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协助??合作学习三篇

2024-06-18

同伴协助??合作学习 篇1

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 合理分组

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学生处于最佳情绪状态时, 最能发挥出智能操作水平。兴趣的基础和本质就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只有有了某种需要, 学习才会变得主动。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进竞争机制,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不但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 而且还能在竞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由此可见,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是成功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 应将每组学生按照优中差分配在一起, 分配的比例应控制为1:2:1。这样一来, 就能让组内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合作学习, 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同时, 教师还要选取那些具有组织才能的学生担当组长和副组长, 并要求组长和副组长与组内各位成员进行沟通, 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进行。

二、在课前设计中, 适时引导合作学习

(一) 设计好学生学习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可以把学生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每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成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学案, 在课前把设计好的学案发给学生, 让其开展课前预习, 使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活动。这样, 学生就会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教学内容, 而切实有效的学习过程, 将会提升学习效果。

(二) 引导好学生的课前预习

在预习时,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预习。教师要辅导好学生在小组内部解决他们的学习难题, 引导学生做好小组讨论, 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并教会小组成员掌握预习的方法。教师要重视这一个环节, 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一名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教师也要根据班内各小组学生的具体情况, 给予适当的指导, 以便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三、在课堂展示中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展示能够集中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展示可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组间大展示, 展示的内容是普遍性的问题, 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是学生出错率高的、能归纳方法和规律的重点问题, 太难和太易的问题都不能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 让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在展示中学会资源共享, 得到良好的锻炼。

我在教学“英语语法名词由单数变复数的规则”这部分知识时, 就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我先让小组在小组内部展示成果, 然后让准备好的小组在班级展示, 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例如: (第一小组) 学生一:“名词由单数变复数的规则有哪些?”学生二: (抢答) “有四条。1.以s/x/ch/sh结尾的, 直接加es;2.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 变y为i, 再加es;3.以f、fe结尾的, 变f、fe为v, 加es;4.以o结尾的, 有生命的, 加es, 无生命的加s。”刚讲到这里, 第三位学生立刻打断了他的讲述, 马上提出了疑问:“请问, 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我们怎么理解呢?”学生二立刻解释到:“有生命的比如:hero/tomato/potato, 他们都是人或生物, 所以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比如:photo/piano/radio, 它们都是无生命的。我的解释是否能使你满意呢?”学生三:“Good!”我说:“观点的确独到, 有说服力, 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见解呢?”话音未落, 立刻又有第四小组的学生开口了:“对于这一条, 我们组是这样总结的:动物园 (zoo) 里有钢琴 (piano) , 钢琴上面有两机 (radio/video) , 两机上面有照片 (photo) , 袋鼠 (kangaroo) 的照片有一公斤 (kilo) , 这些是加s的, 其余的是加es的。”教室里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寂静得连人的心跳声都能听到。此时的寂静说明了学生们在快速地思考着, 他们的思路在急速地开拓着, 沉默预示着新观点或是新思想的产生。果然, 一会儿的寂静之后, 沉静的水面就掀起了涟漪。“还真是这样的!”一个学生惊讶地说道。“这是怎么搜集到的!”又一个学生表示出极其的惊讶。我不失时机地讲道:“天才出于勤奋, 聪明在于积累。处处留心皆学问呢!”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伴协助??合作学习 篇2

开展植物写生拓展课程活动,把活动地点安排在校园里,我组织学生通过同伴协作,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校园植物为写生对象,大大增加孩子们对写生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关爱一草一木。

一.提前介入,分组合作为写生做准备

同伴协助,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同伴之间的协助,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为完成共同活动任务而进行明确的互助学习。在合作时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领导意识以及其他能力。合作,成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内容选择上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趣味性,应用性,更是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分组合作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也是获得合作学习实效的前提。如何在写生教学中,开展同伴协助合作学习呢?

