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类期刊十篇

2024-09-11

安全类期刊 篇1

1 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在期刊网络化方面起步较早,且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美国最具影响。据统计,1991年美国在线提供的电子期刊仅110种,主要的传播途径为FTP和E-mail;1994年出现了在万维网出版的电子期刊,美国当时440多种电子期刊中,有60多种通过网络发布;1996年,因特网得到广泛普及,美国1 600多种电子期刊中已有90%以上的期刊拥有URL;到了2000年,美国学术类电子期刊已将近5 500种,涵盖众多学科。目前,美国已有超过60%的期刊推出在线期刊,另有更多的期刊为用户提供各式各样的网络服务。

许多国际著名的科技期刊大多都已网络化,如英国《英国医学杂志》(电子版),该刊允许读者免费阅读全文,在网上阅读该刊的人数已经大大超过阅读印刷版的人数。据统计,全世界最常用的期刊中已有超过30%的期刊可通过电子途径获得。

与此同时,各种期刊网络数据库蓬勃发展。一些主流出版商和发行中间商将原来许多享有盛誉的出版物放到了Web服务器上,使这些出版物的影响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政府在期刊网络化上也有较大投入,提供相应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2 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现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的发展起步较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期刊的网络化,当时出版的网络期刊数量不多,数据覆盖年限较短,数据量较小,更新速度较慢,时效性不强,所提供的网络服务也很少,但后期集中式大规模的期刊上网发展速度很快,已覆盖绝大多数的科技期刊。

国内的网络期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具有自主版权的专业网站期刊,一般是大型的专业期刊和学报设立的网站。单个期刊编辑部因受资金和人力的限制,开发网络型电子期刊的数量较少。另一种是集中型综合期刊网站,这主要是指二期文献数据库性质的网站。我国目前30多种安全类科技期刊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第二种期刊网络化形式。

近年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我国出版业的蓬勃繁荣,我国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比较大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有清华大学的《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目前各数据库的发展,数据有交叉,又各有优势,需要集成、规范和统一。

3 目前科技期刊网络化的主要模式

目前,科技期刊网络化的模式主要有自主建站和集群建站两种。

3.1 自主建站

自主建站是期刊网络化的纵向发展模式,是指期刊建立自己的网站,拥有独立的域名,或依托其主管、主办单位的网站,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内容和服务。如期刊《Nature》,其拥有独立的网站,向用户提供自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该期刊的全部内容。

自主建站模式较为灵活,可根据期刊自身条件和特点进行自主性和个性化设计、建设,可针对特定读者提供到位的服务,易于保护期刊版权。

自主建站模式不利方面是:网站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相对较大,门槛较高。倘若期刊特别是一些知名期刊,在具备相应的资金和技术储备时,可采取独立建站的模式,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并提升期刊的整体形象,促进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3.2 集群建站

集群建站是期刊网络化的横向发展模式,是指多个期刊联合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或多个期刊加入到某商业网站中。这种模式通常有不同的情况。

(1)大型出版商集群建站。

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模式,如Elsevier Science Direct是由全球最大的出版商荷兰Elsevier Science公司建立的,该公司出版的期刊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1995年以来该公司1 726余种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服务,即ScienceDirect OnSite(SDOS)的服务。另外,还有John Wiley &Sons出版公司的Wiley InterScience,Wiley作为全球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拥有世界第二大期刊出版商的美誉,也是最早进入电子出版物领域的出版商,在1997年就将期刊电子化,目前全文在线期刊已超526种。

(2)专业型集群建站。

这种是由某一学科领域学会、协会或其他专业机构将该学科领域内的专业期刊联合起来,统一建立期刊网站,这种模式在国外较为普遍。如Scitation。

(3)商业化集群建站。

商业化的数据公司开发的网络期刊数据库,同时提供期刊主页及其他服务。我国科技期刊大多采用此种模式实现网络化,并形成以清华大学的《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三家信息服务提供商为代表的科技期刊网络出版格局。

4 我国安全类科技期刊网络化中存在的不足

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安全类的科技期刊30多种,其中大多在网络化方面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1)自主性不足。

目前,我国安全类科技期刊中只有小部分实现了自主建站,且未对自办网站进行期刊网络化的深度开发,而大多数科技期刊因办刊经费的限制,未能自办网站,更未进行期刊网络化的深度开发。目前大多数期刊借助现有大型权威性科技信息网络或数据库来实现期刊的网络化,或以单位为核心建立科技期刊网站,或利用现有的单位网络资源上网。这使得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远落后于国外同行业的发展。

(2)个性化不足。

科技期刊网络化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个性化及专业化的资源增值服务,可针对读者的需求及阅读习惯,增设有特色的栏目。但实际中,碍于资金的限制,大多数科技期刊往往采用加入权威期刊网络中心的模式实现网络化,这种模式使得众多期刊在网页内容及栏目设置上形式单一、千篇一律,不能充分体现期刊特色及品牌属性。即便有的期刊采取了自建网站的形式,但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其在日常管理和后续发展中,并未充分利用网站来宣传期刊,更未对期刊网站在期刊网络化方面做更深层的开发。

