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十篇

2024-08-01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1

重视档案信息管理, 不仅体现在领导的讲话和文件制度中, 更应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体现在企事业适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的有效机制中, 体现在新的档案信息管理方法中, 体现在加强档案信息人才培养中。对于现代档案信息管理来说, 要舍得对信息档案建设先期进行投入, 不仅要对现代化网络设施进行投入, 还要对保存这些档案信息的馆舍进行投资。对信息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储存、验证核实和分析利用, 形成档案信息,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曾说过的“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工具, 现代企业的ERP系统也是这种形式, 是先进的管理工具之一, 而其目的是最大化地管理和利用好各种信息资源。现代档案信息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 企事业档案信息工作统一管理, 形成档案信息电子信息化管理

在新形势下, 要突破过去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将档案管理应纳入到整体管理体系中去, 根据实际情况将档案、信息情报资料进行一体化管理, 将有利于知识产权统筹管理。这样, 实际的知识资源管理对象与虚拟的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 整合创新形成整体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构建企事业自身强有力的知识资源管理拳头, 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档案资源库, 使知识资源得以更好的共享, 形成高效的、集成化的信息链。

档案信息部门, 相当于一个企业中的事业行政部门, 具有监督指导各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实际上是对各类信息的筛选与整理, 并保存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部分, 以便后来工作的参考查证, 以便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而用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工具联接各业务工作, 数据汇总到档案信息部门, 不仅有监督管理职能, 而且是个信息再处理的过程, 这一系统管理要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 要以管理统领信息技术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管理观念更新。而对各类信息进行统筹技术处理, 不仅节约了企业的成本, 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要求做好电子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 而且其数据量、其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已大大提高, 那么就要求制造业的企业与时俱进, 不管是老单位还是新的单位机构都要做好其规划。各项数字化软件, 最终落脚点到档案信息网络服务上来。实现制造全息数字化管理模式, 档案信息不仅应以整合保存各项数据, 更应以服务为重点工作。

建立全部电子文件档案管理, 实现全息数字化管理。这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也是管理性的革命。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经历了“集中”与“分散”管理模式相互博弈的过程。经过近些年实践的验证, 集中逐渐展现其优势, 它不但有利于电子文件信息的长期保存, 还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档案信息孤岛问题, 最大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递。比如制造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产品数据管理PDM为代表的数字化设计不仅应共享, 甚至还要与后继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相联系形成数字化管理;当然, 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 去整合各数字化管理这样不仅对每份文件, 甚至对每份岗位每份工作任务都有监督式的管理体系。

第二, 加强档案信息人员队伍建设, 树立档案信息创新观念, 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档案信息意识

档案信息人员第一要有责任心, 要勤劳, 要有耐心、细心。企业要求档案信息人员积极收集整理各类信息资料, 特别是重要的历史文件记录、设计图纸及凭证资料的收集, 要求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档案专业知识做好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观念创新要求树立超前意识, 加大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创新力度, 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档案信息人员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保管、发布利用各类档案信息, 以其服务企业效益原则。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注定了档案信息人员仅有档案信息专业知识已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具备与该企业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企业档案信息人员应积极参与各项工程中去, 使其不仅有些专业知识, 而且有经营管理经验, 编辑信息等各种能力, 这样才能培养出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复合型档案信息管理人才。

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应有三种类型, 一是档案信息员, 负责企业一般性档案信息处理;二是专业计算机人员;三是复合型档案信息人才, 此类人员不仅应熟悉国家档案信息政策法规, 而且应具有丰富的档案信息管理经验, 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组织汇总处理并能分析企业各类档案信息, 为企业各项重大决策服务。

企业档案信息处理部门是企业信息链的发动机, 其部门人员好似这个企业的信息记录分析员, 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执行的过程中, 人的因素很重要, 包括企业档案信息人员的素质、技能、责任心等, 当然还包含对企业全体员工档案信息意识的培训过程。其实企业每个岗位都有着档案信息职能, 进入现代信息时代, 企业的每个员工必须要有档案信息意识。

第三, 施行严谨管理方法及流程化管理制度, 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档案信息工作

企业行为不是个人行为,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有其信息记录, 必然对以后的企业行为产生作用, 而这些信息记录保留不全或遗失, 势必对企业今后的工作产生不良甚至是重大的影响与损失。企业信息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资料, 其档案资料虽然是企业各项活动完成后形成的结果, 但要先期制定相应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企业可以在档案信息法律、法规及技术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遵从效益原则, 加强企业信息档案管理职能, 不拘一格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档案信息工作管理模式与方法。企业管理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就是要做到“记我所做”。所以说, 企业的信息档案工作同时也具有制度监督职能, 其管理过程应与ISO9000体系认证相结合, 能全面检查企业各类管理流程工作。

档案信息管理方法除了现代化的工具运用外, 流程化管理制度和对管理对象思维方式也很重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 11822-2000) ”中规定:产品类档案按产品开发设计 (含初步设计、技术设计) 、工艺、工装、加工制造、生产定型等工作程序或按其产品系列、结构排列。这只是个指导性文件, 产品类案卷及底图到底是按“产品系列”还是按“产品的生产程序”进行排序, 这就看各企业了, 当然一般是按“产品系列”进行排序, 但部分图纸的换版升级如何处理?怎样标识?如何进行更改图纸的管理?像这样的细节问题, 也应该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中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 档案信息工作应顺应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规律, 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情况, 运用适当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与方法, 做出适当调整、转变, 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为原则, 不断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水平。有了企业信息、档案、情报等统一化管理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 有档案人员的专业化管理, 有了管理制度的完善, 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2

一、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的明显。如何保证档案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要发展, 必须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看清自身的问题, 找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认真分析, 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有两个大问题。第一是档案管理体制建设不够合理。一些地方的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偏大, 管理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 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些地方的档案部门所配备的设备落后, 无法跟上信息化、数字化的档案发展;一些地方的档案部门缺乏专业、专门的档案管理人才, 用其它专业或其它部门的进行管理, 降低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第二是档案信息公共享用状况不客观。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但是由于各个单位内所建立其的体制不同, 导致了实际运作准则的不同, 这种沟通的限制逐渐发展成了单一的个体, 对于文件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极为的不利, 降低了档案的使用效率。

