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软弱围岩六篇

2024-08-01

富水软弱围岩 篇1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力开发基础建设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进行隧道工程建设中这就不可避免得涉及到更多更长的软弱围岩地段,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建议把强度低、风化、破碎的岩层统称为软弱围岩, 在这一类岩层中开挖的隧道, 我们称为软弱围岩隧道, 软岩的外观结构较细, 硬度较低, 软岩在富水情况下会出现遇水软化, 显示出一定的可塑性、膨胀性等水理性质, 若逐渐软化隧道周边土体, 会使土体抗剪强度降低, 给施工造成难度, 严重时会造成塌方。因此, 软弱围岩在富水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塌方是一大难点。

1 主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1 施工方案选择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对比各施工方案的优缺点, 如隧道采用全断面开挖, 每循环施工时间较长, 围岩在支护前变形能释放较完全, 隧道围岩变形较大, 对于软岩大断面隧道, 若采用全断面开挖, 往往来不及支护, 隧道即发生塌方事故, 故一般情况下大断面软岩尽量隧道开挖采用分部开挖。在软岩隧道内采用机械开挖对围岩的扰动比采用爆破方法要小, 围岩的稳定性相对就好些。在隧道掘进过程中, 围岩的变形自掌子面前方1.5倍~2倍洞径处即已开始, 当采用快速掘进时, 循环时间较短, 往往在隧道开挖后, 立即进行临时支护结构施工, 这样软弱围岩隧道围岩时间效应影响较小, 在具有蠕变性质的软弱围岩隧道掘进时, 其掘进速度的快慢, 往往直接影响围岩的稳定, 掘进速度太慢, 掌子面前方的岩体在掘进前即进入了松弛破坏阶段, 围岩甚至随挖随塌, 给支护工作带来了施工难度。因此, 应选取工序简单, 施工干扰少, 临时支护量少, 质量易于保证, 工效高, 工期短, 成本低的方案。

1.2 施工过程中的受力体系转换

施工的临时施工支护虽不构成隧道的主体结构, 但它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临时施工支护并支护后形成的受力结构由于施工的继续进行又需拆除, 这就造成受力体系将发生转换, 因此, 只有在主体初期支护支点作用于临时支撑面时方可拆除临时支护。

1.3 排放水系统

软弱围岩在富水情况下易发生塌方, 施工难度大, 设计中放水措施较弱, 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结合设计意图, 在施工中采取了设置软式透水管、盲沟等引排水措施, 也可借鉴其它隧道排放水的经验, 因地制宜, 把防水效果的好坏作为检验防水措施优劣的标准。

工程中的漏水主要分为点漏、缝漏、面漏3种类型。对隧道渗漏水病害进行整治, 可先按注浆、后嵌缝堵漏或凿槽排水、抹面的顺序进行治理, 各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调整。对典型软岩、裂缝水较发育隧道渗漏水的整治, 应先分析渗漏水形成的原因, 在针对不同的渗漏水形式, 采取不同的堵排方法。隧道应以预防渗漏为主, 设计方面应尽量探明地质、水文条件, 采取适合的给排设计。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地质、水文变化采取相应防排水设施。

1.4 地基加固技术

施工设计方案不成熟, 稍有疏忽, 就极有可能造成塌方。因此, 对于这些地段的地表预加固措施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中可通过地基锚杆, 混凝土垫层, 注浆加固与堵水等措施进行,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软弱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增大整个支护体系的安全系数, 抑制地表沉陷, 减轻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有效制约软弱围岩位移。

1.5 监控量测

施工中对围岩的监控要紧密结合施工过程, 在动态施工过程中, 围岩经过多次扰动后, 变形产生多次叠加, 这些复杂的动态关系, 都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监控量测来加以确定和处理。目前现有研究成果的不多, 需要在这方面不断积累数据和经验, 这就有必要建立健全监控量测体系及监控基准来指导设计和施工并研究预测和预报施工中可能发生的事故。

2 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

某隧道工程, 本段地形为海积平原及台地, 上部为人工堆积素填杂土、粘土, 下部为花岗岩残积层及风化程度不同的花岗岩, 属于软岩, 地下水丰富。

区间暗挖隧道采用台阶法施工, 全环设格栅钢架, 采用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形成联合支护体系, 超前支护沿拱部外轮廓施作超前小导管, 施作范围为拱部120°, 导管与格栅钢架双面焊接。初期支护体系由格栅钢架+纵向连接筋、锁脚锚管+喷混凝土组成。台阶长8m~12m。上台阶开挖至SK14+318处, 砂质粘性土遇水软化成流塑状, 拱部右侧出现渗漏水, 并伴有泥石流涌出, 拱脚处出现水平裂缝。经监测, 拱部沉降较大, 为此采取应急措施:在上台阶施作临时支撑, 同时封闭上台阶, 施工下台阶, 尽快形成封闭环。某日刚开挖完毕, 尚未架立格栅钢架, 拱部右侧出现突水, 并伴有大量泥石急剧涌流而出, 坍塌物填塞, 整个下台阶, 难以清除, 同时拱脚处裂缝加大, 初支混凝土逐渐剥落, 造成右侧拱部突然垮塌, 从拱部连带拉裂5榀格栅钢架, 初期支护已失去支护能力。

2.2 工程事故处理

对洞内塌方地段采取临时支撑加固, 在塌方体底部用钢管向外排水, 然后用喷混凝土将坍方体覆盖封闭;为了抑制洞内积水造成的土体软化, 对洞内排水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 用抽水机将积水排至竖井处集水坑, 再用水泵将水抽入地面蓄水池, 经沉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中;下台阶在塌方后变成了斜坡状, 对其采取全封闭以, 确保施工安全, 具体为打入钢插板, 并用水泥砂袋垒砌成台阶, 控制了土体的流动, 然后采用喷混凝土封闭;对下台阶软弱土体打入注浆导管进行注浆加固, 确保下台阶的稳定性。封闭完成后, 对拱部右侧塌方地段进行注浆, 加固土体, 减少拱顶沉降, 在隧道两侧布设注浆小导管进行地表加固;塌方发生后, 及时对洞内塌方地段和深南大道地表加强施工监测, 加大监测频率, 对洞内各测点和地表监测点每天2次。

