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药物治疗十篇

2024-08-03

多药物治疗 篇1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药物,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是以无排卵或稀发排卵、胰岛素或高雄激素抵抗、多囊卵巢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的症候群, 主要以慢性无排卵、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及痤疮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1]。为了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药物治疗的方法以及疗效, 本文将于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 同时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3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6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无排卵、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及痤疮等临床症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4例。对照组年龄13~35岁, 平均年龄 (19.5±2.5) 岁, 病程8~30个月, 平均病程 (20.7±2.7) 个月;治疗组年龄14~38岁, 平均年龄 (19.8±2.3) 岁, 病程7~28个月, 平均病程 (20.4±2.6) 个月。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Diane-35进行治疗:在患者月经来潮的第5天服用1片/次Diane-35 (含0.035 mg炔雌醇和2 mg酯酸环丙孕酮) , 1次/d。

1.2.2 治疗组治疗组患者给予Diane-35联合吡格列酮进行治疗:在患者月经来潮的第5天服用1片/次Diane-35 (含0.035 mg炔雌醇和2 mg酯酸环丙孕酮) , 1次/d;15 mg/次的吡格列酮, 1次/d。本次治疗以21天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共进行为期3个疗程的治疗[2]。

1.3 疗效标准

(1) 对两组患者的血浆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睾酮等性激素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比[3]。 (2) 对两组患者的FPG、PPG、空腹和餐后2 h胰岛素 (FIns、2 h Ins) 、C肽 (FCP、2 h CP) 水平等血糖及胰岛素相关指标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性激素检测结果比较

经过为期3个疗程的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的血浆卵泡刺激素平均 (6.4±1.7) mmol/L, 黄体生成素平均 (8.8±3.1) mmol/L, 睾酮等性激素平均 (0.8±0.4) mmol/L;治疗组患者的血浆卵泡刺激素平均 (5.1±1.1) mmol/L, 黄体生成素平均 (5.3±1.3) mmol/L, 睾酮等性激素平均 (0.5±0.1) mmol/L,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血糖及胰岛素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FPG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6.7±2.6) mmol/L, P P G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8.9±2.2) m m o l/L, F I n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18.9±6.1) pmol/L, 2h Ins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144.4±14.5) pmol/L, FCP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955.5±133.3) pmol/L, 2 h CP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2766.6±533.3) pmol/L;治疗组患者FPG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4.4±1.5) mmol/L, PPG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6.1±1.6) mmol/L, FIns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23.2±7.7) pmol/L, 2 h Ins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162.5±18.6) pmol/L, FCP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1122.2±142.2) pmol/L, 2 h CP的检测结果平均为 (3155.5±611.1) pmol/L,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 如果没有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月经稀发、不孕等[4,5]。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Diane-35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性激素检测结果以及血糖、胰岛素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均显著优于采用Diane-35治疗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践证明, Diane-35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风英, 程艳霞, 常莉, 盖冰冰, 李辉霞, 叶红芳, 李娜, 刘艺.穴位埋线联合中西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18) :2573-2574.

[2]杨军.不同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6) :35-36.

[3]黄广琳, 艾战秀.药物与手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 :101-102.

[4]欧华.药物和手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4) :80-81.

多药物治疗 篇2

1 临床资料

1.1 病史摘要

患者, 女, 44岁, 因“精神病史20年, 再发10d伴尿少5d”入院。患者20多年前诊断“精神分裂症”, 一直予以口服抗精神药物治疗, 症状控制良好 (具体用药不详) 。10d前, 患者“感冒”后, 精神失常再次发作, 就诊于我市精神病院, 予以抗精神病治疗, 精神症状有所改善。住院期间患者出现饮食差、尿量减少、肝肾功能进行性损害, 继而出现高热、昏迷等症状, 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 拟“多脏器功能衰竭”收住ICU。

1.2 入院查体

T:38.9℃, P:101次/min, R:42次/min, BP:155/88mmHg (1mmHg=0.133kPa) , SaO283%。昏迷, 体型肥胖 (卧床) , 全身皮肤及巩膜无明显黄染, 双瞳孔等大等圆, 光敏, 颈软, 颈静脉无明显充盈, 双肺呼吸音粗, 可闻及明显湿性啰音, 心律齐, 腹软, 肠鸣音存在, 双下肢无水肿。肌张力较高, 双下肢病理反射未引出。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3.2×109/L, 中性粒细胞91.9%, 血小板47×109/L;尿常规:红细胞+++, 蛋白质+;心肌酶谱:ALT 241.57IU/L, AST 1 317.00IU/L, 乳酸脱氢酶5 831.00U/L, 肌酸激酶36 488U/L, 肌酸激酶同工酶25 812IU/L;肾功能:肌酐793.5μmol/L, 尿素氮44.66mmol/L;电解质:K 5.28mmol/L, Na 153.5mmol/L, Cl115.3mmol/L;血气分析:pH 7.405, PCO223.1mmHg, PO279mmHg, HCO3 15.2mmol/L, TCO2 16mmol/L, BE-10mmol/L;胸部CT:右下肺坠积性肺炎伴胸腔积液。

1.4 入院诊断

恶性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

1.5 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时情况较差, 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结合患者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具体情况, 予以抗感染、保肝降酶、抗精神治疗等全身综合性治疗。在整个病程中抗感染治疗是主要的出发点, 先后予以美罗培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伏立康唑联合利奈唑胺, 以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 患者的感染症状得到很好的控制。患者感染症状较重, 住院周期较长, 前后使用抗菌药物50余天, 停用抗菌药物5d后患者一般情况可, 生命体征平稳, 神智清楚, 精神、饮食尚可, 无发热, 能下地行走, 无特殊不适, 予以出院。

