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十篇

2024-05-04

教育现代化 篇1

句容人历来想办大事, 能办大事。“向着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进!”句容市委市政府向全市60万人民吹出了战斗的号角。句容人用这个目标招引, 用这种动力牵引, 以现代化的思想办教育, 努力实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 成为句容10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每一次动员, 都将现代化思想理念深深烙进心底;每一步攀登, 都将句容教育带进一个新的领地;每一次跨越, 都留下了辉煌的印迹。句容人, 挟“九五”加快发展之声势, 扬“十五”纵深发展之声威, 举“十一五”优质发展之声望, 刷新了一项又一项纪录, 跃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的华彩乐章。

●创建篇:一串串厚实的足迹

奋勇向前, 有了机遇从来不丧失;全力而为, 看准目标从来不迟疑。成为句容教育现代化中最可贵的精神、最鲜明的特色。

1995年1月, 句容“两基”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1995年4月, 获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称号。

1996年10月, 句容“两基”工作代表江苏省接受国检受好评。

1997年12月, 句容被评为“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市”。

1998年12月, 市委市政府召开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推进会。

2003年4月, 句容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

1999-2003年, 全市所有乡镇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

2002年, 句容被评为“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市”。

2003年, 句容被评为“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合格市”。

2004年, 句容“三新一亮”工程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2005年, 句容通过省“六有”工程和“校校通”工程验收。

2005年11月, 句容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工作通过江苏省验收。

2006年3月,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2007年12月, 全市创成23所镇江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

2007年12月, 全市中小学完成省“四配套工程”建设, 建成省“合格学校”。

2008年1月, 被评为省“幼儿教育先进市”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市”。

2008年7月, 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

2008年8月, 市委市政府决定总投入近3个亿用于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工作。

2008年10月, 句容市迎接省教育现代化市评估。

如果说争创是一种口号, 是一种决心, 那么创建就是一种具体的行动, 是将口号和决心付诸实施。出于对教育发展形势的分析把握, 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职责, 句容人没有疑虑, 当机立断。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关于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进一步强化了意识, 统一了思想。

没有政府行为就没有句容教育现代化的奋力推进。句容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年初, 市政府与各镇 (开发区) 签订教育责任状, 年底组织镇 (开发区) 教育工作专题督导考核, 创建工作的实绩列入镇 (开发区) 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常委建立了联系学校制度、定期走访学校制度和下学校调研制度, 还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长办公会研究教育发展工作, 先后就中小学安全教育、思想道德建设、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基建债务化解、职教中心搬迁建设等形成了政府会议纪要。说了算, 定了干, 句容人打响了一场全面创建教育现代化的战斗。

●均衡篇:一张张美丽的画卷

“我们搞教育现代化不是搞面子上的应景工程, 我们创建的目标是全市范围内所有中小学校, 这是我们创建的大方向。以创促建, 以评促建, 用创建这一手段来促进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条件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 去整体提升句容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这是教育局局长刘志鹏多次对创建工作提出的导向性意见,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句容创建教育现代化工程成为填平洼地、构筑高地的均衡发展工程。句容的老百姓都说:“不管是农村, 还是城市, 如今的校园个个都成了美丽的花园。”

城乡共建,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句容市通过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 加大对农村学校特别是茅山老区和完小、村小的投入, 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 推进完小的“校校通”工程, 严格控制农村学校学生辍学流失, 加强农村学校教育品牌的建设, 实现内涵提升, 使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建立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城区教师到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凡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和学科带头人及其以上称号者, 必须有农村任教的经历, 在评聘教师职称、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时向农村教师倾斜。建立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 统筹安排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结对交流, 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 培训、辅导乡村教师;组织城乡学校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 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协调发展, 同步发展职教、成教、幼教、特教事业。整体搬迁市职教中心, 所有农村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成教中心、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借助教育现代化的东风, 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充实。

●保障篇:一组组骄人的数据

推进教育现代化, 十年探索, 句容按照快好结合、科学发展的思路, 积累了自身的经验, 做到了推进有力、保障有力。

教师队伍。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着眼于人的现代化的建设, 重点是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 全市在职教职工总数为5056人, 其中离岗退养480人, 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2.7%, 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75%, 职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65.4%, 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6.4%, 拥有省特级教师4名, 镇江市骨干教师158名, 镇江市学科带头人24名。

