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婚事三篇

2024-09-11

父母的婚事 篇1

主题挖掘深刻

一部优秀的电影并不在于场面的宏大,故事的戏剧性,而是,带给了观众对于生活、人性的思考。王全安导演一直用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去思考,去观察人生。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坚忍的蒙古女人,就像骆驼一样,行走于蒙古高原之中。面对丈夫的残疾,主人公图雅担起生活的重担,来维持这个家庭,日复一日的放牧,每天60公里的担水,让这个本来年轻漂亮的女人过早的丧失了容颜。图雅的善良不仅体现在对家庭的付出。在沙漠中,救下喝醉酒的森格,因此丢掉了三只羊。森格还羊时,图雅拒绝了,只是警告他把自己的媳妇管好,不要再喝酒了。除了图雅的善良和坚持,观众还看到了图雅的原则。森格主动为图雅拉牧草,在闲聊之中,森格劝图雅改嫁,并说,“你嫁给他,他就是你的老公,你嫁给别人,别人就是你的老公”。愤怒的图雅下了车,她可以在贫困的环境下坚强的活下去,但是不能忍受丈夫巴特尔和自己受到别人的侮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边缘地区之中女子的倔强。在改嫁事件中,影片着重表现了图雅的坚持与原则。拒绝了不能赡养巴特尔的普日布,有钱有势的宝力尔。最后,选择了真心接受巴特尔的森格。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图雅的每一次选择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这个生长在沙漠上的蒙古女人变得更加高大,是盛开在苍凉无际沙漠中的精神之花。

人物形象的塑造

老作家艾芜在《文学手册》上说过,艺术家“创造出人物,不仅只是让人看了感觉生动真实,就认为满意,而是让读者看了这些人物,还要在身心方面发生影响,其一番教育作用”。影视与文学一样,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图雅的扮演者余男是专业演员外,其他的都是土生土长的牧民。余男在外形塑造上符合蒙古牧民的形象,黝黑发红的皮肤,大眼睛,高鼻梁加上蒙古特有的头巾以及余男厚厚的嘴唇,成功的造型甚至让金鸡奖的评委误认为她是非专业演员。这不仅是对导演追求纪实美学,追求生活原生态的肯定,更是对余男精湛演技的最高嘉奖。在这部影片中,塑造了三个女人形象,图雅之外还有巴特尔的姐姐,她有着和图雅一样苦难的命运,在重重困难之中,坚强的生存着以及未出现在荧屏中的一个女性形象森格的老婆,一个爱慕虚荣,贪图物质享受的女人。这正是与对残疾丈夫不离不弃的图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图雅这一中心人物的高贵品质。这也为森格喜欢图雅,为图雅家打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在这部影片中,重点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图雅的老公巴特尔,邻居森格和一直喜欢图雅的老同学宝力尔。巴特尔因为打井受伤而丧失了劳动能力,在贫苦家庭中,丧失了劳动能力就丧失了话语权。在图雅和姐姐争夺巴特尔的抚养权时,他一声不吭,此时的他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选择。这个沉闷的蒙古男人带给观众更多的忧伤。在图雅改嫁中,他更是一言不发。唯有蒙古长调能抒发他内心深深地忧愁。宝力尔把他安排在最好的养老院,他只有通过死亡来做无言的反抗。宝力尔是图雅的老同学,有钱有势的代表并一直喜欢着图雅,对于贫困潦倒的图雅家庭来说,他看似是最好的选择。面对丈夫的自杀,图雅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巴特尔的身边,喊出了自己心中的话“这个家,谁都不能死”。森格是图雅家的邻居,和妻子一样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正是因为自己的爱慕虚荣,更加欣赏图雅对生活的质朴与踏实。最后,他选择用最朴实的方式来向图雅求婚,浓郁的蒙古风情浓郁的蒙古风情打井。水是草原中的珍珠,是生命之泉,也是图雅最需要的。这三个人物形象都是由非专业演员塑造的,正是通过他们质朴的演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动着观众,思考着人生。

