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四原则

2024-08-19

机械基础教学四原则 篇1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原则, 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是从简单、具体、无意不断向复杂、概括、有意发展。项目任务的选择不仅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能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 而且要遵循由易到难, 由浅到深, 循序渐进的规律, 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以轴系零件为例, 选择减速器中轴上零件的拆装为项目任务, 学生首先通过实体感知, 认识轴、键、轴承等零件, 然后对每个零件进行装拆, 学生随着对每个零件的安装及拆卸方法的应用, 逐渐明白每个零件在减速器上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步理解零件为何要轴向固定与周向固定, 轴与轴上零件的配合特点及加工工艺等一系列较抽象的知识。这种项目任务让学生从不认识到认识, 再到明白其应用特点, 然后到理解其加工工艺要求, 甚至可延伸到轴及轴上零件的设计原则等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实例的过程中, 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 逐步认识到客观事物规律的存在。

二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原则, 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教育应当充分研究、充分了解这个世界。学生个性差异常常表现为智力、性格、兴趣、能力、意志、认知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这些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摒弃以统一规格去制造“标准件”的教育模式, 而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满足学生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教师在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 可以针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多个项目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 促进学生项目实践的主动性。以凸轮机构为例, 确立项目目标为通过对凸轮机构运动过程的观察, 分析其运动规律, 然后进行凸轮机构的装、拆, 准确理解凸轮机构的运动规律, 并制作出相应模型。笔者设计了三个项目任务, 分别是凸轮绕线装置、凸轮刻字装置、送料装置的制作。凸轮绕线装置的结构复杂, 装配工艺要求一般, 理论要求低;凸轮刻字装置结构简单, 装配工艺要求高, 理论性较强;送料装置的结构一般, 装配难度低, 理论要求低。在教学中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进行实践, 并可以相互观摩、学习。相似的课程目标, 不同的项目任务, 适合于不同的学生,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学生的探索热情, 而且为不同个性的学生能力共同提高创造了机会, 也为全体学生能力扩展提升了空间。

三、遵循“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原则, 为学生再学习提供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就, 乃是通往学生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 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分成五类, 每个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 只有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个人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作为大都是学习有困难、畏难情绪高的技校学生, 最迫切需要是成就感, 所以成就感才是促进学生获得更大成就的动力, 才能让他们有深入探究更多知识的愿望。为了让学生频繁地获得成就感, 保持学习兴趣的持续性, 在选择项目任务时, 不能贪大求全,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可以将一个章节作为一个主项目, 然后利用传统教学的条理性, 把一个总项目分解为一些小的子项目, 将教学内容融入各个子项目中去实施, 这样不仅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 也可以让学生频繁地获得成就感,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齿轮传动为例, 选择汽车变速器中的齿轮拆装为项目任务, 这项目任务很大且包含了齿轮的结构、传动时的特点、齿轮的计算、参数等, 因此将其项目分解为渐开线齿廓、齿轮的结构、齿轮的画法、齿轮传动特点等多个子项目, 每次用一节或两节课完成一个子项目, 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就获得成就感, 为再学习和发展提供动力。

四、遵循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原则,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应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过程, 项目任务的引入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项目任务始终围绕着学生熟悉的典型实例, 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任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与学生的认知距离过远, 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也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深度。以四杆机构为例, 如选择飞机起落架或火车车轮装置, 不仅成本高, 而且离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远;如选择汽车雨刮器、公园的健身器、农村的手动抽水机、缝衣机、门框等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任务, 使学生找到了探究和讨论的着力点, 就能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 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放大, 思维火花迅速点燃, 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 有活可干, 强烈的自信心把课堂的教学推向高潮, 并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机械, 感受机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加对机械的亲近感, 体验应用机械知识的乐趣, 同时也提醒学生知识是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 增强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困难的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遵循可行性原则, 为项目教学法实施提供保障

项目任务的可行性是展开项目教学的前提条件。由于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 项目的设定必须考虑其低成本性和可操作性。以齿轮传动为例, 为了理解齿轮的参数、计算, 以齿轮的加工为项目任务, 就不现实, 因为齿轮传动是技校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第八周就开始学习的, 此时的学生没有加工齿轮的能力, 这样会将所设项目变成说书式, 变成理论说教, 弄巧成拙, 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如果以齿轮的画法为项目任务, 同样能将知识点与技能点串接起来, 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比较简单, 难度也适中, 有利于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因此, 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规划, 使项目落到实处, 有助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总之, 在项目教学中项目任务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形象地说就是以“任务”为“链”, 以“知识、技能点”为“珍珠”, 用“任务”这条“链”将“知识、技能点”的“珍珠”串接起来, 形成款式多样、漂亮实用、操作方便的“珍珠项链”,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摘要:在项目教学法当中, 好的项目任务确实能将“教学做”融合为一体, 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本文针对如何选择好项目任务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机械基础,项目教学,原则,任务

参考文献

[1]万志坚.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经验[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2) .

[2]祖国海.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机械基础教学四原则 篇2

一、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形式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和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等。如利用多媒体呈现新知识,利用教具呈现机构工作的情景,利用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化”格局,能够充实完善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整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的兴趣和欲望,笔者将机械基础的实践环节部分和课程设计部分进行整合。改变了以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比葫芦画瓢”的情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机械产品进行分析,对典型的有创意的产品进行拆装实验,并进行改进设计,如自行车的改进、电气化控制门窗设计等。同时,教师结合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实施创新设计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的整合,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自行组织学习设计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笔者还结合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学完铰链四杆机构以后,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有了基本的了解。此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小制作比赛,看看哪些同学做得好。同学们的参赛积极性非常高。小制作完成以后,请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然后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机械基础是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学科,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学生如果只会死记硬背,结果还是一知半解,倒不如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进行讲解: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动车都是一种机器,原因在于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电动车能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摩托车、电动车都能实现能量的转换。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用的手摇抽水机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的原理来学习曲柄摇块机构;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等。机械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中包括从事机械设备维修的能力,我们学校利用机械拆装车间,装备一些由企业淘汰下来的生产设备及一些常用的机械部件如减速器、联轴器、离合器等,在对这些部件做了基本的讲解后,及时安排学生对这些部件进行拆装,学生会在装拆过程中逐步掌握这些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使用与维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有些还能运行的设备,通过现场教学,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我们还通过对设备制造一些简单的故障来指导学生进行维修。通过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技工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前提。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并能追本溯源,找出规律,做到真正地掌握知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专业知识。在备课时,教师应该把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全方位的学法渗透,随时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怎样观察思考,如何遵守规则等。着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变速机构”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理解各类变速机构的变速原理。再让学生探讨有些机构为什么只能达到有级变速,而有些机构却能做到无级变速。再如,“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和类型”这部分内容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看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这样,不仅学生看书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也慢慢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以上四种能力,旨在使学生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将来更快地适应生产工作做好准备。

上一篇:次同步扭振下一篇:道路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