(一)精心搭配,合理分组

同伴协助中,首先要解决学生分组问题,也是同伴协助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分组时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组成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创设快乐有趣的学习情景。一般同伴小组人数为6-8人适宜。在分组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性,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将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均衡搭配,有利于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促进而共同提高。同时也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对小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和组间的交流活动。

(二)组员协助,适时调整

同伴协助合作学习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为,每个小组内的个体都存在个体差异。在协助小组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展示。协作组内的合作成员定期稳定,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优势互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不平衡性,就需要及时调整。组内成员重新组合之后,出现了一个优势互补,让学生各自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在美术课堂中的合作,我觉得可以体现在发散学生思维时进行合作,学生进行创作时进行合作。发散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怎样来开阔学生的思维面呢?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组织和引导。

(三)组长协助,促进合作

同伴协助,合作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若干个团体之后,老师的管理力量缺乏,这时就需要有能力强的小组长来配合老师管理小组内的活动开展,协调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让写生活动有序和有效的开展,也使组长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带头的作用。组长的作用在于取到一个课前绘画工具检查,过程合作管理和作业评价组织的作用。

二.组内协助,把握时机为写生找方法

如何鼓励学生怎样把观察到的物体画下来呢?孩子善于把自己最注意或最喜欢的风景表现出来。每个孩子画的都反映了他们对校园植物的独特的感觉,尽管,他们的作品看上去很稚拙,但能够将对校园植物热情美美地表达出来。

(一)整体确定角度,定位取景,万物丛中寻找美

在美术课堂中,合作的机会很多,什么时候进行协助?又怎样来控制合作时机呢?同伴协助,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形式,就有它自身的优缺点。我们作为课程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主导者,应从实际出发,在课堂中系统地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抓住时机,灵活、恰当地采用“同伴协助,合作学习“的方法。

孩子们走出教室上课,自然兴奋异常。按照协助组分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位置的学生寻找到写生点。基本安排确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处景物的写生。比如在《植物写生》一课中,我将学生带到学校两幢教学楼中间的小花园的位置,给他们讲情要求后,就要求学生选定位置进行写生。比如A 组同学有6位,这些孩子在组长的带领下选择了一棵枫树作为写生对象,组内几个孩子围坐在树的周围,从各自角度进行观察树的结构,根据课前练习从观察角度的某一处进行写生。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笔进行写生画中,学生大胆尝试多种角度,自由地选择,运用不同的线描方法,自由地构图,快乐画画,把自然界中的美用无数美丽的线条表现出来。

(二)小组选定组合,多样表现,找准主体表现美

我让学生以协助小组为单位围坐在植物周围,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写生,呈现了小组内作品的多样性。在寻找美的目标的时候,指导让学生选定一处植物进行写生,以选定的主体物象为写生目标,把校园中一处风景中的植物画具体就是我给孩子们设定的写生内容。孩子们很快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植物,眼前的一草一花一木……都是写生的对象。

从多角度观察植物,就是变化观察植物的位置,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加深对物体的理解。自己选择喜欢的角度进行写生,可以多角度对同一植物进行描绘写生,并进行比较。因为有线描造型基础,学生也能成熟和准确地表现透视现象。在成组物的写生过程中,有能从中发现问题。

(三)个人深入研究,多位观察,追求细节显特征

在写生练习中,细节观察很重要。细节的观察,就是在观察植物过程中发现细小局部特征。只有静下心来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结构因。而这样静态的观察,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观察习惯。我们在写生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眼睛和心态,让他们在写生过程中用自己的角度去发现植物所富有的丰富独特的形态。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安排了微观植物写生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内容。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围坐在校园内小植物园周围进行写生,给他们创造近距离的观察植物的条件。开始选择一些简单但有结构变化的植物,让学生画,这些物体的轮廓明显,学生容易表现。随后增加相应的写生难度,写生一些结构复杂的物体。

比如在画校园里的香樟树的时候,我带领孩子们观察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冠,又让孩子们仔细地摸摸树皮,看看树皮上的裂痕是什么形状的,应该用怎样的线条表现出来。孩子们对此印象十分深刻。