浓郁的蒙古风情

观众曾问王全安为什么要把故事的背景设置在蒙古环境中,他这样解释说:“‘嫁夫养夫’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我不想再去反思或装深沉,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在汉族的家庭里,一定是个挺郁闷的电影,充满了挣扎、沉痛,少数民族地区不会那么多禁忌,我可以借蒙古族的胆让我奔放一下。”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图雅牵着驼水的骆驼,就像是走自己的生命之路,弯弯折折,看不到尽头,望不到方向,但却一直走下去。高亢悠扬的蒙古长调响起时,让我们为之所动容,就像是心灵的倾诉一样,让你不得不陷入沉思。在这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善言辞的巴特尔总是吹起那高亢悠远、舒缓自由的长调。第一次是有人来向巴特尔提亲,此时,巴特尔只能有长调来抒发心中的苦闷。第二次是宝力尔的到来,家乡的音乐响起时,让这位蒙古汉子潸然泪下。第三次是巴特尔来到福利院,为大家助兴时,吹起了长调,从图雅的眼神中,看到了对巴特尔不安与忧虑。第四次是巴特尔在养老院自杀,与远处的妻子一样,电视节目里播放着蒙古长调,诉说着这个蒙古男人心中的难言之隐。此外,影片还描述了蒙古传统的婚姻仪式,展示了蒙古族能歌善舞的异域风情。这部影片放在蒙古风情之中,但没有过分的展示环境,而是于自然之中流露出蒙古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

巧妙地情节设置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广阔的草原之上,以纪实风格为主,但不排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微妙情感的表达。通过巧妙地情节设置,细微感情的表达,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戏剧性更加强烈。这也正符合导演王全安的创作思想,要拍一部“好看”的电影。在影片的开头,我们看到一个蒙古新娘劝两个打架的孩子,背景音是两个男人的吵架声,新娘也就是图雅把自己锁在蒙古包里哭泣。这与片名《图雅的婚事》形成对比。婚姻本来是热闹、喜庆的,在影片的开头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复杂、矛盾、争吵的画面。这也正是导演的精妙所在,导演用剩下的90分钟为我们揭开谜团。在影片的最后,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这个坚强的蒙古女人会哭泣,正是因为她平日的隐忍更让我们对他的哭泣所动容。开始与结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开始了,新的婚姻是幸福生活的开始,还是新问题的产生,导演于细微之处带给我们哲学的思考。

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中国第六代导演超越了第五代导演沉重的历史叙事,开始关注人生、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转折。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书写边缘地区普通群众的平凡生活。

首先,《图雅的婚事》故事题材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展现了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带夫改嫁”的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图雅的婚事》中,导演本着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以人为本的精神,用镜头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对丈夫不离不弃的伟大女性。面对生活的磨难与坎坷,图雅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维持这个家庭的唯一办法就是图雅改嫁。无路可走的图雅选择了改嫁,唯一的条件就是带着丈夫巴特尔。这本是违背传统伦理的举动,但是图雅对丈夫和家庭的关心与付出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其次,在演员的选择上,除了图雅的扮演者余男是专业演员,其余的都是非专业演员,运用自然光、长镜头来还原这个真实的故事。甚至金鸡奖的评委一度认为余男也是非专业演员,这也许就是对余男表演功力最大的肯定。再次,在电影镜头语言方面,导演擅长运用空镜头、长镜头、手持镜头、大场景来表现真实的生活状态。在图雅领着孩子走进病房质问巴特尔时,约81秒的手持跟拍真实表达了图雅对丈夫此举的愤怒和疼爱以及丈夫巴特尔矛盾的心理。

影片的开头与结尾相互映衬,王全安的作品没有明确的结尾,也许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与影视作品的完整相比,生活总是开放的,未完待续的。