二、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 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必须依托网络科技的发展, 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叩响档案工作的发展跨越之门。对于纸质化档案的管理方式, 必须用数字化进行更替, 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式健全档案管理资源的科学配置, 构建数字化的管理数据库系统, 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构建快速的搜索系统, 方便档案管理与服务。要构建内部和外部相连接的档案管理网站系统, 为外界提供档案信息的下载与咨询服务, 做到档案管理与服务的结合, 真正和社会大众站在一起。另外, 也要重视保密档案的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 建立起严格的保密制度和保密档案管理流程, 使档案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二) 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制度是创新的保障基础,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工作也是如此。当前, 我国的档案管理制度在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 在这过程中, 要用科学的发展眼光, 确保档案管理的有效性、简洁性以及互通性。在这一基础上, 努力提升当前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伴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 档案部门要考虑好经济方面的问题, 控制好资金的投入费用, 科学配置人力、物力等资源, 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 用低投入换来高收益;要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 给人才充分发挥的平台, 给人才发挥的动力, 实现人才的价值, 激发起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 聘请专业的老师来授课,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 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要进行公开的招聘, 吸引优秀的人才投入到档案管理事业上, 在人才的引进的基础上淘汰一些管理观念落后、工作不积极的员工, 使档案管理团队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汇集团队的力量, 为档案管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创新档案服务工作模式。管理和服务是对立统一的, 管理离开了服务便不能体现档案工作的人性化, 所以研究档案管理问题就必须跟档案服务联系在一起。但是, 目前档案服务模式还不完善, 有很多明显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而要解决好服务模式的问题, 就必须要树立人才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意义。对于档案用户的要求要深入的分析, 对档案用户的类型群体进行全面的研究, 构建用户资料档案, 以此来创新服务模式。要制定开放的档案目录, 专题目录, 及时的刊发, 让用户及时地得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总之要在服务模式的创新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主动地服务用户, 使档案管理工作焕然一新、焕发生机。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必须将创新融入其中, 必须认识到问题存在的严峻性。当前, 许多的档案管理人员还处在一种过去的工作思维模式当中, 而要突破这样模式, 就必须要勇于面对挑战, 将挑战变为改革发展中的机遇, 提升自身的档案管理水平, 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理念, 在保障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快捷性的同时, 为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形势下, 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以及创新档案管服务工作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而努力。

关键词:新形势,档案管理,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门伟丽.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8) .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3

现代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声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办公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各种新载体、新介质的档案形式,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档案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科技发展,更新观念,更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必将取代传统的管理手段,档案载体将由傳统的“白纸黑字”转变成“电子数字”,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各项工作都将发生质的改变。特别是电子档案自身的机读性、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集成性等特性,都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去重新建构档案学的理论基础和档案工作的实践原则。所有这些,都为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从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现有的档案保护条件和管理手段还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据抽样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档案由于载体材料差,加上保持手段跟不上等多种原因,已有20%左右的档案出现褪变现象,褪变严重的已变成了“无字”档案。由此看来,档案本身也向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每年文件归档之际,档案人员都要进行收集分类、分析鉴定、编目整理、立卷保管等工作,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减少许多手工劳动。机关档案实现自动化,从文件的收发、传阅,年终的分类、鉴定、立卷归档一气呵成,随即打印出卷内目录、案卷目录,既减少人力,减轻工作强度,又做到立卷整洁美观,提高了档案保管质量。

检索速度迅速、准确,提高档案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其一,计算机检索虽然比较复杂,但它具有高速运算的特点。手检速度与电子计算机的检索速度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其二,查全的可能性大。计算机检索档案可以同时在若干个数据库中进行搜索,遗漏的可能性小。而在手检中,因受人力、时间、地区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办到的。其三,查准率高。电子计算机数据表达、逻辑运算都能以很高的精确度进行,只要标引准确,是不会发生差错的。

输入存储全文档案,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计算机存储档案,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档案原件,提高利用效率。利用扫描仪和光盘进行全文输入存储,就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原件的作用。

因此,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是档案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思路和方法

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传统环境下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和方法上的定式,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将现代化管理引入到档案工作中。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让档案工作者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和工具之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寻求档案工作的生长点,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略。

实现管理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计算机,编程或买一份软件,输入微机三部曲。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数据输入和为它们服务的分类法、词表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档案原件是信息资源,是资源就有一个开发过程,计算机管理档案不能只停留在目录检索那种初步的不充分的信息开发阶段,而应更深入地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等待检索利用为主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就提高了开发档案的档次。同时,社会的需求与承认也会大大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得愈来愈重要,档案馆要按用户的要求提供文件和有关的事实材料,以此证明自身的存在,这一点日益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的现行管理方式为向外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使档案服务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直接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实现馆藏资源的现代化。档案馆藏资源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则是档案馆藏资源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来抓。现行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多以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非常少,势必影响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提供利用,造成信息停滞和利用需求的阻断。因此,加快档案馆原始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是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实现人员素质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对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面对各种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含量的专业设施,需要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各种应用管理软件的升级、更新,也需要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研制。同时,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也要相应做出调整,除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适应数字化建设发展需求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综合档案室)

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 篇4

内容提要: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班级的人际关系问题、公平问题、资信问题。作为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素质,切实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际关系;公平;资信。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好人前提是了解人。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非常透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目前,班级内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下: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班级中的学生可分为三类:人缘型,中间型,嫌弃型。他们都有自己本质特点,表现如下。

人缘型学生的特点:(1)表里如一的健康人格;(2)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健壮的体魄;(4)优异的成绩;(5)较强的工作能力;(6)良好的品德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学生大多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生活目标明确,有主见,有坚强的意志,善于自我观察,自我解剖。

