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十篇

2024-09-13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篇1

一、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种动力。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 只要这件事情是我们比较感兴趣的, 那么一定非常愿意去做, 既使再苦再累, 困难重重, 都心甘情愿地去完成。

小孩子都喜欢做“捉迷藏”, 天黑了, 还想玩, 忘了回家, 急得爸妈到处找。好不容易找着了, 可他们还是沉迷在玩的兴奋中, 不想回家, 连哄带劝, 连拉带推, 有的是连打带骂, 孩子们这才很不情愿、恋恋不舍地回家去了。现在的小朋友, 大都爱玩电子游戏, 玩起来什么都忘了, 作业忘了写, 家忘了回, 饭忘了吃。不仅是利用双休日去网吧玩, 就是在平时, 有的也是背着家长、瞒着老师偷着去玩, 而且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仍觉得时间短、没玩够。试想, 如果老师能让学生把玩“捉迷藏”、打电子游戏的那种态度和热情用到学习中的话, 教师和家长就不用担心学生的成绩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课堂中的提问也需要技巧。

有时候上课我们老师会觉得课堂死气沉沉, 因而会埋怨学生启而不发, 越埋怨提出的问题越没人回答。静下心来分析:可能原因在自己, 比如说, 爱训不认真听讲的学生,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跟上来, 但往往浪费了课堂的很多时间, 使教学节奏松散。当老师跟这些学生周旋时, 其他同学成了“观众”, 从而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改进提问策略, 提问时要求学生都要动脑筋, 一般情况下, 先选中等水平的, 同时提醒全班学生包括“学困生”注意听, 中等水平学生答个八九不离十, 再请学习较好的学生补充, 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 如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即因人施问, 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提问, 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对打破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巧妙设计课堂中的小片段。

老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两道有理数题目的计算。第一题: (-18) × (1/9-2/3+1/6) ;第二题:2/3×4/5÷9/4× (-5/9)

之后学生们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 老师在黑板上解答。几分钟之后, 同学们都相继做完了题目。

老师:第一道题目同学们得到答案是用哪种方法的呀?

有的同学回答是利用分配律做的, 有的同学是先计算括号里面的, 然后再乘以-18。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更为简单?

学生纷纷发言, 绝大多数都说是第一种方法。

所以说计算有理数的运算选择适当的方法能加快解题的速度, 使计算变得简单。

老师:我们继续看第二道题, 计算的结果是否和我的一样呢?

大多数的学生计算的结果都和老师的一样, 但是也有学生计算的结果产生了错误。

老师: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 它们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老师分析:第二道题大家做错的原因是运算顺序的错误, 不能直接将9/4× (-5/9) 约分。

老师对学生说只其实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 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其实做什么事都是一样, 正确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

三、学习效果

当学生对我的课程越来越感兴趣的时候, 他们的学习也变得自觉和主动。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轻松。爱因斯坦都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往往是获取知识、成就事业的源头。可以看出,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动脑筋。但兴趣不是天生的, 很大程度上是靠后天启发、诱导和培养形成的。如果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 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就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在长久的学习中往往感到单调、劳累, 从而丧失信心。兴趣的驱动, 给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促使他们爱学习, 从而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篇2

那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探讨几种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穿插生物技术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等课外知识, 激励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新动态

生物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课程, 走在科技最前沿, 并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而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一节, 课本以“响尾蛇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作为实例研究。我从响尾蛇的特点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插入“有毒蛇和没毒蛇的区别;有毒蛇又可以分为哪两大类”等课外知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都非常专注, 课后还拉着我问这问那, 给我讲毒蛇的奇闻趣事等等。

学习《生物体的器官》时, 我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一个国外的医疗视频。该视频讲一个小男孩因先天缺陷而使用人工消化道来生活, 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防护措施来维持生命。在这个案例里, 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的任何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也认识到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多么幸福, 从而增强他们珍惜生命的意识。此外, 我还列举了一些现代科技的新成就, 如, 器官克隆、基因改良猪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都非常感兴趣, 学起来特别认真。有些学生还在周记中表示, 自己以后要当一名生物学家, 开发新技术为人类造福。

