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精神的培育十篇

2024-07-14

企业精神的培育 篇1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之魂, 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自觉形成的, 经过全体职工认同信守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 是企业经营方针、经营思想、经营作风、精神风貌的概括反映。企业精神一旦形成, 就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力量, 就能对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育企业精神, 有利于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职工队伍, 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1 培育企业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个企业要完成从创业到优秀, 从优秀到卓越, 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视培育企业精神, 使企业精神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1) 具有导向作用。 (2) 具有凝聚力。 (3) 具有教育意义。 (4) 具有约束作用。

2 企业精神的特征

2.1 它是企业现实状况的客观反映。

企业生产力状况是企业精神产生和存在的依据, 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由此带来员工、企业家素质对企业精神的内容有着根本的影响。很难想象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 企业会产生表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观念的企业精神。同样, 也只有正确反映现实的企业精神, 才能起到指导企业实践活动的作用。企业精神是企业现实状况、现存生产经营方式、员工生活方式的反映, 这是它最根本的特征, 离开了这一点, 企业精神就不会具有生命力, 也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

2.2 它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

只有当一种精神成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意识时, 才可认作是企业精神。企业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它自身有一种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 而且还取决于这种企业精神在企业内部的普及程度, 取决于是否具有群体性。

2.3 它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

企业精神一旦确立, 就相对稳定, 但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它就一成不变了, 它还是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企业精神是对员工中存在的现代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企业理想、目标、思想都具有稳定性。但同时, 形势又不允许企业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 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技术的飞跃、观念的更新、企业的重组, 都要求企业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 这就反映出企业精神的动态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 使企业精神不断趋于完善。

2.4 它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

每个企业的企业精神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精神, 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具有针对性, 让企业精神充分发挥它的统帅作用。企业财富的源泉蕴藏在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中, 企业家的创新体现在它的战略决策上, 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体现在他怎样调动下属的劳动热情上, 工人的创新体现在他对操作的改进、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上。任何企业的成功, 无不是其创新精神的结果。

2.5 要求务实和求精精神。

企业精神的确立, 旨在为企业员工指出方向和目标。所谓务实, 就是应当从实际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 注意实际意义, 切忌凭空设想和照搬照抄。求精精神就是要求企业经营上高标准、严要求, 不断致力于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

2.6 具有时代性。

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是企业个性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优秀的企业精神应当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 感受到时代赋予企业的勃勃生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 企业精神应当渗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确立消费者第一的观念、灵活经营的观念、市场竞争的观念、经济效益的观念等。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应成为每个企业培育自身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3 培养企业精神的途径

培育一种好的企业精神,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更不会自然形成。而是要靠企业的点点滴滴地灌输和培育。

3.1 提高职工的认知力管理学认为:

认知是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与评价;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情感体验;意向是人对态度的反应倾向。认知产生情感。情感产生意向。职工的知、情、意组合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因此说, 提高职工对企业精神的认知力, 让职工接受企业精神是培育现代企业精神的关键。

3.2 培育职工的稳定情感在新的形势下, 要使广大职工群众深刻认识企业精神是企业之魂、事业之根、精神之柱。

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职工对企业精神的认识, 加深情感, 具体要树立“三观”。

3.2.1 树立奋发进取的价值观。

奋发进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纵观铁路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从内燃机发展到现在的高速列车, 就显着示出广大职工顽强进取的信念。牢固树立奋发进取的价值观, 重点在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演讲、知识竞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 开展爱企业、当主人、创业绩的自我教育, 把体现光荣传统、创业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动力等内容的企业精神, 深深注入广大职工的脑海中, 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牢固树立奋发进取的价值观, 关键在实践。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自觉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在任何时候都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3.2.2 树立创新实干的事业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实干又是铁路企业精神的本质。依靠实干的工作作风, 铁路闯过创业的艰难, 战胜发展过程中的险阻, 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 开创出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现在看, 从今年到2010年, 是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辉煌在于创新, 希望在于创新。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弘扬实事求是, 求真务实的精神, 以创新实干的精神, 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 奋发有为。

3.2.3 树立无私奉献的人生观。

无私奉献是铁路精神的核心, 也是铁路工人的真实写照。更是铁路工人的高尚情操。无论是在计划时期, 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铁路人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 承受各种困难与考验, 把全部精力甚至生命奉献给铁路事业。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更应倡导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 鼓励职工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3.3 增强职工的正确意向企业精神体现企业经营风格和追求

企业精神的培育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生存和发展, 不仅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和领导决策层的能力, 而且取决于企业的文化建设水平。只有充满朝气和活力、拥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现代化企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学者魏杰将企业文化定义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尽管企业的结构形式在不断变化, 企业文化的内涵也逐渐丰富, 但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企业所信奉的一种价值理念, 正是这种理念支持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 自然就包含了团队的概念。团队精神的培育成为企业文化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团队精神, 就是一种将个人利益服从于团队利益的意识, 是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一种合作态度, 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好坏, 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文化氛围, 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 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 对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团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1、团队精神是一种激励策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常常采用各种激励策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包括薪酬激励、福利激励、权利激励、成才激励等, 此外还应包括团队激励。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 企业员工能够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团队中间“1+1>2”的道理。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 如果不能提倡团结、合作的文化氛围, 这样的企业只能是一盘散沙, 永远也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相反, 在企业中如果能够树立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企业文化理念, 组建互助合作的团队力量, 培育自己独特的企业团队精神, 必定能促进企业朝气蓬勃的向前发展。