2.3 处理效果

地表沉降较大, 一是由于塌方引起的, 另一方面由于地表降水引起土体收缩固结所致。经过地表注浆加固后, 地表沉降逐渐趋缓, 有个别地方略有回升。洞内经过支撑加固和注浆加固后, 沉降和收敛得到了有效控制, 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安全。

3 结论

公路隧道富水软岩段的施工, 一定要根据地质条件, 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和支护方式, 坚持“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施工方针。不良地质隧道施工中应切实做好围岩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逐段核实围岩类别, 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了减少软弱围岩在富水情况下塌方的发生, 必须根据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针对性地采取正确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齐景狱, 等.隧道爆破现代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富水软弱围岩 篇2

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正线长度为299.18 公里 (其中利用既有胶济线13.3 公里) , 总投资371.3 亿元, 为客运专线铁路, 正线数目为双线。项目设计时速250 公里, 预留每小时300 公里。全长5505m的蓁山隧道位于青烟直通线上, 为全线最长隧道, 是全线的工期控制性工程。隧道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境内, 隧道的最大埋深124.3 米。

隧道所处地质条件复杂, 跨越两道断裂带, Ⅳ、Ⅴ级围岩比例达63%, 结构组成以强风化片岩为主, 塌方段处于断裂带小里程侧40m, 经超前地质预报揭示该段围岩破碎, 地震反射界面较明显, 隧道围岩节理裂隙发育, 结构面杂乱, 含裂隙水, 岩体结构面破碎较严重, 围岩节理极发育, 疑为断层破碎带位置前移, 围岩完整性和稳定性很差。

2 隧道坍塌原因分析

设计院和施工单位通过在现场一起查看后综合分析得出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为设计围岩级别与实际围岩级别相差太大, 隧道前方围岩在开挖后产生失稳坍塌并引起的已施作的初支结构坍塌, 坍塌部位为拱腰以上, 具体为拱顶以上7m的空腔向拱腰部位延伸。塌方段后方按设计为Ⅳ级围岩, 采取0.8m每循环格栅钢架支护, 围岩稳定性一般。在开挖至塌方段后发现围岩岩性突变, 岩体呈松散体, 裂隙水较发育, 拱顶岩体稳定性极差, 伴随掉块。后方初期支护钢架变形明显。人员及机械撤离后半小时拱顶即发生坍塌并向后方延伸10m。

3 处理措施

3.1 方案概述

根据塌方后地质综合分析, 塌方体位于拱顶以上8m向两侧拱腰延伸, 后方10m范围内被塌方松散体掩埋。拟采取设置止浆墙并在拱部泵送自流式混凝土结合超前大管棚支护的方案进行处理。注浆之前先施作止浆墙, 并预埋泵送管接入塌腔内泵送自流式混凝土形成护拱提前固结掌子面上方松散体。再在止浆墙上打设大管棚并注浆固结拱顶以下及塌方体前方的松散体。

3.2 止浆墙施工

止浆墙采用C25 混凝土浇筑, 厚2m, 周边采用2 排环向间距1.2m, 排距1.2m, 长2.5m的 Φ25mm砂浆锚杆, 嵌入围岩1.2m。周边预埋2m长的 Φ42mm小导管, 止浆墙浇注完成后, 通过导管进行注浆对止浆墙与初支护间的裂隙进行封闭。止浆墙施工过程中, 基础必须落在基岩上, 基底虚渣必须清理干净, 防止虚土引起止浆墙下沉和注浆过程中漏浆。混凝土浇筑前对前方流水进行集中引排, 防止流水对止浆墙混凝土强度造成影响。止浆墙混凝土浇筑前在空腔位置埋设2 根混凝土输送管, 待止浆墙浇筑后对塌方体上方空腔进行泵送C20 自流式混凝土回填。

3.3 径向注浆加固

为了保证超前大管棚注浆过程中后方初支安全, 对止浆墙后方12m范围内上台阶初支采用小导管进行径向注浆加固, 加固范围为塌方体前12m范围, 径向为初支轮廓线外3.5m, 注浆采用普通水泥单液浆。

3.4 拱墙及时施工

为保证掌子面塌方处理的施工安全和防止因后方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引起后期拆换拱架, 在施工止浆墙和径向注浆期间, 尽快将仰拱跟进至距离止浆墙25m处, 二衬跟进至距离止浆墙45m处。

3.5 超前大管棚支护

径向注浆加固完毕后, 多功能地质钻机进场开始打超前大管棚, 超前大管棚钢性支护长25m, 开孔沿初支轮廓线内50cm, 环向间距35cm, 外插角5~7 度, 共布设43 根, 管棚孔可兼作周边上断面检查孔。大管棚采用外径 Φ89mm, 壁厚5mm热轧无缝钢管加工, 每节长3m, 两端分别设7cm长的内外连接丝扣, 前端加工成椎形尖端并封闭。管壁沿两条垂直直径布设四排 Φ10mm对称溢浆孔, 梅花形布设, 孔间距45cm, 每根管棚侵线部分采用推进器将管棚推入孔底, 以便于开挖支护, 管棚安设完成后进行全孔一次性管棚注浆, 注浆参数同径向加固注浆。加固范围为外圈终孔上台阶在开挖轮廓线外6m, 中台阶在开挖轮廓线外5m, 仰拱在开挖轮廓线外3m。

3.5.1 注浆顺序

3.5.1.1 先施作G23、G35、G15 三个孔作为超前探孔, 对坍方体情况进行判释, 在这3 个孔钻孔过程中如遇到较大空腔直接下入钢管泵送低标号砂浆对空洞进行回填。泵送砂浆回填空洞的孔仍需要进行布孔注浆, 确保注浆加固效果。

3.5.1.2采取先外后内、由上到下、间隔跳孔的施工方式进行。

3.5.2注浆过程记录。该段设计注浆量约为1200m3, 由于加固段处于坍塌体内, 其洞顶存在空腔, 实际注浆量可根据现场注浆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做好记录。