中间型的学生特点:(1)渴求进步,但又害怕困难。这些孩子普遍有较好“天姿”,也追求进步,但意志薄弱,遇事犹豫不决,做事“虎头蛇尾。”(2)满足现状,努力程度不够,有少数中间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水平不高,(即自信心差),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研究表明,这些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他们疼爱有加,过分依赖父母,自立自强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这类学生占班级绝大多数。固而帮助这类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对管理好班级工作有决定性意义。

嫌弃型学生特点:(1)学习意识不浓,成绩差,具有攻击性行为。(2)品行不良,难以与人相处。这类学生一般不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最主要原因是品行不良。他们经常被冷眼相待,自尊心、自信心不强,被人们忽略。这类学生虽不多,但教育不当,对管理班级来说是一大障碍。改善好他们的人际关系,具有特别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确立“以生为本”思想,充分调动每一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

对待人缘型的学生:既要肯定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有缺点和不足,不过平时被自己的长处所掩盖。从而让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克服不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不断完善自己,另外还要求他们主动接触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待中间型的学生:首先,合理安排他们工作,让他们自己发觉自身的价值,帮他们树立信心、志向。因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自觉自愿地接触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协调他们的人际关系。

对待嫌弃型学生:大部分人们认为,他们与班集体距离较远,对待师生的关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处于破罐破摔的状态中,自尊的脆弱。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1)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讽刺挖苦他们。(2)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一方面的特长,挽救他们各方面的发挥,从而鼓起勇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这类学生与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下边的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即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地师生单向交流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怪圈,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得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人际关系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我曾在课堂上采取前后四人一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种模式可灵活多变,先采取水平相当原则,再采取优差结合原则,每节课10分钟时间集体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间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嫌弃型学生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而且也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增进了团结,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来自学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关键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要么过火失态。因而初中政治专门设置一学年心理知识教育课。当然这只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吸收教训,身体力行,切实体现良好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便捷和快乐。使每位同学能有一种良好心态处理一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班级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直接影响着

[1][2][3]下一页

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现在中小学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这也即管的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这种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因为它所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强调同一性,步调一致,所以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和整体划一,对学生来说,是失去 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际上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公平。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即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为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和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管理中存在着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处于劣势学生。这就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对待“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座位安排上,差生都在班内的.最后一排,不管他近视或个子不高等原因,而优秀生个子再高,也在前几排。而这样无疑使“差生”好象分隔出课堂一样。其次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差生。一个优秀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老师能原谅,还是受老师喜欢。而如果差生犯了同样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把不公平摆在了桌面上。这些差生并不是真“差”,而是由于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或者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使他成为所谓“差生”。只要在老师帮助下,差生转变为优秀的。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1、实行资信制度的需要。

中学生下处于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候――塑型期,在此阶段,如果不能培养出守信的好品德,今后是很难发展并有所成就的。这就需要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爱护自己信誉的迫切性、重要性。如果从大的方面说,社会发展,进步也需要品德优良的人,守信的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作为教育者便有义务承担这个责任,培养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为社会输送品德优秀的人。

2、实行资信制度的理论根据。

班级管理中实行资信制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认可,当然也就

上一页[1][2][3]下一页

希望自己成为被人称为守信的人。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要对学生的信誉评分,表扬高分者,提醒落后者,使其内化为进步的动力,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学问>>中提到了“谨而信”,意思是做人要谨慎讲信用。孟子也曾说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的“朋友有信 ”指朋友之间相互讲信用。国处的思想家也谈到过信誉问题。十七世纪英国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洛克曾指出:“我认为一个人-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据此,我们认为德育是重要的,也为班级实行资信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实行班级管理资信制度的具体设想

鉴于以上分析,在班级管理中可实行资信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目的:以培养学生守信等优良品德。

班级管理机构:实行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的班委负责制,具体事物由资信评价委员负责。为保持公正、公开,资信评价委员可设两名,轮流记分、统分、报分,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全体同学汇报。

具体操作:实行资信管理分,每位同学其始分可设100分,依据具体条款(具体条款可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定和班级实际规定)和实际得分扣分情况,有资信评价委员予以加减分。学期末公布个人资信分,在班级表扬先进,警惕落后,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总结和设想,班级管理实行资信制度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如何完善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将有助于使班级管理达到优化,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达到班级共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大档案”——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篇5

一、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大档案”产生的直接原因

1. 综合档案馆馆藏单一, 馆藏结构不够合理, 利用率低。

综合档案馆管理的是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活动的记录。但在实际情况中, 综合档案馆保存的绝大部分都是文书档案, 其主要来源于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个部门, 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门类的档案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样就导致了档案馆的主要利用对象大都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老百姓很少来查阅档案。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一些档案, 例如城建档案、婚姻登记档案、房产档案、会计档案、诉讼档案等, 大都保存在各个部门的综合档案室或专门档案馆。正是由于档案馆保存的档案类型过于单一, 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档案数量太少, 最终导致了档案馆“门前冷落车马稀”。

2. 档案分散保管不利于档案的保管和提供利用。

一方面, 档案的分散保管不利于档案实体的保存。目前, 多数专业档案大都保存在本部门的档案室, 大部分都没有向同级档案馆移交。但由于各个档案室的档案保管条件不同, 这些档案的保管情况不容乐观。例如, 有的档案室使用的是木柜子, 有的使用的是铁皮柜子;有的安装了电脑, 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有的还没有安装电脑, 依然实行手工管理;有的档案室保管设备完善, 有的可能连基本的设施都没有。总之, 由于保管条件的参差不齐, 必然会导致档案实体保管水平的不同。各个档案室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也参差不齐, 档案意识强、对档案工作重视、业务能力强的人, 档案的保管工作就做得比较好;反之, 对档案工作不重视或认识不够的人, 档案的保管工作就做得很差。诸如此类的现象还很多,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保管水平, 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另一方面, 档案的分散保管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档案意识逐步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查阅档案的几率逐渐增加, 特别是那些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档案, 查阅利用率最高。但是由于档案保管的分散, 可能查找关于同一问题的档案需要跑很多部门才能查找齐全, 在查找的过程中费时费力, 可能还会受到一些档案工作人员的限制、阻碍。而且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同, 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也会参差不齐。总之, 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集中、便利、高效、快捷的服务, 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

