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活动十篇

2024-09-12

本科生科研活动 篇1

1 对象与方法

广州医学院在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2005级55人, 其中男生28人, 女生27人。2006级58人, 其中男生23人, 女生35人。4名指导教师, 均为本科以上学历, 讲师以上职称。

2005级学生中25人分别参与到4项课外科研活动项目中, 包括1项教师已经申请立项的课题研究小组, 3项学生个性化课题设计立项研究小组。2006级学生中12人参与到2项课外科研活动项目中, 均为学生个性化课题研究项目。所有项目经申请最后都获得了学院学生课外项目资助, 并按课题立项设计实施研究, 完成论文撰写, 其中2005级科研活动小组中两组学生的论文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多个学生书写的科研活动心得体会发表在学院刊物上。最后以论文答辩的方式, 向学院领导和全年级师生汇报科研活动取得的成绩, 按期结题。

对学生的问卷内容包括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对常用统计学方法的熟悉情况、对专业新进展是否关心、对科研立项基本过程是否了解、论文撰写基本技巧是否了解、对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是否满意以及对自己的科研素质是否满意等项目。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采用统计描述。对参加科研活动组的同学与未参加的同学在对自己的科研素质满意率方面采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对指导教师主要采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收集其对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的看法, 包括有无必要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的课外科研活动, 参加教师已经申请立项的课题研究小组和学生个性化课题立项研究小组这两种实践活动形式的利弊。

2 结果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共发放113份, 回收111份, 回收率98.2%, 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0%。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见表1。参加过科研活动组的学生 (表中简称参加组) 和未参加过科研活动组的学生 (表中简称未参加组) 在对自己科研素质满意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5.842, P=0.016) , 见表2。

老师访谈结果:4名指导老师一致认为有必要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开展课外科研活动, 但认为同学们科研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尤其统计学知识的缺乏, 相对而言, 学生对描述性研究较容易理解, 对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理解较困难, 建议科研活动项目先从描述性研究开始。此外, 教师课题研究项目涉及专业知识较深, 对参加该组科研活动的同学的主动学习能力要求更高, 指导教师建议有必要对参加该项科研活动的同学实施加入前的筛选考核。

χ2=5.842, *P=0.016

4 讨论

当前, 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很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会学习新知识, 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1]。康复医学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 起步晚, 教学课程设置还处在探索之中, 康复科科研能力相当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 积极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课外科研活动, 重视学生临床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是适应本科教学新要求, 同时, 也是带动改革专业教学模式一个好的开始, 科研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05级与2006级的部分同学自入校第二学期开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其中部分同学参加教师课题研究小组, 充分发掘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师已经申请立项的课题, 组织学生以兴趣为基础, 积极报名参加。在这种科研实践活动中, 指导教师为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负责人, 从课题经费中支出部分作为课外科研活动研究经费。教师依据自己的课题为学生讲解科研的基本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分配课题中的部分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 同时申请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立项及经费支持。在专业知识方面, 由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学习相关基础知识方能进行, 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必要时进行与研究相关的专题知识讲座, 或亲自带学生提前参加临床见习。教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 强调启发诱导原则。

部分同学参与学生个性化课题设置, 学生主动参与课外科研项目选题, 设计, 标书书写, 由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 并指导学生申请学院课外科研项目立项及一定的经费支持。项目获得学院立项资助后,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题、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 帮助和督促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一般在一年内结题。学生个性化课题多倾向于与康复医学相关的社会调查方面的研究, 如我们指导科研小组同学们完成的高跟鞋和运动鞋对足部的影响, 骨质疏松症的社会调查研究等。

在这两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中, 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 建立起学生学习方向的明确性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科研项目结束后, 要求学生掌握论著、短篇摘要报道、经验交流类论文的一般撰写要求和基本格式, 并以小组为单位书写1~2篇论文。要求学生掌握投稿的基本手续, 了解投稿期刊相关信息的查询以及网上投稿方式等;并根据学生论文的创新性和撰写质量, 选择合适的杂志进行投稿。

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中经过将近两年的课外科研实践与探索结果显示, 97.3%的同学对科研活动感兴趣, 但仅55%的同学熟悉常用统计学方法, 34.2%的同学了解论文撰写基本技巧, 这表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同学们对科研活动感兴趣, 但普遍缺乏开展科研活动的基本能力。参加科研活动小组的同学中有64.9%的人对自己的科研素质感到满意, 未参加过科研活动小组的同学中仅40.5%的人对自己的科研素质感到满意, 两组在对自己科研素质满意度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表明学生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科研实践可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素质, 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既能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工作, 又能从事PT、OT临床科研工作, 能在康复临床实践中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不断创新, 不断进步, 加快推动康复医学的发展。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医学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前者强调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 强调以康复医师为组长, PT (物理治疗师) 、OT (作业治疗师) 、ST (言语治疗师) 、心理治疗师、假肢与矫形器师等各类治疗师的高度专业化和协调一致的团队工作精神[2]。该项实践和调查表明, 仅72.3%的学生对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满意。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队伍合作意识, 在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培养康复医学所需的团队合作能力, 符合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

在该项实践调查中, 74名学生没有参加科研活动, 占66.7%。康复医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应当从源头出发, 有意识、有目标地在本科生阶段加以启发式培训, 在今后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 应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将科研指导老师工作量计入教学工作量, 与年终考核挂钩, 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 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到科研活动中。同时, 继续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科研活动, 通过教师带领同学参加科研, 锻炼出一批教学、科研能力强, 与学生保持良好关系的师资队伍, 符合教学相长原则, 也对康复医学师资力量起到促进作用, 带动康复医学整体科研水平。

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教学还在探索之中, 缺乏经验[3]。如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课外科研活动, 形成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特色, 使从本科走出的毕业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康复人才, 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努力, 坚持不懈的探索, 相互交流, 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宝志, 于晓松, 路振富, 等.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4, 3 (3) :4-7.