二、加强实物演示和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我在讲生物的特征“应激性”的时候, 课前准备了一株含羞草, 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展示出来, 并且演示含羞草的叶子受到触动时会合拢, 枝条受到强烈触动时还会下垂的现象。这个实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应激性”的概念, 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认识。在这个启发下, 有些同学更进一步思考, 提出含羞草的叶子白天开放, 晚上闭合, 是不是也是一种应激性行为呢?这说明学生在实物的刺激下拓展了思路, 把理论知识很好地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来了。

在《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中, 我设计了分组实验:每两人一小组, 每组准备大小两块方形冬瓜块, 泡在红墨水里5分钟, 然后取出切开, 观察红墨水的渗透情况。这个实验比较简单, 容易操作, 效果也很明显。实践证明, 分组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寓学于乐, 让他们进一步掌握了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又如, 《种子萌发》这一节, 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尝试当一回小老师。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 分别探究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然后对实验结果拍照, 指导他们把实验数据和照片制成课件, 最后让他们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实验设计、步骤和结论。这样的活动设计, 使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实验并且独立完成,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体会到了学习和分享的快乐,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用具,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教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一节内容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沙漠环境以及其中动植物的图片, 给学生一个形象的认识, 再介绍生物之间的保护色和警戒色, 最后让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这样的处理, 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直观, 浅显易懂。大多数学生有了形象的认识, 很快就理解了学习内容, 举出了大量的生活实例。

再如, 新生命的孕育这部分内容, 如果只是教师的口头教授, 学生兴趣不大。我选用了一个国外的生命孕育视频, 在班上用多媒体播放。这个视频仅十来分钟, 但制作效果好, 配乐和拍摄很逼真。观看过程中, 学生都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一段短短的视频, 让他们体会到了孕育一个新生命的艰难过程, 促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

精彩的视频, 不仅能给学生感性认识, 还能给学生带来理性的认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呈现方式, 结合传统的黑板板书, 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丰富课堂学习形式。

四、让学生演小品、组织知识竞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小活动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知识性强, 容易让学生感觉乏味, 我以一个小活动引入新课:让学生扮演侦探, 根据现场留下的生物证据, 判断那是植物的细胞还是犯罪者的细胞。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这时再展开新课。学完这部分内容后, 学生几乎都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顺利揭开了这一谜底。

又如, 《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 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关于维生素缺乏症的小品。根据我提供的知识性文稿, 他们自编自演, 充分发挥出表演才能, 最后还评选出最优作品。活动过程中, 他们学会了合作和分享, 提高了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还增进了友谊。我把优秀作品拍摄下来, 在各个班级播放。这样一来, 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为高涨, 纷纷表示今后要继续制作类似的教学资源。

课堂活动还可以体现在复习课上。通常, 复习课比较乏味, 无非是做练习、背书等。这里, 我采取了“知识竞赛”的方式。全班同学分为四个组参与竞赛, 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分最高, 并对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如加分) 。竞赛内容主要是课本内容, 采取必答、抢答、猜谜等环节。新颖的竞赛形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也使我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复习内容。他们甚至主动提出, 让我在课堂上多采用这种竞赛模式。

五、加强师生交流, 鼓励学生提问, 及时解答及反馈

学生的思维是很广阔的, 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他们可能会提出十个相关的问题。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呢?我认为,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 课堂上能解决的就当堂解决, 个别不能当堂解决的可以引导他们查阅资料寻找正确答案。授课过程中, 老师可以鼓励他们多说一些奇闻趣事, 这样才会扩大他们的阅读面, 教师本身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师生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 相互交流才能教学相长。

生物学科课时相对较少, 师生课外交流时间有限, 因而课堂交流尤为重要。一方面, 我们要在知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另一方面, 又需要在情感上与学生多做交流。尤其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 教师应该珍惜学生智慧的萌芽,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表达独立见解, 敢于同其他同学甚至老师争辩。

几年来的生物教学实践告诉我, 课堂上的45分钟, 是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当然, 这些策略的实施, 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 进而就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 就可以更好地学好生物这门学科。

摘要:升学压力之下, 学生普遍偏重中考科目,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物教学要想突出“重围”并有所表现, 必须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兴趣,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美]ArataWoofolk.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出版社, 1980.