(3)独立性不足。

国外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往往是独立的网络期刊,其网站的内容很多是最新的、及时的内容和报道,并脱离传统的印刷版期刊,其刊载内容的速度也远远快于印刷版期刊。而我国目前大多期刊的网络化,要么仅停留在期刊网页的设计中,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要么还仅是对印刷版期刊的数字化处理和内容重复地在网上展示,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网络出版及在线业务流程。

(4)国际性不足。

期刊的大发展需要期刊的网络化及国际化,而科技期刊网络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我国的科技期刊网络版要适当加大外文(如英文)稿件尤其是国外作者稿件的刊发比例或创建网络期刊的英文版,以适应国外读者的需要,强化国际交流的条件,弥补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在网络化及国际化中因语种空白而带来的不足。

5 对我国安全类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建议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期刊网络化得到极大发展,取得丰硕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无论在网络化规模上还是在网络化模式上均已远超国内期刊的发展。为此,我们应尽快进一步地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加大投入,转变发展模式,针对我国安全类科技期刊的特点,从期刊内容、工作流程及信息交流与服务等角度,强化期刊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并逐步实现期刊的网络出版。

(1)强化期刊网络化的自主性和个性。

国外相关期刊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自主建立较高水平的、功能齐备的网站,可以轻松实现从网站结构布局、功能设置划分、信息发布和管理、网站维护、各种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效益获取等各方面的自主性和个性,并能充分体现期刊的品牌实力及风格。当然,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安全类期刊来讲,这种模式的实现尚有困难,除了经济上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人才队伍配置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网络化进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积累资金、积累人才,循序渐进地提高期刊网络化自主性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期刊网络化及国际化的高度。

(2)强化网络出版的独立性。

简单地制作期刊网页和将纸质版期刊进行数字化处理置于网上,仅仅是期刊

参考文献

[1]王铁强.我国安全科学科技期刊的评价[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11):1058-1060.

[2]王铁强,邢玉军.消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4):488-490.

[3]曾建勋,赵捷,王星,等.中国期刊网络出版联盟的构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7-10.

安全类期刊 篇2

关键词:历史类期刊,编辑责任,编辑素质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下, 期刊种类繁多, 内容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优秀的期刊, 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期刊编辑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 编辑质量已经成为影响期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 浅谈办好历史类期刊, 从业编辑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和基本素养。

一、历史类期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市场上历史类期刊数量繁多, 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同时也存在内容重复、编辑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 集中表现在:

(一) 缺乏历史真实性

我国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完美统一, 而前提是必须要尊重历史真实性。尊重历史真实性, 一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符合历史真实与本质, 不能违背历史事实随心所欲地创作。二是历史人物是真实的, 时代是真实的, 所以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总体上必须符合大的历史背景。

目前一些历史类期刊存在违背历史真实性的倾向。表现为:一是罔顾历史真实, 胡编乱造, 加入夸张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眼球, 片面追求发行量, 社会责任感淡化, 缺乏严谨的创作态度。二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缺乏全面客观性, 不顾历史常识和时代特点, 任凭主观臆断, 对其加以粉饰或过度否定, 宣传错误的历史观念。笔者曾看到江苏某晚报转载一文, 其中, 作者为了说明在1958年那场对粟裕同志的错误批判中彭德怀同志没有错误, 硬是把1994年12月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了的“问题”, 仍然当作“史实”给予肯定, 这严重影响了粟裕大将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三是缺乏扎实的史料考证, 对历史的背景、事件过程、细节、人名、地名不能严格把关, 未经核实, 就将“史料”随意拿来使用。同样是上述晚报转载的一篇文章, 为了表达黄克诚同志心怀坦荡、敢于直言、勇于坚持正确意见的优良作风和光辉形象, 举例说, 1940年的曹甸战役, 黄克诚硬顶了陈毅同志。其实, 主张发起曹甸战役的是刘少奇同志, 而非陈毅。这些都因为没有认真考证史实。笔者还不止一次地发现, 有些文稿叙述“……年2月29日, ……”比如:“1939年2月29日”, 殊不知这样的年份, 它的2月是没有29日这一天的。这是常识, 编辑必须注意。种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历史教育的缺失, 对青少年和人民大众是一种错误的引导, 让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和现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此, 历史真实性是历史类期刊的灵魂。没有历史真实性, 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坚持真实性, 历史类期刊才有权威, 才能对大众负责, 才能赢得读者和市场。

(二) 可读性不够

可读性, 是指期刊便于阅读和吸引读者的特性, 它是期刊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根本属性, 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方面来说, 主要包括期刊的政治方向、信息含量、语言文字风格等;从形式方面来说, 主要包括期刊的设计形式以及创新程度等。

目前大多数历史类期刊可读性不够, 主要表现为:内容重复, “老生常谈”, 缺乏新意;文字呆板, 缺乏趣味;人云亦云, 观点陈旧, 没有特色;编排随意, 不讲版式, 呆板单调, 等等, 使得文章整体质量不高, 直接影响了历史类期刊的可读性。

读者对期刊的接受和消费情况, 直接决定着该期刊的发展前途和竞争力。如果一种期刊可读性强, 人们喜闻乐见, 它就容易生存、发展;反之, 如果没有可读性, 它终将会被淘汰。因此, 重视期刊的可读性, 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和市场。历史类期刊尤其要重视可读性, 避免枯燥乏味。