经费投入。句容市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公益性投入, 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坚持全市教育均衡、协调、高位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十年来财政投入教育的经费总额为149391万元, 年均增长率为26.3%。2008年教育经费预算为34113万元, 比上年增长28.15%。近三年, 财政投入教育的经费总额为81750万元, 其中本级财政教育总投入76869万元, 年均增长40.4%, 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或超过省、镇江市标准。同时, 2007、2008两年化解债务6686万元。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优先发展、优质服务, 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句容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全市中小学学生人机比达10∶1, 教师人机比达2∶1, 校校建有校园网络和教学辅助系统、教育管理系统, 校校拥有独立网站, 授课教室和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比例达3∶1。全市拥有镇江市级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达23所。

●优质篇:一个个丰硕的成果

教育现代工程的引领不仅彻底改变了句容全市学校的办学条件, 而且全面提升了句容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诸多方面显示了句容教育的长处。

整体高位。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巩固率、初中巩固率、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94.9%、100%、99.38%、100%,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2%, 19周岁人口高等入学率达52.4%, 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全市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2.21%。

品牌学校。全市所有学校、幼儿园都达到省级合格标准, 镇镇都有基本满足群众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中心。31所幼儿园中, 省示范园16所、省优质园4所, 省优质率达64.5%。34所小学中, 省实验小学15所;13所初中中, 省示范初中11所;3所普通高中中, 四星级1所, 三星级2所, 1所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在省优质学校就学率分别为幼儿园68.8%, 小学64.6%, 初中86.7%, 高中100%。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德育为先,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眼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弘扬, 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加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克服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 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了中招改革制度和学校评价制度, 建立了多元化、多样性的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

阳光体育。认真落实减轻中小学负担的十项规定, 中考中招改革、实行等级记分、综合素质评定等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各镇 (开发区) 普遍建立了“幼、小、中”三段一体的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各类学生实践基地等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完善, 高中课程改革有序展开,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切实保证。全市中小学生的乒乓球队等多次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

十年时间, 从硬件到软件, 从现在到未来, 教育现代化工程渗透到了句容教育的每一个方面。为句容教育发展构建一个强大的教育基础和教育地位, 为句容学子的成才构建一个条件优良的教育天地。句容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时代也造就了句容教育的发展。今天, 句容教育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 现代化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办学条件、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已经走近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前沿。

教育现代化 篇2

一、教育信息化的涵义

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先生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 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由此可见,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过程。而我们常说的信息化教育其实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 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和方式。

二、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 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国家将制订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步实施的方式, 推动中小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网络技术, 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建立电子校务平台,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 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这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是在我国现阶段能够较快地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的现实选择, 是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工程, 也是贯彻国家课程标准,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育资源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拓展, 不仅是数字化的内容, 还要包括工具和平台、包括不断在使用中生成的内容和方法。在媒体功能上, 不仅能够更好地呈现知识, 还应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 增加智能性, 使学习者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学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点, 教师是教学应用的主体。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与学生随时随地地沟通交流, 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管理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管理。因而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深入探索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和管理自动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 总结实践经验, 形成优秀教学研究成果, 促进教学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

五、健全和提升支持服务体系

电教系统在农远工程实施中发挥了积极服务和支持作用, 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电教系统在新的起点上要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要不断努力学习和钻研新的知识、技术, 努力成为教育信息化设计的主要参与者、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管理的主体实施者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研究的具体组织者。

电教系统要着力培养大批复合型教育技术应用人才, 加大对现有人员的业务与技术培训力度, 推动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素质, 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

教育现代化 篇3

关键词:教育装备 现代化 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现代化已步入快车道,国家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规划。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西北省份,信息化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形成,优质资源的储备、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达不到要求,这些问题是目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软硬件建设不平衡,软件与硬件不能够同步

由于资金与资源短缺,学校信息化软件建设严重滞后,资源库的硬件建设工作虽已完成,但是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取得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单一,还不能使广大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二)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亟待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我县虽通过开展各类层次的相关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模式单一,培训师资水平有限,教师接受现代新媒体新技术的观念还有待提高,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能力,还不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化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途径

(一)要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学校现有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领导者,要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给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整合的样板,使自己逐渐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教育、经营学校的专家。总之,我们要建设一支现代化教育意识强、教育思想观念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长队伍。

(二)注重“三通两平台”建设,夯实数字校园基础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县教育部门应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教育装备建设力度,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引导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引领示范作用,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注册个人空间,各学校组织教师上传、交流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在线“晒课”活动,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另外,中小学全部建立个性化网站,并且与县教育信息网相互链接,做到了县级有县教育信息网、校级有学校信息网、教师有教师空间。