[2]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本科生科研活动 篇2

1. 全员导师制的实行, 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

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可以增强本科生的科研意识, 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 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中, 只有研究生教育才有导师制, 为了更好的贯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的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 很多高校都实行了本科生的全员导师制。我校也在2006年开始实行本科生的全员导师制, 就是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为药学院药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选择一名科研能力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 在该老师的指导下, 参与该教师科研工作及学会查阅文献资料, 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现状,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优点是学生尽早适应了实验室环境, 提高了动手能力,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 为今后接受研究生教育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精选实验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药学专业许多课程如药物分析学、药剂学、仪器分析等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教学的比重非常大,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 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药学院每年都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仪器配备更新、要求教授参与实验教学等。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的做法是减少验证性的实验, 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实验要求的深度、广度以及实验的难度均高于验证性实验, 在完成这种实验项目中, 涉及多种原理、方法与仪器的应用,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教学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的广泛性、选题得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即由老师提出实验目的和要求后, 由学生独立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 经老师审阅指导后, 进行操作, 并撰写实验报告, 这样虽然会加大实验教学的难度, 但在提高本科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 提高科研素质, 培养本科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

3. 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实验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

实验室开放对药学院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学生利用教学课堂之外的时间, 凭借实验室条件,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参与到开放项目的实践活动中, 这些开放项目可以是某个知识点的验证, 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集成。在验证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拓展和延伸, 进行一些创新设计研究, 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总之, 通过实验室开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实践探索的积极性, 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学到实验室日常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方面的知识。

4. 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方面的教学管理, 提高学生解决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是高等药学院校整个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 我院本科生主要是在医院、药厂、科研机构、教研室完成毕业设计, 由于各毕业设计单位的实验条件不一样, 指导教师的水平也有高有低, 造成毕业设计的论文存在写作不规范、论文研究内容不规范、研究内容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 药学院对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加强了管理,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文献查阅、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方面都严格要求, 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5. 大力开展本科生的科研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很多高校都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来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如科技活动周、科学发明奖等。经过调查发现,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考虑的是促进自身发展, 锻炼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为将来就业做准备等多种心理, 针对以上要求药学院对本科生实行了两周一次的教师学术报告, 不定期的邀请国内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 每学期一次科技竞赛等, 鼓励本科生发表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等, 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为今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伴随科技的进步, 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 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同时对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药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列工程,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 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为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满足当前的医药事业对科研人才的需要。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培养出适合药学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是高等药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就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陆丹红, 黄可新, 李校, 叶发青, 袁辉.药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模式[J].药学教育, 2007, 23 (3) :l0~12

[2]葛建, 卢秀莲, 黄丽红, 姜威, 李明揆.高校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过程的探索[J].高等教育, 2008, (5) :60~61

[3]吴少瑜, 魏强, 吕琳.浅谈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2) :235~236

[4]薛少聪.浅论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7) :33~34

[5]王霞, 杨怀霞, 刘磐, 张林杰.浅谈药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15) :82~83

[6]董艳芬, 梁燕玲, 孟金兰, 邢德刚.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 2011, 9 (11) :29~30

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科研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133-02

每一名医学生入学时都曾许下过希波克拉底誓言,承诺“竭尽全力,采取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也曾宣誓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国家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各医学类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将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大鼠脊髓损伤研究”的体会,探讨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

1 有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于科研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只有树立了科研思维,才能明确科研目的,遇到困难时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1)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科研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并能及时发现还存在哪些不足,从中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明确科研方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学习借鉴别人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本科生来说,在后续的实验方法制定过程中无疑是一条捷径。(2)重视科研实践活动,善于主动思考并通过多元化方式解决问题。实验时要勤于探究为什么?怎么办?有没有更好地方式、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多渠道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如及时查阅文献、丁香园等网络论坛查看并请教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3)善于运用统计学方法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定期PPT汇报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2 有助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对于一项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过程中,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基础。因此,在正式进入科研阶段之初,主要学习了从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多聚甲醛固定液等液体的配置,到造模手术、大鼠护理技巧,再到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等实验操作方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理,在科研实验过程中能把一个复杂的实验拆解成若干个小实验,化难为简。例如:大鼠的造模: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细分为称重、麻醉、剪毛消毒、无菌手术、创口缝合等多个步骤,针对这些做专项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操作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做科研应该提前制定计划,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今后自己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时心中就更有把握[1]。

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探索性活动,是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科研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实验最初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不解决实验就无法继续、不解决手术造模后动物会面临全部死亡。从最开始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重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到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记录问题、主动分析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大鼠术后出现了哪些异常等问题,多途径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

3 有助于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科研活动常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往往不是凭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的医学本科生来说,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实验。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做出一个优质的成果。因此,在科研过程中要充分掉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队员之间相互信任,分享资料,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课题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组的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共同进步,使每个人都能学到更多,课题进展的越来越顺利。

4 有助于提高逆商(Adversity Quotient,AQ)

