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生产线六篇

2024-08-04

串联生产线 篇1

1 分解炉串联改造后存在的缺陷

1) MFC炉压炉频繁, 煤粉和物料的流化喷腾效果不佳、混合不均。流化风机选型虽然偏大 (电动机功率45kW, 全压1 159Pa, 风量7 376m3/h) , 但有效风量不足;

2) 系统风量从高温风机选型和配备来看, 已有富裕 (原设计为200 000m3/h, 改造后为250 000m3/h) , 而实际预热器系统风量不足, C1出口压力只有-5 000Pa左右, 说明局部通风不畅;

3) MFC炉每班 (8h) 因压炉放料3~5次, 炉底部流化不好、炉内风速不够, 在来料波动时压炉现象更为明显。

2 改造内容

1) 流化床上有内孔直径为Ф48mm的风帽36个, 每个风帽有11个Ф8mm的出风口;风帽进风口通风截面积651cm2, 出口截面积199cm2。改造后, 风帽内孔直径为Ф64mm, 每个风帽有13个Ф9mm的出风口, 风帽进风口通风截面积为1 158cm2, 风帽出口截面积为298cm2。

2) 风帽的出风是水平方向, 出口距离流化床底部过高, 底部沉积有煤粉和生料的混合物, 其中的煤粉一旦燃烧, 容易产生结块, 被风吹起后, 来回升降而不能被风拉走, 造成整个流化状态的改变, 进而导致压炉。为此, 将风帽出口与流化床底部距离由6~7cm调整为2~2.5cm。

3) DD炉缩口的有效内径是Φ2 400mm, 通风截面积是4.52m2。物料和风在炉内速度很快, 停留时间短, 使入窑物料分解率低, 同时也制约了系统通风。改造时, 将缩口处的浇注料和硅钙板拆除, 完全改用浇注料, 厚度由原来的225mm变为125mm, 通风截面积扩大到5.30m2。拆除硅钙板后, 缩口处隔热效果会有所下降, 表层温度会从55℃左右上升到80℃左右, 但不影响钢板强度。

4) DD炉与C5接口处外部尺寸是1 800mm×3 000mm, 实际通风截面积是3.46m2。技改后, 外部尺寸为2 280mm×3 000 mm, 有效截面积扩大到4.69m2。

5) 在C4下料管入MFC炉处增加撒料盘, 伸出的长度为3~4cm, 距离下料管的下边缘2~3cm, 有效宽度为750mm。进一步保证物料入炉时能够分布均匀, 利于物料的悬浮喷腾。

6) C4下料管很长, 设有两个锁风翻板阀, 因维护不到位, 翻板阀烧损情况较为严重, 锁风效果很差。改造后恢复了翻板阀, 避免了物料直接下冲至分解炉, 造成压炉。

7) MFC炉鹅颈管处, 原工艺设计角度较大, 容易产生积料, 每次停窑中修或小修, 清理此处结皮和积料都比较多, 炉内通风受阻, 所以出现每次检修过后工艺状况逐步恶化的现象。此次技改, 将此处的下部管道取直, 割除下部折弯部位, 用圆弧过渡 (见图1) , 改变管道夹角, 内部重新补打抗结皮浇注料, 使其不易产生积料, 确保长期稳定的通风。

3 技改投入及效果

改造共用浇注料6t, 价格25 000元;耐热锚固件240个, 价格2 400元;风帽36个, 价格3 600元;人工费4 000元;合计总投入35 000元左右。

技改后, DD炉的内径设计为Ф3 755mm, 较同类型生产线炉径 (Ф2 755~3 055mm) 偏大。考虑此次改造改动较大, 因此对掉砖和脱落浇注料暂作修补, 分解炉燃烧器仍然使用原单风道燃烧器。改造前后熟料强度和热耗见表1。

改造前, 一直通过汽车运输使用山西或内蒙古的优质煤, 平均发热量高于25 900kJ/kg;改造后, 统一改用我矿业集团平均热值低于21 740 kJ/kg的高灰分煤 (内部低价煤) 。