(三)加强资源库建设,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在现有教育资源库无法满足学校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我县开展了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开发特色资源”的渠道,不断丰富信息资源库的内容,努力提高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资源建设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深化教育资源成果,利用中心校软硬件资源的优越性,落实推广“中心校带动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持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加强技术支持服务和应用检查,积累一批典型应用案例,形成“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模式,切实帮助教学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大培训力度,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新时期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找准发力方向,加强内涵发展,在做好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应用工作。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以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方法与课程整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教育的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为引导教师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新课改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县级培训和各校校本培训都将提高教师课堂整合能力作为重点,每学期安排一次县级培训、一次校本培训,并购买了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的能力。

(五)利用网络课设“三个课堂”

大力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教育公平。建好“专递课堂”,应采取校与校结对模式或者县与县结对模式,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开展同步课规模化应用,使农村学校能够享受到城镇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六)调查研究,拓寬思路

教育现代化 篇4

作为现代化命题的教育和教育研究,均有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在教育学的视域下,探讨两者的动态发展关系已涉及到彼此的各个层面.概言之,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可从两方面进行阐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研究现代化的支撑;教育研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生长点.正是这种相互间的动态关系推动着二者现代化的进程.

作 者:叶正茂 刘华锦  作者单位:叶正茂(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刘华锦(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036)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 25(7) 分类号:G40-03 关键词:教育学   教育现代化   教育研究现代化   动态关系  

教育现代化 篇5

知识和能力是当前教学中不可缺少和不可忽视的过程, 是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 各种综合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当前语文教学的额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培训是一项系统化的教学过程, 更是实现其发展的关键手段和主要因素。语文教育是当前教育中的重点, 是对传统文化和汉语知识教育的基础, 但是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语文教育应体现出双重关怀: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让其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公社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 其中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各种生活技术手段和各种经验总结的过程, 其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前计算机发展手段进行分析与处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和日后工作的关键手段。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 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 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据此, 语文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语文知识教育, 而应“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在传授知识上力求做到:重视基础, 注重应用, 突出实践, 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 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尤应指出的是, 语文“双基”的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恰当充实。因此, 尽管语文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来说不易老化, 不易过时, 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语文的内容充实最快, 语文的应用要求最广。这说明语文基础知识不单指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还应包括生活、实践中的语文知识, 必须是显性语文知识与隐性语文知识的统一体。

2 语文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2.1 要善于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语文精华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 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 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象。据此, 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 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重科学、伦理, 重整体、辩证, 重真、善、美统一。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 选文要“取法乎上”, 经典的、时代的, 都要典范、合读, 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 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 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 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 融会贯通, 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 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 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 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2.2 要善于根据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和幻想

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 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幻想的空间。它“富有弹性、富于韵律、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如一个“水”字, 可以将其放在沙漠里、夜晚间、战场上去体味;一个“无边无垠”的词, 可以导引你去大海中扬帆, 去草原上驰骋, 去宇宙中探秘;一首《沪杭车中》 (徐志摩) , 那一幅“烟、山、云彩;水、桥、橹声;松、竹、红叶”的画面, 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浮想联翩, 激起人们真挚、深沉、强烈、永恒的思乡之情, 教你无法抵御, 誓与美丽的家乡地老天荒。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对文章的解读, 都是由汉语文富有弹性、富于联想、灵活、自由、生动的独特特点决定的, 才使得人在学习汉语文时, 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与原有大脑的信息产生有机的组合、扩展和再生, 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难以数计的信息, 这就是汉语文的魅力, 汉语文创造的魅力。

2.3 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

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 “多元性”、“立体性”是对语文“基础性”的哲学诠释。一要大胆地把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 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表达、语言交流等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勇于探索和实践;二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 (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四大形态的知识高度结合, 促进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不断完善;三要以人为本, 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本。这具有鲜明、深刻、现实的战略意义。语文是重要的信息载体, 要认识语文在知识信息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中的巨大作用, 引导学生正视文本、音响、图像、影像、影视、计算机等多媒体组成的大容量、强时效、立体化的社会生活信息情境, 善于在一切信息交流中用健康的心理、正确的观点、科学的价值观去捕捉、吸纳有效的信息, 并能根据需要迅速、不断地转化、再生新的信息, 以此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内化和对现代化语文学习技能的掌握,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四要指导学生切实根据需要正确恰当地解决好文本阅读和文本书写与超文本阅读、超文本书写的关系。