2 抗感染治疗分析

该患者入院时发热、昏迷、血常规检查异常、胸部CT提示坠积性肺炎, 提示存在感染症状, 鉴于患者呼吸急促、心率偏快、合并酸碱代谢紊乱及电解质紊乱, 提示患者感染较重, 对于病原菌不明的可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 经验性治疗可选用高档抗菌药物。患者肝功能损害, 不宜选用经肝脏代谢的抗菌药物。对于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 应禁用肾毒性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 ;对于经肾排泄的药物, 应根据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计算用法用量;对于行腹膜透析的患者, 如果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低, 在透析完毕后应追加一剂用量;而对于持续性血液滤过的患者, 最好透过监测抗菌药物血药浓度来调整抗菌药物用量[4]。该患者虽有重度肾功能损害, 但目前正行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 鉴于患者感染重且我院暂未开展抗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建议临床医师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按正常剂量治疗, 监测肾功能并完善相关细菌学检查。临床医师予以美罗培南1.0g q8h治疗。

美罗培南使用5d后, 患者症状稍好转, 痰培养未培养出致病菌,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等均好转, 向临床医师建议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 建议选用药物应覆盖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药物, 鉴于患者血小板计数偏低, 部分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使用时可加重诱发出血风险, 建议选用诱发出血风险低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医生采纳该意见。患者在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1d时出现皮疹, 不排除药疹可能, 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 此例患者在用完当天所有药物一段时间后才发现皮疹, 且同时使用多种静脉药物, 综合考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诱发皮疹的几率低;鉴于目前患者感染症状控制尚可但未完全控制, 未达到停用抗菌药物标准, 建议暂时继续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同时加强抗过敏治疗。患者再次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已有4d, 仍存在发热、血象升高等感染症状, 感染控制情况不好, 鉴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绿脓杆菌具有强抗菌作用, 此次感染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可能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诱发产ESBL酶的阴性菌继发感染有关, 也不能排除合并MRSA或真菌感染, 建议立即行细菌学检查, 必要时先经验性针对产ESBL酶的阴性菌抗感染治疗。

患者连续2次血培养均培养出鸟肠球菌, 结合患者突发严重感染症状, 可排除污染的可能, 应尽快投入针对阳性球菌药物治疗, 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及肝、肾功能情况, 建议选择利奈唑胺。

由于患者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且患者痰培养中培养出霉菌, 且该患者胸片提示双肺重度炎性病变, 加上患者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曲霉菌感染的可能性高, 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应覆盖曲霉菌菌种, 故抗真菌药物建议选用伏立康唑。停用了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予以利奈唑胺联合伏立康唑抗感染治疗。由于利奈唑胺+伏立康唑抗感染治疗在抗菌谱上缺乏对阴性菌, 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的抗菌作用, 建议医师暂不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医生未予采纳。治疗4d, 患者尿培养检查出鲍曼不动杆菌, 痰培养检查出弗氏柠檬酸杆菌, 患者目前粒细胞缺乏, 仍发热, 考虑与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有关, 鉴于患者肝功能正常、肾功能较前好转、血小板计数正常, 建议加用肝肾双排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

患者血培养及导管血培养检查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 证实前次分析存在阴性菌感染无误, 与经验性治疗相符, 很好的把握治疗时机。鉴于患者现一般情况尚可, 生命体征平稳, 感染得到控制, 粒缺得到纠正, 且痰培养未再检查出真菌及阳性球菌, 停用伏立康唑与利奈唑胺。

予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5d, 患者体温、血象、肺部听诊完全正常, 抗菌药物停药指征明确, 停用抗菌药物, 患者神智清楚, 精神、饮食尚可, 无发热, 生命体征平稳, 能下地行走, 无特殊不适, 予以办理出院。

3 药学监护点探讨

精神分裂症HAP发生率为4.17%, 高于总体水平[5], 对于精神病患者, 家属的教育与管理是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药学监护, 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 是摆在临床药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1 指导合理应用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 选择药物。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量, 直至出现最好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为止。不可不顾药物反应, 无限制地应用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这种过量用药的做法不仅浪费了药物, 而且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

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 可换用另一种药物治疗。换药过程中切不可将原药一下子全停, 应逐渐减量撤换, 新药也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量, 至达到治疗剂量为止。一般不主张2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 因为联合用药不一定增加疗效, 而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更突出。

服用抗精神病药一般应缓慢递减剂量, 不能突然停药。突然停药有可能引起戒断反应, 如全身出汗、震颤、焦虑、紧张, 有的恶心、呕吐, 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等, 此时应迅速恢复应用原药的原剂量, 戒断反应才可消失。大部分抗精神病药会引起口水多、震颤, 静坐不能、肌张力增高等不良反应, 这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一旦发生, 应向患者耐心解释, 安慰患者, 做好心理护理。自理能力差的要给予生活上的支持, 多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 改善其睡眠。

3.2 加强患者出院指导

应告知患者规范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 每日定时给药, 保证血药浓度。饮酒及食用某些食物 (如柚汁) 会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 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 避免药物浓度发生大的波动达不到治疗效果或发生药物毒副反应。