改造中未增加用电设备, 只是改变了系统的通风状态, 减小了风阻, 但提高了熟料产量, 所以电耗总体上没有大幅度的变化。

串联生产线 篇2

关键词:串联词,广播新闻,探究

1 新闻串联词的作用

在还没有成为编辑以前看电视或听广播, 我就比较偏爱那种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的新闻节目, 总觉得听起来比较轻松。当了编辑以后, 才知道还有新闻串联词这一说。本人认为, 如果把各条新闻比喻成颗颗珍珠, 那么新闻串联词就是穿珍珠的那条丝线, 虽然不起眼, 但必不可少, 有了它, 珍珠项链才更实用、更具观赏性。世界万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 因此大多数新闻也能被承上启下的串联词联系起来, 如果没有它, 新闻报道会显得零碎, 跳跃性大。

2 广播编辑在编写广播新闻串联词中的作用

广播新闻是通过节目的形式进行宣传的, 广播新闻编辑人员要有很强的节目观念。再进一步, 新闻编排节目化, 简单地说是把新闻当成一个节目来做, 比如利用不同新闻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做有机编排, 抓住一系列单件新闻当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一件或两件, 作为整个节目的主题或中心加以突出报道等等。

把几条题材与主题都相同的新闻串在一起播出, 造成一种声势, 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或是将报道某一类似事件或某一地区的新闻串联在一起播出以引起听众的注意。而且相关的新闻放在一起, 也可以更便于写串联词, 相关性表现在多方面, 比如, 按地域划分, 可以分为国内、国际、各大洲、各地新闻, 按人类社会活动类别划分, 有政治、经济、外交、防务、环境、科教、社会新闻等。

具有关联性的新闻, 能综合的就综合成一条新闻, 不便综合的, 也应尽量同类相聚, 根据它们的相关性使之有序组合。这样的处理既可使新闻排列有序, 还可从删去的字句中节约出一些时间来安排一条新闻, 以扩大信息量。

比如以下的这则消息:

①矿难消息。

②和刚才消息当中罹难的人们相比, 25 名到浙江探险游览的杭州游客则要幸运得多了。他们在深山被困了20 多个小时后全部安然脱险。

(新闻内容:这25 名游客……)

③几天来, 世界各地连续发生意外事件, 导致许多无辜者丧生。

(新闻内容:昨天另一个葬礼在美国洛杉矶的犹太教堂举行, 上千民众赶来悼念4 号在洛杉矶机场枪击案中的两名遇难者。同一天, 德国空难中的俄罗斯遇难者的家属也为他们的亲人举行了悼念仪式……)

这样, 3 则相同性质的新闻就被串联词 (划横线的部分) 连接在了一起。

编辑显然对近几天发生的相关新闻也记忆犹新, 这样的编排使新闻事件显得不单调, 也更有意义。

3 主持人也可以对新闻串联词进行“再创造”

新闻播报者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可以弥补编辑在编写串联词时的不足, 进行“再创造”。比较低的要求是:善于发现稿件与稿件之间的联系, 比如某一点的相似, 或某一点的强烈反差, 然后利用这种联系把稿件有机地组合起来, 并且运用灵活的语言把稿件连缀起来。通过这种顺畅的过渡, 使新闻编排始终有连续的兴奋点, 使听众对新闻内容始终保持较高的兴奋度。

在美国新闻界, 主持人除了串联起每一条新闻和每一个新闻段, 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外, 还会有意识地参与一部分新闻特别是重大新闻的采访工作, 对播出的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和独立的分析。特别是随着技术的提高,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增多, 在临时插播新闻的情况下, 主持人的现场反应能力、对事件的判断和把握能力都面临严峻的考验。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新闻节目部门为使节目主持人更好地串联每天的新闻, 要求节目主持人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及时赶到现场, 了解情况, 掌握信息, 比如法院一审判决微软公司垄断案时, CBS新闻节目主持人丹. 拉瑟就亲自飞去西海岸实地采访。这些重要的经历使这个电视台主持人在处理新闻串联工作时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驾驭能力。