科学研究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同时,科研也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时刻考验着我们的专心与耐心,不容半点马虎、轻率和急躁。如果大学生参加科研只是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完成论文,而在实验过程中心浮气躁,那么当实验进展不顺利时,就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失衡,以致情绪低落不能正常的完成实验[3]。从加入到这个科研团队开始,就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比如:一开始毫无头绪的查文献、写标书,完全没有底气的做汇报;之后熬夜造模,精心照顾的大鼠却意外死亡;同时兼顾着繁重课业压力和科研任务,以至于身体吃不消等,但是很庆幸,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再累再难,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尽快地调节好情绪,平衡心态,继续坚持下去,完成实验。因此,在做任何事时都不要预先给自己设限,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然后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地突破自己。

5 学会总结

在科研中,总结包括通过撰写论文向别人展示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和反思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在总结课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论文。另外,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要处处留心,时常总结在本科阶段涉及不到的科研知识和自身的不足,养成良好的总结知识和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做免疫组化染色时,做完实验后,及时总结实验记录,这将是自己在研究生乃至以后科研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积累。

6 科研促进本科学习

科研与本科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科研思维的形成又依赖于学习,本科学习是完成大学生科研的基础,因此,应该在科研与本科学习中找到平衡。另外,在科研过程中提高的动手操作能力、“逆商AQ”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本科学习阶段亦是相通的,将其运用到本科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也会让我们受益良多。从科研活动中延续而来的师生情和友情也成为本科阶段努力学习生活的动力和资源。

7 思考

大学生科研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现在我们常讲“万众创新”,创新即是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一个新的连接,但是创新也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含量和逻辑思维能力上,在科研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了更多知识,开拓了眼界,这也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研人员漫长的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创新优化。对于医学本科生来说,这样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科研操作的基本方法,更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甚至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也让我们变得更有耐心。

8 结语

通过一年多的科研,让我们从看见大鼠时不知从何下手到能顺利地抓住大鼠并安抚大鼠的紧张情绪,从连无菌观念都没有树立起来懵懂的医学生到能独立完成手术并保证术后几乎百分之百的存活率,从取材时拿起骨钳手就开始发抖到15 min的时间就能取出完整的脊髓,甚至,已经不仅仅把大鼠当作实验对象,而是我们的伙伴,我们的病人,开始对实验动物抱有敬畏之心。我们也充分体验到了科研的艰辛与辛苦,但科研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素养有了显著提高。科研是一种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却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参加大学生科研不应该仅为了取得最后的科研成果,而是为了学会享受科研过程,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琪,谭骏,苏可,等.参与大学生医学科研实验的启示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37-38.

[2]李维娜,刘丽芳,陈奕匀,等.本科生科研实践的体会[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85-87.

本科生科研活动 篇4

请登陆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网(http://dean.pku.edu.cn/urtpku/,或进入教务部网页后点击“本科生科研”紫色条目)右下方的学生登陆,按照要求输入学号、密码(与学校门户相同)等进入下一个页面,点击提交申请(或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按照页面提示的要求将本科生科研申请/报告以附件形式添加、上载,点击上传/上载。

添加、上载附件的文件名格式为:“学号+姓名+文件名”,或“学号+姓名+申请材料(或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如“00801301李白_本科生科研申请表.doc”,否则上传的文件可能被覆盖而无法正确显示。添加、上载的文件一般是doc格式(如果专业原因,也可用pdf格式),为避免传染病毒,请勿上传压缩文件。

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网 只能上传不能下载,请勿上传与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无关的内容。

本科生科研报告上传FTP的说明

本科生科研报告上传ftp://162.105.131.75,用户名和密码均为bksky,未开通校外账户,只能以校内IP登陆。

请先在本地建好目录再上传,上传至“上传目录”相应项目名称的导师所在院系目录下,跨院系进行科研训练项目学生上传至导师所在院系:

“上传目录”—→“申请资助材料”(或“中期检查材料”,或“结题验收材料”)—→“××年申请/立项”—→“××系/学院”

例如,数学学院08级李白同学在数学学院王老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李白同学将申请材料上传到“申请资助材料”——→“2010年申请”——→“数学学院” 的目录的对应基金项目中。

数学学院08级张月同学在物理学院赵老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张月同学将申请材料上传到“申请资助材料”——→“2010年申请”——→“物理学院” 的目录的对应基金项目中。

目录名格式:学号+姓名,如:“1000010001李白”,电脑中没有的生僻字可用拼音代替。

目录下面放你要上传的文件,一般是doc格式(如果专业原因,也可用pdf格式),文件名格式为:学号+姓名+报告名,如:“1000010001李白-论数学与诗歌的关系.doc”。

为避免传染病毒,请勿上传压缩文件。此外可加上文本格式的“说明.txt”,里面可提供电话/Email等联系方式以及其他说明。

本科生科研活动 篇5

一、本科生科研概念界定

目前, 对于本科生科研, 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刘宝存指出“本科生科研既应该包括科学家从事的调查、实验等环节, 又应该包括科研方法学习、研讨式学习、独立学习、学期与学年论文、创造性的实习和社区服务等环节, 而不能将其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式的研究”;

美国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将本科生科研定义为:“本科生科研是指由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 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理智的或创造性的贡献”。

可以看出, 国内外对本科生科研定义的核心内容已基本形成共识, 即本科生科研是以本科生为主体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 帮助学生掌握文献阅读、综述、提问等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学术写作能力, 并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要素界定