加强巡回,进行个别辅导,对观察细微并能准确表现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表扬,充分激发他们的绘画热情,挖掘潜力。对于不敢入手的学生,要给予具体的帮助,让其树立信心。

三.组间合作,写生内容创新更丰富

由于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动手写生完成作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一张作品展示的力量往往是很微薄的,所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形式,可以将学生作品的展示环节做得很有趣,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一)比较中深入,表现细致

区分和比较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能力,而细节的观察,就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细小的局部特征。在写生作画的时候,孩子们在写生时往往会关注别人的画与自己作品的不同点,利用这样的关注点进行深入比较,让学生更加关注细节的处理。

比如在《植物写生》一课中,我将每一组挑选一位学生进行比较,关注表现的深入度。学生的作品往往是参差不齐的,有一些作品只关注大致轮廓,忽略了细节。我把一些学生捕捉到植物进行了拍摄,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甚至用显微镜来发现植物细节部分。不同的植物会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在进行写生教学中,我提前提出导向性问题,让学生随着问题去更细微的观察植物,使观察更有效,更深入,更具有剖析性。

(二)想象中结合,突显趣味

把自己的校园植物写生画和想象画的组合,也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情。在自由选择物象进行写生的时候,孩子们的选择相对是自由,于是在《植物写生》一课中出现这样的情况,组内几个孩子分别表现的是不同的物体,他们将周围的植物进行了写生,并且在写生之后,将这些校园植物写生画进行拼接并进行想象组合,这些看起来分散的画面顿时显得富有趣味了。

(三)多层次组合,追求细节

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合作,交流提高,这样的学习学生很喜欢,也能在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后的作业展示的环节中,需要发挥组间合作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乐趣。那么组间合作交流展示作品又可以怎么组织呢?

1.同一物象不同角度组合,现层次

换一个角度再来一张,让孩子始终保持新鲜感觉和写生热情非常重要。把好几处的植物采集过来。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画出你认为最美最漂亮的画。重复线通过重复主线,可以使物体产生层次效果,产生了非常流动的感觉,激发创造力。

比如《植物写生》拓展课程活动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画画的是一棵香樟树,经过细致的观察,孩子们画出了自己的看到的树,小组内的作品形态各异,可以看出是一棵树的360度的角度写生作品。甚至有些孩子将香樟树进行了夸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很特别的想象里,发挥这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这些作品在进行展示的时候进行了修剪处理,进行排列,显得非常有童趣。

2.同一物象重复出现组合,更丰富

美丽的植物装扮菁菁校园,这些美丽的风景为孩子们写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些小组的孩子选择的组织是一丛小胡杨,把几个孩子完成的小胡杨进行连接,形成了一片树丛,让孩子们感受到组合和重复也是一种美的情怀。在排列的时候,我们可以忽略它的位置和方向。

在拓展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以何种活动方式来组织活动的开展,都会随着不同的课型而变化的。只有符合拓展课程的开展特点和教材内容整合的特点,灵活、恰当地采用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能力,突出主体地位。大千世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的源泉,美丽的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植物。在植物写生写生拓展性课堂中,采用同伴协助,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美丽的校园里,寻找美,感受美,表现美。在自然美的熏陶下,积聚灵感,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同伴协助??合作学习 篇3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关键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认知改变,而同伴合作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儿童认知改变是由于两个重要因素,即“同伴间的差异”和“积极的语言交流”。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师应确定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儿童语言交流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儿童同伴;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为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两种。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解释学习的,强调认知的冲突和重组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不过也不否认社会交互作用的重要。社会建构主义则强调和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发生,新的知识是在个体独立思考和社会性的协商与合作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一、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关键价值

