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方向十篇

2024-09-13

建筑设计方向 篇1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进程,发展

如今的购物中心、大型商场等商业建筑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皆离不开以购物为中心的商业活动, 而商业活动的载体——商业建筑也因此与商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商业建筑形式的多元化、内部的开放性等特征使其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有的甚至成为地标性建筑。商业建筑设计以建筑学为基础, 结合了其他多个学科。商业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商业活动的需要, 同时也要符合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并做好权衡, 才能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一、商业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首先, 简单阐述商业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主要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来分别阐述。

1. 古代的商业建筑

最原始的商业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 而集市于殷周时期开始初见雏形, 到了汉代开始出现“里坊制”的城市形制。宋代以后, “里坊制”开始消亡, 商品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之后出现了“街市”, 商业活动开始繁荣复杂。商业建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活动的场所, 发展到了酒楼、客栈、娱乐等场所。

此时的商业建筑还是比较传统的民居形式, 里坊内的人们破墙建店, 即“前店后坊”、“前店后宅”的建筑形式, 空间格局多为“沿街设店”, 商业建筑中间是街道, 交通主要以步行、马车为主, 交通也不会拥堵。名画“清明上河图”呈现的就是当时那种繁荣的商业景象。

2. 现代的商业建筑

到了近现代, 商业建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其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1) 传统商店

主要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杂货店、理发店等, 有很大的灵活性。但规模一般很小, 抗风险能力低。

(2) 专业市场

主要为数码广场、家具市场等, 强调“集群效应”, 以某种类型的商品品种齐全的优势获得较高的人气和商气。

(3) 大型商业中心

融合了购物中心、活动中心、集散中心, 购物、休闲、娱乐设施齐备的大型商业中心。

二、现代商业建筑的设计

1. 商业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

一般来说, 大型商业建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引导、营业和辅助部分。

引导部分主要是门厅、中庭等比较宽旷的空间, 起到引导顾客消费和提供休息、休闲等功能;营业部分是商业建筑的核心, 主要提供餐饮、购物、娱乐等消费的空间;辅助部分则主要是办公和库房等。

当然, 商业建筑中的各个空间不是简单的组合在一起, 而应该在设计时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融合, 实现立体的和谐。主要的空间组合有以下几种方式。

(1) 中庭为中心, 营业消费空间布置在其周围

这样的构造使各种购物空间既相互贯通, 又有分隔。顾客进入的时候通过观察周围的空间布置就可以对构造有大概的了解, 为顾客的消费提供了方便。

(2) 大厅作为中心, 成为营业空间的一部分。

(3) 在室内布置商业街作为主线。

(4) 也可以结合各种布局方式组成新的布局方式, 如中庭与室内商业步行街相结合。

2. 商业建筑外部的设计

商业建筑的外部设计应该有广告性、商业化、大众化的特点。以下就简述几种商业建筑外部设计的常用手法。

(1) 复古

利用大众比较熟悉的历史中出现的建筑形式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如“北京茶馆”等。

(2) 个性

突出商业建筑的个性, 使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标新立异, 吸引顾客;运用当代高科技成就, 将现代美和科技美融合, 典型的例子如香港汇丰银行;运用鲜明、活泼、轻松的卡通形象创造商业建筑的幽默、独树一帜的造型, 如迪士尼乐园。

(3) 与传统美学观念相对立的设计手法

古典、传统的美学观念追求的是和谐、统一、对称、完美, 而在商业建筑设计中, 则可以冲破这种严格的法则。通过刻意的不完美、不对称、不统一、不和谐, 甚至是“荒诞”、“怪异”的设计来张扬个性, 引起顾客的注意和好感。

现代的商业建筑已经不仅仅是购物的场所, 它与社交、休闲等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在商业建筑外部的开放空间, 应该多注意广场、庭院、步行街和柱廊等空间的设计。其中, 大型商场的露天广场最具有代表性。它是购物消费空间与街道之间的过渡区域, 有极大的开放性。可以给顾客提供休息、娱乐的空间, 也有利于人流的疏散。

三、未来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未来商业建筑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未来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1. 选址合理

不同的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需求会导致有不同的消费人群, 对一个大型商业建筑而言, 好的地段是长期、稳定客源的保证, 也是商业建筑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选址时也要注重周围的交通条件。应该尽量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以尽可能便利的交通方式到达。因此, 周围有地铁站、公交站的地段应该是建筑设计选址时的首选。

商业建筑设计中地段的选择对以后的经济效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选址时应该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如交通、城市规划甚至政策因素。这样不仅能保证建筑的经营效益, 也能保证建筑在未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2. 营造中庭

中庭是大型商业建筑中久盛不衰的空间组织, 设置大尺度的中庭共享空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空间构架。无论从心理学上还是从建筑美学角度看, 中庭都能有效的将复杂的功能和空间相结合, 创造舒适、愉快的消费环境。

对于大型商业建筑而言, 尤其是高档的购物商场, 布置尺度巨大的中庭, 增加空间变化的丰富性, 更显豪华, 也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 给顾客创造豪华、舒心的购物消费空间。

