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旅游第一十篇

2024-07-26

新中国的旅游第一 篇1

关键词:体验经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 (依托) , 以商品为道具 (载体) , 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从生活与情境出发, 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 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改变消费行为, 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乡村旅游是城镇居民对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一种体验活动, 是体验经济的一种典型形式。做为近几年旅游市场出现的新的产品形式, 乡村旅游产品还存在着形式单一, 游客参与性不强, 体验层次浅薄等问题, 急需对产品升级换代, 适应时代潮流。

1 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1.1 时代的呼唤

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等浪潮后, 体验经济将是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 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 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体验经济”也将成为中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乡村旅游产品做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 其规划开发只有适应时代经济的需求, 才能茁壮成长。

1.2 游客的需求

21世纪的今天,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 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社会环境中, 要面对许多看不见的攻击, 有来自工作的压力、来自感情的挫折、来自生活空间的挤迫等。被各种现实利益纠缠了很久的心灵需要得到平静, 需要至高的欢愉。于是, 优美的田园风光, 古朴的农耕情调能让人们产生一种与现实暂时的隔离感, 使他们能从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中暂时性逃离。

2 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国葫芦第一村乡村旅游开发客源市场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第一村旅游需求市场的发展趋势,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对聊城市中国葫芦第一村的旅游需求要素进行了调查, 调查地点选择在葫芦村、旅行社、旅馆和典型的乡村旅游地, 共收回有效问卷150份。

根据旅游需求市场抽样调查资料, 运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和EXCEL工具对游客样本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

2.1 游客喜欢葫芦村葫芦架下的小路、街道、胡同和院落

调查显示, 喜欢进入葫芦村的小路、街道、胡同和院落为葫芦架覆盖的游客所占比重最高82% (如图1) , 但现在的葫芦村只有部分胡同和院落有葫芦架。

2.2 游客喜欢葫芦村的背景音乐是葫芦丝音乐

调查显示, 游客希望进入葫芦村能听到葫芦丝音乐占比重最大 (86%) (如图2) , 但现在的葫芦村没有音乐背景, 或者有时候播放现代音乐。

2.3 游客喜欢的葫芦村的餐具是葫芦做的

调查显示, 游客在葫芦村用餐, 喜欢用葫芦做得餐具所占比重最大 (83%) (如图3) , 但目前葫芦村餐馆还没开发葫芦餐具。

2.4 游客喜欢参与性强的葫芦村的旅游项目

调查显示, 游客喜欢的葫芦村的旅游项目中, 租地种植占比重最高 (28%) , 采摘葫芦占26%, 跟着学做工艺葫芦占25%, 参观工艺葫芦占10% (如图4) , 参观葫芦架占11%。目前该村参与性的项目还没有。

3 体验经济时代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

体验经济时代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国葫芦第一村为例。

3.1 鲜明主题的确定

旅游主题是在整合旅游项目资源和分析客源市场的基础上, 对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的核心体验价值的表达。主题应根植于本地的地脉、史脉与文脉, 适应或者引导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 突现其个性、特色与新奇, 确定鲜明的主题, 并避免与周边邻近地区同类旅游目的地的雷同。

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 被誉为中国葫芦第一村, 现拥有560亩的葫芦种植基地, 专业技术员工56名, 形成产, 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葫芦与传统的烙画艺术巧妙的结合, 创作出来的工艺品保留了民间纯朴天真的自然品味, 又吸收了中国人文文化的气韵, 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以至争相收藏, 爱不释手。

葫芦烙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葫芦在民间也称做“福禄”。近来随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提高, 人们的文化欣赏品位也得到升华。葫芦烙画艺术古朴典雅, 回味无穷,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现经营业务有工艺葫芦, 烙画葫芦、艺术葫芦、烫画葫芦、酒葫芦、福字葫芦、异型葫芦。

现在该村的客源主要是经营葫芦的商家或葫芦艺术爱好者, 纯粹的游客还很少。鉴于此, 中国葫芦第一村今后的客源市场应定位于葫芦经营商、葫芦艺术爱好者、乡村旅游者。分析本村的旅游资源特色及客源市场, 其主题可为:传承悠久工艺, 中国葫芦第一村。

3.2 乡村环境的打造, 个性化旅游产品的提供

旅游产品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产品, 只有提供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 才能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受, 使其悦耳悦目, 悦心悦意, 到达震撼其心灵的效果。乡村旅游产品的客源主要是城镇居民, 他们要体验的是乡村独特的环境及民风民俗。故乡村的建筑、街道、餐饮、交通、购物、娱乐形式等应本地化, 根植于本地的地脉、文脉和史脉;乡村旅游的服务也应本地化, 其服饰、接待仪式等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 给游客异样的体验。

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 做为中国葫芦第一村, 其主题就是葫芦, 葫芦的种植、研究、加工、销售, 整个旅游产品围绕葫芦展开。第一, 其整体环境的打造应该是进入葫芦世界:进入村庄的小路、街道、胡同、院落等线状、面状的空地, 都应架起葫芦架, 使游客进入村庄就能观看葫芦秧、葫芦果、葫芦藤的千姿百态, 嗅闻葫芦的芬芳香气, 触摸葫芦的异样质地;葫芦规模种植基地, 进行品种分片, 布局美化;村庄的背景音乐可播放葫芦乐器演奏的有关葫芦的音乐;村庄内的各种标识可运用葫芦的形状。第二, 可建一葫芦博物馆, 展示各种工艺葫芦、葫芦乐器、各种葫芦日常器具。第三, 可建一葫芦餐厅, 烹制葫芦宴——葫芦汤、葫芦菜、腌制葫芦、晒干葫芦等, 使用葫芦做成的饭碗、茶杯、饭勺、羹匙一类的东西。第四, 旅游产品可分观赏性、参与性、科普教育性等。

3.3 旅游产品的高度参与性

游客的需求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赏花, 只有提高其参与性, 并在参与中思索与体会, 才能真正的体验, 而且体验的感官越多, 越容易形成难忘的经历。旅游供给者应设计和提供尽可能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活动与项目, 提倡深度的体验旅游, 旅游者既要身游又要心游, 游前要了解旅游地的历史与环境, 游中要善于交流, 游后要“反刍”和“复习”, 要动腿走、动嘴问、动脑想、动手记, 把观察上升为心得, 从经历中提炼体验, 不断提高旅游素质。乡村旅游可以通过设计真正的农活项目, 让游客亲身参与采摘、放牧、收割、加工等活动而产生深度的旅游体验。

中国葫芦第一村的参与性项目可设计以下几类:第一, 租种。该村区位条件较好, 可出租土地给城镇居民, 他们可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来管理, 本村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给你指导, 收获的葫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使用。通过这项活动, 游客可经历葫芦的整个种植过程, 既可以亲睹葫芦从种子到成品的每个阶段的成长过程, 还能学会期间的种植技术。通过自己的手, 看着葫芦从种子到成品, 对于城镇的人来说, 将是无比兴奋和难忘的经历;第二, 让游客参与工艺葫芦的制作过程。游客除了欣赏这些优美的工艺品外, 若能自己动手, 跟着师傅学两手, 会满足游客的成就感、实现自我的需要, 激情、兴奋感充溢心胸, 可以经久难忘, 回味无穷。

3.4 创意旅游纪念品, 提供回忆体验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完整体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如果旅游企业经过制定明确主题、强调参与等过程, 设计出精致的带有体验意味的产品, 消费者肯定会愿意花钱买纪念品, 回味体验。

体验式旅游商品设计时要遵循两个思路: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化, 它的开发要承载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代表一定的民族、民俗特色。另一方面强调纪念性, 如游客参与制作的旅游商品比厂家生产的更具有纪念性。

参考文献

[1]郭剑英.四川体验旅游资源及开发评价[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

[2]陈鸣.体验经济中的旅游产品创新与营销[J].商业经济文荟, 2005 (3) .