怎样才能使档案馆充分发挥其作用, 并且为广大用户提供更集中全面、更方便快捷、更高效优质的服务呢?笔者认为, 建立“大档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即通过“多档合一”, 实现各种门类档案的集中统一保管, 如将城建档案、房产档案、人事档案、婚姻登记档案等多种档案集中收集到各级档案馆统一保管, 组建综合档案馆, 统一提供利用。

二、“大档案”的优点是其建立的客观原因

1. 丰富了馆藏, 优化了馆藏结构, 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现阶段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基本上都是文书档案, 馆藏档案种类相对单一, 而将其他门类的档案也集中收集到档案馆无疑改变了这一现象, 使档案馆的馆藏丰富起来, 不再局限于文书档案, 优化了馆藏结构, 扩大了档案馆的用户来源。

2. 集中统一保管档案, 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档案的安全、完整。

各种档案在没有集中统一保管之前, 被分散保存在不同的档案室或档案馆, 但由于各个档案馆 (室) 保管条件不统一, 有好有坏, 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也参差不一, 对档案的安全、完整十分不利。将档案集中统一保管后, 档案馆可以制定统一的保管标准, 购置统一的保管设备, 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工作培训等, 必将有利于维护档案的齐全、完整。

3. 有利于更好地提供利用, 符合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利用。将多种门类的档案集中统一保管, 可以使档案的管理更加统一、规范、有效, 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不仅解决了用户利用档案需要四处奔走的问题, 而且有利于给用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4. 有助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档案馆收集档案大都通过各个单位的主动移交, 档案部门经常会存在一种“等”的心理, 法律也没有赋予档案馆强制收集档案的权利, 而且日常工作中来档案馆查找档案的用户又比较少, 所以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直不高。建立“大档案”以后, 档案馆的档案来源扩大了, 用户人数不断增加, 档案工作人员只能改变原来的“等”的想法, 走出档案馆去寻找更多的档案来源, 并且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否则就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档案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

5. 有利于精简机构, 减少政府的开支。

将档案集中保管, 组建综合档案馆, 可以精简管理机构, 减少冗员, 明确责任, 并且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 把重点集中在综合档案馆的建设上, 避免多头建设、多头投资, 从而可以节约政府开支。

6. 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各个馆 (室) 的档案进行整合以后, 大大丰富了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档案馆在进行档案编研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活动时, 有了更丰富、联系性更紧密的档案, 而且可以集中原来多个馆 (室) 的档案编研人员, 抽出其中的优秀者来专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发挥他们熟悉各自馆藏档案的优势, 更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三、建立“大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1. 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明确“大档案”的范围和界限。

《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因此, 建立“大档案”必须明确档案的收集范围和界限, 不能将不属于档案收集范围的事物也纳入进来, 要防止“泛档案”现象的发生。如果收集的资料过于庞杂, 必定会浪费人力物力, 也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

2. 明确各馆 (室) 合并成综合档案馆后各自的职责界限, 明确领导权限。

各档案馆 (室) 在合并之前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工作单位, 有各自的领导。合并以后, 要处理好各自的关系, 设立新的领导机构, 明确各自的工作权限。档案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应进一步强化其主体地位, 突出其权威性。在多馆 (室) 合并以后, 应将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的权限划归档案局统一管理, 从根本上改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局面。

3. 除了档案实体的合一, 亦可考虑建立网络基础上的“大档案”, 即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档案提供利用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馆藏档案不断丰富的基础上, 必须要考虑建立网络基础上的“大档案”。例如, 一个地区的多个档案馆 (室) 联合建立档案网站, 将自己馆藏的档案整理上网, 给用户提供便捷的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这也是实现档案工作根本目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丁培良.浅议“大档案”的建设[J].浙江档案, 2004 (6) :12.

[2]魏勤政.大档案热的冷思考[J].档案管理, 2006 (2) .

[3]亦员“.大档案”管理体制之我见[J].城建档案, 2004 (2) .

[4]黄项飞.大档案:面向未来的新思维[J].北京档案, 2004 (1) .

[5]冯慧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70-73.

谈新形势下的建筑劳务分包管理 篇6

1.1 建筑劳务分包定义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24号】令)所称劳务作业分包,是指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以下简称劳务作业发包人)将其承包工程中的劳务作业发包给劳务分包企业(以下简称劳务作业承包人)完成的活动。

1.2 建筑劳务市场发展背景

1.2.1 劳务分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计划经济年代的建筑劳务,基本上是施工企业的自有工人,即固定职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的不断改革和开放,建筑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和劳务层的“两层分离”,“两层分离”使得大量的施工劳务从建筑施工企业里剥离出来。与此相应的是,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释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了城市的建筑施工行业,两股力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建筑劳务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筑劳务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劳务市场独有的特色,目前建筑施工劳务市场还没有得到彻底地、有效地管理和规范,与建筑施工劳务相关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主要集中于施工质量、安全生产、劳务权益保护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鉴于此,无论是国家还是施工企业,都希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劳务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使劳务市场更加专业化、规范化。走专业化的劳务分包之路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1.2.2 国家政策鼓励发展劳务分包企业

在法律层面,“劳务分包”一词最先由建设部87号令提出,2001年颁布的建设部87号令印发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及相关文件,设置了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企业三个层次,从行业法规角度提出建筑劳务分包的概念,为劳务分包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依据,确认了劳务分包的法律地位。《建设部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建市【2005】131号)规定,至2008年6月底,所有企业进行劳务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的劳务企业,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建设部第【124号令】第六条:鼓励发展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提倡分包活动进入有形建筑市场公开交易,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的分包工程交易功能。

2 加强劳务分包管理的重要意义

日益激烈的建设市场竞争意味着营建以管理密集型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总包与分包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新型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是建筑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道路。施工总承包企业发挥自身的技术、管理、品牌、市场资源等优势,获取工程项目;劳务分包企业发挥其专业优势(劳动力资源、专业技能、施工经验、协作配合能力、资金等),与发包方合作经营,既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因此,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加强劳务分包管理,控制或最大限度地消除劳务分包带来的风险,才能圆满实现企业目标,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甚至向项目总承包企业迈进。

