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日语的听力教学十篇

2024-06-25

大学日语的听力教学 篇1

一、听力过程

听力, 即听解能力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对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现象的辩别, 理解能力, 以及在此能力的基础上, 运用所掌握的语音、词汇、句型及语法知识, 结合该语言的特点,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有效地正确地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听”并非是被动消极的, 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

在听力教学中, 学生所受的训练, 可以说是一个语言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被动的, 而是学生通过判断, 推测等心理活动,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而进行的有目的、有取舍的、能动的分析和理解过程。尤其是在较高层次的听力教学中, 这一特点不容忽视。

二、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

(一) 听力与词汇量

一般人总是认为, 听得越多, 听力理解能力越强。不容否认, 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 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多少, 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 难易如何, 它是一个人日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而所有日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词汇量在日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 听力自然也不例外。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 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在听的过程中, 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 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符号—词联系起来, 也就无法得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因此, 词汇量的大小在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二) 听力与语言知识

毫无疑问, 听力理解要求听者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 即语音。句法和语义知识, 这是听力的先决条件, 听者在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赵多, 理解也就越好。

(三) 听力与记忆

“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从外部的声音信号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 听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与切分, 即辩认出连续音流中的多个语句或分或片段。2) 将辩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 (即短时记忆) , 并迅速不断地与前后的其它片段相联系 (即构成句法关系) 。3) 经过辩认和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简缩的形式 (冗余部分被排除) 形成意思并储入长时记忆, 至此理解完成。从这一构成看, 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

(四) 听读相关性

不少人学习日语多年, 但却不一定能听懂别人说日语, 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句子。然而, 若把日语的书面材料给他, 即使有一些生词也能读懂或大致看懂。这种情况不仅在自学日语的人们中存在, 在接受正规训练的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前, 在日语教学中, 尽管学生的听力训练材料难易度往往低于阅读水平。实质上, 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中听读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有关。

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同时起步的, 而且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内容、时间、方法以及学习环境和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四种技能在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同步发展。比如, 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间往往超过听能训练时间, 在读的过程中又常常采用默读的方法, 这样, 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的发展势必不平衡。实验证明, 对同一个或若干已学过的词, 学生听和看的反应是不同的, 通过视觉辩认的能力大于其用听觉辩认词的能力。

“读”的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学习者主要是以字符为基本媒介开始学习外语的, 因此, 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对于外语教学中的听读相关性, 蔺长旺通过实验提出了以下结论:外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率与听力理解率直接相关, 其为正比例相关。那么, 怎样从理论上解释阅读训练与听力理解的这种关系呢?

首先, 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 但他们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 二者有很大共性。从较低层次 (音素、音素群、词和句) 来看,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 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从较高层次上看, 听者为了理解语篇 (句) 意义, 更需依赖认知效应进行理解。这一过程中, 听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效应以及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听天气预报为例, 能否准确而快速地理解有关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听者的地理知识、基本的天文知识, 甚至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

其次, 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 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 丰富了学习者对使用日本民族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 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其词汇量和背景知识量, 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样, 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有意识地和潜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并接受新的知识, 而量的积累势必产生语言习得中质的飞跃。由此, 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 他的日语整体水平也越高, 而听力能力正是一个人日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五) 听力与语速

语速在听力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对外语听力者来说, 语速是一个很大的佳关。在日语中往往有些词在发音时语速很快, 以便保持正常的韵律, 这就会导致某些音的改变或省略, 从而对听力理解造成阻力。

(六) 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

听者的情绪状态影响听力的一个主观因素。具体地说, 在不具备良好的听力的一个主观因素。具体地说, 在不具备良好的听的动机和自信心的情况下, 听者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 从而干扰听的过程。

总之, 日语听力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大量的练习, 使日语听力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 上听力课并非是易事, 首先自己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学生遇到的听力障碍,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讲授听力技巧,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多听多练, 尽快提高听力水平, 达到用日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松."事前提示"对日语专业大学生听力的影响, [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4.

大学日语的听力教学 篇2

近年来,主办方对JLPT的内容进行了改版,自2010 年开始实施新的JLPT。新JLPT分为N1、N2、N3、 N4、N5 共五个级别,N1 与原日语能力测试中的一级相比,加深了高难度部分。新JLPT通过综合得分和各单项得分的及格分来评定是否及格。即如果各单项得分中有一项未及格,即使综合总分再高,也会被评定为不及格。 而且,新JLPT中加大了听力的比重及难度(比重由原来的1/4 增至1/3)。这使广大中国日语学习者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日语听力来适应新形势?根据JLPT成绩统计数据,与国外或在日中国考生的成绩相比,中国考生的语法、阅读及词汇项目分值毫不逊色,甚至部分项目略有高出;不过听力却落差颇大,得分较低。

如何在高校,尤其是资源相对匮乏的民族地区高校提高日语听力技能,以应对新JLPT的挑战,培养日语综合应用型人才?这是众多教育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将以吉首大学为例,浅议当前日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听力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2013 年4 月中旬针对吉首大学大一及大二学生的听力学习状况(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大三第二学期至大四未开设听力课)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日语听力技能的重视程度、听力学习方法、课外学习时间及对日语听力授课的建议。从调查结果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听力技能非常重要,日语听力很难, 但课外自主练习的时间却又普遍过少:大一学生课外每日听力练习时间为30 分钟—1 小时,大二学生由于课程较多,每日听力练习时间普遍小于30 分钟,过分依赖每周仅两节的听力课。

关于日语听力授课的建议,大部分建议均是关于客观条件方面的,如语音室设备老旧,故障率高;白板质量差;听力课安排在下午容易疲惫等。针对具体听力授课内容的建议有:每周听力课太少;听力内容较枯燥,容易走神;希望多做JLPT真题训练;希望多补充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让课堂更具趣味性等。

从吉首大学2011 级及2012 级日语专业学生的听力学习状况来看,学生虽然认为日语听力技能非常重要,但并没有投入充分时间进行练习,心理上并没有足够重视,过分依赖每周90 分钟的听力课,听力技能提升缓慢。此外,其他高校听力课堂教学也存在类似问题,总结如下。