2、团队精神给予员工一种集体归属感

作为企业的员工, 谁都希望自己能融入到企业中来, 受到企业领导和其他员工的接纳、尊重和关心。企业文化虽然只是一种软实力, 但其强大的功效不可低估。在和谐的企业文化中, 员工能够找到一种集体归属感, 而这种归属感正是来源于团队精神。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现代企业的发展, 给了员工的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的基本需求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等已经得到解决, 自然而然, 更深层次的需求显得越发强烈, 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埋头苦干永远也无法满足, 只有在集体中间, 在和广大同事相互交往过程中, 才会不断获得友谊、尊重, 实现个人价值。因此, 团队的组建必不可少, 许多成功的企业都组建有自己独特的团队力量, 如:科研团队、开发团队、销售团队、服务团队等, 不同的团队具有不同的个性, 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团队精神是整个团队的号召力和凝集力。

3、团队精神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

很多时候, 有些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 不论是技术上的难题还是管理上的难题, 这都需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能力的人合作完成。古有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 都是告诉我们要不仅积极帮助别人, 而且要善于利用别人的帮助。员工之间具有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 是企业文化先进性的一种直接体现, 如果在企业内部, 到处都隐藏着争权夺利的乌烟瘴气, 企业员工之间为了蝇头小利而明争暗斗, 甚至不择手段破坏企业内部的安定团结, 这样的企业怎能长久?绝不能让堡垒从内部攻破, 这是每个企业都应该铭记的教训。合理、和谐的团队再加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团队精神, 自然会给员工的相互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集体和个人的同步发展。

三、团队精神的培育

对于团队精神的培育, 需要企业从多方面努力, 不仅要求管理者善于利用科学的管理经验引导员工适应企业文化, 同时要求员工热爱集体、逐渐融入到企业温暖的集体中来。笔者认为, 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1、提出激励人心的团队口号

团队口号, 不仅反映了一个团队的战略目标, 而且能点燃团队激情、加强团队意识, 极大地鼓舞团队成员的士气, 激发团队成员的能动作用。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团队口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 比如大家熟知的“团结就是力量”, 号召大家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 可以针对自身实际提出一些合理的口号, 切忌浮夸。有些企业的销售团队提出“团结一心, 其利断金”、“团结一致, 再创佳绩”、“忠诚合作、积极乐观、努力开拓、勇往直前”的团队口号, 不仅切合实际, 而且鼓舞人心, 值得借鉴和提倡。

2、适时组织有意义的团队活动

一般而言, 往往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才能看出一个团队的实力和团队精神。因此, 现在很多单位流行一种“拓展训练”, 即组织团队员工参加某种挑战性活动, 它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将一群平时在一起工作的人集合起来, 并将他们带入一个户外的环境或设施中进行体验式、参与式训练, 通过某些设计的突发事件或具有一定挑战难度的活动, 锻炼员工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许多经验表明, 适时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团队活动, 能够促进团队的和谐与合作意识。

3、兼顾整体优势与个性发挥

团队精神培育的同时, 不可忽略个人的发展, 必须要在合作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竞争的空间, 兼顾整体优势和个性的发挥。只有这样, 才能够既保证了团队的高效率, 又给予了员工充分的自由空间, 允许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由竞争, 争取个人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2]、冰雪.谈企业如何培养团队精神[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

[3]、王芳, 卫征.围绕特色企业文化的团队建设和企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7, 10.

浅谈企业精神的培育 篇3

关键词:培育企业精神经济效益途径

0引言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之魂,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自觉形成的,经过全体职工认同信守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是企业经营方针、经营思想、经营作风、精神风貌的概括反映。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力量,就能对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育企业精神,有利于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职工队伍,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1培育企业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个企业要完成从创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培育企业精神,使企业精神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①具有导向作用。②具有凝聚力。③具有教育意义。④具有约束作用。

2企业精神的特征

2.1它是企业现实状况的客观反映。企业生产力状况是企业精神产生和存在的依据,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由此带来员工、企业家素质对企业精神的内容有着根本的影响。很难想象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企业会产生表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观念的企业精神。同样,也只有正确反映现实的企业精神,才能起到指导企业实践活动的作用。企业精神是企业现实状况、现存生产经营方式、员工生活方式的反映,这是它最根本的特征,离开了这一点,企业精神就不会具有生命力,也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

2.2它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只有当一种精神成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意识时,才可认作是企业精神。企业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它自身有一种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而且还取决于这种企业精神在企业内部的普及程度,取决于是否具有群体性。

2.3它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企业精神一旦确立,就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它就一成不变了,它还是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企业精神是对员工中存在的现代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企业理想、目标、思想都具有稳定性。但同时,形势又不允许企业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技术的飞跃、观念的更新、企业的重组,都要求企业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这就反映出企业精神的动态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使企业精神不断趋于完善。

2.4它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每个企业的企业精神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精神,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具有针对性,让企业精神充分发挥它的统帅作用。企业财富的源泉蕴藏在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中,企业家的创新体现在它的战略决策上,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体现在他怎样调动下属的劳动热情上,工人的创新体现在他对操作的改进、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上。任何企业的成功,无不是其创新精神的结果。

2.5要求务实和求精精神。企业精神的确立,旨在为企业员工指出方向和目标。所谓务实,就是应当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注意实际意义,切忌凭空设想和照搬照抄。求精精神就是要求企业经营上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致力于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

2.6具有时代性。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企业个性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优秀的企业精神应当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赋予企业的勃勃生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精神应当渗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确立消费者第一的观念、灵活经营的观念、市场竞争的观念、经济效益的观念等。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应成为每个企业培育自身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3培养企业精神的途径

培育一种好的企业精神,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会自然形成。而是要靠企业的点点滴滴地灌输和培育。

3.1提高职工的认知力管理学认为:认知是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与评价: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情感体验;意向是人对态度的反应倾向。认知产生情感。情感产生意向。职工的知、情、意组合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因此说,提高职工对企业精神的认知力,让职工接受企业精神是培育现代企业精神的关键。

3.2培育职工的稳定情感在新的形势下,要使广大职工群众深刻认识企业精神是企业之魂、事业之根、精神之柱。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职工对企业精神的认识,加深情感,具体要树立“三观”。