3 结论

综合的开展语文教学是当前中专教学中的关键所在, 要综合发挥传统语文学习技能和现代语文学习技能的优势, 对当前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创新能力进行大胆的分析与尝试, 提高其自我创新理念、确保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在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创新的过程中要大力的支持。科学知识与技能素质, 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 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协调统一, 全面发展的模式。

摘要:教育是人类发展和生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是增加和提高人类生存的主要手段和因素。随着当前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不断应用,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 就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逐步的朝着当前新的科学技术相互转化,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作为当前教学中的重点, 是我国重要的教学手段, 更是对汉语进行全面传承的关键。当前, 语文教育界的两个重要问题是语文素质教育和语文教育现代化。在中专教学中, 语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过程, 更是提高其学生素质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教育现代化 篇6

近年来, 我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泛在学习”城区建设,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实现了南山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南山区2002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 2008年又荣获广东省第一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一、科学规划和设计, 确立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战略

我区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 打造教育科研高地的重大意义, 将教育信息化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早在2003年, 提出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的战略目标;2008年, 又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2012年, 被批准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和广东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简称“两区”) 。近5年, 区政府总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正以“两区”建设为抓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打造教育的“南山质量”。

二、高标准推进“三通两平台”, 建设“泛在学习”城区

我区将建设“大网络”、搭建“大平台”、服务南山“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线, 建成了以“五网一库”为框架 (如图1) 、集教育管理与教学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平台, 并在此基础上, 建成了具有“人人通”功能的个人网络空间, 率先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三通两平台”基本要求, 实现了管理和资源服务的一体化。近两年, 加快了“三通两平台”的优化升级, 启动了无线城域网建设, 力争2013年内实现有线、无线双网全覆盖。

三、统筹协调整合共享, 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

我区按照“应用导向、服务优化、政府引导、协同建设”的原则, 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 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我区依托综合服务大平台实现扁平化的无纸办公、移动办公, 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积极参与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推进建设南山卓越教育数字资源超市, 形成多级联动、动态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利用专业力量开展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维护, 并调动学校积极性推动校本管理系统的创新。我区华侨城小学开发的“包容性教师评价系统”被全国19个省市的282所中小学受邀介绍经验, 在区内外多所学校推广。

四、科研驱动课题引领, 推进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我区坚持“专家引领、学校主导、师生主用”的思路, 把信息化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引擎, 引入北师大和中国教科院的专家团队, 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研究和实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6年至今, 全区20多所学校参与了“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项目, 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区向南小学、白芒小学等一批薄弱学校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学校, 南山实验学校开展的“八岁提前读写”实验, 已在境内外56所学校推广, 近两年开展的“翻转课堂”实验也得到全国同行的广泛认可;后海小学等一批学校积极创设以移动互联技术和平板触控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学习环境, 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 探索“泛在学习”新模式;南山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引进“电影课”研究实验, 华侨城中学等6所学校校园电视台获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称号;2012年投入使用的“校园No.1”网络竞技平台, 成为新的应用亮点,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 成就了一批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学校, 全区50%的学校成为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大部分学校以信息化特色打造了学校的品牌。

五、立足前沿, 加强合作, 推动教育国际化

我区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为目标, 充分利用网络无边界的优势, 引进国际项目, 推动校际远程合作。全区20多所学校参与ISC国际学校联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和“视像中国”等项目, 与美国、瑞典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开展合作交流;与香港、台湾等地区共同开展“学生潜能预测”等信息技术前沿应用研究, 探索智能教育新模式;还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经验, 开展“未来学校”、“未来教室”研究与实践。

以财务现代化助推高校教育现代化 篇7

关键词:高校,财务现代化,教育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教育现代化水平。”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一、各高校教育现代化离不开财务现代化

(一)高校教育现代化包涵高校财务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正是因为现代化的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所以各高校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各高校财务的现代化。