二、日语听力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教材单一,授课大多以某一教材为主,学生缺乏兴趣。目前高校日语听力授课多采用某一种教材,课堂教授方法也颇为单一,而听力练习往往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课堂针对某种教材反复演练,学生容易感到乏味, 长此以往,容易失去兴趣。

2.以吉首大学为例,目前高校日语听力课堂普遍采用Bottom-Up教学法(指侧重听力材料本身,通过听音, 把声音转化为单词,从单词→句子→段落,自下而上,运用句法、语法规则,把所听声音的语意解读出来的过程),课堂中较少有意识教授听力技巧,听力学习策略的介绍及运用也较少[1]。

3.目前高校日语听力教学普遍重视“听”这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输入”环节,对“输出”环节,即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不够重视。但在外语学习中,语言的“输出”和“输入”并非孤立存在的两个方面, 而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听力课堂对“输出”环节的忽视也是导致听力很难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4.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环节薄弱。提高外语学习的听力技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仅仅依靠每周2-4 节听力课就让听力技巧有飞跃发展是极不现实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高效高质量的课堂和课外练习, 是提高学生听力技能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但由于听力课型的特殊性,目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环节普遍比较薄弱,甚至缺失。

5.由于受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制约,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便是一个典型,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备较老旧,教师能获得的教学资源及培训、 交流机会有限。这些也制约了听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改革日语听力课堂教学的建议

为了有效提高日语听力技能,不让其成为通过新JLPT的“拦路虎”,进而满足新环境下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需要对传统的日语听力课堂进行改革和实践。

(一)教材多样化

日语听力教学中建议采用几种合适的教材,以某种教材为主,其余为补充材料。综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材, 取长补短,让学生保持对听力材料的兴趣。另外,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选取跟学生水平相当的日剧或电影、新闻等作为听力素材。

(二)根据课堂教授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入各种听力学习策略

O’Malley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1)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2)认知策略———预测、推论、精确化、视觉化; (3)交际情感策略———如提问策略和主动发言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价,即通过计划、 监控和评价学习活动来控制学习的策略。学习者用以控制、调节并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影响听力能力非常关键的因素,有意识运用听力策略指导教学对学生听力技能的提高有相当积极的效用[2]。另外,在听力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建议Bottom-Up教学法和top-down(与Bottom-Up相反,top-down教学法是指运用背景知识和大脑中的已有信息,对听力材料的内容进行提前判断、预测,从而推断讲话者即将表达的意思)教学法相结合。

(三)“输出”、“输入”有机结合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输出假设”和“输入假设”是两个重要的理论。“输入假设”的提出者Krashen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习得者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而Swain认为, 只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而没有准确的输出是不能保证学习者成功习得第二语言的,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不仅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更需要“可理解性输出”。 Swain对“输出假设”进行了详尽透彻的论述,强调了“输出”的作用,当然也并不能因此否认“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在外语学习中“输出”和“输入”是密不可分、 有机一体的。因此,在听力教学活动中,应该改变目前重 “输入”、轻“输出”的状况,不仅要重视充分、多样化的 “输入”,也不能忽视会话等“输出”环节,只有“输出”“输入”有机结合,日语综合运用能力才会得到实质性提高。

(四)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

每次授课结束前,教师可选取两到三则符合学生目前水平的课外听力材料(日语生活对话、小故事、影视片段、新闻等),补充各种问题(如听音填空、判断、问答等) 留作学生的课后作业,下次课时检查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课外坚持练习听力的习惯。

(五)加强教师自身学习,积极了解业界新成果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硬件、软件方面资源较匮乏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现实制约,改善目前相对落后的状况是一个持续、长时间的过程,这就给西部地区高校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加积极努力地加强自身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开阔眼界,了解业界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各大高校的教学研讨会等。

浅谈大学日语听力教学 篇3

关键词: 听力教学 分辨能力 听解能力 暧昧性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听力理解是在五种语言基本技能中被看作是最难的一种。听力,即能力,是指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的辩解,理解能力,以及在此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语音,词汇,句型及语法知识,结合该语言的特点,在特定的环境中,有效地正确地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在听力教学中,学生所受的训练,可以说是一个语言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而是学生通过判断,推测等心理活动,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而进行的有目的,有取舍的,能动的分析和理解过程。日语教学中,由于过于重视语法与单词讲解,教授形式往往易流于讲解词汇,语法这一模式,加上缺少课时,学生缺乏听说能力,缺乏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担任10多年的预科生的日语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了适合于预科生的教学方法。

1. 预科班学生的状况

延边大学2003年设立预科班以来,已有10年的历史。在这10年里日语生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开始招生预科班的2003年到2005年,日语生有两个班级,学生大概有60名左右。2006年开始一直招生一个班级,学生数减少了三分之一,最少的时候达到9名。不仅学生数有了显著的减少,学生的来源也很差。为了高考学2,3年日语的学生也不少。

2. 听力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听力教学最重要的保证。听力教材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实际学生状况而定,要考虑一下基本因素。首先,教材的内容最好是选择有回答,句型练习,对话,句子翻译,复述材料的教材,围绕提高听力能力进行“大负荷的练习”。这样可以避免单点的机械性练习,以提高效率。其次,预科日语因立足于课堂教学,所以教与学过程中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听力教材能够全方位,多侧面地体现日本文化,使学生有以中国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多使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获取新的知识。

3. 听力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来源和预科班的特征,在听力教学中坚持了一下教学模式。

3.1 语音传辨别能力

在给预科新生开听力课前一个月,重点向学生传授听力基础知识。听力基础知识包括单词音节的发音,特别是注重练习分辨请浊音,长音和短音,平音和促音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提高辨别强调现象,重音,语调。基础阶段的听力教学大致分为从简单到复杂的三个步骤。

首先,从所给的一个单词或音节中辨别出来。例如:

ひく A いく Bきく Cつく Dひく

其次,随着学生的分辨能力提高,采用自然的会话题材,听解练习的基础上,也可以模仿录音进行会话练习。

男 何をしていますか。

女 じしょをかいています。

最后,适当加上难度,练习语调,重音和强调表现的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在会话中声音的强弱,停顿表达不同的语意。而且语调的变化在语言交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因讲话人语调不同,所表达的意图和情感有很大差异的。由于忽视这种辨别,掌握不好,便会造成理解上的误解。

男:その帽子の色はどう?