每一种学习理论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学习的实质是什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强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变化,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是新旧经验发生冲突,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从而促使观念转变和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儿童与同伴合作学习过程中,同伴间不同的观点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令人不适的认知不平衡。这将促使儿童进行积极的交流,不断地去寻找答案,并建构或重构一种认知方式对先前的观念进行协调,以恢复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儿童自身的认知冲突导致了认知的改变。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儿童在与同伴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高于自己原有能力的新信息时,他们需要将新的知识内化,建构新的意义,认知改变由此发生了。合作和观念的汇集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变化。从以上论述可知,这两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只是着眼点不同。认知建构主义从学习者个体内部的角度关注认知改变,社会建构主义则从外部角度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者的内化起到的关键作用。“前者适用于具体、明显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后者则适用于需要相互指导和支持而认知冲突不明显的学习情境。”而且,在一次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这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存在。福尔曼forman)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同伴合作包含两个不同的社会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计划和尝试阶段,同伴通常相互指导和相互鼓励,充当互为补充的问题解决者的角色;第二个过程是得出结论阶段,同伴间互相论证和争辩,在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认知冲突难以避免。可见,两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认为当两个不同的个体相互探究对方的想法,一起创造一个新的观点时,合作学习就发生了,其作用主要就是促成儿童认知的改变。

二、同伴合作学习促进儿童认知改变的机制

(一)同伴间的差异

在认知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看来,儿童往往认为成人拥有无穷的知识,在能力上存在着极大的优势,因此他们之间的分歧不会导致儿童的认知失衡。儿童与成人发生的冲突也许仅仅是一种“社会人际冲突”,儿童迫于成人在能力上的优势和地位上的压力不得不勉强同意他们的观点。也就是说即使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发生了认知冲突,也并不一定能够使儿童重新对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加工。他们可以通过接受不同意见的存在来使学习活动进行下去。这时,儿童被动接受成人输入的知识和观点,而并没有触动其深层次的理解,没能引发认知冲突。

而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较少被同伴的权威所影响,与同伴冲突无拘无束,他们能和同伴争辩。“正是在同伴合作的情景中,同伴的分歧和误解更容易导致认知失衡,因为同伴不具有解释能力,但这恰恰是儿童发展的动力,儿童这才有机会考虑冲突的观点和解释,谈判讨论多种观点,决定接受还是拒绝同伴意见。”同伴间的相互交往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由于同伴的知识结构和自己的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引起了认知冲突,从而导致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处于同等地位的不同个体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对话和讨论,使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以恢复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同伴之间的相互沟通、平等对话可以引起认知的建构或重建。维果茨基对心理功能的发展做了如下描述:“功能首先是在集体中以儿童间的关系为形式形成的,然后才成为个体的心理功能……研究表明,反省源自于争辩”。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同伴间能力的差异,认为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即认知的改变要依靠与一个“内行”同伴的社会交往。他还提出了经典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实际发展水平”(独立解决问题)和“潜在发展水平”(成人引导或与其他能力较强的同伴合力解决问题)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其实体现出了一种等级式的、非对称性的、单方向性的社会关系。尽管“最近发展区”经典概念中提及“同伴合作”,但这里所说的“同伴”是“能力更强的同伴”,具有知识方面的强势,因而这种合作是不平等的和单方向性的。传统的维果茨基理论支持者认为只有当合作的同伴间最初的能力水平不一致时,他们在通过合作最终对某一事物达成共识的过程中认知才会改变,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即在合作双方中,有一个是能力较强的“专家型”儿童,他被认为有义务适时调整给予同伴的支持水平,以给“初学者”提供一个适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脚手架”。而儿童与自己能力相同的同伴合作则不能得到提高,这是因为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没有获得高于自己能力的新信息,于是他们不需要内化新知识,也不需要建构新的意义,因此也就没有认知的改变。

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完全平等的同伴合作学习也是有收益的,而且这种收益是双向性的,而非单向性的。在同伴合作学习活动中,组内成员的知识水平往往旗鼓相当,没有所谓“能力更强的同伴”,各成员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具有互补作用,能充分激活“最近发展区”,从而提升每个成员的认知水平,起到1+1>2的效果。同年龄相近的儿童更容易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儿童通过同伴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总之,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同伴间的认知差异,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同伴间的能力差异,两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认为合作的益处主要来自于与一个站在不同视角上、有着不同观点和知识基础的同伴进行的积极交往与相互作用。