新中国的旅游第一 篇2

关键词:人民币,诞生,统一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统一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于1948年12月1日由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发行的,随后,经过长期艰苦的货币统一斗争,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流通。

一、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

第一套人民币诞生于全国解放前夕的战争年代,它是在统一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货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由于各个根据地被敌分割封锁,因而各自都有自己的银行并发行自己的货币。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和山东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各解放区之间贸易联系、物资交流日益发展。但是各地货币不统一,货币比价不固定,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大障碍,给野战军的机动作战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尽快筹建中央银行以发行统一的货币,1947年4月中共中央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为了加强领导,中央决定由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兼任主任。同年11月,华北财办成立了以南汉宸为主任的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开展统一货币工作。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1948年12月1日,由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而成的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告成立,并从即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人民币”,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第一批发行的人民币有50元水车矿车票券、20元运肥火车票券和10元灌田矿井票券三种。这样,新中国的统一货币———人民币,就在全国解放前夕的炮火硝烟中诞生了。

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由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题写。从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人民币,即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 000元、5 000元、10 000元、50 000元十二种面额;其中,1元券两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 000元券6种、5 000元券5种、10 000元券4种、50 000元券两种,共62种版别。

在图样题材上,第一套人民币选择了工业、农业、商业、纺织、交通、运输、工厂和矿山等当时经济建设和新社会人们生活的图案,生动展现出中国解放事业及建国初期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社会百态,使人们领略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新中国、新社会的如火如荼激情岁月。其中“水牛图”、“打场图”、“帆船图”、“马饮水图”、“蒙古包”是百姓熟知的版别。

二、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

1. 关内解放区货币的统一。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以后,立即开展了关内解放区的货币统一工作。为了避免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受损失,人民政府采取了“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的方针,有计划按步骤地将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逐步收回。华北人民政府根据各解放区的物价水平,规定了人民币与冀南币、晋察冀边币、北海币、陕甘宁商业流通券的合理比价,对中州币是1∶3,对冀南币、北海币、华中币是1∶100,对长城银行券是1∶200,对晋察冀边币、热河省银行券是1∶1 000,对西农币、陕甘宁商业流通券是1∶2 000,对冀热辽边币是1∶5 000。平津战役胜利后,华北人民政府于1949年4月15日宣布:停止东北银行券和冀南币在平、津地区流通,并限期进行收兑。与此同时,华北人民政府与东北人民政府在山海关建立了联合办事处,挂牌兑换华北、东北两地的货币。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府通过银行业务、财政征收、贸易回笼等方式,陆续收回了关内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南大部分地区的货币已经统一为人民币,为新中国的货币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收兑和肃清国民党政权发行的货币。

统一货币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收兑和肃清国民党政权发行的货币。1949年1月16日天津市军管会颁布通告,规定自即日起,金圆券可以流通10天,在此期间按人民币对金圆券1∶6的比价予以兑换。2月2日,北平军管会也发布通告,规定自即日起金圆券可以流通20天,政府的收兑比价为1∶10,劳动人民可以按1∶3的优待比价每人兑换金圆券500元。为了做好收兑工作,北平市人民银行设立了247处兑换点,组织了5 000多人做收兑工作,仅用了18天便顺利完成了收兑工作,共收兑金圆券8亿多元。在限期收兑金圆券的同时,人民政府还采取了把金圆券排挤出解放区的办法。随着金圆券的迅速贬值,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也将兑换比价不断调低,收兑期限也越来越短,一般不超过10天。4月23日南京解放后,兑换比价为1∶2 500,期限为10天。5月27日上海解放时,人民政府采取了无限制无差别的收兑方针,规定人民币与金圆券的比价为1∶10 000,并在市内设立了369个兑换点,仅用7天便完成了收兑工作,共收兑金圆券36万亿元,占国民党政府金圆券发行总量的53%。

1949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广州、重庆发行银圆券。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宣告,今后在新解放区,银圆券一律作废,不再收兑,并号召国统区人民拒用银圆券,从而加速了银圆券的崩溃。但是,在华南和西南解放以后,为了减轻人民的损失,人民政府限期收兑了银圆券。

3. 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的货币统一。

1949—1950年的货币统一工作,只是集中于关内的广大地区,而对较早解放的东北、内蒙古和刚解放的新疆并没有实施货币统一,三个地区仍然行使其原有的地方货币。

1951年3月,经过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国家财政平衡,人民币币值稳定,货币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3月20日发布命令,宣布自4月1日起,用人民币按1∶9.5元的比价,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并将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下级机构。东北和内蒙古地方流通券的回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方面收兑,另一方面仍允许东北和内蒙古地方流通券流通。第二阶段,停止东北和内蒙古地方流通券流通,无限制兑换。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准备充分,这次货币统一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和物价波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扬。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新疆继续发行和流通新疆省银元券,以银元券统一了新疆的币制。1951年4月,中央决定停止新疆省银行发行银元券。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在全国流通,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银元券。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3月,西藏少数上层分子发动武装叛乱,国务院下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根据西藏人民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于7月15日颁布关于在全区普遍发行使用人民币的通告,规定人民币为法定本位币,与“袁大头”按1.5∶1的比价一起流通使用,任何人不得拒绝收受和贬值使用。8月10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又颁布了在全区废除和收兑藏币的通告。1962年5月10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颁布《西藏自治区金银管理和禁止外币、银元流通办法》,至此,人民币成为西藏唯一合法货币。

与此同时,人民政府还禁止了金银计价流通,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金银,严厉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另外,还加强了外汇管理,制定了外汇管理办法,禁止一切外国货币在中国市场上流通。

综上所述,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的发行和流通,保证了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经过十余年的货币统一斗争,迅速清除了旧政权的一切伪币、杂币,统一了各解放区发行的地方货币,从此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通货膨胀和旧中国近百年来外币、金银在市场上流通、买卖的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货币制度变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府货币制度的灭亡,新中国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的确立。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货币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向现代货币制度的转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尚明.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张新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图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局.人民币图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5]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货币统一[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4).

[6]张培琛.中国人民银行的诞生和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J].华北金融,2008,(12).

[7]石雷.人民币如何统一了全国货币[J].金融与市场,1997,(6).