兴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 篇3

一、精心备首节英语课,打开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之门

英语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新鲜、神秘的,虽说现代文明的发展使许多学生对英语并不陌生,但英语作为一门课程走进课堂,对他们来说,依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首节英语课,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对英语的求知欲。例如,朗诵一段优美的散文;背诵一段英文绕口令;哼唱一首英文歌曲,以此来让学生领略英语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望。

二、抓好课堂教学阵地,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较为集中的横截面,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教育、传播知识及培养技能、技巧的主要形式,教师整个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无不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来,每节课就是学生攀登英语高峰道路上的一个台阶。为此,课堂教学应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很大影响,良好的情绪能感染和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比如,课前微笑着向学生送上亲切的问候,课上、课下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作出积极的反馈,如赞许的目光、真诚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热情的赞扬等,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的学习效应。

2.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对话、游戏、猜谜、唱歌等等,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如:用“蒙眼猜物”游戏学习“What’s this/that?”“It’s a/an...”句型,用“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 am I?”“You are...”句型,用“藏物猜地点”的游戏练习“Where is / are...?”“It’s/they are on/in/under...”等句型。此外,也可通过听教师描述,学生画画的形式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同时也满足其画画的兴趣。当然,教师在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活动形式要灵活多变,让学生时时保持新鲜感,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才不会减退。

3.努力创设英语环境,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现行英语教材突出了语言的应用性、实践性,教材中种种对话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交际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在教学对话时,应充分创设英语环境,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Is everyone here today?No....is not here,Where’s he/she? She is...”等句型对话时,教师可事先让某一学生蹲下,造成其缺席的假象,从而创设此种教学情景;也可让学生作为教师及值日生的角色去操练,激发兴趣。再如,教学“It’s bad/good for...?”句型时,若看到某同学趴在课桌上听课,就说“Don’t put your arms on the desk . It’ bad for your health. Sit straight please .”使学生进入语境。

4.尽量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尽量给每一位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切忌只注重对优生的培养、操练,而忽视对中等生及后进生的激励。为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全班的学习情况,分层次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把一些简单的题留给他们,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也让他们品尝成功时的那份快乐,课堂用语中应不惜多说“Good,very Good”,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的持久,依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维持。特别是在初二、初三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每个学期的目标、任务,即:初一强调打基础,初二强调防分化,初三强调奋力拼搏,从而建立目标机制。另外,树榜样、重激励,以学生身边的学生为典型,树立学习英语的榜样,让学生有所参照,形成内在的学习需求及学习动机,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在教学之余,若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形式、巧妙的鼓励机制,保证每位学生保持对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那我相信,我们的教学成绩也会与日俱增。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篇4

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活动,为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普遍采用。它既能为英语学习创造逼真的、富于交际性的语言环境;又能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从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中玩,玩中学,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习得语言。为使课堂游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和组织游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它应具备的特点。

1.趣味性。

2、实效性。3.交际性。4.广泛性。5.激励性。

活泼有趣的游戏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设计或精选趣效统一的游戏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在上英语课时,如能创造一种祥和、愉快的气氛.就能激发学生的愉快中枢.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使他们感到学习英语、开[1说英语是一种乐趣与享受,自己也可以做到张口即说。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情景下.学生不但增强了自信心.还达到了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使学习能持之以恒的一种动力.且在兴致勃勃的心境下学习的东西也不易忘记。因此.上英语课时.除了直接传授有关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图画、表演、竞赛、游戏等方式,给学生增加一些既有趣味又有助于理解、记忆的教学内容与知识,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教学实践中发现,上课时,即使是英语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一般也不太主动开口说英语。这种现象表明.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同学要开口说英语还存在着某种障碍.如:教学环境、方法及心理因素等。鉴于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增加一些可以使学生摆脱这种障碍.进而以一种轻松、乐于参与的状态融人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英语游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具体而言,游戏法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原本没有什么生气的语言转换成生动有趣的、富含语境的“对话”式交流。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创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游戏的组合.并且把学生喜爱的音乐、舞蹈、绘画、竞赛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这种实际的语境中,去体验,去实践,由此真正掌握英语。