3. 购物环境的舒适性

购物空间是否能迎合顾客的内心至关重要, 所以应该对顾客的心理和消费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 尽力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购物氛围。舒适的消费环境能增加顾客光顾的次数, 也能延长消费时间, 从而为增加营业额提供了保证。可以通过提供座椅、儿童游戏空间等措施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打造自然、亲切、温馨的氛围, 给人以开阔、富丽堂皇的感觉。增加人们的归属感,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提供足够的停车位也能增加购物的舒适性。大量的人流往往是通过私家车到达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停车位, 购物的心情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增加停车位:以广场停车为主;利用地下室或者楼上屋顶建造停车场;新兴的立体机械车库。

4. 休闲和娱乐化设计

现代的商业建筑应该把餐饮、娱乐、休闲等结合起来, 如增加咖啡厅、电影院、美食街、美容健身等一系列的休闲和娱乐设施。让人们在购物疲惫时, 得以足够的休息, 让顾客体会到商家的贴心。这不仅体现了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思想, 也增加了顾客对商家的好感。

四、结语

商业建筑是结构复杂、空间构型丰富的综合建筑, 成功的建筑设计能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作为建筑类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商业建筑的发展与社会、科技、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商业建筑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影响着商业建筑的发展。商业建筑的设计应该在选址合理的基础上, 充分认真研究消费者的内心需求。营造中庭给顾客以良好的购物环境, 并注重打造购物的舒适性。充分结合休闲和娱乐设施, 在给顾客一个满意的消费经历的同时, 也能保障本身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春雨.浅谈商业建筑的发展历程[J].山西建筑, 2011 (04) .

[2]罗健.商业建筑设计探讨[J].广东科技, 2007 (05) .

[3]李昕.浅谈当代大型商业建筑设计[J].中华民居, 2010 (11) .

建筑设计方向 篇2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图入手,先让学生说出“学校的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然后分两个层次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南. 第一层先教学“东北和西南”,由教师讲述;第二层“东南和西北的方向”则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判断推理, 并加以分析和理解. 另外教材还在练习中安排了认识指南针、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另外七个方向,制作方向板等习题. 这样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 便于学生形成方位的表象,掌握方位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根据指定的一个方向辨别其他的七个方向,能用方位词语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是在具体的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指南针图、方向娃娃卡纸,每组一份水果园图片、一份寻宝指示卡.

教学设想:通过勾勒生活画面,用情景支撑理解,引导学生逐步感知;通过扑捉生活现象,重操作促进理解,把操作和判断相结合;通过设计生活情景,重比较强化理解,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深认识.

三、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课始,引导学生做拍手游戏(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并说出拍手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知的教学搭建一个“脚手架”. )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本环节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认识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谈话导入,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去方向王国的学校去参观

课件演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学校的东、南、西、北四面的建筑物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出:在方向王国中还有另外四个方向,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东北、西南、东南、西北).

课件演示,电脑闪烁出示超市,教师讲述: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的中间,我们就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让学生跟着老师用双手指着东和北的中间跟着描述,(生1,生2,生3);公园的方位,则由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公园在学校的哪两个方向的中间? (西和南),之后再明确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而人民桥、体育场的方位,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然后推断得出

当学生对这四个方位有了整体的感知后,鼓励学生完整地描述各个方位,用“哪个建筑物在学校的哪一面”或“谁的那一面是哪个建筑物”这样的句式,充分说一说. 之后,让学生联系教室内自己坐的位置,说出谁在自己的东北,自己的西南面是谁等,来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

(设计意图: 方位感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场景中对方位的确认,这样能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把四个方位分层感知,逐步体会,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培养学生有序的数学思考. )

第二层:给方向娃娃安家

出示指南针图,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方向“北”,在指南针图上给另外七个方向娃娃安家,并汇报演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形成了方位的表象后,接着安排有趣的操作实践,不仅巩固方位知识,还能内化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 )

第三个环节:反馈内化,加深认识

1. 基础练习:想想做做1,帮小动物找家,学生根据小动物的对话在书上连线,集体评讲.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辨认方向. )

2. 综合练习:想想做做2,帮青三乡的农民伯伯布置水果园,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注意把同方向的学生分为一组),以水库为参照物,小组合作,组内讨论交流后,按照题目要求把水果园图片贴在指定的位置.

(设计意图: 小组内的互动交流可以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而手脑并用,实践操作又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经验,完善学生的思维. )

3. 快乐寻宝活动:教师在教室内选定一个地方放上 “ 宝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指定地点出发,按“寻宝指示卡”的要求去寻宝,先找到宝物的一组为胜利组.

( 评析: 这样设计遵循了 “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方位知识. )

第四个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拿出中国地图,找出北京、南京、徐州、上海四个城市,说说上海大约在徐州的什么方向? 北京大约在徐州的什么方向?