新中国的旅游第一 篇3

第一个海珍品自然保护区 1986年10月,我国第一个海珍品自然保护区──辽宁省长海县大坨子海珍品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保护的海珍品有刺参、皱纹盘鲍、栉孔扇贝等。

中华第一高楼 2000年年底,在上海市浦东东方明珠电视塔旁,建成了一座高420.5米,88层的中华第一高楼 ── 金茂大厦,整个建筑空间共计29万平方米,融合了中外建筑艺术的精华,具有八美:环境美、阳刚美、结构美、人文美、色彩美、朦胧美、对比美,堪称:凌空见苍穹,登高观浦江,窗外走云雾,疑是上九天。

新千年第一缕曙光 2000年元月1日,17万游客奔赴浙江温岭市石塘镇,争睹新千年第一缕曙光的魅力,旅游门票收入达1.2个亿。

第一家蛇类自然博物馆 1990年上半年,在旅顺市建起全国第一座蛇类博物馆,内有我国120多种、1500余条活蛇和蛇标本,还有一座蛇岛展厅和一座黑眉腹蛇养殖园。

第一个水禽综合自然保护区 1979年10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南的芦苇沼泽地带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水禽综合自然保护区。那里生活着丹顶鹤、白鹤、灰鹤、白头鹤以及天鹅、鸳鸯等珍贵禽类和鸣雁、白鹭等经济水禽。

首家大型淡水水族馆 1992年10月1日,我国首家大型淡水水族馆──东方水族世界,在江苏省无锡市落成并对外开放。

第一座遗址博物馆 1958年4月1日,我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村遗址博物馆正式展出。

第一座恐龙博物馆 1986年8月,我国第一座恐龙博物馆──四川省自贡大山铺恐龙博物馆建成正式开放。此博物馆是在恐龙埋藏遗址建造的,最值得一看的是被誉为‘世界奇观’的恐龙化石群。

第一家紫檀博物馆 作为北京市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工程之一,中国第一家紫檀博物馆于1999年9月19日在京隆重开馆,它是世界上第一家规模最大、藏品最丰、档次最高的紫檀雕刻艺术博物馆。展馆共分五层,收藏千余件用珍贵材质雕刻而成的宫廷木器艺术精品,最壮观的是按1:5比例制作的紫檀万寿亭。

第一座硅太阳能游船 1980年1月6日,宁波半导体材料厂制造的我国第一艘用硅太阳能做动力的游船在杭州西湖正式试航。

第一艘可潜式游艇 1989年10月,我国汉寿县船舶修造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艘集娱乐和科普旅游性于一体的可潜式游艇。

第一条跨海游览索道 1990年5月在大连市老虎滩公园建成我国第一条跨海游览索道,乘坐这条索道可以欣赏碧海蓝天礁滩,仿佛处于神话世界,乐趣无穷。

世界第一斜拉桥 1993年10月23日,世界上第一斜拉桥──上海杨浦大桥建成通车,大桥跨度为602米,是当时世界同类桥中最大的。

世界上第一座强涌潮河段上的大桥 1991年12月21日,钱塘江第二大桥建成,它是公铁两用桥,铁路桥长2861.4米,公路桥长1792.8米,是世界上第一座强涌潮河段上的大桥。当然也是游客观潮的好去处。

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桥 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建成,大桥全长8346米,为全漂浮双塔双索斜拉桥,在当时是中国同类桥中第一、世界第二。

第一条横穿中国的欧亚大陆桥 1992年12月1日,从中国连云港出发的783次列车载着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集装箱和大批物资,驶上了第一条横穿中国的欧亚大陆桥,它从中国西北出境后,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法国直达荷兰的鹿特丹港。

第一家旅游机场 1993年,在湖南省张家界旅游风景区的大庸市建起了全国第一家专为旅游而建的机场,并开通了长沙──大庸和大庸──九天洞的旅游包机航线。

新中国的旅游第一 篇4

看到上面的描述,你或许立刻毛骨悚然,这样的场景和画面,正是发生在被广大网友誉为中国第一鬼村――封门村,事实上,这样一个被荒废30多年的山村,一时间变成中国第一鬼村,完全是一场经典的商业包装炒作。

一、改头换面,吸引眼球

封门村原本叫风门村,封门村位于河南省沁阳市与晋城市郊区泽州县的山河镇交界处的一座无名深山内,河岸青翠古朴,虽有几处村庄,但不知为何空无一人。

1956年8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晋城县西尧乡(今晋城市山河镇西尧村)的云台、风门、西东水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沁阳市。同时,1972年的军事地图上也显示的是“风门村”。

为何风门村变成了封门村?原来从70年代末到1985年之间,该村相继有几十个40岁左右的青壮年去世,导致风门村人丁稀少,通过以讹传讹,包装之后就变成了――封门村,所谓封门就是门决户之意。即男人娶不得媳妇、女人不生孩子 。 最后全村迁移,沟沟有遗骨、弯弯有阴魂。所以称为幽灵谷。

村名的改头换面,让封门村一下子就平添了几分神秘和恐怖的氛围,当很多人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马上就充满了好奇,可见商品的名字有多么的重要,比如连年畅销的脑白金,原本叫做美乐托宁或者叫松果体素,现在市场上还有数百种同样的产品还叫这些干巴巴的专业名词,可是通过史玉柱的画龙点睛变成了加加送礼必备的脑白金。

风门村变成了封门村,名字一改,自然就吸引了大量的眼球关注,未红先热。

二、媒体造势,塑造第一

因为村里无故有人死亡,还有一些灵异事件的发生,2012年,有人就在中国第一八卦时尚论坛:天涯社区莲蓬鬼话中发布了有关封门村相关故事,结果名声鹊起,被广大网友评为”中国第一鬼村”的称号,

紧接着在湖南经济频道、江苏卫视《证明》节目,央视《生活早参考》等众多媒体的报道将封门村的灵异事件渲染的更加神秘,播出过关于封门村的专题探秘节目,报道太师椅之谜、官偶之谜、夜半抓痕之谜等谜团,成为很多观众心中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前往,还特别强调,封门村附件马上要建造水电站,即将被淹没的消息,制造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和稀缺性,让众多的背包客决定前往一游。

三、捆绑营销,借鬼揽客

而真正策划的幕后云台山旅游景区,此时也粉墨登场,云台山虽然贵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但在当下缺少足够吸引人的亮点,借助封门村的传奇故事,粉墨登场。看冰瀑+鬼村“封门村”成为旅游景区两大核心卖点。

封门村一系列“灵异”事件使云台山的游客数量大幅度提升。2012年共接待游客558.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5亿元,综合收入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1.6%和27.8%。2013年预计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 中国第一鬼村:封门村史上最雷人旅游营销

★ 史上最经典语句

★ 最搞笑雷人的语句

★ 最雷人的句子摘抄

★ 最牛雷人高考标语

★ 史上最美的读后感

★ 史上最简单的辞职信

★ 史上最奇葩脑筋急转弯

★ 雷人标语

中国生态旅游现状的思考 篇5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笔者认为, 生态旅游是具有双重责任, 一方面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要保护当代居民的生活。

生态旅游策划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 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 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 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规划资源的机会, 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 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 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 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我国生态旅游现状

为全面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近年来, 国家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状态。我国真正建立保护区的工作是解放以后才开始的, 比美国晚了80多年。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57年和1958年又分别在福建建立了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勐仑和勐腊自然保护区。其后除国家继续建立外, 各省、各地县均建立了自己的保护区。