主持人还应该主动参与写作节目串联词甚至解说词。应该说, 写作的过程也是整理思路、精练语言的过程。这样的充分准备后, 主持人就避免了机械地念稿, 能从整体上把握新闻内容, 听众也能从自然、节奏明快的新闻播报中, 感受到主持人对新闻有着深刻的了解, 听众也能更容易地融入其中。

4 新闻串联词的编写在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的可行性

广播电台目前的新闻一般有早、午、晚三档大新闻和一些深度新闻分析的节目, 其实在这几档新闻当中, 都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编写新闻串联词, 我们的编辑都多多少少在这方面都有所探索。早新闻偏重时政新闻, 看起来好象说新闻的成分少一些, 新闻串联词也更难写。但我们的时政新闻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很多都与市民的切身利益相关, 比如高考, 有媒体这样处理有关高考的相关新闻:

①关于高考的消息。

②考重点进名校的压力让原本就疲惫不堪的学生不堪重负, 就连原本应该轻松度过的暑假也变得非常沉重。记者调查发现, “加油充电”已经让不少孩子没有了暑假。

(暑假培训方面的消息)

结束语:让孩子们承受这么大的心理压力, 恐怕也不是家长们的本意, 面临沉重的升学考试, 家长们也别无选择, 只能靠不断给孩子加压, 让孩子们不至于输掉自己的前程, 但这种做法超出了孩子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 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串联词和评论式的结束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也能引起听众进一步的思考。

有的新闻档比较侧重经济, 而当今世界, 经济的触角更是伸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很多经济现象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因此用串联词将它们联系起来不成问题。

双作动筒串联加载控制技术 篇3

1 方案描述

1.1 双作动筒的连接方式

双作动筒连接方案选取了尾部对接的方式,若两个作动筒吨位一样的话,可直接连接,若吨位不一样的话,连接部位设计了一个专用连接段,为了满足加载载荷要求,设计了针对不同底座大小作动筒对接使用的连接段,如图1(a)所示。各种大小的作动筒都可以通过连接段连接,如图1(b)所示。另外还专门设计了作动筒固定耳环,用来稳定安装后的作动筒。

1.2 双力控作动筒的油路连接方式

由于使用的两个力控作动筒要用一个控制模块,所以控制模块采用与作动筒分离的连接方式,油路的连接也要与单作动筒不同,对于力控+位控作动筒不需要使用同一个控制模块。

2 验证试验的目的

(1)方案的可行性;

(2)在加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检查加载控制设备运行情况,调整控制参数,使加载系统协调、可靠,加载精度满足试验要求;

(4)验证试验配置的正确性;

(5)验证试验设备安装的正确性。

3 验证试验

3.1 力控+力控验证试验

为了保障作动筒加载流量,油管的选取使用了加粗油管,如图2(a)所示。分离连接的控制伺服模块如图2(b)所示。

进行验证试验时,按照双作动筒连接方法接好管路及作动筒,控制模块连接油路和控制信号线。并在调试时先不闭环连接,收放作动筒数次,观察活塞杆变化。收放正常后连接并逐级施加载荷,调试控制参数,使加载作动筒的动作能快速跟随命令,不抖动,反馈平稳,保证加载精度,使各加载点加载误差最小,跟随性、稳定性满足试验要求[1]。

调试过程中,在两个作动筒过渡期(即:下面的作动筒收完,上面的作动筒准备收缩)时,作动筒有明显的振动,反馈在±1 500 N左右振动(见图3),而在调整控制参数以后,振动频率明显降低,并且反馈在±700 N左右振动,如图3所示。

进行验证试验,位控作动筒模拟试验件变形在不断地伸出,而双力控作动筒在不断施加载荷。从验证试验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双作动筒串联加载的静态误差都小于1%FS(FS:传感器的满量程),加载控制结果满足试验要求。图4为双作动筒串联加载曲线图。

