胞合成并释放出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 引起气道炎症反应。IL-4 由TH细胞产生, 诱发并引起TH0细胞转化为TH2细胞, 促进其释放IL-4因子, 并释放多种IL[6]。同时, IL-4是B细胞生长因子, 其作用于B淋巴细胞上, 刺激其产生IgE, 同时, 通过B细胞对T细胞抗原提呈作用, 促进IgE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从而引发哮喘[7,8]。IL-5是由EOS、肥大细胞、TH2细胞产生, 可选择性刺激EOS增殖、募集、浸润、迁移到呼吸道内, 并释放毒性蛋白, 引起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及气道高反应。IL-5可使EOS持续浸润, 并协同IL-4刺激B细胞产生IgE, 引起哮喘相应反应, 同时在IL-6 的作用下, 刺激IgA分泌, 介导迟发相哮喘反应[9,10]。IL-8是一种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及活化因子, IL-8的增多, 可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 从而引起哮喘的发作。IL-10是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细胞因子, 由调节性T淋巴细胞分泌, 可达到抑制T细胞、NK细胞、B细胞、EOS等引起的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哮喘患者血液中的IL-10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群, 提示, IL-10分泌的减少, 是导致或加重气道炎症的原因之一。IL-13是由活化TH2细胞产生, 是重要的B细胞刺激因子, 可提高B细胞活性, 产生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 合成IgE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还可促成IgE合成, 使EOS黏附气道上皮, 导致炎症反应[11]。TNF-α是一种肽类症介症, 也是哮喘炎症反应的重要启动因子, 其通过呼吸道血管内皮细胞增加黏附分子表达参与气道炎症反应, 诱导产生细胞因素, 引起炎症细胞游走、黏附、浸润, 引起炎症反应。

1.3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表现为当机体遇到致敏源时, 气道受到刺激, 炎症细胞、炎性介质与细胞受到刺激, 引起支气管黏膜呈慢性炎症反应, 上皮细胞大量脱落, 平滑肌感染神经末梢暴露, 对刺激敏感性加快, 兴奋传导性加快, 引起气道过早、过强收缩、痉挛, 从而诱发哮喘。但是, 研究[12,13]也指出, 气道高反应性并不都能引起支气管哮喘, 而气道炎症是引起气道高反应的重要机制, 其反应发生, 也是气道高反应的病理基础。

1.4气道重塑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就是气道重塑, 因此, 多数学者认为, 气道重塑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其主要表现为气道平滑肌细胞发生损害、增殖作用。患者无论是支气管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发作期, 气道平滑肌均可通过其增殖、肥大、迁移等作用的改变, 引起气道重塑。细胞内Ca2+在气道平滑肌收缩、舒张、增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肌浆膜钙池操纵的钙通道在内质网钙池内钙下降或清空时被激活, 这一过程即为钙库操纵的钙内流 (SOCE) , 两个SOCE的主要组成分子Orail及STIM1定相互作用, 激活钙通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是一种肽类调节因子, 由巨核细胞合成, 贮存于血小板 α颗粒中。PDGF由5种不同二聚物亚型[14], 包括PDGF-AA、PDGF-AB、PDGF-BB、PDGF-CC、PDGF-DD。当气道重塑时, 炎症因子PDGF-BB使ASMC向上皮转化, 诱导哮喘发作。

1.5神经调节机制研究认为[15], 由于人体气道上下表现均有细密的感觉神经纤维, 如遇外界环境变化, 外界刺激会引起机体释放神肽物质P, 导致气管发生收缩, 引起黏液过度反应。病毒感染是较常见的外界刺激作用, 其可刺激生长因子及营养素表达, 引起患者感觉神经分布及反应性发生巨大变化, 从而引起机体出现炎症反应, 进而导致支气管哮喘。目前, 临床对神经调节机制方面的研究仍较少, 神经调节机制在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6心理因素患者心理情绪的变化, 刺激大脑皮层, 使其兴奋, 并传至丘脑, 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释放乙酰胆碱, 增加支气管平滑肌张力, 导致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16]。同时, 脑中枢神经冲动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作用于内分泌及免疫系统, 引起机体系统变化, 如大量炎症因子释放, 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 通气能力下降, 从而诱发哮喘。