女:きれいじゃない。

上面的会话中“きれいじゃない”有两种意思。从语法角度看,是“不漂亮”的意思。然而在实际会话中把语调往上提,语意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不是挺漂亮吗?”

上面所述,传授基础知识的时候按照上面的三个步骤,即从简单到复杂的模式,进行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效率。

3.2语法和句子的听解能力

这主要是指利用词汇和语法只是来正确获得语意。一个短句是几个单词和句子来组成的。又几个短句组成一个长句。所以对句型的正确理解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听力内容是从易到难。先让学生听一个短句之后,以提问讲解的形式进行对句型与句子的意思。例如:

○「連絡してくだされば、駅までお迎えに行きましたものを」

? 駅までお迎えに行きましたか。

在通过句型的反复的练习,达到一定阶段后,还可以选用新闻的听力材料进行培养综合能力。新闻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又不是太专业化的报道,属于大学生可以理解,必须了解,具有兴趣的知识范围。新闻节目中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背景材料有利于学生提高听力综合能力水平的同时,了解日本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主要体现在抓要点和记要点两方面。听力中一切分析综合思维活动都要落实到抓出材料要点上,也就是抓住说明新闻的中心思想的基本事实和情节。如果难度较大,可以连续多听几遍。听力课是实践课,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快慢,关键在于学生练习机会的多少,除了学生听述,听抄练习外,还可以让学生复述,问答等练习,尽量使用方式灵活多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3 对日语文化的听解能力

在交际过程中,信息的理解往往要借助言外之意或语言之外的知识,不论是用母语还是外语交际都是一样。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有时候往往引起误会。例如,日语的暧昧性是日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特征。有时尽管将对方的话全部听清楚了,但却不能了解其真正含义。日语中的这种暧昧表现尤为突出。例如:

○ A: このカメラどう?

B:ちょっとね。

○ A: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

B:今日はちょっと。

这两组对话中都用了“ちょっと”一词。但前一句表示的是本义的“ちょっとよくない”的意思,后一句则是不太想告诉对方自己为什么不能去电影的具体理由,即一种委婉拒绝的暧昧表现。日语的这种表达方式,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很难掌握的一个难点。所以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掌握日语文化,正确听解日本的文化。

综上所述,大学日语听力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步骤,通过多听多练,使尽快提高听力水平,为本科生日语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俊森,等.大学日语4级考试分析与指导[M]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勇斌. 听力测试的构想效度其实现[J] .西安外国语学院,2005.

[3]谌莉文. 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J] .西安外国语学院,2005.

[4]本田 弘之,等.漢語話者のための分かりやすい日本語シリーズ.国際フォ-ラム,2001.

大学日语听力教学之我见 篇4

【关键词】日语听力;听说结合;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学习讲究“听说读写”。只有首先听懂了,才能回应别人,也就是“说”。仅仅说出来了还不够,还只是一个文盲的阶段,而要摆脱这个阶段就要能读懂文字信息,能读懂了还不够,还要会写,从而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听”是掌握其它三种能力的基础,是学习一种语言真正的重中之重,是人们交际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同时也是外语学习中最难掌握和提高得最慢的一项能力。

在担任日语教师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个人看法,仅供日语学习研究者参考:

一、“听”“说”结合

我在日语听力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同学精读上学过的单词,到了听力课上却听不懂,反应不过来。这主要是由于精读课本中的词汇量比较大,而对于很多词,尤其是那些不是很常用的,同学们只能做到看到认识,并没有从声音上掌握它。要从声音上掌握它,就首先要多说,今天学的词,在今天的生活中就尽量多的找机会使用它,说它,让它通过声音信号刺激大脑,从而记住它。

二、增强文化背景知识学习

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国璋曾这样说:语言是一符号系统,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容器和载体。因此,语言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在日语听力教学中,我常常会碰到有些同学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听力理解的障碍。而现在日语教学,侧重语言现象的讲解,例如语法,单词。而对其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习俗等却很少介绍,造成学生知识面有限,缺乏对跨文化历史背景的认识。

作为教师可以提前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排除学生听力理解和语言障碍。听前可以结合听力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介绍语言本身之外的异国风情,让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并形成较完整的概念。例如《新编日语第二册》的第六课:「地下鉄に乗る」,是关于日本实际生活中乘坐地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事先查资料了解真正的日本地铁站是怎样的,检票口,车站里的地铁线路图等,让学生对日本的地铁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还可以在课上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車内放送」来进行会话练习,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中一些词汇及语法点的应用。

三、课程设置

日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上,偏重阅读,忽视听说。过于偏重文化素养而忽视实用课程。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听说领先。如果说不出来、听不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失败的。而现行的课程设置,以精读为主,听力占的比例不大,口语课时少,这些都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

另外,课程设置要留下余地,千万不要把学生逼入绝境。人脑需要松紧结合的工作,毕竟学语言是为了应用,如果一味赶进度,而抛弃了听说能力,这样的学生即使最后参加考级通过,也不是真正的通过。真正的日语教学不应该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日语,学到“活”的日语。

四、训练学生捕捉重要信息和进行场景预测

关键词语是指听力课上学生在遇到词语障碍时不能跨越而影响理解的词语。学生在听取一段新材料时,不可能一字不漏地全部听懂并记住,只需要求他们记住一些关键词和句。另外,在听力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内外语境信息进行想象并预测。听力内容中有很多是关于情景对话的章节,如:购物、问路、就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常识的了解,推想有关对话场景中可能发生的内容,在头脑中想象对话发生的语境,从而帮助理解听力内容。