串联作动筒连接理论图如图5所示。在串联作动筒加载过渡期出现冲击载荷的原因分析:当作动筒活塞杆全部伸出时,活塞与前端盖相接触如图6所示,即死区位置,此时当作动筒需要回收时,油液压力不能完全作用在活塞上,即在此位置活塞有效面积减小,需要提高油液压力到启动值,活塞才能动作。一旦离开死区,活塞有效面积恢复为正常值,在油液启动压力下,作动筒会有载荷冲击,随后油液压力恢复到正常值,作动筒平稳运行。

从验证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同一个作动筒,在相同级差下,载荷越大,冲击越大;

(2)同一个作动筒,在相同载荷下,极差越小,冲击越小;

(3)在两个作动筒交替时,有冲击载荷;

(4)在增益、积分、速率、阻尼、阀电流限制等控制参数中,阀电流限制参数对减小冲击载荷较为显著,其他参数效果不太明显。

3.2 力控+位控验证试验

首先对力控和位控作动筒进行收放、连点及单点调试,然后进行验证试验。

3.2.1 单一加载方式

单一加载方式是指先对模拟试验件的位控作动筒加载,到达一定载荷时,再用上面的位控作动筒进行收缩。上面的位控作动筒收缩时,力控作动筒的活塞杆则是向外伸出的。图7分别是加载、卸载时的图形,图中右上部分为力控作动筒加载图像,右中为位控作动筒加载图形,右下为模拟试验件变形的位控作动筒收放图形,图8为位控加载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力控+位控双作动筒串联单一加载方式加载过程较为平稳,误差均为1%FS(FS:满量程),满足试验大纲的要求。

3.2.2 同步加载方式

同步加载方式是指力控+位控双作动筒同时进行加载。如图9所示,图中右上部分为力控作动筒加载图像,右中为位控作动筒加载图形,右下为模拟试验件变形的位控作动筒收放图形。图10和图11为力控及位控作动筒加载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力控+位控双作动筒串联同步加载方式加载过程较为平稳,力控作动筒加载时有些微小震动,可调整控制参数使之平稳。加载控制误差均1%FS,满足试验大纲的要求。

4 结语

由以上的试验可以得出,力控+力控的加载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同一个作动筒,在相同级差下,载荷越大,冲击越大;同一个作动筒,在相同载荷下,极差越小,冲击越小;在两个作动筒交替时,有冲击载荷;在增益、积分、速率、阻尼、阀电流限制等控制参数中,阀电流限制参数对减小冲击载荷较为显著,其他参数效果不太明显;在加载方面,加载精度满足试验要求,保证受载准确,误差小于1%。

力控+位控的加载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使用两个控制通道,可以任意对力控或位控进行加载;在设计载荷谱时,需推算试验件变形量;无冲击载荷,加载较为平稳;在加载方面,加载精度满足试验要求,保证受载准确,误差小于1%。

双作动筒串联加载控制技术可以在大变形静力试验时应用,为解决设备行程不够问题开创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及思路,在今后的类似试验中可以借鉴其控制方法,为试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摘要:根据某验证结构静力试验,为满足试验件大变形情况下加载的要求,提出一种利用双作动筒串联的方式进行试验控制加载的技术。通过模拟试验的验证,所得到的试验数据满足结构静力试验中的要求,并在结构静力试验中成功运用,为以后类似的试验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双作动筒,串联,力控/力控,位控/力控,加载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全红,滕申科.飞机结构可动翼面试验加载方法[J].结构强度研究,2007(1):45-51.

[2]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孙传友,孙晓斌.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国雄,金篆芷.测控电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刘豹,唐万生.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黄德先.过程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7]董景新.控制过程基础[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孙卫华,胡贵彦.新型机械作动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09.