2中医病因分析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内经》始, 我国历代医家对哮喘的症状、病因均有丰富的研究及描述。近几年, 随着中医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医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有如下几点:

2.1因“风”而致中医认为, 风为百病之长, 哮喘多由于气候突变而骤然起病, 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 且变化速度较快, 易反复发作。《素问·举痛论》中指出[17], “寒气客于冲脉…… 喘动应手矣”, 即支气管哮喘外感之风, 饮食不当之脾风, 忧思郁虑之肝风, 均可引起伏痰, 逆乱气机, 闭阻胸阳而发病。即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主要机制在于风盛而致痰阻, 引起“气道挛急”, 即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2.2宿痰伏肺中医认为, 哮喘属哮症, 其发作的关键在于内伏之痰因某种因素或诱因而发, 致痰随气升, 气因痰阻, 二者相互搏击而致肺气升降不利, 导致患者呼吸困住, 气息喘促。《丹溪心法·哮喘》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 专主于痰”。此观点认为, 支气管哮喘发作机制是以痰为主, 痰产生在肺部, 肺不能布散痰液, 脾无法运输, 肾脏不能蒸化水液, 使痰液在体同内聚集, 而伏于肺部, 引起支气管哮喘发生。

2.3因淤致喘中医认为, 淤血阻滞为哮喘的根源。其与宿痰伏肺的观点类似, 指肺失宣降, 引起痰阻于气机, 从而引起机体血行迟缓, 导致痰滞留于肺部, 进而影响肺气的宣降, 在此观点中, 血淤是致喘的病理机制之一。因此, 在治疗上, 可采取活血化淤药物进行治疗, 以利于炎症的吸收, 达到改善微循环、抗过敏、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 从而改善哮喘症状。

2.4痰淤致喘《血证论》指出, 淤血内停, 阻滞气机, 使津液输布失常, 停积而成痰, 痰瘀互结, 导致哮喘发生[18]。痰浊停留, 久必致淤, 而淤血内阻, 久必生痰, 痰淤二者互为因果, 胶结为患, 故而引起哮喘反复发作。因此, 痰淤伏肺为哮喘发病根源, 风邪为其诱因, 风分外风与内风两种, 外内与感染有关, 内风与患者过敏体质有关, 哮喘即为风痰淤互相作用而致。

2.5五脏失调中医专家在对哮喘发病机制分析指出, 喘症发病与五脏病变皆有关联。新哮喘 “宿根”学说指出, 脾虚为哮喘发病的关键, 在哮喘缓解期间, 以培土生金立法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从脾论治是防止哮喘复发的重要方法。肝主升、肺主降, 二者的相互作用, 在机体内可达到调畅气机的作用, 《医贯》中有云[19]:“或七情内伤, 郁而生痰……一身之痰皆可令人喘”。当忧思郁虑、愤懑恼怒等引起不良刺激, 可引起肝气郁结, 肝气不发, 肺气难降, 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因此, 哮喘与肝失疏泄有一定关系。武维屏在其研究中指出, 肝气失于调达, 引起气滞, 导致血行不畅, 从而淤积于肺内, 引起肺气不足, 这是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理机制。石亚杰等[20]指出, 哮喘缓解期多表现为肾虚为主, 先天不足, 肾精亏虚而致, 即宿痰之根源在于肾。《景岳全书 · 论痰之本 》指出 “夫痰即水也, 其本在肾……”, 哮喘患者气喘咳痰是肾主纳气, 主水作用在病理方面的表现, 即肾虚为本, 采用补肾, 调节阴阳, 化痰湿, 补正气而御外邪。

3结语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 篇7

1 MP感染对气道直接损伤

1.1 物理损伤

MP除了能长时间寄居在人体并对组织进行持续性的破坏以外, MP的前端被肥大细胞合成、分泌的P1蛋白黏附, 使MP既避免了纤毛的清除, 又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破坏支气管黏膜屏障, 使细胞触酶失去活力、纤毛运动减弱或停止, 使纤毛脱落、消失。