五、提高教学技巧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用日语,以力求日语教学情景化。注意训练学生有效的听力技巧,如语音的连读,弱读、对所听内容的推理、预测和取舍等技巧。在一般的听力过程中,学生都经历了一个:“听日语——在大脑中翻译成汉语——作答——把答案翻译回日语——写出答案”这样的一个过程,这其实是一个自身汉语语言背景对日语学习进行干扰的过程,而此过程如此之复杂,当然会影响学生听力的质量和反应的速度。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尽最大可能的忘掉自己的汉语语言背景,把大脑还原到近似于白纸的阶段状态,才能更快的接纳掌握日语,从而把过程简化为:“听日语――在大脑直接用日语作答――写出答案”。

六、结束语

中级日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 篇5

在每年众多的日语学习者中, JLPT考试的高分者比比皆是。可同时, 企业却仍在为聘请“拥有熟练日语交际能力”的新员工而苦恼。在扎实的应试能力下, 语言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受到了质疑。“说得出、听不懂”的“聋子日语”成为很多学习者面临的巨大障碍。JLPT考试改革后, 听力分值比例提高了近8%, 并规定了取得及格的最低听力分数线。无论是就业还是考试, 新一轮的社会竞争对日语的听力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近年来, 很多学者对听力教学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 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校验和完善。本文在“应用日语专业日语听力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下, 结合国内的先进教学法, 旨在探讨、完善本专业的中级听力课程改革。

一、听力课程现状分析

中级听力课程4学时/周, 是与基础日语、会话等科目并行的主干课程, 辅助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语言的目的在其交流性, 在这五项基本语言技能中, “听”是最基本的技能, 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最基本形式, 却也是课程实施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现行中级听力课程中的主要问题:

1.“反复+讲解”模式的沿用

初级听力教学中, 首要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语音语感。教学模式多为录音播放、答案校对、单词语法讲解、反复听力内容、口头复述等环节。通过强制性的语音输入及反复形成扎实的记忆。而学生升入二年级后, 逐渐面对日语专业各项考试压力,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讲解方式上教师更易于侧重应试性。按内容逐一听、讲, 确实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但对于语法来说, 一带而过的讲解很难实现其灵活运用。特别是一些特殊语境下的感叹、省略及惯用表达, 常常导致学生对句子的错误理解。例如:

女:最近、大学を出ても自分が納得できる職場が見つかるまで就職しないでアルバイトで生活している人が増えているんだって。

男:どうかと思うよね。

一题中, 很多学生理解不出男士应答句子中的不赞同语气, 也就是对“どうかと思う”的惯用表达意义没有准确的把握。

另外, 授课教师长时间的“一言堂”式讲解, 在社会文化知识的补充及学生交际心理的培养等方面, 也是收效甚微。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深入, 授课方式与培养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要求明显脱节。

2.单一的教学材料

很多学生在观看日本动漫或娱乐节目时, 常常发觉现实中的日语与课本所学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进而质疑自身的语言能力。若干年持续沿用的教材内容, 滞后于飞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而且日语的语体变化多样, 尤为明显的体现在日常会话中。一本不贴近生活的听力教材, 无外就是边听边上的基础日语课。制约了教师授课方式的同时, 也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二大主要问题, 直接导致了词汇补充不足, 学生只听不想、只听不说等课堂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重新审视中级听力的教学定位、教材及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中级教学课程改革模型

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学材料的针对性与多样性。泛精听相结合。除选择适合学生该阶段学习的主体教材外, 适当增加泛听内容, 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2) 一对多的广泛参与性。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听”、“说”相结合, 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日语环境, 以逐渐消除学生对日常日语交流的抵触感。

(3) 日本文化的补充及讲解。据先行研究结果, 学生听力水平低, 除基础知识、心理因素外, 对日本人文社会了解的匮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例如,

(1) 女:先生もお若いと思ってたわ、主人とひとつしか違わないのね。

男:上ですか、下ですか。

女:主人の方が一つ上、来年は還暦なのよ。

(2) 女:日曜日ですか?どこへ?

男:京都。紅葉が一番いい季節だらかね。

二小题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還暦”所指年纪以及“紅葉が一番いい季節”所指的时间而无法做出题目判断。由于听力涉及内容广泛, 教师应注意补充相关文化知识的讲解。

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

1.兴趣激发法

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 灵活运用yahoo·JP新闻、微型有声读物、动漫节选、歌曲等现有的多媒体资料, 用于正式课程前对学生注意力的引导。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典型性内容、或热议的实事内容, 使学生从多个方面熟悉不同场景下的日语语体, 亦可由此补充日本社会文化等相关知识。

另外, 可就听力具体内容使用问答、分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2.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在做中学”的一种模式, 通过设定任务下语音的输入, 使学生将理解内容转化为应答任务的语言输出。学习中注重理解意义而并非死记硬背。

主要应用图片及短篇听力材料。采用描述、联想、提问等任务模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听力内容, 不再进行目的性不强、机械性的听力反复。重点培养学生的关联及表达能力。

3.语境架构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语言的意义分析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 日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 正确理解言外之意尤其要借助语境的作用。

由于听力课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的教学模式所限, 很多场景性的语言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长时间、枯燥的讲解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集中精神, 或是对内容一听而过, 没有对重点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 现实的交流在于对话题的理解和参与。在真正的应用中才会对所学知识点有更好的把握。

教师主导构建符合相应场景的语境, 应用“情景假想”、“身份设定”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所听内容的话题讨论。

三、课程设置

(1) 有声读物 (泛听) 10分, 参考用书:《一番日语》、NHK新闻及其他音频、视频材料。

(2) 图文部分 (精听) 60分, 参考用书:《楽しく聞こう》、《これで大丈夫》。

(3) 听说训练 (泛听) 30分, 参考用书:《J-TEST历年真题》、《专业四级考试历年真题》。

(4) 课后作业 (精听) , 参考内容:《JLPT历年真题》、《教育映画》 (视频) 。

结语

大学二、三年级是语言学生的黄金学习期, 学习中的点滴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听力一直被认为是日语学习的瓶颈, 既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练习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听力课程改革理念上的转变, 是奠定具体实践的基础。本文为课程改革的初期模式探讨, 仍需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 以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日语语用型人才。

摘要:在“应用日语专业日语听力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下, 结合国内的先进教学法, 旨在探讨、完善本专业的中级听力课程改革。

关键词:日语,日语听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侯志公.高校日语听力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创新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

[2]桑凤平, 李金玻.浅析影响日语听力理解的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6) .