3.2.1树立奋发进取的价值观。奋发进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纵观铁路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内燃机发展到现在的高速列车,就显着示出广大职工顽强进取的信念。牢固树立奋发进取的价值观,重点在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演讲、知识竞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爱企业、当主人、创业绩的自我教育,把体现光荣传统、创业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动力等内容的企业精神,深深注入广大职工的脑海中,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牢固树立奋发进取的价值观,关键在实践。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任何时候都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3.2.2树立创新实干的事业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实干又是铁路企业精神的本质。依靠实干的工作作风,铁路闯过创业的艰难,战胜发展过程中的险阻,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开创出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现在看,从今年到2010年,是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辉煌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创新实干的精神,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奋发有为。

3.2.3树立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无私奉献是铁路精神的核心,也是铁路工人的真实写照。更是铁路工人的高尚情操。无论是在计划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人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承受各种困难与考验,把全部精力甚至生命奉献给铁路事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鼓励职工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浅谈企业精神的培育 篇4

企业精神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企业文化作为整体是动态的,被企业外部环境所制约。时代的变化,消费模式的变化,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在当社会,诸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市场和顾客,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效率和效益,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员工和社会,已成为塑造企业精神文化的新课题。

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

要建设企业精神文化,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营造员工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牢牢把握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哲学。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

如何看待股东、员工、顾客、公众的利益,如何处理这些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以人为本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解决员工和企业关系问题,亦即如何看待企业员工的权力和需要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员工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它不仅仅是满足需要的需求,而且是创造力的源泉。在构建企业精神文化中,人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在于创造而不在于权力,在于工作而不在于等级。在开放的机会中,人们对级别、地位的看法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知识和能力将构成企业新的价值基础,对级别和地位的竞争将渐渐淡化,这将净化企业内的文化,净化企业内人与人的关系。

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形式也要适应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种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不仅要考虑到人员的职业,还要考虑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可能的发展方向。组织核心将可能不再是以业务能力为主要考察对象,而是以人

际关系能力和善于把握方向为主要考察对象。这就使人才资源能各尽其所,发挥特长,使各类人才都能在自己选择的专业和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取得他应有的经济、社会和自我需求的满足。

二.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

在当今社会,参与、协作、奉献已成为现代企业员工值得倡导的一种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参与首先指的是参与管理。参与管理是企业兼职满足员工各种需求和效率、效益要求的基本方法。员工通过参与管理,发挥聪明才智,得到比较高的经济报酬,改善人际关系,实现了自我价值。而企业则由于员工的参与,改进了工作

提高了效率,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益目标。

在实施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要反复把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市场形势和努力方向传达给员工,使员工的参与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在参与管理过程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控制型管理。针对员工知识化程度低,参与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采用控制型参与管理。它的目标是希望员工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和局部建议,经过筛选后确定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授权型参与管理。针对员工知识化程度较多,有相当参与管理经验的情况下采用授权型参与管理。它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员工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而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得到批准后被授权组织实施的权力。

三.全方位参与管理。它不限于员工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工作范围以外的其它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协作是现代企业精神必须强调的重要内容。促进协作精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工作后多种形式的沟通和接触,全方位地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可以采取寓教寓乐的形式,在文体活动无形中培育团结协作精神。

奉献精神是一种与企业社会责任相联系的一种企业精神。它是指在组织企业经济运营过程中关心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境界。奉献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的方法,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公司对此进行物资和精神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来培育奉献精神。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哲学

市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依据,也是企业经营哲学的核心。

成功的企业,它所确立的经营哲学都是从外到内,依据市场情况决定的,以市场为中心进行管理定位,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的因果式的关系,而是一种交互式的关系。企业必须建立与市场间强有力的联系渠道,建立快速、准确的市场信息系统,这是现代企业经营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国初期廉政精神的培育 篇5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以后, 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尽管党在执政以前开展了长期的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 七届二中全会特别提醒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袭, 要求党员干部做到两个“务必”, 但是, 从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进入和平环境, 而且执掌了政权, 一些党员干部就开始憧憬执政给个人带来的种种好处, 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经受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 滑向了腐败的深渊。党的廉政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具体说有三个方面。

(一) 资产阶级腐蚀和旧政权贪腐文化的影响。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执政22年即被推翻, 内因就是它严重腐败, 导致丧失民心, 激起人民的普遍反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使得贪腐文化盛行, 这种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党和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一些不法资本家在利益的驱使下, 为了摆脱政府的控制, 也为了获取更多的非法利润, 用他们熟悉的官商勾结手段, 腐蚀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资产阶级的腐蚀拉拢产生了恶劣后果, “各地工作干部中的贪污分子其贪污行为出于资产阶级腐蚀勾引即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击伤者, 均在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以上, 大贪污犯更无一例外”。[1]另外, 新中国成立后, 留用了一批旧机关里的工作人员, 还招收了一批旧人员,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有改过自新、要求进步的表现,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承袭了国民党的腐败作风, 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二) 伴随着革命胜利滋生的官僚作风。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些自认为对革命有功的干部, 认为该是享受的时候了, 因而贪图安逸、贪图享乐。他们在工作中计较个人的地位和待遇, 摆老资格, 看不起新党员和新干部, 看不起党外人士, 也看不起人民群众, 不求进步, 甚至于贪图个人享乐, 走向腐败的道路, 有的更发展到违反党的纪律和人民政府法令的严重地步, 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2]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刘青山、张子善。当时的党内许多干部已经沾染了不少官气。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 不了解下情, 对工作不检查、不督促;对待犯错误的党员干部, 片面地以所谓照顾干部的历史、情绪出发, 不敢或不愿正面提出批评, 而是旁敲侧击, 轻描淡写;在处理贪污受贿案件时, 怜悯姑息。有些领导甚至官官相护, 互相包庇, 致使党的纪律松懈, 党内存在贪污腐化倾向。