根据上述概念界定, 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本科生科研素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科研意识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前提, 指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的动力, 即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科研知识是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和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 具体表现为专业能力、文献综述能力、调研及数据统计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3.科研精神是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应具备的拓展能力, 是受后天教育影响, 通过科研实践逐渐固化的基本品质, 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1995年, 清华大学提出了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 随后,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主要培养途径包括“课程内”和“课程外”两个方面。

课程内科研素质培养是指将科研活动引入课堂, 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有:一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试等方面进行改革, 使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开设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

课程外是指将科研活动视为第二课堂, 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出现, 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参与教师课题、科研竞赛、学年论文及实习报告等。

上述关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论述多是在高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 而对于这些途径如何对科研能力培养发挥作用却并未进行论述, 因此, 笔者拟从科研能力的要素出发, 构建较为全面的科研素质培养体系。

四、基于要素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每一种科研能力要素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实现, 每一种培养途径都有机会为多种科研能力要素服务, 因此在各种科研能力要素的培养中, 本文选取主要的培养的途径作重点论述;第二, 由于专业知识和自由支配时间的限制, 大一、大二的学生只能参与到较简单的科研活动, 而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具备了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可以参与到各级课程外科研活动中。基于以上特点, 笔者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如下。

1.科研意识培养

科研意识培养主要在于对质疑习惯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推动教学内容创新, 找到课程内容与科研的关联性;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广泛使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 引导学生探究各类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并能够利用已有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对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等内容进行改革, 使其着重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研知识培养

一方面, 科研知识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 (包括文献综述知识、调研及数据统计知识、论文写作知识) 。课程教学是本科生教学的主阵地, 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知识的主要场所, 因此, 面向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课程 (如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文献检索、文献综述类课程, 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课程、数据统计类课程等) , 并在课程中把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紧密结合, 是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一方面, 如果说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 那么如何运用科研知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是科研知识培养的核心。因此, 在高年级阶段, 应开展科研训练项目、师生合作科研、学年论文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外科研活动,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知识能力。

3.科研精神培养

科研精神是是通过多次科研实践固化而成的, 可以说科研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于科研训练计划、参与教师课题、科研竞赛等课程外科研活动的开展, 因此, 在上述课程外科研活动的完成过程中, 应督促学生进行明确分工, 并在学生遇到的不明白、不清楚的问题时, 鼓励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自己予以解决, 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凯.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2014 (9) :1-7.

本科生科研活动 篇6

一、现阶段本科生科研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高校已经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科研工作,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本科生科研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方面的作用发挥得并不十分理想,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就目前来看,现阶段我国本科生科研教育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形式的课余化。

现阶段我国高校基本上还是把本科生科研作为一种课余活动进行管理。对于本科生科研,一般的认识是“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1]。课余化造成了本科生科研的定位模糊和管理松散。由于本科生科研类似于各种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缺乏有效的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途径,往往一方面导致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处于松散的自发状态;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在科学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从而导致本科生科研水平无法提高[2]。

实际上,本科生科研应该是第一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上课与科研共同构成了本科生教学(第一课堂)的主要内容。本科生科研是教学的一部分,而高校和教师应该像课堂教学一样认真地做好本科生科研的设计、引导与管理工作。

2.管理的研究化。

目前,把本科生科研当作一种课题研究进行管理还相当普遍,本科生科研与教师科研、研究生科研除了题目较小、要求较低外没有大的区别。传统观念认为,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体现。这样就把本科生科研的管理引上了课题研究管理的道路,导致了种种问题的产生。如本科生的科研选题、科研方向和科研过程基本参照课题研究的管理方式,其严格的立项、考核、结题过程致使许多本科生科研项目无疾而终。再如,由于过分关注课题的研究性,大多数科研选题是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或者擅长的领域分解出来,这就导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学习目标很难实现。此外,选题研究化还导致参与学生过少的问题。由于研究课题基本上是以结果为导向,加之获批的项目数量有限,不可能给所有的学生提供机会,致使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得到科研锻炼。

从教育规律看,本科生科研是一个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决定了大学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指向科学目标的研究过程。它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这个学习过程又渗透着科研的成分,即包括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的精神及态度、方法。当然,其科学研究是限定在教学本质规定的范围之内的……它不仅服从科学的逻辑,追求科学的目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服从教育的逻辑,追求教育的目标。”[3]因此,实际上我们不能把本科生科研工作等同于一般的教师或者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模式进行管理,而应该把它看作一种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管理,即所谓的研究性学习。

3.考核的结果导向。

由于我们把本科生科研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工作来进行管理(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本科生科研工作是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自然而然地会沿用结果导向的方法对本科生科研进行考核,主要表现在重立项和结题,重节点考核;轻过程指导规范,轻人才培养。

重立项和结题———各高校现在一般的做法是对本科生科研的立项进行严格的把关,申报项目的通过率普遍不高。同时,对项目的结题审核也较严,基本要求有论文公开发表,或者提交规范的、有价值的研究报告进行专家评审。重节点考核———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一般会在课题开始、期中、结束等关键环节进行把关,审核不合格者会被中止研究。轻过程指导规范———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学生获得指导的时间和方式,往往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范。轻人才培养———各高校在大学生科研管理中较容易注重科学研究结果及其价值,一般会忽略学生科研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既缺乏预先的精心设计,又没有事后的检查评价。