大学日语的听力教学 篇6

任何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 其中听力在日语等级考试中所占的分值相对较大, 由此可见听力对日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现阶段我国学生在日语听力方面的实践运用能力较差,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现状,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任务型教学法在中专日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旨在提高学生的日语听力水平, 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创新。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法是现在日语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具体任务, 使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语言去完成各项任务, 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1]。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融入任务之中, 让学生主动思考完成任务的方式,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中专日语听力教学现状

现在中专的日语听力教学现状是出现了大量的“聋子日语”“哑巴日语”[2]。很多学生能够熟记词汇、语法, 却听不懂、说不好日语, 很难进行沟通。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进行透彻讲解, 但是却极少注重学生的语言应用, 导致学生的听力成绩不尽如人意。

现阶段的听力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 不能够符合时代要求, 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中专日语听力教学的应用

(一) 任务前阶段

任务型教学方法要求课堂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任务前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明确本次课堂需要完成的课堂任务。

任务的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但是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 需要在所有学生都能理解的前提下, 掌握好引导的时间, 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 任务中阶段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将制订好的听力任务交给学生完成, 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做到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课堂主题是总任务, 还可以根据学生层次逐层分为各种分任务、小任务等[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增强任务的系统化和可行性。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任务, 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并通过不同的引导手段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力训练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视听资料, 让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模仿表演, 同时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 提高学生的日语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任务, 不同层次难易程度不同, 因材施教, 利用一些开放性问题,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听力技能训练, 更好地帮助所有学生提高日语听力水平。

在任务完成时, 教师将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展现出来, 并要求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向全班学生展示, 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对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对完成情况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给予鼓励, 提升学生自信心, 形成学生间日语听力学习的良性竞争。

(三) 任务后阶段

教师在最后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进一步复习知识要点, 加强印象。对任务完成过程中, 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 并鼓励学生积极练习听说技能。

给学生设定课后任务,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并在完成任务后向其他小组展现自己的成果, 共同讨论任务完成的方法。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理记录, 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 以便在合理制订下一次的课堂任务。

五、结论

中专的日语课程是日语学习的基础性课程, 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现阶段中专学校的日语听力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 学生实践运用的机会少, 学习主动性差, 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完善。任务型教学法对日语听力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是日语听力教学方法的重大创新。

参考文献

[1]杜君林.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以《日本语听力学生用书·第一册 (第二版) 》为例[J].科教文汇, 2014, 12 (12) :125-126.

[2]关凯晗.日语听解能力的培养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 2012, 9 (9) :120-121.

大学日语的听力教学 篇7

课堂是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场地, 在传统的教学概念指导下, 教师的备、授课皆是围绕在如何在有限的课上时间,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进度,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反观对于学生的接受状态, 则无暇顾及。客观上讲, 鉴于高职学生的生源的特殊性, 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在中学时期完成对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建立, 学生自身普遍存在缺乏学习自主性的情况。笔者曾就此问题, 在所任教班级共计112名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 为了尽量接近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调差问卷中的问题全部以匿名、标准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调查对象:在校日语专业学生;调查内容:听力课学生日常学习习惯。调查人数:112人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集调查问卷:112份有效调查问卷:112份

课前预习人数:22人;平均2小时/每人*周

课后完成作业人数 (包括查找资料) :67人;平均1小时/每人*周

课后复习人数 (不包含作业部分) :22人;平均0.6小时/每人*周

课余学习人数 (含进行课外阅读、观看影视资料、及浏览网上信息) :78人;平均1.5小时/每人*周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20%的学生表现出了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毫无悬念的是, 这一统计数字与我系学生在相关日语能力等级考试的优良成绩的获得人数是基本吻合的。

故而, 如何帮助高职学生培养学习主动性, 进行自发而有效的日语语言学习即成为了我们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带着任务去教学, 我们的第一阵地就是课堂

从理论上讲, 每一节课,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会产生90分钟的直接作用力。但事实告诉我们, 这90分钟的授课时间是被夸大的了, 因为纵使老师做到了对知识的全程传输, 其传递的信息量也是有损耗的,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低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施教应侧重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就是说与其在课堂上单纯地灌输知识, 不如传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讲解, 来对学生进行示范学习方法, 并将学习责任逐渐转移给学生, 进而锻炼、养成其独立的、主动的学习能力。

语言是工具, 而对工具的掌握与使用则必须要放诸实践应用当中去, 所以语言学习的课堂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帮助学生完成从“课堂客体”到“课堂主体”的角色转变, 最终顺利成为“学习主体”。

笔者认为, 任务教学法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主性这一问题上, 是非常对症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通过有的放矢的课程设计可以基本保证学生的主导位置。由于规定了每位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要获得参与分数, 新的教学气氛活泼有序, 彻底改变了以往死水一潭的局面。

在继任务教学法展开一个学年之后的后续调查中, 学生对现行的日语教、学状况亦有反馈:

100%的学生选择在课上“有互动”;63%的学生表示“在90分钟的课堂上, 能做到60分钟及以上的有效听讲”;85%的学生表示“教材内容有趣, 贴近工作及日常的需要”;51%的学生产生了“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学习目标”;30%的学生表示可以做到“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进行自发学习”。

我们说, 带有主动性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 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帮助他们实现对知识的最大获取。有趣的是, 在实施任务教学法的同期, 我院日语系学生在同类日语水平评估考试中的表现也让人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以2010级学生参加能力考试听力成绩为例, 在参加考试的25名学生中, 有60%人达到优良, 其中, 更有2人获得了听力满分的成绩。这亦是我院学生历年来参加该试首次获得的满分成绩。