MP感染诱导黏蛋白的表达, 尤其是黏蛋白基因 (mucosa-5AC, MUC5AC) 、IL-13和IL-8表面活性蛋白在哮喘患儿体内异常表达, 它可能会增加气道对MP的敏感性、其他感染的机会也会加大[6]。MUC5AC主要分布在气道平滑肌上而很少存在于肺泡内。黏蛋白是由杯状细胞和黏液腺细胞合成分泌,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炎症的刺激下黏液腺增生, 在支气管镜下可见黏膜粗糙、肿胀、分泌物附着, 多数呈半透明或灰白黏稠状, 部分形成黏液栓阻塞细支气管, 加重哮喘症状[7], 也是哮喘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

Nisar等[9]对50名有MP感染史的患儿检测呼气峰流速, 发现仅占最大呼气量的50%, 在吸入扩张剂后也无明显变化, 经过长期随访表明肺功能损伤可持续1.5~9年之久, 长期的刺激可导致炎性反应和气道高反应一直存在。

1.2 毒性因子的释放

MP感染后主要引起间质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 这与MP感染后毒性物质的释放密切相关。Peters等[10]研究发现MP感染后可产生一种特殊的毒性因子-呼吸窘迫毒性因子 (cytotoxicity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ARDS Tx) , 通过对哮喘模型小鼠的研究发现, CARDS Tx可以诱导强烈的淋巴细胞反应并导致哮喘的迅速恶化, 因此提出通过PCR方法检测CARDS Tx是识别MP感染最灵敏的方法。陈志敏等[11]研究证实, MP相关的致病因子—MPN372末端的ADP-核糖基化氨基酸序列可引起哺乳动物广泛的空泡变性, 直至死亡。目前以上两种毒性因子的作用得以肯定, 是否还有其他毒性因子参与这一过程还在研究中。

2 MP感染后导致机体免疫失衡及炎性因子的释放

MP感染后T淋巴细胞比例失调, 血清总Ig E升高。TH1和TH2细胞的作用都增强并相互制约, 但TH2细胞占优势是过敏性哮喘形成的关键机制[12]。TH1细胞主要分泌IL-2、LT、IL-18、IL-12、TNF-α、IFN-γ, TH2细胞主要分泌IL-3、IL-4、IL-5、IL-6、IL-10、IL-13、GM-CSF。TH2细胞所产生的促炎因子IL-4、IL-5、IL-13等加重过敏反应, 使总Ig E增加、肺功能下降[13,14]。IL-4可以通过增加气道平滑肌上α受体的数量加重气道重塑, 通常MP感染两周之后IL-4才会开始下降。IL-4为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所必须, 产生大量的Ig E, 介导Ⅰ型变态反应, 促进或加重哮喘症状。

最新研究表明除了经典的TH2在哮喘中的重要作用以外, TH17也越来越受到重视。TH17是前炎性T细胞 (Tαβ细胞) 的子集, 在细菌及病毒入侵时, 通过产生IL-17A、IL-17F、IL-22起到主动防御作用[15]。IL-17A通过核因子-κB/Rho A-激酶2 (NF-κB/Rho A-ROCK2) 通道的级联放大效应, 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细胞, 使其强烈收缩引起气道高反应性[16]。在MP感染后, IL-17还可以引起反应性TNF-α增高, 启动宿主防御作用, 有助于清除病毒。虽然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准确地解释是内源性的IL-17A还是外源性的IL-17A在哮喘中起主要作用, 或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在哮喘中IL-17A在诱导气道炎症反应方面受到肯定[17]。