(三) 制度不健全, 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新中国成立伊始, 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百端待举, 各部门各行业中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 有很多漏洞可钻, 这就给心术不正、腐化堕落的人制造了可乘之机。

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 培育廉政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廉洁奉公, 绝对不能腐败, 这是党政干部廉洁奉公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 就把廉洁自律当做对自身的要求,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 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思想建设, 要求党员首先要从思想上入党, 牢记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形象。新中国诞生后,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 通过整党整风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整风运动的重点是各级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干部。通过整风会或整风班逐级集中整训, 中央局、省 (市) 委、地委和县委的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中央文件, 进行自我批评。

整党主要进行三项工作: (一) 党员登记; (二) 审查鉴定; (三) 组织处理。刘少奇提出了党员必须具备的8项条件。其中规定:“一切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即党的利益, 摆在自己私人的利益之上, 党员的私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即党的公共利益”;“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 不是人民的‘老爷’。一切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虚心地听取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 及时地向党反映, 并把党的政策向人民做宣传解释, 使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领导群众前进”。[3]在对全党普遍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的同时, 党中央还对全体党员, 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1951年2月, 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 (草案) 》, 要求全体党员都应“在统一的制度下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为配合理论学习, 从1951年10月到1953年2月, 相继出版了《毛泽东选集》1至3卷。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 全党上下形成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

整党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 分期分批进行, 到1954年春基本结束。在总数为650余万的党员中共有41万人被开除出党或被劝告退党。[4]通过这次整风整党, 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无产阶级价值观占领了思想阵地, 廉政精神入脑入心,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传承和弘扬。

三、通过政治运动对腐败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查处

整风整党主要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 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增进廉洁观念。当各地相继揭发出大量贪腐问题后,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及时果断地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腐运动, 对腐败现象保持高压查处的态势, 通过活生生的贪腐案例, 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廉洁奉公的教育, 惩治与教育相配合, 筑牢了廉政防线, 有效地消除了腐败。

1951年底到1952年,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发起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根据“三反”运动的要求, 要把大大小小的贪污分子通通挖出来, 着重打击大贪污犯, 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老虎”运动。据统计, 在“三反”斗争中, 被开除党籍者有23.8万人, 被劝告退党者约有10万人, 截至1952年6月, 共查处犯有贪污等严重错误的县级以上干部4029人, 其中省级25人, 地级576人。[5]

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运动, 把反对资产阶级腐蚀和反腐败结合起来, 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在全国一切城市, 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五反”斗争 (“五反”即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 , 以配合党政军民的“三反”斗争。

“三反”运动范围仅局限在中央、大行政区、省市和专区四级, 而在县及县以下范围基本上没有开展, 加之“三反”运动的重点是反贪污, 对于官僚主义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 因而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县以下的基层干部, 相当多数因为权力不受监督和限制, 违法乱纪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共中央就在“三反”结束后, 于1953年紧接着发动了以反对干部违法乱纪为主要内容的“新三反”运动。这次运动采取了“边反、边防、边建”的方针。“反”就是处理案件;“防”主要是指对党员干部进行认真教育, 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而“建”则是指进行必要的规章制度建设, 如建立人民来信、来访制度。1954年, 党在领导“新三反”运动的同时, 又开展了新的反贪污运动。

这一系列群众运动式的反腐举措, 固然有其时代局限性, 但是对防止干部贪污腐败, 保持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数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既反腐败, 又反腐蚀, 教育了全体党员干部, 表现了共产党知行合一、廉洁从政的决心和信心, 廉政精神在党员干部心中扎下根, 党和政府的威望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 党风政风得到端正, 社会风气得到净化。

摘要:建国初期是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为了保持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 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党整风, 对广大党员干部作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同时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对腐败始终保持高压查处, 教育与惩治双管齐下, 培育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精神, 塑造了建国初期的良好党风, 对党的廉政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廉政精神培育

参考文献

[1]刘澜涛在华北区节约检查委员会报告[N].人民日报, 1952-2-8, (1) .

[2]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N].人民日报, 1950-10-10, (1) .

[3]刘少奇选集 (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62-64.

[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318.

浅析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性 篇6

战斗精神产生于军事斗争实践, 它是军人在受到攻击时基于防御本能所生发的一种精神力量, 是战略要素之首, 也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追溯漫长的人类战争的发展史, 不同阶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自己的战斗实践给予了战斗精神不同的诠释。我军的战斗精神由来已久, 它伴随着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而产生, 在长期的抵抗外来侵略、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中, 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我军的战斗精神, 主要体现为居安思危的使命意识、严守纪律的过硬作风、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二、培育战斗精神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

(一) 培育战斗精神是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迫切要求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应急作战, 我军将面对武器装备优于自身的强大对手, 取得战争的胜利, 是我军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 仍然存在着不小差距, 武器装备的对抗, 我军仍处于弱势。然而, 战争的根本, 毕竟还是人和人的对抗, 现代战争并没有改变战斗精神作为战争制胜力量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有耗尽之时, 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 胜败的关键仍然在于人。“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 有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

(二) 培育战斗精神是提高官兵忧患意识的迫切需要

在当代和平环境中, 官兵的习武意识、战斗精神容易淡漠。有的同志习惯了按部就班、轻歌曼舞式的生活节奏, 淡漠了战斗精神;有的同志使命意识淡化, 缺乏居安思危的使命意识, 战斗激情也远输于战争年代。另外, 面对现代战争, 有些同志对战斗精神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有人认为, 打赢高技术战争主要取决于高科技装备, 对顽强战斗精神在克敌制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要改变个别同志的认识误区, 提高其忧患意识, 就必须加强新形势下的战斗精神培育, 使其充分认清新时期锻造战斗精神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三、培育战斗精神要注意的问题