父母的婚事 篇2

天下最无奈的事,莫过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其实爹要娶人才是古今中外更无奈的事。在小民百姓家,有了后娘,就有后爹。我爹娶后娘的时候,我大概11岁。为什么大概?因为父母离异,我才六七岁已经跟母亲过了,那位王姓后娘同我总共没有见过几面,从来没说过话。父亲请我吃饭,丰盛的西餐,还教我用银勺喝汤不要碰出声音。我问父亲,王同志(父亲不让我们叫后娘王阿姨)怎么不吃饭。父亲说我爷俩谈天,叫她干啥。在父亲的遗体告别会上,新华社照相,有关人士请我站在王同志旁边,我死活不干。事后一些亲戚朋友提起这件事,还说我小小年纪挺有个性。现在拿起我在父亲遗体旁的照片,看着50年前自己的一脸黑气,才懂得什么是不识大体。这种事在香港媒体的娱乐版报道,触目的标题少不了是“名伶马师曾幼子大闹灵堂”、“马师曾遗体前,幼子与晚娘分庭抗礼”等等,总之是“亲者痛,仇者快”的社会效果。放到今天,一个59岁的盛年男子,事业有成,离婚多年,迎娶一个三十大几的女人,家里念中学的儿子应该没有什么社会压力吧。

“娘要嫁人”的问题对我的刺激极大。当年一副愤怒青年的架势,相信惊动了母亲的领导方面。不记得是北京文化部什么头面人物,找我认真地个别谈话,说你妈妈年纪很轻,应该找个终身伴侣。一番义正词严我听而不闻,不是白眼相向,就是拂袖而去。当年在我眼中,接近母亲的除了油头粉面,就是人面兽心。有的前来搭讪,我肯定叫他下不来台。在那无法无天的岁月,根本不知道自己违犯了《婚姻法》——干预他人婚姻。后来在十年浩劫中,母亲好不容易结了婚,我也算同吃同住了三年。当时那种敌视的立场,有几件事印象很深。外婆同母亲相依为命一辈子,我妈是她的全部希望、荣耀和奉献的祭坛。老太太亲手奉上燕窝、人参、虫草、三蛇这些滋补品炖汤,如今不但要同别人分享,有时我妈还把大部分喂给“那个人”吃。外婆同我们提起“那个人”都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那个人”从内地调来广东一个文化单位担任副职,该单位一个朋友成了我们的热线小广播。说“那个人”本来提出要做大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长,以为他在华北抗日战争、东北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是有名的军事记者,殊不知这些老资本都被后来不利的档案记录所抵消。“那个人”屈就的广东某文化单位有不少老红军时代的文人大家,七级八级高干济济一堂。“那个人”只是区区十一级的“三八式”中年干部。热线小广播说“那个人”长期不上班,连工资也不去拿。最损的一句话是反正有你妈养活。年少气盛的我能够忍住,不把话传给外婆听,算是怕气煞她老人家。中越边境战争磨磨蹭蹭那些年,“那个人”跑了几趟广西前线。母亲偶尔给我看了“那个人”写的内参稿子,提到解放军用高射炮打越南人的地下掩体,说是创造性发明,让我对资深军事名记者的最后一点敬意烟消云散。

母亲夹在两个势同水火的男人中间有多么难过,我当时只顾自己的感受,并不懂得为人子的道理。直到1996年,外婆以103岁寿终正寝,母亲孤身一人住在华侨新村的大屋,窃贼多次穿房入户洗劫,母亲被强盗打成重伤。我才醒悟到,妈妈身边没有一个老伴,在情在理都是我们的不孝。所谓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最难;母亲前前后后难了整整48年。

74岁的男子结婚是司空见惯,换成女性又另当别论。40年前妈妈择偶可算艰苦卓绝,如今更是渺茫之极。做儿子的虽然开通,总不方便开口去找后爹,所以谈到“理解”二字,实际作用也就是礼貌层面的。

我们是单亲家庭,没有严父慈母,只有严母。例如我哥哥,当时小三十的人了,娶媳妇还得老娘批准。轮到我谈婚论嫁的时候,能够婚姻自主,对象父母都是“臭老九”,还有海外关系,不过已经是改革开放第三个年头,大不了分开住。此后的大环境、小环境都利于我们母子比较平等对话。1989年我回到香港定居,老婆孩子陆续跟着来。十年后我作为记者采访母亲,这种同事关系一直持续了14年,直到母亲最后的时光。