[9]姜继海.液压传动[M].4版.沈阳: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0]楼锡银.液压传动及控制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串联泵传动优缺点及选用要点 篇4

1.串联泵优缺点

(1)优点

串联泵广泛应用于挖掘机、压路机、滑移装载机等工程机械。其优点是:传动件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小,减少了故障点;省去分动箱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2)缺点

串联泵的缺点是:某个泵一旦出现卡死故障,可造成其他泵也不能工作,整台机械停机。故选择液压传动方式时,应在充分分析其利弊的基础上,再决定如何配置。

2.选用要点

(1)前泵法兰

将液压泵串联后,由于泵轴加长,在中、后泵质量和泵内液压冲击载荷影响下,会造成前泵法兰承受较大负载。为避免前泵法兰损坏,所选法兰的承载能力应处于允许冲击载荷和连续工作负载范围之内。

(2)串联泵通轴

在串联泵传动系统中,发动机通过弹性联轴器将动力传递给串联泵的前泵,前泵通过串联泵通轴带动中、后泵同时旋转。因此,选择串联泵通轴时,要确保中、后泵主轴扭矩之和不能超过前泵主轴允许扭矩。

(3)辅助法兰

串联泵一般都通过泵后端辅助法兰来进一步固定,而辅助法兰与后泵之间则采用O型圈密封。选择串联泵时,应确保前、中、后泵安装与配合尺寸一致,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多余载荷或安装间隙。

(4)辅助支撑

在以下3种情况下,应在串联泵的后泵上增加辅助支撑:一是串联泵在剧烈振动和高冲击载荷工况下;二是当串联泵与动力系统(发动机、电机)产生共振时;三是前泵法兰的承载能力小于串联泵负载时。

(5)后泵排量

一种新型并串联稳定平台系统研究 篇5

稳定平台广泛应用于机载、舰载、车载武器等军事领域和空间遥感探测、公安消防、环境监测等民用领域。为了实现运动载体设备的稳定以保证对目标的精确跟踪, 稳定平台集惯性导航、微惯性传感器、数据采集及信号处理、精密机械建模仿真和设计、电机运动控制、图像处理和光学仪器应用等多项技术于一身[1]。现有的这些稳定平台基本上都是串联结构, 由于其结构特点是本体过重和驱动力小, 使得其在大负载场合的应用存在难于控制的问题。因此, 承载大, 具有大工作空间和高动态响应的并联稳定平台成为热点问题。但是, 由于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的复杂性和理论研究的滞后, 限制了采用这类机构作为新型的稳定平台机构的发展。对球面并联机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球面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上[2,3], 球面二自由度机器人特别适用于空间姿态变化的地方。纯粹软件仿真很难真正模拟实际机构的特性[4]。

本论文研制一套新型稳定平台装置, 根据稳定平台工作原理和物理特性设计平台伺服控制系统, 对稳定平台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稳定平台运动学关系和驱动装置的动态模型, 以增量式光电编码器作为位置反馈和倾角传感器作为目标偏差检测、以光纤陀螺 (FOG) 作为惯性速率敏感元件, 建立基于计算力矩的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通过在Matlab中嵌入Qua RC实时控制软件编程实现半实物仿真。

1 系统构成

1.1 硬件

机构简图如图1所示。

图1中, 支架1与支架2轴线垂直交于一点, 电机1和电机2安装于底座上, 并通过平行四边形A1B1C1D1和A2B2C3D2分别驱动支架1和支架2, 构成二自由度球面并联机构。引入平行四边形结构可改变电机的安装位置, 改善机构整体的紧凑性。支架3长度较大, 保证操作台有更大的俯仰范围。电机3安装于支架2内, 构成串联结构, 顶端安装工作台, 可以360度旋转。选用NI PCI-6230控制卡。Advantech IPC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控制算法运行, 该板卡为Quanser实时软件产品所兼容, 可以利用Matlab中丰富的软件资源。

1.2 软件

在稳定平台进行半实物仿真时, 为了给高速、高精度控制算法研究提供一个理想平台, 本研究中采用了在Matlab软件中嵌入Qua RC的方式实现, 这样可在Simulink中可方便调用Matlab中丰富的软件模块或算法。并通过Qua RC提供的编译环境, 对Simulink程序进行编译[5], 生成可实时运行的控制程序。可以直接访问NI PCI-6230多功能通用控制卡, 减少系统控制器的开发周期。

1.3 控制系统设计

1.3.1 系统模型

1) 3-DOF稳定平台机构

根据3-DOF稳定平台机构工作原理, 以刚体空间运动学为基础, 借助欧拉角法与向量法[5,6]建立该机构执行电机输入转角和工作台输出横滚角、俯仰角和方位角之间关系如下。