(二)财务信息化是高校校园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信息查询系统的应用,可以支持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发展,扩展学校的活动领域,增强学校的管理能力。网络技术知识的更新跟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财务信息化的应用,促进了高校领域信息现代化的进程。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打造品牌高校、提高办学效益的必要条件。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财务现代化相辅相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同时更带动了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高校财务信息系统是以网络方式为手段,依托数据库建设,将会计基础数据通过多项应用子系统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从而有效整合、集成、优化、共享各种有效财务信息,以达到有效管理、科学决策、服务师生的目标的财务系统。财务现代化将从纵向上贯通核算力推行学费批扣方式,已经可以做到“二无”收费,即一无现金缴费,二无现场收费。会计核算方面,各高校财务处正全面试运行“网上预报销”业务和软件平台,通过再造各高校财务流程,以“投递式报销”开创“无等候报销”的新局面。网上预报销系统更加规范、科学、简化,将业务流程一体化整合,实现数据共享,自动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从横向上将校内教务口、学生口、科研、人事、后勤有机串联与并联,全面促进各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二、当前高校财务现代化现状

当前,各高校财务处正大力与天才软件公司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与开户银行、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在校内与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加强融合与对接,在校园网信息门户中开通了学生学费欠费信息查询、网上教职工工资及个税查询、科研经费到账情况查询等服务平台和功能。目前,校园一卡通已经具备银校转账、消费支付、身份识别、借书考试等功能。各高校学分制改革基本完成,财务处在收取学生学费这一项工作中通过大生成凭证,减少重复工作,使报销效率得到实质性提高,实时控制额度能让项目组成员心中有数。经估算,推进网上预报销业务的效益/成本等于6:1。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各高校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重核算,轻管理,会计分析不够深入

自成立以来,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方面主要局限于会计核算,由于网络覆盖面较窄,会计核算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滞后,会计信息尚停留在原始数据信息为主的阶段,缺少二次、三次加工后的会计信息,因而对财务管理和学校领导班子决策的参考价值不大,资源共享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

(二)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复合性人才

在各高校与财务软件公司的合作中,大家明显感觉到一个瓶颈,那就是软件开发人员不懂财务,财务人员不懂软件开发,而且两者很难实现较好的沟通。绝大多数高校财务部门也一样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理论功底深厚、精通财务和计算机理论与实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完善培训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逐步形成一支集操作、管理、维护与开发为一体的财会队伍十分紧迫。

(三)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设计思路和整体规划

各高校财务部门在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上各自为政,不同来源的信息缺乏统一的编码和格式。学分制学费管理系统的信息来源于教务处;科研管理系统的信息来自科研处;工资管理系统的信息来自人事处。由于这些内部部门的系统各自的信息编码与格式不尽相同,使得财务处在内部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委托软件公司制作出并同时使用多个接口,才能使得各个部门的数据与财务处的数据自由交换与共享,形成无缝对接,于是产生了较大的内部对接成本。

三、加速财务现代化进程,助推教育现代化的对策

(一)搭建财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各高校正周密规划财务综合信息系统服务平台,统一规范和标准,统一编码和认证,积极打造出诸如校园网财务办公平台(基于最新教育会计制度改革)、财务信息发布平台、Webservice平台、银校互联平台、网上学生缴费平台(即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个人收入申报平台、数字化校园财务数据交互平台以及财务短信平台,涵盖各高校财务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满足师生个性化服务需求。在配置一个财务信息系统服务器之后,增加配置一个独立的查询服务器,在校园网内接入查询服务器,将各高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空间,而数据交换中心是该平台的核心部分。系统将从用户层、应用层、系统层、网络层等多个层次实施安全措施,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

(二)推进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

通过数字化校园及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实现各高校信息的标准化和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同时为财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财务会计流程与高校经济业务的有机融合,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运作,做到信息共享、数出一门。

通过财务的绩效评价来支持各高校各个项目的决策与理财;通过财务的预算、核算与决算使各年度的业务首尾相顾,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使用软件和模型对财务数据深入分析和挖掘,全面反映出各高校财务善和发展趋势,为校内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三)扩展和新增各种未来必需的财务系统与功能

各高校将在财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下,陆续开发出诸如智能排队系统、一站式自助投递报账系统、网银快捷支付系统、国库集中支付银校互联应用系统、公务卡审核报销系统、数字化校园财务数据交换系统等。在以上这些系统已经具备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出诸如银行对账功能、会计报表系统的报表统计分析功能、下级报表接收功能、会计管理系统下的财务分析功能、项目账管理所提供的IC卡发行和查询功能、语间查询功能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储昱.浅析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财务信息化[J].管理观察,2007.

[4]黄志鹏.高校里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技术——校园一卡通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2013(6)中.

[5]张琼瑜.建立财务网络环境,推进高校财务公开[J].教育财会研究,2008(1).