兴趣、情感和教学是相通的,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做英语游戏等教学方式,抓住了学生活泼、好动、记忆力强的特点,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他们引向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诱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增强自信心,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5

一、引入课题, 在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言是开课能否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环节, 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 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对数学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激发兴趣对知识的学习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特别对于理论性强的数学学科, 学生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我们在课堂初期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 在后续教学中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满足这种好奇心, 这样就可以逐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而学好数学知识, 培养数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敢放”“能收”, 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当下的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而言, 结论是早就有的, 但之所以要学生去探讨、去研究, 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领悟,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够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合适的“土壤”。但是在以前光重视学分, 不注重能力的传统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都只顾着机械地教和麻木地学, 这种行为和应试指导思想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收放自如, 多多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将板着面孔当教者变成共同参与协助, 做学生学习的主导者, 让学生体会到在课堂上自己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轻松中获得知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 采取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用推导、探究、猜测等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教者在课堂上首先应该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小组分工合作, 利用推导、探究、猜测等手段来追索和完成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参与其中, 而不是漠然的旁观者, 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活动, 充分利用这些数学素材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工合作, 在一系列的探究和讨论过程中将乏味的概念、规律变成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感性认识, 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可以成为学生美妙的情感体验过程, 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的奥妙和规律, 从而激发学生对世界的探索, 实现从实践到理论, 再应用于实践。

四、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人人都可以在数学中获得乐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篇6

很多少儿在演唱歌曲时都会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很难深入理解歌词内容,以及他们在唱歌时还不够兴奋等。若少儿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来唱歌,那么必然会逐步降低他们学习唱歌的兴趣,甚至还有可能会对唱歌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重视情感投入,用情感交流法来提高少儿的兴趣,要让他们明白:只有让歌唱带有感情,才能够让歌声具有生命力、感染力,才可以打动观众的内心。并且还要教授少儿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不同情感的歌曲。例如,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要富有朝气、富有弹性、富有节奏感;在演唱抒情的歌曲时,要轻柔优美;在演唱激昂的歌曲时,要注意打开共鸣腔体,要做到铿锵有力。例如,笔者在教授少儿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先领着少儿饱含感情地对歌词进行朗诵,让他们通过朗诵来初步了解歌词;其次,再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将歌词的历史背景向少儿介绍,以便于让他们深刻理解歌词;再次,要求少儿在演唱时要充分打开口腔,通过这种方式,必然能够让歌曲演唱变得有声有色。

二、利用音乐效果渲染情境

音乐可以抚慰情绪,可以激荡心灵,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和思考,可以表情达意,若能够将其应用到校外少儿声乐教学中,那么必将起到较好的渲染情境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音乐的时候,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符之外,还要尽量选择高尚文明、积极向上的时代之音。例如,笔者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情感,特地选择了歌曲《父亲》,让学生闭上眼睛、合上课本,在音乐中去体会所学习到的课文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内容。笔者仔细观察了学生的表情,有的学生寂然遐思,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有的学生深受感动。由此可见,音乐所能够给人带来的“感染”“熏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教师要多设置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刺激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便于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迅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

少儿正处于好胜不服输、自尊心强、荣誉感强、自我表现欲强的阶段,因此,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来提高少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围绕着少儿声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小竞赛,营造出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气氛,让学生在参与竞争中获得知识、获得能力。比如,某县文化馆近日就举办了少儿声乐比赛,比赛中,小选手们都精心准备了优秀曲目参加比赛,为评委和观众带来很多耳熟能详的少儿经典歌曲,像《小海军》《祖国祖国我爱你》《中华小二郎》和《邮递马车》等。小选手们一个个信心满满地走上台,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风采。他们稍显稚嫩但认真的表演不仅得到评委们的认可,也让这些小选手增强了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注重氛围,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少儿能够将优美的歌声演唱出来,还需要让他们在歌唱过程中加强形体与表演的有机结合,以便达到“形”“情”“声”三者并美的新体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指导。良好的精神状态往往是歌唱的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状态引导。在唱歌之前,教师要为少儿创造出良好的歌唱环境和歌唱氛围,让他们能够不怯场,能够尽快地进入到歌唱状态;适当表扬少儿的进步,要让他们能够保持高亢、高涨的歌唱状态。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少儿的实际情况做到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少儿各自不同的差异,分别教学。例如,笔者曾经教授过一个经常唱歌跑调的少儿,经过几次接触之后,笔者认为唱歌跑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不能很好地对音准进行分辨,于是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听觉训练,大幅度提高了这个少儿的音准能力,自此之后,再没有出现唱歌跑调的情况。由此可见,声乐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五、结语