3 劳务分包管理应加强的重点工作

3.1 建立健全分包管理机构、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应成立由企业领导负责,相关职能部门成员组成的劳务分包管理机构,负责制定企业劳务分包管理流程、制度,处理分包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同时,企业还应设立专门的劳务分包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劳务分包工作的日常管理。

3.2 依法择优录用劳务分包队伍

对拟用分包队伍进行考察评价,主要内容包括:1)五证一书:劳务公司的营业执照、具有相应专业劳务分包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及法人委托书,外省专业工程分包方还需提供入境施工许可施工备案手续;2)人员配备情况:管理人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技术员)、技术工人、普工的配备;3)工程业绩:劳务分包方工程业绩;质量、安全管理及履约信誉情况等。通过考察评价,择优录用符合法定资质且履约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强的劳务分包队伍。

3.3 注重依法经营、加强过程管控、降低分包风险

1)贯彻执行国家“以人为本”的大政方针,抓好安全管理,充分尊重和保护劳务工人的合法权益。

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属高危生产行业,建筑安全事故居全国行业第三,安全事故已成为影响施工企业发展的巨大风险。施工企业应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依法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务用工安全风险。例如严格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市【2005】131号”文等要求,做好对新入场的务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做好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要求特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要求劳务分包企业为务工人员缴纳劳动保险及社会保险;劳务分包企业要依法与个人签订劳动合同等。承包企业一定要严格依法经营,降低分包法律风险。

2)严格合同管理,避免合同纠纷。

施工企业应严格合同签订程序,完善合同签订内容,杜绝未签合同先进场现象。合同中详细约定劳务分包的工程范围、内容、进度、质量、安全、价款及支付等内容,以防出现因合同漏洞而引发纠纷。同时应严格依据合同对劳务队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协调、控制。

“建市【2005】131号”文要要求“承包企业应对劳务分包企业的用工情况和工资支付进行监督,并对本工程发生的劳务纠纷承担连带责任”,这也是劳务用工市场的主要纠纷和矛盾所在,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群体、恶性事件,因此,合同特别要约定劳务发包人对劳务分包人支付工人工资的保障规定及违约责任,避免出现工资支付纠纷。

3.4 发展劳务分包战略,建立劳务合作伙伴

施工企业应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企业劳务战略。成熟度的市场经济必然遵循市场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规律。施工企业在与劳务企业合作过程当中,有目标、有规划地培养劳务队伍,并且通过自身资源优势吸引优质队伍,为优质队伍提供平台;同时,劳务队伍发挥其自身专业优势,优质高效地完成劳务专业,实现双赢目标,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对稳定、长期合作战略合作伙伴。良性的劳务分包市场发展得到了规范,施工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便得到了保障。

摘要:通过对建筑劳务分包发展背景的分析,阐述了施工企业加强劳务分包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了劳务分包管理应加强的重点工作,以期促进劳务市场规范化发展,使施工企业与劳务企业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

新形势下的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篇7

从企业诞生开始, 就一直面临因内外部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外界的各种变化如政局更迭、技术创新、汇率波动、消费者偏好改变等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 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战略、管理等因素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中, 这样的变化一旦失去平衡, 也会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这些影响与后果, 对企业来说就是面临的风险。因此, 良好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企业正常运作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逐渐重视, 很多企业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 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进一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些企业管理者意识到: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被转化为新的机遇, 因此尝试将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与企业的价值创造相联系也是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2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过程分析

2.1 拟定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的最主要特征体现在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上, 要想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类风险, 就必须做到有备无患, 所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拟定风险管理计划需要依靠充足、全面的依据, 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企业面临的风险提供全方位的准备。 (1) 拟定风险管理计划之前, 我们需要掌握企业的战略计划、业务程序、风险承受能力、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等信息。 (2) 我们必须客观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只有准确判断风险类型, 我们才能使得风险管理策略具有足够的针对性。企业风险管理应该囊括多项内容, 主要有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岗位的职责、风险管理的预算、实施风险管理的频率及时间安排、风险管理的说明方法及反馈途径等领域。只有梳理好这些内容, 才有可能制订出一份详尽的风险管理计划。

2.2 识别企业风险因素

风险识别工作主要包括感知风险、分析风险2方面的内容。所谓感知风险, 就是要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类风险。分析风险, 就是要分析引起各类风险的具体因素。感知风险是整个企业风险识别工作的基础, 分析风险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 而分析风险则是整个风险识别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 感知企业风险的主要方法有生产流程法、组织图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其中组织分析法能够适用于企业各类风险的识别工作, 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具体由财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分解分析法、幕景分析法等内容构成。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 选择性地应用以上方法, 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2.3 企业风险评估

随着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革新, 目前的企业风险估计主要依赖于数理统计方法来估算各类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及引发的损失。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两大内容。风险评估程序有着一套逻辑缜密的流程, 首先要确定特定风险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概率的大小。特定风险的发生频率主要是采用定性的方法来加以估计, 主要依据风险因素、风险类型、历史数据、风险管理计划。通过对风险频率的估计, 可以得出风险发生频率清单, 并需要进一步分析风险清单。此后, 就需要评估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对损失的评估, 应该涵盖各个风险, 不仅包括直接损失, 也应包括间接损失。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确定损失时, 还应该考虑损失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2.4 安排风险应对计划

确定应对风险的计划是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合理的风险应对计划能够增加企业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机会, 降低风险对于企业财务目标、经营目标的威胁。在上文所述的各个环节中, 风险管理部门已经掌握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料和档案, 这些内容都是指定具体风险应对计划的重要依据。企业应该根据风险的发生概率、严重程度、企业承受能力、经营战略等因素, 判断具体的风险处理方法。风险处理方法包括风险回避、控制、自留、转嫁。对不同程度的风险, 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制订风险应对计划不是一项静态的工作, 而是一项连续、动态的过程。传统的风险管理中主要采用风险规避法,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较为消极的风险应对方式, 通常在风险发生频率较高、带来损失较大时使用。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他风险应对计划也逐渐有较多的运用。