(一) 培育战斗精神要加强教育

大力培育战斗精神, 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主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军队建设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实现战斗精神培育经常化。要发挥好教育的中心环节作用, 把强化忧患意识作为战斗精神培育的基础, 把强化军魂意识作为战斗精神培育的根本, 把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作为培育部队战斗精神的核心要素, 把强化牺牲奉献意识作为战斗精神培育的核心, 把崇尚荣誉、保家卫国作为培育部队战斗精神的坚强动力。只有这样, 才能激励官兵勇于战斗, 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斗争准备之中, 一旦国家需要, 义无反顾奉献一切。

(二) 培育战斗精神要注重实践

战斗精神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铸就的。培育广大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就必须加强实战任务条件下的磨练, 让战斗精神的培育进入实战环境的训练, 进入军事训练与考核, 进入抢险救灾等突发任务, 进入陌生复杂环境的演练。在挑战艰难困苦的考验中, 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 培养官兵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 锻造官兵遇险不惊的心理素质和勇于牺牲奉献的英雄气概。

(三) 培育战斗精神要提高团结协作意识

“不抛弃、不放弃”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钢七连连训, 它激励着全连官兵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也凝聚起“共进退、同患难”的军心士气。这一连训以最经典的语言诠释了团队精神的本质内涵。“不抛弃”让我们看到了战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 “不放弃”则揭示了全连官兵共同的理想信念与目标。与以往战争不同, 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行动一体化程度高, 各作战力量、作战方式和打击手段不再孤立存在, 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 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 要求每名官兵具有很强的联合作战、整体制胜的意识和团结协同的精神, 以确保整个作战行动协调一致, 实现整体作战效能的最大化。

(四) 培育战斗精神要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军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 培育战斗精神的方法、手段及要求也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实践中, 应着眼我军信息化建设实际, 把科技素质、创新能力、协同意识、意志品质等突出出来, 培养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思维方式和意志品格, 加快实现传统军人向现代知识型军人的转变。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结合我军建设的实际, 讲求科学创新, 确保官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过硬的综合素质完成历史使命, 确保我军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摘要:军队的根本职能是打仗, 高昂的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在战场上, 军人面临的是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赢得战争的胜利, 最需要的是战斗精神。

关键词:战斗精神,培育,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2]《政工条例》

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篇7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培育民族精神

高等教育的发展, 使高校的国防教育已经成为民族精神培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和窗口, 在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民族意识淡薄、国防意识薄弱的情况下,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 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尤其重要, 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培育民族精神。

1. 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民族精神是国家的灵魂, 是国家在繁衍发展的进程中积累和集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渊源, 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而且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巨大的凝聚激励作用。

2. 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高校国防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防理论知识教育, 主要涉及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构成, 国防建设等方面;掌握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国防历史知识、现代军事知识、国防科学技术普及知识、国防法律知识等。二是国防体育技能教育。包括军事体育、体能训练、军事技能演习、健康知识等, 使学生具有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以适应国防建设与军事斗争的需要。三是国防道德情感教育。包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 荣誉感教育, 国耻教育, 居安思危教育等。四是国防精神教育, 国防精神是与国防需要相适应的观念和心理状态, 通常表现为公民对国防的关心、对国防建设的重视, 以及对国防的义务感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强意志。国防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军习武精神、民族自强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1]

民族精神贯穿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没有民族精神的统领, 高校国防教育会显得混乱、繁杂、无序, 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同时, 高校国防教育又是对民族精神的实践, 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和载体。因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 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历史, 面对现实, 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安全和尊严。同时,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 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养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国防意识, 以及国家防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更需要通过加强国防教育来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全民的智慧和力量, 巩固和加强国防。[2]

国防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源泉,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更好地通过国防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先进群体, 他们的精神面貌直接代表整个青年一代, 他们的思想意识同样影响青年一代, 并直接辐射社会, 因此, 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 必须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二、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国家虽然对高校国防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很多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国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仍然在认识上或实践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高校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和研究不够深入。

一方面, 国防知识教育的氛围不够, 缺乏长效性和深入性。大部分高校只把军事国防理论知识教育纳入第一学期的教学课程, 没有把整个军事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国防理论知识得不到深入和巩固。另一方面, 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文化层次、学历偏低, 特别是业务和文化素质不能适应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国防形势的需要, 影响了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高校国防体育技能教育落后, 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高校国防体育技能教育主要是采取军训的形式, 军训仅限于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实弹射击等项目, 有的高校为了安全连实弹这块也取消了, 更别说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高强度户外体育技能项目。可见军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和缺乏创新, 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国防体育技能教育的要求。

3. 高校国防道德情感教育缺少氛围, 国防精神缺失严重。

我国近30多年来已经没有战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和谐环境, 忽视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国防精神的培育。国家周边环境虽有复杂情况出现, 也仅限于媒体的报道, 对于国家军队和军事及国防形势, 没有让大学生系统地进行认识和重视, 使得高校在国防道德情感上的教育流于形式, 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 荣誉感教育, 国耻教育, 居安思危教育氛围不浓。加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断冲击着校园, 大学生国防精神缺失严重。

三、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高校国防教育之所以出现诸多不和谐问题, 根本上就是缺乏民族精神的统领, 没有把国防教育与培育民族精神同步有效地结合。

1. 提升国防教育活动品位, 塑造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国家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是国防教育的精髓。因此, 高校的国防教育应该与时俱进, 把握时代脉搏, 学习时代先进文化内容和优秀思想, 在传承的基础上, 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这就必须通过开展高层次和高品位的国防教育活动, 塑造民族精神。

首先, 将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的培养放在首位, 强调国防教育的思想性和重大意义, 通过国防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和观念,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其次, 通过国防教育特色和精品活动建设, 提升国防教育内容的品位, 力求推出有助于塑造学生民族精神的国防教育内容。

2. 健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 凝聚民族精神。

高校在制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时应突出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理想追求等民族精神方面的内容, 给国防教育以灵魂, 强调民族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 把民族精神要求与具体国防教育课程结合起来, 使之既能起规范作用, 又能发挥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在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 凝聚民族精神。

