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助模式十篇

2024-07-07

同伴互助模式 篇1

一、同伴互助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同伴互助,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将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亲身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有趣的。正因如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能够被调动起来。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者是他们自己熟悉的小伙伴,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帮互助的关系,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心理压力相对较低,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不用担心回答错了遭到老师的批评。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加深印象。在同伴互助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做法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产生,使得学生积极地提问、回答问题、纠正错误,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指导,相互之间能够将一些有益的信息分享出来,这些都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改变以往单一学习模式中缺乏兴趣的现状。

二、同伴互助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系统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同伴互助”模式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有利于使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种对话,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同学的对话:在“同伴互助”模式中,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于自身学习遇到的问题,与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促使学生帮助自己解答困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接纳理解和包容的意识。

2.与文本对话:即阅读教材学习教辅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解释文本的过程。真正持续的、有意义的对话应当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要实现更深更广阔的“阅读”。

3.与自我对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现状,并做到科学有效的调整,其实就是自我对话。今日的“自我”与昨日“自我”的对话,使自我清醒的意识到现在的存在状态。

三、同伴互助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真正意义的合作是将合作与竞争有机结合在一起,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相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看来,建立同伴互助教学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与此同时,通过同伴互助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既可以获得知识方面的帮助,也为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奠定了基础。如此之晚,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同伴互助这种形式解决绝大多数问题,这也为教师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辅导,整体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不仅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听取同伴的发言,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合作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事项

1.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同伴互助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2.教师应当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自控能力的提高,对于同伴互助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才能够实现同伴互助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才能够避免同伴互助过程中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3.教师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对同伴互助教学模式的认知,并征询他们对同伴互助教学模式的意见,从而进一步完善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而言之,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正因如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摘要:近些年来,中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现状不容乐观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中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将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应用到中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关键词:英语教学,师生互动,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陆双凤.交互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袁燕华.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沈安琴.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同伴互助模式 篇2

教师利用Moodle平台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 就是深入体验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过程。首先, 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兵作战不同, Moodle体现了“同伴合作”的教学氛围。“Moodle在教学中应用的本质体现就是‘同伴互助’。” (上海师大黎加厚语, 2007.11) 老师可以网上共同设计和建立课程, 分别授课;利用魔灯, 可以调动备课组和教研组集体的力量, 运用集体的智慧, 更有效地发挥1+1>1的教学力量。

其次, Moodle平台给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超越课堂的广阔空间, 网络改变了课堂。

另外, Moodle简单易学, 每个老师都可以轻松成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者, 教师真正成为了课程设计的主人。

一、教师在Moodle平台教学实践中“同伴互助”, 构建和谐课堂。

一个合格的教师, 如果没能帮助别人, 想要获得帮助就有相当难度;一个熟练的教师, 如果没能给别人大量的帮助, 是很难获得真正有助于自身发展的一丝意见的。教师们应结伴同行, 在助人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被助中体验提高的喜悦。

相对而言, 专业引领是纵向的, 而同伴互助是横向的。同伴互助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 是民主、平等、自愿的帮助。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伙伴的关系, 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能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它与教师的发展终生相伴。

(一)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诊断、指导与经验共享, 互助的双方是伙伴的关系。

从人数上看, 互助双方可以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 也可以是一个人与其他多个人;从职务级别上看, 互助双方可以是相同的, 也可以是有高有低的;从活动范围看, 可以是本校的, 也可以是异校的。

(二) 同伴的确认形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指定的, 由学校或教研组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为某一教师指定帮助者, 这种指定一般目标明确而且有时间限制, 多为高级别帮助低级别, 在新教师培养中最为常见, 且效果显著。其二是随机的, 这是教师最喜欢的形式, 它可以宽松平和地达到帮助的目的, 但是它太随意, 缺乏必要的计划, 难以促进和检验教师的发展。其三是稳定的, 它是一些情趣相投的教师自主合作的互助搭档, 它能促进教师长期的发展, 但也可能因为某些个搭档的视野狭窄而导致发展的阻滞。

(三) Moodle平台让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或一个备课组甚至整个教研组都可以实现同伴互助。

我在设计《再别康桥》、《杨烈妇传》、《动物游戏之谜》三个课程时, 利用Moodle课程里的“分配角色”功能将信息中心的冯军老师、本教研组的其他三位教师拉过来作为“有编辑权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制作, 在此之前我们教研组的另一位老师讲授《陈情表》一课时, 我与几位老师也成为她的课程的“有修改权的教师”, 这里有学校指定的“师傅”, 也有不是一个备课组的老师。这几堂课凝聚着多名教师的心血, 信息技术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答疑解惑、美化页面;同组老师共同规划设计课程主题构想及内容, 授课者搜集资料, 建立Moodle课程资源、课程框架、讨论区、设计教学活动, 修改美化课程界面, 理顺教学流程, 最后上课。几位老师 (包括信息中心) 都在论坛发言, 编辑学生发言帖子, 指导调控课堂教学。从而一堂课上下来, 老师们都很有成就感, 而最有收获的是学生, 他们真正地享受了一次集体劳动的成果, Moodle的魅力——“同伴互助”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个课程完整教授下来确实让上课老师“着魔”。而且, 一个基于Moodle设计的课程可以让几位老师同时上课, 甚至其他地区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应用此课程异地授课, 以后下一届任课老师也可以继续利用并修改。资源完全共享, 其中的“魔力”可谓“魅力无穷”, 而且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为和谐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Moodle平台为和谐教学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 创设了非常好的教学情境。

(一) Moodle在教育中应用的三个层次。

1.支持我们已经做的, 2.补充我们已经做的, 3.改变我们已经做的— (George Thomas Scharffenberger, 2005) 。在以前的实践中, 我们应用Dreamware、Frontpage等网络课件只是“支持我们已经做的”, 现在“补充我们已经做的”已经实现, 通过“同伴互助”将我们以前课堂上不能实现的一些工作 (比如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问题、认识, 也就是“备学生”。还有课后反思、延伸工作) 充分实现在Moodle课程中。

黎加厚教授在《信息化课程设计教程》 (2007版) 中提出“根据学习科学, 对课程的各个要素做出规划和安排, 形成一定的课程结构和信息化学习环境, 促进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达到国家课程标准预期的教育结果。”这在指导我们课程设计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 更是重在设计教学情境。