3.5.3 注浆效果检查。注浆过程采取P-Q-t曲线分析、反算浆液充填率、堵水率及检查孔等方法对注浆效果进行评判。检查孔数量为帷幕注浆孔的10%, 重点检查异常区域, 检查孔无涌泥, 不塌孔, 涌水量小于1.5L/min·m。

3.5.4 注浆结束。单孔注浆结束标志为注浆压力逐步升高至设计终压, 并稳定10min以上, 单孔注浆进浆速度为开始进浆速度的1/4。当所有孔都注浆完毕后, 检查孔有浆液流出时即可停止注浆。

3.6 破除止浆墙开挖塌方段

注浆结束后即可破除止浆墙, 首次爆破采用小剂量药包, 先破除中心部位混凝土墙, 再对周边进行修复爆破, 切忌一次装药量过大, 造成二次塌方。止浆墙破除后按照变更后Ⅴ级加强施作初期支护结构。塌方段处理完后及时对前方地质进行超前探测, 根据前方地质情况及时变更支护级别, 确保施工安全。

4 结论

按照此方案安全的通过了塌方段, 总结此次塌方处理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隧道出现掌子面塌方的时, 要对隧道靠近掌子面塌方段已施作初支段落采取径向注浆进行加固, 同时加快二衬仰拱及拱墙的施作, 及时封闭成环;再保证已施作段安全的前提下再对塌方形成的松散体进行固结处理。

4.1 当隧道塌方后, 不要轻易去清除塌方渣体, 一般应先待塌方体相对稳定后, 对塌方体表面进行喷混凝土封闭, 防止塌方体滑移, 然后再加固未塌方地段, 防止塌方范围扩大, 最后向塌方体注浆加固为后序开挖做好准备。只有通过前方封堵, 后方加固, 对塌方区形成合围, 才是防止塌方恶化的有效方法。

4.2 一般隧道坍塌后形成的松散体巨大, 前方围岩情况不明, 打设超前大管棚要打入到前方原状岩体中, 利用浆液将前方松散体固结成整体, 从而为二次开挖提供安全工作面。

4.3 施工中要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重视地质预报工作, 不可偏信既有设计结论。每次开挖后都要认真进行地质素描工作, 为动态调整支护结构形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 (TB_TZ214-2005) .

[2]饶军.隧道问题塌方处理研究 (2007) .

[3]黄成光.公路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软弱围岩隧道爆破技术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软弱围岩;隧道爆破;设计;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4-0012-02

1工程概况

新林隧道位于王屋山区,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全长670 m。隧道位于王屋乡新林小学附近,属侵蚀剥蚀底山丘陵区(Ⅱ)。隧道轴线通过处最高海拔约578 m,最大相对高差约55 m。山体走向呈南北向。新林隧道区内岩石节理裂隙普遍发育,隧道区围岩主要发育产状为90°∠88°、60°∠85°、200°∠28°、183°∠40°的四组节理,节理以平直为主,多闭合,节理密度2~5条/m,局部密集可达7条/m。隧道区段内岩石为砂岩、粉砂质泥岩,抗风化能力较弱。进洞口段自然坡向东倾,地形坡度200~400,为斜坡地形,表面残坡积层较薄,部分缺失,岩性为亚粘土,属V级围岩,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二马营组砂岩、粉砂质泥岩,强风化层厚约1.5 m,围岩稳定性差,BQ<250,属于Ⅴ级围岩。

本隧道穿过砂岩强风化、弱风化层,埋置浅,地下水不发育,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贫乏。

2软弱围岩隧道爆破开挖方案确定

在开挖过程中应根据围岩类别(或级别)选用合理的爆破参数和掏槽形式、爆破材料、起爆方式、装药结构及堵塞材料,尽量减小爆破对围岩和邻近洞室的扰动和破坏,严格控制超欠挖和爆破震动速度,充分保护围岩的自承能力。前一洞室爆破对相邻洞室爆破震动速度的影响应控制在5 cm/s之内。

3钻爆设计

3.1钻爆设计方案

总的设计思想是拱部采用光面爆破,边墙采用预裂爆破,核心采用控制爆破,掏槽采用抛掷爆破的综合控制爆破技术。根据开挖方法分别采用半断面及全断面两种爆破方式,采用非电毫秒雷管爆破网路。对Ⅴ级和Ⅳ级围岩采用半断面台阶方式爆破,为减轻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开挖断面采用多段位非电雷管进行网路设计。

根据本项目围岩特点,Ⅳ级围岩为软弱粉砂岩,采用直眼掏槽、斜眼掏槽混合使用。眼深小于2 m时采用斜眼掏槽。

在风化、破碎较严重的地质条件下,宜采用光面爆破或轮廓线钻眼法,或者预留光面层光面爆破开挖修边。

3.2底板眼钻爆要求

①将底板眼分成几段分开起爆,这样能减少底板眼同段起爆,共同作用的炸药量,改变了底板眼抵抗线的方向,实际上缩小了底板眼的抵抗线,从而可以减小底板眼爆破产生的地震强度。

②起爆顺序:掏槽眼→掘进眼→内圈眼→底板眼→周边眼。

③选择雷管段号时注意三点:第一,合理的段间隔时间;第二,同一段炮眼的装药量应小于最大单段的允许装药量;第三,前一段的爆破要尽量为后段爆破创造良好的临空面。

3.3爆破参数的选择

通过对爆破试验确定爆破参数,光面爆破参数表总结如表1。

对爆破参数选择的注意事项:

①软岩隧道采用光面爆破的相对距离(E/W)宜采用表中的最小值。

②装药集中度(q)按照2号岩石硝铵炸药考虑,当采用其它炸药时应进行换填,换算指标主要是猛度和爆力(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③采用光面爆破时,爆破振动速度应控制在:中硬岩15 cm/s,软岩5 cm/s。要求爆破的振动速度是根据离开挖工作面1~2倍洞跨处实测得的,它可以用速度传感器将所得的信号通过测震仪放大,在光线示波器记录得到。光面爆破以后,开挖岩面上不应该有明显的爆震裂缝。