3. 改进高校国防教育环境, 体现民族精神。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环境建设, 应特别强调融合体现民族精神。高校必须加大国防教育的经济投入, 健全国防教育配套设施, 注重如何发挥学校国防教育软、硬件设施对民族精神的传播和宣传功能, 精心设计国防人文景观, 体现民族精神。

4. 强化以生为本的国防教育理念, 铸就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国防教育理念, 学生的日常表现是民族精神的直观反映, 又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学生为本进行国防教育建设和优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的铸就。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教育的开展, 通过加强学生国防理论知识和国防体育技能内容的建设, 提升学生的国防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国防精神, 是铸造民族精神的关键。

民族精神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有巨大的凝聚力, 在进行高校国防教育时, 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展现民族精神, 不断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民族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 铸就民族精神。

摘要:民族精神是国家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高校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阵地。高校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 必须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并以民族精神为统领, 稳步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

关键词:民族精神,国防教育,培育

参考文献

[1]武炳, 张彦斌, 杜景山.国防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8.

检察官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 篇8

一、职业精神的概念、特征及内涵

1、所谓的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2、职业精神具有以下特征。在内容方面,它总是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就是说,职业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一定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表达形式方面,职业精神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各种不同职业对于从业者的精神要求总是从本职业的活动及其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出发,适应于本职业活动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因而,它不仅有原则性的要求,而且往往很具体、有可操作性。在调节范围上,职业精神主要调整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内部的关系,二是同一职业内部的人同其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不但要设法制定和巩固体现职业精神的规范,以调整本职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注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于该职业的要求,调整该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功效上,职业精神一方面使社会的精神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精神“成熟化”。职业精神与社会精神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精神。同样,社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社会精神寓于职业精神之中,职业精神体现或包含着社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从业者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行,影响着主体的精神风貌。

3、职业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勤业、创业和立业四个方面。

二、检察官职业精神的概念、特征及内涵

1、所谓的检察官职业精神是指与我们的检察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检察官职业特征的精神。

2、检察官职业精神的特征

①要了解检察官职业精神的特征,我们应首先了解检察官职业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联系和区别。联系:检察官职业精神仅仅是社会上各种各样职业精神的一种,所以检察官职业精神应包含在职业精神之中,检察官职业精神理应具有与其他职业精神一致的共性特征。区别:根据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宪法和法律进行,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实施。正是检察官这一特殊定位,决定了人民检察机关的检察官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与其他职业精神相比有着很明显的特性。

②检察官职业精神特征:除了具有以上4方面与其他职业精神共同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特征,即检察官职业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也是由政法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3、检察官职业精神的内涵

检察官职业精神的内涵与其他职业精神的内涵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新时期检察官职业精神应包括:一是忠于党、忠于祖国、人民和忠于法律;二是忠于本职、具有较强的履职能力;三是切实遵守检察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检察官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

正是由于检察官职业精神有其特殊性,因此,检察官职业精神的培育途径也应有别于其他的职业精神,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进一步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由中共中央政法委发起的在全国政法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使人民检察官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明白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明白检察官的权力来自何方,又为谁行使权力;明白检察官职业是一种多么神圣而又多么光荣的职业,明白检察官这一职业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大事,从而使检察官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葆人民检察官的本色。

2、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履职能力

我们所谓的职业技能是指完成检察官职业所需要的各项素能,包括业务水平、法学理论知识等等。检察官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检察官的履职能力,那么如何提高检察官职业技能呢?笔者认为应按照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培训。

业务水平方面:一是要大力提高公诉、侦监等业务部门干警的业务技能,通过如对抗辩论赛、优秀办案能手选拔、优秀侦查员比赛等,来促使业务部门干警提高业务水平。二是通过师傅带教的形式,对一些在业务方面还有些不够的干警进行带教,帮助他们迅速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业务工作的需要。

理论水平方面:一是继续深入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用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不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用于办案实践;三是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结合所学的知识开展进行调研。

3、大力加强检察职业纪律建设

所谓检察职业纪律是指为了正确行使检察权,公正执法、廉洁从检而制定的,全体检察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依靠检察机关的组织力量和检察人员的自觉性保证其实施。检察职业纪律不但具有纪律的一般特征,而且还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办案纪律、经济纪律、防止失职类纪律、廉政纪律、警械武器管理使用纪律、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纪律及遵守社会管理秩序纪律等。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学习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各类规定,如“八要八不准”、“九条卡死”、“廉洁从检十条纪律”等一系列纪律性规范,以及中央政法委颁布的“四条禁令”等。

培育战斗精神的思考 篇9

战斗精神是作战集团或战斗单元在执行作战、训练及其它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是政治觉悟、情感意志、素质能力等浓缩升华并外化而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德国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说:“胜利通常产生于各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优势。”而“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刀刃。”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也认为,物质因素决定着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战斗精神则是把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因素。新世纪新阶段前培育和强化战斗精神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优良传统,强化以劣胜优的战斗精神。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武器装备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而人的战斗精神则直接影响着战斗的结果。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就是战斗精神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战斗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包括高昂的战斗士气、坚定的革命信念、勇敢的战斗作风和创新的进取精神等等。战前官兵的战斗精神准备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战斗精神,是我军建设以一贯之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军战胜一切强敌和困难的法宝。培养战斗精神,一靠教育,二靠在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训练管理中磨砺。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斗精神一直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长期革命战争我军能够以劣胜优,以弱胜强,能够以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靠的也是我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我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战斗精神都显示出巨大威力。当前培育和强化战斗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军在长期革命和实践中所形成的战斗精神,强化我军以劣胜优的战斗精神,认识到虽然与强敌相比我们的武器装备相对而言有所落后,但是要认识到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特别是要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使我军敢于以劣胜优的战斗精神能够在新时世纪新阶段得以发扬广大。