MP感染后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TNF-α, 通过机体产生特异性Ig E, 再由Ig E介导Ⅰ型变态反应, 由此引起哮喘早期及晚期症状和气道高反应性。TNF-α与Ig E水平呈正相关[18], 是机体防御及炎症损伤时的重要炎性介质, 同时也是炎性反应发生的启动剂。有研究报道TNF-α可作为评价MP感染后病情严重性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19]。关于IFN-γ在MP感染后是否升高仍然存在争议, 但IL-4/IFN-γ比值增高致总Ig E增高, IFN-γ可加速细胞的凋亡, 并与FEV1呈负相关, 更加容易诱发哮喘。IFN-γ具有活化吞噬细胞的功能而介导细胞免疫, 也可能间接促进TNF-α的释放而加重喘息症状。早期监测儿童血清IL-4、IFN-γ以及Ig E水平, 对防治由喘息与特异体质的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向哮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0]。

3 哮喘病人与MP肺炎病人具有相似的遗传易感性

李琳等[21]在2003年对29例MP肺炎病人、40例哮喘病人以及90例正常儿童的血液样本进行PCR-SSOP标记法分析, 结果表明MP肺炎组和哮喘组HLA-DRB1-08和HLA-DRB1-02的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 肺炎组和哮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出MP肺炎与哮喘儿童具有相似的遗传易感性。外周血中白细胞抗原-G (s HLA-G) 可以作为儿童特发性哮喘的一个生物标志物, 在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2]。目前国外许多学者研究HLAII基因在MP感染与哮喘中的意义, 但对于HLA具体位点的基因改变还存在争议。

有学者研究认为, IL-4启动子区域C-590T基因的多态性与总Ig E的升高具有紧密的联系[23], 在缺少IL-4受体基因的小鼠体内, 总Ig E的产生明显下降, 说明IL-4受体基因在过敏性哮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有研究提示IL-4受体上Arg/Gln和Arg/Arg的等位基因对哮喘的影响很大, 当体内含有1对或2对Arg551基因, 比仅有1对Gln551基因类型的人更容易患过敏性哮喘[24]。Lee等[25]研究表明, IL-4Ra Arg551等位基因在过敏性哮喘的敏感性上有一定的作用, 在哮喘的发病机制方面有标志性的意义, 它能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并增强气道阻力, 具有这种遗传学基础的个体更易感染MP并诱发哮喘。

4 提高MP的检出率以降低哮喘的发病率

实验室对MP肺炎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表明, MP的感染可以激发炎症, 增加气道阻力, 在有过敏史的小鼠模型上更容易诱发哮喘[26]。如何通过提高MP的检出率或通过对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时发现MP感染, 从而降低由MP感染诱导哮喘和加重恶化的比例是现在研究的重点。目前MP的检测方法主要有MP培养、免疫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MP培养由于操作复杂且耗时长、营养要求高等原因很少应用于临床[27]。分子生物学检测虽然能更准确地通过PCR技术检测MP, 但是其对实验条件要求高且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 也很少应用于临床。免疫检测包括对抗原的检测和对抗体的检测[28], 目前SERO-DIA-MYCO凝集实验 (颗粒凝集实验) 、ELISA法、胶体金法、冷凝集实验的灵敏度分别为94.3%、80%、62.9%、37.1%, 特异度分别为97.7%、96.7%、99.2%、94.7%。快速MP免疫检测卡对早期感染的检测率相对较低而很少用于临床[29]。通过对比可见颗粒凝集实验具有优势。在临床工作中是否可以对MP的特异性产物加以检测从而提高检出率, 通过恰当合理的治疗降低哮喘的发病率、减轻哮喘症状, 建立特异、敏感、早期、准确的MP感染诊断方法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 结语

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药物合用分析 篇8

【摘要】在最近几年,我国整体性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这对于公众的身体健康来说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原因有很多,且发病机理比较复杂。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各种药物治疗,尽管作用的具体环节存在差别,但总体来说都是对出现的相应症状、炎症进行治疗。笔者根据西药临床应用记录并查找文献,对支气管哮喘治疗过程药物合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药物合用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及其他不同炎性细胞导致的慢性气道炎症[1]。这种疾病治疗临时效果很明显,但容易反复发作,属于医学界的难治病症,同时也为医学的研究焦点之一。随着近几年西医治疗方法的合用及相互渗透,对于哮喘的治疗,已由过去单一的西医治疗向多种西医治疗方法合用的方法转变,完善配伍关系到哮喘临床治疗效果。