20世纪80年代初, 开始了着重强调旅游活动的保护性前提, 凭借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 我国生态旅游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的生态旅游迅猛发展, 打上了高层次旅游的标签, 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 为了满足旅游者需求, 创建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生态旅游景区, 包括九寨沟、张家界等, 截止到2004年一共创建了自然保护区1000余处、森林公园400余处。此时人们对于旅游和环境的关系尚未全面的了解,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思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强调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 伴随着这些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的同时, 也就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二是环境污染严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景区是张家界的破坏性建设, 九寨沟的水质污染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质量, 除了这两个景区的问题, 其他的景区还存在超负荷经营、缺乏长远规划、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等等, 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 我国需要借鉴其他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 使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在良性轨道上得到长足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

目前, 一些研究者把生态旅游当作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模式、规划方法和管理方法, 将其看成是适合所有旅游形式、所有地区、所有旅游相关建设和管理的一种普遍原则, 于是便有了各种冠之以“乡村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的项目和规划。实际上, 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典型形式, 但不是唯一形式, 更不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本身。所有的旅游活动, 尤其是占主流的大众旅游, 都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将对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而将生态旅游混同于可持续发展原则, 将导致对生态旅游的泛化理解, 造成认识和管理上的混乱。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依据国外的成功经验,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 制定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明确生态旅游的发展思想、范围、原则、机制和资金保障等, 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 生态旅游活动有章可循, 引导、保障和监督我国的生态旅游业步入正轨。同时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 严格执行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 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 并使之更加完善。

(三) 统一规划, 合理开发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 要保证多学科、多主体的参与, 多学科的专家集思广益, 使规划不至于完全偏向于某一个方面, 同时确保可能受到影响的各个利益相关主体, 尤其是当地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 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规划能够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确保规划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四) 改变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导向, 注重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同步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收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以同样的思想去发展生态旅游肯定是畸形发展的, 生态旅游要按生态发展模式去发展, 切实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各级政府和景区经营者应该有着这样的共识。

摘要: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本文剖析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分析了我国现在生态旅游现状, 最后提出, 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 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做好生态旅游统一规划, 实行有序开发来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刘紫青.试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 2000 (02) .

新中国的旅游第一 篇6

一、旅游道德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辞源》讲:“旅者,客处也”。《吕氏春秋》称:“游,乐也。”人们把这种离家客处外地进行游乐活动称为旅游。在这种特殊的活动中,人们必须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旅游道德是处理这些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规范。旅游道德是指用来调整参加旅游活动的人们之间、个体和集体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涵盖了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它不仅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和行为,还可以指导、约束人们的旅游及与旅游相关的实践,更给人们的旅游行为指示道德方向,并内化为人们旅游行为的习惯,从而使这些关系消除紧张对抗,实现和谐统一。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其实质就是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然涉及各方面的关系,它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要调整和解决这些利益关系,不仅需要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支持,同时也需要道德观念的支持。旅游道德是指导旅游活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武器。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道德要求旅游企业以经济与伦理相统一的原则指导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更不能忽视企业的责任,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减少或牺牲一些企业利益来履行社会的道德责任。旅游道德也同样要求旅游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尊重旅游地的文化道德传统并自觉保护旅游地的环境,才能保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旅游者现实和长远的利益。

可见,旅游道德是人们旅游行为的善恶指南,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提升人格的有力杠杆,是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核心软件。

二、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道德缺失现象

旅游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绿色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旅游道德缺失的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旅游市场,而且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道德缺失主要体现在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缺失。

旅游者方面,存在着在景区内随意丢弃废弃物,随意乱刻乱画、乱攀乱爬等不道德行为。这些不道德行为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景区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加速旅游吸引物的寿命缩短,造成旅游景区旅游价值降低,整体吸引力下降,严重影响着旅游景区(点)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影响。当旅游资源环境恶化之时,即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衰竭之日;近些年来,随着出境游的快速增长,中国大陆游客已经将不道德的举止带到了国外,其中上厕所不冲水、参观时插队、在宗教场所嬉戏、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等都屡见不鲜。旅游者在国外的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而且造成境外旅游接待地对中国游客的接待歧视。

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方面,旅游业在中国属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存在着经验不足,管理不善,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最关键的在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从业者诚信服务和道德意识淡薄,私自拿回扣和各种欺客现象严重。风景区旅游市场抓住旅游者一次性消费的特点,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旅游企业的失信引起的大量的旅游投诉,严重阻碍了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旅游道德缺失,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旅游业作为传统的服务性行业,应特别关注“礼仪道德”和“遵纪守法”。随着我国国际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特别是随着世界现代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旅游业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对旅游者提出了道德规范的要求。因此要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旅游道德的推进。

(一)旅游者自身不断提高旅游道德修养

没有文明的旅游者就没有文明的旅游业。提升中国公民旅游道德素质关键依赖每一位旅游者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每位旅游者在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的空间环境中,言行坐卧均应注意道德的践行,将文明道德行为培养成自身的习惯。旅游者出行前应自觉学习旅游目的地文化礼仪,旅游过程勿忘关注自己的举止礼仪,做好旅游民间友好往来的“礼仪形象大使”。为了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特别加强学校旅游道德教育,培养新型旅游者。因为青少年不仅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群体,也是未来旅游的主力军,而学校教育是旅游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提升游客旅游道德修养必须从孩子基础教育入手。通过学校教育向学生灌输旅游道德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美丽的心灵的高素质的人,如何做到对真理有笃信之心、对文化有向往之心、对道德有尊崇之心、对法纪有遵守之心、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在对学生组织的“春游”“夏令营”等旅游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部门还应把文明旅游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道德习惯。

(二)规范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道德行为

作为专业的旅游经营者,应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带头爱护环境。景区可组织工作人员与青年志愿者一起开展环保活动,这既可强化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又能起到对公众的宣传作用;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安排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景观保护有关的内容,使游客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对游客进行生态知识、游览规范等教育和引导,唤醒游客的责任意识;景区应提供各种设施、设备以防止游客不道德旅游行为的发生。如合理放置美观有趣的垃圾箱,使游客便于、乐于负责任地处理废弃物。设置必要的美观醒目的标牌,配置有亲和力的标志性说明文字及提醒文字,提示游客不至于太放任自己。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在旅游景区内造就一种保护环境和景观、遵守游览规范的良好氛围,使游客时时意识到旅游景区对其文明行为的期待,从而能够约束自己的不道德旅游行为。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活动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新颁的《关于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两个规范性文件,强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认真学习《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境游管理办法》等旅游法规、规章,提供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市场竞争秩序,尊重旅游消费者主权,维护旅游者利益。适当运用奖惩措施对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先进企业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同时,针对不道德行为,予以相应的处罚。如对违反职业道德信条的人根据情况暂扣导游证、上岗证等惩罚措施。

四、结论

总而言之,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中牵动性强、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已成为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而旅游业中道德缺失问题势必影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各种不道德旅游行为,从而提高国民素质,维护国家形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人才,旅游资源保护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在我国,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 旅游业在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为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尽管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前, 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 没有形成产业模式, 境内游多以疗养、公派为主, 而国外更是对中国旅游一无所知。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 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 揭开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正式确立旅游业的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新兴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 国家把旅游列入国债项目, 并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的支持为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八五”计划时期, 我国旅游业开始进入发展高潮, 可以称此阶段为我国旅游“第一个春天”;此后我国旅游业一直稳步发展, 即使在2001年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大环境下, 仍然是进行着减速增长;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 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 特别是在2006年, 其中的两项指标更是创历史新高。总之, 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产业形象日益鲜明, 规模不断壮大, 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伴随着“十七大”的召开和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 旅游业将会迎来“第二个春天”。

