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木十篇

2024-09-12

经济林木 篇1

1 经济林木栽培种植中存在的不足

1.1 不具备创新培育的能力

目前, 经济林木的培育林中存在老旧、密集和残林所占比例过大等问题, 且没有及时地创新和更新培育技术, 导致良种培育工作开展缓慢, 产量较低, 经济效益很难提升。

1.2 无发展规划

虽然我国的经济林木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但这些林木多为野生植物, 对栽种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而在实际中存在随意栽种的现象, 比如银杏和板栗等, 这些植物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在这种经济林木建设未得到全面规划的情况下, 地区品种、树种等处于跟从状态, 使部分林木的品种优势、优树种、名树种和特别树种得不到充分体现, 导致林木发展缺失了地方性特色。

1.3 生产规模不集中

我国经济林木的栽种具有分散性, 这就使先进技术和良种得不到集中推广, 抑制了生产基地的建设, 对提升产品质量极为不利, 最终会严重影响销售业绩。

1.4 品种不良

良种是经济林木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然而, 在我国经济林木产业的建设中始终存在良种生产滞后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林木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大, 但因树种品种不良引起的林木单产低, 导致产品质量较低, 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使经济林木建设发展缓慢。

2 经济林木的栽培种植技术

2.1 花果管理

甜柿子、杏、桃和梨等水果到盛果期时需要进行疏果、疏花处理。比如, 在桃与梨之间保持20 cm一果的距离, 甜柿子与杏保持10 cm一果的距离;去除葡萄的惠尖和小果蕙, 经杀菌处理后将果实套袋, 经过约30 d将着色品种的套袋摘除, 以促进着色。同时, 要充分考虑树龄、土壤肥沃程度和品种特性, 保证定果范围的合理性, 以促进果实发育和品质提升。

2.2 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是以树体营养和果园肥力为依据的管理方式。在每年6月中下旬对林区施加钾、磷和氮等复合肥, 以促进树体营养水平的提升和幼果发育, 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此外, 应对秋季施肥予以重视, 在土壤冻结前施加有机肥, 比如鸡粪、饼肥、人粪和圈肥等, 并依据树种的不同进行多次施肥。通常情况下, 栽种前期可试追加的肥料有: (1) 速效氮肥。每株追加的尿素量控制在0.2~0.5 kg之间。 (2) 磷钾肥。每株的追加量控制在0.3~0.5 kg之间。 (3) 叶面喷肥。可使用质量分数为4%~7%的草木灰浸出液、质量分数为0.2%~0.4%的磷酸二氯钾液、质量分数为0.1%~0.2%的硫酸锌液、质量分数为0.1%~0.3%的硫酸亚铁液或质量分数为0.3%~0.5%的尿素液等。此外, 还可使用质量分数为0.3%的硼砂水溶液在果树花期喷洒, 以提升坐果率, 但在此期间要注意排水。

2.3 树形修整

将甜柿子树、梨树和苹果树等修剪成小冠疏层形或中心干纺锤形, 葡萄树修剪成棚架形或篱架形, 石榴树和桃树修剪成开心形。此外, 在修剪时, 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 推广应用扭梢、摘心、刻牙、回缩、疏枝和短截等修整方法。

3 无公害果品的栽培种植管理技术

3.1 大枣的栽培种植管理技术

冬枣属于晚熟品种, 具有甜味大、果肉细嫩多汁的特点, 成熟于每年10月下旬, 宜在向阳坡地栽种;山东梨枣具有味甜、品质好的特点, 成熟于每年9月下旬, 需授粉树;大白铃具有味甜、单果重的特点, 单颗果实可达25 g左右, 枣树喜光, 宜在背风向阳、地形开阔的砂壤土中种植, 株行应距保持在2 m×4 m或2 m×3 m, 每公顷的种植量在1 275~1 500株之间。枣树芽萌动时具有较高的存活率, 此时是最佳的种植时间。枣树芽应在清水中浸泡24 h以上, 剪平苗根伤口, 并在50 ppm的生根粉溶液里蘸几秒后立刻种植。在枣树种植的土肥水管理中, 应在秋季来临时施加将鸡粪、绿肥等基肥, 幼树时期的施肥量控制在3.0~3.75 kg/m2, 之后追肥3次, 追加时间分别是发芽前、谢花前和采收前30 d。具体的施肥方法分为以下2步: (1) 施加0.1~0.5 kg的多元复合肥和尿素; (2) 每隔18 d进行1次叶面喷肥, 并在封冰期、幼果期、开花期和发芽前各做一次施肥、浇水。

在枣树修剪方面, 应本着低干、矮冠、骨干枝少、冠内通风和透光好、层次分明和枝组配合合理等原则。因此, 常将枣树修剪成开心形、圆柱形或小冠疏层形, 枣树的主枝应控制在5~8根, 且在中央领导干上合理排列。在整形修剪幼树时, 应将定干高度定为60~80 cm, 并剪除约5根剪口下的二次枝;中心干生长至80~100 cm时应进行摘心处理, 同时, 在主枝生长至70~80 cm时也应进行摘心处理。在枣树生长的第二年, 应再次剪除主干的二次枝, 在夏季进行二次枝摘心和枣头枝摘心, 以控制枣头生长, 促进主芽分化、二次枝茁壮成长, 提高主芽质量, 保证枣头枝质优、量大。除此之外, 为了提升坐果率, 还要注意主干环剥、喷水、花期浇水、花期枣头摘心、花期10~15 ppm赤霉素和质量分数为0.3%的硼砂溶液喷洒等环节的合理进行。