(二) Moodle课堂的交互性极强, 并能够完整记录学习者的学习历程。

学生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时间同老师交流, 系统直接记录每个人何时访问了哪些课程、留言多少等详细内容, 而且系统还会自动通知教师有同学留言, 提醒老师及时回复。第一次上Moodle课时有的学生的留言系统记录是在午夜时分, 还有在凌晨一点多钟, 能让学生深更半夜学习语文这也让我们找到了兴奋点, 还有的同学调动家长帮助发言, 上午8时30分, 学生第一节课时也有人发言, 所以系统记录的时间跨度很大, 达到17小时。这让我找到了提高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 让学生“着魔”, 主动学习、主动交流应该是我们上网络课中最兴奋的事, 也应该是网络本身应用教学的终极目的。这种情境的创设直接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 在具体的课程中利用Moodle创设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在《杨烈妇传》这个课程里,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几部分内容:课文及译文、作者介绍、课文赏析、讨论题、拓展资源、当堂测验、课后反馈。尤其是拓展资源里, 收集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中国古代烈女”的资料,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学生无需四处搜寻就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 我感叹, 从前想让学生做一些扩展阅读, 只能打印几篇文章, 剩下的只能提供网站或书籍名称, 而很多学生由于各种条件限制,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这次教学中, 学生了解了文意后, 阅读了相关资料, 发了很多帖子, 阐述他们的看法, 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闪烁着睿智的火花, 种子的萌发让人欣喜, 学生思想的萌芽更是令人充满希望。由于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 做好了调动的工作, 学生对于网络课程的支持程度是极高的,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上课时发言十分踊跃, 发帖率节节攀高, 学生的个性在Moodle课程环境里得以充分展现, 这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学生情况, 直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 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师促生、生促师, 各种思想在课堂学效率大大提升, 每个人面对电脑都是平等交流, 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百家讲坛”。

以前对于一篇课文乃至课程学生如何理解我们不可能事先清楚了解, 有了Moodle课程, 学生事先预习学习并发表看法这让老师在授课前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想法, 真正实现了“备学生”。而且“测验”、“问卷调查”、“课后反馈”、“Wiki共笔”等环节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学过之后的问题、想法, 增强了教学效果。这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老师的上课内容因为学生的认知而不断改变, 这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针对性大大加强, 容量大大拓宽, 网络实实在在的改变了课堂教学。还有, 交互性的提高使得老师可以同很多学生对话, 以往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师生的多渠道对话, 只能是单对单的形式, 现在, 老师参与论坛交流可以直接面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逐一对话、反馈。在《动物游戏之谜》这一课程里我还设计了“Wiki共笔”环节, 师生共同阐述自己对动物的心里话, 学生的很多话语都是我们不曾想到的, 这种参与让学生个体的创造性、主体性都得到很好发挥, 语文课堂的和谐氛围由此可见一斑。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走进课堂生根开花, 这些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尤其对革除传统课堂积弊更是效果明显。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 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缺乏本质上的认识, 许多课堂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并未真正触到实质,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广大教师应树立效率意识, 进行有效教学, 只有这样和谐课堂才有了实际意义。

最后引用一句美国学者的话作结束:

同伴互助模式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15-0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时时在想:“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道路”的有效途径在哪里呢?后来,笔者参加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B类课题《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的实践研究工作后,深感“同伴互助”对于校本教研工作异常重要。下面笔者以所在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为例,谈“同伴互助”对校本教研模式的促进作用。

一、“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

要加强教师的同伴互助,学校就应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尊重、培养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师认识事物的规律,让教师从同伴鼓励中树立信心,并在同伴的帮助下得到改进。“校内教师群体的互助研讨”可以分为以下操作流程:

一是“信息收集”。即在教师的教育工作或研究课中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信息收集注重收集教师平常的看法、思想,特别是注意收集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冒”出来的有价值的新见解。

二是“诊断”。即教师在科研组有目的的组织下,就教育教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或对教育工作、某个课堂教学案例等进行“诊断”,既肯定优点所在,又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原因。

三是“献策”。即教师们在一起围绕发现的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或就如何改进教育工作和教学设计各抒己见,出谋献策。

四是“落实改进措施”。即通过各种方式落实具体的改进办法,使研究收到实效。

这种案例式的互动参与,可以是单人对多人、多人对单人或多人对多人的交流。下面,笔者以我校四年级数学科研组李芳老师参加的北流市教课比赛《认识三角形》一课的磨课活动为例,谈“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

第一次执教前先由李老师自己备课。李老师在课上给每小组学生分发了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小棒各一根,让学生选择其中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围的情况,进而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

课后,教师们首先肯定了李老师为学生创设的探究情境,肯定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得出结论的做法。大家说完听课感受后就提出:学生对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好像还比较生疏,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多是凭经验而非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作为依据。于是大家为这节课进行“诊断”:在整个操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所给的小棒长度是指定的,当学生操作时发现其中两根小棒太短围不成三角形后,教师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两根小棒的和究竟为多长才能围成三角形”,而是急于给出方法,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从这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执行教师的指令,因而得出的体验不够深刻。最后,教师们给李老师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把给学生准备的4根小棒换成一根20厘米长的吸管,让学生自己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当学生遇到围不成的情况时教师再因势利导:两根小棒的和究竟为多长才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猜测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果然,在本课的二次执教中,学生通过自由剪吸管的量量比比实践,牢牢记住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

在大家的帮助下,李老师就该课进行了多次磨课,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在随后参加的北流市教课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事实证明,在“校内教师群体的互助研讨”制度下,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导师制的结对帮扶交流

同伴互助有利于教师在同伴互助下共同实现专业素质的成长,是一种能够使新教师和业务水平欠佳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的方式,也能防止出现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我们特别邀请校内业务水平较好、责任感强、热情、有耐心的教师担任“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年轻教师和教学水平欠佳教师进行手把手的培训。

比如,导师每月至少听两节帮扶者的随堂常态课,以检查其业务水平及工作态度等真实情况;听课后及时交流评议,指出问题,帮助解决。导师每月至少给帮扶者上一节示范课,并向帮扶者讲授设计理念,让听课者明白上课意图,有章可循。期末,导师要对帮扶者的进步情况进行小结,对帮扶者的下一步学习方向提出指导性意见,并让帮扶者撰写期末学习心得,上交学校一份,自存一份。

“导师制”的帮扶互助研讨,为骨干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给需要帮扶的教师创设了一个获得进步的平台,从而使这些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业务水平,达到培养骨干的预期目标。

三、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同伴互助活动

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我校的校本教研也紧跟现代科技技术发展潮流,把同伴互助式教研活动拓展到网络上。例如,我们采用Email、QQ、BBS、博客、微信等技术平台作为网络教研的技术条件,建立了网络互助教师群体,实行了多种网上教研方式。此外,我校作为广西首批网络教研研究基地,依托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还建立了北流市城南小学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学科网络研究圈子,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教研博客。教师通过BBS向名师请教,通过浏览教育教学博客内容进行互动交流,通过QQ、E-mail、微信等向教育同行请教问题……这些途径很好地实现了教育专家、有经验的教师对我校教师们的专业引领。这样的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了新的舞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经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和学习。