[6]邬松.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功能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现代化[J].事业财会,2000.(4).

[7]鞠妮妮.浅析高校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J].工作研究,2014(5).

教育现代化 篇8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精神,提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将“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落实到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上,提高信息技术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水平和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省于2014—2016连续三年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简称“中职信息化建设项目”,含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工作,推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总结和交流项目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发挥辐射、示范、引领作用,10月13日上午,2016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现场会在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综艺厅举行,全省各所承担2014年至2016年省中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学校及未承担该项目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副主任科员詹宗超主持。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调研员吴艳玲、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罗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化专家王强、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员陈建国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此次會议旨在总结和交流项目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长陈仕楷在大会上介绍了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说,沙溪理工学校作为国家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狠抓课堂教学质量,推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教学模式。他表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学校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沙溪理工学校副校长冯子川作了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推广使用》的发言,肇庆市农业学校副校长曹希培作了题为《立足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言,与大家分享了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及使用的相关经验。

在当天下午的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会议上,罗俊主任介绍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情况,展示了相关成果。吴艳玲调研员总结了广东省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绩,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

回顾展望,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全省概况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旨在提高信息技术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水平,将“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成果真正落到教学实处,让信息化成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是我省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两大任务,为此,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资助这两个项目立项,以实现让学生在实训室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技能学习任务,教师借助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完成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辅导及实训学习成果的评价。所有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广东省中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与全省中职学校师生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省顺应这一潮流,《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要求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省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生学籍、资助和教师管理等信息系统,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就业和人才培养信息。建立职业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员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信息化考试平台,支持远程教育和自主学习。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善的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是广东省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重要工作,据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施,我省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三通两平台”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技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助力下不断改进和创新,屏幕上教师一对多的直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另外,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有了新的平台与途径。数字化还使教学资源的集约利用、校内共享、区域共享、全省共享变成现实,有效缓解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不足的难题。这一做法及推广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做出了很好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提出两个引导性原则,一是引领性。要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二是实践性,要建设突出职教特色,对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支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实训室学习系统。在“引领性”与“实践性”的导向下,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进行项目申报,涌现出沙溪理工学校、肇庆市农业学校等一批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的先进学校。

沙溪理工学校作为项目建设学校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项目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推广,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2014年7月,沙溪理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申报《<汽车维护与保养>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成为当年广东省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建设立项项目,项目建设历经公开招标、校企共建、中期检查、运行使用、结题验收等环节,于2016年9月通过省教育厅验收。目前,系统使用效果良好。2015-2016年,工艺美术专业申报的《<工艺美术专业—陶艺饰品制作>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申报的院 《<服装缝制工艺>一体化實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会计专业申报的《<会计专业-小企业会计>移动教学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再获批准立项。

沙溪理工这四个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均以原有的实训室(工作室)为基础进行改造,建设和强化数字化课程学习功能,除配备学生学习用电脑、教学服务器或教师电脑、智能会议通教学投影设备、视频音频录播系统以及接入校园网外,重点是校企合作开发了各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和教学资源包。其功能主要涵盖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视频录播与存储、虚拟仿真、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答疑、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校企连线等,师生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使用。

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在工作室课堂中的使用,效果非常明显,以“《汽车维护与保养》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为例,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在工作室课堂使用时,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各自的账号登录学习系统,打开《汽车维护与保养》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查阅和观看本课程的教学设计、PPT课件、微课、教学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利用教学视频录播系统,将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汽车维修时的示范操作实时高清转播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无死角观看,同时将教师的示范操作视频录制存储起来,供学生反复观看和学习,然后学生在小组实操时又可将自己的实操过程录下来作为作业提交给教师检查和评价;课后学生还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在线学习,与同学、老师或企业师傅进行在线交流。

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聚焦的是中职专业课的课堂,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工作室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在工作室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均全方位融入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使用,也只有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所具备的教学资源查询与管理、教学视频录播与存储、虚拟仿真、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答疑、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校企连线等功能可以有效地化解中职专业课教学与实训中普遍遇到的难点,全面地呈现和提升“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工作室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现在,在沙溪理工,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已经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智慧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开展开放环境下实训的课堂,专业对接产业、对接岗位、对接前沿的课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课堂。

教育现代化 篇9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郑 彩 香

知识经济的出现进一步推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中就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摆在首要的位置。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对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学校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一、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