3.2 肥料和化肥的合理使用

肥料和化肥的合理使用是保证无公害果品无污染、安全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四原则: (1) 禁止使用高残留、高毒、剧毒、致突变、致癌和致畸农药, 比如苯线磷、氯唑磷、地虫硫磷、蝇毒磷、涕灭威、克百威、甲基硫环磷、甲基异柳磷、磷铵、砷类、毒鼠硅、毒鼠强、汞制剂、狄氏剂、除草醚、杀虫脒、二溴氯丙烷、内吸磷、二溴乙烷、毒杀芬等。 (2) 明确允许使用的农药。允许使用的农药有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 、矿物源农药 (比如矿物油乳剂、无机杀螨杀菌剂) 和部分化学农药 (选择性杀菌剂、选择性杀虫剂、杀螨剂、昆虫生长调节剂) 。 (3) 加强病虫害防治。应推广使用特异性杀虫剂和生物杀虫剂, 并改变施药方法, 比如喷洒化学农药和树干涂药、果树生长前期不用或少用广谱性杀虫剂、在果树发芽期重视化学防治等。 (4) 了解禁止和允许使用的化肥。禁止使用的化肥包括含氯复合肥、硝态氮肥、未获准登记认证的化肥和含重金属的化肥;允许使用的化肥包括有机肥、有机商品肥、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4 结论

要想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不断提升栽培种植技术。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坚持科学的种植方法。应以现代化技术为平台开展抚育管理、整地造林等。 (2) 加强科技投入。应保证栽培种植技术的先进性, 淘汰一般品种, 引进优良品种, 并建立林业生产基地。 (3) 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应出台优惠政策, 拓展林业基地建设规模, 培养典型开发区, 统筹安排、突出重点, 加强林业规划等。 (4) 加强林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应提升特色经济林业的建设和品质, 以此提升林业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经济林木是以生产木材、药材、工业原料、香料、调味料、饮料、食用油和干、鲜果品等为主的林木, 属于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目前,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和需求,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与经济林木已逐渐整合, 经济林木产业的建设成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以无公害果品为研究对象, 详细探讨了经济林木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并阐述了具体的栽培技术, 以期能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有机肥,肥水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敏, 曹群玲.论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J].科学种养, 2013 (11) .

[2]尚子华, 夏红玲.大树移栽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05) .

经济林木 篇2

一、网络经济综述

第一, 内涵。当前, 关于网络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尚未给出统一界定, 目前能够达成一致认可的阐释如下:从内容上讲, 即是所谓的互联网经济学, 也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来搭建起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 此种经济关系下通过相应经济活动的开展并以全新经济形态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获取。而从狭义上讲, 所谓的网路经济既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开展。第二, 主体。依赖网络空间来实现经济活动的开展, 如网络基础设施行业、设备制造行业、软件开发行业以及应用行业构成, 目前, 我们所熟知的电子商务已成为这一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同时, 传统行业因信息网络技术的影响而逐渐呈现出了网络经济的特征, 比如:财务会计信息化、电力信息化等。第三, 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直接性、持续性、快捷性、全球性、渗透性等。

二、国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

立足于全球网络经济发展进程这一角度, 我国网络建设是从1989年开始的, 而接入网络实现互联是从1994年才正式实现的, 因此, 我国网络经济的诞生与发展也是在此之后逐渐展开的, 起步相对较晚。而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网络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并且借助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拓展, 促使我国网络经济在近几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看, 我国不断加大了对这一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 互联网建设逐渐完善, 并且各相关领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逐步与信息化接轨;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上看, 到2014年底, 据CNNIC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49亿, 宽带网民与手机网民的数量不断攀升;从网络经济所占GDP比率看,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相应市场交易额逐渐攀升, 网络经济时代下促使网络经济所占GDP比率逐渐提升;从企业参与程度上, 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人数逐年增加, 一系列知名企业诞生, 如阿里巴巴、腾讯、聚美、携程等。

三、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1. 创新形式对劳动力市场与总产出的影响

第一,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一经济形式的创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同时, 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 增加了就业岗位、加大了就业机会, 一系列与计算机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诞生与发生, 对新型技术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信息技术产业吸收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与机会。第二, 对总产出的影响。这一形式的创新是信息产业得以诞生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而这一新兴产业的形成则直接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出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该产业所占GDP的比率与份额也随之不断提升, 且逐渐超出其他产业, 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2. 创新扩散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一, 对劳动力的影响。立足于劳动力需求这一角度, 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技术创新的扩散促使对劳动力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技术性产业这一性质, 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则偏向于高技术专业能力素养的人才, 相应的接受过高等教育且专业技术水平越高的人群, 相应的薪资水平也就越高。同时, 随着创新的扩散, 也促使商务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随之下降。

第二, 对总产出的影响。表现为质的的提升, 指的是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以及资本质量的提升等, 相应生产率随之得到不断的提高, 也正是基于新技术的融入, 加上劳动技能以及管理信息化的实现等, 促使整体生产效率随之提升, 这就进一步加快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三, 对国民经济各部分所产生的影响。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 对家庭的影响。基于网络经济的影响下,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网络经济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一种全新消费方式, 且越来越多的家庭走进了网络购物时代,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来实现交易的方式, 不仅改变了传统购物模式, 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与活力。同时, 网络移民以及网络社区的诞生与发展改变了交流的方式, 并且借助网络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传递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而网络游戏这一虚拟电游的发展则改变了人们娱乐的方式, 进而促使网游与电游等相关产业在几年来实现了迅猛发展。此外, 网上拍卖、炒股以及教育等形式的诞生与发展则又以全新的交易方式、投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模式, 进而为基于网络经济下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其次, 对企业的影响。交易范式变革:基于这一变革下, 价值链概念被提出, 与此同时, 企业间的竞争之间转变成价值链的竞争, 而基于这一竞争形势下, 企业采购、物流、营销、生产作业、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技术开发等都因价值链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进而通过经济效益的提升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为国民经济实现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从外部价值链上看, 基于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下, 企业要想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则就需要借助合作的强化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 进而实现风险的分散, 同时, 转向以客户为核心, 以客户的实际需求来指导生产, 在此背景下CPC诞生, 其是以各企业内部价值增值过程为出发点, 以实现对价值链的不断优化, 进而实现面向产品开发的协同商务, 基于CPC下的技术方案十分的复杂, 需要结合自身合作实际来实现相应CPC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从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变化上看, 企业在面对国内市场同行业竞争压力的同时, 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 因此, 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 基于网络经济时代下, 需要以网络组织形式的搭建来适应网络经济下市场竞争的实际需求, 各个部门需要实现相应网络组织形式的构建, 以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之需, 并要基于外部虚拟企业的诞生与发展经验来实现自身组织形式的创新, 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全面推进网络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以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就需要以如下对策的有效落实来推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第一, 要进一步实现网络基础建设的深入与拓展, 加大投入力度, 以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 提高上网率, 为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硬件基础。第二, 实现网络经济发展政策的完善制定, 比如减免上网费用, 减免相关企业的税收等, 以进一步提高网络消费的热情与能力, 促进网络经济企业的稳健发展, 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 要进一步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输出高质量的人才, 来满足当前网络经济时代下, 相关产业对高能力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 进而加大复合型人才输出力度, 为网络经济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以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软实力基础。

五、总结

综上, 基于网络经济在国内的迅速发展, 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而为了借助网络经济良好发展势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 本文针对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为如何进一步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以确保我国网络经济在实现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进而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敏, 孙国强.网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经济优势[J].经济问题, 2015, 04:34-38.