其中, θ1, θ2, θ3为电机1、电机2和电机3的输入转角, θp, θr, θy稳定平台输出的俯仰角、滚转角和方位角。稳定平台雅可比矩阵:

2) 驱动装置的动态数学模型

本系统驱动采用伺服电机, 只存在电磁转矩直接耦合, 伺服电机动态电压方程为:

其中, Udo电机电压, R电枢回路总电阻, L电枢回路总电感, Id电枢中电流, E额定励磁下的感应电动势。

如果, 忽略粘性磨擦及弹性转矩, 电机轴上的动力学方程为:

额定励磁下的感应电动势和电磁转矩分别为:

式中, LT为负载转矩, GD2为电机转子和减速箱总的转动惯量, Cm为转矩系数, n为电机转速。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下, 得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如下:

把传动部分和支架的转动惯量折算到电动机转子上, 得到用于控制的电磁转矩直接耦合机电系统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t电动机输出电磁转矩, τf z电动机传动轴的等效负载转矩 (摩擦转矩) , M (θ) 为电机转子、传动部分和支架折算到电机轴上的总转动惯量。q为电动机转轴的转角。通过 (1) 、 (2) 和 (3) 式导出系统被控量θp, θr, θy。

1.3.2 控制方案

对于3-DOF稳定平台机电系统, 由于有很多干扰影响控制系统的运动, 因此计算力矩动态控制的方法[7]实现系统的角位置和角速率控制是合适的, 如下设计控制器:

其中为角位置误差, 是摩擦力矩, 与运动反向, 为阻力矩, 有:

(11) 代入到 (10) 有系统误差方程为:

跟踪给定, 增益k P、k D和kI根据希望响应速度设定。基于系统数学模型 (10) 的参数M (θ) , 可以计算控制算法 (11) , 通过计算力矩设计控制器可以使系统成为线性化系统。

2 系统半实物仿真实验

2.1 系统模型参数

根据选用的MAXON的118746型号电机, 在 (11) , (12) 电机模型中参数为:转矩常数Cm=44m Nm/A, 电枢回路总电阻R=.731Ω, 电枢回路总电感L (28) .0832m H, Ce (28) .01047Cm, GD2=112.gcm2=.112×10-4kgm2, 则有:

系统动力学方程中参数M (θ) 为:

其中x, y是关于平台输出转角的函数, 如下:

其他参数如表1所示。

2.2 仿真程序设计

在进行半实物仿真时, 控制程序和指令通过在PC机编程实现, 编程软件是在Simulink中搭建仿真程序, 如图2所示。

图2中, HIL Initialize模块完成对控制卡PCI6230的初始化。Pitch_generator中采集基座俯仰角, 并转化为球面机构俯仰角补偿量, Closeloop_Pitch通过对电机2进行位置控制[6], 实现对基座俯仰分量的补偿, 保持其在俯仰方向分量的水平。基座横滚角分量的运动补偿通过Roll_generator模块和Closeloop_Roll实现。

根据 (15) 式取:

2.3 实验结果

通过锁定其它轴系, 分别对其施加周期为10s, 幅值为0.5rad俯仰激励、横滚激励, 验证3-DOF稳定系统构建的有效性。将两轴对角度的跟踪曲线进行绘制, 如图3、图4所示。

图4、5中, 实线分别为横滚和俯仰角跟踪曲线, 从图中可看出, 在5.0rad的运动范围内, 对俯仰轴, 1秒之后进入稳定状态, 横滚轴2秒后进入稳态, 横滚超调比较小。

3 结论

所设计研制的3-DOF并串联稳定平台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车载光电成像跟踪系统等运动学特性和空间运行姿态。基于开放式结构、标准模块化控制器的稳定平台伺服系统的建立, 为光电稳定跟踪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和验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与实际系统比较相似的模拟环境, 为进一步研究宽频带、高性能的此类伺服系统的精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可为实际系统的研制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和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1]杨蒲, 李奇.三轴陀螺稳定平台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2007, 15 (2) :171-176.