(设计意图: 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活用数学,解决问题,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使得数学课堂因生活而美丽和精彩.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但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把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等同起来,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善于将生活和数学捆绑在一起,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是笔者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篇3

岭南建筑的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确立的,它是指在岭南这样一个具体的地域,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和社会心理)为基础,结合时代进步的表征,尊重使用者的基本需求,精心从事建筑事业,经过时间积淀所产生的建筑风格。岭南建筑在我国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

1 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

岭南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且持续时间长,潮湿、闷热、多雨,以及季候风旺盛、天然光充足等。因此,岭南地区的气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

(1)建筑必须充分满足防热、防潮和防雨的要求,冬季可不考虑保温防寒。

(2)在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时,应注意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便建筑的被动降温。

(3)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构件,或采取水平和垂直绿化等遮阳措施。

(4)强调防暴雨、防洪、防雷电袭击及盐雾侵蚀,如在建筑小区和城市道路两侧设置骑楼或形成中庭等。

(5)结合地方气候特点,崇尚自然,向往明媚阳光、新鲜空气及自然景物,注重建筑的布局、朝向和绿化处理。

传统岭南建筑的一些设计经验和手法,依然值得我们参考并活用到现代建筑中。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等传统建筑形式都充分表现了岭南的城市风貌。就拿骑楼来说吧,它是南方的一大特色建筑,非常适应南方夏长冬短、太阳辐射强、多雨的气候环境,具有遮阳、避雨和防太阳眩光的建筑物理功能。骑楼的建筑方式所提供的避雨与遮阳功能自然地使人融入到了建筑之中。这就是一种建筑与人的和谐关系。

2 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及设计手法探讨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因各自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和经济体系等因素的不同,在建筑设计上产生明显的地域性。岭南建筑是其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派别,从古至今不断继承与发展,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也涌现出以佘畯南、莫伯治、何镜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岭南派建筑大师。

(1)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在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立面造型利用退台、台阶处理,扩大了屋顶设计。外墙采用多孔吸湿材料或强反射浅色材料以及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建筑表面和其他开敞空间灵活配置绿化,加上传统的细部装饰装潢的运用,强化了外部空间设计。

(2)轻巧的外观造型。建筑设计的艺术组成有体型、材料、细部和色彩四个要素,其中关键是体型。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人们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压郁,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建筑的看法。岭南建筑轻巧的造型通过不对称的体型体量、线条的虚实对比、材料的质感、漏空的细部构件和淡雅的色彩来体现。

(3)明朗淡雅的色彩。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往往喜爱用比较明朗的浅色淡色,同时又喜欢用青、蓝、绿等纯色作为色彩基调,这些都能减少建筑物的沉重感,从而产生建筑外貌的轻巧的感觉。合适的细部和色彩(包括装饰、装修)也会增加建筑的美感。

(4)建筑结合自然的环境。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即建筑充分利用天然的山水(如山崖、峭壁、溪水和湖泊等)作为环境,以增添建筑物的自然风光。其二是建筑与园林结合,布局时把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亭、廊、榭桥引入建筑,使建筑平面开敞。具体做法可以是把庭园引入大厅或室内、把庭园引入屋顶层(称为屋顶花园或天台花园),还有把庭园引入支柱层(称为底层花园)[1]。

(5)强调建筑防热技术。岭南建筑防热的主要途径有隔热、通风和遮阳,自然降温与人工空调相结合。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前者为自然控制的建筑环境,后者为人工控制的建筑环境,也就是所谓的“被动式”和“主动式”。具体的思路和实践符合建筑节能与建筑生态的设计的原则。

(6)注重中西结合和突破创新。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的思潮,不断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建筑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不少外来文化和技术被广泛地融进了现代岭南建筑之中。但是,无论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何变化,只有符合岭南特定地势、地质、气象和建筑环境等条件的建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岭南建筑。现代岭南建筑中西结合,突破创新,大胆吸收现代建筑理论和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尤其是借鉴西方适用于岭南地区的设计经验,尽量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形式。

3 现代岭南建筑作品实例分析

自20世纪50年代到新千年,属于岭南地区的广州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如北园酒家、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还有广州艺术博物院,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和岭南画派纪念馆等公共建筑,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代表。

3.1 广州艺术博物院:寓建筑于庭院空间中

广州艺术博物院在满足现代博物馆功能的前提上,整个建筑将岭南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又发扬了时代精神,形成一个轮廓丰富、塔楼矗立、庭院山水、雕饰精致的建筑群体。其成功之处在于不留痕迹地将岭南地方建筑特点与西方现代建筑融汇在一起,并赋予强烈的时代生命力,实现了岭南园林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提升了中国园林的意境。从博物院视野深远的前庭广场到明朗宽敞的门厅,到内庭,再到馆舍连廊和风格各异的各个展馆,组成了以开放、自然为主调的一个空间系列。前庭广场所见的是一个舒展、深远的自然空间。门厅高敞明朗,二层护栏平面呈半圆形,上面是大面积的玻璃采光天棚。从这里可以通向内庭,也可以通向设于各层的专题展厅,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在建筑设计中,将山池树石有机地组织、融合于建筑空间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另外,建筑与景观组合在一起,透过传统的岭南文化意识,诗情画意地诱导人们对大自然意境的联想和对空间的感情移入,赋予建筑空间以生命力,表现了博物院建筑不拘一格、活泼舒展的个性。

3.2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富有亚热带风格的建筑

建筑设计技术就业方向 篇4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一般会在建筑设计单位、设计所、工作室、等相关单位从事工作。内容可涵盖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群体的综合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建筑修复、建筑雕塑、有特殊建筑要求的构筑物的设计,成为了建筑师一般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建筑物调查与鉴定,对本人主持设计的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专业技术工作,目前国家建筑师的缺口很大,完全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并且由于它的专业性极强和无可替代性,建筑师的年薪也就水涨船高,一般的建筑师年薪会达到10-15万,成熟的建筑师年薪可达到20-30万,故这个专业也真真正正成为了金饭碗专业。