3.3 合理开展患者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宣教, 使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相关知识, 熟悉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 告诫患者不可随意换药、停药, 应避免有较大的精神波动, 防止受凉, 加强营养, 提高用药依从性。健康教育是一项操作性强的工作, 药师除了掌握一定原则和技巧外, 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扎实的医、药学专业知识, 掌握与医药有关的相关资料, 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只有这样才能把健康教育的工作做好, 所以要求药师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适应现代医疗模式需要, 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摘要:目的:通过参与医院获得性肺炎 (HAP) 的药物治疗实践,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与开展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抗精神药物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期间主要抗感染治疗药物的合理性, 探讨该患者在整个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临床药师下一步深入临床实践, 探寻临床药师如何对精神病患者开展临床药学监护的工作切入点提供参考。结果:通过药师有效的药学监护, 能够改善HAP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参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开展药学监护, 可避免延误患者的有效药物治疗, 切实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关键词:抗精神药物,HAP,药物治疗,药学监护,临床药师

参考文献

[1]温鹏, 魏敏, 徐玉荣, 等.医院获得性肺炎148例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2) :280-281.

[2]梁玉丽, 刘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治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0) :2816-2818.

[3]龙定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12) :2275-2276.

[4]杨传辉, 仲华, 王凤林, 等.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828.

肝炎药物多 如何选择好 篇3

肝病患者用药基本原则是:针对病情,因人而异;简练精当,恰到好处。

我国现有各种肝病患者近2亿,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丙肝等,还有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等。患者首先要明确自己属于哪一类肝病,还要检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到底该不该用药,用哪种药物合适。各种肝病用药完全不同。例如乙肝和丙肝,主要治疗方法是抗病毒,主要药物为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针对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要用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和硫唑嘌呤等;脂肪肝和酒精肝可以选用硫普罗宁、多烯磷碱酯酶等。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药物,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有些肝病在适应症范围之内就有多种有效药物可供选择,例如治疗乙肝的干扰素,就有普通干扰素a和长效干扰素等;核苷类似物又有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到底该选用什么药物?这就要求做到精挑细选,优中选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如乙肝患者已经进入中年,转氨酶反复波动,有早期肝硬化迹象,化验乙肝病毒DNA阳性,此时最好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再辅助一些抗肝纤维化药物,如复方鳖甲软肝片等。如果患者为正在读中学的学生,转氨酶升高,乙肝病毒DNA阳性,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为B型,选用干扰素治疗为宜。

各种各样的保肝药物不是必须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仅能起到辅助性治疗作用。但恰恰是这些药物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既然是辅助性治疗药物,就不应用药过多,投资过大。目前较为公认的保肝药物有:甘草酸制剂,如甘草酸单胺、甘草酸二胺等;水飞蓟素,还原性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这些药物无需联合使用,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一二种即可。

药物治疗应当遵循。“简练精当,恰到好处”的原则。由于目前可供选择的肝炎药物太多,患者本人难以对这些药物有很深的认识和了解。所以用药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要擅自使用各种药物。一旦使用上肝病药物,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随访和观察,不能擅自停药。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肝炎专科医生必须是对疾病和各类药物都有深入了解的大夫,而不是仅仅为推销某一种药品的推销商。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或疗法)可适用于所有的肝病病人,必须针对每一个肝病患者的具体病情深入分析后,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在各类肝病中,乙肝是患病人数最多、病情最复杂的一类疾病。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预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治疗上也有很大区别。急性乙肝的病程较短,而且多属于自限性,所以治疗应该简单一些,以保护肝细胞和促进黄疸消退为基本原则;不能进食或食欲很差的患者可适当静脉补液,辅以维生素的补充。由于大多数药物的代谢都在肝脏进行,繁杂的用药势必加重有病的肝脏负担,所以不主张用太多药物。

多药物治疗 篇4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单独应用阿胶黄精丸以及阿胶黄精丸分别与二甲双胍、罗格列酮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有胰岛素抵抗(IR)不孕患者效果及促排卵结局的差异。方法:97例Pcos伴有IR不孕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单独应用达英.35)35例,B组(达英一35和二甲双胍)32例,C组(达英一35和罗格列酮)30例,3组患者治疗3个周期后均促排卵。比较用药后对体重、WHR、BMI、糖代谢、性激素及促排卵结局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睾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组、c组患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显著下降;治疗后B组、C组妊娠率较A组增高,周期取消率、OHSS发生率较A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os伴有m不孕患者应用阿胶黄精丸联合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可以明显改善内分泌、代谢紊乱,在此基础上促排卵,可以明显提高妊娠率。但因罗格列酮的用药安全性问题及价格较贵,所以此类患者应首选治疗。

资料与方法,对象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PCOS伴m不孕患者9r7例,均为原发不孕,病史2—12年,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16±2.98岁,28.81 4-3.67岁和27.79 4-3.15岁。所有入选对象均需排除生殖器畸形、输卵管因素、男性精液异常、免疫性因素等导致不孕的因素.而且进入研究前近3月无妊娠、分娩、流产史、未应用激素类药物,肝肾功能正常。

1.1.1 PCOS的诊断参照2003年鹿特丹会议诊断标准。1.1.2 m人选标准①空腹胰岛素(FIN)≥15 mU/L;②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lR)≥2.21,符合其中1个条件即。促排卵周期经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若平均直径≥16岫的卵泡超过4个或使用促排卵药至周期20天仍无优势卵泡发育取消周期。孕早期(≤12周)采血测$.acc水平及超声检查追踪观察胚胎发育情况。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各资料用i±s表示。其中HomalR及HoⅡ邮为非正态分布,取自然对数,使其正态化,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阿胶黄精丸对糖代谢的影响B、C组在治疗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低血糖。B、C组患者用药治疗3个月后FIN、FPG以及HomaIR、Auc憾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omaIR、FPG、FIN下降较C组明显,而C组Auc。降低较B组明显。A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IR无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Homap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药物治疗 篇5