总之,恰当地在校外少儿声乐教学中加强学生兴趣引导,可让少儿声乐教学充满魅力,也能够让学生获得能力、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重视子女的素质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参加了校外少儿声乐学习的行列,声乐学习有利于完善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有利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少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待完善的重要阶段,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让少儿亲身感受。大量的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少儿声乐,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裕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的设计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3(07).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篇7

因此,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使学生自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引趣

1. 推荐好书激发兴趣。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想象力强, 求知欲旺盛。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将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们的阅读倾向大多为:①篇幅短小、内容完整的故事。②喜欢幻想性题材, 期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幽默、意外的故事结局。③能了解简单的传记和历史故事。④对读物中提到的规则感兴趣。⑤喜欢介绍自然、动物的儿童读物。⑥喜欢介绍不同生活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儿童读物。依据这几条原则推荐好书, 准没错!

2. 树立榜样诱趣。

孩子从小就有仰慕英雄、崇拜伟人、追逐名人的心理特点。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向孩子们讲讲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科学家小时侯刻苦读书的故事, 在无形中就让孩子们了解到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 是因为他们“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强大的阅读原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就此产生。而孩子身边的真人真事更有类似“原子能”的巨大效能。

3. 开展活动激趣。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天真好动, 爱讲故事, 爱戴“高帽”, 爱表演。结合他们的这些年龄特征, 可以经常进行类似唱儿歌、猜谜语、演故事、说笑话、画成语、赛诗会等丰富的语文活动。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 一方面帮助孩子打开课外阅读的多管渠道, 另一方面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阅读途径、方法, 搭建展示阅读才能的舞台, 同时还提高了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营造阅读氛围

1. 设立班级图书角。

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 是一个很老土的办法了, 但对现今时代来说, 仍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做法。“书非借不能读也”, 很多家长反映, 给孩子买了许多书, 可就是不爱看。而一旦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角”后, 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 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2. 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 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阅读是需要时间的, 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外, 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是不合适的。因为低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障的, 他们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了。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 怎样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

3. 渲染、烘托阅读气氛。

“口水里能淹死人”, 积极健康的阅读气氛当然也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阅读大浪。在班级墙壁的醒目处张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 就是一种无声的正面宣扬。平时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力表扬爱读书的孩子, 更是一种班级文化走向的风向标。当有孩子在造句、说话、回答问题时引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经典词句时, 更要抓住不放, 大加赞美, 要让孩子知道, 课外阅读不但能增加知识, 更能让自己更具魅力。

三、教会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要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 帮助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孩子阅读方法的指导切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 教师在指导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时要结合调试学生的心理因素, 要培养孩子耐心、尽心、静心、精心的阅读态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而快速阅读最有效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默读。因为默读时视觉神经接受文字符号后, 立即发送给大脑, 进行直觉译码、理解, 跳过了朗读时转化为口语再理解的过程, 阅读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孩子默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有赖于识字量的不断扩大和阅历的积累。此外, 还有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浏览目录, 了解读物概要;阅读课题, 中心句段进行跳读, 了解读物构架;书本与眼睛保持一尺, 既扫视拼音又看清汉字, 一目双行;集中思想, 聚焦质疑, 快速寻找答案, 一目十行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8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此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 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2、 尊重需要 , 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 也就是 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前的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 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 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 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看到翠鸟活了、飞了, 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 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 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 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2、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长此以往, 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就在所难免, 语文教学当然就难以逃脱费时低效的窘境。教育心理学表明, 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当然,只要学生有了兴趣, 无需老师多讲, 他们也会自觉地认真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 教师设计的作业题就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例如,教学了《从台湾飞回来的鸽子》一课,我布置了这样的做业:用纸折一只小鸽子,写上一句你想对台湾小朋友说的话。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做,愿意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9