3 新形势下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分析

3.1 将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战略目标紧密相连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 一些专家和学者意识到需要根据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来制订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实践证明, 将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 让企业资源管理工作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能够更好地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 消费市场变化迅速, 企业需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 在这样的实际需求下, 企业可以通过发展估计风险水平来动态调整自己的风险偏好。通过估价风险水平测度体系,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风险策略, 做到更加及时和准确的判断。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也开始以企业战略为核心, 将风险战略归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

3.2 重视对风险的优化组合

风险组合理论, 是假设共同拥有某种特征的风险成组出现, 各类风险相互联系、依赖, 当这一组合当中的某个风险减小或增大的时候, 其他的风险也会随之发生同样的变化。此外, 风险组合理论还主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鉴于此, 风险管理需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些特定的风险。通过科学运用组合的方式来评估风险, 能更好地令企业管理者深入了解风险的内在联系, 判断出哪些是需要给予特别重视的关键风险, 使得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在最恰当的领域。风险管理者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和消化风险的能力, 为企业量身定制风险优化组合的方案, 并且进行动态追踪, 当风险超过企业的风险偏好时, 就及时采取限制措施, 保证整个风险优化组合的可行性。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考虑企业成本与收益, 考虑对所有者价值的影响程度, 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

3.3 将风险战略和风险结构进行有机结合

企业的经营战略既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 又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导向。风险战略指导企业风险评估的方式和风险监管的方式, 判断企业是适合进取型的风险管理模式还是适合保守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同时, 风险战略需要借助风险结构来具体实施, 说明风险管理结构是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项有机组成部分, 两者相辅相成。

3.4 推动集成风险管理模式

企业的集成风险管理模式通过系统思维方式来帮助企业解决企业风险管理问题。这种风险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很多具有联系的风险要素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整体的角度去做优化。这样的风险管理方式不仅仅只关注财务、安全等传统风险, 而是要将企业的各类风险都进行一个分析与整合, 可以调动起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

3.5 切实深化企业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

风险与收益紧密相关, 辩证对等, 高收益自然伴随着高风险。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 应该高瞻远瞩, 充分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企业风险形成积极的认识。同时, 风险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做好对风险的控制, 认真实施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最后, 企业还应该从上到下树立起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 毕竟风险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单独工作, 需要得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4 结语

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生存与长期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积极寻求更为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致力于企业达成自身的战略经营目标, 它不仅要求企业高层要深刻认识其中的内涵与外延, 同时也需要基层员工的积极参与, 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有效地识别、防范与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上还很不成熟, 与世界一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企业要有意识地向标杆企业学习, 不断接受新的风险管理理念, 将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去, 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风险管理方法, 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哲.项目的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 2002 (2) .

[2]朱荣恩, 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J].审计研究, 2003 (6) .

[3]王桂莲.企业风险管理探析[J].税务与经济, 2005 (3) .

[4]李洪彦.风险管理中的知识集成机理与管理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

[5]陈云卿.企业风险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 1995 (6) .

浅谈新形势下的医院经济管理 篇8

一、当前医院经济管理面临的形势

1、“以药补医”机制将逐步废除。药品加成收入多年来一直是医院效益的重要来源,随着新医改的全面推开,药品加成收入将被逐步取消,这无疑会导致医院收益下降。医院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重视经济管理,走优质、高效、低耗之路,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2、行业竞争日益加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医疗行业也不断开放。一些外资、合资和私营的医疗机构不断扩张,带来了医疗市场的新的发展气象,使得医疗服务市场不再被一家或几家国有医院所垄断,而成为各类医院同台竞技的大舞台。多元化的市场竞争,要求医院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医院经济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医院的资金大多来自国家财政,许多医院管理层注重的只是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时掌握先进的医学技术,而对医院的经济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医院经济效益一直处于低下的水平。不少医院习惯依靠增加投入来推动医院发展,而不是讲究优化资源配置,用较少的投入提供更广泛、更有效的医疗服务。部分医院不考虑自身的基础与条件,盲目“做大做强”,过度负债经营,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此外,医院经济管理涉及经济学、医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许多医院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缺乏,对医院的管理力不从心,成为制约医院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瓶颈。

二、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对策

1、加强医改政策宣传。高度关注,积极参与认清国家医改新形势,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医改新政,充分认清国家深化医改对医院的影响和要求,把握公立医院特点和规律,积极完善与国家医改相适应的制度和机制,紧紧抓住新医改带来的机遇,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研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更新观念,全员参与经济管理。由于公立医院的领导和科室主任大部分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很少或基本没有接受过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并不擅长医院的经济管理。因此,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应多向领导灌输经济管理新观念,让领导在思想上接受并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同时,要利用不同场合向全体职工做好经济管理观念更新的宣传工作,使全体职工能自觉主动参与到医院经济管理中来。

3、完善医院经济管理制度。一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它主要包括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对医院资金、物资等的投入、产出和效益管理等。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医院的财务行为,使医院的财务活动合理合法,有章可循,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医院财产物资的安全,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医疗、科研、教学、预防等各项任务的完成。二是技术管理制度。医院工作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相关的技术管理制度,就难以明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应结合各科室的人员和设备配备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能力,对医院每个科室的专业技术特点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设定每个科室的工作量,保证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三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是对人员管理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利,便于确保岗位人员都能尽到各自岗位上的责任。

4、深化医院内部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医院内部管理改革首先要进行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如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把绩效工资与管理职级、岗位等级、专技职务、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等挂钩,建立科学完备的考核体系,以充分调动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人事制度改革后需要进行医院后勤服务改革。医院的后勤服务改革必须实现保障与发展的双重目的。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建立起适应新型医疗市场发展的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5、运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法。引进现代企业财务运行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增强资金流转时间价值观念,使资金运动与市场变化相适应,获得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实现预期利润。制定反映单位的偿债能力、长期负债能力、运营能力、收益能力等项指标。编制和运用现金流量表,了解医院现金流量净额的构成情况。在持续经营过程中,使之反映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和去向,增强预测经济发展水平和正确评估医院收益的能力。