二、乘胜追击, 我们把阵地延伸到课外

90分钟的课上主动学习, 对于旷日持久的日语语言学习来说, 仅仅是个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维护学习氛围, 考虑到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学习兴趣点的多样性, 以及在日语语言学习周期不同阶段中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变化, 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组建各种兴趣小组, 搭建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平台。

以我院为例, 我们的学生自发建立了读者俱乐部、视来视趣空间、备考待工小分队、cosplay剧团和樱花学社。运作上, 这些社团的例会和日常活动都会有一名“老师志愿者”的加入。这样做除了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还能确保学生进行日语语言课外学习的学习内容健康性。同时, 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开展于社会层次的外联, 譬如与毗邻学校的日语社团建立互访活动;与当地公司、企业联系实习、工作机会;邀请日本友人到社团座谈等等。

此外, 由课件建设而衍生出的网站及论坛的在线资源也是不容忽视的日语课外自主学习的素材。我们在整合传统教育手段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同时, 也应该充分利用并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 对无限的在线教学素材进行开发, 并实现师生的教、学同步, 资源共享。

摘要:作者以高职院校日语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着眼点, 对其学习状态于教学手段 (任务教学法) 改革前后的变化进行调查、比较与分析, 并综合课后的兴趣培养与氛围维护, 以期达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日语听力教学改革,自主性学习,调查分析,任务教学法,课外学习,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冰.“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日语听课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月.

[2]邓俊民, 高晋萍.“试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增刊.

试析提升日语听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篇8

一、日语学习者听力学习的现状

都说日语是中国人最容易入门的外语。究其原因, 无外乎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 对国人有很大的亲和力, 特别是学单词容易上手。而在平时的日语学习中, 也确实如此。日语学习初级阶段, 很多学生在基础词汇上只要稍加工夫, 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对于听力, 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 怕出错, 很少或者不愿触碰相关内容, 只把少部分的精力花在上面, 自然收不到理想的结果;有的学生学了却收不到相应的效果, 也很是苦恼。一般来说, 日语学习者都会参加日语国际等级考试 (简称JLPT) 来检测自己的日语水平。这是一门综合性的考试, 考核的是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运用, 包括词汇、听力、语法阅读等多个模块。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这门考试的词汇、语法基本上可以拿80%以上的分数, 可是听力却只能得30%左右甚至更低的分数。有的学生更是极端地认为, 只要听力能到单项最低分的要求, 光靠词汇、语法阅读的分数也能合格。甚至在备考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攻词汇和语法, 到了考前很短的日子里才突击听力, 抱的就是这样的侥幸心理。最后无论是通过还是没通过这门考试的学生大都会说, 被听力拉了后腿。听力水平的高低成了制约这门考试通过率的重要因素。

二、日语听力学习的有效途径

应该说,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是非常辛苦而又漫长的工作, 需要平时点滴的积累, 没有捷径可走。特别是对于开展日语听力学习, 提升日语听力水平更是如此, 没有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是很难收到效果的。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对于日语听力学习感到困扰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人畏难, 不敢接触;有的人学了, 却坚持不下来;还有的人学了, 也坚持了一段时间, 发现没有效果而渐渐放弃了。那么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才能使自己愿意去学, 并且能够坚持下来, 最后取得一定的效果呢?我觉得以下几个途径值得一试。

(一) 从态度上高度重视。

态度决定高度。我始终对学生强调:一个正确的态度比任何学习手段都管用。要认识到听力水平的高低对于提升整个日语水平的制约, 要真正全面提升日语运用水平, 就必须主动出击, 迎难而上, 啃下听力这块硬骨头。因此, 要学好听力, 提升听力水平, 就必须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觉悟。这样才能为今后听力学习的顺利开展做好思想引领。

(二) 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手段, 培养自己对于听力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提升学习效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者应该通过多种学习手段积极培养自己学习日语听力的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很多人觉得听力练习枯燥的很大原因是把它等同于一台录音机、一个播音员和一群听众的训练模式。其实除了录音机, 还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学习手段, 如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找到当下最热门、最流行的日语视听资料, 通过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歌曲等媒介的形式一一呈现。它们不仅提供了直接而丰富的听力资料, 而且能从中汲取到最新、最鲜活的语言信息, 还能有效提升对于听力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 “听”、“说”结合, 循序渐进;把握“精听”与“泛听”的区别, 合理运用。

1. 南宋教育学家朱熹说过, “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

听与说是学习外语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种基本技能, 把听说有效地结合起来, 要比单纯地进行听力技能训练更能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因此在整个听力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要时刻竖起耳朵仔细听, 更要克服心理因素勇开口、多开口、勤开口。这样才能使听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更好地增强听力效果。

2. 好比阅读中的“精读”与“泛读”, 在听力训练中也有“精听”与“泛听”之分。

如果对于任何一篇文章, 都采用精听的方式, 那无疑会增加听力的难度, 增添听力学习负担。反之, 都采用泛听的方式, 则容易忽略文章细节, 造成理解偏差, 影响听力效果。因此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 应根据实际需要, 灵活选取“精听”或“泛听”的方式。当锻炼听力理解速度时, 可采用泛听为主的方式, 注重关键词句的理解, 对于未听清或听不懂的地方可先行跳过, 一般听后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即可。而当需要考查对所听文章精准理解度时, 就可采用精听为主的方式。

(四)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听力实际就是对话中的几个单词、句型和语法的重点把握。如果大脑中有相似的储备, 那么对新信息的理解就会很快很简单。因此要想学好日语听力, 提升听力水平, 就必须注重对发音、单词、句型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有的学生觉得这些东西太基础而不加重视, 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比如在发音学习阶段, 辨别不了日语多音节单词中的高低音, 就不能正确掌握单词的意思, 会对所听内容造成偏差和错误, 直接影响所听内容的理解, 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影响自己的听力水平。

(五) 培养听力能力, 训练听力技巧。

1. 针对日语听力考试短文理解部分内容广、体裁多的特点, 相应地也需要在平时听力训练中培养如下能力:

(1) 强记能力。 (2) 听音辨义能力。 (3) 分析概括能力。 (4) 预测和猜测能力。这需要学生在训练中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 科学合理地运用相关学习手段, 反复操练, 慢慢形成的。有了能力作保证, 做起听力练习来就会得心应手。