[2]王世波, 赵金楼.网络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5, 05:28-32.

[3]姜巍.网络经济对企业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3, 06:51-54.

[4]向蓉美.互联网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11:75-77.

[5]冯强, 蔡春红.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机制和路径分析[J].北方经济, 2008, 14:41-42.

论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 篇3

【关键词】经济林;林木种植;栽培技术

经济林是我国森林资源五大林种之一,也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得最好的林种,发展经济林产业既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广大农村地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复杂,经济林资源极为丰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退耕还林等一大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国经济林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地方经济,优化食物结构,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现状

(1)生产周期短、效益高、适宜农户经营的优势,在丘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作为开展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奔小康。经济林的提出也是与当前我国社会、林业生产力水平低、学科林种尚未高度分化的现状相关。

(2)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保证。要解决大量剩余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当地产业,经济林产业将在劳动就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特色产业,至今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经济林产业发展也是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态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证。无论是三北、太行山、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和退耕还林工程都是如此。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各类经济林商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2 经济林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树种品种品质不良

良种一直是制约经济林生产效益的关键因素,且良种生产一直滞后于生产的发展。我国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同时,但因大量果园单产低,投入市场的果品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且出口价大大低于其他国家,当前良种在推广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2 生产规模分散

我国经济林生产经营分散,分散型经营不利于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建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更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从而也难形成规模化的产品集散市场,导致销售成本提高和原料产品因销售不畅而耗损比例大。

2.3 无规划发展普遍存在

我国经济林树种丰富,但大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用于栽培的树种仍然不多。其中板栗、银杏等树种更是到处栽植。品种趋同发展造成特色丧失,同时没有新的出路,生产缺乏科学规划,许多地区发展树种和品种,采取“追随”行动,结果导致一些名、特、优树种、品种、地理优势未能得到发挥。

2.4 培育创新乏力

“良种良法”程度低,老、密、残次林分比例大,总体上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培育技术进展较为缓慢,由于无性繁殖没有达到真正实用化,不但良种化工作没有进展,产量仍然不很稳定,有待于加强。

3 经济林主要树种的栽培技术

3.1 整形修剪

核桃、杏、苹果、梨、柿可采用有中心干的纺锤形和小冠疏层形,桃、石榴采用开心形,葡萄采用篱架或棚架形。修剪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多采用短截、疏枝、回缩、刻芽、摘心、扭梢等方法进行修剪。

3.2 肥水管理

根据果园肥力和树体营养不良状况,于春末(6月中下旬)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促进幼果快速发育。加强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注重秋施基肥,时间一般在9月至土壤封冻前,主要施腐熟的圈肥、厩肥、人粪尿沤肥、饼肥、鸡粪等有机肥料。追肥根据不同树种分3次进行,前期追速效氮肥,一般每株0.2~0.5kg尿素,后期追磷钾肥,一般每株0.3~0.5kg,并可根据不同的生长期进行叶面喷肥,可用0.3%~0.5%的尿素液,0.1%~0.3%的硫酸亚铁液,0.1%~0.2%的硫酸锌液,0.2%~0.4%的磷酸二氢钾液,4%~7%的草木灰浸出液,果树花期可喷0.3%的硼砂水溶液,提高坐果率。较易积水的地块,注意雨季排水。

3.3 花果管理

苹果、梨、桃、杏、甜柿等进入盛果期后,要进行疏花疏果,苹果、梨、桃间距15~20cm留1果,杏、甜柿间距10cm留1果,葡萄可疏除弱小果穗及掐去穗尖。为生产优质果,苹果、梨、桃、石榴、葡萄等必须进行果实套袋。套袋前应喷一遍杀菌剂,等药液晾干后再进行套袋。着色品种要在采果前1个月左右摘去套袋,以利着色。同时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状况、树龄等要素,确定合理负载指标和疏果、定果规范,以避免留果量过多,影响果实的品质发育和果品的商品质量。

4 提高经济林栽培种植技术的措施

4.1 进一步加强经济林产业化工作的领导

经济林产业是造福人类,惠及后代的有利工程,是林业生态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促进经济林产业向集约化、区域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林业科研技术部门优势,加强、充实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站所,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经济林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对现有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工作,推动特色经济林产品产量、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4.2 着力加大政府引导与扶持力度

各级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加经济林产业扶持经费,提高产业效益,扩大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规模,始终坚持以科技种植为支撑。经济林的栽培种植是发展林业产业的基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经济林产业化进程。按照造林技术规程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培养典型,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4.3 加大对经济林产业的科技投入

nlc202309041150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经济林产业的科技投入,把资金投入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纳入基本建设计划,以更好的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促进科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抓好以苹果、梨、桃、核桃、板栗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资源培育,淘汰没有市场的一般品种,适当引进经过试验研究成功的外来树种。强化造林、营林标准化生产管理,坚持推行无公害栽培技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建设一流的经济林产业原料基地。

4.4 坚持科学种植方法

只有种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经济林的现代化,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林的林地选择、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与措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围绕良种培育和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科研工作,不断研究出新良种和改进栽培技术,尤其是要把良种培育工作作为政府支持的重点,良种培育承担单位应是有实力的科研部门。同时通过制定奖励机制,建设基地政策,强制执行技术标准,开展技术培训服务等行政、技术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科学栽培种植,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林的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5 结束语

为了促进经济林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高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合理配置经济林各林种的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林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推进经济林产业向高、新、优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陆忠泽.经济林果前景好[J].中国林业,2011(11B):43.