二、牢固树立编辑责任意识

历史类期刊之所以存在问题, 是因编辑的历史意识淡薄, 历史知识匮乏, 编辑责任感不强, 因此历史期刊编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牢固树立严格的编辑责任:

(一) 坚守“史德”

编辑的“史德”, 是指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办刊宗旨、忠于史实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为牟取私利或屈服于某种势力, “不虚美, 不溢恶”, 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不刊发失实文稿, 杜绝歪曲历史之作。

(二) 认真做好史料核查工作, 严把基础关

编辑把好基础关, 主要是对历史的背景、事件过程、细节、人名、地名等方面把关, 即使是原始材料也需要鉴别。对来稿对象, 一定要作了解、核实和重新考量。一是得知其身份, 所从事的工作, 将这些作为史料是否可靠的一个参考依据;二是了解其史料来源, 先请其提供出处, 以备查证, 之后请专家或权威人士、当事人、知情者核实。当作者引用已转手加工过的资料, 而又不能提供可确认的材料时, 编辑在稿件取舍时应慎之又慎, 确保史实准确无误, 否则宁可不用。

(三) 仔细甄别历史真伪

对待历史首先要客观, 尊重历史, 不能主观想象, 不能胡编乱造, 更不能故意歪曲丑化, 任意美化。虚构是凭空的想象, 它是人物、情节的虚构编造, 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 它是文艺作品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历史恰恰是要受真人真事限制的, 来不得半点虚假。比如近年来文坛出现的一股历史小说热, 如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 他们运用文学的手法表现历史, 尽管在细节描绘处加上了合理想象的成分, 增添了可读性、生动性, 但这些均不是真实的历史。正如著名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指出的那样:“文学艺术作品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不能无限地夸大, 它们不能代替历史, 否则就是对历史的误解。”加入的虚构成分, 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作真实的历史。因此, 编辑应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 决不能只重文采, 不顾史实。

(四) 在历史的大背景下, 把握史料全面性

对历史做综合分析, 不能只看一时一事, 更不能只看细枝末节, 应尽可能占有更多的材料, 做出全面的认识。将刊登的稿件史料内容及同一期刊中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内容作比较分析, 以防止出现片面性、绝对化, 造成同一刊物内容在史料方面的自我冲突。同时, 编辑应从辩证的角度把握具体史实和全局的关系。

(五) 注重历史类期刊内容和形式上的可读性

历史类期刊比一般的通俗类、娱乐类期刊更多地侧重于历史真实, 容易给人一种严肃呆板的感觉。其实,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就看著作者反映真实历史的文字能力和技巧高下了。因此, 历史类期刊在内容选择上要有新意, 有特色, 不能“老生常谈”, 人云亦云, 应尽量贴近历史真实、贴近生活、贴近原型。栏目内容及设计风格强调“新鲜、有趣、实用”, 引人入胜, 发人深思。历史类期刊严谨有余, 活泼不足, 应增加语言文字的美感, 少用抽象的空洞概念, 遣词造句要丰富、准确、具体、有亲和力。避免平铺直叙, 力求巧妙构思, 巧设伏笔悬念;寻求多种表现形式, 使得行文明快, 活泼流畅, 增强文章可读性。当然, 如有独特的装帧设计就更吸引眼球, 会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给人以审美享受, 产生审美愉悦。

三、全面提高编辑素质

全面提高编辑素质是牢固树立编辑责任的有效途径。因此, 历史类期刊编辑务必要牢牢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一个合格的编辑,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

(一) 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素质是编辑工作素质的首要前提。编辑需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 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和政治动向,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准绳,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去伪存真, 把那些真正具有震撼力的, 对社会发展有正面、巨大影响的人物、事件揭示出来。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社会发展、为读者营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 丰富编辑的历史知识

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缺乏长期的文化积累和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期刊质量是相当困难的。分辨史料价值的优劣, 需要编辑具有历史功底。没有能力甄别史实的真伪, 就不能反映客观的历史。所以历史类期刊编辑要勤奋学习, 努力钻研业务, 加快知识更新, 不断开阔视野。笔者任职于《铁军》杂志社, 而《铁军》以宣传新四军光荣历史和辉煌抗战业绩、宣传新四军铁军精神为宗旨。是故, 笔者便以学习、掌握新四军历史为主线, 在了解新四军从1937年10月12日成立到1947年2月21日撤销番号、并入华东野战军的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上, 逐步了解新四军的发展阶段和战斗历程, 新四军的组成与机构变革, 新四军经历的重大战役战斗, 新四军的主要、重要的领导者、指挥员, 新四军在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牺牲的著名英烈, 新四军重要人物的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 以及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铸就的铁军精神等等。没有对新四军史的了解, 就不可能成为《铁军》杂志的合格编辑。

(三) 博览群书, 拓宽编辑的知识视野

历史类期刊编辑除了应掌握本学科的主要基本知识外, 还要了解、掌握其他关联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研究动向和学科发展信息等。与新四军历史相关联的学科, 不仅含有中国近现代史, 也包括古代史, 因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地域典故等较多, 它与历史上的许多知识相关, 还与中国语言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地理学等都密切相关。掌握这些知识, 方能在编辑中触类旁通。对史料的判断、理解及在此基础上的历史复原, 还需要进行理性分析, 验证史料的可靠性, 以防失实。这就需要编辑厚积薄发,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 不断提高编校水平