关键词:药物流产,多因素,护理干预

近年来, 受社会观念及生活方式转变等多因素的影响, 妇科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患者呈增多趋势, 药物流产虽避免了患者痛苦, 具有一定有效性及安全性。但受多种条件的限制, 易导致流产失败等情况发生, 虽经有效处理后可达治愈效果, 但却增加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1]。故针对影响药物流产的因素进行分析, 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 是改善预后, 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2]。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224例, 均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药物流产患者, 对造成药物流产失败的因素加以分析, 并实施相应护理干预, 现就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224例, 宫内早孕均经B超检查、尿妊娠试验、妇科检查确诊, 排除药流禁忌证者, 停经时间均在48d及以下。评估标准: (1) 完全流产:尿HCG检查为阴性, 子宫呈正常恢复, 胚囊在用药后自行排出, 较为完整, 或排出不完整, 但B超检查无妊娠图像存在, 自行停止出血, 月经呈正常恢复; (2) 不完全流产:胚囊在用药后自行排出, 但出血时间过长或过多而实施清宫术处理; (3) 药流失败:胚囊用药后第4d仍未排出, 胚囊B超检查仍持续生长, 仍存在胎心搏动, 或采取负压吸引术对妊娠终止者。

1.2 方法

采用药物流产治疗的具体方案为:给予50mg米非司酮口服, 间隔12小时, 共用3次, 第3天晨给予0.6mg米索前列醇口服, 药物应用2h后再进食。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1224例患者中, 完全流产1114例, 失败或不全流产110例。完全流产与流产失败或不全流产间在有剖宫产史、患者年龄≥35岁、孕囊直径≥2cm、孕产次数≥3次、经期≥5d、后倾后屈位子宫等人数分布上比较, 前者各因素存在情况显著低于后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为对药物流产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经相关文献调查并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导致药物流产不全结局或药流失败结局的因素有多方面, 具体为: (1) 孕产次数:子宫内膜在人流术后易发生机械性损伤, 或手术未规范操作导致子宫颈管出现粘连反应, 子宫内膜因多次流产而引发感染, 人流次数越多, 感染和损伤的概率越大[3]; (2) 子宫瘢痕或粘连:剖宫产后子宫粘连或瘢痕形成, 导致子宫所处的位置及宫腔形态均发生改变, 对子宫的节律性收缩造成影响, 不能及时将胚胎组织排出; (3) 孕囊直径过大:孕囊直径较大者, 蜕膜较多, 孕酮在体内呈较高水平, 有效对抗药物效果, 影响药流成功率[4]; (4) 孕妇年龄大:在药物代谢上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年龄越大者药流失败率越高; (5) 经期≥5d:经期较长, 易导致子宫内膜炎发生, 使修复存在一定障碍导致治疗失败; (6) 后倾后屈位子宫;易造成产轴不正, 使妊娠物不能有效排出体外。

针对相关对药物流产造成影响的因素, 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 (1) 心理护理:患者多为未育或未婚女性, 对排胎效果过分担心, 易产生顾虑情绪, 需加强心理干预, 就药物流产方法、注意事项、优势进行讲解, 以增强信心, 提高配合依从性; (2) 把握用药适应证:正确宣传药流知识, 对适应证严格掌握, 应将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可能较长、并发生妇科炎症等向患者告知, 以减少医疗纠纷[5]; (3) 药物指导:按医嘱用药, 向患者讲解药物使用方法、注意要求, 做好呕吐严重时用药的护理; (4) 密切观察:对患者胚囊排出情况加强观察, 对排出的胚胎与孕周是否相符依据停经月份进行评估, 加强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避免意外事件发生[6]; (5) 健康宣教:在药流后指导患者给予化瘀、促子宫收缩制剂应用, 避免劳累、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 给予温补食物应用增加机体抵抗力,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以免对产后子宫收缩造成影响, 并告知月经未恢复前禁止性生活, 对合适的避孕方法加以指导。定时复查, 对药流失败及时发现, 以把握刮宫或清宫时机。

综上, 针对影响药物流产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方案干预, 可显著改善预后, 提高药流成功率,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沈杨, 赵维英, 任幕兰.复方米非司酮终止7周内早孕的临床观察[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6 (6) :464-467.

[2]Neulen J, Williams RF, Breckwoldt M, et al.Non-competitive anti-oestrogenic actions of progesterone antagonists in primateendometrium:enhancement of o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r e c e p t o r s w i t h bl o c k a d e of p o s t r e c p t o r p r ol i fe r a t i vemechanisms[J].Hum Reprod, 1996, 11 (7) :1533-1537.

[3]黄璇.药物流产失败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9, 15 (5) :254.

[4]周德刚.药物流产中子宫位置与流产成功率的关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11 (10) :198.

[5]伏萍艳.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09, 8 (6) :236.