[2]魏正秋.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建设现状、发展战略和对策[J].林业经济,2010(02):2-3.

[3]姚先铭.经济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林研究,2010,21(1).

[4]吕菁.经济林跨越式发展之管见[J].经济林研究,2007,25(2):106-109.

作者简介:

王晓敏(1969——),男,湖北省郧县人,大专学历,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经济林木栽培、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林业工程设计管理和国有林场管理工作

曹群玲(1974——),女,湖北省郧县人,大专学历,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林业工程设计和国有林场管理工作。

经济林木 篇4

2010207210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唐政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经济林木 篇5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都是我国城乡经济转接口,承担着国民经济战略基石地位。县域经济在我国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封闭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开展全部依靠政府指令,甚至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是随着“市场”而变,在这个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动力属于单一结构。

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是逐步开放时期。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和资本黏合作用强化,居民需求被企业逐步纳入生产经营规划过程中,同时,县域政府则由独断型政府转向竞争性政府,由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企业和县域政府双轮驱动的结构。

二十一世纪初,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是开放时期。尽管竞争性政府在一段时期内作用进一步强化,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步放大,2012年中共十八大尤其是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向市场决定的企业主导型驱动结构转变。

2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2.1市场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在原先地方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下,恶性竞争思维非常常见。但多年发展经验表明,这种做法极大的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当前县域经济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克服恶性竞争,强化产品质量意识,突出市场导向。

2.2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

在有限放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人口规模与经济投资结构的变化同其吸纳承载人才能力呈正比关系。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惯性,我国大多县域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吸纳能力偏弱,产业发展不健全。由此引发问题也非常多,例如县域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功能不健全,优质教育、医疗、科研资源缺乏,欠缺足够承载力,很难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还容易导致大量人口外流,从而导致乡镇经济发展疲弱,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由此形成不良循环。

2.3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

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早期,“广投放、缺监管、弱环保”的问题一直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县域承接了城市产业链中附加值低、污染高、耗能高的一环,加之对环保状况缺乏关心,使得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居民幸福指数上只能起一时之效。

2.4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开放合作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竞赛性”政绩考核制度在短期内对于促进就业、强化自身投资能力大有裨益,但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角度看,其相对封闭性、盲目性和缺乏合作的问题也暴露无遗。一方面,在经济布局空间上,由于产业投资各自为政,县域间缺乏产业各个环节的分工协作,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又导致了同类产业区的同质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区域之间缺乏联动机制,中心城市辐射效应难以向县域扩展。所以,县域在使用中心城市人才、技术和资金上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又导致了产业创新的难题,最后伴随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艰难维持和县域环境恶化。

3对策建议

3.1做大做强工业

从国家层面上看,截至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实现工业化后并不意味着工业基础性地位的下降。从佩蒂克拉克定理中我们也可得知,工业化是产业整体成熟合理的标志之一。工业化后期,工业核心功能发生了偏移,工业主功能不再是集聚资本和创造就业,而是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并创造出更多高质量工作岗位。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好“双创”环境,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断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扩大县域企业入库税收,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切实问题,鼓励企业走在创新发展前列。

3.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市场化发展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强化建基地、深加工、创品牌等环节,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使得其市场力量增强,他们可以通过平等谈判在产业链上分享更多经济利益。但是,农户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必须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并且不同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也是不同的。

3.3培育壮大服务业

坚持因地制宜,将完善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改造产销、科技、信息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建立健全县域服务业配套设施与服务网络,进一步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加方便服务。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某种意义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泵,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既面对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浅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实践与文献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

经济林木 篇6

1 本书的研究内容

全书可大致划分为五个部分 (见图1) 。第一部分是前言, 对全书内容进行概括性总括。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调查区域概况, 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 并阐述了选择该调查区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六章, 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第四部分是1957年重访江村;第五部分是1981年三访江村。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 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2 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整村调查分析、历史比较分析和空间经济分析等多种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 虽出版了半个多世纪, 但对现行研究仍具有借鉴价值。

2.1 整村调查方法

本书作者在1936年对江村 (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 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详尽地调查了村里的土地、人口、经济等内容。整村调查方法不仅有助于分析江村的农民生活变化, 也有助于分析类似于江村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在当今的农业经济分析方法中, 在以问卷式的抽样调查为主流分析方法中, 定点观测的整村调查方法仍值得借鉴。

2.2 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本书对江村的三次调查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时代印记 (如表1所示) 。由于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经济环境和社会生活等环境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社会经济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三个时间段的历史比较, 客观分析江村40余年的农村生活变化。特别是由于建国以前的统计资料匮乏, 本文对江村的农村经济调查为我们进行不同历史阶段的对比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2.3 空间经济分析方法

本书较早地利用了空间经济的分析方法与工具, 例如长江下游流域图、开弦弓周围的环境、村庄详图, 这些分析工具至今仍然实用。

3 几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

本文将对本书涉及到的几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中国农业经济结构与增长目标变迁、土地要素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等三个分析主题。

3.1 中国农业经济结构与增长目标变迁

3.1.1 书中三个时间阶段的农业发展问题。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下, 农业是第一产业, “占总户数约76%的人家以农业为主要职业”, 江村在1936年的农村经济主要包括狭义的农业 (种植业:“本章所指的农业, 是从它的狭义说的, 指的是使用土地来种植人民想要的作物”) 、蚕丝业、养羊与贩卖 (畜牧业) 三类, 其中, 种植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 而水稻是种植业的第一大作物 (“据估计, 开弦弓9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种植水稻;一年中, 用于种稻的时间约占6个月;人们靠种稻挣得一半以上的收入”) , 因此本文以水稻为例来分析农业发展问题。

注:前三个阶段江村的相关指标数据根据《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的数据整理得;现阶段江村的相关指标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2年对江苏省吴江市的统计整理得。

1936年作者第一次调查江村的时候, 正处于外敌入侵的背景下, 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是粮食安全的问题。如本书所说:“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 简单地说, 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1957年作者第二次调查江村的时候, 建国以后经济恢复发展, 1981年作者第三次调查江村的时候, 中国处于改革开放之后, 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1.2 同期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变迁。