作者写稿, 一般都在语言文字上做过精心推敲, 但难免会在作品中出现用字、遣词造句、标点等方面的不规范。所以编辑在加工整理时, 要做好规范工作, 不仅要纠正语言文字差错, 还要通过谋篇布局、斟字酌句、精心润色, 提高稿件表达效果, 使文章锦上添花, 帮助作者提升史料价值与思想内涵, 使发表的文章有深度、有力度。凡是写作能力强的编辑, 编辑加工整理往往能够独具慧眼, 妙笔生花。这就要求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提高编校质量。

(五) 搞好期刊策划, 不断创新选题思路

历史类期刊是以记载历史为主, 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史料堆积、内容枯燥陈旧。如何把它做得既有史料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给人以愉悦, 这需要编辑开动脑筋, 善于栏目创新, 做好选题策划, 从题材的选择角度开拓新思路。在内容设计上, 要解放思想, 采用新的写作手法或文章表现形式。比如, 新四军《将帅传奇》专栏, 组织新四军指挥员的“人物传记”稿;《战地黄花》专栏, 组织反映新四军重大战役、战斗的“铁军故事”“铁军传奇”等稿件。同时, 注意多采用历史照片、新颖画页, 以达图文并茂之效, 使版面生动活泼, 提升阅读情趣。使杂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既不失历史期刊的厚重, 也适应大众喜闻乐见的活泼风格。

(六) 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

编辑是项开放性的工作, 不仅要埋首案头, 还要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 经常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文化动态和读者需求。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媒体采访、各种类型聚会等社会活动, 善于沟通、协调、合作。特别要努力与相关作者加强联系, 了解其写作动态、新作内容, 或提供选题主动邀约作者写作, 或与作者共同策划选题, 请其写作。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接近读者, 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

编辑的责任, 归根结底就是向社会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历史类期刊编辑坚持尊重历史、服务现实的宗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继续办好传统栏目的同时, 推出新栏目, 进一步改进宣传形式和表达方式, 适应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健.浅谈社会科学期刊编辑的素养及责任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 2011 (5) .

[2]高再胜.社科类期刊的策划、创新、文风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1) .

[3]张鑫.信史、史识与史德——论文史综合类期刊编辑的运作原则[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 (8) .

[4]张鑫.文史综合类期刊编辑如何为历史的真实性把关[J].中国编辑, 2008 (9) .

[5]葛昆元.试论文史期刊如何坚持“三贴近”原则[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

[6]蔡勇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编辑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7) .

生活类期刊如何规范使用数字 篇3

1根据《规定》第五条。在计时时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如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时,秒,分),年份—般不用简写。

①世纪和年代误用汉字数字或者阿拉伯数字、汉字混用

示例:“十九世纪末”“本世纪二十年代初”“20世纪九十年代”

规范用法:“19世纪末”“本世纪2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

②年份随意缩写、年代表示不明确

示例:“截至07年底”“07”“08年”“80、90年代”“九十年代”“1990年代”

规范用法:“截至2007年年底”“2007-2008年”“八九十年代”“上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

2根据《规定》第五条,在计时时要求使用汉字数字的情况

如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中国于支纪年和夏历(阴历、农历)月日,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

③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历史纪年,定型词组误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嘉靖8年”“8月15中秋节(农历)”“一二九运动”“九一一事件”“戊子年4月15日”“5.1国际劳动节”“5.4青年节”“第3世界”

规范用法:“嘉靖八年”“八月十五中秋节”“一二·九”运动,“9·11”事件“戊子年四月十五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四青年节”“第三世界”

3根据《规定》第九条。概数和约数要求使用汉字数字的情况

如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用“多”“余”“左右”“上下”“约”表示的约数。

④星期几、时间概数和约数误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10几天”“星期5”“14:12:30”“清晨四、五点钟”“下午14时”“每晚19:30”

规范用法:“十几天”“星期五”“14:12:30”或。“14时12分30秒”“清晨四五点钟”“下午2时”或“14时”“每晚7:30”或“每天19:30”

⑤概数、约数、非物理量量值、数量单位的使用不符合规范

示例:“3、4公里”“六百多孩子”“三千多件”“十三、四吨”“三十八余万元”“5亿7千3百万”“10-30方”“10~20%”“3个月~1岁”“50、60岁”“摄氏25度”“-10~23℃”

规范用法:“三四公里”“600多名孩子”“3000多件”“十三四吨”“三十八万余元”“5.73亿”“10万~30万”“10%-20%”“3个月~12个月”“五六十岁”“25摄氏度”或“25℃”“-10℃-23℃”

4根据《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物理量。非物理量。多位整数与小数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如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非物理量量值一般情况下使用阿拉伯数字。非科技出版物中的数值一般可以“万”“亿”作单位的使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20多元一斤”“第30届”“突破两千万美元”

规范用法:“每公斤40多元”或“40多元1公斤”“第三十眉”“突破2000万美元”