一、问题与背景:

在迎接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和几乎所有的学校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式,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特别是针对中小年级的学生,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青蛙,汪晓飞有一只青蛙。”

刚走进教室,学生就纷纷冲我喊起来。汪晓飞的桌子旁,许多学生仍依依不舍地围着不愿回位,仿佛没听到上课铃声似的。

一看这情形,我就知道这节课的计划又可能要泡汤。在低年级学生课堂上,这类事件实在是太多了。偶尔闯进教室的一只小鸟、一只蝴蝶,甚至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都会令他们激动得良久不能回到学习状态。

此刻趴在桌上的这只小青蛙,生动,灵趣,又怎能不让他们兴奋雀跃呢?是按原计划进行教学吗?瞬间的犹豫之后,我决定放弃原有教学计划,重新围绕这只”青蛙”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情景创设:

(一):观蛙,引导学生观察。

我将学生带到校园的领操台边,让他们围着台站好,又将小青蛙从汪晓飞的塑料袋里取出来,轻轻放在领操台的中央,让学生观察小青蛙的样子。

学生们边看边纷纷发言。

“它皮肤的颜色很像荷叶。”

“它是青绿色的,像穿了一件绿色的衣服。”

“我觉得它和草丛的颜色很像。如果它藏在草丛里,害虫一定看不见它,以为它是草。这样它就可以把从身边爬过的害虫吃了。”

“它的眼睛半闭着,像快要死了。”

2 “对,它半天都没动了。”

学生的观察十分仔细。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这些平素爱东张西望的低年级学生,此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集中在了这只被塑料袋闷得头昏脑胀的小青蛙身上。有几个还在那儿不安分地扭着身体,老想爬上领操台,伸手去摸小青蛙。

(二):议蛙,引导学生想象。

我问学生:“你们想,这只小青蛙此刻的心情可能很怎样?”

“很伤心,因为它离开了爸爸妈妈。”

“很孤独,因为它没有小伙伴。”

“很害怕,因为我们都围着它,它怕我们。”

“它可能很快乐。”这个特别的声音,是一个小姑娘发出的。

“为什么?”我十分惊讶地问。

小姑娘眼里满是喜爱,甜甜地说:“因为我们大家都喜欢它呀。”

“不,我看它一定很伤心。”小青蛙的“主人”汪晓飞进行了否定。他说自己是从一个餐馆老板那儿要来的这只小青蛙,它的爸爸妈妈昨天晚上都被人杀掉吃了。

一股同情很快弥漫在空气中。

学生都悲悯地看着小青蛙,那种对弱小者的关爱,就是那么自然地萌发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三):放蛙,引导学生实践。

“我们把小青蛙放了吧!”有学生提议。

“要把它放到小池塘里。”立刻有人响应。

“可我们这儿没小池塘呀!”

“还可以放到草丛里。”马上有学生的眼光开始扫向校园里的青草地。 “不能把它放在校园的草丛里。”有人反驳道,“会被我们不小心踩死的。” “那……”学生们沉思起来。对于这些长年生活在城市高楼里的、年仅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为一只青蛙寻找一块合适的放养地,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3 “想想,附近什么地方有水池,有草地,能够让小青蛙快乐地生活呢?”我问他们。

“学校对面的池塘。”有学生喊起来,并很快得到了许多呼应:“对。池塘边的草地上还有很多虫子,可以让小青蛙吃得饱饱的。”

于是,在这个上午的第一节课,当各班学生都安守在教室里学习的时候,我带着学生来到了马路对面的池塘边。在经过一番叽叽喳喳的比较之后,学生选定了一块靠近池塘的一块青草地作为小青蛙的放生地。