钢结构建筑是建筑产业转型的方向 篇5

钢结构建筑优势显著

钢结构建筑的优势有很多,譬如,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可靠、生命周期长、材料可回收利用。用事实来说更有说服力。根据有关机构对台湾9·21地震建筑物破坏情况的统计:钢筋混凝土结构为52.5%、砖混结构为24.1%、钢结构仅0.6%;日本神户市政厅在经历了阪神地震后基本完好,而与其相邻的一幢8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中一层被压扁了,上部3层整体坍塌。遭到同样的外力破坏,而结果不同的原因就是建筑的结构不同。两组数据已经清晰地显示,钢结构建筑较其他结构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这主要源于钢结构建筑自身的延性好,即使在突然遇到外力的情况下也不会断裂。

钢结构建筑除了抗震性能强,拆除后60%~70%的材料可以循环使用,无疑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建筑垃圾,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建造钢结构建筑的钢材等于为国家储备了大量的钢铁资源,这对国家的战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美国62%的钢产品主要原料使用的是回收钢废料;100%的建筑梁、柱和桥梁用钢板都是使用再生钢;46%的钢材被重复使用,生产钢铁使用的铁矿石不足总量的50%。

与此同时,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工厂化、标准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加快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钢结构建筑的产业化程度高,所有构件都可以工厂化预制生产,在现场进行标准化安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钢结构建筑比一般钢混建筑能缩短1/2~2/3的时间;能够实现建筑精度由“厘米”到“毫米”的转变,避免因现场施工的不可控造成质量缺陷,显著提高了建筑质量;同时,能够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此外,钢结构的构件截面和墙体厚度远远小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因此,在同等面积的情况下,钢结构建筑的使用面积较钢筋混凝土建筑可增加6%~15%。

由于钢结构住宅具有诸多优势,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认同。

推广钢结构住宅时机成熟

钢结构住宅发展大势不等人。首先,传统住宅建筑产业不仅能耗高,还产生着越来越让人头疼的建筑垃圾。而钢结构住宅在建造过程中,因为工业化水平高,进而可以模数化、标准化、商品化、通用化,在建造过程中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它使用寿命长,拆除后还可循环利用,不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第二,钢结构住宅可以根本上提高房屋品质,不论是安全,还是环保、宜居、适宜个性化改造等角度,进而提高居民居住质量。特别是其安全性,能够经得住地震的考验,这也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大面积钢结构住宅的建设,对于钢铁产业是一种战略储备。我国作为钢铁产量第一的钢铁大国,大量低端钢材出口,却仍旧不能掌握铁矿石谈判的话语权,墙内开花墙外香。如果钢结构住宅建设全面推开,就能让住宅建筑成为钢材储备的载体,这是完全符合我国资源、能源利益的。在日本,钢结构建筑也是其钢铁储备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四,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必将带动钢铁、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工业化设计、材料回收利用等一系列产业链条的大升级和大发展。钢结构住宅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住宅产业。

突破价格限制发展钢结构

建筑设计方向 篇6

建筑节能是可持续建筑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节能也随着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发展从理念不断地走向了实践示范,成为了我国政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型社会的重要举措[2]。但由于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且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建筑节能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制度,全面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1 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方向

有专家预测,未来20年我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能源问题。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近400亿m2既有建筑中,高耗能建筑占99%左右。从数量上来说,建筑用能已经占到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近三成,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3]。切实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粗增长”模式与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节约、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节能型建筑,改造既有建筑,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建筑节能设计应从前期着手

在建筑规划阶段,要慎重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体型、体量、绿化配置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改善热环境。在建筑的平面布局方面,朝向的选择很重要。冬季应有适量的阳光射入室内,避免冷风吹袭;夏季则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及外墙面,有良好的通风。在建筑设计中,原则上应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适当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减小建筑面宽,加大进深或增加组合体。建筑外形选用长条形,而体型复杂,凹凸面过多的塔式住宅对节能不利。寒冷地区多层住宅不应采用开敞式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门斗或采取其他避风措施,减少散热。另外,要重视屋檐、挑檐、遮阳板、窗帘、百页窗等的构造措施,对于调节日照节省能源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玻璃幕墙建筑,必须考虑良好的遮阳、遮光条件。

1.2 加大科技研究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整合社会科学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相关行业、高校的技术研究力量,不断开发出高效、经济的节能型建材和先进的构造技术,以增强节能建筑的可操作性和科技含量,节约社会资源。此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节能意识,增强企业自主对建筑节能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1.3 依靠法制建设

目前,针对建筑节能执行力差的现状,建设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在下一步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中要充分体现三个“一批”,即针对地方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和相关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表扬一批,通报批评一批,处理一批。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对节能不达标的企业动用建设部最高行政手段,即撤销或降低企业资质。同时,尽快完善建筑节能的法规体系,增强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纪违规行为,整顿行业市场。