当采用西药进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时,主要运用支气管舒张性药物及抗炎性药物,且这两种药物通常在临床上被联合使用。

一、支气管哮喘的病因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危险诱发及病情加重因素有很多,发病机制也比较复杂,在不同患者、情况下,存在较大差异。当前普遍认为,支气管哮喘存在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为多基因控制型遗传病症。

众多临床资料表明,支气管哮喘大多数为复杂的、存在多种表现型的多基因家族遗传病,其发病为应变原、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个家族当中,患有支气管病症的家属越多,表明个体的患病几率越大。另有统计学数字显示,性受体基因及lgE高亲都可能和气道的高敏感性相关,而气道的高敏感性在支气管遗传中作用重要。

二、糖皮质激素为主进行药物合用

在最近几年,临床上推荐以长效β受体激动剂及糖皮质激素联合吸入进行哮喘治疗,这是由于这两种药物能够协同平喘、对抗炎症,其治疗效果优于双倍剂量糖皮质激素或β受体激动剂的治疗效果,另外,合用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糖皮质激素服用带给患者的不适感,特别是对于中度及重度患者,其长期治疗效果更为明显。相关研究证明,分别让两组哮喘病情相当的患者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后者激素量减少的同时,症状更易控制[2]

糖皮质激素对于支气管哮喘病患气管当中白三烯的释放及合成不能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医师及病患逐渐认识到单纯利用一种糖皮质激素势必不能消除所有的支气管哮喘炎症。另外,白三烯受体的拮抗类药物能够通过外激素途径有效控制炎症,这种拮抗类药物能够协同其他激素或者通过药物叠加效应来起作用。当进行小儿支气管哮喘时,应该通过糖皮质激素合用白三烯拮抗受体类药物,如孟鲁司特钠剂来对小儿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适量降低小儿摄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剂量,便能够对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若长期坚持适量糖皮质激素与白三烯拮抗受体类药物合用,便能够对小儿哮喘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另外,氯雷他啶是研发出的第二代抗组胺类H1受体的拮抗剂。曾有临床试验[3]对患有变应性鼻炎的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施以糖皮质激素与氯雷他啶合用剂,并在患者发生哮喘症状时施以β受体激动剂气雾吸入。通过将实验组和对比组支气管患者产生的效果进行对照能够发现,在患者吸入低剂量的糖皮质素基础上,氯雷他啶的使用便可以有效降低鼻炎发作几率,和患者沾染感冒的次数,从而使支气管哮喘发作减少、β受体激动剂气雾吸入量减少,患者的气道敏感性便能够降低。

三、氨茶碱为主进行药物合用

氨茶碱、糖皮质激素均与抗胆碱药物协同良好。通过雾化吸入小剂量的氨茶碱与异丙溴铵抗胆碱类药物,老年人所患的轻、中度哮喘能够得到良好的联合治疗效果,且肺部功能显著优于氨茶碱单纯治疗患者,特别是对于夜间哮喘来说,治疗效果更佳,最为重要的是氨茶碱与小剂量的异丙溴铵抗胆碱类药物合用时,不会增加心脏负担。

当β受体激动剂与氨茶碱联合使用时,容易造成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加快的现象,因此要适当减少药物剂量,谨慎对待药物服用过程。当对氨茶碱进行使用时,若与环丙沙星、西米替丁及红霉素等合用,能够延长半衰期,这就有可能导致血药浓度超出正常水平,造成中毒,因此要密切注意患者所出现的异常状况,并进行适当减量。

四、将β受体激动剂视为主要合用药物

在一般情况下,β受体激动剂能够和抗组胺类H1受体的拮抗剂合用。当对患者进行支气管哮喘治疗时,若反复为其提供β受体激动剂,便能够很大程度上损伤患者气道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受性,从而使药物疗效降低。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若将H1受体类拮抗药剂,如酮替芬,与沙丁胺醇合用,便能够有效避免沙丁胺醇的耐受性的产生,另外,沙丁胺醇对患者气道所产生的扩张效应也会增强。另有研究表明,抗胆碱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可以与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合用,用于患者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同单纯使用抗胆碱药物(溴化异丙托品)相比,两种药物合用能够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总结:

哮喘为当前较为常见的临床慢性病之一,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1%至5%,哮喘患者大约3000万,因此应给与足够的重视。西药治疗已经在气道炎症的治疗、急性支气管哮喘的发作等方面取得相当显著的效果,特别是西药糖皮质素,更是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最有效的、可以用于长周期预防类药物,可以说在目前为止是首选的支气管哮喘急性用药。然而,对西药治疗的研究也存在很多盲点,使其在应用方面还有很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西药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只是针对起到的局部起作用,因此不能够用于患者依从性差、不良药物反应及非急性哮喘发作的治疗。在临床上,要结合患者存在的不同支气管哮喘病情,来制定合适的西医治疗方案,从而尽可能提高疗效,并减少不适症状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程晓明,黄赞胜,张彦琦,王斌,马千里,张巧,林科雄,王长征.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及控制现状的再调查[J]. 中华哮喘杂志(電子版). 2011(03)

[2] 李建华.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疗效评价[J]. 西医药学刊. 2010(05)

[3] 方智野,郑明星,邓海燕,王健.不同支气管扩张药物治疗哮喘时β受体及细胞因子的变化[J]. 河北医学. 2010(04)

幼儿哮喘的最佳治疗方法 篇9

哮喘儿童不是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哮喘的,通常会有一段时期出现先兆症状。以下几条可作为儿童哮喘的预警信号:

1.反复咳嗽超过一个月,以晨起和夜间咳嗽为主,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痰不多。

2.运动、吸入冷空气或进食冷饮后易出现刺激性干咳。

3.反复胸闷,感冒时或运动后加剧。

4.对某些气味(如装修气味、厕所清洁剂、香水、定型摩丝等)过敏,出现喷嚏、咳嗽。

5.对海产品、某些热带水果、部分药物过敏,或者在婴儿期表现为对鸡蛋、奶粉不耐受(往往表现为哭闹、呕吐、腹泻、严重反复的湿疹、体重不增)。

6.有经常打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过敏性鼻炎症状,常表现为耸鼻、揉鼻、挖鼻。

7.有明显的湿疹史。

8.有家族性过敏史(需询问三代内亲属有无过敏性疾病)。9.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

哮喘的饮食调养和防御:

1.鸭梨一只去心,加冰糖3克蒸熟吃,如有条件加燕窝3克同蒸食,效果更佳。

2.梨去心,装满发胀的黑豆,用小火煨熟,每日吃一次,长期坚持。

3.板栗煮稀饭。

4.白果仁10克,炒一炒后加水煮熟,再加入适量砂糖或蜂蜜,连汤食之。

5.黑木耳6克,冰糖9克,煮熟,常服有效。

6.鲜萝卜500克,大米100克,煮稀粥喝。

7.菠菜子炒微黄有香味,研细,每次吃5克,一日二次,温米汤送下。

8.牛肺350克,大白萝卜1000克,加盐、姜等炖汤,每周服用二三次。

9.鲜绿竹笋100克,切片作汤喝。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 篇10

1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以用来筛选复杂性疾病的易感基因,利用广泛存在于基因组内的连锁不平衡现象,选择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来进行研究。Moffatt等[3]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方法,对哮喘儿童的317000多个SNP进行了基因分型,系统分析了17q21位点标记物和来自哮喘家庭儿童的EB(Epstein-Barr)病毒转化的淋巴母细胞的转录因子。结果显示,调节ORMDL3表达的突变基因,是儿童期哮喘易感性的决定性调节因子。在英国、德国两组独立的样本中发现了染色体17q21内SNPs与儿童期哮喘易感性有极强的关联,并在这两组独立的样本中均得到了相同的结论[4]。

GWA[5]研究已经确定一个在染色体17q12-21上的位点(编码ORMDL3和GSDMB),主要是儿童期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与哮喘的特应性无关,并且与成人哮喘发作也无关。在第一例对哮喘的GWA研究中发现,17q12-21染色体上的IKZF3-ZPBP2-GSDMB-ORMDL3被确证为白种人儿童期哮喘发作的易感基因位点[5]。