(责编 黎雪娟)

同伴互助(范文) 篇4

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发展更新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内容。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之一的同伴互助有助于教师把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向课堂及教学行为的转化。小学教师同伴互助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科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化

同伴互助

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教育创新必须与教师的发展同步。因此,教师专化成长就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名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校本教研中的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长的有效途径,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有效策略。更重要的是,同伴互助有助于突破学校中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绝,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新型的学校文化,而这种新型的学校文化又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一、同伴互助的含义

同伴互助对应于英语中peer coaching。与peer instruction(同伴指导)、peer supervision(同伴监督)等是同一概念的不同提法。关于同伴互助的界定,学者们的看法不一。Galbrait等(1995)认为,同伴助是一种增进归属感与改进教学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经验分享,提供反馈、支持与协助的过程来达

到熟练旧技巧、学习新技巧、解决教学问题等目标;Minor和Preston(1991)认为,同伴互助是教师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各种有系统的课堂观察与反馈等方式,彼此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或改进既有教学略,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历程。

综上所述可知,同伴互助是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伴一起组成的伙伴关系。它立足于教学实践,其价值诉求在于通过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它倡导协作交流与互动,是教师共同进步的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改进或建构新技能,提高教学绩效。同伴互助具有互惠的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等特征。

二、同伴互助的类型

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类型。

(一)组织型

组织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研讨活动。这种形式是多样性的,比如,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参加教研沙龙等。

(二)自发型

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或学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助是大量的,具有经常性的特点。比如,同级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或是师徒结对学习等。

三、同伴互助的主要方法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方法、形式有:专业对话、协作、帮助这三种。

(一)专业对话

专业对话是指教师在专业领域对教学活动涉及到的各种问题,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切磋研讨,对一些问题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专业对话是借助他人力量和团体力量的较好形式。教师之间多项互动、智慧共享的“对话”是“研究共同体”的有效运作机制。研究表明“教师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式”。对话的过程,是教师从各自理解的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多向多次的互动所达成的一种视角交融, 而视角交融的结果是教师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和重建, 从而产生与创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对话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学会教学、学会研究、学会合作的过程。教师进行最多的是校本专业对话,对话的方式主要有

1、信息交换

教师通过一些媒介把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以此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提高认识,方式一般有信息发布会、读书汇报会等。

2、经验共享

教师通过分享经验,借鉴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分享经验的途径有举行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让大家把自己的成功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

3、深度会谈(课改沙龙)

深度会谈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它是一个自由的开放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4、专题讨论

组织教师围绕某些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种意见和看法,丰富彼此的思想,共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例如,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专题研讨会。

5、网上对话

教师通过英特网与同行、专家交流、讨论。可先收集一些新课程改革中的话题放在网上,使教师对话更具针对性;网上对话的形式可定期开放,甚至每周都有这种沟通。

(二)协作

协作指教师寻找伙伴共同承担责任完成对某个问题的研究任务,既有共同的研究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教师思想交流是自由的,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正是在合作中生成的,他们在合作中不

断受到一些启发。教师协作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1、集体备课

关于集体备课,根据目前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至少可以给出以下两个界定:其一,所谓集体备课,是指相同学科、相同年级教师之间,就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练习测试等内容进行商量和讨论的过程。其二,所谓集体备课,是指将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组织到一起,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练习测试等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有主持人、有记录人,记录人或主持人将讨论结果综合起来,写成教案,分发给组内其他教师,其他师则以这个教案为基础,再补充些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一个完整教案的过程。

2、听课评课

所谓听课评课,是指学校内或学校外教师间相互听课和相互评课。课堂是教师的工作间,是教师生命呈现的主要场地,教师的知识、能力,甚至人生态度等,绝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表现出来的,教师间相互学习,主要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知识、技术、经验、机智和艺术;教师间相互帮助,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帮助。因此,在教师互助中要特别重视听课和评课。

(三)帮助

帮助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一般教师间帮助的方式有师徒结对。师徒结对,也就是师傅带徒弟,即中老年教师收青年教师做学徒,青年教师向中老年教师学习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师之间为了提 高专业水平而进行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形式。师徒结对活动是促进同伴互助,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有效策略。“师父”要关心“徒弟”的成长,要通过传、帮、带指导他们钻研教材,备好课和上好课。“徒弟”应虚心向“师父”学习,多听“师父”的课,用“师父”的宝贵教学经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会成长的更快。

三、同伴合作的策略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项关系下一代,关系民族未来的宏伟事业。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广阔的文化视野。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这样,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决定了教师必须终生学习,不断提高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2、以典型引路

要注意发现并树立本校教师互助的典型,介绍他们的互助经验和效果,让教师身边真实的典型来影响教师。以此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变“要我互助”为“我要互助”。

(二)营造合作性人际关系

1、讲究领导艺术,创和谐人际关系

一所学校只有创设了人际关系和谐、管理制度民主、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才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做到心胸开阔、清正廉洁、开拓创新,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教师的现实出发,减少刚性的限制处罚,增加柔性的关怀尊重,同时,经常组织开展教师们喜爱的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情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带出一支热爱学校、忠于职守、团结友爱、踏实工作的和谐队伍,使教师间积极主动的互助成为可能。

2、合理调配同伴

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人数可以是两个也可以多个。同伴的确认形既有由学校用行政命令指定的,也有自主合作的互助搭档。其中由学校指定安排的互助组多为同年级、学科的教师互助组、以促进新手型教师教学技能提高为目的的高带初教师帮扶组、由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学习组等。作为学校领导,应特别重视年级组、教研组、帮扶组等人员的安排,因为同组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或师徒之间交流的机会、时间和话题内容相对更集中一些,开展同伴互助的机会也更多一些。组内教师间的差异是互助的动力,因此在人事安排时要精心考虑,合理调配小组成员,使组内形成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经验互补,气质、性格互补,教学风格互补的互补性结构。

3、建立利于互助的评价制度

要促进教师主动开展互助活动,必须改革以往较为片面的评价制度。在评价内容上,要由单纯的教学成绩评价转向教学成绩和教学过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既看工作过程,也看工作态度;既看课堂教学,也看教研活动;既看优生比例,也看转差效果,其中,工作态度、合作、协调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绩应成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方面。而评价一个集体,如教研组是否先进,要将组内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业绩和协作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才能引导教师以集体竞争取代单纯的个人竞争,形成

“组内合作,组外竞争,校内合作,校外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达到教师间积极互助,共同提高。