1.4 采取严格的奖罚措施

可参照其他行政管理手段,适当制订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机制。据有关负责人透露,将尝试以一定的节能标准为基准线,对高于节能标准的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奖励措施;对低于节能标准的则动用增加税收、禁止使用等惩罚手段。通过经济手段的介入,与企业“约法三章”,做到赏罚分明,提高企业建设节能建筑的积极性。

2 目前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片面追求规模和造型

在许多新建大型建筑中,过于追求建筑物的规模和外观,没有把节能问题作为重点来考虑。目前,为追求美观大方,很多城市建筑都热衷于大面积使用玻璃材料,建成后一年四季用空调调节室温,耗费十分严重。

2.2 实际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较低

有建设部专项调查显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较低,工作进展不平衡。根据2005年对16个省市3 000多个在建工程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阶段,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大城市新建居住建筑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比例为90%,夏热冬冷地区比例不足25%,夏热冬暖地区比例仅为12%。

2.3 公众的节能意识薄弱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社会公众普遍对建筑节能的概念模糊。一方面,在建筑市场节能的良好风气和大环境没有形成的状况下,即使有企业愿意循规蹈矩,也会因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节能问题的不重视、不了解,而把节能的考虑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建筑节能的本质认识不够。

2.4 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节能标准和法律法规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地方性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2.5 “阴阳图纸”作祟

一些本应是节能的建筑却频频出现不节能的现象,目前成为公众普遍质疑的问题。所谓“阴阳图纸”,即一套图纸供设计审查用,另一套将建筑节能去掉后供施工用。因为主动权掌握在开发商手中,特别是完成设计后进入施工阶段,涉及到选节能材料时,一些开发商只顾自身利益,降低成本,将设计材料偷梁换柱,节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3 结语

建筑节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指出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方向,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吴玉萍,胡涛,王新.亟须完善的我国建筑节能政策[J].环境经济杂志,2006,36(12):10-15.

[2]李宗信.节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3,17(2):53-54.

[3]冯亚娟,张大鹏.节能经济与经济适用房浅议[J].甘肃科技,2009,25(3):94,100-101.

中职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新方向 篇7

一、中职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目前的很多中职校版式设计专业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还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活力和创新,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课程训练机械化。

教师要求学生机械地掌握若干的版式设计形式,却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和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变化。学生只注重作业形式,而不重视设计内容的质量,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将课程实践与科技发展、现实的市场和生活需要相联系,这些降低了版式设计课程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环境不完善。

环境是教学的基础条件,不少中职校的版式设计课程没有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兼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动手实践。

(四)考核机制不完善,实践环节考核标准不确定。

版式设计专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以往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基本上是学生做完作业,把作品交上来,任课老师打个分数就算版式设计课程的成绩了,其实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和发展是不利的,版式设计课程灵活性比较高,导致很难制定出实践环节评定标准。

二、中职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新方向

(一)教学内容改革。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需要明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它是是兼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以及图形设计和字体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把握本课程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挑选合适的教材。要使学生能够将版面上所需要的设计元素进行合理的编排组合,成为主次分明,简明易读,直观动人,版面和谐的构成,在传达有效信息时,也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化底蕴与艺术追求,一个版面的好坏决定了一件设计作品的成败。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既能夯实理论,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快的适应市场的需求。1.真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版式设计应用广泛,它存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书本上的文字与理论只是它的一部分,它在我们周围很多事物中随处可见,比如街边广告牌、公交车站牌广告、各类宣传单、食品包装袋、名片,还有我们的书本、黑板报等等,这些都是个很好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和理解力,引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对周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因为平常生活中留意的一个小细节,说不定在日后设计中能起一个大作用。2.老师讲解为辅,学生自主分析为主。以前版式设计教学很多都是按现有的教材,照本宣科,将知识点一一罗列,特别理论较强的部分,大量的文字信息会让学生枯燥无味,要重视“教与学”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需要添加一些广告案例,比如,学生们比较感兴趣或者多见的广告,案列里所传达的信息和用到的一些视觉元素让学生们自主分析,学生会开动脑筋,踊跃发言,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向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拓展思路。3.增加动手操作环节。通过学生前期的讨论和分析,对各类版面设计的流程和版面类型有了一定把握,以及如何合理突出主题都有一定的见解,因此,学生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自己能够主动参与版面编排。手绘能够考验学生动手能力和版面编排的组织能力。4.设计竞赛与项目化教学,注重和实践的结合。第一,鼓励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教师应多关注各类大型设计竞赛,比如国家或者省市级的,及时给学生传达信息并鼓励学生参加,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觅寻,网络上或者杂志上经常有各类比赛或者广告征集类的信息,让学生真切感受高水平的设计,开阔眼界,增强竞意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第二,教师可以在版式设计教学中,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要求制定实践课程内容,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素质,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实践为主,边讲边做、教做合一。比如我们本校每年的招生简章,或者一些单位、公司搞活动需要的一些画册、海报、宣传单之类的,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资料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当成作业来设计,让学生更早的了解市场,才能在日后工作的才能如鱼得水。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限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某一项版面的编排,做完后当场评讲作业,评价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加强时间观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不至于毕业时到公司上班不适应工作节凑。