根据书中所述的三个阶段,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如图2所示) , 狭义农业 (种植业)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 从1952年的85.9%下降到2011年的51.6%降低了30多个百分点;同期畜牧业的份额从11.3%增加到31.7%, 增加了20个百分点;渔业产值从1.3%增加到9.3%, 增加8个百分比。

3.1.3 同期我国粮食产量历史变迁。

由于统计原因, 我国建国以前的粮食生产数据难以获取, 上图描述了建国以来的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状况, 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如图3所示) :

一是1949~1978年的徘徊增长阶段: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1318万t增加到28271.5万t, 增长了1.5倍;二是1979~1998年的快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促进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发挥, 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9年的33211.5万t增加到1998年的51229.3万t, 经济政策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三是1999~2003年的持续减产阶段:1998年后, 国家逐步放开粮食市场, 鼓励生产结构调整, 导致这一时期粮食种植面积快速下滑, 粮食产量从1998年的51229.3万t降至2003年的43069.4万t, 降幅为15.9%;四是2004年以来的恢复增长阶段:2004年后国家开始采取“多予少取”的农村政策, 全面取消农业税, 采取保护耕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稻谷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恢复发展的新阶段。

3.1.4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目标。

胡霞 (2011) 认为中国农业成长阶段包括以粮食问题为主题的农业成长阶段和以农民收入为核心的农业调整阶段两个阶段;并认为从农业的发展来说, 增产不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问题, 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粮食供需格局、全民恩格尔系数变化及农业政策调整等种种迹象表明, 当今农业的主题已发生变化, 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农业调整阶段。近年来, 我国粮食连续九年增产, 总产连续四年稳定在0.5万亿㎏以上, 粮食库存相对丰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同时作为农业发展的政策目标, 体现了新时期农业政策的重大调整方向。

3.2 土地要素制度的历史变迁

土地要素制度的变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着深刻的印记。

3.2.1 书中对中国的土地制度变迁的描述。

土地产权是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书中中国的土地制度正好经历了两次最为重要的变迁:

一是1951年的土地改革:1936年作者第一次调查江村的时候, 旧社会土地私有制下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 大量农民沦为佃农。正如格迪斯教授所描述的, 1949年的解放改变了政治权力的性质, 1951年的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私有制;土地改革后, 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 积极性空前高涨;1936年开弦弓村的粮食亩产量是150kg, 1952年格迪斯教授的数字是250kg, 增加了66%;到1955年已达亩产280kg。

二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作者第三次调查江村的时候, 土地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户与解放前的私有制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生产积极性, 粮食单产大幅度增加。

3.2.2 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

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权属界定为所有权和使用权, 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法律同时提出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经营, 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为三十年”。同一块土地承载了三种权属, 如图4所示。

3.2.3 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作为一项制度创新, 家庭联产责任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存在的全部问题, 双层经营体制也并不标志着农业生产制度创新的终结。在过去的30年中, 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所带来的土地经营规模小、种植效益偏低等问题不能适应国家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要求, 造成“分有余而统不足”, “稳定有余而创新不足”的格局, 基本经营制度需要实现战略性转变, 创新农地流转政策, 发挥规模经营优势。

3.3 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3.3.1 书中对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的相关描述。

20世纪30年代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低下, 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女性的经济负担导致大量溺女婴:从经济观点来看, 女儿的婚姻对女方父母是不利的, 父母为抚养她成人花了不少钱, 所收下的聘礼要作为嫁妆陪嫁, 此外还要加上一份至少和聘礼相等的嫁妆在内;同时表现为大量溺死女婴, 从而造成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在这种观念下, 1936年江村的两性比例如下:如果以16岁为结婚的最低年龄, 128个婚龄男子仍是单身汉, 占总数的25%;超过16岁的未婚妇女只有29名, 占8%;25岁以上的妇女没有一个是未婚的, 但却有43个25岁以上的男单身汉。

二是女性在男性家族中的地位较低:作为家中的儿媳妇, 其社会地位取决于两个:一是从事蚕丝生产的能力;二是传宗接代的能力 (她如果能生一个孩子, 特别是一个男孩, 她的地位可以得到提高;如果一个妇女不能生育, 就会受到遗弃) 。女性地位低下还表现为离婚权利的男女不平等, “家庭纠纷经常发生于婆媳之间, 如果纠纷闹得忍无可忍, 儿媳妇就可能被休弃;媳妇无权提出离婚, 她惟一可以采取的有效行动是放弃家庭, 甚至是自杀”。除此之外, “小媳妇”制度的存在 (即童养媳) 也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三是财产的继承权:女儿没有财产的继承权, 同样, 赡养义务也相对较小。父系传代及从父居婚姻影响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杀害女婴就更为经常。可见, 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财产继承权的表达上是明显低下的。

3.3.2 当今女性地位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 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使“劳动力”有了新的内涵, 女性能够有机会与男性较为公平地参与竞争, 我们期待更多的女性劳动力能如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综上, 本文通过对费孝通先生所著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学习, 分析了书中所涉及到的若干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对从事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胡霞.中国农业成长阶段论—成长过程、前沿问题及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廖西元, 申红芳, 王志刚.中国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三步走”战略—从“生产环节流转”到“经营权流转”再到“承包权流转”[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12) :15-22.

[4]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数据经济与社群经济的时代 篇7

1.1 数据经济

人类对于科学研究方式的演变,从最早期的希腊哲学家透过观察而形成的“实证法”(Empirical),而后逐渐进入较为抽象的“理论”(Theoretical)。之后在计算机出现的时代,以抽验分析的“运算”(Computational)兴起而被强调。然而,对于数据的研究方法持续转变中。以天文学为例,2000年斯隆数字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项目启动的时候,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望远镜在短短几周内收集到的资料,已经比天文学历史上总共收集的资料还要多。

大数据最大的价值不是大,而是告诉企业传统的统计推论或假设的盲点在哪里。一直以来,各企业雇用数据专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点亮”这些暗数据(illuminate the Dark Data),观察到以前不曾注意过的趋势,以做出更全面的考虑。