多药物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男42例, 女46例, 年龄19~71岁, 平均 (36.28±1.57) 岁, 病程1~5年, 平均 (2.36±1.25) 年。全部患者通过临床检查疾病诊断明确, 诊断符合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比较组, 每组44例。研究组中患者龄21~49岁, 病程1~4年;比较组患者年龄19~53岁, 病程1~5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比较组选择药物治疗方式, 给予利培酮片服用, 必须充分考虑患者身体差异而选择药物剂量, 控制药物开始剂量范围在1.0~2.0 mg/d, 每日服药1次, 随后逐渐增加服药剂量, 控制范围在4.0~6.0 mg/d, 每天服用2次。出院后维持剂量控制范围在1.0~4.0 mg/d, 每天服用1~2次。

研究组在使用相同剂量、规格和相同生产厂家的药物, 同时采取心理康复方式治疗。心理康复治疗方法: (1)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早期, 完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及信任, 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全部护理措施均在医护工作者指导下开展。消除患者和家属顾虑和不良情绪, 调整其心理状态, 督促患者家属做好对患者的监护。 (2) 每周开展1次健康教育, 每次活动时间保证不少于30 min[2]。医护人员主要介绍精神分裂疾病发生原因、部分诱导因素、临床典型特征、诊断和治疗策略、治疗阶段容易产生的不适反应和并发的疾病类型, 使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大致发展情况、病理机制、转归和注意事项等, 让患者家属通过了解精神分裂症这类疾病而逐渐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3) 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由于精神分裂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 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患者在疾病发作时会影响周围人群甚至他人安全, 极易给他人造成身心伤害, 但是患者并无意识, 往往会对此产生比较强烈的自我厌恶和怀疑心理, 越发加重患者病情, 导致复发率高。家庭成员与社会歧视、就业困难及致残后社会功能下降, 容易产生自悲、丧志与丧失治疗的信心[3]。所以, 采取心理康复方法对患者进行指导过程中, 应该关注患者自身心理, 站在患者立场和患者进行交谈, 充分了解患者当下生活的态度, 让患者充分表达出情感和内心想法。逐渐帮助患者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自身, 乐意接纳自己, 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时看到自己存在的优点, 逐步消除负面心理, 调整精神状态, 提高服药依从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积极性, 学会正确面对疾病, 改变消极悲观心态, 学会乐观看待生活。 (4) 提高患者技能水平。科学合理安排患者进行技能训练, 主要内容包括社交技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培养理解能力等。 (5) 构造有益于患者康复的良好环境。包括建立新的家庭关系良性支持系统与有利患者康复的环境, 减少负面影响[4]。

1.3 疗效判定标准

应用功能评估表 (GAS) 和社会功能评估表 (SSPI) 对患者进行评价, 两种量表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 其中功能评估表 (GAS)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心理和精神状况越朝正常化发展, 社会功能评估表 (SSPI)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社会功能提高幅度越大, 适应社会能力增加[5]。在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对其进行随访, 统计分析疾病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AS与SSPI得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GSA得分为 (74.63±3.42) 分, SSPI得分为 (24.59±3.62) 分, 比较组患者治疗后GSA得分为 (61.38±3.27) 分, SSPI得分为 (15.82±2.71) 分,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GAS与SSPI分值均明显高于比较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半年内随访临床疗效比较

比较组患者0~3个月复发4例, 3~6个月复发11例, 总共复发15例, 复发率为34.09%;研究组患者0~3个月复发3例, 3~6个月复发2例, 总共复发5例, 复发率为11.36%, 比较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 临床患者主要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较为消极的情绪, 以及认知功能异常, 损害患者精神健康, 会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6]。这种疾病好发于青壮年, 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特点是病情严重、迁延不愈、复发率高。现今医学界及心理学界在临床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仍停留在初期阶段, 结合我国精神分裂患者现状, 可以了解到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根本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7]。当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治疗方式大多是对患者进行封闭治疗, 让患者与外界隔离, 进而丧失了和外界沟通的机会,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社会功能, 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相关研究证实, 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分裂患者消极情绪, 创造和谐家庭环境, 提高服药依从性,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其中值得强调的是, 若家属和周围群体过分责怪和歧视患者, 易增加患者的复发率, 所以应该加强和患者交流, 积极帮助患者调整精神状态。还有相关专家表示, 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能局限于控制缓解疾病, 而应该充分降低患者自杀率、抑郁率, 确保患者经过诊疗后能够真正适应和融入社会, 最大可能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这才是诊疗最现实的意义[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GAS与SSPI分值均明显高于比较组, 比较组患者在出院半年之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得知, 联合药物和心理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的具有明显优势, 可以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几率, 提高患者适应社会能力, 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缪从毅, 康波, 王宇峰.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2) :59-61.

[2]邓金勇.药物治疗与心理康复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8) :39-40.

[3]梁红蕾.阿立哌唑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 2015, 28 (4) :293-294.

[4]焦峰, 孔令军, 郑莉娜.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12) :1597-1598.

[5]马艳玲, 张建芳, 刘海斌.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疗效研究[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综合刊) [C].2015, 12 (2) :89-90.

[6]周立发.齐拉西酮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14-15.

[7]冷文君, 覃事彬.心理治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6, 9 (2) :149-150.

多药物治疗 篇7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 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相继实施3个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 特别在2001年全面推行了结核病控制策略, 各级政府积极履行承诺, 不断加大力度, 全国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年间至少避免4000万健康人群感染结核菌和400万人发病, 减少了200万例结核病死亡, 2010年全国涂阳肺结核患者患病率降至60/10万, 比2000年下降了60.1%, 如期实现了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结核病控制阶段性目标。

尽管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严控结核病蔓延, 实行归口管理, 部分检查免费, 免费给予药物治疗。但防治工作依然严峻。目前, 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人, 位居全球第二。2001~2010年, 我国肺结核报告人数始终位居全国甲乙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前例, 60%的患者为贫困地区的农牧民, 我市是贫困地区, 我市结核病发病率居我省之首, 50%为农村青壮年。

2 抗结核药物对肝脏功能的损害

2.1 在药物性肝损害中,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约占药物性肝损害的1 2.4%。