5连接数字的词语前后重复或矛盾。

示例:“达到90%以上”“达10多万元”“达到20-30次”“大约在1个亿左右”“至少10%左右”“大概三五十年”“不到80多斤”“不低于24至26℃”“高达300多万米”

国内岩土类期刊学术期刊汇总 篇4

A.国内岩土工程期刊

1.岩土工程学报

http:// 2.《地质学报》 :http:// 3.《地球科学》 :http:// 4.《地学前缘》 :http:// 5.《岩石学报》 :http:// 6.《沉积学报》 :http:// 7.《地球化学》 :http:// 8.《矿床地质》 :http:// 9.《地质科学》 :http:// 10.《第四纪研究》: http:// 11.《地球学报》: http:// 12.《矿物学报》: http:// 13.《地质地球化学》:http:// 14.《地质科技情报》: http:// 15.《地质与勘探》: http:// 16.《现代地质》: http:// 1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http:// 18.《地球科学进展》: http:// 19.《中国区域地质》: http:// 20.《高校地质学报》: http:// 21.《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http:// 22.《地层学杂志》: http:// 23.《古生物学报》: http:// 24.《矿物岩石》 :http:// 25.《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http:// 26.《岩石矿物学杂志》: http:// 2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http:// 28.《中国岩溶》:http://

安全类期刊 篇5

本刊继2002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后, 2008年再度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表明了政府对本刊的认可;本刊被权威学术部门评选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表明本刊的质量经得起科学的鉴定。这些荣誉的获得, 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这些荣誉是对本刊同仁的莫大鞭策。我们在向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报告这一喜讯的同时, 决计本着“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精神, 将本刊办得更好!

上世纪科技教育类期刊一瞥(十) 篇6

《科学技术通讯》创刊于1949年10月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诞生。该期目录页腰封形式的套红插页透着喜庆的气氛:

庆贺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

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插页背面引用的毛主席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致开幕词中的两段话,可以说揭示了该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到达自己的目的。”

而该刊的发刊词,则对办刊宗旨、刊物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有进一步的阐述: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就要取得全国范围的完全胜利了。但毛主席告诉我们:“譬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事情多得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

事实证明,由于工农大众普遍的觉醒和努力,我们在恢复生产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但是,取得了第一步的胜利之后,接着来的,是无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把科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工作要从两方面来进行:

在科学这一面,首先是旧科学的改造问题,是把旧科学改造为新科学的问题。

解放以后,工人阶级表现了极大的创造精神,但由于科学知识的不够,这些创造在质和量上都还不够的。要有更大的创造,我们必须使工农大众从纯“手艺”状态里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用科学知识,来帮助自己总结和提高生产劳动的经验,从而改进生产技术。

科学走向实际,直接为生产劳动而服务;生产劳动的经验总结起来,提高起来,成为科学的新血液。把科学工作和生产劳动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生产无限地向前推进。(《科学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据有关回忆文章,该刊第一任主编由著名出版家、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担任(当时未署名)。

蒋一苇,原名蒋炜,福建福州人,1920年出生于武汉市。有人做过统计:他一生创办了一份报纸、两个出版社和十种期刊,包括我党领导下的第一本科技期刊《科学与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批期刊之一的《科学技术通讯》、新中国第一本机械技术期刊《机械工人》、工业经济领域第一本学术期刊《工业经济》等等。

1949年,三联书店总管理处由香港迁至北京。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该店创办了两种刊物,一种是为适应广大干部学习政治理论的需求而创办的《学习》杂志,另一种就是为配合工业建设、发展科学技术而创办的《科学技术通讯》。

有人说,《科学技术通讯》创刊号之所以一直被收藏界看好,是因为其封面独特的“韵味”。这期封面的设计者是木刻艺术家萨一佛。蒋一苇、萨一佛、石品(负责制版)可谓办杂志的“铁三角”。《科学技术通讯》与此前的《科学与生活》、此后的《机械工人》在风格上体现出惊人的一致。

该期创刊号刊登的重要文章有:《封锁,我们不怕!——为〈科学技术通讯〉创刊号作》(作者是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代部长刘鼎),《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作者贺诚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的发言);接下来是“创造与改进”栏目的一组八篇文章。此外,还有“大家谈”、“机械工业常识”等栏目也值得关注。

最后说一下《科学技术通讯》的刊期。该刊每月出版一期,且明确标有“月刊”字样。仍然沿用了过去的分卷出版模式,每12期为一卷,但是它称为“第一年”,比如:1949年10月出版的创刊号为“第一年·第一期”,1950年9月号为“第一年·第十二期”;1950年10月号为“第二年·第一期”,以下依次是“第二年·第二期”、“第二年·第三期”。自1951年1月起,改名为《工业技术通讯》,总期数仍与前连排,为“总第16期”。

《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创刊于1958年10月1日,32开32页,月刊,由“英语学习”编辑委员会(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内)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当年共出版三期,即第1卷第1期、第2期、第3期,次年出版第2卷(第1至12期)。

《英语学习》创刊号(第1卷第1期)初版仅印5000册,后来重印;第2期印数为15000册。1959年第1期即达到近3万册,当年最高一期印数达53000余册(第5期)。