教育科研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社会科学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要实施“科研兴校”的办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上广泛运用计算机、电视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以最优设计,调控教育教学过程,推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和高效化。为此,我们重视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内涵”促建设。

学校立足长远,改变了一般人注重“门面”的投资方向,从抓“内涵”入手,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教学设备上来,仅一年多的时间,学校装备了微机教室、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教室、校园管理网络、伙食自动收银系统等,为实现教育技术丙工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教育科研的现代化提供了硬件保障。

2、练“内功”促发展。

要提高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利用率,不仅要建立健全管理、使用和保养制度,更要注重对现代化设备主宰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我们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硬件与软件同步建设。没有丰富的软件,就不可能有硬件的高效。二是人员素质与设施的协调,超越人员素质的设施是浪费。为提高教师素质,我们组织了教学人员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录像机、放像机、幻灯片等使用方面的培训,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作为教学基本功的重要一项,每个人要过关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此项基本功是评优的先决条件,不合格者一票否决。并用讲座、比赛等方式,作为推动措施,使之稳步发展。

3、研“内理”促增效。

为使产出大于投入,提高现代化设备使用率,我们每年都在教育技术开发上下功夫,组织攻关课题。一方面,立足中师教改,面向小学实际,自己动手编制教学软件。瑞 多数教师能自制CAI教学软件,组合现代教学软件。尤其是学校课题组研制的“涂鸦动画制作”、“函数图象”等软件,突出了实效性和实用性,使用过程中反响很好。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加大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科研力度。以国家级科研课题《校园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为重点,全面研究实验,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省内外参加研讨,拓宽获取信息渠道,增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地提高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水平。

二、注重实效,开发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潜能。

开发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潜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是为了更全面高效地育人。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注重其实效性上,放在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上,全面发挥教育技术的潜能作用。

1、计算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使学校管理走向现代化。

多媒体教学网络的研究与启用,使学生能够在由诸多信息单元组成的信息网络中借助各种信息交换通道,根据自己的知识构成、学习目标,进行自主的选择和控制,从发现问题开始,到寻找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直至问题的解决。形成了个别化交互学习方式,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学校NT管理网络的开发与应用,使学校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渡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实现了无纸办公。对全校师生实行量化管理,综合评价,增强了管理的科学性。校园网与因特网的互联,学校进入了信息高速公路,使信息达到了更好的汇总、归类,能够达到与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学校行政管理朝现代化方面迈进了一步。伙食收银系统的启用,提高了伙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后勤管理的现代化。教学领域的题库系统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实施情况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对试卷进行编制、批改,直至最后对试卷的总结评价。教师能由此掌握第一手的反馈材料,为下一阶段教学提供依据。同时,考教分离,可达到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双重评价,为教务工作及教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现代化微格教学技术应用与研究,增强了毕业生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

微格教学系统是对技能进行微化,而后进行科学训练,最后形成完整、高水准技能的训练系统。首先,我们将其应用于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上。通过国家级课题世行贷款项目“JG198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与实验,充分显示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事实已经证明,在教育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学生教学技能,大大缩短了毕业生适应期,使学生形成的技能扎实、有力。其次,我们将其用于在职教师的培训上,不但迅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技能,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意识和现代意识,也为师资培训开辟了一条新路。第三,我们将其应用于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通过学生的一次次认真准备、一次次精心演播、一次次及时的反馈、一次次科学的评价,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水平迅速大幅度提高,在全省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连连夺魁。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有的被省城重点学校“挖走”。第四,我们将其应用于其它劳动技术,使受训者很快地掌握相关的技能,为其在广阔的社会竞争中铺设了一条新路。微格教学系统的开发,使学校的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3、校内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与运用,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校内闭路电视系统的研究、设计与运用,旨在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迈进。第一,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校内闭路电视系统播发的原则是:以学校教育与学生实际所需,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地转录、转播不同类型节目,包括新闻,有教育意义电影、电视剧,科学文化知识等。这不但能起到形象的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多层次、多类型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力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第二,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校内闭路电视系统因传授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备受学生们的欢迎。它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其操作技术的兴趣。尤其是学生电视台现场节目的直播、卫视节目的转播、自制节目的编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第三,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校内闭路电视系统中的学生电视台,是以“用学生自己的视角,以学生自己的操作,发表学生自己的‘作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而设置的。学生电视台,以自己身边的事,教育自己。从节目的制作到播出,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其工作过程中,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校内闭路电视系统增强了自我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现代化 篇10