4、利用网络资源,拓宽互助的时空

教师在校内互助交流的时间、地点、对象有限,有时人际关系也会影响互助的质量,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这些难题,添置电脑等办公设备,建成校园网,开辟教育信息平台、网上论坛等,为教师广泛合作交流提供一片广 阔的天地。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使教师的“同伴互助”产生质的飞跃和提升。

综上所述,同伴互助是一种典型的依托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是同事之间合作进行的协作性反思。它既是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有效策略。更重要的是,同伴互助有助于突破学校中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绝,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学研讨氛围,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实践证明,同伴互助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宁波等:“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教育科学》2005年第10期

同伴互助模式 篇5

我在一所城市里的三星级普通中学工作, 高一招收来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不够理想, 一个班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学生英语成绩常常不及格。在英语学习方面, 他们由于英语学习基础、习惯、兴趣、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而成为英语学困生。在这种背景下, 生源如此, 抱怨无用。教师只能多调研、多动脑、多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改进教法学法, 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改善师生关系, 用我们的智慧、爱心和耐心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撑起一片蓝天, 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让英语学困生转化为英语学优生。于是根据实际教学要求, 我就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上进行研究和转化英语学困生的实践和探讨。在实施的过程中, 发现这些英语学困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更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而言之, 没有教师的指导是不行的;而身为班主任且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 自身的时间精力有限, 并且常和需要学九门课的学生缺少时间上的交集, 因此不时出现制订好的计划难以如期完成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 用何种办法才能有效地转化这些英语学困生且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就成了我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实施依据

《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实施建议是“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育学中贝尔及兰卡斯特的“导生制”的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 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强调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如, 成人引导下的互动或跟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的互动至关重要。另外美国教育部为中学生设有全国性的组织———“国家荣誉学会”, 该学会要求入选的中学生会员必须各方面能力出众, 且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活动, 否则次年就没有资格继续申请会员资格。这份公益活动多半是通过“一帮一”的形式去帮助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认为, 师生之间, 总是存在代沟, 包括智力、理解力的差异, 而生生之间交流要容易得多。一个受益的孩子曾说, 来帮助他的同学, 很容易了解他的问题和原因, 更利于对症下药。美国教育家们认为, 参加“一帮一”活动的“小老师”们, 得到的好处可能比受助的学生更多:“一帮一”不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也强化了精英意识和领导能力。同时单就学业方面来说, 为了教会同学, 他们必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真正弄懂学业上的疑难问题。

综上所述, 我认为“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模式是达到以上目标最合适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因为它通过生生间的帮助和合作, 共同体验成功。优生培养了责任心, 巩固了知识, 又帮助了同学;学困生在英语学习上自然更有收获;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班级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实施准备

实施这种同伴互助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 争取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

得到班主任同意和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经过反复调研, 我首先和另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 向班主任反映了班上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我自身的想法和打算, 从而得到了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及积极配合。在做好互助同伴各自的思想工作后, 班主任按照英语学习同伴互助的要求根据我提供的名单上的组合重新调整了座位, 以方便互助学习。

2. 做好互助同伴的思想工作

在争得班主任的支持与配合后, 我把班级英语学得比较优秀的学生找来, 一一做他们思想工作。这个过程费了很大心思, 部分高中优生惜时如金, 觉得教师的这个计划会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 在终于明白了这是个既助人又助己的活动中可以增强责任心, 体验成功和快乐, 并且还能收获友谊和巩固自己的知识, 他们最后乐意地签了合作同意书。然后又分别和那些英语学困生沟通好, 让他们在接受帮助和监督的同时, 一定要尊重和服从自己的“同伴老师”, 自己也要尽可能在理科等强项方面帮助对方, 共同提高才是大家的终极目标。

3. 明确互助的方式及职责

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同伴互助”的意义及其各自的职责和合作的任务, 使学生的学习和努力更具有方向感、责任感。而“一帮一”的互助合作学习一定要注重实效, 不能流于形式, 那么怎样将此活动落实到位, 发挥其作用呢?在此, 我作为一个组织策划、参与、监督者, 帮助他们每一对的合作者确定了具体的任务目标, 共同学习的时间以及检查成效的措施, 并且签订了一式三份的协议书, 他们各执一份, 一份留在我手里, 以督促他们不能半途而废, 另外我还设立了相关的奖励机制等等, 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进步。

四、实施过程

以“同伴互助”来转化英语学困生的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施:

1. 词汇的过关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离开词汇, 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 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 而没有词汇, 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 词汇的掌握在英语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这些学困生最怕的也是记单词, 知难而进是大家在协议上共同认可的理念。根据协议, 采取化零为整随时随地地学习战术。把需要掌握的词汇抄写在小本子上, 每页写五个本单元的词汇, 正面英语, 反面翻译, 每天两张共十个单词, 随身带着随时去记, 在等公交车时、排队买饭时, 确保过关, 由“同伴老师”检查督促并做好记录, 第二天还要再次复检, 教师会一周之内不定时抽查一次。

2. 短语句型及短文背诵的过关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读书和背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只要能合作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环节, 就可以尝试“同伴互助”的方式, 尤其是重点词组、常用句型和一些实用小短文的背诵。可以先让互助组的学困生检查他的“同伴老师”的背诵情况, 然后再接受检查, 有了榜样的力量, 效果会更好一些。这种方式也常常延续到课外的背诵活动中。比如, 我让学生背诵《新概念》第二册的时候, 多半是以小组为单位, 由组长检查的方式, 而同时互助组的学生就采取互相检查的方式。

3. 作业的指导和检查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也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手段之一。可是不少学生尤其是这些学困生会习惯于敷衍作业、甚至抄作业或者欠交作业。为此我把每天作业的指导和检查工作任务也交给了这些“同伴老师”, 让他们指导自己的帮扶对象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监督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并能按时上交。这项工作的坚持是考验这些“同伴老师”的, 我在旁边不时地鼓励他们, 挑战自我, 完成计划, 多数效果还是很好的。

4. 适时的评价激励

开展了“同伴互助”后, 我特别注重及时的评价、表扬和鼓励。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 那么成绩的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互助的双方都要随时关注, 只要有进步就要及时地去展示、表扬, 使他们有再接再厉继续做好的信心, 同时也让互助双方分别体验成功的喜悦, 阶段性测试评价中对表现优秀的互助组要给予奖励, 这样对其他互助同学也会有激励作用。