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政治性、思想性”是所有刊物都要强调的,作为英语学习指导刊物也不例外,即“不论中英文稿件,都必须具有政治思想性”。(《“英语学习”稿约》)这点从创刊号排在前面的几篇文章就能够反映出来:《周恩来总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国庆节》、《党的女儿》……第2期的重头文章亦如此,包括《国防部长彭德怀再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彭德怀告台湾同胞书》、《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泸定桥的战斗》、《娄山关》等。

当然,根据刊物自身性质,《英语学习》也强调了“切合读者需要”、“文字力求简易通俗生动活泼”。而且,开本小、文章短小精悍也确是该刊的一大特色。该刊稿约中要求——

英语读物:中外革命故事;大跃进中的新人新事;英美进步简易读物。除第一类每篇应在1000字以内外,其余两类每篇应在500字以内。

有关科学、文化、体育、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生动的英语报道,每篇应在500字以内。

英文写作或汉译英练习,每篇不超过300字。

革命领袖语录、史地和科学小资料、谚语、谜语、语言问答、语言小测验、漫画等项,每类每篇应在100字以内。

只有“指导英语学习或交流英语教学经验的通俗的文章”可适当放宽,但也是“每篇应在2000字以内”。

安全类期刊 篇7

42高中语文选修课如何不失“语文味”45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练习设计

47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例析51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55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58捕捉音乐课堂教学的亮点

教学方法

60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

62找准生活与数学的契合点进行教学

65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英语作业的设计与评价67化学探究式实验设计的思维方法

53初中生物智慧型作业的探索与实践

教材研究

70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的理解与操作72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概念的质疑

74“试探电荷”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考试研究

75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的几点做法

外国教育

76国外中小学电脑学习游戏探析

沈曹殷坤经志林富勇C《教学与管理》被评为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

许中华

夏四海曹列文O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本刊继2002年入选国

刊方阵双效期刊”后, 于2004年被评为综合教育类

刘金玉刘张吴东宗荣霞立华N核心期刊学馆图期书刊馆工, 入编由北京大和作北研京究高会校合图编书的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苏香妹

张连锋T版总2004年本署版刊“。入中选国国期家刊新方闻阵出双王明建朱翠华陈远根E术部门评效刊期的刊认可”, ;选为综合教育类表本明刊了被政权府威对学本

核心期刊, 表明本刊的质周峰N大作者量些经荣得誉起的、读者的支持与科获学得的, 鉴离定不。厚开广这

爱, 这些荣誉是对本刊同

王洪民李瑛华

王文君许明T者和作者报告这一喜讯的仁关的心和莫大支持鞭策本刊。的我们广在大向读

同时, 决计本着“苟日新,

多角度透视学报类期刊的改革走向 篇8

顾名思义,“学报”指的是以发表学术报告文章为主并且以“××学报”为名的纯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学报)。教育部在1978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办好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由此可见,学报设立的初衷就是反映本校的科研能力。同时,这一初衷多少带有行业特点和计划经济的色彩,发展到今日,已是每个学校(专科以上含职高)都具有一种或数种学报,而中国目前高等学校数为2300家(据新华社《斯坦福大学校长:高校扩招影响教学质量》一文,2006年7月17日《成都商报》4版)。如此之大的学报出版规模已是中国特有的现象。鉴于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及其他纵横向课题有限(例如“十五”期间青海省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557项,其中国家计划项23项,省部计划项目205项,省部基金项目14项,横向委托及国际合作项目9项,其他来源151项),即使全部在学报上发表成果也是僧多粥少,难以满足需要。因而,虽然各学报在征稿启事上有“省级以上课题免收版面费”之类,学报上的文章也早已不再是“学术报告”为主,而比较多的是刊登实验报告、上课心得之类,这样学报虽是在保留学术样本方面功不可没,但由于泥沙俱下,良莠不分,学术质量不能保证。作为学报人引以为自豪的影响因子等指标也不如科技期刊,据笔者对引证报告的统计,学报的评价指标明显低于非学报类(含学科学报,下同)期刊,其结果如下:学报1419家、平均总被引频次176次,平均影响因子0.206;非学报6009家、平均总被引频次415次,平均影响因子0.519。同时,国内2005年度15个学科影响因子较高的3种期刊和总被引频次较高的20种期刊虽有《生态学报》等学科学报和大学背景的若干期刊,却没有一家直接以大学学报命名的期刊。

随着职称评定以刊物级别(如国家级、省级,核心、非核心等)和论文数量为主的成果量化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学报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学报已蜕变成为职称量化的工具而游离于办刊规律以外,即不再为读者办刊而只为作者办刊。产生上述弊端的原因和学术人的急功近利有很大的关系,也和学报办刊者的认识偏差有关。随着各地职称评定注重工作业绩和“以考代评”的进行,学报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二从科技期刊运作的角度透视学报类期刊的改革走向