二、打牢思想根基,强化树立军魂意识的战斗精神。

弘扬和培育战斗精神,最根本的是使大家弄清“听谁指挥、为谁而战”的问题。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是激发战斗精神的关键,必须把强化“军魂”意识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不移地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和行动,打牢官兵与党同心同德、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确保执行党中央的号令不折不扣,坚决抵制“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等错误思想。军队是为准备打仗而存在的,一心谋打赢是军人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进行战斗精神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忠实履行我军职能使命出发,充分认识到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打牢“军队永远是个战斗队”的思想根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军的使命就是要维护好这一战略机遇期,要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我军所面临的复杂安全环境,特别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有关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一系列决策指示上来。总之,打牢军魂意识的思想根基,是强化战斗精神的内在要求。

三、牢记肩上使命,强化具备实战标准的战斗精神。

强化战斗精神,首先应当认真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主席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方针政策,认清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新使命,激发和强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意志。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强化具备实战标准的战斗精神,培养和强化讲究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到学习高科技、掌握新装备的实践中,形成用信息化知识武装起来、以智能素质为支撑的新时代的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是勇敢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时代进步了,战争形态发展了,培育战斗精神也应与时俱进,既要防止和克服“武器制胜论”,更要注意避免和消除“唯意志论”,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战斗精神,注重把信息知识、技能与高昂的战斗精神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大力弘扬战斗精神。未来战争将是高技术的比拼,更是高强度对抗的心理较量。战争的激烈性、残酷性、毁伤性增大,信息战、心理战、舆论战等多种作战样式运用于战场,对参战人员的信念、意志、士兵和心理考验更加严峻。弘扬和培育战斗精神,必须牢固确立“真打实备”的思想,按照训练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抓落实,把训练标准具体到个人,落实到末端;要到近似实战的环境条件下摔打锻炼部队,加大训练难度、强度和险度,把对手设强,把情况设“真”,在恶劣复杂的环境中培养顽强作风和坚韧意志,真正经得起未来战场的考验。检验部队工作的标准也只有一条,就是平时准备好、战时打得赢。只有时刻想打赢、谋打赢、练打赢,强化树立实战标准的战斗精神,才能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也方能在战时拉得出,打得赢。

四、立足现有装备,强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是军队遂行作战任务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传统战争已经向现代战争转型,传统的战斗精神正面临着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高技术兵器的精确性和杀伤力,作战的高密度和快节奏,以及新的作战样式和作战手段,都会影响官兵的战斗意志。我军武器装备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与强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培养官兵敢打必胜信心,要激发他们掌握技术、驾驭武器、改善装备的意识,要激励他们树立立足现有武器装备战胜强敌的信心,更好地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不仅要抓“勇”的培养、“力”的训练,还要抓“智”的增长、“技”的掌握,引导官兵努力成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知识型军人。现代化条件下战争的形态、手段和装备虽然发生重大变化,但人的战斗精神仍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高技术战争中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装备、技术在现代战争中虽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没有降低战争对人的精神因素的要求,相反,越是高技术战争,越要求官兵有驾驭装备、掌握技术的信心和勇气。技术装备本身就是人的力量的物化,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现代武器装备,都离不开人的战斗精神作支持,要强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现有装备战胜强敌的战斗精神。

五、不怕流血牺牲,强化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精神。

乡镇公务员的困境与精神培育对策 篇10

一、乡镇公务员的现实困境

乡镇公务员是国家基层的公务人员,是一个普通而广大的群体,虽然他们享受着国家的有关待遇,但在现实中也存在着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途困惑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需要建设一支思想解放、勇于实践、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的乡镇基层干部队伍。中国预计到2020年实现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不小于4%的目标,届时需要有4000万大学生在农村地区工作,平均每年需要新增2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就业。近年来,乡镇公务员主要从大中专毕业生当中招考,他们大多数出身农村,当初就是抱着跳出农门的理想寒窗苦读,得以在城市沐浴现代文明。回到乡镇,无异于再次和现代文明拉开了距离。而追求文明又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客观地说无论其出身、背景如何,绝大多数乡镇公务员是不会有扎根乡镇的愿望。从制度上看,中国公务员的晋升渠道是规范的、畅通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诸多障碍。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使中国进入工商时代,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专制时代的官本位意识非但没有淡化,反而日渐浓厚,而且成为广大公务员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乡镇公务员绝大多数出身寒门,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职务晋升的空间十分有限。相当一部分乡镇公务员工作较长时间,在看不到晋升、进城等条件有所改善的环境下,消极、懈怠自然成为乡镇公务员一种较为普遍的状态。

(二)学习困扰

乡镇公务员多是淹没在庞杂的事务中,尽管能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往往也会因为种种障碍不能持之以恒。高学历人才不断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本应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不少人却感觉理论知识派不上用场,温文尔雅的工作方式行不通,粗犷甚至粗野的工作方式反而有立竿见影效果,学历高反而成了累赘。在乡镇,理论上没有人会否认学习是一件有益个人也有益工作的行为,但实际具体到某一个人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领导会认为其不安心本职工作,学习是为了另谋高就;同事也觉得其出人头地的意识太强而有意疏远。工作中的学习主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不是上级布置的任务,需要自定目标,而这对基层工作者来说又是一个现实的困难:目标高了,短期内难以和实际工作相联系,显示不出现实意义。如果把目标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乡镇工作又是“上头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学习的切入口也是处于游离状态,“没有时间”似乎是所有不愿学习的人的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但在乡镇公务员身上表现得十分真实,他们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工作没有规律也就难以有系统的时间去学习。