此外,版式设计专业课程的期末检测,我采取毕业设计打成绩的方法,学生将做设计的思路以及做好的作业用幻灯片进行播放和讲解,尽可能由多个相关专业教师参加。

总之,中职校版式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意平台,版式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辛艺华.版式设计[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平.应用型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袁园.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建筑设计方向 篇8

当下全国各地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已成“蜂拥”之势,但遗憾的是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当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尚无成功案例。笔者近来专门走访了十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试点,发现所调研的试点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中除了相互模仿部分存在雷同外,对智慧城市导向和总体架构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理论和支撑体系设计。为此,笔者根据调研情况和国家部委相关指南对智慧城市的导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误区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七步法”,以其对相关政府、企业、学界提供一点参考。

一、智慧城市的三大导向

(一)智慧城市的问题导向

不少人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信息化技术驱动的结果,所以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智慧城市的导向也应该是以新技术为导向。事实上,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恰恰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因为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房价高企、就业困难、教育紧缺、就医困难等所谓的“城市病”。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是问题导向,即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是为解决城市问题而生的,目的是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难题。所以,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房管、智慧城管、智慧应急等一系列的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建设应运而生。

(二)智慧城市的民生导向

当我们谈到智慧城市,不少学者总结智慧城市的目的包括政绩彰显、经济增长、社会稳定、阳光政府等。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时,自然就围绕上述目的展开,并先做具有相对“显示度”的事情,比如建立云计算大楼、建立无线城市、建立数字产业基地等等。诚然,上述做法均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事实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中能够迅速有所突破有所发展的往往都是选择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应急等。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时,如果难以确定发展的阶梯,不妨实事求是地先从民生问题入手,民生问题入手容易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民生问题往往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往往容易形成收益点,从而为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建设积累资金,并促使良好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智慧城市的产业导向

当我们与地方政府商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合作计划时,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会比较关心资金来源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没资金或不愿意出资金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因为害怕智慧城市仅仅是一个新潮的概念而已,害怕智慧城市建设耗资巨大难以为继。事实上,这些担心的主要原因就是还不了解智慧城市过程中自然会衍生出一系列智慧产业,这些智慧产业具有“造血”功能,会对城市的自生发展和自组织建设提供资金池,更会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应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导向,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打造的是一系列智慧产业、智慧项目和现金流,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一概念而无谓的投资,或者只开花不结果。

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三大误区

(一)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

一些做数字城市的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的升级,如果说数字城市的本质是虚拟化和信息化,那么智慧城市就是随着新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催生的数字城市的高级化阶段。这样的认识,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经历了“电脑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三个阶段。但仅仅将智慧城市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阶段,就会产生智慧城市就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巨型信息系统的错误结论。需要明确的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巨型公共信息平台(是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建设的必选项)仅仅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它是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一个信息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基于公共信息平台搭建外,还需要在智慧城市产业支撑、投融资规划、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智慧城市运维等方面做足功课。

(二)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项目系列组合

由于受地方政府(甲方)的各种要求的压迫,一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专家、企业家等不断更改自己心中理想的智慧城市框架,尤其是为了迎合地方政府产业体系打造、项目落地的“现实需要”,不少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借助智慧城市概念,制定除了一系列的落地项目组合,这些项目组合的本质就是迎合地方政府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就业提升、税收增加、政绩彰显等要求,而这些项目的本质可能与智慧城市并无太大关系,仅仅是将一些项目的前面冠以“智慧”二字而已。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项目,也不仅是一系列项目的组合,顶层设计中细化的项目仅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载体,除了做好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项目外还要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智慧政务建设、做好全民参与引导和助推工作等。

(三)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概念炒作空架

不少学者和地方政府谈到智慧城市时都草率地做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个新概念炒作的论断,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系列概念炒作的空架子。甚至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地方政府获取项目,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附庸,成为一些地方借助智慧城市概念获取一些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的“帮凶”,根本没有把智慧城市当做一项崭新的事业来做,更遑论从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意、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实操性来进行系统性精准谋划。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概念的创新,它带来的生产和生活理念与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它带来的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人性、社会管理更加精细、产业体系更加优化、生活方式更加精致、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政府治理更加阳光、社会参与更加公平、伦理道德更加正义的全新空间政治经济形态和幸福生活状态。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七步法”

根据相关国家政策、规划、标准和行动指南,结合现有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七步法”。endprint

第一步,需求分析。该步骤主要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目的、现状、问题和突破点等方面展开分析。其中在现状分析部分,需要调研的单位主要包括住建局、工信局、发改局、公安局、环保局、交通局、卫生局、社保局、旅游局、统计局、计生局、科技局等委办局,需要做的重点分析包括现实及未来工作需求分析、产业支撑分析、民生分析(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金融创新、信息化(尤其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现状等。

第二步,产业支撑体系规划。该步骤主要从产业基础、产业趋势和产业问题分析入手,从智慧产业、智慧社会和智慧政府融合的角度来谋划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产业的发展体系、发展步骤和关键环节。