(一)透视一:精简学报数量——由前苏联高校学报类学术期刊所得到的启示

在学报精简办刊上,前苏联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前苏联高校800余所共有45种公开出版的学报。其中全国高校“通报”即《苏联高校通报》共21种,以系列与专科版本的形式组成,由这一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的大学承办。如《苏联高校通报,物理》《苏联高校通报·有色冶金学》等等。此外,前苏联只有列宁格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有权办“通报”,也都是以系列专刊版本的形式出版。一般高校仅仅保留《研究简报》之类的内部出版物。对于公开出版的期刊,在资金和人员上特别照顾。编委会和编辑人员间职责分明,编委会多则31人,少则10多人,兼为技术专家,编委会的主编最终决定稿件的取舍,对稿件的“荐”“审”“评”“改”是编委会的主要任务,编辑部则主要负责编辑出版的各项事务性工作。此举可克服学报出版中审稿人不负责、责编负不了责的状况,使高质量的论文得以及时出版。

撇开计划经济的色彩,前苏联的学报出版模式很值得我们的主管部门思考。以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推出若干重点学报,按国际惯例进行编辑,使之逐步成为国际大刊是完全可能,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克服低层次出版中人力、物力的浪费。据《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的专访透露,正在筹办的《中国大学学报》专业版的创刊思路基本类似于此,即将办得好的、办得成熟的学报择优授权来办。从而将学科领域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学的优秀学报冠之以中国大学学报,以代表国家水平。

(二)透视二:“论文在线”和印刷期刊出版模式的互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推出的,给论文作者提供及时发表论文交流思想的新平台,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多重程序,最大限度突破传统出版物的限制。该系统主要解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周期长,创新思想、实验方法等在审稿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等突出问题。目前,在论文在线在发表论文的有两类情况:一是作为纸质期刊的补充,各学术期刊将准备录用即将发表的论文在“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做成预印本。二是注册用户将学术论文(目前主要是科技论文)上传到“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期刊投稿。同时,其优秀论文以每月一组主题的形式(如一月份为数学、力学,二月份为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兽医科学、水产学等等)在印刷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月刊上刊登。以上两种发表模式对学术期刊运作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学术论文上网不再仅仅照搬印刷版,而是印刷和网络的互补和良性互动:发表时间更短,从而有效地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使作者的写作接受广大网民和专家的监督,变一人审稿为多人审稿。此外,预印本的公布,使论文接受同行的评议更加方便,经过同行的一语点拨,苦思冥想的问题有可能瞬间突破,不易发现的错误也可能轻易被发现,从而有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

(三)透视三:目标定位专业化和专题化——行业期刊的启示

学报的综合性,往往带来内容庞杂、学报之间难免雷同的弊病,使读者无所适从,订户越来越少,编辑也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是学报发展的瓶颈。然而,我们考察一下具有行业背景的行业期刊,其影响因子比学报大、实用性明显、读者比学报多,行业期刊在目标定位上值得学报出版者学习和借鉴。

归纳起来,行业期刊的特点如下:1)题材比较专业,都围绕某一行业的生产和商业展开。2)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实用性即指解决或指导生产的实际问题;时效性即指其对技术应运和行业动态的政策把握及商业前景的分析和预测的收录。行业期刊的读者非常明确,行业背景的学校、企业及公司是它的首选,其“双效”运行情况优于学报,并出现了行业企业的商业广告。

笔者认为,学报除应学习行业期刊的专业性和专题性外,具有行业背景的若干学报,也可改名成行业期刊。如纺织、医学、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学校的学报更名成为行业期刊,其产生的效益比单纯的学报要好。

(四)透视四:栏目特色和热点炒

作——科学人文期刊的启示

学报的论文集形式是学报的又一弊病,而某些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人文期刊的办刊思路值得学报人学习和借鉴。如《西部旅游》《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世界》《大自然探索》等也发表论文类文章。总的来说,这些刊物的论文最通常的操作方法是聘请名家撰稿,内容则绝大多数涉及社会热点或期刊热点,对于科技的最新信息加以归纳和总结并介绍给读者,同时还穿插很多科技发明过程中的掌故、奇事以及趣事等,写作手法多种多样,篇幅{受至数万短至数百,其作者往往是事件的亲历者或优秀的科普作家。内容多为拼盘式,但在科学人文期刊中其科技特色明显。

总之,随着信息内爆的进行,媒体之间的渗透越来越深层交叉,其突出表现就是媒体趋同,同时学者们有向公共领域回归的趋势。在这样的语境下的学报改革吸收科学人文期刊的办刊元素和思路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五)透视五:编辑风格化、对象国际化——国际大刊的启示

当今比较著名的国际科技大刊给学报走向世界提供独特的经验和样本,值得我们关注。

1)编辑的风格化,几乎是国际大刊的共识。荷兰这个人口1500万的小国却创造出一批闻名全球的科技期刊,《达尔夫特展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刊是由荷兰唯一的一所工程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达尔夫特技术大学出版的学报类科技期刊,其编辑风格化非常明显。编辑者不但要求专家教授们用非常通俗近乎科普文章的写作手法在学报上发表论文,介绍自己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一旦发现来稿还没有从学术论文的枯燥深奥中完全走出,进入通俗的“最佳状态”,编辑就要亲自动手,用生花妙笔进行改写,力求广大读者都能看懂。…无独有偶,成都的《科幻世界》也是从培养作者群人手,其稿件有不少硬是从大中学生来稿中一篇一篇地改出来的,优秀的作者有的进入固定作者、有的进入编辑行列。该刊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期刊和其年轻的写作队伍不无关系(大中学生写给大中学生看)。