二、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 就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不匹配的情况。

1. 在资金的投入上不足, 技术力量跟不上。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市场化进程相对初级, 因此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但是由于旅游业本身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 在资金上需要大量投入, 虽然我国政府多方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产业但是毕竟资金有限。而产业再生产资本又少, 致使旅游资源开发和再开发循环速度缓慢。特别是现阶段, 在开发过程中, 有些技术方法和开发手段还不能达到有效地保护原有的旅游资源, 甚至存在破坏性开发。致使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广度受到极大的限制。

2. 相关产业发展不成熟。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 尤其独具东方神韵, 人文景观璀璨夺目, 而且, 国土面积广大, 自然景观丰富。但是由于产业发展不成熟, 设施落后陈旧, 导致旅游产业链条无法连接。尽管“酒香”, 却无奈在交通、住宿、饮食、娱乐、购物等方面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而“无人问”或者“无处问”。

3. 开发过程中的表层性、盲目性、不合理性。

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足, 致使旅游资源吸引力逐渐降低, 赶不上旅游者需求变化速度。旅游资源利用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异常滞后, 难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感性化的消费需求。一窝蜂的开发方式又透露出开发过程中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使相同旅游产品过多, 新型旅游产品匮乏, 旅游产品寿命低, 表面看旅游产品“百花齐放”, 但因为缺少深层次开发, 而使开发出的产品后天不足, 或止步不前, 或销声匿迹。

(二) 旅游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 旅游业人才匮乏。作为一项综合类产业, 人力资源现状却令人堪忧。

1.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高端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高中级人才比例失衡。从业人员数量虽然众多, 但是真正的高端人才比例少, 而且高端人才增长比例与旅游行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极度不协调。

2. 专业结构分布不均匀, 学历偏低。

旅游饭店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取得总经理和部门经理资格证书的只占总数的45%, 调查显示, 大多数旅游饭店高层管理者所干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 作为涉外服务窗口, 管理人员外语应用水平普遍较低, 有的旅游饭店特别是一些中高档星级饭店负责人根本就不懂外语, 更不用说与外宾交流。旅行社管理人员持证比例虽然高达95.69%, 但整体学历偏低, 部门经理的学历普遍偏低, 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了近一半, 这和中国飞速发展的旅游态势极不相符。

3. 复合型人才稀少, 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目前旅游企业不仅需要大量操作型服务人员, 更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同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人才最为缺乏。据调查, 目前人才流动出现了两个极端, 一方面基层操作服务型员工流动频繁;另一方面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流动不正常, 基本是老面孔在各单位间流动, 缺少新鲜血液加入。

(三) 旅游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资源保护不力, 涸泽而渔的方式使新一轮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得不到保证。环境是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 大多数的旅游资源, 都处于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中。

1. 旅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日渐严重。

人类的社会活动正在对自然环境产生着极大的威胁, 一方面对旅游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频频发生, 对旅游生态和旅游形象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另一方面, 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律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和执行旅游环境保护工作, 致使一些盲目开发、破坏性开发经常出现。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

2. 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衰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个国家的旅游资源很大一部分吸引力在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但是我国的旅游业在逐渐和世界接轨的同时却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性, 伴随着市场化的运作, 特有的民族色彩也在发生改变。尤其是那些还未被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人们追求物质化生活方式的同时, 而被逐渐遗忘和失传。

三、改善我国旅游业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整体规划, 实现旅游资源优化组合

由政府发挥带头作用, 主导制定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 对现有资源结构重新进行优化组合,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并以此来拉动环境效益发展。贯彻“十七大”精神, 谋求可持续性发展。在统一规划前提下, 依据地区资源特色, 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 加快旅游业发展。

(二) 以政府为主体, 多方筹措资金, 对现有的旅

游资源进行合法、合理的开发, 对潜在旅游资源创意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进行“绿色开发”。首先, 利用现代化资本融资市场, 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 并加快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由相关产业带动旅游业, 以旅游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其次,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对现有和潜在旅游资源的保护, 以开发促进保护, 以保护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开发项目中增设具有提高人们保护意识的项目, 加强环境监管。最后挖掘现有的和潜在的旅游资源潜力, 扩大其吸引力、影响力。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和更新换代步伐, 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感性化消费需求。

(三) 通过加强宣传活动, 引进先进的开发手段, 利用现代公关活动来树立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原有的开发国内市场基础上, 加大力度开拓国外旅游市场, 提高我国旅游业声誉, 特别是加强对民族的文化特色宣传,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大文明的旅游导向的宣传, 对国内旅游者进行科学的引导, 协调各旅游区的关系, 分散高密度旅游地的压力, 使由于部分旅游地超容量接待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在一定情况下可采取牺牲部分利益而去增加那些具有吸引力而鲜为人知的旅游区的收益, 实现各旅游区经济协调发展。

(四) 加快旅游资源业人才培养

把培养重心适当向旅游业等人力资源发展相对薄弱的行业倾斜,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特别是加强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综合培养, 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 在“十七大”精神的感召下, 以我国的经济方针政策为依托, 加强市场工作, 把握市场机遇

坚持发展生产力, 以旅游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利用各种新兴资源优势, 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开发多功能性的旅游预定系统, 拓宽信息宣传面, 以丰富多样的信息为旅游者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同时以旅游经济的强大驱动力,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而达到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甘枝茂,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2]姚作为.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J].旅游管理, 2001 (5) .

[3]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旅游管理, 2001 (5) .

中国旅游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探讨 篇8

1 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点分析

通过对近些年的研究可以发现, 在我国的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是体现在我国的东部沿海的旅游产业发展得较快, 这要远远大于我国的其他地区, 尤其是和我国的西部地区相比较而言, 在差异性上体现得比较突出[1]。在我国的旅游产业空间上的差异还相对较大, 通过各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外汇最为标准, 是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加以衡量的重要方式, 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 在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过程中仅有极少数的外汇收入高于全国的旅游外汇收入, 在旅游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外汇收入要占到全国的70%左右, 比例低于10%的旅游地区正在逐渐地减少, 这也是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水平距离正逐渐缩小的征兆, 但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 在经济差异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2 我国对旅游产业差异研究中的问题分析

从我国对于旅游产业差异的研究情况来看, 在诸多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没有全面地重视这些问题。首先就是忽视了对我国的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和省际边界区旅游产业差异的研究, 在这些区域有着比较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及民族风情,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方面较大, 但实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足[2]。另外就是对旅游产业差异的预测以及预警的研究没有足够重视, 没能够提前对旅游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以及采取合适的防范控制措施, 这些使得旅游产业差异的研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削弱了。还有就是忽视了对旅游产业差异的动因机制的量化研究, 以及在旅游产业差异的对策研究方面比较缺乏针对性, 所以就不能够使实际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 影响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差异的因素分析