五、实施结果

经过接近一学年的尝试之后, 我欣喜地发现“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确实很有效果。首先, 这些英语学困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加活动的24名同学由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的低分率为100%到下学期期末考试低分率还有17% (只有四名同学尚属低分) , 其中有7名同学进入了班级英语成绩中游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不再惧怕英语, 都有了良好的习惯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其次, 这些付出无数劳动的“同伴老师”没有一个成绩下降的, 正如我所料, 他们在指导同学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他们更开心的是收获了一份牢不可破的友情, 不仅互助的同学心存感激, 家长、教师及其他同学也对他们满怀敬意另眼相看。最后, 他们的进步直接提高了班级整体的英语水平, 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六、结束语

就高中英语教学而言, 每位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 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解决个别差异, 缩小两极分化, 有效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这样一个关键问题。我认为开展“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策略就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实践证明, 采用生生合作式学习, 将促使同伴双方在学习实践中相互提高。“同伴互助”的合作学习, 解决了个别差异, 缩小了两极分化, 有效地提高了英语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体现了“合作、互助、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缪建新主编.《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同伴互助模式 篇6

同伴互助交流反馈机制是在教师一次性评定的基础上,写作者与同伴共同协商与构建写作文本时所呈现的一种社会交互范示,其主要表现为同伴之间讨论并反思这些反馈意见。Swain(1995)认为,凡是能让学生说话、能反映他们的说和写的活动都是好的课堂活动。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已经研究了一系列共时和非共时的交流,如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教师的角色研究,文化模式的使用研究。中国课堂学生人数较多,在课堂上教师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问或回答问题。作为课堂活动的一部分,同伴互助交流是将输出假设理论应用于中国外语课堂的积极探索。

1 可理解输出假设

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实现二语习得的唯一必要、充分的条件。假设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是“i”,如果他能理解“i+1”的语言输入,他可能达到的语言水平则为“i+1”。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60年代法语浸入式教学在加拿大刚开始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对法语为二语的教学充满信心。但是,浸入式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远远不如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水平。这一发现让人们对“输入假设理论”,尤其是对“可理解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唯一充分条件”(Kranshen1984:61)的观点产生了质疑。“输出”指语言习得方式的结果与成果,与“学习者所学的知识”同义。但80年后,“输出”的含义有了新的发展,它已由名词含义的“事物(a thing)”“产品(product)”转变为动词含义的“行动(action)”“过程(process)”。输出假设理论认为:语言输出活动(说/写)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语写作中有重要的作用。

1.1 输出假设与二语习得

Swain(1995)认为可理解输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促进二语习得能力的发展。

1)注意/触发功能:语言输出能促使二语学习者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存在的语言问题,进而触发学习者对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或帮助其获得新的语言知识。

2)假设验证功能:二语学习者可以把语言输出视为是验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新假设的途径。

3)元语言功能:二语学习者使用语言并在语言交际中对已有的语言形式进行协商。在这三个功能中,注意/触发功能尤其重要,因为语言的输出能促使学习者注意到自己语言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语言形式进行有意识地分析;随后再输出修正后语言,这样就能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Swain&Lapkin(1995)认为:这是二语学习过程的必要部分,因为它可能促进二语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控制和内化。因此,“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Swain&Lapkin 1995:37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对语言形式进行有意识的关注,学习者不可能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也就不能产出修正后的输出和提高语言产出的准确性,不能对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有所促进;学习者的输出触发了“一系列的注意”,是注意促进了语言学习的进程。可见输出对二语习得有促进作用。

2 同伴互助交流与英语写作互助过程研究

2.1“说”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Schmidt(1990)在注意假设(Noticing Hypothesis)认为:一切学习都需要注意力。注意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将语言学习中的输入转化成吸收(intake)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在二语写作中也不例外。如果在英语写作中,学习者没被要求重新改写文章,那么他们有可能连老师的反馈意见也不读。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结伴讨论并动态反思教师的这些反馈意见,对他们的英语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Vygotsky(1978)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说”是一种调控人体生理和认知的外部工具。每个人的生理和认知都受到外界的影响。个体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内化外界的影响,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和注意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是通过“说”来调控的。在使用语言与同伴就作文进行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不断内化语言表达的内容并让其成为自己认知活动的一部分,这为合作式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解决语言问题和共同构建有关语言的知识。

“说”有助于思考的完成,是重塑经历的工具(Vygotsky1978,Barnes 1992,Wells 1999),人们通过“说”来表达思想,转换成语言负载的形式,“把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而且是使思想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表达,能让观点更加鲜明有力,不合逻辑的部分也就凸显出来了”。言语化的概念大大拓宽了二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输出假设理论的引发注意和反省功能可以着重于语言的运用方面,如二语写作。采用结对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法,或要求学生结对讨论写作的反馈意见,可以为学习者创造更多练习目标语的机会,并促进其对目标语言知识点的理解。

2.2 互助交流与英语写作研究

同伴在写作过程中的互助协商能使学生注意到基本的语言问题,如词汇、语法类的局部问题,也能注意到一些宏观问题,如篇章结构之类。Paulus(1999)对比研究了11位二语写作者的作文初稿和终稿,发现通过互评进行修改的学生在作文的内容层面上作出改动,而未进行互评的学生往往只在语言层面上作些改动。Stanley(1992)就同伴互评培训对写作修改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起研究表明:通过同伴互评培训,学生的参与度极大提高,他们的写作交流更有成效,对写作修改细则更为明晰,因此学生对同伴的写作初稿能进行更多的有效修改。可见,二语写作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交流对学习者的写作修改过程有积极的影响,它有助于学生的二语写作构建能力的提高。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40人以上的大班上课比较普遍,外语环境中的输入主要来自教材和非本族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在外语写作课堂上,教师很难给每个同学面对面反馈作文信息的机会。作为课堂活动的一部分,强调“共同参与、共同协商、肯定优点、找出不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为同伴互助交流的原则,使学习者确信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互助协商交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在自愿的原则下,学生组成对子,就同伴的作文在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逐一讨论,首先讨论老师给出的作文反馈意见,再用中文或英文作出相应的反馈,并就同伴所作出的反馈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磋商。如果问题无法解决,可求助于教师。在进行同伴互助交流合作写作活动之前,有必要专门对学生进行一周的培训。首先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互助交流的一些具体建议,比如,他们应怎样对同伴的初稿进行讨论、切磋、协商,并如何根据初稿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作出口头或书面反馈;在此基础上改进一稿、写出二稿,文章的最终成绩由教师评判;同时,教师还应提供简单又易于操作的同伴互交流写作的评分细则。互评标准为:长度(5分)+内容(5分)+结构(5分)=15分(满分)。互评标准见表1。