结果导向的考核方法在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中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本科生,则有些不适用。首先,结果导向会导致本科生研究过程的失控,大大降低学习效果。本科生在科研领域还是一个新手,每个环节均需要前人进行引领和传授,如果不对其科研的过程进行监控,必然会造成本科生们的“旷课”和“缺课”,进而影响学习的进行。其次,结果导向会减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兴趣,降低指导的效果。一方面,在关注成果的前提下,课题会更多地依靠教师自己或者研究生们的全情参与,而不可能放手交给本科生去做。另一方面,过多地关注结果,会使得指导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过程指导上,造成研究计划的松弛无度及“突击”现象。

实际上,本科生科研应该是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来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体验。其评价标准不应该是、至少不全是科研成果的本身,而是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在本科生科研的过程中,过程远比成果重要。从这种意义上看,我们开展本科生科研,关注点不应该是科研成果,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过程的训练重于结果的获得”[3]。

二、本科生科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探究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机制层面、观念层面、管理层面、学生自身层面等多方面因素[4][5]。而笔者认为其中的关键是我们尚未认识到新形势下本科生科研的作用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已经成为高级人才培养的必要方式。传统观念认为,本科生科研具有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精神、扩大学生知识面、健全知识结构、增强适应能力、发展素质教育等作用[3][6][7]。而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人才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本科生科研的作用和内涵有了新的拓展与强化,并逐渐显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本科生科研训练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

创造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本科生的普遍要求,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育。在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本科生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的前提下,作为培养本科生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本科生科研成为高等教育的不二选择。纵观国际,提倡和强化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业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为提高人才创新质量而采用的基本对策[7]。因此,在重视创造性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共同趋势的21世纪,可以预测本科生科研将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愈加明显的特征。

2.本科生科研对本科生来讲是一种必要的学习经历。

本科生科研主要是基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质上是深化的专业性学习[4]。本科生科研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经历。进行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希望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创造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本科生科研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课堂之外的实践学习体验,促进其干中学、学中干,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进行科研训练应该是每个本科生必备的学习经历。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基本的科研训练将会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势。

3.本科生科研已成为高校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本科生科研从本质上讲是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本科生科研,学校帮助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由完成式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4]。综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科研已是高等教育先进国家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足,为了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势必要对这种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而现在看来,把本科生科研训练融入课堂教学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教学,教授和培养本科生的基本科研素养,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可以说是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最佳的选择。

总之,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估和改进现有的本科生科研工作,以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针对以上本科生科研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主要思路应该是把现有的本科生科研管理模式由课余化、研究化和结果导向逐渐向教学化、必修化和过程导向转变。具体思路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明确功能定位,把本科生科研真正作为教学的功能。

将教学组织分为课堂教学和科研活动两部分,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同时制订课堂教学计划和科研教学计划。要求本科生均参加科研活动,并获得相应学分。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很多大学已经把本科生科研活动置于教学计划之内,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他们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对参加科研活动的内容、方向、经费、设备、师资、组织辅导、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并形成常规[7]。

2.改革管理模式,按照必修课的要求重新编排本科生科研计划。

本科生科研要由教务部门进行计划和管理,把本科生科研管理纳入教学的日常运作范围,并把其与课程一起排进日常教学计划中。学校教务部门可以像制订教学计划(排课)一样在学期之初进行本科生科研的编排,根据培养要求选定一系列相对固定的科研题目作为学生必修项目,并制订相关要求和考核标准,然后安排给各系和专业教研室执行。学生可像选课一样选定科研题目,然后进行修习并获得学分。

3.完善教师职责,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含课堂和科研双重

教学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职责进行重新界定,并一同纳入教学考核当中。应该明确本科生科研是教学的必要部分,对本科生科研固定的、经常性的指导是每位教师都应当承担的职责。实际当中,可以为编排好的科研题目配备固定的指导教师,并事先排定指导时间、指导方式和考核办法。指导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负责对学生的科研学习进行指导,并对其效果进行打分。而相关配套的科研经费可以业绩点的形式划给相关指导(任课)教师。

可以看到,当今国外很多大学已经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列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由学校或教研室选派专门教师指导。而教研室则承担起组织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要职责,在新生一入校就为其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兴趣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计划、研究计划,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导等,以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提高本科生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8]。

总之,改善我国现阶段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效果,应该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对现有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并完善教师的相应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任务。

摘要: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至今, 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主要问题是本科生科研的课余化、研究化和结果导向, 主要原因是我们尚未正确认识到本科生科研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效果的主要对策是使本科生科研必修化、教学化和过程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工作进行重新定位, 改革现有教学管理内容, 并据此明确和加强教师在此方面的教学责任。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高等教育,高教管理

参考文献

[1]夏婷.影响本科生科研绩效的因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0) .

[2]庄军, 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性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8 (05) .

[3]蔡琼.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活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02) .

[4]洪早清.关于本科生科研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05) .

[5]赵川平, 张聪, 楼程富.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 (04) .

[6]曹尚伟.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中外高教研究, 1991, 6 (02) .

[7]沈跃进.世界各国本科生科研活动发展及展望[J].中外高教研究, 1991, 6 (03) .