对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资源价值以及区位因素、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结构上。其中在资源价值这一影响因素方面主要就是在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下, 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但尽管如此, 资源价值也同样是造成旅游产业空间差异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在资源价值方面主要涵盖着人文环境以及天然禀赋, 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旅游资源质量分布主要是北方劣于南方, 在黄河的中下游的自然环境较为优越, 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这也成了我国重要的旅游业发展的区域。

在区位因素方面主要就是南方的区位比较优越, 区位对于我国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严格来说是游客对于地区向往的程度, 所以如果区位优越就能够对游客产生很大影响, 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来看, 我国在旅游产业区位上比较好的就是沿海地区, 在沿海的城市中海南以及广东的区位和其他的相关地区相比就稍微差些, 但基于在沿海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总体而言还是要比内陆地区要优越的。区位最差的就是我国的西北以及西南地区, 而实际的发展和区位之间也确实是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3]。

另外就是在基础设施这一影响因素方面, 旅游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有着关键的联系, 旅游景区的交通以及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游客的消费心理有着很大关系, 一般游客在选择景区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重视, 在交通设施的完善上能够弥补区域旅游资源的不足, 从而增加当地的经济收益以及优化消费结构, 从实际来看, 我国沿海地区的景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比较完善, 而西部地区就显得比较落后, 这也和实际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匹配, 从而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是对我国的旅游产业空间差异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最后就是产业结构层面的影响因素, 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 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众多产业的支持, 例如餐饮、住宿、娱乐等, 将这些都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将整个相关的产业发展带动起来, 从实际来看,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 这和实际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是一致的, 而产业结构也是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4 针对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影响因素的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究, 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差异空间的解决方案上也要能够将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融汇考虑, 尽可能地使之得到协调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加大力度, 要能够对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支持, 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旅游产业不是很发达的地区, 在基础设施方面要能够加大投资的力度, 并结合实际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的规划, 在区域合作方面要能够进一步地加强, 然后政府要能够制定一些相关的能促进以及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 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提高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之下,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要远高于西部, 所以这就需要这些旅游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能够发挥出榜样的力量, 例如在东部地区的旅游产业较发达的地区与旅游产业不太发达的地区进行交流等, 主要就是能够使得双方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促进, 旅游产业发达的地区要能够起到带头作用, 将其他省份地区的旅游产业带动起来,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4]。

另外就是对于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要能够进行充分地挖掘, 使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要能够把地区间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要和旅游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在经验上相互的借鉴。对于我国的中西部而言要能够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创新, 最大可能地增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最后就是要能够在区域间的旅游协作方面进行有效的加强, 经济差异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但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旅游产业不平衡的现状, 所以要能够将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 和周边省份进行协作发展, 建立旅游产业协作区, 从而实现信息以及客源的共享, 这样能够对本地的旅游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 对本地区的旅游产业大力的进行宣传,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推动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区域差异空间差距进一步地缩小。

5 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的旅游产业在当前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 在一些新政策的推动下, 中西部的旅游产业也已经逐渐得到协调发展, 虽然在当前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 但只要能够坚持并积极地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旅游方面的消费情况能够直接地反映出人们生活质量的进步, 这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意义。我国地大物博, 然而在自然资源以及旅游资源方面却分布不均, 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产业区域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在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上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而在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 旅游收入已经在GDP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 但由于基础设施和地理因素导致了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本文主要就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 希望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旅游,产业区域,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喆, 李悦铮, 江海旭.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09) .

[2]方应波, 熊宏涛, 张中旺, 易文芳.广东省旅游产业区域差异特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4) .

[3]苗圃.山东入境旅游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4) .

[4]王峰, 刘安乐, 明庆忠.西南边疆山区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

新中国的旅游第一 篇9

“酒香也怕巷子深”, 当今影视旅游广告的发展离不开多媒体的传播和推广。随着广告和各媒体的结合与发展, 影视旅游广告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考验。“位于同一文化下的制作与传播, 传受双方都处在同一的文化之下, 对于广告的信息内容的理解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传者的目的可以轻松地达到。而在今天, 旅游广告需要走出单一的文化, 面对多元化的文化状态时, 旅游广告从制作到传播都需要新的发展。”所以要想发展, 影视旅游广告必须走向世界, 进行跨文化传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面对不同的目标受众, 如何协调好本土文化和国际市场的关系, 将本国文化和精神内涵更好地传播发扬出去, 对于我国的影视旅游发展意义重大。

1 学术界研究情况

1) 影视旅游, 在西方又称为电影引致的旅游 (Film-Induced Tourism或Movie-Induced Tourism) , 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旅游形式, 是将影视成功嫁接到旅游上的产物。笔者翻阅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 发现他们都对影视旅游的概念和内涵都作了一定的介绍和阐述。在国外, 里勒 (Riley) 、图克和贝克尔 (Tooke&Baker) 等分别在1992年和1996年对影视旅游的定义做了探讨, 而目前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是伊文思 (Evans) (1997) 的广义定义:影视旅游 (Film—induced Tourism、Movie-induced Tourism、Media-induced Tourism、Screen Tourism) 是指由描述吸引物的电视、广播和影片所引致的旅游。国内学者刘滨谊、刘琴 (2004) 和吴丽云、侯晓丽 (2006) 也做过相应的研究, 而较为认可是刘滨谊和刘琴的界定: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除此之外, 国外学者还做了如下研究: (1) 影视旅游形成的原因; (2) 影视旅游的功能; (3) 影视旅游的发展模式; (4) 影视旅游的开发; (5) 影视旅游的特征; (6) 影视旅游的开发对影视拍摄地的经济影响; (7) 影视旅游存在的问题等。如:巴斯比和克鲁格 (Busby&Klug, 2001) 、金和理查德森 (Kim&Richardson, 2003) 对促进影视旅游形成的原因做了相关探讨。比顿 (Beeton) 在她的Film-Induced Tourism (2005) 一书中通过案例比较全面地从旅游者角度、目的地形象、当地居民态度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影视旅游的影响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相对国外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国内影视旅游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如郭文、黄震方、王丽 (2010) 梳理了20年来 (1989-2008) 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资料, 发现学界对影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旅游的形成因素、功能、开发模式、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对影视旅游研究成果基本上处于初级描述状态, 大量文献是一般性“影响研究”, 深层次的研究较为薄弱。

2) 从广告学和跨文化传播方面来看, 西方国家的研究开始较早, 研究成果也较显著。例如由纳达·L·爱尔顿等人提出, “广告中品牌的三种文化定位策略: 外国消费者文化定位, 本土消费者文化定位以及全球消费者文化定位”。

另外笔者在中国知网发现对于广告类型细化的策略性分析不多, 具体到影视旅游主要集中在营销和影视产品的分析上, 对于广告的分析研究资料相对较少。

2 影视旅游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2.1整体质量不高, 创意性有待提高

随着广告业的不断发展, 旅游广告的制作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电视、网络等各大媒体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个风景区的宣传介绍, 如风景秀丽, 景色迷人……但是精良的影视旅游广告却不多见。整体上来看, 信息发布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很多都是五花八门的信息罗列。景区建设在各地也有重复模仿的嫌疑, 宣传内容上都是一个套路, 总是罗列大量的剧组或者电影宣传, 希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影迷和游客。而总是忽略了影视城的不断更新完善以及广告创意的提升。