1.2 社群经济

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创新”所带来资料搜集的好处,才有“大数据”一词应运而生。社群经济,就是支撑数据经济、最强的信息搜集来源。最典型Data Collecting Sensor即为智能型手机,涵盖了全世界96%的人。由于智能型手机所衍生出的各种交互式接口、软件,也同时在进行各式各样类型的数据搜集。若将这些大量且多样化的信息、以高速传输后在每一个阶层设定机器学习的分析系统,最后就能描绘出一个个体、甚至是一个市场的真正形态,还是实时且当下。达到了数据经济中的要素──“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速度”(Velocity)。

2 现有Fintech之商业模式分析

2.1 O2O

“O2O”是当今商业界的当红名词,企业无不欲利用此模式取得策略地位、优势和更大的利润。

O2O中的社群经济,现今的社会中,大部分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能随时随地地用智能装置连上网络,获取各种消费信息,以及与同伴分享所知的信息和消费经验。O2O中的数据经济,依循同样的逻辑,消费者从不离身的智能型装置除了信息与经验的取得和分享之外,不论愿意和知情与否,那些智能型装置也同时成为企业的消费者行为数据收集工具。消费者在消费时、消费后的意见回馈,甚至不在消费时,做的任何事情都透过这些装置、透过互联网传到企业手中。

2.2 众筹

众筹,一个现今金融界中无人不晓的词汇。在了解众筹平台的运作模式后,我们同样也发现了社群经济和数据经济的掌握是其成功的关键。

众筹中的社群经济,信息的流通与资金的流通是众筹平台存在的重要价值。有了平台上良好的信息流通,才可能有资金的流通。而要体现这两大价值,用户数量是关键。一个众筹平台若有良好的信息的质量和流通性。平台上的出资者甚至筹资者就能够社群化,使用者数量也会不断增长,平台才可能成功。众筹中的数据,经济众筹平台对于出资者和筹资者的了解,决定了信息的质量高低和投资回报的表现优劣,也决定了平台价值的高低。

2.3 P2P

P2P由于网络的普及,使各终端使用者可以更密切相连,形成神经般错综复杂的网络。并且,因行动装置与行动网络的革新与普及,人们不再受限于计算机桌前。

P2P中的社群经济,近年P2P平台成为很热门的话题,可能拜中国市场利率未自由化及世界经济正逢低利率时代所赐,但是社群经济也是一个重要立基点。《六度人脉》一书写道,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距离只有六度,即只要能透过六个人就能和任何人相连。而此时社群网络日益紧密的时代,要从社群连结间得知个人信用或推销理财商品更为容易。以陆金所的业务模式为例,只要发展出合理具备竞争力的匹配方式,搭配如中国平安一般具备一定名声的融资担保公司,靠着社群网络的通路就能广泛接触获得有需要借贷或理财需求的人。要从社群网站中的信息评估风险也有迹可循。

P2P中的数据经济,掌握大数据则是下一个重要趋势,P2P贷款平台与小贷平台、电商及评级机构合作。透过对各种类型资料的搜集,从过去到现在,从违约记录到生活日常,审查的申请人信用时所见就不再是纸片般的平板,而是信息堆栈出来的立体形貌。当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成熟,计算机就能自动产生结论,大大降低人力成本,省去不必要的评级过程。

3 释例──以百度为例,说明大型科技公司或电商将涵盖各领域市场

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他们在搜索服务的基础上,开发了导航服务、小区服务、游戏娱乐、移动服务、软件工具等各项服务,其中百度软件中心、百度贴吧、百度地图、百度新闻等为网民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www.baidu.com日访问量居全球综合排名第4位,中国第1位,日均IP访问量一周平均约为82,500,000,日均PV浏览量一周平均约为711,150,000。

2015年9月9日,百度众筹正式上线。其依托百度大数据、云平台和移动应用生态圈等技术优势,精准定位网民需求,借助规范金融工具,充分保障投资安全性,严控金融风险,通过大众筹资募集项目资金。通过百度众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将被打破,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此外,百度众筹立足于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信息消费需求,通过构建消费者、生产者、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共赢生态圈,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极大降低融资成本。

百度众筹具有如下5个特点。

(1)参与门坎低:对项目发起方来说,无论身份、地位、职业、年龄、性别,只要有想法有创造能力的都可以发起项目;从项目消费方来讲,1元即可起购,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等限制。

(2)互动性强:通过将参与感和娱乐属性融入专业金融产品中让众筹的参与过程更有趣。

(3)个性化定制:百度众筹模式有别于单纯的投资模式,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益率,而是基于自己个性化需求和兴趣定制的产品或服务。

(4)共赢生态圈:通过百度众筹模式,消费者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生产者可以获得资金和前期的营销推广机会,从而实现消费者、生产者、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共赢生态圈。

(5)风险管控好:由于众筹资金来源于广大网民,百度众筹将严格控制金融风险,引入大型金融机构,以消费为核心,专款专用、财产隔离,全程资金监控和信息披露,实现对消费者和众筹模式的双重保护。

4 大型金融机构的困境与出路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金融机构面临电商的竞争,起步晚又资料多样性不足。电商如阿里巴巴、京东和Google,在一站式满足购物、投资与支付需求,不但有较高的使用黏着性,又可以搜集到更完整的数据。买完机票,顺便订旅馆买保险,或许连购买当地特产都能有优惠。把钱存在余额宝,用支付宝付款,累积芝麻信用,既有消费折扣,往后办新加坡签证也便捷。如此一来,电商积累了更全面的个人数据,可以预见其将比传统金融业者更符合大数据的条件,拥有的资料相当于母体。

虽然传统金融机构有法规的保护,如P2P平台不能吸收大众存款、与银行区隔等限制,传统金融机构短期内仍强于互联网金融机构。但长此以往,传统金融机构优势将大幅流失。其应保持所具有的优势,积极与电商合作。放眼国际,超越地域的合作有其必要。

5 结语

推究金融的本质,并非创造出新的科技或做实质的产出,而是从提供资金的流动让经济社会运转得更顺畅。那么,金融创新本身寄望的是将服务与产品做得越来越细致,贴近个人的行为理论。做更深入的延伸,用数学的模型去估计与管理,从而形塑更好的风控模型。对金融机构而言,社群经济是贴近大众心理的一扇门,要掌握大数据的钥匙才能开创更好的未来。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变革和冲击不断发生,一方面,新型的商业模式不断形成;另一方面,传统商业机构遭受打击,亟待转型。本文将介绍数据经济与社群经济的基本含义及两者关系,通过分析现有金融科技的商业模式如O2O、众筹、P2P等,简述其与数据经济和社群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百度为例,说明大型科技公司或电商将涵盖各领域市场,分析传统金融机构的困境和出路,推导出网络时代的金融创新即在于——未来将会是数据经济与社群经济的时代。

关键词:数据经济,社群经济,金融科技,大数据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数客:大数据时代文化创意经济的先行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经济林木 篇8

过去的2006年里,资本、人才、技术这些生产力要素在中国的土地上变得空前活跃,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人热血澎湃。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中国经济?是宏观调控的持续,还是新兴市场涌动的金融投资浪潮?是对外资并购的重新审视,还是更多“中国造”的走出去?