(摘自花城出版社《马鼎盛自述:我的母亲红线女》 )

表妹的婚事散文 篇3

秀子是表叔家的女儿,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上学时秀子活泼好动,本来成绩很好,但到初三时有早恋现象,老师的一次家访和表婶的训斥让脾气刚烈的她离家出走了。家里找了很多地方、打听了很多人都没有消息,为此那无辜的男孩家被表叔和表婶抄了家。结果那男孩也离家出走了。

为了寻找两个孩子,两家竟然摒弃前隙一同外出寻找,吃住在一起,费用平半分。找了差不多两年两家不找了,说既然两个孩子都出走,肯定在一块了,既然他们愿意我们大人就不阻拦了,并且放话出去,只要孩子回来,家里给他们办婚礼。

又等了两年终于等到了两个人的消息,都在新疆了。两个男人循着地址终于把两个人带回来。在出走的四年里两个人竟然没在一起!秀子到新疆后在一个农场里给人家摘棉花,农闲时就到扎花厂做工。那个叫福康的男孩先是到南方打工,被家乡人认出就往西去,到重庆一个机械厂打工,后来被厂里派到新疆一个维修站工作。两人的工作地点相隔只有一千米远,竟然没有相遇过。

本来两个人在学校学习都不错,又担任班级里的班干,平时走得比较近引起同学议论,有一个快嘴的女同学问秀子是不是喜欢上福康了,秀子说在班里也就福康对她眼,如果世上只有本班这些男的,那她肯定选福康。这话很快就在全班传来了,大方的福康也在男同学中说,世上如果只有本班这些女生,他也会选秀子的。本来这都是少年人之间的玩笑,可负责人的老师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竟然把两个少男少女逼走了。

回来后两家大人坐到了一起心也想到一块,这两孩子虽然本来没有什么,但这几年的舆论已经认可他俩的事了,不如就事论事,让两个年轻人结婚。意见统一后两家人就询问孩子。秀子说:已经到这地步就随大人吧,看看福康什么态度。富康那边也没什么意见。结果在一个良辰节日两家把喜事办了。

婚后福康在家门口的路边开一个农机维修门市,秀子跟着做帮手,两个人过得恩恩爱爱,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几年过去秀子的肚子就是没有动静,急坏了两头的大人。秀子自己也很着急,妹妹家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福康的`妈妈也成天没有好脸色。秀子自己知道不是自己的毛病,每次婆婆给脸色就和福康吵架,吵次数多了,福康也就去医院查查,结果也没病。医生说等等不要心急,越急越怀不上,结果秀子和所有人也只有说好不急不急。可几年又过去,还是没有动静,性格刚烈的秀子对福康说,可能是我们两个人不合适,再等两年如果还是没有孩子我们就离婚,你和别的女人结婚可能有孩子,我不能让你们家绝后!

秀子终究没听两边家里人的挽留,执意把婚离了。为了让福康死心,时间不长秀子就经人介绍嫁到南方去了。

秀子走后福康也走了,到秀子住的地方打工,天天走秀子家门前走一趟。把秀子急得直骂他,让他尽快找人结婚。每次福康都低头不吱一声,听完就走,也不和秀子说话。有一天秀子见福康又在她门前转,就告诉福康自己怀孕了。福康听后哭了,哭完又笑,对秀子说这下我放心了,要不这辈子也不安心。还买来很多婴儿的用品。秀子说你赶快找人结婚,好让我安心!后来福康就回家了,时间不长经人介绍和一个丧偶的女子结了婚,一年后有了孩子。

秀子知道后特地回来一趟,那天在我家和我妻子说:表嫂,真的感谢老天呀,福康的老婆生了。他有儿子了,如果他不结婚或者没有孩子,我这辈子也不安心啊,要知道我们两人都还能生出孩子来,我再等两年,哪怕十年也行呀!

上一篇:独立人格建构下一篇:陕西高校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