在我国, 对于肺结核初治患者通常采用2HREZ/4HR化疗方案, 而复治或耐多药患者以及其他脏器结核 (如肠结核、肾结核、淋巴结结核、皮肤结核等) 往往疗程要延长至9~12个月, 甚至更长。在长期的结核治疗中, 一些抗结核药物会产生一定的肝毒性, 损害肝功能。下面说说哪些抗结核药物具有肝毒性, 首先是吡嗪酰胺, 半杀菌剂, 它对肝脏的毒性最大, 出现频率最高, 常在用药1个月后发生, 超剂量用药, 延长用药时间更易诱发肝损害。其次为异烟肼, 约有10%患者用药后10周出现ALT升高, 轻度可自行恢复, 1%在用药3个月内出现临床症状, 但部分患者可为暴发型, 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 危及生命。超剂量服药者, 50岁以上、女性、用药2个月以后发病者、血清胆红素超过300µmol/L、肝功能异常仍继续用药者的死亡率较高。利福平在单独应用时, 很少损害肝脏, 但可加重异烟肼的肝毒性。再次, 在使用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时, 患者中有20%~40%出现肝功能异常, 但少有临床症状。其他抗结核药物如乙胺丁醇、链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则很少有肝毒性, 有的几乎无肝毒性。而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和持续治疗是结核病化疗的特点, 它们通过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的肝细胞毒性直接造成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或阻断胆汁排泄功能, 从而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 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中, 80%发生在抗结核治疗的前2个月,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 出现肝功能ALT或AST大于正常值2倍或2倍以上, 并能排除病毒性肝炎及其他损伤肝脏的因素 (如饮酒、服用其他损伤肝脏的药物等) 时, 我们就能认定是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 如出现肝功ALT>3倍正常值、BIL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ALP超过正常值上限1.5倍中的任意一项, 都应果断停用抗结核药物, 并进行保肝治疗, 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患者, 要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治疗。

2.2 目前, 我国结核病的年发病率约130万人, 其中痰抗酸杆菌涂阳的肺结核患者会传染身边更多的健康人群。

所以, 对于肺结核患者, 尤其是痰抗酸杆菌涂阳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规律、全程抗结核治疗尤为重要, 这样才能控制结核病的源头, 控制结核病的蔓延。然而, 在结核化疗过程中, 由于结核药物的肝毒性, 易损伤肝功能, 很多患者不同程度的出现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炎, 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 有些患者不得不中断抗结核治疗。如何避免这种矛盾, 使患者顺利、全程完成抗结核治疗是摆在我们临床医生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院建院50年来, 在临床治疗肺结核患者的过程中, 对服用抗结核药物可能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和针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上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3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

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结核药物的肝毒性, 所以, 及早发现肝功能异常, 对预防肝损害非常关键。我院在临床的治疗过程, 对在正在服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 通常采取在第一个月化疗过程中每周查一次肝功能, 第二个月每两周复查一次肝功能, 以后每月复查一次肝功能, 直至疗程结束, 这样能很好的监测肝功能, 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曾经有报道称, 年龄大、女性、中重度结核病、营养不良、饮酒、慢性肝病、病毒性肝炎、HIV感染的结核患者, 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时, 出现药物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增加, 针对这些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危人群, 为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我们通常在抗结核化疗的同时, 加用一种或两种保肝药物 (如甘利欣胶囊、益肝灵、护肝片、硫普罗宁等) , 监测肝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异常, 基本上都能持续全程完成化疗, 极少有因肝功能损害而中断化疗, 达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

4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

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 出现肝功能异常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 ALT>2倍正常值, 但未达到停药指征时, 可采用加用甘利欣胶囊、益肝灵、护肝片、硫普罗宁、六味五灵片等保肝降酶药物, 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ALT数值, 如果肝功能ALT数值逐渐下降, 则可继续抗结核、保肝治疗。如果肝功能ALT数值上升, 但ALT<3倍正常值, 则可将甘利欣胶囊改为甘利欣150mg日一次静点, 观察肝功能ALT数值变化, 如果肝功能ALT数值>3倍正常值或达到其他停药指征时, 则应果断抗结核治疗, 予以促进肝细胞代谢、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 (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肝细胞生长素等) 。如出现黄疸, 可选择退黄药物 (如熊去氧胆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茵栀黄、复方茵陈注射液、苦黄注射液等) 以及予以补充能量合剂、补充维生素等。对于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 则立即采用多种药物综合抢救治疗。当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 可恢复异烟肼治疗, 但每天应以最小治疗剂量, 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口服。对于吡嗪酰胺则禁止再用, 通过临床观察, 患者亦能完成化疗全程, 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5 总结

药物治疗狐臭怎么样 篇8

药物治疗狐臭怎么样:

狐易康以植物提取液、香精、甘油等为主要成分,产品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大量祛湿、抑菌因子,并添加大量细胞修复配方和多重营养润肤成分。根源调理失衡的汗腺组织及附属组织机能,恢复大汗腺管壁细胞间隙,令大汗腺生态趋于平衡,远离狐臭。同时狐易康可以杀灭腋下细菌,并抑制细菌再生。可以说集抑、治、调、养多重功效于一体!