本科生科研活动 篇7

关键词:早期科研训练,医学本科教育,优势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1]。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鼓励并指导学生在本科期间申请国家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举行探索性实验设计竞赛,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本科生提供了参与早期科研训练的平台,使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提高。

本文立足于医学本科生的早期科研训练现状,针对医学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和指导意见,预期为今后更多医学本科生的早期科研训练的普及和提高提供参考。

1早期科研训练对本科学科教育的优势

1.1培养本科生实验操作能力医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本科教学中安排有较多的实验课程,对实验能力的培养也较为重视。早期科研训练,可以与本科教学中的实验相互促进,使医学本科生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加强。科研训练中的实验环节对结果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使医学本科生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实验过程中操作对实验结果以及结论的影响,从一个被动地接受实验指导的情况中转变成以主动探索、研究和发现为基础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医学科研和医学实践的兴趣。

1.2巩固本科学科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早期科研训练可以增加本科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加深本科生对本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从而促进在本科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早期科研训练,让医学本科生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有别于本科课堂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医学基础知识,这可以让其对在本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中遗漏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使其对医学基础知识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1.3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本科生在一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早进行科研训练,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包含了多种方面的科研能力,如:科研选题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等[2]。

1.3.1科研选题能力:科研选题是指选定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选题不仅影响着预期成果的价值,也影响着科研工作的成败[2]。导师对学生科研选题进行一定的指导可以为科研工作开一个好头,也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3.2文献检索能力:在本科生的学科教育中有关于信息检索的课程,但是学生仍缺乏大量信息检索的练习机会。在科研活动中,论文尤其是综述的撰写过程中需要阅览大量的文献,并且对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利用,早期科研训练正好可以弥补本科教育中信息检索练习机会不足的缺憾,而在本科课程中学习到的信息检索的方式和检索工具的使用也可以协助早期科研训练,并为今后的工作培养阅读专业文献的良好习惯。

1.3.3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积累足够多的基础知识,有时需要对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且融会贯通。本科生在基础教育中进行科研创新的机会较少,而参与医学实验设计类比赛,可以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得到一个展示、激发创新能力的平台。实验设计的过程是对本科生基础知识的一种检测,暴露了一些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可以在展示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解决,促进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1.3.4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早期科研训练中,论文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展示和交流的途径之一,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对知识的要求更进一步,并且对作者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也有一定要求。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论文的写作,早期科研训练可以锻炼论文写作技巧、熟悉专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掌握论文撰写原则,既能更好地为科研服务,又可以辅助本科知识学习。

1.4提高本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敏感度在早期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科研需要来阅览大量的专业文献。对知识需求的提高,提高了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敏感度,增加了本科生对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的关注度。随着当今医学研究的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较快较广,本科生对世界最新研究成果有所关注,可以及时地更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使其有一个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也为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培养好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1.5促进交流与学习早期科研训练中,本科生与指导老师、同组组员一起进行实验学习,可以增强与其他研究人员的接触机会,彼此相互交流合作,让求知探索的过程更易于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也可以锻炼与人沟通技巧,学会集思广益,降低解决科研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难度。

2科研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之间的平衡掌握医学本科生的课程较多,课余时间相对较少,因此统筹本科学科学习和参与早期科研训练的时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提前做好实验计划,安排好实验人员[3]。争取做到在积极参与早期科研训练的同时,也不能过多耽误本科学科学习。

2.2本科生的英文水平许多科研前沿成果的论文是由英文撰写而成,因此如果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最新成果,就需要收集大量英文文献,而直接阅读专业的英文文献对于本科生有些困难,这增加了本科生科研的难度。在医学本科阶段,有一定比例的医学英语课程,但是课程多为选修,数量少,不足以达到培养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者的水平。

而应用语言学认为,学习者只有在足够的语言输入量之下,才可能通过机械性的重复和继而形成的刺激反应来促进语言的自然习得。在医学本科课程中增加课件的英文比例,采用英文教材,增加医学英语课程的课时数量及所占学分,可以引起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重视,医学生也得到更多的接触医学英语的机会。另外,在课堂上引入快速阅读教学,可以给学生阅读实践的机会,确保了学生一定的独立阅读量,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习惯,提高其英语学习能力[4]。2.3参与机会仍不足有某医学院调查结果显示,78.4%的同学表示愿意积极参与科研,同学热情较高。但是89.3%的被调查者没有参与过教师(或医生)组织的科研活动,说明机会缺乏,提示学校应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调动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研能力[5]。而国外在本科生科研方面则表现的更为成熟,每年有相关的医学活动,比如跨国的医学创新教育合作等[6]。

在本科阶段开设科研课程,有助于将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融入医学本科教育中,可通过选修课程或假期科研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早期科研训练的机会,培养科研能力,也不至于过多地加重本科生的学习负担。

早期科研训练在医学本科生的学科教育方面有着许多的优势与好处。它可以培养本科生实验操作能力、巩固其理论知识、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本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敏感度等。但对于本科生而言,保持理论学习与科研活动的平衡亦是一个难点。针对医学本科生的自身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有的放矢地开展早期科研训练,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04-21.

[2]张秀军,于玉领,沈琼,等.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3):54-55.

[3]蔡长景,刘持,秦晓群,等.基于创新课题的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理念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6):2230-2231.

[4]赵琳,卢宁,杨波.快速阅读训练对提高医学类本科生英语水平的实验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6):152-154.

[5]张蔚,张秀军,孙业桓,等.某医学院校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531-534.