提着塑料袋的学生小心翼翼地把小青蛙捧了出来,放在草地上。小青蛙呆了一会儿,动弹了一下,又动弹了一下,跳走了。

“跳走了,小青蛙跳走了。”学生高兴地喊起来,依依不舍地冲小青蛙摆手,“小青蛙再见。”……

(四):写蛙,引导学生表达。

回到教室,我让学生写下自己想对这只青蛙说的话。

“好吧。”学生们边拿笔,边告诉我:“老师,你今天可以不用教,我们都知道怎么写。”没有像往常一样皱着眉头发愁。

但因为不放心这些低年级的学生,与往常写话一样,我还是对学生进行了指导,给予了提示。

作品收上来之后,我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以往写话,学生大都篇幅十分简短,才一两句话,且基本上是按照我的引导与提示来进行表述,很少有较大突破的。而这次写话,学生普遍写得比较充实具体,篇幅基本上较以往翻了一番,相当部分的学生都突破了我的引导,他们更多使用的,是自己的思想与语言。

三、我的思考: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话可一点不假。我平素常慨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观察不仔细,现在想来,大概是与他们的兴趣不高有关吧!此刻,他们不是一个个都兴致勃勃,观察得细致入微吗?儿童更易于对一些鲜活的、直观的事物发生兴趣,看来,在学习对象的选择上,我还得多下点功夫。感觉平素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总不如今天这么自然天成。没有一丝说教,在属于自己的对话中,他们的良知被轻轻触动,内心深处的美好人性就那么荡漾开来,并形成了一个“场”,一个弥漫着善良、关爱、同情、悲伤的“场”。浸染着他们自己的心,同时,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应该就是我们平素所追求的那种“无痕的`教育”吧!不禁想到平素,我们常常为难以找到合适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而苦恼。其实,又何必处心积虑地到处寻找呢?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些小事,不就是很好的活动素材吗?一只小青蛙,应该放养到什么地方才合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相当富有挑战性的。如果没有一定课外知识的支撑,不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与自己身边的社区环境,只怕还要颇费番心思。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思考与判断,自主操作与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对于学生爱心的培植,精神的熏染,也是极为有益的。为什么这些往日一提写话就发愁的学生,今天却显得有点跃跃欲试,乃至迫不及待了呢?“亲历”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兴趣则是最为有效的催化剂。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亲历活动中,学生才会情感丰富,思维活泼,语言也才会随之奔涌而出。本次写话,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牵引,某些学生的写话可能会更加生动而精彩吧。因为,当学生的情感与语言贫乏之时,教师给予适当提示,为学生茫然的思絮指明方向,是可以的;但如果学生的情感与语言既丰富而又澎湃激越之时,也给予提示,就可能会成为对学生的一种束缚了。

四、研究与启示:

一只被带进课堂的青蛙,既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干扰,也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资源。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上把握契机,智慧地处理各种课堂突发事件呢?

把握契机,敏锐捕捉蕴藏教学价值与教育意义的突发事件。

几乎所有的课堂突发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冲击我们的原有教学设想,对课堂教学形成干扰,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做好课前准备,努力减少各种课堂突发事件的产生。

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教堂智慧,既要拥有一双敏于发现的慧眼,又要具备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能够敏锐地区分哪些突发事件是纯粹的“干扰因素”,需要加以化解;哪些突发事件内藏教育契机,是有效生成事件,可以加以利用。

兴趣——作文最好的老师 篇10

一、培养自信心, 消除害怕心理

老师经常给学生以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一点特别重要。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乐观的情绪是自信的表现, 学生有了自信就不会被困难吓倒。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无论是立意, 结构抑或语言, 甚至某个词语的独到运用, 都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因而在批改作文时, 教师不宜删改过多, 以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多鼓励, 使学生有一种“劳动”后的喜悦和成就感。在作文讲评时, 更要注重鼓励学生, 通过品评, 师生沟通, 同学间沟通, 营造一种智慧撞击的氛围。