(三)生活困顿

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公务员待遇属于中等,仅从工资收入上看,各级公务员的差距似乎并不大,可实际差距却很大。公务员的工资差距除级别之外还反映在地区差异上。东部发达地区工资收入较高,西部落后地区收入则较低;许多贫困地区乡镇公务员不仅不能按时领到工资,而且基本没有医保、房改以及节假日。不同职能部门的收入差距也很大,最高可达10倍。生活待遇和工作压力的巨大落差使乡镇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产生严重扭曲:少数乡镇公务员从对自身命运的埋怨,到对直接领导的埋怨,发展到对群众、对国家政策的抱怨。于是,他们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往往不尽心尽力,甚至打折扣。在与群众的交往中颐指气使,有意无意制造了人为矛盾。曾经有人说:“对党的农村政策最不理解的不是农民而是乡镇干部。他们不仅是不理解而且还很抵触。”所以,绝对不能低估他们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消解力、对政府声誉的破坏力、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力。

二、乡镇公务员精神培育

国家对公务员精神建设高度重视。在2005年9月召开的全国实施公务员法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当代中国公务员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四句话、32个字”,这是针对现阶段的国情提出的培育和弘扬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精神的总体要求,具体到乡镇公务员精神培养,怎样帮助他们克服现实的阻力,为新农村建设真正打造一支忠诚、勤勉、廉洁、实干的基层干部队伍,主要途径是两个方面:

(一)政府政策层面

健全激励机制是公务员精神培育的基础。为了提高广大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国家颁布并实施《公务员法》,其他公务员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实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执行力。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也可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还可以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对于公务员的激励应根据《公务员法》中所提及的激励内容,依法不折不扣地全部具体落到实处,对于工作不力、政绩声誉不好的公务员要坚决采取负激励甚至开除,要创造让乡镇公务员实现自身价值的氛围,增强公务员工作的挑战性,加大公务员内在激励的力度,促使乡镇公务员努力工作、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在竞争中得到晋升。要防止在选人用人上搞论资排辈、搞交易、“你提拔我的人,我提拔你的人”、收受贿赂、买官卖官等。有力的制度执行虽然不能保障所有的乡镇公务员现实自己的理想愿望,但是毕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竞争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即使是落败的公务员也能自觉地去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这就为他提高自我修养打下了基础。建立常规的乡镇公务员轮训制度。引导乡镇公务员加强理论学习(不仅仅限制于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坚定公务员崇高操守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其政策理解力和执行力的主要渠道。主管部门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一年半载的考核或是应急式的“知识考试”上,应该真正下力气、花功夫认真探讨如何在乡镇营造浓郁又切合实际的学习氛围,让乡镇公务员在丰富多彩又具针对性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开拓自己的眼界,进而稳定自己的情绪,使自己能够积极地投身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把学习纳入乡镇公务员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的重要内容,促使其保持旺盛的读书兴趣和学习欲望,使读书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不断提高其自我修养的水平。给予乡镇公务员生活保障。国家还应该从法规和制度上保证公务员中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对于乡镇公务员尤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基本的底线就是让乡镇公务员能够有尊严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把国家发展和公务员个人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尤其让乡镇公务员亲身体验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给自己个人和家庭带来的益处,从而增强公务员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二)自我修养层面

作为基层公务员,面对着特殊的环境,应该着意培养以下意识:

1、国家意识。

社会职业的划分林林总总,大多数职业不会和国家利益、政府声誉直接联系,可以凭着做人的良心,遵守社会基本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进行工作。公务员则不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工作的崇高性、严谨性。因此,尽管是基层公务员,他们的精神要求也决不能仅限于爱岗敬业、完成本职工作,而应提升到为人民服务、捍卫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度,要自觉地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作为职业操守的灵魂,把党性、良心和职责密切联系起来,时刻警醒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开展工作。

2、敬畏意识。

敬畏民众、敬畏法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政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正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再好、再宏伟的计划都无法实现。敬畏规则就是各级公务员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法则,凌驾于法则之上,自觉抵御金钱至上、正义没落、道德渐微等不良时风的影响,做人民群众的表率。

3、感恩意识。

感恩是心灵和灵魂的至境。人生在世,是机遇,是缘分,更是一种幸运。对于世界,大多数人是索取大于贡献。清人说:“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人民群众是公务员的衣食父母,应该感谢人民赐予了三餐、家庭、健康和前途。

4、宽容意识。

世界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的使命就是消除生活中的缺陷、丑陋、邪恶,这同样要求乡镇公务员襟怀坦荡、以诚待人、与人为善、博采众长。看到他人的优点并以此来检讨自身的不足;看到他人的缺点并以此作为警醒自己的镜子;能够正确对待他人的升迁,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进步,这是组织和同志们支持的结果。

5、协作意识。

维护团结,和谐共事,充分发挥组织的集体智慧和力量,珍惜与同志们并肩工作、共谋发展的缘分和友谊。一个人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也会有孤独、恐惧、无助的时候,需要有人在自己迷茫时给指点迷津,在怠惰时催促前进,在放纵时伸出拯救之手,在大脑发热时浇浇冷水,这样就会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6、清廉意识。

《淮南子》载:“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可见清廉生威。廉洁表面上是一种行为方式,深层则表现为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一个人的世界观出现问题,自然走上腐败、堕落的道路。基层公务员虽然大多数无职无权,但是在普通老百姓面前是政府的代表,是很多普通事务的经办人,就应该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干事不图虚名、做人光明磊落、行事公道正派、为官清正廉洁。

7、奉献意识。

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国家应该为乡镇公务员执行国家政策提供必要的生活保证,但是目前国家还不太富裕,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投入,而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不少地方乡镇公务员的生活还比较艰难。在此种状况下,乡镇公务员并不能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降低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必须树立奉献精神,即便是将来生活条件改善了,奉献精神也不能丢弃。

总之,乡镇公务员精神的培育,要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即乡镇公务员具体的工作中,不能停留在空洞说教上。要用具体的工作来推动其自觉进行精神培育,使之成为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职业操守、培养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能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警务管理下一篇:化工管道安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