(二)积极的语言交流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能改变思维的结构,但它承认语言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与他人(尤其是同伴)交流经常会引起认知的不确定,从而去追求逻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并试图在认知混乱中提高理解力。从认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经过语言推理、解释和辩论来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可以使儿童的认知状态从不平衡达到平衡。语言的作用在于使儿童有可能与同伴讨论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样的观念是怎样建构的。因此,如果儿童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试图去理解他人的观点,那么这种积极的关于不同观点的语言交流就会促进认知的重新建构和改变。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认知结构的改变中,语言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思维从“简单低级”发展到“复杂高级”的关键。有效的语言交流可以使儿童进入更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过程。这种相互交流包括提供详细的解释、提出恰当的问题、给搭档提供足够的时间思考、以及运用积极的倾听、给予反馈、对同伴进行鼓励等。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儿童从一个同伴那里得到一个详细的、理由充分的解释,能够使其纠正错误观念,学到新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提供解释的儿童也会获得收益,因为解释和阐述的过程可以使其思维更清晰、观点更明确。语言交流本身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探究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认识差异的机会,使其有可能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或改正错误的`观念,发展出新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等。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只有在这种积极的语言交流讨论中才会发生。而正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够随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可见,无论在何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下,积极的语言交流在儿童认知改变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儿童同伴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确定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

首先,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合作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由于其答案的不确定性而给儿童提供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的机会,从而更能够诱发认知冲突。儿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找出不同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或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正是在与同伴合作完成一个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原有经验得到了充实与丰富。

其次,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群体性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外部文化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促进,认为真正的思想和知识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集体协商的产物。学习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性过程,只有在同伴群体中认知的合作建构才会发生。因此,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群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而且这种学习任务应包含着不同层次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儿童同伴间需要互相协商、责任分工、讨论争辩等。意义和知识在同伴互动中生成,集体智慧融人到每个个体新观念的建构之中。

此外,选择和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时,还要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尽量使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在大多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合作需要。

(二)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不能是完全随机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两种分组方式:同组同质、同组异质。同组同质就是在同一个组内选择能力水平比较相近的儿童;同组异质则是指一个合作小组内的儿童在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各方面都是相异的。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选择不同的方式。

如在两人合作学习小组中,如果儿童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的话,合作学习活动则很难顺利、高效地进行下去。能力较弱的儿童很可能受到同伴的排斥,或者能力较弱的儿童受能力较强儿童的领导、支配,不敢发表意见。两人合作学习小组更强调的是同伴间的平等协商、相互配合,因此比较适用同组同质的分组方法;在多人合作学习小组中,儿童的能力水平则应该成“正态分布”,即在一个小组中应存在着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多人合作学习小组和两人合作学习小组有着质的区别,多人合作学习小组可以被看作一个同伴群体,在同伴群体中不同支配等级在儿童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人小组由此必须由具有不同能力水平、持有不同观点的儿童组成。

两人合作小组使用同组同质、多人合作学习小组使用同组异质的分组方法符合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为儿童提供的新信息必须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同时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来看,这也有助于产生认知冲突,因为这样的分组更有利于儿童积极参与、彼此间进行言语交流、促进儿童内部状态重组,由此使儿童的认知发生改变。

(三)提高儿童的语言交流能力

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认为语言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交流给儿童提供了了解彼此意图和观点的契机,语言交流水平越高,信息沟通就越充分。语言交流还可以缩短合作者间的心理距离。在对话的过程中,儿童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体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每一个小组成员在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能够很好地理解同伴表达的观点。具备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儿童能够融洽地参与到同伴间的交流或讨论中去。

上一篇:盲目的代价下一篇:货币政策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