害怕作文, 是作文能力差的学生固有的一种心理障碍。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 但主要的还是“作文难”。为此, 首先是要让学生“有话说, 能成文”。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循序渐进, 切忌贪功急进, 否则就有弄巧反拙的可能。如现时许多教师着眼于炒得很红的话题作文, 不管学生实际, 整天的话题呀!新意呀!试想, 如果一个学生连简单的一件事都说不清, 你叫他怎样创新?如何张扬个性?到头来大多学生写出的都是一些传统的、共性的并且有一大堆毛病的文章, 而这些违背老师意愿的作文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多方指责。这样, 势必造成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所以, 我们还是应该从基础做起, 由易到难。为此, 可让学生先练习写片断, 如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等, 再就简单的记叙文渐渐深入。对基础差的甚至还可允许他们适当模仿, 待时机成熟再渐渐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个性。其次, 要认真做好写作前的指导工作。写作前, 教师应说明作文的范围和要求, 有时还要加以适当的提示, 如文章结构、立意、表现手法等, 必要时还可以先读例文再作文。甚至老师还可以写些范文以供参考。

二、指导阅读, 鼓励投稿

写作能力与阅读量有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圈子窄, 阅历不多, 知识面不广, 作文多觉得没什么可写, 或是写不出新意。加强课外阅读可陶冶情操,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从中积累写作素材。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小说迷, 看小说成痴, 走路、吃饭、睡觉总是书不离手, 上课不留心, 总爱偷偷看小说, 常常被任课老师没收。她别的学科成绩很差, 但作文却非常好, 清新流畅, 构思独特。后来我有感于她的“成就”, 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 交流阅读心得。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 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无论是选材、构思、立意, 还是词句的运用等, 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加强学生阅读的同时还可利用学生对“美文”的赞赏和学生的好胜心理, 鼓励并帮助学生投稿。一旦学生的作品变成了“铅字”被登了出来, 无论是对投稿者还是对其他同学, 其激励效应是无需宣传的。一次, 我班的一个学生徐丹写了篇《座位》叫我修改, 我见文章写得很好, 帮她修改后又帮她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青少年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不久, 该文被选登, 荣获二等奖。当登有她文章的《安徽省第二届青少年文学艺术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集》发到她的手里时, 她激动得掉了眼泪, 全班学生也为之沸腾了。想不到的是竟因此掀起了一场写作的热潮, 许多同学除积极完成我所布置的作文外, 还经常自发写些文章叫我批改, 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得特别快。

三、多写范文, 培养情趣

大家都知道, 语文教学工作量特别大, 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比不上的。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作文教学, 更是语文教师所惧怕的, 其“费时、费力、费神”的特点令许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 许多教师干脆消极对待作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马虎应付, 甚至连布置作文都感厌烦, 任意减少作文次数, 一个学期只有那么三两篇作文。特别是作文的批改, 学生每写一篇作文, 都希望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 殷切的鼓励。但有的教师评语粗略, 简单, 笼统, 更有甚者不看内容只看篇幅随便给一个分数就算完成任务。这些都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造成学生“作文纪律”松散, 写作热情低的局面。因此, 在作文的批改中, 有必要时可适当面批面改, 面批面改虽然工作量大, 但效果却比其他批改方式好得多, 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当面指导, 还可适时鼓励, 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动力。

要想学生喜欢作文, 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认真对待每节作文课, 多写范文。比如现在的初三学生流行写毕业留言, 我就尽量写范文作指导。例一:我把自己在师范毕业时写给老师的一首诗给他们看, 他们一看就知道这首诗是写我当时和老师的依依惜别之情的。 (山上杜鹃分外红, 师生情谊似花浓。今年花谢明年开, 此时分别何日逢。) 例二:我把自己以前写给初三毕业生的留言说给他们听, 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一份真情。 (人生来去太匆匆, 几度分别几度逢。师生情谊似兄妹, 怀念尽在不言中。) 例三:在这届学生即将毕业时我深有感触, 所以我就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原形, 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默默祝福。 (轻轻地你走了, 正如你轻轻地来。你轻轻地挥手, 告别昔日的精彩。悄悄地你走了, 正如你悄悄地来。你悄悄地招手, 迎接美好的未来。) 这样一来, 学生大吃一惊, 没想到他们的语文老师还会写这么漂亮的诗?因此学生的写作兴趣日益浓厚, 作文水平不断上升。

上一篇:油田化学品技术的创新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