第三步,搭建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该步骤是数字城市基础上的推进,主要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新GIS、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新型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这个过程中各个委办局的信息化协同是关键,数据仓库、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是重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主要解决传感器问题,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 云计算(IaaS、 PaaS、 SaaS、 DaaS)主要解决的海量数据计算和调用问题;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涉及电信网、移动终端,其功能主要是数据传输、数据接收、数据再处理和再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解决数据挖掘,即解决数据知识化的问题,目的是助力智慧城市时代的管理精细化和生活精致化;新GIS主要包括云GIS、空间信息云、移动GIS、智慧GIS、嵌入GIS,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海量数据的空间化、计量化、可视化和应用化。

第四步,投融资规划。该步骤主要解决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智慧城市投融资现状、投融资突破、投融资模式、投融资渠道、投融资实施等。其中,投融资模式部分包括工程项目、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收益模式、政策对接等。

第五步,运营维护规划。该步骤主要应对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运营模式、运营战略、运营组织、运营效益、运营风险和支撑体系。

第六步,保障措施制定。该步骤主要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后勤性”工作,主要涉及地方智慧城市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控制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运维保障。

第七步,标准体系打造。该步骤主要解决的评价标准问题,即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和发展步骤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主要涉及智慧城市之基础设施、智慧经济、智慧民生、智慧管理和智慧环境等,其中智慧经济是自生能力体现、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发展本质目的体现,智慧设施是发展基本硬件设施的体现,智慧管理是政府治理和社会管理精细化的体现,智慧环境是智慧城市现有发展氛围和未来氛围完善目标的体现。

《辨认方向》教学设计 篇9

土桥中心小学 梁娟利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0页-第21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

1、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或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熟悉并理解方位知识。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能运用所学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 学具准备: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还记得那首儿歌吗?

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老师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老师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学生:“(想)

师:打开课件(学校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师:同学们看后谁想说点什么?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帮助老师介绍一下老师的学校?

师:大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了老师的学校,谁能告诉老师你认识了那些方向?

生:东、南、西、北。

师:记得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辨认方向的吗?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生活中除了这四个方向词外还有哪些方向词呢?学生:……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辨认这几个方向。(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1、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笑笑的学校在哪里?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1)体育馆在学校的()面(2)商场在学校的()面(3)医院在学校的()面(4)邮局在学校的()面

师:除了这些建筑还有那些?它们分别在什么方向?(5)动物园在学校的()面(6)图书馆在学校的()面(7)少年宫在学校的()面(8)电影院在学校的()面(二)学中做。制作方向板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东、南、西、北,还通过努力认识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下面我们来做个方向板好吗?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跟着老师折(上下、左右、斜对折两次)(2)给定一个方向北,同学们找出其它的七个方向,把它写在方向板上,看谁的动作最快。

(3)展示学生的作品、同桌互相看一看。(4)课件演示方向板。

(三)认识空间中的方向

师:我们能辨认平面图中的方向了,那么到了实际空间中应该如何辨认呢?

(1)讨论:生活中,我们靠什么辨认方向?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连一个方向都不知道,同学们会怎么办?

(2)利用小朋友手中的指南针,先确定南在哪儿,根据一个方向辨认教室的其它七个方向。(请方向板来帮忙)(四)实践活动

1、小游戏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做个关于方向的游戏,好吗?

面向南——点点头 转向西——拍拍肩 面向北——拍拍手 转向东——扭扭腰 向着东北——点点头 向着西北——伸伸手 向着西南——拍拍肩 转到东南——哈哈笑

2、体会方向的相对性(以自己为中心,找出自己身边八个方向的同学。)

3、练一练

1、帮小狮子找邻居,出示课件让学生完成。

2、课件示练一练第一题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位置,并说一说。

(1)四川大致在北京的()方向,吉林大致在北京的()方向。台湾大致在北京的()方向。(2)我的家乡大致在北京的()方向。

3、课件展示打谷场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各建筑物分别在打谷场的什么方向?

三、实践活动:课件展示聪明的智慧屋,学生观察后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 北 东北

西 辨认方向 东(相对性)

西南 南

建筑设计方向 篇10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设计

地震带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 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 地震带内显示的各种不同的地震活动性与该地带地壳介质性质、构造形式和构造运动强弱有关。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 分布广, 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 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 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 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 造成27万余人丧生, 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 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 房屋倒塌达700万间。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由于地震带的分布对于建筑的质量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在设计施工之前必须科学分析这些方面的因素。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了我们整个社会很大的反思, 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 一定要重视这些方面的因素, 避免和减少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面重点阐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措施。

1 建筑构造与防震

建筑构造学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建筑结构是构成建筑物并为使用功能提供空间环境的支承体, 承担着建筑物的重力、风力撞击、振动等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荷载;同时又是影响建筑构造、建筑经济和建筑整体造型的基本因素。为了防止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或破坏, 必须研究下述问题, 并采取安全措施, 如建筑防火、建筑防震建筑防爆、建筑防尘、建筑防腐蚀、建筑辐射防护、建筑屏蔽、地下室防水、外墙板接缝防水以及变形缝等。

2 实用抗震技术

地震使建筑物摇晃倒塌的原因, 是由于建筑物直接固定在地基上的缘故。当地震能量传向建筑物时转变成建筑物的振动能。支柱和墙壁一旦吸收这种振动能就会遭到破坏。如果使建筑物脱离地基, 即使地基摇晃建筑物也不会摇动, 免震抗震技术就是使用免震装置吸收所有振动能的技术, 阻止地震力进入建筑物, 即使进入也要把它限制在最小的程度。首先把建筑物与地基隔开, 然后插入免震装置。