一、概念界定

(一) 教育现代化

由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历史比较短暂, 很多问题尚在探讨之中, 因此,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一直存在仁智互见现象。台湾学者黄政杰认为, 所谓教育现代化从字面来看, 是指让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 而与现代社会同步之义。教育现代化隐藏的假定是教育不够现代, 它是老旧的, 是需要更新的。大陆学者冯增俊认为, 应针对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范围及模型来作出几种定义:世界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还有的学者认为, 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现代性”的实现, 这种教育“现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是一种教育的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 如“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 教师教育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概念替换, 它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在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一种统称, 是指按照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和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它较“师范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 更为适应于当今世界的科技知识的更新加速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体现了与时俱进。

二、印度的教师教育发展

古代的印度社会, 教师被看作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 因此, 教师都享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与地位。早在古代教育中, 印度就有培训师资的现象。“古儒学校”中的教师先教年龄较大的学生, 然后由他们再教其他学生, 这也被看成是“导生制”的萌芽。到了近代, 教师被认为是一种职业。自1757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后, 印度开始广泛接受外来教育理念, 建立了一些私人训练教师的机构, 培训方式大都采用由英国传教士、牧师贝尔倡导的“马德拉斯制” (即后来的“导生制”) 。1802年丹麦传教士威廉·卡雷在赛拉姆浦尔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所训练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1826年9月, 第一所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师范学校在马德拉斯成立。随着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印度对师范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1952年废止了“师资培训”而采用“教师教育”一词。然而, 由于管理、协调、政策措施方面的滞后, 并未付诸实际。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印度教师教育开始显现出时代性。1978年印度全国教师教育会议通过《师范教育课程:一种框架》文件, 把教师、教师教育同国家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职责、教师教育发展的目标、内容与途径。1985年, 印度的《全国教师委员会报告》进一步指出,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个性, 而且个性的形成服从于印度国家的四个目标:一个统一的、世俗的印度;一个现代的国家;一个创造性的民族;一个具有人道和人情的社会。在新的教师教育中, 教师必须起到促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在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 起鼓励、激励和支持的作用。

三、中国的教师教育发展

中国的教师教育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它与师范教育是分不开的。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首创南洋公学, 特设的“师范院”为中国师范教育之始。1902年, 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始。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形成了文理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各种单科性的学院, 并明确了各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教师的培养培训主要依靠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此后, 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基础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 社会对师资的需求日益增长, 师范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规模巨大、层次分明、结构完备、封闭定向的师范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从事全日制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 还包括从事教师职后培训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师范生的免费教育已基本取消,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开始模糊, 师范教育机构的层次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办学层次显著提高, 高师本科院校不断增加, 师范专科学校和中师相应收缩, 一些艺术、体育、民族和其他高等学校也加入教师教育的行列中, 使从事教师教育的院校的队伍扩大。

四、印度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印度教师专业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探讨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一) 赋予教师教育新内涵

政府和社会都认为教师不应是社会的创造物, 而应是社会的创造者;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更应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与领导者;教师教育应该能培养出有责任感和强烈社会意识的教师, 应该是探求者、思想者与实干者的三者统一;教师和教师教育在学校与社会、社区之间分别起核心作用和桥梁作用。

(二) 在职培训成为主要途径

以学校为本的教师在职培训不仅可以降低培养成本, 而且教师自身投入与参与培训方案和计划的制定, 有助于提高培训计划的适切性与效能。实践表明, 教师的职前培养只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学术性准备与思想性准备, 而在职培训可以使教师把握社会团结、国际形势、多元文化的动态发展, 加深对现实的理解, 有利于教师形成职业责任感和专业发展动力, 并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 教师在职培训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最主要形式和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

(三) 本土化是核心

印度的师范教育曾是西方国家的复制品, 教师教育采用着像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不符合国情的教育理念。为此, 印度教育部门将教育学作为一种针对当地文化的知识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框架, 使教学法也具有多元性;建立反思式教师教育, 使教师能够关注自身所处的环境, 理解周围的社会和政治经济形势;重新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秉心, 充实适应本土文化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Sharma, R.N., &Dr.Rajendra K.Sharma. (2004) .Problems Of Education In India.New Delhi, India:Atlantic Publishers&Dist.

[2]Ghosh, S. (2009) .Education in Emerging Indian Society:The Challenges and Issues.PHI Learning Pvt.Ltd.

上一篇:帆船运动员下一篇:无法实现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