2.2文化内涵不够深入, 目的人群较弱

对于国外的潜在游客来说.中国最具有吸引力就是其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 所以旅游广告一定要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 而不是只是简单地景色叠加。而影视旅游广告跨文化传播更应该考虑到不同国家与人群的相异的文化背景, 了解他们的影视旅游广告的认知, 了解目标群体的风俗习惯、收入、职业、受教育水平等特征, 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出适合的广告。另外, 广告制作宣传之后, 还应该及时对影视旅游广告的效果反馈做出评价, 从而为下一步该如何去做来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宣传片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字幕和解说词, 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目标人群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以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世界上很多影视旅游地的广告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 而我国的影视旅游广告目前还需要走出去, 不断扩大我们的市场。

2.3存在虚假宣传、门票居高不下等现象

影视旅游宣传离不开广告, 其对于游客的旅游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广告行业本就存在夸大产品效果以增加消费者吸引力的普遍现象, 而中国的影视旅游市场上也散布着各种虚假广告, 尤其是在旺季时期, 门票居高不下的同时, 旅行社各种促销宣传忽悠消费者。“xx两日游, 买门票送酒店!”等。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时代, 由于异国游客对于景区景点的认知几乎都来自于影视节目以及旅游广告等, 虚假的广告信息会误导顾客, 当他们亲身感受之后就会对旅游地大失所望, 进而对地方甚至整个旅游广告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这样无形中我们就失去了回头客, 失去了商机。因此, 各监督机构及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市场上的广告进行监察管理, 对虚假宣传, 假冒伪劣的宣传产品一律严肃处理。

3 中国影视旅游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每个影视旅游地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文化, 在制定影视旅游广告的时候总是受到自身文化的约束和制约, 因此地域性的旅游广告都或多或少的能表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是在跨文化传播的时代,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消费者进行诉求的时候,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影响目标消费者对于饱含本土文化的旅游广告的理解, 从而大大影响旅游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首先东西方文化差异性较多, 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也各有不同。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璀璨文化的超级大国, 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后期抗战, 新中国的成立, 每个时期都可以是一部部历史大剧。浙江横店影视城里景点众多从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到广州街、香港街等从秦朝戏到现代戏都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历史的辉煌, 展现了博大的中华文化, 气势恢宏。而西方历史文化相对短暂, 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走向资本主义社会, 展现的是一种快节奏, 工业化进程。他们推崇个人英雄主义, 强调个人的价值。在产品广告宣传中, 在做承诺的时候中西方有着极大地不同。西方广告注重事实的权威, 通常是通过量化的数据和调研的结果来说服受众。而中国广告注重的是名人或者权威人物的评价推荐, 中国受众乐于接受贴有标榜“省级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4A级优秀景区”等广告的推介。在旅游广告中, 中国文化强调国家的团体意识, 广告宣传突出人们对产品的共性感受, 善于“以情动人”, 重视回归理念。西方文化提倡个体间的竞争与差异, 挑战自然, 因此比较关注未来, 时间意识比较强烈。而在审美取向上, 东方的矜持与传统保持和西方的开放、张扬也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影视旅游广告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重点论述:保持民族特色, 根据不同受众来选择传播内容和方式;寻求不同文化共性;加强市场调查, 拓宽宣传渠道;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

3.1保持民族特色, 根据不同受众来选择传播内容和方式

文化差异下国际市场广告丰富多彩, 个体差异明显。中国的旅游广告尤其是影视旅游文化能够得到消费者接受和信赖, 能否进一步推广我们的文化作品, 这是我们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我国旅游广告应该借鉴其他行业跨文化传播的经验, 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 根据受众的不同选择传播方式和内容上适当做出调整。比如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存在些差异, 我们在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 把各国洋节引进来, 活动组织起来, 吸引更多的游客。每年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 横店梦幻谷都有大型的主题活动以及各种相应的安排, 游人如织, 气氛非常热闹。但是我们在安排相应宣传广告的时候也要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禁忌, 如宗教信仰、数字禁忌、动植物意象理解等, 迎合不同国家、民族的喜好, 以免影响宣传效果。

3.2寻求不同文化共性

东西方文化在存在差异的同时, 也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相通的地方。随着国家经济发展, 实力增强,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地球村”这个称号也越来越响亮。人们之间统一被认可的价值观不断增多, 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 爱、善良、相互尊重、爱护自然、真诚的态度等。在影视城有各种大型表演, 有幽默、诙谐的喜剧、闹剧, 也有气势庞大、惊艳四座的歌舞表演, 当然也有崇尚自然和谐的梦幻太极等, 都赢得游客的一致好评。在影视旅游广告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如果可以利用这个相通的文化, 在真诚的态度同时, 增加幽默效果。“还不快去横店玩?亲自游开始啦! ”“奔跑吧, 兄弟!”“奔跑吧, 你妹!”“黄金周去象山影视城看明星啦!”等。既降低成本, 又可以起到宣传作用, 可谓一举两得。

3.3加强市场调查, 拓宽宣传渠道

广告的目标群体确定后, 就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 具体去了解该群体的一些特征, 如年龄群体、风俗习惯、习惯爱好、教育程度、信仰等。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尽量迎合此类消费者的爱好习惯, 以提高游客对影视城的接收和认可度。当今,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广告传播渠道广泛, 应综合利用各类媒体的优势宣传作用, 加强国内与国外景区的沟通、交流, 搭建信息平台以便消费者及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影视景区的最新动态。

3.4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

任何地方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宏观调控。中国的影视产业在飞速前进发展, 电视荧幕上经常见到有电影明星在各大电影节上抛头露面, 好不风光, 但是对于影视以及影视旅游的广告宣传还处于较弱的地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同时, 管理好广告的制作发行, 以免影响中国旅游广告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失误, 如语言翻译, 文化禁忌, 国际法律等, 以促进中国文化以及更好的电影电视作品被传播出去, 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飞速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中国与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国的旅游业, 尤其是影视旅游业, 作为一个新兴蓬勃发展的产业也在不断进步。如何更好地将影视旅游通过广告进行跨文化传播, 这需要一个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对该行业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研究, 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影视旅游广告的制作以及跨文化传播会更加出彩!

摘要:中国的影视旅游作为一个新兴蓬勃发展的产业进入到国内外市场, 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游客消费者。该文从中国影视旅游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方面着手, 以浙江省影视城为例, 分析其现状及可采取的措施, 以期通过影视旅游广告制作, 将中国的文化及精神内涵得到更广的传播。

关键词:影视旅游,广告,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吴广孝.旅游广告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6.

[2]风军.旅游宣传促销绩效评估: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3]钟海生, 郭英之.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与开发[M].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1.