除臭小常识:

1、要注意清洁,经常淋浴,勤换衣服。

2、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腋窝、乳房等部位的清洁。

3、每天用肥皂水清洗几次,甚至将腋毛剃除,不让细菌有藏身之处。

4、在治疗中,要保持心情开朗,情绪不要有大起大落,且不宜做剧烈活动。

5、戒烟酒、红肉,少吃味浓、油腻或强烈刺激的食物,如洋葱、蒜头等辛辣的食物。

6、多吃清淡以及蔬菜等食物,蔬菜富含较多的维生素,可以充分补充人体维生素,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狐臭味道。

7、多吃瓜果 ,瓜果富含水分,可以将肠胃内有机质排出体外,降低细菌在体内滋生,从而减轻狐臭症状,在夏季应多吃西瓜,多饮水。

8、注意心情进行调节,狐臭患者要对自己的心情进行调解,因为心情激动或者是情绪的起伏都可以加速大汗腺的异常分泌,所以要对自己的心情进行调节。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进展 篇9

1 治疗原则

房颤的治疗原则包括:寻找和纠正病因,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控制心室率, 预防血栓栓塞。

2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包括IA类、IC类和Ⅲ类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心房, 延长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所以, 所有IA类、IC类和Ⅲ类药物均可用于转复心房颤动并维持窦性心律[2]。

2.1 IA 类

奎尼丁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其转复成功率为60.0%~79.6%[3]。尽管奎尼丁转复房颤成功率较高, 而且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奎尼丁长期应用可增加促心律失常几率和增加病人的病死率[4], 故奎尼丁不作为转复房颤的有效药物。普鲁卡因胺用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室率, 以及静脉用于新近发生的房颤, 丙吡胺用于房颤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是治疗迷走神经介导房颤的一线药物。

2.2 IC类

包括氟卡尼、恩卡尼和普罗帕酮。此类药物通过降低自律性, 减慢传导速度而发挥作用, 对新发房颤的转复效果较好。但氟卡尼和恩卡尼有广泛致心律失常作用, 特别是在心肌梗死后或左室功能不全的病人中多见, 应避免用于有潜在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故仅普罗帕酮常用, 但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中, 它的效果显著降低, 故应慎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病人[5]。

2.3 Ⅲ类

2.3.1 胺碘酮

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 它同时具有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 但通常归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它也是相对强的非竞争性的α和β受体拮抗剂, 但无具体临床意义的负性肌力效应。胺碘酮是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病人非常好的选择。对房颤病人的心率控制有协同作用。但胺碘酮可以引起许多副反应, 如肺毒性、肝损害、甲状腺功能失调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ACC/AHA/ESC指南建议将胺碘酮作为多数房颤病人的一种备选药物, 临床有明显心力衰竭或伴明显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除外。对于房颤复发危险极高的病人 (如有严重二尖瓣反流的病人) , 胺碘酮有可能是一线药物中的最佳选择[6]。

2.3.2 伊布利特

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的第一个静脉用于治疗房颤的药物[7],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7月批准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显示伊布利特显著延长心房、心室有效不应期。对发作时间为数周的房颤转复效果较好, 可以用于普罗帕酮或氟卡尼转复失败和转复过程再发房颤的病人。临床应用表明, 伊布利特与钙通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合用, 对其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及疗效尚未发生明显的影响, 已是美国治疗房颤和房扑使之迅速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最佳药物疗法。本药不含碘, 不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但临床上大约有4%的病人会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TDP) , 因此应用伊布利特后至少监护4 h以上。故伊布利特应避免用于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值较低或心功能不全病人[8]。

2.3.3 多非利特

与伊布利特作用机制相似, 对心房作用比心室更为明显, 属于第三代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用于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使心律转为窦性节律。对发作时间超过1周的房颤转复效果良好, 对于心房扑动的转复效果好于房颤。TDP的发生率仅为0.8%。该药口服吸收良好, 生物利用度90%, 是其主要优势[9]。

2.3.4 决奈达隆

是在2004年8月欧洲心脏会议上报道的一种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是胺碘酮的类似物, 与胺碘酮相比, 因其不含碘所以没有器官毒性, 且半衰期为1 d~2 d, 更便于调整药物剂量。EURIDS和ADONIS[10]研究中评价决奈达隆维持房颤或房扑病人窦性心律试验, 共筛选了1 200多名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病人, 试验第一年的数据表明每日使用400 mg可适度延长无房颤间期。与安慰剂组比, 使用决奈达隆可使房颤复发间期延长 (2.3~2.7) 倍, 复发率减低27.5%~33.0%。ERATO试验提示, 该药在静息和症状限制性运动中均能有效控制心室率, 没有TDP和心脏外毒性的发生, 也可用于心室率的控制。该药耐受性良好, 因此在控制房颤、心房扑动发作方面似很有前途, 因为它改善了胺碘酮的副反应而保持对心律失常的较好疗效, 在这方面有望取代胺碘酮。但在最近的ANDROMEDA (the Antiarrhythmic Trial with Dronedarone in Moderate to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Evaluating Morbidity Decrease) [11]研究却被早期中止, 因为临时安全性分析表明, 接受决奈达隆治疗有增加病人死亡潜在的危险性。因此研究建议除非有更大规模的临床实验数据, 对于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不应该接受决奈达隆治疗。

3 控制心室率

房颤治疗中心室率的控制常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快速心室率会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故应选择作用于房室结, 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和增加其隐匿传导的药物。主要应用的药物为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及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洋地黄类药物目前已经不作为控制快速房颤的一线药物, 主要用于静息状态下心室率的控制, 适用于心脏明显扩大或伴心功能不全者。β受体阻滞剂是房颤时控制心室率的一线药物, 可以很好地控制静息和活动时的心室率。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要优于钙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作用的药物。对支气管痉挛或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而言, 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心室率效果优于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也有降低心室率的作用, 但因其不良反应只作为二线药物使用。当严重疾病病人伴快速房颤且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时, 应用胺碘酮可能有效[12]。