笔者在四川文理学院外语专业大二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组有35个学生,控制组有37个学生。两组学生由同一老师上写作课,每周写作课时相同,都是2节,不同的是实验组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同伴互助交流反馈机制,而控制组采用的是教师一次性评改模式。实验时间为15周。实验前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表明:两组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显著差异(p=.030<.05)。结果显示:经过15周的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有显著差异(p=.003<.05)。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写作成绩有显著差异(p=.002<.05),而控制组在实验前后写作成绩差异不显著(p=.056>.05)。实验结果说明经过15周的同伴互助交流反馈教学,实验组学生的作文有明显的进步,而控制组学生的写作进展缓慢。

在写作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互评机制的实施,应注重激励的互评原则和具体互评标准和细则的有效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鞭策和鼓舞、信心与兴趣、动机与投入。这些积极的情感因子能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多层面的同伴互评互助的写作活动中,凸显出一种融洽的社会交际氛围,并促进互助交流中的语言输出,最终促进学生写作文本质量的输出。

3 结束语

在外语写作教学中,我们应重新认识语言输出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写作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交流合作既是复杂的社会交互过程,又是心理认知过程及学习者写作知识和技巧构建、内化的过程。外语教师在改进写作教学模式及评改模式时应尽量引导学生参与同伴间的互助交流、互评等集体写作交互活动。学习者面对语言输出任务时,需要合作解决相关的语言问题(如写作中的词汇、语法、语用、篇章结构等)时所发生的协商和合作对话对二语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有积极的作用。二语写作过程中语言的输出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语言输出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它能帮助学习者进行思维,也就是“言语化”活动。写作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交流是二语写作教学中的一种积极尝试,是对传统的写作评改模式的挑战,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Berg E C.The effects of trained peer response on ESL stu dents'revision types and writing quality[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3(3):215-241.

[2]Krashen D.The Input Hypothesis[M].New York:Longman,1985.

[3]Paulus T M.The effects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on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3):265-289.

[5]Schmidt R.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129-158.

[6]Stanley J.Coaching students writers to be effective peer evaluatoer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2(3):217-233.

[7]Vykotsky L 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 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78.

[8]邓鹂鸣,岑粤.同伴互评反馈机制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功效研究[J].外语教学,2010(1):59-63.

同伴互助模式 篇7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

研究背景

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数字原住民这一特殊的群体,该群体的认知和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推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但在运用同伴互助学习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过程中,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学生在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时, 常常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同伴提出较有利的建议,且面对面的讨论常常使互助活动出现无人发言的尴尬状况。基于该现状,本研究尝试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1大一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影响;2大一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对其作业质量的影响。

研究设计

1.研究过程

本研究针对我国华东地区某高校教育技术系2015级的56名学生展开。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在设计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学习、教学、传播理论”相关课程时,将全班学生分成了15个小组,并给每组学生安排了“设计一堂15分钟的课”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开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学生未学习任何学习、教学、传播理论时,令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设计一堂课,并将教案及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第二阶段,每组学生的任务是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中以回帖的方式,对其他小组在第一阶段提交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之前,教师将学习、教学、传播理论等相关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所以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时,还可同时参考教师上传的资源。第三阶段, 每组学生修改教案,并借助平台进行同伴互评。

2.研究平台

研究所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教师端、学生端、管理端。教师端具有编辑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在课程讨论区建立课程讨论话题(发帖、回帖、管理帖子)、管理作业、上传教学资源等功能;学生端具有在课程讨论区建立课程讨论话题(发帖、回帖)、提交作业、下载教学资源等功能。在实验环境中,学生只需保证计算机所在的物理位置为学校内部,即可不耗流量登录及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在本研究中,主要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板块及作业板块。

3.数据分析

基于两个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法及内容分析法。其中,访谈调查法主要从“你认为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时,你对于学习话题本身的兴趣会提升吗”“你觉得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学习,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何不同”“你今后是否还愿意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4个方面,了解大一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学生在平台课程讨论区中的会话及小组完成的教案质量进行分析,分析框架如下表所示。

研究结果

1.该活动对大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学习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对参与本研究的其中30名学生(每个小组随机抽出两名学生)就4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访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的目的”,绝大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教师试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改变大一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的目的是“提升学习兴趣”。

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时,对于学习话题本身的兴趣”,有半数学生表示,“会因为是由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感觉对话题格外有兴趣,也会因此积极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学习”,而仍有半数学生表示,“和是否适用平台无关,关键是话题本身是什么”,但极少学生提到“互助”对于其学习兴趣的影响。

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学习相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能够充分获取学习资料,也能够借助同学的思想不断改进自己小组的作业。而在相对传统学习方式的课业负担方面,绝大部分学生明确提出了, “虽然相对传统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学习增加了课业负担,但是因为在大学一年级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所以不会觉得课业负担的加重会导致自己不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针对“今后是否还愿意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全部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对于这种兴趣是由于学习方式突然发生变化的新鲜感带来的, 还是由于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益处,各有半数学生分别选择了这两种解释。

2.该活动对学生作业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从两个角度考察学生的作业质量:一是经过学生互助,小组教案质量有无提升;二是学生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时,在平台课程讨论区中的会话的有效程度。

(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

对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大部分小组并未在初始教案中提及教学目标,而只是从课程流程的角度直接切入,将设计重点置于课堂流程上。例如,名称为“没想好”的小组初始教案如图1所示。

与之相似,由于绝大多数小组并未在课程设计的初始阶段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分析,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并未显示出一定的逻辑性。在经过小组同伴互助学习之后,所有小组均对教学目标给予了界定,15个小组中,有10个小组较好地做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学习活动之后,“没想好” 小组的教案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阐述如图2所示。

在对学生在平台课程讨论区中的会话进行分析时,“没想好”小组在学习活动的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觉确定了教学内容,但应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而“皖鲁鲁鲁”小组成员为其提供了如下解答, “尝试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起来,使每个目标对应一项内容。”学习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对“没想好”小组成员进行了访谈,该组组长提到,“看到了这一解答后,我们才增加了教学目标,并改进了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的清晰程度

在学习活动之初的教案中,绝大多数小组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为“教的困难”,如“TWYY”小组,在教学重点中提到,“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难点是课程时间短暂有限,相关内容过多,在整合收集到的信息时难以取舍。”

之后,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讨论时,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有学生在“TWYY” 小组的贴后回复:“好像我们都把重难点理解错了,应该是教学内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之后,其他各组学生也对自己之前的理解进行了反思。

在经过小组同伴互助学习之后,有11个小组对教案中的重难点进行了修改,且对教学重点提取恰当。但在这11个小组的教案中,有7个小组并未深入考虑教学的难点是否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对。而有3个小组,则深入分析了学生的起点水平和能力,并由此出发,探讨教学重点及难点。研究者对上述3个小组的组长进行访谈,3位组长均表示是受到教师上传的资源的影响,故采用了分析学习者的方式来考虑教学重难点,与小组互助过程中同学之间的讨论并无必然联系。