本科生科研活动 篇8

摘 要:本科生科研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各高校的重视和推广,本文从本科生自身角度,结合参与科研活动的体会,总结出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优势和培养重心。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培养重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62-01

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设“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A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目前在美国大学中60%的院校全面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另有33%的院校部分开展了本科生科研。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1]。因此本科时期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将会为科研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优势

(一)课余时间充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之中,各高校规定学生的第一课堂时间减少,留给了本科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以便于同学们根据自身特点培养不同的课余爱好,补充课外知识,力求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多方面人才。笔者曾对本校河南中医学院各专业的课余时间做过调查统计,发现平均每学期每个专业都将有7-9周的课余时间。因此,本科生利用充裕的课余时间,协助专业课老师做些科学研究工作,不仅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同时还能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为以后的科研生活积累经验。

(二)求知欲高,可塑性强

我国高等教育各学校课程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激发了本科生的求知欲。同时,本科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对未知领域或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常常非常用心。并且本科生自觉性高,可塑性强,头脑灵活,爱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给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心

本科生科研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近几年加强了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笔者所在的河南中医学院专门设立了为方便本科生科研的《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和《苗圃工程》,积极鼓励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笔者作为这些活动的参与者,结合自己的科研生活,认为通过科研活动应着重对本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各高校通过缩短课堂时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每一个参与科学研究的本科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对这些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在科研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学会克服自身理论和经验的不足,通过广泛查阅资料,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将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注重实践能力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我国大学教育实践中,“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然突出。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也影响到其参与科研工作的质量,因此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整个本科生培养体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成员们常常在讨论过思路之后,积极将方案运用于实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三)提高创新能力

早在商周时期,商汤王的鼎上就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个字,意思是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断的更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大学生创新对于增强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更有着非凡的作用。现在,各高校都在提创新,虽然内容不同,但形式大都提倡对新事物,新科技的革新。笔者认为创新不是强调花样革新,科研成果不应该仅是理论阐述,更应该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笔者参与的课题组针对实验室含银废液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不断创新实验思路,最终探索出了一种银回收率高,对环境污染少的新方法。该课题成果在当年学校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中赢得专家们的好评,最终获得一等奖。

(四)关注交往能力

据2009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用人单位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各项活动中交流能力居于首位[3]。然而,目前大学生仍然只关注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注重自己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本科生科研工作中,有效的交流更是推进实验课题顺利开展的保障。“灵感来自于交流”,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应关注本科生的交流能力,应鼓励学生加强与同组成员的交流,培养团队精神,深化与指导老师的交流,加深对其他课题组的了解,积极开阔视野,积累知识。现在的科学研究常常需要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关注本科生的交流能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所在课题组定期开例会,指导老师和大家交流近期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商讨解决方案,让大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这样的交流形式极大的促进了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如果能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将会有助于本科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雅斯贝尔斯曾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精神”[4]。目前,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已成为加快培养高素质科研人员的有效途径,本科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从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整理方案,设计新方案,进行实验,处理数据,撰写论文等整套科研流程,加深了自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提高了各项基本能力,同时在这一时期养成的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也将为以后的科研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2:55-57

[2]艾倩羽,刘宏伟.大学生科技活动价值与对策分析[J].吉林教育,2007,8:5-6

[3]邱学青,李正.加强本科生科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6:36-37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7:152

[通讯作者]刘艳菊,女,河南,副教授,博士,专业:天然产物活性单元构筑的功能配合物的研究。

本科生科研活动 篇9

5.1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如由科研处和学工处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本科生导师”资格认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成立学生科研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各二级学院设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制定“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奖励条例等具体措施。

5.2 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于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有必要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这些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要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科研能力培养的对象主要为大三学生 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科研能力集中训练的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最为合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虽然热情很高,但是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接受我们的培养方案;大四的学生,已进入临床课学习,经常到医院见习,早出晚归,基本没有时间及精力顾及课外科研;大五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离校,更不可能参与课外科研。我们将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后半学期或第6学期初启动,并持续至第7 学期。这段时间,学生已完成大部分基础理论课学习,开始进入临床课学习,也已完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科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已经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科研工作。

5.4 学生科研实践前要开展科研培训 于第5学期开学初,对大三学生开展科研培训,如请学术造诣高,有丰富科研经验并取得重大成绩的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概念和注意事项”、“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医学科研选题与设计”、“医学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及参加教师的课题开题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培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查阅文献、选题、书写课题申请书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获立项资助后召开开题报告会,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科学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及撰写研究论文,并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最后将课题实施的原始记录、发表的科研论文整理,形成结题报告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存档。

5.5 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培养力度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但同样都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因此,要想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力度,还需积极拓宽科研经费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先选导师,再选课题”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这一方法将学生和导师的课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解决了学生科研的经费,也减轻了导师的工作负担。

5.6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则获得相应的学分,成绩突出的可以申报科研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5.7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培养效益 由于当前各高等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可向本科生科研实践全面开放的各种资源通常是有限的。为此,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要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

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确实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决非一朝一夕或者是一两项改革的推进所能完成的,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肖川.纵览中外探索大学创新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7(2):105-107.

[2] 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3):24-28.

[3] 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6(8):62-65.