几位对中国经济有深刻认识的商学院院长、学者讲述了触动他们内心的东西,以及他们的深切思考,通过这些,我们或许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寻找到一些答案。

三股力量影响中国经济

中欧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 探讨什么影响了中国经济,首先要对中国经济怎么了有一个概念。中国经济在2006年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还是持续增长。因为宏观调控,我们的企业碰到了很多问题,因此我也经常听到一些怨言;但另一方面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连外国人都搞不懂中国经济怎么回事。

我到地方上去作调查,碰到几个中部地区的省委书记,他们说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沿海已经到尾巴了,中部才刚刚露头;再来看一些民营企业,该投资还投资,该发展还发展,这儿不能投资到那儿投资,国内不能发展到国外发展。

什么影响了中国经济?我想这三部分都影响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影响了中国经济,地方的一批官员影响了中国经济,民营企业也影响了中国经济。而三股力量碰在一起,就保证中国经济继续高涨。我个人的看法,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的因素,也就是最大的希望是民营企业。

思想推动中国进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最近有一个人物去世了,他是弗里德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我觉得这件事其实对中国经济影响非常大,弗里德曼对全球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他的自由贸易思想,中国恰恰是很好地利用了第二次全球化的浪潮,才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能有今天。所以,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中国经济都受到了弗里德曼思想的影响。

另外,不仅是2006年,中国的商学院在过去十几年里都在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好多改革的思想是来自于我们商学院的教授,特别是改革的基层包括企业界的中坚力量,很多都经过了商学院的学习进修。即使没有进入商学院,他们也受到了商学院这么多年推动现代管理知识的一番影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中国的商学院提供这些理念,中国的管理、中国的企业会是什么样子?

公司治理前进一小步意义很大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我讲一件亲身遇到的小事:2006年,网通曾经有一次董事会(当时我担任独立董事),讨论一件直接牵扯到网通大股东利益的事情。网通是国家占有70%的股份,一个外资战略投资者占5%的股份,这两家加起来是75%。董事会上有5名独立董事。会开得非常激烈,大家有很多不同意见。后来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对这件事的表决上,大股东能不能表决?当时有律师在场,律师说严格按现有的章程和这件事情的商业性质来看,法律上是不属于那种大股东不能表决的场合,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从公司的治理结构角度讲,牵扯到利益的大股东最好还是不要参与表决。最后董事会决定采纳这个意见,结果是由独立董事和代表其他小股东的董事,按照公司最好的利益方向来进行表决。

网通是在香港上市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我们都知道,很长时间以来大型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上都有相当大的困惑。通过这件事情我想说明,我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在建立一个好的公司治理方面,确实往前迈了一步,尽管这一步看上去很小,但是我想它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必须有全球视野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2006年到底什么给我带来震撼?我想到一件事,就是米塔尔的全球成功。以前诺基亚成功,有人说是它来自发达国家,历史比我们的企业悠久一些,其实这是借口。宝钢在国企之中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之一,但是米塔尔以全球应对全球,宝钢以中国应对全球,米塔尔用五年的时间靠视野把宝钢颠覆掉了,把全球的钢铁颠覆掉了。

还有一个是印度人做了百事可乐的全球老总,也给我带来震撼。我们在管理人才的储备上和印度有比较大的差距,我们的全球视野、全球对接能力和印度相比也有比较大的差距,再加上我们国家的贸易占了GDP的70%,印度才20%,它是只改革,不是太开放,它以市场换技术的杀伤力可能比我们更大。印度的后劲绝对不可低估,有N多方面需要我们学习。所以,谈2006年的中国经济,必须有全球视野才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未来中国会发生什么。

发展需要观念上的突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2006年上半年,有一次我碰到两个50岁左右的来我们学校开会的企业工作人员。他们问我学校有没有招待所,我说你们去留学生公寓看一看,他们说去了,但是房价比较贵,单位的财务规定只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突破标准可能就得自费了。从这件很小的事情中,确实有很多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一天到晚地谈企业的管理要以人为本,但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太少去真正考虑以人为本,太少考虑到人的行为对企业的贡献。实际上,只有观念的突破和变革才是推动企业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力。

煤老板买房背后的能源安全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我讲一个现象,也许能引出点思考。半年前,北京东部的新房价格哗哗起来,我一个朋友买了房邀我去看,等电梯的时候见到了三批煤老板,结果我朋友说,这地方的煤老板还多着呢。我回去琢磨,还搞了一些统计:2002年开始,全世界资源价格出现突飞猛涨的情况,石油从27美元一桶,最高涨到77.8美元一桶。石油价格一变,煤的价格也涨得很厉害,从23美元一吨,最高涨到60多美元一吨,三年左右时间涨了三倍。

经济交通经济论文 篇9

新经济形势下高速公路路政管理若干经济问题的思考,所谓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就是交通主管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护公路、维护公路秩序而进行的管理工作。

路政管理主要工作是维持公路秩序、维护路权、保护路产以及保护权益等,但是当前的路政管理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分析

若想研究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中的经济问题,首先应该探究的是目前路政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对路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一)路政管理的理念落伍,不重视公路的经济效益。

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够重视公路的管理。

路政管理中的基层工作人员往往缺乏对高速公路整体的设计与规划的眼光,只重视当前的经济利益,在高速路口违规建房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就导致路权不完整以及路产不清晰的状况发生,同时也增加了公路在管理与使用过程中的困难;