[4]李正良, 李玉平.试论中国品牌的跨文化广告传播策略[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

新中国的旅游第一 篇10

随着CAFTA建设进程的推进, 人们开始关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旅游发展。中国-东盟特殊的区域文化背景和内涵所具有的竞争力是西方发达国家无可比拟的, 但这种特殊的竞争力能够有多大, 能否持久?对此学界有悲观和乐观两种看法。乐观的看法认为, 文化内涵禀赋丰富的旅游产品其竞争力是永续的, 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发展将走向成熟, 并成为今后世界旅游业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悲观的观点认为, 由于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发展起步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旅游业规模小, 国际竞争力弱, 因而处于一个受包围的局面 (Enclave) 。如何冲破包围?显然, 中国与东盟十国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无国界旅游区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1. 优化区域旅游供给

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可以打破各国 (地区) 本位主义观念和国际行政条块分割现象, 使相关的旅游景区整体运作, 这不但丰富了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 可避免单个景区存在的资源单调薄弱、产品结构单一的致命缺陷, 并且将各个景区的优势资源联合开发, 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利用资源种类与数量的优势, 扩大旅游活动的时间容量, 满足旅游者对旅游的组合性需求。同时, 有利于在旅游交通、饭店等设施建设、景观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优化区域旅游供给。

2. 创造区域内旅游流

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消除了以前不可逾越的主权障碍和政治藩篱, 成员国通过一定的主权让渡, 提供一套新的超国家的服务制度, 实现了旅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 形成了统一的旅游市场。其直接结果是可以大大降低区域内的旅游成本, 变相地降低该区域的旅游临界消费点, 从而大大地开拓区域内的低端客源市场, 使原来不具备旅游消费能力的人们获得旅游的能力和机会。

3. 转移区域外旅游流

由于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按照国外的经验规律, 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达到3000美元时就会产生国际旅游行为, 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产生州际旅游行为。高端国际游客的招揽主要靠的不是低价的旅游产品, 而是靠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所树立的区域旅游品牌, 使得该区域作为一个具有统一区域旅游形象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而更多地被国际旅游者选择, 其直接结果是吸引区域外高端客源市场, 改变部分国际旅游流流向, 使得国际旅游流更多地转移到这一区域。

亚历山大·温特指出, “在国际关系中, 文化就是社会共有知识。”社会共有知识是个体之间共处和相互关联的知识, 共有是指社会意义上的共有, 互为敌人和互为朋友同样是文化事实。”伯特·F·霍塞利茨指出, 有一个社会文化环境, 它有利于制度的发展, 使制度能不断产生为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新的制度知识, 弱化旧有的生产方式和制度。上述学者对文化的关注, 引起了笔者对促成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的文化思考。

二、中国-东盟区域文化的内化

在国际体系中, 至少存在三种基于不同角色关系的文化, 它们分别是:由敌人角色结构确立的霍布斯文化, 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洛克文化和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康德文化。当前, 中国-东盟各国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 并为之遵循两条基本规则, 即非暴力规则和互助规则。非暴力规则意味着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 互助规则意味着一方受到威胁的时候另一方将予以帮助。这不是说朋友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但是朋友之间不使用暴力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康德文化的逻辑是“一人为大家, 大家为一人”。在这种体系中, 个体利益体现在集体利益之中, 助人和自助也就融为一体。

1. 利己

利己是中国-东盟区域文化内化的初始阶段。各个国家服从内化文化的规范, 但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只有在自己的利益能得到实现或保障的情况下才会服从, 内化只是工具性的或策略性的。区域内大多数国家认为,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旦认为违反规范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 国家就会选择违反规范。中国-东盟各国在旅游发展的制度安排上存在差异, 使得各国旅游发展道路的不同, 从而产生这一区域旅游市场的多样性。当前, 中国-东盟区域文化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所表现出的相对自主性和主动性,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作用力, 促使中国-东盟各国不尽相同的旅游市场向一致性相统一的具体存在, 即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发育。在此框架中, 中国-东盟各国的旅游发展必然推动各自以竞合的方式在这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来优化资源配置, 以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 有助于各个旅游经济主体 (如旅游企业、旅游城市) 采取合作的态度, 从而推动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的形成。

2. 共赢

共赢是中国-东盟区域文化内化的过渡阶段。文化形态是一切文化生命的存在形式, 从深层次上看, 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也是一个文化圈。中国-东盟区域有着天然的地缘、人缘和史缘, 使各国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能够以共同的文化情感来化解竞争关系中存在的各种利益矛盾, 即着眼于区域旅游的长远利益合作。同时, 区域内一些旅游较为发达的国家 (如泰国、中国) 在国内旅游发展较为成熟时, 积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急需把本国的旅游业务向邻国延伸。与此同时, 区域内其余各国旅游发展意识也很强烈, 他们希望模仿、学习中、泰两国, 因而在主观上形成了“郎有意妹有情”的旅游合作默契, 大大提升各国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意愿, 有助于降低区域内旅游合作的交易成本, 使资源、人力、资金等能在这一区域内顺畅流通, 较之单纯市场经济导向具有更高的内聚力, 从而在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使区域旅游合作走上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 有助于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的形成。

3. 合法化

是国家主观上认同并希望服从的文化规范。中国-东盟各国在建立区域性旅游合作和破除旅游服务贸易壁垒的行为选择时, 对于规范的遵守或违反己经不在考虑之列, 文化已经退到行为的背景之中, 亦即文化规范己经重新建构了文化中的国家的身份和利益。1979年东盟五国成立了“东盟旅游协会”, 前往东盟五国旅游, 只需1次签证。新加坡和印尼在1994年签署了新印 (尼) 旅游合作协议。泰国南部边境旅游集团为促进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的旅游合作向三角经济会议提出了《泰提出七项建议促进三国旅游合作》。越南和柬埔寨于1995年9月9日签订了旅游合作协定, 又于1998年12月13日签订了1999年~2000年旅游合作议定书。2000年11月12日, 中国和老挝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中提出把老挝列为鼓励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 双方主管部门将商定有关具体措施办法。2000年11月13日, 中国和柬埔寨关于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中指出, 双方将进一步扩大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中方同意开放柬埔寨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 双方将商定有关具体实施办法推动两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2000年11月7日, 中国和文莱签署了关于中国公民自费赴文莱旅游的谅解备忘录。2000年10月中越双方签订了中国公民持护照到越南旅游的备忘录, 2000年12月25日签署的《中越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提到:“扩大旅游合作, 鼓励两国旅游部门在管理、宣传、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交流经验, 加强合作, 并为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赴两国旅游提供便利”。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中国-东盟各国进行区域性旅游合作和破除旅游服务贸易壁垒, 促成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必然在文化上存在共识, 而且这种地区性共识应该与全球性的各种积极层面的“一体化”不相矛盾。在宏观层面上, 国际体系至少存在三种基于不同角色关系的文化, 它们分别是:由敌人角色结构确立的霍布斯文化, 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洛克文化和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康德文化。当前, 在康德文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东盟区域文化通过利已、共赢、合法化途径不断得以内化, 从而为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的形成提供某种约定的规范。

摘要:中国-东盟各国进行区域性旅游合作和破除旅游服务贸易壁垒, 促成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必然在文化上存在共识, 而且这种地区性共识应该与全球性的各种积极层面的“一体化”不相矛盾。在宏观层面上, 国际体系至少存在三种基于不同角色关系的文化, 它们分别是:由敌人角色结构确立的霍布斯文化, 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洛克文化和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康德文化。当前, 在康德文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东盟区域文化通过利已、共赢、合法化途径不断得以内化, 从而为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的形成提供某种约定的规范。

关键词: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区,文化成因

参考文献

[1]2002年11月, 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一致同意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 简写为CAFTA

[2][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81

上一篇:高效优质语文课的标准下一篇:内容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