6、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医院经济管理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才的努力。随着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完善,应对新形势下医院经济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对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全面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使经管队伍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团结拼搏的团队,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宿舍和谐管理 篇9

张朝喜 郑现镇

(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功能和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学生宿舍的和谐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宿舍管理;思想教育工作;功能;模式

教育部教社政〔2004〕6号文指出“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住宿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该文说明了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学生公寓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校的办学质量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以来,全国的大学生在宿舍内自我伤害、相互伤害事件频繁发生,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2006年“昆明某高校宿舍持刀抢劫案”,这些典型案例都令我们深省。由此可见,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进入学生宿舍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展教育领域,实现新突破,解决新问题。

一、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基本功能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是指以学生宿舍为载体和依托,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目的,通过在起居、安全、纪律、卫生等方面的服务和督促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休息

[1],使学生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得到全面发展。

高校宿舍管理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服务、管理、育人,其中服务是最为基础的功能。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活动场所之一,大学期间的大部分生活、休息和学习时间是在宿舍里度过的。有关资料显示,学生在宿舍的时间占所有课余时间的75% 以上[2]。管理功能是宿舍管理的本职,同时也是育人的渠道之一。学生宿舍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制度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规

范、协调和激励作用。育人功能是宿舍管理的根本,也是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核心所在。宿舍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休息场所,而是一个重要的育人园地

[3]。

二、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其存在形式以及管理模式发生了不少变革。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为540多万,2002年猛增到1 600万,2004年已达到2 000万;与此相应的是:从1999年到2002年底,全国高校新建学生宿舍3 800多万平方米,改造1 000多万平方米

[4]。但是,学

生宿舍设施老化仍然严重,数量缺口较大。以武汉大学为例,校内共有80栋学生宿舍,其中标准化学生公寓仅占24栋,只占总建筑面积的48.2%。

(一)学生宿舍的主要存在形式

目前,全国高校学生宿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利用国家投资等自建的学生宿舍,这种形式占全国高校学生宿舍的比重最大;二是学校利用社会力量联建学生宿舍,尤以校方出土地,投资方出资金的方式居多,华中科技大学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三是由社会力量通过建设或改建向学校提供学生宿舍,此种形式也被称作校外学生公寓;四是少数学生自行租住的校外学生居所,这种方式教育部原则上不允许,但客观上存在且有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探讨前三种学生宿舍的管理模式。

(二)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主要管理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传统模式,即学生宿舍由学校内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管理,这个管理委员会通常由学校的学工、保卫、后勤等部门组成,采用“齐抓共管”的管理方式,按各自分工对学生宿舍进行日常管理,但是存在着组织松散、管理交叉、工作迟缓等弊病。第二种模式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才逐步出现的,即学生宿舍的公寓化管理或社会化管理,其管理主体有三种类型:一是管理工作由学校成立的后勤服务公司或相应的物业管理公司承担,仍由学校负责;二是学校与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管理队伍管理,即由社会物业公司负责学生宿舍的物业管理,接受学校监督;三是完全依托社会力量管理

[5],此种管理模式在各高校校外学生公寓应用较为广泛。

三、高校宿舍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末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宿舍功能定位比较单一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本身应该具备“服务、管理、育人”的三大基本功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宿舍仅仅被当作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来看待,没有把它与学生的学习、娱乐、休闲甚至教育相联系,不仅疏于管理也忽略了宿舍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功能定位的单一,使得学生宿舍的设施也不够完备,宿舍除了必要的起居生活设施外几乎别无它物,学生在宿舍的活动选择显得比较贫乏。宿舍硬件设施的简陋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宿舍仅仅作为休息场所这一简单服务功能,并且仅仅是服务功能的一小部分;同时,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对功能定位的单一也直接影响了高校宿舍硬件设施的建设。正是由于这一恶性循环,才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的学习、娱乐等功能不能体现。

(二)宿舍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脱节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加强与改进,“学生宿舍是育人的重要阵地”的观点开始为大学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意识,但是宿舍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普遍由后勤实体具体实施,对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缺乏必要的经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思想教育与宿舍管理工作的脱节,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不协调,不和谐。

(三)管理与服务意识错位

自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后,学生住宿都要缴纳一定的住宿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已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同时学生也是消费者,他们享有被服务的权利,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只

管理不服务或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在当今宿舍管理工作中要有服务优先的意识,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整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具体的人(学生)作为对象来进行工作,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宿舍管理工作过程缺乏有效沟通 在学校制定宿舍管理规定和政策的过程中,缺乏双向互动的环节,学生和宿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目前高校的宿舍管理往往是以学校制定政策为主导,相关部门实施为主,实行的是单纯的垂直化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在具体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一方面,学生对这种自上而下的带有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会出现抵触情绪,学校在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中很难把握好“度”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宿管人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了解,而学生也很难理解宿管人员采取某项措施的初衷,因此造成了管理难度的加大。

四、高校学生宿舍的和谐管理

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学生住宿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因此高校需要在我国现行学生宿舍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积极转变宿舍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和谐管理。

(一)改进硬件设施,健全学生宿舍功能 要改变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现状,特别由于历史上对学生宿舍功能定位比较单一这一现状,使学生宿舍各功能之间相互促进,各功能之间形成和谐关系,需要高校在改造老宿舍、新建新宿舍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需要,把握好高校学生宿舍的功能定位,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入住房间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学生文体用房和各种活动用房,并参照小区模式增加公共健身器材,配备相关管理服务人员,做到物尽其用,不要将相关设施弄成摆设。只有让高校学生宿舍服务、管理、育人三功能之间得到和谐发展,才能为高校学生宿舍的和谐发展以及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

(二)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相结合 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督促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学生宿舍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校的主要责任[6]活的地方更为必要。而制度和谐就是各种制度比较完善、有力、协调、不相互冲突