[2]王惠君, 王惠飞, 车载三轴稳定平台的陀螺耦合分析[J], 制造业自动化, 2011, 33 (3) :106-108.

[3]沈晓洋, 陈洪亮, 刘昇.机载陀螺稳定平台控制算法[J], 电光与控制, 2011, 18 (4) :46-50.

[4]J.M.Hilkert.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 Technology[J], IEEE Control Systems Magzine, 2008, 2:26-46.

[5]Toshiaki Tsuji, Takuya Hashimoto, Hiroshi Kobayashi.AWide-Range Velocity Measurement Method for Motion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ELECTRONICS, 2009, 56 (2) :510-519.

[6]Alon Wolf, Moshe Shoham, Screw theory tools for thesynthesis of the geometry of a parallel robot for a giveninstantaneous task,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06, 41 (5) :656-670.

电视新闻串联词的写作技巧分析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串联词,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化的节目, 将其真正播报的符合人们的需求才是一档成功的新闻节目, 所以, 这是, 在新闻稿上的串联词的地位就可以说举足轻重了。电视新闻串联词的出现也可以说将电视新闻这个媒体形式发展的更加广泛。

1 电视新闻串联词的概念

电视新闻串联词又成为导播词, 串词, 是电视新闻播报过程中衔接两条内容上彼此独立的新闻时采取的比较简短精炼, 观点鲜明的句子。串联词它的作用和新闻导语并不相同, 一般的新闻稿中, 新闻导语内容相对比较单一, 一般在一个新闻稿中, 新闻导语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必须要求新闻导语与这个新闻的内容有很明显的关键, 如果没有特别明显关键的新闻导语可以说是跑题的。相比之下, 新闻稿中的串联词就比较灵活, 但是作用也很明显,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新闻在电视上呈现的更立体, 而且在语言表达的更替上要有连贯性。这是一般来说比较普通的新闻串联词的概念, 但是如果遇到比较重要而且比较大型的复杂的新闻, 其新闻稿的串联词也会有或大或小的要求, 这就要求串联词能够让主播在播音过程中有反应的时间。串联词, 增加了整个新闻稿的逻辑缜密性。

2 电视新闻中串联词的重要性

2.1 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可以说电视是大众获得知识的一种新型的媒体模式, 所以对于大众来说电视媒体这种形式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娱乐身心的媒体形式。所以在电视上播报新闻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大众的思想情况。在新闻播报过程中, 不仅要考验主播的播音素质, 而且, 最为重要的就是串联词。电视新闻串联词最显著的作用就是把内容相互独立的两条无关新闻“强行”关联起来, 让新闻在播报过程中呈现一种上下有序, 相互关联的作用。不至于让观众在视觉或是听觉中有很大的跳跃性。新闻传播是在一种相对立体的环境下, 所以要在播报过程中努力呈现出一种比较立体的视觉空间效果。串联词要在观众比较跳跃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 逻辑严密的思维形式。所以, 串联词的这个作用就是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2.2 给主播发挥的空间作用

这个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 在新闻播报过程中, 其实对于主播来说难免会有很大的紧张感, 尤其是在被新闻稿的过程中, 新闻稿会有比较单一的作用, 所以主播在背诵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压力, 而在此时, 新闻稿中的串联词正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闻播报中主播要在播或“说”这样一个过程中, 把自己也融入到新闻报道中, 也就是把自己的表情, 声音, 语态, 等与新闻融于一体, 但是在过程中, 也许会有播报中的疏漏, 串联词可以在这个时候转移大众的视线, 也可以说是救场。也让主播在新闻播报过程中减少压力, 增加自信。所以说, 对于新闻播报的主播来说, 串联词也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