2. 当然, 要想把事情做好, 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作辅助。

训练日语听力也是如此。虽然日语听力考试短文理解部分内容广、体裁多, 但是经过总结, 不难发现它的问题还是有规律的: (1) 概括性问题, 如全文的中心思想、结论等。 (2) 细节性问题, 如文中提到的时间、地点、数字等。 (3) 暗示的信息, 如谈话者或文章中人物的态度、观点、情绪等。在做这部分听力问题时, 特别要抓住要点, 通过分析, 把握细节重点。恰当地把听力技巧融进听者的听力知识和能力中去, 能大幅度提高准确率。

三、结语

总之, 提升日语听力水平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认识、扎实的基础知识、有效的学习手段及灵活的技巧、方法等。这绝对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日语学习者们应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主动出击, 结合实际, 利用一切有效途径, 积极开展日语听力训练, 努力提升日语听力水平。

摘要:“听、说、读、写、译”是外语学习的五大技能。而听力教学一直处于传统外语教学中相对薄弱的地位。本文针对日语学习者听力学习的现状, 结合实际, 旨在找出一些提升日语听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日语,听力水平,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泰先.浅谈大学日语听力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10) :215-216.

[2]陈莉莉.浅析如何提高日语听力能力[J].法制与社会, 2009, (5) :307-325.

[3]李军, 卢学梅.日语听力教学方法初探[J].读与写杂志, 2010, (2) :54.

图式理论下日语听力课程改革研究 篇9

关键词:图式理论,听力课程改革

图式理论在日语听力理解中有信息激活功能。在日语听力过程中, 当语音材料输入大脑后, 很短的时间内, 听者以已有的知识、文章为特定内容, 开始对材料的意义进行预测。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 听者的预测不断被否认、证实, 直至最终完成对所听材料的理解。这一过程中, 听者潜意识的信息内容已图式的模式被激活, 通过调取相应的背景材料和前后文提示, 从而获取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输入的听力材料不过激活信息, 而且输入的信息激活了低级水平的图式, 而低级水平图式又激活高级水平的图式, 高级水平图式通过加工来填补低级水平中加工材料的不足。这两种方式同时在字句和词的水平、句法水平、语义水平和解释水平进行, 并相互发生作用。从而让听者能够感知整体信息, 对词和句子, 以及整篇文章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图式理论在日语听力中对信息的激活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信息的激活。语言信息包括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一定的语言水平是听力水平提高的前提, 对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对句法结构了解不清、对惯用法知识知之不多等都会造成听理解上的困难, 从而直接导致理解错误。图式理论能够让听者在输入之前通过把握篇章, 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图式把握, 激活了语言信息, 从而形成听力理解的基础能力。其次, 是对语境的激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 听者能够通过激活语境从而在头脑里形成相应的语境模式, 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 听者形成语境感知, 对语境的把握能够帮助听者迅速把握文章的整体含义, 从而对整篇文章的把握熟练自如。再次, 图式理论对篇章结构的激活。一篇听力文章总是伴随固定的篇章结构, 大体上讲, 一篇完整的听力文章和作文一样也有完整的结构, 有开端, 中间部分和结尾。每一个结构中都有固定的模式, 比如开端一般会介绍时间发生的时间, 地点, 背景和参与者, 第二部分即中间部分一般介绍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即结尾部分一般介绍事件的结果。这样的图式模式在听者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图式理论可以激活听者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 在不同的段落和文章结构部分, 听者可以熟知该文章的重点。从而更好把握各方面的信息, 迅速提取文章的核心信息, 从而在信息把握过程中游刃有余, 对信息判断也直接有效。当图式被激活后, 人们对即将要叙述的内容便产生一种预期作用。这种激活使听者能预期地理解将要听到的内容。另外, 听者还可以根据文章的标题、段落主题句、篇的主题和大致内容, 从而产生符合作者意图的预测, 然后验证预测是否正确。这样一来, 就可以在已掌握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中建立桥梁、激活听者的有关, 预测文章大意、作者的态度等, 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最后, 图式理论对正确选项的激活。在完成前面三个步骤的激活功能之后, 听者到了熟知文章整体意思的阶段, 下一阶段即将完成的任务便是通过对文章真题的把握, 联系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阶段也是听者完成听力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 众所周知, 听力的考察是通过系统的听力材料输入, 让听者在过程中通过调用自己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基础, 结合情景语境, 对听力材料 (包括作者意图, 文章细节, 文章中心) 的整体把握, 达到通过听力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日语听力过程中, 最后一个阶段对听力材料正确选项的判断也是通过图式理论而激活, 通过之前的铺垫, 听者已经对文章有了大致的把握, 在头脑里已经初步形成了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这整体印象又是通过一张张的图纸形式留存在听者的认知模式里, 这样一来, 图式理论能够有效帮助听者对文章形成有效的投射效应, 从而让听者的认知效果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 让听者对篇章的来龙去脉形成清晰的图片效应。在正确选项的选择过程中, 正确的选项往往符合图式理论的模式构建, 符合听者的认知轨迹, 这样对正确选项的把握就变得容易了。

大学日语的听力教学 篇10

(一) 日语学科体系不完善

日语在中国属于非通用系列语言, 其发展具有本身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以后,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急需一批能掌握日语的专门人才, 日语教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投资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以后, 中国与日本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广泛, 这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与外向型的专业人才。为了能够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国内的许多高等院校, 也在日语学科体系不完善与科研经费不足的条件下, 每年都在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 并且将日语专业的方向逐渐加以细化。某些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 如科技日语等, 仅仅是在专业的名称上做文章, 但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多少, 其讲授的基本内容还大多数是日语基本的技能而已, 涉及到科技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日语专业被人为地加以细化, 使得原本不健全的学科体系被进一步打乱,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逐渐增多起来, 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这使日语基础课并没有得到进一步落实, 结果是使许多学生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并且科技日语等方面专业技能也欠缺, 学生的日语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所以说, 日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1)