钢结构建筑在国外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建筑中由于自重大, 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 在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 在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而且由于钢材本身的柔韧性比钢筋混凝土要优越的多, 所以在建筑中, 特别是厂房和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结构对于提高建筑的防震有很好的效果。

2.1 免震抗震装置

免震装置就是吸收结构和抗震结构的组合物。吸收结构是由薄钢板与天然橡胶重合制成的, 通常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吸收结构如果仅仅是橡胶, 其垂直方向会显得松软, 加钢板后起坚固压重作用。横向柔软, 比重适宜。在吸收结构的中心加进了铅芯和铅塞。铅塞的功能主要是把地震的动能转变成热能, 以阻止震动传向建筑物。吸收结构起着缓冲力的作用, 将地震作用力减至约1/7, 同时从第一层到楼顶的振幅也基本不变。在抗震壁的下段安装铁板箱, 从上段吊下来的铁板嵌入到铁板箱中, 在其间隙处注入高粘度流体, 当地震造成建筑物晃动时, 粘性液体能起减振的作用。配合使用上述的抗震结构, 不仅能减少水平振动而且也能减少垂直振动, 对减轻地震动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吸收结构的强度非常惊人, 其纵向支撑能力的强度是混凝土支柱的5倍。其水平方向的柔软程度是以往建筑物的100倍。橡胶不仅不危险反而非常安全。为了调查免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人们在建造的免震建筑物中安装了地震观测系统。一般情况下免震结构的建筑成本高于一般楼房5%~10%, 但增加了安全感,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防震楼在日本, 这座楼高14层, 地下2层, 高约80米。建筑物各楼层的主体结构构架由170张抗震壁组成。装有超塑性橡胶减震器, 可使建筑物的振动衰减常数达到20%。

2.2 安装智能摩擦阻尼器

结构振动控制是土木工程领域研究十分活跃的一个分支, 为了减小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在结构中设置摩擦阻尼器.智能摩擦阻尼器发挥耗能作用的前提是阻尼器的摩擦副随层间位移的变化产生相对滑动, 即层间相对速度不能为零的情况下摩擦力才会做功.将上述高层建筑简化为剪切型模型后, 用序列最优控制算法求解得到的阻尼器最优正压力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 控制的仿真过程通过Matlab语言编程实现。采用序列最优控制算法后, 结构底层的层间位移响应峰值比未安装阻尼器时降低了约45%, 顶层的层间相对位移则减小了约85%, 这样将有效地防止结构出现过大变形。

3 能力设计法的基本思路

现如今各国所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是能力设计法。能力设计法的基本思路是对构件间或是构件内不同受力形式间的承载能力差的控制, 来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成梁铰机构和延性较大的正截面受力破坏形态, 使结构具有承受很大弹塑性变形的性能, 保证在较大的地震作用下具有很强的能量耗散能力, 避免产生脆性破坏和出现不利的机构形式。

4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的设计误区简单分析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 混凝土的强度对于框架结点抗剪承载力是有直接影响的。然而, 并不一定是混凝土的强度越高, 混凝土的框架结点的抗震性能越高。原因在于加大混凝土的强度时, 梁、柱等构件以较小的截面尺寸即可以满足强度方面的要求, 但框架结点核心区混凝土承剪截面也相应减小, 当箍筋用量一定时, 框架的抗震性能反而不利。再者, 对于钢筋的选用也是一样, 并不是采用钢筋的强度越高, 对于结构的抗震越有利。

根据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中的相关规定, 轴向压力可提高框架结点核芯区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但并非是轴压比越大越好, 当轴压比过大时, 框架结构结点受压区混凝土会在压应力与剪应力共同作用下产生微裂纹, 使混凝土破坏, 抗剪强度也就因此而降低。由此可见, 并非是轴压比越大对抗震越有利。实际设计中还存在很多设计上的误区, 需要设计师仔细考虑从而避免这些误区。

目前, 许多国家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案中, 已经出现了新的结构, 如:美国纽约的42层高层建筑物, 建在基础分离的98个橡胶弹簧上, 日本的建在弧型钢条上防地震建筑物, 前苏联的建在与基础分离的沙垫层上的建筑物, 以及在中国已经获得了美国、中国和英国发明专利权的, 刚柔性隔震、减震、消震建筑结构与抗震低层楼房加层结构, 都十分成功的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都明显的在建筑结构体型上, 改变了传统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 (吸收地震能量) 的结构体系。总之都在建筑设计的结构方面设法摆脱在地震灾害时,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体系。其实质都反映了对“似地球为相当好的惯性参考系”为指导理论, 所制定的现行抗震硬抗、死抗地震打击设计规范的动摇, 本质上也是改变了建筑结构受力体系, 而不在似地球为绝对静止不动的惯性参考系了。

抗震减灾工程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的学科, 随着技术、经济和测量水平的提高, 国家地震动参数也在修订, 房屋抗震标准也要进行相应的修订;随着越来越多新材料、新产品的诞生, 建筑抗震会有更高的标准。我们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小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1]高小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

上一篇:作业的相关性下一篇:公司理财