3.4软弱围岩光面爆破器材的选择(统计如表2)

①掏槽眼、掘进眼选用乳化炸药。

②周边眼选用低爆速、低密度、高爆力、小直径、传爆性好的光爆炸药。

③起爆雷管选用分段微差非电毫秒雷管。

3.5周边眼参数选用及钻眼要求

周边眼参数经验计算公式:

间距:E=(8~12)d (d为炮眼直径),cm;

抵抗线:W=(1.0~1.5)E,cm;

装药集中度:q=0.04~0.19kg/m;

3.6炮孔设计及施工

①炮孔布置。先布置掏槽眼、周边眼,再布置底板眼、内圈眼、二台眼,最后布置掘进眼,掘进眼均匀布置,内圈眼间距为周边眼间距的1.5倍,抵抗线为间距的0.7倍。根据经验,不至于使底板越爆越高,底板眼设计下插角度;二台眼、底板眼也要比掘进眼适当加密,确保考虑到先爆破眼的部分石碴堆在上面,减少爆破负荷。

②炮眼深度L。软弱围岩隧道通常以循环进尺作为眼深,掏槽眼加10~20%。在软弱围岩中,根据经验,一般宜在1.0~1.5 m范围内考虑,新林隧道根据进度及爆破效果,选择炮眼深度为1.5 m。

③炮眼数目N。在小直径(35~42 cm)炮眼,开挖断面积在5~50 m2的条件下,单位面积钻眼数为1.5~4.5个/m2。在计算时注意:软岩隧道的炮眼平均装药系数n大约在0.2~0.4的范围内;单位炸药消耗量在大断面爆破与小导坑爆破不同,可参照表3;若采用光面爆破,炮眼数目应增加20%左右。

④光面爆破单孔装药量的计算。

式中:

Qk——单孔装药量,g

β——光面爆破炮眼装填系数

L——炮眼深度

ρ0——炸药的密度,g/cm3

dt——炸药直径,cm

爆破总装药量的计算:Q=Qk·S·L··· (kg)

S——开挖断面积,m2

L——炮眼深度,m

钻孔作业及装药结构及堵塞方式按有关施工规范执行。

4爆破效果

在新林隧道软弱围岩(Ⅳ、Ⅴ级)爆破施工中,对钻爆设计进行优化,从直眼掏槽到斜眼掏槽方式及组合斜眼掏槽方式进行优化,爆破效果显著,线性平均超挖13.2cm,炮眼利用率均达到90%~95%,边墙光面爆破炮眼保存率62%,采用预裂爆破可达80%(Ⅳ级围岩),几乎每茬炮进尺均达1.5 m(孔深1.7 m)。这一效果极具经济价

值。

5结 语

①软弱围岩隧道爆破施工中,宜采用台阶法施工,对爆钻设计,先现场试验,再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

②对于水平平行状岩采用预裂爆破效果较好,在倾斜状层状围岩中实施光面爆破效果较好。

③对于软弱围岩隧道钻爆法施工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施工方法,可以采用工程类比法和现场试验法相结合选择爆破参数,要不断的总结。

参考文献:

[1] 黄成光.公路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王梦恕.浅埋隧道暗挖法设计——施工问题新探[J].隧道建设,1992,(2).

[3] 齐景狱.隧道现代爆破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富水软弱围岩 篇4

软弱围岩及富水地段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高速铁路投入力度的加大,势必会对高速铁路的施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隧道作为高铁的主要组成部分,施工工艺显得尤为重要。而软弱围岩,特别是含水量较大地段的围岩,如何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尽快的开挖、支护、封闭,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 隧道;施工技术;软弱围岩;开挖。1.软弱围岩的施工难点 1.1软弱围岩的特点

开挖工序作为隧道施工的重点环节,影响着整条隧道的施工质量和进度,而随着围岩级别的递增,开挖难度也逐渐加大,特别是Ⅴ级围岩,岩体极为破碎、容易风化,受爆破震动影响显著,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挖完成后,及时支护闭合,同时做好监控量测。1.2软弱围岩的开挖方法

本文针对京沈客专在建的三棱山隧道,结合大型机械化施工工艺,对Ⅴ级围岩的开挖支护和衬砌注意事项做出了几点归纳。

三棱山隧道1#斜井沈阳方向围岩类型较复杂,围岩Ⅱ级至Ⅴ级交替,其中,Ⅴ级围岩地段,岩体自稳性非常差,基岩裂隙水较完全发育,而对掌子面前方围岩的预见性的手段有限,仅靠地质预报和掌子面素描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施工安全起见,我项目采用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的开挖方法,严格控制上台阶一次性开挖进尺,根据掌子面围岩的不同区域,合理的调整打钻时的外插角度,特别是拱脚处,如果外插角度过大,爆破时会对破碎的围岩造成更大的扰动,会对支护工序造成很大的隐患。同时,视岩层的坚硬程度,对单孔装药量也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岩层尤为破碎和不稳定的部分,可以选择破碎锤进行敲击,同时挖机配合进行清理碎渣。开挖工作完成后,及时测量开挖轮廓,坚决避免欠挖的发生,在考虑软弱围岩变形较大的情况下,对理论预留的变形量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适当的放大了开挖轮廓线。中、下台阶的开挖要交错进行、及时跟进,单侧每个循环的开挖进尺不应大于两榀拱架间距,拱架间距宜在0.6米至0.8米之间,同时,避免拱架悬空。2.支护方式多样性

开挖完成以后,要尽快的对外漏的围岩进行支护封闭,为了增加初期支护的稳定性,支护所用的喷锚混凝土比设计增加了一个标号。控制拱架的施工质量是支护工作的重点,拱架每个单元之间