2 ORMDL3基因功能及其与哮喘的联系

ORMDL3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2-21,属于一个新近发现的高度保守的基因家族,编码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跨膜蛋白,由153个氨基酸组成[6]。Breslow等[7]发现Orm蛋白(血清类黏蛋白)是神经鞘脂类的负调节蛋白,并且提示神经鞘脂类的错误调节可能会导致哮喘的发生。ORMDL3会改变内质网的钙离子浓度,并且易化非折叠蛋白反应(UPR),这个过程已被证实为炎症的内生源性诱导途径[8]。

ORMDL3广泛地分布于不同的人体组织中,尤其在成人肝脏、胰腺、胎儿的肺、肝脏、肾脏、脾脏中呈高水平表达[6],在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中也呈高水平表达[8,9],在大脑、心脏和骨骼肌中则表达水平较低[9],但其具体功能目前还不明确。在提取自哮喘患儿的经EB病毒转染的类淋巴母细胞株中,染色体17q21位点上的基因变异与ORMDL3的转录水平强烈相关[3]。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全基因关联研究表明,ORMDL3是很多免疫相关疾病发展的危险因子,如哮喘、复发性喘息、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柱炎、I型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这些疾病中,ORMDL3和哮喘之间的关联度最大[10]。

3 ORMDL3基因多态性rs7216389与哮喘的相关性

3.1 SNP rs7216389与各种族人群哮喘发病的关系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证明,ORMDL3的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期哮喘的发病有关[11]。Moffatt等[3]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12个SNP与哮喘有关联,其中SNP rs7216389与哮喘最为相关,它位于ORMDL3邻近的GSDML基因第一个内含子中[2]。

ORMDL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儿童期哮喘的关系,在很多种族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如墨西哥人、波多黎各人和非洲裔美国人[12]。其中,控制ORMDL3基因表达的SNP rs7216389,是得到大量研究证实的基因多态性之一。在对苏格兰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SNP rs7216389与哮喘的易感性以及病情加重有关[13]。对日本样本人群的研究,也证实了ORMDL3对哮喘发病的重要性[14]。黄汉琮等[15]人发现ORMDL3基因rs7216389 C等位基因可能是哮喘的保护位点基因,而T等位基因可能是哮喘的敏感基因。ORMDL3基因rs7216389位点碱基由C到T的改变影响了ORMDL3的表达,因而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还提示,此基因位点可用来检测哮喘易感人群,对早期防治哮喘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SNP rs7216389与我国哮喘患者发病的关系:

目前有诸多研究发现ORMDL3基因与哮喘有强相关性,孙婧等[16]人选取2005年10月至2009年3月的哮喘病儿童178例(分轻症组和重症组),同期健康体检或外科非炎症儿童患者129例作为对照组,对ORMDL3基因的rs7216389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组基因型(CC/TC/TT)分布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TT型,轻症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组的比率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5)。说明儿童哮喘与ORMDL3基因多态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在广东深圳芦爱萍等[17]人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该地区汉族30例哮喘高危新生儿和30例健康新生儿进行研究,对ORMDL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7216389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研究所得结论为,rs721638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哮喘高危组相关联,可能为广东深圳地区汉族人群中支气管哮喘的易感位点。此外,池颖静等[18]人对我国南方成人哮喘的研究中发现哮喘组携带TT型基因的频率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发组与晚发组携带TT型基因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而得出结论,成人哮喘与ORMDL3基因多态性有一定的相关性,ORMDL3基因TT型纯合子可能是南方成人哮喘发生的高危基因。

以上研究成果可以说明ORMDL3基因的rs7216389位点与我国多个地方人群的哮喘发病显著相关。但由于遗传变异和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个与疾病表型强关联的SNP的确定并不一定意味它就是致病SNP。相关SNP可能是和真正的致病SNP连锁,但是在连锁不平衡区域内的不同位置,致病变异仅仅是可能位于相关SNP相同的或邻近的基因上[17]。