2)从刊名到栏目的特色。国际大刊的刊名很有特色,往往是一目了然又意味深长,如《柳叶刀》《化学化工新闻》《计算机世界》《科幻世界》等等,据说都花过一番工夫,如《计算机世界》原名叫《计算机世界新闻》,后根据读者提议“新闻都发生在世界上”而去掉“新闻”两字,从而使刊名更精练。《科幻世界》是从原名《科学文艺》改名《奇谈》再改名而来。世界大刊的栏目往往根据读者而设立,来函(来信)、专家访谈、新闻(新闻背景)的述评为常见栏目,往往强调论文出版后的反响和读者的态度。《科幻世界》的栏目每期也有十七八个之多,同时,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创办了不同的子刊。

3)国际化的视野。成为国际大刊的期刊往往在创刊之初就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如《达尔夫特展望》每期面向国内外读者发行2.5万份,而且全部免费赠送。美国的《化学化工新闻》从第一任主编霍威先生就开始向国际期刊迈进,他做了一系列朝着国际化发展的努力,如请各国新闻记者及涉足化学领域的专家撰写本国研究进展的文章;在封面上注明“化学世界的新闻杂志”等。而《科幻世界》除发表国外优秀科幻作家的作品外,经常组织各种与科幻有关的公关活动。如邀请前苏联宇航员参加由《科幻世界》组织的航天及科幻公关活动,高薪聘请洋编辑参加《科幻世界》编辑,聘请名作家阿来担任《科幻世界》的总编等。

三几点共识——代结束语

1)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少数学报行文和格式的规范,并严格和国际学术规范接轨,如双向匿名制,加入国际著名的检索数据库,逐步办成国际著名的专业大刊。

2)另一方面,多数的学报可以取一个妥帖的刊名,在内容和栏目上贴近读者,在外表规范表达正确的前提下,写作手法应灵活多变,编辑上可以风格化,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3)出版周期应加快。国际期刊大都为周刊,学报也应改变季刊双月刊为主的模式而逐步办成月刊半月刊和周刊,同时在相关网站出版预印本,以利于学术的传播。

4)在很多读者和旁观者的眼里,学报类学术期刊是很严肃的刊物。我们作为此类刊物的编辑应该在栏目的设置、期刊名称、内容上吸引广大读者,同时也可以像《中国国家地理》一样设立期刊基金,对有特色的栏目进行资助。

5)要多发表有创新思想但未必完美的文章,尽可能呼吁多给年轻人发表的机会。伴随着高知阶层逐年增多,严肃的学术知识也同样可以吸引读者尤其是高知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如环保、考古及科学探索等,从而发展成为学术消费热点。 6)学术期刊也可以做大。学术期刊也可以有双重身份,既有学术性,又能吸引读者,使学术成为新的卖点。要重视读者的存在和参与性,在内容上为读者着想,行文上要通俗易懂,在版式上要重视美观性。如美国的《科学》杂志,既从内容上发表前瞻性的学术论文,又具有大众期刊的包装和读者,这才是学报人应该追求的。

安全类期刊 篇9

张强

52物理教科书图片的功能与利用

卞祖武赖肖冰应东庚张剑硕

54将审美人生教育融入中学美术教学陈铁梅■教学方法…………………………………………………57价值承载: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抑或文学经典的重构

———从《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作品入选

高中语文教材说起王小红60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的“七问”李太敏62浅析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严厚明戴军63落实生物插图复习培养学生作答能力

顾秀庆赵秀珍

65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处理新课改中的“新”内容李国平■教材研究…………………………………………………67新课程视野下教材的价值取向与编写原则慕君71在备课过程中准确解读和处理化学教材

毛建春包朝龙

74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指瑕朱翠华陈远根王尚义■考试研究…………………………………………………76我国高中阶段“高分复读”的分析与思考

刘婷尧新瑜

■外国教育…………………………………………………79韩国未来教育政策与计划王轶欧

本刊如有印刷、装订质量问题, 请与太原文兴印业公司调换。地址:太原市长治路180号邮编:030012联系人:刘康杰

O本刊继2002年入选国

家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N评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后22008年再度被评为教育类,

核核心期刊, 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版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E期的门期的门刊认评可选”, ;为表本教明刊育被类了政权核府威心对学期术刊本刊部,

表表明本刊的质量经得起科N学得的学得的支, 的离持鉴不与定开厚。广爱这大, 这些作些荣者荣誉、的读获誉是者

对对本刊同仁的莫大鞭策。我T们广喜们广在喜讯大的向读同关者时心和, 和作决支者计持报本本告着刊这“的一苟

安全类期刊 篇10

《教学与管理》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表明了政府对本刊的认可;本刊被权威学术部门评选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表明本刊的质量经得起科学的鉴定。这些荣誉的获得, 离不开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这些荣誉是对本刊同仁的莫大鞭策。我们在向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和作者报告这一喜讯的同时, 决计本着“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精神, 将本刊办得更好!

本刊如有印刷、装订质量问题, 请与太原文兴印业公司调换。地址:太原市长治路180号。

邮编:030012

上一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下一篇:温度传感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