第1页,共6页。软弱围岩及富水地段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的连接要确保牢固;同时,为了保证初支拱架的稳固性,对每榀拱架的两侧各增设了一组锁脚锚管。拱脚位置应避免悬空,保证坐落在硬岩上,如因超挖、排险等因素引起的拱脚外漏、悬空,我们选择用槽钢或者工字钢对其进行铺垫。特殊的,可以将槽钢或工字钢与拱脚进行连接。超前支护施作,个人认为是隧道支护工序的重中之重,超前的施工质量决定了下一循环开挖的安全性、稳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掌子面前方和上部的滑塌。我标段在施作超前支护方面,充分利用了大型机械化施工的优越条件,在极其软弱的围岩里程段,用三臂凿岩台车打设了中管棚(见图1),并留设注浆孔和注浆阀门,以便后期注浆加固掌子面前方的岩体。相较于传统的超前施作工艺,三臂凿岩台车在打设管棚时,比人工所使用的气腿式凿岩机要方便的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图1 三臂凿岩台车施作中管棚

1.1所需时间少。

传统的凿岩机每打设一根超前小导管用时在15分钟左右,小导管长度按3.5米,全环布设55根,6名工人操作凿岩机,全环小导管共计用时2.5小时;而三臂凿岩台车每打设一根中管棚用时在3分钟左右,三个机械手同时操作,全环共计用1小时。凿岩台车大大的节省了工序时间,把后续的每一个施工工序都提前了一个节点。1.2操作方便。

三臂凿岩台车仅需要接入高压电缆和水带,专业的技术人员就可以进行操作了。而凿岩机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空压机,接入水管。并且,凿岩机维修和保养的频率要远远超过凿岩台车,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第2页,共6页。软弱围岩及富水地段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1.3减少资金的投入。

同样打设一组超前导管,单是机械用电量这一项,三臂凿岩台车就比凿岩机节省了很大的开支,为项目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4.初支防水与排水

在支护工序完成后,就需要对初期支护和掌子面渗水处进行止水和排水处理,按照“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我标段主要采用了注浆止水和初支表面引排相结合的方法对渗水进行处理。4.1掌子面注浆。

对管棚注浆之前,先对掌子面喷锚封闭,分两层喷射混凝土,确保所注浆液不流失或较少流失。掌子面也可以根据出水情况施作一些小导管,和中管棚一样,在管口处预留注浆孔,并将止浆阀门安装于管口位置,通过注浆管连接到双液注浆机的阀门处。注浆机采用恒峰HYB80/90双液注浆机,注浆原材料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和水玻璃,将水泥倒入搅拌桶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同样,水玻璃也是加水稀释后才能进行注浆。(见图2)注浆顺序按照从水量小的区域依次向水量多的区域进行,在注浆前及注浆过程中,实验负责人和现场质量负责人对水、水泥、水玻璃的比例做过多次实验,力求符合现场的注浆环境,最终所得出的配比为(质量比):水泥:水:水玻璃=1:0.15:0.7,确保注浆效果达到最佳。注浆压力控制在1.5MPa左右为宜,持压历时6-8分钟,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当发现注浆管附近的其他管口或者初期支护面有浆液轻微渗出时,说明此管及其周围围岩裂隙注浆基本饱满,此时停止注浆一段时间,待浆液充分扩散后,再次进行注浆,直至表盘指针转动幅度较小为止。(此时压力很小,已经不能泵入水泥和水玻璃混合液)

图2 掌子面注浆加固

第3页,共6页。软弱围岩及富水地段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注浆结束后,立即关闭止浆阀门,并立即用清水将注浆机及软管清洗干净。在注浆过程中,可根据现场出水量适当增加水玻璃的用量,并关注仪表压力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在注浆完成后,定时观察掌子面的出水量,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记录,同时建立规范的影像资料存档制度,按照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顺序,收集影像资料。内业诸如注浆、管棚施作等资料,要建立健全施工台账。4.2全环径向注浆。

初支面全环注浆在掌子面注浆并达到稳定后进行,和掌子面注浆的方法相同,利用开挖台车,在初支面按照梅花形布设注浆孔,从边墙逐次向拱顶进行注浆。根据初支面布设的监控量测点所测得的数据,当数据在合理的范围内,方能进行下一循环的爆破、开挖。4.3初支引排水。

极个别的初期支护表面,由于水量较大的缘故,注浆并不能完全将渗水止住,此时就需要在渗水处增加排水盲管,并用土工布包裹,固定在初支表面上,该盲管与仰拱边墙施工的盲管联通,确保初支渗水可以通过盲管流入中心水沟的排水管,并排出洞外。5.衬砌和防水层施工

开挖和支护工序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隧道向贯通又迈进了一步。但是,后期所施工的防排水系统和衬砌,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开挖支护完成后,衬砌要及时的施作,确保安全步距在规定的范围内。5.1仰拱的施工

仰拱一次性开挖进尺要小于3米,基底的积水和碎渣必须清理干净,并确保仰拱拱架与下导拱架连接牢固后,方能喷锚支护,使初期支护闭合成环。当整幅仰拱初支完成后,需要对仰拱施作防水层。首先,对边墙初支基面进行检查,清除基面尖锐物体后,安装环向和纵向盲管,铺设土工布,其次,铺设防水板,确保土工布和防水板的搭接长度满足设计要求。仰拱端头模板采用刚端模板,小边墙模板采用整体式桁架模板,对仰拱一次性浇筑,填充和仰拱分开浇筑。同时,边墙纵向止水带的安装,使用了特制的卡具,保证了止水带的预埋深度和顺直。仰拱边墙部分的环向盲管要预留足够的长度,深入仰拱内部的排水管要固定牢固,保证畅通性。接地钢筋作为仰拱施工的一部分,必须要保证与初支钢架的主筋有足够的焊接长度,在仰拱浇筑边墙时,接地钢筋要伸出边墙一定的长度,并用万用表测量接地电阻,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当电阻值小于1Ω时,说明该处接地钢筋设置合格。接地钢筋要与槽道钢筋连为一体,这样才能保证槽道带电体传入大地。5.2二衬施工