2.3 有客观的点评作用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 新闻播报, 尤其是电视新闻播报应该是很正规的, 而且应该是一种很官方的口吻, 但是就现在大众观看新闻的普遍看法可以知道如果在新闻播报中, 新闻串联词中可以拥有一些客观的点评, 会引起很强的共鸣, 同时吸引大众的视线。许多新闻报道的是百姓身边的事, 涉及到法律, 法规, 信仰, 观念, 伦理, 道德以及习俗等。所以, 要想使新闻真正引起百姓共鸣, 在串联词这样一个过程中, 就要在串联词中用简短的话语对报道做点评, 表明立场观点, 明确是非, 正确引导观众是很有必要的。

3 电视新闻串联词的写作技巧

3.1 贴合实际的点评

新闻, 虽然看似是一个很专业的节目, 但是, 它的目的还是在于给大众以信息的传递。说到点评法, 可以说是将观众和新闻大事件相结合的关键。一般在新闻播报中, 在上一条新闻后加上一段点评, 可以是严肃的观点, 也可以是新闻的点滴感受, 可以是环环相扣的郑重言辞, 也可以是三言两语的俏皮调侃, 总之, 在新闻后加上关于该新闻的评价点评是很有必要的, 增加了该档新闻节目的亲和力, 会吸引更为广泛的观众人群。

3.2 补充说明法

何为补充说明法, 其实很简单, 虽然新闻稿中播报的新闻前后也许并没有关联, 但是, 串联词可以将二者非常流畅的融合在一起。补充说明法, 就是对上一条新闻尚未说尽的内容加以补充, 补充式串联词通常出现在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中, 交代活动的具体时间, 地点, 注意事项, 以增加新闻的服务性。除此之外, 还有就是补充由于画面缺失无法用电视语言表达的内容。通过补充说明的方法补充新闻需要必须说明的地方, 以及不能忽略的细节, 这些都是在新闻稿中串联词需要注意的部分。有了这些方法, 串联词在新闻稿中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

3.3 并列递进相结合法

并列, 可以说就是两个新闻的交集, 就是两个新闻的共同特点, 这些共同特点可以是内容, 本质, 也可以是形式甚至关联对象。如何在串联词中添加这种并列的方法呢, 其实在以往的新闻播报中可以看出, 并列连接法确实存在, 但是并不是特别明显, 这时就应该通过生活的积累, 再通过分析, 总结出并列的关系。可以举个例子, 如果说, 前后两个新闻在时间或是地点有相同的地方, 亦或是在播报过程中所要阐释的道理是一样的, 就可以将两个新闻内容并列播报, 起到警示, 加强的作用。如果时间上或是一些方面上有一个转折过程, 就要找到转折点进行播报, 所有的效果是大同小异的。而递进法其实和并列法有着很相似的地方。简单来说, 递进关系要求前后两个新闻要有逻辑性, 从串联词上推进下一条导语。逻辑关系, 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前面将新闻的事实阐述清楚, 后面一天新闻就可以谈一下对该事件的看法或者措施, 这样的两条新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因此可以用这种递进关系进行连接。

3.4 格式上的顶针法

在新闻播报过程中, 格式也是很重要的。串联词这种顶针法可以是逻辑上的, 当然也可以是形式上的。顶针法就是在上一条新闻的尾句或串联词起到承上作用的部分。在新闻的标题中找到关键词或者关键字进而引出下文进行新闻的阐述, 之后, 在通过上一段播报中的关键词进行阐述所引发的情绪或内容, 并以其作为连接点, 顺延到下一条新闻的导语中, 从而产生连接的效果。这就是顶针法在串联词中的应用, 可以说顶针法在新闻的串联词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一般这样的新闻播报模式也是引起观众的广大好评。

4 结论

在电视新闻播报中, 新闻稿是新闻播报的重要凭据, 所以, 新闻稿中的串联词就是整个新闻稿的精华所在。但是, 新闻稿中, 新闻串联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写作起来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分析, 在不同种类的新闻中所存在的串联词形式也要有很大的区分。对于现在新闻稿中所呈现的串联词形式并没有具体的剧局限, 相信在未来新闻播报中串联词的形式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而新闻播报也会更加的符合大众的口味。

参考文献

[1]张月明.电视民生新闻串联词写作的三大要素[J].广电时空, 2010 (10) .

上一篇:输液方案论文下一篇:企业家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