本科生科研活动 篇10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授予本科学位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也是衡量本科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为此, 许多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内外科研活动[1,2], 为大学生提供科研立项、试验设计与操作、数据分析与写作的科技实践平台。从一定程度来说,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提交的一种特殊课程的答卷, 答卷质量的高低, 与学生参与课题的内容与参与形式直接相关。近年来,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问题突出, 论文抄袭、内容虚构等现象十分普遍[3]。为了解我校毕业论文质量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状况, 我们对农业类本科生参加的课题组活动情况及其与论文相关性等方面展开了调查。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法, 以无记名、不记专业方式进行 (暗标法标识专业类别) 。以2009届农学、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及环境科学5个农业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每个专业随机抽取16名学生 (约占专业总人数30%) 。调查内容见表1, 每个调查指标设4级自我评价等级。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课题组参与方式

调查表明, 多数学生 (75%) 能够按照自己意愿选择课题, 另有19%的学生受专业指派选择课题, 而受教师邀请参与课题的学生比例最小 (6%) 。调查发现, 课题组报名时常存在某些课题组学生过于集中而其他课题组无人报名的现象, 为此管理部门只得采取平均分组方式以缓解指导教师的压力, 由此导致了部分学生丧失了课题自主选择权, 进而冲淡了课题研究兴趣, 削弱了课题研究的向心力。此外, 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自愿选择课题的比例 (25%) 显著低于其他专业 (>69%) , 而受专业指派的比例较大 (50%) 。这与该专业成立较晚, 教师梯队建设不完善, 课题组开展的时间也晚于其他专业, 还未形成成熟的课题组科研平台有关。

3.2 学生参与课题的兴趣程度

学生对课题越感兴趣, 其对课题活动的投入程度则越高, 也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兴趣度往往与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 61%的学生对自己参与的课题感兴趣, 尤其以园艺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所参与的课题兴趣度最高。另有29%的学生对课题的兴趣程度一般, 10%的人认为课题活动只是劳动, 无兴趣可言, 这两种类型学生的比例在环境科学专业最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 一方面课题可操作性及社会认可度决定了学生对课题的选择性。课题可操作性越强, 社会对课题内容的认可程度越高, 学生对此类课题的兴趣则越大。另一方面, 指导教师的影响力及学术能力对学生的课题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在选择课题之前, 往往先对课题的性质及指导者能力进行评估, 课题指导者专业能力强, 亲和力大, 则学生对其课题更感兴趣。三是指导者与被指导学生之间的人数比例也影响着学生参与课题的兴趣度。当前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严重, 多数专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为1:4, 有些新办专业由于教师人数少, 学生多, 这一比例竟达1:8, 意味着每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8名学生, 许多学生认为无法从指导教师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指导, 因此对课题兴趣度明显下降。这也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对其研究课题的兴趣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3.3 参与课题组的感受

调查者中69%的学生认为从课题活动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与实验技能, 24%学生认为课题研究对其知识与技能的帮助有限, 7%的学生认为所参与的课题活动仅是劳动。这说明采用课题组活动总体上起到了培养学生、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但在不同专业起到的作用并不一致。5个专业中, 以园艺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课题组作用的认可度最高, 学生承认在课题中自己收获很大。然而其他3个专业近30%以上的学生对课题活动所起作用不满意, 尤其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 近1/3的学生认为课题活动只是一种体力劳动, 反感情绪明显。由此可见, 不同专业对课题组活动在认识上以及与学生沟通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课题的设立应本着以学生为本, 满足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渴望为前提, 不应该由指导者自立题目, 学生被动地随从于指导者的意愿。尊重学生的想法及创造适宜条件, 科学引导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正确之法。

3.4 课题内容与论文关联度

调查表明, 95%的学生毕业论文内容来自于自己的课题研究, 课题与毕业论文内容相关。其中, 50%被调查者的论文数据完全来自本人课题, 而45%的学生论文部分数据由指导者提供。仅有5%学生的论文内容与课题无关。由此可见, 采用课题组这种科研平台, 无论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度与感受如何, 均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 大大减少了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的比例,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论文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5个专业中, 园艺和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数据完全来自其课题研究的比例较高, 占其专业调查人数的69%以上。而其他3个专业的毕业论文只有部分内容来自课题, 其他数据由指导者提供。可见不同专业在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 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许多指导者在试验的关键环节不放心将实施权交于本科生, 而是由研究生或教师亲自负责。这不仅导致学生论文数据无法源于自身实践, 同时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科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结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知, 5个专业课题组活动的开展, 总体上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科研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学生对课题组的作用持肯定态度。然而, 课题组活动在不同专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设立早、学科建设系统、师资梯队合理的专业课题组开展的效果好, 学生参与课题的兴趣高, 对课题作用的认可程度高。而新办专业受多种因素的限制, 学生参与课题的行政干预多, 学生兴趣度、参与课题的态度及感受下降。因此, 新办专业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应加强科学引导、强化教师素质, 尽早搭建好学生科技平台, 为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4]。

此外, 本科毕业论文数据不能完全来自课题组这一问题与设立课题组研究的初衷仍有较大差距。毕业论文是体现学生创新性思维及创造发明的载体, 而现有的近半数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数据来源于指导者, 这无疑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因此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时, 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 发挥学生亲自设计与操作和自我约束机制, 让学生真正成为试验的主人。只有这样, 才有助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摘要: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 对本科生课题组课程的作用效果及其与毕业论文的相关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课题组课程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内容与学生参与的课题密切相关。学生对课题的兴趣程度决定了其课题完成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课题组,调查,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王宏.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1) :87-88, 97.

[2]刘海燕.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2) :55-57.

[3]魏艳.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探讨[J].科技信息, 2009 (19) :105-105.

上一篇:法律移植论下一篇:地基微波辐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