[7]。因此在学。因此在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长效机制,组织辅导员进宿舍,把学生宿舍和公寓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建立完善辅导员、宿舍和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党员和骨干密切配合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同时我国高校宿舍管理工作需要更新管理理念,真正的落实“服务至上、学生至上”的服务理念,要真正的落实这一理念就要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可以借鉴威斯康星大学戴维斯分校推行HD制和清华大学紫荆公寓经验,面向社会选用文化层次高、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的干部担任宿舍管理工作。同时要经常对宿舍管理人员的业务和思想进行培训更新,并且做好监督考核工作。

(三)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促进人的和谐 学生宿舍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消费者,他们对管理和服务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让学生参加宿舍管理委员会,参与到学生宿舍管理规章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楼长、室长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的骨干和助手作用。学生的参与使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信息的沟通,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培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同时,在构建人的和谐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加强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二是在服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客体的个性多样化,注意交往主客体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进而实现个体自主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宿舍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制度和谐 好的秩序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人的和谐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秩序需要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维护,尤其是学生集体生

生宿舍管理中,要健全各项管理服务制度,使之相互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制定以约束服务工作人员为核心的宿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宿舍文明建设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力保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既能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际出发,突出正面激励,又不能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五)加强宿舍和谐文化建设

宿舍文化实质上是课堂文化的扩展和延伸,是校园文化的浓缩和生活化、日常化体现。倡导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是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塑造学生良好精神形象和文化人格,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

[8]。因此,要把宿舍文化建

设作为学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和谐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和激励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良好的宿舍环境以及在培育宿舍和谐文化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宿舍和谐文化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后勤管理部门,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工作部门,还关系到宣传、教务部门。只有加强相关方面的配套建设,才能促进高校学生宿舍功能的和谐发展。同时,加强对管理服务人员的管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促进宿舍制度、文化的和谐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将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10

一、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由于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中记载的内容极为重要,其中的内容对社会保险业务经办运行工作有着详细反映,记录着参保单位或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接受社会养老福利的真实记录,对各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领域的活动进行了记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革新,使其更加标准化和科学化,对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保险业务档案的管理要做到信息检索迅速准确以及保证业务资料全面无缺失等,为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在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还是因为该项工作中的核心业务档案也是社会保险内部监督控制的重要工具。因此,做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集中管理重要档案、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不仅对于相关部门的审计监督十分重要,还能够加强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内部监督,减少不公平现象。

3.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基本工作都有所记录,对于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所反映,对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历程的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因此,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对社会保险事业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从而借此来推动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由于对参保人员的各项信息进行了记录,所以对于保证参保人员的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有着决定性意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必然会影响参保人员的正常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工作也是实现社会保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目标的必要条件[2]219。

二、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新形势下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要得到改善,就要详细了解之前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情况,尤其是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次出现,使得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停滞不前。结合我国目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其中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档案管理制度问题。

对于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来说,相关的制度对于工作的开展和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制度方面的建设仍然不够完善,尽管有一些法律法规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规定和指导,但远远不足以解决现有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对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也缺乏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的规定。例如档案管理中档案的分类标准不清晰,从而使得档案归类错误或者是档案的遗失;档案格式没有相应的规范,记录档案的纸张大小不一、形式不同,在装订时也没有统一的规范,这些为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调阅造成了极大困难;而且对于保存和调阅方面的规定也不够完善,导致具体工作中处理方式因人而异,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无从谈起,大大增加了工作失误以及工作人员舞弊的可能性,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

2. 软硬件设施问题。

目前,制约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还包括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大部分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施不足以达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在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室的建设上就存在这个问题,有些单位的档案室设备落后,如防潮、保密、防盗等方面的要求根本没有达到。甚至有的单位没有专门的养老保险档案室。没有硬件条件的支撑,要想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提升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信息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数据化依然进展缓慢。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形式仍然以纸质为主,这使得档案的查找调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量比较大,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办理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

3. 档案管理人员问题。

目前制约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还有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大部分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来自其他岗位,兼职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档案管理从专业知识到操作技能都不足以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相应的工作。而且也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机会,也没有时间去学习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和业务技能缺失,对这项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以至于制约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三、改进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要改进目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就要针对目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结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现状,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各项困难和挑战,大胆尝试。结合上述问题,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提升策略进行深入探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健全制度标准,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因为制度不健全而引起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比较严重,所以改进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其首要任务就是健全相关的档案管理的制度标准,规范档案管理的工作。健全相关制度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建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着详细规定的档案管理制度,结合文件材料的来源与形式以及查考的价值,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办法、业务流程以及分类的具体方案。依据现有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定,从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相应的档案室管理制度、立卷归档制度、统计制度、保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以及移交制度等相配套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步都有与之对应的制度相对照,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有据可依,有效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2. 夯实基础建设,推进档案集中管理。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中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在改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时也不能忽视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推进档案的集中管理。所以,在工作实践中要注意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教育与宣传,对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投入相应的资源来补充档案管理所需的设备、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解决社保档案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加大投入,建立相对独立的档案室、档案调阅室、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配置金属密集架、计算机以及扫描仪等硬件设施,并利用灭火器、温度计和湿度计等设备,确保档案文件不被损毁。对相关档案进行集中管理,确保档案实体和数据在保管中和使用时的安全。并努力推进计算机管理,采用相应的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科学、高效的检索查询系统,发挥计算机管理的独特优势,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3]243。

3.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得如何,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的相关领导要协调安排业务办理与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并制定岗位所属责任和相关的具体工作标准,定期进行考核。这样的安排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政治素质以及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提出了严格而具体的要求,对于促使档案管理者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有着实际意义。除此之外,相关单位要重视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岗位培训,为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供有效渠道。在计算机档案管理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技能也应有一定的要求。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推进档案信息化,利用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来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为相关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做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关系着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实现以及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要积极地面对目前档案管理中的问题,结合实际从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以及管理者的专业水准的提高等方面,有效改进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良条件。

参考文献

[1]沈加琴.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J].档案与建设,2013(8).

[2]肖杰.浅析如何做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J].经济师,2008(11).

上一篇:住院护理下一篇:导数与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