二衬施工作为复合式衬砌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确保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我标段采用整幅液压台车浇筑二衬混凝土,并在台车面板背面安装平板振捣器,在衬砌模板二仓及以下位置,采用插入式振捣器。二仓及以上位置主要以平板振捣器振捣为主,振动器运行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大

第4页,共6页。软弱围岩及富水地段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的震动对二衬台车的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实验员和技术员旁站监督混凝土浇筑情况,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异性实时监控,根据混凝土浇筑高度,灵活的调整混凝土的坍落度。为避免混凝土浇筑高度过高,特别设置了溜槽,可灵活的调整溜槽的高度,和料仓高度相匹配。5.3二衬防水层施工的注意事项 5.3.1防水板施工注意事项。

防水板之间的搭接长度要满足设计要求,对爬焊机爬焊过的双焊缝要做气密性检查,不合格处要及时补贴、焊接牢固。5.3.2初支基面异物割除。

初支表面的注浆管、监控量测标都要割除,并用砂浆抹平,极个别的凹凸不平处也需要砂浆均匀的涂抹。

5.3.3注浆管的布设。

衬砌段防水板铺设完成后,在拱顶处的防水板位置,布设两根直径100㎜的PVC管,一根打孔作为注浆使用;另一根不需要割孔,兼顾排气。在二衬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当其强度达到75%时,开始对拱顶进行回填注浆。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二衬脱空问题。6.附属工程施工

随着主体工程的推进,水沟电缆槽、中心水沟、找平层都应及时的提上日程,所涉及的工装都应提前做出安排布置。水沟电缆槽的施工要保证两竖墙之间的距离不侵入规定的净空;保温水沟和找平层的浇筑高度严禁侵入内轨顶部的结构。具体施工细节不一一赘述。7.监控量测与日常测量

在初支完成后,要及时的根据围岩等级埋设沉降观测标,并及时的量测、统计分析,当拱顶沉降和边墙收敛超出正常范围时,在此区域内,加密一些观测点,并提高测量频率,以便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日常的测量工作一定要注意各种轮廓线的合理数据,严禁侵限发生,尤其是二衬净空,更不能超出建筑界限和行车界限。8.围岩探测

对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的遇见,一直是隧道施工的重点。我项目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来判别掌子面围岩的好坏,以便提前做出合理的部署。8.1超前地质预报。

个人认为超前地质预报是探明掌子面前方围岩最有效的一种探测方法,它能详细探明围岩的波速、水量以及其破碎程度,而且预测范围较长,对掌子面开挖能提供可靠的依据。8.2加深炮孔。

第5页,共6页。

软弱围岩及富水地段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加深炮孔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物探方法,在每循环掘进过程中顺带施做,可大致预测前方小范围内围岩程度的好坏,有一定的随机性,可靠性不高。8.3掌子面地质素描。

在掌子面排险找顶后,可直观的对掌子面围岩做出描述。诸如渗水情况、节理裂隙发育、岩层走向等,都可以直观的体现出来。和加深炮孔类似,掌子面素描对围岩的预测精确度不高。9.结束语

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的一点工作经验,希望能给施工一线的同事提供些许参考,不足之处,望领导、同事多多提出建议,谢谢。【参考文献】

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技术 篇5

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拿出最佳方案, 是攻克软岩隧道施工的关键和前提。本文根据工程实例总结归纳。提出不同软岩特点不同地形条件针对性的施工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2 软岩隧道地质工程特点

2.1 地质特点

软岩。主要是指第四系全新、中更新、更新统的坡残积土部分。范围包括江河湖岸和池塘冲积、淤积层。人工杂填土、水田、溶洞充填物、新老黄土、风积砂等。普遍具有内磨擦角小, 粘聚力弱及流滑、蠕变、膨胀、湿陷等不稳定的特点。一般南方地区软土含水量偏大。扰动易液化呈液态流动。北方地区软土含水量较小, 失水后易呈固态流动, 扰动易崩坍。北方地区软土浸水饱和, 极易流失并很快失去承载力。

2.2 工程特性

2.2.1 软岩扰动后, 自稳能力下降, 松动圈不断扩大。围岩压力逐渐增加, 再次稳定的时间很长。支护及衬砌结构承受围岩压力, 极易引起支护结构变形、收敛、下沉和衬砌结构开裂等事故和病害, 同时往往伴随地表下沉, 失水等环境问题。

2.2.2 软岩由于具有稳定性差, 易崩塌溜滑等特点。洞口段拉槽施工极易引起大范围牵连性滑动, 因而难以接近仰坡, 进洞困难。洞内施工, 由于承载力不足, 易导致支护结构下沉收敛, 同时掌子面围岩自稳力差。易涌出和坍塌, 施工困难, 危险性大。

2.2.3 软岩自稳时间短, 一般采取化大为小, 分部施工的方法, 因而工序繁多, 应力转换频, 封闭环形成的时间长, 安全与进度、进度与质量的矛盾突出。

2.2.4 软岩常处于地质变化复杂的地带, 预设计难以一次摸清地质, 因而施工标准、方法、设计参数必须及时随围岩变化调整, 没有固定的模式。

2.2.5 软岩隧道施工风险大, 常给管理者和施工人员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施工过程对管理者、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3 施工方法

隧道采用喷锚构筑法施工、复合衬砌。喷锚构筑法是根据新奥法原理, 以岩土力学原理为基础, 合理地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 尽量减少开挖隧道对围岩的扰动, 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

监控量测是喷锚构筑法的重要内容, 通过监控量测指导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据此, 施工中我们遵循了下列原则: (1) 合理利用围岩的自稳能力, 保持围岩稳定。 (2) 以喷射混凝土、锚杆为主要支护手段, 必要时采用钢架联合支护, 及时支护, 及时封闭, 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减少开挖作业对围岩的扰动, 保持隧道开挖轮廓圆顺。 (4) 二次衬砌在围岩与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3.1 洞口段施工