(3)教学流程的合理性

无论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初期阶段还是最终阶段,15组学生给出的教案均非常注重教学流程,且由于其学习经验丰富,流程均较为合理。但对于评价环节,15份初始教案均未明确涉及,取而代之的是布置课后作业,且作业内容较为随机。与之相应的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评价问题,因此讨论并未涉及此话题。

网络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只有2个小组由于开展了对教师上传资源的自主学习而在教案中增添了评价环节,但也仅限于总结性评价,并未涉及过程性评价。

(4)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问题是在课程讨论区中被学生反复探讨的话题,几乎所有小组在经过了彼此的探讨后,对各自的教学方法均进行了较大改变。以 “神游组”为例,在与他组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先后将抛锚式教学、讨论法加入到个人的教学中。研究者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对15位小组的组长进行访谈,15位组长均指出了通过讨论环节自己小组在教学方法中的改进。

研究结论

同伴互助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篇8

关键词:同伴互助;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

同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间发生的,以促进专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旨在实现持续主动地自我提高,协调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研究共同体”面对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问题,主动构建起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创新思考能力。因此,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

教师同伴互助的方式与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教学观摩,也可以是共同研讨示范教学,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等。教师同伴互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同伴互助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同伴互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 ,教师同伴互助是如何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呢?

(一)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是在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教育实践、教学活动、教育对象等的认识。教育观念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作用也要与时俱进,与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相适应。萧伯纳说过:“每人一个苹果交换之后, 仍然是每人一个苹果, 但是每人一种思想交换之后, 每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互助的所有人员若都能心心相交, 得到的不只是两种, 而是多种思想的交融, 大家都会得到质的提升。

教师间同伴互助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各种冲击和考验,使每个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教师更新已有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与现行教育教学行为相适应的新的教育观念。在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实践推动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实践决定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教师间各种同伴互助活动,使教师们在已有的教育观念下相互交流与切磋,从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观念,从中发现已有教育观念的不足,摒弃已有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吸取先进的优良的教育观念来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许多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某项任务,或者他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困惑和问题,这样组织成为协作的团队。

通过专题研究小组定期开展协作研讨,围绕一主题,教师需要检视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是否专业,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将其按照某种理念加以系统化。在协助研讨中互助参与者共同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实践(骨干教师实践,同伴协作进行观察记录)一尝试从教学中梳理提炼策略(同伴协作商量策略的定义、操作程序)—寻找理论支撑(同伴协作寻找观点)一在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策略(同伴协作修改)一教师发展教学实践(每位教师尝试运用)一完善策略(同伴协作确定策略的定义、操作程序、呈现的案例)。

教师同伴间一起观察、研究、讨论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其他教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化自身对教学的认识,并梳理出解决教学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式,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设想,与同伴间展开激烈的讨论,充分发挥个体与团队的作用,使得同伴团体更向前发展和进步。

(三)同伴互助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通过参与同伴间的一些学术探讨,来发现问题,然后与同伴一起来解决问题,并提高自我水平。教师在课题教学研究过程中,单个教师的力量明显薄弱,不仅实验数据不够充实,而且研究时间有限,对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全面、不深刻。而同伴互助活动能够弥补这些不足,由互助的同伴一起组成课题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梳理,彼此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于比较复杂、繁琐的相关课题研究,同伴互助可以发挥很大的效果,把课题分为若干子课题,化整为零,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们就自身个人的经验,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苦辣酸甜、心得体会,甚至存在的苦恼,同时,分享其他教师的经验、体会和收获,借鉴他人经验,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

三、我院教师同伴互助的现状及努力方向

目前我院同伴互助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同伴互助的方式与手段单一;(2)同伴互助的问题层次浅,缺乏深入的研讨;(3)缺乏互助合作意识,缺少足够的互助时间和环境(4)互助合作目标不明确,合作形式简单形式化。(5)政策性支持的缺乏使众多参与者望而却步,失去参与的热情和持续性。

教师同伴互助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合作性人际关系。作为同伴互助中的参与者,应该做到与同事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与不同的老师沟通情感,增进了解,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间的互助合作成为一种可能。

(二)虚心开放,自觉构建合作互助的文化氛围。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在研究过程中增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提高了效率。我们要转变观念,虚心开放。这样一来, 我们就能够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功。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师集体的互助合作研究, 在一个教师群体中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可以弥补教师个人研究的多种局限性。因此,教研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要有谦虚开放的心态,打破自我封闭的藩篱,在内心开放的前提下,大家共同构建起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互助文化氛围。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探索的同時, 还要加强与本学科或跨学科教师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发展, 实现双赢。

(三)同伴互助组织者应加强互助活动的计划性,并创造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我院同伴互助之所以效果一直不太明显,原因之一就是计划不清晰,目的不明确,重难点不突出。所以在实施同伴互助前,必须制定好详细的阶段互助学习计划。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并要定期抽查其进度与取得的成效,并根据情况,实时改变帮扶计划和学习计划。

同伴互助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校内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可以是校际间的教师同伴互助;可以分为同学科内部教师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人数灵活,形式多样,可以是不同的组合,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三个人、四个人等。组织者应创造灵活的组织形式,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学院应给以政策性的支持。学院要注重对同伴互助指导者和参与者的培训、沟通、关心与鼓励,为指导者提供管理支持,定期召集指导者,了解培训的进展和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学校层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要加大对同伴互助指导者及参与者在本校教学与科研课题的申报政策上的倾斜,以调动指导者和参加者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同伴互助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丹丹,宋继华,孙丹,张宇,朱丽叶.教师同伴互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8):237-238.