而且,目前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了与以上不同的阴性结果。阳爱梅[19]等人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的0~5岁哮喘患儿98例设立为哮喘组,同时收集非哮喘儿童30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ORMDL3基因rs7216389位点的SNP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而得出如下结论,我国湖南省汉族儿童ORMDL3基因rs7216389存在SNP,该位点的SNP与我国湖南省汉族儿童的哮喘易感性可能无明显关联。相同的是,金哲等[20]对北京地区哮喘儿童的调查也发现了与之相反的结论。研究显示,在北京地区,ORMDL3基因SNPs(rs7216389,rs7216558)与儿童哮喘非显著相关。这些阴性结果表示,ORMDL3基因的SNP rs7216389位点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与哮喘发病的相关程度不一致。

各个不同人群样本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如下几种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样本数量太小,不能很好地概括某一地区的普遍情况,所研究的样本没有代表性,存在着一定的选择偏倚。这就要求我们以后在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该注重样本选取的科学性和代表性,从而减少因样本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人群所带来的抽样误差。第二,ORMDL3基因本身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与哮喘发病的相关程度不同,其调控哮喘发病的致病途径,因人群种族、生活环境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我们在诊断早期儿童哮喘方面,不能完全依赖于该位点的检测,要辩证地看待这一指标。这种差异的存在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不同人群不同哮喘发病率与ORMDL3基因表达程度不同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ORMDL3基因的致病机制。要进行这一系统研究,就要求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实验研究,需要各个地区、多个国家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协同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也进一步说明当今社会,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探索,越来越要求多地区、多国家科学工作者的共同配合及协同努力。

4 ORMDL3基因的发病机制

ORMDL3基因是最近几年才被发现的与哮喘发病强烈相关的易感基因,关于其在哮喘发病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还不是特别清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Li-Li Zhuang等[10]人研究小鼠ORMDL3基因的基础转录机制,根据ORMDL3在不同种群中的高度保守性,从而推测出人体内ORMDL3在哮喘发病时的可能致病机制。

L i-L i Z h u a n g等[1]人研究发现,ORMDL蛋白的三种异构体,以直接并且负性调节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是合成神经鞘脂类的第一酶和限速酶)活性的方式来参与调节神经酰胺的合成。一些研究支持神经鞘脂类如神经酰胺,在哮喘相关的炎性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包括肥大细胞脱颗粒、气道高反应性和免疫细胞运输。除此之外,作为一种位于内质网上的跨膜蛋白,ORMDL3改变了内质网介导的钙离子内环境稳态,并且易化非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UPR通过与肌浆网钙离子泵(SERCA)相互作用来诱导炎症产生,是内生源性诱导物。通过了解ORMDL3的以上两种生物学功能,提出了这样一个可应用于试验的假设,ORMDL3的调节失调可能是哮喘和其他ORMDL3相关疾病发病的一种病因,通过影响神经鞘脂类的内稳态和内质网的稳定性来诱导发病。

全面具体地了解ORMDL3基因的发病机制,可以给我们治疗儿童期哮喘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从而使哮喘患者得到更有效的医治,尽量减少哮喘给患者带来的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

5 总结与展望

遗传因素与过敏性哮喘显著相关,而在非过敏性哮喘患儿中,生活方式及免疫应激状态与哮喘相关。这表示,遗传因素并不是儿童哮喘的决定性因素,除此之外,患儿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免疫状态,也对儿童哮喘的发病起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大多数哮喘起病于儿童期,但是并没有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早期诊断哮喘,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则提供了一种从基因角度来探索成人期和儿童期哮喘发病病因的方法。17q12-21哮喘位点对研究儿童期发病、非特应性、程度更重的哮喘十分重要,而其他哮喘风险位点则与发病年龄无明显关系。评价哮喘风险SNPs对基因表达影响程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指导研究哮喘病因的功能性研究。从而,用这种方法,在考虑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同时,应用基因标志物对哮喘进行早期探测才有可能实现[5]。

上一篇:重症过敏性紫癜下一篇:学生准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