其二是某些路政管理人员往往把路政管理的工作与管理公路等同,他们认为只需确保公路的畅通即可,而对高速公路的社会价值重视不够,远远没有达到路政管理的规范、科学、法制的要求。

(二)路政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产权问题突出。

路产是公路局资产的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多数的基层公路局公路产权问题都存在着不清晰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路政管理工作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使得某些基层单位为了一些经济利益而出现争路产的状况,最终使得路产产权不明确。

同时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很多基层公路局管辖的公路附近建设了很多的违章建筑,比如商店、酒楼、餐馆、停车场、旅社等,这些建设阻碍了了高速公路的畅通,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严重侵犯了公路的路权与路产,结果导致路产产权的模糊。

(三)路政管理设备与技术落伍,没达到应有的水平。

高速公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设施,因而大力推动高速公里的信息化是当前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但是从当前来看,政府对路政管理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够,技术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

究其原因,我国的路政部门多数都是事业单位,采取自收自支的方式维持,投入到管理中的经费较少,因而经费的缺少导致路政管理效率与能力的低下。

二、加强路政管理,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建议与具体措施分析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建议与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路政管理工作的重视,对收费标准与管理进行完善。

路政管理作为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而政府应该重视路政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对收费标准与管理进行完善。

其一是加强路政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法规的学习,积极鼓励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其二是建立健全路政宣传的体制机制,营造出依法治路的氛围。

比如可以在高速收费站出口、公路沿线等位置设置宣传标语,对路政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损坏路权后需要承担的后果进行大力宣传。

(二)建立健全高速公路现代产权制度。

高速公路的经济学属性决定了要健全高速公路的现代产权制度。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其一可以确保产权的公有性,其二是利于与高速公路相关的领域各类资本的重组,进而利于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确保高速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到高速公路行业,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不再是政府的全资建设,而是更多的吸收企业、银行、民间资本以及一些外资等的进入,这样促进了各类资本的相互流动,拓宽了高速公路融资的多元化渠道。

总之,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不但可以有效保证高速公里的路权,同时也是确保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路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高速公路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这就要求路政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

其一是要对高速公路信息化路政管理的制度与方法进行完善;其二是广泛开展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培训工作,对管理人员不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与操作能力;其三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依据实际需求,在高速公路上建立路政执法视频远程监控系统,以便工作人员的远程监控;其四建立起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

路政管理人员应该进行定期的演练,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加强路政管理的预见性与计划性,确保人身与公有财产的安全。

三、结束语

总之,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的一部分,对路政管理中经济效益的探索可以满足我国当前体制改革的需求。

然而路政管理工作复杂且漫长,因而需要路政管理人员把提升本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作为主要任务,不断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与服务质量,进而探索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2]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研究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的发展速度也大大加快,于是凸显出了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

为了节约财政成本,更好地推动城市交通发展,在交通规划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结合当地的交通经济现状,减少交通经济支出变成了首要研究的问题。

1 交通经济的定义

交通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交通业中的经济问题,在交通业运行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与经济密不可分的。

因此,通过分析交通规划中的成本和利润,可以判定一个交通规划方案的好坏。

交通经济理论目前无论在国内和国际都处在初级阶段,仍是一种冷门理论,但由于切合实际,对交通业以至于城市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因此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深入研究。

交通经济的主要研究主体是人与物的运送问题。

现在整个交通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都没有充分的研究,因此,本文对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进行表面的研究分析。

2 目前我国交通规划中交通经济的现状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我国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交通规划,尤其是大中城市。

做好交通规划,有助于城市交通的和谐发展,合理配置交通资源。

但目前我国的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还存在很多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够充分

城市的交通规划需要以建设新型交通道理环境为目标,以形成便捷的网络化为着力点,要综合考虑空间的组合设计和色彩线条,从而使交通规划更具生态化、梅冠华、技能化,但是要达到这些要求,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现金,还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

大多数情况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实际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的问题,虽然国家对交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这种投入往往是一次性的、不是持续性的。

通过研究分析,许多城市和地区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的收费站和过桥费就是直接体现,因此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证。

由于城市发展的预算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资金都投入到交通规划中去,但是可以持续性的对交通规划部门进行拨款,保证长期的持续的资金来源,保证对城市道路的日常维护与检修,推动道路交通规划的良好发展。

2.2 未合理有效分配区域重点

对交通进行规划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城市中某些区域存在严重的交通问题,某些区域并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在交通规划中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存在严重交通问题的区域需要优先着重解决。

但是有些城市没有合理分配区域重点,为了省时省力,整个城市的交通都按照同样的方式,不仅仅对资源是一种浪费,还不能体现城市的美观独特。

尤其在一些基本没有问题的区域,甚至可以不进行改变,把现有的财政预算和人力投入到存在严重交通问题的区域中。

但是并不意味着永远不改善没什么问题的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交通作为保证,需要道理的`连结来带动,在解决好问题严重的区域后,也应重点规划搁置的区域,良好的利用土地资源,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之本 篇10

面对前几年各行各业都涌向资本市场, 醉心虚拟经济, 格力电器的掌门人董明珠就曾直言:都去运作资本, 那最终资本运作什么呢?离开了企业, 资本和谁嫁接?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有的人不生产产品、不付出劳动, 只凭着手中的资金, 就能通过高利贷或者买栋房子坐等高额的回报, 这些所谓“财富增值”的神话, 一度在国内不少地方上演。资本“暴利”的光环使勤勤恳恳做实业者黯然失色, 疯狂的民间借贷和暴利的房地产“盛宴”带来的恶果, 是实体经济的极度“失血”。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金融工具可以让实业如虎添翼, 然而一旦过度, 也可能带来洪水滔天的危害。温州实体经济曾经光耀世界, 如今却奄奄一息。温州危机, 本质上是资本远离企业, 远离实体经济的危机!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 它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 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拉动消费、促进内需、稳定社会、提高税收、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发展实体经济, 也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与虚拟经济相比, 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 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目前, 企业订单减少、出口萎缩、税赋较重等因素, 也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金成本增加三大原因直接导致实体经济出现微利, 资本远离实体经济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下一篇:俄罗斯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