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 篇9

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要学会开放自己,教师之间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形成“研究共同体”。面对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问题。在同伴互助前,教师要独立思考,合作过程中,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牵强附会;提倡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比较,将自己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

1、同伴互助的形式

(1)集体备课

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课后再进行集体议课,反思原教学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再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实践,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2)结队帮扶

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与新教师采取结队帮扶、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或学校领导跟班听课等形式进行指导,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3)经验交流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是解决同类问题的一条捷径。通过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做到经验共享。

(4)专题研讨

围绕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统一认识,共同提高。

(5)网上对话

通过上网与同行、专家讨论、交流,获取教育信息,提高业务水平。

2、具体落实措施

(1)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可采取集体备课、学习汇报、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

(2)学校每学期末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

(3)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回来后,在全校组织学习汇报活动,做到资源共享。

(4)鼓励“聊天式”教研方式,同事间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就某个教学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谈话,获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信息。将心得随时记录整理。

校本教研学习制度2007-12-11 22:361、学习内容:

现代教育理念、学科知识理论、现代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校本教研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学习方式:

(1)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学校每周安排具体时间作为教师集体业务学习的时间。教师平时要加强自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专著,做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

(2)独立学习与相互交流相结合: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学校要经常提供请进来、走出去学习的机会。

3、学习时间:

学校每周六定为分片集中学习研究时间,由教务处负责;各教研组每周至少安排一次研究学习活动,由组长负责。

4、学习要求:

(1)集体学习的时间教师要积极参加,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2)对于学习内容要做好业务学习笔记。

回澜小学校本教研学习制度

加强业务学习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己任,以自身专业发展为目的,为实现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用新资源服务教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实效这一目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

二、组织领导

校长为组长,各基点校校长、科室主任、教研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及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办公室负责通知学习时间、地点,做好学习记录及保管、整理学习档案等。

三、学习内容

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陶行知论德育》《给老师的建议》等教育论著;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相关的专业知识。

四、学习形式

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读原文看录像与专家辅导相结合,集体交流与典型发言相结合,专题研讨与理论研讨相结合。每年召开1-2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五、学习时间

每位教师集中学习时间每年不少于60学时。全镇性集中学习每年两至四次,各基点校每周一下午为政治业务学习日(间周政治学习,间周业务学习),每周二、三下午分别为语文组、数学及艺体组学习日,镇学科教研组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学习,教科室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因故不能参加学习者,需履行请假手续并经学校批准,事后需补课。

六、学习要求

同伴互助模式 篇10

1. 欣赏师兄师姐的美文。

多年来笔者都坚持:每学期结束, 都让学生整理结集一本优秀作文集, 曾经发表和获奖的文章要专门注明。每接手新一届学生, 都不急于上作文课, 而是先上欣赏课, 即欣赏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在阅读师兄、师姐的文章时, 都会发出感慨, 激发其创作的冲动。当学生感慨:“老师他们的文章怎么写这么好!”, 笔者就及时鼓励:“我们完全可以超越他们!因为事实证明了一届总比一届好。”然后提出要求, 即必须按老师的计划和引导完成以后的作文训练。同时也鼓励他们:“你们的作文写好了, 也将像这样被许多人浏览, 甚至留给下一届的弟弟妹妹。”人生总需要一些优秀的东西来引领、鼓舞、激励, 这样产生的力量就会无穷, 尤其是学生时代。在写作时, 有了优秀的文章, 就如树立一个先进榜样, 优秀是旗帜, 是目标, 可以激发一群人的热情, 带动一个团体积极向上。

2. 欣赏同级同班的学生美文。

坚持每周作文前让学生至少欣赏三篇同班或同年级同学的作文。一个好的选材, 可以让学生借鉴;一个好的构思, 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一句好的语言, 可以让学生模仿……如果优秀的作品是来自同伴, 模仿学习的激情会更高。一次, 在欣赏班上同学的作文《菜市场的声音, 我的最爱》时, 同学们讨论说:本文写到的几个声音, 剁肉声、刮瓜声、剖鱼声……倘若在平时, 是远远躲之, 可本文挖掘了这声音中所蕴含的劳动美, 才描绘出了几种声音的美。第二周的作文中演绎了更多的精彩:《公交车进行曲》、《厕所音乐会》、《宿舍小夜曲》、《生活老师的嗓子最美》、《操场的噪音也美》, 等等。面对这些题目, 笔者很是吃惊。平常总是要求孩子多读书、书该读, 可有些书就在我们身边, 而我们孩子自己写的书即他们生活的书, 他们更爱看。

二、从说作文开始拓宽写作思路

在长期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 而一旦写起来, 要么洋洋洒洒, 课离题万里;要么抓耳挠腮, 无从下手。因此, 就干脆让先说后写。

1. 说作文。

学生在写作上有两大困难:一是不知写什么, 一是不知怎样写?而学生在同伴面前最喜欢说, 甚至说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在写作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采取先说后写。笔者要求学生在同伴面前说、小组内说、全班说, 说后再议。每个人既当学生又当先生, 对别人的文章要说长道短, 自己的文章也要接受这种是与非评判。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在同伴的点评和讨论中, 写什么会逐渐明晰, 怎样写就会有所启发, 写作的构思更新颖。此时再动笔写作就容易多了, 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会更好。

2. 写作文笔记。

坚持写作文笔记, 是对学生的要求。笔记分三部分, 一是同学的精华, 特别是作文阶段呈现的一些创新之处, 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或漂亮的标题、精妙的语言;二是自己作文的得失, 要求必须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每次的作文进行概括, 含标题、材料、写法, 再点评;三是同学的名篇精粹。2006级的孙悦同学的作文笔记本在中考复习时, 被全班同学乃至下一届的学生复印作为作文复习资料, 同学们认为比起买的复习资料更接近自己的生活, 更容易引发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三、在互评互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每周会有这样一节课即“我为同学改作文”, 大概是初中生年龄所致, 对同学的作文评头品足, 兴致特高。在课前, 教师必须对全部作文有所把握, 孰优孰劣, 心中有数。

1. 小组互评。

在小组中互改 (这小组可以是我校的842小组) , 互改时, 每人先谈自己的构思和自己文章的优劣, 互改后选送典型, 若学生没有选到典型, 教师可以举荐。被选送者抽时间将文章打成电子文档, 以便集体讲评。

2. 集体讲评。

在集体讲评时, 文稿用电子文档在屏幕出示, 小组代表发表选送理由或感言。其余小组作补充评价, 尽可能让其他小组充分发言。

3. 教师点评。

这番话给了笔者不小的启示。笔者坚持点评周记, 尽可能把点评的面扩大, 力争一学期每个同学的周记或作文至少点评两次。因为笔者知道:任何人写作都有一种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如果一个人写出的文章无人问津, 那么他就会渐渐地失去写作的热情。每次周记作文都要选出一些典型:或命题新颖, 或开头结尾典, 或语段精彩, 或素材典型, 只要稍有亮点都拿出来点评。人人都在关注自己的文章是否被选送, 都关注本次点评有没有自己的, 他们说除了被选送光荣之外, 更重要的是经过同学修改、老师点评、自己修改的过程后, 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

4. 再次作文。

写作者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改重新写作, 并在班上建立《同学为我改作文集》, 保留“我的作文原稿”。这样学生时常可以对比, 从中悟出一些作文之道。也许修改后的作文与我们所要求的美文有些差距, 但笔者认为, 要是学生愿意写了, 愿意修改了, 文章最后一定能变成美文。

上一篇:完全保守治疗下一篇:城市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