一般来讲。洞口段由于埋深较浅, 围岩破碎松散。开挖后。围岩不能形成自然拱, 或者不能自稳, 或者自稳时间较短, 易导致坍塌。为安全进洞, 均采用套拱。进、出口地质条件较好时清理边仰坡, 并对边仰坡进行锚杆挂网和喷混凝土封闭, 在拱部3m范围内打三排超前锚杆;洞口位于地下水、地表水发育地段, 对围岩采用超前小导管进行预加固。在套拱下施工作业, 确保安全。

3.2 正洞施工

在土质I、II类围岩的隧道施工中, 严格遵循了“短开挖, 禁爆破, 快支护, 勤量测, 紧衬砌, 早成环”的原则, 采取超短台阶法, 用风镐配合挖掘机开挖的施工方法。

当围岩软弱、松散时, 围岩变形快, 侧压力大, 自稳时间短, 初期支护早期强度不能满足围岩稳定要求, 甚至开挖后便产生围岩失稳坍塌。根据本标段三座隧道围岩情况, 一般情况下, 采用超前锚杆的办法, 稳定围岩。当覆盖层较薄, 围岩松散破碎时, 采用超前小导管进行预加固。土质III类围岩地段, 开挖台阶长度可适当增加。由于红粘土具弱膨胀性, 开挖后不宜暴露时间过长。为确保安全, 开挖和初期支护参数原则上不能超出I、II类土质隧道开挖和初期支护参数。

4 施工重点控制

4.1 隧道坍方预防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经常发生坍方, 隧道坍方会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经济损失,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把坍方防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 施工中要充分认识到隧道地质的复杂程度, 合理安排施工以便稳中求快, 避免坍方。同时加强对职工的教育, 学习树立“安全第一, 质量第二, 进度第三”的施工思想。使职工认识到隧道地质的特殊性, 以及坍方对安全、质量及工期影响的严重性, 在工作中自觉养成程序化、标准化作业。

(2) 施工中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快衬砌”的二十四字施工原则, 稳扎稳打, 坚持“不坍就是进度”的施工思想,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实行隐蔽工程及关键工序“三检制”确保施工安全、质量。

(3) 强化施工技术、作业纪律管理.认真执行技术交底及施工规范加强对围岩的量测及信息反馈工作, 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4.2 爆破超欠挖控制

隧道施工中———超欠挖控制是关键的一道工序, 隧道断面超欠挖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周边眼的主要作用是成型作用.隧道断面超欠挖控制的好坏, 关键在周边眼的爆破效果。

4.3 衬砌防排水

隧道结构防排水采用“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 采用以提高结构自防水性能为主、附加防水层为辅, 多道设防、整体防水的方案。

4.3.1 防排水方案

4.3.1. 1 在初期衬砌与无纺布之间设50环向弹簧透水盲管并在两侧边墙角上方埋入100纵向弹簧透水盲管, 环纵向盲管通过T型接头相连, 纵向与隧道路面排水沟间通过I00PVC排水管, 将渗水引入洞内沟槽排出。

4.3.1. 2 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满铺无纺布和PE防水板复合防水层, 将地下水阻于模筑衬砌之外。

4.3.1. 3 二次衬砌采用防水混凝土, 抗渗标号S8。

4.3.1. 4 隧道施工缝和两种围岩交接处、明暗挖交接处的变形缝, 采用中埋式和背贴式BW橡胶止水带防水, 止水带上安固定钢筋支架, 保证浇筑混凝土时止水带不移位, 环向施工缝安设两道缓膨胀型橡胶止水条。

4.3.2 防水层施工技术要点

4.3.2. 1 在隧道主体结构施工中, 喷射混凝土表面往往不平整, 防水板铺设前, 对基面的粗糙部位、凹凸不平处、外露的锚杆头、排管、铁丝等进行处理干净。

4.3.2. 2 防水板接缝焊接采用爬行热合机双缝焊接, 即将两层防水板的边缘搭接.通过热熔加压而有效粘结。

4.3.2. 3 防水板采用无钉铺设悬挂技术, 即将塑料垫圈用射钉或木螺丝固定于基面上 (垫圈间距为1.0m×1.0m, 呈梅花型布置) , 再将防水板背后的布带挂在垫圈上。

4.3.2. 4 防水板铺设完成后, 不得穿带钉子的鞋在防水板上走动。

4.3.2. 5 钢筋绑扎要小心谨慎, 以免划破防水层, 局部出现防水板损坏时, 应采用双层补丁补焊。

4.3.2. 6 如需进行钢筋焊接时, 必须在此周围用石棉板遮挡隔离, 以免溅出火花烧坏防水层, 焊接作业完成后, 石棉板待钢筋冷却后再撤除。

4.3.2. 7 混凝土振捣时, 振捣棒不得直接接触防水层, 以免破坏防水层, 振捣棒引起对防水层的破坏不易发现, 也无法修补, 故二次衬砌模注混凝土施工时应特别注意, 严禁紧贴防水板捣固。

5 结束语

开挖方法是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合理的开挖方法可避免出现大塌方,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该隧道软弱围段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顺利地完成了该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施工, 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塌方事故, 表明采用的施工开挖处治技术是成功的, 能有效控制围岩稳定, 可供同类隧道工程施工参考。

参考文献

高速公路软弱围岩涌水治理技术 篇6

关键词:隧道,涌突水,超前预注浆,治理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贵州汕昆高速公路兴义Ⅱ号隧道起讫桩号K90+750~K92+710,全长1 960 m,设计技术标准采用双向4车道、左右分离形式布置,设计时速80 km/h。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25 m,行车道宽8.75 m,限高5.0 m。

隧址位于杨子地台与华南地台的接壤部位,隶属杨子地台西南边界地带,无显著差异性构造运动。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永宁镇为上段,下段为白云质灰岩、泥灰岩、泥灰互层,围岩岩体破碎,节理裂隙极发育,受其影响岩体完整性较差。其中隧道洞身Ⅴ级围岩546 m、Ⅳ围岩 1 349 m,涌突水段65 m。

2 涌突水形成原因

兴义Ⅱ号隧道涌突水发生在这两段地质构造上:

1)K90+900~K90+930段根据钻探及物探结果,有一条大的断裂构造F4通过,与隧道斜交,交角45°,断层通过部位地表平缓、有多处泉眼分布,实际隧道开挖至该处时,掌子面围岩为弱风化白云质灰岩、泥灰岩、泥岩互层,岩石节理裂隙发育、风化程度不一,存在软弱夹层,洞室内涌水呈淋雨状或涌流状出水,易发生坍塌事故。

2)K92+180~K92+215段处于山谷低处,属溶岩区。掌子面围岩为弱风化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互层,岩石节理、溶蚀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在两种不同岩性接触部位,岩溶、裂隙水呈淋雨状或涌流状出水,拱顶会产生围岩掉块、塌方现象。

3 涌突水对隧道施工造成的影响

1)隧道掌子面涌水过多,对岩层裂隙冲刷严重,易使围岩内摩阻力降低,引起围岩失稳,造成围岩松动变形、洞顶掉块和塌方事故。

2)隧道掌子面涌水过多,施作喷射混凝土时,因水流冲刷,混凝土不易附在周边的围岩界面上,降低了喷射混凝土的支护效果。

3)隧道掌子面过多涌水,会对拱架底部的围岩浸泡、溶蚀,降低拱脚的支撑能力。

4)隧道掌子面如果过多涌水,在下坡洞施工中工作面易积水,形成水潭或泥泽,对爆破和施工用电造成安全隐患。

4 涌突水治理原则

兴义Ⅱ号隧道涌突水段的地下水需供应当地村民饮用和农耕,因此,不能采用以井点排水法为主的“排为主、堵为辅”的施工原则,应采用“堵为主、限量排放”的施工原则,首先通过超前预注浆形式把掌子面前方地下水进行封堵、集流,而后通过导管进行引流,疏导、排除部分地下水,降低水压力对隧道开挖和支护的影响。

5 涌突水治理措施

5.1涌突水预注浆处理流程

涌突水处理首先使用“堵”的方式,采用“深浅孔组合注浆”法,对涌水段进行预注浆处理,对待开挖涌水段进行注浆,封闭溶岩水和裂隙水,提高围岩强度。超前预注浆孔位布置如图1、图2所示。

1)注浆钢管采用φ89 mm无缝钢管,外层注浆管长度为20 m,内层注浆钢管长度为30 m,钢管间距1.0 m×1.0 m,梅花形布置,外插角取5°~25°为宜;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液,水灰比0.6∶1~3∶1(重量比),注浆压力0.5~1.0 MPa,浆液灌注由稀到浓,注浆压力由低到高,具体压力与注浆量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2)注浆顺序原则先施作短孔,再施作长孔,最后施作检查孔。按“由外到里、从下往上”的原则进行施工;同时,结合涌水水源点位置和水流方向,按“有水孔到无水孔”的顺序施作。

3)当检查孔不塌孔、不涌砂、单孔涌水量少于0.2 L/min时方可将检查孔作为注浆孔进行注浆。

4)注浆结束标准以注浆终压和注浆量确定。前期注浆孔宜采用单孔注浆量控制,当单孔注浆量达到设计单孔注浆量时,即可换孔注浆;后期注浆孔宜采用注浆终压控制,达到设计注浆终压时,且注浆孔注入率小于40 L/min时,延续20~30 min,即可结束注浆。排除钻孔内的污物后,采用“机械压浆封孔法”或“压力灌浆封孔法”封孔,并将孔口抹平。

5)在部分涌水量较大的区域应先进行适量排放,待水流稳定后再进行封堵。

5.2开挖施工

在对涌水段做预注浆处理后,即可进行开挖工作,隧道开挖可采用上下导坑法,开挖步距50 cm。开挖前为防止局部掉石伤人,需在拱部120°范围内布设φ42 mm超前小导管,小导管环距为40 cm,每2 m一循环。开挖过程中做好洞身收敛、沉降等观测工作,随时观察隧道围岩变化,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5.3注浆补弥处理

为弥补因隧道开挖爆破对第一次隧道涌突水预注浆处理扰动的影响,在隧道施作初期支护时,采用φ42 mm径向注浆小导管对洞身周边围岩进行注浆补强处理,即强化周边围岩的稳定性,也起到第二次对补强裂隙进行堵水的功能。如图3所示。

5.4对富水源品安设导管

在经过前面两次涌突水“堵”的处理后,为避免水压力过大对隧道后期施工及运营造成影响,而后使用“限量排放”的方式,对局部富水源点位置安设导管进行疏排。

1)涌水段开挖时,通过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现场勘查,准确判断涌水段地质情况及地下水赋水状况,找准富水源点。

2)根据已判明的富水源位置,用小直径钻头进行径向钻孔,安设5 m长的φ50 mm钢导管探入富水源点,进行适量排水,减轻部分地下水对隧道造成的压力。排水管引入初期支护外壁,通过环向盲管引入边沟或中心排水沟。

5.5设置透水软管解决水害

经过前面两次堵水措施,隧道大量涌水被堵塞,由于各种原因,在局部位置还是有少量的渗漏,为防止渗水对二次衬砌的破坏,兴义Ⅱ号隧道在涌水段每2 m设置一道φ50 mm环向透水软管,将渗漏水引入隧道排水系统,同时,做好PVE防水层施工,彻底解决水害。

5.6涌突水治理效果

在采取以上办法治理后,兴义Ⅱ号隧道涌突水段经过长期观察,初期支护阶段,围岩收敛, 沉降观测数据无异常;二次衬砌后未发现渗水现象,明显表明涌突水得到很好的治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6 结束语

隧道涌突水是目前隧道施工中较易引发塌方、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在以前的隧道施工中,碰到类似问题,往往考虑到“以排”为主,会对隧道顶的环境起到负面作用。目前,对隧道涌突水不仅要考虑到涌突水如何治理,还要兼顾到环境保护。兴义Ⅱ号隧道涌突水处理措施具有较大的针对性,既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进度与质量,又使村民的饮水与农耕不受影响,对地表生态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汉华,孙红月,杨建辉.公路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JTG/T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上一篇:柑桔煤污病下一篇:卓越医师科研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