4 预防血栓栓塞

由于房颤病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是无房颤者的5倍, 其病死率增加2倍, 故在房颤治疗中抗凝治疗防止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十分重要。目前最为常用的是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华法林应用于多于一个中度危险因素的房颤病人, 这些因素包括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糖尿病[13]。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建议维持在2.0~3.0, 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发挥预防脑卒中最大疗效, 也能避免出血并发症。目前华法林的初始剂量推荐为 (2~3) mg/d, 需定期检测INR并根据INR值调整剂量, 密切观察抗凝疗效及出血等不良反应。阿司匹林 (81 mg/d~325 mg/d) 应用于低危险度或对华法林禁忌的病人[13]。值得注意的是, 临床研究已表明, 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 抗凝效果并不好, 而且可大大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希美加群是一种直接口服凝血酶抑制剂, 口服后迅速转变为有效活性成分美拉加群。但是因为有明显的肝毒性, 已从药品市场撤销。

5 结 语

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 篇10

1 一般治疗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降压, 使血压稳定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水平,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恶化。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上是对每个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WHO-ISH认为, 任何一类均可作为高血压的初始治疗药物, 药物的使用顺序如下:利尿剂、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α-阻滞剂, 一般从最小剂量开始, 用药一般每天1次, 以防止靶器官的损害, 国内许多临床实践及实验表明, 2/3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多种降压药物使血压稳定达标。现被临床证实有效的联合用药组合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 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 +β受体阻滞剂, 钙拮抗剂+利尿剂, 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钙拮抗剂+ACEI或ARB。采用联合用药能有效避免长期大剂量产生的副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 应逐渐摸索一个有效最小剂量, 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在血压平稳控制1~2年后, 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减少药物的品种和剂量。

2 高血压并发症的降压治疗

2.1 脑血管病降压目标

由于高血压的原因, 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下降, 脑血流减少, 所以需要更高的血压来维持血流的流动。在临床上, 针对不同的脑血管疾病而采用不同的降压药物。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临床首选CCB尼莫地平, 主要是因为尼莫地平能选择性扩张血管, 无盗血的现象, 在增加脑血流量的同时不影响脑代谢。对于脑动脉硬化患者, 降压目标为140~150/90~100mmHg,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不宜降压治疗, 一般认为, 收缩压180mmHg, 甚至达220mmHg才需要进行降压治疗, 对于急性期是否需要降压目前没有一致的观点。脑梗塞慢性期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再次复发, 控制好血压是基本的要求, 血压一般控制在140~160/90~100mmHg为宜, 原血压偏高但未达标者, 建议降至120/80mm Hg左右, 并坚持长期服药。应选用既有良好降压效果又有扩张脑血管作用的药物如ACEI卡托普利, 或以ACEI和利尿药联用[1]。

2.2 冠心病降压目标

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是正常血压者的2~4倍。在临床上,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的降压药物的应用应全面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多数学者认为将收缩压控制在85~90mmHg最为理想。适当的降压可降低左心室负荷, 改善心肌缺血的情况。对于冠心病患者首选长效CCB与β-阻滞剂。CCB可扩张血管, 降低外周力, 降低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侧支循环等。原发性高血压可选用非洛地平5mg, 1次/d, 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每日服用75mg阿司匹林可预防心肌梗死。β-阻滞剂能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和再梗死的发生。

2.3 糖尿病降压目标

高血压在糖尿病人群的患病率大约在40%~55%,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风险大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 大多数学者认为血压的控制目标≤130/80mmHg, 这样能够减少发生肾病的危险性。但是同时有可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率和肾脏损害。一般药物多采用ACEI、CCB。ACEI可减慢肾病进展, 减慢血压正常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2.4 肾脏疾病降压目标

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肾功能障碍, 而肾功能障碍又可引起高血压加重, 导致恶性循环发生。因此适当的降压可以缓解肾脏疾病的发展, 大多数学者认为, 血压降到150~160mmHg为宜。对肾功能不全者, 首选CCB, 其次为ACBI (如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应禁用) , 亦可采用α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在早、中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 但要注意低血容量或病情晚期可使肾功能恶化[2]。

3 高血压急症的降压目标

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脑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 (BP≥180/120mg) , 同时伴有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急性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3]。高血压急症治疗原则是迅速降压和控制性降压。降压治疗是将血压逐步降低血压, 降至安全范围, 一般在160/90mmHg左右稳定病情, 防止靶器官损害。常用降压药物有 (1) 利尿剂 (2) 受体阻滞剂。常用的药物有拉贝洛尔, 可用于急性心力衰竭以外的各种高血压急症, 每10min静注20~40mg能逐步将血压降低到预定的目标值, 达标后改用口服;或用0.5~2mg/min持续静滴也能有效逐步降压[4]。 (3) 血管扩张剂。主要应用药物为硝普钠。松弛血管平滑肌, 有效且快速降压并能降低左右心室的前负荷, 减少心肌耗氧量。 (4) 硝酸甘油。比较适用于伴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者。此药使用方便、血压下降平稳。是高血压急症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高血压,并发症,降压,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学夫, 龙登毅.高血压主要并发症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J].中国药房, 2008, 19 (26) :2069-2070.

[2]韩玉玲.高血压治疗要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2B) :68-69.

[3]郑德力, 孙得玲.高血压急症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5) :63.

上一篇:优化注浆参数下一篇:高中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