(二) 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学校的学科体系不健全, 导致教师的队伍配备不合理。日语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划分, 比如说商务日语, 许多高校的教师并没有商务日语方面的翻译工作经验, 也不怎么精通本专业的日语基础知识, 这使得在对商务类的日语文章进行翻译时, 是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之下来进行的, 很容易出现错译的现象。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 也采用精读或者是泛读的传统授课方式, 并没有抓住日语课程的实质, 并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与当今迅速发展的日语教学不一致, 很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没有让日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教师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 没有机会去出去进行进一步的进修, 知识更新的速度与新日语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不利于日语教学的开展。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方面, 没有加强对学生日语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某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 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需要, 这充分说明了单纯依靠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很难适应当前的日语教学实践的, 也充分说明了教学的目标、方法和计划等都需要及时加以改进, 这其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是最为重要的。

(三) 教材内容需及时更新

日语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日语教材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前大学日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单一, 在日语专业细分以后比如商务日语, 其原版的日语教材明显显示出其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教材导致学生对日语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新鲜感, 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也会逐渐减弱。主要因为大学生喜欢新知识, 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所以陈旧的教材阻碍了日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 日语教材要能够显示出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

二、提升大学日语教学的措施

(一) 完善日语学科体系建设

日语学科的体系建设要注重将培养的目标定在如何去重点培养学生能够适应日语综合实践的能力, 并且能够面向不同层次的大学生, 进一步突出大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特点。日语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决定了日语教学要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前沿,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当中敢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建立理论与实践, 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教学体系。在学科的设计上, 要能紧紧围绕学科的基础性教学展开, 在抓好基础性教学的同时, 要注意开设日语专业选修课与公共课。其中公共课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专业选修课注意能够突出日本的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日语学科的体系建设还要注意对专业的特色进行详细的论证, 然后进一步明确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并制定出日语人才的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本身的差别来建构一个学科体系。

(二)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在日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从事日语教学的教师要养成使用日语表达与思考的习惯, 在平时的授课当中除了语法当中的要点需要使用汉语来进行解释以外, 其他的尽量使用日语来进行授课。在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前提下, 尽量把日语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所开设的每一门课都不是孤立的, 是在学科体系之中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在真正涉及到商务日语或者是科技日语的翻译问题时,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不断去充电, 选取恰当的时机到外面进行交流学习, 来提升自身日语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也要注重革新。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能够保障教师的指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进一步加强日语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在教学的方法上要大力倡导研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日语的教学当中, 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积极与主动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教育来达到获取日语知识与文化, 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内容方面, 要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的教学, 还要注意将日语界最新的科研成果植入到日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提升授课的效果。可以从学校教学的实际出发, 建立适应日语教学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日语网络教学的平台来查找有关课程的课程安排与授课信息,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展开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提升日语网络教学的利用程度。并且这一平台也能够进行进一步地延伸, 让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链接到国内外的更多网站, 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并能够全面了解日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能够对中日之间的不同来展开比较, 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注意创新。日语教学内容在设计上, 既能够体现出和教学大纲的一致性, 体现出日语教学的目的, 还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 进一步突出日语的实用价值。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日语的教学目的, 将教材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来对待。总之, 日语教学要能够体现出时代发展的特色, 这样才能更好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不断提升日语的实用价值。 (2)

(三) 科学合理的选用教材

教材作为教师讲解日语的主要工具, 也是学生获取日语知识的重要载体。教材的选用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进一步凸显其实用性。教材在选用时, 要考虑到其内容是否完备, 其教学的思路是否是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来出发的,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在系统与不困难的情况之下, 学习到纯正与自然的现代日语。教材要能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 (上接123页)

息, 通过变通吸收的手法把握剧集的精髓, 既有艺术价值又简单易懂。

另有一类好的翻译针对中英语言文字的特点, 删去外国人难以理解的文化信息, 化虚为实, 借用或改用已有的译名, 自然流畅, 贴近读者。如《和味浓情》这部剧, 译名为Wasabi Mon Amour Wasabi, 以前一部流行电视剧《广岛之恋》翻译为Hiroshima mon amour, 借用这个名字让人熟悉, 有利于提高收视率, 该剧讲的是日式餐馆里年轻人的恋爱故事, 把东京改为芥末调味料, 符合该剧的特点。《毕打自己人》的“毕打”取自“毕打街” (香港中环的一条主要街道) , 呼应剧集以中环为背景, 整个名称也是粤语“不打自己人”的谐音, 而本剧英文名“Off Pedder”则是改自位于毕打街的著名时装店“On Pedder”的名称, 虽不符合剧集的内容, 但巧妙地运用品牌效应, 让人马上想到故事的发生地, 感受到现代都市的氛围, off又暗含“不打”的意思。

这些翻译把握了语言的特点, 吸收的成分打乱了翻译的过程, 给原文增加的新内容导致了失衡, 所以译者进行了补偿, 和读者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唤起观众熟悉的思路, 便于理解, 不至于隐晦, 译名既创新又喜闻乐见。

三、非法侵入的译名

在翻译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理解不到位, “非法侵入”的情况。如《义不容情》, 这部剧令人回味无穷, 情义男儿在无情、无义面前如何抉择。中文剧名很精彩, 而译名Looking Back to Anger, 让人匪夷所思。文化是“使用一种特定语言作为其表达方式的那个群体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 (纽马克, 1998:21) 。如果译者不能意识到或者误解了这种文化内涵, 那就很可能会对片名造成误译。此译名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加入新颖、趣味性比较强的内容, 尤其是时下刚刚出现的日语词汇, 这些词汇更具备日语交际价值, 更能彰显现代日语的发展趋势,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适应现实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总之,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学科体系不健全、教师素质队伍不高和教材内容陈旧等问题, 但是随着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采取积极审慎的方式, 从教学实际出发, 制定出符合日语发展的途径, 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日语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①窦雪琴.大学日语教学改革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 2003年, 第2期, 第93页.

②周林娟, 潘幼芳.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9年, 第2期, 第120页.

上一篇:多类型图书馆下一篇:母牛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